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资源生态效益

水资源生态效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 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降低园林绿化成本等方面着手,阐述了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体系的构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园林绿化建设攀比斗富之风愈演愈烈,在追新求异、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各种奇花异草飘洋过海,大树移栽、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及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园等屡见不鲜。不科学的园林绿地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造成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是十分必要的。

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园林绿化投入,也不是简单的降低绿化档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从资源集约利用、技术进步、规划设计和改善管理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倡导生态节约型绿化体系

按照生态优先的理念,以乔木为主,科学配置植物群落,提高城市人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营造节约型园林。

(1)以乔木为主,科学搭配植物群落。遵照城市绿化以乔木为主的原则,按乔、灌、藤、草多层结构和科学搭配的方法开展城市绿地建设,不仅提高了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2)控制修剪植物应用,减少绿地养护费用。在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要进一步转变机制,通过引入作业社会化和市场竞争,采取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监督、信用体系监督等方式保障工程和养护质量,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2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构建节约型绿化体系

(1)在绿化设计中,树立节约型绿化设计理念,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倡导绿地建设向自然生态转型,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2)在种植设计上,注重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增加乔灌、藤、宿根花卉的使用,力求扩大绿地复层结构比例,充分发挥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试验表明,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得多,10m2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相当。大量应用耐旱植物,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

(3)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减少水资源浪费。

3努力降低成本,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绿化体系

当今社会,水资源紧缺,能源供应紧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是推进节约型绿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在园林绿化中开发、应用和推广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园林绿化的节约。

(1)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在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可采用喷灌、滴灌、地下滴灌等方式进行植物灌溉,这样既可节约用水,还能节省劳力,工效较高。据统计喷灌比地面灌溉可节省水约30%~50%,滴灌比喷灌可省水约40%,可节能50%~70%。地下滴灌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化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2)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水灌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废水利用率。利用处理过的生活污水进行灌溉,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可根据生活污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在冬、春2季选定取水时间段,大量抽取城市生活污水,对土壤瘠薄的绿地实施污水灌溉,是增加土壤肥效、提高植物生长量、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 转贴于

(3)大力推广环保项目的建设,对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再回收处理,可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

(4)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潜力,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行立体绿化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攀援和爬墙植物,将能够绿化的各类墙体、天桥、屋顶和桥墩绿化起来,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的绿量和绿视率。

(5)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加大地方树种的运用,绿化植物主要来自苗圃的生产苗木,推广耐干旱植物种类。

(6)提倡在城市绿化用地中推广使用节能照明设施。

4参考文献

[1] 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2007(4):64-68.

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用水;水资源;高效利用;内涵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056-02

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1],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以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和水污染为主的水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如何破解水问题,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是中度缺水国家,根据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统计,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 816.2m3,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亩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 [2]。农业的发展、工业的进步,城市的扩张都需要用水,缺水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尤其是成为干旱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

农田灌溉是保证农作物产量稳定和增产的基本措施,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农业用水量过大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尖锐化,而发达国家,如法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42.5%,美国为48.7%,农业用水量不到总用水量的一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将不得不采取生活和工业用水发展优先于农业用水的方针,意味着未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占用水总量的比重将继续增加,加上生态环境部分地区恶化严重,生态用水必须得到保障,因而农业用水的所占比重势必降低,而且其绝对数量也可能减少,农业用水面临巨大压力。在水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农业用水在现阶段中国用水结构中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节水有巨大潜力,实现农业高效用水是发展现代节水农业关键、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一、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定义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战略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因此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十分重要意义。水资源高效利用是最大限度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以最少的水资源利用与消耗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益,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水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具体到农业用水来讲,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就是指在相同耗水量的情况下,使农业生产用水达到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状态,既在耗水量相同情况下,农业水资源利用能够使经济功能、社会和生态效益最佳,或者是在以三者效益最佳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目标前提下,使得农业水资源消耗量最少。

二、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现在水资源的消耗过程之中,高效利用内在的包含了水资源利用高效率和利用高效益这两个方面。在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就是使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水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单位灌溉水量的粮食或其他农产品产量的转化效率达到较好的指标,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好的经济收益 [4]。

1.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水资源的消耗过程中实现

水资源的利用形式具有多样性,除了航运、渔业、发电等非消耗性途径外,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通过消耗性途径来实现的,可以说消耗性是水资源的重要性质。水资源消耗性是保证农业这种结合人类劳动和自然力量的独特生产部门能够存在的最基本条件,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消耗一般由两种途径:一是被生物体消耗或者转化为各种最终产品;二是通过蒸发、扩散、渗透等形式重新参与到经济和生态的产出过程中。水资源被利用的过程就是消耗的过程,因此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也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对水资源的消耗中,只有在水资源的消耗过程中其潜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服务价值和功能才得以体现。

因此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就是一方面减少水资源从水源地到被作物利用过程中的无谓损耗,降低消耗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就是作物利用环节提高水资源消耗的价值量,提高作物的用水效益。

2.高效是指农业水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与高效益

主水资源高效利用主要是指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用水效率的提高和农业效益提高的双赢过程,其内在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与农业用水效益提高,前者主要指利用过程的高效率,后者主要是利用结果的高效益。

农业水资源使用率的提高:利用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损失浪费的减少,有水资源节约的意义,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在农业高效用水中水资源的使用率的提高不一定意味着水资源使用量的减少,是与节约用水有区别的,其更加注重的是效率而不是总量。农业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各种技术、工程、管理和经济措施,减少水资源从水源到作物间各个环节的无效和低效水量消耗,减少各个环节的水资源浪费,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业用水效益的提高:由于水的用途、用水结构和水资源利用水平存在差距,导致在经济活动中水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传统观点认为用水效益的提高就是要把水资源利用到高效益领域和产业,实现单位水资源产出价值的最大化,但是伴随着对水资源社会服务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逐渐重视,用水效益的提高已经从单一的经济效益扩展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领域。具体到农业用水领域就是要一方面注重农业用水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农业水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倾向于经济效益高、耗水量少的作物倾斜使得单位用水产生的效益增加;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高农业用水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

三、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要求及其表现

在农业生产用水过程中,水资源高效利用有如下四点要求:(1)水资源实现节约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2)水资源利用具有较高的产出率;(3)水资源的投入和利用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农村良好生态环境。

根据上文部分概念、内涵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高效利用有以下基本表现:(1)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用水量不变条件下,高产作物的种植,使得产量增加,进而提高农户收入。(2)高效益作物的广泛种植:在用水量不变的条件下,效益高的作物广泛种植,单位水产生的经济效益提高。(3)节水技术的广泛采用:节水技术的广泛采用使得农业用水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减少,田间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使得作物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进而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农业用水效率提高。(4)农业高效用水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完整的高效用水制度建设,在区域内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起到对农户采取农业高效用水行为的督促鼓励,建立惩罚机制,规范农户的用水行为,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黄锡生.水权制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

[2] 王亚华.水资源特性分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20):8-12.

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1 引言 

 

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我国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6 329.47万hm2,森林面积15 894.09万hm2,活立木总蓄积量124.88亿m3,森林蓄积量112.67亿m3,森林覆盖率为16.55%,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48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为0.128hm2,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1/5;人均蓄积量为9.048m3,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72m3的1/8,森林资源状况和森林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虽然从1998年起我国就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在“九五”《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提出:①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19%,达到遏制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②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以上,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③2050年全国宜林地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但是我国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面临着现实的困难:森林建设和保护缺乏资金。因此,资金问题也就成为解决森林问题的关键。为此,急需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创造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 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问题 

 

2.1基础研究薄弱生态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难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而且补偿对象有时很难准确界定。如何科学准确地界定生态补偿标准和对象,成为制约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实施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2.2补偿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建立良性投融资机制资金渠道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补偿的重点为西部地区,而且以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及其配套措施为主要形式;投入主要以国家为主,地方投入较少;有限的资金主要以毛毛雨的形式,分散用于各个地区,造成资金的低效使用和浪费。 

2.3现行的财税政策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例如,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政策,计税依据是销售量或自用量,而不是开采量,客观上鼓励了企业对资源的滥采滥用,造成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4征收和使用方式不合理目前,基本上是采取“搭车收费”的方式,收费和使用主要以部门或行业为界,如水利部门收取水资源费、环保部门收取排污费、国土资源部门收取资源费,部门间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也没有真正实现收支两条线。其他相关行业和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得不到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单位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2.5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督,资金的收取和利用都存在很大的漏洞。目前许多证据已经证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的生态建设项目和补偿广泛存在着地方和部门渔利行为,高额的管理成本已经危及到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6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的《防沙治沙法》、《土地承包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对植树造林、草地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约束力不强,法律条款之间存在着矛盾,影响了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如在承包荒山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承包人多年投资造林,好不容易等到成材,但法律不允许种树人随意采伐、挖掘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的植被,受益艰难,挫伤了当事人投资种树的积极性。这类事例成了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生态建设的典型案例。 

 

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3.1建立健全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益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改进转移支付办法,突出对生态地区的转移支付;设立对重点生态区的专项资金支持模式,将中央因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办法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引导省级政府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如东部沿海省份向对口支援的西部省份予以各种形式的实物转移支付(如技术、设备、资产转移等)和价值转移支付,东部地区开征生态环境费(税)设立“西部生态补偿与生态建设基金”。

3.2强化生态补偿的税收调节机制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增收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的开发要逐步提高税率;扩大土地征税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发挥消费税在环境保护方面“寓禁于征”的调节作用。 

3.3拓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筹措渠道今后可以继续利用国债这一有利的筹资手段,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同时可以考虑发行中长期特种生态建设债券或彩票,筹集一定的资金。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到环保产业,争取在股票市场中形成绿色板块。提高金融开放度、资信度和透明度及加强投资制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引进海外资金,积极吸引国外资金直接投资于生态项目的建设。 

3.4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研究工作开展生态保护立法研究,为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法律依据。根据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和补偿对象;在财政支付能力有限、政府控制力不足的条件下,加强产权改革制度的研究,调动民间参与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将政府主导型生态治理模式逐步转变为民间主导型治理模式。 

3.5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的收费制度逐步扩大排污收费的范围,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加大收缴力度,加强对有关部门行政不作为的监督。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收费的实践,制定严格的征收标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征收的生态补偿费应该专款专用,用于生态恢复和补偿。积极探索建立生态破坏保证金(或抵押金制度),实施费改税的政策改革,建立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4 资金筹措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可考虑以下筹集途径: 

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第4篇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华县最大的名片,是华县独有的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华县的宝贵财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党的十精神的指引下,牢固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以“三城一县”联创、华州大地园林化建设、渭河综合治理等为抓手,着力加强环境保护和投入,努力建成实力、人文、宜居、和谐东大门中心城市“桥头堡”,打造山水生态华县。

一是打造秦东水乡。华县水资源丰沛,年平均降雨量578.7毫米,年保守水资源总量3.3亿立方米,但水资源并未有效转化为华县发展之“利”,反而给华县人民带来更多的“患”。因此,必须做好防、治、用三篇“水”文章,逐步化“水患”为“水利”,着力建设人水和谐的秦东水乡。加快推进渭河综合治理,完成剩余9.45公里渭河大堤加固加宽和罗纹河、石堤河、遇仙河3条支流堤防移堤退建及加高培厚工程,使渭河、南山支流成为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惠民河。全面开工建设华县应急蓄滞洪区工程,退田作湖,根治渭河洪水水患,改善区域气候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人民群众致富。围绕城镇用水,引水入城,建设城市水景,打造“山前有城、城中有水、水旁有绿”的山水园林城镇。加快工业、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好城乡安全饮水工程,狠抓水污染治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是建设绿色华县。今后,我们要以建设绿色华县和创建生态模范县为目标,全面推进华州大地园林化建设,按照城市森林化、城镇园林化、村庄林阴化、渠道林带化、农田林网化、出入境口优美化、秦岭北麓生态景观化的要求,广栽绿竹,“大树进城”,重点抓好城区、农村、道路、堤坝、景区出入境口等绿化和苗木花卉繁育工程,大幅提升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营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景观。在机关和社区开展创建绿化模范单位活动,通过拆墙透绿还绿于民、见缝插绿和补缺补漏等方式增加可绿化的面积,提高绿化美化的档次和品位。在镇村开展绿化美化家园活动,对进村道路、巷道、宅前屋后及村旁空闲地,大力植绿造绿,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美化效益。年内,全县要完成造林2.73万亩,恢复绿竹500亩。

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开发;资源平衡

中图分类号:[D92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开发逐渐成为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焦点。土地开发指的是因人类生产活动的需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及经济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以及提高土地的利用深度所开展的活动,这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土地资源开发的生态潜力会影响到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构造,并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生态效益,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效益及综合效益。农用地分等定级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内容,与土地开发潜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表1),是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与土地开发潜力的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希望对土地开发生态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有所帮助。

表1 生态潜力指标与分等定级因素对应表

1 环境影响潜力分析

环境影响潜力分析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水土保持改良度、土壤改良度和植被覆盖率。因待开发土地多处于未利用状态,植被覆盖率一般较低,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碱化。因此水土保持改良度指标为综合指标,反映项目建设后,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的改善程度,该指标可通过比较有无项目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等面积指数进行评价。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RL表示水土保持指数;

SLi表示水土流失面积,Ssi表示土地沙化面积,SYi表示盐碱化面积(其中i=1,表示开发前,i=2,表示开发后)。

土地开发工程多包涵对项目区原有土地进行填坑、平整、路渠电配套、土壤培肥等。土壤改良度指标反映项目建设后,项目区土壤的理化性状的改良程度。该指标同样为综合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土壤肥力、耕作层厚度。其数值可以采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因素评价结果。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RTL表示土壤改良指数;

Fi表示土壤肥力因素分值,Hi表示耕作层厚度因素分值,Zi表示土壤质地因素分值(其中i=1,表示开发前,i=2,表示开发后)。

植被覆盖率指标反映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情况,即农业环境的改良程度,该指标最能直观反映土地开发工程的生态效益潜力,可通过计算项目区植被覆盖变化率衡量,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RVC表示项目区植被覆盖变化率;

RV1表示开发后项目区植被覆盖率;

RV2表示开发前项目区植被覆盖率。

2 资源平衡潜力分析

土地开发的生态目的是对项目区各种生物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并通过开发提高其利用效益。理论上对土地不断加大肥料和水资源投入,即使末级土地同样可获得高产出,土地的开发包括对项目区进行肥力改造,但工程实施所能带来的各项产出是无法突破项目区可供利用资源的上限,因此这种开发是以牺牲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功能为代价,在造成投资浪费的同时,过度的施用肥料特别是化学肥料是对土地生产潜力的剥削,将突破土地自我恢复极限,造成土壤板结。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将造成地面塌陷,最终使开发效益整体下降。故土地开发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需考虑项目区各种资源条件的承受能力,该指标可衡量项目工程所取得的预期效益是否是在对土地友好利用的前提下进行。

项目区内唯一“无限”资源是光温,对该指标的评价反映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在资源可持续条件下是否仍有挖掘潜力。

因此,资源平衡影响潜力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水资源平衡度、单位面积肥料施用程度及光温资源利用度。

水资源平衡度指标反映,项目建成后对项目区降水和地下水的利用程度,特别是对项目区地下水的开采程度。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RW表示项目区开发后水资源平衡度;

LD表示项目区可提供的地下水最高值;

θD表示在不引起项目区地下水下降前提下的最高开采比率;

LJ表示项目区降水最高量;

θJ表示项目区降水最高利用率;

L表示项目区开发后水资源最高需求。

单位面积肥料施用程度反映,项目建成后单位面积土地产出达到预期目标所需施用化肥数量。

光温资源利用度反映,项目建成后对项目区的光温资源利用程度,可用农用地分等因素体系中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衡量,其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RL表示光温生产潜力指数;

LT1项目区利用的光温资源;

LT项目可供利用的光温资源。

3 土地开发生态潜力因素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指标量化

土地开发生态潜力评价体系所包含的各因素、各指标数据来源于农用地分等定级对应因素成果值或根据其测算方法计算而得,包括比率和数值,但相互之间缺乏统一可比性。根据多因素多目标评价方法,通过计算各单项指标的相对完成值来进行统一评价。

单项指标的相对完成值是各单项指标的实际值与该指标在该区域相应指标最高值的比率。

公式为:

式中:Ri为指标i的量化值,即单项指标i的相对完成值;

Ki为指标i的评价值;

Kimax为该区域内指标i的最高值。

3.2 赋予权重

权重的确定包括各评价因素的权重和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的确定应组织相关行业的专家或项目建设者、受益者,采用特尔菲法或层次分析法,赋予或求取各单项指标的权重[7]。对单项目评价,应考虑项目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项目建设所需解决的首要目标,对因素的权重进行平衡调整,进而修改工程方案。对多项目进行评价选择,需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需求进行项目权重平衡,但同一地区不同区位项目间比较必须采用相同权重体系,具体评价因素及指标权重如下表所示:

表2 土地开发项目生态潜力因素汇总表

3.3 计算综合指数

先求取各因素量化指数,即将单项指标的量化值与其对应的权重值相乘,并对所有选入评价指标的计算值求和,计算出土地开发项目的生态因素评价指数,并将指数与各自权重值相乘后求得潜力最终综合指数,公式如下:

式中:M为开发生态潜力评价的综合指数值;

Wi为指标i的权重值;

N为开发潜力评价所选的指标个数。

如果土地开发项目的生态评价指数均无负值,即项目实施未产生负效应,则可采用几何平均法求取生态潜力最终综合指数。

式中:M为开发潜力评价的综合指数值;

M1、M2分别为环境影响潜力、资源平衡影响潜力因素评价指数值;

W1、W2分别为环境影响潜力、资源平衡影响潜力因素的权重值。

3.4 指数判别及应用

因各判别因素评价量化指数均为各单项指标的实际值与该指标在该区域相应指标最高值的比率,故综合指数可划分为不同区间以判别项目的潜在生态效益和开发适宜性。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3 开发潜力因素综合指数分级表

经综合指数判别后,存在问题的开发项目可根据各单项相对完成值、综合指标值和各因素指数值列表,查询土地开发方案及项目区自然条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分析效益低下原因,以求确定项目区影响开发潜力的因素,修改开发方案,确定要进行修正的因素,以明确该项目区自然条件适宜开发度,从而提高项目开发潜力,减少盲目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农用地分等定级是一项国家基础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对丰富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内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处理好农用地分等定级与土地开发潜力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二者的重要因素,并建立健全土地开发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以提高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第6篇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水利部提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水生态保护,加快水利建设,建设生态水利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水利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更多高的要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愈加迅速且具有时代性。很多人过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如何建设好生态水利工程,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1 传统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水利工程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阶段,人们通过开发、利用、改造及控制河流等手段,满足了日益增加的供水、发电、灌溉、防洪等需求。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和陆生生态环境,比如会影响气候、土壤环境、地质、河流的水质水温、陆地环境及生物、人文环境、森林和植被等。我们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严酷局面,这些与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发展生态水利是十分不符的。

 

相较于传统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更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改善或修复,以强调生态、服务生态为建设目标,以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为设计重点,更关注其生态效益。可以说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2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2.1 典型的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分为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和综合型3类。从古至今,都有典型的工程案例,且其意义重大。例如中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是大禹治水疏通九河,因其疏河而保护了黄河流域生态,抵御了洪涝灾害的侵扰;典型的替代型生态水利工程是秦始皇时代修建的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解决粮草运输,对统一岭南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工程还以“三七分水”的形式实现了对湘江原河道的生态保护;都江堰是综合型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历史悠久且效益显著,它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的结合,做到了人水和谐、道法自然,同时还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有塔里木河调水、黑河调水和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桂林两江四湖的建设,北方黄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以及小水电等。

 

2.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护生态,更要改善生态,这就要求我们兴建更多的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还妥善保护环境资源,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和谐统一,符合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传统水利工程和现代生态学的有机结合。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治水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兴水利、除水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要求着力抓好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促进资源节约、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环境、以及建立水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体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2.3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与措施

 

2.3.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要求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始终遵循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保持和维护自我恢复能力、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等3个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

 

2.3.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需要科学布局治理开发工程,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不仅要在工程的规划阶段融入生态水利的理念,而且要将其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去,这就要求工程既要满足整体系统的生态要求,还要满足个体的生态设计要求。在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施工方式和方法、后期管理和运行等各个环节满足生态要求,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内容设计,并与环境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在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采用生态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做好污、废水弃渣处理,加强工程环境监测,做好工区保护等。施工完成后,落实竣工后迹地恢复,并实行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施行引入生态水利工程的后评价,建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反馈机制等。

 

3 展望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供水量的需求不断增加,排污量也在增加。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加强水生态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现代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的有效结合,既能实现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能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会是未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第7篇

关键词:节约理念;园林景观设计;对策

1 节约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园林设计人员运用节约的理念于园林景观设计中时,资金节约和能源节约都会包括在这节约对象当中,它的目的就是在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的同时保留其固有的本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 基于节约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具备怎样的特性

2.1 具有经济性

基于节约理念之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所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特性是经济性,它也是节约设计中的第一原则。在社会提倡的节约型社会中同时也要求我们在设计园林景观中能具备经济性的特点,改变以往过度追求形式美而造成的过多的无形的经济资源损失,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系统。

2.2 具有生态性

基于节约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不要求规模大和时尚,从而我们不能对其过度的铺张浪费,不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加入那些灯光树、礼花灯等高造价的奢华物品,所以必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建设。

2.3 具有高效性

建设节约型的园林景观设计就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各类资源,争取把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而不是一味的去节约钱、节约物质。适当的降低成本,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设计、尽心的投入等措施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并且推广对环保材料的使用。从而,必须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通过对植物的配置、增加单位绿生物量等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2.4 具有个性化

基于节约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具有经济性、生态性和高效性还应具备其自身的个性化。个性化指的就是园林中的景观要充分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在设计中注重景观特色和个性的挖掘保护避免在园林设计中忽视个性,造成雷同的现象。并且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到精心分配、选择和组合,处处都要考虑周全,把设计做到尽善尽美。

2.5 具有人文性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就要在各方面都尽可能的满足城市人群对它的需求。于此,基于节约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心里需求出发,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园林景观布局。设计师可以从当地的场地特点,使用者的活动内容、园林周边的环境等情况来的提供相应的设施。

3 如何建设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

3.1 对园林植物进行优化配置

在对园林进行配置的过程中,有科学依据指出园林的景观设计应该以书目为主,实现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并且草、灌、乔的比例尽量保持在1:3:6最为适合。而在过去的实践过程中也表明,在耗水量当中草远远高于乔和灌木,在生态效益中则是草低于乔和灌木。所以,在路旁和广场宜多栽树木;而简易的乔、灌木就多长于居民小区之中。

3.2 保持原生态,做到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做到节约的根本所在,从而要充分的利用各类资源来保持城市园林的原生态,保护当地园林的花草树木,对园林做好绿化、养护、修理等日常工作,在园林景观中达到完美的绿化效果,并体现出当地的特色绿化。

此外,也应该根据园林的特点要尽量的节约水资源,多种植耐旱植物,这样既可满足景观的营养需求又可以减少多水分的使用。

3.3 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技术创新

在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若能运用科技手段来实现灌溉和对城市的污水进行回收,从而实现开源节流,那么必将降低园林绿地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程度。这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利于城市水污染的处理,达到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效果。

3.4 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进行管护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除了在植物设计环节注重对植物的选择的栽培,在往后的阶段还得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对园林进行看护。于此,就应加强对养护人员的节水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节水技能;明确灌水的次数和量,从而达到减少用水量的目的;掌握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第8篇

【关键词】节水型园林 园林规划设计 措施

引言:

水资源是万物得以延续的必备物质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国是资源大国,服员辽阔,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够均匀,尤其是水资源南北东西差距大,水资源短缺情况严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各种城市河流干涸、地下水被透支等现象逐渐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作为净化和提升城市空气质量的园林也日益面临着缺水的状况,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各地绿化工程用水巨大,但绿化用水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不少城市绿化植被出现了枯死的现象。发展城市绿化提升百姓生活质量与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前提下日显突出,因而,加强节约意识教育,推广节水园林灌溉技术等,环节绿化用水缺口问题是当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节水型园林规划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众多的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中,节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节水设施更是极少得到重用。在园林工程的设计环节设计师往往忽视了节水意识,重点放在了如何体现园林的美观与舒适度上;在园林的施工和保养环节大都采用洁净水或者自来水来进行灌溉以保障绿化植被的水分所需而没有考虑到使用非常规水来进行维护,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而且还可能造成了居民用水的紧缺。从我国南方大多数城市园林灌溉方式中可以发现依旧采用的传统的灌溉手段,尤其是挂与马路围栏植物的洒水上,大部分水流向了路面,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增加了园林事业对城市用水的消耗量。

在园林设计与规划环节上,不少设计师通过模仿乃至抄袭,复制出了类似的园林工程,虽达到了美化城市的效果,但却失去了自己的风格。更为严重的是在诸多园林工程当中,未切实考虑到当地的风情和植被特点,盲目的引进欣赏度、美观度高的植物,而并没有考到其是否适应当地的气候以及人们的喜好,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如一些缺水城市引进南方物种,却因水分给养不足而出现大量枯死现象,不得不重新种植新植被,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害,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

二、促进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的措施

(一)推广节水灌溉

我国城市化发展虽然迅速但是起步较晚,园林规划与建设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如在园林绿化灌溉环节中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更没有行业协会组织进行认证与考核其工作状况,存在监管的漏洞。当前我国水利管理部门紧紧负责农业用水的灌溉管理,不负责管理景观灌溉用水,而城市园林建设和主管部门也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与此相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园林管理协会组织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园林节水灌溉的发展。

发展节水灌溉不仅仅要在农业用水上进行大力推广,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上也同样极其重要。在园林设计与建设中应转变传统的仅求美观不顾生态效益以及节约资源的理念。在设计环节中可增加使用集成,智能化的灌溉系统,按时定量供给水分;根据不同的植被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式,选择经济合理,费用适当的供水方法,尽快替换原始的水车水枪供水,减少水源浪费,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如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灌水等先进的灌溉方式以达到节能、节水、节约人力与物里的目的,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根据植被在不同季节,不同气温条件所需水分量进行灌溉。

同时在园林绿工程当中应合理选择使用节水设备,在现已铺设灌溉设施的园林绿地中,组成灌溉设备的管道、管件、控制组件等多数不是园林灌溉专用器材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更换,从当前来看会带来资金的压力,但从长远利益而言利大于弊。

(二)加强非常规水的利用

水资源不仅包括可饮水的水还包括各种生活污水,当前城市非常规水量巨大,未进行二次使用或多次循环使用在当今时代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如生活污水经过特定的技术处理完成可以进行二次使用,如洗车,浇花等,更可以用以灌溉城市绿化工程,雨水经过收集其贮存量也是惊人,海水、苦咸水等经过处理也同样可以达到灌溉的标准甚至是引用的标准。建设节水型园林不仅在于发展节水设备,还应在用水上进行深度开发,大力发展集水,建设贮存池以收集雨水;增加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提高渗水率,以达到开源节流的双重目标。其一,通过可增加的非常规用水量,提升水的循环利用率;其二,降低园林绿化工程水资源的消耗量,降低灌溉水在运输,灌溉环节中浪费量;其三,因地制宜,选种适合气候与环境的耐旱植物,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水资源,而且还为植物的生长创造更舒适的环境。

(三)优化园林植物配置

建设节水型园林工程在植被的选种上应当以乔、灌木为主体,以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为主导,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从当前园林绿化成功的经验中可以得出,乔灌木对水分的需求远远低于绿化中常见的草坪,且其生态效益也较之高出许多,50 平米生长良好的草坪产生的生态效益仅相当于10平米左右的树木。因而,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者在植被的选种不仅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选种适宜的植被,且应从生态效益进行衡量,选种以树木为主体,努力提倡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减少或杜绝建设以草坪为主的园林现象。此外,在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中,还应从加强本土植物的应用,减少外来物种的种植,这样不仅利于降低园林工程的成本,在抵抗病虫害、节省杀虫剂、减少施肥、保护环境等方面与外来引入植物品种相比本土植物更具优势。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支配行为。在发展节水型园林绿化工程过程中加强对从业人员节水理念的教育不可忽视,从我国目前园林灌溉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上分析,其综合素质还较低,大学学历者寥寥无几,在环保节能意识上较为薄弱。不少绿化行业从业人员对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不甚了解,在园林绿化维护和保养过程中操作不规范,节水意识不强。使用喷头喷灌操作简单,但是未做到控制水量,精准灌溉的目的导致灌溉不均匀与不全面,使得部分植被因缺少而枯死,部分因灌水过多而被淹死等现象。从党的十七大中可以看出,节能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我国发展中必须要不断加强的环节,建设节水型园林必将是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员工的节约用水意识,发展节水型园林理念赢是当务之急。

三、总结

发展节水型园林利国利民,节省了政府财政支出跟节省了宝贵的水资源为子孙后代保留了生命延续的“源泉”。建设节水型园林不仅需要新的技术来支持更需要专业的人才投入到这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当中,因而,我们过不仅要大力提成节能与可持续化发展的思想,大力宣传节水意识,提升全民节能思想,还应加大培养专业的,合格的园林绿化设计人才。同过加强与国外成功的,先进的节能型园林建设大师们的交流与合作,改变我国园林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达到美学与环保与节能的目的,增强对园林事业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逐步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积累经验,不断开拓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的节水型园林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生态园林建设。

参考文献:

[1] 徐哲民.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