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第1篇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实力雄厚,连续多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首位。但是,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除了珠江三角洲和部分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较发达外,位于粤东,粤北的大部分山区经济发展仍相当缓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东要在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山区经济的发展,不容忽视,我们应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而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应如何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呢?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应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省的山区县中,从事农业,种植业的人占了大多数,他们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农产品不仅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的主源,也是城镇居民生活和农产品加工生产的基本物质来源。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加强农业在山区经济经济发展的根本作用,巩固其地位。

其次,要认清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马克思辩证主义认为影响事物发展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主因,外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影响我省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如此。总的来说,影响这些地区发展的内因有:当地人们思想观念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外因有: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也影响了当地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投资环境。只有认清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使山区经济工作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只有排除掉这些因素,山区农村经济才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认清影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对山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今年三月,我在省十六个贫困县之一的揭西县作社会调查后认为,该县有很多经验值得其它山区县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县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定期召开农村经济会议,探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领导还亲临农村指导农业生产,并实行领导扶贫挂钩责任制。这些措施,取得了成效,它使农民的生产劳动不但有了指南,也加深了他们依靠农业脱贫致富的信心。二是因地制宜,合理生产。该县针对各个镇的不同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有些镇主要产茶叶,有些镇主要产水果,有些镇主要产养殖业,有些是产农产品加工业等,这些发展路子使该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合理分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三是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该县先后建了十几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有水果基地,有茶叶基地,有蔬菜基地等,为了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他们还聘用了华农,中大等高校专家作为指导,这些基地的创办,给该县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辐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四是加强对农村干部队伍的培养。该县针对农村干部队伍素质整体不高的问题,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培养,如举行党员培训班,对党员理论知识的学习,举办经济知识培训班,增强党员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发展观念。这些措施,使党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五是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建设。自省两大会战以来,该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指示,通知精神,较为圆满的完成任务,目前,该县各镇都有公路,大部地区可通汽车。六是,该县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生产知识,举办了培训班,还发送大量科技书籍到农村,这些都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知识。七是该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事实证明,农产品加工,使该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是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地处山区,农民思想守旧,封建在所难免,该县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经常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如此,还经常派宣传队到农村进行宣传,给农民解答问题,这些举措,使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一定的解放。该县的以上成功经验,我觉得值得其它山区县学习。

广东山区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力的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和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应一如既往的支持山区经济,尤其是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十分愿意能与各位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江西 农村幼儿 入学准备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提出

幼儿期的发展任务之一是为未来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发展任务之二是为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做准备,后者亦称入学准备。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提出的儿童入学准备生态模型。包括:儿童个体对学校的准备(具备参与学校学习的能力);学校为接受儿童进入学校所做的准备;儿童入学准备的社区服务和家庭支持。其中,儿童的准备状态包括五个重要发展领域:身体和运动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学习方式、言语发展,以及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入学准备水平是预测儿童未来学校适应状况的重要指标,儿童入学准备状态对他们未来学业的成功有极强的预测作用。吕正欣2008年进行的“儿童入学准备发展水平对其学校适应状况的预测”的研究发现:儿童入学准备总分对儿童学校适应的所有指标均有显著地预测作用,入学准备水平高的儿童在学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上的表现更好。除了整体准备水平具有很高的预测作用外,国外的学者还发现入学准备各个维度与儿童入学后的适应状况和学业成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Hair 2006年对四类不同入学准备水平儿童入学后的学业与社会适应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入学准备全面发展的儿童在学校表现最佳,情绪与社会性、健康发展维度存在风险的儿童在学校表现最差。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在入小学前都为未来的学校学习和生活做好了准备,有关研究发现,大约16%―35%的适龄儿童尚未达到必要的准备状态。由于起点上的差距,这部分儿童相对而言更可能存在学校适应问题。

近些年来,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入学准备对学前儿童降低学业和学校适应不良、改变社会经济不利的风险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意义,有关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及如何促进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积极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很少关注到我国山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山区农村幼儿大部分住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偏远地区,幼儿园教育质量不高,其父母受教育水平也普遍较低,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发展状况如何?他们在正式入小学之前的学习和生活是怎样的?在开始正规学习生活前做好了入学准备吗?他们的入学准备又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他们的家庭和幼儿园在他们的入学准备工作上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研究对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的入学准备状况进行考察,旨在丰富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研究,同时为提高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江西省山区农村216名儿童为被试,这些儿童均在幼儿园读大班,平均年龄为5.62岁,其中男生117名,女生99名,测评工具使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盖笑松的开发编制的《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评工具》(SRTB―CV)。该测评工具包括入学准备五大领域的指标:运动技能、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学习方式、言语发展以及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是一套本土化的适用于评定4-7岁汉语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构念效度和结构效度。

测验在幼儿们所在幼儿园一个不受干扰的房间内进行,每个幼儿测试时间大概为30分钟,测试完毕后每人发一支自动铅笔或涂改笔,测试人员由研究者本人或者经研究者培训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承担。研究者对幼儿的测查数据进行校对核查后输入SPSS16.0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整体情况

数据处理使用SPSS16.0导出测查的216名幼儿入学准备发展的原始总分,参照东北地农村儿童入学准备的检出分数与标准,先将原始分转化成Z分数,得出每个等级的分数的频数,将每个等级的分数的数目转化成百分数,以此来直接看入学准备各个水平的人数所占的比重。结果发现,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水平非常低下,大约57.4%的幼儿入学准备水平严重不足,26.8%的幼儿处于中等水平,仅有15.8%的幼儿入学准备良好,在具体各领域上,身体与运动技能方面准备较好,83.3%的幼儿通过测试,其余四领域准备水平严重不足。

3.2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五领域基本情况

3.2.1“学习方式”领域

学习方式是指个人在解决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及学习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好的学习方式的儿童“有动力、坚持、自信,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解释,对新任务保持好奇心,有自己的认知风格”对此方面进行测验能够考查儿童是否为今后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SRTB―CV中学习方式领域共15道题,包含了对缺失、上位范畴、空间方位、联合、基本范畴、任务相同不同姿势、汉字这七个维度的考察。每个维度下设两道题目,每道题目中有三张图片,要求被试选出与其他两张不一样的图片并说明理由。另附主试评定项目六个,主要考察儿童在完成此领域测验时出现的与学习方式相关的行为特征情况,此部分试题分数15分,主试评定分数6分,总分21分。

测试结果显示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在该领域的平均得分为8.958分,其中试题平均得分为6.232分,主试评定平均得分为2.726分,216名儿童中全部试题都通过的为32个,占总数的14.8%,对照常模可以发现,与农村常模相比8.958分这一分数处于6.0-13.0分这一中等水平,与城市常模相比则处于≤90分这一范围内,也就是说江西省农村山区幼儿在“学习方式”领域的准备状态与农村儿童相比处于中等水平,与城市儿童相比则处于落后水平。在主试评定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完成测验时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坐在椅子上晃动,东张西望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够认真倾听”;“没有耐心,不按顺序翻阅测量工具”;“不能很好的理解主试讲的话”;“对自己的答案没有信心,反复改口等。只有大概16%的幼儿能够能“安静地听施测者对问题的解说,并按照施测者的指令进行答题”。而学习方式对未来儿童的学校适应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儿童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其将来的成绩有很大的影响,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在学习方式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在未来的学校生活中面临更多的发展风险。

3.2.2“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

学龄前儿童应当掌握三种类型的知识:自然知识(指关于外部事物的认识)、逻辑―运算知识(包含人们对时间、物体和任务之间关系的建构)、社会―规则性知识(是在社会中已经取得人们一致认定的规则,以及在学校中学习得到的、具有传承性的知识)。SRTB―CV中“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包含了对数概念、记忆、逻辑关系认知、观察、类别、符号表征、类比推理、知觉观点采择这八个维度的考察。主要考查内容分别为:为20以内的加减法、倒背三位数字、认识速度和距离的关系、找相同的图案、找不同的答案、根据示例进行类别推理以及对给出的案例决策其观点,主要考察儿童的认知能力一般基础知识水平。此部分共14道试题,总分为14分。

测验结果显示,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在此领域平均得分为7.38分,无论与城市常模还是农村常模相比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有12%的幼儿在此领域处于优秀水平,另外还有近25%的幼儿处于准备落后状态。在考察各维度的平均通过率可发现,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七个维度中类别维度的通过率最高,其次是数概念,通过率最低的依次是观察、符号表征、和类别推理三个维度。通过我们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可知,造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更多地关注幼儿读写和算的能力,幼儿园开设的课程“小学化”倾向非常明显。以数学知识为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的内容几乎完全被幼教阶段所完成,这一方面是应家长的要求所致,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幼儿园教育理念落后造成的。在主试测评中也可以发现,幼儿对于加减法运算以及日常接触到的事物十分了解,对于找出事物的规律、推理与问题解决就相对困难,句子理解方面往往要主试重复几遍才能听懂。

3.2.3“语言发展”领域

儿童入学时的言语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其入学后的学习和学校生活的适应。其中语言表达和应用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言语发展”领域共8道题,主要测试儿童的言语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水平,具体内容上的要求为:能够理解句子中的时间名词、趋向名词、心理形容词、指示代词、集合量词以及复句,并且能够用准确、清晰、流利的语言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另评附主试评定项目两个,主要考察儿童在测试过程中陈述是否清楚完整。此部分试题分数8分,主试评定分数2分,总分10分。

测验结果显示,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在此领域试题的平均得分为4.78分,其中试题的平均得分为4.13分,主试评定得分为0.65分,与农村常模相比处于中等水平,与城市常模相比则处于落后状态。在主试测试过程中也可以发现,面对主试的问题很多儿童不开口说话,或简单地说“嗯”或者挠头以笑回应,摇头示意,要么直接说“不知道”,有些儿童在主试的提示下会描述一些相关内容,但都是最简单的句子,不能够讲清楚要表达的意思,表达也不够流利和顺畅。有些儿童不能很好地运用普通话,说的都是当地的方言,对普通话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弱。在人类社会中,语言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其独特的作用性,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语言领域准备不足很有可能未来造成他们将来的学习、认知以及交往方面产生问题。

3.2.4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方面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早期情绪及社会性满足的体验与儿童将来是否能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及学习能力的良好发展关系密切相关。是幼儿入学准备体系中最关键的内容。SRTB―CV中的情绪与社会性测试是以图片故事法对幼儿进行测试的,主试向儿童呈现图片,同时以讲故事的方法向被试描述图片情境,然后向儿童提问,共设置启动友谊和冲突解决两类情境,其中启动友谊情境是“如何加入别人的游戏”。冲突解决情境包括“争抢玩具”、“帮助受欺负的朋友”和“电视选台矛盾”。被试在各种情境下作出的反应被编码为积极处理策略、中性处理策略和消极处理策略,另附主试评定项目两个,此项目主要考察幼儿在测试过程中的表现状态。

从测试结果来看约有58.8%的儿童在此方面有准备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不能很好地解决与同伴问的冲突,例如针对“如何解决争抢玩具”这一问题时,近40%的幼儿会使用消极策略,很多幼儿回答“别人抢我的东西时,我会哭”,“我会躲起来,让他找不到我”,“我会说你如果不给我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或者“我会打他,下次他再也不敢抢我的了”尤其是男孩子表现出的攻击更多。只有32%的幼儿会采用“我会和他商量轮流着玩”或者是“我会让他玩一会,等他不想玩了就会给我了”等积极策略,有28%的幼儿会采用“我会告诉老师或爸爸妈妈”等中性策略。在回答“如何帮助受欺负的好友”这一问题时,25%的幼儿会采用回避策略,不回答主试的问题或说“我不知道”。在解决“启动友谊"“如何加入别人的游戏”这一问题时,40%的幼儿会表现出独处、旁观、找别人玩耍等中性或消极的解决方式,例如:“如果他们不和我玩,我也不和他们玩”。具体分析幼儿在冲突情境中的消极行为发现,他们主要用回避主试问题、采用伤心哭泣等消极情绪或者是言语威胁、抢、夺等攻击等方式。

3.2.5“运动技能”领域

运动技能部分主要通过立定跳远来考察幼儿的大运动技能;抛接沙包来考察幼儿的感觉运动技能;90秒筷子夹球来考察儿童精细运动技能,每个项目一分,总分3分。该项目主要通过统计流动儿童在该部分测试中的平均分数来描述他们在运动技能发展领域的入学准备水平。测验结果显示,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在此领域的平均得分为2.356分,无论与农村常模还是城市常模相比都处于良好水平。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83.3%的儿童运动方面处于中等、良好或优秀状态,只有少数儿童在运动发面处于准备不足或落后,据此可以理解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运动技能发展较好。在测试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这些幼儿尤其在大运动技能方面表现很好,在立定跳远还有投掷活动中都可看出他们无论是跑、跳还是动作的协调性都很不错,这可能跟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每天的活动有关,在农村,他们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也有更多的时间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再加上他们所住的地方普遍离学校较远,大部分的孩子需要走路去幼儿园,这也让他们的身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4讨论分析

4.1对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分析

本研究发现,江西省农村山区留守儿童入学准备除运动技能领域外其它四个方面都普遍不足。分析原因,落后的经济状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江西省农村山区儿童的学习条件非常简陋,大部分儿童在家中没有单独的房间和学习空间,很少有图书和玩具。经济落后也直接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念,他们很少有人意识到学前教育对自己的孩子未来发展的意义。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的父母常年外出,孩子主要由家里的老人代为照看,他们不知道也没有精力和心力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这就造成了江西省山区农村儿童在学校生涯起点上就表现出准备方面的严重不足。

另外,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在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以及学习方式两方面的准备不足状况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由于家长和幼儿园教育中缺乏科学全面的教育观念和意识,在实地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很多山区农村幼儿园主要就是附设在小学里的学前班,这些学前班经费来源有限,办学条件严重受限,设施都非常简陋,班级中所配备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往往缺乏音乐、体育、舞蹈等素养,且年龄偏大,他们每天带领这些孩子在教室里进行汉语拼音拼读和识字、书写等内容,在数学方面,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的内容几乎完全被幼儿园阶段所完成,相当多的儿童在入小学前已经掌握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儿童在学习方式、情绪和社会性等领域的发展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4.2关于提高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建议

本研究的测试结果显示,江西省山区农村儿童的入学准备严重不足,这些孩子在开始正规学校生活前就处于不利地位。其家庭资本、不利的教育环境、低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等多方面造成此结果。为帮助孩子在入学后有更好的学业成就和适应状态,首先政府应着眼于改善农村儿童早期教育的条件,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质量。除必要的财政投入来改善山区农村幼儿园的条件设施外,购买图书材料和益智玩具等,政府还应加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为他们提供到外面走走、看看接受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政府还应通过补助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山区农村幼儿园任教,以保证这些山区农村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其次,在家庭方面,家长应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为子女提供充裕的教育资源,家长还应积极的参与至儿童的教育活动中去,为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指导,例如,尽可能多地为儿童买书,父母与孩子尽可能多地进行亲子共读,这些对儿童的情绪、认知、言语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孙蕾,邰宇,于涛.优质家庭环境的特点:对高入学准备水平幼儿家长的访谈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9(5).

[2] Gredhr G R.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What the future hold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0,37(1):73-79.

[3] 于涛,邰宇,盖笑松.儿童入学准备的评估与促进[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

[4] Kagan,Sharon L:Moore,Evelyn&Bredekamp,Sue(Eds.).(1995).Reconsidering children’S earlydevelopment and learning:Toward common views and vocabulary.Repor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Goal l Technical Planning:Group.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ED 391-576.

[5] 魏彩.学龄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J].开封:河南大学,2010.

[6] 吕正欣.儿童入学准备发展水平对其学校适应状况的预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7] Hair E,Halle T,Terry―Humen E,LaveIle B,Calkins J.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 in the ECLS-K:Predictions to academic,health,and social outcomes in first grade[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6(21).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寄宿小学 管理

一、引言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据资料统计:“到2006年,我国农村小学减少14.5万所;农村初中减少近4000所;农村教学点减少近7万个。但由于地域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差异,在看到布局调整带来的显着成果时同时也应看到布局调整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学生生活、安全、心理、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生活方面。寄宿学生的年龄相对偏小,自己解决衣食住行对他们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如果花在这些日常生活上的时间增长,那么学习时间相应减少。其次,心理方面。在家中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都是依赖着父母,住校后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这巨大的反差,使学生心理上一时半会接受不了,严重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另外,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布局调整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控制约束能力差,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很多学生会选择暴力方式去解决,这样学生的人生安全就很难得到保证,而且他们寄宿年龄相对偏小,在生活方面不懂得照顾自己,很容易引发感冒或其他疾病,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了威胁。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的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农村山区寄宿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水平,使他们同城镇学生一样享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其次,是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广大农村山区的孩子来说,上学承载了全家人的汗水和期待,是他们走出贫困和落后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上学他们才能改变命运,也才能走出大山。所以他们对于学校有着更高的期望。但是,背负着这种期望的农村山区寄宿学校却受到来自城镇学校的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中的城市趋向问题十分严重。原因是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家长不惜成本的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而且自己什么工作也不干只为为孩子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这也就是俗称的“陪读妈妈”,这样一来致使农村寄宿学校的生源急剧减少,而且教学质量也不断下降。长此一来,形成的恶性循环,对于农村寄宿学校的发展十分不利的。因此,从学生学习、安全、心理健康、生活等全方位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对寄宿学校来说必要的,而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学校新形象才是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改变现状走向光明的生存之道。

二、研究设计

对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管理的研究,本文不是基于逻辑分析,而是依循实践,即通过实践观察、个案访谈等形式呈现出一些情景化、脉络化的问题。本项目研究目的是基于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背景下,对山区寄宿小学管理现状实地调研,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力求为有利于山区年幼寄宿学生健康成长的作一些探索,关注的焦点在于广大农村小学生以及他们寄宿生活遇到的问题。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①文献法:搜索、阅读与中小学教育管理有关的文献。②社会调查法:实地走访、考察,与教师、家长、学生谈话,并设计问卷调查。③案例分析法:调查分析实施较好的学校的管理模式,吸收其成功经验。 选择湖南省绥宁县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地域因素,另外,本团队有两人就生长在此地,对周边环境颇为熟悉,特别是对该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比较了解。选择在此地做调查,访谈容易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也比较丰富。绥宁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南岭山脉八十里大南山北麓和雪峰山脉南支的交汇地带。境内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岗地、溪谷平原多种地貌。南、北、东三面高山环抱,中部纵向隆起,地势高低起伏,变化多姿。森林资源蓄积量居全省之首,因境内森林茂盛,山奇水秀,被誉为“神奇的绿洲”。由于这一地域原因,在对偏远山区撤除教学点后,寄宿制成为偏远山区学生的选择。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湖南省绥宁县的100名农村寄宿小学生为研究个案,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对相关学校进行走访与观察,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42人,女生58人,其中一年级学生32名,二年级学生15名,三年级学生23名,四年级学生30名。 通过对绥宁县农村寄宿小学的100名学生进行生活与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展现了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山区寄宿学校凸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方面 :山区寄宿制学校一般设在条件较好的乡镇地区,无论是从环境方面还是硬件设施方面来说都是以前农村地区教学点无法比拟的,但是同时学生所面对的环境也相对变得复杂起来,而且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并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导。而且缺少父母的督促,他们很容易放松对自己学习上的要求,迷失方向。根据我们的访谈大多数寄宿学生的成绩不如以前,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又缺少父母的督促,学习成绩有很大的退步,从以前的尖子生变成了“差生”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2、生活方面 :刚刚远离父母的寄宿学生,对生活环境的转变一下子不能适应过来,如果缺少学校的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受不良的因素影响,而误入歧途。而且由于是山区,学校的生源地区跨度较大,环境语言也有一定的差异,地区帮派,以大欺小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做好对寄宿学生生活方面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的一个重要职责,这些寄宿学生大部分还没有完全的自理能力,这就需学校特别的关注,教师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从吃穿住行各个方面来严格要求,使学生感觉就像在家里面,时时刻刻感受到温暖。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如何安排他们的课余生活也是学校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调查显示,42%的学生表示,晚上上厕所会很害怕;17%的认为有时害怕,有时不太害怕;只有41%的学生表示不害怕。 另外在学生的住宿环境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从我们调查的一百名学生来看,33%的学生住在6~10人一间的宿舍里,28%的学生住在10~15人一间的宿舍里,39%的学生住在15人以上的宿舍里,这样的住宿环境如何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下面的图示2更清楚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住宿条件。 如此多人间的宿舍过挤,易引发矛盾,78%的学生表示有时闹矛盾,5%的学生会经常闹矛盾,只有17%的学生从不闹矛盾。 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比较少,可能因为是农村孩子, 68%的学生换下来的衣服都是自己洗,只有32%的学生带回家洗。

3、心理方面 :寄宿学校一般实行的是封闭式的管理,而这些学生又年龄尚小,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会因为经常性的想家而孤独、寂寞,把自己封闭起来,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很多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甚至好几年都不回家,这类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误入歧途等等,这些问题也都值得寄宿制学校关注。根据调查有45%的学生很想家,53%的学生有时候想家,只有2%的学生表示不想家。而且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也不够,我们的调查显示只有10%的家长每周至少一次去看望孩子;68%的家长有事才去学校,13%的家长去过几次,9%的家长从来没去过学校。这些学生大概6~11岁,他们这么小的年龄远离父母,住在十几人的宿舍里,这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呼吁学校和家长都能重视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在安全方面 :首先,许多的山区寄宿小学住宿条件差,住宿所需资源配备不足、住房拥挤;其次,山区寄宿小学餐饮不卫生、食物严重缺乏营养这易导致学生生病。最后,学生节假日返家路途遥远,年幼的小学生在路途中没有安全保障存在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悲剧的发生。根据调查学生来回学校只有6%的学生是家里人开车接送,而且这些车大多为农用车,或者是货车;74%的学生是走路,他们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遥远在一两个小时以上;20%的学生时遇到车就坐,没有就走路;学校或村里专门有车接送的是0%。这样的环境给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在学校食堂伙食方面 ,学校也做得不尽如人意,这些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卫生可口的饭菜是每个学校必须要做到的,但是根据调查2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饭菜还行够吃;18%的学生认为不好吃,5%的学生认为饭菜不够吃;45%的学生认为饭菜有时候好吃,大多时候不好吃;22%的学生认为饭菜有时候够吃,有时候不够吃。而且饭菜的质量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在环境卫生方面也做得不太好,学生食堂大多是由当地的村民承包的,他们没有相关的卫生许可证明,也没有按照物价局的统一规定来收取费用,这些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威胁。

人身安全方面,学生的人身安全是住宿学校始终如一的管理重点。他们才刚刚走出父母的“襁褓”,对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都是陌生的,而且由于外界环境的诱导,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打群架、顶撞老师、欺负同学的事时有发生,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尊敬师长,尊重同学、健康快乐的融入到学校的生活环境中去,对学校,家长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当然学校校舍、体育设施等也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交通安全方面,根据调查学生来回学校只有6%的学生是家里人开车接送,而且这些车大多为农用车,或者是货车;74%的学生是走路,他们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遥远在一两个小时以上;20%的学生时遇到车就坐,没有就走路;学校或村里专门有车接送的是0%。这样的环境给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四、建议及对策

通过对当地政府、寄宿学校、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的实际走访调查,我们对改变农村寄宿小学现状提出了以下建议及对策,希望我们的建议及对策能给处于困境中的农村小学以帮助,使这批小学生能像其他小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在远离父母的寄宿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

1、安全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为实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定的具有特殊保护作用的法律。其中很多措施都是由学校来实施的。安全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创造良好育人环境,确保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人们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学校是寄宿学生的港湾。学生寄宿学习,安全第一,学校就必须给他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

(1)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一方面对学校的校舍,设施和设备,体育、实验器材应特别注意其安全性能,安全标准应比一般的场所要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其组织管理规范应更为严格,且适合未成年人的特点,易于操作和遵守。对于校外团体和机构为方便师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和安装的设施设备更要注意其安全性;另一方面对用于学生的食品,其安全标准和准入条件应更为严格,监督机制应更健全。学校小卖部需有卫生许可证,采购和出售食品必须符合卫生要求,采购食品时应检查供应单位有无卫生许可和安检证明。学校自己加工食品、饭菜提供给学生,必须保证所用器具、加工、出售环节符合有关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否则,造成学生伤害,学校就要承担全部责任。

(2)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住宿的管理,特别是要根据山区寄宿小学的特点、山区的经济状况、学生的家庭条件、山区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来改善和加强管理。要制定良好的宿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使学生从小形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有良好作息时间过有规律的生活。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旨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活动,例如评文明宿舍,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奖励先进,鼓励后进。形成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把宿舍创建成充满活力、充满爱意的温馨式家庭。让山区小学生能在这“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要充分发挥各团队的积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可以在山区小学组成少先队这一学生团体,让学生中的少先队员起带头作用,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学会如何生活得有条理。

(3)在学生上学放学回家路上的交通安全,学校也应给于高度的重视,要么学校自己购买符合有关标准的校车接送学生,要么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请当地政府派专门的车在一定的时间内接送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安全到家,安全到校。总之,我们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安全,使他们高高兴兴上学去,安安全全回到家。

2、身心健康方面 ,山区寄宿小学的许多学生是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年幼的他们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寄宿制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离开家庭,入住学生,过上集体生活,难免不习惯,他人,有想家的思想情绪。

(1)寄宿学校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封闭式的,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更需要和关怀。基于这种情况,学校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他们情绪上的微小变化,也不容忽视。一旦发现情况便及时找学生谈心,必要时可作一定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另外,山区寄宿小学还有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比其它学生更加脆弱和敏感。因此,学校及老师倾注更多的关怀和爱。经常找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惑让他们及时走出困境。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以爱心去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在生活上,要经常给他们以关怀,要为他们营造健康、和谐、充满爱意的生活环境。在学习上,要对优秀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鼓励优秀生帮助后进生,这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友情,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思想上,老师要致力于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孤僻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同学。同时要注意到年幼的学生很多都对老师有畏惧心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关心。绝对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他们谈话,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和他们是平等的,让他们愿意和教师谈心,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山区寄宿小学大多实行封闭式管理,这使得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小,生活易变得单调乏味。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方面,课外活动能让学生热爱学校生活,另一方面,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让他们能正确认识自我。

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而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3、学习方面 在学习上,多表扬、多鼓励,以欣赏的心理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在集体活动中可开展一系列“我相信,我自信,我可以”的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自立能力。学校可以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生活能力的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以高他们的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远离父母远离家庭的情况下能健康快乐地生活。与此同时还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情绪波动,并辅助以相应的心理辅导,保证他们能健康地成长。为了确保让山区寄宿小学的学生能安心学习,政府一定要改善山区小学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补助以使他们的生活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每位适龄儿童和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并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综上,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秉持科学发展观,从学校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为农村儿童创造尽可能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农村的适龄儿童不仅有学上,而且可以上好学。在本次调研中,虽然本团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团队将继续关注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同芳娥.西部农村寄宿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朱霞桃.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3)农洪江.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不容忽视[J].贵州教育,2006.

(4)叶敬忠,潘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 .

(5)邓悦.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7 .

(6)楮衍香 王勇。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探因 湖南教育2006年12月号 .

(7)郝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河北教育2008.7-8 .

(8)段燕.观点教育纵横 江西教育 .

(9)周楠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2期.

(10)赵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挑战教育公平 华章.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贵州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贵州省雷山县乌东、脚尧两村都是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腹地的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山区村。“十一五”期间,两村均被列为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试点”村,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思路,两村均以生产发展为重点,带动新农村工作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起步,初步取得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的明显成效。

1 两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1.1 把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作为地处边远的贫困山区,两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都把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当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目标,通过生产发展加快山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带动其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1.2 把改善村容环境和生产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抓好生产发展的同时,依靠上级提供的资金、物资支持,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大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

1.3 把民主管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为更好地推动全村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村党支部注重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围绕经济活动的开展,党支部把实行村民监督引入各项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以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核心,村民代表参加决策,全村村民共同关注的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

2 两村新农村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2.1 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长期性缺乏明确的认识

虽然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广大农民群众收入明显增加,村镇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仍然缺乏全面的认识。仅把新农村建设看着是简单的政府工程,而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全面完整的认识。由于认识问题存在的偏差,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2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是初步的,还没有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生产成为主要的经营形式。无论是茶叶还是其他产业,都体现为典型的家庭生产,联户经营的形式还没有形成。

2.3 农民群众的技术能力难以适应生产发展不断变化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之初,由于两村均是试点村镇,县乡两级均派有驻村技术人员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但随着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面的扩大,驻村技术人员离开,农民群众又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手段,时常面临新的技术难题,影响当地农业生产。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短板。

2.4 市场建设滞后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由于受到交通、信息等条件的制约,相当一批农产品销路不畅。农民群众因此从生产的主动者变成市场的被动者。

2.5 民主管理的范围和层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基层民主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农民群众只注意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而对涉及全村未来发展的问题重视不够;基层民主管理的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只围绕项目建设进行。如何提高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热情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 推动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由于边远贫困山区特殊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与其他地区相比,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难度就更大。

通过对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整个发展环境和条件的了解分析,明确了要推动已起步的新农村建设村镇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

应该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涉及农业、农民、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的边远贫困山区进行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有一个认识逐步深化、措施逐步完善、成效逐步体现的持续发展过程。应通过有效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增强他们通过艰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

3.2 推动已起步的新农村建设村镇从政府主导向农民主体转变

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最终取决于广大农村群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作用的体现和主体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同时,要着力提高广大农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使农村广大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推动力量。

3.3 大力改善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基础

两村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因此,要扶持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根据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可采取政府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农民出工出劳的“以工代赈”的办法,着力解决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山区中小学校;高效课堂;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245-01

2006年,国家开始在西部农村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对贫困生还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国家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新举措将有效地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我国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2012年3月开始,安定区在全区中小学开展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解决它们,才能把高效课堂全面推向前进。

1农村山区中小学校教育的困难

1.1学生流失严重,造成小班额化。

一方面是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成效,另一方面是城镇化造成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家长把孩子转到打工的城镇就学,造成边远山区中小学校学生流失严重,一个班只有五六个学生,有的班级甚至只有一两个学生,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很难开展。

1.2农村山区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

在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想提高综合国力,必须首先提高全民素质。加大教育投入、高校扩招、义务教育免费等政策的相继出台,正是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行的新举措。然而在部分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以“民工潮”为背景,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孩子多由祖辈代管,或溺爱有加,或放任过度,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1.3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1.3.1学校基础设备差。与城镇相比,农村山区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比如说:大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学生没有活动场地;桌凳破烂;没有基本的体育、音乐、美术及其他活动课教学设施。这些因素严重地限制了教师教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阻碍学生拓展知识面。再者农村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远远不及城镇学生,这也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升学。

1.3.2农村山区中小学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队伍老化程度严重,教师任课数多,工作负担重,有些教师自怨自艾、牢骚满腹,不安心工作。加上农村山区生活环境艰苦,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改善学校基础设施,优秀人才的流失比较严重,支教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一系列因素造成了教育水平的落后。

1.4留守儿童问题严重。

农村山区的家长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孩子就寄养在爷爷奶奶家里。孩子们缺少了父母的教导,心理都偏执易怒,注意力不太集中,不善于交流,不愿意合作。更糟糕的是孩子们没有必要的家庭辅导,教育成了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很多学生一旦成绩下降便是一落千丈。由于孩子心里缺乏寄托,由于家庭教育的疏漏,孩子们都喜欢看电视,玩耍等,偏离了正常轨道也得不到家长的正确的指引。

2对策

2.1加强对农村山区学生家长的教育。

素质教育应该是父母与学校有效结合,让孩子养成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思想。农村山区中小学要实施高效课堂,要先转变家长的观念,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的方式,教父母如何了解、关心和教育子女,主动为家长的家庭教育出主意想办法,要适时矫正家长教育的偏差,同时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间的沟通,合理促进素质教育。

2.2加强对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善农村山区中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农村山区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3.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更新教育理念。每年要组织在校教师参加相关高效课堂的培训,让教师们学习新教法,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手段,提升教育艺术,小班化既是困难,也是优势,同样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展示。弘扬正气,鼓励教师发扬奉献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教育贡献力量的的远大理想。

2.3.2明确奖惩制度,调动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积极性。落实教育经费,让有限的教育经费真正满足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教育经费适当向边远山区学校倾斜,相应提高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们能够多劳多得,让勤奋的教师得到实惠,长期下去必然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竞争体制。

2.4加大对农村山区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全世界的一个难题,频繁的不安全事件,使得社会都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关注,各级学校都配备了相关人员,但是这些人员并不都是专业人员,有的只是挂着一个头衔,学校并没有把这个重视起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

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利,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让我们共同来努力,让边远山区学校的学生也感受到教育的春天,让我们共同把高效课堂建设活动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2000[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语 教学 山区 问题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英语作为现代国际社会通用的语言之一,在我国的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我国英语教学实践中,各地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山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问题更为突出。笔者总结出山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如下主要问题:

一、所处地域限制着山区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的步伐

众所周知,地域是影响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又间接或者直接地影响着某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故而,地域也就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水平。

山区的交通相对落后,山区的信息相对闭塞,这两个客观因素影响甚至是制约着山区农村的英语教学。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的交通事业和通讯事业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一方面,山区的农村交通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交通比较落后。这就使得部分教育物资很难运送到所需地点。在英语的教学中,多媒体是受到广大师生普遍欢迎的一种教学资源。然而,在广大的山区农村地区,多媒体的应用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口号,多数学校根本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严重缺乏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山区农村的信息交流相对闭塞。现代社会的信息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山区缺乏信息交流的硬件设施――计算机,这就导致了新的英语学习信息无法传播或者是滞后传播到山区农村中学,这也就限制了英语的教学水平。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观念和师生关系的处理影响山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水平

1.在许多山区农村中学中,专业的英语老师并不多。有的英语老师是半路出家或者是临危受命,在学校缺英语老师的时候临时上阵,现学现买。这种情况在山区农村学校中是很常见的。老师没有专业知识,英语单词的发音很不准确,许多知识点甚至是老师都没搞懂,所以也就很难透彻的给学生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英语知识也就可想而知了。

2.有些山区农村中学有展业的英语老师,但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大都是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几乎要占据所有的课堂时间,老师讲,学生听,互动很少。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学生学到的英语全都是哑巴英语,只会做题不会说,英语综合能力不高。不少英语教师还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在使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等教育方式,利用题海战术来训练学生,想让学生在考试中奋力一搏。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枯燥的英语语言,英语语法,让学生忙的焦头烂额。长此以往,学生身心疲惫,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3.一般来说,有许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某门课程,山区农村中学生也不例外。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首先要有流利的口语,还要客观灵活的处理好师生关系,为自己的个人魅力加分。对待学生要公平友爱,不能偏袒歧视。有的英语老师对于学习好的学生犯的错误可以视而不见,而差生一旦犯了错误就会揪住不放,甚至是罚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抄写单词和课文。这种方法不但对英语教学没有帮助,而且,有时候会起反作用,彻底打碎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三、学生自身学习英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1.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上面提到的传统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传统教学法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上面已经阐述,在这就不再重复。

2.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每个中学英语教师都要谈到的问题,但是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却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在传统教学法和应试教育两座大山的压迫下,已经很少思考兴趣这个问题。学生在学校每天要学习好几门课程,各种作业压在他们头上,好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学习兴趣,他们学习英语就是因

为学校开设了英语课,老师上了英语课,所以他们就学习英语,而事实上他们对学习英语并没有多大兴趣。

3.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我就是一名山区农村中学的英语老师,我对这个问题有切身的体会。在农村地区,学生学习英语是很茫然的,他们并不像大城市有的孩子一样抱着出国留学的梦想而学习英语。农村中学的学生们绝大多数人学习英语,就简单的因为英语是一门必修课,他们别无选择必须学习。跟怀揣梦想的城里的学生相比,山区农村中学的学生们学习英语并没有多大的动力。加之,农村教学资源有限条件落后,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以激发他们的动力,学习方法还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所以他们学习英语毫无动力。

4.学生学习英语缺乏来自家庭的帮助。山区农村的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没有什么收入,大多以外出打工为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孩子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留在家里。留守儿童是今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更是令老师头疼。英语在农村地区绝对是一个新鲜物,年龄大一点的农村人根本就不懂英语,所以在英语学习方面不能给孩子们帮助。有些家庭就算父母不用外出打工,但是他们也不懂英语,学生不懂的知识家长也无能为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成绩自然不会好。

总之,山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忽视,山区农村地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仅靠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社会、老师和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如果社会各界给山区农村英语教学工作以帮助,教师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我相信山区农村英语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当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和机械的传授,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胡瑾.《改善初中英语教育现状的思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

[2] 胡建成.《农村英语面临的困难及思考》,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第7篇

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边远山区推进城镇化建设,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是摆在山区各级政府面前的难题。

一、边远山区推进城镇化面临的困难

一是地理特征及人口居住结构造成的困难。在山区,大多数国土都是石头山且坡度较陡峭,可耕种的土地很少,且呈小块状分散分布,每一个地块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很有限,这就造成了山区人口居住十分分散的状态。就荔波来说,布(依)、水、苗、瑶族虽然总体混居于荔波县域内,但具体到某一地块上却常常是单一民族聚居,民族与民族之间相对隔绝,相对封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少,民族内部宗族势力强大,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根深蒂固,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很难改变,对新生事物有天然的抵制心态,不符合城镇化对市民开放、文明程度的要求。

二是山区农村人口中有实力到城里生活的毕竟少之又少,给大量的农民市民化造成很大的障碍。目前,农村中能够到城、镇中生活的大概有三类人。一种是外出打工者,这类人一般比较年轻,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省份打工,他们比较容易融入城市生活;还有就是多年从事非农生产的一些人,在交通运输、商品经营、农特产品经销、餐饮、机械修理等行业就业,有一定实力在城镇置办房产定居;再就是子女在城镇安家后投靠子女的老人们。这三类人加起来,仍然只占农村人口的少数,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步伐未推进到一定阶段的情况下,社会无法为大量的农村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以支撑他们在城里生活,他们还必须在土地上寻找自己的生活,这给大量转移农村人口为城市市民从而推进城镇化发展带来障碍。

三是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心理也给城镇化带来困难。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国,农民对土地的感情非常深厚,特别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中老年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心理十分强烈,他们一生都在土地上滚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没有其它娱乐方式,唯一的乐趣就在土地上,不愿离开土地,。据笔者了解,许多随子女到城里居住的老人,生活一段时间后,老是觉得城里很枯燥,很无聊,他们时常背着子女偷偷跑回乡下,在地里东刨一坑,西割一把,天天到地里看自己播下的种子发芽了没有,出苗有多高等。看着自己种植的作物一天天成长,他们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很是充实。这部分农民,叫他们离开土地到城里生活,他们十分不情愿。这给城镇化要求把大量村民转为市民带来了障碍。

二、山区农村城镇化须从城“村”化开始

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推进没有取得较大的进展,社会尚无能力为大量农民提供就业岗位,部分农民不愿离开土地、离开农村的情况下,如何推进边远山区城镇化的发展,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城镇化条件还未具备而让广大的农民继续等待,他们需要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成果。笔者以为,既然城镇化条件尚未具备,我们不访从村开始,把城镇化向下延伸为城“村”化,就是用城镇化的理念,来对现有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改造,使城镇化中应该向镇覆盖的各种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覆盖到村,把十报告中强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延伸为城村一体化发展。让广大农民在暂时不能离开土地、离开农村融入城镇生活的情况下,就近全部或部分地享受城里人已经享受的现代的文明的生活方式,共享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成果。具体说来就是撤掉愿有的同村(也可以相距不远的数个村合并进行)七零八落的小自然村寨,选定相对处于村中心、地势较开阔、靠近公路主干道、水源较方便的地方修建大村庄(或者叫微型城),在这个村庄里,城、镇该有的设施应有尽有,城、镇该有的服务应有尽有,然后将所有的村民集中到庄里居住。村民的集中居住会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集中居住使原有的居住格局被打乱,原有的社会关系结构被打破,原有的宗族势力结构被打乱,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得以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冲撞、相互比较和借鉴,原有的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将被淘汰,一些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将被改变,新生事物在这里更容易被传播和接受,社会发展的速度将得到加快。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第8篇

确立素质教育目标,并以之为导向,开发潜在课程,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规范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基矗。

1、确定素质教育目标。做学习的主人(乐学、多思、善练、勤奋),做生活的主人(惜时间、重技能、善运用、力进取),做时代的主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求创新)。

2、制定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校训(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校风(乐教、乐学、拼搏,拓展),教风(敬业、爱生、严谨、创新),学风(好学、多思、善练、勤奋),校歌(《朝霞映照着美丽的校园》),并认真落实校风建设工作,优化舆论环境,激发拼博拓展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搞好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的内容是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完善设备设施。我校位于新塘镇的中心地带,拥有占地面积15508平方米的校园,(教师宿舍含内),建筑布局合理,设计新颖,楼寓同走廊连成一体,楼前室后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宜树则树,各室具有隔音、通风、采光功能。标准操场,运动场,小生物园等环绕错落,“七室”“一潮设施设备按一类标准配备,还增设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电教室、电脑室、语言实验室、自然实验室。一年多来,我们向社会宣传尊师重教的思想,游说社会各界支持学校,自筹六十多万元(政府投资、集资四百多万元基建款不含内)投入新校舍的环境设施和教学设备。一间设备较完善、环境优美、向心力强的花园式学校已初具规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矗(广东柏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办出山区学校的特色""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办出山区学校的特色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山区农村中小学,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我就沁水山区的实际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山区的实际对办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沁水山区的实际最大特点有3个:一是地面辽阔,村庄分散;二是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三是资源丰富,人才奇缺。全县300里河山,400万亩面积,50万亩耕地,21万人口分居在2622个自然村中,其中6户以下的就有644个,真是“一去二三里,烟炊四五家”。每个山村平均17.5户、80口人,尽管全县中小学达到700多所,3.4个村庄也才能平均1所。10个学生以下的单师小学占36%,其中5个学生以下的小学就有165所。这样的实际如何办学就很值得研究。加之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直接影响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全省的贫困县之一。不过随着侯月铁路的开通,交通状况将得到很大的改善。沁水县是沁水煤田的一部分,含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4%。“地下有黑色宝库,地上有绿色银行”,具有林、牧、煤、铁、蚕五大优势,但由于人才奇缺,致使长期以来“端着金碗讨饭吃”。如何适应山区需要办学,培养各种实用人才,这就尖锐地提出了改革办学模式的新要求,和怎样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

二、办好“三型”学校,加强素质教育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为了推进“普九”,我们针对沁水山区实际,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采取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的办法,在全县大力提倡办“三型”学校,即:综合型的复式小学,集中型的寄宿制小学,技术型的乡镇初中。

所谓综合型的复式小学,就是10个学主以下的三级复式小学(村小),提倡办成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致富服务的综台型复式小学。就是把一个山村的几个学校、几种教育融为一体,统筹安排,统一管理,使其彼此渗透,互相贯通,协调发展,即普通教育(含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三管齐下,三种教育一齐抓,实施“农科教结合”“村校一体”。这样做的最大好处:一是提高了办学经济效益,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减轻了农民办学负担。

三校合一校,男女老少一齐教,三校开支变一校,农民负担大减少。二是发挥了学校内在优势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一个综合型复式小学就成了几个山庄几户十几个人家的大组合,男女老少,互教互学,“超前反刍”,共同提高。三是在一个学校实行三教统筹,就从根本上加强了职业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四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自然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五是综合学校担负了对农民进行终身教育的任务。使成人教育强化了计划性、系统性、实用性、长期性,把提高农民素质落到了实处。六是参加者又是办学者,学校的许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所谓集中型的寄宿制小学,就是小学1--3年级低段办村小,4、5年级高段实行联村办寄宿制小学。服务半径一般10华里左右,远看15--20华里,全县119所五年制小学,寄宿制小学就有90所,占75.6%。这样做,减少了复式小学的层次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尤其是小学高段办成单轨和多轨制的单式班。师资力量相对集中了,学科教师配套了,能按照国家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但四五年级复式教学就不行,学生小学毕业了,但没有真正达到小学毕业的程度,办寄宿制小学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也有时间、有师资、有条件上好体音美、自然常识、劳动技术,也能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近2年来,各乡(镇)又都试办了1--2所包括低年级在内的寄宿制小学。办这样的寄宿制小学难度较大,只能成熟一个办一个。因七八岁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离开了父母,首先要解决好吃、注玩、睡,卫生保健等问题,才能保证学习好,使家长放心。办好寄宿制小学,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一要建立一支具有特殊素质的管理队伍,校长要有统筹全局的艺术,要有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班主任要把温柔体贴、一专多能、忍耐持久,归结为一颗赤诚的“爱心”;后勤人员思想觉悟要高,烹调技术要强,服务态度要好。二要针对寄宿制小学的特点,采取特殊的管理办法:建立“董事会”,民主管理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学生伙食;开辟多种渠道,丰富课外生活,强化纪律教育,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等。管理问题解决好了,寄宿制小学就会有效地推进山区普及义务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所谓技术型的乡镇初中,就是农村中学必须面向农村,为振兴农村经济培养各种实用人才。我县的做法是:一、普通初中带有专业性,认真上好劳动技术教育课,切实做到教师落实、教材落实,时间落实、基地落实。劳技课不及格者不发给毕业证书。二、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三、实行初三分流。就是初中阶段一进入级,就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方面协商决定,把学生分为回乡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班”和准备继续升学的“提高文化基础知识班”,由学生自愿报名,分别编班就学。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利于大面积发展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为农村培养各种实用人才;有利于解决“3+1”难以解决的题(经费、住房、教师等);四、进行多种形式的爱农教育,诸如:深入农村调查,往届毕业生回校作模范事迹报告,成立学农科研小组,学校附设回乡学生短训班等。

沁水县通过“三型”学校,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每年都要为农村输送3000多名具有一技之长的各种实用人才,为振兴沁水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加之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的进一步落实,沁水山区在脱贫的道路上一年一大步,一步一层天,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14元,是前的20倍。同时,沁水县的中小学教育也为高等教育输送了一大批合格新生,今年高考达线80人,创历史最高水平,晋城市的文理科“状元”也都出在了沁水,有2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了沁水有史以来的大喜事。人家都说,“‘三型”学校出人才,素质教育出人才,既出脱贫致富的人才,也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

三、办好山区特色学校应重视的问题

1.提高认识问题。有人说“三型”教学“不正规”。我认为,正规不正规不能看形式不看实质。看实质,就要看山区的实际,看山区教育的普及,看山区农民素质的提高,看山区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只讲“正规”,山区不能脱贫致富,那再“正规”的学校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振兴山区经济,必须办具有山区特色的学校。这既要解决群众的认识问题,更要解决好“政府行为”的问题。

2.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三型”学校必须建设一支具有“一颗红心,多种本领”的教师队伍。“一颗红心”,就是要有扎根山区办教育,无私奉献育新人的思想。“多种本领”,就是要适应山区学校需要,成为教学上的“全把式”,不论哪个年级、哪门学科都能拿得起。特别是单师小学,既会当校长、当教员,还会当干事当工勤人员,身兼多职,又得多能。

3.组织管理和改进教法问题。综合型复式小学,既要办普通教育的复式班,还要办成人复式班,统一学政治,分级学文化,结合专业需要学技术,解决好成人教育的分散性、流动性、专业教育多样性的问题。初三分流同样存在教学计划、教师配备、专业设置、实习基地筹问题。这就必须敢“闯”、敢“冒”,走出自己办学的一条新路,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