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可视化

固定资产可视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固定资产可视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固定资产可视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 RFID技术; 固定资产管理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高校占有和使用的固定资产规模也在迅速增加,加上学校合并以及多校区办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各项因素,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复杂度也不断增加。现行固定资产管理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制度以及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规范,并且缺乏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高校内部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各职能部门以及使用部门之间难以做到信息共享,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管理的任务比较繁重,而且差错率比较高,各部门之间对账也难以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从而致使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低下,固定资产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全方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以RFID技术为基础,利用优越的校园网硬件基础和技术力量,充分整合资源,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将学校资产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对RFID技术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二、RFID技术介绍

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

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化识别技术,它将信息编码写入粘贴在需要识别的资产表面的标签中,并借助无线远程传输的功能将信息传递出去。RFID具备防水、防磁、耐高温、识别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并且标签的内容可以动态改变,信息采集设备(读写器)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标签,标签的数据存取可以加密,也可以穿透其他物体读取数据,为固定资产设备的追踪定位提供有效技术支持,运用高校校园网平台,充分实现固定资产信息与数据的动态监控和共享,充分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

RFID主要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射频天线组成,电子标签即射频卡,由耦合原件及芯片组成,主要用于存储需要用来管理资产的数据信息;阅读器主要用于读取(在读写卡中可以写入)电子标签信息;天线则是在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输数据信号。

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阅读器通过射频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电子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并发送出自身编码等信息,阅读器接收到来自电子标签的信号后,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发送到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处理。

三、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用

(一)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固定资产的电子标签在阅读器发射的信号范围内被阅读解码后进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处理,管理系统应当包括资产的日常管理、固定资产月报、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系统维护、安全管理、综合查询管理等功能,利用高校现有的校园网络,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管理,实现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职能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利用RFID技术,可实现对资产的实时、动态监控,从资产采购、验收、入账、入库、领用、使用变动直到报废的整个资产生命周期的全程跟踪管理。整合了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利用校园网络可以将资产的管理延伸到校园内的每个角落,从而使分散的资产能够统一到这个资产管理平台上来,不但能够实现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固定资产账目的实时核对,而且可以强化使用资产部门的管理责任,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管理效能低下、差错率高等问题,从而确保高校固定资产信息的完整,实现固定资产的实时管理和监控,同时也提高了资产的利用率,确保资产的完整、保值和增值,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能,实现预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实现固定资产的可视化管理,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控

引入RFID技术,通过准确、快捷的条形码管理方式以及RFID信息量大、可修改的特点,实现固定资产出入库的严格管理,既可跟踪每个设备的位置变化,又可跟踪维修历史,从而查找故障原因和处理方法,既能描述设备结构层次,又能记录与其他资产变更的关系;资产巡检、定位、转移、报废等移动现场数据查询及管理(IEEE802.11b/GPRS),从而可以有效防止盗窃和遗忘现象的发生;结合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系统,可以使资产使用人与账、卡、实物相符变得简单易行,比如固定资产出库时,可以将资产领用人(或者使用人)姓名、存放地点及相应的固定资产信息录入该固定资产电子标签,使固定资产在存放地可以自动被网络信息系统识别,从而实现对固定资产全息、多维的实时监控,可以了解每一件固定资产的来源和去处,杜绝资产流失。

基于条码/RFID网络化的数据采集和反馈机制,为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更可靠、更高效的动态数据与决策依据,并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网络化、规范化、标准化,可以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达到实物信息与系统信息的一致,全面提升高校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

(三)设立多级权限管理,明确管理责任

近些年,各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后,资产投入也在大幅增加,资产管理便成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操作性都比较强的一项管理工程。高校资产除了具备一般资产的特点外,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征,比如资产数额大、数量多;管理范围涉及部门多;资产使用地点范围大;结构分类复杂等。因此,高校的资产管理一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引入RFID技术后,在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中,可以充分考虑每一个资产管理员的不同职责,为每一个资产管理员制定相应的操作权限,通过用户的身份和密码识别,保证不用资产管理员只能在其职责许可范围内进行相应的操作。这样做既保证了管理的可靠性和严谨性、制度的固定性、信息的安全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加强实际管理过程中的适应能力,从而可以加强资产管理的控制。

(四)可以优化资产的日常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利用建立的网络化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从采购、验收、入账增加、出库、使用变动直到报废处置整个周期,整个过程都可以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实时、动态、精确控制,纵横多维沟通和异地网上同步管理的全过程跟踪管理。

在资产的日常管理中,清查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工作,难度很大,往往造成的结果便是流于表面、应付了事,全面彻底的清查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本应为常规的对账自然也难以实施,时间长了,自然会出现财务固定资产账、设备台账、固定资产实物账三者的分离,导致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而通过应用基于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系统,清查盘点效率可以大幅提高。所有资产数据一次性输入,系统会自动根据不同的基站及区域RFID读写器采集的数据自动判断资产状态(新增、闲置、报废等),最终用户通过可视化的界面,随时、随地的进行资产数据的统计、查询。在资产清查的时候,利用手持阅读器进入资产存放场地,可以批量阅读电子标签信息,检查资产状况,大大提高资产清查效率,可以使账务核对等基本同步完成。而资产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系统反馈的信息,及时了解资产的使用状况,加强资产的监控,对闲置的资产可以在学校内部进行合理调配,从而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为学校节约资金。

总之,通过整合管理信息系统MIS、网络应用、自动化识别等相关技术,建立起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化的方案,可以让高校内部资产信息变得透明、共享,既为使用者提供便捷的业务办理途径,又为管理者提供实时有效的管理工具,更为决策者提供真实、准确的决策依据,规范和优化高校的资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文丰.RFID技术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应用及前景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固定资产可视化范文第2篇

《楼市》杂志:BIM究竟是什么?

何关培:BIM就是Building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叫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B(Building建筑)定义了信息模型的服务范围——建筑物或者说工程项目;没有I(Information信息),BIM就蜕变成了几何造型或者三维可视化;没有M(Modeling模型,以三维为基础的多维),BIM就蜕变成了建筑信息图形、建筑信息表格或者建筑信息文件了。因此,模型(三维)和信息是BIM的必要条件。BIM概念的提出和相应技术的研究应用起始于上世纪70-80年代,但BIM的流行和大量工程使用却是从本世纪初才开始的,这里有新技术本身发展和成熟周期的原因,但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互联网的普及。

《楼市》杂志:BIM到底能干什么,又是如何实现的?

何关培:BIM承担着支持建设项目生命周期所有阶段所有参与方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使命,美国buildingSMART联盟总结了BIM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营阶段的25种应用,国内同行也根据自身的实践和中国行业特点对BIM可能的应用做了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总结工作。无论是国外专家总结的也好、还是国内同行统计的也罢,这些BIM应用有几个共同的特点: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覆盖所有项目参建方;不是一个软件能做的事情;没有BIM以前这些事情也都在做,只是用的方法或工具不一定相同。

BIM跟其他技术或工具的不同在于既能在模型中操作信息,又能在信息中操作模型,是模型和信息的同体。通过项目生命周期中不同参建方之间的数据互用提供参建方之间更好的沟通和协同,提高效率和质量,当然,决定因素还是人。

BIM的目的就两点:第一,数据产生的第一时间收集数据,不是第一时间收集数据容易产生变异;第二,后续环节可以方便使用前面环节已经收集的数据,避免错误,减少重复劳动。简单地归纳成三句话:模型是基础,信息是灵魂,管理是关键。

《楼市》杂志:在建造中,BIM是过程还是模型?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何关培:BIM是利用数字模型进行建设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要生产的那个产品(建筑物)的数字模型。BIM实施的过程是利用建筑物数字模型里面的信息在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个阶段对建筑物进行分析、模拟、可视化、施工图、工程量统计的过程。其核心是信息,一个创建、收集、管理、应用信息的过程。BIM模型的核心不是模型本身(几何信息、可视化信息),而是存放在其中的专业信息(建筑、结构、机电、热工、声学、材料、价格、采购、规范、标准等)。因此,BIM既是过程也是模型,但归根结底是信息,是存储信息的载体,是创建、管理和使用信息的过程。

《楼市》杂志: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赋予了BIM怎样的使命?

何关培:所有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把GDP的一个很大比例投资在固定资产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更新、拆除等工作上,在这个过程中,很大比例的工程建设项目遭遇到工期拖延、造价突破预算的问题,要求全球工程建设行业提高工作效率的压力越来越大。美国有关部门的研究表明,建筑业的无效工作(浪费)高达57%,而制造业的这个数字是26%,两者相差31%。

如果建筑业通过技术升级和流程优化能够达到目前制造业的水平,按照美国2008年12800亿美元的建筑业规模计算,每年可以节约将近4000亿美元。我国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为10万亿人民币左右,其中60%依靠基本建设完成,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比较也还存在不小差距,如果按照美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资料来进行测算,通过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可以节约的建设投资将是惊人的。

固定资产可视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产;预算;信息化管理

资产预算管理信息化作为一种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自动识别、通信和多媒体于一体的信息化技术,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向主管部门和资产占有、使用部门提供资产的位置、数量、规格型号、账面价值、使用状况、资金来源、人员结构、动态信息等信息,为财务部门编制预算、配置资产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

一、资产预算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资产价值反映不及时、不准确。目前,不少单位在资产账务处理中,存在以下现象:大型固定资产登记、零星物品不登记;价值高的资产登记,价值低的资产不登记;有的固定资产购入时不及时以原始价值入账,直到报废才做一次核销处理,没有客观反映其使用过程中的价值变化;市场上固定资产更新较快,但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的贬值,账上没有确认,形成账面价值高于实际价值,反映不客观;有些单位对报废的固定资产回收的残值现金收不入账,自作主张处理,甚至成为小金库。

2 资产配备使用不科学、不规范。有些单位在购置资产时,对物资储备情况掌握不全面,盲目地对已有物资重复提出需求申请,造成物资大量积压,储存空间被白白浪费,特别是有的单位盲目赶潮流购置先进设备,购进后又无人能使用,造成资产闲置浪费,还有的单位购买新型设备后把能利用的旧设备闲置等等。

3 资产供需指挥不快速、不高效。网络通信指挥、全程自动跟踪、全程适时评估、全程动态显示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不完善,信息化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程度不高,对资产信息、缺乏全面了解,不清楚到底拥有哪些资产、这些资产分布如何、使用状态如何和价值总量是多少等,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资产“不可见性”极大制约了指挥能力的发挥。

二、加强资产预算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资产预算信息管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对固定资产信息的记录收集和分析的科学化水平,因此,应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 资产预算信息功能。一是资产管理可视化。下级作为网络终端,通过数据报送,实现数据传输;上级作为服务器端,通过汇总服务器进行数据自动采集。上级通过该系统查询下级的存量资产数据和变动情况,查看下级资产实物图片,达到实时掌控存量资产增减变动和资产管理的目的。二是资产管理条码化。系统经过自动采集、接收资产管理系统的资产登记凭证、数据,生成不同的条码化标签,实施条码化管理,同时提高资产清查的速度和准确性。三是资产增减变动监控有效化。系统应利用资产编配标准管理和资产预算管理功能,对采集的资产增减变动凭证和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判断,实时监控下级超标准购置和随意处置资产等行为活动,并及时为上级资产管理人员提供预警。四是数据归类分析。系统对采集数据经过归类分析,可以对资产形成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为本级、上级资产管理人员提供资产保障和资产调剂决策。

2 加强会计信息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确保资产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及时。一是严格资产登记制度。资产取得方式有调入、自建、盘盈等,不论以何种形式取得、金额大小,都应在增加时准确地登记在固定资产电子账簿上,并在资产卡片中详细记录信息以防资产重复购置;二是定期清查盘点。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盘点、稽核,特别是针对小批量、低价位的资产存在帐外游离问题,会计应适时实地盘点,与账面资产核对,达到账实相符;三是客观评价资产价值。资产资金占用量大,其使用与核算是否合理也关系单位决策的正确性和领导实施管理的经济责任等问题。设备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要定期对折耗进行信息反映,要根据资产账面价值与市价差额及市场更新情况反映减值金额,在“家底”中以确切可靠的金额反映资产现值,以保证资产价值信息质量;四是成本费用的比较控制。信息数据库要及时反映价值较低或过于陈旧的资产使用信息,对新购与修理的成本费用进行比较,对维护保养和修理的经费必须进行成本控制,否则容易使修理费用高于新购成本,造成浪费。

3 跟踪反映资产信息。对于资产的合理使用,应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上,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日常使用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反映,以防止使用不当。强化设施(设备)使用人员的信息反映意识和及时维护意识,主要对设备的工作量、运行状态、损耗情况、成新率进行跟踪记录,定期更新详细的资产利用状态,按期对资产总量、结构变动情况和利用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动态地掌握资产的变动情况。

固定资产可视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 信息化建设

当今企业管理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管理和研发信息化成为支撑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近些年,中央企业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上,通过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深化应用,有效整合管理信息资源,促进管理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做强做优提供了有效支撑。

1.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信息化建设

1.1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激活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基础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飞速前进,为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央企应加大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资力度,以流程再造为契机,在人、财、物的管理中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央企管理水平和辅助决策能力。逐步建立统一的央企资源计划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建立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网络基础设施,统一接口的综合办公系统等。

1.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与信息化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关注几个方面,一是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央企科研生产设计、试验、制造的水平和效率;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央企,注重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制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以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开展信息化投资和建设。重点投资以协同设计制造和资源共享为主线的一体化研发信息化建设;远程服务及计划、质量等管理信息化建设。

2.央企信息化建设实现途径

2.1信息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当今企业管理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管理和研发信息化成为支撑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近些年,中央企业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上,通过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深化应用,有效整合管理信息资源,促进设计研发、管理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做强做优提供了有效支撑。

2.2央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央企均广泛开展了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尤其是敏捷制造、并行工程、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在央企制造业数字化方面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研制生产能力,但从整体发展来看,央企信息化水平与国外信息化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系统集成程度较低。

由于各信息系统建设时间不同,负责建设的厂商不同,采用的标准不同,造成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困难,无法兼容,无法共享,形成一个个无法数据共享的信息孤岛,此外,随着门户、商业智能及协同应用等系统的建设,系统整合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据企业的现状,为应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加强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与协同成为一个时期内工作的重点。

2.3完善信息化保障体系,形成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们必须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弄清楚央企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比如: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业务战略、主要流程,分析信息化需求;研究信息化最佳实践和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制定信息化愿景;设计信息化总体架构等。

结合产业特点,建立行业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围绕纵横两条工作主线,一是垂直延伸至所属单位部门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围绕管理业务,建设以OA、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分析统计与决策支持等核心的业务应用系统,涉及计划调度、质量、财务、项目、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材料等管理协作平台;二是贯穿央企各板块产业主线的科研、设计、试验、生产制造、总装集成的业务工作部门,围绕设计研发数字化、模拟化、数字三维化、协同化、试验验证仿真虚拟化、三维数字制造、可视化、敏捷化等专业协作主题,进一步提升主营业务智能化和自主创新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4央企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信息化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央企的发展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宏观上,央企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且能够更好的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有利于实现全球资源信息的共享、利用和传播,能够提高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还能够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二是从微观上,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

3.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切合实际,对企业进行统筹全局的规划,并且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进.军工电子企业信息化策略研究[J].信息化研究.2009(11)

[2]范炳健.国外军工企业信息化现状及趋势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07(03)

固定资产可视化范文第5篇

关键字:校园假设,三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b)-0000-00

一、导论

校园三维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一次性完成全面数字化建设,通过建设项目的地下探测及外业测量工作将原始数据遗失部分全部补齐,实现数据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可视化,将为实现资产、后勤的精细化管理奠定重要基础。

二、传统数字化校园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全国各高校在广泛的工作领域也不同程度的采用了一些数据管理措施,例如校园平面图、各项工程的竣工图、楼宇平面图等,但是由于精力有限、投入不足等原因,只能做到传统档案式的单一管理,无论从实际应用还是数据存储角度都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工作需要。

目前数据管理的主要问题体现在:

1、校园建设方面大部分数据形成于工程竣工时,多数距今已年代久远,特别是经过合校、部门变更、人员更替、后期建设等变化,使大量原始数据遗失,即使留存下来的数据也极其分散,造成整体数据准确性差,无法实现动态更新。特别是各校区地下管网的数据。

2、目前数据管理载体以纸质图纸和平面图纸为主,在数据的调用、复制、更新等方面极为困难,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使用者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才能完成工作,而且现行数据管理模式功能性单一,只具备留存和查询功能,无法实现简单快速的数据统计分析。由于工种专业不同,现有图纸以多种标准和格式存在,相互无法交叉、叠加,更无法实现相互关系的分析,大大影响了校园建设管理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3、校园建设数据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实际上学校每年都在无形中对校园建设数据投入成本,因为基本每个建设项目都需要使用校园的基础数据,而目前数据管理的现状使得各部门都存在“现使用现测量、用多少测多少、每年做每年测”的情况,部门和部门之间、项目和项目之间难以实现数据共享,极大的影响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使学校在经费方面形成重复性投入。

4、目前高校对校园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迫在眉睫,一方面时间越长原始数据遗失的越多,特别是地下管网方面,随着建设时期的老技术人员(活地图)退休离岗,很多原始数据无从查证,后期只能靠技术探测和大面积开挖重新确认管线情况;另一方面校园建设发展迅速,数据整理工作开展的越晚需要面对的情况越复杂工作量越大。如果拥有科学的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大幅减少学校每年用于数据测算分析的隐形重复投入、用于应急抢修的经费投入,同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准确的校园建设决策依据,反之,数据管理系统建设越晚,学校负担成本越高。

三、三维校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简介

三维校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在地理信息系统之上开发完成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对空间信息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和处理的软件系统,能对地形图上存在的现象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目前很多管理工作都依赖于不同种类的管理系统软件完成,而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软件系统的最大区别是对空间信息的存储管理分析,这一特点极有利于对地下管网、公用房屋、固定资产、花草树木等具有地理位置特性且数量巨大、分布广泛的数据类型进行分析管理,同时可视化的效果不仅便于基层人员对大数据的精细化管理,更有利于领导层对复杂而分散的数据进行宏观分析决策。

四、三维校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优势

目前,一些高校建成了二维的校园地下管网管理系统,二维管理系统经费投入较低,但是不能适应管理工作的发展,相比之下三维管理系统具备较大优势:

1.整体感观方面:三维立体比二维平面更加直观,容易理解;

2.管理内容方面:三维立体比二维平面所包含的信息更加丰富,具体;

3.软件操作方面,三维立体比二维平面更加容易操作,方便维护适用面更广;

4、数据层管理方面:三维管理系统可实现“一张图管理模式”,不但可以将多个数据层叠加展现和管理,同时还是可完成单数据管理和数据层与数据层之间关系和规律的分析。

五、三维校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重要意义

三维校园综合信息管理未来可实现各部门平台融合,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重要意义。

(一)提升管理效益

三维校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基本覆盖了校园资源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可实现各项工作具体化的数字监督,使得管理更加精细、迅捷,更好的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

(二)扩大服务效益

系统可以为广大师生及各职能部门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服务。

原有数据管理的服务对象只针对部分专业管理人员,而综合信息系统提供了覆盖更为广泛的公共应用平台,广大师生可以通过平台实现校内导航、查询浏览、地图检索等多种功能,满足师生服务需求,提高满意度;同时系统开放性的平台可以为需要使用学校地理信息的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并可以实现多管理平台的对接(例如教室管理系统、应急指挥平台等),将学校的地理信息及校园数据作为一项资源运用好管理好,提高个部门对资产管理与后勤工作的认可度。

(三)增加经济效益

三维校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节约校园建设相关数据管理成本,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现有资源管理与校园建设方面的数据量巨大,加之每年都会发生巨额增加,按照现有管理模式,会发生大量的打印复印设备、存放设备及空间等各种资源的投入,建成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不再需要以上投入。

参考文献:

[1] 洪德法,卢文喜,李伟,伊燕平. 三维虚拟校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地理空间信息. 2012(01)

[2] 毛坤德,刘俊林,周圆. 三维地下管网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J]. 城市勘测. 2007(06)

[3] 杨晓星. 基于GIS延边大学虚拟校园系统设计与实现[D]. 延边大学 2012

固定资产可视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设备管理 特点 安全管理

机电设备不仅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要标志,是企业赖以正常生产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物质技术基础。设备管理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

在当今世界上,无论是何种社会制度,尤其工业发达国家,无不重视企业设备管理。有人说,技术和管理是发展经济的两个轮子,足见管理的重要性。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同其它管理,如生产管理、计划管理等相比较,有它自己的特点。它的管理对象是设备。为了搞好设备管理就要研究设备,研究科学技术对设备的影响,以及设备管理中的特殊问题。

设备管理又称设备工程,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经济性,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目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对设备寿命周期(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到报废)的全过程,从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的综合研究和管理。

因此,设备管理应从技术、经济和管理三个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考虑。从这个观点出发,可把设备管理问题分成技术、经济和管理三个侧面。

(1)制定计划预防修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确定修理工作的类别。各类设备的计划修理有:大修理、中修理、小修理、预防性检查。2)编制设备修理计划,进行有计划的修理,并监督其实现。3)确定各类设备的修理周期结构。4)确定各类设备的修理复杂系数。5)组织修理业务,包括组织机修车间、各车间机修站、修理组,准备必要的设备及配备管理人员和劳动力。

(2)设备管理的主要特点如下。1)以寿命周期费用作为评价设备管理的重要经济指标,并追求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2)强调对设备从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和研究;3)进行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综合考虑设置费与维修费,使综合费用不断下降,最大限度提高设备效率;4)强调发挥有形资产(设备、机械、装置、建筑物、构筑物)即设备一生各阶段机能的作用;5)重视设计、使用和费用的信息反馈,实现设备一生系统的管理。

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得出了一下几点心得:(1)规范统一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标准,实现机电设备管理有据可依,维护有标准可循;(2)实现企业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的可视化管理,做到机电设备管理的快捷性和较高的数据信息检索率,达到管理的高效化和信息共享化;(3)为企业机电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合理制定相关计划,提高机电设备管理资金的合理运用;(4)结合多个企业在机电维护管理方面的的经验,制定与完善了机电维护管理制度、规程.这些制度和规程可提高机电系统的维护服务效率和水平,提高设备完好率,降低故障发生率,保障安全生产;(5)提出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的科学方法,通过对机电设备故障原因及沉淀的维护数据的分析产生维护参考预案的见解;(6)研究了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网络化的问题,实现了机电设备管理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秀莲.加强设备状态管理降低设备维修费用[J].中国设备工程,2006年02期.

[2]刘艳.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分析[J].科技传播,2012年23期.

固定资产可视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镇江;碳平台;碳峰值;碳考核;碳评估;碳资产管理;低碳城市

我国提出城市低碳化发展概念较晚,从政府层面来说,直到2010年才开始提出低碳化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在2012年1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二批国家低碳化试点城市中,镇江市榜上有名。镇江市从一开始就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四碳”为核心的低碳城市管理体系,并开展了政府、企业、公众全民参与的低碳化城市建设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镇江市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城市主题日参加气候大会的低碳化城市参会,其发展的模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因此,探析镇江市低碳化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其他城市低碳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镇江低碳化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之处

镇江为江苏省所辖地级市,地处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和国家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范围,地理位置便利,环境资源优越,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国首创以碳平台为基础,碳峰值、碳考核、碳评估和碳资产管理为核心的碳管理体系,结合“低碳城市建设九大行动”,还青山绿水于经济发展中。其中,碳平台是前提,通过碳考核、碳评估和碳资产管理的手段,以最终达到碳峰值的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一) 碳平台

在2013年,镇江市整合政府的多部门数据,在全国创新性的搭建了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该平台是“四碳”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运用互联网技术,将数据、管理、服务、交易、查询5个交易功能进行聚合,可以使观测者直观全面的监查到全市碳排放的相关数据,整合国土、环境、资源、产业、节能、减排、降碳等数据资源,引导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提升低碳管理运作中的信息化和技术化水平。

通过云平台可对镇江市区的48家重点二氧化碳排放污染企业进行在线监控,将碳排放数据从数字化变为可视化,在地图上直接显示,对于不同的被监管区域使用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数据含义,如碳排放总量、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量、废弃物碳排放量等,其系统运行图包括区域碳排放信息图、主干道碳排放信息图以及企业碳排放信息图,同时通过云平台中智能的碳排放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直接给出分析结果。

(二)碳考核

从2014年开始,镇江以县域为单位,实施了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双控考核机制,这在全国的地级市中也是一次首创。指定目标任务时,不是采取一刀切的定量方式,而且根据不同地区历史上的排放量和实际的减排能力,因地制宜的制定了差异化的评价内容,建立了逐级评级指标,同时,将碳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体系中,将绿色发展与当地的政府的政绩相挂钩。这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低碳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不作为行为,同时完善了绿色政绩考核机制,可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碳评估

2014年镇江市政府公布了《镇江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该办法的实施标志着镇江市的碳评估机制已经正式进入执行阶段。2014年5月丹徒区热电联产项目、镇江新区10万吨/年生物柴油示范项目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扩建项目就是最早进行项目评估的企业。镇江市政府委托了南京擎天科技公司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具体依照《暂行办法》的相关要求,合规合法的进行了相应的评估工作。虽然国内的其他城市也进行了相应碳项目评估标准的指定,但是真正进入到实施阶段,镇江还是第一家,开全国之先河。

所谓的碳评估就是利用第三方碳评估机构对拟投资固定资产的项目的碳排放进行审查,评估时所依据的不单单是碳排放量一个标准,而是包含资源利用、经济贡献、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准则和8个具体指标的综合性指标体系,根据每个指标权重的不同,得出其加权平均数。其中,创新性的提出“单位税收碳排放量”、“单位碳排放就业人数”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经济指数,提高了项目评估的时效性。对于评估的标准,以该项目年二氧化碳排放量1万吨作为分水岭。如果小于1万吨,只需填写《碳评估备案登记表》;如果大于等于1万吨,还要主管部门进行审核。评估的结果分为三种:绿灯项目可以通过,红灯项目不予通过,介于中间的黄灯项目则需要进行整改,达到要求后方能通过。此评估结果是项目获得政府和相关部门同意开工的必要前提条件。碳评估的作用就在于从源头上切断了高污染高排放量项目的投产,截止到2015年底,碳评估体系已经对166个固定资产项目实施了有效的评估,达到了治本的成效。

固定资产可视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业控制系统;行为审计;智能分析;信息安全

引言

伴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大量IT技术被引入现代工业控制系统.网络设备、计算设备、操作系统、嵌入式平台等多种IT技术在工控系统中的迁移应用已经司空见惯.然而,工控系统与IT系统存在本质差异,差异特质决定了工控系统安全与IT系统安全不同.(1)工控系统的设计目标是监视和控制工业过程,主要是和物理世界互动,而IT系统主要用于与人的交互和信息管理.电力配网终端可以控制区域电力开关,类似这类控制能力决定了安全防护的效果.(2)常规IT系统生命周期往往在5年左右,因此系统的遗留问题一般都较小.而工控系统的生命周期通常有8~15年,甚至更久,远大于常规IT系统,对其遗留的系统安全问题必须重视.相关的安全加固投入涉及到工业领域商业模式的深层次问题(如固定资产投资与折旧).(3)工控系统安全遵循SRA(Safety、Reliability和AGvailability)模型,与IT系统的安全模型CIA(ConfidentialGity、Integrity和Availability)迥异.IT安全的防护机制需要高度的侵入性,对系统可靠性、可用性都有潜在的重要影响.因此,现有的安全解决方案很难直接用于工控系统,需要深度设计相关解决方案,以匹配工控系统安全环境需求[1G2].

1工控系统安全威胁及成因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威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G5]:(1)工业控制专用协议安全威胁.工业控制系统采用了大量的专用封闭工控行业通信协议,一直被误认为是安全的.这些协议以保障高可用性和业务连续性为首要目的,缺乏安全性考虑,一旦被攻击者关注,极易造成重大安全事件.(2)网络安全威胁.TCP/IP协议等通用协议与开发标准引入工控系统,使得开放的工业控制系统面临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威胁[6G7].早期工业控制系统为保证操作安全,往往和企业管理系统相隔离.近年来,为了实时采集数据,满足管理需求,工业控制系统通过逻辑隔离方式与企业管理系统直接通信,而企业管理系统一般连接Internet,这种情况下,工业控制系统接入的范围不仅扩展到了企业网,而且面临来自Internet的威胁.在公用网络和专用网络混合的情况下,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状态更加复杂.(3)安全规程风险.为了优先保证系统高可用性而把安全规程放在次要位置,甚至牺牲安全来实现系统效率,造成了工业控制系统常见的安全隐患.以介质访问控制策略为代表的多种隐患时刻威胁着工控系统安全.为实现安全管理制定符合需求的安全策略,并依据策略制定管理流程,是确保ICS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障.(4)操作系统安全威胁.工业控制系统有各种不同的通用操作系统(Window、Linux)以及嵌入式OS,大量操作系统版本陈旧(Win95、Winme、Win2K等).鉴于工控软件与操作系统补丁存在兼容性问题,系统上线和运行后一般不会对平台打补丁,导致应用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5)终端及应用安全风险.工业控制系统终端应用大多固定不变,系统在防范一些传统的恶意软件时,主要在应用加载前检测其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层出不穷的新型攻击方式和不断改进的传统攻击方式,采取这种安全措施远远不能为终端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对静态和动态内容必须进行安全完整性认证检查.

2审计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

2.1系统总体架构

本方案针对工控系统面临的五大安全威胁,建立了基于专用协议识别和异常分析技术的安全审计方案,采用基于Fuzzing的漏洞挖掘技术,利用海量数据分析,实现工控系统的异常行为监测和安全事件智能分析,实现安全可视化,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电力、石化行业工业控制系统行为审计,主要对工业控制系统的各种安全事件信息进行采集、智能关联分析和软硬件漏洞挖掘,实现对工业控制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及安全事件准确定位的目的[8G9].审计系统采用四层架构设计,分别是数据采集层、信息数据管理层、安全事件智能分析层和安全可视化展示层.其中数据采集层通过安全、镜像流量、抓取探测等方式,监测工控网络系统中的服务日志、通信会话和安全事件.多层部署采用中继隔离方式单向上报采集信息,以适应各种网络环境.信息数据管理层解析MODBUS、OPC、Ethernet/IP、DNP3、ICCP等各种专用协议,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优化存储结构和查询效率,实现系统数据层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智能分析层通过对异构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预处理,采用安全事件关联分析和安全数据挖掘技术,审计工控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协议异常和行为异常.安全综合展示层,对安全审计结果可视化,呈现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事件,标识安全威胁,并对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趋势作出预判.

2.2审计系统关键技术及实现

2.2.1专用协议识别和异常分析技术系统实现对各种常见协议智能化识别,并且重组恢复通信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协议数据语义,进而识别出各种通信会话和系统事件,最终达到审计目的[10G11].2.2.2核心组件脆弱性及漏洞挖掘技术基于Fuzzing的漏洞挖掘技术,实现工业控制系统核心组件软硬件漏洞挖掘,及时发现并规避隐患,使之适应当前的安全环境.Fuzzing技术将随机数据作为测试输入,对程序运行过程中的任何异常进行检测,通过判断引起程序异常的随机数据进一步定位程序缺陷[12-14]通用漏洞挖掘技术无法完全适应工控系统及网络的特殊性,无法有效挖掘漏洞,部分漏洞扫描软件还会对工控系统和网络造成破坏,使工控系统瘫痪.本文结合电力、石化行业工控系统特点,研究设计了工控行业专用Fuzzing漏洞挖掘技术和方法,解决了漏洞探测技术的安全性和高效性问题,实现了工业控制协议(OPC/Modbus/Fieldbus)和通用协议(IRC/DHCP/TCP)等漏洞Fuzzing工具、应用程序的FileFzzinug、针对ActiveX的COMRaidGer和AxMan、操作系统内核的Fuzzing工具应用,构建了通用、可扩展的Fuzzing框架,涵盖多种ICS系统组件.ICS系统测试组件众多,具有高度自动化的Fuzzing漏洞挖掘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漏洞挖掘效率.生成的测试用例既能有效扩展Fuzzing发现漏洞的范围,又可避免产生类似于组合测试中常见的状态爆炸情况[15].采用模块(Peach、Sulley)负责监测对象异常,实现并行Fuzzing以提高运行效率;还可以将引擎和分离,在不同的机子上运行,用分布式应用程序分别进行Fuzzing测试.2.2.3异常行为检测技术针对工控系统的异常行为检测,本方案采用海量数据和长效攻击行为关联分析技术,内容如下:(1)建立工业控制系统环境行为架构,检查当前活动与正常活动架构预期的偏离程度,由此判断和确认入侵行为,诊断安全事件.(2)研究行为异常的实时或准实时在线分析技术,缩短行为分析时间,快速形成分析报告.(3)基于DPI技术,对网络层异常行为安全事件进行检测分析.基于海量数据处理平台实现对数据包的深度实时/离线分析,从而有效监测工控设备的异常流量,进而有效监测多种网络攻击行为[16].(4)应用层异常行为检测.应用层异常行为安全事件检测围绕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应用展开,该功能基于应用层数据收集结果进行,支持运行状态分析检测、指令篡改分析检测、异常配置变更分析检测等.(5)系统操作异常行为安全事件检测.系统攻击检测基于海量日志分析技术进行,在检测整个系统安全状态的同时,以大规模系统运行状态为模型,发掘出有悖于系统正常运行的各种信息,支持系统安全事件反向查询,并详细描述系统的运行轨迹,为系统攻击防范提供必要信息.(6)异常行为安全事件取证.基于安全检测平台所提供的多维度多时段网络安全数据信息进行异常行为安全事件取证,有效支持对单点安全事件的获取,达到安全事件单时段、多时段、分时段提取,进而支撑基于事实数据的安全取证功能.2.2.4安全事件智能分析技术方案把工业控制系统海量安全事件的智能关联分析、安全评估、事件定位及回溯相关分析技术应用于分析系统,并且基于不同的粒度进行安全态势预警.(1)安全事件聚合.采用聚类分析模型,将数据分析后的IDS、防火墙等网络设备产生的大量重复或相似的安全事件进行智能聚合,并设计不同条件进行归并,从而将大量重复的无用信息剔除,找到安全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2)安全事件关联.系统将安全事件基于多个要素进行关联,包括将同源事件、异源事件、多对象信息进行关联,从而在多源数据中提取出一系列相关安全事件序列,通过该安全事件序列,对事件轮廓进行详细刻画,充分了解攻击者的攻击手段和攻击步骤,从而为攻击防范提供知识准备[17].2.2.5安全可视化安全可视化是一项综合展现技术,其核心是为用户提供工控系统安全事件审计全局视图,进行安全状态追踪、监控和反馈,为决策者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制定决策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减少人为失误,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安全可视化包括报表、历史分析、实时监控、安全事件、安全模型5大类.其中,历史分析包括时序分析、关联图、交互分析和取证分析.实时监控重点通过仪表盘来表现.

3安全事件评估

通过以上安全应用分析,能够对安全事件形成从点到面、多视角的分析结果,对安全事件带来的影响进行分级,包括高危级、危险级、中级、低级4个级别,使网络管理者更好地将精力集中于解决对网络安全影响较大的问题.

4安全态势预警

为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全面评估,建立如图3所示的全方位多层次异角度的安全态势评估基本框架,分别进行更为细粒度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评估内容如下:(1)基于专题层次的网络态势评估.评估各具体因素,这些具体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根据威胁内容分为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和安全事件评估4个模块,每个模块根据评估范围分为3种不同粒度.威胁评估包含了单个威胁评估、某一类威胁评估和整个网络威胁状况评估3种不同粒度的安全分析.(2)基于要素层次的网络态势评估.全方位对安全要素程度进行评估,体现网络各安全要素重要程度,包括保密性评估、完整性评估以及可用性评估.(3)基于整体层次的网络态势评估.综合评估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状况,对不同层次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评估.采用基于隐Markov模型、Markov博弈模型和基于指数对数分析的评估技术,对安全态势的3个安全要素进行评估,评估所有与态势值相关的内容;基于指数对数分析评估技术,实现由单体安全态势得到整体安全态势,具体参数根据不同目的和网络环境进行设置.

5工业控制系统审计方案部署

本项目要符合电力、石化行业工业控制系统特点,提供高可用、可扩展和高性能解决方案.系统包含数据采集器、数据存储服务器、安全审计分析服务器等核心组件,如图4、图5所示.(1)数据采集器是工业控制系统的末梢单元,是审计系统与工业控制各种设备、终端的信息接口.数据采集器数量依据工控终端规模进行分布式动态扩展.特定工控采集环境下,硬件数据采集器辅助探针软件协同工作.(2)数据存储服务器用以存储采集和分析计算处理后的海量数据.数据存储服务器以弹性扩展集群方式组成海量数据存储平台.(3)安全审计分析服务器负责数据处理、安全事件分析、漏洞挖掘等高性能安全计算和结果展示,是审计系统的计算中心.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