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业知识

建筑业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业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建筑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是否拥有别人所无法模仿的、具有独创性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并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而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人力资源则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和核心。建筑企业间的竞争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作为建筑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相关概念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控制、激励、调整人的能力并将其整合到组织中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其潜能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可以说人力资源开发包含2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对人力资源充分发掘与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发展。建筑业人力资源可以定义为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所有人员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3个部分:处在劳动年龄的依法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超过劳动年龄没有退休或已经退休但仍在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将来拟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可以把建筑业人力资源划分为2大类:(1)现实人力资源。处在劳动年龄的依法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即现在在职的从业人员。(2)潜在人力资源。将来拟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主要包括正在各级各类建筑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和想报考建筑类学校,将来有志并能从事建筑业工作的人员,以及将来想进入建筑业工作的其他人员,主要指从事建筑业工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

2.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肩负着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住宅、生产性建筑、公共建筑、道路、铁路、桥梁、水利、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大,从1978年的3.8%逐渐增长到2004年的7.0%(见表1)。

表1 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年 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比重/%

3.8

4.3

4.6

4.6

6.5

6.6

6.6

6.7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业;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营改增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避免重复征税推动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在某一程度上环节缓解就业压力。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方案是2011年国家税务局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一个税制改革方案。营改增在带来许多好处的同时,也给我国一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自2011年以来,我国营改增方案的工作已经在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等几个行业中完成,显然建筑行业也必将实施营改增方案。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建筑行业需要对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应当作出适当的调整。在此之前,建筑行业需要具体了解营改增给会计核算这一块会带来哪些影响,以下则是对营改增给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的影响的具体分析。

一、营改增对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

在营改增之前,建筑将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营业税属于含税收入额,一般在营业税的缴纳环节才会进行会计核算。[1]但是在营改增之后,其主营业务收入属于税后收入额,会计核算的方法有所不同,并且涉及到的会计核算部分有所增多,例如产品计价等,税金核算更为具体,最后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率数值也会不同。

而关于营改增对建筑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本文以下则是具体分析营改增对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

1.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收入核算产生影响

国家实行营改增对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收入核算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营改增之前与之后的收入核算是完全不同的。在营改增之前,建筑业缴纳的营业税主要是以整个工程项目的整体造价为依据,而营改增之后,建筑业的收入核算则不包括含增值税的建安项目的工程造价。因此建筑业的收入核算可能会与实际的收入有所不同,整个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最后的经济利益也会受到影响。

2.对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核算产生影响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成本的核算包括了建筑材料的费用核算、建筑施工人员费用的核算等,而在成本核算之下又有更为具体的核算。例如在建筑材料这一块,钢筋、木材、水泥和混凝土等的费用计算;在建筑施工人员这一块,营改增是否要征收人工费的增值税等等。营改增之后,建筑施工企业中会计的成本核算项目更多。从某一层面看,营改增增加了建筑行业的税负,并且会出现成本核算与实际费用不一致的情况,使得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2]此外,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当中,涉及到的一些固定资产需要按照取得的增值税发票扣除进项税额,这样很容易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

3.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影响

在营改增之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主要实行的是代扣代缴营业税方式,建筑施工企业的现金流并不会受到影响。但是,营改增方案实施之后,建筑施工企业就不能再采用代扣代缴的方式,而是必须有建筑施工企业自行验工计价在当期缴纳增值税。如果建筑施工企业的进项税额抵扣不足,就会影响到其现金流的流动,增加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的紧张程度。或者建设单位只对建筑施工企业样计价却不支付工程款,换句话说就是,建筑施工企业先上缴增值税,后收取工程款,这样明显会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增加。

二、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营改增对策

为适应我国税制改革中的营改增方案,建筑业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其会计核算工作也应当作出相应的改变,以下是针对营改增提出的几点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措施。

1.建立完善的建筑业会计核算体系

国家进行税制改革的初衷是推进我国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但是,在实际实施应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与营改增目的与效果相冲突的地方,尤其在建筑行业中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问题。[3]对此,可以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建筑业会计核算体系。在新的建筑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应当明确相关税费的计算标准、缴纳相关税费的手续和方式等等。一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建筑业会计核算体系,会计核算的相关工作人员的核算过程可以逐渐走向规范化,进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提高整个建筑业会计核算的质量。在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时,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结合建筑业实际的项目工程财务情况,汇集编制出合理的会计核算工作程序。如此一来,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建筑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

2.提高建筑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营改增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其发展的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式,建筑业必须向加强自身内部人员的建设。建筑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要适应营改增的环境,其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专业素质上是一定要过硬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得到提高。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我国营改增相关的税务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营改增的改革内容等方面有相对的了解。当然,建筑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还需要对会计专业知识以及建筑行业中的相关知识掌握扎实。以上所提到的是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

此外,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也需要得到提高,例如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等。为此,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培养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与专业素质,例如定期检查考核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定期培训会计工作人员等。通过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营改增对建筑行业的不利影响则可以将低。

3.加强专用票据的管理力度

营改增的内容涉及到对建筑行业票据的使用限制,因此在票据的管理这一块建筑行业可以加强对自己专用票据的管理力度。这项应对措施可以帮助建筑施工企业尽量避免某些相关的风险,还可以为企业有序、有效地经营管理自己的项目提供相应的保障。众所周知,不同纳税人开具的发票种类也不同,发票的性质与纳税的额度也是相关的。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依据相关的票据使用管理章程办事,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在加强专用票据的管理力度。加强专用票据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对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举办知识讲座进行适当的宣传。此外,专用票据的管理还需要先关的会计工作人员与建筑企业其他部门的紧密配合。

就会计工作人员本身来说,在进行票据管理时,建筑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填写发票的金额、单位、期限等,并且要妥善保管所有相关的票据和凭证,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风险。

4.调整纳税筹划工作

营改增对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涉及到营业税、增值税等的计算以及缴纳税费的方式等,一旦会计工作人员有所疏忽,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全面分析营改增的内容,统筹规划自己的纳税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项目开始之前,可以申请国家的专项资金或者依据相关的条件向银行贷款。在做项目建设准备工作前,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先做好招标投标的比价工作,进行合理地避税。建筑行业在开展工程项目时的所有涉及到的税费都要调整筹划,例如建筑材料涉及到的税费、建筑施工队伍涉及到的人工税费等。由于会计核算工作涉及到相关的税费,而所有的资金核算都会影响到后续的工作,因此调整纳税筹划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建筑行业在纳税的筹划工作得到提升和调整,整个建筑业受营改增的影响就会减小。

三、结语

营改增对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的税制改革,建筑业可以在会计工作的许多方面做出调整和改变。在调整和改变的基础上,建筑业可以得到稳步健康有序地发展。而本文所提到的一些调整和应对营改增的措施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还是希望能给广大从事建筑业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薛文.营改增下建筑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应对[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1:105-106.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业;宏观环境;PEST;对策

1、引言

旧中国的建筑业是十分落后的。在1933年的国民收入中,第一产业占比达到61%,第二产业占比10.3%,而建筑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1%。1934年是旧中国建筑业生产水平最高的一年,其生产净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不过1.4%[1]。从1949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开始,我国建筑业逐渐走上正轨,稳步发展,到了1979年,我国建筑业生产创造总值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97%,解决就业人口占全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总就业人数的5.82%[2],建筑业的支柱地位开始显现。但是我国在八十年代时期,人均住房量0.22平方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35平方米/人),而且劳动生产率低,我国每人每年完成30平方米开发(国外平均为120平方米/年人)[3],建筑工业化程度低。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建筑业得到了极大发展,2011年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4.5%[4],这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但是在建筑业发展迅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新时期有新的发展环境,不同的发展环境下,得到的发展战略是不同的。本文就通过战略管理里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法则,分析当前时期建筑业的宏观战略环境,以期为建筑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宏观管理策略。

2、对中国建筑业进行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战略管理中对某一行业或者企业进行的宏观环境分析方法,通过对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四个方面的分析来把握宏观环境,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战略管理策略。

2.1 中国建筑业的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Politics)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是否具有稳定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理念,政府出台的各种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的与建筑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执政党,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执政党对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即使在社会制度没有发生变化的同一个国家,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这些变化,建筑行业必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把握政治法律发展环境。

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国家的政治情况稳定,在2012年刚刚结束的十中,对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进行了阐述,其报告中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中提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这一现实国情,而有专家分析预测,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直接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万亿元,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又直接和建筑业有关,所以十报告发映出国家层面很重视城市建设,在报告中还谈到了保障房,绿色建筑,以及新农村建设等与建筑业之间相关的问题,通过十报告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城中村的改造、城市功能的升级、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等都离不开建筑业,国家对建筑业发展的重视也是建筑业良好稳定发展的根本。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业相关的法律系统和运行状态也是建筑业发展宏观环境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2007年)、《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2009年)、《关于进一步强化住宅工程质量管理和责任的通知》等文件,它们指导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调整建筑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规范建筑市场运行、协调产业发展适应国内外形势等,随着我国建筑业产业政策越来越完善,范围涵盖了建筑业的各个方面,可以预见中国建筑行业将越来越规范。

2.2 中国建筑业的经济环境

经济(Economic)环境是影响建筑行业诸多因素中十分关键和基本的因素。经济环境主要指构成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根据2012年最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虽然国内外环境日益严峻复杂,但是我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471564亿元,增长了9.2%,其中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2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241亿元,增长24.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72亿元,增长36.0%。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总体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建筑业发展仍超过平均发展水平,达到10%,但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受到全球经济萎靡的影响,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变慢了,从2009年18.6%的增速,2010年的13.5%,降到了2011年的10%,发展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对于这个趋势不应该过早得出建筑业发展越来越缓慢的结论,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等的影响,国际市场疲软,开始进入新一轮衰退期,而我国在国际局势萎靡的同时能继续保持一个较高速度增长,虽然幅度变小,但总体还是稳步发展,再加上政府通过四万亿等经济刺激计划来支持经济高速发展,所以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总体的经济导向还是以发展为主,所以建筑业不应该过于保守,而应该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2.3 中国建筑业的社会环境

社会(Society)环境是指一个行业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因素中对建筑业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源情况,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7059亿元,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3852.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劳动人口数量大,为建筑业的人力资源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而且根据建设部建设事业人才现状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建筑业专业人才的比重由1983年的4.8%增加到2005年的31.3%,有学历和高职称人员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所以中国的社会环境对建筑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随着近几年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譬如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开始衰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建筑工地的技术人员知识比较老化,管理观念也相对滞后,素质不高等都是中国建筑业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4 中国建筑业的技术环境

技术(Technology)环境是指与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科学技术要素的总和,它既包括导致社会巨大发展的、革命性的产业技术进步,也包括与建筑业生产直接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明情况、应用程度和发展趋势,还包括国家和社会的科技体制、科技政策和科技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中国建筑业技术在最近几十年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高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开始应用,建筑保温与新能源得到广泛认可,绿色建筑的提出对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也有重大意义,建筑业施工技术的提升减少了工作的浪费并且节约了时间,建筑业技术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建筑业的信息化改造,使得传统的建筑业焕然一新,高科技新技术使得建筑成本降低,工期缩短,质量提高。所以我国建筑业的技术环境是越来越好的,越来越先进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建筑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建筑垃圾的回收与安置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绿色建筑技术的落后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产生,所以处理好建筑技术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当前中国建筑业所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

3、总结和建议

通过PEST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建筑业的宏观政治环境稳定,法律逐步完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政策以发展为导向,社会能为建筑业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技术差距和发达国家逐步缩小等对建筑业发展十分有利的环境,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在最近几年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中产生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不同程度的制约建筑业的发展,所以通过PEST分析应该认清建筑业的宏观战略环境,对建筑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从以下四方面支持建筑业的发展:

①完善建筑业的市场体系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制是保障建筑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根基,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一些老的不适应新时代的法律法规应该被淘汰,应该制定一系列适合建筑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以政策来指导建筑业的稳定发展,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并且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②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

建筑业的高速发展要求人们的技能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所以我国应该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重视对建筑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高层人员的岗位继续教育,并且可以和各大高校联合培养,开展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技术交流,并通过适当的鼓励机制鼓励从业人员学习、创新。

③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宣传引导、政策鼓励、积极教育、创新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规范建筑业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增加社会效益的价值取向,加强对创新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在全行业倡导科技创新的价值理念,通过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进建筑业的工业化、信息化并通过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来增强施工技术,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我国建筑业的基本情况 [J]. 统计工作通讯, 1956, 24): 41-3.

[2]吴洛山.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J]. 建筑经济研究, 1981, 02): 23-4.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4篇

一、 效率竞赛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

生产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其投入数量和结构都会影响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首要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例如,农业经济时期经济增长的首要制约因素是土地,而在知识经济时期则变成了人力资本。虽然各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但不可能完全替代,而且不同要素的替代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突破某一经济发展阶段首要的要素制约的过程。杨德权尝试由此角度出发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并进而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效率竞赛理论。

效率竞赛理论放弃了经典的总量生产函数作为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惯用的生产要素同质性假设,分析了生产要素异质性对于生产函数可加性、总量生产函数与恒等式同一性的影响,指出生产要素异质性对边际分析方法及其相关结论有致命的影响;进而,通过分析与生产要素异质性相关的经济效率,定义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固有效率和经济效率,并证明了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与新古典框架下要素边际产出的等价性,发现独立于要素配置效率和固有效率的“要素能力的利用效率”,能够揭示存在于经济系统中除Allais可分配剩余中两类剩余之外的第三类剩余,而且必须通过消除各种各样的瓶颈才能加以显著的改进。这些瓶颈可能是某些要素的供给不足,也可能是某些制度的供给不足。

该理论对于分析国民经济增长的转型问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如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就能够为经济增长的效率竞赛模型提供最直观的印证。但是,一方面,目前效率竞赛理论在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包括针对我国建筑业的分析;另一方面,建筑业经济增长因素往往仅包括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尽管资源能源也无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而本文则尝试在效率竞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包含资源能源要素的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效率竞赛模型,并对江苏建筑业开展实证研究,发现影响和需要突破的江苏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效率瓶颈,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 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效率竞赛模型

1. 建筑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和投入函数。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效率竞赛模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往往包括资本、劳动、技术投入、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存在诸多或正或负的社会外部性,因此其投入的社会因素难以定量化确定,在本文中不加以考虑。至于建筑业投入的自然要素,可以其投入的资源能源加以表征。因此,建筑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和投入函数可分别写为:

其中,Y和I分别表示产出和投入,i=K、L、N和T,即资本、劳动、资源能源和技术。

因此,按照效率竞赛理论的基本思想,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兹i及对建筑业总产出的贡献率Ei可分别计算为:

2. 建筑业投入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在传统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考虑本文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投入生产要素,建筑业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可写作:

对(5)式两边取对数,可得到该函数的线性形式:

3. 建筑业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率。将(4)式和(7)~ (10)式相结合,可得各投入生产要素对应的产出量Yi。但为利用(3)式求出各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兹i,尚需确定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Ii。而且,模型计算需要Ii必须为经济量纲。

(1)IK。

资本要素自身即为经济量纲,其常用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采用固定资产加自有机械设备净值;二是只采用自有机械设备净值;三是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投入加固定资产折旧。但是,针对建筑业,方法一中所的两个数据重叠部分较多,方法二中仅考虑设备价值显然太不全面,方法三中的中间投入多源自建设单位而非施工单位,与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完全匹配。本文拟采用建筑业当年折旧加管理费来表征资本要素,因为它们分别对应了实际构成建筑业资本生产力的机械设备和企业的规模运营。

(2)IL。

对劳动要素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当年实际的从业人数;二是采用当年建筑业的劳动报酬总支出,包括相应的工资、福利、保险等支出,以体现不同劳动者素质的差别。本文认为后者相对前者而言更符合我国建筑业现状,且更符合经济量纲的要求,故加以采纳。

(3)IN。

基于经济量纲的要求,本文资源能源要素的核算是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采用货币形式估算各种资源能源的货币价值。由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取性,国家层面建筑业的资源价值量和能源价值量可以确定,省域及以下层面的能源价值量也可以通过以标准煤当量表示的能源消耗量与标准煤的价格乘积加以表征,但省域及以下层面的建筑业资源价值量则往往难以获取或计算。因此,本文采用等比例系数方法估算资源能源要素投入的总价值量,即:

IN=(1+?滋)×能源消耗标准煤当量×标准煤价格(11)

其中,?滋是建筑业资源价值量与能源价值量的比值,它只与国家层面建筑业总的资源价值量与能源价值量有关。

(4)IT。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就是经济增长中的“索洛余值”,并且是由这种经济增长所内生的。丹尼森(Denison)对此进一步划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质量和资本不同类型的考虑,二是把作为“索洛余值”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离出资源配置的改善和规模经济后其余的全部列入“知识进步”一项。通过市场的调节使得劳动和资本处于最优资源配置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就全部来源于知识进步。而知识进步则源自资本积累的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一个国民经济系统内部,资本积累的溢出可以用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表示,人力资本溢出可以用教育经费支出来表示。故国民经济内部的技术进步总投入可用R&D 经费与教育经费之和表示。但是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不能简单地分割这两项指标来表示国民经济内部的一个子系统(如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投入量,也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因此,类似于IN的处理方法,本文采用等比例系数的简化方法,即在某一特定的年度中,某区域某一国民经济子系统(如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投入量与该子系统的产值之比等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总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因此,建筑业的技术进步IT可估计为:

其中,IR&D和IEDU分别表示整个国民经济的R&D 经费和教育经费,Y为某区域的年度建筑业总产值。

三、 对江苏建筑业的实证研究

1. 数据搜集。在构建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效率竞赛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拟对江苏建筑业开展实证研究。考虑到数据的权威性和连续性,本文基础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等统计年鉴。由于各年鉴中公布的GDP、建筑业总产值、资本、劳动、资源能源、技术进步等统计数据时间长短不同,目前仅能获取1998年~2007年间的所有基础数据。因此,本文实证研究的时间跨度亦为1998年~2007年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连续性,本文建筑业消耗的资源主要是钢材、木材和水泥等“三大材”,消耗的能源包括原煤、汽油、柴油和电力等四种。这些资源能源的计量单位多有不同,本文用能值(Emergy)方法将它们加以集成。所谓能值,是指一种流动或储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由于地球上任何形式的能量,均源于太阳能,故常用太阳能为基准。任何资源、产品或劳务形成所需直接和间接应用的太阳能之量,就是其所具有的太阳能值(Solar Emergy),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olar Emj-oules,Sej)。因此,本文利用建筑业消耗资源能源各自的太阳能转换率,可将它们集成为一个单位为sej的变量N。

2. 结果和分析。利用(1)~(12)式对“三”之“1”部分搜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可得的1998年~2007年江苏建筑业经济增长资本、劳动、资源能源、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贡献率,以及总的经济效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1998年~2007年江苏建筑产业投入-产出的总经济效率在90%~140%之间波动。即每年向江苏建筑业投入100元,只能产出90元~140元。另外,2005年~2007年江苏建筑业的总经济效率相比于1999年~2004年,不增反降,值得警惕!

此外,平行地比较表1中四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贡献率,发现:

(1)使用效率按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技术进步、劳动、资源能源、资本,但贡献率方面资源能源一直最大,其次是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相近。并且,在1998年~2003年,资本的贡献率大于技术进步,之后年份则恰恰相反。

(2)技术进步的使用效率均超过300%,且一直远大于其他生产要素。虽然由于数据取用上的局限性,该要素使用效率的测算存在一定偏差,但也不难看出技术进步要素的产出十分高效,这也是提倡经济发展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的根本原因。但是,技术进步的使用效率总体上逐年降低,且其对江苏省建筑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十分低,只占5%左右,呈现典型粗放式的经济增长。

(3)劳动要素的使用效率也比较高,大多超过200%,其原因一方面是目前江苏省乃至国内从事建筑业的人力资源价格相对低廉;另一方面是劳动要素对建筑业的产出弹性较高(β=0.445),江苏省建筑业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4)资源能源对江苏建筑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超过70%,而它的使用效率却没有均未达到100%,甚至低于80%,即以环境影响为代价的资源能源投入甚至未产生等价值的产出,这也是造成江苏省建筑业总经济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同时,其产出弹性最高(γ=0.572),表明了江苏省建筑业具有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特点。

(5)资本要素的使用效率最低,仅为50%左右,其贡献率也一直很低,多为6%左右,两者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喜的是,资本要素的使用效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应设法保持和增强。

(6)根据效率竞赛模型中产出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资本要素和资源能源要素的使用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江苏省建筑业经济增长的瓶颈。

四、 江苏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 从机械设备和管理费用两方面入手,提高资本要素使用效率。对于机械设备而言,其使用效率由机械设备运行的工作效率和使用频率所决定,因而应鼓励企业购置高技术含量的先进设备、加速折旧淘汰落后的设备、以实物租赁和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提高其使用频率。对于管理费用而言,改善措施包括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费用开支、加强自身融资能力、减少资本的使用费用等。

2. 对于资源能源要素而言,理论上应同时从提高使用效率和降低投入比重着手。但是,建筑业本身就是以资源能源消耗为基础的生产活动,不可避免的大量使用资源能源,因而应侧重于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而这需要政府积极倡导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建筑企业加强自身可持续性建设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

3. 对于劳动要素而言,要保持劳动要素的使用效率并提高其投入比重,这取决于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力的数量。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充足,价格低廉,但是其综合素质堪忧,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健康和受教育程度两方面。因此,应大力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健康和技能水平。其中,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不仅仅指的是现场操作人员的施工技术,也包括决策方、设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府监管人员等涉及建筑业各个阶段的从业人员。

4. 对于技术进步要素而言,主要是提高其投入比重,而这和R&D投入、技术引进、落后技术淘汰和增加教育支出等有关。因此,应大力支持企业自主或者政府支持开展R&D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淘汰不适应目前我国建筑业的落后技术,增加教育支出尤其是劳动力的教育。由于技术进步源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溢出效应,它与一国经济发展状态密切相关,并不完全由市场和政府决定。相关政策也不是立竿见影就见到成效的,这种溢出效应往往需要经过很长的经济周期才能体现出效果,因而对其政策的制定也应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建筑工程管理局.2009年江苏建筑业发展报告[EB/OL]. 中国江苏网,

2. 唐晓灵.中国建筑业经济增长与产业演化模型研究.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 杨德权.经济增长:过程及微观机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 李先光,李启明,邓小鹏,郭慧锋.中国建筑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建筑经济,2007,(5): 1-5.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回归分析;预测成本;确定目标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 A

按照施工成本支出的数量与建筑业产值变动的内在联系。施工成本可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变动费用是指随建筑业产值的增减而相应增减的费用;如直接用于工程中的材料费等。固定费用是指与建筑业产值增减没有直接联系的,在一定时间相对固定的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等。

区别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有利于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进行成本预测、规划目标利润、确定经营目标。但想要详细计算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是很难的,因为实际管理工作中,施工费用是按照其经济用途分类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施工管理费,由于管理条件等限制,施工管理费中就有很多费用很难区分其为固定费用或变动费用,如水电费,既有施工用电,又有现场照明、用水等;又如工资,每个企业实行考核办法不同,其计算方法又不一样;还有由于价格的变动、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定额的调整等,建筑业产值和变动费用、固定费用的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

这里就某建筑公司连续11年建筑业产值、预算成本、实际成本资料,采取回归分析方法,预测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并确定其经营目标,进行一点探讨。

一、产值与成本存在相关关系

回归分析就是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用数学方程表达之。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进行一下相关关系分析。相关关系就是某一现象的标志与另外的标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但他们不是确定的和严格依存的,在这种关系中,对于某项标志的每一个数值,可以有另外标志的若干个数值与之相适应,在这些数值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又总是围绕着它们的平均数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变动。相关系数的公式: 注:公式详见统计业务知识 (5.1)

根据下表-1计算得出的r1=0.9997、r2= +0.9964,表明建筑业产值和预算成本、实际成本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直线正相关。其相关关系不妨用:

y1=b1x+a1( 2 );y2=b2x+a2( 3 )

两条直线方程来表示,其中:y1为预算成本、y2为实际成本、b1和b2为两条直线的回归系数(斜率)、a1和a2为两条直线的截距、x为建筑业产值。

表-1 某建筑公司2003~2013年产值、成本表

单位:万元

序号 年度 产值

X 预算成本

Y1 实际成本

Y2 预测预算成本

预测实际成本

1 2003 886 837 882 872 918

2 2004 860 874 919 847 895

3 2005 1076 1146 1141 1047 1088

4 2006 1963 1894 2003 1869 1881

5 2007 3350 3106 3027 3153 3123

6 2008 4179 3785 3758 3920 3864

7 2009 6335 6053 5943 5917 5794

8 2010 6700 6159 5959 6256 6120

9 2011 6678 6090 5825 6235 6100

10 2012 7372 7008 7009 6878 6721

11 2013 8874 8311 8103 8269 8065

∑ 48273 45263 44569 45263 44569

二、预测成本

根据施工费用支出的数量与建筑业产值变动的内在联系,可将施工费用(变动费用、固定费用)和建筑业产值建立成以下函数关系。

即 y =bx + a ( 1 ),其中:y 为施工费用 (成本)、x为建筑业产值,b为单位变动费用,a为固定费用。

从建筑业产值和成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相关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建筑业产值和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方程和相关关系方程是等价的,即与方程( 2 )或( 3 )中经济意义相同。

b1和b2为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单位变动费用、a1和a2为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固定费用、x为建筑业产值、y1和y2为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

将( 1)式进行求导,可得方程:

∑y = b∑x + na

∑xy= a∑x + b∑x2 即:

a=y-bx 注:公式详见统计业务知识 (5.8)

根据资料计算得:

预算成本的单位变动费用(斜率) b1=0.93,固定费用(截距)a1=51

其方程式:y1=0.93x+51( 7 );

实际成本的单位变动费用(斜率)为b2=0.89, 固定费用(截距)为a2=125

其方程式:y2=0.89x+125( 8 )。

根据(7)、(8) 方程计算,预测预算成本()、预测实际成本()结果见表-1(注:表内计算中固定费用、变动费斜率采用了更精确的小数值)。

三、确定经营目标

根据 ( 7 )和( 8 )式和盈亏平衡分析方法原理,确定其经营目标。

建筑企业盈亏平衡分析,是计算企业生产规模(产值、产量)达到多少时,企业的预算收入和成本支出才能相等、平衡。通过盈亏平衡分析,可以确定企业工程成本降低额为零时的建筑业产值、以及为实现的利税目标必须完成产值等。

1、确定盈亏平衡点

工程成本降低额即预算成本减实际成本,工程成本降额为零即预算成本减实际成本等于零,其函数意义:y1―y2= 0 即

(0.93x+51)―(0.89x+125)=0 x=1850

也就是说某建设公司在现有条件下,要使工程成本降低额不为负数,那么全年建筑业产值必须达到或大于1850万元。

2、预测利润

如果计划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为10000万元,那么预计工程成本降低额可以达到:

y1―y2=(0.93x+51)―(0.89x+125)=(0.9310000+51)―(0.8910000+125)=326

也就说企业完成10000万元建筑业产值,可以实现成本降低额(利润)326万元。

3、预测生产规模

如果该企业要想全年实现500万元利润,那么预计全年要完成多少建筑业产值:

y1―y2=(0.93x+51)―(0.89x+125)=500 x= 14350

也就说企业要想实现成本降低额(利润)500万元,就必须完成14350万元建筑业产值。

通过下图可以直观看到:y1和y2 两直线交点为盈亏平衡点,I为亏损区域、II为盈利区域。

总之,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成本、确定经营目标,比通过会计科目逐项计算要方便。此方法,不仅适用于建筑业,同样适合于工业等行业(如产值、产量和销售成本、销售价格之间的分析),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建立模型进行快捷地计算。

参考文献:

[1] 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统计业务知识 第三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通风工程;HQ办公楼;限额;设计预算

一、前言

“通风工程”在HQ办公楼限额设计预算项目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它是培养专业工程师的核心。通风工程是以创新为支柱,技术与经济分析相结合,可以对办公楼项目的功能与成本控制给予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同时也对产品的内在价值产生重大的影响。办公楼受到成本与功能的双重制约,所以提高产品的价值在于控制好成本与功能的平衡,只有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功能,才能体现通风工程在HQ办公楼限额设计预算项目中的价值。

二、研究背景

如今,办公楼建筑业是我国成为了我国一项支柱产业该项目具有投资大,开发周期较长的特点。建筑业的发展引起了我国市场经济结构中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比例的变化,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业在20世纪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其技术,管理水平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亦步亦趋。在21世纪,建筑业的发展走上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因此建筑业的发展成为了很多地方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国内建筑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一方面在建筑业的投资规模逐渐扩大,开发规模也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建筑业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部分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办公楼建筑业的发展能否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继续生存下去,很大现实上是取决与能否很好的控制好成本问题。但是由于公司的实力还存在一些欠缺,而建筑业又急于求进,导致预算普遍存在一定问题,预算的规模也与现实相违背,从而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问题,因此办公楼建筑业限额设计项目对成本的预算迫在眉睫。

三、研究意义

办公楼的成本预算作为建筑业开发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业开发项目中处于被高度重视的地位,甚至可以来说成本的预算问题决定了建筑业的成败。设计管理的问题一直是建筑业发展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针对设计成果、技术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的系统化管理。成本预算作为建筑业开发的一项首要任务,同时也贯穿了整个建筑业的全过程,其中它的主要内容有从项目的意向到对项目的规划、研究以及项目分析。从初始的设计到中间的技术设计,从施工现场的配合到营销策划的决策,以及到最后的限额设计等等。

四、建筑业寿命周期成本概念

站在投资方的立场上,建筑业往往关心的是一次性的投资成本,近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及资金的回转周期,然而却忽视了项目移交后的持续发展,维护等成本的因素问题,以至于造成了寿命周期成本较低的方案因为前期投入的资金比较大而造成业主的否认。例如,HQ项目原设计单位提出了采用中水系统,这样有利于收集雨水来对农田进行灌溉,和对道路的清洗,这是一个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一项有效措施。另外研究分析表明,假如按五十年的寿命周期来说,它的成本也比采用自来水对道路清洗和对农田的灌溉要节约的多。但是由于企业只在乎前期资金的投入,而没有充分重视到后期的运营维护。所以建筑业在办公楼的设计预算中要改变整个参与方的固有概念,要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远光,诚信对各方面的利益进行分配,才有可能对设计预算项目等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但是就目前来说,只有建筑业加强自身的设计管理,同时挖掘有设计及成本管理的人才,选择出最优的方案,另外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处理,才能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总而言之,设计预算项目在建筑业中所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五、设计阶段对建造成本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条件的影响

选择现场条件是实际方案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场地条件主要有场地的类别、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当地的地形地貌会对工程的施工产生制约,对建筑物的空间布置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周边建筑物的情况也是选择场地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二)设计人员的主观因素

设计是一项能锻炼人创造性思维的劳动,建筑产品不仅是建筑行业的结晶,同时也是设计人员智慧的结晶。设计人员设计的产品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收到人们的赞扬,但是一个优秀的设计人员应该在成本与成果之间做到平衡。所以在设计单位的选择上,我们应该采用竞争机制的方法来以最小的成本保证最高的质量,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六、建筑业项目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设计招标

设计招标是指业主以在建工程招标公告,从而吸引很多家设计单位进行竞争,通过招标单位资格进行预审,符合投标资格的设计单位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根据规定的时间来递交招标文件,从而设计单位可以择优来选择负责完成工程设计任务的单位。

(二)限额设计

所谓限额设计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以及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预算控制施工图设计。限额设计涵盖了两个精神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一个是技术层面。限额设计可以有效的控制整个项目的工程投资问题,还可以促使设计单位慎重的对待成本问题,从而优化分配结构、提高设计水平,最终以最少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七、结语

通过HQ建筑业羡慕设计预算项目的探讨,说明通风工程在一方面可以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降低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建筑业项目设计的预算成本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是建筑业项目开发管理中的一项关乎企业投资收益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成本的预算问题逐渐成为提高建筑业收益的核心来源,而设计阶段对于成本的预算控制正是建筑业开发的关键。针对办公楼的设计预算是以实现经济效益,提高建设项目的整体价值为目标,同时也是有效控制建筑业项目成本与功能协调的一种管理技术。(作者单位:武汉统建城市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张传吉.建筑业价值工程[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36-37.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业统计指标;建筑业总产值;装饰装修产值;工程结算收入

建筑业统计与其它各行业统计一样,经历了由计划经济时期统计到目前市场经济的统计,统计指标体系也越来越完善,统计指标简单全面,可以说囊括了一个建筑企业的全部信息,这有利于国家及建筑行业的宏观决策和管理。那么作为发挥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就至关重要了,从我从事建筑业统计工作的20年中,我个人认为制约建筑业统计指标的因素有如下几个:

一、影响建筑业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因素

1.工程结算滞后使统计指标在需要上报时不能准确填报。如:建筑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它是反映建筑业的生产规模、发展速度、经营成果的重要标志,是计算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重要依据,在分析和研究建筑业发展现状和预测未来走势时;在为国家制定方针、政策、规划提供依据时;在衡量和研究建筑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成就和问题时都离不开建筑业总产值。由此可见它是建筑业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其填报依据为建设单位签字认可的工程结算书,它等于自行完成施工产值和分包企业缴纳的管理费。由于各建设单位结算体系不同,致使结算不能及时完成,尤其是分包工程结算,这部分结算很复杂,分包企业管理费只有通过单位相关部门审定签字认可后才能确定,由于分包形式不同以及企业管理方式不同,而分包结算常常是在需报报表时还没有结束,或者是还没有开始结算,所以,分包企业的管理费用就无法确定,很多单位就把分包出去的产值也算做自行产值,这就可能造成了重报现象(因为分包企业由于是自己施工的工程,也要上报这部分产值)。

2.有些指标从理论上是可行,但实际操作进来要想统计准确却非常困难。如装饰、装修产值。装饰、装修是指对旧房屋及建筑物进行的内外装饰、装修,对新建房屋及建筑物经过施工后,尚未完全达到使用标准而进行的二次装饰装修,以及对原有房屋经过若干年使用后进行二次装饰装修。包括门窗、抹灰、玻璃、吊顶、隔断、饰面板(砖)涂料、裱糊、刷浆、花饰等。这部分产值对于分工比较明确的施工单位(也就是说一个公司干完主体之后,装饰装修由装饰公司来完成)其产值是准确的。而大部分施工单位尤其是对一些不需要精装修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都包含到了土建工程之中,结算书也不分开,这就给统计造成一定的难度,要求统计员不仅要懂工程和预(结)算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尤其是到年底,几百个单位工程一个一个地分,是一个很庞大而且繁杂的工程,所以,大部分只是统计了一些大型工程的装饰装修产值和一些需要精装修工程的装饰装修产值。而一部分企业就没有填这个指标,事实上没有装饰装修产值也是不可能的。如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是指建筑企业报告期实际拥有的,与建筑施工活动有关的人员的平均人数,包括参加本企业建筑施工活动的非本企业人员,但不包括企业内部社会服务性机构的人员以及由本单位支付工资但是所从事工作与本单位生产施工基本无关的人员,这部分人数中也包括那些零散的不具备填报国家统计报表条件的建筑包工队(组)的人数。那么本企业施工人数无论是正式、大集体、还是农民工都在企业控制范围内,企业有规范的用工制度,当然统计出来的数据也是准确的,但是相对那些零散的小包工队组,他们的人数却难以控制,他们的用工往往是不规范的,甚至是一天之中人数的变化就相当大,而企业又没办法控制包工队(组)的人数,这样就造成了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人数的不准确,当然也会涉及到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不准确。

3.企业考虑自身利益人为注入水份。现在每个企业都有资质等级,国家要求按质资等级承包工程,常常要不定期进行审核,在资质审核时是以统计报表中的数据指标为依据,如果数据指标达不到要求就会降低资质等级或是撤消资质,所以一些企业就会根据自己的资质要求来报统计数据;如果建筑业总产值不够就会虚报建筑业总产值,如果连年亏损也不报,因为按规定连续三年亏损就会降低企业资质等级。

4.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统计数据的不准确。由于建筑企业是一个流动性单位,施工工地常常是跨地区的分布,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常年奔波在各施工工地,统计工作辛苦、繁杂而又没有地位,所以造成统计队伍的不稳定,常常是统计员还没有理清统计指标就想着换工作,根本无心关注这些指标;那统计指标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另外一种情况是统计员素质不高,不能正确理解统计指标的含义,尤其是一些资质比较低的建筑企业就不设专职统计,更谈不上对指标的认识理解。还有一种就是统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认为领导不重视,反正也没人看,管它怎么着,完成任务就成。

5.企业存在客观条件导致数据的不准确。如:财务表里的本年应付工资总额,应该不仅包含本单位职工的全部工资,还包括分包给非独立核算经济实体。如零散的建筑包工队(组)等从业人员的工资。但是实际上零散的建筑包工队(组)等从业人员的工资是由分包单位支付,企业无法控制其实际支付的工资,因为企业与分包单位是以工程款形式结算,不体现分包队从业人员的工资。所以,本年应付工资总额只是企业本单位在册职工工资总额。

6.指标解释中只有表内的审核关系,而没有表间的审核关系。如:建筑业总产值与工程结算收入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建筑业总产值应该大于等于工程结算收入,理由是现在有很多单位是按照工程进度的百分比付款。还有人认为建筑业总产值应该小于等于工程结算收入,理由是工程结算收入包括了本企业承包工程实现的工程价款结算收入以及向发包单位收取的除工程价款以外按规定列入营业收入的各种款项。如临时设施费、劳动保险费等的其它收入。而这两个指标究竟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却没有资料可查。指标解释里也没有解释。

二、解决办法

1.政府统计部门和建筑行业联合起来,到基层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使统计指标能进一步的真实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新晨

2.针对建筑行业的统计人员进行培训。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首先掌握在统计员的手里,统计员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指标的意义,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另外统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并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一个优秀的统计员不仅仅是要有统计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懂得工程造价、财务、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不仅仅要掌握建筑企业施工生产的流程,而且要知道各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能;不仅仅要熟悉《统计法》,还要懂得《建筑法》、《合同法》等其它经济法律;不仅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当好企业管理者的好参谋。因此应分档次、有针对性对统计人员进行培训。让新统计员首先掌握最基础的统计专业方面的知识和对统计指标的正确认识,让老统计员更新知识的同时,使其业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从而保证统计数据从源头上不失真。

建筑业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业 技能人才 现状分析 思考

建筑业技能型人才是指具有初级以上职业资格的现场操作工人。他们是建筑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业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要力量。建筑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建筑业技能型人才的现状分析

1.建筑业技能型人才现状

近年来,常有“高技能人才断层,高薪招聘技师、高级技师却无人应聘”的消息见诸报端,但这样的招聘信息在建筑业却很少见到。难道建筑业的高技能人才不紧缺吗?其实情况恰好相反。随着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工程施工中的广泛应用,建筑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掌握专业理论,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而建筑业现有的技术工人队伍却呈现出“三低一少”(即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低、技术工人持证上岗率低、高技能人才少)的状况,根本无法满足建筑业的需求。

(1)文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建筑工人90%以上来自农村,是一支农民大军,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很低。

(2)专业素质低。建筑业现有的技术工人绝大部分都没有参加过专业知识培训,他们一般都是由师傅带徒的形式成长起来的,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的只是一些经验的积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工程施工中的广泛应用,他们往往是临时抱佛脚,边学边干,因此往往学的肤浅,操作不熟练,难以解决施工中的一些高难度技术问题。同时缺乏创新意识,难以建造出一流的工程。

(3)技术工人持证上岗率低。经调查,目前除北京等个别城市外,绝大多数省市的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等非特殊工种劳务队伍的持证上岗率达不到10%,给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4)中、高级技能人才少。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中的《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对各工种技术工人的数量及中、高级工的比例均有明确的要求。如,木工一级资质标准是“企业具有初级以上木工不少于20人,其中,中高级工不少于50%,企业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二级资质标准是“企业具有初级以上木工不少于10人,其中,中高级工不少于50%,企业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其他工种的资质标准也都差不多,均要求中、高级工不少于技术工人的50%。然而,目前除北京等个别城市外,绝大多数省市的建筑劳务分包队伍远远没达到这一要求,有些建筑劳务队伍甚至连一个中、高级技工都没有。

2.建筑技能型人才“三低一少”的原因

(1)人才观念陈旧,没有建立起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随着各行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技能型人才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然而,建筑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基本上还是分为上下两个层次,第一层为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第二层为现场操作工人。第一层次被称为人才,第二层次只当作普通的体力劳动者。两个层次人员在薪酬待遇、接受培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在接受教育培训方面,工程技术人员每年都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达40课时以上,而技术工人除特殊工种外,其他人员几乎没有享受过公费培训这一待遇。这种人才观及工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工人自身提高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2)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大批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筑技工学校是培养建筑施工技能型人才的主体,然而我国现存的建筑技工学校不多,有些省市根本就没有建筑技工学校。例如,海南省的海南建筑技工学校自1984年停办后,就一直没办过其他建筑技工学校,目前几所技工学校根本就不设泥工、木工等建筑专业。福建、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市的情况也与海南省类似。现有的大部分建筑技能人才都是由师傅带徒的形式成长起来的,只有极少数人在报名参加技能考核鉴定时,参加过考核鉴定机构举办的短期培训。可见,目前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大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

(3)建筑市场管理不到位。为了规范建筑市场,自2001年以来,大部分省市都陆续出台了《建筑业企业劳务分包管理办法》,严禁将建筑劳务作业分包给无资质的企业、劳务召集人或者“包工头”或私招滥雇劳务人员。但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的建筑劳务分包依然普遍存在非法人化,违法分包现象严重。对此,大部分省市的建设主管部门似乎也没有采取过任何强制措施。非法人的劳务队伍工人流动性大,技术工人数量少,专业素质和工人的持证上岗率低,有些劳务队的持证上岗率甚至为0。尽管如此,这样的劳务队照样能承领到劳务分包工程任务,因为工程项目承包者在选择劳务队伍时,主要是考虑承包价格,至于劳务队伍工人技术水平的高低是次要的。因此劳务队一般都不愿意花钱为工人进行培训,工人的技能也就难以得到快速提高。

二、加快建筑业高技能人才开发步伐的思考

建筑业跟制造业等行业相比,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还明显落后。建筑业只有奋起直追,加快高技能人才开发的步伐,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加大力度,规范建筑业资质管理

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大力度,规范建筑业资质管理。严格禁止使用非法人劳务队伍承接劳务分包工程,违者从严处罚。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对劳务不进行分包,直接雇用工人施工,必须聘请有职业资格证的工人,从而杜绝建筑工人无证上岗的行为。鉴于目前建筑业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少,中、高级技工人数更少的现实,难以一步到位,可以考虑三年内组建劳务公司、申报劳务资质的给予适当降低标准,同时在造价等方面给予优惠,促进和引导有条件的劳务队伍加大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人的专业素质,创造条件组建劳务公司,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建筑工人无证上岗以及中、高级技工人数少的现状。

2.更新观念,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制定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邱诚说:“能把卫星送上天的是人才,能使屋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这句话道出了人才所涵盖的范畴。我们建筑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及企业的领导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人才观念,像尊重工程技术人才一样尊重建筑技能型人才,努力营造建筑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实现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从而激发技能人才自我开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大批建筑技能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3.扩大建筑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

要尽快培养一大批建筑业高技能人才,必须不断扩大建筑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一是增设建筑技工学校及高级建筑职业学院,为企业输送急需的建筑技能人才;二是有条件的企业尽可能自办建筑技工学校,技校的任课老师除少数专职外,大部分老师可由本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兼任,学生的实践操作课可到本企业承建的施工现场上。另外,企业技工学校还可作为本企业技术工人继续教育的场所,承担企业技术工人继续深造、知识更新、新技术和新工艺培训的重任;三是职业技能考核、鉴定部门每月都应定期举办技能培训。为鼓励技术工人积极报名参加培训,最初两年培训费政府、企业可给予补贴大部分,个人负责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