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1篇

了解艺术的本质,首先需要了解艺术本质的重要特征,特征是事物区别于外物的重要标志。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研究,可以从其显性的外部特征和隐性的内部特征着手进行研究。 

一、艺术本质的外部特征 

艺术作品是人们接触艺术的重要窗口。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听一首悦耳的乐曲,都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因此,要想理解艺术的本质,首先需要理解艺术本质的外部特征。艺术本质的外部特征可以归纳为形象性、审美性和主体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最突出的特征 

艺术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反映的基本形式,艺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人们通过感性的艺术形象表达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不同的艺术种类有着不同的艺术形象,从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划分,大体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和文学形象四种类型。它们增添了艺术形象的审美色彩,丰富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性是艺术特有的属性 

审美性是艺术特有的属性,是人类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艺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强调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艺术家主观创造出来的,这种创造性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与自然美有着重要区别。艺术作品的审美性不仅表现了内容美,更表现了形式美。艺术以其特有的形式生动地表现出内容的美感,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曾提出“意在笔先”的说法,强调意念产生在构思之前,艺术作品应凸显内在精神。艺术的审美性强调人的主观创造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结合的产物。 

(三)主体性与艺术密不可分 

艺术的主体性贯穿于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物态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产物,不同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会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因而艺术作品也有鲜明的主体性色彩。欣赏者是艺术欣赏的主体,不同的欣赏者在欣赏同一件艺术作品时会因为自己所处时代、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不同的审美感受体现出艺术欣赏过程中强烈的主体性色彩。 

艺术的形象性、审美性和主体性构成了艺术本质的外部特征。艺术生动的外部形象能够给人鲜明的审美感受,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艺术独特的魅力。 

二、艺术本质内在规律的特征 

如果把艺术的外部特征看成艺术的表现,那么其内在规律的特征就是艺术的升华。关于艺术的升华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艺术应当具有思想性 

好的艺术作品必须是一件能够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产生共鸣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作品必须带有思想性。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的思想性就是艺术作品应当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研究艺术作品,人们了解了其所处时代的人文背景、文化环境以及该时代人们的思想潮流,使艺术凸显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二)艺术应当具有情感性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感情。”情感性是人们对于客观生活的特殊反映。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带着自己对客观自然的感悟和体会进行创作。因此,情感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在艺术鉴赏活动中,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用心的赏析,理解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联系自身,从而与其产生共鸣,与艺术家的情感相碰撞,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是艺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重要标志。 

(三)艺术应当具有想象力 

想象是艺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活动。艺术创作活动以客观世界作为灵感的源泉,它并非单纯地再现客观生活,而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想象进行加工创造,将生活中所见之物进行升华,从而创造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作品。艺术鉴赏活动同样与想象密不可分,如人们在欣赏音乐时,需要通过想象将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在大脑中组合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想象力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 

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艺术本质问题可以从它的特征入手。特征是本质的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艺术是由艺术家主观想象创造出来的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的审美形象。主体性、形象性、审美性以及思想性、情感性、想象力都是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武术服饰;艺术符号;象征

武术的各大门派、拳种套路,共同组成了中华武术,其中每个门派、每种拳种都有其自身的生活信念、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和现实创造,中国武术服饰的艺术性实际上就是不同套路中身体技术特色的文化符号象征。每一种武术套路的服饰,既是一种符号,又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它的生成、积淀、延续,都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宗教、历史、语言、艺术、科学的发展有关。每一种武术套路服饰的生成,都是这个武术套路精神、文化发展的一部史诗。通过对武术服饰作为艺术符号的象征性研究,管窥武术文化的艺术人文内涵,透视人类的艺术审美情趣、不同时期的文化情结,抑或是不同文化所表达的生命情感特征。

1武术服饰是一种艺术符号的象征

1.1服饰与文化符号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的总和”,[1]而服饰则是人类这种符号能力的最为重要的形态。因此,文化是一个有其自身生命和自身规律的自成一体的系统,其功能在于使人类适应自然界,以保证人种的生存和延续。但人类的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人类对符号能力的运用才使得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延续成为可能。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但“语言并不是人类唯一的表达工具,它不能完成全部情感的表达。”[2]所以人们力求在语言之外去寻求其他情感表达的途径,而服饰正是“有着象征内涵的事物”[3],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因此,非语言的事物,当人们用它来代表另一事物,表示一定概念、思想感情,并通过它来记录和传承人类文化时,它就成了文化符号。

1.2武术服饰与艺术符号的形态与表意特征的契合

艺术符号是文化符号系统中的非语言符号中的一类,它作为一个传达媒介只有在与艺术意象及艺术形式达到最佳结合时才能建构起来。也就是说,艺术符号的生成必须构成双重契合:与审美意象的契合和与艺术形式的契合,要达到这种双重契合,服饰的设计必须对这个新生的艺术符号进行文化和审美的挖掘。只有这样,这个艺术符号,才具有文化与审美的特殊性。武术服饰艺术构成的元素符号:造型、材料、工艺、色彩等,从不同角度传达出武术套路文化心理。武术套路服饰艺术的文化性,构成其形式的元素符号同时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由物质材料组成并受众多物质因素限制、表现使用功能意义的“物质形式”,又是一种“浸透着情感的”,[4]表现着精神方面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有着明显的“艺术符号”的典型特征。武术服饰是一种意义丰富的文化符号,是武术文化的标志,中国文化的标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是人类文化的历史标记,也是人的历史的文化象征。”[5]各武术套路通过利用服饰的造型、材料、色彩、工艺,激发人的视觉想象和情感体验,通过隐喻暗示、联想对比等方法,传达出武术套路特有的武术套路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武术套路中,服饰甚至有着记史述古的符号功能和教育、伦理等职能。因此可见,武术服饰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是武术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武术文化发展过程的文化象征,这种文化象征的意义在于通过武术服饰的设计与制作去窥视武术文化外在“形态性”与内在“表意性”的内涵与外延特征的统一。

2武术服饰艺术的外在形态性

2.1意识形态的物化: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

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统一,它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它可以使人在艺术创造和成果审美的情感中引起精神的共鸣和达到最大强度的精神交流。不同的武术套路服饰,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对自然灵物的崇拜或的“遗留”[6]。不同的武术套路服饰中,样式或饰物往往有一些与众不同,表现出强烈的本武术套路特色,是该武术套路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特殊的衣物饰物,一般与御寒、遮羞、美观、财富、权力等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却在武术服饰中拥有一种崇高或神秘的意味。各武术套路为了表达自己的身体文化,通过武术服饰,创造了许多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体现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符号,并绣、染在武术服饰和其他与武术相关的事物上。人类许多行为最初只是模仿,是对直接经验的继承,通过特定的行为影响和控制身外的事物,如早期的“图腾”。“效法自然、摹仿自然的文化实践是存在于人类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人类的早期或文明时代的初期,这种色彩显现得更为浓厚。”[7]在意识思维物化的过程中,将“意象化”[8]的情景复制到本体实物上。比如:武术套路服饰的刺绣,多以盛开的生机勃勃的鲜花,抑或是栩栩如生龙玉凤等等为主要背景。它所体现的是人们在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将自然界的艺术元素镶入到个体意识想象的空间里,再通过物化的形式“具象化”[9]的表现出来,通过刺绣图案象征自然生态的和谐。所以,各武术套路服饰中出现的刺绣图案是人类想象意境中的具有创造性艺术符号的表达,是构成各武术套路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

2.2非意识形态性的物化:标识性的“品牌”象征

人是使用文化符号表达意义的动物。各族人民大量使用审美符号的象征来表达各族文化的意义。[10]这种审美符号的象征是各族文化符号体系的一部分,是凝聚各族人的精神,吸引各族人心的向心力,是识别认同符号。同时,由于各个不同武术套路、门派之间的文化差异,其服饰的风格必然存在迥然不同的文化特色。而所谓形态性,是指文化符号所指代的物态属性,[11]它易于人们通过文化符号的外在形态认识和掌握文化的根本属性。在武术服饰文化中,服饰作为武术文化的外在性文化符号,它也具有对各武术套路、门派标识性的“品牌”[12]象征意义。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通过服饰的设计、剪裁、色彩等艺术元素,成为了辨识和熟悉不同武术套路、武术门派的文化品牌的重要因素。我们也就可以利用武术服饰不同的艺术符号特征去发现不同武术套路的风格特色与文化底蕴。如太极拳服饰对于太极拳本身而言,它具有“品牌”标志性的代言作用,对于其他武术套路,它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于其本体而言,却是可以互相认可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是太极拳用来对外是“本我”与“他者”[13],对内是“我”与“我们”的识别认同符号。对内的习练太极拳者,只要见到太极拳服饰,一眼就能识别是同一拳种的爱好者,从而产生亲近的认同感。对外的武术套路习练者,也能通过服饰的不同艺术符号特征,判定出这一服饰文化符号背后的本质文化属性———太极拳。各传统武术套路的服饰各不相同,每一类服饰就是其文化支系的符号,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历史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模式,是各个武术套路生存、发展的本能所致。

3武术服饰艺术的意象表意性

3.1审美意象非理性符号的“表魅”象征

用意象性的审美观念,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情感。[14]武术服饰上的纹样摆脱了逼真的摹写,让人进入意象的审美世界,一个神奇的使人类心灵获得自由的非理性艺术王国。在这种意象性的艺术思维里,设计者天马行空,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将所有的形象任意夸张抽象变形。如,武术服饰中的象形拳服装,从审美的角度看,它是设计师们通过观察人与自然的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根据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具体物象中的抽象而来,从象形拳的形成过程管窥[15]武术服饰这一艺术符号化的过程,发现是武术服饰在经过审美意象的非理性化后。它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或“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16]的艺术品。经过岁月的淘洗和传承积淀,其间渗透、灌注、表达着中国古人的自然崇拜、审美和艺术情趣。武术服饰的魅力在于不受理性形象的约束,放任其艺术想象力在非理性的世界里自由驰骋,用意象性的审美观念,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受众者们通过武术服饰的“表”,即服饰的外在显性特征,通过视觉语言和身体互动转换为对武术服饰文化内在意蕴的一种体悟,甚至是对武术文化的“表”与“意”的魅力解读。武术服饰设计中的艺术文化符号的象征性,正是通过其自身的华丽的“表”,表达其背后浓厚意蕴的非理性审美“意”的特质,使武术服饰文化在对武术文化进行融合的同时,达到自身“表魅”的象征性意义。同时,也正是其象征意义,才使中国武术文化的艺术性变得情深意远,韵重味浓,审美价值大为提高。

3.2勾勒传统与现代服饰人文情结的象征

武术服饰艺术符号所蕴含的武术套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当代服饰设计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日益为世人所喜爱,已成为中华武术套路精神和武术套路意趣的标志之一,为设计师们创作各种风格的服饰设计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使现代服饰设计得到升华。自2008年武术以特殊身份进入奥运会开始,武术热潮在全世界范围内掀开,[17]与此同时,作为武术文化一部分的武术服饰也作为一种对武术表意象征性的宣传物开始面向全世界。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们汲取中国传统武术服饰艺术文化符号的精髓,挖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常常采用丝绸织锦、刺绣蕾丝等材质展现中国主题,借这些充满寓意的传统武术服饰文化符号来表达喜庆吉祥、祈福消灾、寄寓理想与希望。武术服饰设计师也在现代服饰的审美中经过解构、重组、整合等手法重新演绎武术服饰,衬托出武术戏剧般的舞台效果,使武术服饰更具东方情调,给武术文化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而现代服饰将武术服饰的某些元素融入晚礼服、日常生活服装当中,并在工艺制作、装饰手段和造型处理上,注入时尚,使其与现代的大环境相融合;通过对装饰工艺和现代材料的处理,切入流行元素,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恰到好处地把武术服饰的设计理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中国武术服饰文化的艺术性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出现在世界的视野内。

3.3创造者与受众者的生命情感象征

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是形态性与表意性的统一[18],它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它可以使人在艺术创造和成果审美的情感中达到最大强度的精神交流。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象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以约定俗成的武术套路的艺术展现达到人们心理效应的意象过程,借助着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来把握服饰中意蕴的一种思维方式。武术服饰元素由人们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19]而服饰的艺术文化符号更是人们寄托生命情感的归宿。武术服饰创造者的每一次设计、制作过程,都是一次自我情感和思想拓开的升华,使自身审美意识和对物化思维方式的的意象性不断丰富,以求通过其精心创造出的艺术品———武术服饰,实现他对生命情感的崇高追求。武术服饰是具象的服饰,作为象征符号的服饰,在本质上是特殊的一种语言。表意象征性形式的服饰是各武术套路的习练者与“受众者”进入艺术语言的中介,武术服饰的受众者们通过武术服饰的艺术性修饰协同身体技艺的难美性展现,表达其对生命的高度热爱和情感的高度升华。在武术服饰的艺术语言和受众者身体语言的融合中,使人们对武术服饰实体本身的意象性地展开视觉意境的想象。这是人们通过不同艺术语言的象征性表达个体生命情感的形式。因此,武术服饰成为象征性的艺术符号,是人们赋予它情感的高度象征意义。

4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服饰艺术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及鲜明而复杂的艺术文化符号象征,正是有了象征,中国传统武术服饰变得情深意远,韵重味浓。正如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的那样,“衣与饰的结合,突破了衣着原有的单纯基本功能而取得了复杂的象征作用。成为亲属、权利、宗教等社会制度的构成部分,更发展成了表现美感的艺术品,”[20]显示出武术套路精神活动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杰.基于文化符号圈理论的太极拳文化符号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12(12):85-92.

[2]张璐婧.汉字的表意性和对外汉字教学[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5):87-89.

[3]许铁汉.象征: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意追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5(5):70-72.

[4]赵健伯.文化符号视域下的“云南十八怪”[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2):60-64.

[5]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2.

[6]于瑞华.民族文化符号在影视设计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08(6):24-25.

[7]王亚婷等.汉子字体本身即为一种隐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3):B01.

[8]陈保磊.从审美心理学视角论武术套路动作意象[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9]陈保磊.从审美心理学视角论武术套路动作意象[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10]方国清.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一武术之研究[J].北京体育学报,2011,34(8):36-38.

[1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72.

[12]冯聚才.文化符号与文化软实力[J].开封大学学报,2012(3):1-4.

[13]贾磊磊.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表达———论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传播效应[J].现代传播,2011(12):17-21.

[14]吴学君.试论标点符号的表意性[J].昌吉学院学报,2002(4):84-87.

[15]龚茂富,刘同为.武术套路视觉特性的文化解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6-68.

[16]闰民,邱玉相.象形武术———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48-51.

[17]毛逸伦.女子南拳竞赛服饰的形式美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18]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86.

[19]马敏卿.竞技武术套路的美学赏析与创意[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4):92-93.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审美;特征;造型;永固;再现

中图分类号:J5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81-01

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篆刻、工艺美术乃至建筑设计、现代设计(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等)。

把握美术的审美特征,对于美术创作、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均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导向意义,可以从更高的美学层面上观照、提升其美学品格。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美术创作与美术教学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索,对美术的审美特征这一重要艺术命题发表几点浅见,以与美术人共同讨论、共同分享。

具体而言,美术的审美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解读―

造型性

美术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它的造型性。“美术”一词,又称为“造型艺术”,可见造型性是美术的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所谓“造型性”,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①例如绘画,就用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在二维空间(平面)里塑造形象;书法也是在二维空间(平面)运用笔墨、布白、结构、章法等艺术语言,塑造文字形象,表现神采、气韵;摄影也用影调、色调、构图等艺术语言,同样在二维(平面)空间塑造艺术形象;雕塑则用泥、石、木、金属等材料,在三维(立体)空间塑造形象。所有的造型艺术,无不通过具体形象的造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手段和基本审美特征。用通俗一点的话说,所有的美术,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之“型”为重要的审美特征。

美术的造型性审美特征,要求美术家要注意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动感人的人物或事物的外部特征―造型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外形为自己的特长,并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油画名作《蒙娜丽莎》,据史料所载,是画家受意大利佛罗伦萨商人佐贡达委托,为其妻所画的一幅半身肖像画,又有学者考证,该画是画家以自己的情人为原型而画的,但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生活中选取原型。因该画画出了青年女性含蓄的笑容,故艺术史上被誉为“永恒的微笑”。又如我国清末画家任颐,就有惊人的形象观察力、记忆力、表现力,在他年仅10岁时,一次他单独在家,适逢父亲的一个朋友来访,因见不到任颐父亲,便很快告辞,任颐就用纸笔把来客的模样画下来,他父亲归家看到画后,立刻认出了来访者是谁。由此可见,造型性作为美术的审美特征,是至关重要的。

永固性

美术的另一大审美特征,是它的永固性。

美术必须采用物质材料与艺术语言,将事物发展变化的瞬间固定下来,可以供人们多次、永久性欣赏,甚至流传百年千年。这些美术品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例如西班牙、法国等西方国家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史前时代的雕塑品《奥林多夫的裸女》、《持兽角杯的妇女》等,距今匀有上万年的历史。我国内蒙阴山地区发现的岩画,距今也有上万年的历史。

当然,世间的万物都是一分为二、辩证统一的整体。美术的永固性审美特征,是与它的瞬间性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美术作品是选取人物或事物的瞬间形态而被固定下来的,这就要求美术家以静显动、以不变显万变,善于寻找恰当的表现方式,在动静的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种瞬间形象,然后再将其固定下来。例如古希腊阿格桑德罗斯、波利多罗斯、阿塔诺多罗斯联合创作的雕塑作品《拉奥孔》,取材于古希腊诗歌《荷马史诗》中的故事,叙事诗中的情节是: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作战,十年不分胜负,后来希腊人巧用木马计,攻入特洛伊城,该城祭司拉奥孔,事先曾向特洛伊人提出过警告,但他此举违背了神的意旨,所以宙斯便派巨蛇将拉奥孔父子三人活活绞死。雕塑《拉奥孔》选择的恰恰是拉奥孔父子三人濒临死亡痛苦挣扎的最后一瞬的形象,表现出人物激情的顶点,达到了“寓动于静”、“寓瞬间于永固”的至高境地。又如我国画家罗中立创作的《父亲》,也选取了勤奋、慈祥的父亲的瞬间形象,创造出震撼人心的永恒的艺术形象,由此可见,永固性作为美术的审美特征,既是重要的,又是辩证的。

再现性

美术的基本特征是再现空间(平面或立体)形象,因此再现性自然也是美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美术家都十分注重再现生活中的形象,并以写生、速写作为素材的积累,这无疑都是正确的。

许多成功的美术作品,也的确以再现性为基本审美特征。例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就再现了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神圣的历史瞬间,成为史诗性作品。又如摄影作品中《二次大战时的邱吉尔》、《》等,更凸显出美术作品再现性的审美特征。

当然,这种再现性也是与表现性辩证统一的,即通过再现性体现表现性内涵―表现美术家主观的思想、情感、意愿。正如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所说:“艺术作品比起任何未经心灵渗透的自然产品要高一层。例如一幅风景画是根据艺术家的情感和识见描绘出来的,因此,这样出自心灵的作品就是要高于本来的自然风景。”②例如我国国画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就分别寄托了画家的情感、情操、志向、志趣,达到了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完美结合。

由此可见,再现性作为美术重要审美特征,也是辩证的。

参考文献: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4篇

不同地域产生的文化艺术呈现不同的特征,本文结合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进行研究,分享了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价值,仅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艺术;剪纸;东北;审美

剪纸艺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流传广泛。东北的剪纸艺术具有鲜明的氏族社会大地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特征,与当地普遍信奉的萨满教关系密切,本文以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为例,研究地域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理论。

一、审美与剪纸艺术

(一)审美。我国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在学习西方美学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实践美学为主流的美学理论体系,审美是一种实践活动形态,与人生实践紧密相关。相比古人,现代人更加需要审美。美学以审美活动为对象,通过审美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构建人类审美的价值体系。审美价值则是在审美主体与对象的精神互动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二)剪纸艺术。剪纸艺术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东北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当中的一个类别。任何艺术品都是人们按照自身审美观念以及生活习俗创作出来的,将自身情感和信念融入其中,表达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剪纸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独特的人文性和民族意蕴,见证和传承着深厚的中华文明。

二、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

(一)东北剪纸艺术。东北剪纸艺术以吉林和黑龙江为代表,题材上有满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即旗装马靴的姥媳人(神)。萨满教中,萨满即为沟通人与神的巫,其所供奉的神即为姥妮人,也就是老太太神。东北剪纸艺术与民间信仰萨满教关系密切,满族祖先很早便用鱼皮、兽皮等剪刻成神偶用于祭祀,这只是东北剪纸当中的一类题材,此外还涉及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常见龟、蛙、人参等,剪纸人物人神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审美意象。审美意象,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来说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也就是艺术的本体。如果从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角度看,它同样居于核心地位。艺术家用某种媒介物构建出意象,表达感情,就是艺术。也就是把情感融入某个符号化的意象,人物、动物等元素构成实物剪纸,而在审美当中,审的不是剪纸本身,而是其蕴含的意蕴,也就是象。东北剪纸中,娃娃、莲花、葫芦等象征着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等象征着吉祥幸福。每当重大节日,人们就会用剪纸来布置环境,操办喜事也惯用喜字剪纸等。这种方式将东北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呈现出来,将人们心中的意象用实物传达给其他人。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表现人的精神价值和精神需求。东北剪纸艺术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的剪纸作品,都能使人产生联想和美感,并获得不同的身心感受。

(三)审美价值。首先是题材美。东北剪纸艺术可以说是东北老百姓自己的艺术。一般剪纸艺人多集中在农村,闲暇时,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将生活的感受融入剪纸当中。剪纸作品通常歌颂正面和积极的情感,表现对生命的热爱。鸟兽虫鱼、花木、粮食、人物等元素构成有趣而精巧的剪纸造型,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如图1所示,该作品蕴含多子多福、望子成龙之意。其次是寓意美。剪纸一般用于纳吉祝福、劝勉警诫、祛邪除恶。这些内涵表达着人们的感情和对生活的追求,体现一种内在精神品质。第三是构图美。一把剪刀就能剪出龙凤、剪出人物、剪出鸟兽虫鱼,具有鲜明的构图美感。第四是含蓄美。剪纸作品题材来源于生活,用简洁朴实的图案表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细细品味,就能够发现剪纸艺术巧妙的手法和表达方式。同时抽象且含而不露的形象,让人联想和思考,耐人寻味。第五是教化之美。剪纸中蕴含的意象有吉祥造型、神话传说等,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是对黑土地文化的传承,教化了一代代的东北人。

三、结语

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体系来看,东北剪纸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值得人们细细品味鉴赏。其所表达的美学意蕴,深含当地的文化特性。剪纸来源于民间,映射着老百姓的精神世界,美学观念积淀于民族文化心理深处,灌注进剪纸艺术当中,发挥着强大的魅力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尚一墨.当代文化中的总体艺术观现象瓦格纳美学理论评析[J].美术观察,2016,(11):135-141.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 审美特征 想象性 情感性 时间性 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104-01

从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是以声响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素有艺术的王冠之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性情,美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而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构成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声音。正式由于这种特殊性,音乐艺术在具有了一般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一、音乐艺术中的想象性审美特征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音乐艺术并不是以单纯模仿自然界音响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对音乐有规律、有组织的排列,演奏出流畅的旋律,给予接受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一个充满自由想象的灵性世界。音乐总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这些具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动的联系和想象,激起听众强烈的感情反应,产生共振。同时,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存在着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想象的来源应该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因此,音乐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够在人的内心深处唤起具有一定情感的意象,来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听众或欣赏者才可以运用听觉去感受这些特定的情感。例如喜怒哀乐等。当这些情感元素与欣赏者或是听众原有生活中的经历相关,重新再现音乐意象使欣赏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所以这种感情便在欣赏者或是听众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于是主体便产生了感动。例如贝多芬在 《田园交响曲 》中用音乐演奏出的雷声、雨声、鸟鸣声让我们感受到了 “雨过天晴 ”后的一种舒展的心情,正是这种心情让我们联想到了雨过天晴后的那种清心爽朗的情景,这样才能使听者在联想某些具体景象时对作曲家的感情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象征性也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特有的属性,如音色、力度、音高等。音乐具有模拟的能力,用音响可以表现出各种鸟鸣声、泉水声、疾驰的马蹄声,听者可以通过这种模拟性音响,在头脑中构成较为清晰的鸣禽、山泉、奔马的画面形象。象征手法化的感彩音调 ,总能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协奏曲 《粱山伯与祝英台 》中 “楼台会 ”一段,小提琴独奏象征了女性祝英台,大提琴独奏象征了男性梁山伯,同时柔和的提琴音乐也象征了人物丰富的情感。

二、音乐艺术的情感性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中的情感性审美与人类主体内的审美情感韵味有着密切的必然的联系。情感是音乐的内在本质,音乐是情感的直接表现。情感美是它的一个审美特征。情感中的主观因素在审美过程中又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通过主观的情感,可以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听者,使听众产生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情感体验、“借情”“移情”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在里面。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后能给人一种诉之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音乐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例如我国古代琴曲《高山流水 》,讲述的就是于伯牙与钟子期以琴曲相交乃至与音乐共生死的动人故事。再如民乐《百鸟朝凤 》中,运用唢呐来模拟大自然界中的各种鸟类鸣叫,表现出热闹欢快的场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这里音乐表现出的只是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音状态,只有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溶入其中,才能使审美意识与音乐的声音状态相融合,音乐才能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时,作为欣赏者还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用心去感受,这样才能完成音乐情感的传达和接受。

三、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和流动性

音乐艺术可以直接表达整个情感活动的全过程,所以人们常说它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艺术,生命的艺术。音乐的物质传达媒介是音响,音响的时间性和流动性,使音乐艺术在反映主体对生活的复杂情感变化方面,更少地到受反映对象的具体制约,与造型艺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之处。所以,黑格尔曾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因素,即本身是无形的情感,这种情感不能够用一般实际的外在事物来表现,而是要用一旦出现了马上就消失的亦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外在事物。因此,形成音乐内容意义的是外在的直接对立统一中的精神主体,即人的心灵,亦单纯的情感。”孔子也曾说韶“尽善尽美’,因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音乐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时间形式的直接性和流动性,应当说是它的一大长处。同时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又受到空间形式的间接影响,在这一点上它与造型艺术恰恰相反。正因为如此,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就能根据相应的旋律和节奏来想象出特定空间中的人物、事物和景象,音乐形象带有了一定的宽泛性、朦胧性和模糊性。

总而言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既是丰富多样,又是独特鲜明,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上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审美活动,才能有助于我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解释音乐现象,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孔智光.文艺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76页.

[2]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14页.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虚拟美学;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

1虚拟美学审美特征的内涵及时代趋势

人类经过不断造物发展到现代文明世界,造物区别于自然界形成第二自然,在自然的基础上区别于第一自然而带有人的特征。设计可以看成是造物活动的事先规划,任何物在可用之前的制造方法和规划过程都可以理解为设计。

现代设计进入21世纪的后现代设计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非物质设计。其中虚拟产品设计是非物质设计中的重要一个领域。非物质设计建立在物质设计基础上,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基于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设计。虚拟设计作为非物质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有它自身的审美特点-虚拟审美(Aesthetics of Virtuality)。传统美学是虚拟美学的基础,而虚拟美学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创新、数字媒介和艺术化的美学。接下来我们以地域文化虚拟化保护为例,分析虚拟美学审美特征。

(一)技术性特征

虚拟设计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使设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甚至不受现实生活中的制度,规范甚至道德和法律等等的约束,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重新认识世界(虚拟世界),重新理解艺术,这是一种数字化时代的美学特征。从虚拟产品的创作形式来看,虚拟美学对技术方面依赖性很高,是依赖于技术的美学。在虚拟的创作中,技术是作为虚拟创作和审美的基础,但又和艺术密不可分,虚拟技术在虚拟创作中的应用,又以传统审美为基础,进而使人们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制作方式重新理解,在虚拟的世界里,技术、艺术、审美与人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当中密布可分。虚拟场景中的立体可视化呈现且可比拟现实操作的交互体验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二)创新性特征

创新性是虚拟现实与传统艺术创作所共有的特点。虚拟现实作品的特点是受众在体验虚拟作品有限的视觉元素中可激发再创造,而虚拟现实创新的本质是虚拟中认知与再创造。所谓虚拟创作,就是虚拟当下或者即将到达的未来还没有发生的状况,这就给创作主体提供超前创作且呈现的机会。虚拟技术可以虚拟出想象的概念性认识,它能促进认知的发展与进步。陕西AR数字博物馆就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加强用户对历史文物认知的最好案例。

(三)体验性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是现实化的虚拟,通过数字化技术充分让体验者融入虚拟环境达到审美交流,丰富感官刺激。虚拟体验首先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开始,结合多样的技术手段和硬件设备实现多感官。以中国首个在虚拟场景当中展现文化遗产的虚拟故宫为例,首先将故宫以数字化形式还原,从建筑,文物到清朝生活习惯,再到游戏体验清代的人文,甚至可以与当时的人们通过系统提供的相机进行拍照留念,"设身处地"地体验了解历史朝代。

2 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及虚拟美学结构的可行性

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通过Adobe系列的二维软件和3DsMax,Rhinoceros等等三维软件制作。使用数字化软件虚拟化地域文化的诸多特征,首先就需要理解这些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本身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价值,设计师通过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学习,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通过再制作和再设计,使地域文化符号以三维虚拟形式展现数字化呈现的技术美。3D虚拟引擎可实现地域文化的虚拟交互,地域文化特征在虚拟场景中的交互是达到虚拟审美交流的必要手段。虚拟交互包括用户与设计师和产品的交互以及设计师与用户的交互。

交互技术在地域文化保护APP上的应用使用户对地域文化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无论是从感官刺激还是认识层级上都能让用户在虚拟体验中感受虚拟世界之美。

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使虚拟产品的美有了独特韵味。地域文化保护APP的设计以地域文化保护为重点,虚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依托,交互为手段,用户体验为中心,以_到虚拟的视觉美,交互的体验美,虚拟技术的创造美以及地域文化保护的形式美。

3 基于虚拟美学审美特征的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架构

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结合虚拟审美,以虚拟可交互的形式保护地域文化。其中包括APP的icon设计,loading界面设计,APP主界面设计,地域文化特征的虚拟交互设计。

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总体设计主要遵循用户在体验APP过程中了解地域文化符号的多种创新应用形式。在手机界面中点击此款APP的icon后,系统自动弹出界面'是否开启摄像头',点击确定后将进入APP的loading界面,loading界面白色背景上有红色APP icon和黑色地域文化保护字样,接着自动跳转到一个以第一视角出现在不同场景中的体验,场景中各种文化符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场合,有观看印染花布在国际时装设计展上的T台秀,游览世界工艺博览会的景德镇陶瓷器,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紧接着跳转到APP的主界面。

主界面的设计默认显示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符号,整个屏幕分六块以方块化形式呈现六种地域文化符号,上下滑动选择,界面最上方包括地区选择和地域文化特征选择,以及查找,这是进入APP后的首界面设计。选择一种地域文化特征后,移动设备将自动打开前置摄像头且激活语音输入,移动设备的画面将进入与文化符号相匹配的环境中,如点击司母戊鼎后,画面跳转到博物馆,讲解员正为用户讲解司母戊鼎的朝代,特点,纹路,出土年月等等。对文化符号有了基本的了解后,退出场景界面,回到具体的文化符号界面中。文化特征呈现在虚拟空间中,系统提醒是否打开后置摄像头,摄像头打开后结合摄像头的现实场景可多角度放大缩小文化特征在现实空间中大小和位置。每一个具体文化符号APP能够结合其自身特征来提取元素,文化元素提取后根据个人不同需求进行再设计。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最终目的是将地域文化保护体现于生活当中,虚拟交互形式是APP用户体验的基础和创新形式,利用虚拟交互的多感官刺激让用户对地域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在乐趣体验中激发更多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形式。

4 总结

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立体显示,环境建模,实时绘制等等技术的日趋成熟,虚拟技术将有有望大范围实现由构想向现实的转变,地域文化保护结合虚拟技术的多元感知,便捷交互等等特点为地域文化保护这一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新保护地域文化是接下来需要做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1-36.

[2] 陈定方,罗亚波.虚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6-25.

[3] 赖守亮.虚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演化:单向度到多向度[J].设计艺术研究,2016(2):1-5.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宋元漆器;剔犀;云纹;漆工艺

美学特征中国古代的漆工艺先后经历了两次艺术发展的高峰。始于战国、延至两汉时期是漆工艺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漆器从礼仪器具到生活器具的变化,促进了漆器工艺地位的确立和产业链的完备;始于唐代、兴盛于宋元,则是漆工艺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漆器从使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转化,实现了中国传统漆工艺的艺术发展和美学成熟。宋元时期,尤其两宋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大发展的时代,文化艺术上受到程朱理学以及儒、道、释的影响,形成了崇尚淡薄高雅、恬静温婉的文化氛围,在漆艺术上表现为注重器物造型的变化,装饰力求简约、精致的艺术语言。元代在全面继承宋代漆艺术发展成果的同时,艺术风格趋于富丽和奢华,技艺的发展、尤其是雕漆工艺(剔红、剔犀)更是达到了至臻的境界。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漆艺术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后世所传承的漆工艺和漆器品类,均可以在此阶段觅得源头。正如明人《髹饰录•原序》所述:“今之工法,以唐为古格,以宋元为通法。”可见宋元漆器在中国古代漆艺术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宋元剔犀漆器在当今存世极少,大多珍藏于日本和美国。因此,国内对宋元剔犀漆器的研究显得弥足珍贵。剔犀,源于战国、两汉时期的锥刻和堆漆工艺。明人《髹饰录•坤集》中专有记述:“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或乌间朱线,或红间黑带,或雕黸等复,或三色更叠。其文皆疏刻剑环、绦环、重圈、回文、云钩之类。”大意为:剔犀漆器要在漆胎体上分别以黑、红两色,或黑、红、黄三色,有规律的交替厚涂,漆层积累至一定厚度后,不待完全干固,即用刀剔刻出相应的纹饰(图1、图2)。由于所刻漆层断面形成回旋有序的色带或线条,多为回纹、云纹等装饰图案,因此剔犀也被称为“云雕”。宋元漆器中的剔犀漆器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漆器。云纹作为宋元剔犀漆器典型的装饰纹样,其鲜明独到的装饰手法和美学特征,对于分析和研究宋元时期漆艺术发展与工艺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一、剔犀云纹的装饰手法

云纹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吉祥装饰纹样,起源和演变有众多的说法,如自然形态说、劳动技艺说、象形文字说与信仰崇拜说等。由于云的自然形态富于变化,能给人以各种遐想的空间,加之云和雨的自然联系,云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能够促成粮食丰收和生活富足,因此,云深受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先民所尊崇和喜爱。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对云的记述众多,如《说文解字》载:“云,山川气也,从雨云,云象雲回转形。”《易•乾》载:“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论衡》载:“夫云则雨,雨则云矣。初出为云,云繁为雨。”《太平御览》卷八载:“云者,天地之本也。”这些记述都显示了古人从文化和自然的不同视角对云的关注与崇敬。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如意、平安、富贵的纹饰,并成为代表华夏文明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图案。宋元时期的剔犀漆器的云纹纹饰,一方面继承了商周的云雷纹、秦代的卷云纹、楚汉的云气纹与唐代的朵云纹的装饰思想和吉祥寓意;另一方面,融合了宋代文化所积极推崇的简约雅致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观念,又与雕漆剔犀工艺相结合而逐渐发展形成。宋元剔犀云纹在艺术形式上尤具时代特色:其一,剔犀云纹线条古朴简约、回旋有致,纷繁而不杂乱;其二,云纹纹饰经剔刻凹凸相间,具有浮雕的立体感和感染力;其三,云纹色彩大多红、黑相间,或红、黑、黄等多色相间,对比调和、温婉大气;其四,经过剔刻的云纹线条清晰流畅,或飘逸灵动,或简约质朴,相得益彰地反映了漆器独特的审美情趣;其五,云纹装饰组合与排布巧妙,心形和如意(云头)形的创立,更是凸显了中国云纹吉祥美好的文化寓意。这些云纹纹饰的艺术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显示出宋元时期漆艺术独到的工艺发展和美学维度。宋元剔犀云纹在装饰表现上也独具匠心,创造性的组合运用使简单的剔犀云纹图案实现了多重、丰富的装饰效果。其一,分割——利用代表性的云纹纹样线条,化简为繁地分割处理成多个局部,突显了云纹的装饰主体性和律动性效果;其二,联系——通过各组云纹或单个云纹纹样的相互衔接和组合,使各个局部的装饰单元紧密联系,展现出风格统一的云纹装饰魅力;其三,填充——利用标志性的云纹纹样,有的放矢的填充,在实现疏密变化的同时,兼具整齐划一的秩序性装饰审美;其四,动感——利用云纹曲线多变的形态,实现装饰的动感和韵律变化,以及动静合一、和谐圆满的艺术美感;其五,变化——通过以上几点云纹装饰手法的整体或局部的组合或独立运用,最终实现了富于节奏变化和时代特征的剔犀云纹装饰效果。自此,云纹纹饰也成为了后世剔犀漆器的代表装饰纹样和典型装饰手法。

二、剔犀云纹的美学特征

剔犀云纹是中国传统漆艺术和工艺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着宋元时期漆工艺和艺术审美的高度发展和自觉,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美学象征意义的纹饰。剔犀云纹的装饰语言不仅反映出宋元时期的审美观念和美学认知,还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

(一)抽象简约

宋元剔犀云纹在继承历代云纹纹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审美文化倾向及漆工艺,创造性地对云纹纹饰加以高度的艺术提炼和抽象简化,即将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云的具体形象,用回旋卷曲的线条生动地概括和展现出云的自然变化与形态特征,进而演化成为典型的剔犀工艺审美符号。这种抽象概括不再是原始文化中对自然所进行的简单粗放的模仿,而是理性的依据时代审美意志,结合漆材料、漆工艺,主观地加以装饰取舍而创造出的艺术成果。剔犀云纹纹饰的抽象简约并没有减弱云纹的装饰美感,反而体现出宋代文化独到的儒雅淡薄和温婉大气的人文艺术精神,反映出从表象审美到抽象审美再到意象审美的艺术进步,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序论里所写:“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理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二)对称均衡

宋元剔犀云纹无论单元纹样还是组合纹样,大多都表现为对称或均衡的艺术形式。对称是中国古代传统纹饰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装饰手段,其文化思想或源于古人对于天、地、人以及儒家中庸思想的文化理解和推崇。剔犀云纹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装饰传统,通过云纹线条粗细、弯曲、长短、颜色的对称配置和表现,在对称和均衡中实现了纹饰整体的稳定、庄重的艺术效果,对称的纹饰组合中还创造性地实现了“心形”“如意形”等人文意识。这些对称纹饰在庄重、质朴的艺术效果中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文化寓意和精神祝愿,使纹样装饰从视觉审美进一步服务于精神审美,这也是剔犀云纹纹饰的重要美学特征,被后世历代漆工艺匠所继承和发扬。

(三)秩序统一

宋元剔犀云纹的艺术造型有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装饰应用。首先,云纹的形态不再是以往纷繁多变的流云或行云,而是造型统一、安静的“祥云”。其次,在装饰应用上也一改以往云纹多为器物和织物点状装饰或线条装饰的应用惯例,在装饰表现上不再是点缀式的、辅助式的,而是多以中心辐射排列或中心对称排列,成为整个器物装饰的主体。最后,这些统一的云纹纹样经过有序的艺术组合所体现出的秩序性、整齐性,不但加强和深化了漆器剔犀工艺的精巧、简约的工艺美,还体现了剔犀漆器独有的典雅静谧、简约大气的时代审美内涵。这种看似程式化的装饰变化,却真实地反映出宋元时期云纹装饰对传统装饰审美的理性发挥与发展。

(四)动静结合

宋元剔犀云纹在整体装饰的艺术表现上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图案装饰中动静结合、变化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动,意味着变化、律动、对比、差别;静,与动相对,体现着均衡、稳定、秩序、统一。剔犀漆器的云纹纹饰兼具动和静两方面的装饰特点和艺术效果,即在整体的装饰语言上强调稳定均衡、对称统一,在局部和细节的装饰表现中则充分发挥出云纹线条的律动性和曲线性优势,实现了整体纹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艺术图1剔犀云纹盒子南宋图2剔犀云纹方盘南宋效果,体现了中国传统图案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整体统一、局部变化,局部服从于整体的传统美学思想。云纹纹饰动静相宜的艺术语言使剔犀漆器具有了和谐圆满、端庄大气的审美特征。

(五)雕琢复朴

宋元剔犀云纹纹饰区别于其他雕漆装饰还在于,其充分顺应和发挥漆材料的特性,以雕琢、剔刻的工艺展现出独特的浮雕美感的同时,不追求浮华、繁复、刻意的装饰表现,而是蕴含着“既雕既琢,复归其朴”的传统文化审美精神的艺术再创造。纵观剔犀云纹纹饰所体现出的雕琢而不矫饰,修饰而不浮华的艺术气息,实现了古代思想家庄子所崇尚的“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剔犀云纹纹饰与材料、工艺、文化的完美结合,使云纹装饰不仅是其典型的艺术符号,也涵盖了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经典阐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文化以及精神的享受,这足以证明宋元时期艺术和人文美学思想的高度发展与进步。结语宋元剔犀漆器云纹作为中国古代漆艺术剔犀漆器的标志性纹饰和代表性文化符号,其装饰手法和美学特征具有极强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生活与生命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它所反映出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观念代表着中国传统纹饰审美从单纯的器物装饰审美到人文精神审美的历史转变。宋元剔犀云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装饰上最具“精神意向”审美的纹饰,其端庄典雅、简约大气的装饰风格和美学思想值得现代人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黑格尔: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庄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黄成.髹饰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黄成.髹饰录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6]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8篇

中国画的审美精神是对当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有益补充

中国画艺术与当代设计教学从表面上看似乎毫无关联,但从本质上讲,两者之间有一种潜在的联系.在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现代化的今天,大胆地探讨传统中国画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建立现代艺术设计多样化的客观需要.对现代设计与中国画艺术的教学问题关系上,有人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毫无关联;也有人认为,中国画的人文思想过于庞杂而不敢触碰.由于这些观念的影响,使一些学生的设计作品缺失民族文化底蕴,作品风格游离于民族本土文化之外,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现代设计从某种程度而言,以其简练的艺术语言特征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但从反映本土文化意识的层面来看,缺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锤炼积淀而成,其中的中国画艺术强调自我意识和对事物内在的本质认识,其鲜明的造型特征及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不规则性,与现代设计强调理性设计的思维观念形成了有机的互补.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将中国艺术的思维理念和饱含中国审美精神的中国画艺术渗透到教学个案中,必将成为对现代设计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设计应同时在功能和审美两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现代设计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强调一切设计以人为中心.从设计结果角度看,设计体现的不仅是物化的表象,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体现.随着艺术行业的不断壮大,艺术设计的功能性越来越为设计的审美性所取代,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审美精神同时也被关注.这说明现代艺术设计越来越需要中国传统艺术充实,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们审美心态的平衡,才能满足现代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体系,将具有中国审美精神的中国画艺术引入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受到教育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当代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具有中国审美精神的中国画艺术引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画艺术成为现代设计教学创新的启示点.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与发展

中国画的造型精妙之处在于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中国画通过水墨造型手段表现意象和意境,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蕴含着中国式的含蓄与典雅,巧妙地与蕴含寓意的现代设计融为一体,既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融合于极具现代感的设计之中,同时又创造性地将古典韵味与现代材料、技术融为一体.以2008年中国名瑞杯服装设计大赛金奖作品《水墨.蝶》为例,设计师以光泽饱满,质地挺括的大缎和轻薄通透的真丝绡为面料主体,将面料以吊染的方式进行工艺处理.在染槽中先后注入液面高度不同的染液,先低后高,分段逐步升高.染液先淡后浓,染成阶梯状渐变效果,使面料产生由浅渐深或由深至浅的柔和、渐进、和谐的视觉效果,吊染后的真丝绡使用在服装的下摆、肩部、头饰等位置,结合真丝绡飘逸的面料特征,产生了独特的水墨晕染效果,整体服装形成简洁、优雅、淡然的审美意趣,让人体味到传统中国画的墨韵余香.将气韵生动的水墨元素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的审美经验和新时代的审美信息融会贯通,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当代设计作品,对保持及弘扬中国艺术设计的本体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画的笔墨神韵中汲取精华与现代设计艺术融合,对中国画艺术进行创造和深化.在借鉴时应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视觉特征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来.中国画艺术的水墨视觉造型理念是中国画艺术独具韵味的审美特征,中国画以笔墨丰富的形式表现和艺术语言的造型手段来追求气韵生动的人文情怀.秉承这种原则和观点去评鉴我们的国粹,从中发掘深层的文化寓意,并将其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来.在不断研究现代设计教育的同时,也需要把握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用全新的观念把传统艺术发扬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来,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实现新的超越.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