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类语言特点

人类语言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类语言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类语言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翻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232-02

商务英语作为一种英语的语体,在国际营销和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商务英语具备选词恰当、精确、表意清晰和用语礼貌等特点。由此可见,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必须讲求一定的技巧,这才可以适应当前商务翻译特殊性的需要。

1 商务英语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1.1 商务英语的定义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一个分支,是在英语商务场合中的有效应用。它主要为了服务商务活动,并集专业性、实用性和目的性于一身,其包含了各种各样商务活动的内容,满足商业活动中对标准英文的需求。

1.2 商务英语的主要内容

在英国,一位商务英语专业哪笋曾指出:“商务英语范畴理论也就是商务英语应该包括交际功能、专业知识、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和管理技能等主要内容”。

2 商务英语翻译原则

2.1 准确严谨原则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把源语言准确、忠实的信息用目标语言所表达出来,并且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获得与原文内容相等的信息,也就是信息等值。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用词准确、概念清晰,特别是单位和数码要精确,与其他的语言表达形式相比,商务英语更加注重内容的准确和忠实,这样才能够使整个翻译达到使用的目的。

2.2 专业原则

在商务英语翻译的时候,翻译者应该针对相关的知识和某一专门的行业,并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来使译文与源文内容具备相同等值的效果。作为一名商务英语译者,只有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还要了解译文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这样才不会出现误译的情况发生,避免给双方带来严重的损失和纠纷。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使用商务专业术语、缩略语及出现在不同领域中的专业新词语。

3 商务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3.1 专业正规

商务英语由于涉及商务时间和商务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商务英语的词汇都是专业的词汇,包括大量的专业术语,有缩略词、普通词和复合词。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的时候,想要准确的表达原文的信息,让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意,译者在这个时候必须使用具备对等的和标准的专业术语。除此之外,商务英语在翻译的时候,除了要精通两种或者两者以上的语言文化和翻译技巧以外,还要能够熟练的掌握商务方面的知识。对上下文的内容多进行分析,掌握专业术语的特殊含义,多查阅资料和词典,从根本上做好商务英语的翻译。商务英语要用词严谨、精炼,具备专业性,由于商务英语涉及合同等重要文件,因此,在用词上一定要精准,为了做到准确无误,不出现任何的偏差,在运用商务英语的时候,除了用词恰当以外,还要多运用些倒装句、复合句、被动语态和一些结构较复杂的从句来对句子进行修饰和限定内容,这样就使得句子虽然较为复杂,但是句意较为完整,具有严密性,就不会在读者阅读的时候出现歧义。例如:

Pleased to infomr you thatour counter sample will besentto you by DHL by the end ofthisweek and confimr iASAPsothatwecanstartourmassproduction.(很高兴通知您,我们的回样将于本周末用特快专递给您,请尽快确认,以便我们开始大批生产。)在这个句子中,infomr用作一词宾语的,除了that从句和人称代词you以外,句子中还带有用sothat引导的目的状语从句。3.2 具备较强的目的性和客观性

商务英语在于履行交际任务,运用交际技能,在商务会议中,打电话和讨论情景最主要的就是具备目的性。要看商务英语语言的应用是否达到了某种目的,就必须看所交易的时间和交易能够得到较好的结果。在商务英语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易,使他人按照说话者的意见行事,从而得到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东西。此外,在使用商务语言的时候要客观,避免一些带有个人色彩和主观性的语言。

3.3 用词正确严谨

由于商务英语运用在国际经贸往来中,交易双方处在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语言文化存在不同的差异,如果使用较为复杂的商务英语词汇,极可能使交易双方之间产生误解。因此,根据国际贸易的有关规定,交易双方往来的信函要作为交易的一部门,并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在交易双方交易过程中,除了广告语体之外,在其他用词上面要确保准确无误,尽量选择较为简单或者单一的词来代替一些词义较为丰富的词,从而使交易双方能够充分理解彼此之间的词汇涵义,确保交易的顺利完成。

3.4 做好译入语中无“对应词”的原语翻译

由于英语中的有些词语,在汉语中常常只能找到部分对应的词语,有些甚至没有对应的词语,从而造成了词语的空缺。例如大家所熟悉的美国运动系列商品Nike,其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芳名,因此这个名字在美国人的心理看来能够联想到吉祥和胜利。但是如果单纯的按音译,就翻译为了“娜基”,这就会使中国消费者无法理解,不明白其含义。所以,翻译的前辈在翻译的时候,通过模仿其音节,并想到运动服装经久耐用的特点,总结而译为“耐克”,这样的翻译既包含了运动服装经久耐穿的特点,而且还给人一种克服困难,毅力坚强的寓意。此外,例如中国人用来比喻夫妻的“鸳鸯”,用英语翻译成为了“mandarin duck”,这样的翻译就无法体现其所包含的寓意了。因此,在对这些在无“对应词”的译入语来说,并且具备很重的文化,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对其文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3.5 使原文和译文的信息对等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风格信息的传递在翻译中不可忽视,尽管人类生存的条件、环境等方面不同会产生一些文化上的不可译,但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和人的思维方式有其共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有许多这样那样的差异,国际商务英语翻译者需要了解这些差异,以便通过恰当的方法达到文化上的对等。翻译中若忽略了原文的风格信息,不仅会使译文信息大量流失,而且使译文显得不得体。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有人把它翻译为Four Asian Dragons,就有些不妥。如果翻译为Four Asian Tigers,这就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较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总而言之,国际商务英语涉及不同文体的语言形式,如公文、法律、广告等。所以,翻译者必须重视。

3.6 词义引伸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译者常常会遇到某些词无法在词典中找到和上下文有着相互连接的词义,如果译者按照词典的意思照搬进去,那必然会导致翻译出来的疑问出现语意不清,含糊的情况,有些甚至会导致阅读者出现误解。因此,在这个时候,译者必须靠自己平时所积累的专业知识,来根据上下文和逻辑的关系,根据词本身的含义来进一步的引申。

例如:The arrivals do not conform to the sample.如果将arrival这个词的词义直接放入译文,显然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意义,所以需要进一步的引申。

4 总结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按照其语言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做到遵循翻译的原则,全面把握原文的语体特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注意专业术语使用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多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动态,从而有效的避免在英语翻译中出现失误,使商务英语的翻译能够做到真正准确到位。

参考文献

[1]卫娜.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技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王显辉.浅谈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科技创新导报,2009,(6).

[3]刘彩霞.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原则[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16).

[4]马晶.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张启途,高艳芳,刘倩倩.商务英语文体风格和语言特点浅析[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3).

[6]张丽丽.浅议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J].商场现代化,2008,(2).

人类语言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媒体语言;言语交际;网络语言;共性;个性

语言是人类不断领会世界,并将其经验转化为知识体系的认知工具。对于个人而言,只有当人们利用语言这一工具,同时个人的认知有机会被传递给他人时,此时个人信息才会成为一种社会信息,而这一过程中,媒体作为“中间人”利用文字语言或有声语言等手段完成交际任务。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新型媒体,其语言在兼具当代媒体语言共同点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

一、新时期媒体语言的共性

苏联时期,思想政治上高度统一,传统媒体――报刊和广播电视,单纯使用语言去影响读者和听众,导致媒体语言仅仅发挥传达发话人信息和感染受话人的功能,而缺少两者之间的对话交流。苏联解体后,自由民主化,意识形态多样化成为俄罗斯主题思想,媒体顺应时代潮流完成了机制转型。媒体“完全拒绝担当指令者和好为人师的道德说教者的角色,不再把信息接受者只看成受作用的对象”。[1]可见,当今无论是传统媒体,亦或是新媒体都将信息接受者当成信息交际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而非“受命对象”,今日媒体语言的特点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言语交际内容的时效性

无论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新媒体中当下关注的话题无不体现媒体作为传递信息的手段,捕捉热门话题,直接快速地反映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基于当今世界现实及俄罗斯自身国情背景,在媒体中大量出现与其相关的信息内容,如:нарушение прав человека“破坏人权”、война с террором“反恐斗争”等热点问题充分体现了媒体语言的现实性。

(2)言语标准界限的扩宽化

社会的民主自由导致言语行为的自由,政论体裁的文本形式较苏联时期日渐趋于民主化。而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语言标准限制有所扩宽,当今媒体语言打破中规中矩的状态,其中古词在今日俄罗斯媒体语言中时常出现:Ученые основывают свое заключение на исследовании, в ходе которого сравнивали мышей, коих постоянно тренировали, с теми, которые были лишены движения.其中коих 相当于俄语标准语中的?которых,虽然这一用法不符合俄语语法规则,但这一现象正体现了媒体语言中形成了一股独特的语言之风。

(3)言语标准的多样性

媒体语言中还表现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自身所能领会的俗语行话。习惯语(жаргонизмы)是局限在成员相对稳定和开放的个别社会群体中日常使用的词,这些社会群体的成员有共同的社会地位、兴趣爱好、活动取向或年龄段。[3]例如,СтёбCязык一词表示年轻人之间的谐谑语言,由动词стебать构成,原意相当于动词хлестать(鞭打)之意;而对于做生意的人之间常可以听到:"меня жаба давит." 其含义是 мне жалко (денег) “我舍不得花钱”。对习惯语的理解要求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属于特定的文化载体。不可否认,当今媒体作为信息交际的载体,在习惯语的流通过程中作用颇大。

(4)英语外来语使用的广泛性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加强与西方国家交流的同时,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借用大量的英语外来语。媒体作为一种沟通与交际的桥梁,其语言也必然紧跟潮流,于是媒体中英语外来语骤然增多。无论是报刊、广播电视还是网络中随处可见从英语中吸收的词汇。例如:Имидж(image)、презентация(Presentation)、номинация(nomination)等。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媒体中英语外来语的使用仍将不断扩大,在极大地丰富了俄语词汇自身的同时,对媒体语言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网络媒体语言的个性

1.交际方式创新性

随着媒体中言语交际范围拓宽,以及提高交际质量及速度等要求导致媒体语言中自发出现新文本形式,其充分体现于网络媒体语言中。作为新媒体语言的网络语言在兼有传统媒体中已存在文本形式的基础上,又以独特的文本形式和对话模式来传播信息、感染大众。互联网上论坛、聊天室等网络交际方式的出现正是网络语言所独有的信息文本交际形式,人们在此就某一热点话题进行“对话式” 交流,这种交际方式的创新给网民更多机会发表见解和主张,极大地提高了交际的有效性。

2.言语交际简洁性

在网络这个宽松的交际环境中,网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互动过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语言,即网络交际(论坛、网络聊天等)所使用的特殊用语。网络的出现带给人们方便、快捷交际的同时,决定了网络词汇的简洁性,于是词汇缩略形式是网络论坛及聊天室中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比如,直接对英语的缩略GL( good luck)“祝好运”或借用字母和数字组合14AA41 (One for All and All for One)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对英语音译后缩略Нет(интернет―internet)“网络”、Комп(компьютер―computer)“电脑”等;以及对原有俄语词的缩略щас(сейчас)、терь(теперь)等。这类压缩词作为互联网通信时代所形成的典型特点表达了现代人简捷的思维风格,同时也体现了网络语言的个性。

3.言语交际随意性

随着网络中新新人类的出现,新生代的年轻人张扬自我、追求个性,一些“新新话语”以非传统构词形式大量出现于网络中,网络中“怪词”成为一种幽默、风趣和时尚的代言,这类“网络俗语”(интернет-сленге)区别于其他领域的俗语行话,使用上更具有随意性。比如在年轻网民对话中школоло指代школа“学校”;ЖЖ、ЖыЖа相当于Живой Журнал“日志”等,这类词偏离了俄语标准语,不符合标准语规范,只是在网民之间,特别是年轻网民间约定俗成的表达。

网络语言随意性还表现在聊天室、论坛中表情符号的使用。网络语言中表情语言的创造弥补了网络交际缺陷。“表情语言用键盘上的简单符号来模拟人们的基本表情,把体态语运用到了网络语言中来模拟现实交际。” [3] 从而利用文字、图片、符号等手段促成有效交际。

人类语言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语言;特点

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有效的数学交流作为学习数学的目标之一。数学合作能力也是通过数学语言,利用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来传递信息、情感和观念的能力。

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合作和应用,各种定义、法则、公式、性质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

因此了解数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掌握数学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一、语言特点之准确性

数学学科涉及计算测量,很多情况下要求数据的精确,比如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在

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不能有丝毫的差错.教师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而且在表述时词语的选择也要准确,因为在不同的条件限制下,数学中的结论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1)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或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才成立。(2)哪两个连续的月份都是大月?只有在一年里才只有7、8月,如果去掉了“一年”这个条件,12、1月也符合条件;(3)沿着圆柱体的侧面剪开就得到一个长方形.只有沿着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才是长方形,斜着剪是平行四边形。所以,数学语言一定要准确。

二、语言特点之逻辑性

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的真缔。因此,训练学生讲解的语言要符合客观的规律性,也就是说,讲话要有根有据、有因有果、有前提有条件,足以反映出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逻辑思维是指含有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数学中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定义、分类、归纳、演绎等等,无不与逻辑思维有关。在学生讲述时,要培养他们遵循这些规律。

三、语言特点之专业性

既然是“数学语言”就有它专门的词汇、概念,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些专门的数学语言,也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这利于学生养成语言规范的习惯.比如各种运算中处于不同位置的数有专用的名称,和、差、积、商等,生活中可能不常用,数学课堂中要尽量用;生活中计量单位叫法混乱,数学课堂中要统一;梯形平行的两条边不是上边、下边,是上底、下底等.由于有些老师在认识上不重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需要特别注意。这里的“专业”是相对的,因为我国现行数学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采用的是螺旋上升的原则,所以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专业性”的涵义有所不同.例如,在四年级阶段,我们把求“18+x=25”中x的值叫做“求未知数x”;到五年级学过方程以后,就叫做“解方程”了。

四、语言特点之简洁性

数学语言具有明显的简洁性,它尽可能用最少的语言符号去表达最复杂的形式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达某个数学规律,比用自然语言要简洁得多。数学语言大大缩短了语言表达的长度,使叙述、计算和推理更清晰、明确。数学语言不仅是最简单和最容易理解的语言,而且也是最精炼的语言,简洁性是数学语言最突出的表现。

五、数学语言培养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抽象、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而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工具,师生共同学习,交流,探索数学规律,领会数学知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数学语言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曾指出:“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的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因为教科书涉及的教学内容是人类长期实践中提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教学顺序是根据教学原则,学科特点安排知识的衔接,教学要求是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综合配套设计的。教师必须要重视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书。首先注意力要集中,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细节都要关注,概念要理解,思想要领会,证明要学会,方法要掌握。其次要善于提问,“万事问个为什么”,用自己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带动自己的学习。学会能运用数学的术语和符号,依据数学原理分析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判断证明,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内容,设置情境,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

(二)养成学生多读题、多理解的好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多读题、多理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先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题,然后让学生口述题意,说出解题思路,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解答。这样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巩固和发挥,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特别是教学文字题和应用题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人类语言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类研究 文本分析 批评方法

一、语类分析概述

自Aristotle时期以来,语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原指事物种类,相当于中文的“体裁”。20世纪80年代引起语言学家重视,尤其是功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对genre的翻译不尽相同,有“体裁”、“语类”、“语篇类型”等,本文采用“语类”一说,并同意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对genre的定义:“有步骤、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语类研究有许多学派,Hyon认为主要分为三个学派:以Swale和Bhatia为主要代表的专门用途英语研究(ESP),以Miller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以及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澳大利亚学派。张德禄总结了民间故事研究、语言人类学、交际人种学、文学理论、社会学、应用语言学等学派对语类的研究。但不管是哪个学科或学派,对语类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文本分析和文本外分析,即语言形式结构和社会交际目的。

二、文本分析

语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文本层面的语言形式结构,包括两方面:语篇宏观结构以及语言形式特点,即语言风格。

第一步,从语步来分析语篇宏观结构,即语篇组成部分,最易识别的典型语类特征,通常也也被作为区分语类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反映了文本所描述的事件的步骤和过程。在ESP研究中,语类用语步结构为分析框架,对话语结构类型进行描述,即交际/言语行为的顺序。该语步结构包括语步、语段或说用以实现每一语步的策略,以及它们的排序。交际目的和语言功能要通过语步来实现,换句话说,语步由其所完成的交际功能来确定。而每个语步又是作者/说话人通过选择语言策略,形成各个语段而组成的。

在SFL学派中,Hasan在1985年提出语类结构潜势GSP,在这个分析框架中语类被认为包括语篇的必要成分和非必要成分,其结构遵循一定的顺序。有着类似观点的Martin和Eggins则提出纲要式结构,语类由一定序列的步骤构成,每一步表达了特定语义,实现语言功能,所有步骤一起共同完成了该语类的语义表达,Martin还提出这些步骤在评价系统中形成了音韵般的起伏态度,即语类要表达的整体态度意义。

第二步,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语言本身包括话语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书写形式三个层次,语义系统和词汇语法是语言的内容,语音/书写形式是语言的表达形式。语类结构中语步的语义表达要通过其他两个层次的语言形式来体现。

总之,自上而下,每种语类的语篇都有其特定的语篇结构,这种宏观结构由特定的结构成分构成,而这些结构成分又以某种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在文本层分析语类时,要注意先把握整体结构,再深入分析结构内部具体的语言特点。

三、批评性分析

以上文本层面的分析,实际上和秦秀白的文体分析有异曲同工之义:从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篇内在结构等角度分析特定语篇的内部组织机制,并对特定语篇所选择的语言成分的得体性进行分析。但是这种语言描写式的分析不管多么的详尽而深入,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语类表现在语言上是某种特定形式,而非其他,为什么“一种体裁(语类)具有它所持有的观察和理解现实的方法和手法”。巴赫金在研究体裁(语类)诗学时倡导一种社会诗学研究,如他对小说研究一方面深入到其内部结构和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则面向历史,注重社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而批评方法就是试图超越文本,选用适当的分析工具,建立更加全面的语类分析框架。批评话语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Fairclough认为语篇分析方法分为两类:非批评的(或描述的)和批评性的方法。文本分析实质上是非批评的,如果要深入挖掘语类深层社会历史因素,广泛寻找解释性,则要从各个角度,结合多学科知识对语类这种表现在语言上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作批评性分析,进行合理解释。

1.社会语境

要理清语类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可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思想切入。他们着重研究社会语境,包括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即语类,语类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记录、创造和建设文化,是处于某种文化中人们阶段性,有目的的社会活动,用来描述人们怎么使用语言达到与某一特定文化相适应的目的。情景语境即语域,包括语场、语旨、语式三个变项。语类比语域高一层次,Martin还提出比语类更高级更抽象的语境,即意识形态。四者之间是实现关系:意识形态影响并决定语类,语类则决定语域,而语言的选择则受到语境的共同制约,形成语言风格。所以,在分析语篇时,要将其置于大的社会语境之下,抓住它们之间的关系,环环相扣,一一分析,才更加可行。

2.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互动

在CDA提出的分析框架中,话语分析有三个维度:文本语篇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它强调话语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的辩证关系。在语类资源使用时,为在社会接受的语类标准中达到个人目的,经验丰富的语言使用者会用相应的语言策略让某语类达到特定语用效果。在建构某语类的话语实践时,如果与该语类相对应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行互动,则会让产生的语类更加符合语言使用者的最初目的。这种语用策略思想是十分符合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的。

3.互为话语性

近年来,一些语言学发现实际语类比理想的模式更加灵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常一个语篇不只出现一种语类,而是包括多个语类成分,且它们的关系类型不同,可以十分复杂。Bhatia提出语类的重要发展之一就是互为话语性在语类的建立、运用以及解释中所起的作用,并将其视为语类分析朝批评方向发展的标志之一。很多语言学家均提过互为话语性。互为话语性,指借用被传统认可的语类建立相对创新的语类合成体,而非仅仅按传统的作法将其它文本转变为现有文本的形式,它对于语类的混用、嵌入、借用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四、结语

语类研究有不同学派,各种学派基本上对形式结构和社会功能进行阐述。本文试图整合多学派、多角度的分析理论,朝批评的方向建立语类分析框架,既能从文本语篇上加以更为详细的描述,给以标准,又能结合多学科、多维度的社会文化知识、交际目的、认识结构等,这将很大程度的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语类敏感度,培养对语类知识的使用,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的理论应用于实际。

参考文献:

[1]方琰.语篇语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2002,(17).

[2]秦秀白.“体裁分析”概说[J].外国语,1997,(6).

人类语言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究

1前言

语言是人类从小开始接触的,它是我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语文教学是学生了解、认识语文的重要途径,它极大的影响了学生语言水平的掌握和未来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灵活运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年龄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言发展具有引导、影响和示范作用。所以,深入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选择特点,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可以有效的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特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相比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所讲的语言要尽量口语化、接近儿童生活的环境,能被儿童完全掌握和充分理解,并且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低年级的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师教学的口语要注意有浅显易懂语法、生动有趣的表达、通俗易懂的词语等,同时逐渐引领他们向抽象思维发展。

请看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对于诗歌《小小的船儿》的一个教学导入设计:

船,同学们都见过,我们在公园里还划过船呢,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船是不是两边尖尖的啊,我们晚上看到的月牙弯弯的两边尖尖的是不是很像船呢?可是课文里是什么船呢?那么我们来看看这片文章怎么写的吧。

小学生的思维很简单,不能把船和月亮很好的结合在一块,教师利用通俗的口语引导学生想象月牙的形状。这一段导入词不仅考虑到了儿童的可接受性,还对儿童已有的经验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激发了他们学习这首诗歌的兴趣。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生动、富有想象力、形象,这既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还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师要能灵活运用语言把学生领入课文的境界之中,让他们能在形象的意境中亲身感受体会,发展形象思维,理解作品,得其道,解其感。

当教师讲到感人的情节,典型的人物,生动的事例时,所用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将深奥的词讲得浅显,将枯燥的文章变为有趣的,将抽象的物体变为具体的。例如讲到小学语文课本中《月光曲》中“幽静”一词时,虽然字典中的“优雅安静”很准确,但小孩子们无法真正理解它的意境和内涵。但教师形象的描述为“无人的小路、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断断续续的笛声…这些都是幽静的意境。”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幽静的意境。

4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语文教学语言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点,在适合的场所、恰当的时机、巧妙的利用易懂有趣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有的特级教师要求自己“学生要在笑声中掌握知识”,有的则要求自己“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不仅能调节课堂的活跃度,还能启发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愉快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受到教育。例如,新事物固然让人难以接受,但当老师讲到宋词时,如果老师问一句“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学生自然会说喜欢,那么老师就很自然说“我们学一首宋代的歌――宋词”。这样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学生也很高兴地接受了。

5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众所周知,刚出生的婴儿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从心里上信赖老师且深信不移,所以,越是年龄小的学生,教师要具有严格的规范性。

小学生语言的形成主要是靠听、说、读,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规范,学生对文章的意义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当教师在讲题李宁幽居中的“僧敲月下门”时,意思为“在朦胧的月光下,我轻轻的敲响柴门”。若教师的语言不够规范、清晰,听到学生耳中的就是“深敲夜下门”,意思也会曲解为“我深深地敲响了黑夜里的柴门”。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坐到发音清晰、语调自然、声音宏亮。

6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融入情感的讲述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文章的每一处都含有丰富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也要充满感彩,尽量做到讲到豪情壮志的时候,学生能感受到热血沸腾;讲到舒适欢快处时,学生脸上能充满快乐;讲到幽静的环境的时候,学生能体会到当时的意境。平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早读时,教师要带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喜怒哀乐。

7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的能力和人文素质,而教师的语言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词语的真正含义,它包括语序和语义,能准确、深刻的传授和分析知识。

人类语言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隐喻 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27

隐喻无处不在,它能够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语言学家Ricoeur(1975/1986)认为隐喻具有语篇功能。另外,隐喻认知伴随着思维的演绎和推理。所以,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是必要的。通过提高学生对隐喻认知的理解,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本文结合北师大版高中教材Module 8 Unit 23 的lesson1 War Memories的内容,就隐喻认知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隐喻认知与词汇理解

隐喻思维在理解和掌握生词和词组的过程中意义重大。Maclennan(1994),Gibbis(1992),Lazer(1996)等认为隐喻应用于词汇习得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提高理解和灵活应用能力。Zoltan Kovecses and Peter Szabo (1996)有关匈牙利英语学生词汇教学的实验肯定了隐喻策略的积极作用。文本为用已知的概念去诠释陌生的概念提供了生动的语境,学生不仅了解了词义发展规律,同时提高了深层次阅读理解能力。如下面文本的解读:

We were on the frontier and on Christmas morning we stuck up a board with “A Merry Christmas” on it. The enemy had stuck up a similar one. Two of our men then threw their equipment off and climbed out of the trench with their hands above their heads as our representatives. Two of the Germans did the same. They greeted each other and shook hands. Then we all got out of the trench. Bill (our officer) tried to prevent it but it was too late so he and the other officers climbed out too. We and the Germans walked through the mud and met in the middle of noman’sland.

We spent all day with one another. Some of them could speak English. By the look of them, their trenches were in as bad a state as our own. One of their men, speaking in English, remarked that he had worked in England for some years and that he was fed up to the neck with this war and would be glad when it was over. We told him he wasn’t the only one who was fed up with it. The German officer asked Bill if we would like a couple of barrels of beer and they brought them over to us. Bill distributed the beer among us and we consumed the lot. The officers came to an understanding that we would celebrate Christmas in peace until midnight.

Just before midnight we all decided not to start firing before they did. We’d formed a bond and during the whole of Boxing Day we never fired a shot and they the same; each side seemed to be waiting for the other to set the ball rolling. One of their men shouted across in English and asked how we had enjoyed the beer. We replied that we were very grateful and spent the whole day chatting with them. That evening we were replaced by other soldiers.

(Adapted from Old Soldiers Never Die by Frank Richards)

此篇文本的人物关系是学生未曾设想的。本阶段设计者抓住士兵与敌人和平庆祝圣诞节这个主要矛盾,通过分析文中词汇的隐喻现象,引导学生对于语言文字下的深层含义进行深挖。学生仔细阅读,解读并表达士兵不想打仗的态度。交战双方的士兵们爬出战壕,握手言和,共饮啤酒,和平庆祝圣诞,这些场景都是学生们闻所未闻、难以想象的画面,是对他们原有价值观的有力冲击,令他们终身难忘。学生阅读课文,运用隐喻认知策略分析士兵行为和话语,体会士兵对战争的极度厌恶以及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学生从带有隐喻特征的词汇表达入手,对战争中士兵的心理有更深层次的探究,得出士兵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结论。

二、隐喻认知与句意的理解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隐喻思维可以深化语篇话语潜在意义的了解。经过隐喻手法,喻体映射到语言形式表达形式上,构建了语言形式、文本内容和隐含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指达作者写作意图。

上篇例文最后一句“That evening we were replaced by other soldiers.”就是一个隐喻式的句子,就是这个隐喻,把之前的不合常规的士兵行为合理化,同时点明战争的本质和文章的主题:尽管厌恶战争,但和平和友谊在战争中是不被允许的,战争摧毁一切形式的和平,回归杀戮的本来面目。下面的文本能够深刻体现隐喻句式对文本解读的影响:

The general was coming to give him the award because he happened to be number twenty thousand to come through this hospital. They had this little ceremony, saluted him, and then gave him a Purple Heart and a watch. As the general handed him the watch, “from the army, to show our appreciation,” the kid more or less threw the watch back at him. He said something like, “I can’t accept this, sir; it’s not going to help me walk.” After this little incident, I went over and took him in my arms. If I remember correctly, I started sobbing and I think he was crying too. I really admired him for that. I swear that it was the only time I let somebody see what I felt. It took a lot for him to do that, and it sort of said what this war was all about to me.

(Adapted from A Piece of My Heart by Keith Walker)

本篇的“award”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源域指“由于好的作为而被奖励”,映射到目标域则变为第两千个伤员的“lucky number”,进而道出了战士死伤的意义所在。句中的“watch”源域为一个计时器,目标域指“规律的生活”,显然这个失去双腿的战士无法正常生活了。失去双腿也意味着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所以,通过熟悉的经验。我们很容易从源域的意义拓展到目的域的意义。

句式隐喻的联动,体现将军、护士和病人对颁奖不同态度,也含有生动的隐喻丰富的表达方式。将军held a ceremony, saluted的行为表明这个奖励是重要的、光荣的,而战士“threw it back”暗示这个奖励毫无意义。护士的拥抱和哭泣,表达了对战士的同情。篇章就三者的行为进行对比,进一步发展了隐喻信息,即战争中立场不同,感受不同。通过对隐喻认知策略的使用,从模仿思维到自主思维转变,培养了推断能力。

三、隐喻认知与语篇的理解

语义学研究者认为,隐喻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存在于各种文本之中。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意义等,都是用隐喻来表达的。隐喻具有表象性、情意性价值内容的丰富性与解读的自由性,因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语思维的精髓和地道的语言形式。

在意文本中重点研读以下含有隐喻的句式,可了解到其对整篇文意的作用:

1. Together with other villagers they were marched a few hundred metres into the village square where they were told to sit.

2. Then, in surprise he watched as the soldiers set up a machine gun.

3. The calm ended. The people began weeping and begging.

4. One man showed his identification papers to a soldier, but the American simply said, “Sorry.” Then the shooting started.

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来发掘文本下的隐含信息。同时设置几个问题:

1. What voice is used in sentences? Why?

2. What does “In surprise” imply?

3. Are there any metaphors through the contrast of the description of villagers and soldiers?

这一任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类文章极富张力的隐喻式的语言特点。通过分析被动语态在描写中的作用和对比扫射前后村民的情绪,评价他们在战争中的角色地位及所受伤害。借助对村民和士兵的描写语言风格的鲜明对比,使学生领会作者所传达的在战争中平民的无助与士兵的嗜血无情。文章中的鲜明对比这一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语言风格,得出作者写作意图。同时,战争的残酷暴露无遗,情感氛围易于渲染。隐喻式的写作表达,把整个语篇系统进行连接,推动语篇思想的发展。

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人们用连续的否定句?一般是在拒绝、无助、恐慌、焦虑、逃避等等情形下使用,人们在战争条件下的心态在这几个句式中暴露无遗。隐喻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轻易地抵达作者内心,同时解读的文本过程,也是抓住了学生的情感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文本语言的美,也震撼了心灵。

总之,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含有隐喻概念的文本,学生掌握隐喻策略就找到了解开文章深层意义的钥匙。隐喻思维可以使学生加强文本的分析力,使学生从关注文章内容,转变到感受和领会语言特点和深层表意的高度,进而感受语言的生动,理解作品的价值,提高语言领悟力和欣赏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Ricoeur, P. The Rule of Metaphor[M].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75.

[2]李佐文,刘长清.论隐喻的相似性基础[D].河北大学学报,2003 (3).

人类语言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言社会发展语言结构语言学

语言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热点。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乔姆斯基的观点是“内在语言观”,即语言是天生的,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一次突变产生。每个正常人都通过遗传得到了一套“普遍语法”(Chomsky2002:F23)。而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于1994年出版的论文集《语言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影印)中则持相反的观点,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察语言,这本书也是社会语言学的经典论著。

一、《语言与社会》的基本观点

(一)方言、社会方言与语域

方言、社会方言与语域是本书的三个重要概念。它们从不同方面体现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方言的含义与我们平时的理解基本相同,指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产生的变体。方言体现的是社会中的地域分隔,这也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区分之一,种种社会现象都与此相关。方言是语言体现的最古老的社会差别。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地域条件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差别也最先在语言中留下印记。

社会方言指一种语言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使用者之间产生的变体。属于同一社会阶层的人,对于其它阶层的语言特点往往具有高度一致的判断和评价。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于语言变体的社会含义是相当敏感的。曾经有人预言,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普及,方言将会逐渐消失。实际的情况是,以地域为基础的方言差别确实在减小,但是以社会阶层为基础的方言却正在分化,并且差距越来越大,因为它体现了社会的结构。“社会结构”最大的特点是层级性,因而社会方言有“标准”与“不标准”之分,地位高的社会阶层的方言就是“标准”的。发生方言分歧的地方往往就是与社会冲突相关的领域。

语域(register)指同一方言在表达不同领域的事物时不同的说话方式。一般来说,方言间的差异主要在语音与构词法方面,语义的差别不明显。而语域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表达意义的方式,构词法上也有些差异,但也是由于表义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使用不同的语域,取决于他正在做什么。语域反映的是社会演化过程(social process)的多样性,一个人通常在哪种语域中说话,反映的是他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范围。

方言、社会方言和语域的区分,说明语言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反映。

(二)语言发展

本书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实际是“语言发展(language development)”的过程。传统儿童语言习得理论一般认为,儿童最初发出的一些声音是没有意义的。但是韩礼德认为,这些声音是有前后一致性的,是儿童自己创造出来用以调节他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原语言”(protolanguage),即最简单的语言系统。只不过它主要用于满足儿童当时的某些直接需要,或者用韩礼德的话说就是仍处于与当时的直接情境相关联的原始阶段,如饥饿时的哭声、高兴时的笑声或游戏时的独白等等。不过,虽然此时的儿童语言相当原始,但足以表明儿童认识世界的本能和将自己纳入已有的成人社会的本能。在儿童的发育成长过程中,语法系统开始出现,语言逐渐具有语用功能和学习功能,接下来语用功能转变为人际功能(通过说话与他人交流),学习功能转变为意念功能(通过说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儿童就进入了成人语言体系。儿童在接受了成年人语言的同时,也接受了那些既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换言之,儿童同时也发展成为了“社会人”(social man)。

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说明语言的性质是一个社会意义(social semiotic)系统。

(三)语言与个人发展

本书以低层工人家庭儿童学习失败为例,探讨了语言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传统研究一般认为工人家庭的儿童词汇较为匮乏,或者说家庭所说的语言风格与学校要求的语言风格不同,但是儿童有能力学会他需要的词汇或另一风格的语言。韩礼德在Bernstein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语言和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即思维方式就是语言的编码方式。而语码则是由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类型决定的,体现在特定次文化的家庭或其它群体中。中产阶级家庭倾向使用曲阐码 (elaborative code,委婉地表达目的),而工人阶级家庭倾向于使用局限码(restrictive code,直接限定对方的反应)。工人阶级家庭的儿童获得的编码方式与学校要求的编码方式不同,因此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不能适应学校的要求,从而导致学习失败。因此教育失败的根源在于社会。

学习失败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和类型决定了语言的编码方式,进而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

二、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

按照韩礼德的观点,语言是社会的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又是语言决定的。那么,认识的形式和内容就都是语言决定的,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来自语言,而不是来自社会本身。我们是不是就不能真正地认识社会了呢?

人类社会是重要的认识客体,古往今来,人类进行了大量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所以毫无疑问社会是能够被我们真正认识的。但是,我们的思维和行动确实都无法离开语言,而且我们对语言的掌握速度远远快于我们对社会认识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先学会了语言,然后透过语言去认识社会。大概从这个意义考虑,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才说“语言是既澄明又遮蔽的东西”,“只要我们本质不植根于语言的力量,一切存在者就仍然对我们封闭着”。

(一)语言是人类对社会的认识

语言内部系统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三大部分。与我们认识社会关系最密切的是语义系统。韩礼德把语言称为一种社会意义系统,原因也就在此,不同的语言面对相同的事物,对其进行的编码可能大不相同。例如古代汉语中,对马的分类十分细致,按马的年龄、体态等特征,对马的称呼有驹、骢、、骝、骓、骥、骠等几十个。而到了现代汉语,这些词大多都消失了。当然我们还能区分这些不同种类的马,但是我们是用临时造的词组去表达,而不是基本的编码。汉语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是与社会变化分不开的。古代社会中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有必要区分各种不同的马,以适应不同的用途。因此古代汉语对马的分类,在基本编码层次上非常细致。这一事实很符合韩礼德等人的观点。社会生活中需要区分各种马,反映在语言中就是大量关于马的词汇;人学会了语言,自然就接受了对马细致分类这一思维方式,在行动上就表现为根据不同用途,去挑选具有不同名称的马。

那么,这种观点进一步推论下去,我们就会得出:人在语言中给马分了这样多的类,那么他就会按照这种编码方式去认识“马”这一事物。而且随着语言代代相传,人们会一直受着“遮蔽”,给马分出这样多的类。这显然是与语言事实相违背的,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这么多关于马的分类了,那么这应该如何解释?我们可以说,现代社会中马的用途已经没有古代社会中那么广泛,我们已经不需要再给马分这么多的类,这实际是一种对社会的认识,而且显然不是通过语言获得的。

由此可见,我们只要追溯一下语言变化发展的事实,就可以否定韩礼德等人的观点,产生这种观点错误的原因在于它没有历史地看问题。就儿童成长的过程来看,人确实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的。但是语言是变化的,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语言已经不是相同的了。而语言之所以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变化,就像上文所举的“马”的例子。

因此语言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对社会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儿童在接受长辈语言的同时,实际接受的是前人对社会已有的认识成果。儿童利用语言去认识社会,实际上是借助了前人的认识成果,而不是给自己机械地划定条条框框。

(二)语言也是人类认识的对象

价值关系使人产生了对客体的认识,进而把认识对象化为语言,这就是语言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拉波夫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拉波夫经过调查发现,纽约市英语元音之后的r发音与不发音,与说话人的阶层、年龄、说话风格三种因素相关。阶层方面,下层中产阶级发音的最多,社会上层阶级其次;年龄方面,中年人发音的最多;说话风格方面,正式场合发音的最多。拉波夫进一步认为,元音后的r发音本是上层阶级的特征,由于其他阶层加入上流社会的动机,纷纷模仿上层阶级的语言特点。下层中产阶级的这一愿望尤其强烈,以致“矫枉过正”,上层阶级不发r音的时候他们也要发音。中年人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动机最强,因此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个例子很清楚地说明了语言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上层阶级在社会中被人尊敬,这一身份对自己有价值。基于这一认识,人们有意识地使自己带上上层阶级的特征。这种意识越强烈,语言中带有的上层阶级特征就越多。语言成为认识的对象化过程,也是语言的发展过程。

(三)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

上面已经证明了语言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但这并不能否认语言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反映。很多时候语言结构(实际指的是语言各种变体之间的结构)确实跟社会结构(社会的分层)关系很密切,那么语言结构到底是不是社会结构的反映呢?我们认为,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都是人借助对社会的认识改造客体的结果,它们因此而相关。语言结构的成因,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系统,因此他们对客体的认识不同。认识对象化为语言后,其差异就保留在语言里,成为社会方言等语言变体。对客体认识的不同,也使不同的人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采取不同的具体形式,从而使社会产生阶层的差异。这两者是有相关性的,但语言的结构并不一定直接来源于社会结构。

语言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至今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语言事实纷繁复杂,恐怕不是“语言是认识的对象化”能够完全概括的。这需要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对语言的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著,熊伟译.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苏杰.试论文字对语言的遮蔽[J].语文学刊,1998,(4).

[3]郑祥福等.哲学教程[M].上海:三联书店,2001.

[4]Chomsky,N.语言与心智研究新视野[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M.A.K.Halliday.语言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人类语言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校园告示语 言语行为理论 礼貌策略

1.引言

告示语作为一种公示性话语,涵盖的范围广,凡在公共场合张贴或印刷的旨在为一般公众或特殊群体提供指南、提醒、警告等帮助的宣传性、服务性语言标牌标语都可以归于告示语的范畴(陈新仁,2001:58)。在校园内张贴或印刷的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指南、提醒、警告等帮助的宣传性、服务性言语标牌标语被称为校园告示语。在学校的食堂、教室、阅览室、办公室、绿地、走廊、寝室、操场、厕所等各地都有醒目的告示语,内容主要包括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健康成长、安全防护、说普通话、好好学习等涉及师生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提示,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文明风尚,构建美好和谐校园环境。现举例如下:

(1)言出必行。So said,so done.(打印室)

(2)禁止践踏草坪。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绿地)

(3)请勿乱弃。Please don’t litter.(垃圾箱)

(4)严禁大声喧哗。No shouting.(走廊)

(5)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Seeing is better than listening while practice is the best.(实验室)

(6)用美的心灵奏出动人的旋律。Beautiful heart plays wonderful music.(电子琴室)

上例几条校园告示语具有简洁醒目、鲜明准确、通俗易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征。然而,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这几条校园告示语设计的风格各异,运用了不同的设计理念。本研究以各种校园告示语为语料,从言语行为理论入手,微观探讨其语用语言特点,以及相关语用策略的使用状况。

2.校园告示语与言语行为理论

Austin(1962)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应该是澄清所有言语交际情境中的所有言语行为。为此目的,他主张区分言语行为的不同层次:我们说出一句话的时候,其实同时实施了三个次行为,即以言指事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成事行为。以言指事行为指的是话语的表述方面,指说话人说出一句有特定意义和指称的、能让人理解的话语的行为。以言行事行为也可译作施为行为,指说话人旨在通过话语实施某个交际目的或者执行某个特定功能的行为。以言成事行为指的是某句话说出之后在听话人身上产生的效果或结果(何自然、陈新仁,2004:63)。从交际的角度看,一则校园告示语就是一个交际行为。在这个交际过程中,校园告示语策划者也就是校园管理者是发话人,被告示的对象即被管理者是受话人,属于“单向交际”,发话人只发出信息,受话人只接收信息,而且不是一种面对面的、在特定时段发生的交际,在这种单向交际中,交际的双方不会去商讨、交换信息。作为双方交际载体的校园告示语具有持久使用的特性。就目的而言,校园告示语的使用也是为了以言行事,影响管理对象的行为举止。校园告示语可用来实施下列类型的以言行事行为。

A.禁止性(forbidding)言语行为属于指令类以言行事行为,其交际意图在于以强制性方式来阻止或预防特定行为、事件的发生。禁止性告示语的语用语言特点表现为祈使句式以及“禁止”、“严禁”、“不得”、“不准”等字眼的使用,英文一般使用“no”、“don’t”等字眼。例如:

严禁大声喧哗。No shouting.(走廊内)

此处严禁停车。No parking here.(教学楼门口非停车区)

B.祈求性(requesting)言语行为也属于指令类以言行事行为,但其语气要弱一些,留给受话人选择服从或拒绝的回旋余地较大。执行祈求性言语行为的告示语有一个明显的语用语言特点,那就是“请”或“请勿”的使用,英文一般使用“please”或“please don’t”等字眼。例如:

请随手关灯。Please turn off the lights when leaving.(教室门口)

绿树优美,请勿攀折。Trees are graceful.Please don’t pull them down or break them off.(绿地)

C.宣传性(advocating)言语行为也是一种指令类以言行事行为,旨在号召人们为某一目的或宗旨而努力由于受话人广泛、笼统、含糊,因此其影响力比上面两类指令性言语行为都要弱许多。宣传性告示语没有明显的语用语言特点,但常带有某种修辞色彩。例如: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操场)

宿舍是我家,卫生靠大家。Dormitory is my family.The cleaning depends on everybody.(宿舍)

D.告知性(informing)言语行为属于阐述类或断言类以言行事行为,其作用在于向公众提供某种相关信息或指南、告知性言语行为一般使用陈述句或省略句。例如:

安全出口。Fire exit only.(安全出口处)

3.校园告示语中礼貌策略的融入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要求也在提高。校园告示语属于一种社会性标志语,社会的文明发展要求它趋向于多元化和人本化。因此,校园告示语中礼貌策略的融入将对其本身的强化发展有着现实的规范和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策略着手,分析礼貌策略在校园告示语中的运用。概括地说,礼貌原则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信念减弱到最低程度[3]。Leech(1983)将礼貌准则归纳为六条:(1)得体准则(Tact maxim),(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何自然、陈新仁,2004:44)。而Brown和Levinson(1978)在Goffman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公开的自我形象(self-image)。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何自然、陈新仁,2004:46)。“严禁类”告示语以“盛气凌人”的姿态对受话人直截了当地做出强行指令或警告,严重威胁了受话人的尊严或“面子”,其结果往往降低了告示语的警示功效。礼貌原则却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维护了交际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两者之间的友好关系。这些策略的运用使得话语在特定语境下的接受性大大增强,对于校园告示语的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传统的校园告示语与融入礼貌策略的告示语进行一个比较。传统的校园告示语带有“严禁××,不许××,禁止××”等字眼,英文以“No”、“please don’t”,或以动词开头的祈使句为主要标志。如在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者“严禁大声喧哗”(No shouting)的标语,在绿地旁边竖立着“禁止践踏草坪”(Keep off the grass.)的标牌,此类告示语虽说是为了维护秩序,保障公众利益,优化教学学习环境,但其在表达方式上是一种冷淡生硬的感觉,以一种强行命令的口气来警示告诫人们应该怎样做,不该怎么做,其结果是受话人产生逆反的心理或者在完全理解告示意义的情况下“明知故犯”产生适得其反的言后行为。相比之下,另一类校园告示语,融入了礼貌策略,语气则软化许多,强行命令的口气和生硬的语气逐渐减少,多出了一份礼貌和友好。如在食堂中张贴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Achievement comes from hard work.)这样的标语,以一首小诗的形式说明了节约的重要性,让同学们通过此诗树立一种“节约粮食”的意识,相比“不要浪费粮食”(Don’t waste)这样的告示语,以诗歌形式出现的告示语更易为广大同学所接受。再如走廊内张贴的标语“排队学大雁齐齐的,走路学小猫轻轻的”(Line up with the orderliness of wild geese flying and walk with the lightness of cats prowling.),比喻的运用,使得表述既形象又生动。相比“上下楼梯靠右走,以免摔倒碰破头”(Walk on the right side to avoid falling and hurting your head.)这样的字眼多了几分幽默与生动,既缓和了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紧张情绪,同时也显示出发话人的文化涵养和聪明才智。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校园告示语逐渐改变了生硬、专断的语气,减少了对公众造成的消极公开面子威胁效应,逐步过渡到人本化、礼貌化的境界,考虑到语言接受者的情感因素,在浅显的字面意义上间接地融入了认知推理因素、风趣因素,逐渐在言词中加入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校园告示语的形式选择的变化,体现了人们对人类和谐友好的人际社会关系的追求。

4.结语

校园告示语作为社会用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体校园告示语,不仅有利于树立文明新风、警示师生、增强师生安全意识,而且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给校园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从总的趋势来看,校园告示语正朝着更为人性化、更为礼貌化的方向发展,委婉亲切,乐于接受,不断引导学生的言行向着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相信此举定会使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 Grammar[M].London:Edward,Anold,1994.

[3]陈新仁.汉语告示语的语用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