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管理的案例

知识管理的案例

知识管理的案例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选取民营上市企业中捷集团作为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方法探讨母子公司内三位调动高管在融入各自新组织过程中的领导行为对管理团队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愿景式调动高管的愿景激励行为对知识转移影响有限,但组织文化建设,尤其是分权式的管理行为能极大地促进团队内的知识转移;家长式调动高管其威权领导行为能有效管理困境中的管理团队,仁慈领导行为和德行领导行为均有助于知识转移;公仆型调动高管以身作则的领导行为和利他主义理念为管理团队知识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愿景式领导;家长式领导;公仆型领导;知识转移;高管调动;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12-26

作者简介:罗瑾琏(1962-),女,湖南湘潭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创造力;许方佩(1990-),男,浙江台州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马赛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领导行为、组织创新;钟竞(1974-),女,南昌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组织创造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072025,71002018,7120203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0JZD0045-2。一、引言

身处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知识特别是核心知识对企业竞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知识载体的管理者便成为了企业最核心的资源。虽然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组织的战略决策由整个管理团队共同制定,但对于民营企业,其领导者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对中层管理团队和组织的影响也更为突出。因而,针对民企内高管调动对管理团队知识影响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有关领导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热点之一。曹仰锋、李平(2010)通过对国内管理学顶级期刊的统计发现,有关领导行为的相关论文正大幅递增[1],但针对高管变动对管理团队知识管理的研究却几乎没有。在知识管理领域,特别是领导行为对知识管理影响的研究方面,西方学者有着更丰富的探索。例如,Riitta Viitala(2004)认为能够营造学习型组织和组织上下共同学习氛围的知识型或参与型领导风格最为有效[2];Politis(2001)则认为凡是倡导和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决策过程的领导风格都对知识转移有正面影响[3]。那么在中国情景下,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哪种领导方式更能促进学习型组织建立?让员工参与决策过程是否一定能促进知识转移?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索,这也是本文试图回答的方面之一。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聚焦于民营上市集团――中捷集团内被调动的高管,试图以各自管理行为作为出发点,结合具体的调动情景,观察其如何融入新组织,重点在其领导行为如何对管理团队的知识转移产生影响,从而探索出“领导行为-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

二、文献综述

(一)高管调动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知识以及知识依附主体的员工正成为企业最核心竞争力来源之一,但员工不可避免的流动,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调动,往往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分水岭。因为高管调动不仅带来组织文化等方面变化,管理者的知识差异也将影响企业的后续发展。具体而言,高管调动是集团公司内各成员企业内或企业间管理人员调任行为的总称,既包括内部升迁或降职,也包括企业间的相互调动。柯江林、张必武、孙健敏(2007)和韩晓明(2011)以公司业绩作为主要的划分依据,认为高管调动可分为常规性调动和强制(被迫)性调动[4-5]。现实中民企高管调动主要有三种情形,即公司新创、危机过渡和发展需求(如表1所示)。

表1高层调动原因分析公司新创危机过渡发展需求独资

或合资兼并

重组运转正常

如疾病、事故运营动荡

如突然离职制度性

调动专人

培养资料来源:根据柯江林、张必武、孙健敏(2007)和韩晓明(2011)整理。

总第445期罗瑾琏:高管领导行为对管理团队知识转移影响的案例研究••••商 业 研 究2014/05(二)高管领导行为

不论是常规性还是强制(被动)性调动,高管的领导行为都是决策者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尽管学界关注重心仍在Bass提出的变革型-交易型领导范式,其他领导行为的研究十分有限,但曹仰锋和李平(2010)认为,经过近20年的探索,在领导行为领域国内已进入“强本土化”研究的初级阶段,本土化探索是大势所在。从现实来看,占据重要地位的民营企业为探索本土化领导理论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者具有的“高瞻远瞩”、“英雄”情结、公仆意识等特点都是绝佳的切入点。因而,除了已经得到重视的家长式领导,强调领导个性的愿景式领导、具有时代气息的公仆型领导都日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更有机会成为“强本土化”之后进入“全球多文化式本土”阶段的突破。

愿景式领导理论(Visionary Leadership Theory,VLT)由Sashkin(1986)率先提出,并认为愿景式领导者应具备良好愿景的特质,能为组织或组织中某一部门的未来成长、发展而创造和清晰地表达一个现实的、可信的、有吸引力的前景的一种能力[6]。因此,愿景式领导通过激发下属的高度认同感,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

不同于愿景式领导所强调的个人魅力,家长式领导(Paternalistic Leadership)被定义为“在一种人治的氛围下所表现出来的严明纪律与权威、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廉洁性的领导方式”[7],其领导有效性实现的关键在于领导者与下属角色的互相配合,即当领导者展现威权领导时,下属应表现出敬畏顺从,相应的仁慈领导对应感恩图报,德行领导对应认同效法[8]。

公仆型领导理论(Servant Leadership)虽然早在1970年便由Greenleaf在《The Servant as Leader》一文中提出,但直到近些年才在汪孝纯、孙健敏等学者的推动下得到广泛重视。公仆型领导首先是仆人,应怀有服务为先的美好情操,这与我国一贯强调的管理者的公仆意识不谋而合。不同于愿景式领导或家长式领导在威信、领导地位或影响力确立之后才谈及服务,公仆型领导的出发点和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他人,他们会尽力满足服务对象(包括员工、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哪怕这需要牺牲他们自己的利益[9]。

(三)知识转移

民营企业的发展,或多或少都是企业最高管理者个性的缩影。管理者的领导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内知识的转移状况。目前,学界在人员调动与知识转移方面的研究多属于宏观层面,对于特定的领导行为是如何影响知识转移这一过程的探索仍十分有限。Goh(2002)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出领导行为与知识共享意愿、组织支持性结构、知识接收者和知识类别等因素共同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10]。Rosen、Fumt & Blackburn(2007)在总结某跨国团队知识转移阻碍因素后,指出适当的领导风格将有助于克服团队内知识共享和整合障碍[11]。类似的,Nonaka、Toyama & Konno(2002)从过程的角度,列举分析了领导风格对知识创造及转移中基本活动的影响要素,如提供知识愿景、开发和推广知识资产、创造知识等方面[12]。以往研究大多遵循领导行为通过组织文化影响知识转移的逻辑,缺乏对于具体路径的探索,同时对于特定类别的领导行为是如何影响知识转移相关要素的探讨也比较欠缺。

知识管理,特别是对处于不断流动、转移中的知识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Szulanski(2000)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跨组织或个体边界有目的、有计划的共享行为[13]。这一共享行为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即知识传递者、知识接收者和知识转移媒介。人的因素包括知识传递者和接收者的动机、传递/吸收能力都会导致转移效果差异。而如果缺乏知识转移渠道这一必要的“组织的投入”,组织内部或跨组织间的知识转移也将无法发生。因此,为了实现知识的充分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增值效应,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的个人与团队都应尽可能地提高彼此的共享意愿,促进各种渠道间知识的转移和讨论。

本研究将采取 Pavel和Andre(2006)提出的基于转移能力、转移动机和转移渠道的模型(如图1所示),对调动高管的领导行为如何影响管理团队内知识转移的过程进行探索[14]。这一模型从“知识流”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知识转移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个体的因素,以及转移过程中的渠道因素,对组织内知识转移能够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

图1知识转移模型要素图

三、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中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2000年,业务涉及缝纫机设备制造、厨卫洁具、物流供应链等,其中缝纫机制造业务已于2004年在深交所上市。2000年,中捷集团投资成立中捷厨卫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厨卫股份),随后在江西和浙江设立子公司。

本研究选取了包括调动高管在内的五位管理者(见表2),根据拟好的提纲,由同一位研究者逐一进行访谈。每位受访者访谈时间约60分钟,均进行录音记录,后续以电子邮件进行补充访问。五位受访者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此外,研究者获准旁听会议,出入工作现场,参加各种活动,并在保密的前提下获准查阅公司内部的各类资料。

表2访谈对象情况概述访谈对象编号原职位现职位工作年限工作经历罗总经理

M1

江西子公司董事长

厨卫股份总经理

3

先后就职于厨卫行业多家企业高管,于2009年加入中捷集团徐总经理

M2

厨卫股份副总经理

江西子公司总经理

12

曾有过创业经历,后一直在中捷厨卫任职,历任车间主任、生产经理、副总经理等职张总经理

M3

厨卫股份生产经理

浙江子公司总经理

10

从车间一线起步,历任铸造车间班组长、车间主任、生产经理邓经理

M4

厨卫股份技术研发部经理

7

从一线技术员起步,逐步晋升为部门经理;曾在徐领导下,与张以部门经理身份合作2年,现由罗总领导高经理

M5

厨卫股份财务

副经理

江西子公司财务部

经理

8

在厨卫股份财务部任职达4年,后调任江西公司任部门经理;曾与张共事多年,后接受罗领导约2年,现由徐领导

(二)领导行为识别

案例研究的一大局限就在于其适用性。为了增强本研究的信度,为领导行为理论做出一定贡献,我们对管理团队成员进行小样本问卷调研。由于调动高管数量有限,因而样本量十分有限(见表3)。在经过实地调研后,初步认为罗总经理表现出强烈的愿景式领导风格,徐总经理是恩威并施的家长式领导,张总经理则是强调服务的公仆式领导。为此,本研究选择了各领导行为的成熟量表进行测量:愿景式领导采取Conger & Kanungo设计的C-K量表,相关研究表明该量表信度均在072至087之间;家长式领导采用最为权威的郑伯埙编制的家长式领导量表(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Scale,PLS);公仆型领导则选择Reed、Cohen和Colwell(2011)开发的公仆型领导量表(Executive Servant Leadership Scale,ESLS)[15],该量表经过汪孝纯、凌茜和张秀娟(2009)的验证,在中国本土情景也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16]。

表3问卷描述汇总组别量表选择发放份数有效份数人口统计变量性别(男/女)平均年龄平均工作年限AC-K998/137.211.1BPLS141411/333.55.3CESLS553/229.43.6总计282822/634.06.9

表4问卷信度效度分析领导行为行为维度因子负荷测量误差基于标准化项α系数AVE值愿景式领导愿景激励0.5450.1950.94930.6043关注环境0.7410.157关心下属0.7750.241敢冒风险0.8480.030超常行为0.9250.021家长式领导德行领导0.42100.25180.75960.2737威权领导(0.3440)0.2794仁慈领导0.72490.1596公仆型领导人际支持0.6520.1670.97310.5972社区建设0.8570.092利他主义0.7730.129平等主义0.6500.215道德正直0.8980.032

本研究采用SPSS160评估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s α系数),用潜在变量的平均变异数萃取量(即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评估领导行为量表的会聚效度(即Convergent Validity)。结果发现,三组问卷的α信度分别达到了09493、07596和09731,均大于070的建议值;会聚效度方面愿景式领导(06043)和公仆型领导(05972)的AVE值均大于05的建议值,但家长式领导AVE值仅为02737,这可能与威权领导和德行、仁慈领导作用相异有关,考虑到其t值检验呈显著,结合实际观察,最终接受徐总为家长式领导。相应地,罗总为愿景式领导,张总为公仆型领导,具体如表4所示。

(三)内容编码

本研究严格遵照西方学者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和原则,同时借鉴了国内学者研究本土问题时所采用的三角测量法,即通过访谈、实地观察以及资料查阅,从数据源上进行三角验证。此外,为提高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在数据处理中由两名管理学硕士独立编码。

首先,从访谈口语化的语言中提取出要点,从公司会议记录等资料中总结变化,按照三位调动高管分别建立起项目库。经初步整理,库1(厨卫股份)包括83项,库2(江西子公司)包括102项,库3(浙江子公司)包括67项。部分举例如表5所示。

表5各库数据编码例句编码库受访者例句或事例编码项库1(83项)

2011年11月10日,总经理亲自担任培训讲师,为公司中高层干部及办公室职员50多人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公司官网)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坦率地讲,一个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团队,团队取决于它的文化,文化取决于公司的长远目标。比如说那些小作坊企业,他们是比较短视的,所以他们不会来建立企业文化、企业愿景这种形式”。(M1)具备长远眼光,注重文化愿景建设

库2(102项)

“开会我会把所有东西安排好,技术现在缺什么,财务现在缺什么,你们应该要做什么,要怎么做,我都会告诉他们的,那他们现在就有数了”。(M2)全盘操控,团队基础较弱

“让他们认同你的做事方式,认为你是真正做事情的一个人,不是过来镀一下金就走的人。让他们知道,你是愿意跟他们同甘共苦,一起奋斗的人”。(M2)以德服人,同甘共苦,一起奋斗

库3(67项)“我现在是又当爹又当妈又当儿子又当孙子”。(M3)亲力亲为“如果没把握的,我会请教同事、领导、朋友、其他企业老板”。(M3)多渠道主动学习

表6部分编码条目例句编码条目受访者例句或事例愿景激励“真正的总经理,最后是成为一个教练,或者说是一个顾问,一个支持者”。(M1)相互学习

“我们的理念是,一个企业就像一个人,他只有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才有潜力,也只有一个学习型企业才有发展潜力”。(M1)德行领导“他(徐总)经常下到车间里,次数比以前管生产、采购那边的人还多”。(M4)威权领导

“从生产到所有的计划、布局,都是我来拍板,我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做;因为每一个部门我都能插手,所以我就能掌握全局”。(M2)利他主义“他这个人就是太‘老实’了,经常做些成全别人、‘委屈’自己的事”。表率楷模

“任务没完成就是没完成,首先要承担这个职责。至于具体原因是自己这边,还是总部那边,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M3)知识吸收能力“相对来说,民营企业里团队的专业性是比较弱的”。(M1)知识共享意愿

“(江西子公司)那边原来就是互相之间谁都不服谁,你到总部告状,他到总部告状;每个人之间都互不信任”。(M2)知识转移渠道

“他(罗总)不是经常在办公室,平时就是邮件联系。下了班没特别事我们也不怎么打他电话的”。(M5)创新绩效“过去是一个比较典型的OEM,现在就是自主开发一些产品向客户推荐”。(M1)

其次,按照领导行为、知识转移行为以及组织绩效三个条目进行归类。其中,领导行为在参考相关学者的观点基础上,由编码小组讨论并筛选出学界公认且具有鲜明差异的特征维度,而对于普遍存在的如关心下属等维度暂未列入编码。另外,结合本案例实情,一些维度如公仆型领导的服务社区,对于新成立的浙江子公司而言,略显不切实际,因此也未将其列入编码维度。知识转移行为具体包括高管与管理团队的基础能力、相互之间的共享意愿以及知识在转移过程中的顺畅度这三方面。对组织绩效的整理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评判各领导行为的有效性。部分举例如表6所示,数据编码汇总情况见表7。

表7数据编码汇总表调动高管

编码条目库1库2库3领导行为愿景式领导愿景激励1300组织文化建设1721互相学习652家长式领导仁慈领导375德行领导1124威权领导0170公仆型领导利他主义007帮助员工发展2211表率楷模3610知识转移知识吸收能力4157行为知识共享意愿131910知识转移渠道14117组织绩效763总计8310267

(四)领导行为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

1.愿景式领导

罗总经理就任之初,便对公司管理团队有了大致了解:“一是公司虽然是民营企业,但是整个管理风格有国有企业的感觉;二是部门之间的分隔比较严重;三是团队的专业性是比较弱的”。而这正体现出管理团队知识吸收能力偏弱(如专业性弱)、共享意愿不高(如等级森严)、转移渠道不畅(如部门隔阂)。为此,他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改变这一局面。

(1)愿景激励。首先,罗亲自担任讲师,给管理团队讲述企业愿景、企业文化,并将企业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以标语形式陈列在办公区、厂区等显眼位置。“我强调句句都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有核心的共同理念,然后才有共同语言,共同目标”(M1)。统一理念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整个团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主动分享。但从部门经理反馈来看,接受度不高。“对于精神这种东西,大家就是听听了,对于物质方面的会更好接受点。但一般很有价值的都是很虚的,看不到的。你说现在的人,哪有对精神追求这么多的”(M4)。可见,对于处于发展期的民营企业而言,相比愿景激励,物质层面更能激发管理团队的分享意愿,因而其激励效果十分有限。

(2)组织文化建设。不同于前任集权式管理文化,罗采取目标管理,不插手各部门具体事务,只将结果作为唯一的评判指标。“工作氛围发生了改变,大家更加积极了,也更有责任感了。碰到不会的,也都主动去学去问了”(M4)。管理团队的主动性也促进了团队内部的交流,部门间绩效的捆绑也促使团队内成员知识共享,互通有无。在沟通文化方面,罗要求做到“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化繁为简”(去掉理由,说出结果)、“追求结果”(有结果有汇报,无结果是浪费)。这三个要求针对的正是团队内的“官僚气”,因为“我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听季度工作报告,就像官员做的工作报告一样。为此也经常大发脾气”。沟通文化有效提高了议事决策效率,让知识得以更顺畅的转移。从结果来看,目前公司每笔订单完成的周期平均缩减约两周,市场部与研发部间直接的沟通使得新品订单转化率比去年同期提高约26%。

(3)互相学习。在向管理团队灌输理念、愿景的同时,罗总也重视向管理团队学习。“(我)广州待过,上海待过,国外也待过,都能发现每个团队的优点。他们(团队成员)身上,一个是刻苦;第二个是对企业比较忠诚,好多人都是跟公司一起成长起来的,好多中层干部,一干就是八年九年”。发现管理团队的优点,一方面体现对成员的尊重,赢得他们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成员的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丰富的经验值得与人分享。通过这种方式,让团队成员相互敬重,相互学习,提高了大家的知识共享意愿。

总的来看,愿景式领导最显著的特征――愿景激励的实际效果十分有限,而组织文化建设中分权式管理和高效沟通文化的提倡,从切身职责和利益相关的角度激发出知识共享意愿,相互学习氛围的形成也扩宽了知识转移渠道。这一系列举措转变了僵硬的组织关系,由此产生的成员自主性促使整体绩效得到提高。

2.家长式领导

面对江西子公司内部管理混乱,人心惶惶,持续未盈利的困境,徐总就任初就定下计划:“第一个月首先了解整个的生产、过程、布局,第二个月了解整个生产的工艺跟采购的体系,第三个月进行全盘的梳理。花两个月了解,第三个月梳理,那第四个月之后就很顺畅了”。

(1)威权领导。徐总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强制收回各部门经理的决策权,让其扮演顾问角色,让管理团队成员回到同一起跑线,杜绝了以行政级别压人的现象。集权的另一个原因,在他看来是“从他们身上没办法学到东西”,管理团队基础知识有限,亟待提高。因此,徐总以“个人英雄式”向管理团队单向传授知识:“开会时我会把总体需求的布局告诉他们,并告诉他们要给我做什么事情以及应该怎么去做”。徐总这种措施有效的前提是其具备足以让人信服的能力,“比如说采购,我可以超过他们任何一个人;比如技术,我不懂,但是不超过三个月,我的技术就可以超过他们,因为我就是从技术出来的。不管谁,我都可以跟你进行沟通,那他们就没话可说了”。强硬的领导风格给管理团队一个下马威,及时遏制住了内斗激化的可能性,为后续调整做好准备。

(2)德行领导。单凭职位赋予的权力无法让管理团队对其心服口服。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徐总也注重德行管理。不同于愿景式领导理念层面的灌输,徐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如之前公司平均每月水费高达1万余元,但根据经验,徐总认为这很不合理,让行政经理排查的同时自己也展开调查。两天后,行政经理报告用水量正常,但徐总发现,问题出在车间厕所内一漏水的龙头。这一事例对行政经理以及整个管理团队都是一个冲击,在潜移默化中纠正了团队原先敷衍的工作态度,增强了其对组织的认同感。事后,行政经理带头对公司用水情况梳理,当月水费下降40%,后续几月均下降约60%,水费最高也没超过5 000元。另一个例子是,面对公司上下因为管理团队言而无信,不愿主动为公司贡献、知识共享意愿很弱的难题,徐总保证: “只要是公司答应你们的事情,保证百分之百会给你兑现,就是给员工一个信心,公司说话是算数的”,目的就是要以此为窗口重塑公司信用。如一员工的改进建议为公司每年节省成本3 000余元,按规定奖励50元,徐当场拍板,奖励100元并立即兑现。当管理团队和员工认可总经理的德行,感受到公司的信用后,便自发地由下而上进行发挥创造,催发知识共享的氛围。

(3)仁慈领导。以强硬手段稳定局面,以德行改变信任环境后,徐总以家长般的仁慈切实关心管理团队和员工切身需求。比如,徐总将不合理的招聘奖励政策取消后,将盈余的每月6 000余元放到公司食堂进行补助,一荤两素员工只需支付15元。此后,就餐人数从20多人增加到130余人,福利覆盖到七成多员工。同时,徐总坚持每天中午在公司食堂就餐,一来贴近一线员工,拓宽组织内知识转移渠道;二来获取真实的反馈,从而更好监督鞭策管理团队。另外,承包计件工资制的转变让基层员工平均工资增加了约35%,包装车间员工最高月薪达到3 800元,而此前仅为固定的1 200元。从员工基本利益出发,改变员工态度,帮助管理团队处理了遗留问题,徐总在言传身教中向他们传授知识,树立起自身威信。

总的来看,威权领导是停止混乱局面,保障组织稳定最好的选择;通过德行领导中以身作则、亲力亲为的方式教会团队学习以及对公司信用的重塑和团队信心的培养,可极大提升组织内知识流动水平;家长般关怀则为知识高效顺畅地流动提供了支持。但整体上仍是依靠徐总的个人经验、专业能力和员工关系来推动整个团队的知识分享,提升知识转移水平。

3.公仆型领导

在整合供应商基础上新成立的浙江子公司,因其生产支持的定位,首要目标是与厨卫股份接轨。相应的,张总认为:“现在,问题都要按步骤来解决。首先要解决的是正常供货的问题,然后是人员,第三个就是数据化管理的问题。但人永远是最重要的”。

(1)利他主义。从原先家庭式小作坊向现代企业转变过程中,张总始终关注员工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在福利待遇上,张总保持让新公司处于行业中上水平。“之前有人让我帮忙介绍工作,后来觉得新来的人想得挺周全,也就没想着跳槽了”(M5)。管理团队和员工在得到公司保障后,大家都以创业心态投入到工作中,相互沟通也十分频繁。原本车间内东西乱放,临时线路乱接,经常无缘无故跳闸,漏电也时有发生。通过生产现场重新设计、布置和划分,一改之前脏乱差的环境,重新粉刷的车间和新的照明系统极大改善了工作环境,也消除了安全隐患。之前,企业老板一人独占办公区,管理团队都挤在车间一角办公。张主动将办公区改造成员工休息区,自己和管理团队共同在车间内办公,为公司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组织内的知识分享。此外,张会为提高管理团队工作效率,将个人资源贡献出来,比如张的私家车作为公司里唯一的汽车,在上班时间已经成为公司共用的交通工具。为他人考虑的作风,让管理团队感受到支持,团队凝聚力有效增强,从而各成员都主动学习,进而推动知识的转移。

(2)帮助员工发展。新组建的管理团队以年轻人为主,张总也尽力创造一个轻松的组织氛围,相互间都以外号相称。从基层做起的经历,让张总对员工感同身受:“集团内的领导是经常换的,他们的优点,他们走过的路,我们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其中好的我们就吸收过来,然后教给下面的人”。他也常利用个人资源邀请业内人士进行培训,支持组织内的创新。比如,生产部一员工提出改进方案,需要抛光工艺配合,而公司内并无相关人才。他主动与母公司技术部联系,为其搭桥。“当时开会时顺口提了下,没想到还真把总部那边的人叫来了。要放以前没人管,早就算了,现在能做出点东西,自己也挺高兴的”。这名组长的感叹说明张总的公仆服务意识极大激发着管理团队的主动性,鼓舞着吸收能力和共享意愿的增强。

(3)表率楷模。Greenleaf指出,公仆型领导赢得员工信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能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榜样。即使头两个月目标未完成的原因是母公司原材料、资金等没及时到位,“但从划分来看,还是我们这边的问题,因为公司下达的任务我没有完成。这个职责还是要分开来说”。张保持自省、承担责任的处事态度让管理团队深感佩服,也成为团队文化的表率。同时,张以开放的姿态去吸收各方的知识,在管理团队内营造知识共享的氛围;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增强自身知识储备;碰到难题,张不只向上级请教,同时也会向下属、同事以及其他企业老板咨询。虽然很忙,很多事之前完全没接触过,但张仍能调整心态,积极看待:“我感觉(压力)是动力,虽然(年龄上)奔四了,但还算是年轻人嘛,现在感觉整个人生道路都充满挑战性”。

总的来看,公仆型领导最突出的利他主义主要从关怀员工角度鼓励团队自我提升,同时办公现场的重新设计也拉进了管理团队间的距离;帮助员工持续发展的服务意识,则极大程度让管理团队具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并将之付诸实践;其模范表率对于团队成员也是一种参考路径或动力来源,以“授之以渔”的方式,为管理团队自我知识管理提供支持。

四、研究结论以及讨论

从知识转移三个维度来看,各领导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起着作用,具体如图2所示。

首先,在组织内塑造学习型团队,以亲身行动树立起支持性氛围,正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内部来源之一。愿景式领导行为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团队的相互学习。相比之下,家长式领导行为则直接向成员传授专业知识,促其提高。组织创造性的根源在于成员的能动性,只有充分调动起团队内的共享意愿,才能发挥知识指数倍增长的特点。知识共享意愿的提升,一是来自上级的支持性氛围,二是来自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O’Reilly和Tushman(2008)指出,组织氛围处于组织创造性的中心地位,在较高支持性氛围下成员间的信任程度也普遍较高[17]。因而,从领导者的角度,营造支持性氛围,即对角色行为进行信息性的暗示,让团队成员保持持久的心理感知是重要的一步,因为支持性氛围将会对知识转移三个维度的实现起促进作用。

其次,三种领导行为都以不同的方式通过增强团队的集体效能感,达到促进知识转移的目的。集体效能感是“团体成员对于团队具备实现特定目标能力的共同信念”,通过思想的统一,让团队成员产生自我实现的动力,并坚信自己的能力。较高的集体效能感有利于成员主动去获取信息,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同时,这些成员也会更愿意去进行知识的分享,在交互的过程中促进团队内的知识转移。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领导行为下的团队内部可能会产生对领导者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感已经超过常规的信任,变成一定程度的崇拜,甚至是“盲从”。例如,罗总试图以愿景凝聚起团队,徐总以绝对的威信树立起依赖,张总则是在潜移默化中让成员感到离不开自己。一定程度上的员工依赖性有助于相互间良好沟通机制的建立,但对于员工独立自主性的发展是否产生抑制作用,仍有待继续研究。但就处于发展初期的民营企业而言,“强人”领导和温和的“个人崇拜”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最后,我们发现集权化管理能全面掌控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渠道,让领导者单方面的知识传递更有效,但弊端在于不利于思想间的碰撞,产生创新想法。从长远发展来看,一个全面的、多向流动的知识转移网络将更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图2领导行为对知识转移影响机制

比较有意思的是,本文通过案例发现:(1)愿景式领导有效性最关键的愿景阐述对于知识转移作用十分有限,反而是在组织文化建设中强调任务导向,给予尽可能的自由度能很好发挥团队创造力,推动知识转移。(2)相比之下,在处于震荡期的民企内,家长式风格的领导有效性更优,这与目前大部分基于成熟企业的结果有所出入。虽然“先严后宽”的管理风格有助于在短时间内控制混乱的局面,并赢得下属支持,但这种鲜明的“人治”的特点使得高管调动时,在人选决策上显得要格外谨慎。(3)作为公仆型领导,始终以员工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际纽带来推动组织内知识转移,有利于发挥集团公司优势,帮助公司快速成长,但其隐患在于支持者的角色定位可能会逐步演变成母子公司间的“传话筒”,缺乏独立决策能力。

当然,本文尚有很多有待改进的方面。首先,对领导行为的识别,虽然利用主观判断结合小样本问卷调研能提供一定支持,但在推广时信度效度仍有待商榷;其次,调动过程中高管的领导风格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仅受到来自前后两个组织的影响,其个人特质、经验阅历也是影响这一渐变过程的重要因素,但本研究未能从动态的视角审视高管领导行为的细微变化;最后,对知识转移行为的识别和效果的评判上缺乏更细致的分类。这些都是本研究后续应改善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仰锋,李平.中国领导力本土化发展研究:现状分析与建议[J].管理学报,2010(7):1704-1725.

[2]Riitta Viitala.Towards Knowledge Leadership[J].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004, 25(6):528-544.

[3]Politis, J.D.The Relationships of Various Leadership Styles to Knowledge Management[J].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001, 22(8):354-364.

[4]柯江林,张必武,孙健敏.上市公司总经理更换、高管团队重组与企业绩效改进[J].南开管理评论,2007(3):104-112.

[5]韩晓明.管理者更迭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45-48.

[6]Sashkin, M., Becoming A Visionary Leader. Amherst, MA:HRD Press,1986.

[7]郑伯埙,周丽芳,黄敏萍. 家长式领导的三元模式:中国大陆企业组织的证据[J].本土心理学研究,2003(20):209-250.

[8]樊景立,郑伯埙. 华人组织的家长式领导:一项文化观点的分析[J].本土心理学研究, 2000(13):126-180.

[9]Birkenmeier, B., Carson, P.P. and Carson, K.D.The Father of Europe:An Analysis of the Supranational Servant Leadership of Jean Monne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Behavior, 2003, 6(3):374-400.

[10]Goh, S.C. Managing Effective Knowledge Transfer: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Some Practices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2, 6(1):23-30.

[11]Rosen B., Fumt S., Blackburn R. Overcoming Barriers to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Teams[J].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7, 36(3):259-273.

[12]Nonaka, I., Toyama, R. and Konno, N. SECI, Ba and Leadership: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 Knowledge Creation, London:Sage Publication,2002.

[13]Szulanski, 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2000, 82(1):9-27.

[14]Pavel, S. and Andre, M. Knowledge Transfer within Japanese Multinationals:Building A Theory[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6, 10(1):55-68.

[15]Reed, L.L., Cohen, D.V. and Colwell, S.R. A New Scale to Measure Executive Servant Leadership: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1, 101:415-434.

[16]汪孝纯,凌茜,张秀娟. 我国企业公仆型领导量表的设计与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94-103.

[17]Charles A. O’Reilly and Michael L. Tushman, Ambidexterity as a dynamic capability:Resolving the innovator′s dilemma[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8, 28:185-206.

A Case Study on Executive Leadership Behaviour′s Impact on Knowledge Transfer

of TM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rial Rotation in Private Group LUO Jin-lian, XU Fang-pei,ZHONG 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知识管理的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隐性知识;分析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97-01

1 隐性知识与案例教学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人类知识中某些个人“技能”、“感悟”和“经验或诀窍”常常处于“难以言传”、“无法明示”或“缄默”状态,它们就是隐性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植根于行为本身,并受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心智模式等。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不是显性知识的阐释和传授,而是隐性知识的外显和共享。通过对隐含知识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发现,智商高和学校学业成绩优秀的人并没有在其后的工作中取得相应的成功。成功的管理者大都认为有效的管理来自于正式学业之外的知识,不是靠以直接教授与机械记忆为特征的学校教育,而是靠非正式的、在工作中通过实践、观察获得的知识,即成功与隐含知识的掌握情况密切相关。

案例一词来源于“Case”,其意为具体事例。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管理案例通常以现实的财务事例或某种假想的情形为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通过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有效的思维方式。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对案例分析常常包含三个环节即:情景再现、事实分析、理论提炼。案例教学的过程与隐性学知识的特征可以实现良好契合,通过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提高财务管理案例的教学效果。

2 隐性知识的特征与重要性

隐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学习积累与创新的过程,是不同知识主体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交互过程。主体从外部各类知识主体或知识库中筛选、吸收、积累自身所需要的知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激活知识存量,提炼出大量存储于主体脑海中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有以下特征:①抽象性。隐性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这是隐性知识本质的特征。②专属性。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很难通过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这种专属性表现在,除非通过特殊的学习,否则某一属体的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给另一属体;同时,某个属体的隐性知识一旦形成,需要用较高的成本才能改变。③非理性。人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获得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则是通过身体感官、直觉或领悟获得,与逻辑推理无直接关系。④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联系,依托特定情境存在,是对特定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⑤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不易受环境的影响,隐性知识一旦形成难以对其进行改造。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领域重视书本知识的教授和显性知识的掌握,学生注重文凭、证书的获得,淡漠对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对所学知识的转化,由此造就一批“高分低能”和“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他们在考试中无所不能,在实践问题面前却无从下手,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隐性知识的把握。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强调隐性知识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3 完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对策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并在案例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提高案例教学对隐性知识流动的促进作用,实现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

(1)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案例的意识。隐性知识是一种个人能力,类似于技巧、经验或智能,是一种在当前或未来认知的能力,必须以学生个人亲自参与实践为前提。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充分参与每个案例,从最初的材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再到基本结论给出。学生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思考、归纳、领悟,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这正是隐性知识的基础。这一切都需要学生自主参与,能动参与到财务管理案例的探讨中。

(2)提高学生对案例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学生在实践中最需要获得的基本能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与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过程,学生可以将财务理论融于经济行为,从而深化对企业财务的认知和把握。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观察要贯穿始终,将观察目标分解到案例分析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把握经济行为背后的实质。

(3)培养学生对案例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案例分析提供的人际互动,促进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的形成,通过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是激发其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团队或个体的人际互动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启发,有利于经验的汲取和默会知识的再现,促进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

(4)完善案例分析环境。隐性知识管理的一个重点就是提高隐性知识创造的效率。完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环境对于隐性知识的实现效率有重要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有必要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讨论环境,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实现隐性知识之间的交流和振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

(5)改善案例分析路径。隐性知识的产生具有主体属性,这源于在其产生过程中对个体的性格、经历、价值观、环境的依赖。隐性知识作为一种积累下来的带经验性质的知识,是学生在思考、分析案例过程中通过反复试错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行为倾向,学生对于这种分析路径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财务管理案例的最优分析路径,保证学生不断按照最优路径进行分析。财务管理案例的分析路径包括学生对案例思考的角度、资料收集的程序与范围、案例分析的步骤、结论可靠性的检验、相关案例的扩展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浩威,何建敏,李国良.基于错位博弈的企业隐性知识流作用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

[2]王颖,娄成武.隐性知识升华与大学知识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知识管理的案例范文第3篇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队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该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哈佛大学法学院将真实“案件”引入法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后,哈佛商学院开始将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整理成管理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将具体案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企业的真实情境为背景,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来分析企业状况,解决企业问题。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出色教学效果使得这种方法被大量采用并迅速推广至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进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于MBA教学过程中。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1、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管理知识。

“学”以致“用”,而“用”又能促进“学”的巩固与深入,“学”与“用”的紧密结合,能强化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教师的举例解释只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不是直观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缺乏真实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境之后即退出,学生成为主体,他既需要思考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又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在分析、选择、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实现了问题与对策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管理学”课程不仅讲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出题人”,又是“解题者”,通过提问与解答实现知识的传授,这一过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的身份都发生改变,教师成为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必须开始分析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学生的参与性由被动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并增强。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后还需要恰当的语言组织以将其呈现表达出来,从而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案例教学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品质。

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得以锻炼,而依据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主动性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得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在分析给定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需要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这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同时,学生需要依据小组内的分工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发觉自身的特长与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三、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随着本科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开展,案例教学法被引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讲-听”的师生课堂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管理学案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讲-听”的师生单向沟通模式,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渠道互动沟通模式,但在很多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依然是绝对的主体,只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工具,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恰当素材

达到理想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不仅要求给定具体案例,更要求学生能够进入案例情境中,以案例中的角色展开相关分析,这就表明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是恰当的案例,才能导致有效的教学结果。但在当前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成型的国外教学案例和国内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这两种案例尽管具体明确,但却存在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缺陷——与MBA学员的经验背景不同,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本科学生,其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很难清楚理解案例背景,游离于案例之外的学生在展开相应决策时要么凭空想象,要么敷衍了事,缺乏恰当的案例成为制约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3、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充分开展

实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需要学生在了解案例情境的基础上,充分查阅相关资料与知识,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案例反映的问题展开相关决策,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陈述各自观点并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加以点评总结的完整过程。但在大部分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通常都被作为某一次的课堂任务在教室中加以完成,团队成员间、团队间既缺乏充分资料的收集更缺乏有效的讨论与辩论,“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严重影响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案例教学法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却在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如上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教学参与者的原因,更包括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

(1)案例教学参与者原因

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和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会深刻影响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首先,案例教学参与者的认知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方面存在认识偏差。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方法等同于举例讲授法,而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举例讲授法强调运用列举实例的方法来向学生阐释知识,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这种讲授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显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强调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其更多的是案例的阐述者、相关知识的咨询者以及必要的纪律维护者。两种方式的认知混淆使得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中不能明晰自身定位,从而影响教学互动性;学生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大多开设于学生的第一、二学年,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部分尚未从高中学习情境中转换出来,被动学习倾向明显,这就使得其很难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这种更加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其课堂参与度,造成案例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其次,案例教学参与者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是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从教师方面来说,虽然随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高校教师学历水平显著提高,但教师队伍的急剧扩展也使得教师教学经验少、实践能力弱的缺点日益凸显,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以及编写案例的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而学生方面,一方面传统的填充式教学直接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低下,另一方面,与MBA学员相比,本科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其对案例情境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从而影响其参与案例教学的效果。

(2)案例教学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原因

本科教学过程受一系列诸如学时、班制等管理制度制约,而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管理学课程的学时通常在50-70学时之间,尽管案例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比例,但基础理论知识依然构成本科课程教学的主体,而案例教学的开展是一个过程,包括案例介绍、相关资料与知识的收集、讨论决策、观点阐述、教师点评等一系列环节,因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必然耗费一定数量的学时,这就使得教师在既定的学时内做出保证基础理论教学与开展案例教学的抉择,前者常常被优先选择,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开展。同时,本科教学活动的班级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这就使得一方面教师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另一方面可能还会有学生没有参与表达的机会,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课堂讨论,很容易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同时,传统的教室教学环境也不利于学生的充分沟通交流以及进入管理情境,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管理知识与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而在本科管理学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开展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

1.转变教师观念,实现正确定位。观念与认知指导行为,因而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尤为重要。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职能主要是协调与引导,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发言,并努力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入讨论,对不同观点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提示,而不能轻易的批评否定。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的咨询者、点评者和纪律维护者的地位。

2.增加实践经验,提升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优良的课程组织与调动能力甚至是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强化教师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社会组织的管理实践,增强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从而有助于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出恰当的管理案例。

(二)创新教学制度,科学开展案例教学

1、创新管理学案例教学制度

(1)科学合理的安排案例教学的时间。

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开展需要材料的收集、研讨等一系列环节,必然要充分的学时保障。传统的教学改革往往强调调整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学时比例,但这种改变依然没有改变教师在两者之间抉择的境况,因而应当创新管理学案例学时制度,在基础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将案例教学环节单独作为独立课程开展,独立考核,这样就使得两者学时分配更清晰,还有助于培养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师。

(2)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规模与场景。

教学规模上,应当打破传统的行政班模式,减小班级规模,组成4-5人团队,3-4个团队即构成班级独立开展案例教学课程,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避免“搭便车”或“挤不上车”的现象。教学场景既能影响团队成员的交流沟通,又会影响学生对管理情境的进入,因而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室教学模式,尝试建立案例教学实验室,保证成员间充分交流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案例中管理角色的认知。

2、科学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

(1)有序开展案例教学

所谓有序开展案例教学是指基于上述独立的案例教学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的逐步增强案例难度,随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师工作重点由最开始的引导启发甚至是点名提问逐渐转移到纪律维护、咨询与点评方面,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2)精心组织案例教学

精心组织案例教学主要是指每一次案例教学课程的开展都应当有着严密的流程与要求,案例布置阅读、材料的收集、团队成员的交流讨论、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形成书面作业考核,一系列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要求、记录与严格的分工,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有着明确的任务角色,从而其参与度更高,增强其教学效果。

总之,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背景下,管理学课程中积极应用案例教学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为沈阳体育学院院管课题《“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应丽芬,许莹.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14-116.

[2]张建三.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0(4):62-64.

[3]杨海钦.管理学案例教学有效性反思[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2-145.

知识管理的案例范文第4篇

.sew390 { display:none; }

论文关键词:本科 教学对象 管理学 案例教学 论文

论文摘要: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使得本科管理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被大量采用,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缺乏有效互动、缺乏恰当案例甚至是缺乏充分开展等一系列问题,案例教学开展者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两方面成为导致问题的原因所在,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管理学课程则是向学生讲授从事现代管理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管理知识和管理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学习者管理知识的掌握、管理思维模式与习惯的养成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增强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定特定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情境下模拟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连接,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其更多的被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mba教学所采用,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管理学的本科教学也开始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大量采用,但受传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mba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探究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发展 论文网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队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该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哈佛大学法学院将真实“案件”引入法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后,哈佛商学院开始将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整理成管理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将具体案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企业的真实情境为背景,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来分析企业状况,解决企业问题。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出色教学效果使得这种方法被大量采用并迅速推广至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进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于mba教学过程中。 毕业论文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管理知识。 毕业论文

“学”以致“用”,而“用”又能促进“学”的巩固与深入,“学”与“用”的紧密结合,能强化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教师的举例解释只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不是直观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缺乏真实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境之后即退出,学生成为主体,他既需要思考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又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在分析、选择、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掌握。 论文网

2、案例教学法实现了问题与对策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管理学”课程不仅讲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出题人”,又是“解题者”,通过提问与解答实现知识的传授,这一过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的身份都发生改变,教师成为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必须开始分析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学生的参与性由被动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并增强。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后还需要恰当的语言组织以将其呈现表达出来,从而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论文网

3、案例教学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品质。 毕业论文

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得以锻炼,而依据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主动性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得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在分析给定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需要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这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同时,学生需要依据小组内的分工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发觉自身的特长与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毕业论文网

三、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论文

随着本科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开展,案例教学法被引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讲-听”的师生课堂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毕业论文网

(一)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论文

1、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管理学案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讲-听”的师生单向沟通模式,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渠道互动沟通模式,但在很多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依然是绝对的主体,只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工具,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作文 /zuowen/

2、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恰当素材 作文 /zuowen/

达到理想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不仅要求给定具体案例,更要求学生能够进入案例情境中,以案例中的角色展开相关分析,这就表明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是恰当的案例,才能导致有效的教学结果。但在当前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成型的国外教学案例和国内着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这两种案例尽管具体明确,但却存在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缺陷——与mba学员的经验背景不同,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本科学生,其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很难清楚理解案例背景,游离于案例之外的学生在展开相应决策时要么凭空想象,要么敷衍了事,缺乏恰当的案例成为制约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

3、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充分开展 论文

实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需要学生在了解案例情境的基础上,充分查阅相关资料与知识,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案例反映的问题展开相关决策,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陈述各自观点并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加以点评总结的完整过程。但在大部分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通常都被作为某一次的课堂任务在教室中加以完成,团队成员间、团队间既缺乏充分资料的收集更缺乏有效的讨论与辩论,“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严重影响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二)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案例教学法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却在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如上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教学参与者的原因,更包括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案例教学参与者原因 作文 /zuowen/

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和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会深刻影响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毕业论文

首先,案例教学参与者的认知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方面存在认识偏差。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方法等同于举例讲授法,而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举例讲授法强调运用列举实例的方法来向学生阐释知识,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这种讲授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显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强调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其更多的是案例的阐述者、相关知识的咨询者以及必要的纪律维护者。两种方式的认知混淆使得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中不能明晰自身定位,从而影响教学互动性;学生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大多开设于学生的第一、二学年,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部分尚未从高中学习情境中转换出来,被动学习倾向明显,这就使得其很难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这种更加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其课堂参与度,造成案例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论文

知识管理的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案例库设计; 数据库

0 引言

Visual Foxpro集数据库、程序设计、界面设计于一身,是小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不错选择。然而,要灵活掌握Visual Foxpro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知识点小而多,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更是需要大量的实践案例。本文首先介绍《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案例库设计整体规划,然后给出各类型案例库的详细设计思路,形成完整的课程案例库。

1 案例库整体规划

案例库设计不是一组案例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组织过程。在案例库设计过程中要兼顾知识点完善、内容丰富、应用性、趣味性等需求,这样才能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案例库。

知识点是课程的基石,数据库则是Visual Foxpro的核心,同时考虑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我们将《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库分为分知识点案例库、数据库设计实例、趣味案例、系统综合案例四大类。分知识点案例库针对各个细小分散的知识点单独设置,主要知识点做到全面覆盖;数据库设计实例则从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各专业相关的数据处理需求,设计真实应用的数据环境;趣味案例将知识点融入于一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小问题中,寓教于乐;系统综合案例则是综合素质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之间的衔接,从而对系统开发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四类案例的划分,既有针对知识点的基础案例,又有针对整个系统的综合案例;既有应用性较强的数据库设计实例,又有趣味性较强的趣味案例。它们层层递进,形成了《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的综合案例库。

2 案例库详细设计

(1)分知识点案例库

Visual Foxpro包含数据库、程序设计、界面设计三大部分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又可以分为数据库设计、表单设计、查询和视图、报表、菜单、程序设计,分知识点案例库则是在此基础上设计。例如,数据库设计中表结构、索引、永久联系、数据完整性等都是独立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具有相应的案例。《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中数据库设计和表单设计相对其他部分更为重要,知识点数量更多,因此其案例数相对也更多。

(2)数据库设计实例

数据库实例训练是帮助学生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数据库设计包括E-R图设计、表结构设计、多表关联、数据完整性等。不同项目的数据库设计需要理清专业的业务逻辑和数据关系,才能设计出相应的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人事管理系统,旅游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等都需要设计相对专业的数据库实例。除此之外,体育项目比赛管理,公司车队管理,医院住院管理等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趣味案例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设置一些趣味性案例也必不可少。例如,退休金上调计算、身份证号码归属地查询、小学计算能力测试系统、弹球小游戏等趣味案例不仅贴近生活,而且具有一定的互动性。避免学生对数据处理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系统综合案例

系统综合培养的是学生开发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通过将所学知识和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综合在一起,完成相应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系统综合案例中包含了系统结构化分析、数据库设计、登陆界面设计、主界面设计、用户权限管理、业务功能设计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完成相应的系统(如进销存通用管理系统、员工管理系统、点菜管理系统等),完整体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

3 结语

案例选择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法的成败,设计案例时不仅要考虑到课程知识点的组织,还应该更多从应用性方面加以考虑,并适当的融入一些趣味性以避免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普通案例和系统综合案例相结合则可以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和理解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解永刚.关于Visual FoxPro 的案例教学方法[J], 昆明大学学报,2003(1).

[2]张雷.“VFP程序设计”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知识管理的案例范文第6篇

 

一、消化型案例教学模式

 

消化型案例教学模式是专业教师根据工商管理相关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事先准备好案例和案例分析讨论题目,于课前将其布置给学生,并对学生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的背景、内容以及将要讨论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资料搜寻和了解分析,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形成小组初步结论及个人的不同观点。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由各小组选派代表以预定形式发言,陈述本组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小组代表陈述结束后,其他组成员可进行提问及给予意见补充。当各小组观点陈述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各发言小组认真记录其他组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意见,课后补充并修正初步结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提交,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审查并打分。

 

消化型案例教学模式主要作用是强化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消化吸收。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易于案例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学生收集资料目标相对明确S。但是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是主动参与案例的选择、讨论及汇报,而是被动地接受任务,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另外,尽管这种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案例分析和讨论时间,教师通常也会指定参考书目及教材供学生参考,但是学生可能会过分依赖准备时间和教师的帮助,也难以培养学生对偶发性事件的处理能力。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缺少工商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掌握的专业理论不多,因此,这种案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等基础专业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活动。

 

二、综合知识型案例教学模式

 

综合知识型案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多门课的知识点自行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寻相关案例并围绕知识点对案例进行细致分析讨论,对与此知识点相关的边缘知识点也可作深入了解,记录讨论得出的结论,并在指定教学时间内以规定或自选形式汇报分析结果。其他组成员要对汇报组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教师做总结性发言并提出改进意见。汇报组应认真记录其他组以及教师提出的意见,课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提交。

 

综合知识型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融合,提高他们综合管理能力。

 

三、学习型案例教学模式

 

学习型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授或预讲某种理论或知识点时,将事先备好的案例及其背景简要介绍给学生,学生可临时分组进行限时分析讨论,并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点评,从中渗透知识点所包含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围绕知识点展开讨论,并在总结中,阐述学习型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归纳式的案例教学63,其作用是通过案例教学活动归纳新知识点,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第一主角的角色,从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涉及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因此,比较容易把握讨论方向和教学时间。

 

但是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容易造成学生对理论记忆不深刻等弊病7;另外,在案例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教师从准备案例到分析案例,再到解答学生疑问,不仅需要对案例及其背景资料有全面透彻的了解,还要对案例所反映知识点进行详尽的解读和剖析,导致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对于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本科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提高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往往对工商管理的一些实践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有时对意见的陈述滔滔不绝甚至是漫无边际的,因此这种案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类似财务管理、运营管理、战略管理等专业课程教学使用。

 

四、表演型案例教学模式

 

表演型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布置案例或学生自行选择案例后,学生即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案例的背景和内容,结合知识点内容,对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讨论,最终将案例所体现内容和分析结论通过角色分配编排、以短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融入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尽情发挥。教师在观看并记录各小组的表演情况后给予点评。表演小组需要详细记录教师及其他小组给予的意见,课后将表演过程及分析结论撰写为案例报告并提交。

 

表演型案例教学模式形式上新颖活泼,其作用是容易获得比较直观的教学效果。但在编排和表演的过程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学生可能会因过分注重表演而忽略了对案例本身含义的诠释和分析,加上表演过程难免受表演者演技和对知识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会产生娱乐大于教学的效果。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以及市场营销等其他感官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而言,比较适合采用表演型案例教学模式。

 

五、实践型案例教学模式

 

实践型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授某一知识点时,特别是在讲解难点和实践性强的重点问题时,要求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这种案例教学模式通常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到适当单位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调研情况特别是与所学理论相关的工作和流程情况详细记录在实习日记上。教师则定期检查实习情况和实习进度,指导实习过程中出现在问题。待实习结束后,学生按照要求结合实习日记和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提交。

 

五、网络型案例教学模式

 

网络型案例教学模式是学生与教师以网络为平台就某一案例展开深入讨论、分析,并就某一问题交换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在案例进行过程中,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并实现群体共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负责组织讨论,引导讨论方向,并提出疑问和指出不足。

知识管理的案例范文第7篇

独立学院是把“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决定了独立学院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而实践动手能力又是专业核心技能的主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和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与独立学院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1]

一、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的现实必要性。

(一)实现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作为未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在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时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这种能力不可能通过传统的“粉笔+讲课”的教学方法培养造就,而案例教学是培育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磨练他们战略决策能力的最好方法。

(二)满足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特征的需要

传统教学方式的授课方法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较正式地阐明概念结构和知识体系,然后用例子来论证,教师授课辅之以音像、阅读、习题和练习等有效方法传递技术、原则和具体事实。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对实践高度依赖性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贴近社会实际需要。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在该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除了适度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外,更需要加大案例教学方式的比重。不同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尽一致,但大同小异。其中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中,诸如行政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地方政府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技术等等,大多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

(三)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理论业务水平的需要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按照书中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等既定模式进行讲授,这种方式只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技巧,按照书本将理论知识讲述清楚即可;而在案例教学中,因其是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贯通。要熟练地驾驭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日积月累地实践和摸索,决不是经过一、两次简单的培训或观摩他人的教学就可以运用自如的;行政管理方面的理论和案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相关案例素材的搜集、编写必须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践。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担任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惟有持续不断地提高理论业务水平才能胜任。

(四)针对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生源特点因材施教的需要

从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生源状况来看,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兴趣爱好广泛,具备一定文体特长,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理念,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全面。多年的办学实践表明,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才艺比赛等方面往往能取得优于校本部同类专业学生的成绩,他们在人际交往与沟通、组织与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更为突出。但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文化课成绩较差。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生源的特点决定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将他们吸引到课堂上来并提高教学效果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案例具体、形象、生动、有情节、吸引人,通过场景化的分析和解读,不仅能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有效引导他们“思考”、“发问”和“释疑”,促使其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二、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有效实施面临的障碍

目前,作为管理类专业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我国很多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都程度不同地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其在具体应用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在师资力量方面

案例教学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满堂灌式的全新教学方法,教师在其中的角色类似于电影导演,导演水平的好坏高低直接决定着影片的质量。因此,案例教学对老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在许多独立学院还属于新办专业,师资力量原本就不足。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以及对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培训的缺乏,又使得能够熟练运用案例教学的专业老师更是凤毛麟角。由于该专业教师大多是从政治学和社科专业发展而来的,因而其知识结构中政治理论知识所占比例很大,而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相对欠缺。另外,该专业教师的实践知识不够,行政管理实践经验的缺乏会对案例教学造成制约;进行案例教学需要付出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独立学院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许多老师没有主动地加强学习以提升自己的案例教学水平的热情和激情。即便是那些积极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在案例选择、编写、组织课堂讨论、总结等环节上都还存在诸多不足,其实践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在案例教材和案例信息库建设方面

选择和编写好教学案例,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客观性、时效性、思考性和难度适宜等特征。当前国内各高校自己编写的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案例教材并不理想,缺乏经典案例,而且案例更新跟不上社会变化的实践。每所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在加强学科建设,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造成低水平的重复。总的来看,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所能选择和使用的案例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知识点案例多,综合性案例少;二是偏重定性研究,忽视定量分析;三是国内政府管理案例多,国外政府管理案例少;四是政府管理案例多,非政府公共部门管理案例少;五是着重于描述说明,背景和数据材料介绍少;六是体系不统一。案例信息库建设的不重视与高校之间的相对封闭性,致使有限的案例信息库无法实现共享,由此导致案例教学所需的行政管理案例资源不够丰富。#p#分页标题#e#

(三)学生素质方面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基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让学生直接运用行政管理理论知识来分析、研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尤其是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差,不少大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习惯于死记硬背,而不是质疑批判;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是自己去寻找答案。由此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普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1)部分学生不重视案例讨论课,他们不愿意课前认真阅读案例材料、查找相关资料、撰写发言提纲;(2)部分学生缺乏团队意识,不习惯小组讨论问题,课堂发言不积极;(3)部分学习小组成员存在较严重的搭便车现象,直接影响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对实施案例教学畏难心理较重,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不高,案例教学也就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四)基础设施方面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由于独立学院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母体的教学资源,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现行的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院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完善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滞后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更不能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五)教学安排方面

教学安排方面,许多独立学院一级行政管理专业要招好几个班,而专业教师人手不足,只能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以笔者所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教学规模常在60人以上,开班上课的人数偏多,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无法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难以调动和激励每一位同学参与进来,导致大部分同学消极应对,这种教学安排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推进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措施

(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师资队伍

案例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加强案例教学师资培育工程,造就出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应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引进高层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开设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培训班,或者是组织相关承担案例教学任务的教师到其他高校(有条件的可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行案例教学观摩活动,以提高其案例教学技巧和教学技能;通过机制创新,激发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加强独立学院与公共部门的互动,独立学院应创造条件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激励老师积极申报和参与政府公共部门的科研课题,促使教师更深地理解行政管理的相关理论,避免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有条件的独立学院还可以从政府和其他公共事业部门聘请部分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深的领导干部,兼职担任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老师或进行专题讲座,或者聘请有着丰富行政管理经验的已退居二线的党和政府的高级领导干部担任行政管理专业客座教授,以补充和增强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力量。

(二)加强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材和案例信息库建设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搜集制作成本很高,为了提升案例教材的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高校的专业建设情况,指定在相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先的高校分别作为这些课程案例教材的主要搜集制作主体,引入竞争机制,优先拨付所需经费,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案例信息库建设,促进高校之间分工协作,克服各高校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3]

(三)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

学生方面,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介绍行政案例教学,消除学生对行政案例教学的心理障碍;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这样经过反复学习和领会,学生无形中就会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教师通过养成虚心聆听他人说话的良好习惯,言传身教地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增强其说服他人的能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独立学院应从有限的财政中拨出资金,支持和加强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主要包括订购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图书资料,建立一些专用的案例教学教室、行政管理案例库、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等,通过体制创新共享独立学院母体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已有的案例教学资源等。

(五)调整教学安排,改革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内容和方式

在案例教学已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种主流方法的今天,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应采用小班形式,以笔者从事案例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来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人数规模应在20人左右为宜。教学评价或教学考核绝非教学活动的终止和总结,其本身也属于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评价是引导教学的重要手段,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首先,在案例教学初始,应明确告知学生有关课程考核的规则与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核,恰当安排学习计划和调整学习方法,避免诱发不良的应试心理而“死读书、读死书”。其次,在案例教学期间,加大平时考核在结业成绩中的权重。考核事项可包括分析案例写心得、撰写学期论文、难点热点辨析讨论、知识点自学答问、学习态度等方面。最后,优化考核考试制度。传统的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手段过于单一,难以全面衡量学业水平。因此,要实行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达到全面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知识管理的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传统教学

当前,具有较强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但长期起来,我国高校本科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简称传统课堂教学),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仅能灌输学生部分理论知识,却很难培养出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其以案例分析为主,将生动的案例与枯燥的理论相结合,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更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今,案例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MBA教育和管理人员在职培训,但在本科教学中用的不多。事实上,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与社会接触较少,实践经验严重缺乏,更需要案例教学的引导和帮助,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学着有用,学后能用,最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目前本科教学仍以理论传授为主,理论与实践差距较大,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财务管理本科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比较

案例教学于1870年在哈佛法学院率先使用,后经哈佛商学院进行完善推广,最终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案例教学一般以现实的案例材料为基础,注重学生对背景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加深其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践来看,案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的不同之处还是非常明显的,具体如下:

1、教学目的不同。传统授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形成课程的理论体系。而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理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因而,前者侧重理论的传授,后者更加侧重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不同。传统授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基本理论知识,常常是把课程知识分成不同的章节或单元,每堂课着重讲解其中的一两个知识点,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单一性。而案例教学内容以案例资料分析为主,理论知识穿插其中,一般不是侧重个别知识点的讲解,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3、教学方式不同。传统授课教学以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为主,采取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是一种灌压式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老师引导为辅,采取的是学生讨论分析,老师辅助引导的方式,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4、教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不同。在传统授课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主角,知识从教师向学生单向流动,学生被动的听讲和接受,处于配角的地位。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动作用有了更大的发挥,以学生个人或小组分析讨论为主,教师在旁积极引导和点拨。知识在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实现了更多方向和层次的流动。

二、案例教学法在本科财务管理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案例教学法,主要应用于临床医学和法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很多财务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的理财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采取传统教学的方式仅向学生传授理论,一方面会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另一方面也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有必要在普通高校《财务管理》本科教学中逐步应用案例教学法。

目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在MBA教育中已广泛地采用,而本科财务管理教学由于受学生经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学校相对较少。据资料显示,全国仅有少部分高校在本科财务管理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个别学校甚至把《财务管理案例》作为本科一门独立课程来开设。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具体实践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教务管理者认为案例教学秩序不好控制,教学效果难以预料,教师用计划内课时安排案例讨论,就是浪费教学时间。而一些教师也认为本科生只要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就行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满足要求,没有必要再花精力去分析案例。这些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案例教学法应用的严重不足,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极少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与讨论。

2、缺乏新颖合适的财务管理案例。现实中,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感觉财务管理案例来源较少,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强的案例。因为财务管理案例一般涉及到企业的经营决策、资金运转等重要信息,多数企业不愿提供最新的数据和运作过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使用多年前的案例,而这些案例的时效性和有用性已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现有的财务管理案例中有70%直接来自于国外的教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案例相对较少。而大部分国外引进的案例与中国实际情况相差甚远,难以体现中国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问题。

3、案例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讨论不足。实践中,在部分已采取案例教学法的高校中,部分教师仍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案例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的情形是老师先念案例,然后讲解分析,学生仍被动的听讲,极少参与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其实不是案例教学,仅是简单的举例。即使有些老师采取案例讨论的形式,很多学生也不愿主动发言,小组中往往只有一两个人积极发言,大部分学生只是做听众或是旁观者。这就不符合案例教学的初衷和目的,不利于培养大多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方式。目前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考核,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仍沿用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最终的闭卷考试成绩为主,适当考虑上课出勤、纪律等平时表现。这种考核方式极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发言,期末加班背重点。另一种是完全放手的方式,由个人或小组最终提供案例分析报告,教师据此给出期末成绩。这种方式下,有些同学会偷懒,要么直接从网上拷贝,要么依靠小组其他同学写报告,自己轻松“搭便车”。这两种考核方式都不能有效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平时的案例分析,存在较多的弊端。

三、案例教学法在本科财务管理教学应用的改进建议

1、思想上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思想是行动之源,要使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广泛应用,首先需要消除观念认识上的误区,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上,应避免两种片面的思想认识,一是坚持死守传统教学方式,拒不采纳案例教学,认为案例教学浪费时间和精力。二是认为案例教学是万能的,可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法。这两种思想认识都过于偏激,实际上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传授离不开传统教学,案例教学在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培养能力的效果。作为教师,可首先利用传统教学传授给本科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运用案例教学加深印象,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2、认真做好财务管理案例的选择和准备工作

财务管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基础,能否选择到新颖合适的案例是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任课教师要重视案例的选择,认真做好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新颖的、具有现实性的案例,并注意适时对案例进行修改,使一些旧的案例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和制度,进而能为学生提供值得借鉴的新经验、新视角。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现实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逐步学会筛选、整理搜集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最终形成分析报告,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保证案例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还应准备必要的引导对策,制定大致的讨论计划,包括讨论目标、程序、时间及控制手段等。

3、做好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调动沉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角色应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分析讨论。教师是案例教学的配角,职责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当讨论离题时把讨论引导到案例的核心问题上来,当讨论出现停顿时把问题引向深入。因此,教师应逐渐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将自己定位于课堂规则的制定者,案例讨论的主持人和课堂进程的控制者,必要时避免冷场状况的发生,但绝不能越俎代庖扮演主角,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另外,对于比较害羞、内向或不愿参与的学生,教师必须记住他们的名字,在适当时点名让其发言,使他们认识到积极发言的好处,或直接把一些沉默的学生分在一组,给他们一定的压力,引导他们积极发言。

4、建立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

考核机制是有效开展案例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合理的成绩评定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讨论。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即由原来的闭卷考试转变为多形式的考试,由单纯的知识型考试转变为能力型考试,增加平时案例分析在考试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如平时的课堂发言讨论(占40%),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另外,期末考核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方式,即每位学生都要求就一个问题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考虑采用面试型的期末考核,即学生与老师单对单抽取案例,然后在特定时间内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给出成绩。这样的考核机制既可以调动学生平时的积极性,又强化了成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小结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不能脱节。同时社会迫切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性财务管理人才,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本科授课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这种迫切需求,因此需要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教学法。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客观处理好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关系,在传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供大量新颖、适用的财务管理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在丰富的案例中学到实用的理财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财务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榕.教师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财会月刊(综合),2007(1).

[2]李爱琴.关于构建本科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体系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8).

[3]常树春.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案例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9(5).

[4]李娜.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课程设计[J].经济师,2010(5).

[5]王惠芳.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