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学的意义

生物科学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科学 教学方式 科学发展 科学素质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导学生学习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并带领学生对生物学的深层意义进行探究,教导学生掌握基本生物实验探讨方法。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启发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使其通过科学性教育领悟科学的含义,提高学习素养。

1.生物科学史和生物科学史教育

生物课科学史是由生物学家在研究生物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的一门科学。高中生物学习主要针对基本生物的理论知识、各个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发明的试验方法等进行分析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的已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生物思想的形成,提高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2.充分挖掘教材中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功能

教师要想实施生物教学实验,首先需要详细了解新课标生物的教材内容,现如今高中的生物教材中蕴含诸多生物科学史的基本问题,教师备课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料,发挥广泛传播能力,拓展学生对生物科学的认识。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可以使学生感受科学的发现是一个长期的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生物与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交叉运用、相互渗透;技术手段的进步推动了科学发展等。“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现代生物科学是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同时要具备他人合作、交流的品质。“促胰液素的发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以及创造性思维和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对生物科学研究来说是多么重要。

3.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影响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有些生物科学史内容较完整系统,将生物科学的发展经历和一些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均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和评价,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等。对于较疏散的科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其系统全面地进行分析讨论,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对生物科学进行初步了解。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不同的科学史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3.1作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引物”

对于教材中“问题探讨”的环节,教师在课前学习中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欲望,从而为接下来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节内容前,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介绍了1967年荷兰一位生物学家发现了蜜蜂通过舞蹈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以此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样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合理地引出新知识的基本内容。又如,在具体学习“细胞工程”前,教材在“科技探索之路――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中,以时间为顺序简要介绍了各国科学家在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教师应当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大胆想象,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教学处于渴求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作为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支架

生物学史主要总结了科学家在研究探讨生物知识时的成果,他们主要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假设结果、实验探究等方法进行研究。高中生物教材主要通过科学家的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制定目标,鼓励学生对生物实验进行探究分析。例如,伟大的生物学家孟德尔在分析豌豆杂交实验过程中,始终谨记实验过程中的疑问,有目的地进行分析、试验,最终大胆放弃前人的实验结论,自主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实践,得出完美实验结果,推出遗传定律,供后人解释众多生物现象。同样,学生在讨论生物实验过程中,分析各个生物科学家的疑惑,进而对其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利用对生物学的热爱和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动手实践取得实验成功,并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3作为探索思考、主动发现的材料

在生物教材中穿插许多“资料分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生物科学史,教师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引领学生积极探索思考,使其主动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在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教材在“资料分析”中列举了科学家对某些病毒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研究的重大发现,以此引导学生质疑传统中心法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科学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又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教材在“资料分析”中列举了19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多位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程,既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足迹一步一步揭开酶的神秘“面纱”,又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科学发现需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3.4作为课堂教学的“活化剂”

教师在讲解高中生物教材时主动将生物科学史插入教学环节中,课前引入相关生物学家的小故事、设计与课题密切联系的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在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更多地接触生物科学。

例如,学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时,教师可以插入“傻子村”小故事,通过讲述“傻子”的病症及“代代相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迫切想寻求造成“傻子村”的原因,最终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傻子村”特殊的自然环境才是罪魁祸首。这样学生在学习兴趣浓厚的状态下,进入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中,枯燥难懂的知识瞬间就变得栩栩如生。

巧妙利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学习生物的知识面,运用动态生物知识,启发学生学习,教育学生树立科学探索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研究生物实验。

3.5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材料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课后资料设有有关“科学家小故事”、“科学研究足迹”等文章,如“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神奇的基因芯片”、“核移植技术发展简史”等。这些科学史材料可作为拓展性的阅读材料,教师应重视并及时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交流。另外,教师也可充分利用“本章小结”和“专题小结”后的“网站登录”和“书海导航”,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和认真阅读习惯的好习惯。

3.6作为回顾知识的线索

例如,在学生学完“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科技探索之路――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基因工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基因工程的实施获得成功的基础理论,从而回顾与基因工程相关的科学史,例如DNA结构研究,遗传定律的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理论知识。经过回忆科学家的研究动态,为学生讲解知识的来源,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知识,同时清除生物科学的内涵与意义。

3.7作为开展课外活动的素材

除在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外,教师可尽量为学生提供施展平台,与学生共同举办有关生物科学史知识竞赛,例如:知识竞答、辩论讨论、学术知识讲座等。例如,引导学生课后自行搜集相关科学史材料,如“搜集有关基因诊断方面的资料,从利与弊两方面谈谈你对基因诊断的认识”、“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材料”、“搜集有关干细胞的资料,分析干细胞研究进展对人类健康的意义”。同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生物科学史本身集趣味性、科学知识于一体,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激发对生物科目的兴趣。生物科学史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引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支架,探索思考、主动发现的材料,课堂教学的“活化剂”。当然,生物科学史还能够起到其他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生物教师必须重视生物科学史,充分利用好生物科学史。

参考文献:

[1]徐宜兰.论中学科学课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6):10-13.

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科学素养措施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了教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如何科学的利用科学史教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各个学科都有各自光辉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作为理科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不例外,虽然生物科学历史并不长,但在塑造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那就是启发和想象、改革和开创、综合和总结的广泛应用。

1.关于科学素养

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六个方面:(1)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2)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3)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4)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5)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6)有科学素养还意味着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如何加强和改善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如何让同学领会到科学家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如何把科学史教育与其它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2.1生物科学史概念的界定:

生物科学史是指生物科学(即生命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具体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实质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中学阶段,我们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不是对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我们关注的仅仅是在这个过程中与我们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的、典型的、具有经典意义的一些实验探索和从中所能得到的结论,以及这些实验和所得结论之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同时启发和体会科学探索的精神,侧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2.2科学史教育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说过:“一部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具史,这些工具,无论有形或无形,由一系列人物创造出来,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某些问题。每种工具和方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揣摩科学前辈探究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习科学方法,领悟探究本质的过程。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对探究本质的理解,为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依据,反过来,探究活动为实践科学方法提供切实的锻炼机会,巩固科学方法的学习,两者互相促进,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正是科学素养的体现,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有重要意义。

2.3日常教学中加强科学史教育的具体策略

2.3.1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

从人文角度分析,科学史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养料。在教材中写进科学家的姓名和事迹,不仅是对科学家的一种尊重和褒扬,更是对青年学生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科学家人格力量、科学态度、工作精神和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启发与感召。例如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学生首先要具有一种怀疑精神,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而不是轻信盲从。摩尔根对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真理的证实很好的体现了这种精神。开始摩尔根对当时已经被接受的孟德尔遗传定律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他通过自己的研究,以大量的实验为证据,不仅验证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正确性,更揭示出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不仅如此,摩尔根进一步研究,还揭示出遗传学第三定律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成为遗传学史上里程碑式人物。

2.3.2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

中学生物学知识是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通过科学史中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可以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这样的教学既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变被动的学习科学史知识为主动的探索科学史知识,而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科学发现过程,引导同学们尝试着重走发现之路,让同学们直面前辈科学家的探索和困惑、希望和挑战、成功和失败,建立科学史教育的新模式。

2.2.3体会科学成就的取得,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途径多种多样,但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教学策略、方式之一。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是模拟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生命科学史就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从科学的本质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正符合科学本身的特点,通过科学史研究,学生很容易体会出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3.4利用科学史“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出现的大量材料,有的可以作为新课的引入,有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的可以提高学生学科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驱力。例如色盲症的发现、孟德尔生平介绍、斯帕兰扎尼实验等故事性强的材料都很适合作的课程引入;基因与染色体关系探究过程等史实可以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结

科学素养也可简约地概括为一个人的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和用科学的水平。用科学应是最高的境界。教师利用科学史教育,提高高中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具有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今后才能有望在生物科学的领域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我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朱正威

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第3篇

一、明确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与联系

1.内容和理念的变化。课程标准根据生物科学素养的社会需求和生物学科发展的现状,将内容分化为若干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模块,围绕三个主题组织课程内容。选取现代生物科学中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相连、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基础内容作为每个模块的基本内容。生物课程标准把重点放在了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思路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情感体验,而不仅仅是知识点。其中,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而原教学大纲中没有这样明确的课程理念。

2.指导意义的变化。教学大纲是告诉教师如何教教材,课程标准是告诉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教。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和教学进度,是教师必须遵守和执行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考试,影响学生升学。课程标准属于软性建议,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参考和应用,如果有其他更适合于教学实际的方法和措施,教师完全可以进行调整,只要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殊途同归,就不会影响学生的考评。

3.课程性质的变化。在生物教学大纲中对课程性质的描述比较简单,高中生物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与以往关于高中教育及高中生物课程具有双重任务(升学预备和就业预备)的定位有明显区别。

4.教学要求的变化。课程标准根据现代生物科学的特点更新基础知识内容,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其基本概念和原理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既把握基础性,也体现先进性。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之能适当地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这些变化表明,生物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更加关注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充分体了生物学课程价值。

二、拓展学习研究领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生物和地理,历史等各科都有很大的联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要使学生产生兴趣、乐学、爱学,使学生把知识学好、用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都必须对其他学科进行学习研究。而且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社会,各科之间都会互相渗透。只为一科而教学注定是不成功的教学。同时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讲课时语言感染力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风趣,讲解生动,把生物中的一些概念和一些比较难懂的定义编成顺口溜或打油诗,用当地学生喜欢听、学的表述方式,既避免了枯燥无味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效教学

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 生物科学史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1 有助于体验科学家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探索精神

生物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在困难和挫折中曲折发展的过程,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百折不挠地追求关于生物学知识的故事可歌可泣令人动容,感受科学家们的艰辛和困苦,有助于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他们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例如:高中生物课本中关于光合作用的生化反应方程式看似简单,却是科学家们300多年时间坚忍不拔地探索点结果:1629年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特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一株小柳树种在装有烘干土壤的大桶里,再用一个穿孔的铁板盖在大桶上,既允许雨水和空气进入,又可避免土壤的流失。最后得出结论:柳树重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水而非土壤;1772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他把小鼠放入一个缺乏氧气的容器中,不久小鼠死掉;然后他又将绿色植物放入这个缺乏氧气的容器里,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小鼠能够生存。普里斯特利的结论是:蜡烛燃烧会污染空气,使小鼠窒息而死;绿色植物则能够净化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植物提供和,释放的是:第二组提供和,释放的是。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这就直接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发现光合作用生化反应方程式的这段迂回曲折的历程,有助于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巧妙的实验方法。回顾科学家们的成长史、奋斗史,循着科学家足迹,领略他们的精神世界,接受他们的熏陶,从而培养了学生不畏艰辛、不怕失败、探索真理的科学情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白科学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

2 有利于学生形成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的创造思路

正确的思路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取得成果的必要条件。如何推陈出新,多角度开发研究思维呢?我们可以从科学家们的工作方法中寻找到一些答案。孟德尔在研究豌豆遗传时独辟暖径来用数学统计方法来设计实验,这个实验里面蕴含着很多工作思路,如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逻辑推断、检验假设、演绎推理、分析结论、交流评价等。笔者在上课时引入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史实,既避免了传统说教的弊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到:我们只有敢于质疑,跳出前人设置的条条框框,才能开拓思路,实现突破。

事实上,科学并非只是一成不变的事实和理论,而是由新旧事实和理论在一致与矛盾共同推动发展的。学生从前人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科学家追求真理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对科学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3 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标准》明确提出,“获得生物学基础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可见,《标准》已经向生物学教师提出了必须具备生物科学史方面的素养的要求。生物科学史的发展历程和经典实验中除了涉及生物知识外,还有化学、地理、物理等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对相关交叉学科的认识,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在讲授生物科学史时,要想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等目的,教师首先自己要以科学的方法去融合各学科内部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定律,广泛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和社会资源,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对所教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现象与规律,使学生学习的兴致更加高涨,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有助千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学实验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是科学研究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生物史的教育,还有很多教育功能,例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学科,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发现和创造的源泉,是检验生物学理论的唯一标准。科学家们执着不舍的精神、操作实验的正确方法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可以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实验水平,从而间接地达到显著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兴趣的目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史教育,将生物学史教育与中学生物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条捷径,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有利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

5 小结

可见,生物科学史的合理运用和渗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熏陶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在理论层面上,人们对生物史教育的价值及其作用仍然一知半解;在实践层面上更没有找到将生物史融入科学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重新认识和挖掘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探索生物科学史教育行之有效的模式,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生物教学教育者,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世界生物学史吉林教育出版杜.

[2]温青,光合作用的发现(课件),武夷山:生物省骨干教师培训,2004,5.

[3]罗世炜,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004,8.

[4]郭晓强,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科学史的初步探索,生物学杂志-2004,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科学方法 思维方法 学科方法 科学素养

科学方法教育,作为科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具有联系生物现象与知识、知识与应用的重要作用,应在中学生物教育中受到重视。

老一辈教育家杨寅初先生(1937)在其教学论著中用一单元专门提出要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北师大陈皓兮教授(1987)的教学论著中写道:60年代以来,在各国生物教育中都突出地提出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从自然事物、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积累资料、进行推论,借以学会认识客观自然界的科学方法[1]。可见,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科学方法在学科学习的结构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将知识“变活”,将知识与实际产生联系。目前,已有生物教学研究者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出,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涉及的科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模拟法、量化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和综合法、类比法等[2]。

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在构建学生生命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意义。本研究试图构建生物科学方法的分类理论,将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进而提出在中学进行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中学生物学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确立

1.生物学科学方法的内涵

方法,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应用的行为方式、程序及手段的总和。在科学研究中,是指借助于思维取得新信息、新成果的方式和手段[3]。科学学的奠基人贝尔纳说得好:“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障才能的发挥”[4]。科学方法,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是获取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3]。“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5]。因此,在中学科学教育中,让学生获取科学方法比获取科学内容本身更为重要。

方法是一种途径,既能够创造知识也能够应用知识,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够使理解科学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对生物科学方法的学习不会自发进行,需要教师的教学指导。有研究者认为,科学研究方法必须基于特定理论进行观察、实践和测量,而科学方法包括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数据的采集,以及形成和检验假说。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总结,笔者将生物科学方法的内涵界定为:人们在认识和解决生命科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从而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

2.生物科学方法显化教育的内涵

尽管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意识到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解与感悟却参差不齐,原因在于生物科学方法教育一直处于隐性教育水平。有研究者对物理科学方法隐形教育总结出以下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显著[6]。

和隐性教育对应的是显化教育。所谓科学方法显化教育,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公开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学习科学方法,以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的目的[6]。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也应当从隐性走向显化。生物是门实验学科,意味着生物学的知识本身就是由实验、实践中得来,知识的运用也体现在实验中。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一是要体现出生物科学技能的必要性,二是通过思维方法的显化,使得隐性认知得以被剖析,让学生能够认识并有意识地培养相关的思维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像一个“科学家”那样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应用生物学知识。

3.中学生物科学方法的分类

笔者从历史观的角度纵向梳理了我国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翻阅从民国时期到当代的主要“生物课教学法”和“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将其中作者意图涉及的生物科学方法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学习生物学中习得正确的思维方法及研究方法。

尽管上述生物教学的论著中对生物科学方法都没有专门的叙述,但都提出了生物科学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且涉及了生物学研究方法、生物学思维方法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笔者按照生物学学科方法、生物学思维方法这两类基本科学方法,构建了中学生物科学方法分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中学生物科学方法分类

(1)生物学思维方法

生物学思维方法是指生物学科研究方法中概括出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方法,如分析、归纳、综合、控制变量等方法。这些方法指导着学生在遇到生物问题时,能够正确找出原始问题,并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问题,进而更好的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在中学生物教育中,用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归纳、综合、假说演绎、类比推理、比较、抽象化、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等。但是由于思维是隐秘的,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忽视以其作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2)生物学学科方法

生物学学科方法指在生物学中最常用的揭示生命现象的方法,它包括进行研究的流程,即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如生物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整个的过程;也包括在中学科学探究中所运用的最基本方法,如生物操作方法:显微镜操作、观察、解剖、染色、过滤、制作装片、同位素标记法、调查、标本制作、纯化、蒸馏、萃取等。它是整个生物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打好生物学基础的必备条件。由于其与生物学科有直接密切的联系,它也被称之为强认知方法。

(3)中学生物科学方法的内在联系

哲学中的科学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层层递进,下一层是上一层的基础,而在生物科学方法的结构中,可以看到学科方法和思维方法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它们并不存在层级的高低,思维伴随着学科的学习,学科方法的强化也锻炼了思维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看,在解决问题时,会同时应用到思维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但不论是生物学科方法还是生物思维方法,都应以中学生物学知识作为载体去强化和训练。

二、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实施

1.中学生物学学科方法教育的实施

生物学学科方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通过生物实验课、生物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和感受科学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例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涉及制作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对比的思维和操作,那么教师在实验课开始之前,就应当对学生明确提出要求,要求其正确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并将过程告知学生,接着提出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计划,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2.中学生物学思维方法教育的实施

思维方法通常是渗透在教学内容当中,需将其显化,使学生明确。比如,研究PH值对酶活性影响这一课时,通过控制其他因素只改变其中一种因素的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这里就显得非常自然,而同时控制变量法又应用在很多其他知识的学习中,要注重在教学中对科学方法的总结和归纳。再如,分析和归纳是两种最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图表或者曲线时,如何正确地分析和归纳也应显化,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展望

1.在生物课程标准中显化生物科学方法

我国现行生物课程标准是以生物知识为核心进行教学组织的,但从教育目的看,学习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因此,以方法为核心、知识为框架的教学组织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材料,应明确生物科学方法的重要地位。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将生物学科方法和生物思维方法显化在课程目标中,是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政策支持。

2.依据生物科学方法的逻辑组织教学

由于方法是现象与知识、知识与应用的联接,根据生物科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将其作为逻辑组织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建立学生科学方法知识体系。首先将中学生物中涉及到的科学方法进行罗列和总结,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教学,以知识的角度看科学方法,然后通过科学方法组织知识体系。

3.提升生物教师的生物科学方法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实施者,一切教育方法、教学策略的落脚点都是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因此,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国教育正处于改革的深水期,教师队伍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和教育观念,才能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及时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补充教师专业结构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知识,是中学生物实施科学方法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皓兮,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孙文霞,沈光华.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生物学杂志,2006(12).

[3] 刘蔚华.方法大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4] 向洪.当代科学学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5] 涂艳国.论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J].教育研究,1990(9).

[6] 李正福,李春密,邢.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显性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1(1).

[7] 杨寅初.中等学校生物学教学法[M].北京:正中书局,1937.

[8] 陈皓兮,叶佩珉.小学生物教学指导书(人教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9] 周美珍.生物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10] 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生物教学;学生;教师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我们教师经常探讨的问题。然而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依然把生物教学变成了灌输式教学,把生物知识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这样,课堂上教师累死累活,学生死气沉沉,结果却收效甚微,课堂效率低下。现就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编写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教材编写体系的特点一改传统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科书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旨在构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化的自主学习体系。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活动转化过程。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造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单一的“师者”而是“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协作者存在。

“自主学习”板块包括:(1)积极思维栏目,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概念理解图表,分析归纳,预测判断,解决问题,建立模型,信息处理等思维过程,自主学习新知识。(2)边做边学栏目,主要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一般通过传统实验、制作、调查、观察等操作活动学习新知识。(3)课题研究。这一栏目主要是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集中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4)放眼社会。这一栏目是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5)回眸历史。主要是让学生回眸生物科学发展历史,了解科学家的丰功伟绩和艰辛工作。(6)评价指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恰当地自我评价,并通过自我矫正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自我发展”板块包括:(1)历史长河。主要介绍某些生物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过程。(2)知识海洋。主要介绍某些生物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状况。(3)继续探究。主要是强化探究能力,紧密联系社会与生活实际,为希望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提供机会。(4)走进职业。主要是进行一定的职业指导,包括进行创业指导。(5)拓展视野。主要是介绍生物科学的热点进展,以及生物科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6)研究性学习。主要提供可供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供教师因材施教。

新教材更尊重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活动转化过程。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造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方面和意志方面,而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学生的主体性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创立的诱思探究教学科学论认为: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这里所说的认知结构,不仅仅是指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而且指头脑中完整的“知识——认知——情意结构”,因为三者往往形影相随,难以单独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具备四种主要特征:

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本科 生物科学 创新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002-02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动力,是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源泉,是经济腾飞的催化剂,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对于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本科院校科研和教学实力都比较强,尤其对于985和211院校来说,借助于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研究、分析、创新能力是常用的教学策略,所以说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实验室内,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发现课堂所学原理的真正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建立设备齐全、技术成熟以及管理科学、创新的实验室对于推动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1 建立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创新实验室的必要性

生物科学专业是对生命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同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生物科学涉及范围较广,与人口、环境、资源、人类健康等息息相关,可以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和生物科学联系。生物科学实验室是培养生物科学人才的摇篮,因此,其创新管理也就显得非常必要。

1.1 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

我国生物科学在世界生物科学界一直处于先驱地位,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国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纷纷展开研究,我国为了能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抓紧培养生物科学专业的创新性人才。虽然中国曾在人类基因组以及水稻基因组计划中做出过杰出贡献,但是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差距还是很大,为了减小差距,必须要加强生物科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老、中、青相结合的工作团队,才能保证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2 为生物科学产业的发展储备新型人才

面临现代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等种种问题,生物产业亟待发展,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已经将生物产业的发展作为战略性目标,将生物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安全层面,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的问题同样繁多,所以中国生物产业的发展进步一直是我国科研的重中之重。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曾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生物产业,力求通过几年的发展在生物制药、农业、环保、资源、能源等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能有所建树。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在于高素质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能够充分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结合,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培养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真正推动我国生物产业产学研相结合。学生在实验室中培养的技术与创新能力能够在走出校园以后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有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生物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反过来促进生物科学专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1.3 弥补我国本科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不足

目前在我国高校生物科学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为了能够弥补这些不足和缺陷,要加大生物科学教学研究以及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如今大部分高校生物科学教育中教师会传授学生足够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操作和运用上缺乏锻炼,没有锻炼机会,更没有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有的学校开设了生物科学实验教学课程,但是在实验室中学生都是被动实验,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指导,将实验室已经配好的试剂或者其他实验材料和另外的实验材料混合进行实验就行,完成的实验都是一些经典实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用自己真正的去做什么,只需要按照老师的意思按部就班完成作业就行,十分机械,学不到东西。久而久之,学生对此类实验失去兴趣,学校也只是应付了事,原本的实验教学起不到任何效果,更无所谓创新。

2 本科生物科学创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本文研究的本科生物科学专业创新实验室的建设由三个主要的部分完成:实验室管理制度形成、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以及实验室技术体系的构建。实验室的设计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对实验室内的机器设备进行合理整合配置,构建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和研究氛围。

2.1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立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发挥有效作用的前提,能为学生学习、研究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实验室的建立原则是以学生为本,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在本科阶段,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如果具有了某个方面的想法,并且在向老师咨询以后具有可行性的情况下,可以向学校申请进行创新项目的科研基金,并且在实验室内通过实验研究其项目。对于具体制度的建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建立较为宽松的准入制度,较为严格的生物材料领用制度。

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是为了激发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但是在关于哪些学生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就涉及到了实验室的门槛问题。有些学校的实验室规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进入实验室,但是学习成绩差的就不可以。这样的规定在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中是不可以出现的。这样很容易遗漏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动手能力很强,创新思维活跃的学生。因此,只要学生有创新的欲望和一定的专业课基础和动手能力,能够按照原始教材进行一些简单实验,就应该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确立了较低的准入制度,但是需要建立严格的实验材料领用制度。实验中对于每种实验原料的领取都要经过实验室管理人员,对于一些危险物品,要严格限制领取量,并且在领取实验材料时要由领取的学生签名,确保实验材料领取实名制。对于有剧毒、危害性极大的实验材料,要经过申请报学院或者实验室审批,才可以由实验室管理人员将实验材料给予学生,并监督其使用,对于余留材料要进行回收。

(2)以学生为本的开放制度。

实验室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员作为支持,所以在开放时间安排上要以学生为本,尽量在学生需要的时间开放,其余时间关闭。学生开展实验室研究工作一般是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所以创新实验室在这期间可以将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师一起集合到实验室,对学生创新研究期间的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在实验室内的研究主要靠自己完成,教师只需要在旁观察,不让学生出现危险就行,学生是真正的自主式管理。

2.2 创新实验室设备进行模块化管理

生物科学专业涉及微观和宏观世界,在实验中需要多种实验设备,为了提高设备的可发现性和利用率,可以对实验室内的设备进行模块化设计。创新实验室内的设备从大类上可以分为公共模块以及各类专业模块。公共模块基本上是所有实验人员都会用到的,各类专业模块则是根据研究项目不同而设置的独立模块。当学生按照特定的科研项目到实验室申请实验设备时,实验室管理人员可根据实验要求分配合适的设备模块,方便学生实验操作。

2.3 提高创新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我国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内,管理人员一般承担设备、仪器清洁工作,实验室打扫工作以及日常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但是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员将不再与传统管理员一样。创新实验室管理员不仅要承担实验室日常安全护理和清洁工作,还有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比如对于实验室设备的摆放如何才能更加合理进行研究,同时还要能够为实验室内进行创新研究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帮助。管理员由过去只负责为进行实验的学生配制试剂向“多功能、全面”的管理员转变。同时生物科学专业创新实验室的主要负责人也要经常组织实验室管理员进行培训,提高相关技能,争取在做好实验室管理的基础上,能够为学生的创新研究提供帮助。

2.4 加强创新实验室与外界先进实验室的交流

加强与外界先进的生物科学实验室进行交流,能够为实验室的管理以及学生的创新研究提供灵感和动力。

闭门造车是最坏的学习方式,为了要有创新还要走出去,在创新实验室管理上也要体现这一点。和外界实验室进行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与外界的交流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与生物科学专业领域的一些科研人员进行交流,二是和生物科学产业的一些生产实践者交流。与生物科学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交流,能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从而根据动态调整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为接下来的研究打下基础。与生产实践者多交流能够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实际中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指明方向,使研究的结果能够符合实践要求,在实践中创造价值。

3 结语

本科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建立和完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为了我国生物科学事业的发展进步,各高校应当都参与到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中来,共同商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本文从我国生物科学创新实验室建立的必要性出发,对创新实验室的重要作用做了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创新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4个方面的详细建议,为我国本科生物科学创新实验室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对我国生物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义贤.生物科学专业“四层次”时间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1(1).

[2] 李佳音,官莹.浅谈实验室开放性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2).

[3] 江海.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3(4).

[4] 孙秀英,宋宏涛,尹燕霞,等.生物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2013(13).

[5] 王潇,莫日根,王迎春.生命科学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高校生物教学研究,2013(2).

[6] 周晓兰,陈寅山,张彦定.本科生创新实践室的建设与管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3).

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生物教育 初中生物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72

0引言

初中生物是对初中生进行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教学进入了微观化的阶段,生命科学知识的基本原理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受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微观原理与宏观表现之间的联系理解并不深刻;另外,生物教学对学生个人素质教育表现在环境意识、探索精神等方面,而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状态,这些教育结果展现的也并不完全。因此,立足于生物教育理念,从学科理念建构的角度入手探讨细节性的教学策略应用,成为目前初中生物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1 生物教育理念概述

1.1 尊重生物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体产生和发展的学科,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教育理念建立于对生物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上,即对自然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产生疑问,通过科学的、客观的方式去研究、探索并解答疑问,得到生命产生和发展的因果关系,寻找自然界的基本原理并形成科学的事物认知能力。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以生物教育理念为基础,就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和科学的认知方法培养。

1.2 尊重自然和生命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类的生命与其他物种的生命对自然界来说并无根本区别,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必须立足于自然,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这不仅是正确的生命理念,也是自然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生物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必须对学生的生命观念、个人修养以及公德心进行培养教育。

2 生物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2.1 指导自学培养形成基本的生命意识

自学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教育对学生培养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自学能够直接实现学生对自然的主动认识和探索,对生命形成理解并构成基本的生命意识。因此,在生物教育理念指导下,初中生物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指导和引导。例如,进行“蚯蚓”相关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蚯蚓,然后将蚯蚓抓回家。抓蚯蚓的过程一定要亲自动手,抓回家之后进行饲养,然后将寻找、饲养以及抓蚯蚓的整个过程感受体验都记录下来。课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将自己饲养的蚯蚓带来,边观察边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很轻松的将实验中的问题一一解决掉。因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寻找、抓回、饲养便很轻松的了解到蚯蚓的生活习性,通过亲自动手抓蚯蚓,学生能够感受到蚯蚓身上的粘滑,以及蚯蚓蠕动的情况。这样比以往观察蚯蚓试验中,将蚯蚓装在解剖盘内,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教学效果更好。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学生挖掘土壤,发现其他动物和植物;在饲养的过程中,学生观察蚯蚓的食物和活动规律,他们自然而然对蚯蚓与人类生活不同,但生命状态保持一致这个观点形成认同,生命平等并值得尊重的意识也逐渐形成。

2.2 使用翻转课堂实现探究学习

生物科学的整体发展来源于对生物界的探索、质疑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这种研究理念要体现在教学过程里,要使学生勇于、乐于、善于对生物现象进行探究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讲解“传染病和免疫”这一章时,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请学生先搜集一些关于天花的资料,并引导学生朝着中国古代帝王的方向去搜集,请学生就收集到的材料提出问题,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将不能理解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上。在课堂上,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分享给其他同学。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享和解决问题,并整理成研究报告作为学习作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搜索,建立基本的关于传染病和人体免疫的认识,课堂的讨论能够使这一认知得到全方位的深化,探讨问题的过程以及形成学习报告的过程,实际上模拟了生物科学研究的产生过程。这一教学策略的使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还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探究方法。

2.3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课程的精神教育价值

生物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应该体现出对学生的精神教育价值,不仅在于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理解生命平等、自然平衡的意义,还包括通过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物的属性,去体会自然赋予这些生物的精神,通过了解和研究生物现象,生物的精神也会被学生感悟到。但是日常教学并不能够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生物,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奇妙的大自然,揭示不同生物的生命精神。例如,在学习“生物圈中其他生物”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到网络上下载三文鱼洄游的视频或纪录片为学生进行播放。三文鱼洄游属于正常的生物现象,但洄游过程却非常励志。通过对视频纪录片的观看,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不懈奋斗。

2.4 以任务教学法的应用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

生物教育理念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发展和生物平衡的任,在城市生活中,能够突出体现这种责任性的活动是环境保护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培养。环境意识的形成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点滴积累起来的,课堂说教效果不大,教师可以使用任务教学法达成这一目标。例如,在周末或者期末作业的布置方面,设定这样一个任务活动:了解自己家乡的生态环境有没有什么污染情况发生,污染对于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之后做一个可靠的家乡环境情况调查表,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通过这一形式的实践性作业,使学生真正走入了大自然,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了解到了保护环境的实际意义,使他们明白,保护环境并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能够影响到很多人的活动,所有的人都应该停止对环境的伤害,每一个人都应该担负起建设家乡、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责任。

3 生物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及习惯是高效学习效率的前提和保障,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习惯,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发现、认识和构建新的知识。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及审视,应做到心中有数,自我激励;应积极的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中应积极的投入情感,注重内驱力的作用,从而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保持长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上构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学习任务达成之后应积极的给予学生鼓励赞扬;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看到成功的希望;在学生感X所学知识枯燥乏味时,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感到学习的挑战性;教师应积极的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连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可用性及深刻体会学习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富有成效感,同时也富有成就感。

3.2 提供充足的生物教学资源

生物理念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基础,而教学资源缺乏也正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最明显的问题。学校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的资源多属于微观方面,例如显微镜、细胞实验器皿等,但是,站在宏观的角度,学生需要更广阔的空间进行生物观察和实践,这意味着,生物教师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资源。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一部分生物教学资源,例如,在学校中开辟一小块地作为生物实验园,允许学生进行各种养殖和种植性的生物实验,这既满足学生探究学习应用的需要,又能够为生物教学提供方便;另外,中学也可以寻求当地博物馆、动物园的帮助,为学生开辟专门的参观游园观察日,这样可以使学生实地了解生物科学知识,接触自然,进行直观的观察学习。

4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应该立足于生物教育理念,从教学策略方面进行改进,以突出生物教学对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培养、人文精神发展培养和社会公德培养价值。在应用这些教学策略的同时,应该重视从教学技巧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以使生物教学的学科价值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宋玲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完善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6(10):125-126.

[2] 严孝芳.浅析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实施策略[J].中华少年,2016(10):113-114.

[3] 张晨.初中生物教学中递进式生命教育实践研究[J].读书文摘,2016(10):123-124.

[4] 徐靖.关于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0):120-121.

[5] 李文送.基于教育常识的中学生物教学观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0):147-148.

[6] 吴晓燕.初中生物的探究式活动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0):114-115.

[7] 杨晓春.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J].好家长,2016(9):128-129.

[8] 夏娅萍.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2016(8):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