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生田径训练

体育生田径训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田径训练;教师;学生;措施

田径训练在提高学生耐力等方面作用和意义重大,并且当前很多的家长都希望学生在体育训练的方面可以有一定的特长,而初中阶段作为体育训练的关键期,抓好该时期的田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非常关键。

一、新疆地区学生田径训练现状分析

(一)田径训练场地及器材现状调研。

在初中田径训练中田径的训练场地是最基本的、最低的保障,如果田径训练的场地不够平整、或者是杂物比较多的话,学生在训练的时候就非常的容易受伤出现意外事故,尤其是那些年龄相对较小的初中生,他们的心理及生理尚未成熟,所以一旦发生意外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带来不能泯灭的创伤,甚至会对之后的训练产生影响。从当前来看,新疆地区初中的体育基础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很多初中院校都修建了全新的田径塑胶跑道,并且为田径训练还引进了训练器材,但是这在场地和器材方面当前新疆地区的初中仍旧存在着场地狭小的问题,这就使得很多学校的田径训练无法正常的进行。

(二)田径项目布局现状分析。

从新疆地区初中院校所开展的田径布局情况来看,其中长跑、中长跑项目占到了100%,跳远、跳高项目占到了80%以上,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新疆地区田径项目布局基本上都集中在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一些田径项目当中,实际上这与初中院校的田径场地及器材等不无关系。另外新疆地区的田径项目训练还有着一定的不合理性,例如跨栏及铁饼等项目与其它的田径项目相比就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根据笔者多年的从业经验,发现之所以会导致这一原因有场地和器材的原因,同时也有校领导基于安全的顾虑,这就导致出现了当前初中院校田径训练项目布局单一的问题。

(三)田径训练的时间及参与训练的频率分布。

训练员的参训率及训练实践与运动员的运动量直接相关,当前初中院校的田径训练水平不断提高,这就需要运动员以充足的训练时间、参训频率作为根本保障。依据有关规定,学校应该保证每个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每天其参训的时间应该是在2-3小时,而由于大多数的初中田径训练都属于业余训练,所以很难开展系统化的训练,其中大部分的运动员田径训练的时间都在每日1-2小时之间,并且每周的训练时间为3-5天,从这点来看学生的训练频率及参训时间相对还是较为合理的。

二、影响当前新疆地区学生田径训练效果的原因分析

近些年来新疆地区参与体育中考的考生数量有所增加,而在这其中考生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体育娱乐的条件也相应的得到改善,青少年参与锻炼的机会相应的增加。那么根据上述对当前新疆地区田径训练现状的分析,笔者深入的开展调研,发现了影响训练效果的原因主要来自下面几点:

(一)文化课成绩对学生田径训练效果的影响。

从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目的来看,很多学生并不是对田径运动有很大的兴趣,也不是基于爱好而进行的,而是为了中考和高考能进入一个好的学校而参加的训练,但是参与训练之后学生就必然会在日常中更加重视体育训练,而在这些常规训练当中田径训练是最为常见的,所以学生的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就会减短,所以会影响到其文化课成绩。而一旦文化课成绩降低,学生就会有更多学习压力,也就会影响到田径运动时间,在训练当中也会影响到其心理,导致训练效果不佳的现象。

(二)家长对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支持程度的影响。

为了考试而参加田径训练实际上很多家长对其持的是反对意见,甚至有些家长是明确反对的,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及经济负担的加重,最后就会对其训练产生影响,甚至出现了一些学生由于承受过多的家庭压力不得不中途放弃田径训练。

对于初中院校来说学校领导更重视的是文化课的教育管理工作,所以不管是在田径训练场地、器材,还是在训练安排等各个方面都不够重视,这就会导致田径运动的基础设施落后等现象及问题的出现,最后使得田径训练效果不理想。

三、提高初中田径训练效果的措施

(一)依据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初中阶段的学生反应比较快、灵活性较高,并且身体处于第二次发育的高峰期,所以该阶段针对初中生的发育来看应该将重点的田径训练放在跑步及力量的训练上,同时该阶段的学生每天都需要进行柔韧度的训练,这就需要依照每个运动员自己的真实情况去制定出田径运动的计划。

(二)做好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工作,排除学生田径运动的后顾之忧。

初中体育生在参与体育训练的同时还要兼顾到文化课的成绩,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体育特长生的压力要更大,所以付出也更多,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体育生体育成绩上去了,文化课成绩却非常低,并且这种现象正如本文的调研结果一致,是比较普遍的,那么要想做到二者的兼顾,就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安排。为了体育生能够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端正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目的和态度,要对学生明确体育训练的艰辛,同时需要制定出科学的学习计划和任务。

2.体育训练固然重要,但是现在更高学府招收的体育生不仅仅是体育人才,更应该是全方位的人才,所以每个体育生都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所以要合理的进行二者时间的安排。

3.体育训练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在训练当中要保证一定的度,不能让学生因为训练而感觉到疲惫,如果学生感觉到疲劳不仅会影响到体育训练的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学生训练后的文化课复习。

(三)不断改善新疆地区初中院校田径训练的基础设施。

首先要改善其训练的场地及训练的器材,这有学校在硬件条件上改善了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初中体育生参与到田径训练当中,其次作为初中的田径训练员则应该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提升自己在田径教学中的水平,因地制宜的去进行训练场地及器材的合理性安排。

总结:

当前初中院校已经修建了田径塑胶跑道并且为田径训练引进了新的器材,而当前初中阶段的田径训练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项目中,田径运动未能得到均衡性的发展。其中文化课成绩、家长的不认可、学校的不重视等都是影响初中生田径训练效果的因素,而要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训练上依据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在处理文化课与训练之间的关系上要做到统筹兼顾、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做到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左茜颖.河南省中学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业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02).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训练强度;训练量;适度性

一、完善田径训练制度

首先,体育教师要使训练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相互融合,妥善解决田径训练和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矛盾,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其次,在训练学生时一定要加强科学研究力度,田径训练成绩和他们自己的体能水平联系非常紧密,在某种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其田径训练成绩。因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掌握丰富的田径方面的体育知识,认真研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规律,制定出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不断研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以制定出更加科学的、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训练模型。

二、确保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

在进行田径训练时,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并使二者保持科学的比例。田径运动追求的最终训练效果,只要保证训练过程的有效性,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成绩。所以,在日常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时,必须把握好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平衡,在重视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方式时,也要重视训练量,一定要把高强度的训练建立在合理的训练量上。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因为专项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速度以及力量等,并且要把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按照适度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把专项训练的相关要求和力度、强度等适当降低,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模式,把普通训练方式和专项训练方式相结合,逐步提升田径运动水平。

三、确保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结构性

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特点,掌握好田径训练强度。这就要求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训练强度既不可太大,同时也不可太小;过大的话,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身体软组织拉伤,一旦治疗不及时,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而训练强度过小的话,常常起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既浪费了时间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很难提高体育水平。体育教师可以参考我国体育界著名的教练员孙海平对田径冠军刘翔的训练模式,先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然后再进行速度训练,让学生具备了强壮的体力以后,以此为基础,提升速度。另外,还需要足以保证训练强度的稳定性,把训练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田径运动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必须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把握好训练强度,保证训练强度具有一定的结构,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保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同时确保二者比例科学合理,并不断完善田径训练制度,探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符合班级学生特点的训练模型,提高田径教学质量,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高考;田径;身体素质

目前,体育高考生在田径类锻炼上还存在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体育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时候就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克服弊端,提高学生的成绩。体育高考的长期存在,使得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技术和教师训练的方法逐渐成熟,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训练体系。但是体育高考生仍然没有一个特别理想的成绩,因此,教师就需要不断在训练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方法,提高体育高考生的田径成绩。

一、教师要端正学生思想,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体育高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跟文化考生有着一定的区别,他们要想依靠体育成绩考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学,不仅仅要重视体育各项目的锻炼,还需要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体育高考生只有将这两方面同时抓紧学习,才有可能考入理想的大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训练,端正学生学习的思想态度。有很多体育高考生,认为自己学习了体育,走上体育高考这条道路,就一定能考入大学,并且会减轻自己学业上的许多负担。体育高考生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教师一定要端正学生的思想,成为体育高考生,不是游手好闲地训练,学生不仅仅要抓紧时间进行体育的田径类锻炼,还应该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田径类的项目不仅仅是跑步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技巧,在跑步练习时,学生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持久地进行跑步练习。学生要熟练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在跑步过程中,正确姿势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教师要端正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能够明确提高体育高考田径成绩是需要一个不断锻炼的过程,让学生能够从心底热爱跑步运动。

二、提高体育高考生的田径成绩,教师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田径运动需要调动起学生各部分的身体机能,能够协调地进行跑步运动。体育高考生在进行田径练习的时候,首先要端正自身思想,掌握基础的姿势等。规范跑的专门性练习,形成正确的跑姿,为今后成绩的提高打好基础。这样体育高考生就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锻炼知识。100米、200米和800米的田径项目虽然在长度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本质上在进行锻炼的时候,都需要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因此,教师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增强学生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长期训练打好一个优秀的身体基础。对于体育高考生来说,身体是其本钱,对于身体素质要求极高,因此,除了日常的跑步练习,学生还应该通过蹲起、蛙跳等增强脚踝、腰部、臂部的力量。教师在训练学生时要能够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给学生的田径运动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高体育高考生的田径成绩,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不断进行方法的探索,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完善自身的训练模式。提高体育高考生的田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第4篇

摘 要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体育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作为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一直以都是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摇篮和输出。因此,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是从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能力培养的现状,探讨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改善田径课程的设置。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育专业 能力培养 实验探究

教育改革为教育领域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体育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方面,为中小学教育指明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当然,在发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是组成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主体,因此,有必要不断地分析和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其中,针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培养的分析和探讨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此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体育专业学生田径训练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体育教师训练能力有待提高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和训练员都不是专业的体育教学专业出身,多数教练员是兼职的,超过四分之三的训练员年龄不小于40岁,并且缺乏从事体育专业的职业年限,这就使得整体上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和能力都不强。

同时,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重点都不是体育,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也并不到位,依然奉行的是从前的体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重学不重练”――主要注重体育教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运动项目技术技能教学,不仅使得学生缺乏独立制定自己训练计划的能力,影响训练能力的培养,更会使得其在以后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无法胜任中学课余运动训练工作,从体育专业的学生变成“文凭高、能力低、经验差”的不专业中小学体育教师。

(二)投入训练经费和时间不足

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自身的田径训练能力,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不断训练。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国许多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的训练经费都是只听其声,未见其人,很少落实到学生身上;同时大部分高校体育训练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专业的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这些大大限制了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训练时长和训练量。

当然,教师和学生都普遍不重视基础的运动训练量,很少投入时间训练和培养基础的田径训练等能力,也保证不了有规律、长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持续进行,也是造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训练能力缺乏和低下的原因之一。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

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能力课余训练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基本上是空有其表,甚至有的学校连表面样子都不做,根本就没有设立。体育专业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不间断训练的科目,尤其是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课余也是个不可忽视的锻炼时间。把握好课余的时间,做好课余训练,是提高学生各项体育能力的关键。但实际上的情况却是,大部分的师生在上课时敷衍了事,课余训练没有端正的的态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折射出一个强有力的科学管理方法的缺乏。假设能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课余田径能力训练营,保证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做好训练,这对提高和培养其这一专业的田径训练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培养策略

(一)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

针对不同学生的运动天赋、田径方面的运动基础以及可安排时间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学生田径能力的训练培养方案。同时,也要从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综合考虑学校的训练经费、训练场地、教师专业能力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可行性较高的训练方案。

(二)推进课程改革

教师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改革,更加系统完整地向学生传授运动训练的田径方面的理论基础、技能知识和课外训练。比如根据各自教学目标的不同,将课程根据内容和作用不同分为理论课、训练课和竞技课。理论课主要讲授田径各项技术原理等;训练课教授学生掌握与田径项目有关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竞赛课目的就在于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项田径运动竞赛组织、规则与裁判法。

(三)加强实践训练

除了课上的训练课程之外,体育专业的师生都要有“主动加餐”的上进心,在课余时,也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活动提高自己的田径训练能力,一方面是自己自主锻炼和学习,全面了解自己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适当增减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人组成小组,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在竞争中培养和提高田径训练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可以说是中小学未来体育教师的后备队,因此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影响着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我们予以高度重视,从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推进课程改革和加强实践训练等多种策略,培养和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重要方面,希望能够为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提供一些灵感。

参考文献:

[1] 田稼禾.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2001(4):66-68.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 田径教学 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18-01

田径运动在传统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占的比例最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被认为是其他项目的基础。田径运动有利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中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符合当前体育教育的需要。但其教材单调,枯燥乏味,尤其在技术教学,以竞技技术为主的反复跑、跳和投,使得大部分学生不爱上田径课。培养学生健身性、娱乐性,可以让人充满兴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田径教学改革基本对策是转变田径教学指导思想,最重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田径课教学体系。从学生身体需要出发,科学选择锻炼方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评价和检验自身身体状况和锻炼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田径运动的健身练习,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1]。

1.中学体育田径教学的现状

1.1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思想影响,田径课教学培养的模式是以竞技为主、重技术、轻能力,将传授知识、技术看作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以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培养体育教师。而大部分学生也只重视技术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十分单一,既无培养以田径健身内容为主干知识结构的社会体育指导者的目标指向,也不能充分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体育师资的要求和方向。

1.2田径课教学内容单调、呆板

田径运动在体育素质教育中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符合当前体育素质教育的需要。但田径运动与其它球类相比也有其弱点,主要表现在教材单调、枯燥乏味,尤其传统的田径技术教学,以竞技田径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反复的跑、跳和投,更显得死板、机械,使大部分中学生不爱上田径课,更不用说课外进行田径锻炼。事实证明传统的田径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传统教学,从健身角度出发,娱乐与健身相结合,变教材枯燥乏味为有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是当前田径教学工作的紧迫任务。

1.3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部分初中体育教师缺乏系统的体育教育知识,学历层次与职称不高,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对田径技术的掌握,还是实际的教课能力都是比较有限的。不能将田径运动以一种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要么以随意的教学来代替,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追求玩得快乐,一些技术要求难、风险性高,较为枯燥的田径教学项目逐渐被一些简单易学、趣味性、游戏性和球类项目所取代,结果学生体质全面下降;要么又回到了枯燥乏味的技能技术教学的传统老模式,一些违背体育教学规律的现象经常出现,影响中学生合理的掌握田径的知识与技能[2]。

2.中学体育田径教学的对策

2.1加强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是教学核心和教改的关键,是新课标的制定者与实行者,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制定自修计划,在丰富体育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中学田径教学训练的目的在于宣传、普及田径运动,也是为国家培养运动员的后备基地。使广大中学生热爱田径运动,参加田径训练,达到锻炼身体、健康心理的目的。

2.2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目前的田径评价体系依然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田径课的考评办法与“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不相符,忽视学生体质体能上的个体差异,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忽视学生阶段性进步幅度,评定方式仅以教师评定为主,不注重学生自评与互评,使得成绩体现不出全面性与真实性,再加上田径教学的考核方法过于单一,现行的田径教学考核方法将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及运动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根据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新思想,学校体育教学应把一些非竞技性田径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改变田径教学内容狭窄化的现状。例如,跳步垫步等非滑步形式助跑推铅球、原地跳起投实心球、跳起推实心球、跪姿投推实心球、仰卧投推实心球、后抛实心球、单手原地投、行进间推实心球、双手前后侧抛实心球等投掷动作,这些投掷动作不但简单易学,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投掷速度和力量,也同样能够发展学生的基本投掷能力,可以作为田径投掷基本内容。再如,把属于竞技运动类别的跑如短跑等,可改为游戏跑,如“穿过火力网”、“长江黄河”、“撒渔网”、“运球跑”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形式,使之逐渐成为学生喜爱的田径活动内容[3]。

2.3加大科学化训练的投入

科学化训练包括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科学的训练效果评价、科学化训练必须用科学仪器和方法来测量数据和指标,并用其来检查技术质量、训练效果和控制负荷,使青少年身体、心理、技术等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协调发展,并通过各项指标变化的监控,合理地控制心理变化过程,解决好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与训练周期的划分问题以及训练恢复等重大训练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化训练的程度,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仅仅依靠传统的秒表、皮尺,已很难解决训练工作表面观察不到的深层次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训练效果、因此必须逐步加大训练仪器、设备方面的投入,采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帮助解决训练中不出现的疑难问题。

3.结论

总之,我们应该正视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中学田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过程要全面,包括健身锻炼、学习田径技术及运动原理、学习健康知识(社会行为、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达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 中学田径教学改革[J]. 职业. 2011(32):102-103.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需要社会人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胜任生活和工作,再加上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爱好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生、家长、教师都对体育教学工作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了解。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为了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再加上田径运动对于运动场所、运动器材等的要求比较低,更加适合学生自主运动和锻炼,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田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终身的体育爱好,提高身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一、明确教学任务,为培养学生田径兴趣打好基础

为了能让田径运动教学科学、顺利地开展,体育教师就必须要对教学的任务、目标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田径兴趣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对课程标准有一个深入的分析和了解,明确田径运动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技术,并能以此为中心,围绕着培养学生田径兴趣来进行教学内容和训练内容的设计,在避免学生发生身体损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田径运动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田径素质,培养学生终身的运动习惯和体育爱好。

二、培养学生田径兴趣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首先,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科学地对理论知识教学进行创新应用。中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宁愿看老师示范,进而模仿,也不愿接受枯燥、繁琐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针对这一特点,体育教师可以给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设置一些特定的情境,换一种呈现的方式。例如,多媒体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形象结合,可以对田径动作进行分解演示,可以对运动会的比赛过程进行回放,通过观看分解动作纠正学生自身的动作缺陷,通过观看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热情,激发田径运动积极性,字里行间渗透理论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田径兴趣和理论知识的双重收获。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改观,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培养学生的田径兴趣。

其次,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有效地进行田径运动训练教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初中体育田径训练教学中,游戏教学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训练方式。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田径运动兴趣。例如,在进行短跑训练中,我设置了一个“木头人、机器人”的游戏,将篮球场设为游戏场地,学生都是机器人,分为两组,以篮球架为阵地,一组往自己对面的篮筐下进发,称为“侵略者”,另一组则是对“侵略者”进行拦截,守卫自己阵地,称为“守卫者”,只要“守卫者”的手接触到“侵略者”的身体任何部位,“侵略者”就要停在原地,成为“木头人”,等待同伴的营救,营救后要跑回自己阵地,重新往对面阵地进发。这样的游戏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对学生短跑急加速和长久跑动的耐力进行训练,还能避免单调重复的训练模式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促进学生的田径运动兴趣培养,实现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再次,可以引进一些较为现代时尚的田径休闲项目,促进学生的田径兴趣培养。教育是科技和经济的根本,而教育也应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所以,在田径运动教学中,应适当地引进新兴的休闲项目,如,酷跑、越野跑等,拓展教学内容,以此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训练积极性,实现学生田径兴趣的培养。

三、针对男女差异,进行专项兴趣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女生明显低于男生,而在相关的书籍、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中也证明了这一普遍现象的存在性。但是田径项目作为升学考试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升学成绩,而考官也不会因为考生的性别而有丝毫的仁慈。所以,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并加强女生田径兴趣的培养,通过对田径重要性的解说,通过各种各样的丰富的教学手段,通过新兴田径休闲项目的新鲜刺激,充分调动女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田径运动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毛兴海.体育课的田径内容不容忽视[J].田径,2003(12).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第7篇

摘 要 在全世界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当中,田径运动是普及率最高的项目之一。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它也是最为基础的一门项目。但是,我国在田径运动方面的训练水平上长期停滞不前。这主要在于对于田径训练的强度和运动量方面未能合理安排。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田径训练强度 训练量

田径运动既是全世界普及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学校体育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门项目。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其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根据学生特定的身体、心理成长期,调整相关体能训练项目[1]。但是,不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常常把握不好这一点,导致学生的训练效果不佳。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要采取适当的方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安排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使体育教学能够合理地进行。

一、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

所谓训练量,是指完成运动的距离和时间,而训练强度则是指完成运动的速度。这两者一旦在分量和侧重比上产生变化,则会对训练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比如,若训练强度降低,则训练量会随之增加。例如,一个短跑运动员若训练强度减少30%,则训练量就会增加3倍以上。这就等于说,训练强度减少了,运动员的跑步距离就会增加好几倍。然而对于一些突破性的体育项目来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训练效果打折扣。比如对于长跑运动员,如果将训练量增加而把训练强度降低,那么就有可能造成训练难以取得突破,从而使预期的训练效果难以达到。反之,如果把训练强度加大而将训练量减少,那么受训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会突然间出现紧张,严重时甚至引发疾病。所以,掌握好科学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便是至关重要的了。

二、如何正确的安排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

传统的体育田径训练中,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比例的不合理导致学生神经系统易疲劳,身体潜能难以发挥出来,不仅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还容易给学生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2]。因此,正确的安排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是进行体育田径训练时必须注意的要点。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的安排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呢?

三、科学地安排田径训练计划

对于体育教师来讲,在制定训练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适当做到差异化。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也要充分地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学生所处年龄段的身心发育特点,来科学地安排田径训练计划,科学地为他们设置训练内容。教师要反复进行钻研,把握好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最佳比例,制定出具有高度可行性的、适合于开展田径训练的教学模型。

四、在对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安排上要注意“度”

教师要依照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科学比例,来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一方面对于训练的强度和负荷要适当地高要求,另一方面对训练量也要有所保证。此外还要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专项训练,把专项训练的具体内容同训练强度结合起来,按照适度原则进行有机安排。因为专项训练在对学生意志力、速度以及力量的培养上,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进行专项训练时,不要“一刀切”,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具体身体素质,在力度和强度方面做出有差异性的安排。

五、在对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安排上要注意结构性

前面说过,在对训练强度的安排上,要结合到每个学生分别的不同情r。因此在对训练计划的安排上,也要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训练强度要做到适中。如果训练强度不足,则开展训练的预期目标不容易达到,同时学生也会感到劳累。但如果训练强度超标,则很容易造成学生受伤,甚至给学生留下终身残疾。

所以,注意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结构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不能跟期末考试差距过大。也就是说平时的训练就要按接近于期末考试的标准来进行。此外训练量还要保持稳定,不要变化过大。

六、在在对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安排上要注意分类

对于学生来讲,除了在身体状况方面存在差别之外,还分别在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方面有着千差万别。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类,这样才能更有的放矢地把握每个学生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分类的手段有几种组合与班级组合两种。其中,集中组合是让学生先统一接受田径运动技巧的传授,然后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对其进行分组训练。班级组合则是让不同的班级共同进行田径训练,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

七、结束语

作为最基础性的体育运动训练科目,田径运动一直是各级学校进行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项目。要想提高田径运动的效果,就要正确地的安排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使学生既保证了充足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又能够在教学环节当中,充分地结合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做到因材施教,使田径训练方案更加合理,更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第8篇

1、轻培养输送,重比赛名次。小学时期是选好体育苗子、从小培养、系统训练、打好基础和输送后备人才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少数人过分注重眼前本校学生在体育比赛中的成绩和名次,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其次,由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少年业余体校办学的影响,许多体育老师忽视了系统训练和培养输送。

2、求升学率,课余训练得不到保证。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决定学校课余田径训练顺利开展的必要因素。部分中小学领导对体育认识不足,对学校开展课余田径训练不够重视,“重智轻体”的思想严重,唯恐运动队训练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愿开展课余训练,认为参加训练或比赛会影响学习,旧的功课不巩固,新的功课无法补,同时运动员的课外补习与训练时间发生冲突,造成运动员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影响了参训同学课余训练的积极性。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课余田径训练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这无疑将影响到课余田径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3、教练员水平制约了训练的成绩。在我区小学中没有专职从事课余田径训练的教练员。由于要承担教学任务,学校体育教师大部分都是“兼职”做教练员。一般一名体育教师每周有十几节体育课,加上课间操、课外活动等大量工作,再抓课余训练,即使精力旺盛的体育老师也有吃不消的时候。

4、学校体育条件使运动开展受到局限。学校体育条件是保证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物质前提。科学的训练方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训练条件支撑上,它对条件的依赖远远超出体育教学对场地、器材的依赖。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条件一般,使训练计划、方案无法落实,影响体育教师和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以及效果,同时运动项目的开展也受到局限,这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5、班主任的体育消极态度阻碍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离不开班主任的支持,班主任的体育态度对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训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班主任对体育持有积极认同的态度,必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进而积极投入体育学习或训练。目前有些班主任缺乏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对学校体育抱消极态度甚至排斥学校体育,无形中将这种思想传播给了学生,削弱学生群体对体育思想、体育行为的积极认同,阻碍课余田径训练的正常开展。

6、学生的文化成绩影响课余田径训练。学生文化学习成绩是影响其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最主要因素。而优异的文化学习成绩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之上的,是保证中小学生参加学校运动队的前提。由于受运动训练的特点限制,使学生与文化学习脱钩,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保证课堂40分钟的学习质量。再加上课余时间的运动训练任务,对学习造成一定的冲击,自然会出现文化学习下降的现象,导致校方、家长对课余体育训练产生偏见,直至影响课余体育训练的顺利开展。

二、应有的对策

1、改变观念,摆正位置。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摆正课余田径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从校方领导、老师,到家长都应认识到学校课余田径训练为国家竞技体育服务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支持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地, 业余田径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培养为校争光、为国争光的体育人才,充分理解业余田径训练的意义,给予业余田径训练应有的位置,使学校运动训练能健康地发展。

2、正确处理社会、学校、家庭间的关系。社会、学校、家庭是影响课余田径训练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教育体制、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家长的体育思想和体育行为等十一个方面。目前存在的现代社会人才标准与运动员知识、技能结构单一的矛盾、长远效益与短期行为的矛盾、竞技体育比赛项目多元化与课余训练项目开设较少的矛盾,致使学校课余体育训练陷入冲突与尴尬境地。因此,建议在目标定位、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渠道、政策法规制度、教练员的质量、观念认识上采取有效措施,使小学课余田径训练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现、培养并输送田径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处理好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首先应形成思想工作、学习、业余训练一体化管理,建立各种制度和措施,把运动员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纳入学校或教导处的工作计划内,定期检查。有关领导、班主任和教练员要经常深入课堂、运动队检查作业,定期召开运动队领导和运动员会议,听取情况,及时处理。做到文化课学习和训练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