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景观规划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逐渐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人们对于农村和农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知识,农业观光园也就随之诞生了。

1、杨凌创新园景观节点及现状分析

杨凌区位于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的腹地,宝鸡与西安的中心位置。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经国家批准的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科技工业园区之一, 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号称中国农业的“硅谷”,因此杨凌农业园是中国观光农业发展的缩影,是了解中国乃至亚洲观光农业的钥匙。创新园是杨凌观光农业园之一,也是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园区。

现在创新园是杨凌各类观光农业园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了农业科技展示,休闲住宿、农业采摘和农产品养培育研发等因素内容。创新园包括不同功能区,主要为四大区,观光温室、后勤服务区、创意艺术集装箱酒店和大棚采摘区。其中观光温室依据不同的功能,分成八个不同的场馆。依次为:梦幻花卉馆、工厂化育苗馆、梦幻花卉馆、无土栽培馆、盆景馆、南方果树馆、现代农业创意馆,西部特色展示馆、超级菜园。

2、杨凌农业园景观优劣分析

2.1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的弊端

每地区因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都有其独一无二地方自然风貌。但是创新园内的创建缺忽视甚至破坏了这“独一无二”,这个问题是观光农业发展的普遍病症。除温室景观外,园区缺少景观必备的园林建筑、小品景观和基础设施,如供游人休憩用的桌、椅、凳等设施在园区很少存在,即使存在,在园区内的摆放也过于集中,设备大多都达不到使用的要求,质量低劣,处于闲置状态道路方面,园区道路的设置没有主次道路之分,特别是在温室景观中,园区并没有利用道路的大小、材质等因素去引到游人,从而导致浏览线路混乱。

2.2园区景观设计的优势

创新园的温室每一间温室都是一片不同的“天地”,根据功能和主题的不同,景观设计也相对具有其特色。每一处温室都能全方位的满足人对自然的体验、对自然的渴望。而且馆内每一处景观都是利用不同植物的不同特性所组合搭建,植物配置上既考虑到了植物的观赏性,还考虑了生态学特征,切通过立体种植,平面种植和人造景观种植等方式加以地方的民俗、民风和农耕文化和历史典故等元素元素通过并置,冲突,融合等方式增加了管内观光内涵并给游人造成都市景观所不可能拥有的视觉感受。

3、观光农业园景观改造建议

3.1人文景观的改造

文化是园林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在园林景观中它是无影无形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在景色中感受到它的存在,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铭牌,是这片地区在时间长河中的积淀,没有文化的园林则是毫无特色,失去地域灵魂的园区。只有充分的发掘和研究关中地域的民俗和人文历史的传统,经济发展的情况,满足当地自然景观,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的基础条件下保留园区内的应该存在的农业特色,在园区主要景观和景观节点的设计上继承当地的农耕传统文化,在结合现在造园技术的前提下再现传统民俗,农业园的发展才会长久。

3.2自然景观改造

观光农业园自然景观改造应当遵守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园区的景观空间的设计上一定要遵守杨凌当地的自然生态、地理环境。保留、还原杨凌的平原地貌特色和植物景观特色。在植物的选择上应选择当地常见、且有地方特点的景观树种或者农作物,把农作物的观赏价值通过组团等园林种植常用的手法表现出来。

3.3完善全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高低,是园区景观设计细节的体现,细节的完整与否又决定着这一园区旅游观光品质,以及人性化程度。增加基础设施在园区内的布局是当前园区建设或改造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农业特色的观光园区,设施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上可以在基础设施的设计上更加本土化,包括外形设计的本土化和材料使用上的本土化,可以使用乡土的自然材料,如乡土植物、当地出产的石头、木材等,既满足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又不需要二次加工而直接用于园林基础设施营造。

[参考文献]:

[1] 张天柱・现代农业观光温室景观设计与案例分析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

[2] 刘凤妮・重庆农业观光园区景观设计的现状研究 [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3] 尚丽娟・森林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分析―以龙泉森林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为例 [D]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4] 杜洁・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以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中民俗作坊园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

[5] 杜洁 耿美云・浅析856农场现代农业园景观设计 [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 第26卷 第2期

[6] 段渊古 赵菲・农耕文化主题公园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杨凌后稷教稼园设计为例 [J] 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

[7] 冷畅俭 陈友富 罗广宇 谢浩波 邓志辉・大学博览园景观设计[N]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 第22卷 第4期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居住区规划景观设计绿色住区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什么是建筑?这个问题看似容易,却难以回答全面,毕竟,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都离不开建筑。显然,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建筑,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居所,我们日常生活之地。

居住区整体环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物质社会发达的当今,人们对居住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需求,于是有进步。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房地产对于居住区的开发,均以环境优良为加分项,景观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使景观设计与居住区规划相得益彰,成为了规划设计师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的定义为:对居住区布局结构、住宅群体布置、道路交通、生活服务设施、绿地和游憩场地、市政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各个系统进行综合的具体的安排[【1】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1】。

居住区的出现可追溯到春秋至汉的里坊制,当时说的“里” ,(“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也就是居住集中区。虽然里坊制采用封闭性管理措施,但作为居住区规划的雏形,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的最初形态,与现今的居住区道路系统组织作用相仿。而接着出现的里弄、街坊、邻里单位等居住区形式,均构成了居住区规划的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根据居住区规划的历史演变,不难看出,住区景观从里弄屋宅的门前大树,到街坊的街头绿地,再到邻里单位的综合开敞绿地,最终形成了现代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体系。

图1里坊制 图2里弄

图3街坊 图4邻里单位

图5现代居住小区

2、居住区规划中的景观设计

居住区规划如同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由住宅建筑、道路交通、服务设施及公共绿地等组成。如果说住宅建筑、道路交通、服务设施是居住区的硬件,那景观环境就是软件,她的设计风格是否与住宅建筑风格相协调、她是否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亲和场所、她是否体现真正的绿色环保……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居住区规划中景观设计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故此,对于居住区规划中景观设计,与公园景观设计等将有很大区别。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两侧绿化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美化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首先,应注重居住区整体环境景观的风格统一性。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景观设计的风格不再单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即使业界倡导适地设计,但欧陆风格、法式园林风格、美式自由风格等,还是占据了景观设计的一席之地。当然,中国式园林风格及现代简约风格也常见于大型的楼盘中。

为了使景观环境能为居住区锦上添花,除了使景观风格与居住区规划设定的风格相统一外,景观设计自身的风格选择也不宜种类过于多样。例如,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而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即使在大型楼盘中出现多个不同主题的景观分区,风格也应该统一于一个方向,做到多而不乱。

图6欧陆风格 图7现代简约风格

第二,应营造“亲民”景观,突出景观环境的共享性。

景观设计除了美观要求外,“亲民”也很重要。住区的景观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居民所享用,从花草树木,到亭台轩榭,以及水体景观,均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为前提;景观环境共享性的越大,越有利于达到居民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因此,环境景观应更加关注景观环境的共享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使居民生活更舒适性,并创造自然、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

第三,应重视居住区景观环境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住区景观环境功能的发挥,故此,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住区配套景观效果。

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植物与其他要素如水体、建筑、住区道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

3、案例分析――湛江公园一号商住小区规划设计

湛江公园一号商住小区从优良的地理优势和景观条件出发,突出“城市里的公园,公园里的房子”的生态住区理念。

(1)景观体系概况

规划采用中央综合景观开放空间的景观布局模式,使住宅、商业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围绕3.5万平方米的大型中心园林展开。对于如此大面积的综合住区景观体系,如何把景观元素通过有效、创新的手法组织起来,并使之受到住户的欢迎,成为本住区景观设计的首要问题。

规划最终通过“三条轴线+五个景观节点”,并配以丰富优美的植物搭配,构成住区的景观体系:景观主轴园林空间从东往西依次为入口广场区、中心广场区、亲水平台、景观湖、湖岸眺望台、主题公园广场区、以及位于最高的水润园,共七大景区领域。多层次的立体景观设计,打造出极具魅力的大型住区园林空间。

图8湛江公园一号商住小区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图9湛江公园一号商住小区规划设计景观构成分析图

(2)景观细节分析

――东西向主轴

入口广场为对称构图,圆弧形铺地配以高大的景观树,打造简洁、大气的入口空间。进入小区内部,与之对景的是一个大型中心广场。广场西侧是一个约3000平方米的景观湖,并设置亲水平台,为居民提供休憩戏水之地。轴线往西,通过湖岸眺望台,直接对景于中央景观的核心――主题公园广场。此广场采用中心向外发散式的椭圆形构图,形成整个小区景观的视觉焦点。同时,几何感强烈的平面构图,结合曲水流觞的景观水系,使整个景观环境既尊贵大气又温馨亲切。

――西北―东南向次轴

本轴线从小区西北角的次要入口进入,经百草园至小区泳池,再经景观湖达中心广场,最后结束于东南角的下沉广场处,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小区泳池同为景观的一大亮点,它与自然山石相结合,设置休闲游憩区、儿童戏水区、成人锻炼区等几个功能区块,增强了小区居民对中心景观体系的参与感。

――植物配置

住区绿地是人们休息、游憩的重要场所,为了创造舒适、优美、洁净的绿化环境,应分考虑树种的选择及其配置,才能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效果。

此次大型中心景观的植物配置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避免种类单调,配置形式雷同。树种选择和配置方式做到可适合不同绿地的要求。如在住区主要道路两侧以乔木为主,选用花灌木为陪衬;在车行与人行的交叉口,道路边要配置色彩鲜艳的花坛;在集中绿地的入口处和重点地方,种植体形优美、季节变化强的植物,如珊瑚树、火棘等常绿灌木,这些花色艳丽、红果累累的花灌木,能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更能显示出绿地的整体美;在住区内部分半私密的庭院绿地中以草坪为基调,适当点缀些生长速度慢,树冠遮幅小,观赏价值高的低矮灌木。

图10湛江公园一号商住小区植物配置效果图

――绿色住区

小区住宅设计运用了多种节能设备,如节能反馈电梯、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景观灯等等。其中,太阳能景观灯在造型选择上与周边绿化、景观环境相融合,共同为居住区的绿色环保建设加分。

图11 景观视线分析图(上图)

图12 景观节点意向图(左图)

图13 景观设计效果图(下图)

4、设计感想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中式景观设计;居住区;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99-01

一、新中式设计产生的背景

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和影响,使我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欧美设计风格使得国内的景观设计大量模仿甚至抄袭国外设计作品,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断地生长出了很多异国风情的居住区及商业区,而且在这些面孔还标注上了“洋”名字,这不得不让人感到迷茫。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有着悠久的园林景观营造传统,为什么要硬生生地抄袭异国的文化?这样的景观设计没有考虑到自身地区文化和自然地理差异等因素,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以追求豪华景观、任意破坏自然生态等现象已成为日益突显的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寻找本土文化是将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风”式居住风潮正式一支不可忽视的潮流。“新中式”景观设计是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中式” 景观设计是现代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邂逅、碰撞的结晶,人们在崇尚异国文化后,心灵得以回归,转而皈依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就使得“新中式”景观设计得以诞生,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被广大民众所追捧。"新中式"景观设计也就在此背景中诞生了,它是在汲取外来美学精华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新中式景观设计的概念

“新中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以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为现代空间注入凝练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它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景观,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让使用者感受到浩瀚无垠的传统文化。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目前把中国传统风格揉进现代时尚元素的一种流行趋势。 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自从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诞生,将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得以充分地释放,“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也随着它的诞生而逐渐走向成熟并被大众所青睐。

三、新中式景观设计在现代居住区的发展和应用

现代中式居住区不是拘泥于传统的造园形式,而是对传统园林所体现的居住精神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取其文化精髓及造景手法运用于符合现代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去。

深圳万科第五园被评选为:“中国最美丽的100个楼盘活动”的六盘之一。它的景观定位是“骨子里的中国”,探索“原创现代・中式”景观,传承江南民居院落中的精粹。整个社区是以“村落”组成的,“村”内设有街巷连接各个“村落”构成了极富人情味的邻里空间。简式马头粉墙建筑外观汲取了传统马头墙的意蕴,简化马头墙的形式,形成具有强烈“中式”识别特征的墙体景观。公共建筑与住宅建筑以池塘相隔,小桥相连,互为景观。水体与建筑融为一体,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意象韵味。通过墙体处理及建筑空间形成的框景、夹景等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使得空间虚实结合,小中见大,层次感丰富。庭院的“前庭后院中天井”以及通过组合形成的“六合院”、“四合院”体现中国传统民居的内向型空间;在强调私密性和领域感的同时也为邻里之间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场所。第五园在色彩的控制上追求“舍艳求素”的原则,以中国传统民居采用的“黑、白、灰”三色来突出粉墙白瓦素雅的环境色彩基调。使用大面积的白色墙体并为植物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同时也追求简介素雅的植物景观,结合场所进行修剪,局部采用欧式植物几何种植方式与简约的建筑外墙及道路布局方式向吻合,形成协调的建筑景观。

广州清华坊是现代院落式居住区,由住宅、部分商业建筑、会所、管理用房组成。在秉承成都清华坊的基础上,进行了符合岭南气候与居住习惯的改良,着力建设一个具备院落格局、庭院楼阁、私家花园、古韵新风、文化内涵等五大特色的人居作品。以马头墙、天井、青粉瓦墙等传统建筑元素创建现代舒适的住宅环境。

四、结语

文化底蕴是景观设计的生命力。只有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凡人深刻理解之上,才能拥有融合和创新。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安居”、“乐居”;新中式景观设计也要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满足现代人生活对空间的使用要求。如今的“新中式”景观设计发展处于良好的政治学术环境中,我们共同期待它能迎来一个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兴盛时代。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功能;植物

Abstract: The landscape in residential area is the livabl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and refuge of high-quality; it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principle of urban landscape in residential area functional design, as well as the design ideas of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roads, facilities, greening and water.Key words: urban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function; plant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一项关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活动,是一种包括自然及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 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其范围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维护等。

小区景观设计是人类的一种能动行为。从宏观意义上讲,小区景观艺术设计是对未来小区景观发展的设想与安排,是资源管理与土地规划的过程与行为。从微观意义上讲,小区景观艺术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由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具体地说,小区景观艺术设计是对小区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安排,对景观要素进行合理地布局与组合,是景观既有使用价值又体现审美价值的行为过程。

2、居住小区景观的功能化与人性化设计

2.1坚持可持续发展,尊重传统、民族、现代化与世界化的结合。居住小区应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下,从历史传统文化和人的心理、习惯等各个因素考虑,注重小区居民的日常交流和户外活动,充分处理好功能化与人性化的关系, 满足居民因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的价值观、文化观。

2.2 重视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特色。在商品经济时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应该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小区所在的地理环境、人文、社会背景找出小区的特色所在。增加易于识别的、具有艺术性的设施小品,给居民创造宁静、优美、舒适宜人的休息和交流空间, 使居民在心理上放松自己,缓解压力,迎接新的挑战。

2.3重视小区景观设计的立体化设计和景观元素的整合。城市用地紧张的状况决定了居住小区的密集型用地现状。居住人口数量大与所需绿地空间面积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不断被激化。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将绿地空间向立体化方向设计,成为必然选择。绿地空间一体化不是简单地在房顶、阳台上种花种草,而是小区规划的初始,就要加入开放式的多层以绿化为目的的建筑元素。这样,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空间选择, 而且, 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绿地的面积。

3、居住小区小品设施设计

设施小品是辅助小区建筑的一系列公共设施,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它既简单实用又美观与和谐,同时在小区景观中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它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空间的同时,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反映出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特征。设施小品在布局上一定要注意和整体环境的协调。在设计时,一定要先对环境特征、文化传统、空间、小区景观等方面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确定设施小品形式、主题、材质、色彩、尺度、 比例、状态、位置等,使其和环境协调统一。

4、经典案例分析

小区位于广东省某市金沙湾观海长廊西边,东临观海路,南临规划路,西临海湾路,北隔海阳路与金沙湾四期相望。地块现在小区东边的观海路为主要的交通道路,其余三个方向的道路还未建设,用地基本呈方形,地块方位是南偏东27度,项目占地总面积为80319.3平方米,规划净用地面积为65385.0平方米。

强调以人为本、社区与城市共融、资源共享(把自己收集的一些内容通过一些平台与大家一起分享)、和谐社区。充实表现小区的地理位置,强调小区与外部观海长廊的交流和渗透(低浓度溶液中的水或其他溶液通过半透性膜进入较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景观的上依照共享原则,采用大景观规划理念,将小区景观设计融入到城市景观体系中,经过2.5万平方米的小区中心园林连接城市与居住区,从而形成密不行分的整体景观。

4.1规划设计

根据小区地理位置和自身的现状条件,联合用地现状,合理部署居住、公建及绿地。小区位于观海长廊西岸,在景观设计上从城市这个角度去考虑,把海景引入居住区,并很好的延续,为城市所办事。在建筑部署时尽量的加大建筑间距,并做到南北的通透,使小区内部形成一个内庭院。建筑物本身经过层数的高低错落和不一样的户型组合方式避免了建筑的单一化。

由于地块东面临海,海边并有接60米宽的观海长廊绿化公园,最大限度地应用海景资源,建筑采用周边式、中心大花园的规划结构。本方案(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的规划)首先将东面的建筑界面打开,部署2-3层的商铺和会所,既形成大气的入口会所,作为小区的主要步行入口,又可以将观海的视线引入地块内,使西、北面的住户可以较为开阔地看海。地块的南面建筑采用点式的部署形式,使整个小区的空间形态更加通透、生动和活泼,并一定角度部署,能更大限度地看海。整个小区绝相当多户型都可以看到海景。1-2层的商铺沿街四边部署,更好地实现地块的商业价值。

4.2生态景观设计

景观规划上,与海的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相呼应,强调滨水风情的亚热带风格的渡假式园林。充实考虑了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如天然海岸线,金沙湾观海长廊上的长绿林木和草地和点缀此中的景观植物,联合用地内部的中心大花园,在景观设计上强调会所与内部园林在空间和功能上的衔接,从而达到内部步行空间的完整性和差别性。再者,应用半地下室的高差,联合园林内部的泳池、水体,既使中心大花园在景观层次上有所突破(意为打开缺口突破难关),又可把园林景观及光线引入半地下车库,经过对景观空间的合理组织,使社区成为一个流线生动的完整景观片区。

在休憩线路设计上,充实考虑建筑整体,以建筑空间表现景观层次,将活动范围由中心景观区扩展到组团景观区,使人的社区活动范围倍增,并且提升了组团景观的应用效率,并实现了景观空间之间的渗透(低浓度溶液中的水或其他溶液通过半透性膜进入较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和延伸,绿化设计中,中心景观重点选用常绿乔木、开花乔木、丛生草本植物,注重植物的原生状态,模仿自然野生的效果,突出绿化的质量。植物选用上强调乔木与灌木,社区周边选用攀爬植物以形成遮蔽的效果,强调花卉的季节性和植物的安全性。

4.3道路系统及竖向设计

采用人车分流、小区内部平时无车辆进入的原则,创建安全便捷的小区通行系统。机动车经过社区道路直接进入地下车库,或停在组团露天车位上,可行达到人车分流。小区的消防道路可到达组团的任何角落。小区主入口以人行出入口为主,次出入口设人行和车行出入口。整个小区内部设置约4.7万平方米大型地下停车库,停车位比例按小户型户数可达到1:0.67,以处理小区日益紧张的停车难题。用地现状地势地形已平整,无明显高差。根据沙湾控规,道路竖向设计采用向四周分散排水的原则。地下室上面中心花园的规划室外标高分两部分控制在8.0米、6.6米(覆土1.2~1.6米);为使行人、车辆能有充足的坡度进入中心花园,必要时可在行人、车辆通道范围内适当降低地下室高度。

5、结语

综上所述,小区景观设计是人类的一种能动行为。是以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进而设计更加美好舒适的生活空间的一项活动。以科学为核心,以艺术为形式,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方向,目的是为城市小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更易于人们生活的环境。上文探讨了城市居住小区景观功能化设计的内涵、原则、以及环境、建筑、道路、设施、 绿化和水体的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1]郭淑芬编著.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3-4.

[2]王国斌,张斌编著.景园设计 [M].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3]郑宏编著.环境景观设计[M].上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引言

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以培养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和具备一定实践基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开发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主张提升实践的基本技能,教学上坚持以艺术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更高的期望值,原来强调书本知识与强化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课程设置的优化处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构建出一系列合理的评价机制,已成为高职院校中景观设计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1.定位不明确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不充足,开课周期晚,是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所存在的普遍现象,一味地模仿普通高校课程,形成了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大幅度缩减的“浓缩版”。

2.单调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完全遵循教材中的内容,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课后不断练习,这是多年来教师与学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形式单调乏味。最终学期末的考核评价往往采取笔试或课程命题设计的形式进行评定,手段单一。

3.乏味的教学内容。规划的教科书更新速度较慢,且更新后教材的主要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导致教师所讲授内容有局限性,相对滞后,教师的教案与课件内容陈旧过时。

4.单一的教学环境。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大多集中在教室授课,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主动性缺乏。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在高中阶段培养起来,应试教育导致被动学习,学生学习进取心不强,因此他们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多有排斥。

2.学习交互性缺乏。学生感到教学形式单一,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学过程中难以形成教与学的互动。

3.实践环节缺乏。学生感觉只要作业完成了就万事大吉,对做作业的过程不重视,与教师进行方案交流和汇报的机会较少,且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更少,导致在毕业后对实际项目难以应付。

二、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设置要明确

在不同专业设置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定位也有所区分。类型从一般掌握到熟练掌握,选修到必修,辅修课程到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景观理论知识为基础,从景观概念入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可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定位,安排合理的教学周,并对理论和实践环节合理分配。在教学环节,应注重对景观理论教学中设计理念的培养和对基本概论、设计程序和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绘制方案、汇报方案的基本能力。同时,在课程阶梯定位中,使学生逐步熟悉、了解、掌握一些景观设计的技能。

(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景观设计领域的需求进行,以满足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更新专业知识,以技能突出发展为教学宗旨,不断优化。满足学校基础教学的需求,突出实用性的课程,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

1.对专业知识的巩固。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专业领域,教材不能完全代表这一领域的专业发展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设置课程内容时,教师应立足于帮助学生了解该领域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最新信息。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使用报告、文件,或邀请从业人员开展专业讲座,让学生多听、多看、多了解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其专业的魅力。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还可以介绍一些经典案例,也是业界最前沿的作品,了解尖端的、完整的、新颖的知识,既开阔眼界,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又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

2.对技术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的毕业生更多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大部分可设置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在已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后,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景观设计项目,通过专题模式分析,循序渐进地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设计,从对作品分析剖析,到独立设计、小组讨论、综合评价,逐步提高学生发现、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选择应该注重典型性、整体性、可操作性,而且要关联到不同类型的景观设计,如城市公园设计、城市广场设计、住区景观设计、庭院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和道路景观设计等。当前生态景观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即软质景观(植物类,水景类)正日益受到广大景观设计师的青睐,但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相关内容的容量要比普通高校低得多,因此分析认知树木的软质景观与植物部分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甚至取消,导致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实际项目中的植物配置内容。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到这个现象,需要保证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常用园林植物知识。3.对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是一个必要的途径。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景观设计公司的合作交流,签订并完善一系列合作协议的内容,努力实现“全方位”对接的教学与实践。学校可利用设计公司项目多且实用性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过硬等特点,定期派部分学生到公司内进行阶段性实习,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习,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社会对本专业技能的需求程度,社会需要怎样的行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设计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校企合作的宗旨“实践演练”,可以使学生学习更贴近社会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的转换

高等职业学院培育的是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也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必然的选择,在确保基础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拉近课堂与职场的距离。

1.缩减“照本宣科”,增加“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一般都是一些实际设计项目,从中包含的工程不一定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的,但可以把项目分解成相关的小案例和知识点。在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倡分组合作,以培养今后工作的团队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评价最终结果。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在教学实例中分配教学任务。在教学实例中找出景观设计项目中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决是必要的,但如果这一环节被忽略,很可能会导致缺乏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全面的锻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入完整的任务,通过认真参与完成设计任务书的全过程,学生真正体验到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知识点和任务量,了解到什么是良好的工作流程,以此培养学生规范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如景观设计工作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通过完成该项目,力争使其中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贯穿成线,形成一个个知识点,使学生整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锤炼,从而形成一个顺畅的学习通道。

3.在任务分析中提高技能。当课程教学进行到最后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时,可将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将景观设计公司某项目阶段性的任务用作业任务书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组分块设计,最终组合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而后将学生们做成的设计方案与设计公司的最终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的作品与实际工程的差别便一目了然,然后给学生分析哪些地方做得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在分析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员都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点评,逐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案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方式的改进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虑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应加设专业技能训练的评定,将以往形式单一的、以图纸审美为主的考核评审标准替换掉,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定标准。

1.实践性的考核标准。所谓实践考核标准,就是在不同类型的作业考核中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来讲,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图纸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往往占据考核重点,而对于景观设计的实际工作流程、技能应用、材料与工艺的运用等方面考核性较弱。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如果与普通高校艺术生比理论知识、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明显存在着差距,但如果从工作的实践性上比,应该有一定优势。因此,将考核标准向实践性转移,不仅客观反映出高职学生的技能特点,还能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这会在整个课程设置中起到一个教学风向标的作用。可见,高职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核心考核内容,应该注重设计思维展现、设计方案表达、图纸表现等。可根据课程的阶段性区分考核的内容,例如,设计思维展现的评判,可以在整体设计思路的合理性与美感上加大权重;设计方案表达和图纸表现上,则可以在软件技能、工程技术等层面加大权重。

2.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无论采用哪种考核评判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都是考察重点。客观反映出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多元化考核方式的目的。在常规原理课程的考核中,多以随堂练习和课程专项练习为主,所以建议加大课程专项练习的比重。例如教师在讲解完景观设施内容章节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考察公园、校园、广场和码头等景观设施,引导学生对此类设施进行仔细观察,对某些景观节点进行优点和缺点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改善对策,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调研报告,如图2所示。通过这项实践练习,可以使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对实际的场景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可采取开放式考核,组织课程作业展,邀请第三方参加考评。如聘请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对作业进行整体思维逻辑、表现能力等评价,作为教师最终评判的参考意见,使得考核方式更具综合性和客观性,同时也可以更科学更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3.细化考核内容。在课程考核中应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企业实践基地项目设计知识涵盖面广的特点,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思维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考核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例如,两个学生的成绩同为90分,在考核内容中可以设计题型来考查哪位学生在认知性方面较强,哪位学生在创造性方面更出色。对考核内容的细化,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看清自己的优缺点并自觉有针对性地改进,有助于为今后的实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找到学生的优势与劣势,今后不断针对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结语

从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发展体系的构架进行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本专业在社会的良性发展产生着重要意义,其重要性决定着高职院校在这个专业上的生存与发展。本文提到的四项教改措施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我们也期待此类原理课程的改革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应该具备突出的实践特色,教学改革是需要学院、教师、学生和社会共同努力的一项任务,促使教与学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构建一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特点、学习模式、技能层次的实践理论课程,推动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迈向一个更高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冀凤全,赵茸.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建筑,2009,(34).

[2]王丽娴,龙松亮,章晶晶.案例教学在建筑学景观设计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

[3]杜彦玲.职业培训课程建设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06).

[4]李向北,余治富,赵亮.某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学位课程及教学方式[J].山西建筑,2010,(22).

[5]赵艳,卞广萌.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0,(19).

[6]周勃,任亚萍.项目实训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03).

[7]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色彩;设计

引言

园林的色彩布局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色彩是视觉审美的重要对象,是最能引起视觉美感的因素,对景观欣赏有着最直接、最敏感的接触。就园林景观的色彩设计而言,它不同于建筑、服装、工业产品等的色彩设计,园林色彩大多数来自植物的配置,大部分的园林景观中尤其是城市公园、绿地都是以绿色为基调色的,而建筑、小品、道路、水体等景观元素的色彩是作为点缀色出现的。园林植物的色彩是园林色彩构图的最根本部分,是园林色彩构成的主体,一件园林作品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构图是否和谐、美观。

1 园林景观色彩应用的基本原则

色彩应用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寻求关系平衡的统一和对比的矛盾共同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它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同一色相的变化与统一和不同色相的对比与调和。

1.1同一色相的变化与统一

同一色相是色相环上色相距离150角左右的色相。这种色相在视觉上色彩差别很小,因此可以营造整体统一、单纯、雅致、平静的色彩氛围,但有时容易造成单调、呆板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同类色相的对比能在其他色相的对比当中起到缓冲对比的作用,在设计中宜用于大面积的背景处理或需要单一简洁色彩的景观。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绿色这一色相作为道路绿化带设计的主要基调,一方面可以缓解视觉疲劳,有利于司机安全驾驶;另一方面,绿色给人以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感觉。应用中使用具有色相变化的绿色植物,在草本植物中,如萱草的叶子是黄绿色,天鹅绒则绿中带黄;木本植物中,落叶阔叶树中悬铃木为黄绿色,钻天杨则为深暗绿色,常绿阔叶树为有光泽的暗绿色。在搭配上,统一色相的应用,可以突出景观在重复出现中达到统一,其叶色不同绿色调的细微变化,在应用上各有作用,在构图上具有多层次的视觉效果。

1.2不同色相的对比与调和

如上所述,同一色相变化细微,大片反复使用容易造成单调感,因此不同色相的对比与调和,会让景观的色彩更丰富、更活跃,这也是园林景观色彩效果营造中最常用的一种配色手段。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应用两种或多种植物色彩进行对比与调和,使人产生愉悦、舒适的色彩感觉。在停车场、广场等道路景观设计中,绿化带采用色叶对比强烈的花卉与树种将他们区别开来,以引人注目。再加之明度、纯度等差别运用,更可营造出各种各样的调和状态,配成既有统一又有起伏的优美园林景观。

2 具体案例分析

色彩,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好的设计师都十分善于运用色彩,通过下面的一些色彩搭配实际的图片,你可以看到如何将色彩理论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中。一个有效的景观色彩设计可以弥补许多景观设计缺陷。

如图1,这是一个暖色搭配,鲜亮的色彩会让庭院的主人在清晨第一眼看到窗外景色时,感到神清气爽。

如图2,鲜亮的红色以及鲜艳的黄色,在景观应用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加入植物的色彩以及岩石的配合,可以使得整个景观看上去自然,犹如置身在大自然之中。

3 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具体运用

3.1园林景观的配色

首先,一定要将园林的整个环境的色调进行统一,色彩做到主次分明是实现统一的必要因素,因而便产生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配色问题。虽然只配色并不能够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够与景观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一致,但是一定要能够保持一定调和的关系。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调和方法以及配色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景观设计所追求的色彩效果来进行色彩的选择和支配,从整体上来说,必须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使得使用的色彩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作为支配的色彩。

3.2园林景观的色彩造型

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可以对色彩的造型能力进行利用,使得建筑或者景观小建筑成为经管的标识或者视线的焦点,但是无论这些装饰的色彩有多美丽,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是首要前提。经过研究发现,一般进行这种色彩的装饰时,会很容易出现过度的情况,因而在对色彩进行选择时,必须要做到谨慎小心,不仅要满足其单体得到协调的要求,还要对于周围环境协调的要求进行满足。

3.3园林景观的色彩过渡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一般都会划分出几个不同的空间,每个空间之间都要经过一定的过度才能达到协调。在运用色彩时,也要对每个不同空间的色彩进行联系,使得园林景观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够得到色彩效果的调和和对比。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形式布置时,要对体、面、线、点等进行利用,这样可以对景物的刚柔、弱强以及动静进行表现,让景物产生一定的节奏感,相对应的,可以对不同的色彩空间进行营造,使得它们能够在彩度以及明度上有所区别,连接成一个有韵律有节奏的色彩空间。

3.4园林景观的色彩组合

当园林景观的色彩设计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一旦发现色彩对比过强或者色彩过于单调,就必须要加入一些其他的颜色,使得景观色彩变得柔和和丰富。可以讲黑色、白色、无彩色等加入到色彩构图中,都能够取得一定的调和效果。如果加入色彩中有彩色,那么应该选择颜色相近的,或者彩度以及明度相近的。要想达到园林景观的色彩组合,还有很多的色彩调和的方法,形式也多种多样,还需要我们不断的观察、发现,积极的探索寻找合适的方法,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就能够使得园林景观设计的色彩组合更加完善和丰富。

3.5园林景观中小建筑的设色

小建筑的设色应能表达功能效果,做到表里一致,形式与内容统一,以表示其应有的风格。如茶室,凉亭等,以能激发人们愉快、活泼、兴奋、动人、安静等思想情绪比较相宜。并且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既要取得协调又要有对比。如在水边宜取米黄、灰白、淡绿等中灰调为主的色彩,以求淡雅,取得整体协调的效果并有轻微的对比。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宜取当地的地方性材料为主,并考虑在炎热地带多用以调,以创造凉爽轻盈的效果,在寒冷地带宜用暖色调,为人营造温暖的气氛。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7篇

1.国内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内景观设计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整个大环境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之下也存在一些问题。

现在国内的景观设计主要以居住区景观为主,而有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陷入了几个锚误的认识之中。第一就是曲解了“档次”的概念,片面的认为档次就是大的体量、奢华的材料。其二就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景观的初衷――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其三就是盲目的把国外的一些造园手法生搬硬套到国内,根本不考虑是否合适,这也与业主的审美品位有关。

2.新中式风格的兴起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底蕴,在这几千的传承中,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造园艺术手法。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有些东西不能说不好,但可能不适合当今这个时代。古语有云“不破不立”,正是由于古典造园手法完全搬到今天的不合适,才产生了既继承传统,又融合现代材质和生活习惯的设计风格――新中式风格。

3.新中式风格景观的优点与不足

新中式风格的出现让国内景观设计行业长期缺乏文化底蕴的现象得以改进,也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以及改变人们对于古典园林“乏味”“无聊”的印象。对于时代来说,它也很好的融人到现在这个现代主义当道的时期,并与之和谐相处。新中式风格用现代造园的技法完美的表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神内涵,删繁就简,让现代人更加容易接受。

目前大多数所谓的“新中式”还只是单纯的停留在表面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纯粹的再现式,花重金再造或者复制古典景观,没有半点时代特征。二是混乱的“中西混搭”,没有深刻的理解古典园林中所包含的一些精髓的部分,造成眼花缭乱的混乱感。

能指与所指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的衍生

在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是一对基本的概念。同样,我们也可以将这个概念引入到新中式景观设计之中去。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当然,一个能指有可能对应几个所指。比如说appIe,即为所指,能指是“苹果”,但是“苹果”就只能对应appIe吗?“苹果”还能指诱惑、手机品牌、以及香甜的感觉等等。从而,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的衍生到新中式景观设计之中去来更好的理解其含义,“能指”我们可以看做是个景点的景观小品,例如马头墙、歇山屋顶、漏窗等元素。而“所指”的话,我们可以用古典的造型来表达,也可以将其简化,以适应现代审美趣味的造型来表达。总之,只要能指是具有中国味道的一些元素,至于所指该怎么表达就要依靠设计师自身的艺术美感。

基本符号学理论的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1.语构层面的分析

深圳万科第五园是目前国内将新中式风格景观演绎的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其中一些符号构成元素是经过充分简化和处理后展现的,但是其简化和变形后人们依然可以一眼看出其原形。在景观小品的选用上,第五园的铺装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形砖,这种铺设方法基本与古典手法无异,因为这种横竖交叉的方法让人本身就觉得十分之简洁。在会所的人口区域水景的设置上,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回形纹的元素,将许多回形纹组合在一起有一种“流觞曲水”的感觉。在植物的选用上,因为深圳处于亚热带,所以第五园中选用的大部分都是热带植物,如箬竹、刚竹、榕树、鸡蛋花等植物,充分考虑因地制宜的因素。竹子的重复运用也是一大亮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代表着“高洁”“素雅”的寓意,二来与整个园区静雅的气质所搭配。在色彩上,第五园采用的是白墙灰顶大致的色调,加之以绿色植物点缀,给人以清新、自然、超凡脱俗的感觉。在空间结构上,第五园是以传统村落的格局形式为参照来设置的,由几个院落形成一个小村,小村落与小村落之间的连接道路有些类似于巷子和弄堂,设计师希望通过这种设计来增进城市中日益疏远的人们。

2.语义层面的分析

第五园在意义的传递和阐述中,对于赋义的手法的运用上说,显得更加直接,这有可能与西方现代的设计思想的影响有关。深圳位于广州,受到岭南文化的影响,在岭南地区最著名的“岭南四大园”堪称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而万科第五园取名的意义在于希望继承“岭南四大园”的精髓,又加之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是利用符号中的共性部分传递共同信息的传递过程。在第五园中,居住建筑是靠近水景的,这在形式上是对江南园林的一种模仿,但是其不同的是建筑形式是经过简化的,水景也没有了古典园林中的那种繁琐的驳岸。但是依旧具备那种“神”,整个场景如江南水乡一般,象征着质朴、清澈、宁静的生活空间,水中植物互相映衬,水景与建筑相互融合,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新中式”风格的画卷。

结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民民族意识的复苏,“新中式”风格景观做为传承传统文化的

个方式定会在接下来的很长段时问内逐渐成为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同时,符号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逐步扩大,并且与其他学科建立了相关联系。“新中式”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要求。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与设计思想的融合,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上的延续。结合传统文化,将设计更好的打上中国的烙印,是我国设计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地域文化;滨水景观;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2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50-02

随着现代城市景观规划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对于城市景观的追求也随之提高。居民在满足生活消费的同时,对精神上的享受消费越来越重视,滨水景观作为人为与自然景观兼备的特有的设计方案也成了当代的一个设计热点。作为城市景观设计载体的地域文化在滨水景观中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滨水景观中承载的一系列元素均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融合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理念既能提升城市魅力形象,为城市加分,又可以加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

1 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

1.1 滨水景观的概念

滨水景观一般情况下是指城市沿湖海、江河等水域的而建设的一些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有一定使用功能的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所涉及的陆域和水域,以及一些交接地带和湿地等场地类型相辅相成,由自然景物、人工元素形成的以水域为主充分考虑建筑、绿化、水面、道路等因素形成各种空间序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景观类型[1]。

1.2 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城市区域的环境中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仍然还有一定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是特定区域风俗习惯、生态文明的表现,也是各个地域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的差异。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概况和人文习俗,形成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合的综合体。

1.3 滨水景观现如今的社会需求与发展

从古至今,人的生存都与水密不可分,无数城市都是在水滨地区发展起来。早期的城市中,水是用来作为古代城区的防护工具,例如护城河,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周边成了人口集中且繁华的区域。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有利于改善现如今的城市环境质量,可以彰显承载着的地域文化。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层面追求也越来越高,而且人天生具有喜水天性,这也是滨水景观逐渐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2]。

2 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体现与传承

2.1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地域特色是每一个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是最本质的特色。一个城市的经济命脉中心或者具有发展前途地区的景观设计往往会别具一格,承载着当地特色文化的元素,将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相结合,既可深入当地人民对当地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概念,又可吸引游客到此地感受当地的特色文化,更好地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一个承载着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是不会呈现孤立的状态,是与周围环境的发展情况结合的。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漫长,使其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也因而使驾驭地域文化之上的城市景观蕴含历史韵味。

2.2 地域自然特征的传承与发展

地域的自然特征包括当地的地理风貌、水资源、水文化以及土壤。滨水景观的设计是针对当地自然环境再加入一个人工设计建设形成的一个相对成熟的陆域与水域相呼应的景观设计。地理风貌对建造滨水区有很大的影响,是城市自身所具备的基质状况的实体呈现,根据地域自然特征而进行改造建设滨水区有利于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的特点对于道路走向、功能布局、建筑布置以及空间上的形式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水在滨水景观中至关重要,根据当地固有的水文特征以及周围环境建设情况来作参考,以保护环境,继承与发展作为原则,维持生态平衡[3]。

2.3 人文习俗、风土人情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地域资源富足,不同的区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人文习俗、风土人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的风俗习惯一般是由当地风尚、礼仪、习俗长期发展形成的,将地域性的风俗习惯融入到滨水景观的建筑中,使得景观建设具有一定代表性,是对当地风俗习惯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规划中需要不断挖掘其自身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无限放大,发挥最好的地域优势,以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4]。

3 滨水景观在地域性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作用

3.1 功能性

景观的功能性决定某功能的空间构成以及具体内容的特点,场地功能性是景观设计前首先要明确的。众所周知,一个景观的建筑如若没有功能性,则人们对于它的关注度较低。目前,国内大多数景观设计都存在抄袭、雷同现象,广场设计、游园设计等都大同小异,较少考虑到功能性,功能区分化不清晰、不全面。景观环境应有一定的功能意义,能满足人们的一些活动需求,例如将老人、青少年、孩童等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区域划分,以满足不同人群在环境中的心理需求,达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目的。鲅鱼圈山海广场的建造将功能划分的比较适宜,公共厕所以及洗漱区建在离沙滩比较近的地方,可以使得人们在嬉戏过后方便清洁。

3.2 生态性

目前,环境绿化带越来越深入人心,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会考虑到要保护环境,多建造绿色植物,为了美观植物也比较单一,然而并没有考虑到该植物是否适合这个地区的气候、土壤、环境。有些河堤斜坡都以水泥铺实,严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应该因地制宜,不盲目跟从,根据该地区的植物所需要具备的功能进行物种配置,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因素,改善不利因素,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来维持、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滨水景观作为人工加自然的系统交融而成的开放空间,属于生态非常敏感的区域,因此对生态的保护要格外注意。尊重和保护原本就有的自然元素,顺着自然发展的机理,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是景观建设的重要职能。东北山海广场的美人鱼观海堤的建设考虑了对生态保护的原则,斜坡保持着原生态的石头。大堤的建设刚好把2种不同类型的沙滩分开,沙滩与浅滩的巧妙结合,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将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划分区域。

3.3 文脉延续

滨水景观设计中更需要注意地域文化的挖掘,不要单单局限于景物塑造,而要注意当地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自然特征等方面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类似于这类的滨水景观设计既能形成相当美观、独特的环境,又能对当地文化起到传承和发展的作用。起初鲅鱼公主的建造是对当地文化的延续,随后设计师根据当地的特色,把这一地域景观延伸成了独特的、具有城市代表性的滨水景观。

4 东北鲅鱼圈山海广场案例分析

东北鲅鱼圈的山海广场由美人鱼广场、美人鱼观海堤、美人鱼浴场、美人鱼变身贝壳、美人鱼丽莎公主雕塑以及海中十二生肖组成的一个集度假娱乐、旅游观光、运动于一身的旅游黄金海岸地带。

4.1 人鲨传说

鲅鱼公主雕塑的建造是由一个古老的传说而引发的灵感,这一古老的鲅鱼传说赋予了这个冰冷的雕塑一个生命的灵魂,迷人的渤海湾也因这个传说变得更有魅力,而鲅鱼公主的雕塑也成了渤海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整个鲅鱼圈居民人人皆知的雕塑,成了这个城市的代表性标志。以一望无际的大海作为背景,高达60 m的鲅鱼公主雕像与礁石、海水、飞鸟相呼应,尽显和谐之美。鲅鱼公主雕塑与北边的鱼跃龙腾相辉映,与东部望儿山翘首相望,是山海文化和鱼龙文化交融的经典力作。这一雕塑的建造使得鲅鱼圈文化底蕴骤升,彰显当地文化特色,吸引了各地大批游客来此游玩。

4.2 美人鱼浴场

东北的洗浴文化独具一格,去澡堂或是泡温泉是当地人的家常便饭。正因为东北的这一文化习俗,美人鱼浴场的建造成功地展现了其功能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人的亲水性,白天人们在沙滩上迎着海风追逐、玩耍,每到傍晚一家人或者是情侣、朋友来此地洗盐浴、游泳,观海堤旁边是一个浅滩,退潮后人们可以来此捡贝壳,这一视觉景观和休闲娱乐相结合,丰富了景观区域的功能构成。

4.3 美人鱼观海堤

美人鱼观海堤将海岸的2种不同形态进行了一个区域划分,一边为浅滩,一边则是沙滩,因为考虑到生态因素,所以堤坝的建造没有用到水泥,充分尊重和保护原有自然因素,将原有的自然环境和人工设计搭配得十分巧妙,使美人鱼观海堤显得更加自然。

5 结语

将地域思想融入到滨水景观设计中,强调的是一种对本土文化、人文资源及自然环境的尊重。虽然大同小异的广场建筑司空见惯,然而大众的审美意识却有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对地域保护意识正在逐渐苏醒,开始对自身所处的地域有了正确的价值认识。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需要巧妙结合、勇于创新,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滨水区的发展[5-6]。

6 参考文献

[1] 魏雯,汪燕,苗宝成.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革命老区环县环江风情线设计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1):222-227.

[2] 刘鸾君,李涛.滨水景观塑造与民族文化特色演绎:以河池市“一江两岸”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0(10):67-69.

[3] 张路红,项远.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6):677-681.

[4] 唐胜田,康永详,张景群.西安市长安区河城市核心段滨水景观规划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2):23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