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女大学生 政治素质 目标 任务

一、培养与提高女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意义

“政治素质,就是指公民参与政治的主观能力,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政治观念,即政治参与态度;二是政治知识和政治技术;三是政治参与经历”。[1]政治素质既是个人素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又是公民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是建设高度发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国家政治发展的内涵要件。因此,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生命线。然而,当前高等教育中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内容、主题和结论等各个方面,由于“性别意识缺失”,大学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忽视女性成长的现象。对女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也不例外,这种“无差别教育”,缺乏对女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需求和特点的针对性分析,更缺乏基于性别差异基础上的教育培养理念与方法。这种现状,不但影响着大学生整体的政治素质提升,而且极大影响着女性参政的能力与程度,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因而,探讨基于女性特点的女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对解决培养与提高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主要目标

作为教育思想,性别教育根基于对每一个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强调通过性别功能的挖掘和发挥,提高两性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由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弱势地位,性别教育,特别是女性性别教育尤为必要。女性性别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女性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挖掘性别潜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女性的主体地位、发挥女性的主观能动性。从女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现状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态度消极、政治知识和技能缺乏、政治参与经历的层次和水平较低。这些与女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问题没能引起女大学生本人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以及富有针对性的性别教育分析研究直接相关。因而,确立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的目标和任务,对于探讨适合女大学生政治素质提高的教育规律,对于改善现状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政治素质的内涵及其组成内容,以及女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的目标应是具有政治参与的热情与责任感、具备政治参与的理论储备和政治技术、主动获取参与校内外政治实践经验,从而有意愿、有能力、有影响地参与政治。这些目标的制定与女性自身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密切相关,也只有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施加教育影响才会更加实效。

首先,受传统政治文化和性别文化的影响,女性习惯把自己定位在社会生活的非主导地位,自愿承担相夫教子的责任,放弃在事业上进步的机会。女大学生由于受到当代“妇女回家观念”的影响,加之“女性成就恐惧”观的刺激,尽管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对社会事务及政治理论实践兴趣不大,同时由于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事实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围绕就业能力和素质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无暇顾及与此不直接关联的政治素质发展问题,从整体上看,女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意愿上意识不高、态度淡漠。因此,唤醒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与责任感,是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的第一目标。

其次,女大学生由于女性自身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偏重感性认识,易受情绪和情感体验影响,且有很大的依赖心理,因此,对偏重理性认识和崇尚独立主动的政治理论与实践难以引起共鸣,政治视野较为狭隘、政治知识掌握不牢,进而影响着其政治实践的参与层次和程度,以及政治技能的运用、熟练与增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女大学生自尊心理、主体意识的形成,使她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变成了消极的适应、顺从和同化,在利益主张面前寻求人,而不是为自己代言。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使女大学生具备政治参与的理论储备和政治技术,有能力、有影响地参与政治,这是提高女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核心目标。

最后,政治参与经历影响着参与的效果和效率,政治参与的方法、技巧和途径都是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得到加强的。有了政治参与的意愿、知识和技能,还必须通过政治参与经历,才能转化为结果和效益。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政治参与层次、广度、水平和稳定性的缺乏保障,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经验的积累。这是因为:一方面,受女大学生弱势的政治心理影响,其在学校政治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中表现为被动参与、动员型参与、配角参与,同时在参与政治的女大学生群体中,功利化思想比较严重,以政治参与的结果是否有利于评价评优、综合素质测评和推优入党等实际效应作为考量,造成政治认知的直观化、利益化,最后不能取得良好的政治参与结果。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未能将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教育、政治知识和参与技能的培训、政治参与的价值和宣传教育视为重要任务,使得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形式手段落后,加之女大学生在就业、考研等职业发展中的性别歧视压力,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参与实践不但范围有限,而且水平较低,并受现实影响,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不能持久稳定。这就很容易造成女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经历种种曲折和坎坷,对女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升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可见,扩大女大学生在校政治参与的范围,提高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高层次和稳定性,是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能够转化为良好实践结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女大学生主动获取参与校内外政治实践经验的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女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目标。

三、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的主要任务

目标是方向,是最终的目的,它的实现取决于各项具体任务的完成,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为实现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育的三大目标,必须明确培育的主要任务。

在培育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与责任感的政治素质目标下,加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是达到其目的的重要任务。主体意识缺乏是影响女大学生主动参与政治的主要障碍,直接导致了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信心不足。为此,一是从如何克服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文化和性别文化强加给女性的自卑、弱者、依赖、服从等传统心理工作入手,唤起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推进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觉与责任;二是坚持和加强妇女观教育,同时适当引进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介绍中外女性参政历史及经验,增强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在培育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理论储备和政治技术目标下,注重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教育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任务。政治知识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的知识,即政府的组成、职责与分工;政治过程的知识,即政策如何制定出来,影响因素有哪些;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选举、建言等政治参与背景知识等。政治技能主要包括:依照法律规定能够正当行使的公民权利的政治参与规范和灵活运用公民权利以保护和追求自身权益的参与技巧。女大学生政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应围绕以上内容,既需要从学校教育活动中获取,又要自觉加强自我学习的积累与训练。

在大力引导女大学生主动获取校内外政治实践经验的目标下,有两项任务与其目标实现直接相关。一是创设有利于女大学生开展政治实践的校园文化和社团组织;二是在实施公民选举、班团组织改选等具体政治实践中,强化政治技能的学习和应用。校园文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对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女性社团及其组织的发展,创造有利于女大学生独立参与、主动参与的场所和条件,对于丰富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经历、训练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技能、积累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经验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女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培育是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女大学生诸多素质发展中,政治素质对她们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且由于女性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的政治素质对于子女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女性政治素质提升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影响广泛且深刻。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的先进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自我发展的意愿,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素质。明确女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提高她们的政治素质,进而增强影响政治的能力,不但会引起广泛的社会示范效应,直接有利于女性社会主体地位的增强及其子女教育的环境优化,而且通过实现男女互相尊重,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湖北工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摘 要: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是加强素质教育,美国大学素质教育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将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字:中美大学;素质教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0.032

收稿日期:2015-03-20

我国高等教育界已明确了大学生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这些都是成才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以下将从这四个方面的培养进行比较。

1 思想道德素质

1.1 教育内容

我国的政治教育是在党和国家的权威指导下进行的,大体以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形势政策教育也是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现如今的社会主义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也是政治教育的表现。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没有党和国家的权威指导,除去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还有一个是融入美国文化的宗教教育。美国“‘公民宗教’只是一种宗教象征,是借助宗教感情表达的一种社会信仰,体现着美国人的民族精神。”中国一直是强调集体主义,美国则把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当然这也是两国历史发展和国情不同所致。

两国都强调爱国主义,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与宣扬,如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等等。美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美国制度的公民,强调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而这一块,中国的大学教育甚少提及乃至缺失的。

1.2 教育途径和方法

我国一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结合社会实践、学生组织得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美国高校不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通过通识课程教学渗透、服务学习、大学生社团、学生事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样化渠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

在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方面,美国学校注重通过现行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政治、法律、人权、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另外美国大学还开设公正、正义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我国的德育课程则较为单一纯粹,德育内容通常仅反映在思想品德教材当中,未能或甚少在其他课程中有所反映。

2 文化素质

2.1 教育内容

美国通识教育基本上只涉及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而我国文化素质教育在理论上不仅要求涉及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要求涉及到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较来说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上有了拓展;事实上中国的文化素质教育更重视科学教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教育,而美国大学都将人文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美国对于人文素质非常重视,根据教育部的总体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也都随之铺开。“各类型的美国高校包含了服务、博雅、公民责任、全球性、多元化、领导能力、共同体意识和参与世界等价值,要求学生具备人文素质,服务本地与全球,履行公民责任。”,旨在培养好公民。

2.2 教育途径和方法

作为文化素质中的核心人文教育,在中国常常误以政治教育代替人文教育。不管学生爱听不爱听,一味地采取灌输方式,忽视启发教学。我国人文素质培养大多停留在口头上,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国家对各高等院校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约束力,基本是各自为战。

为了保障通识教育的落实,美国大学大都设立通识教育委员会或文理学院。而在中国,这种文理学院好像不太引人注意,甚少大学或学院重视文理学院,不是非常重视通识课程,一般在学校为边缘学科。以一些著名大学的文学专业为例,像北京大学的素质教育通选课在文学专业所占比例是8%,南开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文学专业中大约占10%,而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文学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占25%和35.7%。

3 业务素质

3.1 教育内容

新世纪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最终改革方案中强调指出:“通识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得信息、技能和技巧,还要培养学生准确把握运用信息、技能和技巧产生伦理后果的能力。”

在中国,以2012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的相关内容为例。方案中写到基本能力需要:具备从事相关职业教育的基本能力、外事活动能力、理解判断能力、就业能力、科研能力等等。以上十几种能力,将是在大学四年中希望学生可以获得的能力,如此高的定位,对大学教育各培养环节的具体指导性和操作性都不强。

(2)教育途径和方法。美国大学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重视批判性思维,强调对本国文化的认知,看重道德伦理,而在中国这些都是缺失的,大部分是重视专业知识的获取。“中国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专业工具。如果这种专业万能的信念,创造了种种‘热门专业’的神话,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精神,甚至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误事。”

高分低能,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等都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具体表现。我国教育模式的集中表现是应试教育,缺乏实践性,重知识和技能,而不注重能力特别是心智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4 身心素质

4.1 教育内容

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大部分是运动竞技类和我国民族体育类教学内容,如球类、武术类;且健身类教学内容和来自世界其它国家的传统体育类教学内容则较少。美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为例,他们的体育课多以舞蹈类和健身类为主,并且来自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内容很多,如太极、瑜伽、街舞、交际舞等。

我国高校普遍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辅导。内容设计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咨询、预防心理疾病和治疗心理障碍,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相较于中国在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单一,美国高校心理健康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磋商等。

4.2 教育途径和方法

我国高校现均建立了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且一般挂靠在学工处,没有专门的机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较少,一般由辅导员兼职。大学生也自发组成大学生心理协会,但是我国大学生不善倾诉、羞于出口的性格,加之家长对于承认孩子的心理情况的难以接受,一般是不愿意将病情说出,导致延误开导和治疗。这些方面都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相关,我国基本只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情,只是从小众解决心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在美国,大学不仅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有许多的同辈辅导站、健康图书馆等,还有较多数的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辅导老师经过严苛培训与考试后上岗,同时要求家长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特色,大学生以个人为主,大都能够直接的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它们的体育文化,美国有一个专门负责大学体育事业发展的组织,名字叫做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除去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他们保持健康的一个传统。而中国的大学均开设了必修体育课程,基础课与选项课结合是我国体育课程教学一般采用的方式,基本上都是运用大一、大二两年为数不多的体育课学时来运动,且对于课外体育锻炼的规定基本是没有的,学生课后的体育锻炼甚少,全靠自觉。

中国大学教育与美国大学教育存在差异,中国的大学教育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国外的教育方式一味的生搬硬套绝无效果,必须走自己特色的教育道路,才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张家勇,朱玉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0(3)

3 薛涌. 北大批判[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4 Morphew, Christopher& Matthew, Hartley. Mission Statements: A Thematic Analysis of Rhetoric Across Institutional Type[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6(3)

5 隋晓航.美国大学体育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D].武汉体育大学,2007

6 王欣.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媒介 文化建设 素质教育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媒介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走上了社会文化的大舞台,它具有一种很强的整合力与扩张力。其整合力表现在将手机、电话、电视、电脑、流媒体以及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融为一体,为大学生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扩张力表现在由校园文化向多元文化的扩展,诸如大众的消费文化、视觉的感官文化、时尚的流行文化、无历史深度的平面文化、全球性的同质文化等。也就是说,随着电话、电视、网络、手机、流媒体等现代媒体在我国大学校园的广泛应用与普及,校园的围墙进一步被“打开”。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获得信息的速度比教师还迅速,于是,大学校园内课堂传播的“受众”越来越开始“自主”与“多元”。与其说传统社会大学的素质教育主要来自于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现代媒介社会影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因素则更加宽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怎样通过现代媒体用新的思路构建我们新的校园文化。

校园媒介文化建设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曾这样定义大学文化:“从广义上讲,大学文化是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环境、大学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整个大学教育;从狭义上讲,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强调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也就是说,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教育环境中,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教育文化现象,它以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一切服务人员为主体,是在物质形态、精神产品以及活动方式和文化氛围上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类型。这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而媒介社会中的大学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大学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大文化的母体而独立存在。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必然渗透到大学进而影响到大学文化的发展或丰富着大学文化的内涵。同时,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革命日益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冲突势不可挡,而且,电视、电影、电台、报刊、电脑、电话、手机、网站、BBS、QQ、MSN、博客、播客等媒介几乎无限制地满足着人们视听感官的需要,大众文化信息对社会的影响已经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二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校园媒介文化建设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引进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媒介信息的素质,创建媒介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必要之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特色社会主义宏图大业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要完成这一重任,高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根据传播学界的研究概括,“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其功能是建立大学文化面对当代的开放架构,适应大众文化的全面包围,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适应传播环境的复杂多变,为大学文化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校园媒介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我国当今的信息传播环境已变得日趋开放和多元,信息与媒介的联合作用,已成为这个时代日益普遍的文化现象,人们在面对文化的同时,也面对着媒介。媒介作为文化的使者和纽带,无形中使大众的心理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媒介接受文化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采用的方式。当代媒体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为他们展现了多样化的生活图景,同时,青少年的审美意识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审美的个性化特征表现为追新求异,力求展现自我;另一方面,青少年审美追求的感性化表现为他们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从青少年对媒体的接触情况来看,电脑网络与电视是当代青少年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介形式,并在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文字方式媒介,大学生对电影的诉求更为强调视觉上的冲击力。在生活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已普遍走人青少年的生活,报纸杂志关注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内容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所有这一切营造成的强大“攻势”,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素养的塑造具有强劲的影响力。媒介形式的多样化、规模的逐步扩大化以及内容的流行化,都对“身处象牙塔中”的学子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状态,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影响。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已经发展和确立了较为系统的媒介教育体系及机制,从具体实施办法到国民的认识水平都有许多地方可供我们借鉴。自从我国引入传播学以来,更多的借鉴了美国传播学的思路,1997年国家教育部把新闻传播学设为一级学科,许多新闻院系纷纷涌现出来。从整体思路来看,高等学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公共课当中,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跨越专业学科教育的局限,使之成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信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在现代社会中,深入理解媒介文化的功能和内涵,有助于我们学会更加从容地生存,从而提升人格品位以及思想品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等院校的建制中,跨学科、多学科的知识养分可以培养出既有科学素质,又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媒介素养应被看作是公民必备的素质,其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备信息理性的公民,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民主社会公民的独立人格与健康心态。

在现代信息社会,良好的媒介素养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同时,这种能力也是信息时代公共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对于当代社会的公民而言,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媒介启蒙”已经成为其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和必需。

校园媒介文化建设可行性及途径初探

高校引进媒介素养教育,进行媒介文化的建设,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是具有可行性的。其一,鉴于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背景,大多数中小学是以高考为根本目标的升学应试教育,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中小学正规教育内容尚存在一定困难,但大学教育体系相对宽松。可作为启动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和主阵地。其二,正如林爱兵、王希华先生所分析的那样,“我国大学已经有了200多个新闻、传播学学科点,这些学科点作为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的主要输出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在学生的传媒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方面,都具有了相当的基础和平台,这些点应该成为启动和推广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龙头和骨干力量”。

同时,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建设大学校园媒介文化,符合现代大学的功能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专家指出:“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从根本上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媒介笼罩的社会里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的素质教育,通过建设性的媒介接触行为,进而丰富大学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并且其影响将超越校园,将在整个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法律素质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31-02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致力于建设一个法治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准则,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重要准则,也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决策,依法治国要求公民的法律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平,大学生是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公民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所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是“依法治国”提出的必然要求。

1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目前大学生发展过程中人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当代大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法律法律素质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法律认知能力的增强。从整体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些基本的违法犯罪的事情以及发生这些事情可能有的相应后果。因为目前很多大学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增强都有一定的措施,而且大学生平时通过网络也会接触到一些案例,甚至有的学生都深有体会,比如说被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这些都是大学生经常会上当受骗的地方,而且在上当之后有报警的意识,这就是他们法律认知能力增强的具体表现。这些经历多多少少会增强他们的法律认知能力。[1]

(2)自控能力不足与法律规定的冲突。大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还会存在自控力较差、自我认识不清等与法律规定冲突的现象。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对一些法律有清楚了解的同时,却往往做不到以这些法律规定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时会用这些标准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样的发展现状对于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会有所促进,反而可能会产生其他一些不良后果。

(3)意识与行动不协调。意识与行动的不协调是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缺陷的又一体现。而且这一问题是当代大学中普遍存在的,他们对一些法律法规有清楚的了解,但在实践中却又显现出用法能力的不足,部分大学生不懂得将法律运用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相应的认知能力增强的同时法律素质并没有提高,这亦是目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2 普遍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意义

对于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普遍提高问题,从来都是我国高校教育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基于我国法制社会的建立和高校素质教育的双重要求,目前已然成为教育部门和高校的迫切任务。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对祖国发展将起到强有力促进作用,一个国家的人才的法律素质低下将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损失,而且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目前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问题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人群,因为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基础比较好,他们有较强的辨别是非能力和判断能力,而且他们对法制社会的建设有高度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能够大大我国国民法律素质。从这些情况来看,普遍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不但能够促进我国国民法律素质平均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够在将来大力促进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从而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为人民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2]

3 当代大W生法律素质培养途径及建议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是各大高校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机制。我国目前已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不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安排课时较少,师资法律水平参差不齐等等多种原因使得法律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目前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需要一定的创新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在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范围最广、最强有力的培养方式就是课堂教学,虽然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兴趣最缺乏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通过一定的改进与创新将会成为法律素质教育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途径进行以下的探讨和建议。

3.1 理论教学方面

(1)重视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积累,大学生法律素质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综合素质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仅能够提升大学生本身的素质,而且对于整个学校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益处。大学生法律素质要求学生对于最基本的法律能够清楚的了解,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能够以身作则,不以身试法,不知法犯法,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不知不觉的影响周围的人。[3]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习并牢固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目前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已经被划分到学生必修课中,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和学习,在目前法制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法律法规是规范公民行动一个约束条件,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二是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是法律的相关规定,这种标准能够指引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并且能够及时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行为;三是让大学生认识到国家意志的体现就是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理论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明白违背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国家意志,这也是国家法律规范的强制作用。

(2)为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学习需求,将课堂教学模式的进行必要的改进,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他们往往思维活跃、学习过程主动参与性要求高,课堂信息量需求多等特点,高校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学习需求,将课堂教学模式的进行的必要地创新性改进。具体建议如下: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鼓励大学生多多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学习中来。在法律素质培养的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的教授为主,这种方式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状态。在课堂改进之后,把讨论加入其中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在教师教授的过程中,学生会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引入课堂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可以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问题,在同学们进行讨论之后,挑选部分同学回答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对事情的对与错、是与否进行讨论,从而不知不觉地培养基本的法律素质。其二是课堂教学中采用课件与视频教学结合,改变法律基础知识学习过程的枯燥性和抽象性,以增强法律基础知识的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加入视频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学视频的特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通过视频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效果的提高能够直接促进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有效培养。其三是重视课外法律知识的继续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能仅仅停留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大学生必须从各方面汲取法律知识的相关规定才能稳步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课堂学习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这种与实践建议密切的课堂越来越向着课外进行发展。在课堂之外,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法律素质培养的教学[4]。课外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法律素质。

3.2 实践教学方面

在目前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法律素质。而法律素质的培养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是高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1)重视法律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过程中,最基础的手段是法律课堂的开设,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法律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特性首先能够激发学生对法律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兴趣,在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教学产生兴趣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培养。法学专业自身就是要求既懂法学理论,又能实践运用法律。不懂法律实践运用,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与提高就无从谈起。法制课堂的枯燥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故在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应该重视法律实践学习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2)为实现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有效性,应重视法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多样性改进,法律素质教育除了课堂的教育,还必须重视法律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故建议高校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法律实践课的开展,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在传统的法律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主要的实践活动就是与法律有关的宣传讲座,大学生不能亲自参与其中,在新媒体时代下已略显单调。故建议在大学生法律素|培养的过程中应开展能够让大学生亲身体会的一些法律实践活动,通过参与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例如可以根据当前热点法律事件,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人士进行一些法律研讨会,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大学生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类似主题类的活动,或者是开展法律小话剧、也可以是小品等;学校可以与当地的政法部门联合举办,让学生走入政法部门亲身体验;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有关网络诈骗的模拟、处理办法;或者是开设与法律素质有关的情景剧等。这些方法都需要学校进行设计与开设的支持,并且让同学们对于参加的活动写具体的实践报告,通过这些法律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玉.创新社会实践方式 提高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J].法制与社会,2013(11):223-224.

[2] 常淑香.论大学生素质教育网络平台的实践与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15(30):147.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2)

摘 要:金融素质是人们在自由选择的市场经济中寻求金融福祉“边际改进”的一种人力资本,决定这一资本积累的因素包括人们的先天禀赋和后天习得。青年大学生的金融素质水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加强我国大学生金融素质水平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如何提升青年大学生的金融素质水平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金融素质教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5.024

*项目基金: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项目编号:JX201520)

作者简介:肖靖(197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

收稿日期:2015-05-16

1 加强大学生金融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金融发展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金融俨然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理论看似陌生神秘,却深入渗透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金融信息进入广大民众的眼帘,如亚洲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等不绝于耳触目惊心。公众对于生活中炒股、购汇、贷款、融资、理财产品等也早已司空见惯。金融同公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已成为人们财富保值、升值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必要需求。但我国公民的金融知识普遍匮乏是不争的事实。

当代中国大学生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因此在鼓励青年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其金融素质的养成,这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正面临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的局面所迫切要求的。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5年的高速增长,为开展金融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正能量;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既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又要解决内部由于长期高速发展所集聚的经济问题的爆发。这些经济问题必然会引起青年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困惑与质疑,甚至带给青年大学生极其负面的心理影响,这都亟需通过教育和指导释疑解惑,使大学生懂得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与全球经济的走向是紧密相关的。

2 影响大学生金融素质水平的主要因素

2.1 价值观分析

当代青年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青年个体心理特征、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群体因素等。随着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教育投入的日益增大,青年大学生除了来自家庭的财力支持之外,可获得的资金资助渠道得到广泛拓展,相应可支配的资金日益增多。由于金融素养匮乏,又面对商品经济、互联网大潮和时尚风气的冲击,许多大学生跟风崇尚名牌、追求时尚,导致非理性的时髦消费、攀比消费、信用卡透支消费等现象也随之滋生并且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一方面是造成国家教育投入的浪费,另一方面会引发部分青年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扭曲从而产生心理疾病。金融教育的主旨就是通过对理财意识的培养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储蓄和消费行为,并非中国社会传统意识中所批判的“金钱至上”和“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思想。对青年加强金融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造就“齐家治国平天下”所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更是铸就青年大学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存能力。

2.2 环境因素分析

首先从家庭环境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父母是世上最操心的父母,也因为愿意为子女倾尽一切,呕心沥血的传统做法被称为“中国式父母”。相较于美国家庭的父母对子女教育采取“授之以渔”的方式而言,中国式父母更倾向于对子女“授之以鱼”,愿将其最好的都无偿给予子女。这种教育方式无疑会助长子女虚荣自私的价值观形成,不利于培养信用、回报和奉献的意识。另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家庭教育过分注重功利,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伴随着繁重的课业和多如牛毛的特长培训课程成长起来的,在经历了中高考之后进入大学。大学生可以说是一个刚刚独立却又尚未完全走向社会的特殊群体,由于成长的教育经历中缺少注重“做人”的教育,导致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残缺,尤其缺乏正确的理财观。据了解,钱不够花在当今大学校园是一种普遍问题,并非特殊现象。因为花钱不善而感到困惑进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同学不在少数,大一新生中尤为突出。其次从大学环境来看,大学生身在大学也难以有机会接触到以投资、创业、消费、理财为核心的系统理财教育课程,即使有也是空洞的说教多实际的操作少。

3 提升大学生金融素质水平的措施

基于全球金融教育晴雨表的数据呈现,有关青年金融教育层面,全球受访群体中有超过1/4的家长从来不跟子女讨论理财的问题,即使是对成年的子女也对此问题讳莫如深,中国家长与子女讨论理财问题的比例列倒数第五。对于提升青年大学生金融素质亟需利用我国的教育系统创造金融环境,秉承“人造环境,环境造人”的哲学思想,建议从下述几方面进行。

3.1 树立大学生的金融理念

大学时期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期。就金融素质而言,目前大学生理财现状令人堪忧,真正懂得理财之道的大学生相对较少。因此才会出现当大学生拥有较多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时会深感困惑,不知如何管理和运用。这种对金融意识缺乏的现象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提供的金融环境缺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家长把金融教育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美国孩子从小具备强烈的经济意识。英国家庭在孩子幼年时就灌输“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的观念,使他们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日本家庭则对子女强调“自力更生,勤俭持家”,教育孩子从小就得认识钱,会用钱。可见,国外对青年的金融素质培养可谓是“从娃娃抓起”,同时也为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培育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做好了长远且充分的人才储备。我国在提升青年大学生金融素养方面首先应从建立金融理念入手,正确的金融理念将会提升大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复杂多变信息的敏感度,从而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对于金融理念的培养也必须从少年时代开始,一手抓家庭金融教育环境建设,另一手抓学校金融教育环境建设,为青少年营造学习金融的良好氛围。

3.2 推广“金融企业+学校”的合作教育模式

金融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视实际操作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教育系统很难实现金融教育的最佳效果,应当广泛联合相关金融机构协助有条件的学校建立金融教育试验点。Visa作为一家全球性支付技术公司一直致力于青年金融教育的普及与推广工作。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全球最具价值的金融企业率先启动“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在部分学校设立宣教点,如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体验区、人民币防伪知识普及区、大学生财产安全防范警示教育区等。这种金融机构走进校园参与金融教育的方式引起大学生热烈反响。国家应当大力推广这种“金融企业+学校”的合作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如发放免费手册、报告、宣传单或光盘,开展专题演讲,举办学生、教师培训班,举办金融知识及论文竞赛,参观货币博物馆或国家金库等。

3.3 铸就大学生的金融道德品质

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知识。”公众金融素质是他们理性的参与金融活动和提高自己道德行为能力的基础。铸就大学生的金融道德品质旨在实现两个目的:一是使大学生在利用金融资源时能够明白自己在理财决策中将不可避免的涉及道德伦理和价值观问题;二是能够对理财活动中所反映的社会、道德、审美、文化、环境、经济等问题进行反思和建设性的批判思考。其主要内容包括“做出个人的生活抉择”和“关于钱的广泛意义”两个方面。大学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大学生建立平等、信用、回报、奉献的公民意识。理财能培养青年持之以恒的秉性和良好心态,有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和责任感。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十分重视对子女的理财教育,所以成功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预言,创造了石油财富帝国的神话。

4 结语

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匮乏是我国正面临的一大难题,广泛开展青年大学生金融素质教育是未来中国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要。本文极力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旨在让大学生在“钱能生钱”的道理中学会储蓄,在“挣钱不易”的教化中学会节俭,在“大手花钱”的反思中学会理性消费。当代青年大学生都渴望成功,如能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金融素质培养,定能有益于成为一个经济独立、财务自由、创造财富、勇于直面未来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1 俞达,刘墨海.金融素质教育的国际经验[J].中国金融,2014(10)

2 许致维. 构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长效机制的路径探讨——基于大国金融发展视角下的公民金融素质培育[J]. 金融经济,2011(12)

3 金融启蒙与教育的巨大挑战——首次中国公民金融素质调查的统计与分析[J]. 中国金融,2013(22)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做法

一、大学生应该有的素质

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之中很关键的一段时期,这个时间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内,能否对大学生们进行很好的素质教育,往往会影响其一生,那么,一个现代大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素质呢?我认为有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素质方面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法纪素养等符合社会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综合体现。

在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当中,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灵魂,是最重要的一项,它对造就高素质人才起着引导和保证性作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基本品质总称,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两方面,思想素质是思想认识、思想情感与思想方法三个因素组成,而政治素质则是由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等要素组成。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一定的基础,但总的来说,社会方面的工作和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也还不够成熟,可塑性则比较强。因此,要求大学生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提高自己的认知和鉴别能力,培养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

2、人文素质方面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素质、文化艺术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怎样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就主要是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标,完善人格。追求人的美化,教会大学生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和灵魂陶冶,在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的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道德情操,去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并追求真理,温文尔雅的风度气质等。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不断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科技的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并对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实践能力的含义要高于有些高校所强调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事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是全部。实践能力还应当包括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敢于接触实际、并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4、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方面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层面是指大学生的法纪知识内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它通过内心的结合和习惯来约束现代大学生的行为,从而调控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做人实践当中产生的行为规范的心理品质,包括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所形成的若干关于善与恶、公与私、廉与腐、诚实与虚伪、创新与陈旧、积极与消极,促进自身全面素质发展为中心的观念,个人情感和个人行为习惯所对应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如何进行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们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为兴趣的关系结识了众多的海内外文化大家,总结出了人格的精髓,弥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他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部的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等九个部分,根据该理论,要如何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不但要解决“令行”的问题,还要解决“禁止”的问题,禁止是对背离、干扰、阻碍等不良素质教育实施的行为的禁止。“令行”和“禁止”联系密切,互为因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约束机制尽管起始于“禁止”,目的是为了“令行”,是为了在社区内产生有利于实施良好素质教育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风尚习俗,造成使个体行为服从于集体行为的心理压力和动力,在行为上能够进行自我控制。可见,必要的约束机制是实施良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所谓素质教育运行的保障机制,是指能够为素质教育的运行提供必备的基本条件。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所有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一定条件的,完全孤立的不需要任何条件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建立健全有效的素质教育保障机制,就是要能够提供保证素质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

素质教育保障机制很重要的是保证学校经费和设施达到规定标准。学校必须具备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运动场地和器材等。近些年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对子女的前途也越来越关心、重视。在子女们上学的“择校风”中,条件稍为好一点的学校人满为患,而名气较小的学校则难以为继,师生们在精神上承担很大的压力,信心削弱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这些现象既不利于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也不利于保证公民教育和学习权利的平等,更不利于大学生良好素质教育的实施。

3、建立有效地的动力机制

社会需求是大学生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名族持续发展的需要。就一个学校而言,提高大学生们的素质,能有效地促进整个学校素质的提高,满足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各种需求,符合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在内的所有人的根本利益,这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可以这样说,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动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符合现实情况的,关键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尚未被充分揭示,有部分学校和家长错误地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产生抵触情绪,因而,建立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首先就是要将阻力变为动力。也就是要让大家从思想上要统一,要建立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之间有效的沟通互动平台,方便相互了解及配合,以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合理推进。沟通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思想。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课程和传统思想教育返朴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不断扭曲为“应试教育”。这种扭曲使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歪曲,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非良性发展。所以,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而转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基础教育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自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检验方法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成功与否,是需要很长时间才会看出成效的,因此,践行素质教育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学校要根据每一个素质教育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已经实施的素质教育进行各方面的修订,使之更符合社会的需要,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 创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 中国高等教育,1999,(15、16).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29-02

受“重专业,轻人文”思想和“就业至上”现象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强化了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却弱化了对“人”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不但承担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专门人才的使命,而且要把大学生培养成遵守道德规范、有理想和健全人格的“四有”现代公民。为实现此目标,人文素质教育——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重视,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它是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体现在人的言谈、举止、气质等方面。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类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辞源》解释是:一切知识从本质上说,都是人文知识。人们提起人文知识通常指的是文学、历史、艺术等相关知识。人文知识涵盖的范围较广泛,是人类文明的优秀硕果,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内容。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就形成了人文精神,它主要涉及思想道德、信仰信念、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人文精神是对人文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注重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英语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字”工作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等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能力。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

我国的教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直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且重理轻文现象严重。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把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甚至有学生产生了只有科技是知识的误区,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在各方面建设中,也对高科技的实验室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投入,这就愈发使人文素质教育备受冷落。另外一方面,教师人文素养的欠缺也成为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绊脚石。高校重视培养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却忽视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回归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的是技术过硬同时又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新人才。

(二)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着该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反映着该民族的社会文化特征。对于外语的学习和运用也脱离不了外国的文化。但是,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一直见最后把重点都放在学生英语技能和应用等方面的培养上,很少重视其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忽视了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佳契机。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首先在于人文精神,但人们对于人文精神的认识,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角度、对问题的判断与价值等的不同,有着不同认识,至今没有统一的看法。人文素质教育也尚未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大学基础英语教学给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人文素质教育给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切入点。

三、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策略

(一)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在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前提下,在人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把人文教育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并渗透于各个方面。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变单一外语知识传授为“外语知识传授+人文素质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改善思路,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更加重要。而且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其接受能力最强的一个时期,在这一阶段丰富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另外,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有理想有文化,也是大学教师的职责之一,而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要想要求学生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师做得好,才能言传身教。用精深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循循善诱的态度来吸引学生,同时提升个人魅力。所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关键问题。

(二)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实现人文素质教育

外语教师在保证英语教学的同时加大讲解相关文化知识的比重,在点滴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普及人文知识的合理选择和有效途径。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育已经从小学开始,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不断线地学习语法和词汇,到了大学阶段,这些已经不再是学习的重点,已经引起不了学生的兴趣。那么在教学中加入文化元素,例如东西方文化习俗对比、宗教背景解读、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评析和鉴赏等,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对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普遍现象,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普及了文化素质教育。

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依托具体的语境和教学内容,根据所学习材料,有意识地深层次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教育资源,介绍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俗风情等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成语典故的来历等,例如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故事都是典型的西方文化故事,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融入类似的相关知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了文化的传承。适时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教育意义更为深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结合英文教材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展开加入其他文化知识的讲解,从中西文化对比入手引入文化讲解,既引起学生兴趣,又赋予英语教学更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使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再是空中楼阁。

与此同时,还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外延性拓展,推荐一些书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布置任务,在课堂上扩充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推荐相关书目,优秀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思考,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增长他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研读其他国家的文化精髓,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品位。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人文素质教育

科技的迅速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教学网络平台的使用就为英语教学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手段,它拓展了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空间和渠道。可以在英语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上开辟人文素质教育板块,专门介绍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节日庆典,文化典故等,用声音、图片和视频配上文字说明来传达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信息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另外,还可以开辟平台上的答疑窗口,网上沟通和交流,提高答疑度,简化答疑方法,实现一对一的帮助。

结语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基础英语教育的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必不可少的英语教育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为培养有素质的公民添砖加瓦;并且节省专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人力物力。在基本功扎实的教学团队支持下,让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兴味盎然、多姿多彩,并形成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特色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柴海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2).

[2]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现状;实施途径

作者简介:陈少鸿,(1982-),男,海南万宁人,广东华商学院华商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2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49-02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含义与重要性

文化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实践体验,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为一个人的日常行为。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其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尤其是要使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和判断能力,从而确定在人生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做的事情。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教育实践活动的磨练,使学生既拥有改变自然世界的知识,又具备“心灵自我唤醒”的能力,进而在个体生命中达成“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以促使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形成。

文化素质教育是优化教育目标的过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其他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不断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升华人格,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1、学校方面

(1)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对立冲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些高职教育工作者把技能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技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再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必然会削弱技能教育。

(2)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一直以来,高职教育所确立的评价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应该说,这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和社会发展状况,对促进高职教育整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某些片面的理解,也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忽视。

(3)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混为一谈。这些年,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其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重视将企业文化融入进来。可以说,没有企业元素,高职文化就不完全。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混为一谈,过度重视企业文化,轻视高职教育文化。

(4)忽略高职教育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课程。一些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时,片面理解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开设了几门人文课程,就认为是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只是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点缀,用一些运动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

2、学生方面

(1)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一是学生对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表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也比较关注文化教育方面的话题和进展。二是学生对文化素质的内涵认识不清。学生虽然对文化素质教育比较重视,但对什么是文化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以及对人文科学和精神的内涵都不了解。三是学生有意识参加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有限。学生虽然观念上比较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但平时生活中很少做到积极参与。他们对文史哲艺等方面的书籍阅读也有限。四是学生文化素质整体状况较差。如文学修养欠缺、知识面狭窄、历史知识贫乏、对哲学思想认识有限、艺术修养爱好肤浅等。

(2)思想观念及人文精神现状。第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主流是好的,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有正确的政治态度、行为方式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当今大学生政治信念比较坚定,对一些社会问题能够用客观眼光看待、冷静的思索,对我国各项建设和长远发展充满信心。在价值取向上,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取向予以认同,人生态度、价值判断积极进取,勇于竞争,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渴望为祖国奉献智慧、施展才华。在道德品质行为方面,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普遍积极。第二,主流之余存在的问题。首先,一些大学生在政治上虽然积极要求进步,但参与政治活动热情不高,对政治理论学习不主动、不积极。其次,价值判断标准的两重性。大学生积极进取,敢于竞争,人生价值健康向上,但价值观念还不成熟,部分同学不能用正确的价值目标来指导实践。当人生的价值目标和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实惠性、功利性倾向明显。再次,理想崇高的同时也具有现实性。部分学生不能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相统一,只注重个人成长,没能树立共同理想,缺少实现远大目标的激励力量,思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最后,人生观、恋爱观、道德观中出现的新问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准在社会范围处于较高层面,但就部分大学生来说,其道德状况不容乐观。面对社会变革,有些大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以致是非善恶难分,道德观念模糊。

三、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第一,营造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氛围。从直观的校园形象方面入手,创造一个学生看得见、听得到、能感受的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氛围,如开辟校园文化长廊、英语角、书画展、摄影展等。同时,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文化,提高师生精神面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熏陶和感染。

第二,完善各专业课程体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由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即开设各种公共选修课程,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职业道德等。

第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1)由学校统一组织系列学术讲座。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之间内部交流。

(2)利用学生社团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学生社团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既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能优化育人环境。

(3)开展丰富多彩又灵活多样的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结合国际国内、校内校外的当前形势,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组织演讲比赛、网页设计大赛、征文比赛、书法、摄影展、人文素质电影、化妆舞会、义务献血、敬老院看望老人等活动。

(4)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图书馆藏书丰富的优势。

(5)充分利用学校及地域资源、社会资源,广泛建立校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选择省内著名大企业、经济开发区、自然保护区等作为教学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 俞克新、李飞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17).

[2] 刘献君.文化素质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3).

[4] 李晓蓬.新形势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5] 周远清.文化素质教育要在“素质”“思想”上下功夫[J].中国大学教学,2001,(01).

[6] 唐国华.试论加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7] 张莲群、周军.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