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辩论的礼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社交礼仪 口才训练 学生
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及交往尺度,会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一、科学安排程序,明确训练目标
训练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能在正式场合当众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气息控制训练、“吐字归音”训练、语音规范训练、语调纯正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四声准确。向学生传授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睛动作、四肢动作等态势语言知识,及坐、立、行、走等方面的身体姿势知识。做到不仅会控制自己的态势语言,而且会根据别人的态势语言判断传达的情感。通过训练形象思维、比较思维和创意思维等,要求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广度、深度、精确度、敏捷度。针对听众心理,进行口才话题选择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应变性训练等,要求表达内容符合听众的判断标准。
给出一个熟悉的话题,稍许准备,让学生进行发言。要求学生大方得体的走到台上,与台下进行目光交流,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能,学会确定演讲基调的风格、控制语调、营造等技巧,能够自然地运用手势和表情,初步进行有效的演讲。在了解辩论的基本特征、作用及分类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辩论赛的战略设计和实践战术技巧,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并进行模拟,体验赛前、赛后的每一个环节,逐渐领悟辩论的精髓。
二、优化训练方法,调控训练过程
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现在适时、适量、适度三个方面。一要适时。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才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他们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反之,有的人该止时不止。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唠叨叨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主人心绪不安时仍滔滔不绝发表宏论;在长辈家里乐不可支地详谈“马路新闻”。请设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见了上面这种人,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二要适量。捷克讽刺作家哈谢克的名著《好兵帅克》里有一个克劳斯上校。此人以说话罗嗦闻名。他有一段对军官的“精彩”讲话:“诸位,我刚才提到那里有一个窗户。你们知道窗户是个什么东西,对吗?一条夹在两道沟之间的路叫公路。对了,诸位,那么你们知道什么叫沟吗?沟就是一批工人所挖的一种凹而长的坑,对,那就叫沟。沟就是用铁锨挖成的。你知道铁锨是什么吗?铁作的工具,诸位,不错吧,你们都知道吗?”克劳斯上校的这番话,虽然是作家加工过的,但生活中、社交场上说话罗嗦,也不乏其人。
三、突出举止礼仪训练
要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必须讲究礼貌礼节,为此,就必须注意你的行为举止。举止礼仪是自我心诚的表现,一个人的外在举止行动可直接表明他的态度。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尽量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习惯。到顾客办公室或家中访问,进门之前先按门铃或轻轻敲门,然后站在门口等候。按门铃或敲门的时间不要过长,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不要擅自进入室内。在顾客面前的行为举止,当看见顾客时,应该点头微笑致礼,如无事先预约应先向顾客表示歉意,然后再说明来意。同时,要主动向在场人都表示问候或点头示意。在顾客家中,未经邀请,不能参观住房,即使较为熟悉的,也不要任意抚摸和玩弄顾客桌上的东西,更不能玩顾客名片,不要触动室内的书籍、花草及其它陈设物品。在别人(主人)未坐定之前,不易先坐下,坐姿要端正,身体微往前倾,不要跷“二郎腿”。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各种不雅举止。不要当着顾客的面,擤鼻涕、掏耳朵、剔牙齿、修指甲、打哈欠、咳嗽、打喷嚏,实在忍不住,要用手拍捂住口鼻,面朝一旁,尽量不要出现在场,不要乱丢果皮纸屑等。这虽然是一些细节,但它们组合起来构成顾客对你的总印象。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人前化妆是男士们最讨厌的女性习惯。关于这一点,惯例放宽了。女性在餐馆就餐后,让人见到补口红,轻轻补粉,谁也不再大惊小怪。不过,也只能就这么一点,不能太过分。需要梳头,磨指甲,涂口红和化妆时,或者用毛刷涂口红时,请到化妆室,或盥洗室进行。在人前修容,是女性使男性最气恼的一个习惯。同样,在人前整理头发,衣服,照镜子等行为应该尽量节制。
四、优化训练谈吐礼仪,达到理想境界
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风格和道德品质。礼节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必要的协助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具体体现。社交是一门技术,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人如果不懂一些礼节的话,会闹一些笑话,这还是小事。就是怕你无意做出的事,对别人来说,是一种侮辱,怕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约定熟成的,这是各民族礼仪文化的一个共性。
一般来说,访问某人,应事先选择好时间,不宜选择对方较忙或三餐时间,晚上不宜太迟。节假日和周末,本是访问的好时机,但如果没有预约,也不要冒然前往,这些时间主人往往另有安排。预先约定时间,最符合礼貌。尽量不做不速之客,不请自到。预约好的拜访,宾主都要守时、守约、守信。客人应准时或稍提前一点儿到达,因特殊情况不能赴约,应想办法通知对方,无声无息地取消预约是极不礼貌的。注意服装的选择。一般的访问,整洁、朴素、大方即可,不必太过华丽。虚掩着或开着的门也不可破门而入,给主人一个措手不及则很失礼,进室后最好等要拜访的人来后才落座。如果需要较长时间等候,可先落座与接待者交谈或看些报纸书刊杂志之类的读物,要拜访的人来后应起立寒暄。对于约好的正式拜访,无论事情多急,拜访的时间很紧,在门口也只能寒暄问候,不要谈正题,入室落座后再谈,否则会给对方留下不成熟的印象。要穿拖鞋的在门口就换好,见到其家人应问好致意,不打招呼是失礼。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
在人际交往中,摆正你和他人的位置,交往以对方为中心,请你注意端正自己的态度,善于接受别人,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方位津.实用口才训练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艾华.思维训练与口才训练同步进行尝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6).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素质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88
中国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礼为基础的中华文明。身处礼仪之邦,我们应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做到讲文明、守秩序、知书达理、以礼待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的礼仪素质的高低是高校伦理教育水平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志。然而现阶段大学生正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这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滑坡,礼仪素质的质和量大幅度下降。乌申斯基曾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因此,我们应该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礼仪素质培养的具体目标,不断丰富大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策略,完善大学生礼仪素质体系。
1 大学生礼仪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礼仪素养。然而大学生不懂礼、不守礼的现象却十分普遍。一方面,思想上藐视礼法,不尊重他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接人待物上缺乏基本的礼节观念;另一方面,行动上不合礼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污言秽语、着奇装异服、考试舞弊等现象时有发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家庭礼仪教育缺失
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独生子女问题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90后大学生深受父母的宠爱,享受了最丰富的物质条件,却没有从小接受礼仪教育。另外,有的家长本身不懂礼仪,在日常交际中也不注重礼仪的规范性,他们总是以成绩好坏作为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从小就对合作与交际缺乏深刻的理解,以致其养成不守礼的行为习惯。
1.2 学校礼仪教育不到位
作为礼仪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在礼仪专业设置上、礼仪教学上存在不足。一方面,我国的中小学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没有完全推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估也主要是通过分数;另一方面,各相关高校没有聘请专业的礼仪教师,也没有开展专业的礼仪教育教学,即使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也开设了部分礼仪课程,但是礼仪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能与90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其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大学生在独立处理社会问题时,他们就往往显得盲目,容易做出失礼的行为,以至于违反道德规范与法律。
1.3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注重效益、讲究实效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受此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将主要精力用在自我专业能力的提高上,而忽视自身礼仪素质的发展。另外,开放的市场在激活各经济主体的同时,也带来了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发展中的大学生还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这些不良思想影响,从而导致其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事情。所以,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大学生容易只注重自身利益,唯金钱是从,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
2 提升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策略
2.1 设置礼仪课程
一是以讲座、选修课的形式促使礼仪教育进大学。目前,礼仪教育在大学教育中仍然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许多高校没有真正推行礼仪教育,以至于大学生的礼仪素质无从提高。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公开讲座的形式,将礼仪教育引入大学,并逐渐将其稳定为选修课,将礼仪教育全面铺开。
二是将礼仪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礼仪课程,将专业学习与礼仪教学结合起来,采用案例分析法、小品演示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促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与技能,并将其运用于专业学习中,使其既具有知识,又具有文化素养。
2.2 教师言传身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利用教师的影响力,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促使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学生参与模仿,并从中提升自身礼仪素质。另外,为更好地推动礼仪教育,高校行政人员、管理人员都应该在衣着打扮、语言表达等方面严于律己,为大学生做好表率作用,促使大学生不断向文明礼仪靠拢。
2.3 依托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子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工具。高校礼仪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工具,并以此为主要阵地,组织专门人员挖掘新媒体的礼仪资源,将专业的礼仪教育网站与校内网连接起来,从而构建礼仪教育的大网络体系。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特点,不断丰富礼仪教育的内容,使礼仪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无缝对接;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竞赛、礼仪辩论赛等,拓宽大学生的礼仪思维,促使其形成明礼、知礼、守礼的良好习惯。
2.4 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一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社会风气对高校礼仪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全社会应该加大监督力度,防止不良风气渗透到高校,从而以高校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高校应该通过各种媒介、活动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标语等宣传礼仪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礼仪素质的自我提高上来。另一方面,学生会与各社团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以辩论赛、演讲比赛等为基础,不断构建良性的校园文化。
礼仪本质上是人们在交际与独处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这套行为规范的核心是尊重他人与自尊,用它可以衡量一个人教养中的尺度价值。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大学生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礼仪素质的提高也对大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交际观,以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礼仪素质,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模式 改革 创新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考试课程,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帮助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根据职业学校的现状、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职业素养和法律的教育,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提高教学效果。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授课对象素质不高
中职学校学生生源层次不齐,个性突出,自律性不强,学习兴趣不足,学生有时连基本的礼貌都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中职学校授课对象素质不高。
(二)教学内容处理不当
目前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课本为指定教材,教材中礼仪、道德、法律都占据一定篇幅,但中职老师在上课时,各自倾向不同,有些主讲礼仪,有些适当穿插道德,有些只讲法律。另外学生在初中学习时,有些内容已经有所接触。所以造成教学内容处理时教师依赖个人专长,忽略学生,忽略礼仪与道德、法律之间的关系,内容处理失当。
(三)教学模式单一
大多沿用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实操性。
(四)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的现象。无论学生或学校都有一种认识,如果专业技能过硬不愁没工作,所以对德育课在思想不够重视。
(五)课程课时安排不当,任课教师倾向于某一专业
《职业道德与法律》包含职业道德与法律两方面的知识,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而且2008年国家下达的新的要求中指出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为3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机动2学时。但有时保障不了课时,学生觉得课时紧凑,不够用。
另外目前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中,任课老师有些是政治课老师、礼仪老师或其他类别,倾向于自己专长。而一旦涉及专业法律知识时,尚不能做出十分到位的理解。有次参加培训时,某地方学校教师提出如何理解犯罪的构成要素,他自身都无法理清犯罪客体“是什么、怎么讲”,如何对学生讲解法律基础理论知识。
二、对于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合理安排课程
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安排教学课时,保障教学时间。
(二)丰富、完善教学内容
理顺教材教学内容顺序,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专业侧重讲解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例如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增加主要对外贸易往来国家的仪容仪表礼仪标准;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讲解国家网络安全的职业道德;针对会计专业,侧重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不做假账”的专业道德……
教师所授内容要针对性强,与学生联系密切,学生也更有兴趣学习。比如讲解法律常识时,我们可以突出合同内容,找寻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也可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如面试问题、薪金问题等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突出实践性。
(三)创新教学模式
新的科技时代学生可以从网络或通过其他途径轻松获得各类知识要点,解答“是什么”的疑惑。教师只有不断尝试、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才可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我们应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变“是什么”为“为什么,怎么做”,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可以采用模拟法庭、辩论会、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礼仪比赛、角色扮演(如扮演执法人员、企业老板、企业员工)等方法。我在教学中曾事先拟定一个生活中常发生的辩题:“欠农民工钱要不要?”让学生辩论。因这个班级人数较少,我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看似简单的辩题,却需要学生课下做很多准备,查询更多信息,学生辩论积极性高涨。这种方式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完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法学和社会的认识,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排课体制
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只有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根本。
学校应重视《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在资金、时间、业务进修、教师选拔上给予支持,加强对《职业道德与法律》任课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丰富专业知识结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排课体制上可以尝试分阶段分教师上课,如:前半学时可以让礼仪、德育教师上课,后半学时可以尝试法律专业教师上课,既保障课程的教育性又保障了专业性。
参考文献:
[1]罗静.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改革 《广东教育》
[2]黄苏芳.浅析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教育时空》
关键词:中职学生;第二课堂;文明素质
文明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一种资本,将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立足,就必须从学习文明礼貌开始。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高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文明程度将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而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在教育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而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第二课堂则是提高学生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
一、通过知识讲座,开展礼仪常识教育
根据我校中职学生的基本情况,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又都是父母在外打工,从小都靠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对于这样的孩子,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不想做一个文明的学生,而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才是一种文明的做法。还有一部分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可由于爷爷奶奶以及父母的过分溺爱,从小就形成了一种目无尊长、不懂礼数的放任性格。对于这种情况,通过知识讲座传授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基本知识,就是对他们进行文明素质教育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首先,通过讲座,让同学们从思想意识里认识到文明行为习惯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将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产生多大的影响,从而重视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让同学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具有规范的仪容仪表;最后,让同学们明白在日常交往中,对待老师、同学、家长及他人什么样的语言、态度及做法是文明的、礼貌的。通过讲座,使同学们学会努力塑造文明自我。
二、组建礼仪队,树立文明形象
礼仪队是文明礼仪的形象代表,我校组建礼仪队,组织专业老师给予指导,加强对他们的训练。训练内容包括站姿训练、坐姿训练,、走姿训练、微笑训练等,除此之外他们还有礼仪常识、礼貌谈吐、外表仪容、化妆和举止等多方面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气质,帮助队员们树立良好的文明形象。此外,组织礼仪队同学参加各种会议迎宾、仪式剪彩、活动颁奖和各种服务等礼仪性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习惯。组织她们进行礼仪展示,在影响其它同学的同时,鼓励他们在同学中开展文明礼仪训练,从而共同提高同学们的文明素质。
三、通过志愿者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
志愿者是传递爱心、传递文明的使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帮助搞好城市文明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树立国家文明形象、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而努力的做着贡献。我校的青年志愿者通过课余时间做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如,在校园清洁校园卫生死角,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到社区打扫居民楼院,服务社区孤寡老人,给老人送去温暖与关怀;向同学及市民分发倡导文明倡议书,倡导他们礼貌待人、文明做事;组建青年志愿者文明督察队,对校内餐厅、图书馆等或校外公共场所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监督与制止;青年志愿者不分严寒、酷暑还经常到公交车站牌帮助老人、小孩、孕妇、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人安全上下车,维持公交乘车秩序,使每位乘客都能够文明乘车;到街道宣传交通法规,到十字路口等交通要道帮助残疾人过马路,协助交警和交通协管员指挥交通,让行人及车辆能够按照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文明通行。此外,学校每年还评出五名"文明使者"鼓励那些在倡导文明志愿者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们。志愿者在从事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对提高学生及市民的文明意识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是自我影响、自我教育的过程,对提高他们自身的文明意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通过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在不断教育、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而慢慢形成的。一些主题活动的开展,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我校组织开展了以“我与文明同行”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漫画比赛等。通过演讲、征文、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明白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文明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通过漫画比赛让同学们利用手中生动的画笔描绘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从而远离不文明。组织以“规范言行 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让同学们通过讨论、辩论、讲演等多种形式从中受到教育,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争做一名文明的好学生。我校还组织了校园礼仪风采大赛,评选出了“礼仪风采”之星。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文明素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五、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网络文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文明素质
一、礼仪教育可以规范社会行为,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人们可以根据该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应酬,不仅是一种出自本能的需要,而且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个人进步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决定着他们毕业后是否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有人给出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尽快适应社会生活
在当代社会,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遵循着特定的游戏规则。这些准则和规范就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即我们所说的礼仪。任何人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三、社交礼仪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道德和礼仪密不可分,道德规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简而言之,礼仪是人的道德意识外在的表现形式,或者说礼仪是道德的外化,传播礼仪知识,加强礼仪教育,可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准。然而,在国家发展的一段时期里,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礼仪严重流失,加之前些年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偏向应试教育,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大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礼仪教育,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平衡,使其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有机统一起来,最终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四、礼仪教育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人们交往的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了不见面的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正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社交礼仪贯穿着人际交往的始终,不重视礼仪必然会影响交流的深度和交往的持久性。所谓“礼多人不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应更多地学习礼仪的知识,帮助自己顺利走向职场、立足社会。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1.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开设课程普及礼仪教育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比较重视书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而轻视实践知识和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生只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从家长或老师那里知道一些简单的礼仪礼节而已。对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针对大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意向,开设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课程,讲授礼仪基本知识,重视礼仪教学与礼仪实践的关系,结合礼仪理论和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礼仪实践,让学生按照礼仪规范反复练习,逐渐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
我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在进行礼仪教育时,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3.利用校园精品活动,拓展加强实践的第二课堂,深化礼仪教育
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大学生礼仪大赛,以及与之相关的辩论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礼仪讲座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学校还可以通过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丑陋现象进行披露和批评教育,真正培养起相应的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和礼仪信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4.加强师资培训,使教师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都要认识到自己在礼仪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加强自己的礼仪修养,发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作用,这种氛围必然会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
参考文献:
1、传统礼仪的缺失导致日常行为礼仪失范
由于现在许多在校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宠爱有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也缺失了分享、礼让等很多传统美德,导致在公共场合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一意孤行,甚至不认为自己日常行为礼仪的不当会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长,素质也良莠不齐。大多数大学生尽管已经成年,但心智仍然不成熟,具有单纯、冲动、遇事缺乏思考等特征,表现在礼仪行为方面:见面不打招呼,待人冷漠;脏话随口而出,不注意生活细节;穿奇装异服,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公共场合穿拖鞋、睡衣、抽烟等;不懂基本礼仪,有些同学进别人寝室、教室、办公室,都不懂得先敲门,冒冒然就进去了,离开时不知道随手关门……种种日常行为礼仪的失范,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这些基本做人的礼仪规范还有待加强。
2、自我约束能力弱导致大学生教室礼仪失范
教室是大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要去的公共场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的好坏都会影响到他人、影响到老师,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能做到遵纪守规,尊重他人和老师,注重课堂效率,践行教室礼仪,可也不少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监督自己,屡次做出让人反感的行为:上课迟到、早退现象经常发生;上课吃东西,香味弥漫整个教室;不认真听课,私下里交头接耳;上课无精打采,趴在课桌上打瞌睡;玩手机、听音乐、发短信,甚至大摇大摆出去接电话,达到视若无人的境界;有同学把手提电脑都带到课堂,旁若无人……不仅如此,有些同学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接受,更多的是不满甚至抵触情绪,这些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多发自不经意间,而不经意间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礼仪规范却来自于长期的自身修炼和有意识的培养。人才的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作为大学生公共礼仪的教育,行之有效的主要还是在大学校园里所接触到的东西,针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公共礼仪方面的不足,应该全方位地通过各种培养路径对大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
1、强化大学生自身修养,达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意识,将礼仪作为个人修身立业之本,积极学习公共礼仪有关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远离家乡,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花费了一定的时间适应校园生活,同时也缺少了父母的束缚,告别父母的絮絮叨叨,拥有了更多的支配权。在新的环境中,接触了形形的人,开阔了自己的交际圈,但一些不良习惯也随之产生,这个阶段,更能考验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谁能控制好自己就成了赢家,谁控制不好自己大学必定是失败。
2、开展体验式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礼仪教育;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体现了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一、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礼仪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社会生活的文明规范,形成健全人格,是教学生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简言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格教育。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同时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规范培养,其中包括良好的礼仪教育。2004年教育部颁发《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都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学校礼仪教育可以此为准则,通过指导和纠正学生的行为方式,注重道德人格的养成和塑造,引导他们的文明行为。
2、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促进身心健康。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所以,在校期间,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然而,近年来中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没有礼貌,不讲个人卫生;类似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出口骂人,买饭插队,乱穿马路等现象比比皆是。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存在重知轻礼的观念,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了偏激、暴躁、蛮横的性格,表现出"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接受别人的帮助习以为常,与人相处不懂得谦让"等。学校教育强调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礼仪的缺失会影响学生将来的求学、就业,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生、社会和国家。因此文明礼仪教育必须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思想品德课渗透礼仪教育的内容
七年级教材主要渗透教材"家庭礼仪"部分:第一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渗透"交往礼仪"的内容;第三课"关爱父母学会孝敬"中渗透"尊重父母"礼仪的内容;第五课"家庭琐事心里调节"中渗透"热情待客"的礼仪内容;第七课第二框"我们需要哪些邻里道德"中渗透"亲睦邻里"的礼仪内容等。
八年级教材主要渗透教材"公共场所礼仪"部分:第一课"公共生活注重规范"中渗透"生活礼仪"的内容;第二课"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渗透"旅游礼仪"的内容;第三课第二框"自觉爱护公共设施"中渗透"参观、阅览、观剧和购物"礼仪的内容;第四课第二框"交通安全需要道德规范"中渗透"交通礼仪"的内容;第五课"心中有他人学会交往"中渗透"交往礼仪"的内容等。
九年级教材主要渗透教材"涉外交往礼仪"部分:第一课"我的祖国为你自豪"中渗透"我国节俗礼仪和尊重宗教礼仪"的内容;第六课"振兴中华共担责任"中渗透"各国交际礼仪"的内容等。
三、如何以思想品德课教学为平台,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培养呢?
1、礼仪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校在礼仪教育中缺乏科学理论做指导,要么搞成走过场的形式教育,或强制性的服从教育,把"行为规范"镌刻在墙上、精印在纸上,甚至要求学生背出来。为了使"行为规范"更好地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学校每周、每天进行检查评比,从个人到小组、班级,贴红星、评优惩劣,搞得轰轰烈烈,像这样的"行为规范"活动通常是召之即来,来之即做,做之即散,对学生的心灵并没有多大的触动,因为它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的内容笼统、抽象,忽视了礼仪规范所讲求的"小节",不符学生的心理需求,应将良好的礼仪行为具体体现在日常行为中。比如,将"讲礼貌"细化为"见人微笑、打招呼、会恰当称呼对方"就具体多了,这样学生模仿时才有行为上的参照,讲礼貌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发挥礼仪教育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
2、要注意教师的言行举止,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要按照《教师礼仪要求》,身体力行,规范礼仪行为。比如课前礼仪,当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起立向教师问好,教师应该郑重地鞠躬还礼,并说"请坐",这是师生间相互尊重的表现。可是不少教师却忽视了这个教育细节,在同学起立问候后,不鞠躬,不向同学问候,甚至连个"请"字都不说,只敷衍地说声"坐下"。可见,礼仪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在庄重的场合注重示范引导,而且要重视细节,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接触中,始终以良好的礼仪风范给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口语交际;方法;讨论交流;礼仪;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84-01
小学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而且更重要的是一门交际的基础工具学科。《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同时明确提出了口语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呢?结合教学实际,我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激发兴趣,让学生有交流的话题
要让学生想说,必须要让学生对口语交际活动有兴趣,而要使学生对这种活动感兴趣,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比如:进入六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同时对男女生的交往产生很多疑问。我就设计了“如何与同学交往”的话题,让每个学生把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再让其他同学讨论。为了让学生能在问中说、说中问,我要求学生回去请教家长,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与家长交流,同时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不仅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得到了发展,而且心理问题也得到疏导。
2.创设意境 让学生有交流欲望
指导学生选择时事、热点话题,模拟新闻采播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生成能力 ,对于新闻,大家并不陌生,新闻的采播就是口语生成能力较高层次的体现,教师也可以抓住这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根据报纸、新闻的热点话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记者和被采访员的身份进行采访,并写成各类简短的新闻稿,再以播音员的身份登台演讲,最后大家进行讲评。如在本学期教学六年级下册《飞天梦圆》时,我结合“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第一次搭载女宇航员,景海鹏第二次飞天这一时事热点,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宇航员,对刘洋等3名宇航员进行采访,从古老的中国人民的梦游太空到宇航员太空之旅这一科学发展的历程,对科学的发展作一展望,然后再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访问,最后让另一位同学对刚刚的采访内容播一则新闻短播。此种口语训练的难度较大,要求较高,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了一点,但这种训练方式新颖,同学们都要动脑、动笔、动口,不但可学到新闻的有关基础知识,还可以学到播、讲、评的技艺,我想这种训练方式用于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的教学中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设计活动 让学生在交流中乐说敢说
学生其实最喜欢活动了。不管是班级活动还是校级活动,他们都会像快乐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因此,我常在语文教学、班会活动中,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采用讨论、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实话实说、演讲会、画画解说、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让每个参与者都能认真地想,积极地说。这样,学生个个乐于表达,人人都能进步。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小学,每年秋天,我都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野外放风筝和野炊比赛,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自行讨论、分工,如果在讨论过程中出现分歧,我会适时提出:“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方法好,必须想办法说服小组成员,要不,你们的方案可能不是最佳的。”运用激励的语言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口语交际活动中去,积极地思考、想象、发言。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4.学习技巧 让学生在交流中会说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敢说,而且要“会说”,就是教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讨论或辩论的形式,最能有效提高学生口语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讨论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快速组织并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的训练方式,而辩论则是围绕同一辩题,形成对立观点而组织学生进行唇枪舌剑的论争,这是口语训练的高层次阶段。教会学生掌握讨论和辩论的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弄明白两小儿因何事争辩?他们的观点是什么?他们利用什么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辩论的方法与技巧。然后结合语文百花园中的话题“是真爱还是冷漠?”在班上开展一次辩论会,基于辩论的语言具有强烈说服力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5.注重礼仪 让学生在交流中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