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综述

中图分类号 TU98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34-02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址。如何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保存城市工业文化特色、并重新组构产业价值,使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将是城市发展与特色营造的重大课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1 相关概念

1.1 工业遗址

所谓遗址(Sites)即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1]。套用上述概念,工业遗址(Industrial Sites)就是人类工业活动留下的遗迹,其中包含2层含义:一是工业遗产[2](Industrial Heritage),属于不可恢复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棕地[3](Brownfields),属于可改造再利用的闲置工业土地资源。

1.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就是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对具有历史、社会、技术、建筑、审美启发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闲置荒废的工业空间进行改造再利用,其空间主要包括场地、建筑、废弃工业设施、废弃材料、土壤、水体和植物等景观要素。其内涵不仅仅是将废弃的工业空间改造再利用,而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工业遗址的艺术处理,延续场地的工业文化特色。

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

2.1 发展历程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是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兴起,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国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4]:20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地艺术家参与废弃地的更新实践,矿区更新运动与大地艺术结合;20世纪80~90年代,生态思想与生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德国鲁尔区的更新标志着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成熟;21世纪初,科技的发展和生态美学思想的普及,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繁荣。

在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历程中,德国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废弃工业设施的循环利用和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促成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容纳和集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和理念,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实践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5,6]。

2.2 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遗址观设计实践,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德国的鲁尔区是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对于鲁尔区的复兴与其中的景观设计案例是国内关注的重点。王向荣[7]最早介绍了鲁尔区中的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和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含蓄地指出当代景观设计师应该大胆探索并使用能“体现当代文化的设计语言”。丁一巨[8]多次介绍了欧洲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实例,特别是对德国做了丰富的研究,提出了“工业化的花园王国”概念。刘抚英等[9]结合对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现场调研,重点分析了公园设计者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整体布局、生态对策、尊重自然演化进程等方面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措施。张艳锋[10]介绍了杜伊斯堡钢铁厂的改造,以期为国内类似的废旧工厂找到理想的开发模式。李建斌等[11]重点对德国工业景观的建设进行研究与分析,分别从旧有工业景观更新再利用到新建工业景观设计和建设2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其中蕴含的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和建设模式。罗萍嘉等[12]则从景观层次与废弃构筑物适应性再利用2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的设计手法。

此外,张杰[13]从政策、规划思想和开发实践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伦敦码头区改造的发展过程,深入探讨了这一改造与英国总体经济结构变化尤其是伦敦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孙晓春[14]则对理查德・哈格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这一划时代的作品进行了分析,认为他“在利用中合理保护”的做法值得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类似的工业废弃地改造学习和借鉴。虞莳君等[15]认为菲尔德设计事务所为纽约市清泉公园设计竞赛所作的获奖方案“生命景观”,开创了生态风景园的新形式以及工业遗址再生的新范例。张健健[16]认为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竞赛获奖方案“树城”的设计理念,无论是在城市公园的设计和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废弃地的恢复和重建方面,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鉴。

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是中国最早改造工业遗址最成功的范例,其设计形式不同于以往的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园林,更多地吸取了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等现代西方景观设计手法,表现出人们在生态学更新设计思想、美学和艺术思想、多元化思想3个方面的追求,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简圣贤[17]分析了歧江公园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认为设计师对于场地的认识与解读存在不足,过多地强调改造和再生而忽略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原真性。

张艳锋[18]从建筑、文化和产业等不同角度对沈阳铁西工业区的改造振兴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手法。朱建宁等[19]介绍了改建日照市银河公园的指导思想,以场地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历史文脉作为设计重点,营造出既有自然文化特征,又与现代城市肌理融合的城市公园。俞孔坚等[20]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研究和设计案例,探讨了大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定位研究方法,以及工业棕地的生态恢复和工业遗产的利用途径,在满足大型会展功能的同时,为创造城市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性,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景观。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的都市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旧城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机,体现了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新思路。于雪梅[21]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探讨了在旧厂房与旧仓库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的途径,并对如何保护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了思考。李飞[22]把欧美出现的大多数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成果归为后工业景观的园林,认为这种园林流派立于功能主义之外而继承了文化。

对工业遗址的改造是受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思想影响从“环境生态原型”生发出来的[23]。包志毅等[24]对土壤基质改良、植物种类选择和植物种植技术3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从环境生态特别是植被恢复角度探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反映了风景园林学科与建筑学科、城市规划学科不同的着眼点和理论背景。周曦等[25]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学的观点,对当前设计领域的所谓“生态设计”等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3 结语

工业遗址景观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体现,是具体解决城市健康而有序发展的一个新手段,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景观设计领域,而更多的属于城市及全世界范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学术领域和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更多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中国工业遗址景观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对工业遗址景观价值的认识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造成目前工业遗址景观改造再利用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需要人们在对国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景观、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特色,对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展开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喻学才.遗址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45-49.

[2] TICCIH.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R].Paris:TICCIH,2003.

[3] 牛慧恩.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1(2):30-33.

[4] 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5] 蔡海燕,彭震伟.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1999)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010)[J].现代城市研究,2007(4):82-88.

[6] 迪特・哈森普鲁格(德Dieter Hassenpflug).德国在后工业时代的区域转型――IBA埃姆瑟公园和区域规划的新范式[J].刘崇,译.建筑学报,2005(12):6-8.

[7] 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1(2):50-52.

[8] 丁一巨,罗华.铁城景观述记――德国北戈尔帕地区露天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J].花园与设计,2003(10):11-13.

[9] 刘抚英,邹涛,栗德祥.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考察研究[J].华中建筑,2007,25(11):77-85.

[10] 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92-295.

[11] 李建斌,王重亮.德国工业景观建设[J].工业建筑,2008,38(1):45-49.

[12] 罗萍嘉,钱丽竹,井渌.后工业时代的风景――德国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J].装饰,2008(9):67-69.

[13] 张杰.伦敦码头区改造――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再生[J].国外城市规划,2000(2):32-36.

[14] 孙晓春,刘晓明.构筑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理查德・哈格[J].中国园林,2004(3):11-15.

[15] 虞莳君,丁绍刚.生命景观 从垃圾填埋场到清泉公园[J].风景园林,2006(6):26-31.

[16] 张健健.从废弃军事基地到城市公园――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及其启示[J].规划师,2006(3):94 -96.

[17] 简圣贤,何志华.我国工业遗址设计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园[J].园林,2006(11):14-15.

[18] 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92-295.

[19] 朱建宁,郑光霞.采石场上的记忆――日照市银河公园改建设计[J].中国园林,2007,23(1):18-24.

[20] 俞孔坚,凌世红,方琬丽.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园核心景观定位与设计方案[J].建筑学报,2007(2):27-29.

[21] 于雪梅.在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J].德国研究,2006(1):55-80.

[22] 李飞.1960年代以来的当代园林流派[J].城市规划学刊,2005(3):95-102.

[23] 苏龙,金云峰.现代景观形态原型及案例解析[J].规划师,2005(2):99-104.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阐述了墓园发展的背景,分析了墓园景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墓园;景观设计;设计方法

1墓园发展的背景

通俗讲,墓园是为逝者公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的公共场所,是公墓的现代化演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年死亡人数正在迅速增长。据统计,近年来每年的死亡人数在800万以上。由于中国人一直有“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并且国家政策已限制各地胡乱下葬,因此,使得一些城市大量新建墓园。我国已经拥有2000多个殡葬园区,它们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墓的景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资源紧张和墓地需求量大两者间的矛盾。现在墓园仅仅是人们为了纪念己故亲人才会进入的场所,而其它时间却少有人进入。

2墓园景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城市的扩张和公墓需求增加当今社会,人口过度膨胀,特别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严重,公墓建设也随着巨大需求迅速增加,使得一些城市墓葬用地扩展过快,导致大部分墓园缺少设计,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2中国的殡葬文化中国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平民百姓的坟冢毫无美观可言,气氛阴森,让人毛骨悚然、避之不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园林艺术的复兴和人们思想上的解放,人们的观念才有所转变,但是我国现代公共墓园的建设起步较晚,人们对于墓园的普遍认识还停留在祭祀烧纸传统观念中,加之中国人对鬼神由来已久的敬畏心理及落后的殡葬观念影响,滋长了不良殡葬观念的畸形生长。

2.3墓园景观缺失情感设计中国墓园的景观设计仅能满足最简单的功能耍求,设计师通常只是参考公园的设计方法,简单地将公园和墓地结合。墓地是人们祭奠亲人的地方,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的载体,公墓的情感寄托是公墓的灵魂所在,但是,我国墓园对精神空间和情感的设计思考不够,缺少情感氛围的营造。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1目的研究墓园景观设计,除了使墓园满足基本使用功能需求外,还要充分满足在墓园活动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以及风俗文化、生活环境、历史背景等方面的需求。要求墓园的设计能满足人在墓园中对尺度、功能等的生理需求,同时满足人在公园中能够实现交往,获得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放松或共鸣等心理需求,让使用者与景观保持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并提炼出能让人们解读、传达感情的元素。

3.2意义墓园作为城市的产物,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墓园景观的改善可以提升公墓用地的利用价值,缓解墓园对城市发展、城市风貌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用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思想来改造、建立公墓,消除了人们对墓地的畏惧感和对城市风貌和城市生活空间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方式能有效提升公墓用地的利用价值,缓解生活空间与殡葬用地之间的矛盾,使墓园不仅是城市的殡葬用地,还是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公共绿地,并且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4解决的方法

4.1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收集通过研究风水理论、中国造园学理论、人性化设计、环境行为学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地域文脉理论、中国殡葬文化、景观设计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背景,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确定研究的目标、理念、原则及方法,并最终建立人性化墓园设计理论体系。

4.2实地调研和文献收集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墓园进行走访调查,并从墓园传统殡葬观的应用、传统风格的塑造、墓园景观环境的营造、墓园人文环境的氛围烘托等几个层面入手。根据论文的研究角度,调研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墓园,重点调研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兼顾经济水平低地区的墓园。重点调查具有传统风格、韵味,以人文理念建立优秀墓园,有侧重点地调查一些国内传统公墓的建设情况。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注意图像和文字资料的收集。

4.3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项目的工程实践,在功能性、景观打造特点、传统文化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划分,详细解读墓园的总图布局、水景设计、植物设计、景观空间、建筑小品、墓碑设计,并从景观塑造的细节方面加以分析和总结,最后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以理论联系实际。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案例分析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大并加快,我国居民的居住消费意识也在提高,人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室内的设计,而是逐渐扩大到整个居民区的整体景观,外部景观对购房消费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也纷纷提出了以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来吸引消费者的营销策略。园林景观设计从以前仅仅是居住区辅助设施甚至摆设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可以说已经成为人们买房以及开发商建房时的一个重要参考。石家庄某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得到了很多购房者的认可和喜爱,并且为业内专家所推崇,在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子。本文正是结合此案例对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进行研究。

1.案例概况

石家庄某居民小区的开发商是河北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小区位置位于石家庄开发区太行大街与学苑路交口西南角,小区东面是东南环城水系,而南面则是一个公园,名称为天山公园,而北边是山湖公园。此小区整体面积达到将近七万平凡米,其中光是建筑面积就有将近一万五千平方米,剩余的则是园林景观设计。笔者对其建筑设计图纸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整体建筑面积是矩形,内部地形相对较高。

小区施工之前对设计图纸进行了会审,发现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将这些问题总结为三点:首先是小区整体建筑物位置分布的问题,整个小区内的楼层单元分布太密集,导致出现的空地比较多,而楼层之间的空间又比较小,不但影响了低楼层居民的采光,而且不利于整个小区的一体化;其次是景观分布的问题,总体来说设计图纸上的景观比较零碎,仅仅是景观,而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园林。具体来说,小区内计划栽种的植物以及喷泉等设施都被切割开栽种在单元楼的间隙内,而空阔的大片场地并没有形成小区内部比较完整的核心园林式的景观;最后是小区整体太封闭,不利于向外部展示小区景观,也不利于将外界景观同小区景观融为一体。

2.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

2.1娱乐功能

首先要明确的是园林景观的第一个作用,那就是娱乐功能。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高楼大厦中间人们枯燥的生活,增加一些生活乐趣。比较完善的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媲美城市公园的作用,其不但是小区内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为居民提供了整套休闲设施,居民可以不必走很远就能进行户外游玩、散心。近年来城市居民区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其规模的扩大也直接促进了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水平的提升,不但为居民提供了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而且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进行社会交往的纽带地区,有利于小区内部人文关系的和谐和居民整体身心健康。

2.2生态功能

除了上述所说的娱乐功能之外,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功能也不能被忽略。园林景观以绿色植物为主,其不但能够净化空气、减少小区内部由于汽车排放等带来的尘土,而且能够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尤其是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研究表明,湿地是生态宝库,不但能够对外部环境起到改善作用,而且能够为内部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很多小区在建设过程中本身有很多植被,然而整体比较混乱,不但不能起到美化作用,而且成为了小区脏乱的印象之一。因此,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但设计栽种新植物,而且对原有的植被进行形象改善,在不破坏整个小区内部生态系统平衡的情况下进行植被改造,可以有效改善居住区的形象,使其变得雅观大方。

3.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素

总体来说,石家庄某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包含以下几个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实现了整体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现代化的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到绿化植物的形态美,其次植物质感以及其色彩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造成游人视觉效果的要素之一。另外,空间环境的布局对园林景观的框架影响很大,比如说石家庄某小区设计图中园林景观的空间布局就不是很好,空出的场地太多,建筑物密集导致植物景观分布也比较密集。而其地形大约高出小区外部地形1.3米,这也是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这需要园林景观设计师同建筑物设计师以及施工人员相互之间商讨解决。

4.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4.1地方特色

我国幅员广阔,因此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要设计出既能够获得本地人认可又能够给外地人以惊艳感的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就要充分了解本地文化特色,尤其是建筑方面的习惯以及审美方面的特点。另外,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环境以及地形特点,将山水情怀体现到其中。总体来说我国汉族民居分为北方和男方两个派系,石家庄属于典型的北方地区,其文化是典型的燕赵之风,因此建筑特色也具有浓郁的北方气质。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园林构造方法,将其灵活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

图1 北方楼房特色

4.2功能性

园林景观虽说是小区建筑物的一部分,然而在建筑过程中还是要顾及到其实用性,因为园林景观是小区居民户外活动的主要空间。一方面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将整个场地划分为若干功能区,并合理确定每一个功能区的大小、场地高差以及其质感。另一方面,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考虑到了园林景观对居民的心理影响功能,其能够带给人一种家园感觉。总体来说,在进行功能性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动静结合。所谓动,是指其运动场所,例如篮球场、羽毛球场、喷泉等,而静态的景物比较多,很多绿化景物属于静态的,例如假山、树林等。动静功能的发挥是矛盾的,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处理好其关系。

图2 静态景观设计一角

4.3借鉴现代建筑风格

除了上述所说的在进行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发挥地方特色之外,从现代创新性的建筑风格中汲取营养是必要的。现代建筑风格是目前世界上多种文化交流碰撞之后融合的结果,其博采众长并克服了很多建筑风格的缺点,应该说比较先进,能够适合更多人的审美观念。

5.小结

本文以石家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为例对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主要从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之时要遵循的原则和要注意的要素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既要发挥地方特色,又要注意借鉴最先进的现代建筑风格,既要注重园林景观的实用性,又要使得其格调高雅,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并带来生活乐趣的作用,这也是设计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清风.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J]. 现代园艺,2012,06:122+124.

[2]刘瑶.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J]. 群文天地,2012,16:88+90.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声景观;城市;环境噪声;控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园作为现代城市中市民休闲娱乐与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是五感(五感分别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集中体现,而当代设计界一直以视觉景观为“中心”只停留于视觉要素的层面,常常忽略了听觉、嗅觉等感官要素对人们认识和感受景观的作用。

一、声景观对营造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

城市空间经常会借用中国画中的技法去体现空间尺度关系。开阔的草坪作为设计中的“留白”成为交流、活动、休息的场所。如果你惬意地轻卧在绿油油地草坪上,闻着泥土的清香,树叶发出地“沙沙”合奏声作为背景,更能使人有身在郊野、远离喧嚣、缓解疲劳的感受。重庆中央公园的阳光大草坪便是这样一个景观。大草坪总面积300亩,是公园的中区,在大草坪上可放风筝、野餐、艺术展示、假日露营、观鸟等;北区是超大喷泉,约2万平方米的喷泉阵,两侧遍布香樟林等绿色植被。南区是游镜湖观原生态景观,衔接了一条600米长的节庆大道,两侧是高大的乔木群银杏、桂花作为背景,模仿自然森林,使草坪,树群及镜湖山色构成不同的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从而让空间更有开阔之感。

中央公园

1、封闭空间

在人们饱受城市喧嚣,向往一个安静的可以独处的封闭空间的时候,城市公园中一条深入密林的小路,蜿蜒曲折的尽头有一处凉亭,旁边隐隐传来潺潺的流水声作为背景,无不让人有一种静谧清幽的感觉。人们也可以利用声音的反射作用,给人以意识上的回馈,由此可以微妙的体会到空间的尺度变化。

2、空间组织序列发生变化

城市公园中的活动主体有两种:一种是有组织性的活动者;第二种是无组织性的游览和休息者。声音景观的设计要关注到活动者对空间声音的舒适度的要求,如果不考虑到对空间序列的有序组织,而是由活动者自由发展,很容易使有组织的活动群体与无组织的活动群体、有组织的活动群体和有组织的活动群体之间相互干扰。重庆的嘉陵公园是一个邻里公园,与观音桥步行街相连(观音桥步行街地处重庆市江北区,是中国著名商业街,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最宽敞、绿化率最高达40%的步行街,城市景观公共空间面积达20万平方米,步行街由占地3万平方米的商业建筑及一条长400米的商业步行街组成。是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目前重庆规模最大,业态最丰富的购物广场)。但也有慕名而来的游览者,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嘉陵公园内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时间大约在早上5:30―7:30,晚上7:30-9:00。时间上与游览者相错开。活动类型主要有太极、合唱、坝坝舞、健身操等等,各个活动都有伴奏音,而且还有音乐喷泉声,但是能在公园中互不干挠的原因是设计者有力的利用了此园中起伏的地形,小品建筑的分隔、植物作绿篱等各种手法划分了空间区域。

嘉陵公园

3、渲染主题的氛围

营造氛围一直是中国园林追求的一种境界,而声景观正是利用声音信息来创造主题景观氛围的一种手段,通过声音的营造能促进意境的表达。位于德国柏林的犹太人纪念馆,有一个叫做“落叶”(FallenLeaves)的地方。在这儿,地上厚厚铺满的不是自然界的轻盈美丽的落叶,而是由一万张铸铁做的人脸。每一张脸都是一副惊恐的表情,大张着嘴,好像在痛苦的呼喊。所有参观的人们都沉默不语,唯一能听到的声音是有人在这些“落叶”上走动,发出的金属碰撞的nn的像脚镣的尖利的声音。

对于视力低下的人来说在公园中游览变得有些困难,在无障碍设计上可以与声景观中的信号声相互结合,使之在听觉上来识别方向。丹麦的PindstrupCentret是一个以增进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交流与教育的机构。在设计户外运动场所时,根据不同树种在风中发出的声音有许多微妙的变化这一特点,在不同的活动区域设置不同的树种,从而帮助那些听力特别敏锐的视力残障儿童能够自我定位,并能够更快速地识别植物的种类。

二、声景观设计

声音景观原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充分的使用声音在整个环境规划和设计中,让声音与环境有机的协调统一起来。在传统意义上的声音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靠人工拟声。在目前来说,声音景观设计在环境设计中越来越被人认可。第二,从手法上来讲。对于声景观设计手法而言,其主要可以分为正、负和零三种方法。正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的声环境中设计添加新的、合适的声要素;负设计来说,就是讲对声环境中与环境不协调的、不必要的、不被希望听到的声音的噪声要素的去掉,保持整个环境的和谐。而零设计,不是说不对环境中的声音设计作出任何的改动,而是对原来的一些声音进行保护,或者不做修改或变动。

三、声景观定义

声景观由声和景构成,它主要是相对于视觉景观来说的听觉景观,重点在于听觉的风景。根据秦佑国教授的研究理论,将声景范畴确定为三个主要部分,通过视觉感知环境的过程中的声音作用;在倾听声音过程中,景观作用非常重要;声音景观设计在园林景观中,不单单只是用了来自自然的声音。还包括了人和声音的协调统一。我们在进行声音景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先对设计的环境有着明确的概念。

四、声景观和传统意义上的声的区别

从单一到整体的有效转换过程中,人们可以在清晨漫步时倾听到小鸟的叫声,它与朗朗读书声、沙沙树叶声以及晨练声和各种声音,共同组成了人们的感受与品味。同时,从传统的孤立到现代的联系,有效转换着从喧嚣烦恼的城市到幽静咸淡的山谷幽林,声音景观设计可以使其达到相同的效果,也可以看出声音和感官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连性。从物理上来说,声音景观设计其实是对声音的一些物理量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说计算、测量声压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声音的社会性、环境性以及历史性特增。因此,对于声音景观设计来说,需要对声音的多重特性进行探究。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为其附加差异性文化价值内涵。

五、设计案例分析

居住区声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以郑东新区中央特区(重庆保利爱尚里)为例,对居住区的声景营造深入的探究,声景观规划设计即应用各种声音要素,通过对相应的环境进行特殊的规划,最终达到所有景观间协调统一的目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它主要以视觉设计为中心,在合适的基础上引入声音,通过对环境中本来存在的声音的研究,需要达到使人听了和谐,环境视觉感官上平衡跟协调相互作用,实现空间与景观之间的有机协调。首先,生物声丰富。实践中可以看到,因住宅区内的存在着的绿地斑块分散设置,用乔、灌、花以及草多层次植物配置,营造复层式植物景观绿化廊道,通过各种廊道加强各绿地斑块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小动物的生存提供有利空间。其次,水声景观塑造。声景观设计过程中,水既有承载水质涵养之功能,供养着水中的植物,有可降噪、诱导自然之声。对于各组成要素而言,住宅区的居民对舒缓身心的鸟鸣、水声以及树叶沙沙响自然之声,感度非常的高。对于由鸟声、水声以及虫声组成的水系空间,树林、灌木丛以及草地等植物带规划设计等,都应当作为声环境规划设计的要点。最后,降低外界有害声干扰。住宅区的居民对目前小区环境中半夜时常出现的汽车噪声,以及小区的喇叭声,好感度不是特别,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居民不喜欢这些声音。从住宅区道路上传来的交通噪声,可通过营造植物带、加强地形高度差设计;在与道路空间种植高度设计过程中,绿篱设计修剪高度一般要控制在1.2至1.5米,以有效吸收噪声和遮挡迎面视线。为避免广播等噪声对居民产生的干扰,可考虑将扬声器播放音乐机械设备暗藏于茂密的树枝上或者埋在地下。

六、声景观在设计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中,由于不同的景观,以及在使用方面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同时对于构成这种要素的好感度,以及从协调性上来说也有着差异。因此,在声音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考虑设计对象目前的环境,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它所包含的一些特硬元素。同时,我们的声音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去除不和谐声音那么简单,而且还要积极加入一些积极的设计要素,制造更多游人、自然声之间的接触机会,保全丰富的自然声要素。

结束语

随着声景观思想的不断推广,声景观的研究与设计会越来越深入,其应用也将逐步扩大,最终会得到广大园林设计者的重视。人对景观的感知是在空间环境刺激下的直接感官反应及其经验,而基于听觉感知效果的景观研究,将声要素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基本构成和质量评价要素,为全面把握景观的本质提供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手段。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设计者要将声景观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作更多的尝试和创新,为人们创造更美好更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秦佑国.声景学的范畴.建筑学报,2005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植物配置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 背景

植物配置设计是我三本综合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后续的景观设计课程打下基础。该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运用植物生态学理论和园林艺术原理,充分利用植物素材来创造各种不同艺术效果的园林空间,它要求在了解园林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的基础上,模拟自然群落,设计出与景观设计思想、立意相一致的各种空间,创造不同的氛围。植物配置设计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如何结合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植物配置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实践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植物配置设计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适合广西地区的广西园林植物景观课程教材

目前,国内一些理工类、农林类及综合性大学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课程名称各有不同,如植物造景、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植物景观等。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各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侧重点也有差别,如农林类院校多从植物的生态习性角度进行内容安排,而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及艺术类则以体现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为主。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适合广西地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植物配置设计教学的教材。

1.2 没有合适的实习场所

植物配置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对观赏植物的识别、植物观赏特性的了解和不同类型绿地的植物配置艺术的了解, 而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有温室、花房、花圃、苗圃、树木园、市内各种植物配置类型绿地,而我校目前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完善,仅靠校园植物和为数不多的几个校外实训基地难以满足园林植物多样性的教学需求,有必要对周边的一些植物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结合广西乡土地被及其特有植物掌握园林植物的选择、配置原则及配置方法,同时发掘更多的实习场所,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课程教学。

1.3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宜培养实用型人才

我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介绍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与原则,然后教师介绍一些优秀的案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设计,并没有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明显背离了学校的培养目标。

2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1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以环境艺术设计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环境中的植物又是创造和谐、生态的城市环境和城市景观的重要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系统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有扎实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和设计创新能力,并掌握环境与建筑空间、环境设施和环境规划等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及项目工程管理等专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我们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植物配置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能够识别当地常见的园林绿化植物;(2)能对不同类型绿地中植物景观的优劣进行评估;(3)能够胜任各类型绿地的植物配置设计项目;(4)能够举一反三,对外地的植物配置进行灵活运用。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习教学及课程设计等途径来完成。

2.2 教材的选择

目前,大部分农林类院校使用苏雪痕主编的《植物造景》,该教材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植物景观资源概况,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北京、杭州、广州三大城市的植物造景特点,以及分别介绍了植物与建筑、水体、道路的植物配置原理和原则,同时对岩石园的植物造景进行了介绍。但该教材它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植物造景进行编排的,针对某区域植物特色造景的实例也比较欠缺和不足,造成学生在对外地植物不了解的情况下,课本中的案例分析难以引起共鸣,即使学习和了解这些实例后,也无法与本地植物相联系,自如地运用到本土的园林实践项目设计中去。因此要想将广西地区的优秀的园林植物资源得以推广,需要有专门的广西园林植物景观教材,于是本次课程教材的选择以自编讲义为主,其它参考书为辅。只有将本地的植物进行灵活的配置,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地进行其它地区的植物配置设计。

2.3 增大现场教学环节,扩展实习场所

由于我校校园植物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园林植物多样性的教学需求,因此必须发掘更多的实习场所,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课程教学。针对现有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苗圃、树木园、公园、各类公共绿地来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园林植物景观的手法。通过课程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去各个有代表性的场所进行实地讲解,让学生们通过对本土的优秀的设计实例进行了解,从而掌握住园林植物景观的方法和程序,然后举一反三,在后期的专业采风、城市考察环节去其它地区时实地讲解其它地区优秀的植物配置实例,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

3 总结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分析,确定植物配置设计课程在就业岗位以及专业学习中的位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定,有重点地进行地方特色植物实例项目的练习,以掌握设计技巧和规范为主线,采取案例分析、项目训练、现场讲解等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使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消化理论知识,然后举一反三,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邵锋,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

[2] 王建兵.基于地域特征的《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惠州学院为例.中国林业教育,2011.29(3).

[3] 陈婷.高职《园林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改革探讨.科技信息,2011(15).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雨洪管理;雨水景观

1引言

世界范围内的极端天气日益频繁,灾害性阵雨导致城市内涝和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染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有的城市在阵雨时大面积被淹,造成交通瘫痪。雨洪管理已经引起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将雨洪管理与城市的自然条件相结合,创造出特有的雨水景观,将是景观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2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发展,地表被越来越多的建筑和硬质铺装所覆盖,雨水通过雨水管直接排至河道,严重破坏了自然水循环,阻断了降雨对地下水的补给,造成地下水的补给量小于开采量,形成大范围的降落漏斗,威胁城市安全;使地表产生积水并形成高峰值的径流,排入河道后对防洪形成压力,产生隐患;另外地表受污染的雨水直接排入河道后,对河流水的污染加重;由于部分雨水口堵塞或管道管径过小,无法及时排除雨水,造成道路及城市积水严重,交通中断,威胁居民人生财产安全。

3国外生态社区雨洪管理系统

3.1德国生态社区雨洪管理系统

1996年德国水法新增条款补充了关于“避免雨水径流量增加”即“排水量零增长”和“水的可持续利用”规定。有的州还规定:除特定情况外,降水不能排放到公共管网中,新建项目的业主必须对雨水进行处置和利用。在德国有屋面雨水收集措施、道路径流收集处理、可渗透的铺装、地表明沟、蓄水池等措施构成的雨水利用系统已经在设计中普遍采用,成为德国城市的一道独特的景观。

雨洪滞留与渗入系统:

地表径流首先通过沿路设置的“雨水渗水沟”过滤后下渗,在遇到暴雨时溢出的雨水通过管道排到“坡地雨水滞留绿道”和场地边缘最低洼处的大型“雨水滞留区”或雨水存储箱中,雨水在这里慢慢渗透和蒸发。

雨水渗滤沟雨水存储箱

城区道路和停车场地一般采用透水材料铺装,其余不透水表面的雨水都直接进入雨水滞留区和入渗系统,经过净化、存储后入渗或再利用。

3.2雨水管理系统措施的景观设计

3.2.1雨水渗水沟的设计

“雨水渗水沟”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为深30~40cm的表面绿化浅沟,当雨水经过土壤表层的过滤净化后,再经碎石蓄水层下渗,沟中的水位缓慢上升。当遇到暴雨时,溢出的水积蓄在地下储水装置,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连接储水装置的管道排入更高一级的雨水滞留区中。碎石蓄水层和储水装置能够储存大量的雨水。雨水在沟中缓慢流动并下渗,排走量和流速大大降低。为城区增添了一道清新自然的路边景观。

路边雨水滞留沟具有储水功能的树池

有的公园雨水滞留沟还做成了音响雨水沟,当达到一定水量后,通过沟的地下装置进入旁边的雨水渗滤沟,音响雨水滞留沟与地下监控装置和储水装置相连,整个装置相当于一个扩音器,雨水滴下时会发出美妙的声音。这种设计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听觉体验。

在山地地区,我们可以利用山地的高差,让雨水在滞留沟中自然流动形成梯状瀑布,在沟边设置休闲娱乐设施,让人们可以欣赏水流沿着景观化的滞留沟跌落流淌的美景。这种设计既可增加空气湿度,减少灰尘,也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雨景体验。在公园或社区设计音乐雨水渗滤沟,让人们静下心来聆听雨声带给我们的全新感受。

路边雨水池雨水溪流

3.2.2雨水滞留带的设计

在地势较低处设置12~30m的雨水滞留带,从雨水渗流沟溢出的雨水通过管道或排水沟流入雨水滞留带,雨水顺着滞留带自然流淌形成优美的溪流景观,在流淌中雨水地势低洼处的盆地里得以充分渗透,多余的雨水从蓄水盆地边缘的砼挡墙隔板溢出,流入较低的相临盆地中,小路顺着溪流蜿蜒在加固的浅滩上,叠水、喷泉、小水塘等水景分布其间,晴天人们可以在水景边休憩和散步,欣赏大自然雨水带给我们的美景。滞留区的种植以本地植物为主,整体景观应自然充满野趣,最低洼处的滞留区应按照当地的10年一遇的最大雨量设计蓄水湖,形成自然大面积水景。

位于停车场与道路之间的滞留花园住在小区里的雨水滞留带

现有城市的雨水管理多采用管道输送至河道。雨水景观带很少。在新区建设中我们可在低洼处修建滞留绿化带,将并不生态的大尺度的道路绿化带取消。通过滞留绿化带的建设,为人们提供公共休憩空间。还可以利用地势的高差使雨水形成叠水溪流水景,即美化了环境,也节约了用水。在水资源缺乏地区,我们还可通过滞留区的设计,利用增压设施抽取滞留区的水浇灌植物。同时通过露天集水渠、雨水滞留区等景观设计,给人们提供了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和利用雨水的感知和体验机会。

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我们要保护好小区内水体的自然汇水通道,将汇水通道设计成景观带,形成自然叠水或溪流景观,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屋顶和小区内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过滤后利用于各类水景及植被浇灌。在车库顶面建设的景观还应设计储水箱,保持植被根系部分土壤的水分充足。

3.2.3渗水铺装材料的设计

(1)车行道渗水沥青混凝土路面

车行道路采用透水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这一技术可以对道路和地面的降雨进行收集、处理,回用于市政、绿化、高速公路应急、偏远地区用水等,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达到节能用水、实现水的再利用。

(2)人行道渗水材料的应用

广泛应用透水材料,如透水砖,砾石铺路、植草地坪等。生态植草地坪多用于室外停车场,是一种混凝土现浇并连续孔质的植草系统,草坪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可以在实现交通承载的要求的同时,满足绿化和雨水收集的要求,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态路面。

小卵石随意撒在地面,卵石间松散的空隙为植物种子萌发、生长提供了空间,营造更具自然野趣的景致,同时也可以实现雨水收集,防止表土形成扬尘。

陶土瓦地面借用瓦特有的弧度,通过不同排列组合营建出不同铺装效果,在观感上令人耳目一新,同时瓦的渗水效果比普通砖石好很多,更有利于雨水的收集。

4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暴雨强度不断加大,这部分水资源在缺水城市不但没有得到合理滞留和利用,反而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压力,造成暴雨时城市严重积水,产生洪涝灾害,未经过滤的雨水排入河道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地下水的日益减少使得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缺水不断加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危机日渐突出。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雨洪管理与景观生态设计相结合,通过设计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赫伯特·德莱赛特尔,迪特尔·格劳,卡尔·卢德维格.德国生态水景观设计[M].沈阳.重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黄婔斐.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可持续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丁晓荣,李秦译.Hans-MartinNelte.最新德国景观设计[M].厦门.福建可惜技术出版社,2002.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色彩;设计

引言

园林的色彩布局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色彩是视觉审美的重要对象,是最能引起视觉美感的因素,对景观欣赏有着最直接、最敏感的接触。就园林景观的色彩设计而言,它不同于建筑、服装、工业产品等的色彩设计,园林色彩大多数来自植物的配置,大部分的园林景观中尤其是城市公园、绿地都是以绿色为基调色的,而建筑、小品、道路、水体等景观元素的色彩是作为点缀色出现的。园林植物的色彩是园林色彩构图的最根本部分,是园林色彩构成的主体,一件园林作品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构图是否和谐、美观。

1 园林景观色彩应用的基本原则

色彩应用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寻求关系平衡的统一和对比的矛盾共同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它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同一色相的变化与统一和不同色相的对比与调和。

1.1同一色相的变化与统一

同一色相是色相环上色相距离150角左右的色相。这种色相在视觉上色彩差别很小,因此可以营造整体统一、单纯、雅致、平静的色彩氛围,但有时容易造成单调、呆板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同类色相的对比能在其他色相的对比当中起到缓冲对比的作用,在设计中宜用于大面积的背景处理或需要单一简洁色彩的景观。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绿色这一色相作为道路绿化带设计的主要基调,一方面可以缓解视觉疲劳,有利于司机安全驾驶;另一方面,绿色给人以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感觉。应用中使用具有色相变化的绿色植物,在草本植物中,如萱草的叶子是黄绿色,天鹅绒则绿中带黄;木本植物中,落叶阔叶树中悬铃木为黄绿色,钻天杨则为深暗绿色,常绿阔叶树为有光泽的暗绿色。在搭配上,统一色相的应用,可以突出景观在重复出现中达到统一,其叶色不同绿色调的细微变化,在应用上各有作用,在构图上具有多层次的视觉效果。

1.2不同色相的对比与调和

如上所述,同一色相变化细微,大片反复使用容易造成单调感,因此不同色相的对比与调和,会让景观的色彩更丰富、更活跃,这也是园林景观色彩效果营造中最常用的一种配色手段。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应用两种或多种植物色彩进行对比与调和,使人产生愉悦、舒适的色彩感觉。在停车场、广场等道路景观设计中,绿化带采用色叶对比强烈的花卉与树种将他们区别开来,以引人注目。再加之明度、纯度等差别运用,更可营造出各种各样的调和状态,配成既有统一又有起伏的优美园林景观。

2 具体案例分析

色彩,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好的设计师都十分善于运用色彩,通过下面的一些色彩搭配实际的图片,你可以看到如何将色彩理论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中。一个有效的景观色彩设计可以弥补许多景观设计缺陷。

如图1,这是一个暖色搭配,鲜亮的色彩会让庭院的主人在清晨第一眼看到窗外景色时,感到神清气爽。

如图2,鲜亮的红色以及鲜艳的黄色,在景观应用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加入植物的色彩以及岩石的配合,可以使得整个景观看上去自然,犹如置身在大自然之中。

3 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具体运用

3.1园林景观的配色

首先,一定要将园林的整个环境的色调进行统一,色彩做到主次分明是实现统一的必要因素,因而便产生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配色问题。虽然只配色并不能够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够与景观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一致,但是一定要能够保持一定调和的关系。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调和方法以及配色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景观设计所追求的色彩效果来进行色彩的选择和支配,从整体上来说,必须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使得使用的色彩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作为支配的色彩。

3.2园林景观的色彩造型

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可以对色彩的造型能力进行利用,使得建筑或者景观小建筑成为经管的标识或者视线的焦点,但是无论这些装饰的色彩有多美丽,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是首要前提。经过研究发现,一般进行这种色彩的装饰时,会很容易出现过度的情况,因而在对色彩进行选择时,必须要做到谨慎小心,不仅要满足其单体得到协调的要求,还要对于周围环境协调的要求进行满足。

3.3园林景观的色彩过渡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一般都会划分出几个不同的空间,每个空间之间都要经过一定的过度才能达到协调。在运用色彩时,也要对每个不同空间的色彩进行联系,使得园林景观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够得到色彩效果的调和和对比。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形式布置时,要对体、面、线、点等进行利用,这样可以对景物的刚柔、弱强以及动静进行表现,让景物产生一定的节奏感,相对应的,可以对不同的色彩空间进行营造,使得它们能够在彩度以及明度上有所区别,连接成一个有韵律有节奏的色彩空间。

3.4园林景观的色彩组合

当园林景观的色彩设计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一旦发现色彩对比过强或者色彩过于单调,就必须要加入一些其他的颜色,使得景观色彩变得柔和和丰富。可以讲黑色、白色、无彩色等加入到色彩构图中,都能够取得一定的调和效果。如果加入色彩中有彩色,那么应该选择颜色相近的,或者彩度以及明度相近的。要想达到园林景观的色彩组合,还有很多的色彩调和的方法,形式也多种多样,还需要我们不断的观察、发现,积极的探索寻找合适的方法,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就能够使得园林景观设计的色彩组合更加完善和丰富。

3.5园林景观中小建筑的设色

小建筑的设色应能表达功能效果,做到表里一致,形式与内容统一,以表示其应有的风格。如茶室,凉亭等,以能激发人们愉快、活泼、兴奋、动人、安静等思想情绪比较相宜。并且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既要取得协调又要有对比。如在水边宜取米黄、灰白、淡绿等中灰调为主的色彩,以求淡雅,取得整体协调的效果并有轻微的对比。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宜取当地的地方性材料为主,并考虑在炎热地带多用以调,以创造凉爽轻盈的效果,在寒冷地带宜用暖色调,为人营造温暖的气氛。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学方法 分析 改革

一、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的背景与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北美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基于系统科学分析与实验的设计课程体系。如国外学者奥姆斯特丹提出必须从城市生活的特性展开调查;麦克哈格将“千层饼”分析图模式引入设计教学中;英属哥伦比亚教授patrick condon在设计学院开设场地分析与方法论课程等。

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在大量环境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也将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引入到设计课程中。如北京大学俞孔坚一直致力于将哈佛大学系统的设计课程引入国内教学体系中,重视环境数据的采集和场所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方法;刘滨谊提出景观空间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的景观三元教学体系,将大众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作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础。

当前,大多数设计专业院校往往重视设计形式与表达手法以及图纸的绚丽多彩,但往往忽视了对设计过程的调查分析试验,导致作品流于形式,无法解决环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北美设计教育体系中更重视分析过程,设计作品的目的是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用于实践,从而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将从系统的分析课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并且学习分析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如尺度、软景、空间、照明、心理满足等处理手法。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归纳如下:1.促使学生从设计之初就开始调查场地周边功能关系、文化民俗和其他影响设计的因素,从而根据调查研究报告来进行分析,对设计的主次、空间、功能和形态进行客观的排列和组织,避免设计脱离现实凭空想象的问题。2.借鉴北美设计院校课程团队分组与分工协作模式,成员以5人左右为一组,在老师的讨论中选取规定区域中的某一场地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分析课程中需要学生通过文字、表格、草图多种方式阐述观点,其必须拟定完整的项目实施框架,团队各成员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这一设计思路表达的综合课程,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工作框架和团队合作能力。3.帮助学生从设计实践领域掌握全面的知识结构,从主观审美到客观量化科学分析的交互设计体系。在此过程中加强与国内外教师、多学科背景教师与同学的紧密协作,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设计学科专业教学实施团队,并且让学生的课程作业更加多元化与国际化,成为建立创新团队与参加国际学生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方法改革内容

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作为一种课程体系,涉及设计学科的多门课程,需要拟定方法论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基于实验与分析方法的教学大纲改革

研究制定系统的实验与分析方法论教学大纲,对环境艺术设计系现有的历史理论课程和不同尺度设计课程进行补充与完善。系统设计实验与分析课程教学框架,将场地人文特征、地质地貌、植被材料、交通功能、艺术风格等多层面的科学调查与分析方法细化,设计不同课程的调查表格与评价标准,对不同层面的数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方法,并将其作为教学大纲的主体框架。

(二)教材案例的革新与优化

革新分析方法论教材与引入国际经典设计分析案例。借鉴北美课程中经典设计案例与学生课程作业,开发从别墅庭院、屋顶花园、办公中庭等小尺度设计到城市街道绿化、城市公园广场、街区景观、滨水景观等大规模场景的调查实验与分析课件。设计分析案例来源于两部分:其一为国内外经典景观设计实践,调查分析从设计代表流派、设计方案表达到后期使用评估;其二为国内外竞赛与会议中的创新思维与材料技术课题,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紧跟本行业动态,系统掌握不同尺度设计的数据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并将其作为后期设计方案中的基础数据,让设计成果客观反映实际问题并且具有可实施性。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

破“授与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公众调查、设计反馈、团队讨论、小组汇报中,有效地发挥其能动性与积极性。设计学科专业的特征要求学生既有绘图与设计能力,又能够表达设计与沟通设计,因此,多元化教学模式能锻炼学生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能力,而不仅是绘图员和美术师。

三、教学方法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主要方法

实验与分析课程涉及大量数据收集、实地考察和文献查阅,必须将艺术设计的主观感性教学方式进行客观量化分析,势必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一定的矛盾。需要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首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处理实际设计案例。其次,引入案例分析教学,选择国际上经过poe后期评估的经典案例与行业最新研究动态,讲授设计与评价体系全过程。最后,解决现有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引入北美高校设计类实地数据调查、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梯队合作、学生向政府与公众汇报交流的多元化授课方式。

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路线。第一,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将北美设计学科框架下的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应用于本科部分设计课程与原理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并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实际教学相结合,8个教学周后,将实施此种教学理念的授课班级与传统教学方式班级进行比较,总结和评价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的授课效果。第二,坚持以国际交流竞赛与产学研合作为目标,以中青年教师创新团队建设为主导,以理论和设计课程多元化教学为实施平台,创建传帮带良性循环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