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远程教育报告

远程教育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远程教育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远程教育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远程 虚拟实验实训 教学

【作者简介】高建党 1960-07-01,男,研究生,副教授,云南开放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仪器仪表工程专业,云南省昆明市 650500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要“办好开放大学”。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教育部的部署开展了建设开放大学的试点工作,经教育部研究批准部分省市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开放大学,目前已挂牌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云南开放大学四所,我国开始迈上探索建设中国特色开放大学新征程。开放大学承载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功能的综合性开放教育平台,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教学活动的新型教育形式,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

开放大学具有教学资源开放性、学生与学校地理位置远程性和分散性,实验实训成为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桎梏,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职业教育虚拟实验实训资源建设与应用高峰论坛” 提出:“引入普适性教学虚拟产品,充分发挥虚拟实验实训在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中的实践作用”,因此,虚拟实验实训无疑是开放大学远程实验教学方法上的首选。

二、远程虚拟实验实训

实验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只有通过足够的实验实训,才能具备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获得实践技能和提高动手能力。由于开放大学的办学特点,采用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时间不统一,学习地域分散,网络虚拟实验实训是一种全新的实验实训方式,下面就云南开放大学部分课程远程虚拟实验实训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虚拟实验实训仿真平台

虚拟实验实训仿真平台采用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虚拟实验实训平台提供可操作的虚拟实验器材,学生在计算机上自己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虚拟仪器、设备、器件,通过接近真实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实验。

虚拟实验实训仿真平台软件可以外购,也可以学校自已开发,外购虚拟实验实训仿真软件大都基于特定行业或专业环境,由专门的研发公司设计开发,研发成本高以至于外购价格较高,并限制装机台数,有的虚拟仿真软件对硬件环境要求高。学校自已开发虚拟实验实训仿真软件更能接近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可与所选教材的教学内容相吻合,但开发虚拟实验实训仿真教学软件对开发者的要求较高,应具备以下能力:

1.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体验过多种教学方法。

2.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知职业岗位对实践能力的需求。

3.能够熟练地掌握多媒体软件制做技术或本专业领域仿真软件应用。

不论采用外购或自已开发虚拟实验实训平台,教师都必须将虚拟实验实训内容融入的教学内容中。对于典型实验通常是由精通相关专业的教师设计开发,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

(二)远程虚拟实验实训的实施

远程虚拟实验实训主要有两种方式:“虚拟实验实训实际操作” 和“虚拟实验实训演示”。

“虚拟实验实训实际操作”方式允许学生根据虚拟实验实训平台上提供的器材自由搭建实验,学生既可以改变实验形式和实验参数,又可自主设计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虚拟实验平台通常拥有一个可供调用的实验器材栏,学生可以调用所需器材到实验台上,按实验步骤和要求完成实验。但是采用“虚拟实验实训实际操作”方式,学生使用的计算机必须安装网络版虚拟实验仿真平台或仿真软件。软件开发商对虚拟实验仿真软件的装机台数有所限制,仿真软件也有版权问题,这种实验实训方式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

“虚拟实验实训演示”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拟实验实训,而是一个虚拟实验实训教学版,教师将虚拟实验实训全过程通过视频截图软件制作成视频文件,实验操作过程配以画外音讲解,将实验实训视频文件传于网上,学生时时、处处都可以自主学习,尽管“虚拟实验实训演示” 方式不是真正意义的虚拟实验实训,但却是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的远程实验实训教学方法。

(三) 虚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

网络化的虚拟实验管理是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的重要特征,是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与一般仿真系统的主要区别。开展远程虚拟实验实训教学需要通过虚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向学生、教师、教务管理员提供实验教学管理功能。对学生而言,可选择实验、开展实验、接受实验指导、在线提交实验报告、保存和提交实验结果、查询实验成绩和批语;对教师而言,可实验、安排实验、批改实验报告、统计并学生的实验成绩和批语;对教务管理员而言,可实验实训计划、选课日期设置、开课审核、开课查询等。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论坛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可将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收获和问题在论坛上,教师可将实验中的不足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教师从中可以及时地得到实验教学反馈信息,以便调整实验教学的进度和深度。学生也可从中吸收别人的经验,快速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 虚拟实验实训与实体实验相结合

开放大学的远程实验实训包括实体实验实训与虚拟实验实训,远程实体实训必须依托于开放大学院本部、地方二级学院、学习中心、地方和企业支持联盟的实验实训硬件条件。虚拟实验实训不能代替实体实验实训,但虚拟实验实训可以指导实体实验实训,虚拟实验是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目的。

三、结论

虚拟实验实训效率高、可远程、安全,甚至一些较复杂,实体实验不便做的实验虚拟实验都能够实现,另外,针对开放大学的开放性、远程性、分散性的教学特点,还可以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实验安排方便灵活且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开展实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实验室。当然,任何形式的虚拟实验是不能代替实体实验,但虚拟实验可以指导实体实验,虚拟实验是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目的,网络虚拟实验与实体实验有机结合、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可以更好地为开放大学各类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北京:中国教育报,2010.7

[2] 郝克明. 跨进学习型社会[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吴兆方. 陈光曙.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徐彬. 开放大学 服务终身[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远程教育报告范文第2篇

在过去的十年间,传统零售业被电商颠覆,产生了万亿级的航母级企业,现在随着互联网对教育产业的渗透,在线教育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2014互联网跨界趋势报告》显示,教育行业的互联网渗透率远远低于娱乐和餐饮,其作为各大互联网巨头争相抢占的战略高地,未来的渗透率将得到质的飞跃。

“互联网+”促进实现教育公平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3年在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839.7亿元,并且预计仍将以约20%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扩大。至2017年,市场规模将较2013年翻倍,达到1733.9亿元。2013-2017年间,随着互联网普及、用户使用习惯的形成、企业的市场推广等原因,在线教育总用户规模将由6720万人增至12033万人。

同时,线上教育也开始抢占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根据新浪《2013 年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显示,近4成网友表示参与过线上教育培训,线下教育培训参与率53%。考虑到巨大的网民基数,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直逼线下教育,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在我国,教育一直被作为人才选拔的工具,优质教育更是作为稀缺资源不为大多数人拥有。而互联网的出现开始打破教育资源稀缺壁垒。国外,MOOC(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s)的主要市场参与者(包括Coursera、Udacity 以及EdX)正以免费或价格极低的公开课冲击着收费高昂的高等教育体系,其本质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共化。此外互联网特有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也影响着在线教育,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互联网用户之间亦师亦友,形成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

国内,BAT三巨头及各个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涉足互联网在线教育,如网易公司旗下的网易云课堂立足于实用性的要求,与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合作,课程数量已达4100+,涵盖实用软件、IT 与互联网、外语学习、生活家居、兴趣爱好、职场技能、金融管理、考试认证、中小学、亲子教育等十余大门类,其最近推出的“微专业”板块更是联合各领域知名专家,以就业为导向,精心打造的职业化课程,如按要求完成学习,考试通过可获得专业认定证书。

职业教育经营模式新突破

在线教育的产业链可分为三类,即教学内容生产者、平台资源整合者以及技术设备提供者。

产业链下游:教学内容生产者。教学内容生产者大多直接接触最终消费者,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不断进化其在线教育产品,是在线教育的核心。根据产品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三类:生产学习视频(传统网校、MOOC等)、生产各类教育类工具(移动端APP 、功能型的网站等)及UGC 模式(百度文库、豆丁网、知乎等)

产业链中游:平台提供商。平台资源整合者通过搭建在线教育平台,起到“教”与学的中介作用,按是否产生教学内容,可分为B2C和C2C两种类型,如新东方在线就是B2C的代表,其生产并销售其远程教育类产品,属于自产自销;C2C代表性平台包括百度教育、淘宝课程、腾讯课堂以及网易云课堂,平台自身不生产教学内容,而是依靠流量优势吸引生源,并通过技术手段撮合学生与第三方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在线交易。

产业链上游:技术设备提供者。技术提供商本身不输出教育相关内容,如华平股份为远程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立思辰和全通教育在政府或学校搭建教育云平台等,其技术支持是整套教育解决方案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大量项目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学校网络成为其最大优势。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用户的付费意愿还不强烈,想要获得免费教育资源的用户还占据大多数,大部分用户仍处于付费培养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在线职业教育产业仍以免费和海量的内容为主,在线职业教育参与方更多的还只是将线上渠道当作导流量及推广的工具,缺乏货币化方式,纯线上教育培训模式盈利模式非常不稳定。现有的在线教育盈利模式主要有内容收费模式(对提供的课程和资料收费)、增值服务模式(为学员提供考试服务、就业咨询、大数据挖掘、以及提供学习工具等服务收取费用)、平台佣金模式(对进驻平台的教育机构收取佣金)、广告收入模式(向在网站上投放广告的广告主收费),相较于国外成熟的在线教育收费较为单一。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出现降低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成本,同时互联网教育具有数据化、个性化、便利化等优势,这对一部分传统的线下教育培训产品和商业模式造成了冲击。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教育具备的这些优势并不意味着线下教育将会被取缔,更有可能的趋势是线下线上的融合发展,使得线上线下教育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大的影响力、更有效率的管理、更加强大的用户粘性,产生“1+1>2”的效果。

深耕细作才是关键

职业教育受众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其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也随之提高,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要求越少,更适合录播类的教育形式(比如注会的培训视频、计算机语言编程的教学视频、语言类培训等),其具有可复制性强、边际成本较低的特性;此时,学生更注重教学的质量和内容,名师效应在此时的作用十分显著,其反过来也促进了在线教育机构的招生。

教育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原创高质量内容的匮乏,一方面由于政府制定了统一的考试标准导致中国教育培训机构的内容基本上是基于考试教材研究和以国外引进为主,缺乏规模化的独立开发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重视不足导致盗版泛滥,原创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生存土壤,原创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导致缺乏进一步改善或者再创作的动力。随着社会版权意识的提高及职业教育培训的标准化程度也较高,行业内竞争日趋白热化,各个教育培训机构想要突围,必须加强自身绝对优势,优化所处领域教学内容,方可积累客户,做到长期发展。

他山之石

职业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解决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重中之重,从传统代工厂制造业向工业4.0向中国制造2025迈进对职业教育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学历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将注重非学历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完善具有重要借鉴与参考意义。例如,德国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先进国家,职业教育立法起步早、法律体系完善,近几十年来为促进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干预就是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同时德国政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并能较早地接触社会新技术。政府和企业的双重影响下,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及时对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社会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政策支持和“互联网+”渗透将会是职业教育变革的两大推动力量,政策从国家意志高度由上至下施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而互联网从底部影响用户使用习惯由下至上对职业教育产生变革。

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出台各项法律法规,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2014-2020年)》体现着国家意识对职业教育产业的推动,中高级职业院校即学历职业教育将从中积极收益;“互联网+”则将使职业教育转型的实现方式是通过线上互动、大数据分析及O2O 融合,变革最多的是非学历职业教育。在两大动力推动转型、各因素共同作用下,职业教育产业必将迎来大变革。

【资料】

德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二战后得到迅速的推进和发展。二战后伴随着经济的调整与转型,德国立即开始教育体系的重建工作,恢复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一方面,为提高在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政府建立了职业补习学校、继续进修学校;另一方面,为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政府将原有的工程师学校和高级经济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同时,校企合办的职业学院也应运而生,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大力发展的态势。1969年德国联邦政府在《职业教育法》中正式提出“双元制”,即正式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培训形式写入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定义为“双元制”。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改革者主张将基础职业培训标准化,在职业学校内进一步充实实用的培训内容,实行“基础职业教育年”,尝试给“双元制”一个新的现代结构。

此后,德国政府多次从立法角度强调职业教育建设的重要意义。1997年推出《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计划》,强调职业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开发新的职业培训领域,鼓励企业参与,重视培养青年人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化适应能力,承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等值等;2005年,政府颁布新《职业技术教育法》,指出实现职业教育的高价值是国家的任务。双元制的教育体系使得德国职业教育得以发展提速、规模壮大,各州、市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职业教育网,从而使德国在普及职业教育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纵向来看,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初级职业教育、中级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形成了初、中、高级比例结构合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双元制”体系。初级职业教育或初级职业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门技术或手艺的合格工人或职员,培训的对象是完成了9年普通学校义务教育,不继续升学而准备就业的青年人;中级职业教育以培训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师傅为目标,其教育的对象必须是受过初级职业教育,获得专业工人证书或徒工证书后再经过1至2年的职业活动者;高级职业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培训高级技术人才,如工程设计人员与其他高级技术人才等,其培养对象包括全时制职业学校、专科高中的毕业生和同等学历的人员。政策方面,德国职业教育立法起步早、法律体系完善,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刺激科技与经济发展,以及增加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干预就是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德国分别在1969年、1981年、1997年、2001年、2003年分别制定《职业教育的基本法》、《职业教育的配套法》、《职业教育改革计划》、《职业教育报告》和《2010年议程》,针对经济结构变革和经济方式转变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远程教育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红利;开放大学;教师文化建设;教师红利

所谓人力资本红利,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和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这种知识和技能不仅为其所有者带来收益,也是其雇佣者获得知识和技术密集以及创新驱动的条件。学校教师的资本红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其自己带来薪酬等收益,二是为学生和公众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三是为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提供驱动条件。诚然,各级电大在当地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电大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为什么?根源在于电大系统的发展模式脱离了靠人力资本驱动的发展轨道,这是有悖于学校固有的“教师发展学校”的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在国家开放大学背景下,尤其需要认真思考人力资本核心———“教师”这一内涵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条件,必须尊重教师文化建设在电大系统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提升教师这一人力资本的红利,以推动电大向国家开放大学顺利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资源错位,红利渐失

无论是哪一层级的电大,都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方面,人才严重流失或难以引进;另一方面,现有人才潜能无法得到有效激发。为什么会这样?资源的错位导致了红利的丧失。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地位边缘化

从本质上来说,教师是专门为教学、教学管理和教研科研服务的,但电大特别是基层电大并非如此。主要表现为:一是身份不够突出。一般很少或基本没有设置专职教师岗位。二是行政任务繁重。过分强调招生、学生管理、教务等行政工作。三是薪酬待遇偏低。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必须得到相应的报酬,否则,其就没有动力去全身心地投入和创新本职工作。电大教师也不例外,标准提不上去,奖励提不上来,严重制约了教师提升专业素质的动力。

2教师职能弱势化

由于行政体制的障碍和束缚,以及成人教育环境的影响,电大教师的主要职能往往被无意或被动削弱,专职教师只是一个挂名,兼职教师也是一种摆设。特别是基层电大一般没有设置专门的教师教学管理部门或科室,没有专门的人来思考和研究电大教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如何来考核等等。从教师本身来看,行政职能偏重,教学教研职能偏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一般都走上了行政领导或主管岗位,追求行政地位的提升和荣誉;初级或中级技术职务的教师也因行政工作也越来越偏离教学和学术职责。

3教师配置失衡化

随着近几年的扩招,电大师资队伍规模与结构却未实现同步增长或改善。一是数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责任教师配置远远超过了系统顶层设计40:1的要求。特别是重点专业、人数较多的专业,基层电大甚至于不少专业教师为0。二是结构失衡。中青年教师比例过少,硕士及以上教师比例极小,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数量少;学生与教师学科倒挂现象严重,即学生人数逐渐萎缩的专业教师数量较多,而逐渐兴起的专业教师数量没有跟上,无法跟上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

4教师素质停滞化

电大教师素质的停滞化既有自身的原因,更是环境与机制使然。主要表现在: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素质不够,专业知识老化现象突出;教师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最基本的电脑操作层面,进行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设计的能力不够;教学模式创新难以实现“软着陆”,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营造的学术氛围不浓,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的热情不高,教研科研成果少,质量低。

5教师考核形式化

教师职能的弱化和异化使得教师考核形式化成为必然。主要表现在:一是考核内容多为行政事务而少教学任务,如更多的考核在于招生任务是否完成,学生管理是否失误等等;二是考核分值重教学管理事务而轻科研学术任务,如多数省级电大对教师的考核重点局限在管多少门课、建多少资源、回多少贴,而对于写了多少论文、质量高不高等虽有绩效奖励,但分值不高;三是考核标准重量的完成而轻质的提升,如网上资源建设多关注“有没有,多不多”,而不看“行不行,高不高”;四是考核结果趋于平均化而忽视了教学的效果和教师的能力,始终不能摆脱平均化的倾向。

二、原因:体制束缚,改革滞后

总的来说,关键体现在三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制约

影响电大教师文化建设的原因有很多,混乱的成人教育竞争市场所导致的思想观念束缚最为严重,尤其表现为领导决策层很难走上追求教学质量而牺牲学生规模的内涵发展道路。除此以外,在学校外部或内部,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把电大远程教育的边缘化归因于成人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为招生规模而迎合学生,使教学偏离了中心地位,不主动为“学”而“教”,造成了教学的被动孤立;也表现为教师文化建设的淡化和停滞。

2体制政策的禁锢

历年来,电大系统基本上实行的是官本位的干部制度、行政化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行政编制多,教师编制少;追求公平多,讲究效率少;人情管理多,绩效管理少。由于电大是事业单位,在教师引进上遭遇行政阻碍,教师管理和考评上形式化倾向明显,工资薪酬上也难以打破大锅饭、平均化的局面,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电大的教师文化建设,也带来了教师红利的下降。

3学校机制的偏颇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认为:人力资本潜能的激发和活力的创造必须要有市场的激励,如果缺乏这种激励,其人力资本红利将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但是,多年来,电大在像机关而不是机关,是学校而不似学校的管理机制下,较多注重管理效能,极其缺少教师发展机制。具体表现为聘任不严肃、职责不明确、培训不深入、考核流于形式、正负激励差距过小等。这样一个弱竞争机制,极大制约了教师这一重要人力资本红利的产生。

三、建议:突破瓶颈制约,提升教师红利

开放大学背景下,要尽可能多地获取教师这一人力资本红利,必须再造人力资本功能,增加人力资本供给,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激发人力资本潜能,加强系统的教师文化建设。

1以质量为中心,扭转教师观念文化

开放大学背景下,尽管成人教育环境不良,教师始终要把握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新型的教师文化观。在教学观上,要以“质量”为中心,把握电大教学的“导学”基点,引导学生终身学习;在学生观上,应信奉以学生为中心,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师生观上,要积极热情地建立一种平等与互塑的师生关系。特别是电大系统及各级电大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要把教师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核心工作来抓,切实提高教师文化建设水平。

2以进取为核心,丰富教师精神文化

电大作为中国远程教育的主体,有着社会赋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电大人价值何在?首当其冲的是必须以进取为核心,丰富教师精神文化载体,戒掉纷繁浮躁的心态,以忠诚维护和成就电大式教育。如可开展“四讲活动”,即讲正气,坚持终身学习,奠定职业基础;讲师德,尊重关爱学生,固化师德灵魂;讲团结,倡导合作教研,秉承成长理念;讲业务,搞好教研科研,完成职责使命。

3以系统为单元,打造教师团队文化

人力资本配置的优化,要求改善人力资本的配置结构和运作方式。英国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表明:远程教育必须具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团队。电大地位的边缘化也迫切需要系统培养“团队精神”,发挥群体效应使人力资本红利最大化。由于电大专业多,教师队伍规模不足,可以尝试先以学科为单位纵向整合组建团队,等条件成熟了,再以专业或课程为单位建立教学团队或科研团队,以建立合作型、探究型的学习研究共同体。这支团队既要“下得来”,即定期对基层电大进行教学教研指导,履行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又要“上得去”,即发挥团队的智慧,建设网络课程和精品课堂、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等,并向上级推广。中央电大或省级电大可以尝试在系统网站专门开辟“系统教师文化建设”专栏,或建立电大教师系统博客,为全国或全省电大系统教师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4以培训为重点,提升教师学术文化

完整人力资本理论的首创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的核心观点之一: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和素养。赖德胜教授认为,随着终身教育的推进,人力资本形成途径中,培训更重要。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电大系统要自上而下建立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必须由中央电大牵头、各级电大配合进行,从教学能力的培训到专业理论的培训、从制度的规范到经费的保障、从专家的指导到教师的学习,每一个环节都要注重实效。如中央电大可成立教师教学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研究,以及专业领域的学术科研,省级电大可依此建立类似机构。其次,各级电大具体的培训途径还有:通过学费补贴、学术休假等方式鼓励教师学历提升或在职学习;建立专兼职教师专题专项培训制度;定期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或学习成果报告制度等。

5以激励机制为导向,强化教师管理文化

人力资本潜能的激发,要求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首先,必须把一批骨干教师从繁忙而零碎的行政管理业务中解放出来,专门行使教学、教学管理和教研科研职能,不能出现所有教师无一例外都是教管一肩挑,行政教学一把抓的情况。其次,必须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制度。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专业素养的提升和体现等都必须纳入教师职责范围和考核体系。最后,必须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一是地位激励,将“教师教学”中心地位理念深入到每个教职工心中。二是收益激励,强化绩效管理,建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或优秀教师绩效奖。三是文化激励,因为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失效的时候必须靠文化来约束。如各级电大在校区可特设“教师文化墙”,作为教师文化建设的宣传窗口。这三种激励方式结合在一起,致力于将教师素质提升的外在动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发挥教师作用,提升人力资本红利。

作者:严瑞芳 单位:常德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一兵.中国电大的定位和走向,世界一流开放大学的道路[J].中国远程教育,2006,(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1—2).

[3]任远.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本[EB/O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dfzl/article_2012061962187_2.html.20120619.

远程教育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客;STEAM;教育模式

一、研究背景

1.创客教育新理念的提出

创客源自英语单词“Maker”,原意是指“创造者”。现在创客用于指代利用互联网、3D打印以及其他新兴科技,把创意转换成现实,勇于创新的一群人。目前来看,这一界定是对创客的狭义理解。创客的广义理解即为创造者。2015 年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2015年3月,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创客”一词,并将“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作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支持。在此政策指引之下,高校的创客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创客教育开拓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园地。广义上的创客教育是一种以培育大众创客精神为导向的教育形态;狭义上的创客教育则是一种以培养学习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者创客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包含正式学习,也包含贯穿学习者一生的非正式学习。创客素养是高校开展创客教育的培养目标。创客素养是指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技术和非技术手段,通过团队协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经过不断的实验形成创造性、创新型的作品或产品的能力。创客素养与学习者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创新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有关,也决定着学习者在未来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与工作,获得自我实现。有研究者指出创客教育是重塑全人发展的成功教育。

2.跨学科的STEAM教育模式理论

STEAM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教育的简称。目前STEAM教育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劳动力水平提升的热点课题。STEAM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丰富,它囊括了艺术、体育、人文、计算机科学、调查研究、创造与革新、全球沟通协作等21世纪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为包容性更强的跨学科综合素养教育。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浪潮中,STEAM 学习的崛起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STEAM 教育具有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技术增强性等特征。

迎着“互联网+”浪潮,强调跨学科的STEAM 教育与强调创新的创客教育将改变高校的教与学。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利用前沿技术“玩创新”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创造能力和STEAM综合素养。与STEAM 相比,创客教育不仅深化了项目学习能力,而且更加关注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创客教育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创客教育将学习者视为创造者―――客;将学习场所拓展到传统学习场所以外的空间――创客空间。创客教育成功地把学习重点由基于项目的学习转移到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上来,这一转折成为创客教育的亮点。从STEAM 教育到创客教育的转变,本质上深化了从培养简单学科素养(即STEAM 素养)到综合素养的转变,实现了从培养项目学习能力到培养创新能力的转变。

二、基于STEAM教育模式的创客培养教学体系

一、矫正学生的学习观,强化创新创业观教育

基于STEAM教育的创客培养教学体系,彻底破除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束缚,强调以兴趣和爱好为学习动力,强调锻造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减轻社会功利短视的影响。“创客”不一定以创业为目的,不忘兴趣和初心;创业不一定以赢利为指针,不应成为资本的奴隶。于STEAM教育的创客培养教学体系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强调学习的创新特质、践行特质、服务特质,从而树立学生主动、明确的学习观。

二、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创客文化的基石是网络时代的学习文化。没有学习,就没有继承创新;不懂学习,就不会创造。你可以不会,但你不会学吗?在高校中培育创客文化,首要是落实“以学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基于STEAM教育的创客培养教学体系,能够加快“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该体系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在教学组织中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三、弥补专业教育的短板,促进学科融合与专业协同创新

STEAM教学模式的根本在于落实多样化、个性化培养、跨学科教育和弹性教学体系,打破工业化时代专业教育的藩篱,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第一课堂教学课堂、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实践教学、第四课堂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基于STEAM教育的创客培养教学体系,弥补了专业教育的短板,同时有利于加强复合型学院的学科融合与专业协同。

四、营造滋养“创客”的文化氛围

基于STEAM教育的创客培养教学体系,其目的与手段都是最大化利用高校校园环境,为大学生创客们进行社会参与、提高社会责任提供有效渠道。高校的创客文化,核心精神是:以兴趣和自我实现为创新动力,不以赢利或功利为目标;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强调朋辈、共享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服务。创客培养教学活动能够推广这种文化精神在校内的传播。

结语

面向STEAM教育的创客培养教学体系,首先能够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显著提升。其次能够促进教师队伍科研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平台的建设。同时,还可以培育和推广创客文化。“创客”运动正在影响高校校园,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观、成才观、择业观,影响学习方式、校园文化和人际交往。学习是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面向STEAM教育的创客培养教学体系设计是对国家最新教育理念的响应,有助于拓展创客教育的宽度和厚度,激发创客教育的新活力,提高学生即创客的创造力,增强创客教育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凌,王颉“. 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9-23(005).

[2]黄兆信,赵国靖,洪玉管. 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4:40-44.

[3]祝智庭,雒亮. 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 电化教育研究,2015,07:5-13.

远程教育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宁波;社区居民;学习网;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强调“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提出了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工作任务。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

社区教育的开展满足了市民对教育的选择,满足了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社区教育指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群在本区域内所接受的,旨在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综合体。它不仅为市民提供学习的场所,也为市民提供学习的内容。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是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在国内,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把建立了社区学习网。这些学习网的使用情况到底如何呢。本文主要通过对鄞州区、江东区仇毕、东郊、中山、黄鹂、史家、宁丰七个社区的调查了解社区学习网的具体使用情况和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情况,同时又通过登陆宁波市各县市区社区教育网站,详细浏览相关网页,通过文献查询的方式再了解宁波社区学习网的具体使用情况和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情况,以求资料准确客观。

一、宁波社区教育现状

1、社区教育管理网络建成,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和师资建设逐步完善。

宁波社区教育一般采用三级办学阵地建设。确立以区(县)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的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村)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各个县市区发挥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作用,依托社区学院和数字化图书一卡通网络设施等,拓展市民学习空间。如鄞州区就建成了以鄞州社区学院为龙头,以镇(乡)、街道成校为骨干,辐射所有社区和村庄的三级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络体系。鄞州社区学院为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与运行主责单位。主要负责管理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网络平台;组织骨干培训;社区数字化学习的信息和动态;建设、组织和传输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鄞州社区学院建设了鄞州区社区教育网站――鄞州终身学习网,依托鄞州电大现有网络资源,构建鄞州区全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平台可实现百万级用户注册管理、10万人在线学习、5万人在线课程学习,1万人视频学习。各镇(乡、街道)社区学校(成校)为鄞州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与运行骨干单位。负责本地网络学习环境建设和管理;组织人员积极参与各类社区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辅导与帮助;及时向区学习中心反馈本地学习情况与成效。各社区和村庄是鄞州社区数字化学习基本力量,主要负责本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的发动和组织。

宁波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和师资建设也在逐步完善。各区县就通过各种方式强化队伍建设来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江东区就利用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法律与传媒学院合作契机,组织全区社区教育干部走进高校,接受新闻采编业务专项培训,提升信息采编能力。请专家给社区教育工作者作了一场如何做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同时江东区还请民政局举办各类社区项目培训,如选举知识培训、社区负责人培训、社会工作主题培训、社工职业文化培训等,培训人数达16417人次。同时出台《江东区社区教育兼职辅导员管理办法(修订稿)》,对社区教育兼职辅导员进行年度考核,充实区社区教育师资库成员,吸收长期活跃在社区,热心社区教育服务,有特长的“平民教师”来做社区辅导员。

2、重视社区学习网站资源建设,社区教育资源丰富。

为更好地指导社区教育工作,宁波各个县市积极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对社区网站进行更新改版升级建设,并不断充实网站内容。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江东社区教育网实现各类信息投放1300多条,其中18条信息被宁波市成人教育网转载、15条信息被浙江省社区教育网转载、5条信息被中国社区教育网转载。同时引进杭州精英在线公司,致力打造集学习、管理、统计、查询、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江东365乐学网。学习网站上共设早期教育、少儿社区、人文修养、科普生活、安全常识、养身保健、文学艺术、法律维权、家庭教育、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特色课程等12类学习版块,共有500多门课程。

3、强化载体培育,社区教育多元化发展

传统社区教育的载体多以活动、讲座等比较单一的形式,但真正吸引广大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就必须创新教学载体、丰富教学手段。宁波各个社区在不断延伸、拓展社区三级网络,展开传统社区教育培训同时,不断变革社区教育培训载体,加强网上平台建设,将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化、网络化,使之成为“24小时”在线课堂,全方位、宽领域、多受众的远程教育网上学习平台。以江东区为例,去年该区完成“市民大课堂”活动11次和“区假日教育培训超市”1600多条培训信息工作。“市民大课堂”内容有家庭花卉养殖、优质早教资源共享等生活课程,市民反映良好。其中优质早教资源共享送教到大榭开发区,受到当地市民的极大欢迎。《宁波晚报》对每场活动都做了专题报导。在充分整合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所有成员单位每月开设的教育培训活动的基础上,每月初在江东区社区教育网上本月假日教育培训超市开设的课程,共了1600多条各类培训菜单。

4、注重专题教育培训,满足市民多元学习需求

社区教育公益性的特点体现在它对社区成员的人文关怀,为社区中那些需要学习、愿意学习,而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到社会培训机构参加学习的人群提供了教育服务。宁波社区能针对不同的需求人员开展不同的教育培训。

(1)早教培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早期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宁波早教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社区加强早教教育。如江东区实施0-3岁婴幼儿“金色摇篮”工程。江东社区学院除在社区网上开设早期教育专栏外,还组织部分早教师资开展“育婴师暑期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以团队建设为主导,将教师业务培训与团队建设培训相结合。

(2)青少年培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中小学生的寒、暑假和双休日全年累计长达150天左右,如何让孩子度过健康、快乐的节假日是宁波广大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和难点。北仑区社区通过举办“假日学校”等形式,从北仑本地实际出发,设计和开展了形形的教育活动,对孩子思想的转变、动手能力的提高、多元兴趣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春晓镇昆亭“假日学校”20几名学生,利用海边沙滩天然的鹅卵石,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在一块块石头上画出精美的图案。孩子们面对着形态各异的石头,激发了石艺创作的灵感,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涵,陶冶了孩子们的思想情操。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媒体都报道过北仑“假日学校”的办学历程和成果。

(3)成人培训。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应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积极探索适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资源建设途径,构建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体系。而随着宁波城市化的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让失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有再创业的基础,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许多社区教育网站开设了符合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各种课程,如财会、创业小老板、面点制作、电工、编制工艺、服装制作等,提升了他们在市场的竞争力。在鄞州区东吴镇,有一家日月集团,是当地著名的民营企业,该企业通过参加社区数字化学习,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鄞州电大开放教育的办学特色和远程学习方式,输送了50名企业职工来鄞州社区学院参加开放教育学习。

(4)老年人培训。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长期问题。据宁波市人口和计生委有关专家提供的数据和测算表明,近年来,我市老年人口绝对量继续增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07年的60.56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68.52万人,2020年将达到121.64万人,2030年将达到187.05万人。宁波老人晚年生活虽然大都可以得到子女经济上的帮助,但所需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却相当缺乏。多样性的社区文化生活及文化设施已经成为老年社区服务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社区依托区委老干部局和各街道,充分发挥区老年大学和各类老年学习团队作用,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社区实际,不断开发远程培训项目。江东史家社区老年电大从1998年成立至今,已有13个年头,该读书小组根据老人年不太会上网的特点采用电视教育的方式,每星期五上午集中学习,通过听、看电大课程,为中老年人提供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内容。老年电大充实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增加了知识,今年老年电大学员还喜获毕业证书。

(5)特色品牌教育

秉承“源自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宁波社区教育坚持引进和开发并重,强化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建设,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培育一批实用化、地方化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如“党员e课堂”。江东黄鹂社区开办“党员e课堂””,实现“在线学习”来增强学习效果。日常推出的一些政策法规点播节目,也深受党员们的欢迎。社区的青年党员将远教片制作成学习课件,上门送到高龄党员家中,以方便老少党员一起“充电”。青年党员们还利用邮件、论坛等方式将资料传递在职党员,让他们体会到远程教育平台的精彩,更加认识到建设和谐社区的意义和内涵,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新宁波人教育”。江东仇毕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者多而杂,就在社区展开“新宁波人教育”活动。在社区推广学英语、学电脑、学科技、说普遍话等活动,通过开设社区教育论坛,建立社区师资库,举办学习研讨会等形式,不断充实学习内容,引导社区成员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家政、生活等各类知识,不断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为让更多外来人员了解宁波传统文化,社区定期请专业社团为居民免费演出唱宁波走书、越剧等,彰显社区教育特色。

如“小小新市民”。海曙区现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已占全区总人数约30%左右,该区对自己区域内民工子弟中小学校约1万余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9.03%的家庭认为学习重要或非常重要,迫切要求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素质,掌握技能,改变命运。为坚持教育公平,让“小小新市民”也能免费享受教育培训,海曙区总结和推广了五种模式来改善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即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实现新市民教育经费、基地、师资三方面基本保障的“部门联动模式”;在新市民相对较为集中的社区成立“新居民联谊会模式”;开展民工子弟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家校联手模式”;充分发挥多年在外务工有一定信誉和影响力的能人的作用,选树先进典型的“典型推动模式”;对有一技之长的、参加过培训的新市民进行跟踪服务的“跟踪拉动模式”。 教育界专家在现场考察了宁波市海曙社区学院新市民学习培训工程后高度评价说:“这真是小学校办出了大教育,办出了高效益!”

5、实施市民终身学习学分认证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为充分利用各级社区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社区学习氛围,宁波社区部门利用区内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势,发放各种类型的免费学习卡,实行“市民终身学习银行”制度,对市民的学习情况实行学分认定、积累以及转换等,初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鄞州区在在区教育局团工委支持和号召下,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普网天使”、“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中、小学生向家长发放“鄞州终身学习VIP卡”,向家长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引导家长在“鄞州终身学习网(省略)”上进行注册学习;在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络平台建立学员学习激励机制,社区居民登陆终身学习网和参加网上学习后,可获得一些学习币,而学习币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可在网上商城兑换实物,得到奖励;针对社区居民的特点,增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实用性,并根据网络资源点击学习情况,及时对资源进行充实、调整,实行网上资源的动态管理。“鄞州终身学习网”开通以来,据网上管理平台数据统计,截止2012年3月,鄞州区已注册并参加学习的家庭达25936户,初步形成了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的氛围,并涌现了一批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的典型家庭和个人。

二、宁波社区教育存在问题

1、社区教育由“上而下”进行着,居民主动参与性不强。

随着宁波社区教育向纵深推进,宁波对社区教育是总体重视的。但不可否认各级领导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水平不一致,认为社区教育可有可无的、被动应付的、开展社区教育只是为了评选造声势、争政绩的领导还有相当数量,重视程度不够,社区教育宣传力度不足,社区教育管理水平和师资水平都有待提高。而许多社区居民由于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的压力,无瑕享受社区教育对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好处,还没有意识社区教育的价值,导致目前宁波社区教育由“上而下”进行着,居民主动参与性不强。据我校王秀芳老师等以鄞州社区为样本完成的《社区家庭教育数字化实证研究》课题资料显示,鄞州区有75%以上的人“经常”或“偶尔”上网,只有不足25%的人从来不上网,可见大部分鄞州社区居民都有上网的习惯或者说上网的意识;但关注社区网络平台的却很少,经常浏览鄞州社区网站的居民仅占样本人数的4.29%,“偶尔登陆社区网络平台”的占近30%,而从来“不登陆社区网络平台”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3。社区居民为什么不关注社区网站呢?根据王秀芳老师等的调查显示,近1/2的人“在社区网站上不能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有2/5的人“偶尔”能找到,可见社区网站还不能达到社区居民上网的需求;对社区网站表示“不满意”的接近40%,“一般”的占一半以上,两项加起来达到90%以上。可见近9层居民对社区网上教育不熟悉或不太满意。很多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还局限在拉几条横幅、开几场讲座、搞几次活动上,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社区教育宣传工作迫在眉睫。

2、社区教育网内容丰富却少特色,与居民贴近度较低,点击率较低。

从宁波多数社区网站的知识建构来讲,侧重于政策法规的,基层社区行政信息的公示,适用技术的培训,便民措施等,而且大多数网站办的呆板,没有生气。在对宁波市鄞州社区的调查中发现,鄞州居民在社区网站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仅有13.30%,能解决社区服务问题的占9.87%。很多社区网站甚至没有开设社区论坛,与居民贴近度较低,互动性差,点击率自然较低。在对鄞州区社区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的文体活动、民俗民风、卫生服务及物业情况参与的居民达到20%以上或接近20%,其他诸如培训、家庭教育、治安、解决邻里关系和参与社区管理都在20%以下;有80%左右的居民不参与或偶尔参与上述活动。社区网站公共服务平台几乎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没有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同和积极参与,这是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的。

3、社区教育管理缺乏激励机制,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和开放。

宁波社区教育虽然确立了以区(县)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的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村)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三级教育模式。但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许多社区教育学院只搭空架子,体制并没有跟上,不能尽全力抓社区教育工作。社区部门既无税收功能,又无自身产业支撑,在多元投资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的现在,社区教育经费仅靠政府投入,经费尚不足,还无法满足社区敬爱哦与各项活动需要,造成有些教育培训工作无法开展。有些市民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或无法落实,造成工作越多,补贴越多状况,不利于积极性调动。同时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单位制”结构多造成的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给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设置重重障碍。目前社区教育资源还缺乏有效整合,有的社区内的学校、文化机构等社会资源还未向社区开放,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和开放。

三、推动宁波社区教育发展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社区教育宣传力度

政府要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要紧密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切实做好社区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沟通和衔接,形成合力和有机整体;进一步健全社区三级教育网络,建立起符合各地实际、具有时代特色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落实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推动本地区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加强社区各类教育文化资源的统筹,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现有教育资源,推动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推广发展社区教育的经验和做法,营造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利用各种类型的社区教育专刊和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等宣传资料,向社区居民宣传推广社区教育资源。重视在社区三级网络平台及时社区教育培训“菜单”,让居民“学有所知”、“学有所选”。

2、面向社区,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

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的核心,是实现社区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社区教育的课程设计要体现社区教育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要打破传统课程的设计模式,突出特色、灵活和方便。在注重通用性,突出针对性、实效性的基础上,又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系统性和学科性。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加大加快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或参与具有现实意义的,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培训活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开放,使社区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A、教育对象“泛中求精”

社区教育应该为社区中那些需要学习、愿意学习,而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到社会培训机构参加学习的人群提供了教育服务。在社区教育中,尤其关注弱势群体,如空巢老人,入园前儿童等。鄞州区对已参加“鄞州终身学习网”注册和学习的25524户家庭成份统计分析,学习中青少年人数占69.86%、中年人人数占29.32%,而老年人人数仅占0.82%,充分反映出老年人既缺少数字化学习能力,又缺少数字化学习条件。另一方面,从各地老年大学办学兴旺、学习名额紧俏来看,老年朋友参加学习的热情是高涨的,老年人学习的过程也是结识朋友、以解寂寞的过程。因此,在社区教育中,要充分关注老年人这一群体。

同时还注意专题教育,在江东调查发现,社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课程非常受欢迎,远程教育成了社区基层党员“心理加油站”。 而辅导老人上网学习的“老网虫”学习班更是受到七个调查社区老人们的欢迎。

B、教育形式“新中求活”

服务社区是社区教育的宗旨,因此社区教育在教学的形式上应该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课程安排应多元化并且进修的自由度也应该比较大,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的多种需要。学制、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要灵活实用。把社区传统活动教育方式和远程教育方式结合起来,用面授和网上课堂相结合方式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既可以在课堂里集中上课,也可以在家里远程上课;既可以白天课,也可以晚上上课;学生一次可以选一门课,也可以选数门课;根据个人实际可以随时来读或随时停读,因人而宜,因地设课。实行学分制,学分积累到要求就为合格,向其颁发相应文凭证书、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等,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要。并通过公告栏、社区论坛、社区QQ群,社区“e”博客等方式进行互动,创设多领域、多形式的教学素材和模式,造就有鲜明特色的社区教育风格。

C、教育内容“广中求特”

社区教育在教学形式上应突出灵活实用的特色外,教育内容上更应独具特色。除把社区学习网建成社区信息点,传递社区社会发展新资讯。同时针对社区自己特点,打造自己社区教育品牌。比如北仑区为摆脱社区教育活动低层次、休闲性、娱乐性为主的状况,真正做到满足全体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各种需求,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学院采用需求调查和需求引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编写一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本土性的北仑特色社区教育课程,如《法律知识读本》,如《市民礼仪手册》等,这些教材送到社区居民手中后反响良好。北仑社区教育学院还积极支持下两级社区教育单位编写社区教育特色教材,内容涉及“新北仑人”教育培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等,成为北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主力军”。

3、理顺体制,整合资源,提升人员整体素质。

政府部门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区县社区教育委员会组成,扩展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社区教育学院要注意很好理顺外部和内部管理体制,在外部领导管理体制上实行政府统筹管理,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学院自主办学模式,在内部领导管理体制上,由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业务指导监督,院长负责,实现分级管理、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通过重组优化区域内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实现经费来源多样化。

同时突出社区教育发展性,完善各类社区教育评价、督导机制。可以通过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程》、《社区教育阵地建设标准》、《市民终身“学习银行”规程》等政策文件,完善社区教育各项规章制度。依托区县电视台、电台社区教育网、社区教育报等,拓展社区教育宣传渠道,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力。充分开发社区教育中的人力资源,整合资源,建立健全高校资源与社区教育联动机制,邀请专家、学者和社区教育的实践者,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学院教师与社区内教师、专家、各行各业工作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等的积极性,通过组织课题研究、理论研讨、培训班、个案分析、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居民真正觉得“学有所值”。

远程教育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女性化;母性关怀

一、幼儿教师女性化的现状

长期以来,女性教师以绝对数量优势成为幼教主力,幼儿教育几乎是女性的独有天地,男性教师在幼儿园较为少见。2005年《中国教育报》公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全国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0.3∶9.7,即使是国内幼儿教育最为发达的深圳市,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也只有0.04∶0.96。这就表明,时至今日幼儿教师的性别还是女性占据大多数。另据2008年《教育统计年鉴》显示:本科院校、普通高中、普通小学、幼儿园中女教职工百分比分别为44.1%、45.46%、54.64%、92.6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2年学前教育领域女性教师世界平均为94%。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女性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在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当下,对于幼儿教师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则引发了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而且表现出诸多担忧。

二、目前对幼儿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的担忧

由于幼儿教师男女数量的悬殊差距,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出现了一些担忧。早在1996年,荆建华在《教师群体性别构成的女性化及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效应》一文中指出,教师群性别构成的女性化会对学生人际交往和行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发展也会有不利影响,并且最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2012年江夏在《女性化组织对于幼儿园的适宜性及其构建策略》指出,幼儿园的组织规模、组织成员、组织任务的特性,决定了幼儿园更适宜于采用女性化组织;2013年李秀敏的《幼儿教师的性别结构现状及可能性分析》提出了“女性为主的幼儿教师群是否决定了男孩女性化?”的问题。幼儿教师女性化现象逐渐被演化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基于传统的性别定势,认为女教师实施的柔性教育会造成幼儿“半面人格”,得出女性教育与双性化人格需求相冲突的结论。同时,依据传统性别观念中“女性阴柔,男性阳刚”这一思维定势,认为男教师和女教师被分别与阳刚教育和柔性教育对应。柔性教育太过女性化,这会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阳刚的男性人格因素,由此人们开始担忧在幼儿园仅有单纯的女性教师,会使幼儿行为生活习惯出现女性化倾向,而且这种倾向会使幼儿的思维表现出保守、单一、缺乏创造性。幼儿太过女性化必将导致幼儿独立性差、脆弱敏感、缺乏冒险精神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幼儿也多表现出胆怯、害羞、脆弱,使男子汉的气概在男孩子身上荡然无存。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将幼儿置身于极度缺乏男性教师的环境里,对幼儿的学习氛围、学习效率等会出现负面影响。幼儿教师女性化的现象是否会导致幼儿的女性化倾向,使得女性幼儿教师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对于幼儿教师女性化的问题是基于性别平等的视角加以讨论,抑或立足于幼儿教育的立场重新思考,这可能是重新思考这一问题的基本前提。

三、幼儿教师女性化问题的再思考

1.女性天生的母性关怀更利于幼儿接受幼儿园

母性是在母亲身上体现出的对子女本能的爱,这种本能的爱即是关怀,女性教师的这种母性关怀能够弥补幼儿从家庭中脱离的失落。“女教师是具有母性色彩的个体,她与幼儿的相互作用中,自然的与幼儿建立迁移性的母子联结,常常转化为呵护与理解,所以女教师也可以身兼教师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幼儿从充满关爱并且习惯的家庭中突然进入学校,面临的是陌生、害怕的环境,并且学校没有父母或其他熟悉的面孔,这使幼儿进入了情感断裂的环境。女性幼儿教师则能够看得见幼儿的内心世界,以能让幼儿感受到温暖的接受性方法来倾听孩子的倾诉。女性依靠其自身母性的天性是实施这一关怀的有利条件。很多时候幼师其实是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来照顾和教育小孩子,教授他们行为规范似乎是女性与生俱来的天性和能力。

2.女性的柔性教育更能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学龄前阶段是幼儿成长和学习十分迅速的时期。蒙台梭利说,“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敏感期”,并明确指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的涵义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会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的爱好和特殊的兴趣,在这个敏感期内,儿童对学习各样事物和知识充满着强烈的兴趣,因而特别容易学会,这个时候就是教育的最好时机。”这一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很强,这种过度转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仿,尤其是对幼儿日常接触最多的教师的模仿,无论是在仪表上还是精神上,都极易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表现。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幼儿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真、善、美”的心灵和优雅的举动,以及真诚、乐观、善良、乐于奉献等品质。而女性教师的柔性美恰是“真、善、美”的结合,这些品质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女性的身上,这是男教师无法替代的。女性的教育是温暖的,能够给幼儿关怀和爱,幼儿在这样的温馨和安全的氛围中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在幼儿阶段,由女性教师为主体的幼师“同质群体”的相互作用,能更好探究这个群体自我完善的最佳发展机制。同时,幼儿教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责任,女性温柔、细腻的品质能更好地完成对幼儿的保育任务。

3.女性思维与幼儿思维能够更好地产生契合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的,也就是说,儿童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对事物的思考。根据皮亚杰的研究,3~6岁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只能依靠表象来把握世界,而不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点或事物的内部联系来思考。很显然,幼儿的思维和女性的感性思维具有契合点。一般来说,女教师更能接受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善于运用直觉;女教师富有教养,能组织出“温馨型”的班级;她们对幼儿表现出更多耐心,更喜欢提问和发言,而且喜欢使用赞赏的语句,愿意在幼儿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出答案的时候提供给正确答案,更愿意为幼儿着想。女教师的感性思维使得她们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乐群性,使幼儿感觉可信赖。乐群性能够使女教师产生博爱的情怀,女性更容易把情感融入教学活动,并且女性的感性使她们去掉了教育的功利性,激发出比较大的工作热情,使得教育工作容易走进生活中,教学效果更高。

4.幼儿园教师更适合女性化的职业属性

幼儿园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内部的事务也比较少,更适合将权力分散开来,以便让教师共享信息和资源,因而幼儿园更适宜采用女性化组织。就幼儿教师而言,工作特质更加吻合女性化组织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保育工作十分具体细致。女性比男性更为敏感,女性更为关注细节,对于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能够很快地察觉,并作出迅速的反应。教育过程和效果包括长期性、反复性和教育对象的不成熟性,尤其是幼儿教育工作更是比其他教育任务更艰巨,这就要求教育活动的参加者必须具有持久的耐力、耐心和丰富的情感,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与这种角色要求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对应一致性。相比男性教师,女性教师特有的敏感细腻的情感、母性的特征使她们能够更理解幼儿的语言与行为,更容易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在幼儿面前,她们是友善美丽的知心姐姐,是呵护自己的母亲。由于女性的性格温和、从容,幼教这份工作对于女性来说更加适合。综上所述,由女性担当幼教的重任,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同时,对于幼儿教育的思考与研究,应该立足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及幼儿特性来思考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幼儿教育问题回归教育本身。

参考文献:

[1]黄双,葛金国.幼教从业者要走出性别定势的误区[J].中国教师,2014,(17):74-76.

[2]吴亚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3,(1):93.

[3]荆建华.教师群体性别构成的女性化及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效应[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4):36.

[4]傅松涛.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初探[J].教育评论,1997,(5):22-24.

远程教育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数字网络环境 知识建构 技术平台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Baiyunyua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under Digital Network Environment

DAI Ling

(Research Center for Learning Scienc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Abstract How to achieve the techn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is a comprehensive problem.Baiyunyuan Primary School in Nanjing,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theory of knowledge-building and relied on technical corporation, formed a new U-S-C (University-School-Company) cooperation model, and with flexible use of teaching model .It has provided a good reference model and exemplary role for primary Chinese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digital network environment;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echnical platform; teaching mode

自上世纪90年代来,课程体系信息化和一体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在2000年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计划,而著名的2061计划则在更高层次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整合的思想。陈至立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由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性“课程整合热”。语文,企图借助现代数字网络多种有效资源,创设课堂所需情景,试点学校,结合自己实际,与南京师范大学,台湾有关方面的三方合作,创造性的形成了U-S-C(University-School-Company)的合作模式:学校进行教学活动实践和创新,南师大的张义兵教授团队为其理论基础指导,加上台湾公司方面所提供的专业化技术支持,形成三位一体的平台。

1 基于数字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理论

1.1 知识建构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依赖个人经验自主建构的,它不可能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处于中心地位。同时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要求学生在限定性的空间里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意义。但是国内的建构主义大多流于表面,语文教学设计僵化为:导入,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模式。张义兵教授推崇“深层建构”,他以发展学习社区内的公共知识为目标,学生是积极的任职者,须共同承担认知责任。知识建构理论12条知识原则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它分为三个范畴:关于观点,社区和手段。其中“社区认知与协同认知责任”“对等的知识的发展”“民主化的知识”三个原则对教学的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白云园小学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推崇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学习成为知识创造的副产品,实现学生从“豢养”到“放养”转变。

1.2 非正式学习理论

卡特和梅纳尔则首先将非正式学习理论定义为“有意义的无计划或非预料事件的结果”。莱尔・斯潘塞和塞尼・斯潘塞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认为素质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水面下越深的部分就越不易被观察和测量,但对于绩效的影响就越大对于潜伏在冰山下面的知识,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不随意的但是带有目的性的随机性自由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不仅如此,非正式化学习也是在努力创造一种自我发展和探究氛围的同时,鼓励团队社区对话,反馈等方式获得预期的效果。白云园小学推行“前置作业”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2 基于数字网络环境下的技术平台

白云园小学采用多媒体与平板,PC相结合的方式,与台湾相关方面的科技公司联手,为其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软件系统作为教学平台:第一,作为知识建构的特色工具──知识论坛(Knowledge Forum),目前它支持以Applet的形式嵌入形成性评价工具,包括贡献和参与评价工具、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词汇量增长评价工具、写作分析工具、语义分析工具等。截至目前,在白云园小学四年级三个班、六年级一个班、三年级一个班已经进行了两年的实践。第二是电子书包系统,选用来自台湾的奇(iWonderPack2.0),它以开发及整合最新的电子与数字科技,联合各类型平板电脑打造丰富的、基于平板电脑的便利数字教育学习平台为目标,利用网络服务及互动行动装置帮助学生在不同环境下有效地学习;第三是作为开源的教学平台代表的魔灯平台,目前在白云园的实验中有三个班级选用;其四是博客平台,它能够帮助低年级学生简易便捷地自己的观察记录,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因此在二年级作文教学中选用了这一“低门槛”的技术平台。

此外,南京市“校校通”工程基本完成,早在2003年南京就完成远程教育实验环境的建设,其所构建的与电信局合作建网,“南京模式”为教改提供了可行的宏观环境。

3 基于数字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模式,即颠倒课堂。通过前置作业的布置,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形态。在课前视频学习模块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前录制的教学视频,并完成针对性练习,对于自己有疑惑的问题通过网络与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课堂学习活动模块中,学生针对学习过的视频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生成多种技巧和能力的锻炼机会。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和监控者。

项目学习模式,它是以研究某种或多种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信息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一种结合新技术运用的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类似创设情景教学,在数字化环境下重新绽放出光彩。

任务驱动学习模式,该模式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涵盖社会互动和群体动力学理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自主、合作、创新”的思想。其优点一方面是可以逐步摆脱原先的脱离实际应用的说明书式的教学,转向在不同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知识建构;另一方面是解放了教师和学生,使得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得以实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他却饱受诸多争议。

不仅如此,白云园小学还引用生本教材。它由郭思乐提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真正做到为了学生好学而设计”这一点与知识建构理论不谋而合!

4 基于白云园小学语文课堂的思考

我们不难看出白云园相对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发展中找到了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引前进的方向,以个性化的平台辅助教学。但是它也存在问题:首先是网络速度慢的问题亟待解决;其次是在信息数字化整合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这点可以学习台湾有些学校,编写基于数字化网络环境下的数字语文教材,将所需的教学信息纳入电子教材,这样不仅使得教材更加有针对性,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潜心教学分析和设计;此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子档案将学生的课堂情况通过“云”计算分析,得到极具学生个人特色的整合信息,综合评价学生,提供更生态化的教学反馈。另外,如何处理好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防止学生在数字化网络中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毕竟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将是一项艰巨而抽象的任务;最后他也存在大量的图文视频信息是否扼杀了孩子独有的空间想象力的质疑,这种潜在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的实证量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国教育报,2000-10-25.

[2] 张义兵.从千层建构走向深层建构――知识建构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

[3] Scardamalia,M.&Bereiter,C..KnowledgeBuilding[A].J.W.Guthrie(Ed.),EncyclopediaofEducation 2nded [C].NewYork,NY:MacmillanReference,2003:1370-1373.

[4] 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05.

[5] http:///content/3037811

[6] 张义兵.陈伯栋.Marlene Scardamalia.Carl Bereier.从浅层建构走向深层建构――知识建构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J].理论探讨,2009(9).

[7] 马超.张义兵.技术・教育・移动――我们眼中的手机移动学习[J].中小学技术教育,2008(7-8).

[8]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9] 崔祥民.郭春.非正式学习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开发[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6).

[10]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J].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2005(10).

[11] 朱素勤.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4).

[12] 汪文萍.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J].学科教育,2003(2).

[13] 马海峰.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J].学科教育,2009(12).

[14] 张义兵.解构与整合:网络发展对制度化教育的影响[J].2000(3).

远程教育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 研修一体 教师专业发展

开发利用好教师资源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要务。我们践行“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和“用最强的师资支撑最大的民生”理念,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实施“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共同发展”策略,以校本全员培训为基础、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教改科研为先导、“导师制”培训为龙头、名师骨干培训为重点、登记制度为保障,加大统筹力度,加强培训工作,教师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进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师资队伍和教育质量保障。

一、研修一体,整体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我院担负着全区83所中小学的教学指导和质量监控工作,履行着研究、指导、培训、评价、服务等职能,是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智囊和助手。强有力的专业引领和专业指导,并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院的生命线。培训好教师,提高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我院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工作,让全区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优秀起来,让优秀的教师更优秀。

一是完善指导服务功能。

在创建教师进修学院的基础上,完善与直辖市文化区地位相匹配的“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功能,切实加强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育教学科研指导、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教育信息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五个中心建设,增强学院持续健康的发展能力。

二是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坚持开展教职工论坛、“两课”活动、教研展示等活动,采取学习培训、上挂锻炼、下校交流(或蹲点)等措施,搭建高端培训、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平台,切实加强教科研人员能力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助推专家型教科研人员的成长。

三是整合科培研德力量。

进一步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等力量,优化部门职能和工作规范,强化每个教科研人员“科、培、研、德”四位一体的职责意识,勇于担当,鼓励创新,促使每个教科研人员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承担各类教师培训任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四是加强“四化”建设。

立足课堂教学,着眼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教研方式变革,按照“教研专题化、科研培训化、培训课程化、研修一体化”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研修一体化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形成教师教育“一盘棋”工作的活力。

五是提高课堂教学胜任力。

坚持开展职初教师、农村教师、边远薄弱学校教师等培训和学科优质课大赛,以赛促培,赛训结合,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胜任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重庆市首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基本功大赛决赛中,我区8名选手获得了7个全能一等奖,在24个单项奖中获17个一等奖。在重庆市首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我区6名选手全部夺得一等奖的第一名。在重庆市教委直属小学与主城部分示范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中,我区教师获5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

六是加强教师研修平台建设。

开展网络教研,建立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构筑教师研修共同体,助推教师发展。同时,总结推广“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成果,深化校本教研,开展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性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实验工作,指导各中小学加强教师校本培训,立足本土催生教师发展。

五年来,全区5000多名城乡中小学教师100%参加了继续教育,合格率保持100%,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中小学教师STM体系研究”(选拔、培训、管理)课题成果获市政府首届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二、突出骨干,全力打造教师队伍领军人才

中小学教师高端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培养一支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家队伍,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是我区充分发挥科教文化区优势,聚集利用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开展中小学教师高端培训,培养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家等基础教育高端人才的一项新的教师研修模式,是我区坚持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目前,“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已先后聘请148名在全市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专家教授,为我区中小学培训了423名优秀骨干教师。第五届“导师制”99名学员和第三届“名师班”20名学员的培训工作持续扎实推进。“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在探索起步的基础上提档升级、深化发展,突出了三个重点,做到了四个结合,实现了三大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突出了三个重点。

从培训对象看,重点加强对优秀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带动整个队伍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从区域类型看,重点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促进城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均衡发展;从价值目标看,重点培养培训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着力追求教育家办学。

二是做到了四个结合。

一是专家教授、优秀教研员和学员有机结合。从重庆市教科院和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教育学院等聘请的专家教授,从我院聘请的各学科优秀教研员,与从全区各中小学选的优秀骨干教师,组成相应的学科组,拧成一股绳。按学科教学特点要求,导师、学员和联络员根据学员实际,量身制定学员培训发展计划,从理论水平提升、教学技能提高、科研能力增强、成果业绩展示、示范作用发挥等方面,导师对学员开展结对培训,提供“全程服务”。二是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和各中小学有机结合。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院、学员送培学校、导师、学员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任务,形成互动共向合力机制。三是学员发展的现实基础、最近发展区和发展愿景有机结合。从学员自身实际出发,找到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科学确定学员发展愿景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培训,高规格要求,高质量展示,引导每位学员立足现实发展的起点,着眼长远可能发展的目标,追求专业发展的快乐和生命的幸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差异发展,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四是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精品课堂教学、项目驱动、科研引领、成果展示等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三是实现了三大创新。

作为一种新生的教师培训方式,“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一是创新了教师研修模式,把“学、研、修”融为一体,提高了骨干教师内涵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二是创新了教师培训制度,坚持定期开办,加强考核激励,对学员培训后的持续发展和作用发挥等及时跟踪,完善后续跟进培训;三创新了联络员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培训主体之间的桥梁问题,保证了培训的顺利进行。

四是取得了显著成效。

“导师制”和“名师班”培训新机制的建立,让所有教师都有了不断提高、梯次提高的机会,提升了教师争当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教育家的积极性,使一大批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了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家等为龙头的优秀教师群体。目前,全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名,全国模范教师4名,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名,全国先进集体2个,重庆市优秀教师群体1个,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重庆市学科带头人1名,重庆市名师4名,重庆市特级教师20名,重庆市教育终生贡献奖2名,重庆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2名,重庆市骨干校长8名,市级骨干教师154名,中学研究员级教师11名。

三、辐射示范,着力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

作为重庆市首批教师进修学院和中小学教师教育市级培训基地,我院积极承担国家级和市级有关教师教育工作,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为缩小城乡学校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提供教育公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是顺利完成市级培训项目任务。

我院先后承担重庆市小学数学培训、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初中英语骨干教师、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援教涪陵英语教师等培训项目,为全市培训学科教研员和优秀教师397人。

二是扎实开展“国培计划”工作。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我院与四川外语学院合作,组织全市各区县59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完成了“国培计划”重庆市初中英语教学能手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农村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我院 组织区内9所中学和28名优秀骨干教师,承担了重庆师范大学“国培计划”初中语文、地理和化学置换脱产项目38个区县142名学员的影子跟岗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层次高、培训规模大、培训模式新、培训资源优、培训定位准、培训监管严、培训实效显”等特点,得到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办和市教委的充分肯定。

三是真心真情开展对口援教工作。

我院组织教科研人员先后对国家级贫困县奉节、城口、武隆、涪陵、秀山、酉阳等送教17次,听课308节,评课275节,上示范课47节,开展专题讲座86场,问卷调查5650份,受培教师达22500多人次;同时,还组织区内市、区级优秀骨干教师48人次送教12次,上示范课105节,听课280节,交流研讨86次,受培教师达8000多人次。

四是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