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

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范文第1篇

在欧洲,互联网药品销售十分普及。在规范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规支持下,医药行业已经完全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医药商品交易十分普遍。在欧洲药剂师协会认证的药店中,开展互联网药品预订的服务已经超过90%。同时,各国政府对药品网上零售也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措施。英国一直处于欧洲的领先地位,英国皇家学会颁布了多个互联网药品销售行业标准,依据这些标准,英国的网上药房可出售处方药和非处方药[3-4]。法国现有28家网站通过互联网络销售药品;瑞士的药品销售区域覆盖整个欧洲地区,其中16%销售额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德国等政府对网上交易药品有特殊的规定,比如“只有药房才能进行互联网药品销售”;在意大利,其国家药师协会网站会提供药店的信息和相关症状与药品的信息,在网站上注册的药师可通过该网站进行药品销售。日本多年来一直效仿欧美地区,积极推进互联网药品销售的发展,现在第三方药品互联网销售平台已成为其发展的主要模式。

2国内互联网药品销售的现状及模式

2.1国内互联网药品销售现状2005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这一规定的实施,给我国互联网药品销售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允许有药品销售资质的企业申报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可通过网络销售非处方药[3]。国家商务部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了“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构建全国药品市场数据、电子监管等信息平台,引导产业发展,实现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网上医药交易规模突破了40亿元人民币,网络销售市场规模的大幅度增长已经得到了企业的重视。但我国目前仅有少数网站的药品销售额超过千万元人民币,而美国大型的网络零售药店单月销售额就超过2亿元人民币,这样看来,我国互联网药品销售仍处于市场开拓阶段。2.2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互联网药品销售模式近年我国的药品流通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国药品流通领域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制已基本建立,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初步形成,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已申请并可进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的企业共计4682家,可进行互联网药品销售服务的企业共计213家。因此,随着我国现代医药物流、网上药店以及第三方医药物流等新型药品流通方式的不断发展,现代流通模式在整体医药销售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目前,我国的互联网药品销售包含BtoB、BtoC和第三方交易平台这3种模式。其中BtoB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医药卫生机构之间的互联网药品销售模式,其典型的网站是上海医药集团建立的网络采购信息平台——上海医药商务网;BtoC是指企业通过网站进行宣传和销售医药商品的销售模式,其最典型的网站是北京金象大药房的网上销售平台;第三方交易平台则包含集中采购和政府采购两种形式,最典型的网站是占国内互联网药品交易份额一半以上的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网。

3我国互联网药品销售模式分析

3.1BtoB模式药品既有普通商品的特性,又有其特殊性。为保证药品流通、使用的安全,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如库房面积、温度、设备设施、信息系统和药品批号等都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5]。BtoB模式下的互联网药品销售企业必须具备《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目前,已获得两证可进行BtoB交易的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不多,其中多以企业自主批发的形式进行销售。虽然国家对BtoB互联网药品交易模式审批较为谨慎,但对通过审批的企业从事互联网销售活动一直予以大力支持,所以,这种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互联网药品销售3种模式中最活跃的1种。3.2BtoC模式《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对从事销售的企业资质、人员资质及相关管理制度和医疗设施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时还要求“医疗机构不得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柜台开架自选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这些限制降低了BtoC模式在医药行业的发展空间,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医药信息系统没有采用统一的信息通信与共享技术标准。医院、医疗保障机构、药品生产、销售企业不能通过互联网连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处方药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与药品销售相关的信息不能在企业系统和医疗机构的系统中互联互通。让消费者感到不便的是,由于不能通过互联网在医院与销售企业之间进行处方传递,导致消费者只能凭纸质处方到药房自行购药;由于医疗卫生监管机构、医院、社会医疗保障机构和销售企业间未能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导致消费者不能在互联网中使用医保卡购药。3.3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第三方交易平台主要被应用于集中采购和政府采购中,通过这种形式可为企业和医疗机构搭建一个功能先进、渠道畅通、信息安全、便于政府监管的医药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但应看到,地域性强且有不同的法规是我国药品市场的基本特征[6]。没有时空限制的网上订单对于具有互联网药品销售资质的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协调地域性的差异成为第三方交易平台发展中的最大障碍。

4结语

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范文第2篇

据普华永道的评估报告显示,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中国则有望达到25亿美元。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医疗健康行业“攻城拔寨”的一年,但其中涉及到“互联网+”的领域更是风起云涌。

互联网医疗的2016:一个供给侧的视角

作为一个被资本强力催长的分支,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本身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虽然,中国医疗市场的变革正在展开,市场的需求也远高于供给,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远未到达爆发的时点。在欠缺成熟催化剂的前提下,目前被资本强力推高的公司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模式可持续性挑战,2016势必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涅重生之年。

医疗市场的走势

要理解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方向,必须首先理解中国医疗市场未来的走势。鉴于中国长期的老龄化和医疗服务需求的高涨,套用供给理论可能更适合作为医疗市场分析的框架。供给理论强调改善供给能力来调整需求,好的供给自然能带来需求,通过降低政府对资源的支配,加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供给侧改革初期治理的核心是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市场优化产能供给,而政府在多个渠道降低直接管理,鼓励创新,更多的转向以监管为核心的治理模式。

在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并没有下降,反而在节节上升,但有效优质的供给却始终非常匮乏。因此,相比于那些需求疲软的行业,医疗服务是供给侧改革更容易体现效果的对象。而要改革,首先是应该将落后产能淘汰和重组并强化优势产能,从而进一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从市场现状来看,目前三甲医院集中了优势产能,无论是人才、技术水平还是硬件设备,三甲一应俱全,也获得了需求方的一致认可。而二级以下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则因为缺医少药,成为落后产能,需求方不认可,看病的人寥寥可数。表面看来,改善供给只要扩大三甲,淘汰基层就能实现。

但是,医疗服务有别于普通商品,其自身的供给逻辑并没有这么简单。三甲虽然集中了优势资源,但价格高昂,浪费严重,严重耗费了支付方和病人的资金。由于小病占了医疗需求的大多数,而大病的占比毕竟只是少数;如果任何小病都涌向三甲,势必造成进一步的医疗资源浪费,导致供需失衡无法扭转,最终让病人和作为支付的医保承担高额的费用。基层作为守门人则主要以较为合理的价格为普通的小病提供服务,而占比较小的疑难杂症和重症则交给大医院去解决。

因此,在医疗服务市场,改善供给的核心是将大医院的功能定位于大病,大部分的小病还是回到基层。淘汰落后产能的核心是将自身服务能力差且无法吸引病人的基础医疗机构淘汰或重组,加强那些已经有较好服务能力的基础医疗机构。对于大医院来说,由于未来分流会造成其营收下降,应该以政策指引的形式让其明确自身发展的边界并做好开源节流的规划,通过深化对大病的治疗能力来增加供给纵深,并规模化地削减原本被浪费的成本。

医疗供给侧的改革

因此,医疗供给侧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合格医疗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当前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合格医生的匮乏,如何加强对医生的培养并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其成长为合格的具有完整服务能力的医生成为重点。在中国专科盛行的体系下,即使放开医生自由执业也无法为基层提供足够的合格全科医生,这也是目前制约提高供给的另一个因素。因此,加大合格医生的供给才是正道,但这耗费的时间会较长,不能立竿见影。不过与那些试图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解决困境的方式相比,这是更为有效而稳健的方案。

第二,支付体系的建立。在医疗机构整体改革的大背景下,服务费用的上升是大势所趋,但价格上升后全国性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并未建立,医保的控费能力也极其粗放。如何在短期内建立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支付价格体系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支付标准和监管标准作为供给改革的基础是最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服务供需双方还是产品方,最终都是要依靠这个作为指引。只有在一个全国性的支付标准建立后,医疗市场改革才能落到实处,市场的调节手段也才能体现出来。

另外,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也将作为支付体系的有益补充。在过去的10年,高端健康险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市场规模过小,无法获得大发展。未来商业健康险主要的市场将集中在中端人群,因为这部分人群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最为旺盛,也有能力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健康险。随着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支付方将支撑优质医疗服务的成长,也增加了供给。

第三,政府降低准入、回归监管。目前优质供给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监管错位,主要集中在准入审批而非强化监管。要加强供给,需要将准入降低,让各类机构都能进入,但需要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严格控制医疗行为。监管精细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这对于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也为各类辅工具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同时,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控费能力的增强,进一步提高支付方的监管能力。

第四,各层级协同体系的建立。要加强供给,光有加强基层优质供给还远远不够,由于原先的供应体系已经被严重扭曲,各个层级之间原先的协作体系早已不通畅。如何将各个层级之间的协同体系建立起来,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还需要有一个较好的价值理念作为指引。在这点上,疗效将是一个很有利的核心指标,通过疗效考核的方式来明确各层级的合作,将有助于不同机构有着共同的动力。

当然,医生自由执业对于推动增加供给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中国医疗供给短缺的核心问题是合格医生的匮乏,医生自由执业只能盘活存量,无法增量,最终还是解决不了短缺的问题。所以,核心还是在加大培养合格人才,但人才的进入是需要刺激的,这就不得不依赖支付方的支持,以提高医生个人的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必须伴随着监管,否则不仅控费流为空谈,也将严重损害病人和支付方的利益。最后,各层级体系的协同是完善整个供给的重要一步,否则供给无法有效,依旧是割裂的区块。

从上述简单的分析来看,医疗服务市场的改革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但在变革的过程中,各方都将寻找到自身的机会。在大规模的市场变革中,互联网医疗公司必须顺应市场趋势来明确自身的定位,抛弃不切实际的战略,才能抓住浪潮,否则很可能难以维系。

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分成

从供给侧来看,互联网医疗未来的机会将分为几部分:第一,医疗人才的培训。由于医疗人才培训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训更是没有前例可循,课程的研发和远程教学培训将成为一块较为稳定增长的市场。同时,各个层级医师常年的培训也都将获得较大的增长。这部分市场,政府的投入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依靠各家医疗机构的投入。因为在多点执业进而自由执业的大趋势下,医生会向更好的医疗机构流动,对人才的争夺将常态化,获得良好的训练是很多处于上升通道的医生所渴望获取的。多层级的医疗机构的协同对医生的要求明显变高了,这些都绕不开长期的培训。

第二,配合监管体系的发展。随着标准化支付体系的建立,对医疗行为监管的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在精细化监管建设的过程中,各类数据分析和互联网的工具都将获得运用,比如现在逐渐获得市场关注的合理用药系统和未来的PBM等都将是监管不可或缺的帮手。

第三,各层级之间的合作带来的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机会。随着各层级医疗机构协作的加强,远程问诊和远程监测都将获得较大的发展。但远程医疗的发展更多的将是为各类医疗合作体提供协同,而非独立第三方的单独发展,远程问诊的辅角色将日益加强。当然,目前中国整体医疗市场扭曲较为严重,中短期内获得成功的远程医疗公司将是那些能拥有庞大的线下重资产的公司,而非单纯的互联网公司。这一点与美国的发展以及行业投资人早期的基本判断完全相反,也使得远程医疗领域更多的成为一个巨头之间的游戏,而非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所能运营的。

而移动医疗的发展更将紧密围绕医疗服务的需求。由于缺乏价值医疗的赔付标准,移动医疗在中国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只能成为各个医疗机构更有效地去管理和服务病人的工具,以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来为医疗服务提供延伸和诊断辅助。由于主要支付方的医保很难作为采购方来采购移动医疗的服务,而商保发展又过于缓慢,移动医疗在中短期内的发展更多侧重于技术类服务,而非整体。

第四,云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规模性扩张。在支付、监管和多层级合作的体系下,远端的存储和传输将获得极大的增量,无论是为一家医院单独定制的还是为医疗合作体共同打造的,都离不开云计算。同时,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提高支付方的监管能力和更好地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数据分析将不可或缺,拥有大数据并不代表有能力去做好数据分析,这在未来将是具有专业化能力公司的角逐之地。

从以上的简述来看,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如果要真正寻找到适合自身的模式,必须顺应市场趋势,任何纯粹基于互联网思维来做医疗服务的都将不可持续。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基础医疗的供给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对其进行重组和关停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想在中期就能有收获的公司必须暂时绕开体制,在体制外构建一个线下的重资产模式,才能在一个区域提供一个可能的互联网医疗模式。

因此,未来两年,能够在这一市场存活和发展的首先是拥有线下重资产的大体量公司,光拥有巨额现金依旧很难在这一市场立足。尽管目前有多家公司试图通过成为商业健康险的渠道来获得营收,但互联网医疗公司本身是无法通过成为保险渠道来成长为巨头的。

其次,市场趋势带动下的大量细分市场都有机会,但对于大体量的公司来说都不适合,而是那些在细分领域长期深耕且专注的公司。无论是数据分析,或是合理用药和未来的PBM公司,都是需要长期专注才能成功的,但这些市场未来尽管体量会很大,但市场仍会长期分散,很难在短期内出现大体量公司。

总之,增加优质有效的供给是未来医疗服务的长期趋势,如何围绕这一趋势去获取发展动力将是所有医疗服务公司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互联网的工具性属性将有助于市场的推进,但如何成功的在市场上找到契合点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价值所在。

是什么让王杉们“瞧不上”移动医疗?

此前,原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与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的一场对话成了移动医疗甚至整个医疗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相比朋友圈的热闹,当时现场的观众却只有一个感受:鸡同鸭讲。这场看似激烈的对话,其实是两个不同领域内的大佬在谈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从气势上看,王杉也以压倒性的发言时间,成为现场当之无愧的男一号。整场对话也传递出一种信号:站在公立医院的角度,互联网医疗公司目前还没有和他们平等对谈的资格。

真正让大医院院长“看不上”互联网医疗的原因是什么?是医疗质量,是商业模式,还是医疗资源的所有者与索取者之间强烈的不对等地位?其实回头来看,这种姑且可以用“封闭”或者“偏见”来形容的态度,多多少少都与院长们的知识储备有关。

院长心中的互联网、

大数据和移动医疗

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外界的观念往往并没有那么容易影响到他。在菁英阶层里,这种模式更加典型。

大型公立医院院长无疑是菁英阶层中的菁英阶层。在对话中,王杉不止一次提到了自己的从业经历,尤其是与互联网、大数据有关的经历。看得出来,他对IBM在医疗大数据的整体解决方案是认可的,并且认为这将是未来医疗发展一个必然的趋势。

对于院长们来说,IBM正在做的这些事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对医疗行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一覆盖云存储、云计算的领域才是与医疗行业真正对等的阵营。

在张锐为数不多的发言内容中,其中一点确实说中了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院长对于信息化和互联网的理解:“传统的医疗是以医疗作为主体的,无论是工作还是自己的IT系统都会往塔尖走。”

实际上,无论是院内的信息化工作,还是在和信息科的对接上,院长们也在进行着一次体验式的改革。当几个医院一起开会的时候,院长们拿出手机,通过业务或者管理的信息系统就可以看到自己医院的运营状况,或者某个病人的信息。

对于院长们来说,这是一种最直接的体验,真正能感觉到移动技术和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而现在广义上的移动医疗,尤其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没有给院长带来任何体验。起码,没有任何正面的体验。

院长的价值判断:

投入与产出

面对张锐半玩笑式的邀请,王杉的回应也很直接:“你把我的价值只限于‘给你用’,我可能还有更大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在哪里,委婉点说是给移动医疗“出主意”,再直接点说:这个游戏得让医院制定规则。

这样“霸道总裁式”的回应并不是没有道理,或者说,大型公立医院的院长其实就是扮演着总裁的角色。他们每天所要面对的是医院里“医、教、研”几条线,时刻惦记着人才、资金,总是在进行价值的判断。不难理解,王杉在对话一开始就抛出的那几个问题:医疗质量、患者安全、人才培养,以及围绕这一切投入的管理成本。

这些原本就不是移动医疗所能解决的,但是确实是医疗行为中必须涉及的部分。谈到这样的问题,是处于院长这个位置的一种惯性思维,也是价值的博弈。

互联网企业如何冲破医院的“壁垒”,这个问题说着说着就似乎真的成了医院的问题。可是回过头来想想,当移动医疗这个行业根本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已经把“壁垒”挂在嘴边,认定有人在人为地设置障碍,略显有些“矫情”。

而对这个问题,王杉的回答也很明确:“(互联网公司)真的没有拿出什么现在已经成熟的、医院必须买的东西。你给到了医院什么,医院就必须买你的服务?”

回到最后,还是价值的判断和交换。在医院看来,他们的价值是明确的。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院仍然是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而大学医院更是“产供销一体化”。这时候有人想来分一杯羹,医院费尽心思培养出来的医生资源就这样在一夜之间要“给你用”,凭什么?

目前公立医院院长们对于外界,尤其是移动医疗创业者来说,正逐渐形成一种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刻板印象。假如从这种思维格局里跳出来看,不难发现,院长们对移动医疗的不屑一顾并不是因为它是“新鲜”的,而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这一行业能给医院带来的价值判断的。

回过头来再看这次对话,有人认为是不成功的,因为双方始终不在一个频道上。不过,能让外界看到这一点,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对于移动医疗的创业者来说,无论有多少用户,市场估值多少,到了现在确实是必须要考虑自己对于目前的医疗主体――大型公立医院来说到底价值几何的时候了。

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范文第3篇

但是,对于移动医疗而言,这本身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服务,也就是依赖于每个患者的具体诊治情况和医生的职业化诊断能力,开具的诊治方案和药品也是有差异的,这样的行业对于移动化趋势而言,能否全盘被颠覆呢?一方面是未来移动医疗领域的庞大市场,也就是以互联网化和移动端为入口的用户体验将从目前的支付、资讯和娱乐等细分市场逐步扩展到健康、生活等领域,另一方面是目前医疗产业的放开力度还不大,考虑到行业的安全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移动互联网化试错。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公司说擅长的补贴模式,能否最后拿下医疗和移动健康市场?对于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之间的补贴大战,对于电商购物和支付补贴领域的大战,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于药品和与之关联的健康服务领域,补贴模式还能否调动起患者的积极性呢?况且这背后还有医院和医药市场、患者等好几个难题需要攻克。

对于移动医疗领域的互联网颠覆而言,主要是存在这个几个点。

一个是病情诊治的移动化,也就是患者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直接和医生对接,获得专业的诊治建议;一个是医院流程的互联网化,也就是说将医院的挂号、门诊、检查和取药的手续全部互联网化,当然这其中需要和医院做十分密切的配合;还有一种就是医药电商模式了,从2014年的春季,中信21世纪拿到第一张“第三方网上药品销售试点资格证”,到9月份6部委联合发文放开管制,这个医药电商市场就开始沸腾了。

目前国内医药电商规模约42亿,仅占国内OTC药品市场的1.68%,占比整个医药市场仅0.035%。因此,门诊领域的部分处方药放量将是电商扩张的主要动因。

相对而言,如果从产业流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实医疗领域也有部分服务是标准化的,还有部分服务是非标准化的。例如,医院的挂号、取号、预约和检查等服务是标准化的,进行移动化的布局阻力也是最小的,因为这个是程序性的事项。但是,一旦涉及到了具体的病情诊治和处方药的购买、支付,那么这个流程就不那么标准化了,而且会遇到主要的麻烦。

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逻辑很简单,医生给病人诊治并开具药品之后,部分处方药是可以在网上公开销售的,那么用户就可以扫描药品清单上的二维码来进行线上的药品购买,而且还可以获得互联网公司的补贴。对于用户而言,提高了效率,获得了优惠,对于医院而言,也减轻了药品配送和管理的压力,对于医药电商领域的参与者而言,也获得了涉足这一市场的切入点。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首先,对于医院而言,开放药品清单市场是一个较大的门槛,因为医院也是有一个现金流的,而药品销售和医药服务是主要的来源之一(以药养医模式)。一旦这个药品销售的入口被互联网公司所掌控了,那么医院在整个环节中就只剩下给客户面对面的诊治服务了,从整个医院集团的利益考虑而言,或许是一种损害。就和银行被零售化的移动支付所后台化是差不多的逻辑,一旦医院的前端挂号、检查服务被互联网化,后端的医药配送也被互联网化,那么医院就成为了一个医疗诊治的线下服务场景,但是自身的环节已经被分离。

从实际的运营情况来看也是如此,此前,阿里健康的“处方电子化平台”在河北和杭州试运行。这亦是中国第一个将医院的电子处方单分流出来的平台。这对于医疗市场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今以后一头独大的医院售药现状将被改变,药店行业将增加市场空间。但药店、医药商业公司多位人士似乎并不领情。如果没有政府的合作医院和强力推行,恐怕线下的医院不会买移动医疗的账。

其次,对于医疗电商而言,目前在移动医疗行业的参与环节主要是处方药的线上销售,通过医院分流出来的处方药名单进行线上的竞争和推介。患者将处方单上传至该处方平台后,如果选择药店拿药,线上合作的、有该药物的药店开始抢单。

各家药店抢单比拼的条件是低价格、生产厂家。但是,对于电商商家而言,其主要的逻辑是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拼价格,还是电商竞价的逻辑,虽然理论上移动医疗电商的药品价格可以降低20%。但是难以保证到了行业的后期,随着价格的失序和药品质量管理漏洞的存在,以及在流程上众多参与者为了争抢一个处方药单出现的混乱局面。而对于患者而言,药品的价格敏感性是不那么强的,患者更会选择用质量更好,有医院承诺的放心药,而对互联网上的药品恐怕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风险投资;模式;发展趋势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又被成为创业投资,是一种投入到新兴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权益资本,具备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是风险投资青睐的对象。风险投资公司为了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成功率,在进行投资之后,一般会通过参与创业企业董事会、对创业企业进行实地经营和管理、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使企业的运营更加顺利。纵观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目逐年提高,被投资企业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风险投资风靡全球,因为它有以下几个优点:1.促进创业公司技术创新。2.促进信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等高科技领域的公司成长,增强竞争力。3.促进高新技术成果有效投入实体经济,主要是由投入的风险资金填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出现的资金缺口实现的;4.激发高新技术研究员的创业动力;5.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科学化合理化。

一、医疗服务机构的现状及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存在很多问题,设备落后、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严重滞后等问题众多,已然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医疗消费需求,医疗端、医药端以及医保端等环节存在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伴随我国不断出台的政策支持,医疗健康行业涌现大量投资机会。具体表现为需求增长、技术支持和行业政策支持。

(一)需求增长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使未来在养生保健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其次,我国迈入人口老龄化进程。调查统计,201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数的9.7%,这对推动医疗保健服务发展有积极作用。第三,人口结构与健康需求变化,增加需求。因此,未来我国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二)技术支持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新技术与互联网融合,先进技术、商业模式能很快渗透到医疗各个细分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购药都更加高效、个性化。

(三)行业政策支持

医疗服务弊端日显,政府在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模式更新等方面着手出台政策,仅2015年就出台10多条相关政策,昭示对医改的决心。互联网医疗伴生重大机遇。特别选择与之联系密切的六条政策,如下表1-1所示。

二、我国互联网医疗风险投资现状

资本快速布局移动医疗领域。互联网医疗研究院投融资数据库统计数据表明,在2013-2014两年时间里,我国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共发生66起创投事件,投资机构共计活跃91次,披露融资额有5.8亿美元之多。2015年上半年,国内该领域风险投资总额就实现了近8亿美元,在该流域的投资总额就超过了前两年全年投融资额。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在2014年达到29.5亿元,预期的2015年的市场规模是42.7亿元,增长率达44.7%。

2014年总共发起的58起互联网医疗项目主要分为四类:穿戴式设备类(16起),医疗服务类(10起),移动医疗应用类(13起),健康应用项目类(6起)。随后,几乎每隔两月,投资机构就向互联网医疗,特别是比较成熟的企业投入大笔资金,并且主要集中在C轮。与此同时,2015年BTA巨头也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比如腾讯就在丁香园C轮中投入7000万美元,随后又向挂号网投入1亿美元。马云参办的私募基金云峰基金,出资3200万美元,购买医用成像设备制造商华润万东的股份。

三、风险投资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模式

按照“控端―导流―变现”的思路,我国互联网医疗模式大致分为:医疗端、医药端、健康端这三种模式。

(一)医疗端

医疗端模式是指把医院资源、医生资源充分利用,通过提供诸如远程医疗服务,如网上问诊,形成一个医疗生态链的闭环。通过销售医疗产品,实现盈利。这个模式中,医院及医生资源居于核心地位,谁的资源越多越有优势。

其代表企业有春雨医生。作为我国首家基于手机终端的医疗品牌,春雨医生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用户就医难题。主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建立移动医疗体系。其合成伙伴包药商、可穿戴设备厂商等企业,还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健康大数据实验室,能够实时监测使用者数据,特别在慢性病方面,能够提前提醒,降低发病率,为客户提供更加适合的医疗服务。

(二)医药端

随着《关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有关事宜的公告》中药品采用电子监管码的实行,以及网上销售处方药的政策放开,医药电商业务、医药O2O行业直接获得很大提振。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医药馆是典型代表,实现由过去单纯的药品提供商向健康方案服务商的转变,使其医药的生态链更加完整。

(三)健康端

健康端指把依托大数据平台的APP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端,通过分析整合海量数据提供医疗服务。目前,体检健康平台、医疗服务平台是健康端的主要载体。代表企业有专注于运动社交平台服务和软件开发的咕咚,天猫医药馆。

四、风险投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

1.医药电商实现爆发式增长。随着处方药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和监管模式不断打破原有规则,未来处方药网售权限开放值得期待。医药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能有更多采购、销售的途径,利于企业综合实力提升,医药电商有望爆发。

2.软、硬件结合更加充分,数据价值进一步放大。随着医疗设备、配套技术的完善,医疗服务通过软、硬件结合可以实现更迅速、更高效智能的服务。未来对数据价值利用得越充分,比如在精准医疗等方面,谁就能获得超额收益。

3.线上、线下整合增强。具备线下整合能力、能够更好融合线下资源的健康医疗类应用的竞争力会更强。企业通过加强线上线下整合能够更具优势。(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5(2):1-10.

[2] 孙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医药行业投资评价》,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第12-18页,21-29页,33-37页,42-29页

[3] 张卫华,戴淑芬,《风险投资运作中的风险分析――导入期风险企业的风险分析与评价》,《技术经济》,2000年

[4] 吕雅娜,曹阳.以风险投资解决医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J]上海医药,2011(04):195-197.

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 社会经济 电子商务

互联网经济是21世纪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基础之上,以信息与网络产业为主导产业,以信息与知识为主导资源,以各种计算机网络为平台所开展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这种经济形态下,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甚至是政府行使职能、金融机构职能部门的经济行为都要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从互联网获取经济信息,用互联网技术来分析预测市场、进行决策、交易。在这种经济形态下,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这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形式,以及又该如何采取对策发展应对呢?这就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互联网经济形态的发展形式

(一)电子商务

2013年以来,在我国实体店零售业发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包括零售在内的电子商务却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宽和深化。除了一直开展零售业务的淘宝天猫在开拓新版块之外,其他电子商务平台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且发展速度极快,这其中就包括了京东、1号店,此外,一些传统企业也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比如苏宁易购、国美在线,众多传统零售企业纷纷触网上线,大有“逐鹿中原,一决雌雄”的气势。

(二)互联网金融

2013年可以称得上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互联网小额借贷业务掀起了互联网金融热潮。余额宝自2013年6月份上线后至2014年1月短短半年时间资金规模超过2500亿美元,用户4900万户,倒逼银行改变传统经营模式;2013年12月初,京东金融第一款互联网金融产品“京保贝”上线,至2014年1月,短短一个月互联网借贷规模就超过10个亿;2013年起源于欧美的P2P互联网借贷平台在国内超过数百家,网贷之家监测到2013年全国主要的90家P2P平台总交易量490亿元。2015年九鼎控股推出了借贷平台,并宣称获得了20亿元的融资,上线不足两月借贷宝就超过支付宝成为APP Store财务类软件下载排行第一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在倒逼这传统商业银行改变传统业务模式、渠道模式,将银行业务的开展融合进了更多的互联网元素。

(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

网络即时通讯,指的是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信息等的业务。即时通讯工具自从90年代末面世以来,经过10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集交流、资讯、电子商务、办公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相对于电子邮件、传统电话等通讯方式来说,即时通讯工具显示出了极强的优越性:使用成本低廉,更多还是免费的,效率高,用户广泛,运营即时通信软件的企业就相当于一个虚拟的电信运营商,其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四)互联网搜索引擎

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众多的搜索引擎,其中GOOGLE应用最为广泛,每个国家都有本土搜索引擎,而中国本土搜索引擎以百度为代表,“有问题,找百度”深刻反映了人们对百度应用的依赖程度。搜索引擎是企业网络推广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应用搜索引擎来进行营销活动的主要群体之一。随着搜索引擎应用层次的提升,应用范围得以扩大,大型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搜索引擎的营销策略,逐步促进搜索引擎的产业化,成为网络营销分支,从而派生出更多的市场机会。

(五)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是互联网经济的一种形式,是网民消费的一个部分,但目前我国的网络游戏的创新力度不大,缺乏细腻精致的游戏,并且盈利目的过于强烈,使得网游玩家忠诚度较低。未来网络游戏将会朝着故事情节丰富、玩法多样化、收费方式创新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其功能不仅是娱乐和消遣,更要融入益智功能。随着手机用户端技术的发展,手游也呈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未来手游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二、发展互联网经济的对策

(一)加快传统产业网络化升级 构建网络经济创新体系

传统产业经济是互联网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互联网经济一旦离开传统产业经济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发展也无从谈起。因此,在推动信息和网络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快传统产业的网络化升级,这样才能给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所需的市场容量,促进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协调发展,各企业、各部门之间也要建立起供应链体系运作,协调合作,实现共赢。

(二)政府要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

互联网共享、开放的特性,使得基于互联网应用为基础的互联网经济在市场监管和市场秩序规范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就更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和协调功能,通过完善法律、制订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的途径来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互联网市场环境。同时,强化公共信息共享服务,满足企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强在网络传输网线、宽带接入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投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打破电信业的垄断现状,鼓励多元化经营发展,降低网络的使用费用,从而为助力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物质支撑。

(四)多方位发展互联网经济

大中型企业要将整个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管理等环节进行整合,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应用电子商务手段来拓展市场,将电子商务应用到能源领域、交通领域及金融领域等关键领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网上市场;推动政府采购行为、国家投资项目招投标行为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促进政府行为的公开透明化;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支持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鼓励医院开办远程医疗信息网和服务网,为广大患者提供医疗健康咨询、远程会诊等服务。

三、结束语

互联网经济是互联网技术和传统产业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互联网技术为经济增长构建技术平台,它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将信息资源转为经济收益,并促使全球化经营环境的形成;而传统经济产业则为互联网经济环境产生的新兴产业提供市场容量。因此,要正确看待互联网经济形态的发展态势,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保持互联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P2P 互联网金融

一、国内P2P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

2007年我国只有1家P2P平台,直到2015年则有2000家左右,我国P2P平台一直以约每年200%的超常规增长速度在发展。

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P2P网络借贷行业基数规模并不大,但是年增长速度却超过300%,原因在于:第一,P2P网络借贷市场细分了市场的需求;第二,巨大的成本和利润空间的吸引;第三,目前P2P网络借贷市场的准入门槛低、无特殊的监管限制;第四,互联网技术、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应用为P2P平台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随着借贷双方互联网使用习惯的建立和P2P平台实力的建设和加强,P2P网络借贷行业极有可能将继续这种“爆发式增长”。

(二)地区分布

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性特点,P2P网络借贷市场的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由表2可以看出,在24个省、直辖市中,P2P平台数量前三的广东省、浙江省和山东省。这三个省拥有的P2P平台数量已经超过了全国P2P平台总数的50%。广东省成为了目前P2P网络借贷市场发展的核心区域。从国外P2P平台发展的经验来看,投资者和借款者的地理位置分布成为了直接影响P2P网络借贷平台业务规模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广东作为金融市场创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已经在P2P网络借贷市场的发展和布局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主要指标

从2013年5月到2013年12月期间,全国的P2P网络借贷市场的成交额,除11月外,一直呈现高速增长。同时,借款的平均期限以及平均贷款年利率的变化与波动,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P2P网络借贷市场的不稳定性。

二、P2P信贷的中美比较

(一)集中程度

美国:P2P平台主要集中在Lending Club和Prosper两家,主要原因是:第一,P2P平台客户的粘性很高,对平台建立起信任后不易改变,并且平台规模越大,风险控制能力越强,客户信任度提高,会进一步提高平台竞争力。第二,2008年以后美国对P2P平台的监管加强,提高了P2P平台应付监管的成本,导致实力较弱的平台在竞争中消失,连英国最大的P2P平台ZOPA也因为高额的监管成本而退出美国市场。

国内:P2P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情形,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网贷平台达1184家。

(二)网上资金

美国:因为有完善的社保养老教育医疗制度,民众普遍没有储蓄投资习惯。而且大部分政府支持的退休养老教育的投资计划都由机构操作,造成美国的资本市场上以机构为主。

国内:居民存款数量庞大,发展P2P的网上资金基础雄厚。国内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国人都要自己存钱为养老,儿女教育,医疗等等做准备。因此具有很高的储蓄率和庞大的可投资个人资产,个人成为投资市场上的主力。因此如何满足普通老百姓的投资需求,在中国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迫切的大众需要。互联网金融就是以满足草根投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三)利率水平

美国:市场利率压到极其低的水平:1年国债不到0.6%。

国内:不同于利率市场化的美国,中国有众多求贷无门的小微企业和上亿的个人,P2P在借款端的刚性需求比美国强了许多倍。中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阶段,1年SHIBOR(上海银行拆解利率)到了4~5%。只有足够高的利率水平,碎片理财才有存在的基础,否则以目前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接近零利率的情况,存和不存货币市场基金对普通投资者没什么区别。

(四)监管

美国:监管严格,有多重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来保护投资者,这样造就互联网涉猎金融领域门槛高,投入大,成本不低。

国内:目前我国P2P行业的监管主要还是靠行业自律。互联网金融这块的法律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也让良莠不齐的企业能轻而易举的进入,造成盲目过度竞争,甚至发生金融欺诈。

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拉锯战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这场潘慷愿吒凰У恼秸,可分成三个阶段:

(一)之前:潘抗コ锹映兀高富帅节节败退

互联网金融优势:数据,技术,服务,海量用户,广阔平台渠道,极大满足普通大众的投资需求,并且政府鼓励其发展。

传统金融业:长久以来依仗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没有危机感,只顾赚取高额利润而不注重提升服务和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需求,导致资金和客户不断的流失,被互联网金融抢占不少领地。

(二)现在:拉锯战阶段

互联网金融存在问题:一是快速扩张造成内部良莠不齐,竞争越来越激烈,过度扩张的隐患开始浮现,不良企业的开始倒闭破产退出。二是攻城容易守城难,增加新客户容易,用服务产品和成本来留住客户才是最难。三是互联网金融由于是新秀,丝毫未经历过任何经济金融风险,普遍对风险控制不重视。四是政府监管者开始出台互联网金融的法制法规,互联网金融的政策福利将终结。

传统金融业:吸取教训,被迫改革,开始大力推进金融业的互联网化,线上线下配套结合,提升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比较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比较健全的风险控制能力的优势,开始吸引投资者的回流。

(三)预期:互相渗透和融合

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范文第7篇

2013年6月13日,天弘基金与支付宝合作推出余额宝,至2014年4月22日,余额宝7日收益率为5.1880%。余额宝的推出在许多支付宝用户,熟悉网络交易的中青年及高校学生中掀起一股存钱进余额宝赚取收益的热潮。

余额宝同时引发了一部分的人群关注了解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典型案例。何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为是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金融领域,从广义上讲就是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或者是金融机构将某一项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更加准确的来解释这个概念应该是指交易双方以依托于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实现投资、融资和支付的一种需求,从而达到了传统的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进行结合的一种效果。从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主要借助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进行资金融通、日常支付等经济活动。但是,互联网金融并非由近2年开始。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包括我们日常熟悉最常使用的网银支付等。

对于日渐受到社会公众追捧喜爱的互联网金融,我认为,政府应该对其进行管理。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比较热门的话题了,近几年来更是异军突起在金融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大行业也纷纷学习互联网金融的理念及模式,将互联网运用于零售、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发展迅猛,关键在于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及其收益高。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购物时进行手机支付,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进行网上产品交易。马云团队推出的余额宝是和货币基金合作的,相对来说风险比较小,比银行理财的风险小些,将闲散资金存入余额宝其收益相对于比同期银行的普通活期存款收益高些,这样有利于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进行集结,实现资金的融通,从短期上来看,对普通百姓来说还是有好处的。小微企业可以通过p2p网络融资平台,更加有效率的进行信贷,一方面对小微企业进行资金援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出借人也能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这也是一种新型的理财方式。但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后却是存在着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快,政府在这种新产业的监管较弱,还有网络工具平台发展的不完善,不法分子易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非法筹集资金等损害国家和人民切身利益。

其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利用“有形的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对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行业共同发挥巨大的作用。政府应该发挥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管的作用,矫正市场存在的不完善。给予互联网金融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为消费者服务。

其三,发达国家的互联网金融业相比于我国,实行业务监管为主的监管体系,主体介入某项金融业务,由其相关监管部门监管,而在我国实行的金融监管体制下,互联网金融的管理体制没有严格的划分,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监管。

二、政府如何管理互联网金融

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管理互联网金融:

一方面,大力弘扬网络精神文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扩大精神文明在互联网领域的影响。设置互联网金融从业门槛,加对互联网金融从业者的道德约束和思想教育,提高公众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对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实行“责任制”,明确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杜绝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非法融资等违法犯罪。

另一方面,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互联网金融是以移动支付为基础,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进行揭示和传播,实现其作用的一种新兴金融。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网络的虚拟性等特征导致了其安全性较弱,加上部分经营者由于自身体质的不健全和经营目的不纯,近两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平台,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浑水摸鱼,趁乱捞钱。因而加强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安全性,加强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发挥互联网开放平等信息分享的精髓,实现金融业务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安全性更高、协作性更好、交易成本更低、交易更加高效的作用。

三、目前政府举措及评价

2015年的两会上,“互联网金融”成为本届两会的热门话题,民建中央更是在两会上提议:加强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把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纳入到央行征信系统。政府的一系列举措给当前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支持政策的“东风”也让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更是保证了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第一次将互联网发展纳入到国家经济建设的顶层设计中。

这些举措表明了2015年将是一个互联网金融时代,政府所出台政策及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使整个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交易风险减少,交易成本降低,使得互联网金融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科学发展。满足社会公众的信贷需求,给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信贷环境,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参考资料:

[1]互联网金融已被金融监管部门认可,利率市场化正在加强.中国资金管理网,2014.03.06

[2]王国刚.从互联网金融看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新趋势.2014.04.23

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

1引言

随着民众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和投入也越来越大。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医疗器械的不断优化与改进也使得移动互联网参与到民众的医疗保健流程中来,移动互联网的即时可达性将进一步释放人们在健康和养老方向的购买力。

移动医疗是指手机终端利用采集器或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采集器相通信,将采集到的用户多种生理信息,如体温、血压、脉搏、心电等数据上传、整理和分析,并即时向用户反馈监测到的身体状况评估或提出适当的健康指导。智能手机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使得其可以成为医疗传感器信号的移动接收和中转平台,从而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医疗监护。另外,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大量涌现,使得对生物信号的采集传输和分析更加便捷,进一步简化移动医疗系统,推动了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医疗则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时在线满足患者的医疗咨询与“轻问诊”的需求,有效缩短医生和患者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移动手机应用借助智能手机的普及浪潮使得医疗服务和用户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从而也涌现更多的商机。

移动互联网医疗将互联网医疗技术、移动医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颠覆了传统医疗体系,帮助缓解医疗资源不平衡和日益增长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是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

2移动医APP的几种常见模式

在20世纪的前十年,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带动了一大批线上医疗网站的发展。39健康网以提供健康教育和信息等医疗信息查询为主营业务;而好大夫在线囊括了医师评价和挂号等信息,为患者线下就医提供信息;宜康网根据患者填报的个人信息,提供有价值的疾病风险评估等等。这些富有代表性的成熟线上网站,为近年来移动医疗App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很多App采用了将互联网医疗模式迁移到线下的业务模式。

上线于2011年的“春雨医生”App是轻问诊型移动医疗产品的代表。他们的目标是“不解决疑难杂症,给中国人提供更科学的健康指导和轻度病痛问诊。”春雨已经通过定向咨询、包月等形式建立了医患长期关系的雏形。这种医患关系是通过调动认证医师空闲时间的积极性而实现的。用户通过轻问诊、轻付费获得医生的及时解答和初步指导,这使得用户在医院这个传统渠道之外有了新的方式去解决自己的医疗需求。在App中,除了“空中医院”模块,App中集成的“自我诊断”和“健康中心”提供了非常细分的医疗信息查询和初步分析。例如自我诊断中有非常细致的“化验单解读”功能,这会大大方便患者自助查询;而“健康中心”中提供了基础的减肥建议,这样一些基础性的医疗常识和建议都装到了手机这个小匣子中,节约了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成本,也让医院的工作可以面向更专业更复杂更棘手的问题展开。

另一个医疗App的巨头“丁香医生”以“医药查询”为产品特色。拥有300万医生用户的医药生物专业网站丁香园希望借由这产品延续其线上的影响力。同名的丁香医生网站是丁香园推出的面向对「健康常识「疾病常见问题「就医推荐人群的一个网站。同时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交流互助平台。在以往这样的互助平台是很难建立的,多半是同一个医院就医的患者之间会有小团体的联系。借助网络平台,慢性病患者们能充分地交流病患信息和抒发心绪,这让他们有了归属感更利于情绪稳定。“丁香医生”app继承了同名网站积累的专业的医疗查询资源,是提供「可信赖的医疗健康信息为宗旨。用户能方便地通过App「对症找药,规避「虚假药品,定位「附近药店,对一些具备医疗常识的患者来说,这能方便他们去家附近的药方自助开药和避免被蒙骗,节省了去走医院流程的时间。这种功能上的轻便和专业使得它能迅速变现它在线上的受信赖度。

除去轻问诊型和医药查询型移动App,其他许多医疗App定位于更加细分的市场。例如“男性私人医生”是一款针对男性生理健康的应用,提供非常多有用的生理健康信息和锻炼建议;“女性私人医生”针对女性私密健康进行指导,“爱丁医生”着力于备孕和辅助生殖,帮助准备生育的家庭方便查询相关信息;“医口袋”是医生和医学生必备工具书,集成了各个细分方向的专业知识库等等。不少医院也推出了自己的App方便用户进行挂号和专家预约,这也推进了患者在家便能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就医行程。

移动医疗App扩展了医疗资源的边界,用以患者为核心的轻问诊、自助查询的模式,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不仅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而且给医疗行业更多的发展机会,给医疗人员更多的拓展空间。随着移动医疗品牌的树立和用户粘度的增加,患者将对移动App有更多的依赖和期待。

3移动医疗的未来

要探究移动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就一定要弄清楚移动医疗兴起的原因。移动医疗是作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的一个应用方向而广泛普及的。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和高性能使得移动医疗App的制作有了无限可能。智能手机迥异于普通计算机的一点是智能手机集成的传感器前所未有地接近人体。因为信息处理和办公需要,每个人都会携带智能终端,终端上的传感器既能为用户采集有用的物理信息,更能用来诊断他们自己。

近两年来,新的智能终端设备(不限于手机)如雨后春笋般出来。各类手环和智能手表可以对用户的睡眠进行检测,可以量化用户的运动量;专业的智能体脂秤可以收集你的体重信息并分析体脂情况等等。利用智能设备便携地管理自身的健康已经有了相当的市场。移动医疗的主战场还是会在智能手机上。这不仅是因为人手一部以上的智能手机,还因为市场主流的操作系统只有10S和安卓两种,这使得移动医疗产品的开发变得相当方便和极具盈利性。

站在智能手机风潮巅峰的苹果公司,2014年6月开发了新的移动应用平台“Healthkit”。Healthkit并不是单单为了数据而存在。所有的健康指标都会互相影响,所以在Healthkit收集到用户数据以后,会进行一个数据整合与数据分析。这意味着各个单兵作用的移动医疗App将在整合分析下,使得智能手机有了宏观分析人体健康的能力。

苹果公司又于2015年明宣布了用于医疗卫生研究的开源软件框架ResearchKit,旨在帮助医生和科学家更精确和频繁地从使用iPhone应用的参与者那收集数据。这意味着移动医疗反哺传统医疗的可能。医生和科学家将通过医疗大数据统合对流行传染病和群体病症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