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范文第1篇

关键词:GPS-RTK技术;交通沿线;山体滑坡;位移监测

当前,尤其在多雨的季节,山区山体滑坡自然灾害频发,给山区的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有必要对山区交通沿线的山体滑坡进行监测,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山区交通道路通畅。现阶段,对山体滑坡已有了多种监测方法,主要有大地精密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和宏观地质监测法等等。毋庸赘言,这些方法可以对山体滑坡实施监测,但都存在一个严重的缺点,即精准度不够高,且会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因此,本文探究GPS-RTK技术在山区交通沿线山体滑坡位移监测中的应用。

一、 关于GPS-RTK技术

一般情况下,山体发生滑坡前,位移的偏移量都非常小,因此,必须采用高精度的GPS技术才能准确监测山体滑坡的位移动向,满足监测的需要。目前,采用常规的GPS监测方法虽然可以对山体滑坡实施监测,并且具有各站间可以独立进行监测、能够同时测定点的三维坐标等等优点,但这些方法的一大弊病是不能实时对山体滑坡进行观测,进而也就做不到及时预警。相比常规的监测方法,RTK技术的最大的优点就是它能够实时对山体滑坡进行监测,并且精确值可以精确到厘米,以此实现对山体滑坡的高精度监测。

GPS-RTK技术是一种简称,它的全称是实时动态定位技术。这项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实时提供达到厘米级的点的是三维坐标。当前,RTK技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较为常规的RTK技术,这种RTK技术有不小的局限性,一般只能监测较短的范围,随着距离的不断拉长,它的误差会越来越大,以致于无法得到正解;一种是网络RTK技术,这种网络RK技术实现了区域范围内厘米级和精度均匀的实时动态定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VRS虚拟参考站技术。在上文中笔者分析过,山体滑坡前的位移量非常小,因此需要高精度的监测技术,而网络RTK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实时监测,也就是说,监测山体滑坡,网络RTK技术是首选,是最佳选择。

网络RTK技术利用地面布设的参考站组成GPS参考站网络,通过收集各个参考站观测到的信息,建立误差模型,而在移动站附近会产生一个虚拟的观测站,进而实现将二者进行载波相位差分改正,实现对山体滑坡的实时动态的高精度定位。

网络RTK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信号接收部分,二是实时传输部分,三是数据处理部分。控制中心不断收到来自各个参考站的观测数据,控制中心实时结算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而后便进行误差模型的建立。移动站将单位定点确定的三维坐标,通过无线数据链路传输给控制中心,经过处理后,便可以得到点的精确位置,实现厘米级的实时定位成果。

二、 基于GPS-RTK技术的山区交通沿线山体滑坡的监测

利用GPS-RTK定位技术进行位移变化的实时监测,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高科技监测手段,现阶段,国内外都非常重视,为研究这项技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用GPS-RTK定位技术对山区交通沿线的山体滑坡进行监测,是GPS技术的一项新的应用,但这种技术应用并不常见

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许多技术专家正在积极开展基于GPS定位技术的山体滑坡监测技术的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如李劲峰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应用GPS技术监测新滩滑坡的现象;而国外的J.A.吉利等人则介绍了如何利用GPS快速静态以及实时动态的定位方法在滑坡监测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而且还讨论了GPS监测滑坡表面的位移的可靠性。

基于GPS-RTK山区交通沿线山体滑坡监测系统,可以人为地划分为三个模块,一是数据的收集和发送系统,二是数据的接受和处理系统,三是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查询系统。

(一) 数据的收集和发送系统

数据的收集和发送系统,位于山区交通沿线的附近,此系统是由GPS接收机、监测设备和数据发送设备等组成的。此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接收GPS接收机所处的交通沿线观测点的输送的各类数据,比如观测点的三维坐标等等,然后再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通过发送设备,通过网络传输给下一系统,也就是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对山区交通沿线山体滑坡的高精度监测,通常需要布设许多的GPS接收机观测点,这是为了确保监测的精确度。但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了能够有效节约成本,近年来,相关人员经过技术攻关,研发出了一机多天线系统。该系统在每个监测点都安上天线,多个监测点共用同一个GPS接收机,控制中心通过对天线的控制,就可以使GPS接收机接收到各个观测点的数据。

(二) 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

该系统在控制中心,主要由接收设备、滑坡检测软件等组成,主要功能是接收各种传过来的数据,然后通过各种软件和方法处理数据,从而得到观测点附近是否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如有可能发生滑坡,则将进行预警,对交通路段实施交通管制。

(三) 数据库和数据查询系统

该系统也在控制中心,由数据库和各种查询软件组成。此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存储数据,并及时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查询,用来研究山区交通沿线的山体滑坡情况。数据库中有大量的历史数据,这些历史数据可以定期分析,以此寻找山体滑坡的发生是否存在规律性,从而可以更加准确的监测山体滑坡,尽可能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遭受重大损失。

结语:

现阶段,我国山体滑坡自然灾害多发,给山区人民,尤其是给山区交通沿线的居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很有必要对山区交通沿线的山体滑坡进行实时高精度的监测,通过提前预警,减少交通事故和居民财产损失。GPS-RTK技术的应用,对于监测山区交通沿线山体滑坡来说,无疑是一个创新举措。基于GPS-RTK技术的山区交通沿线山体滑坡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山体滑坡的实时、高精度监测,该系统集GPS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无线传输技术、数据库技术于一身,相对于传统的监测技术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给山区交通沿线山体滑坡的监测和预报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方向。(作者单位: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辰宇,章璐钰,熊英男. GPS-RTK技术在山区交通沿线山体滑坡位移监测中的应用[J]. 工程技术(技术与应用),2011(9)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泥石流;滑坡;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17-01

泥石流和滑坡灾害是我国十分常见的地质灾害,泥石流主要是指由洪水强大的冲蚀力引发的灾害,洪水会携带大量和泥沙和杂物,洪水强大的冲蚀力再加上泥沙和杂物自身的质量,会使得泥石流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会对沿途和沟口的村庄和城镇造成极大的破坏。滑坡是山体斜坡上的部分受到雨水侵蚀、地震等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整体向下运动的现象,这会对坡下的建筑物和人员造成极大的危害和影响。无论是滑坡还是泥石流,都会给我国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只有进行相关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够减少损失。

1.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1.1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由洪水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其来势凶猛,在很短时间里,大量泥石横冲直撞,冲出沟外,并在沟口堆积起来。泥石流来势凶猛,而且经常与山体崩塌相伴相随,冲毁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庄、城镇, 对农田和道路、桥梁及其他建筑物破坏性极大,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易积水,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同时山体及坡体的物质组成、降雨和地震都对滑坡的形成和发生产生影响。

1.2人类活动对泥石流和滑坡的影响

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活动破坏了区内的原始植被,直接诱发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2.泥石流和滑坡的防治措施

2.1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

合理布设监测站点。在区域内建设水文、气象 、山洪灾害及滑坡泥石流等多个监测预警系统,负责监测实时降雨、洪水过程和山洪灾害,为减少或避免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可靠的支撑。分析确定临界雨量以及时段降雨量均值及场次暴雨资料分析确定各河流的临界雨量值,根据临界雨量及诱发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 3 级: 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建立山洪灾害预报模型。预报模型的建立是山洪灾害预测的重要环节,可分别采用气象因子相关法、回归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等建立山洪灾害预报模型。

2.2采用科学的防护技术

随着现代防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迫切要求,相邻学科的渗透、促进,以及洪水给人类社会经常造成重大灾害损失等,促使人们利用科学的防洪技术。根据山洪灾害分布成因、特点及防治任务,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建设包括监测系统、县级山洪灾害防御信息接收平台、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组成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平台。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洪水预报警报的水平,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先进手段,为指挥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2.3注重水土保护防止洪水泥石流的发生

采用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防治。在区域内禁止滥砍滥伐,进行封山育林、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植被可增加地表对降雨的滞蓄能力,还可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因此要大力保护和治理极易发生滑坡及有泥石流发生的区域的植被。

2.4采用工程性的防护措施

工程性的泥石流和滑坡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是: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穿过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滑坡的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体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丁坝”;在滑坡体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3.泥石流滑坡防治的长效手段

只有充分了解区域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才能够真正了解到灾害的发生条件,同时相关部门应当进行实时的检测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自救水平,减少泥石流和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影响,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和政府的整体形象。

结语:滑坡和泥石流都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通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数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荒、过度放牧、人工切坡等等。因此需要人们树立环保的理念,同时相关部门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工作。另一方面滑坡和泥石流有些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于山体的加固,防止灾害的出现。同时还要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处理,防止出现次生灾害对人们造成二次影响。相信通过相应的防治措施,一定能够减少泥石流和滑坡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范文第3篇

【关键字】滑坡;自然灾害;锚固法

我国是一个滑坡灾害频发的国家,特别在南方潮湿多雨和西部川藏山区滑坡灾害频发,带来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开展了大规模工程建设时期,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很多交通、水利工程在西部建设起来,随着大型机械化的使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随之出现的滑坡灾害也很让人烦恼。在一些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常发生因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所以治理滑坡灾害是我们进行经济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滑坡发生的原因

滑坡的发生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斜坡上的部分岩石、泥土在重力作用下,受到来自人为或自然条件的影响失去原有的稳定性,沿着某一坡面发生滑动的现象。

发生滑坡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部作用。内因是指当地的地质构造和岩土的物理学性质,存在破裂断层、节理发育、褶皱构造、岩层倾斜和线路走向趋于较大倾斜角的岩层,是发生滑坡率很高的地质构造;岩层的物理特性也是引起滑坡的重要原因,比如页岩、云母岩、含有有机质较高的易水化岩,还有如疏松粘土、松散的土层堆积,这样的物理构成因为其水稳性和粘性不足,很容易发生滑坡。此外,外部作用也是引发滑坡的重要因素,包括:积水渗漏、地下水上涌、人工挖掘破坏了原有的地表撑力、地表植被破坏或是受到较大的冲击力等,都有可能引发滑坡。

二、常用的滑坡处理办法

滑坡发生后,首先要查明发生滑坡的原因和性质,对于滑坡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做出基本的判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勘察和测绘,确定处理的办法。比较常用的治理滑坡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一)清理滑坡体。对于一些规模较小,一般颇高小于15m、整体坡面长度小于50m的土质边坡,并且已无向两边发展的可能性。这样的滑坡因为工程量不大,发掘处理后没有再发生的可能性,这样可以采用一次清除干净的方法,彻底根治。

(二)排水工程法。排水工程应在滑坡治理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和降雨情况,相应制定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方案,也可二者结合使用。

进行滑坡地表排水时,一般要先在滑坡体外修建截水沟,把地表水引到自然河沟中。可在滑体内部修建分散的排水系统,在修建时,主沟应保持与滑坡倾向一致,其他分支要与滑坡倾向程30°~50°的倾斜角度。为了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应该将地表填平夯实,有发生风化或裂缝的地方应采用加固或灌浆的措施,另外还应重视保护地表植被,发挥植物对土壤的固定作用。地下排水大致可分为浅层排水、深层排水和截水。对于浅层排水的方法主要是修建盲沟,其深度从数米到数十米之间,当地下藏水量达到10~15m或是更深的时候,应该考虑做地下隧洞或钻孔法的技术处理。

(三)修建支挡工程。当发生滑坡时可以采用修建支挡物的办法来增加地表的抗滑能力,保持下滑岩体的稳定。

1、修建抗滑挡土墙。修建挡土墙是在治理滑坡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建筑物,采用较多的是重力式抗滑挡土墙、锚杆锚索挡土墙。这种建筑物可以单独用来阻挡滑坡,也可以与其他防滑措施结合使用。抗滑挡土墙区别于其他一般土墙的特点在于:抗滑挡土墙的修建要根据滑坡的平面范围、滑坡岩土的推理大小以及挡墙修建的基础地质条件等多方因素确定。挡土墙的结构和尺寸要随滑坡体的压力,角度、方向和作用点的不同而确定。

重力式抗滑挡土墙是比较常用的挡土墙形式,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挡土墙的高度不应大于8m,否则就应采用其他特殊形式的挡土墙,或者每隔4~5m建构厚度不少于0.5m的钢筋混凝土造层。为了克服挡土墙过高的状况,出现了钢筋挡土墙、锚定板挡土墙和预应力锚索等新型挡墙,它大大加强了挡土墙的受力能力,而且减少环境破坏,节约成本。挡土墙的位置应设在滑坡主滑段的下部地区,当滑坡面长度较长而且厚度较小时,应该沿着滑坡体的倾向建设多级挡土墙。

2、设置抗滑桩。抗滑桩是一种借助周围岩层的支撑,把滑坡体的推力传递到其他稳定的岩层的抗滑结构。抗滑桩适合于中、深层滑坡,采用抗滑挡土墙难以治理的情况下使用。抗滑桩的修建是在滑坡体上钻口打桩,不会因为施工破坏其整体的稳定性,具有工程量小、环境污染少、桩点设置灵活的优势。当前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桩和钢管桩,在我国主要使用钢筋混凝土桩。包括:大截面排式抗滑单桩、承台式抗滑桩、排架式抗滑桩等形式。

3、锚固法。锚固法是指使用预应力锚索或是锚杆来加固滑体的一种抗滑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主动受力、工程简单、耗费时间和成本低的优点。锚杆加固多为辅工程,配合其他防滑措施结合使用。能够成为治理滑坡主体的是预应力锚索,适用于岩质滑坡。预应力锚索主要是由内锚固段、张拉段以及外锚固段构成。内锚固段可以分成粘结式与机械式,采用较多的是粘结式,就是用水泥浆把锚索和孔壁粘结为一体;外锚固段主要是由外锚头夹具与钢筋混凝土垫墩构成。

4、土质改良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改善滑体的土质,提高滑体的牢固性的方法,以达到稳定滑坡的作用。目前这种办法在国内使用很少,多作为辅助的办法。包括:电渗法、动力固结法、化学加固法等。

比较常见的是化学加固法,也就是灌浆加固,灌浆加固的目的是通过对岩溶角砾岩的堆积体、滑坡物堆积体和松动的岩体注入水泥浆,使堆积体或岩体粘合成稳固的整体,提高整体稳定性。

三、修建工程时如何预防滑坡

很多滑坡现象实际上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在治理滑坡灾害的过程中,还是应该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办法。

(一)避开大型易滑坡地区。对于已经存在的大型传统滑坡或者很容易发生滑坡的地段,在采矿、选址、选厂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的避开,比如岩层倾斜地段、断裂带以及堆积物沉淀地区在选址施工的过程中都应该避开,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滑坡。

(二)严防已发生变形的滑坡地段大滑坡造成灾害。在某些山区施工建设中,由于对山体的挖凿造成山体边坡和山坡变形开裂的现象。当山体发生开裂的现象时,一定不能再进行施工,先进行勘测和变形测量,判别变形的性质,看是滑坡变形还是坍塌变形,然后在采取应对措施。

总结

滑坡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自然灾害,其发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目前治理滑坡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还不能完全克服滑坡的危害,对于自然灾害我们还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山体植被,在施工中注意顺势而为,避开易发生滑坡的地段,遵循自认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罗丽娟,赵法锁.滑坡防治工程措施研究现状与应用综述[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4)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范文第4篇

河南降雨造成全省103个县(市、区)877个乡镇300.4万人受灾,河南灾后补助申请书怎么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河南水灾补助申请书最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河南水灾补助申请书最新__-___:

我叫__-_,系_村民,因我家于20_年_月_日遭到洪水灾害而蒙受巨大损失,毕生财产全被洪水冲走,目前生活相当困难,特向领导申请水灾救助,望政府能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全家将万分感激!20_年_月连日下雨,引发洪水灾害,洪水将我家两层十间房屋几乎冲塌,门窗、家具、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及用品全被冲走,二儿子结婚置办的家具、衣服、被褥及二媳妇的金项链等被“洗劫一空”,电焊机、切割机等经营生意用的工具荡然无存,院子里摆放的十多桶柴油、数吨煤炭也消失殆尽。据不完全计算,我家在此次洪水灾害中损失至少达八万元。

这场灾难使我一生辛辛苦苦经营的财产化为乌有、毁于一旦,我家一天内遭到如此重大的变故,让我呼天抢地、撕心裂肺、痛哭流涕,我真不知以后的生活该如何维持下去。眼前,我一无所有、一贫如洗,一家大小十几口人的吃、穿、住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活没有了基本保障,上学的女儿的学费也成了巨大的负担。想到这些,我捶胸顿足、心如刀绞、痛不欲生。

灾难发生后,亲戚朋友都闻训赶来,帮我处理善后事宜,他们在为我家的生活现状深感同情的同时相互间开始为我家今后的生计“出谋划策”。从他们的言语中,我无意中得知政府会给予受灾农民一定的救助,听到这个消息,我如获至宝,在绝境中又看到了希望。我不想麻烦政府,但对眼前的困难,我真的是一筹莫展、毫无他法,我真心的`希望政府能够给我家适当的救助,让我度过眼前的难关。

望领导审查、核实、批准,再次真诚地感谢各位领导!

此致

敬礼!

申请人:/shenqing/

__年__月__日

自然灾害有哪些大家都知道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有严重的影响,可是也想知道如何去预防自然灾害。想要去预防,那么就要先知道九大自然灾害分别是什么,在这里先给大家说一下,九大自然灾害指的是地震,泥石流,滑坡,洪水,海啸,台风,龙卷风,雷击和暴雪等。

首先来说一下地震,地震其实预防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现在的电视,手机等传播信息,因为现在通过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通过科技手段监测到地震带几十秒之前来领遇到地震时候大家千万不要慌张,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躲下来等待救援。

再来说一下滑坡,其实滑坡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多在山区,我们要尽量避免在下雨天,到斜坡掩体岩土体附近,尤其是下暴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洪水的话大家首先要注意看天气预报,其次天气不好的话尽量不要去河边玩耍。如果已经深陷洪水当中,一定要抱住漂浮的大型物体,比如大树等等。

一般来说,海啸都是由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所引起来的,海啸发生的时候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波浪,然后对沿海的城市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台风登陆的话我们也要注意,少出门尽量在家里避免出去被大风吹走。

龙卷风一般发生在海上,如果深陷龙卷风当中真的只能是自求多福了,雷击的话其实就是说下雨天的时候尽量少在大树下面或者金属物体下面,不要在下雨天打电话,尽量躲在家里面就可以避免雷击。

暴雪这种情况其实一般来说天气预报都可以预报到,就是大家在平常的时候可以多关注一下本地的天气,尤其是阴雨天、雨雪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一下天气再出门,这样就会减少自己遇到暴雪暴雨的几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这种自然灾害的预测也越来越全面,这样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我们的损失。

自然灾害救助补助标准补助项目主要有六大项:灾害应急救助、遇难人员家属抚慰、过渡性生活救助、倒塌损坏住房恢复重建补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

补助内容:

灾害应急救助,用于紧急抢救和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解决受灾群众灾后应急期间无力克服的吃、穿、住、医等临时生活困难。

遇难人员家属抚慰,用于向因灾死亡人员家属发放抚慰金。

过渡性生活救助,用于帮助“因灾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房可住、无生活来源、无自救能力”的受灾群众,解决灾后过渡期间的基本生活困难。

倒塌、损坏住房恢复重建补助,用于帮助因灾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的受灾群众重建基本住房,帮助因灾住房一般损坏的受灾群众维修损坏住房。

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用于帮助因旱灾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解决口粮和饮水等基本生活困难。

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用于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冬令春荒期间的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难。

相关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7号《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第四章灾后救助

第十八条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政府安置与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对受灾人员进行过渡性安置。

就地安置应当选择在交通便利、便于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地点,并避开可能发生次生自然灾害的区域,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耕地。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并组织受灾群众自救互救,恢复重建。

第十九条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研究制订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组织重建或者修缮因灾损毁的居民住房,对恢复重建确有困难的家庭予以重点帮扶。

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应当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确保房屋建设质量符合防灾减灾要求。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应当向经审核确认的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发放补助资金和物资,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为受灾人员重建或者修缮因灾损毁的居民住房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第二十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由受灾人员本人申请或者由村民小组、居民小组提名。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民主评议,符合救助条件的,在自然村、社区范围内公示;无异议或者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异议不成立的,由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提交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当年冬季、次年春季,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为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受灾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每年10月底前统计、评估本行政区域受灾人员当年冬季、次年春季的基本生活困难和需求,核实救助对象,编制工作台账,制定救助工作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第五章救助款物管理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民政部门负责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分配、管理并监督使用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调拨、分配、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物资。

第二十三条人民政府采购用于自然灾害救助准备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货物、工程和服务,依照有关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的法律规定组织实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涉及紧急抢救、紧急转移安置和临时性救助的紧急采购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自然灾害救助款物专款(物)专用,无偿使用。

定向捐赠的款物,应当按照捐赠人的意愿使用。政府部门接受的捐赠人无指定意向的款物,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筹安排用于自然灾害救助;社会组织接受的捐赠人无指定意向的款物,由社会组织按照有关规定用于自然灾害救助。

第二十五条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应当用于受灾人员的紧急转移安置,基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的恢复重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的采购、储存和运输,以及因灾遇难人员亲属的抚慰等项支出。

第二十六条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财政等部门和有关社会组织应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主动向社会公开所接受的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和捐赠款物的来源、数量及其使用情况。

受灾地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公布救助对象及其接受救助款物数额和使用情况。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范文第5篇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地质灾害一直都是地质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它不仅涉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于自然环境而言同样重要,例如过度开采等人为活动,会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等现象。本文重点论述了滑坡、 崩塌、泥石流、 地面沉降与塌陷几种主要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环境地质

0引言

随着世界人口密度的增大,土地的过度使用,植物的大量破坏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随着城市发展建设,人造工程越来越多和工程规模的日益增大会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如边坡的变陡会造成山体滑坡、 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 过度开采地下水和矿藏会造成地面沉降、 地裂缝和塌陷等。

1)地形因素

随着世界人口密度的增大,土地的过度使用,植物的大量破坏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我国地形以西高东低,地形分为三大台阶,东部、西部、青藏高原三个方向为三大台阶,东部台阶多为平原地区,沉降是常见的灾害,上海、宁波等东部城市,沉降都有不程度的出现。而第二台阶西部地区主要是以山划分,从大兴安岭到雪峰山为界,这里比较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而第三台阶的青藏高原则是滑坡的高发地,泥石流也是频繁发生。

2)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和岩性两个方面

断层与节理发育地带, 容易形成滑坡, 这是因为断层与节理使完整的岩体破碎, 使岩体强度降低。再加上节理面、断层面、层理面通过各种运动之后,很容易产生滑动面或者是切割面,在这种情况下,山体滑动,或者推移,山体滑坡成为必然,再加上自然天气的破坏,例如暴雨,滑坡加剧泥石流就会出现。

3)气象因素

随着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我国对于地质灾害也越来越重视,专门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把天气和地质灾害的预报同时进行,这样的预报方式被称之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足见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通常来说,地质灾害隐患点多为地形及地质极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地方。特别是在恶劣的自然天气面前,地质灾害发生越来越多。

4)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人为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例如、公路、桥梁、房屋等等不仅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同时也破坏了植被。大自然的平衡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破坏,从而各种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现象频繁发生,这些的主因完全是因为人为工程过多而造成的。

当然,植被本身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之一,当植被处于茂盛时期,根颈与泥土紧密结合,泥石流等现象很少会发生,一旦植被被破坏那么泥土本身稀松,泥石流就有可能会发生,为此,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于植被的研究也应该引起重视。

1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不仅危害到国家的财产安全,同时也是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致命灾害,为此,对于地质灾害问题,不仅要加以重视,同时更应该做到提前预防,出现灾害要及时治理,从而减少灾害对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1滑坡

1.1.1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十分复杂, 但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主导因素, 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 其中有岩土体类型和性质, 地质构造和岩土体结构、 分化作用、 地下水活动等。另一类为触发因素, 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 如地震、 洪水、 暴雨、 人类工程活动等。

1.1.2滑坡的防治措施

1)支档工程:它是防治滑坡最主要的一种工程措施, 它可以改善斜坡的力学平衡条件, 以达到抵抗其变形破坏的目的。常用的措施有锚固、 挡墙、 抗滑桩和支撑等。

2)排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的时期,特别容易渗到坡体,当渗到滑动面时,抗滑力大幅下降,滑坡也会随之出现,在坡顶开挖排水沟, 特别是在斜坡变形区四周开挖排水沟, 拦截地表水入渗, 排水沟应用片石或混凝土砌置。其它排水措施还有地下廊道等。

3)削减及反压:减载主要是将较陡的边坡变缓或将滑坡体后缘的岩土体削去一部分, 以达到减少下滑力的目的, 反压是将削减下来的岩土体堆积在坡脚阻滑部位, 减载与反压往往配合运用, 使之既降低下滑力, 又增加阻滑力的良好效果。

1.2崩塌

崩塌现象主要是因为岩土体拉裂面被破坏,从而与母体分离而产生位移、坠落等。造成崩塌的原因:地形是造成崩塌的主因,存在高陡临空面的斜坡易产生崩塌地质灾害。地形切割越强烈,崩塌现象越频繁。风化是造成崩塌的第二大主因,风化会造成裂隙加大,对于崩塌起助推作用。当然,崩塌同时也因为水压、采矿、暴雨等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而引起崩塌现象。

崩塌是一种毫无预警的自然地质灾害现象,为了更好的解决崩塌问题,不仅需要考察好地形地貌,产生的原因,以及受到破坏的范围等,同时对于地质测绘这样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减少危害以及人民人身财产的安全,还是需要建立标知,让百姓避开,或者直接搬迁等办法。如果不具备搬迁条件,需要及时治理,进行相关植被的种植,以及坡底的加固。

1.3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汛期常见的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泥沙失稳搬运) 现象。它是泥沙在水动力作用下失稳后, 集中输移的自然演变过程之一, 具有严重的灾害性。

1.3.1泥石流形成条件

①地形条件:陡峭的山岳是泥石流高发区,在特殊的地形条件之下,既是形成泥石流的主因,也是泥石流活动场所,泥石流是沿着坡降大的沟谷进行活动,每一个泥石流都会自成流域。流域可以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大区域。

②地质条件:泥石流的物质条件主要是由地质条件所决定的,当所处的地质构造相对繁杂,岩土松软、风化严峻,植被被破坏或者护理不佳,很容易就会在山坡处,或者沟谷之内堆积大量的碎状物质,这一些物质其实也是泥石流的一个隐患。

③气象水文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强烈的地表径流作为动力条件。泥石流的地表径流来源于暴雨,高山冰雪强烈融化和水体溃决等,气象水文因素是激发泥石流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1.3.2泥石流的防治办法

①防治泥石流的生物措施:生物措施其实就是把原有的地质进行修复,让地质回归最初的形态,其中包括植被的培育,地貌的维护,特别是对于出现过崩塌的地段,或者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地段严禁耕作。

②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拦挡、蓄水、引水工程都是预防及治理泥石流的工程措施,坝体的建筑需要在流通区域进行建造,不仅起到加固坡体同时还具有拦挡泥石流的效果。为了起到更好的拦挡作用,坝体内还应该有排水孔,并且分布要合理科学,同时为了更好的阻拦泥石流的冲击力,可以进行分级坝体的建设,这样可以通过一级一级的分化泥石流的冲击力,所造成的危害也会减少。同时还应该建设蓄水库,截水沟、引水渠等引水工程,这些工程不仅可以分化洪水的水量,同时也可以削减洪水的冲击力以及有效控制泥石流产生的暴发力。

2结语

近年来,地质灾害一直都是危害人民生命财产(下转第363页)(上接第324页)安全的一大主因。而产生地质灾害的原因众多,自然气候也是其中之一,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等各方面都有关联,同时也与地质条件有关。为此,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成为本文章的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振林,孙加荣,刘颖,袁晓军.崩塌块体形成原因及其演变过程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04).

[2]龙鹏宇,张金川,唐玄,聂海宽,刘珠江,韩双彪,朱亮亮.泥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勘探和开发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03).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理;答题;要点

常见的地理问题有: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农业和城市区位分析;工程选址的区位条件;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御措施;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成因、治理措施和解决办法等,我就这些最常见的问题答题要点归纳如下:

一、如何描述气候特征

1.气温

气温高低(全年高温、全年严寒、全年温和),气温变化(冬寒夏热、冬暖夏凉、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等)。

2.降水

降水多少(年降水量丰富、较丰富、较少、稀少等)。降水季节变化。(夏季多雨,或冬季多雨、或降水均匀。全年多雨,或全年少雨)

二、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地形复杂多样、以某一种或几种地形为主)

2.地势起伏状况(哪里高哪里低、起伏较大、起伏和缓)

3.地形分布状况(地形位置、山脉走向、某些地形相间分布等)

三、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径流量大小(取决于补给水源)

2.径流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有无断流)

3.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4.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

四、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河流的流程长短及流向

2.流域面积大小

3.河道曲直情况

4.支流多少,河流干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五、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的地形,流水平稳,利于航行;

2.气候:降水丰富,径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六、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上游:调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新河道。

七、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1.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含沙量大,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或雨带来回移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

滥砍滥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河流中上游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八、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3)气候:低云雾,少暴雨,风速小。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2.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距市区距离适当,有快速交通联系;

(2)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达的,人流物流量大。

九、城市化问题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产生

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2.问题表现

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绿地面积小,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圈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生物原有的栖息环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灭绝或减少。

(2)对岩石圈的影响,土地质量的下降。城市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堆弃于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质量下降。

(3)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中工业企业,住宅、交通干线的建设,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影响到了各种水体的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4)对气候的影响:城市工业各种气体的排放和各项建设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和地面的热容量,导致气温的变化,产生城市“热岛”现象,也使城市中降水发生变化,以及日照、风力等也发生改变。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十、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

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粮食供应不足,人民生活贫困;教育、医疗、交通、住房、就业困难。

2.人口增长过慢

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老年人生活困难,家庭、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总之,人口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十一、资源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意义

对东部:(1)缓解能源紧张;(2)优化了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3)发挥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对西部:(1)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财政收入;(2)加强能源的开发,促进基础设施建设;(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十二、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1.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2)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3)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2.人为原因

(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3.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十三、东北地区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1.平原区: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2.西部草原区: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十四、水土流失原因和治理措施

1.原因

(1)自然原因:地形坡度大,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2.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在缓坡上修建水平梯田。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范文第7篇

关键词:山区 重载 公路 桥梁设计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010-02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0%, 多位于西南和西北地区,地形地质复杂、自然灾害常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公路网的建设,山区的资源得以外运,加快了山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优质高效能源产品,为支援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山区重载公路桥梁设计

桥梁设计总体上要遵循安全、适用、环保、方便施工和养护及美观的原则。山区的地形、地质因素特殊,并且要保证公路桥梁的施工不会破坏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山区山谷、沟壑较多,桥梁要跨越上述地理环境,所以桥梁的设计比平原地区更复杂,难度更高。以下将分别分析山区公路桥梁上下两部分的结构设计。

1.1山区公路桥梁上部结构设计

由于山区的地形起伏较大,所以公路的大部分路段为桥梁,但是多为小跨径的桥梁,与大跨径桥梁相比具有方便施工、造价低廉的特点,较易应用预制化构配件结构进行安装施工。上下结构的总体设计原则要结合山区沿线的地形、地质、自然生态条件和水文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下面比较分析简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和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T梁三种桥型在山区公路桥梁上部结构中的应用及特点。

简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目前在桥梁中的施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具有方便施工的特点。在山区公路中这种桥型一般应用在地势相对平缓,填土不高的中小型桥梁(跨径15米)上。山区的桥梁多受到跨径的限制,往往造成跨径和高度的比例失调问题,不仅影响桥梁的美观性,也增加的桥墩的数量,间接影响了施工的成本。

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适合于中度跨径(20米或25米)的桥梁,具有造价低廉、方便施工的特点,是山区公路中较常见的桥型。由于跨度适中所以桥型比例比较美观,结构受力性能也比其他两种类型更高。桥墩支架的数量适中,所以施工成本也比较低,投入使用后的后期养护费用需求小。在施工过程中可采用架桥机进行安装,可以在已经浇铸好的桥面上施工,因此减小了施工过程对沿线环境的影响。

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T梁适用于跨径大于30米的桥梁。山区公路路面的半径较小,桥梁上不可避免的要出现超高缓和路段,如果选用混凝土空心板和组合箱梁,在架设梁架时不好调节支点的平衡性,容易造成受力不均、支座脱空的情况。

1.2山区公路桥梁下部结构设计

桥梁下部结构首先要能满足对于桥梁上部结构的支撑受力要求,其次在外形上要与上部结构比例协调、布置匀称。以下分别从桥墩、基础和桥台型式三个部分来说明桥梁下部结构设计要点。

(1)桥墩型式:一般来说,跨径为20米的桥梁其桥墩高为15米以下,跨径为25米的桥梁其桥墩高为12米至20米,跨径为30米的桥梁其桥墩高为18米至30米,而跨径为40米的桥梁其桥墩高一般为24米至40米。山区公路桥梁较常见的桥墩的类型有柱式墩和空心墩。

柱式墩是山区公路桥梁中应用最广泛的桥墩型式,它具有自身重量轻便、外观轻盈美观、结构稳定、施工方便的特点,并且可适用不同类型的基础,桥墩布设灵活性大。山区公路桥梁多数跨越深沟和山谷,与溪流交错并行,斜交的角度较大,采用柱式墩型式可以大大较小桥墩对溪流的阻碍,让流水量不受影响,不会对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一点对于西北少雨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空心薄壁墩相对于柱式墩美观性更好一些,但是施工过程更为复杂,所以在山区公路桥梁中应用的不多。对于坡势较陡峭的地势,空心薄壁墩具有显著的优势,只需要搭一个支架和一套模板就可完成施工。当地面横坡较陡时采用两个墩柱,这两个墩柱的高度相差极大,受力悬殊,如果采用一个空心薄壁墩就避免了上述缺陷。

(2)基础型式:山区公路的大部分路段都可满足扩大桥梁基础的要求,其他地质条件差的路段采用钻孔桩基础形式,在进行具体的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施工难易程度、工程造价和环境保护多方面因素,灵活选用基础的形式。一般对于地面横坡小的桥墩基础,可采用扩大基础形式;但多数高架桥跨深沟等地形复杂路段,地面纵横向坡度较陡,所以可采用摩擦桩形式。

(3)桥台型式:山区公路桥梁的桥台型式一班采用重力式U型台、肋板式桥台和桩柱式桥台三种形式。重力式U型台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高,要浇铸的混凝土量大,但是台前没有溜坡,减少了桥孔的数量。肋板式桥台的应用范围较广,但是高度不宜超过12米,所以在具体应用时会受到限制。桩柱式桥台由于抗推刚度小,当联长较长,台后填土高度较高时不宜使用,一般台后填土高度宜控制在5m以下,联长宜控制在150m以内。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纵向地形陡峭,往往不能设置锥坡,这时采用桩柱式或肋板台会受到较大限制。

2山区公路桥梁车辆运行管理

根据广泛的调查和收集到的资料,在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的运输公路上,一些个体运营者为了追求私人利益,营运车辆装载的货物几乎全部超重。除此以外,还有些车主私自改造车辆,加长、加宽货箱,也加重了山区公路和桥梁的承载运输能力。目前,山区超重交通运输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得到了有关交通部门的重视。

超载运输给公路桥梁带来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常常会造成桥梁结构病害隐患,甚至是结构性的破坏,变成我们常说的“危桥”,运输承载能力迅速降低,影响道路交通的安全运营,给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是损害了山区人民的利益,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前兴建的桥梁,荷载等级较低,占桥梁总数的30%左右,超负荷运营会给这些公路带来严重后果;而90年代以后兴建的桥梁虽然提升了荷载等级,也存在超负荷运营的病害。如果相关部门仍然对这种超载过桥和桥梁失修养护的现象不加以及时纠正,那么在写一个养护周期的5-10年内,将会是一个十分艰巨的桥梁维修养护高峰和有严重资金困难的时期。

目前我国山区公路的超重车辆及通过桥梁的管理状况分析:

(1)在山区的重车过桥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运输车辆的车主往往从私人利益出发,不考虑桥梁的安全,只关注短期利益目标,任意改装车辆或假装货物的重量,导致超载。

(2)超载车辆的长期运营,可以将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缩短至预期使用年限的50%或者更短,造成桥梁挠度增大和桥梁路面过早开裂。

(3)对于上个世纪兴建的、设计荷载标准较低的桥梁,如果长期的超载运营,将会对桥梁路面和结构造成威胁,最终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损害人民的人身和经济安全;并且会增加后期桥梁养护的费用和成本。

(4)目前我国国内大部分山区桥梁的承载能力与车辆超载状况表明,我们急需一套完善的、全面的、长期的管理模式来改善目前的状况。只有充分利用目前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才能研究出成熟的山区公路桥梁车辆运行管理系统。

超载车辆过桥问题在山区变得日益严重,这个问题必须得到公路相关部门的重视,这对于养护已建公路桥梁和规划山区交通网是十分必要的,对我国公路建设事业也是迫切的。超载车辆对于公路桥梁的路面和结构已经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将会给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和安全造成巨大损失。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车辆过桥进行综合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管理措施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切实提高公路桥梁运营的管理水平。改善目前落后的管理手段局面和无限制的运营状态。

注释:

玉溪农业信息网.yxag.省略.

参考文献:

[1]蒋树屏.山区公路大跨异型棚洞结构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张丽华,邓人庆.公路桥梁施工与养护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3]李杨海.公路桥梁支座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范文第8篇

成因复杂 防治困难

2016年7月9日凌晨,消防部门接到报警,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境内有人被困在318国道上,消防队员立即驱车赶往现场进行救援。原来,那里有一辆轿车深陷泥石流之中,动弹不得。消防队员利用牵引绳钩住轿车,采取倒车的方式,慢慢将轿车从泥石流中拉出来,成功解救出被困人员和车辆。

此前6月份的一天,因暴雨引发泥石流,中(中国)巴(巴基斯坦)公路奥布段多处交通中断,一辆满载外贸物资的重型大卡车被困在泥石流中。抢险救灾人员动用了两辆装载车作业,才将被困卡车从乱石中拉了出来。

2015年10月1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区某地突发泥石流,竟然将190辆汽车牢牢困住,一些来不及逃跑的驾驶员和乘客只能待在车内等待救援。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尽管绝大多数人没有亲眼目睹过泥石流暴发时的可怕情景,但通过这些描述,也多少能够想象泥石流发生时的惨状。

泥石流不是一般的洪水,而是一种高浓度的泥、沙、石、水相混合的流动体,其中固体的体积一般不低于15%,最高可达80%。因其流速、流量和冲刷撞击能力都远远大于山洪,而且危害更为持久,所以在我国有些地方,人们形象地称其为“龙扒”“走蛟”等。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所过之处被夷为一片平地,形成了一条长约5000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的泥浆带。有目击者称,这股洪流就像一堵厚厚的墙一样,高达十多米,裹着一层白白的水雾冲过来,其速度甚至比高速列车还快。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要有水源存在,具有液体的性质,沟谷的中、上游地区有暴雨洪水或冰雪融水等都可以为泥石流提供充分的水源;其次,要有丰富的、松散的固体物质,根据固体物质的成分及含量,泥石流一般分为石流、泥流和混合流三种类型;第三,要产生流动,流域内顺着沟谷走向要达到一定的落差,形成重力势能。

由此可见,泥石流的形成既需要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同时又为这种灾害的发生创造了多种不同的途经,给人们的防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环环相扣 灾上加灾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组成的统一系统,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中,一切物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促使地球不断变化。现阶段,人们开始基于这样一种全新的理念重新认识自然灾害,并由此提出了“灾害链”的概念。

什么是灾害链呢?按照我国学者的理解,就是“一种灾害启动另一种灾害的现象”。在这样一个灾害相继发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种东西起着重要的传递作用,那就是能量。灾害链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在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前提下进行能量传递和再分配的一个过程。 泥石流示意图

其中,最常见的是地震灾害链。每次地震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往往都是多方面的。例如,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先是造成宫城县地面出现多处巨大裂缝、房屋多处倒塌致人伤亡,然后引发海啸,造成更大的破坏,接下来该国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并出现爆炸事故,全国进入“核事故紧急状态”,大批居民被疏散。这一切就像是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种灾难诱发了另一种灾难,又像是原子弹爆炸时的核裂变链式反应,使受灾范围从一个地域空间逐渐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

泥石流灾害也遵循类似的链式反应。据地质学家研究,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常遭受台风-风暴潮-暴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链的威胁。如今年5月8日在福建三明市泰宁县暴发的特大泥石流,就是沿海地区的强降雨天气导致。我国西部山区也时常遭受山区暴雨性地质灾害链的侵袭。例如,今年7月6日,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柯克亚乡6村突降罕见特大暴雨,引发特大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造成35人遇难。

前文提到,由于泥石流灾害的孕育和发生需要大量泥、沙、石等松散的物质来源,所以沟谷上游的滑坡成为泥石流的演化之源,在覆盖着较厚松散物质的山区,泥石流往往是滑坡之后演变成的更严重的结果,即构成暴雨-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然而,在灾害链中,不仅仅是能量的简单传递和重新分配,更可怕的是灾情的累积和放大效应。对于灾区群众而言,如果仅仅是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待洪水退去,尚可重建家园;但如果是泥石流过后,不仅大量民房倒塌,道路、电力、通讯设施被毁,而且沉积下来的淤泥和砂石掩埋了成片的平地,给救援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还为以后的修复重建出了难题。

中间切断 源头杜绝

面对泥石流灾害链,我们该如何进行防治呢?现在的思路有两种。

一种是从中间切断灾害链条。我国目前对泥石流的治理多采用这种方式,即开挖泥石流疏导槽,将泥石流排泄到指定地点,防止淤积;铁道和公路交通建筑还常采用修建桥梁,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过,或者采用修建隧道等方式,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事实上,这都是一种避让工程。这些措施一般用在泥石流沟的中下游,目的是为了控制灾害的蔓延。 东川泥石流

另一种思路是,直接从源头断链,杜绝灾害链条形成。这是标本兼治的方法。以暴雨-滑坡-泥石流这样的灾害链为例,我们目前尚不能控制暴雨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但可以在泥石流沟谷的源头采取控制措施。国外也有类似成功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