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生职业分析

体育生职业分析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生职业发展;关系

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重任,应当切实提高学生能力,实现素质化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应该抓好体育。体育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把握好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关系,在体育教育中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加强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结合,探索体育教育的新思路。

一、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概述

体育教育就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以人的身体运动为手段,运用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素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重要方面。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学生毕业后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是各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根据学生毕业后职业能力需要来看,体育教育培养了学生体育运动意识与竞争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适应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

二、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关系

1、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现在社会成为一个充满竞争的就业市场,树立竞争对学生面对将来的职业环境有所助益,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体育教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无论国界、种族,也不分尊卑,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参加;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生理、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体育比赛过程中最讲规则,公平、公正;最切实际,不论资历;在比赛中要求每个参赛的选手都尽可能去完成自己的项目,参与竞争;从对抗性运动项目来说,足球、篮球等都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2、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强意识

自古以来,人们都重视自强教育,自强指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能保持积极努力向上的精神。在我们人生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难免会遭受挫折,经历漫长的曲折才能够成功。而体育教育正是教会学生如何看待失败,让他们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仍然保持着自强之心,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我们看到一些奥运冠军,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换取最后的成功,比如说世界乒乓球赛女子冠军邓亚萍,从一开始就被嫌弃的矮小身材,经历开始的艰辛的日子,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促使她走向成功之路,她能取得冠军称号是来之不易的,奥运冠军这正是因为他们有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这些对困难的适应能力,为其自强的意识提供保障,为其以后就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在体育教育中有许多集体进行的运动项目,在集体活动中能够展现出学生的组织能力。因为在体育活动中,既要训练学生与同伴协调合作,加强组织纪律的观念,又要训练学生学会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这样使学生学到了组织管理的知识并培养了团队意识,也具备组织管理的能力。另外,体育活动是集体活动,应该具有培养服从团队组织的品质趋向,如遵守规则,相互尊重、服从裁判等,体现学生的领导与服从能力。学会自我约束,不应有违规、伤及对手的行为。在团队协作是,需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豁达的宽容心理,不要将体育项目建立在自我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事实证明,有组织过体育活动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

4、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学生在将来会面对各种的职业环境,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体育教育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场地器材,根据个人的情况,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这对于学生面对不同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在体育竞赛时,有很多未知因素会影响比赛结果,在激烈的对抗和奋力拼搏后,结果不如所愿,也应当开导学生去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在学生不断成长中对外界环境适应时间越来越断,对社会现象与做人原则等在认识上的价值懂的取舍,在外在和内在的,都可以通过体育教育来培养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提高团队意识。体育竞赛本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原则进行的,学生在竞技体育上严格要求自己,正确看待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同时,体育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他人,学会尊重和理解,提高社会人意识,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

三、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途径

1、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

现在不少职业具有连续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繁忙的特点,有些职业出差多或野外作业,生活规律性差,要求其承担者有较好的体质基础,特别是有较高的耐力水平和身体适应能力。因此,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将体育教学活动融入职业能力培养中,激发学生实践技能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使学生经常处于跑动的运动状态,特别是一些周期、非周期性的运动项目和小关节的精细动作控制等,从而强化节奏控制、动作转换和协调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2、增加团队训练活动,发展学生的管理能力

在体育教育中应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比如篮球、排球比赛,鼓励学生参与,使训练学生与同伴协调合作,加强组织纪律的观念。让学生在参与团队活动过程中,与队友沟通磨合,学会组织管理。同时,教会学生自己组织体育活动,班级之间进行比赛,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荣誉感,锻炼学生的组织力。这样使学生学到了组织管理的知识并培养了团队意识,也具备组织管理的能力。

3、调节学生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提高

体育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教学场地和器材都是多变的。通过变换场地,选择器材能够很好地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学生适应环境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体育运动中,免不了同学间的磕磕碰碰,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要有良好的宽容心,不拘泥小节。在竞技体育中,学生有失误或者失败了,不应该去指责,应当通过体育教育中的教会学生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总结

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注重这层关系,加强对体育活动的教育性的重视,并及时引导学生,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自身能力,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总而言之,在体育教育中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当代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为国民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职业能力的渗透[J];教育与职业;2010(23)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非体育专业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高校取消高年级体育必修课,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而在取消高年级体育必修课情况下,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如何呢?本文通过对柳州师专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摸清柳州师专当前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存在不足,旨在以柳州师专为参照,为高职高职院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以及制定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发展方略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柳州师专八个非体育专业系部随机抽取23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数计系、政法系、外语系、中文系、化生系、教心系、物信系、信技系。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

对柳州师专8个系的学生随机抽取230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97份,回收197份,回收率85.7%,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80%。

2.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网上和图书馆里有关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的文献资料。

3. 数理统计

对收集来的数据,运用百分比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已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一方面以健身、健美、娱乐、康复、追求高品位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体育不断进入校园,从而吸引众多的大学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直接的方式一般为训练、锻炼、组织管理等间接的方式多为以某种形式表现出对体育的热爱和支持等。根据笔者调查结果,柳州师专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统计如表1:

从表1可知,目前柳州师专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比较明确,主要以健身为目的,其次为了充实生活、朋友交际、劳逸结合等,体育活动动机呈现多元化特征。这看出柳州师专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对体育锻炼对提升自身健康、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上认识有较大提高。

(二)活动的次数、时间

柳州师专非体育专业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活动次数,及每次参加活动时间统计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每周大多进行1-2次课外体育活动,占55.4%;而很少参加或者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13%;有23.4%非体育专业学生每次活动的时间仅10-20min。从这些统计数据看,柳州师专非体育专业学生大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意识较淡薄,活动次数明显不足,活动的时间远没有达到要求,体育锻炼时间太短,人的机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刺激,没有真正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三)活动时段

根据调查结果,在课外体育活动时段上,柳州师专非体育专业学生多选择7-8节课后,或者晚上,占总人数的44.8%;而选择早晨的比例最少占7.1%。根据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早上锻炼效果最好。可见柳州师专非体育专业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时段选择上,认识不足。

(四)活动的项目、种类

经调查可知,目前,柳州师专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方法不再单一,以采用2-3种比例最高,达59.6%,目前,柳州师专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以球类、跑步、散步活动为主,其中乒乓球、羽毛球最多,其实是散步、跑步,很少人做单双杆、武术活动。这样的结果,一是与学校的体育设施有关;二是与学校对项目的重视程度有关;三是没有多样化的体育社团组织活动。根据调查,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上,柳州师专非体育专业学生选择和几个好朋友一起活动比例最高,达65%,而以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比例最低,仅3.8%。因此,学校有必要扶持体育社团的发展,使体育社团多元化,活动周期常态化。

(五)活动限制因素

根据影响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笔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影响柳州师专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无场地器材、无时间、不喜欢,所占比例分别为22.3%、19.6%、18.5%。

一是场地设施缺乏,这是制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经调查可知,柳州师专学生对目前学校的场地器材的满意度不高,有32.6%表示不满意,现有的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尚不能满足学生课外娱乐体育活动的需求。由于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与之相对的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器材的配备则明显的滞后使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

二是没有太多的运动时间。根据表4,有19.6%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运动时间。现在柳州师专实行每天9节课及实行学分制后,学生的课时量相对增加,以致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减少。另外,沉重的学业和就业的压力,这几年由于大学扩招,使大学更加趋向于“平民化”,一方面使得大学生之间的文化基础差别加大,另一方面就业压力也不断的增加。面对沉重的学业和就业的竞争的日趋激烈,不少大学生在主课以外用大量的时间钻研专业知识,或者选择多门选修课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相对而言大学生的余暇时间减少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余暇体育锻炼的参与率。

三是缺乏必要的指导与管理。学校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和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四是娱乐的多样化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娱乐变得多样化,宿舍有电脑,手机能上网,这些诱惑使他们不爱体育锻炼。五是怕吃苦。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的溺爱养成的害怕吃苦,而不喜欢体育锻炼。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柳州师专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以每周1-2次为主,活动时间每次10-20min人数最多占23.4%,活动方法以采用2-3种比例最高,达59.2%。

2. 柳州师专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消费水平偏低,基本上以没有消费的活动项目为主占67.9%,10元以下占15.8%;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以球类、跑步、散步活动为主,其中乒乓球、羽毛球最多,其实是散步、跑步,很少人做单双杆、武术活动。活动场所相对固定,以校内运动场所为主。

(二)建议

1. 培育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需要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大学生中倡导“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营造崇尚健康,吸引更多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文化活动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学校需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向学生灌输的是一种高尚的生活观念,培育正确的体育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并非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对于自身的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等都有积极意义,最终学会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2. 完善课外体育活动机制

为了解决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问题,一是改变体育教学理念。高校应该以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体能的要求,确立以创新求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融为一体,突出健身与娱乐的功能,比如引进时尚体育项目进入课堂,丰富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目前,社会上有许多非体育专业学生喜爱的休闲体育、娱乐体育、民间体育和民族体育项目,这些有特色的体育项目均可有选择地进入体育课堂,进入大学生的课后体育活动中去,丰富课后体育生活。二是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对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指导、辅导,比如体育教师始终站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第一线,实行专项课外体育活动的专职教师辅导制,真正做到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有机结合。三是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兴趣、爱好、习惯的养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人为本的进行课后体育活动。

3. 增加学校体育场馆设施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增加,学校的体育设施和教学条件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而学校对体育的投入重点放在了体育馆、游泳馆等形象工程上,使经费的投入偏离了为学生健身服务,从而使体育设施条件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学校须在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从学校条件的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协调场地器材与活动时间,提高场地器材利用率;另外,要建多功能的场馆为学生课后体育活动服务。

4. 大力扶持学生体育社团

学生体育社团往往是高职高专院校内最为活跃、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学生团体,因此为了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应该大力校园内的学生体育社团。比如在数量上扶持。体育社团不限于篮球协会、足球协会、网球协会、乒羽协会等传统社团,还可以多元化,比如成立板鞋竞速协会、高脚马协会、竹竿舞协会、打陀螺协会、民族舞蹈协会等特色社团,增加学生的选择面,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外,打造一批知名体育社团,在资金上和资源上给予扶持,从而吸引更多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 刘贵恩.试论课外体育在校园文化中的教育功能[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4).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健身俱乐部;兼职;现状

1 前言

从埋头苦读的高中升入半个社会的大学,它需要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实践中。目前,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安排了羽毛球、网球、篮球、健美操、武术等专项课程的设置及相关裁判的培训。探讨了解学生利用专项之长进行技能拓展,为该专业学生培养寻找新的思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社会体育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在健身俱乐部兼职的20名学生为调查样本。在查阅大量健身俱乐部和大学生兼职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展开研究,进而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健身俱乐部的兼职情况

⑴兼职人数情况。经问卷调查发现,体育专业学生在健身俱乐部兼职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兼职学生中,男性健身教练员的比例比女性健身教练员的比例要高很多。⑵兼职动机分析。兼职动机的调查中,锻炼自我、赚取生活费、扩大交际圈三种选择比例较为突出。且在“健身房所得的薪酬如何支配”的调查中,所填问卷的学生都选择了作为生活费。⑶遇到的问题。经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刚去健身房兼职时都遇到很多专业上的不足,有部分同学在兼职的过程中这一问题有所解决。可见,对口专业的兼职对本专业技能的提升有较大帮助。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同时兼顾学校的学业,出现较多的挂科现象。这为兼职提升专业技能空间拉响了警钟。

3.2 存在问题分析

⑴动机不纯,金钱为首。大学生做兼职一部分是为了更多地接触社会,拓宽交际面,积累社会经验,锻炼自身能力与认识,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部分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贴补学杂费,赚取零花钱。但如今部分大学生对金钱、物欲有过高的要求和渴求,这就成为他们兼职的另一个原因。不少非贫困学生往往都因为虚荣、物质攀比、谈恋爱等开销较大,家里的生活费又不够开销,只能靠兼职来赚钱,这就是他们去兼职的意义所在。

⑵影响学习,荒废学业。兼职必定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人的精力与时间有限,对于大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兼职耽误学习时间,大部分人不能协调好学习和兼职的时间安排。有的学生甚至因为时间的原因,逃课旷课去兼职,这样就错位了兼职的地位,甚至变学业为了副业。由于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一般出去兼职多为体力劳动,这样一来休息不够上课没有精神,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和身体的健康。

⑶盲目跟风,误入歧途。有的学生去兼职,完全是因为周围的人在这样做,所以盲目跟风。很多学生认为拥有难得的兼职经历,丰厚的兼职收入在大学之中实在是件很有面子的事。兼职的多少、收入的多少,往往是衡量一个人大学生活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正是因为这样,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兼职时不加思索,只看重报酬的多少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因为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所以有很多学生就因为兼职上当受骗,误入歧途。所以在选择兼职方面一定要选择安全可信的。

⑷维权意识弱,法律观念淡。社会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大学生单纯懵懂,初入社会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维权意识较弱。目前大学生兼职信息大多来自中介机构,一旦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大学生因缺乏社会经验及维权意识,毫无防范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法律观念的淡薄,使得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在自身利益或身心受到侵犯时应积极寻求社会和相关人士的帮助,不要因为害怕而委屈自身和放纵不良分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健身房兼职人数不多,男生比例远远高于女生。他们均以锻炼自我、赚取生活费、扩大交际圈为主要动机而进行兼职。⑵健身房兼职能够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有较大的补充作用,但少数学生因时间支配不合理而无法实现良性发展。⑶学生兼职以动机不纯,金钱为首、影响学习,荒废学业、盲目跟风,误入歧途、维权意识弱,法律观念淡四方面为主要存在问题。

4.2 建议

⑴对有意向进入健身俱乐部工作的学生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如健美知识的补充等。⑵根据所开设专项科目,从学校角度开设健身房实习选修课或专业实践,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拓展提供平台支持。⑶在湖州市范围内,做好各个健身房俱乐部与学校的沟通,为学生兼职提供招聘咨询或劳动保障。

[参考文献]

[1]羊志勇,王豫蓉.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时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1研究目的

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则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000而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在同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状态和要求下,个体如何评估自身的特有的属性对决定将要进人或变换的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使个体在职业决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面对职业选择范围的反应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挑选面非常狭窄;有的人则能突破专业的限制,跳到别的领域。当面对其它专业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时,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依赖自身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努力和学习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胜任工作,并使自己获得进步和成长;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接受这样的职业,一旦不能胜任就会证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就业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那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可以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对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 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5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2001年由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龙立荣主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采用里克特5.。计分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我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即抽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问卷为73份,有效率为97.500。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 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 1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为3. 512135,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得分超过总平均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总体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五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中值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3.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的女性职业和传统的男性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划分已不明显。尤其是脑力劳动等复杂劳动,工作岗位的男女之分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女性,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也反映到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见表3) 。

3. 3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非独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对其关注度较高,给予其就业信息方面的帮助相对较多(见表4)。

3. 4生源地城乡差异分析

除制定规划以外的四个维度包括总分上,来自城镇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制定规划上,来自农村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减小的同时,城乡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也相接近,但是在总体水平上,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还是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力量,这些人际资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亲朋、同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见表5)。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第5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个人发展特点与社会当前的形势相结合,并对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个人的学业、事业目标,并针对选择的目标制订相关的工作计划、学习计划和生活计划,对每一步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排。

一个好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现实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建必须针对个人的情况、学校的实际、社会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后进行制定,否则会使制定的规划不切合实际,最终导致失败;二是适应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外界环境、自身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制订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综合影响因素,并针对影响进行弹性的改变,使得计划适应环境变化;三是适时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各部分的完成顺序需要作出合理的安排,并对完成情况进行保障;四是衔接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将大学四年进行持续性的规划,每一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一周需要做哪些工作,需要进行合理性安排,不能中间出现“断层”现象。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建

1.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构建理念。鉴于当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目标定位不准、不清楚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应该做什么事情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以“树立学生信心”“定位目标计划”“提高综合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具体设计路线以知己知彼为基础,根据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和智能、情商等自身因子和组织环境、人力资源需求、社会经济环境等外部因子,进行综合分析与决策,制定职业抉择、路线抉择、目标抉择和行动抉择。针对目前部分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迷茫,未能对自己准确的定位及不能确立自己的目标,不清晰自己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及社会就业压力和竞争的残酷性,拟设计“树立学生信心”“开发学生潜能”“定位学生目标”“提高学生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以上的理念,具体的设计路线从知己、知彼及抉择三方面进行(如图1所示)。

2.高校社会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构建步骤。如图2所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构建是基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目标方向确定后,经过自我测评和社会测评两方面的检验,从而得出一个综合性报告,自我测评主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自身兴趣喜好、沟通与交际能力、情商与智商情况评测自己是否合适从事此领域的工作;社会评测主要是在某一特定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中以某些单位所需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岗位为依据,根据某一岗位所需的人才特征进行综合性测评学生是否符合所需。在综合性报告后,如果不适合,则重新进行目标方向的确定,如适合,则进行职业的选择,并制定包括职业路线思路、职业路线规划、职业路线实施办法、职业路线考评在内的职业规划书,从而科学、合理、有步骤地实施。实施过程中或过程后要定期总结,并针对总结进行规划的反馈与评估,并针对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

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分析。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线根据综合归纳分析从目标、能力和机遇三方面出发进行思考,所谓“目标”即是“人生目标分析”,“能力”即“自我情况分析”,“机遇”即“外界情况分析”,以下将从三方面具体分析(如图3所示)。

第一,人生目标分析。在这里,所谓的人生目标也就是指“走哪一条路”的问题,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爱好与理想,满足自己的成就动机。分析自己是适合做社区体育、体育健身教练、养生健身、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等工作。根据自己的特点分析自己适合走哪一条路,并根据所选择的路进行努力。

第二,自我情况分析。在这里,所谓的自我情况也就是指“适合走哪一条路”的问题。这需要分析自身的特长、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以及自己的情商和性格判断自己适合走社区体育、体育健身教练、养生健身、体育管理或是体育产业的就业路子等。

第三,外界情况分析。在这里,所谓的外界情况分析即“可以走哪一条路”的问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线的制定,原本就需要考虑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当时的组织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4.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指标。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经过制定及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如同是一种“原材料”经过“必要的工序”后产出的“产品” 。产品是否合格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是针对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这一“产品”进行的检验标准。

根据社会体育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能力需要,在综合学习、工作、思维、意识、道德、其他等七大领域60个初级指标进行筛选,初步选定28个二级指标作为进一步研究分析的因子(如表所示),经过进一步的走访、问卷调查,并针对这些指标进行专家访谈,对28个二级指标进一步分析研究,选出最能影响社会体育专业职业生涯的七个指标:发展潜力、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专业水平作为最终评价指标。

三、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

1.“四维度”―― 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整合参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四方面的共同参与支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是关系到学生自身长远发展方向的计划,关系到自身的利益;其次,是关系家庭的成长希望,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认真学习,为以后工作发展奠定基础;第三,是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展示,高校的目标就是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是高校应尽义务;第四,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社会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加入。基于以上四方面,学生、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具有共同的目标,通过四个维度的整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家庭、社会为平台,共同促进其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是共同的目标。

2.“四阶段” ――知、行、恒、达连贯发展。高校社会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切实认识到当前社会就业的严峻性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要清楚通过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促进自身的发展,更要清晰通过哪些努力实现规划设计;其次,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将如何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一步步地付诸实践,通过自身努力、教师指导、家庭支持,以学校为平台,以社会需求为背景,践行自己的理论设计;第三,在将理论付之于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为职业生涯的目标努力,最终实现“知而必行,行而必恒,恒而必达”。

高校体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以学生成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为己任,在“知”的阶段,积极帮助学生认识当前的现实情况和对学生所指定的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在“行”的过程中,不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实行计划提供“动力源”;在“恒”的阶段,不断给学生以鼓励,反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引学生走出“沼泽”。

3.“三结合”――指导与自导、训练与模拟、分享与体验。高校社会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需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性的“发展理念”“学习手段”“组织方法”,使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形成指导与自导、训练与模拟、分享与体验三结合的模式。通过指导与自导进行职业选择,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针对规划进行技能培养,技能培养过程中以“训练模拟相结合”并付之“反馈调整”,进而进行阶段性总结,这一过程中通过“分享体验结合”实现这一过程的“升华”。

四、高校社会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如前所述,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犹如是“原材料”在经过“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机器”的“生产”后,所产出的“产品”需要进行“合格检验”,测评标准我们按照当前社会对社会体育从业人员最关注的七个评价指标:发展潜力、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专业水平进行检测,评价方式为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及社会相关单位进行测评。

1.学生自评分析。对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模式下的实验组30名学生实施效果的自评测试发现,学生认为自己的发展潜力有提高的达到28人,仅有2人觉得没有多少变化;创新思维发展方面,有29人觉得自己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专业水平方面,所有的30名学生都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得到了锻炼提高。这说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得到学生肯定。

2.教师评价分析。随机抽调校内外各六名体育教师组成的教师评价组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组和对比组进行评价,经评价得出,实验组学生各项评价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学生较规划实施前,在发展潜能、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提升效果与学生自评数据相对吻合。这说明通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学生的各项评价指标均得到提升。

3.社会评价分析。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校外实习、实践过程中的调查显示,学生在发展潜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等方面均有提升,与教师评价数据相对吻合,与学生自评数据部分有差距,但是没有偏离正常范围,这可能与学生对自己的过于自信评估有一定关系。总体上看社会实践部门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后的学生能力提升持肯定态度,这说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得到社会认可。

笔者经过研究分析认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建适应了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需求,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为学生跨入社会提供了前提保障。

[参考文献]

[1]孙亮亮.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 (2).

[2]佘涛.创新型高校运动俱乐部发展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5).

[3]于东江.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0(1).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需求;学生;体育锻炼;方法研究

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其体育选项课的开展情况,学生参与体育选项的行为,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措施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发现以下问题及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相关专业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身体素质,从个人情况、学生建议和学院现状等设计问卷。对2014届2年级学生数控专业、信息专业两个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问卷(男生105人、女生47人),2015年10月对2015届1年级学生城轨专业问卷调查,收集问卷(男生181人、女生26人),整理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对我院现有开设的选项可能提出新的要求。

选题依据:了解学生职业需求和所需的身体素质,从个人情况、学生建议和学院现状进行分析,如信息专业――将来职业特点是长期伏案,以脑力劳动为主,常低头含胸,精神注意力集中,身体常处于静止状态;具备的能力是能忍受生理及心理的极度疲劳,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主,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等。手的灵活性用的比较多,易得的病是颈部病,发展手指灵活性还要预防颈部的运动是健美操、排球、篮球、羽毛球等,拓宽理论视野。如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轨道交通控制等,职业特点是长时间站立或躬身操作,手眼不停操作,精神紧张,体力劳动为主;具备的能力是要有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观察、记忆、思维、注意和想象能力,高度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剖析运动技术与职业需求,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和体育健康课选项提供建议。

数理统计法:一律采取不记名形式,对回收信息应用计算机进行分析、统计,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和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得出科学有效的结论。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类比、推理、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所收集获取的数据、资料等各种信息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探讨,归纳出我院校体育选项课的现状、问题,并找出切合我院校体育选项课发展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数据分析:我院两届学生了解学生兴趣、认识和心理动机,从问卷中调查349人中看到,对体育与健康的态度是比较喜欢以上273人,占78.2%,选择各个项目的动机是特长爱好189人51%、掌握锻炼方法126人36 %、终身体育锻炼46人,13%。在学校学习阶段,大多数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还是比较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很薄弱。对职业能力的需求理解――职业体能(一年级51人、二年级42人,合计93人);职业保健能力(一年级41人、二年级18人,合计59人);职业意志力(一年级56人、二年级45人,合计101人);身体素质(一年级41人、二年级35人,合计76人)你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的认识是怎样的一般101人、良好145人总计246人,占70.5%,说明很多人了解自己健康状况,但认识程度还有不足,二年级学生多于一年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强身健体108人,娱乐消遣 72人,占51.6%,二年级学生多于一年级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与体育锻炼的联系。你觉得自己选用的体育项目与你所学的专业:有关90人占25.8%;无关94人占26.9%;个人爱好139人占39.8%;其他21人占0.6%。说明学生体育锻炼和自己的职业需求不了解,更谈不上终生体育锻炼了。你建议的体育与健康课项目主要有哪些:(限选2个)健美操81人 B篮球139 人 C排球81人 D足球57人 E羽毛球47人 F乒乓球43人 G 武术23人 H其他26人。从数据来看,我们学院选项课内容还比较接近学生想法。说明男生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篮球。

意义与方法:综上分析,我院是高职院,高职教育指一种以技术性为核心的教育。其课程内容和职业需求是针对社会实际,有严格具体的职业区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获得实践操作技能和知识,以满足从事某类职业、行业或某个职业群、行业群的要求,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主导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生明确职业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职业保健能力,以及职业意志力、职业竞争能力等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目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体育选项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渗透体育与职业的关系,促进学生为职业需求而努力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岗位;二维四步五解;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杜怡萍(1969-),女,江西樟树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编号:201401003),主持人:杜怡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9-0008-07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必备的本领,以及在工作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科学思维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又称为“综合职业能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和表达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础和关键。因而,运用科学的职业能力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借鉴国内外各种职业能力分析法,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较为规范的、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即“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

一、国外职业能力分析法的比较与借鉴

众所周知,美国确定了高度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国家职业标准,英国有著名的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德国形成了以工商会IHK证书为代表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澳大利亚有基于能力标准、国家资格和鉴定指南的培训包,等等,这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职业标准是以能力分析为基础的,由此,这些国家也产生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如北美的DACUM分析法(Develop A Curriculum)[1]、德国的BAG分析法(BeruflicheArbeitsaufgaben)[1]、英国的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2]、澳大利亚的技术领域分析法[1]。DACUM分析法最初是一种课程开发方法,后来被运用于企业、政府和军事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如: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供应建筑中心,等等。英国行业技能委员会运用功能分析法开发国家职业标准。德国的BAG分析法重在获取企业实践专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这些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在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比较国内外各种职业能力分析法,有三点启示。

其一,谁是职业能力分析的主体[3]?不同的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对分析主体有不同的称谓,如:行业企业专家、企业实践专家、优秀的工作人员、雇主、技术人员等。可见,尽管称谓不同,但其共同点是职业能力必须源自于行业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客观反映,而不是职业教育教师自我的主观臆断。

其二,如何描述职业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和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然是一种内化了的个体品质,但能够在相关的职业活动中得到外化,是在现实的职业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各种职业能力分析法都是通过职业活动这一能力外化的载体来描述职业能力,并运用职业能力图表反映。各种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图表结构略有所不同,如:DACUM分析法的职业能力图表包括岗位名称、能力领域、单项能力和能力评定等级四项内容构成;功能分析法的职业能力图表由主要目标、主要功能、可能的标准组成;BAG分析法的职业能力图表由发展阶段、代表性工作任务及其对象、工具、方法、组织、要求组成;技术领域分析的职业能力图表由技术领域、能力领域、能力单元、能力要素、行为标准。

其三,如何获得职业能力?一般有头脑风暴法、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和参观企业等方法途径获取职业能力,其中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是重要的途径。通过职业能力分析会确定职业能力的基本结构框架,再通过文献法、咨询法等途径不断丰富职业能力,这样获得的职业能力更为准确、完整。

二、“三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内涵

(一)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的目的

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实现职业教育的“五对接”。职业能力既是行业企业用人的要求和标准,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有机联系的重要纽带。以产教深度融合为重要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要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要与职业证书对接、职业教育要与终身教育对接,实现与体现这“五对接”的关键因素就是职业能力。发达国家的国家职业标准很健全,对职业能力描述非常具体,职业院校就可以依据职业标准建立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内容,等等。我国在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分类的合理性、职业标准的覆盖率、权威性、实时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源头性的资源缺失,使得职业能力分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系统、清晰、准确地描述职业能力,才能真正建构起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的具体目标如下:

1.确定专业应培养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是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依据。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有层次地、清晰地表达职业能力,而且这些能力是可评可测的。既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导向性,也使得目标成为了专业评估评价的重要依据。

2.确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而且要关注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毋庸置疑,课程结构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要与工作的结构有机地对应起来,由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孕育而生。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必须确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因为职业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形成职业能力,使能力构成的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结构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找寻典型工作项目、任务,获得胜任工作的职业能力,可以明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为课程体系建构和课程内容开发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是通过头脑风暴、文献查询、个案分析等多种途径,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通过专业对接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细化为工作项目、工作项目细化为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细化为职业能力四个步骤,再从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五个方面分解分析职业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内容结构

1.“二维”是指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表述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包括能力构成中的技能和知识要素,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能力,如一名会计人员“能够做账”,就是指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是能力构成中的态度要素,其与纯粹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关系的能力,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而且能够促进人们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如“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不仅是一名会计人员的素养要求,而且这一素养也促进会计人员不断发展,以及很好地适应新的岗位要求。在职业能力分析过程中,先分析专业能力,最后分析各岗位共同的职业素养。

2.“四步”是指职业能力分析的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一般一个专业对应4-6个职业岗位;第二步,每个职业岗位的工作领域分解成若干个工作项目,一般每个岗位有5个左右工作项目;第三步,将每个工作项目按其工作步骤或内容事项细化成若干工作任务,一般每个工作项目分为5个左右工作任务;第四步,确定完成某一任务需具备的具体能力要求。专业能力的分析需要以上四个步骤,由于职业素养是各岗位通用的能力,职业素养的分析只需两个步骤:一是,借鉴各国对职业素养的不同表述,如德国所指的关键能力,英国所指的核心技能或软技能,本方法从沟通交流、数字应用、革新创新、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责任(安全)意识、外语应用、其他十个方面细化职业素养;二是,对每个职业素养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要求进一步细化为职业能力点。

3.“五解”是指从五个方面解析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在上述第四步骤以及职业素养第二步分析中,根据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或要达到的素质要求,从需具备的技能、需使用的工具、能运用的方法、注意的工作要求、具备的理论知识五个方面分解分析成职业能力。由于能力的内隐性特征,在分析时,必须尽可能外显化表述。一般采取动宾结构的简短用语来表达职业能力,如“能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使用高压水枪清洗全车外部大块泥沙”、“知道一般打蜡器材功用及操作守则”、“能及时准确传达客户要求到相关部门”,等等。

三、职业能力分析会的组织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首先要运用头脑风暴法召开职业分析会,确定岗位职业能力的模型;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法,丰富职业能力;最后形成正式的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

(一)职业能力分析会的准备

1.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可以通过企业的个案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或座谈,以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多种途径,能够比较完整地获得专业职业岗位群信息。由于多种原因,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多种多样的,如图2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去向和图3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去向所示。要确定专业对应的目标岗位,需要依据三个原则:关联性、就业比重、适量性[4],即与专业有关的岗位,就业比重比较高的岗位,一般一个专业对应4-6个岗位。据此,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岗位群为会计、出纳员、财经文员、收银员、业务员、仓管员,其岗位覆盖率达74%。高职汽车运用专业的目标岗位为:机电工、钣金工、美容喷漆工、服务顾问、保险理赔员、备件管理员,其岗位覆盖率达94%。

图2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去向[5]

图3 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去向[5]

2.邀请行业企业专家[6]。参与职业能力分析会的专家必须是来自行业企业相应岗位的优秀员工代表。应注意:(1)邀请具有该岗位具有丰富的、直接工作经验(至少有3年工作经历)的实践专家;(2)专家应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好是主管这一级的人员;(3)每一岗位至少有2位来自不同类型企业的实践专家,这样分析结果才更具有代表性;(4)一场职业能力分析会最好邀请10-14位专家参加,这样更有利于营造较热烈的会议氛围。例如中职会计专业的6个岗位邀请14位专家召开一次职业能力分析会,高职汽车应用技术专业的6个岗位分两次,每次3个岗位邀请10位专家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

3.职业能力分析工具。首先,按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使用的分析工具如表1,该表体现了“二维四步五解”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体现了岗位、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四个步骤,还体现了职业能力的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五个解析方面。通过EXCEL软件将该表用于分析会的现场记录。其次,当将专业对应的所有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完毕时,将所有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表合为一张表,表格结构与表1相同,表的名称为“XXX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

4.布置会场。职业能力分析会一般采取U字型的会场布置形式,如图4所示,会场必须配备电脑、投影、打印机等设备,便于现场及时记录和修改。值得一提的是,职业能力分析会尽管行业企业专家是主角,但职业能力分析会也是师资培训的最好途径,作为该专业的教师必须列席会议,教师们才能充分了解、理解行业企业专家所述,才能够为后续开展整理工作,乃至课程开发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列席人员不参与会议讨论,并能保持良好的会场秩序。

(二)职业能力分析会的召开

职业能力分析会采取头脑风暴法,即,主持人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采用没有拘束的规则,尽力创造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意见和见解。分析会的基本步骤就是“二维四步五解”的内容,包括以下步骤:(1)列出各岗位的主要工作项目,即分割岗位工作的领域或划分岗位工作职责;(2)将每项工作项目细化为5个左右的工作任务,即完成每个工作项目的步骤或事项内容;(3)从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五个方面,分解分析完成每一步骤或事项应具备的职业能力;(4)从沟通交流、数字应用等10个方面分析岗位的通用能力,即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5)对每项工作项目和每项职业能力的完成(达到)程度进行评定。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有效运用,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必须要有一个精干的主持人。主持人必须具备四个特质:一是专业,主持人不仅要非常熟悉职业能力分析法,而且要有深厚的课程开发功底;二是热情,能够创造轻松而紧张的研讨氛围,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积极发言;三是灵活,具备非常强的引导、归纳和调控能力[7];四是耐劳,主持人几乎要同步地将行业专家对工作的描述转述为动宾结构的精炼语句,一天超过8小时几乎不停的讲,是非常辛苦的工作。(2)必须要有技艺娴熟的电脑记录员。电脑记录员除了具备与主持人相同的“专业”和“耐劳”的特质外,尤其是要非常熟悉EXCEL软件的使用和快速的打字速度,能够将主持人的表述按要求迅速地记录下来,并能做出必要的修正,还要配合主持做好打印等其他工作。

四、职业能力分析表的形成

职业能力分析会是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主要优势在于通过确定工作的典型项目和任务来呈现完成这些项目和任务的能力表现,对专业所对应的特定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条目化分析。但毕竟一两场职业能力分析会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为了获得系统化、精确化的职业能力,还必须进一步对职业能力进行整理和丰富。包括:(1)对表述不当的用语进行修改;(2)对没有分析完整的工作内容请行业专家补充;(3)参照国内外的相关职业能力资料,修正、补充、完善,常采取的方法包括:文献查询法、个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如图5所示,利用多种渠道获得职业能力信息,吸收有更高质量要求或更能体现人才培养水平的职业能力描述;(4)形成正式的职业能力分析表,将所有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合并在一张表中,对于不同岗位相同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归并,选择更为准确、科学、详细的描述,将表头改为“XXX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最后对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转为正式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格,并进行编码。如表2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节选)和表3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节选1),所表述的主要是专业能力,表4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节选2)是对职业素养的描述。

图5 获得职业能力途径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吸收了国内外职业能力分析法的思路,形成于广东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实践。在广东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以及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历经了20多个专业30多场次的职业分析实践,该分析方法的思想、内容、步骤、要领才逐步清晰,得以定型。同时,这一方法也对广东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专业建设打下了扎实基础。如中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包括39个工作项目、123个工作任务、526个职业能力点和69个职业素养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有74个工作项目、314项工作任务、1716个职业能力点、58个职业素养点;等等。这些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成为了课程体系建构、课程内容开发、组织教学、质量评价、师资培训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郑予捷.现代职业分析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3-8,207-215,221-230.

[2]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87-89.

[3]鲍洁,高林,赵楠.高职课程开发中职业分析方法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27):5.

[4]杜怡萍.财经商贸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13.

[5]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11,117.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第8篇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研究经济发展趋势,明确社会和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数量、品种、规格等客观要求。高职院校作为特定的育人场所,还必须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以引导和辅助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找准社会、经济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是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前提。由于专业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切入点,是沟通社会经济和受教育者的桥梁,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前提。因此,合理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对于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的高职教育大多是由独立设置的职业大学、成人高校、本科院校二级学院以及中专升格“三改一补”而发展创办的。各高职院校在继承各自专业传统方面,对于办高职均各有所长和不足。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于专业设置如何发挥原有优势和形成特色专业还不多,优势还不明显,因而专业还缺少足够的社会影响和吸引力;专业和课程设置都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人们择业观念变化的新要求,加上传统专业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还不具备不可替代性,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总之,处于初创时期的我国高职院校,当前还尚未形成一个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和课程结构体系,高职的专业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由于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社会服务的方向,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与市场的调研,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然而,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同时要求在课程结构上有较大的改革,其改革的程度又决定着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成效,因此,课程开发势必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

课程开发是按照所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产生一系列课程方案与课程文件的过程,主要通过“课程分析”(目标分析)、“课程设计”(教学计划)、“课程编制”(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目标评价)四个课程开发阶段或手段完成的。课程分析是高职院校为开发新的课程而汇集各种资料,进行系统分析评估,从而获得课程设计和编制之根据的工作过程,也是实施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本文主要从课程开发第一阶段的具体阐述,来探讨课程开发与高职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关系。

专业设置确定后,要着重做好课程分析阶段的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分析、高职人才规格需求的分析、受教育者的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以取得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客观基础。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改革与建设来说,通过这些分析若能获取真实而有效的翔实材料,就是成功的一半。

1.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分析。专业及其课程设置首先必须充分体现地区产业、企业的特点,把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技术和管理人才作为根本目的。因此,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分析社会经济形势,分析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成分的变化,分析产业、行业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等的发展态势。

产业结构决定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而专业结构又依赖于课程结构。因此,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应以支柱产业为核心,同时兼顾其他产业,并在保持专业及其课程设置相对稳定性、体系性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态势。

通过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大量典型行业和企业的抽样调查,是行业和企业需求分析的主要手段。同时要成立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认真听取用人单位意见,邀请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高职培养人才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使专业及其课程设置更趋完善、有效。

2.高职人才规格需求的分析。高职人才规格需求分析是行业(企业)分析的自然延伸,为确立相关的教育目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制提供依据,也是指详细分析社会某一职业群的具体工作,并系统地列出从事该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过程。

分析具体专业范围内的技术活动项目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基础。其分析思路与CBE的“职业分析”相一致,但分析的对象以及方法却有所区别。尤其是高职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技术领域的活动项目往往是最新的,加之高技术变化快的特性,使传统CBE的分析方法(仅针对岗位要求)难以适应,必须由高职院校的课程专家、教师赴现场考察,直接与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技术工作人员共同分析各项活动的性质与类别,然后归纳出较为详细的人才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和相应的课

程内容选择,这样作出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才更为有效和合理。3.受教育者的需求分析。高职教育专业的发展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的,这种需求既包括社会的要求,也包括广大受教育者个人的要求,并且只有当社会需求转化为个人需求时,才能成为高职教育的有效需求。

由于现代社会职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以及人们对自身发展需要的意识的增强,使一次性就业的现象和观念发生了巨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确定专业及其课程时既要考虑受教育者适应职业变化以及面向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要一切为受教育者着想,充分了解他们对于工作的性质、条件、待遇、社会地位、发展可能等的需要,同时还应注意到他们学习的基础、经历、动机、兴趣、能力等个性等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教育与教学工作中按需施教和因材施教。

对于企业迫切需要的、需求量又很大的专业人才,如果没有人报考,这样的专业也是难以维继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做好对“受教育者”的宣传服务工作,协调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关系。即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该专业的意义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要根据该专业现代技术含量的变化,酌情改变课程设置和更新课程内容,以符合受教育者当前的学习需要。

4.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高职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是在上述各项分析的基础上,将社会和个体的需求转化为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条件的要求。而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设置时,应把高职人才规格需求分析所提供的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转化为专业范围内的课程内容,在充分体现高职的针对性、实用性、技术性的基础上,既要与实际应用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不断跟踪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教学条件主要包括实施教学过程的软、硬件(如教学文件、师资、教材、实习实训基地、工具设备等)以及学习者的入学水平等。

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分析,才能使我们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学习者的水平有一个较全面了解。有了这样一个教学平台,对专业的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将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经过这样一系列分析,高职院校就可依据分析结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的精神,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基础、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创新课程模式,调整、设置和更新课程内容,从而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个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捕捉社会的“兴奋点”,树立“人无我有,人优我转”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理念,构建一个共同的专业课程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柔性设置各种专业和课程,极大地增加社会应变能力。一个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常常会成为一所高职学院显示其特殊“品牌”的重要亮点之一,进而可在市场运作中处于良性循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喜的是,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已普遍重视实施课程开发和课程分析工作,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课程开发在高职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中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课程开发中,课程分析阶段只是形成课程设置的规划和思路,而如何进一步使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化,如以“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潜力,继续学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智能结构定位,调整人才的知识、技能、态度所构成的能力素质结构,进行拓宽基础,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减少课目和课时数等重组课程体系等的改革,主要还是取决于课程开发的第二阶段——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