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业素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美国全社会旺盛不衰的创业精神和持续不断的创业活动的实践表明,创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全社会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的高素质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一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础。据调查显示,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不到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至30%,并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湖北省作为我国的教育大省,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的应届毕业生,但是由于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大学生供求关系的影响,“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无疑成为一个较好的解决此问题的出口。在湖北省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创业素质的培养又不可能脱离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探讨创业素质培养在传统教学中的渗透及相关保障对策显得必要而又必然,在传统教学中渗透创业素养培育的整体思路如图1。

图1 创业素养培育路径

1 丰富“校园创业文化”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意识本质上就是一种倾向,一种易于发现商机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很敏感的倾向。这些信息可能是关于某些事物、事件、行为模式等有关制造者和使用者的问题,市场上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等,创业意识对于收集信息,将个人兴趣与专门技能和特定环境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创业意识是抓住市场转移或消费者偏好改变的重要基础,是创业素质中机会选择能力最重要的体现。

创业者必须拥有较强的创业意识,才能有干一番事业的激情和力量,因为创业不仅是一种精神,而且是一种素质。创业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创业意识培养入手,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丰富的校园创业文化不断的熏陶和引导,因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与校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具体的方法如下:

1.1 强化“创业意识”在第一课堂的渗透

所谓的第一课堂是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的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打下创业素质形成所需的专业理论和科学研究基础的过程,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一个获取知识的途径,老师如果能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把“专业知识”结合 “创业素质”分解成相应模块,以“能力模块”为载体来传授相关知识,并不断强化该知识在未来创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此来不断丰富大学生创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并不断引导和强化他们的“创业意识”,从而实现“要我创业”到“我要创业”的观念上的转换。

1.2 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工作

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之外一切与学生素质教育相关的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实践途径。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比如:邀请知名企业家来校开展讲座,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建立“创业论坛(沙龙)”,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 以及“大学生创业社团”、“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实践群体,以成功企业家的榜样力量以及周边创业同学们的现身说法,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创业竞赛活动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试验场和演习所,对于激发创业欲望,提高创业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活动的设计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并使得学生的兴趣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

2 增加“创业素质培养”基础课程以完善传统教学体系

2.1 增加创业素质方面的素质课程

湖北省高校可以借鉴百森商学院的创业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以必修、选修或素质课的形式开设创业素质培养的核心课程—“新企业创立”、“创业技巧和行为管理”、“创业财务”、“成长型企业管理”等中的一门或几门作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专业特点添加一些组合课程,组合课程的知识面应较为宽泛,涵盖不同类型的课程,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创业计划体系,避免学生知识面的残缺。

2.2 规范创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创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现有传统教学体系的设置来有选择性的开设,并且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学生的创业意向相匹配,在课程能力培养方面要注重创新精神以及创业基本能力的培养,把创业所需的能力以课程为载体有效的分配到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学年中,并且能力培养的综合度要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加大。在整个创业素质课程体系中,“新企业创立”是核心课程,所以这门课程应该作为所有的大一学生的第一门创业素质培养课程,课程内容必须精炼务实,教学老师必须投入极大的精力把第一门课程创建成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成功的创业学课程,比如以一个完整的创业计划把这门课程所关注三个方面:创业者、商机和资源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创业素质培养课程的开设打下良好基础。

2.3 设置差异化的课程组合

创业素质培养素质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差异以及个性差异,因为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基础以及对创业技能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开设不同素质基础的创业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以一个完整的创业流程为载体,把课程本身的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专业以及不同的学生个性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使选修课程的选择与学生本身的创业定位相一致,在注重普及创业教育的同时,以科技创业为导向努力探讨差异性创业素质培养的相关课程选择以及教学教法的创新。

3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引领传统课堂教学组织的改革

创业素质的形成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需要较强创业实践经验,因此,其教学模式应更加重视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宜采用具有实践性的案例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等方法,以通过研讨、实训、示范、交流构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仅仅扮演“导演”的角色,真正在教室这个舞台上表演的“演员”是学生们自己。“导演”在此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策划整个教学过程:

3.1 课前策划环节

老师的备课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把本堂课的内容作为备课的重点,而应该是每一堂课不仅准备当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在本次课程结束前把下一堂课的理论通过有效的分解,巧妙的设置,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督促同学们主动的预习下堂课的理论内容,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同学为了下一堂课的方案决策能够更加出色,通常在解决完老师提出的问题后还会主动的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看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大胆假设,不断探索新事物的能力,这些能力无疑为日后的创业素质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2 课中组织环节

在每一次的课堂组织中,老师应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同学们迅速发现问题并通过识别模糊的或独特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并进一步分析评估每种可能途径的实际运用条件及价值。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审视问题、有效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组织评价学生的决策方案时应更加重视方案本身的“创新性”、“多元性”以及“可实施性”,并把每次的学生方案进行评比,对于优秀的解决方案进行奖励并上传到网络课堂,以实现优秀资源的班级“共享”,以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和“创新观”,为适合“创业”的性格特征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3.3 课后跟进环节

在每一堂课结束之前,老师都应该根据本次课程的实际进展情况,把所有的方案分成优、良、中、及格四大类,并针对每类方案,有针对性的提出本次方案总结,总结每次方案的成功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不足的对策以及自身的独特体会,并在下次上课前上交,总结的成绩作为一个重要的平时成绩计入最终的考试成绩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及“抗挫折”能力,为日后学生主动迎接更加激烈的创业竞争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全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对于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繁荣,提高高校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无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时俱进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又源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基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而提出的。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其实质是培养大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能力。结合我校的实际,谈谈我们的做法。

1 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全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完成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空间。

学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强化特长培养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整体优化、依托学科特色与优势、强化实践训练、以人为本、注重创新教育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中及时考虑学科发展前沿与行业发展需求,增大实践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建立更为开放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兴趣爱好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建立了弹性的创新学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2009级学生开始,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把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及素质拓展与创新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了在校大学生要获得3个素质拓展和创新学分,作为授予学士学位条件之一。

2 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培养体系

根据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要求,研究构建相应的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全面贯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得可持续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基础。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要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走出来,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一是加强课程内容的重组与整合,注重关联课程的衔接贯通,要使课程内容与学科专业特色紧密结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把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二是在凝练学科方向的基础上,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增设以行业为背影的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一批有行业技术背影的专业性应用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如学校的信息与计算专业定位于培养从事软件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上着重加强了数学分析、数值分析、微分方程、高等代数等数学门类课程,加强了学生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在软件开发中的发展潜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赞赏,其中一个班毕业生中年薪达10万的有5人,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

第二,将实践教学作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着力提高实践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建立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针对社会需求,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的设计。构建实践体系紧密结合地区行业分布与学校实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主动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探索与企业行业合作的新机制。构建包括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与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的“四层次五模块”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尽早接触实践、全程参与科研活动。通过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通过实验教学、科研创新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应用型的人才。通过专业实验实习,使学生能真正接触生产一线的流程,把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实际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进一步增强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通过综合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训练以及鼓励同学参加相应的国家九大学科赛事(近几年来,获得国家数学建模等各类大赛奖项426人次)及各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的学科竞赛活动(要求每年举行,学校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同学的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得以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将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着力于逐步形成与本校本专业乃至专业方向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体系,对基本的教学方法进行细分,提炼自身优势,通过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多种抽象的教学方法与具体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学情与目标的统一,做到内容充实、逻辑清晰、实用性强。同时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改革,鼓励把期末一考定成败的模式改变成为过程控制的评价,弱化对结果的关注,从而转移到对教学互动过程的关注上,尤其是课后师生间的互动上来,充分利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中的重要作用。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学校启动专项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工作,要求教师在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合理运用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指导自学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师原则上要求是工作积极性高、专业知识丰富、有教学研究与改革经验的教师,特别鼓励有国外学习研修经历的教师参与教学方法改革。学校特别鼓励课程组进行讨论式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原则上要求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试点的课程有课程教学团队,保证教学质量。经过几年实践,试点班与其他平行班相比,无论在思维活跃上,还是在综合成绩的考核上,均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

3 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评测体系

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评测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保障。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特点,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完善和严格执行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考核之外,建立了创新学分认定,科研训练学分认定等多层次适应学生发展的柔性评测体系,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学校紧密跟踪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情况,根据各主要环节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不同,在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较大的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环节实行政策支持与激励。

4 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大学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大背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素养的建立,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必须增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应该是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一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同时更需要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的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要从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着手,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需要,从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学校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实践训练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要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实验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等平台,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身心健康、文化体育、创业就业等为主要载体的素质拓展项目体系。大力推进“挑战杯”、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品牌素质拓展项目,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制(修)订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思想品德行为学分等管理办法,将素质拓展教育纳入创新学分认定范围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劳动实践纳入必修课程,使素质拓展教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力加强,学生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不少学生走上了较重要的领导岗位或成为技术骨干。我们将继续探索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毕晓光,花卉.以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科教导刊,2013.1.

[2] 黄少云,王建升.论当代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中国石油大学报,2009.6.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 SPSS统计软件 模型构建

一、SPSS统计软件特性分析

(一)SPSS统计软件应用范围

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是一种“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开始时它的全称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但最后被命名为“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它最初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有Windows和Mac OS X等版本。后来随着SPSS公司对这款软件的更新与改进,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起来,它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都有涉及,并且都收到使用者的好评。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杂志报刊都对SPSS统计软件的各方面功能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二)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实例分析

某高校要对大学生党员素质进行评价,以便于对发展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工作实践。他们首先选取了“道德品行”“政治素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心理素养”这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党员素质进行评价,然后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对党员的要求来判断学生党员是否能做到其中一点。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从发出的300份卷中筛选出有效的188份,然后用SPPS统计软件对分卷信度用克隆巴赫系数测量,该系数表示的是问卷调查结果总变异中由不同被调查者导致的比例占多少,整个问卷和各个子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如下表所示:

为了验证所获得数据的有效性,该试验还进行了Bartlett’s Test和KMO指标验证。Bartlett’s Test检验的sig为0.000说明参与分析的数据来自正态分布的总整体,而KMO的取值在0到1之间,所得到的值越接近1,表明这些变量对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这些因素很好的解释了大学生优秀党员应当从什么地方开始培养,而SPSS统计软件则是验证了这些因素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为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素质评价模型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年轻人的思维也追上了时代的最前端。步入大学殿堂的“90后”一代年轻人,他们追求自我和个性的特点越来越显著,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分析也遇到了挑战。如何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构建素质评价模型是新一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的作用

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要从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政治思想、心理素质四个因素考虑,这四个因素涵盖了大学生的外在处事能力和内部思想,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职业素质比较全面的评价。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模型由这四个因素构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对职业素质评价所占比重的大小,然后根据各个因素所占的比重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得出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重点。

(三)SPSS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情况分析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职业素质,也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自身优秀职业素质的期盼和要求。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涵盖了学习、工作、政治、心理等四大方面,以大学的具体生活为基础,由校园小范围扩大到社会这个大范围,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运用SPSS统计软件,可以得出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的重点,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达标和不达标的地方,加以改正。

三、结论

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评价是大学生发展阶段中的必要条件。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认清自己与社会外界的关系,有助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而在SPSS统计软件的分析下,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由多种原因共同决定,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多方面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对高等院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专业设置过细、专业知识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使外语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高等学校外语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一是要制定全面有效、与时俱进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要努力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

论文关键词:培养;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

一、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一)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是与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相一致的,并为党的总任务服务的。因此,教育必须以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作为奋斗目标和服务方向。高等学校的外语专业教育也必须为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培养更多更好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外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创新型外语人才。

(二)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使我国各行各业对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外语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外语语言知识基本功,又要有一定的行业专业知识。社会各行各业对“多样化”和“专业化”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客观反映。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调整和修订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三)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有明确的定向

由于社会对“外语+专业”的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明显提高,以及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已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培养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实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定向化。所谓定向化,就是在确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培养方案的前提下,把外语专业人才再根据社会各行各业对外语人才的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区分出不同的具体的培养方案。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明确定向有利于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实施外语教学,有利于教师按照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组织专业外语教学,有利于外语专业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也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合理使用外语专业人才。

(四)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具体化 (五)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外语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

1、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一般特征,既不同于儿童和少年,也不同于已经成熟的成年人,他(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已具有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监督与控制的能力,其自我意识与智力的发展已基本达到成熟的水平。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她)们在学习方面对学校的教学安排及教师的授课内容具有更多选择性,且大多数学生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安排调节学习与生活,对自己不断提出新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理智感的增强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对情感的调节作用还比较弱,因此,也有部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稳定,学习热情不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告诉我们,要注意在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及整个外语专业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给以大学生培养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必要指导,以实现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

2、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了解和掌握外语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成长规律,了解清楚大学生入学时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外语水平,实事求是地估量大学期间外语专业教学所能达到的最大目标实现程度,合理拟订外语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的外语基础知识、外语基本理论和外语基本技能。

3、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遵循知识积累和智能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切实注意把外语语言知识的传播同外语语言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我国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自我独立工作的能力训练结合起来。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智能的发展势必将受到很大影响,但知识的发展并不等同于智能的发展。大学生学习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智能,为了有聪明的才智和能力去独立地进行工作和发现解决问题。例如:培养外事新闻工作者,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外语在国内外对外国人进行独立采访,并能够独立完成中、外文采访稿件的编写。

二、努力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反映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体现着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培育人而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过程的方式,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要实现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实现培养目标观的转变,实现课程设置观的转变,实现培养方式观的转变,必然要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因此,要提高外语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

(一)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应以培养跨文化专业人才为目标,彻底解决外语教育中课程设置过多、教学内容陈旧、专业知识单一的问题。通过规范、优化、整合,合理设置课程,注重课程之间衔接,减少课程门数和教学重复内容,控制课程课时数,重点突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把教学成果融和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切实做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精与够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应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注意其理论知识的传授应密切联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三)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应体现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以学为主的基本原则。为了强化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将学生在校的全部修业时间纳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尤其是有关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除适当安排课内教学外,应以课外教学为主,这对于营造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要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即按照“横向拓宽、纵向理顺、结构优化、课时精简”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组合。优化就是通过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进行精心设计,使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围绕培养目标而紧扣教学计划。适度减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制性的限制,增加灵活性和弹性,尽可能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爱好,主动选择能够有助于专业能力水平提高的知识学习,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注重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了解掌握本学科专业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中的新态势,使其形成鲜明的时代性和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突出专业特色,就是根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紧紧围绕和服务全国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使其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优势。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拓展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83-02

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育才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高职教育始终坚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在强调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的学生工作理念,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重要任务。始终坚持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做人的诚信、做事的能力、心智的悟性和人生的态度,教化每个学生的潜质,让学生获得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

1 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要做法

1.1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系统的素质拓展实施体系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统揽性的地位。在学校层面,在顶层设计上,要将素质拓展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的方案中,有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更有能力、素质的目标要求。在二级学院层面,在具体实施上,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依托研究室、学生社团组织具体实施。在班级层面,结合班级情况,制定班级建设方案,依托教师对学生个体和集体进行指导和训练。在学生个人层面,按照三年的拓展项目,根据自身情况,必选和自选参与项目。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实训的意义、目的和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训项目中来。

1.2 以示范项目为重点,建立完整的素质拓展项目体系

根据团中央提出的素质拓展六大模块内涵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要系统设计,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易操作,易参与的若干个素质拓展项目。由二级学院至少承办一个示范项目,召开现场展示推介活动,将自己的成熟做法和成功经验在全校推广。如:围绕“赢在起点,凝神铸魂”教育主题,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围绕“职场体验,实践同行”教育主题,重点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围绕“青春,创新创业”教育主题,重点开展“科技文化节”、“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围绕“珍爱生命,关注健康”教育主题,重点开展“心理剧比赛”活动;围绕“释放潜能,发展自我”教育主题,重点开展“读书节”活动;围绕“磨砺技能,挑战职场”教育主题,重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1.3 以亲身体验为目的,建立合理的素质拓展训练体系

学生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不能凭空获得,必须通过大量、丰富、科学、有效的素质训练来实现。素质训练体系的建立,是素质拓展计划的中心环节。为了达到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目的,学校应该建立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学校利用拓展基地的场地和设施,也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培训机构,共同设计制定拓展培训方案和具体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建立了四个中心:

(1)大学生活动中心,建有科技(艺术)创作工作室、无领导讨论室、多功能厅、舞蹈排练厅等功能区。引领在校大学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旨在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活动。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建有团体辅导室、心理测量室,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心理调适和心理测量等活动。

(3)大学生创业中心,目前初步建有“心不落”创意设计工作室、襄阳亚伟职业培训中心、广译翻译工作室、邮政速递物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营业部、青年校园旅行社、网络营销工作室、最初印象数码影像工作室、眼视光工作室、鸿睿电子商行。以大学生各创业团队为主体,调动广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能力。

(4)大学生户外素质拓展中心,开展的项目有:团队深度破冰环节(团队掌声、我们是最棒的、释放激情);开拓思维与创新项目:雷区取水;个人心理挑战项目:高空项目(空中抓杠、空中断桥、高空攀岩、巨人梯、独木桥、攀网、爬杆、贴心挂锁、相依为命、无间道、缅甸桥、爬梯、天使之手、荆棘桥、飞跃硫酸池、空中栈道);计划分析领导项目:生死电网;沟通协作与执行项目:沼泽地;团队信任与责任项目:信任背摔;团队熔炼总结项目:毕业墙,等等。

1.4 以学分认定为手段,建立科学的素质拓展考评体系

素质拓展认证采取三级认证,分别为校级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三级认证)、各院(部)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中级认证)、团支部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小组(初级认证)。采取以过程记录为主的方式,注重大学生参与素质拓展的过程记录,并记录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上,作为学生课外学分换算认证的基础依据,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对上一学期的素质拓展的情况进行登记、公示和认证,并换算成相应的课外学分,记入个人的学籍档案。

1.5 以“四位一体”为依托,建立健全全员育人保障体系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校构建了由专业研究室主任、专兼职专业教师团队(职业导师)、思政课教师团队(德育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四位一体”班级团队化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全员参与班级层面的教育、教学、工学结合、就业等工作。

德育导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协助辅导员拟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并组织实施。专业研究室主任、职业导师是学生职业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专业师傅。专业研究室主任针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通过对学生学业状况调研、分析,跟踪教育教学,及时修正、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导师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结合本行业、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情况,帮助学生规划学业生涯和未来职业生涯,开展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认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辅导员(班主任)是班级的日常管理者,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督导者。辅导员(班主任)提供学生综合情况报告,协调专业研究室主任统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协调职业导师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协调德育导师有针对性地制定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并配合开展相应主题教育工作。四“位”相互协作,为学生成长成才尽己所能,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2 素质拓展工作的体会

2.1 结合专业,贴近未来职业,设计素质拓展项目和内容

在素质拓展项目的具体内容上,要结合专业和学生未来职业的知识、素质、能力、技能和思想、文化、修养、心理品质和体质等要求的不同,分层分类设计,同时,同一项目的具体内容也要注意因学生个体的不同作适当调适。要结合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制定体现行业规范、专业特色、职业领域的实施内容。

2.2 融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素质拓展目标

课堂教学仍是我国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素质教育同样离不开课堂这个主渠道。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课程标准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要有能力、素质目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重视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注重追求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获取和处理信息。

2.3 突出体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得到感悟和内化

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中,学生才会有所体验,才能获得第一手的知、情、意、行各方面的感悟。要通过创设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职业场景,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去感受、体味、领悟,并产生情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发展能力的教学观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感受、体验情感,提高认识并转化成智慧,最终形成自己良好的职业修养。

2.4 建立机制,促进素质拓展工作的长效运行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1002102现今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必须拥有数量众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普通高等工科学校的责任就是培养并造就一批具有竞争性、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趋势。 

[S2][10][SZ]1[SBZ]我国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5"SS] 

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随着世界工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潜力,如何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最大的核心所在。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企业对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不高 

工科毕业生在校期学习了专业学科理论知识,但是不能把所学与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对企业生产模式熟悉较慢,甚至不熟悉,再加上不愿意深入去研究企业的生产实际,又不能虚心地与企业技术管理干部及工人进行沟通,有的毕业生已经工作两三年还不能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基本技能不过硬,如做图软件的应用、技术文件的总结等基本功不扎实,也没有养成用图形、图表进行交流和表达设计方案、技术思想的习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意到科研和生产一线去工作等等。 

企业希望大学生能深入了解社会,端正就业态度;了解社会目前的情况,及时调整就业心态,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务实勤奋。 

12工科大学生就业困难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破解当前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中,只有能够充分满足并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才有竞争的优势。现今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再次为“品德”。 

每年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都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有的企业走进校园举办专场招聘会,各高校的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招聘信息后,纷纷到招聘地点去投简历,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的简历做成像宣传单一样,向各企业投放,但是真正能够收到企业面试信息的却很少。这一方面说明学生不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盲目地投简历,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能否胜任企业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就业之前,没有充分对在校期间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其中包括:国家对学生要求的外语及计算机等级考核是否合格、在校期间参加的各项实践活动、国家级或省(校)级各类创新能力赛等。以上几方面原因导致毕业生被企业拒之门外。 

近几年佳木斯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下:(1)格力空调公司首先要通过招聘网页中的能力测试题(基本上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试,通过后才能进入面试阶段,学校今年有5名同学在网上答题,其中有3人不过关,没有得到面试的机会;(2)长城汽车公司在笔试中,出一些行测题目,目的是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笔试后才能进入面试。佳木斯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近三年共有25人签约长城汽车公司,这些学生都是通过该公司层层面试选的,通过对这些学生走访,学校了解到了现今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为下一步重新制定培养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有些企业在招聘学生时会出一些工程实践的题目,目的是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成绩相当好,但在公司笔试及工程实践能力测试中却不能通过,说明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及综合能力普遍偏低,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S2][10][SZ]2[SBZ]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确定[5"SS] 

我国现今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各工科院校都对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关的修订,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课程设置不能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专业工程实践比较少,造成学生在就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所签工作的需要,这主要是培养目标出现偏差造成的。 

由于人们大多狭义地理解实践能力就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所以一些工科教师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制定好培养方案,是所有工科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佳木斯大学针对国家教育部专业骨干课程调整文件,对毕业生进行了走访,与有关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修订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周次,在选修课中注重现今的企业对本专业的需求。基于以上情况, 2012—2014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连续三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定。针对实践能力培养,2014年制定的修定培养方案如表1所示。[6][J1][6SS]表1[JZ][5"]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6SS][J2][BG(!][BDFG2,W4,13,4,4,4W]序号实 践 名 称学 期周 数备 注[BDG12,W4,13ZQ2,4,4,4W]1金工实习42周[B]2机械综合课程设计52周[B]3驾驶实习71周[B]4专业测试实习72周[B]5专业课程设计73周[B]6生产实习82周[B]7毕业设计813周[B]8工程制图测绘短Ⅰ1周[B]9专业认知实习短Ⅰ1周[B]10金工实习C短Ⅱ2周[B]11科技创新与科研训练实习短Ⅱ2周[B]12专业综合实训短Ⅲ1周[B]13发动机拆装与锅炉运行实习短Ⅲ3周[BG)F][J0][5"SS][J5/9]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时,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带“”的实践环节,同时增加了实践学时,如表2所示。[6][J1][6SS]表2[JZ][5"]学分要求及学时比例[6SS][J2][BG(!][BDFG2,W14,4,6,5W]课 程 模 块学 分学 时学时比例[BDG12]通识教育课程497762915%[B]学科基础课程5511184200%[BDG42,W6,23W]专业课程[ZB(][BDWG12,W8,4,6,5W]专业必修课3255582096%[BDG12]专业选修课105210[G2]789%[B]实践性教学环节3838周[ZB)W][BDG12,W14,4,6,5W]合计1852662+38周[BG)F][J0][5"SS][J5/9]佳木斯大学通过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重新修定,使毕业生掌握了工程热物理、机械学和电子控制技术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行和管理的基本能力,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继续深造的基础,符合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避免学生到企业中不能够适应企业的工作,为国家培养出了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第7篇

高校实验教学在开放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促进大学生创造性、自主性发展,形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素质而体现。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长学生的创新技能,涵养学生的创新品格方面的作用,是任何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开放•自主型实验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所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并不是简单的扩大开放对象、它的建设与发展打破了常规的实验方法与方式,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行开放•自主型实验有利于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吸收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有利于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广大学生都能通过更多的实验机会来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提高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发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这正是解决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的一个重要举措[1-2]。

开放•自主型实验是为学生自主性实验提供时间、场地、软件设备等方面全方位开放,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独立思维空间和不断探索创新的条件。学生掌握了较强的实验技能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实验课题、实验项目等,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在没有详细讲义、只有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学生从查阅相关资料开始,设计实验方案、测试、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果与评论,并写出小论文或实验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把实验中遇到的难点、疑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总结。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点评。

2构建经济管理类开放型、自主实验体系

2.1开放自主型实验综合设计思路

开放•自主型实验具有以下特点:全方位、全天候为学生提供一个随机的时间条件以及环境条件;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其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发展。开放•自主型实验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自主选择题目,实验指导教师起到启发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操作实验的作用,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和解释所选题目中的问题和结果。实验前让学生熟悉实验条件、环境、实验总体要求,让他们大致了解整个实验的全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题目或项目,结合题目查找有关资料,独立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实施方案;实验时间由学生自己来定,只要没课的时间随时都可到实验室进行自定方案的实施;通过一整套的实验,运用所学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上的理论与实践技术相结合,写出实验报告或小论文[3-4]。

2.2开放自主型实验的总体框架设计

2.2.1实验题目

在实验题目的选择上,采用老师给定题目或学生自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的形式。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通过对软件设备的功能、仪器的重要性、实验费用以及在实验教学中使用的频率等因素对比进行实验。

2.2.2实验方案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则,在实验前将实验内容布置下去并说明实验的方法和要求,或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进行方案设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查阅文献和资料,完成初步的实验方案设计。

2.2.3实验方案的修改与完善

在实验过程中,选组讲解各自的方案,其它组的同学则对其进行补充,提出自己的方案。老师则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案指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确设计的方案哪些不够完善需要改进,同时对设计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2.2.4实验实施

首先了解软件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习设备的使用和软件的操作;其次,让学生按照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纠正学生的某些实验操作,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引导其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时,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只有自己体验、自己摸索、自己发现,才能从中积累经验,获得信心[5-6]。

2.2.5实验报告与总结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原始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等,对于数据表的格式、作图的形式由学生自行设计,自由发挥。对于实验我们更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对于不合理的实验数据,学生们能够从设备与软件因素、人为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实验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2.3实验教学体系重塑:两平台、三层次、四模块

在新一轮实验教学改革大潮中,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成为各高等学校的共识。为此,在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上各有侧重,采用两平台三层次四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发展的趋势[7]。经过对多所高等学校培养计划的分析可以发现:新的体系普遍包括的通识课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验课和课外实践教学创新模块(如图1)。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可以在课程实验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中分别确定必修实验项目和选修实验项目,通过实验室开放的形式供各专业的学生进行选择,从而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以上三个层次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各高校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新途径,可作为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的第四模块。

2.4实验教学上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

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是验证性实验居多,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课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如图2)。

第1层次:主要是以演示验证、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

第2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开放•自主型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选择调配仪器、软件。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索取知识和独创能力的培养,也促进了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3层次: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选修实验项目,学生也可以组织团队根据爱好选做一些开放•自主型实验项目。或者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开发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设备或软件进行实验,这类实验具有研究性质,这对指导教师具有更高的要求。

第4层次:开放•自主型实验的设置,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同学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辅助教师完成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与科研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3开放自主型实验的实施

3.1建立实验基地

实验基地由基础模块、设计模块和综合训练模块三部分构成。基础性实验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实验方法和常规仪器的使用,掌握误差理论和实验数据处理。设计模块着重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在实验室开放的条件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并获得实验结论。综合性实验模块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把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进行设计与验证。经过三个模块实验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独立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进行过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的综合能力[8]。

3.2建立科技创新基地

在科技创新基地里,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从事科技制作,学生可以自己提出实验内容。通过单独设立科技创新实验室并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确定2~3名具有研发能力的专职实验指导教师,开办科技制作专题讲座,指导学生选题,选题应结合社会所需、效益较好的项目。学生亦可自己选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论证后立项,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积极性。

3.3建立实训(实习)基地

该基地的建设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深入理解专业内容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学生毕业实习等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生在现场很难接触到生产设备、业务流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故障。在校内实验室建设中,可模拟外部仿真环境,让学生在这些设备或软件上实际操作,熟悉业务流程。

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范文第8篇

(一)调整教学计划和本科生培养方案,增加实践、实验环节,注重其实际应用效果

首先,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本科生培养方案,将其主干课程调整为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加工技术概论、食品工程原理六门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辽宁省的资源优势和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划分为食品加工、粮油加工和食品生物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及其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培养环节,培养更加专业化食品科技人才。

其次,按照本科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类型,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幅度调整教学计划中的实验环节,例如将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原料学、食品分析和食品微生物等五门必修课的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整合为食品基础综合实验课;将粮油加工方向中的谷物加工学、淀粉化学与工艺学、蛋白质工艺学、油脂工艺学和粮油贮运学等五门限修课的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整合为粮油加工综合实验课。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和进一步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食品学院还成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指定专门教师负责实验课教学。

再次,大量收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需要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和总结食品生产企业提供的本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将其作为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并邀请与本专业有关的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制定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参与专业实践和实验指导方案、考核制度等内容讨论、研究和修改。

(二)通过改革实验实践环节设置和实施方案,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考核方式。教学实践环节整合后设立专职授课教师,实践教学由以往的和理论课程结合形式调整为独立设课,改革后的实践教学如果仍采用传统考察为主的考试方式则不适应实践环节学习成绩在总成绩所占比例的改变。因此,在实际考核中,实践教学确定的考核方法为平时操作和实验、实践表现为主,预习情况、实验理论成绩为辅,而且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的考试方式改革为提问、口试、笔试等多种考核类型,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实践态度。同时鼓励大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例如,在每个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大学生评价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实验中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总结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技能训练程度和水平,引导大学生关注教学实践中检验操作变化[8]。

其次,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利用近两年的时间,对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科研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在以往的教学实习过程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只重视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开题报告等文字材料的撰写,很少有人主动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其结果是大学生能够按期提交科研报告,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自2010年起,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实践环节改革之后,提前一、二个月为师生布置科研实践、教学实习任务,要求大学生在停课实习之前,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与科研内容相关文献的检索、试验方案的设计等准备工作。在教学实习期间,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做准备试验,完成一部分毕业论文试验,得出部分试验结果,然后根据预试验的结果调整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最后撰写开题报告。通过这样的科研实践实习环节,不仅提高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质量,也使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态度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二、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验设计和实践方式

(一)建立校内中试实验基地,增强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门要求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9]。在原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根据专业建设情况积极建立食品安全、生物技术、包装工程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中试基地。2010年起建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并引进焙烤食品生产线、乳制品生产线、纯净水生产线、果酒生产线等成套生产设备,利用对2007级和20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食品科学教学实习”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将原来在食品企业进行的生产实习一部分安排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由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进行工业化生产面包、饼干、果汁、纯净水、发酵葡萄酒等食品,解决了大学生在企业“走马观花”式参观方式所导致的对重要的生产工艺及其参数了解不全面的现实问题,极大地增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对各个单元操作环节的实践能力,大幅度地提高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效果。

(二)制定各项实习工作的管理细则,全面落实实习计划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特点和学校的具体要求,科学制定各项实习工作的管理细则,安排大学生到沈阳周边地区的乳制品、肉制品、粮油、粮油食品、酒类、调味品、果汁、冷饮生产等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食品企业参观和实习。完善具体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包括培训实习指导教师;专人负责联系生产企业,逐一落实各教学实习点的实习内容、时间、要求、人数、食宿安排等情况;专人负责联系接送师生往返的车辆;提前召开学生实习动员会,安排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实习地点、出发时间;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实习点监督、考察,检查大学生专业实习情况、状态和调研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实习结束后,带队教师负责批改实习报告、登陆学生的实习成绩;及时召开由企业技术人员、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参加的实结座谈会,通过企业、大学生和指导教师反馈意见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等。

(三)根据实验、实践课程的重点环节,有的放矢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素质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培养特点,实践教学首先明确各个实验、实践环节的重点和中心任务,并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素质。首先,通过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分析检验等实验课,研究食品组成成分、性质以及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通过食品工艺学系列实验,研究各种单元操作加工对食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和加工条件。其次,实践环节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认识实习参观代表性的食品企业,初步了解食品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过程和设备装置,体会现代化食品生产的规模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再次,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后,进行为期三周的生产教学实习,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大学生亲自的动手操作,使他们真正掌握各个食品生产线的操作方法和典型食品的工艺特点。在市场调研实习中,通过市场调查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培养大学生了解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健康、美味、安全、方便等各方面的需求,让大学生了解企业进行食品开发研究和销售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科研实践的实习环节中,注重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从查找资料、分析数据、进行预备实验、撰写开题报告各个环节着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三、加强高等学校和食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一)加强高等学校和食品企业的密切联系,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企业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条件、实习场所和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运营情况和技术水平,真实反馈毕业生状况、企业用人信息;企业参与研究制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在每年毕业生求职就业期间,学校组织一批相关食品企业与大学毕业生见面,在企业掌握了大学生的第一手材料后,学校组织教师与企业的座谈,听取企业的用人反馈,尤其对大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并将其作为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重要参考;参与指导、考核和实习指导书的编写。食品学科聘请来自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实验、实习过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内容提供合理的调整建议。

(二)增强师生对食品企业的技术服务,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名师方能出高徒,实践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理论课和实验、实践课程教师的共同努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能与实际应用脱节。培养教师的方式还包括为中青年教师创造深造和到生产企业、基层锻炼的条件,并以多种方式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院校、大中型企业进修和学习。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议从生产一线引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如焙烤食品技师,负责管理校内实践基地,指导本科生教学和生产实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特长。

(三)大力提倡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把产学研合作引入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中,一方面可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食品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的现场教育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