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身心素质;生活和行为方式

1、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以适应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现代社会,犍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开展体育健康教育,会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赢得竞争。因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口素质的竞争。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维护他们的健康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2、高校普及体育与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健康是财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健康的内涵已经改变,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病态。还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体育与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其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促进人的健康的一门科学。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其相关的卫生知识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还会辐射社会和家庭。所以,这是一项优化人口素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更加说明了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教育,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教会人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方法及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体健康是一种实力,拥有这种实力的人能够成功地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种潜力,拥有这种潜力的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做出有价值的创新。而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健康意识。

4、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体育与健康教育不单纯是体育和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科学、德育的内容,是营造一种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向导的整体优化教育。在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已有中学德育的基础,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善与恶、美与丑等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社会消极面往往会影响他们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灵在烦恼、懊悔、绝望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出走、轻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体育健康教育,使科学的道德理论植根于他们的头脑,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分析社会道德现象的正确方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新时代的文明素养,确立对社会、国家的政治责任感、义务感.具备抵制社会消极影响的能力.促进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5、开属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锻炼模式的转变,体育与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体育卫生策略。对于国家来说,体育与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国民保健对策。人们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难的道理,只要人们具备基本的卫生

知识,许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体育与健康教育由单项传播信息向双项传播信息方式转变,形成课堂教学、科普录像、卫生咨询、心理咨询、个别交流、学生反馈信箱、体育网络新技术等多种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卫生保健指导,据高教学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未来息息相关;心理健康与否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也是当务之急。

据有关统计,世界各国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所引发的疾病。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的宣讲.建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有约250万人死于由此引发的疾病。另外,调查表明,吸烟的起始年龄越早,其患病的危险性越高。吸烟还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减退,智力活动能力降低,思维能力衰退。某些学校的调查报告显示,吸烟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不吸烟的学生。由此可见,吸烟确属公害。因此,不少国家都制定了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法规。而酗酒是世界公认的又一不良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危险因素中居于第二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因酗酒而结束生命。众所周知,酒精对人体细胞有毒害作用,过量饮酒可导致急、慢性酒精中毒,损害人体神经中枢、心脏、肝脏,还会造成胃出血、胃穿孔等疾病。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显而易见。要减少和消除其影响,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1 前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却令人堪忧。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意识不够、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和“宅男宅女”、“手机控”等,使得现在相当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会运动、懒于运动,导致许多处于事业高峰期的青年精英早逝。随着各种重大疾病低龄化现象的急剧增加,健康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2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传统教育的压力下,许多地区的中小学一味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文化课程的知识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的培养,体育活动场地设施陈旧、器材短缺,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教学教法落后,导致学生和老师都缺乏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 进入大学后面对更多的诱惑,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花在网络、手机、娱乐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种种不良习惯很容易造成身体机能的退化,抵抗力下降,大多数人不愿意走出宿舍参与体育锻炼。同时,一些高校体育教学也不被重视,学生缺乏体育运动兴趣,为了不挂科只是应付式学习。体育课考核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和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包括技术考核、理论考核、平时表现等,对于学生进步则评价的很少。仅仅考虑的是学生竞技运动的能力,却忽略了心理素质、个人能力等评价。

3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健康教育

现在人们对健康认识得更为深刻。大学阶段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重要过程,否则,将会影响到学生的生长发育、个性的形成,因此,面对各种压力,大学生需有健康的体魄。这是培养终身体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现在的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3.1高校体育教师转变思想观念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割的两个教育过程。教师应转变观念,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帮助大学生尽快掌握健身知识和技能,使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健康意识,清楚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2健康教育的实施不能注重形式

有些教师认为健康教育知识简单化的教育,从而导致在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运用上出现错误和偏差。其次,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化。为发展健康教育,已经有高校已将体育课教学形式改变为体育俱乐部模式,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教师缺乏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基本技能的培养。再次, 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长期以来体育课均是偏重于对学生体育技术、技能及体育专业知识的传授,以教师为中心的较多,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现在尽管体育教学已经从竞技体育教学转向健康教育了,但是,教师要真正满足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还需要作很大的努力。在普通高校中,很多体育大纲只是限于项目的改变,选择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学,并没有从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有些教师仍然按照教运动技术、 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此外,更应该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大学生健康教育要在体育教育与卫生教育、心理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下完成。另外,在考核过程中不能单一的以学生能否达到体能、技能标准为最终目的,更应该与学生自我保健能力、适应能力相结合,形成评价指标,从而使得体育考核评价制度真正体现体育健康。

3.3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觉、自主、积极的学习,体育教师应该通过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学会如何在运动中避免运动损伤,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单处理方法,帮助同学们安全地进行体育锻炼;另外,还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各项运动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养成关注和观看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提高体育文化修养。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优秀品质,从而热爱体育运动,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并学习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实施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更富有多样性,要在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中,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W内容,切实发挥体育健康教育功能,增强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关爱生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参考文献:

[ 1] 邓先强.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 J] . 体育学刊, 2000,( 2) : 79-80.

[ 2] 曲宗湖.学校健康教育指导 [ M] .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5.

[ 3] 贾齐.健康与体育关系之我见 [ J] . 体育与科学, 2001, 22( 1): 55-57.

[ 4] 陈博.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问题[ M] .体育学刊, 2001, ( 6): 28-30.

[ 5] 杨贵仁.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卫生工作 [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 : 1-9.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大学生健康素质的下降与其不良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根据对天津市和杭州市两地近6000名高校学生所做的抽样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疾病预防知识与健身锻炼意识非常薄弱;在课余时间安排上,花在交友、网络休闲、读书、社团活动、影视娱乐、体育健身活动上的时间依次递减;每天课余时间坚持体育锻炼1h以上的大学生仅占在校生人数的13.6%,而花在网络休闲上的时间超过1h的大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66.1%,有13.7%的大学生除体育课外从不参加体育锻炼。

大学生对健康认识出现偏差,健康意识不强,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吸烟、酗酒、作息无常、饮食无规律等不良的行为与生活习惯,过度、过早的透支健康。同时大学生在传染病防治知识、青春期卫生问题的处理、成年期疾病的预防及意外作用伤害和急救等方面的知识也相对薄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10%~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碍已成为学生退学、休学等中断学业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导致学生自杀倾向的产生。

2我国大学生健康意识欠缺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体育运动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并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赢得了世界赞许。但是大学生群体中,热爱体育运动、投入健身运动时间较长、了解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知识较多的人相对不足。一部分大学生既缺乏疾病预防知识,又缺乏自我保护的健康意识。导致大学生健康意识欠缺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不足,生活在和平富足的年代,很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青年时期健康投资的长远价值;二是制度安排缺失,高等院校大多没有作出科学、系统的制度安排去引导大学生开展健康促进活动;三是网络的诱惑,丰富的网络资讯与娱乐占用了大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不足。李海红等调查发现,22%的北京市高校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没有一所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网络教学。

3加强高等院校健康促进的对策

学校健康促进是近年来在全球兴起的健康促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学校内,所有成员为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包括设置健康教育课,创造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等,以促进学生健康。实践证明,在普通高校中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第一,科学设置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的任务主要由健康教育来承担。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应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争取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普及。基于信息化建设平台的健康教育网络教学体系,适合我国目前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作为一种适合大学生人群的健康教育新模式来尝试。

第二,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教育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经常、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邀请知名医学专家、健康促进专家走进高校、走进大学生,广泛开展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知识普及教育;邀请取得佳绩的运动员、优秀的航天员、科学家、企业家等走进高校、走进大学生,让大学生深切感悟体育健身的乐趣及其对培育强健体魄、坚强毅力、良好习惯的作用,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对个人全面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长远意义。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1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体育教育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教育,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教育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教育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2体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意志力,培养品质

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非常重视应聘者的意志力,因为缺乏这种精神就无法在工作岗位中取得成就,很容易因为挫折而丧失信心,导致效率下降。从用人单位的选拔条件中,就能够看出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必须从教育层面给予重视。体育教育是一种对身体的磨砺,与此同时,也是靠意志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如今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变好,家庭条件优越,而相对之前来说吃苦比较少,加上父母的“溺爱”,造成他们受挫折能力弱,缺乏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遇事会先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体育教育恰恰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以身体本能作为基础,去培养奋发精神。体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战胜等,从而实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同时学习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或是重复一些基础动作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坚韧与耐心、恒心,去克服主观和客觀的困难,从主观方面更加努力。也将这些品质进一步延伸到学习和生活等其他方面,扩大影响。

1.3体育教育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教育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教育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学习生活是多数学生最后的学生生活,大学可以看做是社会的简化缩影,这一时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环境与之间接受的存在巨大差异,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主人并开始尝试主导个人生活走向,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步入最后的调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面临心理卫生、学业、就业、个人问题等多方面复杂的生活问题生活压力剧增,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性健康等方面内容。针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在制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组织进行广泛的学生心理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f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4保持高校体育教育原有特点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诸多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甚至还将对其就业、个人修养和幸福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继续深化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文章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竞争的不断加剧也使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化;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长,促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所有这些在给人们带来新知识的同时,也给人们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高校中的大学生,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种情况的冲击和影响,而大学生还有自身的许多特殊问题,如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如何选择专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学习与恋爱的矛盾、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如何面对就业难等。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心理原因出现不良行为反应,因而各高校都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继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群体,人的素质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填充训练中获得并形成的,而身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大脑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与人的情绪状态和意志努力程度有重要联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可在注重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为教育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充分挖掘并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方面的作用。

二、高校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高校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步协调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心理健康是社会个体发展、成才的决定因素。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也由于其发展所引起的竞争给人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会使情感容易出现波动的人心理失去平衡,而高校大学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

对高校体育教学随机抽取对象并实施分类教学的实验结果表明,体育课程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目标并有效实施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素质水平均有明显的提升,做到了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2.高校体育教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完善提供了辅助平台。体育活动是开放式的,参与体育活动就意味着参与群体活动,而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和其他人员的团结合作、沟通交流,都有利于培养一种积极向上、无私、自信的心理状态。而在参与竞技类体育活动过程中,竞赛不仅是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水平的较量,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抗衡。保持自身状态,不为外界环境干扰,顺势时不急功近利、逆势时不急躁突进,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是极大的锻炼。

通过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并组织大学生参加适当的竞技体育项目,使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增强体质,心理素质也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高校体育教学就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3.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情商水平,有利于学生心理调节及自信心的树立。高校体育教学在对大学生进行情感调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体优势,而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挖掘人的潜能,能够补偿和综合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心理差别。而通过不同运动项目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运动潜能,进而重塑发挥自身优势的自信心理。这对于大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提高自我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途径

1.明确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教师必须对心理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换言之,教师对于心理教育的实施应有共识,而不应该是某个体育教师的个体行为。这就需要在教师层面明确进行心理教育的必要性,确保教学过程有着正确、清晰的导向。

从事一线教学的体育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益心理健康教育的环节及方法。做好体育教学的过程设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逐渐使大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的心理转变。

2.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课堂教学,客观上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从主观上认识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心理状态将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从属心理,形成健康、活跃的教学气氛,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促进学生心理平衡。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影响并促进教学效果提高。

体育教学基础技能训练学习,容易使学生疲劳并产生厌学情绪,这是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到的课程教学特点。因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应充分考虑的事项。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安排小范围的对抗比赛,检验基础技能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带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和谐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作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项目具有多样性,不同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体育教师应该善于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例如,中长跑教学,教学过程枯燥单调并且十分艰苦,很难激发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但从心理健康教育来看,中长跑运动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毅力,是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最佳项目。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辅助同学们明白锻炼的目的、意义、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在练习过程加以指导并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完成锻炼。

体育教学具有外显性的特点。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情感动力和情绪控制力。例如,在竞技比赛过程中,当己方比分落后时,学生难免会情绪波动,思想压力大,以致影响到后续的比赛;又如,在比赛过程中,裁判有意偏护一方时,很多学生会情绪激动,心态失衡,严重影响到技术动作。这个时候,教师应及时要求学生保持冷静和自信,消除沮丧情绪,争取把不利局面扭转过来,而这样的实战过程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4.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和总结,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采用,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教育,能够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激发参与兴趣,使大学生逐步学会、会学、善练,增进学习效果;而通过某项体育技能的掌握,会激励学生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形成了一个渐进的良性循环。体育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总结研究,将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逐渐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其他课程教学,在期末测试中会知道教学效果和成绩,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改工程,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很难用定量的指标去衡量。因而无法去衡量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工作业绩和工作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从教学的长远目标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并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张世兵,乔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2]邱远,闫虹.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3]左从现,江宇.论学校体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1.1SCL-90测评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宁波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宁波市大学生在SCL-90量表的各因子均分普遍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只有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因子均分低于全国成人常模,经统计检验得知: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精神病性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对宁波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2.3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分析得知宁波市大学生SCL-90量表的各因子均分偏高,恐怖、强迫、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症状相对比较突出,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成年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亟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调查发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涉及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造成人生价值观理解上的心理思维定势和心理素质先天不足,缺乏对社会的认知、适应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当自身基本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致使他们感觉生活自卑、压抑、空虚、无聊,易产生紧张情绪和消极心理,导致心理失衡,就容易产生情感困惑和心理危机,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1.2干预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对宁波市大学生心理健康实施体育锻炼干预的实验,被试产生了干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结果,以及干预后与全国常模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照结果。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结果。通过对干预对象实施体育锻炼干预的前后比较来看(见表2),结果显示干预对象的SCL-90量表各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干预效果显著。经统计检验得知: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其它各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实施体育锻炼干预后,干预对象的SCL-90量表各因子间均分相比分差明显,经过对比分析各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干预前,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对于有着明显心理疾病症状的学生干预效果显著,达到实施体育锻炼干预的预期心理效果。可见,实施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能够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干预手段和介入措施。干预后与全国常模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结果。通过对干预对象实施体育锻炼干预后,结果显示干预对象的SCL-90量表各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全国成人常模(见表3)。经统计检验得知:在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其它各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体育锻炼干预措施获得明显的心理效应,干预效果显著。

2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受到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当复杂的现实社会矛盾与大学生单纯、理想化的思想产生冲突是,就会促使他们产生一定程度的沉闷、消极的情绪,造成心理障碍和疾病,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惑和障碍的诱因。而大学生的负性认知和负性情绪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心理问题和躯体健康问题持续加重[1]。经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干预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1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未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检查、心理评估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如果学校缺少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教育服务,那么学生所引发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得不到有效疏导和正确引导,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2体育锻炼具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能够有效刺激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干预实验,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效应,能够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锻炼干预的心理效应受诸多因数的影响,在选用体育锻炼干预手段时,应以学生感兴趣和有助于积极心境变化的内容为主,对体育锻炼干预实施中应控制好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和营造体育运动环境,反之,就会适得其反。

3结论与建议

3.1宁波市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统计发现有22.3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改善和提高。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症状体现在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进行干预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有效的体育介入可获得显著的心理干预效果和健康效益。

3.2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并把体育锻炼作为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措施,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手段促进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承受能力的提高,改善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3贯彻落实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检查和心理评估工作,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监管机制,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方式与教育平台。建立长效的心理疾病预警和干预机制,形成大学生群体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体系。对于个别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应及时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参与辅导和干预工作,给予正确的引导,促使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3.4高校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大纲,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投入。加强心理辅导员的师资培训,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辅导和咨询等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和机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构建实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第7篇

健康教育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一种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干预过程。高校作为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最好、时机最佳的教育场所,其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健康教育人才的责任。在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能向大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保健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还能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意识环境提供健康氛围。1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教育对象的绝对主体,他们的体质形态、生理和心理状态、意志品质、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都略显不成熟,特别是遇到挫败等心理冲突时,难以自我调适。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现状

1.1 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内容不全面

由于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起步晚,经验不足,在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上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科学体系。目前,以郑州市为例,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或读本中所设定的几个专题来实施。《体育与健康》主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运动兴趣,通过体育活动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其目标主要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学习生活压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这些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限,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材内容上如何把握尺度与深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对心理应急、情绪障碍、负面生活自我调适能力等问题上尚有待研究。

1.2 缺乏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经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现有专门的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健康教育课程的需要。不少高校都是由校保健医生、心理学教师或体育教师兼任。其中多数任课教师未经专门培训,他们对心理健康、营养和常见病防治等知识都相对了解甚少。虽然高校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知识水平比较高,但在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有所欠缺。因此,不专业的教育师资所讲授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并不能很好的完成健康教育的各项任务。

1.3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必须教学相长。在传统教学中,常见到一些教师只采用单一呆板的填鸭式、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这样既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使教学成为单向传递活动,使得多数学生的健康行为明显滞后于健康意识,知识和能力都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1.4 健康教育的学科价值不受重视

目前,多数高校管理者及教育者们只把健康教育当作一门选修课或一堂讲座来对待,或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体育教育的扩展内容加以讨论和处理,并得不到学校的高度重视。这种作法势必会导致健康教育大环境的营造和对高校健康教育的学科定位出现偏差,使健康教育学科边缘化。

1.5 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效果评价方案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检验课程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及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优化教学过程,并对被评价对象和模式作出某种证明。[2]从当前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来看,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理论课的兴趣并不高,再加上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与目标,使得他们不认真对待,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构建系统的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 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

2.1 注重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多样性

优化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必须重视健康教育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联系,掌握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建立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突出应用性的健康教育优化模式。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健康发展规律,掌握其心理特征、行为态度及健康问题的表现、种类、形成原因等,有效的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设计、执行和评价。在教学方法上要贯彻一系列教与学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健康研究、健康咨询与治疗多位一体的健康教育系统,使大学生健康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能更好的相互协调配合,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显著地改善健康教育效果。

2.2 注重网络多媒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多媒体对教育教学中获得的信息量不可小觑。大学生的网络学习兴趣已远远超出课本教授。在现代化素质教育的今天,网络多媒体参与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潜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加强网络多媒体参与,建立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专门网站,提供更广阔的教育和学习平台,并通过网络插入图片、视频,相关网站链接等,对课程教学内容做一补充和延伸,增加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知识的信息量。网络多媒体参与模式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情境导入―自主探究―网上交流―归纳小结―反馈讲评的教学形式,逐步实现高校健康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学。

2.3 注重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目前,高校宣传途径多种多样,要想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健康教育课程,有效的信息宣传渠道必不可少。除了在校园醒目部分张贴宣传画,利用广播、电视、校园网、手机短信、讲座等宣传健康知识以外,还要真正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真实走进大学生校园生活,盲目的宣传可能会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健康教育信息传播渠道的有效性。为此,下面优选了几种信息传播形式:(1)通过学校领导和辅导员对该课程重点推荐,并在学生会议上动员大学生参与健康教育课程;(2)医疗、教学、心理、体育、学生管理等多部门合作,安排系列讲座,卫生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3)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环境的规章制度,如寝室熄灯时间、电脑房关闭时间等,转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4)广泛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辅导员参与培训,让他们通过培训得到实际利益,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健康教育课程中来。

2.4 注重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

高校的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只一味的停留在课堂教育掌握的健康知识上,还应该对其有实践要求,并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活动来达成培养目标。如,行为指导:通过教育指导,帮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教学实践能来发展、解决健康问题;健康咨询:大学生与咨询人员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集中讨论某一健康促进活动的活动方针。注重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使大学生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健康效应以及控制危险行为对健康的益处。让大学生自觉的对健康教育计划加以设计与实施,提高大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2.5 注重建立大一新生的心理档案

大一新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对新环境不适应,加上生活阅历较单纯,心身发育尚未成熟,在心理调节、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自我意识、学习方式方法上都需要帮助指导。这就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调查测试及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再加上大一新生与成人及高年级学生相比,可塑性更强,健康教育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预防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并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指导他们形成自学、自我保健、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他们在步入社会后的任何阶段、任何情况都能都有良好的健康意识,以强健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3 构建高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回顾历史与现状,并结合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析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考察高校体育的各个环节,探索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之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以促进更大范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缓解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育目标具体化、内容明确化、方法手段多样化,并与体育学科特点有机结合,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地实施操作与检验,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作出正确推断。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的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人作为身心统一的整体,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积极的体育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常见的心理问题 

众多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表明: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现阶段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倾向者的比例为30% -40%,而其中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占总数的10%。并且近年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病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多。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以心理困扰为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生活适应问题 

生活适应问题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新生表现最为突出。目前大学新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入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 

1.2学习压力问题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在增大。学习压力是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易导致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下降,精神上的压抑与焦虑不安。 

1.3人际交往问题 

在交往中认知上的偏差、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等常常使大学生面临尴尬、陷入困境,加上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心理,使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易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 

1.4恋爱问题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使得恋爱成为其敏感话题。部分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1.5家庭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学费和生活费等如同压在其心头的大山。窘迫的家境使其易出现自卑、敏感、焦虑、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冷漠等不良的心理特征。 

1.6就业问题 

就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当前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工资待遇下降,岗位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常常无法找到自身的定位,难以接受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 

1.7网络中的心理问题 

网络积极作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网络游戏成瘾、网恋、网上暴力等。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 

2.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2.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同时,就人类自身来讲,重大的挑战则是心理危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理障碍与疾病。因此,改变传统教育只重视学术、职业与生理健康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心理卫生工作已迫在眉睫。 

2.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2006年,我国健康学者对全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患有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20% ~23%。对江西省23所高校6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调查测试,发现20% ~30%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6. 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在我国高校患心理疾病而无法继续学习,被迫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的学生总人数的64. 4%,列第一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为常见。目前,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团队协作能力差、意志品质较薄弱、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2.3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条件 

体育学科因其教学活动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人际交往的立体性、心理操作的复杂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它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具有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 

2.4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的促进体能、技能等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同时推进体育素质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改变目前体育卫生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的紧迫需要同时,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划分了五个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五个学习领域就包括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这不仅体现了学校体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本质,又体现了这门学科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3.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条件及优势 

高校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以身体语言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产生亲近感,体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学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素质提高的最直接、最自然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体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能够分散学生对自己在其它学科的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 

最后,大学生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体育运动能起到心理宣泄的作用,从而把被压抑的情绪和思想释放出来。所以,通过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手段、方法,使学生敢于面对逆境、困难、挫折、失误和落后的考验,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面对挫折进行正确思维、判断的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表现出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体育教学和长期系(下转第76页)(上接第58页)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雨燕.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改善的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 

[2]蔡菊英,刘军占.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