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一、园林景观设计发展

一般认为,园林的发端来源于19世纪末的现代艺术运动思潮,随着现代建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在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等推动下,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向园林景观方向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城市人口、环境压力的剧增,美国政府开始大量修建城市公园,进行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其中,奥姆斯特德在1854设计建造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启了城市公园的先河,作为最早期的现代风景园林最早诞生在了北美大陆,而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风景园林中的经典作品。同时期的欧洲则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组合、混合式风格,新艺术花园和印象派花园等,在随后的20世纪初期,192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在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园林作品,例如装饰艺术和立体派花园等,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此打开了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新篇章。20世纪的70年代,风景园林艺术开始流行,并成为园林景观领域的主要流派

一直到今天,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为园林景观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仍然在不断的更新,并融合了各个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和作品。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内涵及特征

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相比,低碳景观设计强调碳排放、能耗等环境指标,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提高到一种深的层次。从目前国内外众多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来看,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相关的设计理念及内涵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而言,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内涵及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二是设计原则及内涵;三是园林景观低碳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作为整个生态理念内容的一部分,内容分述如下。

(一)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1、基于生态主义的设计理念

从19世纪后期开始流行,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出发,并以其动态平衡为设计目标的生态主义设计理念是低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方面。作为最早反映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设计理念,其融合了植物学、生物学、农学、地理及气象等多门学科,在生态理念设计中经常采用基于生态主义的思想生态理念中的生态主义理念同时还体现在尊重自然、将生态自然与艺术相结合方面,以达到一种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效果。

2、基于资源节约的设计理念

资源节约理念最早也来源于生态主义的可持续思想,目前主要在建筑、园林景观领域,并出现了绿色住宅和节约型园林等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资源节约是实现生态理念设计的重要环节,其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高效和循环,重点体现在能源的高效使用和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

电、热及亮化等能耗是景观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碳消耗源,因此节能高效是低碳景观设计的必要目标,一般而言,景观的节能高效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实现:一是设计低耗能的景观系统。通过方位、结构形式、绿化配置、自然通风等设计方法,改变或调整景观、建筑的能耗,例如通过建筑方位、结构实现建筑物的“冬暖夏凉”,通过植被、绿化的设计实现对气流、污染扩散、噪音和光线的控制。二是新能源的使用。在照明、取暖、灯光以及景观动力等方面广泛采用太阳能、风能、地源热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降低对煤炭、天热气及电网等传统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可大量的减少传统能源导致的碳排放。三是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循环。生态理念尽量采用合理、环保的材料,从材料的生产、建造及废弃处理全过程的降低碳排放,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尽量采用本地、原有材料,尽量减少废料乃至于实现零废料,材料及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四是水资源的循环处理。水处理和景观是园林景观中的常见部分,以往的水景设计往往注重其艺术、美学方面的特征表达,而水处理则依赖于公共处理系统或直接缺失,由此而形成水资源的能耗、损耗均偏高。生态理念下的水资源处理和水景设计则偏向于开源节流、自然循环的设计,在雨水收集、灌溉、中水处理等方面充分利用自然力和生物特性,实现自然水系的自净化功能。

3、后工业化设计理念

自上个世纪60, 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许多工业产业逐渐缩减或转移,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用地,很多废弃的工厂、矿山、铁路、仓库和码头用地需要改造成园林景观等公共空间,因此景观设计领域开始在工业废弃地环境下进行景观设计探索,在环保、生态理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然生态恢复、治理的低碳设计理念,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4、注重科技与科技创新的理念

景观设计作为人类对于生存自然环境的主观改造与意识表达,其本身即是艺术与科学的集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因素的不断增加,对于景观设计要求和内涵的不断加深,科技因素在景观设计中的比重也随之变大,著名设计师密斯曾说:“当技术的使命完成之际,其将升华为艺术”。生态理念设计作为最新的景观设计前沿学说,其更重视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忠实履行着科学升华为艺术的职责。科技及其创新理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方法的科学理性化;二是采用最新科技创新的成果。

(二)设计原则及内涵

1、自然为主的原则

自然为主的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自然力做功,例如水力、重力、风力、太阳能及生物能等,实现景观的自我净化、维护与成长,减少由于外界非自然力引起的碳排放。二是在艺术创造上的自然为主原则,突破人工雕琢与修饰的美学范畴,重新审视自然之美,进入自然美学的新层次。

2、最小干预原则

最小干预原则与上述的自然为主的原则有共同的部分,最小干预原则即意味着在保持原始自然生态基础上,尽量减少人工建造干预自然生态,采用最高效、最合理的方式对初始景观、生态进行建造,在艺术设计上具有结构主义和极简主义的理念,给予原生态以最大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减少了人工干预所需要的能耗,降低了碳排放。

3、循环集约原则

循环集约原则是生态理念的直接体现,循环集约原则既包括资源、能源,还包括了设计建造的过程,例如:对景观空间的高效利用,对建造材料的集约使用,对于能源和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其也反映前述资源节约理念的实践本质。

(三)园林景观的低碳文化内涵及特征

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自然景观设计与内在精神文化的统一,相对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低碳园林景观设计则显示了另一种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优秀的部分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一批勇于创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的园林设计师来引导。园林行业的健康发展,既要认真汲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中国园林对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出现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中国人崇尚的“师法自然”的园林理念和“诗情画意”的园林理法,在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中得到完整的体现,而英国风景园作为西方近代园林的开端,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中国园林一些惯用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如散点布局、环形游线、动态景观、巧于因借等,均已完全融入西方现代园林设计手法之中。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影片式散步道处理手法就是典型的案例。

中国古典园林也有其本身的不足及糟粕:(1)中国古典园林是在长期封闭的社会状况下,主要在私家领域里沿着山水格局一脉相承、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而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使人们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之一;(2)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城市水资源十分贫乏。因此,山水式园林更适合江南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宜建造大规模的山水园林。像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大型山水园林都是在原有水面或沼泽地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然而现在对一些新建水面的维持消耗了大量珍贵的水资源,其实是劳民伤财的反生态设计理念。

(二)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对现代景观的启示

现代西方园林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不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将民族的传统园林特色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特点紧密结合,创造出了在传统园林基础上升华了的现代作品,这些作品即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巴黎的安・雪铁龙公园(Andre Citroen Park)的设计在众多方面反映了法国巴洛克园林的特点,例如其规整的平面布局、笔直的道路、像巴洛克宫殿一样的大温室和温室前的大草坪。但是,在其处理上又与巴洛克园林有所不同:规整的平面布局被其北面的系列庭院和横穿其中的直线道路打破,其笔直的道路有高差和空间上的变化而避免了单调,大温室的玻璃材质也与凡尔赛宫殿有本质的不同,规整的大草坪上散植了树木。美国当今著名园林设计师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的众多作品都体现了传统造园元素或手法。

西方园林的生态理念 :席卷全球的生态浪潮让西方的设计师看到了景观生态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不断探索生态的设计,逐步形成了两大生态理念:生态恢复与促进,生态补偿与适应。在后工业景观改造中这两大理念显得尤为突出。从美国西雅图煤气场公园到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和格尔森基尔欣北星公园等众多后工业用地的改造中,无一不渗透着生态设计理念,应用了很多生态的设计手法。例如对场地原有构筑物的保留,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用废弃材料和可回收材料等。现在,科技的发展更加促进了景观的生态化,有些景观已开始应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来维持自身的运行。

二、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强调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从功能出发,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文本里经常出现“从功能出发,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说明。但事实上,大多数的景观设计师是从形态好看与否的角度来做景观设计的,因此导致了对功能定位的随意性,使之将来的使用性较差。

“以人为本”要求设计师应该学会观察,观察自发的或者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活动,以了解人们在进行“自由活动”时,对空间典型的利用情况。记下人们在那些几乎没有任何设施的地方所进行的活动或者反过来说,对那些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用途的地方谈谈你的观察印象。“以人为本”的场所应该尽可能做到体贴、周到乃至近乎完美。“以人为本”的未来也许是“以自然为本” “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每一名设计师都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它事关我们生存环境的真正归属问题。在中国景观事业蓬勃发展之际,我们不希望“以人为本”仅仅成为一种口号,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二)因地制宜,生态化设计

例如,在当前房地产开发中的景观风格一般都是追随房产建筑的风格,比如说现代简约、欧式风格等,这些风格在建筑语言上,包括屋顶、山墙、景观小品、灯具上能体现出来,但是在软质景观,即绿化上是很难体现的,一味追求景观风格与产品系列匹配很有可能因为当地气候、水土等因素而事倍功半,因此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才有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景观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

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以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为前提,园林景观设计将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与现代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展现其作为艺术设计的前卫角色。

(四)意境的持续创新

景观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大众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

创新对于设计师来说,大多是在专业领域对空间和细部以及材料的探索。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因此,赋予景观设计中的意境是景观设计创新的根本所在。

旧的园林形式终将随着新时代的出现而逐渐走向衰落,新型园林也必定是在旧形式的废墟里成长起来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园林形式衰落、乃至消亡的根本原因,而急功近利、盲目抄袭只能导致各种园林思潮的加速消亡。因此,继承与创新是园林艺术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而它又建立在对古今中外园林艺术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对本土文化和景观资源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唯有继承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勇于创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研究传统的造园经验,继承古典园林的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学习当代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理念,还要参考借鉴当代其它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如体现中国风格的现代建筑等。未来的设计之路应该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 ,只有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去体验场地、去观察人们的行为、去研究人们的心理和充分尊重自然后,才能设计出真正“以人为本”的作品,才能设计出人们真正需求的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符号;现代景观设计;厦门市;区政府

1 中国传统符号

1.1 中国传统符号的定义

中国传统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就开始用图形符号来表达感情、传达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传统符号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因此,传统文化符号即为能承载这些文化意义的媒介,表达传统文化信息和意义的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

1.2 中国传统符号的分类

(1)动物篇。中国传统符号的题材非常广泛,其中动物纹的应用非常常见。比如四禽瑞兽、羊(与“祥”字通用)、龙凤也是人们常用的题材、鱼与“余”同音,“年年有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蝙蝠、仙鹤等代表长寿的意思,也常被人们用在设计中,另外还有貔貅、玉兔、蝉等也随处可见,它们都有美好的寓意,通过这些图案可以表达出设计者的情感。

(2)植物篇。人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四君子图,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形象,一直为世人所钟爱,同时也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他们那种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被世人所推崇。

(3)文字篇。中国传统的文字符号一般都是指基本含义吉祥,或者引申含义吉祥的文字,或者是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中赋予了某种吉祥意蕴的字。例如,福是最美好的字,是吉祥意义最丰富、最淳厚、最典型的代表;禄与“路”谐音,表示路路通,各路畅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最能直接的表达出人们的心中所想。

2 中国传统符号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和作用

2.1 丰富景观细节

景观细节的设计更能体现出设计者的水平,一件作品,不管规模多么恢宏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景观的细节设计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会让整个设计更加丰富多彩。景观设计的本质就是文化再现,在景观的细节上融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可以留给使用者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景观的细节设计。

2.2 增加文化底蕴

每个城市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可以说是城市的灵魂,传统的符号元素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应该作为文化底蕴的载体,充分而恰当地体现出该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色,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设计中选取一些当地传统的文化元素符号,通过抽象简化、化繁为简的艺术手法的处理运用在景观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当地的文化底蕴。

2.3 突出地域特色

每座城市的气质中都散发着它特有的历史、风格、民俗等特色文化味道。路易斯・巴拉甘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意识,他认为,缺乏地域差别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国际风格会毁灭文化的个性和品位。景观设计是当地传统文化的载体,设计时应当尊重这些传统,创造出能体现地域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

3 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 平面布局

厦门市翔安区政府广场位于翔安区祥福路和新兴路的交汇处,市政配套非常成熟,交通也十分便捷,周围有酒店、居民区、购物广场等,人流量大。本方案以中国传统符号为切入点,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符号。中心广场是视觉的焦点也是设计的重点,所以在平面设计中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漏窗的形式,环状的亲水区域扩大了水域的面积,周围辅以中式观景亭和冰裂纹的铺装,用这些元素进行中心广场的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2 园林铺装

铺装中采用中国传统的符号进行设计,不仅起着装饰路面的作用,而且符号因环境、场所的不同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方案中,次入口的设计采用的是石汀路,中间的铺装设计成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和文字,凸显厦门市翔安区的城市特色,让人们一进入公园就会有归属感。这些吉祥图案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同时也强化了设计的主题,使人印象深刻。园林景观设计铺装中常用

3.3 洞门设计

洞门设计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最为常用,洞门可以起到分割空间、装饰建筑立面、供人通行等作用,在设计时一般以圆形为主,寓意圆圆满满。因此在本方案的设计中也采用了圆形洞门的设计形式,底座用两级台阶抬高,圆形的洞门用石材做成,两边是白色的墙体穿插仿古木条,营造质朴的感觉,两边白墙做了圆形的镂空,和主体的圆形洞门想呼应,上面雕刻文字,内容为厦门市翔安区的简介和地域特色,宣传翔安区的当地文化。

3.4 景墙设计

景墙是园林中常见的小品,其形式不拘一格,功能因需而设,材料丰富多样。本方案中,景墙一的灵感来源于厦门的市花三角梅,把三角梅的元素符号运用在水池的背景墙中,鲜艳的颜色使人印象深刻,突出了地域性;景墙二的设计元素是以翔安区历史名人为题材,将他们的肖像雕刻在景墙上供人们学习了解,加强人们对历史的了解。通过对当地的传统符号的归纳提取,运用在景墙的设计中,突出了当地的文化底蕴,

3.5 景观小品设计

厦门作为一个美丽的岛城,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翔安区更是以文昌鱼作为特产闻名于世。文昌鱼的营养非常丰富,深受侨胞的喜爱,素来有“尝鱼思乡”之说,由此看来鱼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海洋世界”的设计元素以鱼的造型为主,既发扬了翔安的民俗文化,又能与本次的设计主题相吻合,为整个空间营造了活泼生活的氛围,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追求,既有观赏功能又兼具精神功能。

4 结语

随着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设计师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上,都致力于在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宝库中寻找灵感,但又不墨守成规,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对其进行改造和提升,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在设计中运用中国的传统符号,可以加强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增强环境语言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 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 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第4篇

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属于园林专业设计基础课程。[1]对于园林专业来说,平面构成课程是美术基础向景观设计过渡的必经之路,因为园林设计的创新培养和设计思维都是在这个阶段培养和训练的。所以平面构成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平面构成的教学效果对园林设计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各课程都强调教学与科研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近年来,各院校都在逐步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平面构成也不例外,实验教学更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上有所提高和深入,培养全面型人才。

一、平面构成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一)实验课程教材缺失、课程内容守旧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从国外引入了三大构成基础教学以来,虽然经历了20余年的教学实践,但对于当前而言,平面构成实验训练的教材和内容守旧和保守。在历年出版的平面构成教材中,对实训部分的练习阐述简单,要求含糊不清,学生往往混淆,而且造成设计作业与实训题目脱节。平面构成实验课程缺少专门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个别院校的实验指导书也是内容简单,没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练习的内容因循守旧。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做一些几何图形,点线面构成、骨格单元形的练习。这样的实验课程无法起到园林绘画向设计课程的过渡,也无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力,不能适应教学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的视野难以开阔,学生的思维也难以拓展,偏离了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园林专业平面构成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设计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目前的实验课单纯追求设计的视觉效果,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临摹书本上老旧的图例范本,追求作业的精致和美观,学生画一样的图,或完成具有同样风格的作业,这样往往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创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精神,艺术贵在具有创新性。没有创新,园林景观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失去了观赏的乐趣。在平面构成实验教学中,就应该以是否具有创新性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学生也可以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给学生提供灵感的源泉:一段音乐,春天的一朵花,秋天的一片红叶,城市生活中的某个场景[3],都能给人以创新的体验。

(三)实验课堂学生作业表现手法单一

就目前平面构成实验课来看,教师往往墨守成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手绘作业的练习过分注重,学生对实验题目根本不做细致的推敲和反复的构思,作业的评判更多的以工整程度以及精细度为标准。实验课中,工具也是传统的毛笔、钢笔、墨水、绘图笔这种以黑白色为主体的表现手法,平面构成实验课使用的材料也多以纸张为主。这必然限制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挥,当学生有好的灵感时,也很难用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手法的单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平面构成实验课与园林设计联系少[4]

平面构成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专业课特别是园林设计课程服务的,平面构成教学是各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内容,所有设计专业都体现了对它的依赖。目前来看,实验课堂中,教师大多单纯从平面构成课程本身入手,对平面构成的点线面、骨格、构成形式的练习安排较多,学生也单纯从这几方面机械练习,和园林设计的衔接体现不出来。授课中应该通过案例和课题训练,有意识的往专业课上引导,否则学生即使学习了平面构成知识,实验课中简单的训练了点线面和各种构成形式,也很难在以后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

二、园林专业平面构成实验教学的初步构思

(一)调整实验课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作为园林专业,创新是园林专业发展的动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关系到园林专业设计能力的强弱,专业素质的高低,其重要性不容被忽视。学生阶段是创新性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学生善于发现和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敏捷。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园林专业平面构成实验课中的核心问题,是实验课的重中之重,教师在平面构成实验课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不能机械地临摹和模仿老化图例;不能一味否定学生的作业,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开阔、更自由、更宽松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冒险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设计风格的形成;鼓励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设计观点和理念。

(二)引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综合运用各种手法表现创意

园林景观本身就是多彩的、丰富的,作为基础课的平面构成,就要引导学生具有更广阔的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实验课中就要求学生的作业以体现创新为重点。当学生有了好的设计时,就应该运用多种工具和材料,作业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现在的工具具有多样性,各种纸张、各种工具乃至各种物质都层出不穷。实验课中让学生们对各种设计材料去探索和开发,在探寻材料、寻找工具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思维,发现不同材料的美和不同材料所产生的各种效果美。比如肌理构成这一节中,可以运用各种材料,如石材、木材、土壤、各种动物皮毛、各种植物茎叶等自然材料,也可以运用人类先进技术和发明的各种新材料,如塑料、合金、化纤面料等。表现手法也可综合运用手绘式、压印法、喷洒法、拓印法、渲染法、自流法、刮擦法、拼贴法、烟熏火烧法等。这样会使我们的平面构成实验课在充分调动学生创作欲望的同时,使作品得以多角度的展现。

(三)平面构成实验教学与专业设计课程相联系

园林专业开设平面构成课程就是为了学习专业课程服务的,学好平面构成课程可以为以后的园林设计课打下基础。在实验课中,可以多联系园林设计好的构思来开阔学生园林设计的视野,促进理论知识的消化。比如采用主题式训练的教学方式,以园林设计相关内容为题目,结合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以及形式美原则来完成训练课题。举个例子,以苏州水乡为题做平面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考虑江南水乡建筑和水体的特点,就可以选择苏州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建筑的瓦来设计成涟漪的波纹,点出苏州江南水乡的主题。[5]在实验课中就应该以大量的优秀作品赏析和案例设计鼓励学生多和专业知识联系,在作业中多看、多分析、多思考,从而消除平面构成课程和园林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分化现象。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居住景观;设计与施工

中图分类号:TU-023;TU985.1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10-0036-03

现代居住环境作为人与自然、社会结合的基点,其生态质量、视觉效果对于居住的品牌效应和居民来说都至关重要。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居住景观设计及营建的水平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优秀的景观设计理念较早体现在住宅区的建设中,其设计的多元化和高额的建设投资,使得整个上海的新建人居园林景观面貌得以极大的提高,其生态、景观、舒适性、实用性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上海的银都名墅、月湖山庄及联洋新社区即为典型代表之一。经数年建设,其整体环境已经形成一个大型人工植物群落并趋向稳定,生态效应和景观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居住环境。笔者有幸考察了一些优秀的楼盘,尤其在承担联洋社区部分楼盘景观项目的建设后,深感在当代居住环境景观营建中设计与施工对楼盘品质的影响,通过下面三个案例总结分析谨提出一些粗浅认识,希望能为今后上海乃至全国的各个居住环境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 月湖山庄

月湖山庄属高档别墅区,虽然景观绿化工程完工只有两年左右,但由于该小区运用原生态植物痕迹较为明显,故内部植物群落已经初步形成了自衍生息的生存状态。月湖山庄在造园艺术上主要采用中国古典园林及全生态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在于:虽有人作,宛自天开。通过采用借景、点景、隔景等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营造自然生态之美。其中江南植被的山野娟秀与自然水体的气氛烘托尤为成功,大面积的水体和狭长的水岸两边广植垂柳,表达了一种“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何处”的豪放。

1.1 成功之处

1.1.1 空间处理

造园成功之处在于它的空间分割上做的很巧妙。首先通过采用先抑后扬的造园手法,将大量高度在3m以上的椤木石楠为绿篱,隔离出每个园主人的生活空间。进入私家庭园,却是别有洞天,开阔的草坪,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狭长通幽的小道,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造园态度。通过植物将公共绿地与私家花园分割开来,既保护了庭园主人的个人空间,又体现出整个庭园的深远及自然。

1.1.2 绿化种植

在灌木布置上,除采用了带刺的椤木石楠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其他灌木及地被,如火棘、栀子花、杜鹃、常春藤、络石等,背景衬以高大的上层乔木香樟、榉树、朴树、毛竹等,使之形成层次丰富、起伏有致的林冠线。道路两侧曲径通幽的植被布置恰到好处,意在营造“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景观意境。

1.1.3 文化营造

月湖山庄很注重人文艺术的提炼。入口处以“怡红快绿”题刻为点景,引入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设计元素,将各景点配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人物命名,形成一个纲线贯穿全园,增加了庄园景观的艺术情趣。

1.1.4 驳岸处理

驳岸处理既有自然粗放型也有现代精细型,视场地条件和景观环境灵活设计。虽然没有堆置大量的石头,但是两岸水生植物的精心设计,既丰富了驳岸的多样性,也揉和了堆石的线条,并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1.2 不足之处

1.2.1 绿化种植

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常绿树种种植密度过高,不利于四季季相变化及植被的生长;一味追求树木的超大规格,大规格乔木分叉点太高,冠幅比较小,姿态并不优美;树种选择比较单调,四季景色缺乏;部分草坪黄沙垫层过厚,影响草坪的滞水性。

1.2.2 施工细节

细节处理不够到位,很多地方由于地形设计的不合理,导致排水不顺畅,局部区域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积水;假山及驳岸的堆置手法比较生硬,人工痕迹明显;亭台楼阁施工粗糙,细节部分处理不够完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观的品质。

2 银都名墅

银都名墅彰显17世纪英国城市公园运动的风格。可以说,近现代世界园林都有英国城市公园运动的遗风,而城市公园运动主要借鉴的还是中国古典园林,他们本质的区别是前者更强调园林的实用性质,而非中国古典园林所强调的写意,两者着重的笔墨不同。

2.1 成功之处

2.1.1 绿化种植

银都名墅非常注重植物搭配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将乔木、灌木、小灌木合理而艺术的搭配起来组成一个个丰富的植物群落,而一个个有鲜明特点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个景观亮点,贯穿全园,其中花灌木和落叶植物的效果最为显著,它们不仅能体现四季不同的景色变化,还能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尤其是花灌木的开花期能够引导一系列的生态效果,给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地被方面强化了草花作为细节的点缀,多年生宿根草花在整个下层景观中所起的效果极佳,它不仅丰富了园林中色彩搭配,也增加了园林的可观赏性。

2.1.2 水体处理

水体处理方面也很有借鉴价值的地方。比如“藏源”就处理的很好,旨在创造湖水连绵不绝的效果,看不出从哪开始,到哪结束,其实不大的湖面,却营造出源远流长的意境,充分表达了造园者对细节处理的独具匠心,

水生植物和湖面景物也结合的很有特色,一池吹皱的湖水,配上一株静静的荷花,不远处停靠着似乎要远航漂泊的小舟,此番心意就是对“轻轻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最好诠释。

2.2 问题与不足

诚然,再好的园林作品也有瑕疵的地方。通过调研考察,旱溪边上的石块似乎太过密集,人工拼接的痕迹比较明显;园路两边鹅卵石的的铺设略显粗糙,混凝土过多的暴露在路面上,很不雅观。在主要景点上需要提亮的景观树姿态不很优美,修剪力度太大,需要在后期养护上多下点功夫,使树木尽快恢复原来的姿态。

3 联洋社区风雅颂

中邦风雅颂与上述两个案例在景观风格定位上有较大不同,由于风雅颂是以高层建筑为主,而且所处位置相对比较喧闹,故在景观处理上以集中绿地或组团绿地为主,同时还必须考虑绿地服务半径等功能要求。设计采用了现代都市明快的几何图形,如椭圆构图等,整体布局以自然与规则相结合的混合式为结构,淡淡渗透出“海纳百川”海派园林景观气息。

3.1 成功之处

3.1.1 植物配置

景观效果成功之处在于风雅颂景观植物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采用的苗木品种、数量较多,规格适中,密度比较科学,季相变化丰富,层次错落有致,因此绿化效果能够立竿见影地体现出来。同时该设计的乔灌木比例搭配合理,植物安排较饱满,绿视率很高。

3.1.2 地形塑造

风雅颂的地形塑造在地下车库顶板上,能达到如此效果,是比较成功的。地形作为整个景观的骨架,起伏有致,层次感强,视觉效果强烈,同时也增加了苗木的有效土层,有利于植物今后长期的生长发育。

3.1.3 草坪铺设

草坪铺设极为成功。草坪作为绿色景观的基调,对整个工程的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草坪铺设可以充分体现景观的格调、提升整个景观效果的档次。该工程把草坪铺设作为完工前最重要的一环来抓,宁可慢工出细活,通过地形平整、沙垫层滚压、草坪厚薄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控制,草坪铺设最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当然,草坪本身的质量、铺设平整度、成活率等各个方面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表现出较好的质量效果。

3.1.4 施工技术

植物的成活率较高,为满足建设工期的需要,该工程的大多苗木是在高温季节进行移植的,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挑战。为安全度过连续10多天35℃以上高温的苗木种植期,可以说种植难度很大。施工中及时采取了盖遮荫网、全光照喷雾等措施,配合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种植技术上的有力控制,树木的成活率最终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同时绿化效果也及时显现出来。

3.1.5 硬质景观

园林土建景观上,水景、园路、花架、假山等各种园林小品的要素相互穿插,配置较为合理,在整个景观构图中均选用较为柔和的曲线,如大量的椭圆构图形成一个个景观的主中心和次中心,使得整体景观面貌和谐统一,连贯性强,总体俯视效果尤佳。主入口的椭圆形地下水景更是整个工程的景观亮点,一进小区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硬质景观总体的艺术感、质感较为强烈,使用材质考究,色彩和谐,具有较高的品味。

3.2 不足之处

3.2.1 绿化种植

从绿化种植方面,局部区域乔木距离建筑窗口过近,可能会影响一些住户的通风透光;局部乔木配置密度过密,对植物长期生长不利;地形设计上起伏坡度局部过大,超过土壤安息角,造成浇水或下雨后土壤泥沙冲到道路上面。

3.2.2 养护管理

硬质景观占景观用地面积44.5%,比例较大,虽满足了较好的视觉效果,但从生态效果和经济性方面尚不够科学:且较多的水景将会增加物业管理的难度;作为居住区,座椅等可供居民休息的设施略显不足:小区车行道两侧未设计侧石,容易造成今后两车交汇时对两侧草坪、道路边缘的损坏,加大物业管理的困难;硬质铺装材料的厚度有的地方偏厚,如5cm的花岗岩用于地面铺装在居住区内显得偏厚(从成本角度考虑);道路两侧采用盲沟排水的方法并不能达到排水的理想效果,暴雨时容易产生积水;地埋灯的选择不宜高出路面,应该与路面相平为宜,否则车辆经过时容易造成损坏;居住区内设置开放式游泳池,涉及到安全、卫生、私密性、物业管理等诸多问题,可能会在今后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

3.2.3 施工细节

从施工的角度来说,还有很多细节处理可能不够到位,体现在土方、土建小品、苗木种植等各个方面。该工程缺土较为严重,为达到设计地形标高,外进了2万多立方米的种植土。足够的土方量加上施工单位在土方造型上的丰富经验保证了地形饱满,起伏有致,为良好的景观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工期很紧,土方回填后立即进行一系列的土建、绿化施工,较短的时间使得土壤沉降还不够到位,在回填土厚度较大的部位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后遗症;在苗木种植时,总体成活率要比种植季节低,特别是下层小灌木及地被植物,如红花继木、速铺扶芳藤、常春藤等,死亡率相当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景观效果;硬质景观工程总体质量还可以,放样较为准确,在外形和内容上都基本体现了设计的意图,当然细节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台阶倒角、不同铺装形式交接处的处理接头等方面还做的不到位,有的道路排水不够通畅,窖井与绿地的衔接处不够流畅等。

4 结语

园林景观的生命力在于是否符合时代背景,否则容易过早的被时代淘汰。一方面,优秀的园林设计是建立在对园林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另一方面,有了好的设计,还要求施工队伍能够充分理解设计师的意图,了解它所要表现的艺术,并在施工过程中贯穿设计师的理念。当然要强调的还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特别是对细部的处理,见微知著,一支好的施工队伍,它施工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它是否独具匠心,是否能够理解设计者与建设方的意图,理解现代人居理念与人性化环境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有句话说得很好,“没有最好的,只有合适的,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在今后的居住景观营建上,必须体现空间的自由,通过植物、河流、建筑、文化等诸要素,创造最适合的个性化小区景观。

作者单位:1.上海松竹梅园艺有限公司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阴阳哲学 园林 造园手法 道

源自道家的阴阳哲学,在世界上诸多领域都有其运用,在园林的设计中也不例外。本文所讨论的阴阳哲学,是我国自古流传的经典道家名作《易经》和《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精华中的一个缩影,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与阳最初的概念是很朴素的,是根据阳光的向背来定,所谓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衍生出凡是剧烈运动的、干热的、明亮的、上升的,均为阳,而相反,相对静止的、湿冷的、黑暗的、下降的,均为阴。道本身所包含的阴阳二气,也是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万物均在此状态中应运而生,造园之术也与此相同,在小环境中,设计营造出"阴"和"阳",使其成为一个和谐稳定的坏境,能够与周围万物共生共存。下面就来列举阴阳哲学在园林艺术中的运用。

一、 有无相生,虚实结合。"有"的尽头就是"无",而"实"之存在,是因有"虚".就像我们种植一棵树,"有"与"实"的是树,"无"与"虚"的是树下形成的绿茵空间,有了绿茵空间,其他动植物甚至于微生物可在其空间内自由生长与活动,这棵树的价值才是发挥到了最优值。在有无和虚实中,我们需要做到把握好度,"有"过了头,便无"无","虚错了地方,"实"便无法存在。计成在《园冶》中提到:"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这就是虚实比例的处理关系。神龙见首不见尾可以,但是若只有龙身上一部分龙鳞,我们可能会判断错,误认为是其他相似之物。在做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应恰当地安排"有",巧妙地布置"无",使得二者恰到好处地配合起来,从而具有极高的实用性或艺术性。

二、 开合呼应。开敞与闭合的设计与运用是使得空间变得更加丰富的一个重要手法,中国古典园林中时常需要借景,将远处之美景借入园内,就需要有视野打开的空间;另一方面,园林中需要大的休息与活动区域,这时也需要开场的空间来满足需求,但若处处开敞,无私密闭合空间进行补充,则会使人不愿长期呆在这样暴露的空间下,没有了空间开合的丰富变换与节奏,也就使得该空间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

三、 隔连相随,注重空间的流动连续性,隔中有连,连中有隔。一堵实墙,若毫无变化,横在两个空间中,会使得两个空间完全被阻隔,变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倘若在这堵墙上设计开设一扇窗户,那么空间的隔断与连续性就被加强,并且成为一体。这种手法在中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中尤为凸显,游廊的设置,一方面分割了游人人行路线与风景,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合二为一,成为一幅完成的画面。

四、 藏露互补,在设计中,往往会遇到场地内的一些不美或者有消极影响的事物,作为设计师,要做的是变换不好的事物成为美的事物,或者对其进行遮挡,露出美好的景致以呈现给游人。另一方面,就与虚实结合同理,不完全展现在观众的眼前,露一部分,藏一部分,留有一定空白,给予游者观者一定的自我想象空间,也如同文学上所讲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适宜的藏与露,可以充分的发挥观者的想象力,为没有看到的景色增添多彩的一笔。

五、 动静两相宜。动与静具体可表现为视觉的移动与静止,以及听觉的喧闹与安静。在园林与景观的设计中,流水是动,植物是静,而流水也有多种形态与表现形式,快速流动的跌水瀑布是动,而平静的水池是静,在听觉上的,单单只看水,就有多种声音的展现,平静的水面,潺潺的溪流,欢快的跌水,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瀑布。我国许多优秀的造园家景观设计师发现其中的奥秘,设计建造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案例,例如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屋内聆听屋前池水中雨滴落入的声音,还有西安的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在对水景的处理上表现出了对动静手法运用的高水平,从白石滩的一汪清水,到潺潺的溪流,使人想起大自然中的山涧溪流,再到飞瀑亭的叠水瀑布,最终在水尾处形成一大片的水池,犹如江河湖最终都将涌入大海一般。营造出了丰富的视觉与听觉的变化。在园林设计中,熟练的运用动与静的处理手法,可以营造出大自然丰富的视听盛宴。

六、 情景相融,中国的古典园林,由于历史原因,有一大部分是文人雅士自己设计建造的私家园林等,也有无法施展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有志之士归隐的园子,但是这些园林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它是园子主人寄托情感与思想的地方,这也是使得我国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园林,集绘画诗文书法等于一身。逛一个园子,就如同浏览阅读了园子主人的思想一般,而园子也是因为有了情感的寄托而变得不仅仅是景色,更多的富有耐人寻味的故事,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变得更加生动,使人观之亦可思之。例如园林中许许多多的亭台楼阁的匾额、对联等,植物的选择与种植等,像王维的辋川别业,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像杜甫草堂的花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自然之物本无情,但有无形的情感的融入,使得万物皆有请,使得园林拥有了自己的灵魂。

世界上的任何问题,归根结底是哲学问题。阴阳哲学是我国本土衍生的哲学观念,近些年在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风景园林学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在园林艺术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在当今时挥它经久不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付远,道家思想与建筑文化100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5

[2] 关传友,风水景观:风水林的文化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3]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4] (春秋)老子、译,道德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5]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尝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89-03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也是我院园林技术专业、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建筑构造的基础知识、常见园林建筑的设计要点和讲解园林建筑的设计实例,使学生对建筑构造和建筑营造园林景观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识读各类园林建筑图纸,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结合市场经济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培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现结合《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尝试进行探讨。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常见的问题

教学体系套用本科模式 因多数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专业开设初期,基本参照农林类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大纲的编写等。然而,本科和专科院校教学目标不同,且教学时长有差异,该课程在本科一般教学时长为一年,专科最多为一学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课时比例过重、项目内容繁多、教学重点无法突出等问题。

课外实践课程缺乏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置基本都有为期一周的实训环节,传统项目是安排2~3天进行户外园林建筑调研,剩余时间结合课内实践进行课程设计及图纸文本制作。集中的户外园林建筑设计固然重要,主要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结合具体的园林建筑讲解课内理论,诸如结构、设计材料、形式风格及选址比例尺度等,现场教学的效果也较好。但2~3天的课外实践对于整个课程来说较少。例如,建筑尺度感的把握需要学生对实际园林建筑进行长期尺寸的对比和积累,还有若要掌握设计材料等,也需要跟课内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对园林建筑案例进行相对频繁的调研。

重知识输入轻输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教师希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量多传输专业理论知识、表现技巧和实践经验,精心备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应适当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适量增加补充新的内容,二是教师灌输知识要点,甚至动手修改学生的方案,容易造成学生的过度依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以致学生在学校习惯了课堂上教师所教的技法和经验、图纸数量和图纸内容的安排等,实习或毕业后,再去面对实际项目时,缺乏自主判断力与独立的专业设计能力,不知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完善方案和图纸。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课程体系的设置,采取何种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等,是该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课程改革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和补充材料 对于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以及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项目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应选择最具代表性、最有实用价值的专业知识提供给学生。例如,将亭、花架、园林建筑小品和茶室做为重点,弱化大门设计、游船码头设计及其他类型的服务性园林建筑。教学内容应符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从“学”到“用”,逐步深化,通过实际案例图纸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熟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项目中不同教学阶段,运用相对应的实例图纸,巩固基础知识,拓宽设计理念。除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性地教授外,还应针对课程需求,进行学习资料的补充。无论选用或编写的教材是否为最新版本,从编写到出版都要经过一段时间,而如今园林建筑设计专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的设计思路出现,使得教材有一定的时滞性。如果教师能够自己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杂志等相关资料广泛收集最新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那么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及补充材料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充分结合图片和文字,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形成正确而深刻的记忆。例如,在讲授园林建筑类型时,笔者把自己全国各地拍到的园林建筑图片在幻灯上展示,结合讲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类型。这样,学生可直观地了解到各具特色的各类园林建筑,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创作源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结合校园园林建筑增加现场教学课时 传统教学多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对于建筑的立意、形式风格等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图片加深学生了解。但对于建筑的选址、细部构造和尺度比例等,学生只有在现实建筑面前才会有直观感受和真切的认知,才能以一个真正使用者的角度去理解和评判园林建筑的功能和景观效果。尤其是建筑的尺度,一个亭子大小合适与否,坐凳高度舒服与否,只有自己站在亭子外、坐在亭子里感受才会有答案,那么相应合适的尺度才会真正被掌握,烂熟于心,以便应用于自己的设计当中。例如,在讲解“亭子的单项设计”时增加了现场教学部分,结合校园的木亭和双亭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评判,并对木亭进行实地测量并绘制图纸,锻炼学生的尺度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课程设计与教学实习结合具体案例 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强化职业技能很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作为初学者,借鉴优秀经典的案例是必经之路,当然做到举一反三、不断创新是目的。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可以精选各类典型实例,加强学生对建筑的识别能力和鉴赏能力。在设计实训环节中,将学生带到园林景观场所进行参观调研,收集资料,并对所提供的真题进行改造设计,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战演练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并以一种直观的方式获得对设计工作的理解,更能结合实践理解相对应的理论知识,逐步摸索出设计特点和学习技巧。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专业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结合每次单体设计布置的具体任务,要求学生从基地分析到方案设计,再到内部空间划分,做出园林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迫使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细心观察周围园林建筑的布置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讲解自己的方案设计思路和过程草图,先由学生互评再由教师点评,总结每个方案的优缺点,并向全体学生展示最优设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彼此取长补短,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能力,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利用学校科技节文化节的机会,举办设计比赛并在校园和图书馆展览优秀学生作品,为学生构建展示自身设计实力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以此完善整个实验教学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利用计算机和实物进行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是学习园林建筑设计的一种手段,它通过模型来探讨方案,相当于完成园林建筑的立体空间,更直观有效。制作模型有两种方式,一种利用图纸AutoCAD文件通过Sketchup建筑草图大师软件制作电子模型,另外一种是常规利用实物进行模型制作,如模型卡纸、KT板、木条、有机玻璃等。Sketchup建筑草图大师是制作模型和建筑效果非常实用的软件,制作电子三维立体模型更方便快捷,易于保存,还可结合软件命令做成动画,效果较好,是当今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常用的软件,学生通过作业熟练应用这个软件,在直观感受建筑立体空间的同时也为工作积累作品素材和计算机功力。相对而言,实物模型耗时较长,需要团队协作,但实物模型是真实存在的事物,触手可及,比较起来更为直接和感性,建筑空间感受会更强烈。通过模型的制作, 可以提高学生对比例的目测与缩放能力,训练学生空间理解与想象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有耐心、细致、团结互助的工作态度。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两种模型制作方式穿插使用在不同单体设计中。

综上所述,笔者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的需要对《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作出的几点改革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也得到了同类应用学科相关专业的认可。专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教学改革还会继续推进,以求更加全面细致,达到毕业生直接服务于城市园林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盛彬.《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2):181-182.

[2]王晓俊,陈蓉.园林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80

[3]周初梅,刘学军.关于《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2):90-91.

[4]燕亚飞,李东升.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0,30(2):123-124.

[5]杨梅花,韩卫民,冶建明.高校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10,36(30):220-221.

[6]卫红,刘保国.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J],2009,18(5):94-96.

[7]唐红,孙洁,程建民.建筑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2):82-84.

[8]张晋萍,潘远智.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44-16045,16048.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范文第8篇

文人是儒家封建官僚制的积极产物,文人多是由低阶官员与不得志读书人组成,他们饱读四书五经,对生活和自然有独到的自我把握。读书人又往往是艺术家,国画讲究意象,便是由名教的名.象.实.色等哲学关系中演化而出,理学的兴起更是加大了这一艺术趋势的发展,“理”作为宇宙的实体中心被不断的扩大,因此对意象的提炼升华为艺术表达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段作用于造园与建筑,而人作为居住主体又被反作用于自身。

封建时期重农轻商,小手工生产者地位低下,资本运作不成体系。于是,在以一朝科举为所处地位提升主要方式的社会中,被儒家思想熏陶出了一批批艺术造诣深厚哲学层次高的匠人。如《考工记》《木经》《营造法式》以及后来的《》都是哲匠艺匠所为。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中的斗拱,藻井,挂落等元素皆将审美情趣和功能使用完美结合阐释。

所谓儒家思想,便是从孔子开始得孔门.名教.理学之类学派提出的观点。其主体思想一言以蔽之,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即是中庸之道与天人合一。治平讲的是秩序,是孔子所提倡的“克己复礼”。孔子所处的周朝末期礼制崩溃,诸侯掌握政权,社会体制变更,人心价值涣散;孔子在这一时代提出了对礼制的复兴。所谓“礼”是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大前提。子贡问:顺与商孰贤?子曰:顺过之而商不及。问:顺甚?子曰:过犹不及。在处理社会伦理关系中儒家提倡中庸中正,任何事做的超过了标准和没有达到标准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不偏不倚折中取义是其核心所在。

以和为贵,天地人三才合一。在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人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尚浅。于是人们便有了对自然的人格化的崇拜,这是“天”的第一层含义。“天”在此时是上帝是主宰神,人们通过祭祀、谶纬与“天”进行沟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生产力水平明显提升。学人志士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探索,遇见发现了世界运行的规律。“天”的人格性色彩被逐渐削弱而自然化,自然顾名思义是物体本身的样子,即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天”在此时是一种物质化的产物与古希腊的罗格斯相近,是无极又是五行。人们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开始能动的运用生活实践,依湖造田、依山建坟。这是第二个层次的天人合一。再者,“天”是内心道德标准的内驱动力,君子的行为语言和思想伦理是最高意志的外显。孟子讲:吾养浩然之气。落实到生活中又是礼制的变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与天同行以及慎独等思想。

中庸之道与天人合一被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生活的文人艺匠通过园林建筑家具装饰一点点的外显。

先从园林进行分析,谈中国传统园林自然离不开苏州园林的影子。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案例,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历史跨度极大,但风格统一完整。之所以会如此完整的保留继承便是文化思想的主导因素。其最终核心便是之前讲的天人合一。

皇家园林也是如此,以圆明园为例。清朝末期,八国联军入关,进入圆明园后感到不解与惊奇,甚至认为圆明园设计奇丑无比。欧洲文明从古希腊开始便崇尚人的独特性,罗马的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柱头便是从人的形体演变而来,从印欧语系的以“我”为中心便可以看出欧洲人对人自身的崇拜。这种崇拜落实到建筑上便是对比例的运用,我们可以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看出这点。所以我们看到的欧洲园林如凡尔赛宫都是采用了严整的比例与对称以及对空间轴线的分化。

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不同,天人合一思想主导下,造园的规划手法出现了奇特的空间自然化和拟人化。在空间规划的过程中中国文人艺匠们通常会是空间达到最大限度的意向式扩大,在园林里企图模拟整个自然的形态,要有山川河流树木花草,一个园林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民居院落中也体现了出来,现代风水中所讲的依山傍水便是从此处而来,无论是大空间园林还是小空间院落都会从布局元素上模拟自然。因此因地制宜而建,凹陷处造湖,凸起处建假山,与自然高度统一。所谓空间的拟人化是文人艺匠造园者在建造园林时把空间当做一个人来规划,空间之中有肺肝肾心脾对应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按照限定功能进行排序,如肝属木与休息空间结合,肾属于水便和交通流线挂钩,脾是会客空间五行之中为中央土。自然扩大化与拟人缩小化的结合便完成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园林中采用了意向手法使得空间看似无序而将序列藏在背后,但是反观中国园林却是中规中矩的轴线对称。无论是故宫皇家园林,还是四合院这种民居院落,甚至园林中的房屋都是严整的对称。这便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房子是人伦场所,是朝廷庙宇。在处理人与人相处的关系中儒家倡导过犹不及中庸中正,这种思想便活生生的落实在了房屋之中。院落布局,房屋造型,甚至到家具的摆设上中国古人都运用了最简洁明了的轴线对称式陈列。使得空间在无序中又产生了严谨的秩序。

中庸中正,天人合一,这两种在哲学上丝毫不抵触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环境艺术中却激烈的冲突融合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辩证。这便是轴线对称与意向布局的辩证统一。在此儒家思想以幕后操手的身份隐秘的拨动了造园者的心境,使得中国古代传统环境艺术以其完美形式被保留继承至今,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温和民族的张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