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1篇

一、精心设计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精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必须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知识点都隐藏在课文中,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多读课文,深入钻研课文,把握课文中的重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课文,让学生学好、学懂、学透。教师在课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导学案。所谓导学案即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的内容应该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教学的导入等问题。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第三单元《背影》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首先应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读准字音,掌握词义,通读课文,了解内容、线索、结构,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明确教学的重点是“由感知到揣摩与探究字里行间的父子间的浓浓深情”。可以这样导入“‘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贾平凹《关于父子》)’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起感受父子间的浓浓深情。” 确定教学的主线: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文章采用什么记叙顺序?本文一共几次写到背影?每次“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想通过“背影”表达一个什么中心?

二、多进行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即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环节,还是教师控制教学过程以及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提问需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只有合理精心地去设置问题,向学生提问,才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强调教师对知识的灌输环节,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环节,导致教与学脱节,极大地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之一即是多进行课堂提问,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课堂提问不是盲目地提问,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式提问。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一定要精心设置问题,把握问题的梯度,循序渐进地提问。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背影》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完全文后,可以进行如下提问:本文一共几次写到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并试着仿照老师的例子概括一下。教师举例: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在文章开头,是作者惦记父亲时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们可以概括为:怀念父亲,惦记背影。这样去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吃透课文。再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中《苏州园林》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完全文后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引导学生能够从整体层面上理解文章。再进行深一层次的提问,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课堂提问不仅仅局限于对一个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运用情境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2篇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人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古诗》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认识和理解其中的意义”,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使教学生动,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我将继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加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2012年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的同主题文章:

2012年六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一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毕业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上学期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语文 教学 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逐步走进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能正视多媒体带来的优势,帮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好地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出发的,并非所有的语文教学课堂都必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不是在每节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只有适度,才会将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1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以其音、形、视频等多角度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制作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学要求的课件,让学生在教学课件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程度的帮助。如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无法理解小石潭的美景,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完美地展示小石潭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可以将小石潭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优美的教学情境当中,伴随着学生吃惊的眼神以及活泼、生动的乐曲,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在小石潭边乐忧相间的心情。

1.2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因为视频、音乐以及图像的介入使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如在《小石潭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小石潭优美的景,结合文本对小石潭的描写,谈一谈自己心中感受到的小石潭,再用语言描写出来,并说一说对所见景物的感受,从而更深入了理解作者的心境。另外,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以及文本的景物描写加深学生的朗读效果,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愉悦感,从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1.3 采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了最大的信息量,有效地优化了课堂结构,加大教学容量,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提高。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语文课堂教学更趋于开放性,语文课堂也变得更有活力。多媒体课件不但将课本上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呈现给学生,而且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阅读文本以及视频资料也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为自主地进行拓展阅读以及合作交流,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中延伸,在研读中发展。

1.4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多媒体课件走进了初中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感知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攻破了学习的难关。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以及作者与闻一多先生之间的关系,并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应该让学生掌握的重难点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及思考,使学生在词句的积累以及重点词句的品读中更好地品味闻一多先生的品质以及精神,步步深入,曲径通幽,较好地把握了文本阅读的重难点。

2.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语文作业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革

2.1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教师当堂批改作业的方式发生了变革。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在传统作业方式的基础上,更加彰显了现代信息技术带给初中语文的变革。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当堂作业进行批改,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当堂批改作业以及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帮助。

2.2 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教学过程,使语文很多作业都可以当堂完成。多媒体课件将课堂进行了延伸,使学生扩展视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很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的语文作业都可以在课上通过多媒体课件解决,并且当堂批改有效地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互沟通、生生之间的互动都让学生乐于参加课堂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3.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适当、高效

3.1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能放在辅助地位,切不可主次不分。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也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但是并不是说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就能够创建高效课堂。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教师只能把多媒体课件放在辅助的地位,而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使用忽略了文本本身的阅读,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教师要注意不要让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要让文学语言的魅力占据课堂。如在《晋祠》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教师可以通过逼真的图像、典雅的配乐展现晋祠的优美和悠久的特点,但是教师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要让学生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朗读、品读思考,而不是让学生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优美的视频中。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4篇

1导入新课要有亮度

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在传授知识中,引征一些古典史籍、名人轶事等来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是当用的。但一定要切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切忌旁征博引、故弄玄虚,教师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而学生却摸不着头脑、充耳不闻,有的甚至昏昏欲睡,把教师的旁征博引却当催眠曲,这样对牛弹琴,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教师在导入时要注意内容、结构的亮度,要让学生能通过亮度,一下子明白教师将他们带向何方。

2讲解课文要有力度

一些教师认为,讲解课文,只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讲解或让学生分析,教师偶尔点拨就可以了。其实,讲解课文应抓住重难点,针对学生实际,教师点拨的力度适中才妥。那种过深、过浅的讲解都是不可取的。文章的分析讲解不能是蜻蜓点水,也不能大刀阔斧的讲座式。这样,在学生的情绪上就觉得枯燥无味、兴趣索然或产生畏难情绪,在知识的接受上可能出现不知或难知。

3课堂活跃要有适度

作为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法,力求使课堂气氛活跃一些,这是必要的。但一些教师却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就越好,有时活跃得让学生忘记了是上课,这样的活跃算好吗?其实,课堂活跃的目的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教师只能是把学生引导在一种活跃的氛围中轻松学习,让学生在乐中学,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那种一味追求活跃课堂气氛而哗众取宠的做法是不妥的,学生就会只乐不学;为此,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时要适度,要适可而止,学生才会又乐又学。

4提问学生要有活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问要灵活多变,问题也要有针对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提问题时还要随机应变、见机行事。不能只提某些学生或某几个学生,这样,就调动不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毫无目的的遍地开花,更不能毫无目标的随便抓兵点将,这样,会使课堂教学冷场或陷入困境,导致教学难以继续。

5板书设计要有精度

在课堂教学中,板书设计尤为重要。有的教师只注重板书的条理性、逻辑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性;只顾将那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而不分主次地板书一整板,结果使学生用笔写不及,用心记不住,到头还是等于零。于是,教师必须注重板书设计的精度,板书设计要精确、简要,让学生透过精简的板书就能抓住课文的主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6作业布置要有妙度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 兴趣 影视 想象力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动的状态。电教媒体的声、形动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flash录音动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琵琶行》这篇课文要求背诵的篇幅比较长,很多学生都感到很为难。于是,我做了一个帮助学生背诵的课件,在课件中有一幅幅能提示背诵内容的图片,还使用flash搭配图片制作了能一句一句相继出现的诗句,并且插入课文朗读的录音。在课件展示过程中,要求学生一直跟着课文录音一起朗读,课后在学生中调查反馈结果,大多数学生表示,这样的记忆方式效果很好,能明显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

2.利用投影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投影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只要运用得当,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训练《让世界充满爱》这个作文活动时,我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影视教学,加深学习兴趣。影视教学的优点是形象结合,生动直观,它能逼真地表现各种教学事物,具有广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在上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一文时,我课前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MTV满文军演唱的《懂你》,使课堂营造出一种母爱的氛围。学生们一开始就被MTV里的人物和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

二、利用直观形象,理解课文重难点

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教《茶馆》时,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方式是该剧的主要艺术特点之一,但戏剧结构是抽象的,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卷轴画”又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果只是借助语言表达用下定义的方式把这个概念“灌”给学生,他们是不容易接受的。于是我用Authorware平台制作课件:与学生一起通过讨论完成了一张按出场先后为序排列的人物活动场面表,然后把这张表视为茶馆人物活动画,再借助“Modify”中图表转换设置效果,把这幅画卷起又放开。当这张表在我的操纵下徐徐卷起时,学生瞪大着眼睛,感觉新鲜而惊奇;当它又缓缓展开时,学生笑了――原来这就叫“卷轴画”!这个教学难点就这样顺利而有效地突破了。

三、激活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1.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动静结合,声形并茂,能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画面展开联想,能领悟内容,发展思维。中学古诗内容反映的年代久远,语句精炼,很多古诗课本中没有辅助插图,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认识肤浅,教师有时也难以讲清。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CAI课件,将诗的内容转换为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多媒体的使用,能够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如临其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讲读《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皇帝的新装》的动画片,录像中皇帝煞有介事的神态、夸张的动作和虚伪的嘴脸,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同学们就很容易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够体味出安徒生高度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教手段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增强记忆力。

3.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教学时,可利用计算机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计算机动画片,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三大功效。

(2)运用多媒体的文本功能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语文教学中审美者为学生,审美对象为教材,教者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3)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炼,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学稿;设计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向每节课要质量就成了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我校自前年春季推行“四步导学”教学法以来,在这变革的三年中,有成绩也有不足,为使这种教学法取得更好的成绩,今后我们设计导学稿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纲为纲,以本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是在摸索中前行的,“四步导学”教学法推行三年以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研讨,实践证明以前导学稿问题设计出现了遗漏,也就是说导学稿设计游离了课本。如在七年级第一次月考中,有一道题是:“昏睡了一冬的枯藤醒了。体会该句的妙处。妙在哪里?”这一问题实质是考查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课本第一单元第四课涉及此问题,由于备课时脱离教材,根本没注意到这一问题,导致课堂虽忙,却收效甚微。月考过后认真分析了考试情况,吃一堑,长一智,后来备课依据大纲要求。比如讲授古诗时,诗词鉴赏已成为考题类型之一,这其中“断句、赏析名句、诗词中心”是必考内容,针对此情况我们在备课、设计导学稿时就加大力度对上述内容的练习,学生在掌握答题方法之余,鉴赏能力、情感教育也得到提高。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中,考的就是鉴赏《过零丁洋》,学生掌握得很好。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含义是:教师有目的地选定语文教学内容,对过程中各个因素进行优化调控,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今后的导学稿设计必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以确保忙而有效。

二、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一课时内容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个重点,有的教师教学目标(重、难点)虽也有一二个,可在导学稿设计过程中内容面面俱到,重点内容不能重点处理,或者对重点内容涉及的问题研究不够,精力平均分配,导致一节课下来主次不分名,上课成了演课,导学稿成了课堂实录。如教学《罗布泊,消失的仙湖》第1课时的学习目标为:(1)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品味语言,培养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设计导学稿时除了体现上述目标的问题外,还设计了拓展延伸:胡杨诉衷肠。假如你就是昔日罗布泊边的胡杨树,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并进行关于环保的诗歌朗诵。通过课堂实践,一节课下来,学生是该掌握的不能清楚了解、掌握,时间上平均分配,导致主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

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主体参与 合作尝试 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讲评策略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说是重点,因为写作表达能够集中表现学生的能力,能够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应该加强指导;说是难点,因为要在限定的时间内,表达出内心的诸多想法,还要语句通畅、符合题意,难度当然不小。因为学生对写作表达的兴趣不高,所以抓学生的兴趣点就成了写作教学的重要策略。只要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写作心得,尝试着去动笔写,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提高。

一、集体讲解,示例指导

写作是有技巧的,老师在讲解的时候更要系统,怎么开头,如何结尾,中间的事件怎么叙述,这些技巧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要有计划地安排内容,不能遇到问题就零散的点拨,最好在写作训练之前进行写前指导,让学生明确怎么写。老师的理论指导最好能给出具体的例子,老师要点出例文的优点,让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学到优秀之处,再动笔去写,写作最初就应该从模仿开始。

如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综合写作《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身边的点滴生活,去搜集素材。比如爸爸妈妈的唠叨中也有语文的学习,电视电影中也有语文的知识。当然这么笼统说,学生还是无所适从,只有举出具体的事例,学生才能有直观的感受。在写作之前,可以让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去观察路旁商店的名字、广告牌、宣传标语等,搜集整理看看里面蕴含了哪些语文知识。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进一步观察,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就会源源不断。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还在于积累。学生积累越多,在写作的时候越会得心应手。积累就要多记多背,课本上的句段篇是我们积累的直接来源。平时还要多读书,做好读书笔记,摘抄一些优美的语句,并背诵下来,在写作的时候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积累的东西就可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比较简短优美的例文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情况,这对写作都有帮助。

二、师生交流,主体参与

老师在写作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动笔去写,写作的内容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在写作训练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15分钟的谈话交流,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有了真实的体会才能写出感人的东西。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事情,如周末在家里的场景,或者学校组织的活动等,把身边人身边事流畅地表达出来,学生的内心会有一种成就感。

写作训练也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活动去安排,如果需要实地考察,不妨去走一走、问一问。如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综合写作《到民间去采风》,可以提前分好小组,安排学生周末到农村去了解当地的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然后汇总展示,选取一个点去写作,这样学生有“采风”的经历,就可以写出真情实感来。

三、生生互动,尝试写作

在写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老师可以根据写作水平分成学习小组,保证各个小组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有利于小组内部共同进步、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写作训练之前,老师根据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确定一个写作主题,然后由小组交流写作的观点和思路,之后认真写作。这是第一步为了尝试写作而交流。写作完成以后,各小组之间可以互批互改,包括错别字、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文章整体的构思和形式,小组内同学之间可以给出评语和建议。小组交流之后再修改,誊抄,完成初稿。文章不厌百回改,在修改的过程中文章会越来越精,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在修改中得到快速提高。

四、多步升格,写作提升

写作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即可成功,写作是听、说、读的综合,所以写作能力也可以通过听、说、读来提高。老师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做“陪练”,所以还是要结成小组,彰显“主体参与,合作尝试”学习模式的作用。

同学之间可以自由组成“写作提高小组”,以写作、阅读、听、说为主要内容。小组内平时可以讨论写作计划,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阅读对方的作品,反思自己的文章,为写作创造愉快的氛围。小组还可以多搞一些听、说、读的比赛,为写作提供素材。“写作提高小组”的建立可以及时反馈写作的情况,极大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老师批改全部同学的文章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反馈后再修改,历时比较长,小组随时可以发现成员的不足之处,随时可以修改提高。

初中写作教学的中心点就是把学生的写作热情点燃,只要学生有写作的兴致,写作就不再是难事。“主体参与,合作尝试”符合初中写作教学的需要,通过示例讲解――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多步升格,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越来越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逐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写作方法,组织“写作提高小组”,让学生对写作不再头疼。

参考文献:

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班班通 语文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变化

【中图分类号】 G4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a)-0179-01

2012年4月的一天,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永安乡中学七年级教室,正在上语文课,只见老师在讲台上轻点着鼠标,液晶屏幕上显示着精美的画面,并伴有优美音乐,形象生动。这是永安乡中学在实现了“班班通”以后呈现的一个场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班班通”作为一种新型现代教育技术在广大农村学校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将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必然趋势。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网络信息生活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师和学生也不例外,“班班通”实现教育教学将彻底打破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城域无界限,这必将给传统语文教学带来深刻地变化。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恰当的运用多媒体,使用录音、录像及图片资料,以声传情,以形达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创造生动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富于情趣,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播放一段,在网上找到的视频动画,当学生们看到“一个赤身,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的神气在举行游行大典”的时候,学学生们的兴致就马上高涨起来,并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2 拓展学习空间

网络时代的教学,已不仅局限于课堂、书本,“班班通”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视频展示也更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屏幕让每一个同学都看得清所学内容;作业直接被展现,进行讲评,简单方便;图像被投放来欣赏,一目了然;视频被展播,直观形象。使用“班班通”上课,不知不觉就让学生学到了东西。笔者在执教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时,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文章与作者的相关资料,使学生们在学习前,就对本课的作者与写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全新的预习方式,同学们也非常乐于接受。上课时,又通过事先在网上找到的精美的课件,向学生们展示了“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的苏州园林如画般的美景,使学生如同游客般地游览了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等美景。就这样在“班班通”的导航下,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师生的共同感悟、轻松阅读、大胆想象迎刃而解。去掉了老师干涩枯燥地讲解,褪去了学生“空中楼阁”的想象,而是在以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文字为载体,以“班班通”中形象直观、传神的画面为蓝本,让学生自然走进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中,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班班通”使课堂与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实现了无缝对接,带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3 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鉴于语文的这一教育特点,合理有效的运用“班班通”,就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背影》这一课时,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离得较远,学生通过想像很难完全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播放了课文中描述的父亲爬月台时“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视频,使学生直观地,加深了理解和记忆,整节课,学生是“安静”的,甚至我还看到几个孩子的眼睛里闪烁着深情的泪光,我知道这是学生们与文章产生了共鸣,也许他们想到了自己父亲关爱自己的某些情景。

4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教读一首诗歌时,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单凭文字是很难再现的。只有借助美术、音乐等多媒体手段才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如教《沁园春?雪》这诗词,用电脑动画可以展示我国北方美丽而奇寒的雪域风光,诗中的实景和虚景、动景和静景、远景和近景均能以流动的画片一一展现;用音乐还能表达伟人的不同胸襟,同时诗中豪迈的情调,也能以此一一抒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审美的享受。

总之,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好“班班通”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效益,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的研究中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充分发挥“班班通”的各种功能,让农村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取得突飞猛进地提升,基础教育改革得以突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班班通”一定能让我们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加可喜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陈.《与时俱进教学创新——浅析CAI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