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德育教育

家庭德育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家庭德育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1篇

家庭德育教育误区对策德育水准是人的灵魂,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所有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忽视德育教育,良好品德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德育教育所能达到目的,也不是今天你想培养明天就能成功完成的,那种电视上的大恶人被一件事所感悟就改邪归正,浪子回头金不换则少之又少。古今中外许多贤人早就知道了品德培养的重要性,知道培养一个德才兼备人的艰辛之路。所以从小就注重对孩子正确品德的培养,但由于受到社会的直接影响,许多家长效仿所谓“能人、成功人士”没有很好的品德修养也能发大财坐豪车,因此放松了品德教育。因此,许多家长在德育教育上存在误区。

误区一:重智力轻德育。

由于中考高考的原因,家长对孩子智力发展十分重视,重视分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很多家长凑在一起更多的是谈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却很少评价孩子的道德修养。有的为了智力投资,特殊专长能力提高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辞的地步。而面对许多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却是不屑一顾,甚至在孩子面前说:“看他多傻”。家长没有一个正确的德行标准,怎么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明白品德好,能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才是好孩子。

误区二:重视一时的说教而忽视自己平日的言行。

有家长能看到孩子的品德修养有问题,也很想好好说教,在孩子有了错误时,义正言辞的教育一番,教育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讲的头头是道,而自己待人处事又是遵循另一套原则。

误区三: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

迁就型。多数家长以为自己在善待孩子,什么都迁就他。例如,孩子总想多看一会动画片,多玩一会游戏,在孩子不过分的小要求之下,家长都想做一个善待自己孩子的好父母,就会迁就忍让一点,但一次次的迁就和忍让,会让人的“贪婪”“放任”本性一次次突破父母的底线,最后的结果就是到父母不想忍受的那天,就是父母轻者训斥或歇斯底里的吼叫,重者“怒不可遏”,父母会将孩子“修理”一番。归根结底是父母的迁就造成的结果,是由于父母德育教育的技巧不当,从而造成了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

溺爱型。有的家长的任务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不受别人欺负,不受罪,在别的孩子面前风光。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休息娱乐、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大小事父母包办代替。大量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了对孩子的溺爱非常普遍。部分家长对孩子爱的过分,爱的无原则,无限制的爱超过了理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自私、过分依赖型的孩子,孩子人格扭曲,道德水准底下,无益于家庭、社会。

专制型。孩子没有自由独立的空间,家长搞一言堂,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是凡事喜欢暴力解决,就是过于顺从,没有主见。孩子表面上对父母言听计从,像个“小鸟”一样乖巧的好孩子,但是一旦离开父母的视线,孩子变本加厉。

放纵型。有的家长确实是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管理孩子,他们嘴上说孩子最重要,实际上每天陪孩子的时间几乎很少。这部分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来管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不加以疏导管理。家长们有时候凑在一起常常感叹,现在的子女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轻不得重不得。更不用说那些“日日麻将声、夜夜闻酒香”,家长的教育下,孩子的品行会得到升华了。

误区四:隔辈教育和替代教育。

许多家长由于工作、接送孩子方便,或是自己想图清闲,或者是长辈退休无事喜欢孩子,把教育、抚养的事情让位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人”,有多少有经济实力家庭聘请了保姆,他们把主要任务放在了看管孩子,只要孩子吃得好、玩得好全家都高兴,而对孩子的身体意志品质、心理成长必备因素则关注度不够,孩子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和保姆的“无微不至”关爱中滋生。

家庭德育教育的对策:

对策一。搞好家庭德育是抓好家庭教育的根本。作为家长要扭转“以己代师、重知轻德”的做法。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只有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策二。做好言传身教的作用,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言而有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孩子就是每个家长的缩影,看看孩子就知道我们家长做的怎么样,称不称职。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千万莫想一口吃个胖子,打铁先要自身硬,加强自身修为的同时又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努力做到教育“润物细无声”。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2篇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人的三个主要方面。学校教育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对少年儿童及年轻一代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教育。因此,它处于造就人才的主体地位;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它可以为人才塑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场所;家庭教育则是同孩子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重要的基础,在孩子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对他将来都有着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八岁看老”,就是指幼儿期留下的烙印,将会影响人的终身。所以说,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从家庭教育发展的历史渊源看,古今中外,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经验不乏其例,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司马光的《家范》和颜之椎的《颜氏家训》等。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洛克、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等均阐述过资产阶级家庭教育的理论。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的要求也必然会反映到家庭教育中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总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社会和一定阶层的要求,它是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当然家庭教育的具体任务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例如:我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家庭,主要是家长专制,其教育任务和内容是使子女从小形成“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相应的行为规范,“唯命是从”是子女的本份,绝对服从家长命令是天经地义的,稍有异议则斥为大逆不道,动辄施以家法。《红楼梦》里贾母的宝贝孙子宝玉也不例外。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如欧洲十七、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教育家洛克认为:“务使敬畏父母之心变得很自然,他们的心里要肯服从,没有一点点勉强”。有的教育家则认为,“把一切过失和困难全部归到儿童身上,而认为父母毫无责任,这是错误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比我国封建社会的家长专制式的家庭教育是有明显进步的。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家长和孩子既是家庭成员,又是社会的一分子。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便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孩子降生人世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接触面也日益扩大。在父母的影响下,渐渐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一过程也是孩子个性社会化的过程。孩子的处世态度、思想观念、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如何,总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因此,家庭环境中全部因素,包括家长的思想品德、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家庭成员结构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乃至家庭氛围等等均在孩子出生之日起,就不断地、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孩子,夸美纽斯说过:“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

对孩子进行早期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对其一身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小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写道:“因为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手段的话,他们就会发芽滋长,以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他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至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从小形成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积极的个性特征,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为他们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人们常讲:“先做人,后成才”,如果做不好人,也成不了才。一个无德之才,对社会是不可能做出什么贡献的,相反,损失性更大。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情况,下面谈谈教育孩子“做人”的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道德意识的发展,既掌握道德信念;2、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即把所掌握的道德信念,在一定的场合付诸行动的能力。孩子在幼儿时期,在成年人的影响下,开始有一些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萌芽表现,他们能具体评价某些简单的行为是“好”或“坏”,有时会用“点头”或“摇头”的动作来表示某些行为“好”、“坏”的评价。它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但还没有形成道德意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会用这些判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但这种调节还是不稳定地、易变化的,家长应从孩子幼时起,通过家庭的日常生活,逐步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如:诚恳、正直、忠实、谦让、有礼貌、公平和集体主义等等,并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物质生产的不丰富,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之间产生的矛盾,将会较长期的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并存,使人们的思想变得极为复杂。在当前国家需要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人们齐心协力提高生产、发展经济。而人的素质又是最根本的。家庭为国家培养人才,首要是在思想品德方面打好基础,使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应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作为构成社会细胞的每个家庭是有责任的。家庭与社会两者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那么社会风气也会随之变好的。在培养孩子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大为重要。

第二,培养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家长在关心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同时,还应十分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如个性等的早期培养与训练。在心理学上,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情感、意志、性格等的总和。它是在人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环境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由于生理素质和具体生活条件的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对情感方面的形成与发展,与他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密切有关,即在怎样的环境中,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和印象,从而发生与印象有关的动作、兴趣等。所谓音乐世家、教师世家、体育世家等等,都是由于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缘故;反之,青少年犯罪的一些事例,也往往与家长的所作所为有关。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一个人的成才密切相关。有些人智力发展中等,但他意志坚定、果断、有主见、有耐心、有毅力,最后终于成功。这些良好的意志品质并非与生俱来,也是从小到大逐渐培养形成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与家长朝夕相处,即使在日常生活细节中,也存在着意志的培养与锻炼。我认为,在家庭里也要让孩子去进行一些有一定困难的活动,使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意志磨炼。

性格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核心意义。它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如有人做事细致认真,有人粗心马虎;有的人刚强,有的人寡断;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等等。每个人的性格是个不相同的,所以千差万别。除了人的生理素质基础有区别外,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性格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积极的性格特征对一个人的成才能起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勤奋、勇敢、自信、谦虚、谨慎、细致、进取心、探究性等等,这些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特别有关,而消极的性格特征则会消蚀人的才能和潜能,如懒惰、胆怯、自卑、骄傲、粗心、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等,这些将会使人一事无成。家长要充分利用家庭环境、气氛乃至家庭成员中一些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影响孩子形成积极的性格特征,或改变那些消极的性格特征。孩子有好模仿,喜欢成功的特点,也很喜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他做成事后,家长要给予赞许,孩子也会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心理将激励他更喜欢做事。一有成就就很高兴,就有自信心,成就越多,自信心也越大。在这样的培养下,孩子就会勤劳,乐于做事,自信心也就逐渐得到发展。

第三,重视独立能力的锻炼。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德育;小学教育

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系统中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有效帮助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小学生这个年龄层次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基础是否良好对于其自身的成长道路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重视小学德育教育已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所谓德育,即道德教育,可以称得上是五育之首,它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以及家庭德育等几个主体。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一直都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小学阶段,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自身品格体系逐渐建立的关键性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德育的教育能够决定着一个人才成长的轨迹和方向。如果没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作为支撑,即使拥有再为优秀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优秀人才。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也正处于高速的发展和转型进程之中。在当今的新形势下也会存在许多的不良之风,这也将对未成年人自身的思想道德培育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德育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德育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一个育人单位,不仅需要承担起传授科学文化体系知识,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的“育才”责任,同时更要肩负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培养其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育人”重责。小学生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希望,因此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增强学校与家庭双平台的德育教育渗透

(一)依托学校的教育氛围,为德育教育打下基础

学校是专业的教育单位机构,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对于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而言,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父母的影响力,再加上还有同龄人群体之间的影响力,较容易直接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造成影响。因此,需要依托学校的教育氛围,营造良好的且积极向上的校园学习文化,为小学德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求能成为小学生心中的精神家园。首先,这能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可在班级内部定期开展文化宣传的活动,例如,黑板报的绘制,优秀班集体的评选,优秀个人小先锋的推举,增强优秀学生代表的宣传感染力量。同时还能通过定期举办不同的德育教育主题,如助人为乐主题、节约资源主题、礼貌待人主题、团队合作主题等不同类别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感知。同时建立完善的鼓励机制,保障其趣味性,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还能建立积极的竞争模式,鼓励学生以更加优秀的榜样激励自身的成长。其次,还能通过各种有趣的广告标语和标识广告牌在校园内营造德育教育的轻松氛围。例如,可以在草地上竖起“如果爱我,请不要踩我”的标识牌,还能够在楼梯拐角处设置“上下楼梯靠右行”等提示语。这样能够帮助小学生沉浸在学校的教育氛围中,为德育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强家庭教育的功能,促进德育教育的渗透

如果说学校是引导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家庭作为安居和休憩的场所,其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渗透性的,且影响极其深刻。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加强家庭教育的功能,能够帮助小学生以更为日常和轻松的方式接受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树立培养。加强家庭教育的功能,搭建与学校教育互相沟通的平台,并不是单纯地通过教师家访这类的方式实现的。在学校单位的环境中,教师接触小学生的时间较长,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独特个性,因此可以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分析每个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以及个性区别,与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家庭的氛围中,需要营造的是自然且轻松的氛围,最好的德育教育方式便是以身作则,让学生自行模仿家长的有益举止。家长需要摒弃的是传统教育观念中的说教式和填鸭式的理念,应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入手,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其人生观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家庭式渗透。

三、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成为了当今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样互联网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相较于成年人而言,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不强,对于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也并不十分明确。因此,一方面,小学德育教育需要规范小学生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但就另一方面而言,也能利用互联网的发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的方式。首先,就学校单位而言,能够以班级为集体单位建立自己的网页和班级群,教师也可以提供自己的工作邮箱和帐号,加强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帮助学生克服面对面交流的障碍,能够更好地发挥引导人的角色,帮助学生在更加轻松的平台上进行情感的抒发,以此渗透德育教育。其次,就家庭单位而言,家长同样也能够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手段重新界定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为人父母,更是亦朋亦友,帮助学生打开心扉,以极其自然的方式向学生传播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引导学生向更加积极的方向成长。最后,教师和家长间能够建立更为顺畅的互联网沟通平台,能够更好地探讨学生的成长苦恼和学习烦恼,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需求,以德育教育为重要引导力量帮助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生所在的年龄层次正是人生重要的观念形成和知识习得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职能不仅要实现“育才”的教学理念,更是要实现“育才”的教育职责,因此,小学的德育教育一直都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部分。但小学德育教育并不单是学校单位的教育职责,这与社会和家庭的文化教育风气和氛围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增强学校与家庭双平台的德育教育渗透,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打下德育基础,更是需要家庭氛围的引导进行德育成果的渗透。同时就当今的新形势而言,还需要利用互联网创新的手段优化德育教育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职能目标。

参考文献:

[1]贾碧玉.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探究[J].中华少年,2016(15).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媒体;中职德育;家校合作;教训方式

在全媒体背景下,各种无线终端的应用加强了信息的流通,这给很多未经过过滤的不良信息进入学生的生活和学开方便之门。在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下,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当前对学生影响较大的“读书无用论”等思想观会严重扭曲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如何加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家校合作教育和全媒体概述

1.全媒体时代。全媒体的概念来源于生活服务领域,最终应用于大众传媒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全媒体时代的形成是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很多现代通讯手段得到普遍应用[1]。比如手机、电脑、平板终端等等让每一个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并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实现新的传播。全媒体尤其是当前QQ、微信、微博等等很多通讯交流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如果不加以规范和正确的引导,一些消极、低俗的信息就是左右学生的思想,让的德育价值观念得到正确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良好的发展。

2.家校合作。所谓的家校合作就是学校和家庭组织成一张教育网,两者之间相互沟通,实现信息的对称,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解,从而把握学生的动态,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中职学校的德育中,学校和家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教师并不能清楚地指导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因此开展的德育教育不够全面;而家长也不知道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因此不能够很好地辅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在全媒体背景下,全媒体为家校开展德育教育合作教学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学生也会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家庭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利用全媒体的优势不断为学生构建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全媒体时代重视家校合作的德育教育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家庭是最完备的教育模式,将家庭和学校形成一对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进行无缝接入,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优化。在当前全媒体背景下,基于全媒体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更加优化了家校合作教育模式。

1.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决策,实现家庭和学校德育优势的互补。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两者对学生的把握不全面,因此开展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很多因素,使得家校合作教育效率不高,效果不好[2]。但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学校和家长之间可以建立的共同渠道和交流途径也就越来越丰富,比如可以建立家长和学校之间的QQ群、微信群,在进行德育教育决策讨论的时候,家长可以充分参与到其中,根据自己在家庭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发表意见,这样提出的问题更具有建设性,从而实现双方的信息对称,让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所开展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利用全媒体建立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共同抵制影响德育教育的负面因素。在全面背景下,学生也必然生活在全媒体的环境中。特别是当前我国手机普及、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在全媒体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学生会受到来自于一些不良网站以及不良言论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思想健康受到影响,阻碍了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3]。基于这种状况。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充分利用全媒体之便,建立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多角度、多侧面渗透,让学校和家长之间共同抵制影响德育教育的负面因素。比如在一些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本身的素质较低,意识不到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教育途径,给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通过全媒体构建联系平台之后,学校就应该定期地这一部分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家长及时地反应自己学生的德育状况,并且引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方式。再如家长发现学生在家庭中出现一些失范行为,就可以及时地向学校反应,学校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教育措施,实现教学的时效性,将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德育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3.利用全媒体吸纳家长教育资源,实现德育教育的进一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家长也是一中重要的教育资源,不管是高素质的家长还是素质较低的家长,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能够找到学生德育问题的原因,进而通过对着中问题的分析,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进一步优化[4]。在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家长志愿者协调委员会”让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并且发挥重要作用。明确该委员会的主要作用就是征询教师的教学意见以及明确学校的教学资源,从而从多个方面构建好的教学资源,比如教育场地,教育者等满足中职德育教育的需要,优化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

结语

总的来说,全媒体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工作,就要充分联合家庭,充分运用家庭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在全媒体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增强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红.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改革和创新[J/OL].学周刊,2016(25).

[2].专题策划夯实德育基础促进职教腾飞[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9:5.

[3]王秀红.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改革和创新[J].学周刊,2016,25:14-15.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德育教育;初中学生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交流与舆论传播的平台。同时,学生上网也已经非常普遍,而且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加深,这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难度。互联网的信息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其具有开放性和普遍性,学生在进行信息获取时,如果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互联网带给学生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基于此,网络德育工作成为初中校园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初中各德育教师要针对目前的形势,对当前初中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做出新的调整。

一、我国当前初中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素质问题

德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育,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素质和德育教育素质。在初中校园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有些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目前,有些进行网络德育教育的教师对于自身的工作职责都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够合理。在德育工作中,习惯于对学生采取硬性措施,如严格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这样做的后果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师生关系的紧张,造成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

(二)对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不重视

在当今全球网络化的环境下,有些校园的德育教育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不能适应现阶段网络化背景下的教育需求。校园中的德育教育工作跟不上网络发展的步伐,造成校园的德育教育工作落后。而且很多教师对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对学生没有进行良好的引导与教育,给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造成了一定的不了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弱化

对于一个学生的网络德育来说,影响很大的还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当前,家庭中对于孩子上网的态度及要求,对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家庭中,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看到孩子在上网就会产生很大的顾虑,认为孩子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家长便加以制止。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可以说,很多家庭的网络教育没有适应时代的进步,缺乏有效的家校合作,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二、优化初中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创建一支优秀的网络德育教师队伍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初中校园要在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教育优势,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德育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的普遍性,认清网络思想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对网络知识及网络技术进行研究与扩展学习,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德育教育工作者还要善于利用网络知识充实德育教育工作内容,以顺应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要求。此外,作为一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者,还要时刻关注网络上的热门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关心的话题,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利用网络媒体交流手段,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和健康的心理引导。

(二)利用网络优势,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初中校园在长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德育教育工作思路与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我们进行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也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我们应该根据时展的形势,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地调整我们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在当前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图片、视频等运用其中,使教育内容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能够使其更具有吸引人、教育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特征。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

(三)以德育教育为主线,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德育氛围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网络对初中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多学生都从网上获得信息,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初中校园里,德育工作者要不断的充实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德育教育手段,对校园中的网络加强管理,从根本上起到净化作用,为初中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同时,还要注重营造校园的网络德育氛围,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以德育教育为主线,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校园里开展一系列的网络德育教育活动。如校园文化节、网络技能大PK、我为班级代言网页设计制作大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升华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内涵。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网络媒体日新月异,初中校园的网络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教师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进行积极改进,并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个绿色网上校园,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网络文化的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学生;德育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幼儿园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优秀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起着巨大的奠基作用。

一、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现状

1.家庭与幼儿园德育教育不一致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具备一致性。大部分孩子在学校受到了一定的德育教育,养成了一定的良好品质,比如尊敬师长、爱惜粮食、爱护公物、珍爱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可是在家庭中这种教育却被淡化了,甚至有的爷爷奶奶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孙子、孙女过分溺爱,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觉得年龄小可以原谅,放任他们自由。这样导致学校花费了三分之二时间获得的教育成果,在家庭中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流失了,真是事倍功半。

2.德育教育只在特殊的环境下进行

德育教育要贯穿在幼儿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和一日常规之中,可是在幼儿园的活动与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只是在具体的语言课中通过讲孩子喜欢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什么是良好品质,在音乐课中通过吟唱爱国、爱家、爱伙伴的歌曲来熏陶学生,在劳动、科学课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而在日常行为中很少有教师有意无意地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二、重视德育树立全员德育思想

当前社会和学校视德育为“工作”,另设专门的部门或干部具体领导和管理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一部分人的德育工作就相对弱化了其他人的德育工作。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不是学校的某一项具体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

幼儿园与中小学不同,没有专设德育处或德育负责人,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有利于幼儿的德育教育。幼儿园的每位教职工在日常工作中都能多多少少地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学前期是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建立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乃至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概念。可见,幼儿德育是何等重要。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幼儿德育教育,特别要进一步加强保育员等后勤人员的德育意识,形成幼儿园“处处有德育、人人抓德育”的环境氛围,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师德修养,确立幼儿德育内容

幼儿园德育工作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德育总目标: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本身的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我们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情况,加强师德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规范教师们的言行,使教师起到榜样的作用。

四、树立渗透意识,德育教育深入骨髓

孔子曰:“少成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 一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到作用。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要实施德育教育,“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 教师们在掌握本学科教育要求的同时,还应理解德育大纲的精神实质,使德育教育实施到具体计划中去,并根据这些要求来设计活动,布置环境,使之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五、幼儿园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1.培养集体荣誉感

幼儿园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

幼儿园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幼儿园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

3.通过课堂教学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如在体育课上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

4.设立校外德育基地

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5.加强家庭德育教育

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六、加强管理合力,提升德育实效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7篇

(一)缺乏足够的重视

小学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但是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没有抓住这个时期对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德育教育,只盯着学生的成绩做文章,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熏陶,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形成坚实正确的三观,沾染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远,他们轻视德育教育的态度也影响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观感,导致很多学生对德育教育不以为意.

(二)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学校并不重视德育工作的质量,开展德育教育也只是应付检查,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让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方式过于被动.很多学校只是在示范教学、评课教学中开展德育教学工作,让德育教育工作成了“面子工程”.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不满,不愿意配合教师推进德育教育的进行.

(三)只局限学校,忽视家庭教育

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但是部分家长学生因为一些原因对学生的管理力度较低,忽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成长教育,有些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上一辈人在带孩子的时候常常对孩子过于溺爱,更加阻碍了德育教育的进行.还有的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问题都甩给了学校,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是否有提高.如果孩子的品德出现了问题,这些家长会认为都是学校的责任,丝毫不思考自己应在孩子教育中需要承担的责任.

(四)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

我国的德育教育尚在起步阶段,很多工作都是摸索着开展,没有正确科学的指导思想引领,也缺乏科学的德育教育方法.教师在缺乏德育教育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学会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对教育内容的把握有所欠缺.

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转变观念,育人先育德

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之前,学校和教师都要对教育的观点进行转变,树立起“育人先育德”的教育观念,让学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充分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深入,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故此,为落实德育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的管理层要正确树立德育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工作要先于加强学生书面成绩的工作,切忌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为有效对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学校需要组织教师参加思想道德的培训课程,让教师能够给学生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学校还要加强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之前,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来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视.

(二)尊重学生,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重视学生的成长状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选取最为合适的教育方法.目前,学生缺乏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过于感性,为加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需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尊重学生的特点,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正确认识德育教育与所教学科的关系,在学科教育的课堂上加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进去,让学生的成长发展受到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与工作时要注意:第一,教师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形成“要做事,先立人”的行为思想.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远,所以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才能有效地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二,教师要在学科知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加入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素质.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学生今后的发展铺就坚实的地基.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所以教师在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学科课程的优势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展现.与此同时,要拉近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让教材成为连接知识与生活的媒介.

(四)学校与家庭要配合协调,落实家校共育的有效开展

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所以,学校要主动拉近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让家长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学校和家长之间加强沟通也可以彼此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更为透彻,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品德问题进行引导和解决.教师和家长都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拉近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关系,让学生在学校和家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和优良的思想品德.

(五)丰富德育教育手段,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所以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可以让所教科目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相结合,设计一些贴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并组织学生通过对角色进行扮演参与到情景中.教师在设计情景的时候可以考虑学生实际生活中所关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参与情景教学强化对正确的行为习惯的认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什么行为是不可取的,进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家庭德育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阶段 公民道德 培养方法 探究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初中教育已经同传统的应试教育大不相同,在教育上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一味的追求高分数上,而是要对初中生进行除课本知识外的全面教育,如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同时初中生在这个阶段正是心理和生理处于成长和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为此,初中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最佳阶段,更要加强对对公民道德的培养,为初中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这个阶段,社会、学校、家庭在初中教育中均扮演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只有三者相顾配合、协调一致,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对初中教育的意义,共同探究出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方法,才能进一步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社会对德育教育的环境渲染

社会在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可谓起到了一种助推的作用,现阶段,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同时也为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设立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国家对初中的教育进行了深化改革,不断要加强对初中生的智力培养,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更要注重对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全面提高,国家正确的方针策略对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其次,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如书籍、媒体等,潜移默化的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初中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公民道德。最后,社会还要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要树立好权利意识、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激起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权利保护意识,更好的陶冶道德情操。

二、学校教育对德育教育的正确引导

学校作为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上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为此,学校应该很好的利用社会对德育教育重视的大背景,除了家长在家庭中对初中生公民道德的培养外,更要加强在初中生上学阶段对公民道德的培养。

一是,学校和老师要利用好课堂的教育,正确引导初中生对公民道德的学习。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初中生德育教育渗透,老师应该改善传统的课本教育法,要创新课本教学,利用好多媒体的影像效果,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把课本知识生动地和公民道德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公民道德学习的意识。二是,学校可以定期为初中生提供爱国影片的放映,或者为初中生开展更多的公益活动,让初中生在亲身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初中生积极踊跃的参与精神。三是,学校还可以设立一些有关公民道德知识的宣传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浓郁的公民道德学习的氛围,同时还要注重家长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三、家庭影响对德育教育的榜样启迪

家长作为孩子教育模板,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家长的言行是孩子重点效仿的对象,为此,家长应该在德育教育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要尊老爱幼,要在言行中潜移默化的教导孩子有关公民道德方面的培养。对孩子的错误言行,不要采用传统的打骂教育,只会令学生产生更多的逆反心理,而是要正确引导,耐心说教,让学生真正认识对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家长在德育教育上还可以让学生注重对劳动习惯的培养,不要过分宠爱孩子,要让孩子身体力行,从劳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道理,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了解到父母养儿的不易,加深对父母的尊敬。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对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如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活动,通过公益活动让孩子学会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还要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结语

通过以上对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方法的探究,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关键在于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配合,忽视了任何一方都会给德育教育带来影响,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但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必须抓住初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最佳契机,不要错过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社会要为初中生德育教育设立好环境的熏陶,要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要树立好权利意识、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学校要在课堂教育中进行引导式的教育,加强公民道德的培养;家庭中的父母就要在德育教育中做以正确的表率作用,给予学生对道德培养的启迪,通过三者的共同实践,一定会达到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的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章勋.让劳动分层教育滋润孩子幼小心灵[J],《初中时代(教育研究)》,2010;(04):15-16

[2]谢立进.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新课程(中)》,2010;(07):33-34

[3]张伟;张明霞.论初中中的基础教育与精英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