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春的传统文化

立春的传统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潮州;立春;节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2

一、引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中国古代的历法就是按照农业生产的需要来定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也大多跟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潮州方言中,对一些传统节日的叫法,便有助于我们对其节日习俗的原貌的理解,从而找出其与传统农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关于“拍春”的考释

立春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首,标示着春天的到来,也意味着一年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始。在潮州方言中,又将立春称为“拍春”,根据笔者的推测,这一叫法应当是源自中国古代鞭春这一项习俗,即鞭打春牛,故又叫“打春”。潮州方言中,“拍”可作“打”解,那么,“拍春”则可视为“打春”。在《事物记原》一书中就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的记载,但《事物记原》一书为宋代高承编撰,其说法真实与否尚待商榷。其实,鞭春之俗,至少早在隋唐以前就已经有资料证明其存在了,《隋书》中就有“后齐五郊迎气……立春前五日,于州大门外之东,造青土牛两头、耕夫犁具。立春,有司迎春于东郊,竖青幡于青牛之旁焉……”的记载;唐代诗人卢肇的《春牛榜子书》一诗中“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也是对鞭春之俗很好的写照。此处且引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关于立春习俗的记述来对旧时鞭春之俗作简单介绍,书中提到“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可见以前的鞭春仪式主要是由官府所组织举行。这里,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潮州是否有鞭春的习俗

关于立春日鞭春的习俗,在明清时期活动已经得到扩大,但是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只有在北方甚至中原地区才存在这一习俗。其实,翻开地方志,不难发现,潮州旧时在立春也是存在“鞭春”这一节俗的。在吴颖撰的清顺治十八年刻本的《潮州府志》中就有“立春,有司迎土牛与东南郊,士女聚观,多以豆鼓洒之。”仅有短短二十一字,后吴道熔撰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海阳县志》也沿用其这一记载。记载比较详细的有如李书吉修清嘉庆二十年刻本《澄海县志》中有“立春前一日,县官率僚属具鼓乐迎芒神土牛于东郊,名曰‘迎春’。农民每视牛头、蹄、腹之色,以辨终岁旱涝。至日,官府鞭牛碎之,名曰‘鞭春’。民间争拾牛土置床,谓可压邪。”而周恒重纂清光绪十年刻本《潮阳县志》上的记载也是大同小异。由以上在方志上所得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在,旧时立春人们的节日活动,在立春日的前一天就开始进行,即所谓“迎春”,是由地方官员通过一系列隆重的仪式,迎芒神土牛于东郊。到了第二天即立春当日,才是有官员对土牛进行鞭打,亦即“鞭春”,其后百姓才争抢土牛身上的泥土,认为其有神奇的功用,比如在《潮州府志》中描绘其情形是“……争取鞭碎土牛,谓之压邪。虽得丸泥片纸以为吉,不则意沮气馁。故奋臂直前,拥挤杳,官法不能禁也……”,《澄海县志》中则说“……民间争拾牛土置床,谓可压邪……”,而《潮阳县志》则讲到“……或拾土牛碎片归,投豕圈中,祈豕肥硕……”

(二)何以迎春、鞭春要在东方举行

尽管在《东京梦华录》的记载中,开封、祥符两县是“置春牛与府前”。在前面各方志中,无论府志、县志,“迎春”或是“鞭春”都是在东郊或者是东南郊举行。这些节俗活动在东方举行,笔者认为这应当是与古代的句芒神崇拜有关。《澄海县志》说到“县官率僚属具鼓乐迎芒神土牛于东郊”,其中讲到的“芒神”就是句芒神。这个在苏轼曾经写过的《立春祭土牛祝文》一文就可以得到验证,文曰:“敢昭告于勾芒之神:木铎传声,师官相儆;土牛示候,稼穑将兴。敢徼福于有神,庶保民于卒岁。无作水旱,以登麦禾。”关于句芒,其崇拜可溯起源很早,在《山海经》中就已经有对其作描述了。句芒是春神,草木之神,而按照古代的传统,东方属木,故在东方对其进行祭祀。联系上文提到的“迎春”,“县官率僚属具鼓乐迎芒神土牛于东郊”,可知其实所迎的主角其实不是“土牛”,而是“芒神”,也即使“春神”,所以“迎春即是迎春神”。但是,根据古代的风俗,句芒神的祭祀本来主要是在春分日进行,其目的是祈求农业的丰收。也行是因为鞭春与祭祀句芒神都与古代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后来的演变中,两种逐渐合而为一,及是表示着一年农耕的开始,又祈求其丰收,使得这一节俗更有意义。

三、余论

民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鞭春”这一节俗被废除,这也使得原本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节俗活动变得逐渐疏远了。以至于由于对其不了解而闹出了笑话。如在罗启荣、阳仁煊的著作《中国传统节日》中,在介绍“打春牛”这一民俗活动时竟是描绘了一出在立春日在官员带领下残酷鞭死耕牛,之后百姓哄抢牛肉的闹剧。原本喜庆的节日场景被描写得充满血腥,这反映出来的是对传统节俗的不了解。其实,根据前文方志上获得的史料,不难发现,其实鞭春所鞭打的非真牛,而是土牛,百姓哄抢的也不是牛肉而是土牛身上的土块。另外,广东肇庆怀集县在立春日人们所跳的春牛舞,根据笔者的推测也是应该是由鞭春习俗演变而来:同样在立春举行,同样有着表示开耕的功能,同样包含着句芒神的崇拜,但是,没有了鞭牛的环节,同时有起到相同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来将更具有积极意义,因为这本身就向人们传递了一种爱惜耕牛的思想。

四、“鞭春”习俗的文化功能

关于立春日“鞭春”的习俗,对于日常生活,尤其是农耕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具有劝课农桑的作用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休息,立春的到来,意味着新的一年耕作的开始。封建统治当局为了其切身利益,巴不得广大农民多种地,早种地,于量举行场面隆重的鞭春民俗活动。事实上是利用他们作为统治者的权威,向百姓发出了新的一年农耕即将开始的信号,敦促他们不误农时,尽早开始农业耕作,勤劳作,多收成。

(二)具有预报农时的作用

我国传统农村的特点是文化水平低,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农民们的耕作技术基本上来自上辈人的经验。旧时农民由于条件的不许可,很少人能懂得有关知识,难以知道节气的确切时间来安排农事。据说在鞭春时,根据芒神和土牛排列位置的不同,就能知道该年的农时的早晚,以便安排农事。另外在清代福申撰的《俚俗集》里有“凡立春在十二月望,则策牛人在前,示其早也;在十二月晦及正月朔,则策牛人当中,示其中也;在正月望,则策牛人在后,示其晚也。”农民就以此来判断和确定农时。

(三)具有独特的民俗意义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拍春”是新一年的开始,当然在潮州有特殊的民俗意义。“春”在潮州方言中与“抻”谐音,含有“伸长”的意思,在《康熙字典・手部》中的解释是“抻,、:申去声;展也,抻物长也。”在农耕社会,身高体壮是成为一个良好庄稼汉的先决条件。在这一传统观念之下,大人都希望自已的后代身高体壮,于是在拍春这一天,上辈人会摘下“春桔”,让孩子吃了会“抻”,长大了就是个高个子。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才是新一年的开始,而不是现在所认为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人的生肖算法上,如果那一年“拍春”早,即使你在正月初一出生,你也要算新一年的生肖。那么,以后伴随着你一生的民俗活动,如周岁礼、成人礼等都一样要以此为准。

五、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贯穿着中国的历史过程,农事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农业都被当作是中国的立国之本。鞭春的习俗也许就是统治者对农业高度重视的一个体现。潮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农业文化对其影响也是显著的。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历史上潮州人“种田如绣花”,堪称精耕细作的典范,使有限的耕地产量最大化是潮州农耕的最大特色。

许多外来的专家、学者对“拍春”一词在潮州广泛流传、使用感到费解。为什么叫“拍春”呢?这一方面反映出了传统农业文化对潮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潮州的很多风俗又很好地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化。“拍春”现象值得深入挖掘、研究。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刻把握潮州文化的内涵,探究潮州文化的演革过程,乃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广东正致力于文化强省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地域文化大繁荣的大环境下,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其积极意义更加凸现。

参考文献:

[1]清・吴颖.潮州府志.顺治十八年刻本.

[2]清・吴硕勋.潮州府志.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3]清・吴道熔.海阳县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4]清・李书吉.澄海县志.嘉庆二十年刻本.

[5]清・周恒重.潮阳县志.光绪十年刻本.

[6]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

[7]黄挺.潮汕文化源流[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沈敏.潮安年节风俗谈[M].中南书局,民国二十六年.

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2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3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

4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12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

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教学背景:

在疫情期间,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线上学习,学生的学习内容既有北京市云平台空中课堂提供的由全市名师录制的语文课本的课文讲授,也有各种平台推送的语文知识的微课程。学生只能在固定的空间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线上学习的核心,学生面对的学习资源很丰富,但是为了逐步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我认为学生在居家期间除了学习书本知识,更多的是了解现阶段那些新鲜的、带着浓浓的当今时代意义的内容。同时,我在思考教学内容的时候,也考虑到如何让教学目标能够实现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因此,本次课我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内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既包括了二年级下册日积月累的《二十四节气》,帮助学生积累,也有我给学生整理的二十四节气小知识,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还选择了3月5日惊蛰这天给孩子们推送这节课,着重给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二十四节气的现实意义与魅力。

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课本知识,还拓展了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实现了学生的美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传统文化的美。

教学目标:

1.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以及简单的节气知识;

2.熟读并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3.通过重点学习“惊蛰”这一节气,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与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并了解简单的二十四节气知识,从时间、习俗等方面重点学习“惊蛰”节气。

教学难点:

通过学十四节气知识,感受背后蕴含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学会发现和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PPT、录屏软件、格式工厂、《惊蛰——挖雷笋》绘本视频等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几号呀?今天还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你能猜到是什么日子吗?

谁能来告诉大家你的猜测?

同学们的猜测有很多,五花八门,但我还没听到正确答案哟!老师来告诉大家,没错,今天是3月5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惊蛰,那么惊蛰到底是什么呢?

要想了解惊蛰这个有点奇怪的名字,同学们首先得知道什么是二十四节气,那么,请你们大声朗读老师给大家找到的这段文字,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朗读诗歌,了解节气知识

(一)简介节气知识

1.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同学们现在一定很想知道什么是二十四节气,老师就给大家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请你大声读一读吧!(出示课件)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天气现象的节气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二)学习《二十四节气歌》

我们要想记住这么多的节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聪明的古人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还创作了《二十四节气歌》,诗词般的韵律、图画般的意境、波浪般的节奏,使这首读起来朗朗上口,赶快来读一读吧!

1.学生各种形式读诗歌: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2.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简单介绍各种节气的特点。

3.引导学生找到诗歌中每一句包含的对应节气。

4.再次朗读,尝试背诵。

(三)小结

古人通过二十四节气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

三、师生共读绘本,认识节气——惊蛰

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们已经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去看看惊蛰这一节气,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多发现!

(一)师生合作,分角色阅读绘本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阅读《二十四节气旅行绘本——惊蛰·挖雷笋》,在惊蛰这天跟随贝儿和爷爷一起去天目山赶春,看看惊蛰这天会有什么有趣的经历!

1.分角色朗读绘本

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这本绘本,我来读爷爷说的话,女生读贝儿说的话,旁白由男生来读,边读请你们边思考:关于惊蛰,你知道了什么?

2.读后交流

绘本我们一起读完了,谁能来说说你都知道了惊蛰这一节气的哪些知识呢?

预设:

(学生分享,教师用图片、动画等补充介绍惊蛰节气。)

(1)惊蛰的标志性特点: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教师补充介绍: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2)惊蛰的习俗:

①祭白虎

教师补充介绍: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②吃春雷,挖雷笋,吃春笋。

雷笋,学名雷竹笋,又名雷公笋、早园笋。当第一声春雷响起时,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的滋润,漫山遍野的雷笋开始破土而出,因此得名“雷笋”。

教师补充介绍:经过立春、雨水、惊蛰,到了春分的节气,听见春雷隆隆,雷笋简直长疯了,它们纷纷从地下窜出来。种植雷笋的农民很辛苦的,笋的时节一天都不得歇,即便下雨,也是雨衣披上就出门挖笋去了。它们长得太快,一天不挖可能就老了,失去了最鲜美的味道。

③北京在惊蛰这天吃春饼和合菜

教师补充介绍:在惊蛰这天,老北京人除了吃春饼和合菜,还会吃盘龙糕,相传经过冬眠的龙,在惊蛰那天也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按照老北京习俗,惊蛰这天讲究吃懒龙,因为惊蛰过后,大家要为新的一年奔波了,传说吃了“懒龙”,可以解除春懒。北京人除了在惊蛰这天吃盘龙糕和懒龙,因惊蛰期间,北京通常冷暖交替,气温波动大,人身体的适应力难以跟上,易受风寒湿气的侵袭,所以人们还会吃些辛温、甘润的食物,养肝补脾,进行春补。

听老师介绍到惊蛰这天饮食的习俗,你是不是特别馋呀,我看好多东西都要留口水了,今天你可以去尝尝惊蛰这天要吃的美食。

四、朗读古诗,感受春的气息

惊蛰这天的到来,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的脚步近了,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万物生机盎然。

春天已经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到来之时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成都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有一首古诗特别推荐给同学们,那就是杜甫的《春夜喜雨》,请大家跟随音频一起来唱诵这首诗吧!(课件出示诗歌,播放昕融唱诵的《春夜喜雨》的音频。)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Abstract:The Chinese design market flooded with foreign culture nowdays, how to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a problem. Chengdu Jinqian Design Institute designed a set of modern leisure square, which combined with culture, tradition,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Book of Changes, Twenty-four solar terms, et al. , which will provid a reference for future similar square design.

Key Word:the Book of Changessquaredesign

中图分类号: [F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概述

在中国各处的城市规划和广场设计中,多以欧式风格或中西结合混搭为主,其景观效果不尽如人意且不具有互动性。深究其原因始终少了一些原汁原味的中国智慧与传统文化。极具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何在外来文化的重重包围中脱颖而出,一直困扰着本土设计师。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都锦前设计院选择《易经》作为此次广场设计的立意基础,就是因为《易经》被誉为“天下第一书”,其“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历代先贤推崇它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该广场另一个特色为互动性。历览各处久负盛名的广场无外乎其景观独特、建筑精美、人文独特,而说到广场本身与游人的联系与互动好像并不多,所以我们以互动作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个既有趣又宜人的城市休闲广场。

二、城市休闲广场融入传统文化设计思路

此广场设计理念源于《易经》,辅以现代建造理念和养生精神。以《易经》为契机,设计这个广场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感情是复杂的:首先是对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崇拜;其次是幻想着未来的某一天能够站在这样的广场中心,与古圣先贤进行一次心灵的、时空的交流;最后更是给一味崇拜外来文化而将本土文化与精华抛之脑后的设计师们一个忠告。

该广场建成后将是一个集文化、传统、养生、科技为一体的互动式现代休闲广场。它外形酷似北京天坛,呈阶梯状共8层,每层均有白玉栏杆隔离。该设计提炼《易经》、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设计的依据,结合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具体设计思路阐述如下:

该广场设计为八层,中心圆台直径20米,第二层至第八层宽为5米,整个广场占地约6400平方米。第一层圆台中心设计有一个大型嵌地LED显示屏,其屏幕将不断幻化出易经八卦图、阴阳鱼、五行“土”、十天干“戊己”等。将伏羲八卦放于广场中心是为了阐述宇宙是由阴阳两个最基本的元素构成,天下所有的变化都是阴阳的变化,并且八卦是《易经》最核心的内容。圆台周围另配备有对应的五行(金―西、木―东、水―北、火―南)和十天干(甲―东、乙―东、丙―南、丁―南、庚―西、辛―西、壬―北、葵―北)地浮雕。在运用《易经》的法则和占卜的时候,两者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里将五行与《易经》放在一起。第二层平台主要以对应的十二地支(子―北、丑―中、寅―东、卯―东、辰―中、巳―南、午―南、未―中、申―西、酉―西、亥―北)浮雕为主。在某种程度上说,五行文化与易经、天干地支文化是相互结合的,并被人们运用于实践,更主要被风水家、堪舆家发挥的淋漓尽致,历代人们对五行文化更是充满敬畏之情。第三层以对应的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浮雕为主。十二生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纪年与天干纪年同样盛行,并且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在中国一直都被人传颂。第四层包含对应的十二月份和二十四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地浮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令,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对于中国农耕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第五层以人体中医五行对应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肉、皮毛、骨)、五官(目、舌、口、鼻、耳)地浮雕为主,第六层以人体中医五行的五志(怒、喜、思、悲、恐)、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液(泪、汗、涎、涕、唾)地浮雕为主。在中国,中医被誉为是“第五大发明”其理论依据就是根据《易经》中五行生克原理而来。第七层以八卦命理学十二长生(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地浮雕为主。第七层以四季地浮雕为主。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大概可以将广场八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层至第四层为《易经》核心、八卦及其衍生的时空记录方式,第五层和第六层为八卦关于中医治疗和养生的内容,第七层为《易经》八卦衍生出来的八字命理学十二长生,第八层为四季,代表宇宙一年的季节变化。

三、城市休闲广场互动性体现

以上设计看似普通,但是我们还将在广场周围设置有数台专用电脑来增加广场与游人的互动性。这些电脑通过植入专业的软件,而变得与常规电脑不同。其以《易经》文化为基础,兼具堪舆之术、中医养生保健、行为处事检测与技巧等技能,游人可以通过人机互动来增加趣味性。例如游人觉得最近身体不适,经过人机对话知道是肝出现了问题,那么经电脑提示,应该到广场第六层,主管肝的方向活动活动;如果游人觉得自己背部不适,经过电脑查询得知可以站在广场某方位大吼几声,以振聋发聩之势逢病化吉;游人觉得自己最近运气平平,就可以通过输入自己的生辰来测吉凶,电脑就会提示化煞的方法,比如沿着广场某个方位某一层走数十步或转几圈;游人觉得最近和朋友交往总是矛盾不断,就可以输入自己和朋友的生辰,电脑则会提示自己和朋友分别属于五行之中的命理,如何消除命理的不合(比如水命和火命,则要属水命的人多往削弱水的方位活动,火命的人多往增加自己运势的方位活动,此消彼长如此两人才能相处和睦),……来增加趣味性。此设计的初衷不是宣传迷信,而是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易经》所蕴含的养生之道和处事之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该广场与仿造西式风格广场的差别正在于此――寓教于乐,不只是简单的休闲和观景,还有对时空的探究、对未来的期许、对自身状况的反思。

四、结语

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按照分类,伯劳是雀形目,伯劳科野生鸟类的通称。据野生鸟类学家统计,全世界共有72种伯劳,我国有11种。常见的有红尾伯劳、荒漠伯劳、灰伯劳、楔尾伯劳等。如果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种犹如戴着黑色眼罩,个性独特且美丽的野生鸟类。它们特立独行,并发出孤独的鸣叫声。在高出草丛的枯枝上,时常会发现它们那自信的身影。

大家知道:雀形目作为鸟纲中种类最庞大的一个目,通常都是些体型较小,性情温和,善于鸣叫的野生鸟类,故称为鸣禽。如山雀、百灵、八哥等。但是,也归属于鸣禽类的伯劳,却显得比较“另类”。因为,它们身上不仅缺少一般鸣禽的多姿体态,艳丽羽色,悦耳鸣声等特征,相反,却具有近似猛禽的凶残狰狞,性情残暴的生活习性。它们的眼神,以及从容的姿态,都与猛禽神似。

再看它们的嘴巴,不仅短粗,而且上嘴的尖端呈钩状。脚爪尖利,强壮有力,并有敏锐的视觉。勇猛强悍的它们,常栖息于树梢,俯视四周,伺机而动。一旦发现猎物,便高速俯 荒漠伯劳多栖于枝头

冲而下,将其制服。它们特别喜欢捕食昆虫、蜥蜴、蛙类、雏鸟等活体动物。有时,甚至能捕杀比它们身体还大得多的野生鸟类,故有“雀中猛禽”之称。

正因为如此,它们还具有一种极为特殊的习性――将猎物曝尸。伯劳常将捕获的猎物,悬挂在荆棘或树杈,甚至是铁丝网的倒钩上,然后,再用嘴撕食。过去,有人认为伯劳的这种举动是在为过冬储存食物,但野生鸟类学者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伯劳并不喜欢吃那些风干的小动物。此外,其他地区的伯劳种群,也同样喜欢把猎物挂在枝头上。如此看来,把捕获的猎物挂在枝头上,这只是伯劳的一种习性罢了。 荒漠伯劳的雏鸟

我的一位好友,就曾用相机拍下过一只红尾伯劳捕食蜥蜴,将之挂在树刺上,再慢慢地撕食享用的全过程。这种将猎物“曝尸示众”的恶作剧,确实有点残忍,也使它得到了“屠夫鸟”的恶名。

在我国古代,伯劳就被看作是一种恶鸟。因其独来独往,高高在上,且有掠食青蛙等小动物的习性,便成了“恶鸟”的代名词。三国时期的曹植,在其《令禽恶鸟论》中,还曾专门为其正名:禽鸟鸣声出于天性,无关善恶。俗传,鸟之所谓“善恶”,是“愚民之所信,通人之所略也”。但终究是难以改变人们对伯劳的看法。 荒漠伯劳

伯劳虽然臭名昭著,但它们的身上,也不乏具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美德。比如在孵卵期间,为了让雌伯劳吃得好些,安心孵卵,雄伯劳会整天不停地去捕捉食物给“娇妻”享用。甚至,心甘情愿地让自己忍饥挨饿,极尽“丈夫”的义务,可谓鸟中“模范”。

同时,伯劳也和其他野生鸟类一样,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也就是说,当一对伯劳选址筑巢后,周围的地域便成了它们的领地,而且,不会随季节转变而更换,终年共同守卫着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一旦发现入侵者,雌鸟便会鸣叫恐吓,一旁助威。而雄鸟会毫不犹豫地奋起攻击,直到对方离开。尤其在产卵和育雏期,这种捍卫领地的警惕性和攻击性更强,即使是人类靠近也难以幸免。 红尾伯劳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里,也常能见到伯劳的身影,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左传》记载,作为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就非常注重节令与气候。他们以鸟为图腾,用5种候鸟不同的迁徙时间来制定历法。“凤鸟”为掌管历法的总负责人,称为“历正”,位列百官之首。其余的四种,则为历正的属官。分别是“玄鸟”(燕子),春分来,秋分走,掌管春分秋分;“伯赵”(伯劳),夏至鸣,冬至止,掌管夏至冬至;“青鸟”,立春鸣,立夏止,掌管立春立夏;“丹鸟”(锦鸡),立秋鸣,立冬止,掌管立秋立冬。“凤鸟”究竟为何种鸟类,现已难以考证。但“伯劳”,却因我国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传承而同样青史留名。

此外,伯劳也常被文人墨客写进诗词中来。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有“池中春蒲叶如带,紫菱成角莲子大。罗裙蝉鬓倚迎风,双双伯劳飞向东。”(《临池曲》)的诗句,形象地描写了那种亲人的思念之情。不过,最为著名的当数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成语“劳燕分飞”便是典出于此,伯劳便又有了“生离死别”的象征。 楔尾伯劳

这里的“劳”是伯劳,“燕”就是燕子。因为伯劳和燕子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候鸟,燕子于春暖花开出现,秋天离开;而伯劳却是秋天出现,而春天离去。二者只在夏末秋初有短暂的相遇,且一往南飞,一往北去。对于这不可知的神秘,难免古人会产生“劳燕分飞”的感慨。于是,在古典诗歌中,伯劳和燕子,通常用来比喻夫妻情侣、亲人朋友的别离之苦,思念之痛。“东飞伯劳西飞燕”,原本也只是表达离愁别绪,后被引申为“各奔东西”。

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第6篇

“立冬为冬日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建始也。”在古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个很重要的节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行“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立冬补冬”的习俗即是传统文化之一。“立冬补冬”除了御寒增加体温,还能抗衰老、延年益寿。

从《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到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文献典籍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即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立冬前,温养神气,以养阳气,“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冬季“食补”,应多吃温性、热性的食物,以及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古人云:“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起居调养“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潜藏阳气,蓄积。同时,睡前泡脚,安神活血祛淤。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令尤为重要,利用食补藉以养生。补虚损,抗寒冷,复元气,预防疾病,“冬令进补,明年打虎”嘛。但是,食补也有一定的讲究。如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时脏对应的理论,冬季属肾,肾主脏精而为生命之元,故冬季进补重要的是滋补肾脏,肾强壮人体亦强壮。而且,不但不能过分的夸大食补的功效,还应避免误用不适当的药材。如,肠胃有问题的人,一定要小心选择适当的药膳,否则过于滋腻辛辣的补药,容易造成肠胃的损伤。

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第7篇

自古以来,吉日选择有佛、道、儒、理、学诸派,流传下来的如《玉匣记》、《万宝楼》、《敖头通书》、《灵棋经》、《协纪辩方》等书多有矛盾之处。只有用《周易》原理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因为《周易》包罗万象,它涵容天文、地理、武术、医学、数学等一切从不同角度揭示自然和宇宙之间关系的学科。因此,我们在介绍传统择吉术的同时,也会时常涉及到《周易》方面的知识,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对此进行详述,敬请读者查阅有关书籍。

黄道吉日──大众化的择吉常识

查阅许多择吉通书,宜忌内容占有很大篇幅,诸如“宜任职、会友、出行、赴任、视察、求医、筑堤、修造、竖柱、上梁、开市、立券、交易、纳财、栽种、牧养、纳畜、酝酿”,“忌祭祀、嫁娶、移徙、开仓、出财”等。笔者经过大量统计发现,这些宜忌内容大多与“黄道吉日”的宜忌相符,故而可以说“黄道吉日”是传统择吉术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之一,把握了它也就等于掌握了传统“择吉术”内容的一大块,故而我们首先从这里谈起。

一、黄道的来历和起法

黄道,本是一个天文学术语,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受到其他行星和月亮等天体的引力作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一年(365.24219日),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分在12个月里,故而以月为基点“十二建星”即反映出宇宙天体每一天的影响力,吉为正常(反映地球在黄道上运行良好)、为人们向往,于是就把这样推论出来的吉日称为“黄道”,相反把非吉之日称为“黑道”。

现在很多书在印刷上出现很多错误,这对没有择吉基础的人来说,很容易造成择吉失误,所以我们应该学会“黄道吉日”的起法,以便能检查出书中印刷的是否有错。再者,若不用查阅有关书籍或年历,随时随地掐指一算或眉头一皱便说出一二三四,岂不更既便人便己,又能显示出“专家”风采,因此其起法不可不巧记在心。十二建星,按其排列顺序为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起法:每年从立春后第一个寅日起“建”,一天一位,按以上顺序以此往后排。逢节重复前一日的神值;一年共重复12次,这样刚好保证下一年立春后的第一个寅日为“建”。例如:正月建寅,正月的第一个寅日为“建”,次日卯日则为“除”,第三日辰日为“满”……;二月建卯,二月第一个卯日为“建”,次日辰日为“除”……,依此类推。

实例:1998年正月初八立春,正月除七辛巳日黄道是“定”,所以初八壬午还是“定”,初九癸未是“执”……,十六庚寅日为“建”,十七辛卯日为“除”……二十八壬寅日又为“建”……二月初七辛亥为“收”,二月初八壬子日惊蜇仍为“收”,二月初九癸丑日为“开”,初十甲寅日为“闭”,十一乙卯日为“建”……。

十二建星顺序巧记法(此说仅供记忆之用,不为内容解释之论):建乃一月之主,所以“建”为队伍之首领排在第一位;“立新”必然“除旧”,故“建”之后为“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三为“数之极”为“满”,故“除”之后为“满”;满则溢,溢则平,故“满”之后为“平”;平则定,故“平”之后为“定”;确定之后就可以执行,故“定”之后为“执”;有执行者必然就有破坏者,故“执”之后为“破”;破者致危,知危而事可以继续下去,直到成功,故“危”之后为“成”;事成则必有收获,故“成”之后为“收”;旧的收获意味着新的开始,故“收”之后为“开”;有开就有闭,新的创业需要闭门休整策划,故“开”之后为“闭”;休整谋划停当,又要重新建造新的事业,故“闭”之后又为“建”,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从公历日期推对应干支:只要记住并掌握以下口诀就可以推出任意一天的干支:“乘五除四九加日,双月间隔三十天,一二自加整少一,三五七八十尾前。”(详见《易数之友》精华本第100页)

二、十二建星的吉凶内涵和应用

十二建星应用,可依据以下歌诀灵活变通:

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

成开皆可用,闭破不吉祥。

黑中平不爱,黄中危不强。

建宜出行收嫁娶,定宜冠带满修仓。

破除疗病执宜捕,危本安床开丈量。

成开所作成开吉,平乃做事总平常。

十二建星吉凶内涵详解:

建:黑道。旧书云:此日一般主吉,但修造动土之事不宜做。此日与月令合二为一,至高无上,非极端大富大贵之人不能受用,故对于平常百姓来说,当属黑道日。

除:黄道。旧书云:此日为“除旧布新”之日,大吉,故很少有不宜之事。万事开始,皆需除旧迎新,故“除”日适宜万事之开端。

满:黑道。旧书云:此日只宜祭祀、祈愿,其他均不吉利;特别是赴官上任、婚姻嫁娶等不宜取用。祭祀祖先,祖先为过去(已满)之人;祈愿未来,未来充满着希望,故“满”日只宜祭祀、祈愿。有空缺才能赴官上任,位满则无需我也;同理,婚姻嫁娶也是缺者需填,满则不问,故“满”日特别忌讳赴官上任和婚姻嫁娶。

平:黑道。旧书云:此日万事皆吉。此日平平,无出头之日,对那些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老人来说“平平安安即是福”,然对那些怀有追求上进、向往辉煌前程心理的人来说,是很不理想的,故为黑道日。

定:黄道。旧书云:此日宜晏饮、协议,忌医疗、诉讼及选将出师。晏饮是为了固定某种关系和达成某种共识,协议则是对双方的约定,故“定”日宜晏饮、协议;医疗、诉讼和出师则需随机应变,墨守定规的做法是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的,故“定”日忌医疗、诉讼和出师。

执:黄道。旧书云:此日宜建屋、种植、捕捉;忌移居、出行、开市。“执”有“执行、施行,掌握、控制,捉拿、拘捕”等意,建房、种植、捕捉与此类意思相近,而移居、出行、开市则与其相差较远,故有“执日宜建屋、种植、捕捉;忌移居、出行、开市”之说。

破:黑道。旧书云:此日万事不利,只能做破垣坏屋之事。此日为与月令地支相冲之日,冲则破,破则败,不破不立,无败无成,失败乃成功之母,故此日虽为黑道,但适宜破旧与反思。

危:黄道。旧书云:此日万事皆凶。此为对“危”字的误解所致,危,本为“高”意,高则有险,故有“危险”之说。然而,“高”乃出人头地、出类拔萃也,故为黄道之日。

成:黄道。旧书云:此日宜开业入学、婚姻嫁娶、赴官上任等,但不利诉讼。我们常说:学业有成、成双成对、事业有成,这是人们对人生少年、青年、壮年三个不同时期的美好祝愿,故“成”日宜开业入学、婚姻嫁娶、赴官上任等。已成定局的事实是不需要在诉讼的,故“成”日不利诉讼。

收:黑道。旧书云:此日有利于收获之事,开始的事业则不利,忌出行、葬礼。出行为许多事情的起点,往往意味诸多开始,而葬礼是活人为死者送行,故“收”日忌出行、葬礼。

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第8篇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了。

随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当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这才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从介子推腿上割下来的时候,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晋文公重赏了当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大家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向晋文公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后,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以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绵山山高路险,林木茂密,要想找到介子推母子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将介子推逼下山来。大火烧遍了绵山,却不见介子推母子的身影。待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放声恸哭。后来,人们在树洞里发现了一封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的“狂欢节”

在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惟一演变成节日的节气,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习俗。诚如《岁时百问》中所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如果我们把春天比做一位少女,立春时她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而到了清明,已由豆寇年华长成二八靓女,楚楚动人。此时春光明媚,空气清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在房间里憋闷了一冬的人们,顿觉“天边光景一时新”。于是不管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人们纷纷到野外踏青,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南宋诗人吴帷信曾作诗一首,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有人把清明节说成是中国的“狂欢节”,因为除了踏青,还有许多有趣的游乐活动。在清明这一天,文人雅士们喜欢把酒而歌,妇女们喜欢荡秋千,男人们喜欢斗鸡、踢球,小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可以说是各得其所。唐朝诗人韦庄写的如下这首诗勾画了当年鹿州(今陕西省富县)城外妇女们荡秋千时的欢乐景象: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然而清明前后,也并不都是适合于户外活动的晴朗天气,有时会下起蒙蒙细雨,给清明增添另一种情趣,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描写的就是此情此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插柳也是广为流传的习俗。清明这天,人们在房前屋后、井台渠旁插上柳条,以图吉祥如意,这大概就是“井井有条”这一成语最初的意思吧。此习俗到了明清时代,就演变成了植树节。江浙一带有些地区的妇女清明时将嫩柳枝盘成环戴在头上,希望自己能青春永驻。

将扫墓混同于清明节的活动,大概是从唐代开始的,因为在唐代以前寒食节为清明节的前三天,而自唐代开始寒食节仅为清明的前一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寒食节已不复存在,而扫墓成为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诗吟咏: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①时,春入遥山②碧四围。

兴③逐乱红④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华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⑤莫忘归。

【注释】①恣行:尽情游赏。恣:任意放纵。②遥山:远山。③兴:乘兴,随兴。④乱红:指落花。⑤游衍:是游玩溢出范围的意思。

【译文】我在长满芳草鲜花的原野上尽情地游玩,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趁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叶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天是清明佳节,又遇上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赏析】 “郊行”即在郊外游玩。这首春游诗描绘了满眼碧树、花瓣飘飞的春景,抒写了清明时节随意漫游、尽情观赏的快乐。首联写郊外春色正浓,后面“乱红”“柳巷”的暮春景色与之相呼应。但作者并没有伤春之意,而是对眼前的春光倍加珍惜,恣意欣赏。二、三两联表现出诗人年事已高、犹有童心的形象特点,表现了他率性而为、陶醉于美好春光的情趣,以及对自然纯真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尾联抒写了尽兴游玩的畅快,同时不忘提醒清明出游的人们“莫忘归”,因为春光虽好,总还是要离去的呀。

美文放送:

清明

夏正平

又快到清明了。此时,我的奶奶一定正站在山顶的凉亭上向家的方向张望。

奶奶和她的老姐妹们唠嗑着,眼睛却不时地朝山脚下的那条水泥路眺望。

白色的水泥路在绿野间蜿蜒,路上是甲壳虫似的车、蚂蚁似的人。奶奶的目光在他们身上一一停留,她知道,只要春风吹拂,她儿孙们就要上山来看望她了。

“清明正是三月春,桃红柳绿百草青,秋千荡起笑声落,黄花青果争上坟。”我的母亲早已从镇上买来了花花绿绿的纸,用刀铰成一串串铜钱状的飘钱,再用锡纸折成一个个亮闪闪的大元宝,准备上坟时孝敬故去的长辈们。母亲待人大方,给故人的“钱”也总是备得足足的。父亲呢,则把他平时舍不得享用的好烟好酒拿出来,准备上坟时带给他的亲人们尝尝。

我们这些小孩也在掰着手指盼着清明节的到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在我们的期盼中一天天走近。

阳光有些暖了,风儿吹在身上让人感觉还有些凉。油菜花黄灿灿的。在山顶凉亭上张望的奶奶,突然撩起衣袖擦了擦眼睛,终于看清,明媚的春光里,儿孙们真的来看望她了。

奶奶住的地方叫蒋山,虽不高,却清幽灵秀。奶奶在世的时候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常瘪着嘴说:“有福之人山上搁,我老了,你们就把我送到这山上去。”

老了的奶奶是在唢呐声中被送上山的。坐在小盒子里的奶奶一定喜滋滋地想,又做了回新娘子呢。她的许多老姐妹们――瘪嘴老太林生娘、卖鸡蛋的老虎婆、会做裁缝活的小姨娘……也都早过来了,她们的陵墓亲热地挨在一块儿,奶奶并不寂寞。

现在,住到了山上的奶奶就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看着她的儿孙们一步步走上山来。

走在扫墓队伍前面的自然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了。我们是骑着竹马来的,手里拿着用杨柳枝做的马鞭,嘴里还得儿得儿地学着马叫,心儿早已飞上了山。山上有杜鹃花,还有画眉鸟,最主要的,父亲挑担里的那些好吃的供品在勾我们的心哪。

清明节前,母亲总会去阡陌上割一种叫棉茧头的草。将这草用石灰炝过,用热水洗净,再掺上糯米粉揉成团,包上馅,便做成了江南清明的时鲜――棉茧头团子。棉茧头团子绿莹莹、甜糯糯的,闻一下,香;尝一口,鲜。这吃了挨巴掌也不肯放的棉茧头团子得让先人们尝过后才能归我们。

先人到底吃不吃这棉茧头团子,我们不知道,就像不知道母亲折的大元宝在那边能不能真的当钱用一样,但父母却相信祖宗神灵会感知他们这份虔诚的孝心的。

“娘,又到清明了,我们来看您老了。”父亲站在奶奶的坟前说。

奶奶坟头的青草沙沙作响,好像奶奶在说:“孩儿们啊,我也想你们啊!”

父亲抖了抖手里鼓鼓囊囊的纸钱,底气十足地大声说:“娘,我来给您老送钱了。”

“呵呵,有钱喉咙都变大了啊,” 奶奶笑着责怪道,“要这些烂纸有啥用?你就不能实在些!”

父亲脸一红,母亲忙把挑担里的供品拿出来,棉茧头团子、水果、小菜、甜酒摆了一祭台。

“娘,我包了几个青团,你来尝尝鲜吧。”

一阵微风吹过,奶奶从树梢上飘然而下,似乎又闻到了花草的芬芳、稻米的清香和尘世里的甜美气息,她的心不禁醉了。

奶奶说:“还是媳妇贴我的心。”

其实,醉了的何止是奶奶呢?春风轻拂,太阳朗照,坟前的树枝轻轻摇曳,它们也都陶醉在清明这浓浓的亲情中了吧?

花花绿绿的纸钱挂在坟头,纸灰如白蝶在风中翩跹,坟头上的杂草已被清理干净,奶奶端坐在袅袅的青烟中对着我们微笑。父亲说,大家再给老祖宗磕个头吧。

奶奶,明年清明我们再来看你。棉茧头团子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清明就如遍野的青草一样在我们心头生长。

【阅读感悟】每年清明,人们都会祭拜逝去的亲人,表达心中无尽的思念和牵挂。本文与一般的清明心语不同,语言清新,构思巧妙,假借已逝奶奶与父母亲的对话,穿越时空,内涵丰富而又充满情趣。在“花花绿绿的纸钱挂在坟头,纸灰如白蝶在风中翩跹”的场景中,“清明就如遍野的青草一样在我们心头生长”,生长着哀思,也生长着亲情。

考题链接:

(2006年江西省中招试题)生活是一本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下面的试题。

(1)用一句话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2)近年来,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备受青睐,其火热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撞击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