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技创新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依托硬件创新,深化支付环境建设
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农业的特点,和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持续不断地拓展农村地区的相关金融业务,使贷款程序、和农村的网点布局得到优化。农商银行要积极优化网点布局,统筹网点增设,持续加大乡镇及以下网点布设力度。依托农户家庭、商户和农村社区等,不断加大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安装力度,丰富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服务功能,满足广大农户小额现金存取、自助缴费、转账、汇款等多种服务需求。积极布放,科学合理做好选址工作。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查服务点运行情况。以乡镇营业网点为基础服务平台,合理分区,丰富功能,不断扩展延伸服务半。针对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但金融服务存在空白的行政村,选择已设立服务点但现有无法满足农村需求、供需矛盾突出的行政村,按照“业务简易、组织简化、成本可控”原则,积极布放VTM(可视柜员机)、ATM(取款机)、CRS(存取款一体机)、农金通、电话POS等自助设备,进一步增加电子机具布放量,增设服务点数量。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支付环境“深入”覆盖,实现服务点建设与客户需求相匹配均衡发展,不断优化渠道建设,改善银行卡用卡环境。
二、依托产品创新,加快金融IC卡推广应用
遵循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理念,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为根本出发点进行创新,产品种类从单一走向多元,产品内涵与附加服务从低端走向高端,产品包装从简装走向精装。创新银行卡产品,细分农村客户资源,丰富银行卡产品种类,充分发挥金融IC卡功能强大、安全性高、保密性强的特点,逐步形成增量银行卡以IC卡为主的局面,重点开展与公用事业单位、大企业的合作,开发行业应用功能,扩大金融IC卡行业应用范围,实现其与互联网支付、手机移动支付等??新应用的整合。围绕参与主体、投入产出、市场推广和行业整合,探索建立有效的金融IC卡业务运营模式。
三、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多元化应用
针对居民金融需求与时俱进、客户消费习惯迁徙变化的新形势,农商银行应借助现代化的通信技术,积极探索银行网点与电子渠道的协同服务。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 增加自动取款机、POS机 , 改善金融服务环境。融合物理网点与虚拟渠道、协调传统业务与新型业务、打通线上与线下支付方式等多项成果。同时,积极拓展手机银行、网点银行、二维码支付等多种电子支付渠道,打造特色统一支付平台,为客户提供一条绿色、便捷、安全的网络支付渠道,使客户体验到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等特点的互联网金融。大力推广手机支付业务及电子银行产品,充分发挥手机支付在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优势,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产品,引导农村居民逐步认可和主动使用手机支付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普及率。
产业基群主要集中于ICT(信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微电子、智能交通等部门,呈现出明显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特征,需要大量拥有高水平隐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与大学毕业生。优惠的科技和产业政策提供了强劲的助推动力。中央与地方政府一直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与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对北京市的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给予强力的政策支持。这些优惠政策进一步塑造了北京市独特的区域创新体系与相应的技能需求结构。
北京市科技创新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1.就产业结构而言,劳动力就业明显向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业倾斜。1999年~2009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从12.1∶34.9∶53转变为6.2∶20∶73.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日益成为劳动力队伍的主力。其中,交通运输、信息通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金融、科教文卫等现代生产业的就业人数增长尤为明显。这些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越高,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越高。2.就学历结构而言,高学历人才在劳动力队伍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02年~2009年,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在北京市就业人员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分别从2002年的11.7%、9.7%、1.7%上升到2009年的15.2%、17.4%、3.4%。3.就技能结构而言,专业技术人员在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2000年~2007年,北京市各行业中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从119.2万人增加到158.9万人,比重从27.6%上升到29.1%。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增长最为明显,平均增幅达到43.8%。为了量化科技创新对就业结构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经济变量影响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指数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高学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就业弹性分别为0.57、0.45和0.39,即创新指数每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高学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分别同比上升0.57、0.45和0.39个百分点。(二)微观层面的影响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科技创新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制,我们向北京市235家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借鉴了著名的欧洲地区创新能力调查(CIS)的问卷设计,涵盖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类型及其对员工结构影响的诸多问题,统计期间为2008年初至2010年底。被调查企业中,34.2%的企业曾在统计期间实施过至少一项产品创新,45.7%的企业实施过至少一项过程创新。在所有创新案例中,原始创新占29.1%,其余为模仿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技术创新明显促进了企业研发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白领工人、技师与高级技师、硕士以上学历人员5类员工的比例增长。其中,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过程创新的促进作用,原始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模仿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促进作用分别为初级工、中级工以及未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等低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在统计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
关键词 工程咨询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6-0153-01
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形成新产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技术创新获取市场效益和经济利益、实现“投资―回报―再创新”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是实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工程咨询企业是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利用项目建设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客户提供与工程建设项目相关的咨询服务,其科技成果转化与一般工业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在分析工程咨询企业技术创新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其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建议。
1 工程咨询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分析
工程咨询企业是通过技术咨询活动集成先进、成熟、适用的工程技术、工艺或装备,并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风险、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工程咨询企业的科技活动是将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推动工程建设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过程[1]。其在把先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建设、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工程化、产业化的过程,既是自主技术的集成创新者,更是技术应用者。作为技术密集型的科技型服务性企业,其提供的是以高智力服务为主的产品,与一般的工业企业相比,知识、技术是第一位的。其科技创新呈现出以下5个特点。
1.1 高水平的复杂性和集成性
技术咨询活动是将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及措施应用在工程项目的重要转化环节,是保障整个工程建设全过程和最终产品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与工艺环节上单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改进创新相比,技术咨询活动对应的科技创新更具有集成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1.2 持续不断的科技投入
为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工程咨询企业对技术创新工作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科技投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经费支持。
1.3 较强的科技创新团队
工程咨询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工程咨询企业的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因此,工程咨询企业均拥有庞大的科技创新人才及较强的科技创新团队,为提高企业生存效率、提高企业咨询服务水平与质量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1.4 无形服务和不可复制产品并存的创新成果
工程咨询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已经贯穿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由于不同的工程项目的具体目标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工程咨询企业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案,所以每一次咨询服务都伴随着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出现,每次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1.5 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工程咨询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的系列工程新技术、新工艺,能够实现工程投资减少、工期缩短或产品性能的提高,能够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催生新兴产业发展,给社会产生一系列的连带效益。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科技创新主要效益的受益方不是咨询企业自身而是社会。这是工程咨询企业科技创新有别于其它企业的显著特点,即社会经济效益突出。
2 工程咨询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简单的把成果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而是关系到技术、知识、信息、专利和人才等的转移,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旨在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工艺或设备。对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对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意义重大。
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主要分为内部转化、转让和合作3种。其中内部转化具有突出优势:一是可实现研发和转化的无缝衔接,降低转化投入的风险;二是可高效满足客户需求,减少转化障碍,从而缩短转化时间;三是交易环节少,转化费用低,成本优势明显,具有价格的比较优势;四是有利于技术的持续改进升级,同时还有利于形成技术壁垒,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益[2]。
企业成果内部转化效用高,特别是由同一项目研发人员进行转化时,因此,对于从事相应技术服务且研发能力强的工程咨询企业而言,内部转化是最佳选择。
工程咨询企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其研发的重心及内部转化的方式。其发展过程一般分为2个层次:一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不断拓展的业务领域和数量,同时要保证技术咨询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这是工程咨询企业的初级阶段;二是不断研发储备专业技术,保持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工程咨询企业的终极目标。
为更好的支撑企业发展,工程咨询企业的研发重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在企业的初级阶段,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应能快速实现资金回笼,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待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后,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应更注重专用技术的储备和积累,推动企业中长期稳步发展。
为实现“投资―回报―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工程咨询企业内部转化主要分为以下3种:
1)工程化:针对具体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最终形成满足工程要求的新技术、新工艺;2)产业化: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将科技成果经过中试环节转化为可满足行业需求的新设备、新材料,并形成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过程;3)知识化:将成熟的技术或经验总结提炼的过程,形成可传播、便于推广应用的共性知识(如形成工程技术标准、技术手册等),以提高企业全体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企业开展持续创新奠定基础。
3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建议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到企业外部各种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各种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涉及到信息、评价、决策、技术、经济、组织、人事等诸多方面。企业内部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离不开以下4个方面的要素:技术资源、转化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和转化平台。
工程咨询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使其具备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充足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等条件,因此,转化平台成为制约其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结合工程咨询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3种模式,科技转化平台需实现以下功能:
1)把握实际工程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掌握企业内部已有科技成果和资源,并有能力解决问题提高咨询的质量及工作效率;2)准确把握行业对新设备、新材料的需求,完成产品研发、试制、检测、中试、产品认证等工作,并能将认证后的产品推向市场;3)准确把握企业内部成熟的技术或经验且定期整理、分类、,并组织专家筛选出技术含量高、满足企业需求适合转化的成果,确保科技成果能够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转化,提高企业的知识储备。
因此,只有建立合适的技成果转化平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咨询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4 结论
通过以上探讨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工程咨询企业的较强研发能力、技术密集等特点,决定了其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企业内部转化为主;其发展规律决定了“工程化”“产业化”“知识化”的转化方式;2)工程咨询企业只有建立能够准确把握外部市场需求、企业内科技成果和资源并能满足不同转化模式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参考文献
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是全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子系统。是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于海洋产业、海洋开发的集政、社、产、学、研等创新执行机构于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其实质是一个创新的组合,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及其组合。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推动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性、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
1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顺应海洋经济发展潮流的客观需要。从海洋经济的特性来看,由于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复杂、恶劣并且多变,人在海洋环境中从事生产劳动,必须借助于专用的技术装备,从而加大了海洋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和技术要求,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洋技术的发展。海洋经济的竞争,往往取决于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从海洋资源开发到生产过程的展开,从海洋经济运行到海洋开发管理,都依赖于整个知识系统和高新技术的支持。海洋经济的这种高技术特性,使得海洋科技成为发达国家竞争的新领域。世界上一些经济强国近年来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一个世界性的依靠高科技争夺海洋资源的浪潮正在兴起。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我省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海洋自主创新,大力提升海洋科技竞争力。
2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推动浙江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开发蓝色国土”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两个阶段,应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海洋资源开发粗放、集约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至今仍然比较突出,致使可开发利用的海域、岸线等资源急骤减少。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当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产值增长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开发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集约利用型转变、环境保护由污染防治型向生态建设型转变的重要时期,加强海洋自主创新,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的必由之路。
3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增强浙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这些年来,通过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浙江海洋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海洋科技创新现状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重大海洋科技成果不多,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海洋科技无法引领海洋产业实现结构升级。二是海洋开发专业人才缺乏。据国家海洋局统计资料,2004年我省从事海洋研究的专业人员仅721人。而山东有1939人,上海有1503人,广东有1037人,分别为我省的2.7倍、2.1倍和1.4倍。三是创新机制还不健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如船舶制造配套设备自给率不足30%。四是海洋科技经费不足,海洋开发投融资机制有待完善,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要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提升浙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必须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培育和构建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坚持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各类人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海洋科技的创新能力,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今后一个时期,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该紧紧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1 以突破海洋经济共性关键技术为抓手。加强海洋重大项目攻关。现代海洋技术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工程技术和生产技术等在内的庞大的综合体,是一个知识和资金高度密集的技术体系,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加大对海洋经济一些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攻克一批在海洋产业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科研项目,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要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整体设计、专家咨询论证,确定一批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突破带动作用的重大共性关键项目,组织精干力量开展研发。要围绕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医药与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技术、海水产品精深加工、船舶设计与修造技术、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安全技术、海洋旅游、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等重点领域,安排一批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优先主题。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合作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手段,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和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加快实现海洋技术跨越。全面提升浙江的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
2 以培育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浙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仅“十五”期间全省就培育了海洋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并实施了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就全省来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加快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任务还十分繁重。随着海洋科技的不断创新,海洋高新技术将更为迅速地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并衍生出不断壮大的海洋产业群。为此,要把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放在优先位置,通过大力发展省级海洋高科技园区、科技兴海示范区(基地)以及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壮大一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要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临港先进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此开发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特色产业。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民营海洋科技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抢占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3 以提升海洋经济产业层次为目标,用新技术改造海洋传统产业。海洋传统产业由低层次向高级化转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浙江的海洋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尚处于较低层次,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海洋渔业弱质局面尚未有效扭转,临港工业大规模的开发才刚刚起步。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滞缓,一方面,造成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也严重削弱了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必须用新技术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海洋经济产业层次。如在海洋渔业方面,要重点开发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保鲜、运输、贮藏等全程控制技术和装备,提升海洋渔业的产品品质和效益:海水产品加工方面,加强海洋功能食品、超市海洋食品和海洋药物的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升海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规模和水平;临港工业方面,重点开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用信息化提升水产加工、船舶修造、海洋化工等产业层次,建设临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注重海洋研究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创新,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对策思路
当前,浙江海洋经济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我们要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总体要求。从浙江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的基础、优势、特色出发,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要素,改革投入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打造全国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1 整合科技资源,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增强海洋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保障。要根据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的原则,组织协调省内海洋科技资源,整合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国家海洋局二所、浙江海洋研究所等相关力量,并积极引进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省外海洋领域的大院名校,同时吸收有关企业共同参与,采取组建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在我省海洋开发基地舟山市,建设浙江海洋经济研究院,以便为科研开发和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成为引领全省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浙江海洋经济研究院下设一批海洋科技开发的专业研究所、公共实验室和科技孵化器,形成若干海洋专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国内外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及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服务和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增强全省海洋产业自主创新的综合实力,为我省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改革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海洋科技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稳定的科技投入是保证海洋科技不断创新的重要先决条件。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社会、企业、民间及外资等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海洋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一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性海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省财政应安排海洋科技创新专项经费,用于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以及对经济社会带动面广的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攻关。二是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海洋科技创新投资。与科研部门、高等院校联合共建海洋科技孵化器、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海洋工程实验室。三是针对海洋科技创新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建立政府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以分散海洋科技创新风险,形成海洋科技创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投入支持机制。
关键词:知识经济 国际贸易 影响对策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经济增长更多的取决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水平。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创新外贸体制和对外贸易战略,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加速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机构升级,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六个方面应对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加大科技投人,实行科技兴贸;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对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的自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新概念。如今,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所在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上。知识经济已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5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还需要很大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或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样,对于我国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电器类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高收益,这又从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弱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国际贸易应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促进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认清我国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同时,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八的长效机制,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力,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树立广大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建立发掘、培养、保护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研院校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合作经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制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网络贸易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是未来几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贸易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网络贸易的转型。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等硬件环境,加速信息产业的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产、学、研”向进出口企业的倾斜,促使基于网络贸易的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次,应加快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及适应为网络时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最后,还应制定适合未来网络时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促使网络贸易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
人力资本要素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于国家的未来繁荣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应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也应注重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这要求我们应从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入手。从本质上来说,决定国服务贸易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现代服务业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服务业国际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必要的环境来推进人力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跨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的重组和优化,培育和组建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带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分工与协作趋势的加剧,国际竞争也主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因而,一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实际主要体现在该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的强弱上。通过营造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节能型跨国公司经营,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通过营造环境,鼓励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直至成立跨国公司,也可通过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源开发、即时经济合作及贸易加工等跨国经营。
(五)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将日益激烈,由此而来的纠纷与矛盾也将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规,但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些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凸显出落后、缺乏时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贸法律的建设速度,加大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立法,强化现有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应是当前当务之急。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在解决与纠纷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如经济参与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是知识的内化。高素质人力资本是贸易发展的重要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根据资料显示,知识的扩展速度和影响领域已明显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速度和成败。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深思熟虑的关键性问题。
结论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交易对象趋于高技术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进而推动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南天文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J]商业经济,2009(1)
2.粟珍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3.崔士民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新变化研究[J]理论探讨,2008(4)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二、重点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作用;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三、预习提纲
第二框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形成若干个政治力量中心
(2)世界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当代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2)壮大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
四、基础知识梳理
(一)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阅读教材102页,思考并分析探究与共享问题:1.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力量中心与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的格局有何不同?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的什么特点?3.国际形势的新特点对世界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中国在当今世界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阅读教材103页内容,思考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通过探究与共享的问题,我们知道世界正在形成若干政治力量中心,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当今的世界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极”,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1)世界呈现多极化的原因:
①
②
(2)世界多极化的表现:
阅读教材103~104页,关于欧盟“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并思考材料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3)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表现:
(4)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作用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的表现: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
阅读教材第104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阅读教材第104最后一段及第105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2)世界多数国家都以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想一想:面对世界多极化趋势,中国应如何应对挑战呢?
3.如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近年来,经济上强大起来的日本和西欧,已改变对美国唯命是从的态度。日美经济摩擦加剧,美国与欧盟矛盾突出,美国的指挥棒已不太灵了。这表明()
A.和平问题是政治问题,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B.当代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
C.当前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仍很严峻D.应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007年7月2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据此回答2~6题
2.上述材料所述的“世界多极化”是指()
A.中国的和平崛起B.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C.世界出现多个政治力量中心D.德国、印度、巴西、联合国等多股力量
3.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深入发展且日益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美俄争霸日益激烈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区域化、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D.联合国的作用明显增大
4.对于政治多极化启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多极化是指世界各国实力平衡
B.多极化趋势有利于遏制美国搞单极世界,从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C.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的再分配
D.在多极化格局中,第三世界起主导作用
5.我国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这是因为()
①有利于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解决②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③我国是世界多极化的主导④我国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增强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6.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B.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C.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D.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几个科技作为战略重点
7.改革开放以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充分表明我们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党和政府之所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是因为()
①科技创新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③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④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8.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实施自己的高科技发展计划,如西欧在实施“尤里卡计划”,日本在实施“科学技术政策大纲”,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在实施“科技进步综合纲要”,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这表明()
A.发展经济和科技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前提和根本途径
B.经济和科技的水平将最终决定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C.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D.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在新世纪,各大国展开着综合国力的竞争。美国把21世纪初视为维持“一超”地位的机遇期;本世纪初,俄罗斯提出未来5年是实现其强国战略的“重大考验期”;日本制定了“经济新生计划”;印度制定了“跨越性发展战略”;中国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据此回答9~11题。
9.上述材料表明()
①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转向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②国家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③各国都紧紧抓住新世纪发展的大好机遇,努力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
④世界日趋分裂的迹象更加明显,各国都妄图加快发展称霸世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各大国制定计划,加快发展的做法有利于()
①推动多极化的发展进程②有利于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从根本上扼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④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对我国而言,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①加快发展,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②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④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07年2月27日,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正式揭晓,此次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四大顶级奖项全部名花有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迈上了新台阶,而科技创新能力是关系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此回答12~14题:
12.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必将对综合国力的增强带来重大的影响,这是因为()
A.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凡富裕国家都是科技发达的国家
C.科技实力是经济实力的基础D.发展才是硬道理
13.反映国家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必将()
A.有助于我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之一B.有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形成对抗美国的联盟
C.表明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已无差距D.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14.下列措施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③维护民族团结和加强国防建设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5.国务院总理在2007年2月27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会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要靠科学技术、科技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谁在人才上占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而国际经验则表明,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
(1)我国为什么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怎样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9.2答案:
1~5BCBBA6~10ABCAB11~14DADD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随着我国进入了“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新时期,农业产业发展中一些不合理现象也将更加凸显。对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要适应新常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融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更加注重,突出差异化发展
新常态下,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质量和品牌化趋势,主流消费者开始追求多样、个性化的消费。农产品消M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吃饱、吃好,向着营养、健康转变,更加注重农产品品质和健康。电子商务对农产品消费、生产引领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并迅速发展。农产品市场开始细化,产品品质受到重视,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变成了差异化和质量本身。
2.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农业新常态下,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传统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投入依赖程度呈现出递减趋势,科技创新将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引擎。农业经济发展对资本、科学技术、企业家才能、现代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却呈现出递增趋势。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将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成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动力。
3.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质量效益
以往的发展模式依赖于高消费和高投入,新的发展形势下,生产组织方式向着专业化、规模化转变。新的经营主体随之出现,即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生产手段方式更注重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生产过程更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化,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追求。
4.农业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呈现多样化、特色化
新常态下,农业产品结构将逐步得到优化,农业生产活动主体演变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休闲观光业发展良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深入,二者占比稳步提高,农业发展大趋势表现为差异化、区域化。农业产业链将加快向纵向延伸和横向联接,全产业链基础上的价值链将进一步拓展。
二、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链不完整,农业经营模式单一
在新时期,重视种植环节,轻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观念没有发生变化,农业经济产业链有待完善。忽略了加工生产和营销环节。整体农业产品结构中多是未经加工生产的农产品直接进行销售,缺少特色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导致农业增长慢且品质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在面对市场变化和资源调配时,难以保持竞争力。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规模生产的进程,然而受制于耕地的分散特点,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度很大,要想做到统一管理,并非易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市场化的进程。
2.农业生产者素质有待提高,劳动力不足
农民长期依靠种地谋生,主要生活来源靠劳动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从事的劳动机械而单调,难以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很难适应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总体的知识水平比较低,掌握的关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很有限,难以适应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化农业建设需要。在劳动力数量上,目前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状况严重,农村土地撂荒问题非常突出,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将成为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3.波动的农产品价格加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市场经济主导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变化的快速性极易引起农产品价格波动,这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近年来,农产品贸易呈现出国际自由化趋势,这使得国内市场不得不面临来自海外市场的挑战。新常态下,政府不再对大多数农产品实行指导定价机制,农产品直接面对竞争充分的自由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农业生产的布局工作增加了难度。
4.农业发展缺乏科技创新
农业发展依赖于农业科技水平的进步,它直接影响着发展的步伐与质量。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农业科技的发展缺乏创新力,这限制了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大量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未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仅仅停留在纸面报告中,这阻碍了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转化速度过慢,未能在农业实际操作中得到很好转化,未能将农业技术落到实处。多数农业科技创新不具备实践操作性,过于注重总量和规模的扩大,没有将精力真正投入到高新技术、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工作中。
三、新常态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新常态下,发展农业经济,做好农业保障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工作
切实做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落实工作,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数量、比例和增速。扩大农业支持保护领域,不局限于传统的粮食安全,肉蛋奶、水果、蔬菜、水产品等都应该在该领域内。持续优化农业支持保护生态格局,加强对农业生态补偿和资源养护投入力度,加大对生产领域及生产者农民的支持保护,做好生产方式的引导工作,实现优质、安全、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化发展。持续细化、优化农业支持保护办法,增强其可实施性,确保支农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农业质量效益
新常态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将经济利益的提高摆在中心位置,依照价值规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符合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新的经济形势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容,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另一方面拓展农业生态产业链,打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营销、仓储的一体化产业经营平台,培育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圈。各地政府应依据各地特点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业产业,推动农业合理健康发展。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调控应遵循市场机制,依据市场变化,预测市场动向,以此为基础,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内容。
3.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坚持科技引领农业
新常态下,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将为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农业科技发展,发挥农业技术创新带领作用,坚持科技引领农业。积极探索研究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结合,促进农业发展步入高质、高量、高效益阶段。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发挥农业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落实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确保高效种植、养殖等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经济效益。
4.加强农业生产者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化建设依赖于农业生产者培训水平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结合各地区的优势农业产业,确定培训人选、培训目标和内容,增加农业生产实践环节的占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邀请有资质的农业技师定期对农民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规划并落实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工作,让更多的科研教育机构参与进来。
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要调整好农业产业结构,更加注重农业的效益,提升农业的增值增效空间。将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引领上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品质。创新农业支持政策和财政支持,培养新型农民,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竞赛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Tong, YANG Qiuju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Abstract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students in teamwork,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nhancing competition i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and the level of competi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made, the final race as a platfor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itut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y competition; core competitiveness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形势日益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竞争,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科技竞赛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大学生科技竞赛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并最后完成科技作品的设计与研发,因而,科技竞赛成为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突破口。本文以电子设计竞赛为例,阐述科技竞赛的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并寻求新途径与新措施以提高科技竞赛水平。
1 科技竞赛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很多,然而科技竞赛在众多途径当中,最能直观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在步入社会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解决同一竞赛题目有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所擅长的编程语言不同,设计思路更是因人而异,所以最终效果不尽相同。学生为了达到最优效果,往往通过不同方法去编程、设计,极大地发挥了他们的个人潜能,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新的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科技竞赛项目一般比较复杂,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在电子设计竞赛中,既有软件的程序设计,还需要有对硬件知识的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大三甚至大四的专业课程只有通过提前自学,才能满足竞赛的需求。竞赛既有本专业的知识,更有跨学科的内容。这也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积累、拓展知识面,分析运用跨学科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在竞赛过程中体现出个人的特色,学生需要学习和探索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主动地培养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学生能够仔细的查找问题根源是出自于程序设计、方案设计或是其他地方,通过查找资料、参数、反复调试等途径,最终解决问题。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电子设计竞赛为例,竞赛题目庞大,涵盖知识面广,用到的知识没有接触过,一个人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众多知识的。因此,需要团队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协调分工,分头行事,最终汇总。这不仅激发了团队成员间互相学习的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严谨的作风,锻炼与人协作沟通的能力。
2 加强高校科技竞赛的对策及建议
2.1 形成系统的发展模式
制定有效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根据各类竞赛要求、学生学习规律以及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通常在入学后的第一学年,通过校内网站、海报、广播等多种渠道的广泛宣传,并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观赏优秀作品等途径,使同学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外创新兴趣。第二学年中,通过开展开放性试验以及校内科技竞赛,并在班内成立课外创新兴趣小组,联系指导教师定期对小组活动的开展加以指导,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培养、输送人才。进入大三以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与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竞赛。同时,鼓励和支持高年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和实验室。
2.2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完善竞赛规章制度
科技竞赛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与机制作为保障。科技竞赛离不开两个主体,一个是指导教师,一个是学生。对于指导教师,应对积极参与竞赛指导工作,并且成绩突出的教师在年终分配津贴时给予额外的考虑,在申报职称时,予以政策倾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应对在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在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就业推荐、保送研究生时予以适当的照顾。另外,需要有充足的专项经费作为保障,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取得优异的成果。
2.3 多种渠道营造良好氛围
为了更好的开展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广泛关注并参与科技竞赛,一方面需要做大力的宣传,另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在校内形成一定的学术气氛,对开展好竞赛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是营造氛围的关键。因此,建设开放实验室是营造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工科学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开放实验室以其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4 优化师资队伍,增强创新培训能力
指导教师作为科技竞赛的主体之一,在科技竞赛开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科技竞赛可持续开展,应该选派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要加强对指导老师的培训。选派指导教师进修,掌握学科前沿,提高指导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一支能创新的师资队伍。只有教师知道如何创新,才能引导学生如何去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当前科技的最新进展,在科技实践中提升核心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科技竞赛的新思路、新特点及新形势。
参考文献
[1] 李伟伟,高庆华.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