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第1篇

摘要: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没有注意到FDI的大量流入对于东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FDI没有直接引起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它确实对危机国家经济脆弱性的形成发挥了作用。FDI给东道国带来的金融风险往往是潜在的,如果不能有效监管,这种潜在金融风险就有转化成现实金融风险的可能。所以,一味提高FDI的引资比重并不能使发展中国家摆脱金融危机的侵扰,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加强对FDI的监管。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东亚;金融危机

一、引言

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已经很多。学者们从各个角度研究了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的学者从金融领域寻找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认为东亚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过早对外开放资本市场而又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为国际投机力量的炒作提供了土壤,从而触发了金融危机;有的学者从发展模式和体制方面研究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认为东亚国家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通过集权型的资源配置培植主导产业和部分经济利益集团,虽在特定的条件下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发展模式在经济上妨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政治上滋生了权钱交易和政府腐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不仅经济增长难以为续,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的学者从经济结构上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东亚国家基础工业落后,资本货物及中间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大量的投资则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另外还有金融监管不力、金融和非金融部门以及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复杂关系等原因(陈健安,2000)。归根结底,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经济中潜在的脆弱性引发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当外部环境急剧恶化时就转化为现实的危机。东亚经济中潜在的脆弱性主要指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赤字。如表1所示,1996年泰国经常项目逆差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9,18%,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5%的警戒线。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经常项目逆差也比较大,分别为GDP的5.99%和5.86%。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的东亚国家,都是FDI的主要接受国。那么,FDI的大量流入是否是这些国家经济脆弱性产生,从而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呢?笔者认为FDI对东亚国家经济脆弱性的产生发挥了一定作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subprime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emerging markets in their performanc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n order to find their common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risis-proof measures for our finan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 次贷危机;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Key words: subprime crisis;emerging markets;financial crisis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56-02

0 引言

2007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浪潮[1]。本文试图对次贷危机与新兴市场金融危机进行对比,以找出其共性所在,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危机防范提出一定的建议。

1 危机表现及其后果的比较分析

1.1 次贷危机 2007年3月13日,新世纪金融宣布破产。当日,道琼斯30股价指数暴跌242.66点,全球股市随之下挫。7月,标普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评级,相应投资机构爆出巨额亏损。第四季度,花旗与美林的亏损额均达98亿美元,而瑞银亏损高达114亿美元。2008年3月14日,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由于流动性严重恶化,股价重挫45.88%,美联储决定提供应急资金,这是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第一次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资金。同时,全球股市剧烈震荡下行。虽然紧急降息和央行联手注资给股市带来了短期反弹,但股市整体已进入下降通道。2007年全年道琼斯600指数比上年下跌0.17%,是继2002年大跌32%后首度收阴。美元指数也进一步走低,由此造成了黄金、原油等各类商品期货价格攀升,特别是能源、贵金属和农产品的商品期货上涨最为显著,引发了全球通胀浪潮。

实体经济方面,07年12月美国失业率增至5.0%,为O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制造业活动指数下降至47.7,为03年4月以来的最低点。同时,欧元区也调低了2008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2007年的2.2%降为1.8%,这也是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低经济增速。

1.2 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1.2.1 东南亚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各国都加快了市场化进程,经济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1996年,美元的升值和美国利率的上调造成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首先从泰国开始,受美国方面的影响泰国贸易迅速萎缩,泰国国内的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并导致了全国的政治动荡,大量的外资企业宣布退出泰国市场,最终造成泰国股市的崩盘。而就在这时候,国际对冲基金开始对泰铢进行攻击,泰国政府无计可施,泰铢贬值严重,宣布金融危机爆发。这次金融危机很快就影响到了东南亚其他国家,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股市下跌,大量的金融机构倒闭,东南亚经济衰退。这次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很广,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东亚其他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 [2]。

1.2.2 俄罗斯金融危机 俄罗斯从1992年经济全面转型之后,经济状况一直不理想,深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就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俄罗斯连续爆发了两次金融危机,分别在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金融危机首先影响到的是俄罗斯的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俄罗斯国债的集体大规模外逃,大约占到了俄罗斯国债总额的1/3,汇率和股市相继受挫,整个俄罗斯的金融体系和经济状况几乎呈瘫痪的状态。1998年,8月份,政府对卢布不再控制,决定让其自由浮动,并决定了单方面对内债和一部分外债进行延期偿付,导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1.2.3 阿根廷金融危机 199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形势动荡的影响,阿根廷经济形势恶化,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衰退。2001年第四季度,受长期衰退困扰及金融和财政形势恶化的冲击,经济大幅下滑,陷入危机。危机引发了市场恐慌,导致大量资本外逃和银行挤兑。政府被迫实行了限制居民提款和限制资金外流等管制措施,引爆了蓄势已久的社会不满情绪,出现严重的政治混乱,国家陷入了以经济持续恶化、社会动荡不安和政治混乱为特征的全面危机。金融系统瘫痪,银行业陷入破产边缘;生产大幅萎缩,经济继13个季度持续衰退后于2002年一季度跌到谷底;失业率上升到25%以上;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危机还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及民众对政治家的信任危机。

1.2.4 越南金融危机 2008年6月5日,胡志明股指从2007年的1170点巨挫至390.08点。CPI连续7个月高于两位数,5月份更是创下13年新高,攀升到25.2%。其中,食品价格涨幅居首,达到42.4%。截至5月30日,越南盾兑美元贬值27%,而且几乎每天都会贬值5~7个百分点,这加大了越南当局稳定汇率的难度。楼市方面,河内房价下跌了20%,而胡志明市的跌幅达到50%。即便如此,其住宅价格依然维持在每平20兆越南盾(人民币8500元左右),商务楼则每平40兆越南盾(人民币17000元以上)。

2 危机成因的比较分析

2.1 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深层次的根源,主要有如下方面[3]:

①从宏观上讲,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为这次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在过去的5年中,各国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较低的资金成本压低了美国国内住宅的抵押贷款利率,降低了贷款成本,经济繁荣使居民收入大幅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对住宅的强劲需求,抬高了房价。

②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上存在固有的缺陷。次级抵押贷款产品主要是基于房价的上涨和低利率上的,在房市很火的时候,银行就能够靠此得到非常高的利润还不用害怕风险;但是,如果房市比较低迷,利率上升,这样会无形中增大客户的负担,一旦这种负担超过了其实际能够承受的压力,就会造成违约事件大幅度增加,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

③管理机制的缺陷加大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政府把对次级贷债券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结果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真实可靠。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危机风险加大。

2.2 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2.2.1 前三次新兴市场危机的共同原因 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共同的原因如下[2]:①资本账户余额:三次危机爆发的共同标志都是国际游资的突然逆转。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极易滋生泡沫经济,削弱了宏观经济基础。中国和印度能在东南亚危机中幸免于难的重要原因就是资本管制减少了投机性攻击的可能。②外债/GDP:巨额的外债负担是导致三次金融危机的最明显原因。所有危机国在危机前都有一个快速或持续、且数额巨大的外债形成过程。从债务形成开始到后续阶段,这些资本流入总是包含着高比例的短期债权。这些债务的波动性极强,一旦有风吹草动,债权人就会中止已到期债务或者对未到期债务不再展期,造成债务国的流动性不足,引发危机。③金融自由化程度:金融自由化使得每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多,但也为金融危机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得金融危机影响的范围和程度都被扩大。另外,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产物,资本账户的自由化同样也使得国际经济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更加脆弱。④金融监管缺位:与外国非制造短期资本进入对应,东盟国家对本国金融也采取放手发展的方式,允许金融机构数目急剧扩张,取消企业的贷款限额,银行体系监管不严,大量贷款被投入到房地产项目,加之部分国家政治上的腐败,给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各国的金融监管又十分脆弱。据统计,在1987年~1997年的10年中,银行贷款逐年增加,而贷款损失准备却在逐年减少。

2.2.2 越南金融危机的成因 2000年以来,越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也积累了大量的风险。表面上看,此次危机的主要是输入型通货膨胀造成的,其根源则是内忧外患的双重结果。2008年上半年,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就上涨了38.54%。作为石油输入国的越南无法自主制定能源价格,国际油价的飙升使国内财政承受巨大压力。尽管是世界第二的大米输出国,世界粮价的高速上涨加速了其出口增长,但也带动国内粮价上涨,成为国内CPI居高不下的元凶。同时,越南在2006年加入WTO后,就开始放开资本项目的外资直接投资。外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放宽到49%。直接投资扩大了越南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流入房地产、股市的组合投资则通过推高资产价格反过来又推高了商品服务价格。从内部而言,越南国内的投资过高,2002-2006年投资占GDP比例依次为33.2%、35.4%、35.5%、35.6%和35.7%;高投资导致其进口增长过快,从2002年以来经常项目一直是逆差,且逆差额从2002年的5.98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7.22亿美元,占GDP比重从1.7%上升到9.6%,而1997年泰国爆发危机时,其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例才6.5%。

另一方面,越南同泰国、俄罗斯和阿根廷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越南盾在资本账户下不能自由兑换;其次,越南外汇储备超出了3个月的警戒线;再次,越南的外债/GDP的比率约为30%,远低于100%的警戒线;最后,越南的贸易伙伴除菲律宾外均有贸易盈余。这使越南金融危机的传染性相对较弱[4]。

3 启示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带有向全球转嫁的性质,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即使像欧美这样发达的金融市场,同样可能发生严重的市场失灵。虽然我国尚未发生金融危机,但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在金融开放已成为趋势的当前,从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防范金融危机并且增强自身抵御能力就更为重要。在未来中国金融自由化、金融证券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有效监管和谨慎开放是此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4]:

①慎恰当地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把握好金融开放的速度;

②在鼓励金融创新和衍生工具发展的同时,要严格加强监管;

③适当调整货币和财政政策,既要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潮中寻求经济增长,又要严密控制高速增长引发的通胀压力;

④谨慎而积极地处置对外金融投资。

参考文献:

[1]胡星.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警示与反思.社科纵横. 2009,1.

[2]杨德权,刘■.新兴市场金融危机传染诱因的实证研究.价值工程,2006,(11).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涵义;金融危机;成因

一、金融危机涵义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金融危机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它表现为一国货币短期内大幅贬值,该国金融市场上价格的猛烈波动,大批的银行经营困难乃至破产,整个金融体系急剧动荡。其显著的特点是整个金融体系急剧变动,具体表现有:一是外汇汇率、利率大幅上升,二是股市急剧下挫,三是大批银行经营困难甚至走向破产。金融危机与货币危机、经济危机有密切地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货币危机主要是指实行某种形式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外汇市场参与者对该国维持固定汇率的能力丧失信心,从而进行大规模的本外币资本置换,导致该国货币大幅贬值,固定汇率制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事件。就经济危机而言,一个通俗的解释是生产过剩找不到需求,引发社会经济大混乱。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货币危机主要局限于外汇市场,金融危机的范围扩大到了金融领域,而经济危机影响范围更广,表现为实物经济的严重衰退和国民经济运行体系的巨大破坏。货币危机可能诱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就有可能引起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危机就成了经济危机的代名词。

二、金融危机理论

自从“郁金香泡沫”破灭后,西方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多,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对此对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研究引起了西方经济理论界重视。比较系统的研究金融危机理论是从20世界70年代末开始的,主要理论有如下几种:

(1)宏观经济基础理论模型

1979年克鲁格曼提出了第一代危机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政府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过度扩张会导致经济基础恶化、引发对固定汇率的投机攻击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这个理论的产生背景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当时美国发生了二战后的第五次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和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国际金融市场抛售美元的风潮更甚,迫使尼克松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与黄金兑换的挂钩,因此引发更大规模的抛售美元,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先后放弃了本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平价的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固定汇率为特征,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以浮动汇率制为主,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国际汇率制度。用克鲁格曼的理论来解释金融危机我们假设一国货币需求非常稳定,如果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过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导致国内信贷扩张、居民向外国购买商品、劳务、金融资产等来转移风险,而居民和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会选择持有另一国货币即是用本币购买外币是符合心理预期的。当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不断减少,中央银行就要通过不断购买外汇来维持平衡,一旦外汇储备耗尽,固定汇率机制自然崩溃,金融危机发生。用这种理论我们能够较好的解释1973至1982年墨西哥危机,1978至1981年阿根廷危机。但也有缺陷:它所假定的政府政策过于机械,只是一味的扩大货币发行,而政府可选择的政策可以有多种。

(2)预期理论模型

预期理论模型提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它认为:投机者对一国的货币发起攻击的原因并不是其经济基础的恶化,主要由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所导致的。当投机者对一国的货币发起攻击时,政府为捍卫固定汇率就会提高利率吸引外资储备来维持汇率稳定,如果提高利率维持汇价的成本大大高于维持汇价所能获得的好处,政府就会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反之,投机者是否继续攻击也要取决于攻击带来的成本收益。从历史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用提高利率的方法来克服“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危机的对策,其效果不一定明显。所以综合考虑,用调整利率的方法来抵御危机时,一旦投机者能够成功冲击货币,其获得的回报会高于成本,仅仅是高利率可能并不能有效的阻止投机者的攻击。另外市场参与者在其投资决策时会把预期因素考虑进去,这种因素使政府捍卫固定汇率的成本提高。

(3)道德风险理论

道德风险论认为:当事人(金融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不相匹配可能导致他人的资产或权益受到损失。在金融危机中,道德风险表现为政府的某种“隐含担保”使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很高的投资行为,造成巨额的呆坏账,金融机构的支付危机引起公众的信心危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因为政府提供的“隐含担保”缺乏确凿的法规依据、信息不对称,这样使道德风险的危害后果更为严重。以东亚金融危机为例,由于东亚国家中存在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错综复杂的资金、业务和人事关系,另外加上一些传媒的暗示,使得社会公众产生这样一种错觉:金融机构一旦发生危机,政府一定会加以保护。一般来说,各国政府普遍存在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或明或暗的担保,即便是大银行出现危机,政府从多方面考虑往往会出面援助而不能任其倒闭,这就为银行提供了“隐含担保”。其结果是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由于银行得到了政府的“隐含担保”,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或债权人会认为贷款给这些银行是很安全的,即使这些银行出现一些困难,政府也会出面援助,投资者或债权人便不再对银行的资信从财务上进行严格的审查,使得这些有问题的银行得以大量融资;另一方面,政府“隐含担保”,加上存款人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银行将大量资金投资或贷放给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这些项目失败就会使银行陷入困境。事实上,当金融机构的状况己经岌岌可危时,人们期待已久的政府援助也没有出现,破灭了的希望很快引起投资者的恐慌和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机构的偿付力等问题也会很快蔓延开来。

(4)金融恐慌理论

“金融恐慌”理论认为:由于某种外在的因素,短期资金的债权人突然大规模的从尚具有偿债能力的债务人那里撤回资金,是一种集体行为。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前夕大多经历了一个资金迅速流入的过程,但是外资的流入是很脆弱的,极易受到“金融恐慌”的影响而发生逆转,一旦发生大规模逆转,危机就会发生。以20世纪80年代初大多数东亚国家为例,它们都以高速增长的经济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了生产性较强的实物经济领域,促进了经济发展,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东亚金融市场开始成熟,投机需求不断增加,加上人们对经济前景充满了信心,外资流入迅猛攀升,大多资金投向风险性较强的高利润行业,而这种资金非常容易发生逆转。客观来说,“金融恐慌”是危机心理预期的一个补充。

(5)危机传染理论

危机传染论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金融危机导致另一个国家发生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它产生于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之后。它强调了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就是另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Pua1MaSSon(1998,1999)指出危机的传染方式主要有三种:(1)溢出效应,即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间形成密切的联系,一国货币危机会传导到同一经济区内具有相似经济结构或经济问题的另一国。溢出效应按溢出渠道分为贸易溢出效应和金融溢出效应;(2)季风效应,即某一经济区外部某个国家的货币危机对该经济区内所有国家的经济与货币稳定产生影响,尤其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3)羊群效应,即一国的货币危机通过对投资者心理预期产生作用,诱导公众对同一经济区内经济健全的另一国发动货币攻击。

三、金融危机理论对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解释

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背景,从金融危机理论出发,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宏观经济基础理论看,美国超宽松的经济刺激环境为危机埋下了隐患。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利率降到极点,贷款买房无需担保、无需首付,因此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同时也为房地产泡沫提供了温床。布什政府为每一个居民都有其房住的政策扩大了没有购买能力的人买房,因而导致发放次级贷款的金融机构风险加大。

2.从道德风险理论看,房屋贷款金融机构以房产作抵押发放贷款,在经济景气时不会受到影响,因为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但当经济下滑时,这些没有购买能力的人不能足额还款的风险加大。而这些房贷机构本身资金实力并不雄厚,为了不断的利用有限的资金,通过金融创新,把次贷资产打包证券化,从中收取资金又分散了风险。但是,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差错,整个链条就会断裂,从而波及所有的人。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从危机传染理论看,美国次贷危机能够扩张为全球金融危机是因为在全球一体化下,各国贸易依赖程度加深,各国资本市场紧密相连,美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必然会波及全球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邵佳,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2)。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危机;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32-04

一、引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面临衰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8年10月8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因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面临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危险的冲击”,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显著低迷时期”。该组织预计,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来衡量,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3%,为2002年以来的最慢增速,处于衰退的边缘。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拟从金融生态的视角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审视。金融生态是金融内外部多个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价值体系。从生态系统的层面来阐述金融问题,为金融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崭新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为金融发展的依赖路径研究提出了新的指引方向。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难发现,金融生态与金融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前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生态失衡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金融生态和金融危机的探讨

(一)通过金融生态可以形象、生动地表述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复杂的形成机制

周小川将金融生态系统比作“水族馆”:金融机构像“鱼”,自身必须健康,才能生存和自如地“游动”,所以其自身的改革是最重要的;外部的金融生态环境,就像水族馆里的水草、浮游生物和氧气等,是生物生存和茁壮成长的必备条件;另外,如同水族馆中各种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需要有适当的规则来维系,金融监管对于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也是不可缺少的;最后,宏观调控就好像是水的温度,不能太冷,冷了有些鱼会冻死,也不能太热,否则氧气会跑掉,生物就不能生存,还不能忽冷忽热。这些因素有机结合,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否则“水族馆”就会出现“生存危机”,金融体系就会出现金融风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二)金融生态研究强调动态平衡

金融生态的发展同自然生态一样,呈现为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自从金融活动产生以后,金融主体就沿袭着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传统、法理等不断进行或发展着金融活动。这种自发的金融活动虽然通过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系统的平衡,但随着经济、社会中各种新生因素的出现,金融系统自身调节功能的有效性逐渐遭到削弱,金融生态原有的平衡也随之被打破,其表现便是金融主体之间、金融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失衡以及由此不断引发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三)金融生态研究与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研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金融生态侧重将金融体系视为一种仿生系统,研究如何使其长期处于动态稳定状态,从而保证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国外的一些类似研究,大多是围绕金融危机与风险理论和实践展开的,而金融生态与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研究的切入点有所不同,它是从一种新视角来研究金融的稳定性问题。金融生态的研究与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避免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对金融甚至经济发展产生冲击和破坏性的影响,以确保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四)金融生态与金融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均衡的金融生态为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失衡的金融生态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凶手”;金融生态失衡进而可能助长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传染性极强,很容易触发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正常的信用荡然无存,市场上正常的借贷秩序和融资秩序严重受损。极大地阻碍了金融机构之间正常的往来,导致金融生态的恶化,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三、基于金融生态视角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审视

(一)从金融生态系统自身分析:金融生态系统自身的内在脆弱性,引发金融危机

如前所述,金融生态研究注重金融系统的动态平衡性,而其自身的内在脆弱性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金融脆弱性狭义上通常是指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色决定了金融业具有特殊的风险;广义上则是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的风险积聚,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海曼・明斯基(Hyman.Minsky,1982)在《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一书中最先对金融脆弱性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解释,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指出这种脆弱性对经济周期变化和金融动荡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它使整个金融体系时刻处于危机的边缘。金融系统的内在脆弱性是不可避免的,从金融制度学的角度定义,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简言之,金融脆弱性可以理解为金融产品(或资产)的价格过于敏感,很小的冲击就可能把金融体系推向危机的边缘。

目前金融交易与实际经济脱节的程度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而日益突出,加剧了金融系统的内在脆弱性。据统计,在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只有10%与实体经济交易和投资有关。全球性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货币风险和市场风险急剧增加,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而且滋生过度投机、金融寻租和经济泡沫,剥离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血肉联系,使实体交易量、金融原生品交易量和金融衍生品交易量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其脆弱性和危险性不言而喻。

分析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发端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信贷市场信用制度的内在脆弱性,主要表现在金融生态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和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金融生态体系内在脆弱性形成的矛盾激化,为爆发危机埋下隐患。金融机构具有非理性盲目借贷的“内在冲动”,是造成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内在脆弱性的根源所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诱导、追求高额利润的冲动、客户极端的热情、隔代遗忘、竞争压力是形成金融机构出现过度借贷的内在冲动的主要原因。而金融机构运行机制先天性缺陷,如短借长贷造成的流动性缺陷、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产质量缺陷和过度依赖公众信心造成的经营基础缺陷等,都是造成金融生态体系内在脆弱性的重要因素。

(二)从金融生态主体分析: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生态主体道德风险及行为失范,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创新及衍生产品市场犹如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下游,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备一个规模庞大的上游“食物链”,否则不仅自己难

以生存,而且可能竭泽而渔,毁灭其上游“食物链”。一些研究表明,出现金融风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切人因素是金融创新。事实上,金融创新及衍生产品市场对于其基础市场而言,既有平衡对冲基础市场风险的正效应,也可能有放大整个金融市场风险的负效应。其本身并没有过错,应该说金融创新及衍生产品市场带来的金融生态主体道德风险及行为失范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从金融生态视角来分析,金融生态主体是一个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自利组织,随环境条件的不同,它会进行适应性的行为调整。当各主体过度追求“利”而忽视了“义”的时候,就会产生道德风险和行为失范,潜在的危机就会爆发出来。(1)产品创新者的行为失范。金融创新是市场发展的最大助力,而追逐利润是市场创新的最大动力。产品创新策划者出于消化流动性和获取金融资本超额利润的目的,创造了次贷产品,将金融机构过剩的流动性以较高的利率贷给那些信用品质较差和收入较低的贷款购房者。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盈利成为他们主要的甚至惟一的目标,市场风险因素则成为次要的甚至是被忽略的因素。(2)领导者的行为失范。美国一些金融巨头偏好次贷产品,却又担心市场风险,因此将风险通过证券化等方式转移给第三者并让第三者分享此项业务的一部分利润,或者在赚足钱后先知先觉地离场,这样次贷业务就成了一种收益较高、潜在风险较大而现实风险较小的业务。当市场被转嫁风险、赚足利润的群体意识驱动时,风险便成了惟一不能转嫁的东西,危机自然就爆发了。(3)贷款者的行为失范。次贷业务大幅度降低了贷款买房的门槛,信用品质较差和收入较低的人不仅可以贷款买房,而且可以零首付;万一房价跌了,他们还可以一走了之――房价的下挫使那些持有负资产的人们倾向于违约不还贷款。

(三)从金融生态环境分析: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引发金融危机

当前全球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金融生态系统失衡,这种状态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地改善,将严重威胁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对全球经济会产生极大的负作用。从美国来看,风行的证券化和偏高的信用评级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是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表现,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1 风行的证券化和偏高的信用评级

2000年以来,美国开始大规模发行次级抵押债券,设计复杂的次贷证券及其衍生产品,使投资者无法直接估计和判断其内在价值和风险,因此,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成为投资的主要依据。MBS即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是一种把贷出的住房抵押贷款中符合一定条件的贷款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抵押贷款的“资产池”,并利用“资产池”定期发生的本金及利息的现金流入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其创造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帮助投资银行先将其划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权益级MBS。CDO为担保债务权证,在对中间级MBS进行新一轮信用增级和分层时,创造出优先级、中间级和权益级CDO;由此还可以继续产生CD02、CD03、CD04……。CDS是信用违约掉期,相当于对债权人所拥有债权的一种保险,由第三方对债权人的本金提供保障。由于债务链条大大延伸,最终债权人对原始债务人没有了解,风险判断完全依赖评级机构对MBS和CDO的评级。风险传递链条的加长和风险的转移,增加了投资者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性,投资的审慎性降低了,而投资的冲动加剧了。为了在对次贷产品的评估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收入,评级机构有低估风险、高估信用级别的冲动,认定该类债券和普通抵押债券风险并无二致,并给予其较高信用评级。危机爆发前,美国的CDO产品中信用等级为AAA的高达80%以上,这一比例远高于非金融企业发行的证券。从而使次贷衍生品市场呈爆炸式增长。而在危机出现之后,信用评级机构对次贷问题反应迟钝或者不作为,加之随后短时间内大范围调低次贷评级及其伴随而来的放大效应,成为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2 金融监管的缺失

如同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需要有适当的规则来维系,金融监管对于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行也是不可缺少的,金融监管缺失会使金融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美国的金融监管机制一直被视为全球的典范,是一种典型的分权型多头监管模式,被称为“伞式监管+功能监管的体制”。然而,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之间产品创新的发展、交叉出售的涌现和风险的快速传递,这种监管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监管目标不一致带来监管套利;监管标准不一致又导致监管领域中重叠和空白同时存在;监管对于市场的反应太慢和滞后,没有一个监管机构能够拥有足够的权力来管理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风险监管无法得到全方位的覆盖;等等。(1)从内部监管来看,薪酬激励机制错位,内部控制失效。美国投资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的内部激励考核机制缺失,仅仅单方面考核年末激励,经办人和高级管理人员仅凭业绩给予季度、半年和年度奖励,以及期权激励、股权激励。当投行业务以及银行业信贷人员等所有环节的参与人员为了短期利益、一己之私时,信贷资质审查就会流于形式,潜在的金融风险就逐步积累起来。(2)从外部监管来看,忽略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特别是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格林斯潘奉行自由经济政策,认为对金融衍生产品应该不予监管。1998年11月,美国国会永久性废除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同时,美联储放松了对美国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拆借的监管,金融机构通过互相拆借,放大信用的杠杆比例,引发了“经济泡沫”。

从此次金融危机来看,政府监管不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由政府支持的联邦全国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主宰,其主要职能是购买抵押贷款资产,将它们重新打包为债券出售给投资者。由于几年前两大巨头受到政府部门调查,其他机构便趁机进入这一市场。这些放贷机构不按规定要求借款人预付定金,不认真核实借款人的收入状况,“掠夺性”扩大次贷发放。而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美国政府对此却疏于监管,为危机埋下隐患。例如,对于次贷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次级债产品,穆迪与标准普尔给予原来只能给予BBB级别的高风险次级债产品以AAA级评级,这样经过包装后的高风险的次级债纳入了大型投资基金以及外国投资机构的视野,连较为谨慎的保险基金和退休基金也一并参与。监管机构却任其发展,导致风险迅速从次贷市场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

(四)从金融生态体系的非线性机制分析:羊群效应、关联效应和杠杆效应,加速了金融危机的传播Kindle Berge认为“泡沫与崩溃的国际传递似乎不是一个经济法则,而更像是一种趋势”;Krugma认为“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有国际性的传播影响”。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标的资产(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信用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扩散到衍生品市场

(次级债市场和相关的住房抵押债券市场),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以及不知情的外国投资者等各利益群体,由此引发标的资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双重危机。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背景下,当投资行为和预期在国际范围内传递时,金融危机会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强的渗透力蔓延开来。

非线性即non-linear,是指输出输入既不是正比例也不是反比例的情形。金融生态体系内的风险和收益具有自我平衡的特点,然而,在非线性机制作用下,某一单一风险因素可能按几何级数放大,导致经济变量剧变,产生金融危机。基于金融生态视角对金融现象的研究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其非线性机制表现为以下三种效应:(1)羊群效应。即经济行为人存在从众的行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人们往往受到其他人抉择的影响,从众可能是最优选择,因此会导致集体行为的非理性。(2)关联效应。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债券债务链条将众多微观个体紧密连结在一起,因此局部的支付清算困难,就很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极大的风险传染。(3)杠杆效应。金融创新在于把原有的金融风险进行解捆,以利于风险转移和分散,但是这些衍生工具又进一步增加了风险和金融体系的波动性。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反思和建议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则经济就活。然而,金融监管的放开,一方面会提高金融效率,提高资金利用的效率,使资源流向效率最大的实体经济中;另一方面会极大的刺激虚拟经济的发展,引发投机,造成市场的紊乱,增加整个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极大程度引起金融系统的瘫痪,致使金融危机的发生。

纵观金融危机史,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是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美国的虚拟经济市场,而且还波及到整个世界。整个世界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大量的金融机构面临破产;实体经济受到重挫,企业资金链断裂,资产缩水,社会商品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大幅度的衰退。例如,我国的出口外向型企业,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外贸订单大幅度地减少,企业不仅因为生产产品消耗了大量的资金,还面临着再生产的危机,大批量的出口导向型企业破产。其他国家也中,与世界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的企业也纷纷破产,雷曼兄弟、冰岛国家危机等。

面对突然起来的金融危机,各个政府都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为了稳定市场经济的两性运行,给金融机构注资,避免大面积的挤兑;另一方面采取逆经济周期的政策,配合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经济走出困境。例如,美国政府连续出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元也是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我国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向市场注入4万亿的人民币,以期望能够顺利的度过经济危机。同时,世界元首会议、各个经济论坛和经济学家都在谈论金融监管问题,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金融监管系统才能避免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对于金融危机原因的研究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情况,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二、金融危机的原因

对于金融危机原因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其直接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系统崩溃,引发了连锁效应。然而,背后的原因很多,有人提出是因为中国长期的出口导向性经济体制才引发美国政府的金融危机,有人认为美国政府长期放松金融监管,也有人认为经济本身周期性导致的金融危机。

(一)房地产泡沫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2000年末,美国为了避免互联网泡沫而带来的经济衰退,同时还有九一一对美国市场的影响,美联储就连续降低利率。据统计美国在两年内联系十三次降低市场利率,市场利率几乎达到零。利率的降低带来市场上大量的流动性,而当时美国市场上并没有可以进行有效投资的产品。为了使市场运行起来,投资者将目光转移到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因为资金大量的流入得到迅速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在一片良好预期前景的房地产面前,金融机构低头了,他们放松了对于购房者资金链的监管。美国本身就是高负债的国家,居民有提前消费的意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购买很多房子或者进行房地产投机根本不可能的,然而金融机构设计了大量的金融工具让市场的消费都能进行投资。大量的虚拟资产被催生,市场虚拟产品价格不断攀升,泡沫不断严重。一旦市场中出现一个资金链断裂,整个市场就会被影响。

(二)虚拟经济的泡沫化

大量的房地产在华尔街金融市场被虚拟成大量的证券,通过虚拟房地产负责将房地产证券化,投入到市场进行买卖交易。大量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被出售给对冲基金公司、保险公司。据统计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达到的次级债务总额高达15000亿美元,但是其进行衍生后的债务担保达到了25000亿美元同时还有10000亿的违约吊起等。

虽然金融创新的目的在于规避风险,引导资金合理流向实体经济,但是美国的虚拟经济发展的已经脱离了实体经济。对于垃圾的资产通过虚拟经济作用下,放大成为几百倍的金融衍生品,风险被极端的放大了。在实体经济并不能保证虚拟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如果一味的进行投机性的获利活动,就会加速实体经济的泡沫破裂。一旦实体经济不能正常的运行了,虚拟出来的衍生产品也就没有基础,就会瞬间被击垮。

(三)政府监管的放松

金融危机始于美国的金融市场,美国政府的这种放羊似监管不能不为金融危机的后果买单,历史悠久的美国国际集团轰然倒塌。在金融机构纷纷倒闭的面前,映射了美国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监管的漏洞。大量的评级机构并没有在金融将中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成为了他们的帮凶。没有进行有效合理的金融监管,而是进行大规模的放任和虚假的评级。

三、金融监管的反思

(一)审慎监管的反思

新自由经济学派认为对于市场最少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他们认为不能干预市场,应该让市场去自由运行。美联储没有对评级机构去进行监管也没有限制房地地产抵押贷款的数量和规模。正因为没有进行宏观的审慎监管才导致危机的潜伏,最后导致房地市场泡沫的破裂。金融监管应该加强审慎运行,而且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合作才能是宏观审慎监管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同时还应该对审慎监管的体制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

(二)逆周期监管的反思

在顺周期中,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能力会被放大,为了避免这种加剧萎缩效应,应该见逆周期性加入到金融监管的行为中去。需要建立贷款损失资金库、修改会计计量虚拟资产的方式。顺周期中,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被放大了,没有正确真实反应资产的价值,一旦市场对金融资产有了冲击就会让金融资产缩水,资产市值大幅度下降,市场会进一步放大这种下跌。所以需要逆周期金融资产监管。

(三)信用评级机构的反思

世界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惠誉和标准普尔占有市场90%的份额,具有高度的垄断性。他们信用评级的可靠性的能力受到严重的质疑,同时他们的信用评价体系是否合理、科学也没有进行确认,更没有用实践去检验。那么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加强他们的信息披露的公开性,改变其盈利模型,加强管理。

四、金融监管的建议

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都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世界一个深刻的教训。对于单一性质的金融监管或者单一指标的金融检测已经不适合经济金融一体化的经济形势了,整个市场需要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出发去取对金融行业进行有效合理的监控。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结束,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和研究还没有停止,尤其是具有前瞻性和金融监管改革仍需要进行。对于金融监管和金融改革的态度不同利益集团有不同的立场,对于金融监管的必要性认识也不没有达成共识。一些较为激进的方案被削弱,一些未达成共识的方案被搁浅。

(一)对监管资本做重新定义

重视资本的结构和质量,提高资产证券化和交易类资产的资本标准。核心资本比例达到5%,一级资本达到15%,保证普通股和留存收益的比例,减少次级债务和股息票息的比例。

在监管部门角度,其关注的指标主要是一级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在总的一级资本中包括优先股和普通股。从微观角度来看,优先股势必普通股质量较高的资本,这主要是由于微观企业的破产过程中,优先股是比普通股偿付等级高,可以优先获得企业破产后的资产。而从宏观监管角度来看,监管部门并没有过多考虑企业破产的情形,反而更多的关注企业重组的顺利进行。作为金融监管政策重要执行渠道的银行来说,既有其作为企业的一面,在后危机时代也有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一面,因此监管部门定义银行监管资本时,应建议银行持有一定比例的企业普通股,以便在金融危机初现时便促进企业重组合并,维护社会信心。

(二)统一影子银行业务监管

此次金融危机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宏观经济影响,其直接原因除了部分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外,还有大批影子银行消失所带来的冲击。这里影子银行的概念是从监管角度来说,不仅包括影子银行系统,也包括商业银行大量的表外业务。影子银行的金融中介活动很少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关注,或者将其归于银行其他风险业务同等水平的地位。但实际上银子银行系统的存在给整个社会信贷提供了大量供给,因此,有必要将金融系统中的影子银行业务做统一监管,对资产证券化和借贷期限错配做监管评级。

(三)实施逆周期金融监管策略

金融市场顺周期性表现有三点:一是金融市场贷款损失储备;二是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三是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具体来说,对于处于经济繁荣发展的阶段,一般鼓励银行进行信贷,这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下降了;对经济下滑阶段,严格控制银行的信贷,保证银行资本充足率。金融市场贷款损失储备会在经济下滑中体现出来,计提的储备越多银行的利润越低,贷款的风险就越小。

在金融危机期间,如果监管部门仍坚持固定的资本比率进行监管,容易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收缩,随之而来的信贷紧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必要实施逆周期的监管策略,即金融繁荣时期和金融危机时期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在金融危机时对法定监管资本比率调低,在金融繁荣时期对法定监管资本比率做出适当调高,用“棘轮效应”稳定社会信贷水平,维持金融稳定发展。建立前瞻性的逆周期管理体系,重视经济周期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

(四)加强科学技术运用

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十分广泛,提高金融业务的效率,加快交易速度,也给金融监管带来很多的不变。那么对新时代的金融监管要体现出科学技术的运用,尤其是要加大对电子产品的监控,电子交易记录的审查。这些不仅需要人力,更需要可以在金融监管中运用,要提高信息的电子化程度。

(五)加强金融信息的披露和获取

任何金融活动的顺利实施都有赖于信息的畅通和准确。对于金融监管行为的有效性,信息的透明性和真实性更为至关重要,因为从本质上来说,金融的发展和信息的畅通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信息披露有利于监管部门尽早对金融风险进行防控,采取相应措施对风险的进一步形成监管约束。后金融危机时代,监管部门不仅应加强法律法规层面的信息监管力度,加强传统金融业态的风险信息披露,更为重要的是积极研究新兴金融业态模式,披露众多金融创新工具的风险信息,以此加强新形势下金融监管行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汤震宇,刘博,林树,李翔.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过程中的信用创造的缺陷[J].放导报,2009,(2):34-35.

[2]李凤云.金融危机深度解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3-52.

[3]黄桂良.次货危机背景下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问题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9,(2):21-22.

[4]蒋海,李餐宏.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金融安全网政策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9,(6):15-16.

[5]谢平,邹传伟。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综述[J].金融研究2010,(2):1-17.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通过国际上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一些相关的投资人保护制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建立寿险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等等,来有效的预防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催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1.苏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8):25-27.

2.马宇等.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为何如此之大[J].经济学家2008.(3):92-98.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不稳定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可以输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通过国际上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一些相关的投资人保护制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建立寿险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等等,来有效的预防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催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1]苏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8):25~27.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债务危机;资本主义;内生性根源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8-0005-05

一、引言

如果从2006年春季“次债危机”在美国显现端倪算起,金融危机距今已经快七年了。七年来金融危机经历了显现——集中爆发——持续影响等过程后,并没有消除。反而,金融危机演化成了“债务危机”。如今,“债务危机”在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却越演越烈。除了挪威、希腊等国家最早发生债务危机外,目前,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也卷入了欧债危机。债务危机似乎只有恶化的趋势,而没有好转的征兆。面对残酷的现实,不仅要追问此次金融危机为什么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影响面这么广,深度这么深,同时能够引发债务危机?这次深度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什么启示?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的内生性根源

金融危机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论述(白暴力、梁泳梅,2008;吴晓求,2008;刘迎秋,2009;Taylor,2008;Phillip Arestis、 Elias Karakitsos,2009)。虽然这些论述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为此,本文将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微观市场的运行和操作这三个层面来剖析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内生性根源。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此次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深层次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资本家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决定了资本家会不断的扩张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工人仅仅获得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工资,其有限的支付能力与资本家无限扩张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最根本原因。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产生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理论上来说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相对过剩的矛盾出现新的变化:

1.生产相对过剩的表现形式由“有效需求不足”转向“有效需求过度”。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是生产的无限制扩张和有限的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解决生产过剩的方法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把牛奶倒掉”的浪费做法了,而是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来扩展全社会(包括政府、社会和私人)的支付能力。具体涉及到私人信用的扩张、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首先,私人信用的过度扩张。具体来讲就是私人信用工具的创新,即通过“按揭”等金融创新产品来鼓励全社会的超前消费,帮助人们用未来的钱实现现在的梦想。在这样的制度下,虽然可以扩张全社会的消费规模,部分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但是人们却变成了一个个“负翁”。当受到利率等外部因素冲击时,没有实际支付能力的“负翁”很容易发生支付困难,变成“倒下去的负翁”,即个人的破产。其次,政府信用的过度扩张。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除了创新金融工具,释放全社会的“未来需求”外,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大规模借债来扩大公共支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融危机后,欧洲等一些国家采用借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来刺激本国经济,由于其国家债务负担超过了未来的偿付能力,结果诱发了债务危机。再次,社会福利水平的过度扩张。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断的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当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被政治人物用来讨好选民时,就会变成一项刚性的制度。在国家税收增长幅度不大或下调的情况下,伴随逐渐上升的福利支出的必然是政府的财政赤字。其实,过度福利化的代价是社会信用和政府信用的过度扩张。希腊等发生债务危机国家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总之,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在私人信用、国家信用和社会信用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扩张,结果是“负翁”、“负国”和“负社会”的出现。当受到外部冲击时,尤其是全社会的支付链条中断后,发生金融和债务危机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