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项目背景
项目所处的城市是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素有“九省通衢”、“鱼米之乡”的美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古建筑,科研教育的高等学府众多,气候四季分明,交通便利,城市发展迅猛,经济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4位。
1.2项目区位分析
武汉欢乐谷主题公园项目选址于东湖北岸,临近武汉二环交通,沿欢乐大道建设,西邻长江二七大桥,青山商业中心,东接东湖风景区北岸,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周边居住用地环绕,集团系列主题乐园、酒店也相继建成,形成良好的商业网络。项目占地35万m2,是深圳华侨城集团在建成深圳、北京、上海、成都后,在华中地区打造的又一综合性全面的游乐主题公园。
2项目的总体布局
2.1设计理念
武汉欢乐谷主题公园是一个融娱乐、观光、购物、餐饮、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主题乐园。项目位居城市中心,旨在将全球最先进的游艺设施,丰富多彩的舞台演艺,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体现人文风情的互动文化体验带给人们,让繁忙的都市生活增添更多的休闲选择,更多开心的欢笑。
2.2功能分区
2.2.1成人游乐区。该区域汇集了主题中的多项游乐器械,华侨集团力求引进全球最为先进的游戏设备,给人们带来充满惊险、刺激和冒险的感受,全方位的触动视觉与听觉、触觉的多维享受。如双龙木质过山车、全球至高的观光塔、720°圆环过山车、中国最高的弹射过山车、超级大摆锤等。
2.2.2儿童游乐区。儿童游乐区是为了满足游乐型主题公园大型综合的功能定位,设置多年龄层次的游戏项目可以将单纯的成人寻求冒险的心态转变为热门的亲子互动游戏。将传统的儿童娱乐设施进行全新的包装,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童年。
2.2.3文化展示区。在武汉欢乐谷的文化展示区域里表现的形式多样,一方面突出老武汉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剧场内将名为《打码头》的真人实景故事,情节讲述在租界封建帝国主义统治的背景下,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尊严如何抗争,争取自由的故事;另一方面舞台表演秀融入了国际化马戏表演与游戏嘉年华的形式,突出了滑稽幽默、热情丰富的氛围。
2.2.4生态景观区。武汉欢乐谷将文化与生态元素结合,就是想要打造休闲娱乐与清新放松的城市栖息地,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将武汉的生态湿地景观特色作为设计要点,大面积种植武汉的特色树种水杉,形成大片的自然林带。
2.2.5生活餐饮区。根据不同的游乐区域,为了满足足够人群的餐饮需求,延长游客们的游玩时间,园区内布置了多个餐饮服务区域。餐饮服务内容丰富,分散在各个主题区也方便人群疏散。
2.2.6商品售卖区。游客通过实物商品的直接感受,售卖形式多种多样,有超市自选形式、商品DIY的形式、纪念图画形式等,人们可以选择观赏或者购买。部分商品互动游戏区,商品娃娃是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完成,游客通过运气的游戏得到相应的奖品。
3欢乐谷主题公园景观的创新点
3.1生态优先、环保先行
武汉华侨城依东湖而生,项目立项之初,就确立了“生态优先、环保先行”的规划原则,邀请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家国内权威机构对项目进行绿色建筑及生态规划,以东湖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延承华侨城集团26年绿色生态实践经验,实施湿地修复与保护、绿色低碳建筑、水生态保护、园林绿化等四大环保工程,广泛采用50余项生态环保技术,打造全新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3.2四大环保工程
(1)项目将充分保留5处湿地区域,作为东湖水域保护缓冲带,分别为:地块中原水杉林生态湿地区,新沟渠以西的临筲箕湖生态湿地区,位于新沟渠以东的临筲箕湖边湿地区,原东湖渔场、渔光村位于小潭湖边,区域湿地面积将增加17%。
(2)建造“双百示范”工程,武汉欢乐谷公园“国家绿色建筑百项示范工程”和生态人文社区“国家低能耗百项示范工程”。
(3)水环境保护工程,全面保护区域水生态环境。通过湖泊清淤、明渠改造、水体生态修复、水系连通及生态引水、雨水污染控制等措施,全面保护区域水生态环境。
(4)多样化园林绿化工程,营造动植物的栖息地。武汉华侨城将累计种植各类苗木近8万余株,总投资超过2亿元。其中包括紫薇、金桂、香缘、木瓜、石楠、银杏、广玉兰、檫木、红枫、桢楠等珍贵苗木。目前已形成近48万m2的苗圃基地和2000m2的花卉生产基地,完成种植各类苗木花卉40000余株,全面推进地产银杏大道、沿湖路、景观退让带的绿化施工。
3.3五大生态亮点项目
(1)低碳公园群:达到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要求,力争实现公园群能源的自给自足。
(2)沿湖湿地景观带:将沿湖湿地景观带打造成生态艺术公园,从根本保护东湖的水质,维护生态系统。
(3)综合办公楼:将作为低碳节能建筑的样本,将达到目前国内建筑节能的最高标准———建设部绿色建筑三星标准。
(4)生态展示中心:按照建设部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建造。
(5)生态绿色住区:统筹考虑住区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满足住区功能之间的关系,整体达到国家低能耗示范工程要求。
4欢乐谷主题公园建筑外型的创新点
4.1建筑造型主题明确
园区内分为主题,每个主题都设置了一个鲜明的主题背景,游玩者在惊喜刺激的冒险游乐中能够体会到主题时代的内涵。建筑造型多样,有实体的、拉膜的、骨架的等结构,其结构、材料、色彩、元素都串联主题的意义,使整个园区主题各自不孤立,具有个性又有共性。
4.2建筑造型与功能搭配
欢乐谷面积较大,园内每个主题区都是一处单独的活动圈落,游客们可以在每个主题享受到游戏———餐饮———购物———互动———生活等一体的服务,每个主题的建筑功能都是齐备的,这样可以使得游玩路线流畅,不走重复的路线。
4.3建筑造型具有个性
在主题内容的定位上,欢乐谷力求与时代同步,与当地文化共存。在武汉欢乐谷的主题方向也做出了个性化的确立。园区的建筑都依据各自的主题特性展开,每个建筑的造型都是抓住了要点而设计的。
4.4建筑造型与景观融合
欢乐谷的景观流线是围绕中心湖体呈环状的。主题建筑的造型形态也与景观的高程设计、植物搭配、元素细节紧密相连。在惊险的游乐设施处,地势偏低,建筑以现代造型为主,楼层相对较高。中心自然景观区地势较高,布满自然林带,山势起伏,其建筑造型多以自然生态、仿古怀旧的形式出现,以此达到传承文化,呼吸自然空气,放松情绪的作用。
4.5建筑造型富有底蕴
武汉欢乐谷的建筑造型具有一定的武汉本土风情,欢乐江城主题的民国文化,渔光岛的中国古典建筑造型,带给人们时尚新鲜的元素外,更加让游客们去回味到老武汉的文化历史,悠久底蕴。
5总结
1历史文化在现代园林中应用实例分析
1.1哈尔滨群力金河公园规划设计分析 群力金河公园位于哈尔滨群力新区景江东路和景江西路所夹地带,是一个以金源文化为文化背景规划设计的城市带状公园,是群力新区的园林景观代表。据历史记载,现在的群力新区曾经是金代一座古城遗址,金河公园的设计旨在更好的保护文化遗址,展示历史遗韵,再现我国北方民族风情,突显金源文化。金河公园作为金源文化的载体,使用者固然不能从平面构成上体会出文化内涵,但是公园立体的纵深感、公园景观节点的设计以及细部的处理使金河公园现代化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公园内涵更加深远,耐人寻味。公园设计运用了重现的表现手法,金河公园有以“春水大典”“夏日牧歌”“秋山围猎”“白水黑山”为主题的群雕,群雕展示的场景和片段都是女真族传统文化习俗的真实写照,这种以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微缩景观作为开放式公园景观文化轴线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是十分常见的规划设计方法。金河公园的主要观赏路线则是以这些铜质雕塑群推进,使整个公园的游览脉络清晰,部分雕塑配以地形处理,山形台地和曲折的水道丰富了公园空间层次。
1.2西安大唐芙蓉园规划设计分析城市主题公园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集休闲、娱乐和旅游景点为一体的城市新型休闲娱乐产品。大唐芙蓉园位于陕西西安,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它是在原芙蓉园遗址之上建造设计的园林。大唐芙蓉园的设计集中了曲江文化、唐代皇家园林文化,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大唐芙蓉园的整体规划沿袭了唐代园林的山水空间布局———南山北水,南园北池。唐代的芙蓉园曾是一座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的设计必定追求君权至上的皇家气派,大唐芙蓉园的设计中依然运用了强烈的中轴线,同时设计有多级轴线来突显历史上唐代皇家园林“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泱泱大国气派。另外,唐代时期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都已经进入完全成熟的时期,建筑物造型丰富,形象多样。真实反映唐代风韵的建筑群展示就是通过中轴线展开的,建筑群是全园最重要的景观。区域整体布局上将大雁塔、北广场、古城墙遗址公园等与大唐芙蓉园在文化景观游览路线上形成串联,极力打造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的园林景观区域。大唐芙蓉园的设计巧用“远借”的造园手法,将大雁塔纳入全园景观营造中。设计力求从紫云楼、仕女馆和彩霞亭廊等多处主要建筑上都可以观赏大雁塔,同时也保证了不同的观赏角度得到不同的观赏效果。
1.3杭州良渚文化村规划设计分析良渚文化村位于杭州市西北部良渚组团核心区,是以1936年在浙江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文化基础上规划设计的。以“当代田园小镇”出名于国内,基于TOD开发模式使文化村远超出文化主题公园的范畴,而是一个旅游城镇。其中良渚文化博物馆、良渚圣地公园是其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将历史文化集中展现的形式充分将文化主题公园与一般的公园区别开来,这种大量的文化知识储备支撑下的休闲娱乐园林景观,使参观人群在亲身体会历史文化的同时放松身心。
2历史文化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园林景观的需求已经不同于古典园林。基于历史文化的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它不仅仅满足了人们对历史的怀旧情结,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是园林景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将历史文化融合到现代园林之中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1)保留和借鉴,中国是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现代园林设计中借鉴历史文化加以创造出符合现代园林美学的园林景观,保留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并且合理的运用到现代园林之中,使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历史文化有所依据,园林主题更加鲜明。2)象征和隐喻,历史文化不仅仅指民族文化等宏观的文化,一些植物的运用、一些传统材质的运用和古代神话寓言等等。例如中国古人也向来喜将“梅、兰、竹、菊”四君子运用在园林造景之中,其中“竹”是坚贞高洁的象征,时至今日竹子依然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景观元素大量使用在现代园林造景之中。
3结语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设计;寻常景观;景观设计;特色设计;可参与性
中图分类号:S731.5;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48-05
Abstract: Here, we used the scenery designs of Kunming Transit City plot number 7-3 as an example. Through parsing the project′s background and analyzing the project′s perception, we put forward the core concepts and the thinking behind the projects overall design, individual sector designs and characteristic designs.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returning to the land” and understanding “prolific beauty” and “weed beauty” were then annotated, with the aim of studying the application of “ordinary scenery” in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and also advocating designs for commoners, designs based on the public and service for the people in today′s world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ordinary scenery; landscape design; characteristic designs; participatory
1项目研究背景
居住区是居民每天生活、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品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身心健康。随着城市进程加快、社会阶层分化,居住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对美的理解与喜好也呈现多元化特征。住宅景观风格呈现出诸如“欧陆风”、“海洋风”、“东南亚风”等风靡一时的题材形式,在这些“外来主义”铺天盖地袭来时,人们早已迷失了自我。本研究主要目的就是挖掘寻常事物的景观价值,探讨一种景观设计的新视角――寻常景观。以实际项目为研究载体,寻找如何拉近景观环境与居民的距离,追求设计为平民化时代而设计,挖掘景观的可参与性,而非普遍意义上的观赏性、纯美化性景观的设计途径。
2项目认知分析
2.1区位认知
昆明市五华区“岗头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7-3号地块位于龙泉路北三环外,由项目地经高速公路可北至成都、重庆,东达昆明长水机场,南通缅甸、越南,西至拉萨等地。“中天城”7-3号地块居住区总用地面积为61 218.3 m2,背倚地块9长虫山森林公园主入口紧接昆明市区主干道―龙泉路。
2.2项目规划条件及现状分析
2.2.1规划文件分析
“中天城”7-3号地块居住区总用地61 218.3 m2,净用地60 204.2 m2,居住用地60 204.2 m2,居住户数920户,居住人数2 944人,绿地面积为27 469.1 m2,绿地率45.6%,容积率1.71,建筑高度60m;建筑定位为原居民回迁用房。
2.2.2场地现状认知分析
车库顶板绿化多;场地原有地形遭到严重破坏:场地已全部做“三通一平”工程;场地建筑朝向统一为坐西南朝东北。
2.3项目地理信息调研分析
2.3.1高程、坡向分析
1)场地高差变化大: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总高程差约45.5 m。
2)场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整体倚靠西北长虫山,向东、东南放坡接龙泉路。
3)台地式地形:场地整体呈梯台状地势,中央三块绿地平坦,整体坡向以东向、东南坡向为主。
2.3.2日照分析
1)场地夏季中心景观区和东面、东南面光照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场地遮阳。
2)场地冬季西南面和南面光照充足―该地应充分加以利用,设置康体活动场所。
2.4项目使用主体分析
岗头村城中村改造项目7-3号地块为原城中村居民回迁用房。基于居住主体――原城中村居民组成成员的复杂性,其文化层次的参差性、职业构成的多样性、普遍城中村居民无专业职业技能、无稳定工作等特点,如何营造出一个能使居民充分参与其中的环境景观成为本次设计的一大挑战(图1)。
3项目设计
3.1总体景观定位
通过对设计市场现状之辨析,项目规划信息之认知,居住主体人群心理需求之定位,拟定本项目的总体景观定位,即营造一个平民化、寻常化、体验与参与性极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居住主体之特殊性,使之能在该环境中很好地生活,而非纯观赏、展示、游玩场所。设计上应体现出寻常之景观、参与性之景观、生产性之景观。
3.2设计理念
3.2.1人文需求
城市化带来的污染和绿地减少困扰着现代人。对使用人群的内心需求作了分析,结论充分表现出现代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美的崇尚。未来业主对自然、健康、绿色、田园等的需求理应成为设计追求的目标。
3.2.2周边条件
场地周边作为城中村待开发地块,环境凌乱泥泞。昆明目前也有形成一定品牌效应的地产作品,但多以“拿来主义、外来主义”为切入点,或者掘地三尺,构建一个个假古董居住区等“异常景观”。本案应对策略:磨平浮夸的线脚,剔除繁琐的装饰,倡导“寻常景观”之诗意,在整体定位上突出独特性及唯一性,以提升本案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2.3场地条件及设计策略
以场地地理信息系统为设计依据,设计遵循场地适宜性分析成果。场地设计策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用科学手段分析、利用场地自然资源,与土地建立友好关系,倡导“丰产之美”、“野草之美”。
3.2.4核心理念辨析
在诗意栖居上,避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无病。寻求如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中“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的寻常栖居。在回归乡土方面,其误区有:“回到过去、回到乡村,回避问题,消极遁世”。力求发展易成活、养护成本低的乡土景观,能与本土文化完美融合,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和思想。对于丰产之美,误区:“大型产业基地,专业农场配置”。体现食物生态安全意义、亲子体验教育意义、二十四节气之展览意义。在野草之美上,误区:“消极反规划,类似元素丛林之野味”。要尊重自然万物,尊重植物自身生长习性,构建系统化生态系统体系。回到土地问题上,反对浮夸之线脚,非人之尺度,磨砂自然生态系统之机能。倡导以GIS系统为依据,善待自然生态系统之机能,借助生态系统之机能为人类做工,造福于民。景观之零成本、低成本――有回报、高回报。反对庆宴式之奢华、城市化妆舞会式之浮夸,倡导如乾隆皇帝所说“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的价值观和景观审美观。
4总体景观设计
4.1景观结构
由景观构筑物层+场所空间层+水景系统层+路网系统层+田网系统层构成了整体景观1个景观主轴、3个一级景观节点、3个二级景观节点、4个三级景观节点(图2)。
图2 景观结构分析与道路组织设计
Fig.2 Landscape structure analysis and roads organization design
4.2景观道路组织
依托小区规划道路,设置三级景观游步道和主轴景观桥,将居民从每个单元入户口与小区主干道串联起来,方便出行与游览。
4.3景观总平面图
在总体设计中以17个节点景观设计来体现寻常景观价值:1)居住区主入口;2)居住区次入口;3)入口商业广场;4)康体广场;5)跌瀑水田;6)油菜花梯田;7)索桥栈道;8)交换广场;9)彩虹桥;10)中心水景
;11)雨水花园;12)体验田;13)种植示范田;14)果林田;15)野草梯田;16)儿童娱乐;17)宅间交互空间(图3)。
5分区设计(重要节点设计分析)
5.1入口商业区和康体广场
1)巷口生活:该区域方案设计应充分体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体现设计为平民化时代而设计。
2)瓦爿故事:巷口文化展示,勾起场地之文脉故事,提取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之元素载体,体现设计为文化传承、教育展示、寻常生活而设计。
3)芳草萋萋:解放脚下之土地,尊重场地自发生长之芳草,倡导野草之美、自然之美。
4)康体健身:把人吸引到户外来交流、健身、休憩(图4)。
5.2跌瀑野草水梯田设计
为利用此区域近8 m高程,效仿云贵高原上千百年农耕文化中先祖们与土地之间友好相处之产物―梯田,顺着等高线做台地景观处理,加以流水跌瀑,使之形成很好的跌水爆氧效果;同时加以原木栈道搭建起居住区快速进入通道,缩短景观与居民的距离(图5)。
5.3油菜花梯田设计
尽量保持场地之原有地形,顺着等高线建挡土墙,形成油菜花梯田(图5),为居民提供美丽田园风景的同时,又具有高回报、高产值,与消费型景观彻底说再见。倡导如乾隆帝诗句所言“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5.4中心景观区生产性景观设计
倡导回到土地、回到生产、丰产之美的人地关系理念,叩问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的积淀,进行生产性机理设计。萃取大理方田、洞天湖圩田、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之田制机理,融入现代人之生活交流习惯,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发展生产、娱乐、休闲、康体活动等人地环境行为。使之形成由雨水花园、种植体验田、种植观景田、果林田、康体广场、儿童游乐场、观景盒等单元组成的居住区中心景观区。此中心景观区有别于传统中心景观设计做法,它将充分带动居民参与其间,具有极高的生态意义、教育示范意义、增强人文关怀意义、邻里交互意义等(图6)。
5.524节气种植体验田设计
打造开心农场、亲子体验农场、生态蔬菜种植园等新都市乡土体验景观。把租赁体验庄园搬到家门口,使居民能体验耕作过程、管养过程,体味收获之喜,建立邻里关系。
5.6交易与交流广场
以物易物、以钱易物之生态种植成果交易、交流互动场所,增强区内居民间的交流互动,建立起邻里交流平台。此区域之小商铺间管理用房构筑物设计,提取云贵高原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营造“屋舍俨然”的居住环境效果(图6)。
5.7彩虹桥设计
思考解决3块中心景观区间13 m的高程差,加强3块景观区之间的联系,搭建起主轴景观的快速游览观光通道。彩虹桥自由穿梭于果林、田野间,自然成趣(图6)。
6项目特色设计分析
根据该项目设计出发点:发掘寻常景观文化价值,拉近景观环境与居民的距离,让居民完全参与其中;伴随24节气的更替,居住区环境景观也将随之更替变化。因此,在中心公共景观区的植物设计与水体设计方面提出特殊设计策略。
6.1植物规划设计策略
充分遵循核心设计理念,提出设计原则:1)适地适树;2)遵循养护零成本、低成本―有回报、高回报原则;3)发动居民参与到居住区景观植物设计中来;4)总结、分析、整理出24节气作物轮作循环表,以此作为参考来进行种植设计。
6.2中心景观雨水花园设计
珍惜自然馈赠之资源―雨水,对建筑屋顶雨水、道路雨水等进行收集,汇入雨水花园,通过水生植物过滤净化,溢出管接景观用水补给管,使雨水慢下来,取代传统市政管网快速排空雨水的做法,为虫鸟、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空间,扩大生物圈模式。
7小结
如今,在人居环境中依然存在诸如景观过于形式化、可参与性低、人文关怀缺失、本土文化缺失等问题,探索景观设计新思路,挖掘寻常景观价值,注重景观的人为可参与性,不断尝试与创新,才能不断地为景观设计注入新生命。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 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概念;原则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park construction, it is a use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green plants, to city input of natural factors, ea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gr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and the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alysis of urban ecological park design.
Keywords: urban ecological; Park design; Concepts;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 它既是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部分, 也是一项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的工程措施。它为城市生长提供了新鲜空气和舒适的环境, 也抵御无序的灾害。传统的公园设计理论制约了城市公园的生态建设, 使公园的自然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生态设计理念日益成熟和人们对优美生活环境的不断追求, 城市公园的生态设计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生态设计概念
生态设计的定义最早由著名景观设计师斯图亚特考恩和瑞恩提出, 即: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随着系统理论的发展, 马来西亚著名建筑设计师杨经文从系统角度定义了生态设计, 即“生态设计是通过设计获得一种整体全面的考虑, 它包括在一个被设计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 对系统中能源和材料的审慎使用, 以及通过设计减少这种使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关学者结合景观生态基区的定义得出: 每个景观都拥有比其实际占地面积大得多的景观基区, 总体而言, 景观的生态设计就是在保证景观能很好地发挥为公众服务功能的前提下, 设计尽量减少景观基区面积的景观。中国设计师俞孔坚从生态恢复理论角度提出:生态设计就是生态补偿设计, 即: “人们为对自然环境作出补偿而进行的减少负干扰的设计。”生态设计的准确定义尚有争论, 但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 设计本身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或影响和对能源与物质的消耗, 保护或恢复生态环境; 生态设计是一种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和依据的设计思维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与维护人类与自然界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1、以生态发展为依据, 发挥“绿”的效益
“绿”主要是体现在植物上,“ 绿”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所以要合理配置植物造景的绿色效益。
2、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城市中的人们向往绿色, 渴望回归大自然环境。因此, 在景观设计时, 植物造景应综合考虑立地条件中的土壤、气候、降雨量等自然条件, 以人为本, 充满生活气息, 用科学的、艺术的手法将各种矛盾融合统一在规划中, 形成最理想的景观环境,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3、意景先思, 构景先笔, 景观鲜明, 特色美丽落笔之前, 首先要酝酿好“意景”“ 构景”的思路, 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来。在创造上要以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为基础, 化平庸为神奇, 旗帜鲜明。
4、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 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树种地区差异较大, 适地适树, 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同时, 科学合理地引进外来适生、无害、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
三、城市生态公园设计分析
1、分区设计
(1)烧烤区设置完备的配套设施,提供各种形式、各种尺度的空间,便于不同群体的组团交流和活动。设置一定的开放草坪空间和林下空间,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前提下,有组织的使游人能够亲近绿地,感受自然;
(2)生态体验区主要设置了生态农庄、回音壁、污水处理点等景观功能区域,旨在为游人提供参与和体验生态的场所。生态农庄主要种植和养殖无公害的农产品,其间设置绿色餐馆,在直接感知生态的同时,丰富了公园的景观元素。回音壁是采用重叠式弧形景墙,感受回音效果,意欲自然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3)步行桥景区地块狭窄,景观用地有限,结合地形、园路、水系、卵石、植物等景观要素,营造精致的景观环境。景观步行桥入口处设置螺旋型通道,满足公园与步行桥之间的无障碍通行要求。该区设置了公园管理房和茶室等功能建筑;
(4)滨水主活动区是公园内主要的活动区域,景区围绕中心湖面组织景观,通过各种形式的景观要素组织丰富的亲水场景,设置了集散广场、滨水休闲、儿童活动、观演、草坪休闲等功能区块,满足游人亲水、近水的需求。周边设置茶室、餐厅、游船码头、小卖、厕所等功能建筑另外。
(5)生态标本园区向游人展示了不同植物群落的不同景观形态,同时为生物的繁衍提供良好的场所。本区内地形相对较为复杂,便于不同习性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发挥标本园的示范作用。以群岛的形式反映湿地景观,设置水杉方阵,展示其干性之美。结合防洪堤的坡地地形,种植山区植物。区内设置温室,引进和栽培热带植物和珍惜植物,丰富了标本园的植物品种;
(6)设置生态培育区,在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逐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设置景观挑台组织观景。该区作为生态培育的一个示范区在全园乃至整个滨江生态带得以贯穿,逐步形成完善的滨江生态系统。随着人流量的增加,该部分区域可以有组织的加以二次建设,形成公园新的游览景点。
2、植物规划
根据地块特征,景观及功能需要,进行植物配置宏观控制。
(1)以乡土树种为主 ,形成绿色基调;局部点植精品树种,提高景观档次。在树种的选择上,以适宜本地生长、具有良好生态习性和观赏性的乡土树种为主,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以降低资本投入。在局部景观亮点和视线焦点处,可考虑精品植物,用以点景;
(2)配合地块功能特征,进行空间组织,尤其要注意通过植物的调和使防洪堤、绿地、水之间的和协共生,形成环境整体。由植物配合进行空间组织,根据景观区域或开放,或幽闭,或疏朗的空间要求,配以庭荫、孤植、密林、片林、疏林、草坪等不同形式,形成多种特征形态的空间;
(3)根据本工程为滨水绿化的特点,在植物品种选择上, 要注多选用耐水湿性较强的植物,并考虑其沿江的抗风能力;
(4)充分发挥植物生态功能: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环境改良能力,选择抗性较强的树种,合理配置,以达到最佳的生态效果。
生态公园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发展趋势, 生态公园必然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 所以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经过科学、艺术的设计植物群落景观, 营造出生态、美观、经济、舒适的生存环境。生态公园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还可以解决多功能自然空间的组合问题, 植物造景问题、环境美学问题、改善城市投资环境问题等, 最终发展目标是达到以人为本, 顺应自然, 优化环境, 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闪旭涛.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实例分析——以成都市活水公园为例[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10) .
[2] 陈晓梅,李俊杰,王萍. 浅析城市生态公园设计[J]. 浙江农业科学, 2011,(04) .
[3] 王胜永,史册. 论城市生态公园的特点及建设[J]. 科技信息, 2010,(06) .
[4] 刘飞舞. 浅谈城市生态公园的改造——以湘潭市杨梅洲生态公园为例[J]. 中外建筑, 2011,(01) .
[5] 张维锋.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实践探讨[J]. 科技传播, 2011,(12) .
[6] 张辉,车代弟,蒙微.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理论与实践——以大港公园为例[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07) .
关键词:公园地产;在风景中运动;生态;绿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7-0024-03
1 引 言
北京“东一时区”项目是集健康、舒适、人文、现代于一体的国际化生态社区,占地35万m2,总建筑面积45万m2。同时囊括一个90000m2的独立主题公园,舒适安逸,大气磅礴。本项目定位于年轻的白领阶层。周边以原生态环境为主,因此本项目的景观规划突出现代风格和自然生态理念的融合。
2项目特点分析
2.1对项目环境的分析
东一时区项目地处北京市朝阳区最东面,与通州区接壤,基地位于京通高速公路边,距离国贸中心15分钟车程。基地周边有已经开通的城铁八通线和数条公交路线,形成了成熟的交通系统。
作为北京CBD辐射出的这块生活区域,我们通过对东一时区周边区域的调查分析,了解到在本项目所在地周边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生活区氛围,像现代风格的京贸国际公寓项目、大手笔开发的康城香草天空项目、以小高层为主的水岸长桥项目、有美国加州风格的世纪星城项目等等。在已经成熟的生活社区内,除了与周边楼盘有着相似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外,项目的定位及其规划理念所具有的特点显得尤其重要。
本项目规划前的用地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目前东北角有一个规划的轻工业区,南侧现有少量的工业设施和学校,东西两侧基本上被农田所环抱。北侧宽阔的市政绿化隔离带将基地与京通高速公路隔离开,通汇河在高速公路边流过。
2.2对北京地域性的分析
北京地区水资源紧张,缺水情况比较严重,地下水位较低。为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年平均降雨量600多mm,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冬季常结冰。这样很大地制约当地水景的布置。
北京市平均气温较低,因而植物品种相对南方来说并不丰富,乔木以落叶为主,常绿乔木仅有冷季性松柏类植物,因此造成了北京冬季缺乏亮绿色。而对落叶植物姿态的欣赏是重要的景观之一,比如北京市市树国槐。北京市春秋两季景观丰富,可以通过观花观叶灌木搭配乔木组成立体式的植物群落。
2.3现状分析
东一时区项目共分为4大板块,其中一期、二期、三期为住宅用地,还有一板块为公园用地。总占地面积共35万m2,绿化率35.7%。
“东一时区”的特点是以稀缺的公园地产为开发路线,通过环境设计着重打造“公园让居住更舒适”的生活主题。整体规划引用“凯文・林奇”的设计理念,体现了新城市街区简洁明快、温馨时尚的北美建筑群体风格,体现“自然+亲情+居住”的生活理念。
在功能分区上自西向东形成“城市区”、“过渡区”、“自然区”3个主题区域,同时这条轴线也展示了从工作繁忙的节奏到回家后舒适放松的心情,最后完全融入大自然的怀抱的景观轴线。本文重点以二期景观为例进行深入设计分析。
一期为住宅区,以小高层、高层为主,内设小区幼儿园。景观以宅前宅后绿地为主,没有大片的集中休闲绿地。居民的活动仅局限在健身区或者散步道,这是一种城市小区的生活状态,体现的是现代城市简洁方便的居住环境。如何吸引一期居民追求舒适休闲心理、激发他们身心健康的愿望,这就是二期景观设计的重点之一。
将要投入使用的“东一时区”公园是一个集运动休闲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公园。园内功能设施齐全,有供老人、孩子游玩的休闲场所,有5000m2的人工湖,有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还有保留下来的温泉井和矿泉水井。公园的建设是为居民服务的,让公园融入到地产中,让居民感受到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公园中,是我们二期景观协调的重点。
二期建筑以小高层、高层为主,南面设有小区配套生活、商业设施,商店、菜场、邮局等,西南角属中学用地。在整个规划中不仅仅是过渡区,而且也是核心区。它要做到吸纳一期居民,让他们在二期这个景观通道中放松心情、感受到一期缺少的休闲场地与自然的气息,为进入生态公园做好铺垫作用。它同时聚集二期居民,在二期环境中游玩后再到公园中休闲运动。
小区三期紧邻二期的南面,尚处于规划之中。有部分属中学用地。三期用地较小,很多生活、休闲、运动设施方面都需要依靠二期和公园。
因此,总的来讲,公园承载了整个小区大部分的运动休闲设施,提高了健康居住品质,二期是东一时区的核心区域,也是一期、三期通往公园的必经之路。因此二期的景观具备景点与通道两个功能,既有重要风景点,又是运动的通道。
我们提出二期的设计理念是“在风景中运动”。
3 二期景观设计理念:在风景中运动
重点突出生态、运动和人文气息。融合阳光、空气、水、生活、健身、休闲、娱乐等元素,采用自然的造园手法突出居住区的景观主题,追求简洁、生态的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将景观纳入居住区整体环境中,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自成系统的绿景观格局。
4 二期景观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凸显地方特征。通过采用适地适树的种植原则,及地方材料的选用,突出地方性特征。用地的条件和特征是景观设计的素材来源。
(2)以人为本,满足多方需要。住宅区景观应对不同人群的多方面需求作出积极响应,以环境和空间特征对人实现主动的接应,争取最大程度的亲和,使之成为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思想的户外空间
(3)以绿为主,倡导生态建设。以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组织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交融的生态空间,提倡多种乔木,合理搭配花灌木及地被。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使行为环境与形象环境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生态环境。
(4)贴和时代,彰显现代社会文明特质。作为生活在现今社会环境中,景观设计在思想及形式上应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体现住宅区中人与自然的重新思考和定位。
(5)放眼未来,注重可持续发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主题,节约能源,保护自然生态,尽量采用生态技术。
5 设计构思
在风景中运动:公园地产的休闲运动理念时刻贯穿着整个小区景观的设计。
人在旅途:二期的景观主题。通过钟楼、花钟表达现代人时间观念和东一时区的寓意所在。让居住的人感受到去公园休闲运动就像要经历一次旅游一样舒适自在。
本方案的设计布局为三轴四心。
三轴是指三条轴线。一条主轴线贯穿东西,是从城市区过渡到公园区的轴线,轴线上三个圆形广场既象征旅途中的驿站,又象征旅途中太阳从升起到落下的时间概念。一条城市景观次轴线,贯穿重庆寺东路南北,是整个小区对外的城市主干道。还有一条是贯穿二期南北的景观次轴线。
四心是指四个景观节点。西入口商业街景观、中心花钟主题节点、东入口人行景观天桥、南步行入口节点。
6景点设计
(1)西入口商业街景观。西入口景观塑造了时代感强烈的商业街氛围。在入口硬地的中央设计树阵隔离带,起到绿荫的效果。树阵视线的端点是旅途的第一站。一个初升的太阳,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希望和期待。
(2)中心花钟主题景观。迎着阳光,顺着桃花溪走到朝气蓬勃的阳光广场。广场中间设计一个用植物编织的花钟,是小区的中心景观,通过花钟表达现代人时间观念和东一时区的寓意所在。蜿蜒溪水在广场边流过,缓缓草坡、自然树林的环抱衬托出自然舒适的旅途气氛。在这样生态的环境中,恍如隔世般地融入大自然,置身于清新鲜翠的深山老林。
(3)东入口生态游廊广场。这里是二期景观旅途的终点,也是公园景观的起点,通过生态的水景石景与公园最东面的潺潺溪流遥相呼应。顺着溪水往前走,隐约听到瀑布的声音,跟着水声游人的视线会聚集到不远处的叠石上,这里是山之根,水之源。
(4)南入口月半弯广场。由于马路对面是整个小区的生活配套设施,因此南入口成为下班后流动量较大的地方。我们的设计思想是让行人在入口短暂的停留后向两侧住宅或花园分散人流。在入口的景观深处设计自然的石景,搭配高大的乔木,与整个小区的环境相呼应。
(5)健康运动中心。以椭圆形卵石健康区为核心,周边布置简单老人活动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3个运动区域的植物分别侧重于春夏秋的景色。
(6)标志性大门景观。由“东”字大门、“一”字天桥和周边环境组成,采用同样色调,共同形成东一时区的品牌标志,在行人脑海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7 植物设计
注重整个小区的环境生态绿化。绿化种植的整个风格定位在创造出一个清新自然的生活环境。居住区内的植物景观设计注入了“四季有景”的设计理念,模拟自然的生态群落,按照上、中、下三层进行设计。上层乔木以落叶乔木和常绿树为主,落叶乔木与常绿树的比例为6∶4,以保证夏景的浓荫与冬季有景可观。落叶乔木主要有银杏、悬铃木、栾树、合欢、元宝枫、白蜡、国槐、垂柳等;常绿树主要有雪松、白皮松、华山松、油松、云杉、沙地柏等。中层乔灌木以亚乔木和大灌木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观赏空间。可选植物有迎春、连翘、榆叶梅、碧桃、白玉兰、木槿、紫薇、贴梗海棠、紫荆、白丁香、紫丁香、紫叶李、金银木、棣棠、接骨木、月季等。下层是耐阴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和缀花草地。可选植物有金叶女贞、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紫叶小檗、地被菊、大花萱草、玉簪等。
在植物群落的空间围合形态上,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密林小径到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再到缓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对比,并充分利用光、影、雾、阳光等自然因素,创造出富有活力的多元化感悟空间。
8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试图通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居民的活动空间与大自然的天然网络相融合,对“东一时区”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对自己的社区有强烈认同和深深依恋的现代人居生态景观社区。从景观设计的宏观规划到每个细节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
[2]皮骏.主题公园与房地产业的融合[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美)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形象[J].建筑师,21:203~225.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设计策略;功能分区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基本概念
1.1 湿地的定义
《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年3月12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1.2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什么城市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对城市湿地公园如下定义: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景观的一种典型,因其处在城市边缘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更易被人类接近,所以具有更加突出的生态审美、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休闲等价值。
1.3 湿地景观的定义
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文化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岸带景观及近岸陆域景观3部分构成;湿地公园内可展示的生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景观和湿地动物景观;湿地文化景观就是立足湿地特有的生态特征,体现区域的传统民俗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展示在湿地环境有的场景、意境。
2、A湿地公园概况
某城市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建立湿地公园有其重要的几点原因:
1).水资源匮乏,生态系统脆弱,森林覆盖率低。区域生态环境在近几年内连续恶化,病虫害、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改善环境已迫在眉睫。建立生态湿地将成为城市的“城市绿肺”,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
2).旅游资源丰富,但大多集中在人文及历史景观上,开发湿地性质的现代综合性公园,将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度假胜地。
3).作为占有重要位置的湿地将更加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为城市吸引投资,激发城市活力,彰显城市魅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带来必备条件。
3、总体规划和景观特色
项目总用地规模为90公顷,结合基地原有河道和湖形态,成山环水绕的聚气形态。(见图1)
图1湿地鸟瞰图
配合城市新行政中心的建设,将原有公园北湖、南湖水域进行整合,打造一个激动人心并具辐射力的生态风貌区。利用现代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手法,对水域的天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恢复和改善,同时保留城市传统文化特色。并妥善处理红线范围外用地功能和红线范围内规划区域的联系。从功能、空间、建筑、景观、环境、文化、特色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湿地公园的整体定位。创造一个成功、现代、独具本土特色的湿地公园。
4、景观设计分析
4.1设计策略
充分利用基地现有水资源,构建一系列不同尺度和特征的天然或人工湖泊,并设置干渠雨水收集和场地雨水收集系统。利用自然风向,通过地形、水位高差的变化,设置跌水、螺旋型水道等工程促进水系循环流动。实现区域内水系统的良性平衡,针对区域气候特点,将湿地状态分为丰水期和枯水期,并结合这两种状态设计出不同体验的湿地景观。
利用成功的开放空间系统对水岸和场地空间进行塑造,创造独一无二的空间流程体验。建立完整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形成湿地、湖泊、森林、活动空间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参观者在体验栖息空间的同时能充分认识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保留原有良好植被,植物配置以结合原有植物为基础,除营造特殊景观外,尽量采用乡土植物。
4.2功能分区
景观系统围绕湖和主轴展开,沿湖边缘的步行系统串联了文化展示游线,表述了文化主题,多方位地解读城市灿烂的历史文化。而的自行车和电瓶车道路系统,形成环境教育游线,串联了九大功能片区,形成一个景观轴、两条游线、九个功能片区、九个文化特色点的布局结构,即“一轴、两线、九点、两带”的功能布局(见图2)。
图 2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图
1).主广场活动区。主广场活动区位于新区行政中心轴线延伸处,是公园的主要出入口。广场通过精巧的大型景观灯柱和稳重厚实的弧形廊架共同构成仪式感强烈的公园入口空间。为了能够在大型活动时提供舞台效果,设置水上喷泉及电影展示,多方位打造高尚生活环境。
2).环境教育中心区。环境教育中心区位于主广场活动区北面,并与主广场活动区隔湖相望。它是集科普、教育、参与为一体的特色展区。位于公园至高点山上的观景台为主景,是俯瞰公园全景的绝佳位置。
3).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设置草坪、河畔林、日光温室、野生花卉组合、湿地等丰富的自然生态小环境。沿园路步行,好似一个天赐的美宅吸引着野生动物、水中的昆虫、微生物以及鸟类。
4).植物群落演替区。作为联合参与区的植物群落演替区,是生态理念的集中体现。该区是基于人工植物群落基础上的次级演替,旨在为游人提供观赏植物自然演替的场所。通过选择具有一定高度的树林、营造孤岛环境的树丛、选择果实能做鸟类食物的植物品种。配植珍珠梅、绣线菊、多花栒子、侧柏及云杉等组成的复层混合群落给人以深遥、幽静之感。使游人能在此体会到城市当地植物群落的形成、发育、相对稳定和衰老以及被更替的过程。这样的游览过程,为提高人们对生态的兴趣,为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供非常积极的作用。
5).休闲娱乐区。休闲娱乐区分为2个部分,一部分位于主广场区西面。布置开放式的树阵广场、林荫休憩活动广场,为市民提供晨练、集会等活动的丰富城市生活场地。 另一部分相对比较安静,以下沉广场内的天梯山石窟模型为表现手法。
6).极限运动区。极限运动区毗邻城市主干道。承担着主要的游憩、休闲功能。设置充裕的极限活动场地,为年轻人提供轮滑、滑板、自行车及网球、篮球等刺激欢快的活动场所。
7).森林基质园区。森林基质园主要由层次丰富的密林组成。以乡土杨、槐为基调树种,加入侧柏、云杉、樟子松等常绿树,建成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相得益彰的森林基质区。同时各区域之间连接比较完好,并环绕其他景观元素。游客进入园区,体验到的是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独特景观感受。
5、结语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最大限度的维持区域自然风貌,创造公众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和空间。同时最为一个现代综合性公园,更应该尊重当地历史,传承和延续文化特色。该城市湿地公园将文化和生态充分融合,将其生态功能和特性元素向四周渗透,与周边各功能用地一起将西片区打造成文化之域、魅力之区、生态之苑、宜居之城,使该城市更具活力,使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王思元,牛萌.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07):137-138.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关键词:景观设计;黎族文化;特色旅游小镇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ourism small towns in today's society should emphasize their own unique styl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but at present many small towns have tended to scale, standard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ignoring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tourism for creating a local small tow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modern small towns landscape design has undeniable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Li culture, tourism town, exploration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推进,发展特色旅游小镇成为近几年海南省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风情小镇景观设计案例,探讨从景观设计角度,如何结合地方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特点,加强旅游小镇的景观特色、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建设,促进其旅游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类似旅游小镇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1、黎安风情小镇的地方环境及文化概况
黎安风情小镇位于海南岛东南部的陵水黎族自治县,属于相对平原地区,四周分布为海口、台地、丘陵与山地,如下图1,2所示。从海口到平原再到山地,立体的地貌结构不仅是立体气候类型的基础,同时为当地带来了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因此,黎安小城镇的自然景观风貌差异较大、特色显著,许多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为国内特有或是独有;也使得这些地区成为了一些濒临物种的栖息地,成为海南省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的区域基础[1]。当地最重要的一支少数民族是黎族,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之中,勤劳朴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黎族文化,留给了后人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原生态的黎族文化分为四大文化特点:分别是狩猎文化、渔业文化、农耕文化及纺织文化。黎族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又有丰富的滨海生态环境,更有长期传承、相沿成习的民俗生活,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小镇,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弥足珍宝。
图1 “南园北城”的空间格局 图2 黎安小城镇平面图
2、黎安特色小城镇的景观设计思路
2.1内外环境景观的良好衔接
城镇景观设计追求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使内部景观与城市外部的山体水体良好衔接,依托外部环境来彰显自然山水之美,实现“显山露水”的设计效果。整体来讲,景观设计规划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保山护水、对山接水、显山露水、依山就水、借山用水[2]。
(1)保山护水:对于山际线、水际线这类反映地势走向及自然风貌的山体水体,应予以充分保护,保持其自然、完整,并划定生态保护范围,防止自然环境被破坏、污染;
(2)对山接水:在城市街道布局上,要借用山水景观,使街道的平面格局及立体空间与自然山水相呼应;
(3)显山露水:在建筑布局上,要规划好建筑的体量、轮廓、方位,尽量不要遮蔽山景水景,以彰显自然山水的特征;
(4)依山就水:在活动空间上,采用亲近自然的方式,借鉴古代“笼山为苑、因水成苑”的布局模式,将城镇公园等重要观景场所设立在依山就水的位置上。
(5)借山用水:结合外部环境和民俗文化,借助景观视线分析,打造与外部环境协调、统一的城镇观景区域,使城镇内部景观与外部环境浑然一体。
2.2景观设计突出民族民俗文化
在黎安特色小城镇设计和建设中,将民族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融入该特色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中,以坚持不破坏黎安小城镇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以民主化、公开化为原则,突出小城镇风貌特色[3]。
2.2.1公园景观
公园是展示民俗文化的重点场所,以黎安小镇中心公园为例,中心公园以“五色黎锦”为文化主题,将全园分为迎宾广场、阳光草坪、核心水景区、民俗广场、康体健身五个景观区,综合运用了符号因借、情境再现、演绎传承、重构创新等设计手法[4]。例如,各景区提取和运用了黎族文化中如图腾柱、黎锦纹样、龙纹图案等典型的文化要素,并运用演绎传承的设计手法将传统文化要素进行艺术变型,分别融入地面铺设、草坪、园林水景等设计之中,形成自然、协调、民族气息浓厚的综合景观,如下图3、4所示。此外,黎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如“三月三”等也通过情景再现的设计手法在此得以体现,借助日常进行黎族歌舞表演,定期举办相关民族文化活动,游客可参与体验,为外来游人提供前所未有的民俗体验,如下图5所示。蛙坪,将黎锦中常见的蛙纹图案抽象成为园林要素中的地形与植物,以“大象无形”的景观手法将黎族文化与造园结合起来。它是借助于疏林草地景观为居民及游客提供民俗运动、庆典活动及休憩娱乐的场所,如下图6-8所示。
图3 图腾柱 图4 铺装图案纹样 图5 三月三节日场景
图6 蛙坪平面图
图7 蛙坪局部景观 图8 蛙坪局部景观
2.2.2居住区景观
(1)居住区道路:道路小品借用黎族原生态文化内的图案符号经抽象变形,简化提炼后设置,如下图9、10所示。道路局部景点处设置景观置石融入当地环境,道路转角交汇处设置点景大乔木并结合以黎族图腾柱为本体,抽象提炼而成的景观小品作为道路的对景。
图9 特色垃圾桶 图10 特色观景灯
(2)公共广场空间多运用情景再现的处理手法,借助文化墙等反应黎族原生态捕鱼,狩猎等场景,激活场地,如下图11所示。硬景铺装采用石材嵌草与透水砖结合的方式,以生态,本土化质朴的风格为主[5]。
图11 展现黎族狩猎场景的文化墙
(3)庭院景观强调宜人的尺度控制和黎族文化细节的展现,布置尺度小巧的景观小品,形态上结合黎族日常用具,例如鱼篓,农耕用具等。采用重构创新的方式抽象、提炼、组合而成为点睛的水景,坐凳等。景墙的设计采用竹,木等原始材料。
2.2.3建筑周边景观
公益性建筑周边景观以幼儿园景观为例,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结合黎族原生态生活场景,使儿童接触感知更多的民族文化,景观小品的材料选择方面采用软化材料,色彩则相对活跃,选择黎族文化中惯用的红色,黄色,蓝色,白色,绿色等。
商业性建筑周边景观设计以商业街为例,分为端点空间,行进空间,广场空间三类空间类型体现黎族风情。端点空间结合黎族文化设置商业街主题构筑物,具有极强的识别性,形态上经过重构与创新,源于本土而又具有现代感。行进空间运用重构创新的手法设置特色种植池,灯具,坐凳,花钵等,在细节上体现黎族文化与建筑细节相呼应,如下图12、13所示。广场空间设置体现黎族风情的视觉焦点,如以热情洋溢的黎族舞蹈为创作原形,创造雕塑。或者以黎锦纹样的特色、绿化等为广场中心。铺装运用情景再现、重构创新两种方式,传递出热烈,祥和的氛围,聚拢人气。
图12 船体花钵图13 浪花纹条凳
2.3外环境建筑凸显民居风格
外环境建筑在风格上继承黎族民居的风貌特色,结合现代建造技术,创造出符合现代城市生活模式的新黎族民居建筑。建议构建适宜的建筑形态,船底形和金字形的坡屋顶、出檐较深、并有遮阳构件。多使用地方的建筑材料:屋顶材料采用瓦、山麻,围墙材料采用竹木、火山石,装饰材料采用茅草,整体建筑风格是历史文化的演变,不脱离黎安大的景观环境,创造适地的建筑风貌。同时景观是建筑的延伸,合适的景观环境营造离不开合理的建筑风格。让整个体系统一协调才能到达景观设计的最终要求[6]。
图14 典型黎族民居黎族民居分析
2.4基于人性化交通系统的街道景观
内部交通人性化处理,以步行为主。黎安小城镇的交通规划采用新的设计理念,在不断增加道路用地的情况下,显着提高路网密度,减少路面宽度,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小城镇街道格局,确立良好的尺度架构。在营造小尺度步行空间的同时还要满足现代城镇的交通、消防、节庆活动等空间。因此要在传统小街巷韵味与现代城镇功能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以营造独特的宜居的小城镇街道景观,如下图15所示。外部交通作为一种带状的工程构造物,其区域跨度大,沿线风景多变,公路景观不但可以展示当地的地形风貌、生态环境、,还可以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因此,要注重开发公路景观资源,将公路景观资源同景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在不同路段营造出奇花美艳、易果飘香、花果成林等不同的观景效果,将游客从以往的追求“目的之美”转变为享受“过程之美”,充分发挥公路景观的窗口效应[7]。
图15 独特的街道景观
总结:
本文对黎安风情小镇景观设计中的内外环境衔接、民俗文化要素以及人性化交通系统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和论证,旨在通过黎安风情小镇景观设计,充分挖掘出文化旅游型小镇的旅游文化要素,打造成功的文化旅游型小镇,为我国文化旅游型小镇的景观设计探索一条可行道路。
参考文献:
[1]蒋宏.云南特色旅游小镇景观概念设计探讨――以片马旅游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2(8)
[2]薛莹,赵书彬.“大区小镇”模式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科技和产业,2013(10)
[3]叶钱赞,赵全鹏.小城镇建设背景下海南旅游小镇发展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3(5)
[4]张伟强,朱晓娜,孙豪鹏.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学应用――阳羡湖旅游特色小镇景观设计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3(4)
[5]范柯柯,赵琨.探析旅游景区景观设计――以函谷关景区景观设计为例[J].林业科技情报,2014(1)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nny Garden” of Shenyang polytechnic colleg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esign of campus ecological landscape garden, from the project background, design concept, design principle and design plan, to provide the theory and case basis for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same college.
关键词:高校校园;生态景观;景观设计
Key words: campus of college, ecological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校园的景观规划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着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反应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理念,而现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单单需要技术和职业教育,更需要广阔的自然空间,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景观园(取名“欣园”)就是从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学习场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植建而成的,园区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再生利用等设计理念,完成后的园区景观自然、优美,是学院景观环境的亮点。
1. 项目背景
本生态景观园(取名“欣园”)习称湿地,位于学院东部,南北长245m,东西长175m,面积为42900m2。植建前该地块中部有约为1000平方米左右的水湿地,自然生长有芦苇、蒲草等湿地植物,东部有树龄近60年的原生态搞到柳树和多年生桧柏,西部有30余年树龄的榆树,其他地段有人工种植的白蜡、杨树、栾树、刺槐、臭椿、香花槐、五角枫、丁香、榆叶梅、水腊、忍冬等多种树种。一些野生动物山鸡、松树、刺猬、蛇类等也时常出没,这样的天然环境为植建一个自然的生态园林提供了条件。但是,在建园前整个地段的建筑垃圾、炉渣、生活垃圾堆积成山,地势高低不平,倒树、死树成片,野草一米多高,景象十分荒芜(图1,2)。
2. 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
2.1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项目基础优势,打造校园自然生态景观,以其自然柔性特征“软化”校园硬质景观,为校园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的同时,为学生休闲、学习和活动提供舒适场所,生态景观园的植建要以强化自然景观特征为出发点,通过人工手段,组织与改造空间形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交融,使行为环境与形象环境有机集合,形成环境育人的氛围。
2.2设计原则
2.2.1 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在充分分析原有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及物种,通过将原有的湿地改建为人工湖,保留原来柳树原生态林地和桧柏人工林地等方式,充分利用自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及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建设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的校园景观。
2.2.2 变废为宝,再生利用
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出发,通过对材料和资源的再生利用,将改造后的“废料”塑造新景观,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以填埋的方式处理“欣园”原址上堆积大量的建筑垃圾,既解决了垃圾处理问题,又可做微地形下部的基础。
2.2.3 特色小品,文化传承
校园景观作为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欣园”园林小品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与学院特色、学院文化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学院专业优势,自行创意和制作园林小品,丰富园区景观。
3. 设计方案
3.1 水体设计
“水”自古以来就被作为“孕育”文化的象征,更是人们向往亲近的地方,在生态景观园“欣园“中水体的设计不仅表达了自然与人文的对话,更对原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欣园”水体设计的重点在于既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和保护原址湿地环境,又能形成相对自然的人工湖景观,使之成为园区设计的亮点,施工采取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扩大面积的方法,挖建面积达到2500 m2左右,形状不规则的人工湖,并在湖中修建人工小岛,在湖面跨建拱形小桥,并通过安装人工湖注、排水系统,每年初春和初冬完成湖水的注入和排出工作,适宜季节在湖中放入观赏鱼,提高水体景观的观赏性。精心的水体景观设计使园区风景更显别致。(图3)。
3.2 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在大学景观中有重要的作用,是除了建筑以外最能体现校园景观的素材。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沈阳市花园学校”,学院的植物景观是校园景观的特色之一,“欣园”的植物配置设计更是这一特色的充分体现。在园区整体设计时最大限度保留原树种,并将现林木中一些病残和生长矮小树清除或集中栽植在园区的西南角,新建幼树培育区,即可起到园林绿化效果,有可为院内其他地区绿化培育新苗木。在植物配置设计中充分考虑植物多样性带来的丰富景观、植物季相性带来的季节景观、植物的层次感与疏密度带来的不同空间感受,新栽植植物种类包括常绿乔木、落叶乔木、花冠木、宿根花卉、水生花卉及草坪,使园区内从春季到夏季都可以观赏到红、黄、粉等不同颜色灿烂的花群,同时和湖面及湿地中的香蒲、荷花、芡实总体形成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冬季有葱绿的苍松、娇雅的白桦、金色的垂柳、嫣红的红瑞木枝条,仍可观赏到优美的大自然风光。使园区景观年年有不同、季季有变化、处处有惊喜。
3.3 园区地形及道路设计
为了使园区整体景观设计和谐自然,整个园区设计地形起伏,主路自然弯曲,道路曲径通幽。施工时利用原址建筑垃圾和挖湖土方修正整个地形,并堆砌4处微地形,并在一处微地形上建筑凉亭;院内铺设总长为700m的路面,主要由装饰混凝土和石板铺装而成,道路两侧设庭院灯12个(图4)。
整个园区除上述主体设计外,园区地面大面积铺建草坪,并栽植4个图案花坛,设置园椅32个,凉亭内设设置石桌椅一套。园区小品设计理念和制作为园区的特色之一,充分发挥学院机械、焊接等专业的专业技能,自行设计和制作了部分园区小品,但小品制作总体有些粗糙,有待完善。
4.结语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景观园的设计建造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它不仅很好的解决了原址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动物出没等问题,更是充分利用了原址生态环境优势,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金敏华.浅析大学校园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35):7458,7481.
[2] 李金草,张辉秀.校园景观设计浅析——以杭州市萧山三中校园景观设计为例[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25(4):59-62.
[3] 郭晖,鲜靖苹.校园景观设计浅析——以彭阳三中校园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232-5234.
[4] 王艳莉,赵小利.现代高校外环境景观设计初探——以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图书信息区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111729-111731.
[5] 蔡小玲,李继明.义乌工商学院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分析[J].浙江建筑,2007(3):1-3.
[6] 黄智凯,沈守云,张素娟.当代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理念的探索[J].园林花卉,2008,19(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