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素质教育观

简述素质教育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简述素质教育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简述素质教育观范文第1篇

    1-采用“探本溯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2-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脊蛙反射实验中,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试验。刺激蛙背部右侧和左侧反应有什么不同?刺激一侧时对侧肢体有什么反应?刺激的强弱与反应的关系?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最后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位学生实验成绩,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

    3-优化习题和试题,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像、性格的异同)、对自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的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简述素质教育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民音乐 民族性 音乐艺术 声乐 歌唱

    柯达伊说:“匈牙利的古典音乐迄今只能体现在我们民间传统的几千首曲调之中。这些曲调在目前是匈牙利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它们不仅具有民间意义,而且是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因为它们属于全体人民。如果我们以严肃的态度去追求一种有机的音乐文化,就必须使它们尽快地为全民所占有”。柯达伊的大众音乐理论首先是以民族性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柯达伊形成了一整套关于音乐本体、音乐功用和音乐教育方面的理论,本文将结合匈牙利的现实简论柯达伊的大众民族音乐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的形势分析此理论在中国的可行性。

一、大众音乐理论简述

    柯达伊说过:“只有我们自己歌唱是没有价值的,两个人一起唱会更好,逐渐地越来越多,成百上千的人一起唱,直到我们成为一个伟大和谐的音响,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更美好了”。

    20世纪初的匈牙利,由于受奥地利殖民统治的影响,国内民众普遍接受的是德奥的文化和影响,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音乐处境尴尬。再加上一战的战败,国内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经济衰败,人民生活贫困,国民素质较低,音乐艺术领域更是一片萧条,音乐教育水平极差,“不仅是人民群众,甚至中产阶级也不懂得记谱。”“成百万人沦为乐盲,不幸成为最贫乏音乐的牺牲品。”单音歌唱几乎是唯一的音乐表现形式,它通过口头而流传”,甚至出现了“节目越有价值,音乐厅的听众越少”的情况。

    柯达伊认为“音乐属于全体人民”,“我们必须将广大群众引向音乐”,并将这一观点作为全民化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宗旨和主要核心,贯彻始终。“全民音乐教育观”作为一种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从更深层次阐释了音乐的社会意义和人的主体发展途径。他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种基础教育懂得音乐语言,提高素质。

    柯达伊从最大多数人的发展来关注音乐教育,认为“音乐不能成为少数人独有的财产,而是应该属于每个人,这是最高的理想”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持反对意见的音乐家,柯达伊曾经告诫,音乐不是少数贵族的享受,不应该忽视或者否定平民对音乐的权利,音乐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努力使它成为大众的财富,被普遍的接受,并对他们的发展发生作用。

    音乐教育全民性的教育观念表现在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上。柯达伊关于学校音乐教育目的的论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2、音乐教育必须从早期开始。3、音乐教育必须围绕民族精神的培养这一原点。

    从这些目标的制定上,我们可以看出柯达伊强调,音乐教育的首要和根本目标是人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家的教育。普通音乐教育更要把握这个原则,将普通教育定位在面向全民的音乐教育,教育者不应以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独有的财产,而是应该属于每个人,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使它成为一种公共财产。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所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以民族音乐文化为音乐母语,加强基础音乐教育,让音乐属于每个人,从而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文化素养。

    在“将广大群众引向音乐”的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不但重视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更注重更多的普通国民的音乐素质教育的完成。他认为音乐教育不能只是针对培养少数专门音乐人才而展开的,而应面向匈牙利的全体国民,使全体公民都掌握音乐知识,成为有较高音乐修养的音乐会听众。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普及教育使匈牙利民族不再把音乐功利化,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看成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成熟而健康的音乐文化素养,提高匈牙利国民的文化修养。

    由于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匈牙利的普及,使他的全体国民从小都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无论是作为未来的音乐家,还是普通听众,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受到系统的科学的音乐培养,他们有着共同的音乐基础乃至文化基础。这就保证了匈牙利国民整体较高的音乐素养,为匈牙利音乐文化的振兴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柯达伊的整个音乐教育生涯中,他实际上是在教育整个匈牙利民族如何去“歌唱”,他毕生所追求的就是使音乐属于每个人,通过音乐的影响,使他的人民更有文化艺术修养、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高尚。

二、大众音乐的文化属性—民族性

    柯达伊的大众音乐首先是建立在匈牙利动荡的异族统治的社会历史和由此形成的对民族音乐的呼唤上。事实上,匈牙利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复杂社会背景和文化景观。柯达伊建立起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系所面临的现状,也是其重重困难所在。随着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而柯达伊教学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行,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简述素质教育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中学教学 重要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简述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对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学科学习中所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专题或者课题进行研究和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而言的,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专题或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2)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3)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4)研究性学习注重结果,但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二、研究性学习相对接受性学习所具有的优越性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两种相对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偏重接受性学习,忽略研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经验。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理论知识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而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上都不同于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主要不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服务、指导和帮助,学生学的方式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获得体验。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偏向接受性学习,忽视研究性学习,难以实现教学目的。新课程改革就是要重视研究性学习,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三、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符合中学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在全国许多地方研究性学习实验的开展及取得的成效基础上,研究性学习已经被国家纳入课程计划,作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并且还将逐渐在初中和小学开设同样的必修课。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研究性学习理念日益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学科教学的面貌。中学的课程教学以研究性学习为取向的改革探索正在进行之中,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与实际密切结合,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增强了兴趣、学会了方法、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发展了个性。

2.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解决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知行脱节的问题。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课程教学中,封闭的课堂教学必然走向开放,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既不脱离书本,又不局限于书本。若课程教学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则可根据自身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书本理论,确定研究问题或课题,并通过查资料、访问调查、实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讨论辩论等实践活动,增大理论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以之指导生活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研究性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了学生,同时又使学生承担起了学习的责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这符合学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特点,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自主决策、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所以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的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依靠课堂知识传授的方式很难实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具有创新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建立在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充满鼓励和关怀的指导下,在同学的勉励中,心灵从限制和压抑中解放出来,学会从书本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满怀探究的欲望,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大胆地想象,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发散创造性思维,使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研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探求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发展能力和个性的过程。

4.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传统的教学课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压抑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张嘴、一支笔、一本教材讲到底”是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写照。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中学教学课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仍是课堂的主要任务和形式。研究性学习则以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研究性学习树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转,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导。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确定的研究课题,不受书本的限制,往往来自于生活实际,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只有靠自主探索才能解决问题,通过亲身的探索实践激发创造力和取得巨大进步,而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保姆”,从学生“学习的保姆”角色中解放出来,从繁重而效果未必良好的讲授任务中解放出来,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节省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加强自身学习,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在反思、批判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理念。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索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到锻炼,获得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中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对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编著.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王升.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4]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简述素质教育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人才 模式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新形式下,人才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培养人才是至关紧要的大事,特别是高等学校更是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使命。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校应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建立创新机制,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

我们国家提出来要在2020年基本上建成一个创新型国家。应该说目前我们跟世界上创新型国家有比较多的差距,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德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样一些国家。创新型国家究竟有什么主要的标志,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可以叫创新型国家呢?最主要的标志有两个:

第一个是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创新型的国家一般比率大于70%,而中国在2007年科技贡献率仅仅是45%。跟创新型国家差距差不多是25%。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标准是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就是经济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技术方面有多少需要依赖于外国,技术依存度,创造型国家小于30%,像美国、日本一般小于5%。中国目前对外技术的依存度是大于50%,也就是50%以上的关键技术要依靠进口。

目前中国相当大比例的关键技术是依靠外国的,比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具有战略价值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80%以上还是依靠进口的。在通讯、半导体、生物医疗、计算机这些行业当中,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到60%到90%。这些关键技术不能独立发展,而依靠外国,就会受制于外国,而且在国防、环境、资源、疾病、卫生、信息很多方面不能够保证我们国家的安全。高科技的核心技术和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的高技术花钱买不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原因。

除了以上的指标以外,还包括科技研发的经费占GDP比例,创新型国家一般大约2%,我国1995年是0.6%,2000年1%,04年是1.23%,所以现在我们的国家跟世界上先进的创新型国家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要完成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复杂的任务。

2 培养创新人才高校责无旁贷

高校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重大科学发展和重大发明,几乎没有中国人的专利,这不能不引起对我们教育的全面反思。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创造性应用方面,做出比较大贡献的人才,当然也包括在管理、文化创新这些方面,做出的比较大贡献的人才。

3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教学模式改革应从哪里入手

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讲,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理念的改革或者说教育思想的改革。再一个,教育模式的改革,这两个方面是最重要的。教育理念的改革,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导,必须开始先进行这方面的改革。这个问题涉及到老师、学生、社会。

关于教育理念的改革,当前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个是要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点。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又有创新能力的人。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是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的教育观念,树立注意培养创新精神创新型教育的观念,学校担负重要的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知识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任何知识,不能异想天开,没有知识也不可能创新。但是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继承已有的知识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前人的知识很好地继承过来。从评估标准、考试制度都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继承,甚至有些课程已经过时了,陈旧了,也要求学生原封不动地加以接受。把学生作为单纯的知识接收器观念应该说是极大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精神。创新型教育,主要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对前人的知识可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应该敢于辩论,正确的思辨,勤于实践,求真务实,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不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书本上说的都是对的,外国说的都是对的。这就是作为创新型人才很重要的。

在教学当中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师生共同探讨过去的知识和将来的知识,还要注意发挥学生个性的特点。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跟探究的精神。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观念,不是继承知识的观念,就是重视实践环节,要在科研和工程创新的实践当中,取得创新型的成果。这是很多创新型人才所经历过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关键是加强实践的教育,生产的实践,是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切入点,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至于说在教育模式改革方面,我认为当前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教育理念改革是一个前导,但是真正教育改革的内容,最核心的应该是教育模式改革,所谓教育模式,一般来讲就是人才培养的模式。现代教育模式的改革主要应该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目标。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我们国家创新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 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突出“创新”。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从教学内容和制度上,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拓宽专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

二是认真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作法,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三是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四是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五是要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制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特别要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从教育目的和效果上,我们应注重一下几方面:

(1)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2)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体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3)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它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5 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就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能不能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而很少顾及未来的发展。在创造性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必须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第一,要转变教育思想,破除传统的人才观,树立创新人才观。要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必须自上而下转变传统观念,建立起新的人才观,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为在高校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作好思想准备,并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要求。

第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现在的大学里,一些教学内容大大地落后于时代要求。因此,应精简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增加现代科技基本原理,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拓宽专业面。在教学方法上变“满堂灌”为“启发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评选指标体系。高考升学的选拔标准,三好学生和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教育评价制度,都要考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因素。

第四,要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风气。要允许各种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不要把学术思想问题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不要随意把学术问题当作思想政治问题来对待。

对人才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创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虞丽娟.美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

简述素质教育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同时计算机离人们也越来越近。各大中职高校都已经开展了计算机课程,并将其定为必修科目,足见学校对于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过目前计算机教学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仍然处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提高却很少提供其实际操作的机会,这与当下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所以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形势,需要尽快进行教育改革,解决类似的问题。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简述

计算机不仅仅作为一项技术,更是事关未来国家安全与发展的一个战略资源,也因此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应运而生。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性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当于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打下理论基础,这样才能学好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要涉及很多的知识面,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当中,教师思想尚且不开放,教育观念陈旧,一些教师认为理论远远高于实践,因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这就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虽然具备一些理论知识但欠缺动手能力,也缺乏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匮乏,这就使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基于此,我们对于中职教育的改革必须提上日程。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引入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开展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效率计算机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想掌握计算机技术就需要学校积极培养相关人才。实际上计算机领域所包含的知识是非常多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加以利用。而学习能力又与学习效率间接相关,所以我们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率的提高不仅仅有助于计算机课程的进一步学习,还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计算机课程涉及的方面众多,并且计算机技术本身就在不断地发展,日新月异,不停迭代,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具备创新思维,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有助于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相关的知识。这个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社会缺乏具备综合性素质的人才,因此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三、现今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师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教师对中职教育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不够重视是其中主要的问题。尽管素质教育目前日益推广并且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仍然有很多学校采用之前的教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中职学校在考试中难以进行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仍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取得的成绩上。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计算机应用教学确实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如果理论知识不能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换句话说仅仅掌握理论知识就失去了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存在的意义,也无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学校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具备科学性目前学校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学校不考虑学生的日常课程安排,单方面地按照学校的课程计划来安排,再加上很多学生并未学习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不具备计算机学习的基础,掌握一些知识的学生水平往往也是参差不齐,在这样的情况强行上课就会导致很多学生上课似懂非懂,对于新知识难以接受,而掌握基础并且掌握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学习重复的内容很容易引起厌烦的情绪,抵触授课。同时,教师如果未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就无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样的方案不具备科学性,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去教学,只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达不到教学的初衷。

(三)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让学生获得参与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充当学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同时学生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应当在教育过程中收获参与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来。但是,目前很多学校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因为对于知识的好奇,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学习。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无法正确理解学习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气氛会更加沉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下,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四、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更新教学观念,高度重视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要想对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进行教学改革,那么进行相关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只有学校各方真正重视计算机课程开展的重要性才能保证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帮助者,应当对学生起到引领和帮助的作用。如果教师不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那么学生也不会有太大的积极性,教学就会产生困难。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起到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作用,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合理安排课程,创建具备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针对计算机应用这种需要夯实基础的课程。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科学技术专业教学课程,开展基础教学课程,让学生夯实基础,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应当将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个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具体来说,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侧重教授其基础知识,而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还应当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对于教学计划做出动态调整。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创建兼备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综合的教育体系,这不仅充分照顾了学生的感受,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快了教学改革的进程。

(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共行的方式,丰富课堂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理论知识体系中,由于内容的限制,教师无法照搬其他课程的教学形式,但是教师可以根据要教授的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实例,借此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获得更深的理解,这样可以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占据主导的地位,让学生充当教育的主体,引导学生培养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知识的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同时还能有所收获,这就让学生拥有了收获感和参与感,让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印象更加深刻,这不仅对于学习本身有帮助,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在教学开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编程,之后交由学生自己来进行交流和点评。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让学生正视自身的不足,了解到自身目前的水平,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后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弥补。

(四)更新中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观念计算机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与之对应的,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之前只注重理念而不注重实践的观念,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网页制作比赛、编程能力大赛、装机比赛等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摒弃之前只学习理论而欠缺实践的传统学习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灌输职业素养的观念,让学生从点滴中体现中职生应有的素质,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掌握专业技能,进而逐步适应时展的需要,将自身打造成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此外,中职学校应当准确定位,把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当做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简述素质教育观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族类院校 互动式教学

民族类院校的学科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了准备、起步、曲折、稳步前进与改革发展的历程,学科建设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学科数量增加,学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学科结构趋向合理;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己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因此,作为一名民族类院校的老师,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上课记笔记,作业抄笔记,考试背笔记,围绕老师转”,已经无法回应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给予学生的这种挑战。

互动式教学即是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指一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和教师一起互动的教学方法。该法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对于民族类院校的学生来讲极其重要。互动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讨论、观摩、交流和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互动式教学法不仅是手段与方法上对传统教学法的变革,还是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体制在内的一场极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文化的继承,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文化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由此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这正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互动式教学法简述及主要类型

如今各大高校围绕人才培养而展开的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年,不少教育专家、教学工作者对大学的教学手段、方法也提出过许多新的看法,但教学模式一直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的 “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以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书本上的知识牵着学生走,学生依靠教师被动接受教材,教师主动、脑动、嘴动、手动,学生完全处于教师的支配和控制之下,没有对知识的主动认知和分析,形成了“我拨你动,我讲你听,我点你记”的不对称运动状态。这与教学改革所要求的全面进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的理念大相径庭。为解决这一矛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

(一) 设问激发式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前、课中或者课后问题交给学生,学生独立学习思考,或者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作出回答,做不出答案的提出质疑或反问。以此激活学生思路,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欲。因此,学生要完成教师的要求,就必然会抽时间看教材、查资料,关注新信息,思考和总结问题。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激发学习自觉性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质疑或反问作出评析和解答,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也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的精要部分,认真备课。为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得到提升。这种方式有利于促使双方自觉学习,课堂中较为常用。

(二) 主题讨论式

一般由教师先引出主题,并指出主题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集中争议的焦点; 然后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争议中寻找答案,讨论阶段可根据学生人数多少采取分组或集中方式进行;最后由教师作主题发言,归纳总结,当然有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这种方式主题明确,民主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课堂组织力度大,内容和进度难以控制,常常因此而影响教学进程。主要适用于对主题有争议性的章节。

(三) 案例教学式

案例教学主要采取从现实中搜集有代表性的案例,交学生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教师评析;也可由教师摆出案例,以案说法,再由学生发表观点; 还可以通过设置模拟法庭,学生扮演角色,亲自审理案件,再由教师根据案件事实、法理、法律作出综合点评; 或者安排学生到法院进行实案观摩,由学生写出观后感,教师课堂评阅等具体措施。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有趣,气氛活跃,学生容易产生深刻印象。但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不足,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容量有限。主要适用于实践性较强,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部门法。

(四) 情景启发式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中容易使学生易触景生情的部分,要善于利用通俗的人、物、情、景启发学生思维,重视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努力营造和谐、浓郁的情感氛围,以真情、激情吸引和调动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和思维振奋中将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循环往复使知识不断得到深化。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因此,情景启发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用耳朵来听,而且更会用心去听。这种方式于教学内容通俗,人物情景丰富的情况下适用。

简述素质教育观范文第7篇

如何进行口语训练呢?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敢说

绝大部分学生当众说话时便产生紧张心理,致使讲话声音小、语无伦次、错误屡屡。教师应适时地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说的胆量。首先,要使之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充分认识到在信息时代来临之际,国际交流和人际交往不断增多,说英语已越来越重要,从而激发他们说的兴趣与勇气。其次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克服羞怯心理,让他们明白。只要开口说,并经过大量的实践,就一定会成功。必须注意的是:学生刚开始学说时肯定会犯各种语言上的错误,教师应允许他们犯错误,不应当一犯错误就立即纠正,甚至加以批评,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视阅读,培养语感,使学生能说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能和听、读、写的训练割裂开来,而应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四会技能的综合训练,使英语的交际功能充分展现出来。因此,必须先在听的基础上开展说的练习,只有听得准确,才能说得正确。要多听原汁原味的英美人的口语,以保证说的质量和语速。说的能力是一种技巧,是在大量的口语练习中培养起来的。一开始就要让学生发准语音、念准语调、注意语速,恰当地分析句子的意群。要鼓励学生开口,每天早晨坚持大声朗读课文,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也要将朗读与默读、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起来。当然,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必须学习更多的英美背景知识,了解英美人的语言习惯、社会和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等等。久而久之,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学生会做出本能的反应,自然而然地产生较强的语感,做到脱口而出。

三、创设更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说

为了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教学,并鼓励学生多说英语。还要尽可能多地创设课堂内外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做法如下:

1、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对话。一是复习提问,这是在一课或一单元结束后对所学内容的重复性提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学过的语句来表达;二是启发式提问,这是对未学新课的内容进行诱导的设想提问,可锻炼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自己主动地争取说。三是阅读后提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快速阅读或细读后的对话或课文提问,从而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2、开展复述练习。可分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简要复述适用于有完整情节的课文,通过复述能理清线索、抓住重点,并口头简述所发生的故事。详细复述适用于较短的课文或课文中的某些段落。这种复述要求对原文作适当修改,表达出原文中的重点。创造性复述可变换人物、体裁、语态等,要求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思维。

3、实施口头作文。组织学生选择特别熟悉、容易思考而又有趣味的人物或画面,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后做即兴口头作文,最后大家评议,教师总结。

4、课外举办英语演讲比赛、主办英语角、开展英语联欢会等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比较好的方式。这为那些英语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更是一个培养兴趣、增强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比赛或表演中获胜的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更增强了他们想说的欲望。

四、以情感人,增强语言感染力,使学生说得好

简述素质教育观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教材

1.新课改的理念。

首先要首先明确地理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理念既有教育理念的共性。又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具体是指教育主体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种理想期待,是教育主体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应然状态”的判定及认可,注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度和育人的价值。我认为,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涉及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如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课程结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评价目标等。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在目标定位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一是倡导全人教育的思想。二是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2)在内容选择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在结构调整卜,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明确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4)在教学策略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例如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该版教材主要选取了洪涝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教师可以增加地方性自然灾害的介绍。如部沿海居民每年深受台风之害,因此课堂上就将“洪涝灾害”替换为“台风”,并探究台风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以及面对台风江苏及沿海居民的防灾、减灾活动。

(5)在转变学习方式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如高中地理必修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教学,要将教学目标中“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多使用“给出”“说出”“标出”这样的动词,不仅使教学目标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笼统变为准确,从模糊变为清晰,又可以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操作,变静态教材为动态操作。

2.教育理念及方式的转变。

还要明确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制定符合高中生地理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式,从实践上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全面提高教育的水平。

(1)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价值观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不以具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价值;在培养目标上,它要培养的是发展自我和具有自主理性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每一个学生都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而受到尊重,得到全面的培养,获得全面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还意味着以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为本。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教育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主要目标。在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破除传统的以听话和服从为基本价值追求的观念和做法,培养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的个体,造就负责任的公民;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价值选择。注重活动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思维。

(3)注重实践性。主张实践性或活动性课程应当成为道德教育课程的主导性课程;实践性教育观还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应始终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的主体、当作选择、决策、行动的主体。当作活动、教育的参与者和责任主体来看待。鼓励学生利用课本资源走出课堂,依靠学校已有的条件参与实践活动。

(4)教学更贴近生活。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密切关注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中选取熟悉的素材,提供学习的情境。要以生活的逻辑设计、建构新课程,课堂内容要围绕生活的主题来展开。主题的呈现要反映生活的现实,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带领学生走进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