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其中有关农业资源以及相关管理问题至关重要,在当代,我们的一个思想误区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力度就要大规模的开发农业资源,以至于导致许多农业发展的矛盾出现,在进行农业经济开发时,解决当下的矛盾尖锐的农业资源问题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来。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发展会议中指出,农业的发展要采取一种维护自然环境和维持自然资源的方式进行合理发展,不仅要确保农业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要满足后代的发展需求,并且要保持土地的农业永续性利用,对于水和其他动植物资源能够不构成影响,在资源上、技术上、经济上、、社会上都要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次会议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第一次提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史称FAO会议。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早在国际会议开始之前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只是在管理上缺乏管理力度,为响应FAO会议的发展要求,中国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保证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在提高食物生产以及安全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发展现状,保证和改善农业环境,要做到合理、有序的利用农业资源,尤其是针对相关生物资源以及可再生环境,要做到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发展理念。

3.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发展理念就是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又要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农业利用,在农业经济可承载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的转换率,这种发展理念随着十对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理念提出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当下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发展。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在于发展。

经济发展是我国发展的第一要义,因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注重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国民发展的刚性需求,同时,要指出的是,农业的发展要在满足可持续的基础上,主要做到农产品的质量以及数量的同步发展。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国民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农用土地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70%,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强调保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路线主要就从三农问题开始解决。农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进行种植业时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大棚扣膜的使用等都对于土壤以及地下水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并且污染物的存在形式较为特殊,难以降解。在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发展放在首位,要以保护环境为主。

3.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要通过合理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我们当下所最为关注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农业作为主要的发展途径,也是减缓环境压力的主要途径,在进行三农问题的解决时,要进行合理控制农村的人口数量,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人口的素质以及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因此是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自觉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4.要进行合理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生物资源。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最终目的在于合理的开发农业资源,将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开发合理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作用,将农业发展与资源利用至于良性循环之中,因而在资源开发中,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生态的协调发展,以保证减少农业资源的污染。

5.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体现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

农业的发展方式是农业经济进步重要的发展限制因素,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在当下的农业现代化较为普及的今天,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农业经济方式上要选择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此外,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要选择以农业增长的集约性进行合理分配,因为采用集约形式发展农业能够减少污染的面积,并且便于进行污染的集中治理。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主要特点

1.发展目标的多元化。

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特点,其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及农业产出率等,同时也要满足农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面结合,并将环境效益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增加环境的污染。

2.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发展所包含的内容有各个方面,其中在农业生态发展上所要表现出来的是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即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在发展农业时保证遵循自然生态规则,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证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应用自然资源,不破坏环境的生态调节率,才能真正做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支撑和源泉,因而努力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本文针对其发展特性、发展现状做了简要的概述。

参考文献:

[1]朱再清,张国忠.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技术体系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状 看法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概述

科技的进步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的不断增长与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催生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美国是最早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付诸实施的国家。在见证了美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功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响应可持续发展,吸取美国的经验开始走自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我国提出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

不同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各有异同,发展重心也各不相同。

但是其基本特点受到世界人民普遍的认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1、持续利用性。实际上,我们所能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大部分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农业生产中如耕地等在内的很多资源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这些资源的利用上,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使用,杜绝过度开发,一旦受到毁灭性破坏,我国农业资源将遭受难以挽回的损失。对于一些可再生资源也要注重防止过度开发使用甚至破坏性使用,要用在长久的眼光看问题,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性。

1.2、可选择性。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走向机械化、现代化,当前农业生产不再是过去的靠天吃饭,先进技术的引进增加了产量,加快了农业可持续生产步伐。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区域农业所选择的生产技术也不同,采用合适的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增加产量。

1.3、效益性。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创造高效益,促进农业发展,缓解民生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农业经济只有创造高效益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最可能的实施条件,为后代生存与发展提供最大的使用资源。

坚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为我国环境保护、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人民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难免会出现一些阻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笔者将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2.1、可利用资源减少。农业发展离不开对耕地、水源、草场与林地。气候的不断恶化与人为破坏的增加导致了这些农业赖以发展的资源日益减少,导致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阻。

2.2、生态环境恶化。气候的恶化导致我国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又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大面积的耕地丧失了原有的肥力,耕地减少的同时产量也随之下降。另外由于人们破坏性的开发森林资源,导致草地“三化”现象严重,对于发挥森林与草地的作用来建立健康的农业环境产生很大的阻碍。

不仅如此,农业生态系统被破坏,污染现象加剧。由于城市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我国大部分河道受到严重污染,近年来发生的如太湖蓝藻事件等一系列问题显示出水污染问题的严重。耕地也受到了污染,农药残留与河道污水导致了大面积的耕地土壤结构被破坏,农产品质量下降。

2.3、农民收入少,生活负担重。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但与农民投入的高成本相比较而言,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并不算高。再加上物价的持续上涨,农民生活开支进一步加大,生活负担并未出现大幅度减轻。在并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比东部地区农民收入低很多,生活压力很大。

我国农民数量大,实施农业补贴的可行性不大,并且对农民的帮助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2.4、农业结构调整不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促进产业多元化,增加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然而我国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却出现一些偏离目标的地方。问题之一在于农业信息化程度低下,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农民个体只为当下生活,不能从长远的角度进行科学的结构调整。此举往往创造不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反而会造成产业破坏等不良后果。

此外,有些政府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不考虑实情盲目调整,给农民生产收入带来不利影响。

3、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建立环境控制机制。建立完善的环境控制机制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环境保护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步骤。保护环境工作的前提任务之一是让社会尤其是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对自身生活发展的重要性。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然而我国农民的文化与思想水平普遍较低,可持续观念薄弱,导致产生许多破坏性生产行为。政府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向社会宣传环保与农业、生存之间的利害关系,让社会尤其是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的重要性。

3.2、增加农民收入,宣扬计划生育。农民生产不能形成规模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发展资金短缺,政府如能给农民提供更多贷款援助,就可以帮助扩大生产资金,农民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经济收入。在生产技术上,政府一方面要鼓励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及时帮助农民引进符合地区农业发展的先进生产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

3.3、进行统一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政府需要让农民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强化农民的大局观,纠正农民小农思想中的错误,由政府进行统一的结构调整,避免农民随意、胡乱调整。

4、结语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将不断遇到新的难题与障碍,政府需要及时调整政策体制来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从事农业研究人员要不断总结、创新新的发展理论,将理论用于实践,农民与相关农业成员要不断摸索研究更适合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路线,以促进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已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在不断的调整与进步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为了适应不断膨胀的社会需求,农业发展以多元化方式发展起来。而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态农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们依然不得忽视,生态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通过以下几方面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在生态农业理论研究方面,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有着一套复杂的系统理论,它包含农、林、畜、生态、资源、环境等多种学科的支持。与以前的研究不同,它的研究往往是针对某一学科的。所以大多数人只是对这套理论中的某一方面有了解,并没有深入研究生态农业的内在联系。看待生态农业需要以一个综合的思维角度,对各学科进行分类,整合,评价,模糊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新的生态农业体系。

在生态农业技术条件方面,生态农业有着一个复杂的系统关系,它包含各种组成充分,这些成分也相互影响。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各种组成成分的发展也各有不同。比如说,在一个整体的生态农业环境中,首先要看到主要组成成分,然后是次要组成充分,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主要成分发展缓慢。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而简单依靠一些经验,实现生态农业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的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的引进等问题。

在生态农业产业化方面,生态农业满足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它可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发展目标依然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完成目标的手段太过单一,根本无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随着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遇到崭新的机遇,同时也面对新的挑战,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实验和研究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许多生态农业试验点不断涌现,并创造出较为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基塘式水陆结合模式以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典型代表。

通过这些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生态平衡,实现生态与农业的相互融合。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能力转换,相互组合,适应优化,依靠现代化技术支持,发挥可持续能源的效率,实现多样性优势,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二、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技术推广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一方面,新技术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改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不足,丰富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理论。谈到将生态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有效整合,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什么是整合,整合就是发挥事物内部各各分支的特性,使得内部能够和谐有效地开展开,有利于整体的全面发展。生态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整合就是让生态技术存在于生态农业中,又有效推动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新的方式,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三、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思维

生态农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思维。转变传统的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大众的认可与支持。生态农业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要。也可以这么说,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产业化投入,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利用技术的手段使得生态农业理论更加丰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理论铺天盖地,可谓是层出不穷。可是它们真正的价值却是参差不齐的。当下可持续发展是时代主流,每天都有新的发展问题在出现和发展,大多数人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着先进的理论。通过理论的学习,寻找适合生态农业的给养,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过程的总结,是无法孕育出新的发展方式的。没有正确的理念的支持,就没有正确的发展目标。而理念还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变化。过去的理念,到现在可能已经过时了。而一旦理念与现实不符,任何努力都只是徒然。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秸秆;沼气工程;发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S21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42

1 我国秸秆沼气工程的发展现状

1.1 秸秆沼气工程的技术难题

秸秆沼气工程主要是将农作物收割之后遗留的秸秆进行分解,通过这一过程产生出大量的沼气和沼渣。秸秆沼气工程作为最近几年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新技术,一经推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其不仅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能大大降低原材料的成本投入。虽然我国在秸秆沼气工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秸秆的特殊性,在其技术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本文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1.1.1 投入产出比例失调

秸秆沼气工程的建立初衷就是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农民增加收益,但是,本文通过调查发现,在现阶段的秸秆沼气工程中,投入产出比例严重失调,会出现很多入不敷出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秸秆本身含有较高的木质纤维素,这就导致其在厌氧消化技术方面的投入成本偏高,回报相对较少。

1.1.2 易造成酸中毒现象

秸秆沼气工程在消化的过程中,由于秸秆自身的固体浓度相对较高,会产生非常大的酸气,但是就目前的技术来看,又无法有效地在接下来的消化中将酸气消除,久而久之,非常容易造成酸中毒现象,不仅对于整个工程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工人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

1.1.3 进料相对困难

进料困难也是现阶段在秸秆沼气工程一个非常大的难题,由于秸秆自身体积大、密度小、无流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进出料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进度,最终导致经济收益的减少。

1.2 秸秆沼气工程的分类

1.2.1 固态消化

在秸秆沼气工程中,固态消化是其非常重要的类型,固态消化还可以根据投放物品的不同分为连续式工艺和顺序式工艺这2大种类。固态消化,顾名思义其在整个工程中的温度都非常高,这也给整个工程的温度控制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现阶段,我国的固态消化主要以顺序式工艺为主,这能够帮助设备进行温度的有效控制,也能保证整个系统充足、稳定的产气量。

1.2.2 液态消化

与固态消化有着很大的不同,液态消化主要是利用搅拌的方式去进行作业,这种作业方式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动力上都拥有固态消化无法比拟的优势,相对固态消化而言出气率也较高,作业之后产出微生物的废弃物也能得到有效的分离,因此是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1种秸秆沼气工程的作业类型。

1.2.3 固液2消化

固液2消化的作业类型是最近几年刚刚兴盛起来的1种秸秆沼气工程的类型,其结合了固态消化和液态消化2种模式的优点,可以划分为一体化两相和分离式两相厌氧消化技术。这2种厌氧消化技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了我国秸秆沼气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

1.3 现阶段我国在秸秆沼气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1 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因此经济能力相对有限,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经济投入的行业有很多。虽然现阶段我国政府已经在秸秆沼气工程方面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支持,但是秸秆沼气工程与传统动物粪便的沼气工程相比,存在着风险大、投入大、收益低的缺点,这就需要其自身有一定的自负盈亏的能力,然而,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秸秆沼气工程的实际情况调查发现,其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1.3.2 经验不足

我国的秸秆沼气工程项目刚刚运行了3a,因此经验非常不充足,在很多技术领域和层面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实践。

2 我国秸秆沼气工程的发展趋势

2.1 多元化转变模式

沼气工程最初是通过动物的粪便实现的,现阶段我国在动物粪便的沼气工程方面技术相对已经成熟,因此,秸秆沼气工程也应该向其吸取经验,开始转向多元化的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一以秸秆作为原材料的做法,开始更多地融入动物粪便和生活垃圾等等,这样既能很好地节约成本,也能保护环境。

2.2 改变经营管理模式

秸秆沼气工程应该彻底改善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渐向专业化进行转变。各个部门实行专业化的岗位责任制和CDM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整体运营,以便于在今后的发展中实现整体专业化的转变,实现整个秸秆沼气工程的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

2.3 开发秸秆沼气工程产品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现状

引言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在耕地减少、人口增长及农业生产产业结构亟需变化的前提下,农业机械化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保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之一,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条件。农业机械化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模式,更为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国家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根基。自2004年国家颁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老少边穷地区、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依然很低,机械设备配套措施更为落后。所以,对下一步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的研究迫在眉睫。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正如上文所言,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晚、发展空间大、发展速度快。较之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而言,还比较落后。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区域经济发达、农业生产根基厚的地区成为农业机械化改革的先锋,开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先河,取得了可喜成绩。具体而言,形成了一整套与区域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农业机械化生产理论体系,并能在实践中强化,促进理论的创新,丰富实践经验。但就我国整体而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仍不尽如人意。首先,区域发展差异性加大。以我国版图为基础,东部地区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地区落后。这样的现状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是密不可分的,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有资金投入,同时能接受更先进的思想理念,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尚无大量资金投入,造成发展缓慢。其次,城乡地区差异化加大。以城市规模较大的省会城市、地级市为中心的辐射圈内,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县、区级城市的辐射力度小,周边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在山区、土壤贫瘠的地区,机械化发展更为落后。最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整体水平偏低,这是由于当前农村土地模式和农民传统耕作思维导致的,大面积土地被分割为小块,不利于大面积机械化的开展。这样的现状也为下一步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空间和潜力,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2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

2.1 农业机械化投资的变化

农业机械投资主要体现在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上,如果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不足,那么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低,但是如果单位面积农田投入动力过高,也会造成投资浪费,效率低下。据统计,在201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9.48%,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为0.38kW/亩。其中位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第1、2位的黑龙江和新疆,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分别为0.25kW/亩和0.26kW/亩,分别位列全国第23、21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位列第6位的山东,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达到0.67kW/亩,位列全国第1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位列第22位的湖南,农田单位面积动力投入达到0.68kW/亩,位列全国第3位。”①这样的投入变化是因为不同区域内地貌、土地整治和作物品种、种植方式等不同,所以需要的单位面积投入不同。长久以来,我国将单位面积动力投入进行一刀切式的划分,没有考虑到以上因素,所以单位面积内动力投入有的不足,有的过剩。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中,由单纯动力投资数量统计升级为高效、优质的投资,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生产特点,科学认识农业机械化投资的变化。

2.2 农业机械化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

我国针对农业机械化出台了专项法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经过多年发展,农业机械化比例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2004年制定的法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已经体现出不适应的情况,例如其中第28条规定:“国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安排财政补贴。燃油补贴应当向直接从事农业机械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放。”②但这一法律条文在实践中一直得不到落实,农民和相关组织并未得到燃油补贴。在油价上涨、税费高涨的当下,如何将法条落地,落实燃油补贴和税费减免,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法律和战略并行,更是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组织的期盼。

2.3 农业机械化配套扶持政策的完善

农业机械化配套扶持政策包括农业生产作业补贴、企业――合作社共建模式和农业机械维修保养人员的培养。当前我国针对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的补贴形式只有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并无其他补贴。相关部门可根据区域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区域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推行其他农机生产补贴项目进行试点,试点时间可选择5到8年,再大面积推广。企业――合作社共建模式是指农机生产企业与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合作,对品牌销售相对集中的农机,企业提供资源,对合作社中的人员进行培训,提供整机和零部件等设备,对所销售的农机具进行调试、维修和保养。最后,农村地区受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去经济发达地区谋生,在村镇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农业机械维修专职人员难度大。所以要结合农村发展,通过下派、驻村和培养等方式使农机人员真正为农村服务。

2.4 农机装备的升级

农机装备是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基础,其性能和数量体现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随着农业生产精细化,在不同农作物生产中,需要不同的农业机械。例如甘蔗种植、棉花种植,当前配套农机功能尚不成熟,仍主要以人工劳作为主。而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高端机具还是以日美品牌为主,国产品牌农业机械处于中低端。所以,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产农机的精细化程度和技术水平。

2.5 农业机械化大面积应用的开展

农业机械化大面积应用的领域一是指产业领域扩展,由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产业领域延伸。二是实现各区域机械化生产协调发展,协同共进,在粮食主产区、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南方地区,特别是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农民收入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对农业经济升级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应总结经验,从法律法规落实入手,将农业机械投资、农机设备更新换代、相关配套设施和扶植政策推行到基层,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大面积地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全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注释

①杨敏丽.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探讨[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5(3):4-9.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S].

参考文献

[1]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0(2).

[2]王图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以重庆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3(3).

[3]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行对策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增长到目前的51.27%,城镇人口也从1.72亿增长到6.9亿。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经验等,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内围要求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和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在要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力求降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赋予了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保护的双层含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及生态认知等。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助于广大旅游者身心愉悦、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财富积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社会结构逐步转向多样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二)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

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

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

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突显生态,重点建设。

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创新。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五)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

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3]张芝敏.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2(6)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发展;研究

1农机维修的发展现状

1.1经营体制民营化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维修点都是以个体经营为主,国有企业的专业农机维修点数量极少。而且在农机维修方面,大部分的维修点也只能进行简单的维修,并且经营效益低。

1.2农机维修行业边缘化

相对于其他机械,例如汽车等维修行业,农机行业往往只寄托在某个维修行业当中。市场上极少有专门维修农业机械的单位,相当数量的维修点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逐渐转向汽车、工程、机械等维修业务,农机维修业务已经越来越少,逐渐趋于边缘化。

1.3维修方式单一化

农机的维修一般途径有3种,生产农机的企业提供的“三包”服务;农机维修点承包“三包”期以外的维修服务;自行进行修理。对于还处于“三包”期的农机来说,还能保持正确的维修。而一旦过了“三包”期,据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机器零件修理已经转变成了零件更换。这不仅加大了农民的负担,而且还使得维修人员的水平逐步下降。

2现阶段农机维修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政策支持,管理不到位

在购机的过程当中,国家的农业机械的购置、农机工程的培训、农机专业合作都有其相应的政策支持。但是唯有农机维修方面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相应的扶持,这样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推动,导致农机维修发展的困难。

2.2缺少专业的农机维修人员,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在从事农机维修的大部分人员来看,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的考核的业余人员。又或者是从其他行业的维修兼职农机维修。这样就导致了修理的不专业,而且也不能对新机型或者需要较高维修技术的机型进行维修。从而导致维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还出现使用假冒伪劣配件进行维修的现象。

2.3缺乏发展后劲

由于农机维修行业的效益低下,而社会资金也不愿意往农机维修方面投入,再加上修理行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希望从事于农机维修行业,甚至出现有些院校停办农机维修专业,使得农机维修行业缺乏人才,行业发展出现尴尬局面。

3对农机维修提出的若干建议

3.1给予政策扶持,完善管理制度从事农机修理的相关从业人员以及有关领导应该多多呼吁,积极争取政府对农机维修行业的政策扶持。并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条例,对“营业合格证书”进行核查,严把维修市场关卡,健全农机维修市场的管理服务体系。

3.2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农机维修行业的专业性要求较强,技术含量较高。随着新型农机的不断推出,所对应的维修技术也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政府于农机管理部门应该想办法对从事农机维修人员进行阶段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对于一些农村落后的地区,也应该设置专职人员定期的去进行宣讲有关农机的知识,使农民懂得基本的机械保养知识。

3.3扶持农机维修行业为了使得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更加稳定,对应当下农机维修行业缺乏后劲的情况。组织建设现代化的标准维修车间,改善农机维修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并根据情况适当的对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使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于农机维修行业。

4结论

农业机械的发展是保持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提高,农业机械设备也逐步趋于高端化。因此,农机维修工程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维修人员。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的管理假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不仅是广大农民以及农机维修企业的迫切需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树荣.对农业机械维修保养现存问题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4(04):64-65.

[2]邱燃,杜川东,王涛.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发展与维修工程[J].吉林农业.2011(07):187-188.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摘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各类经济发展模式都开始向信息化与产业化方向不断改革,也正是基于此,本文特以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的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基本概念的论述,了解我国当下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发展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开始由原来的向现代化农业发展逐渐过度,尤其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不断实施,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必须向信息化产业化方向逐渐迈进与改革。在刚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是未来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协调稳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与改革方向。”为此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时代下,要想提高我国综合国力,首先必须实现我国农业的信息产业化改革,唯有将科学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与经济增长模式引入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保证我国国民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所需。下面我们就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农业信息产业化予以了解与认知。

1、基本概念综述

1.1 农业信息

所谓“农业信息”,其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类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信息资料集合。一般而言,农业信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农产品价格及其农贸市场供求信息。不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化农业,市场销售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农产品整体市场供求关系及产品价格直接关乎生产者的实际利益,也影响着未来农业生产发展的总体走向,此类农业信息又叫农业生产基本信息。

(2)农业劳动力、劳动资料等劳动要素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只有通过对基本的原材料、劳动资料与劳动力等农业要素信息的专业化整合,才能实现其农业生产的规范化与规模化。

(3)国家农业宏观政策信息。我国奉行市场调节为主体,国家宏观调控为辅助,其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相关法律法规是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遵循与重视的根本,尤其在国家整体经济形势与政策变动时期,农业经营者更应关注国家相关宏观政策信息,及时调整其生产与经营方向。

(4)农业科技信息。科技信息不但是高科技产业发展核心,同样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一些新兴科技成果若应用于农业生产,常常可以引发某个农业生产的巨大变革。

1.2 农业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在科技信息技术广泛 应用的基础上,对农业信息资源所进行的信息综合采集、汇总整理、优化分析及传播的信息化过程。其目标在于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发展的全面融合,加速农业产业化改造,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效率与市场销售水平,实现农业持续、高速、稳定化发展。结合于农业信息分类类别,农业信息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2.1 农业资源信息化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的巨大需求,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整体环境资源,由南到北,类别差异较大,各省市地方土地土壤特性与产业发展类型也各有不同,例如华中华南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资源较为肥沃,淡水资源也很多,是我国农业发展与粮食生产的主要集中场所,而西北地区土壤较为贫瘠,相对于南方地区,北方发展更为注重工业化发展。要想实现农业信息产业化,首先必须实现我国各种农业资源与环境数据资料的信息化,借用遥感技术、环境监测技术、GIS定位技术,对我国各类农业资源与环境信息加以确立,并将其以网络的形式共享出来。

1.2.2 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

农业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 如农药、化肥、种子、生产工具等),就目前而言,我国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市场较为混乱,各类资料见的品种、质量与价格差异较大,传统农业生产多以当地农产品供销社与工厂为主要生产资料来源地,对其他地区农产品信息资料了解并不广泛,相对而言,我国各地农产品工厂也苦于难以需找到大量销售客源,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对当前农业市场的生产资料与市场销售现状予以信息化处理,通过大量互联网实时农业生产资料信息的,了解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参考网络信息及时调整生产资料价格,以此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的优化改革。

1.2.3 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化

我国国家出台的各类农业政策,不但有助于国家农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而且对于农民自身的销售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加强我国农业政策法规的信息化改革,一方面有助于各省市农民大众对于我国农业政策信息的了解与把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国农业信息法制化、规范化的建设,随着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开始向商业化、知识产权化方面改变,为此,有必要对我国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中农业生产者、销售者、管理者等各类信息化主体间的权益加以法制维护与保障。

1.2.4 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

科学技术是国家产业优化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农业发展更是如此,优良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作物品种往往直接关乎农业生产者自身的切实利益。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实现农业信息产业化的标志之一就是要保障农业科研技术与生产间的协调统一,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全国新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及时向农业生产者提供最新、最权威的农业生产科研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

1.3 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历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发展环境与时间的不同,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分别为农业信息商品化、农业信息产业化。

1.3.1 农业信息商品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互联网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生产由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低效率劳作,向科技化、科学化方向不断改进,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宝贵性,农业信息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社会逐渐出现以满足人们信息资源需求为目的的盈利性农业信息商品与服务,这是农业信息产业化的萌芽与起步。

1.3.2 农业信息产业化

在大量、零散农业信息商品逐渐累积与发展过程中,小范围、单一性农业信息产品开始向集中化、规范化农业信息方向改革,其信息产品的生产也开始向规模型产业化方向不断改进。尤其在当下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过去简单的信息商品开始以互联网络为基础,发展成为集农业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反馈与信息服务为一体的集约型知识密集产业。

2、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建设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但整体发展较快,发展趋势较为平稳。其实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正式以系统工程为依托,将电子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工业、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行列后,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及硬件网络基础设备的不断完善,我国农业信息开始由商品化向产业化逐渐过度,2010年,在社会各界及政府支持下,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已初见成效。发展至今日,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建设在数据库资源、信息化网络、精准农业及农业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2014年,应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国农业部信息中心逐步加大我国农业经济信息网络的资金投入,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已实现全国各省市农业厅局联网及农业信息集群化改革,完善并建立了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国家农业信息网络数据库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在其影响下,目前我国各省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已建立了局域网,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一批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为主体的农业信息类网站,其在网络信息化水平上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2.2 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对互联利用整体发展态势较为良好,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当前我国所具备的农业资源水平尚且难以满足广大农民与企业日益提高的农业信息需求,其信息产业化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大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农业信息资源规范化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建设主体是政府部门及各类农业资源类门户网站,由于其彼此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行业统一规范,其在对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与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各网站所采用的农业信息资源格式的不同,严重阻碍了其信息资源间的相互沟通交流,颇有“各自为政、各圆其说”的意味,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站农业信息资源质量与准确性的局限,还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资源彼此间的共享,造成其资源的严重重复。

2.2.2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提升,然而在对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方面,其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受农业信息产业化前期发展及计划经济影响,我国传统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多为政府部门建设并负责运营,其主要用于政府决策,对于农民及企业的指导较少,尤其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规范,当前我国各类农业信息部门各自为政,在网站的基础数据建设方面缺乏综合性、全面性。另外在数据库的建设上,大多数农业信息网站数据库资料仍停留于文献理论资料层面 ,对于数据型、实践型的数据库资料较少,而且网络资料低端数据重复率极高。而且由于相关资金匮乏,在对农业资源数据网站的建设也较为简陋,多数网络资源较为落后,时效性较差,其在信息内容方面难以反映我国农业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这严重阻碍了农业信息间的交流,尤其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代,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

2.2.3 农业信息产业化地区发展不平衡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华南、华北地区WWW站点数占全国总站点76.5%,从这一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沿海城市及地区不论是在经济基础还是科研技术水平 上都占据着极大的优势,由于基础设施差异,南方地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在农业信息产业化与服务普及率程度高,在此基础之上,农民能够及时获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国家最新的农业政策,并根据当时农业市场情况,及时调整自身农业生产与经营策略。而在东北、西北地区,大部分农村整体经济水平都不是很高,其信息获取渠道较少。这无形中加剧了我国南北建设间的差异性与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平衡。

2.3 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建设滞后原因分析

2.3.1 农业信息产业化意识淡薄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实现应以政府为主导,基层农民与企业共同协调与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部分政府部门及企业在对国家农业信息化的认知上普遍存在偏差,这也是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所在。目前,我国在对农业信息产业化认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忽视我国农村落后现状与科技信息间的客观联系,认为农业的发展与农业信息交流间没有主观上的联系。二是将农业信息化等效为信息技术与设备,其认为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购买计算机设备、铺设网线,建立网站并信息,这两种认知都将农业信息产业化过于片面,其对农业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的本质内涵缺乏必要的认知。

2.3.2 农业管理体制改革迟缓

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其管理体制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对农业信息的收集与整合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以我国当下农业生产环节为例,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产中环节多由农业部直接负责管理,而粮食种子购销、农产品后期加工、农资供应等农业产前和产后销售环节由其他农业部委负责管理,整体管理体制缺乏链接性,其农业信息综合性与信息集成性水平较低,难以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这常常会导致大量农业信息的漏损,影响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的改革。

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迟缓性还体现于其规划工作滞后,虽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要加大对农业信息产业化整改力度,然而当前我国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威可惜的农业信息产业化建设规划章程,这直接导致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建设的盲目性与无序性,重复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象严重,其不但在经济上造成了浪费,还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全面协调有序发展。

2.3.3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然而就目前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改革建设现状而言,我国农业整体机械化水平较低,水利灌溉设施较为落后,大多数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仍依靠于畜力和人力等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其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改革。由于缺失必要的物质资本,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中西部地区农业信息传递载体仍以传统纸质为主,科学化含量低,在对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上更是缺少必要的人才与经验。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常常会出现数据传输网络断层,这种数字鸿沟不但阻滞着我国农业企业与部门间信息化交流,也阻碍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与推广。

3、未来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建设改革与完善

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我国农业生产与改革,其关键在于对网络信息资源与技术的综合运用,要想实现农业信息产业化,一方面要重视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对其已获得资源的综合管理与利用。

3.1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在电子信息互联网时代,我们应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业信息资源加以整合,首先在农业数据的收集方面,要切实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通过对现有农业实践的总结,建立良好的信息模型,通过对现有农产品销售市场现状的分析探究,发现其农业生产与销售的潜在规律,并具体结合国家实际政策方针,以高速度、交互性信息网络为载体,加强基础农民与农业企业间的沟通联系。

3.2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立法工作

为解决农业管理体制改革迟缓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通过对农业相关资源开发的立法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一体化改革,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支持农业信息市场交流的规范化。另外,政府还应对农业信息标准予以统一规划,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与管理作用,以此解决各农业生产地区间信息交流障碍。

3.3 开展国际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要想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前列,在农业生产方面,我们必须积极开展与国际间的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应认真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长处,利用网络会谈与资料互惠的方式,借鉴其信息产业化模式的同时,将自身优势农业信息资源推广出去,让国际了解我国农业现状,以此提高我国对外农业贸易,将我国农业推广到国际舞台。

4、结论

综合全文论述,在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改革仍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而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发展方向所在,也是未来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大势所趋,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同时加强国际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合作,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的整体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红维,关于农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

[2] 傅洪勋,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

[3] 何泳辛,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