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方向

研究性学习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研究性学习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性学习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研究性学习 实施策略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满足升学的需要,教师就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完全控制着课堂教学,学生只要听讲就可以了,无需发表任何有关教学内容的见解,即便存在课堂的提问环节,也是针对一些基本内容,这也仅仅是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推动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入挖掘课本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

教学高中物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课时,教师通过分析本实验的原理和目标,就把这个实验改装成研究性的实验,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首先对该实验设计出至少两种实验方案,并测出几个待测电阻的阻值,并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对于测同一个电阻的不同电路,所测得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寻找原因;再者,在实验中用的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比较小,还需要电压连续变化,要如何连接呢;最后用阻值范围比较小的滑动变阻器、安培表、阻值很大的电压表和两个阻值相差很多的用电器连成电路,测定用电器的阻值,并把设计的电路图和实验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标明。利用这些问题,唤醒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器材的具体应用、电路的选取中,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把物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电路的设计中,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通过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电路的设计、器材的选取,增加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问题的提示下,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研究性课题挖掘,培养学习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寻找适合学生的研究性课题,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体验物理知识的研究过程。

在教学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时,教师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的,而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开展研究性学习。a 要如何才能实现在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这个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很容易就给出了答案。b 感应电流的方向应当怎样判断,学生会结合初中讲过的相关知识给出回答。c 这里学的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要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由于学生还没有掌握,这个就不用学生进行回答。d 如果已知导体中的电流的方向和导体所在处的磁场方向,要如何判断导体将会如何运动,这个问题学生就不像前面的问题能够顺利地回答,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是不是总用右手定则,有的时候也会用到左手定则。这时教师就让学生观察在条形磁铁插入、拔出线圈时,感应电流的方向情况,并向学生提出研究性问题:闭合电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到底与哪些物理量有关系呢?让学生在研究性问题的指引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有一些疑问:a 线圈的绕向、电流计指针偏转与电流的方向存在怎样的关系;b 用磁极插入、拔出线圈时,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c 在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能量来自哪里。学生这时开始进行讨论、探索、研究,最后把自己的答案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就会补充、质疑,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使研究性学习一度进入,最终完成了研究性学习,得到了楞次定律。

通过教师挖掘教材的内容,给学生提出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课题的指引下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的探索、交流、研究过程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了科学性思维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突出生成,完成知识构建

在教学高中物理简谐运动的描述时,教师就让学生探究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质量是否有关,学生一下就对周期的测量有了兴趣,到底需要测量多少次全振动的时间来计算弹簧振子的周期。有学生就想到了单摆的周期实验,选择30到50次全振动所用的r间来计算周期;有学生想提高周期测量的精确情况,就测量200次所用的时间来计算周期,学生开始疑惑了,选取全振动的次数有什么依据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学生改变研究方向,开始探究在测量的过程中哪里产生了误差。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操作过程中进行全盘的思考,最终弄清楚了选取测量次数就需要根据误差和振子周期所决定的。这样,就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生成了选取测量次数决定因素的知识。

通过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设定之外的知识研究、探索,这样就能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使物理知识在探究中生成了新知识,从而实现了个体知识的构建。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变革,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黄冬玲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 2013(11)

研究性学习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物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对于问题做主动的探究学习。现在,大多数的教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出学习中或者生活中的一些可研究的问题,然后积极而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使得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体验和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着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第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达到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目的。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点:(1)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全体的共同参与,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3)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体验,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所以说,研究性学习是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教师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当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此,老师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弥补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达到满足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

3.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解释了以人本主义作为主导的师生观。研究性学习把过去的教材是学生的世界改变成为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学生的教材,学生能利用各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的地位也从组织者、计划者及决定者和评价者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辅导、帮助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研究性学习鼓励教师相互间真诚的情感交流和互相学习。“倾听、理解并合作”就是研究性学习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此外,研究性学习强调了为学生终身负责的质量观。现在的教育是为学生明天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基础,教育质量取决于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就是学习能力。“乐于探究、勇于创新”是一个人能否立足并服务于社会很需要的品质,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发展潜能的挖掘,使分数和能力能够统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探究的学习品质,鼓励学生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科学定位,对学生终生负责。

4.开展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4.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对于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心,要想把不知道的问题弄得清清楚楚,教师在教学当中就需要充分利用这种宝贵的资源,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到物理学的发展特点和基本性质。

4.2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高中物理教学中有非常多的研究性试验。例如,《研究物体的加速度》这一节试验,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手做这个试验,在过程中,告诉他们出现哪种现象,原理是什么,或者让他们自己发掘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充分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了解到物理学的发展特色和基本性质。

5.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实例

可以举个例子:《楞次定律》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在这堂课上,教师可以首先提问,以便让学生对以前学习的内容有所回顾,再开始引导学生的思维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此引出即将授课的内容。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感应电流是如何在闭合电路中产生的?(2)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3)什么情况下使用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4)假设知道了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如何判断导体的运动趋势?在这几个问题中,前三个问题可以根据已学的知识得到答案,但是最后一题,学生由于没有学习本章节没办法得出结果。这时,由教师告诉学生正确的解答方法,并指导学生做试验,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样就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6.结语

研究性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这是素质教育需要的,也必定会促进素质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波.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12(7):84-86.

[2]王超庆.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师,2012,15(5):44-46.

研究性学习方向范文第3篇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正式出自我国教育部2000年3月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它属于一类全新的必修课。

二、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是指学生从自己的爱好特长出发,选择自己所处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和周围自然的某一事实为研究对象,以考察、探索、收集、整理、分析、概括、推理等为方法,亲历实践,付出情感,学会合作,培养探究能力,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

专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导模式,以其灵活性大,选择性强,易于操作等诸多优点,而被国内外研究性学习开展方式所普遍采用。

下面从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图入手,对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进行详细解剖,以形成条理分明的经验性方案:

从上图分析,可以将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划分为以下9个具体步骤:

1.师生积极互动,促进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

在研究性学习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靠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他们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组织、动员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组织专家进行科普、学术讲座,积极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动机。

3.指导拟题、分组阶段

(1)指导拟题阶段

选择课题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下面就选题的原则与程序加以详细分析:

第一方面,分析选题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科学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因此研究课题本身必须是科学的。

生活性原则:选定的课题源自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有改善生活的实际意义。

可行性原则:要求选择的研究性课题有可操作性,能够付诸实施。

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要求学生选题,要尽量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力求新颖、独特。

第二方面,分析选题的一般程序:

1.选定方向。指导教师要启发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开展研究。

2.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分析这些问题能否成为付诸研究的课题。

3.选择问题。学生以选择研究性课题的基本原则为依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自己探索的方向。

4.加工问题。所谓加工问题,是指从研究的时间、地域、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对选定的研究问题进行修改和限定,从而使问题更加集中明确,使之成为可以真正付诸研究的问题。

5.确定课题。经过对研究问题的精细加工,仔细推敲,再用恰当的文字把研究内容表达出来,该问题就可以作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了。

(2)课题分组阶段

研究专题拟定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成课题小组,至于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完成。

4.收集资料、课题论证阶段

研究小组首先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后,进入课题论证阶段:

(1)明确课题小组的研究意向、所涉及的学科范围

(2)选择小组指导教师

(3)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检索文献计划、访谈或考察计划、活动进程计划、选取研究方法)

(4)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活动的结果

(5)撰写开题报告

(6)小组开题展示、讲解、答辩

(7)听取开题评审组意见,完善开题报告

开题评审小组由外聘专家、相关教师、感兴趣的学生代表团共同组成,在听取研究小组的开题汇报后,对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议,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课题小组针对开题报告加以讨论修改后,最终确定研究课题。

5.展开研究阶段

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具体计划,分工合作开展研究。首先,将专题研究任务加以分解,小组成员经过精细分工后,各负其责,各展所长,积极完成子任务的研究职责。同时,又要与组员通力合作,定期对课题的研究发展交流意见,随时修正弥补研究计划存在的偏颇、漏洞,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6.撰写报告、论文阶段

专题研究小组在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全面梳理专题研究成果,以恰当的方式对研究进行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的写作。

7.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

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师生共同组成交流评议组,对各课题小组展示的研究成果进行思维地碰撞和意见地交流,培养学生学会针对不同课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流利地申辩。并通过研究成果的答辩过程,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员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议组点评协调融合,引导学生一步步优化研究成果、完善自我发展。

8.评议中的新问题

在结题报告交流、评议过程中,如果发现研究成果存在不足,则需课题小组重新回到研究阶段,针对报告中发现的新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求进一步修正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9.学习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强调伴随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研究性学习进行中的各个阶段,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以修正和引导,确保研究按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

研究性学习方向范文第4篇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活动课程。它主要是给学生初步介绍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数学课题研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数学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形式与传统的知识、方法性学习应当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主要目是整个学习过程给学生所带来的积极性影响。

1.开放性。开放性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收集信息的渠道、师生关系的开放性。

2.探究性。在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的能力。从数学角度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如何审视问题,如何提出问题,进一步怎样探究,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的能力。

2.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常常需要学生围绕某一数学问题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分析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数学建模能力。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许多课题都应从数学建模寻找切入点,在这种活动中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学会分享与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生生、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都会进行沟通与合作,能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对话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5.培养写作能力。写作是研究性学习的构成要素,研究成果的最终形式以论文形式出现,因而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研究性学习:价值取向:定位

什么样的研究性学习才是适应高校教学改革需要的学习方式?在高校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为什么会出现诸如“为研究而研究”、轻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流于形式而忽略实质、片面追求“研究技能”等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诸多问题的“根子”在于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发生了偏差,在观念上出了问题。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直接左右着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决定着高校研究性学习该往哪里走,该怎么走?价值取向问题是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研究性学习的方向。鉴于此,本文尝试着对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做初步的理性阐释,并对其进行合理定位。

一、高校研究性学习应秉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作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研究性学习,其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方面的重要性及其积极意义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界基本上都达成了共识,毋庸置疑。当务之急,是如何做的问题。科学实施高校研究性学习需要理性引领,否则会陷入“盲动”的误区。由此出发,秉持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便成为高校研究性学习实践中首要的关键性问题。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目前主要集中于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方面,本文对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主要基于后者的视角。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认识主体――谁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认识对象――学习什么,离开了认识对象,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不复存在。同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其必要性的回答和合理性的解释还要求我们从教育的本义来进行理性思考。鉴于此,我们拟从人――学生、知识和教育目的三个维度探讨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提出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知识观和教育目的观以指导高校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和开展。

1.创造性和探究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高校研究性学习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人性的角度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主体性最集中、最鲜明的确证。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能动的活动中用理论的和实践的方式把握客体,主动地、有选择地、创造性地改造客体,在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中自觉实现人的目的”,其主体性才能得到全面自由地发展。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究、学习的历史,人类正是在探究、学习中不断摆脱动物性和物的束缚,主体性得到不断发展,理性得以不断提升,其存在和生存方式不断进化,直至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学习是人的本真状态,是人的基本存在和生存方式。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凭借创造性,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在高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也应当自觉地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来进行理性审视。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认识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观点:一是把学生当作“物”,认为学生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此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现象,这势必导致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和技能训练,产生以单向的传递灌输为主要授受式教学方式,抹杀了作为人的学生天性中的创造潜能。二是把学生当作“人”,把学生视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作为鲜活生命个体存在的学生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创造属性。教育要尊重人性的内在力量,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授受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点,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具有浓郁的研究和创造性色彩。“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方式、承担着追寻学习的真正意义,唤回在传统学习文化的泛滥中悄然隐退的人的尊严。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也正好是作为人性本质在学习方式上的一种必然选择。

我们由此可以发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于应当把其视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及生存方式,充分尊重及满足他们对于“探究”的欲望,努力创设条件去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欲望。对于一些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为“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或是片面追求研究技能的做法应当避免。如果对此没有深切的洞悉,我们将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2.知识并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高校研究性学习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和自我建构――从知识观视角看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是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即真理。知识观是认识论的根本,按照杜威的说法,传统知识观下的认识论是一种“知识的旁观者理论”(the spectator theory of knowledge)。因为知识的客观性,存在于“外面的某处”,认知者与被认知对象相分离,就像“旁观者”,认知主体在认知中是完全被动和沉默的,是一个“局外人”。因此,在传统知识观及建立于其上的认识论制约下,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知识授受为基本特征的学校教育,传授式学习方式便大行其道。高校在传统知识观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带有强烈的权威主义痕迹,学习过程表现为对文本课程的简单机械的接受和由外而内的强制。大学生们被人为的学科所分割,难以将视野尽情扩大,无法使思维交替融合,大学生们常常囿于一种占有式的学习而难以自拔。对此,福柯指出:“对知识的热情,如果仅仅导致某种程度的学识增加,而不是以这样那样方式或在可能的程度上使求知者偏离他的自我,那么它归根到底有什么价值可言?”事实正是,如果学习仅仅只是为早已知道的东西寻找理由而不能启发认知主体的思维和创造性,其意义何在?因此,基于对传统知识观的审视和批判性反思基础之上的新知识观便应运而生,

新知识观认为,认识对象并不是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缺乏认识主体的认识兴趣及其他许多与认识行为相关的条件,就不会有任何的认识对象,正是建立在这种包括兴趣等与认识行为相关的条件基础上的对知识的价值需要,认识主体“选择”了认识对象,建构了认识对象。从来就不存在脱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主体,也从来不存在脱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活动、认识产品,他们都要受到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不可分割,离开了上述这些特定条件,既不存在任何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也不存在任何的知识。“文化性”而非“客观性”是所有知识的基本属性,因此,没有哪一种知

识的客观性是绝对的而不需要质疑的,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对前人获得的种种知识进行新的审视、修正或抛弃,并发展出适合自己这个时代需要的新知识。

新知识观下的认识论可称之为“知识的参与者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行动,意即“求知”,可以说“人们追求真理实际上只是在追求这一追求真理的过程”。新知识观认为求知过程是个体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这种知识观确立起人在知识创生中的主体地位,恢复了人在创造世界中的合法身份。显然,在新知识观下的认识论强调认知主体的参与、建构,传统的授受式的学习方式应该遭到摒弃,而研究性学习正是新知识观在学习方式上的一种必然选择。

因此,我们认为,高校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足够的体验,那么知识在他们头脑中只能作为一个外来物存在着,就不可能真正融入心灵,不可能汇入个体的经验之中,因而也就不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意义。高校研究性学习要求主体对客体“投入理解”,带着个体的经验、批判的眼光,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并把这种个性化见解视为学习的目的。在高校研究性学习中,不能以“标准答案”来约束和限制学生,学生若没有对问题的个性化理解,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性学习。

3.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化人,高校研究性学习应当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促进其生命的和谐发展――从教育目的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是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化人、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促进其生命的和谐发展,并通过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来促进和实现社会进步的目的。培养人、教化人、激发和促进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教育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是建立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就我国来看,在回答“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从建国至今,在不同的特定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的规定和表述,但作为促进个体人发展这一核心从没动摇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指导我们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也是指导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作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学习方式变革应该充分考虑我们的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的任务。

教育目的的确定和形成实际上也源于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追问。现代人的什么素质是最重要的?对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人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国内学者认为,“批评性的思考力、创新的能力、开拓新生活的能力、选择与合作的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的素质。可见,授受式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拓和批判性思考力难以有实质性的功效,显得力不从心,而研究性学习因为其具有的主体性、自主性、探究性、建构性特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正好具有独特优势。

由此出发,我们认为,高校研究性学习必须基于教育目的,要始终围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及“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展开,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把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促进其生命的和谐发展,并通过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来促进和实现社会进步的目的上。惟有如此,高校研究性学习方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并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合理定位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苏伯尔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人类文化知识,而接受学习则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对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表述的概念、原理等的意义理解获得知识的。学校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应当是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在现代教育活动中,作为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其积极意义是显著的,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不足和局限之处:第一,生命的有限性和知识的无限性决定了在学校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说其重要,主要是就其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言。但面对浩瀚的文明,在相对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限内,如何比较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传承文明,研究性学习显得比较无力,因为我们不可能将大多数的内容由学生通过“探究”等方式来掌握。第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建立在个体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初步的系统化知识基础之上,没有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研究性学习将无法有效开展,因为学生只能作肤浅的思考,不能深入,将最终导致研究性学习徒有其表。对于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而言,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无疑优越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方向范文第6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169-01

在中学地理教学领域逐步推广研究性学习,会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发生变革,他将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教材内容,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非但不取代,相反还有赖于学科教学的质量。所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以下几种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1、课堂研究性学习五步模式

第一步:提出挑战

第二步,课堂上学生拿出在画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实际问题。向老师质疑。

第三步:学生第二次画校园平面图。

第四步:完善实践活动。

第五步: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校园平面图。

2、课堂上研究性学习活动模式

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猜想、在猜想中求证、在求证中解释、在解释中寻找到答案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3、课堂上传统教法与研究性学习整合模式

①问题的提出

②资料收集阶段

③资料处理过程

④资料分析处理、结论

⑤请探究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其他同学介绍经验。

二、运用教材内容,课堂外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在教学中课题组教师在课上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意课下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运用已掌握的地理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去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的内容以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教师就设计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展到课外。

1、掌握知识,关注生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出问题并拟订课题;查阅资料,搜集素材;分析和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知识。学生通过这种研究活动,很自然地就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2、掌握方法,灵活运用,开展研究性学习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非常重要。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介绍民族,将收集了同一个民族的同学组织起来集中展示此民族的不同侧面。由民族风俗的相关性拓展到其他民族,流畅的完成课堂上学生研究成果的展示,加深学生对各民族风俗的了解。

3、掌握技能,激发兴趣,开展研究性学习

为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确立研究课题上,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确立研究课题时不要拘泥于课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特别是课堂以外的研究性活动中。确立课题时,刘老师大胆的将古代地图和现代地图的特征和用途都扩展为本课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不同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扫平学生确定研究方向上的单一难题。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帮助学生找到最简捷,最直观,操作性最强的研究方式――制作电子课件。避免学生只是简单机械的收集资料,罗列堆砌资料。帮助学生真正的进行资料的筛选、编辑,真正的进行研究,深化整合以往和现在收集的对于地图历史的知识。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开始研究,充满好奇的进行研究,充满热情的完成研究。

三、走出教材内容,社会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学地理教学是中学基础课程唯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学习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它的功能,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环境意识、人类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勇于面对这些问题的挑战。

1、捕捉地理新闻,开展研究性学习

利用有影响的地理新闻,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顺理成章地开始他们的探索之旅,即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实践证明,教师适时捕捉新闻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学生愿意接受,研究成效高。

2、利用地理节日,开展研究性学习

利用地理节日,开展以环境专题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总之,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及时提出问题,开展有价值 ,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研究性课题。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赋予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3、掘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方向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英语教学 研究性学习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育者大力号召创新教学模式的高中教学改革,高中课堂实现高效的教学也需要教师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时代与现实的召唤下,诞生了研究性学习等一系列高效的学习模式。虽然研究性学习应用于高中教学中的时间较短,积累的实践教学经验不多,但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方面表现出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值得高中英语教师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只有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才能满足时代对人才培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是时代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时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研究性学习在国际社会广泛流行,我国在素质教育的推行后,也将其列入高中课程,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参与其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潜能。研究性学习强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优势[1]。研究性学习还打破学科间的限制、延伸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明显,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到了很好地锻炼,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作用强大。

二、高中英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高中英语教学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包含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及其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探索的范围较广。同时英语教学的内容大多是从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提炼出的精华,可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这些知识的原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时,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就会发现英语学科是个知识的海洋,探索的学习过程其乐无穷。

研究性学习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而且有助于形成多边交流的教学模式,从而创造民主、开放的英语教学课堂。[2]

三、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

1.培养学生灵活思考的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阶段,需要学生学量的句式、语法、单词等知识,面对压力,学生可能会觉得学习很枯燥,因此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改善这种情况,教师不给学生提供教材,全靠学生自己去完成研究的内容,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理解、整理,最后形成深刻的记忆,极大地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给学生设定学习和探讨知识范围,选定研究题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学习可以利用一个情境对话、英语谚语、幽默的英语短文将探讨的题目引出,例如,在学习单词abroad和aboard时,教师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排练一场小短剧,用短剧的方法区分两个词的用法,教师引导学生用两个词造句,形成英语的台词如“We travel abroad aboard a ship(我们搭乘轮船出国旅行)”,这样有趣的句式加上学生生动的表演,让学生们印象深刻,因此能够合理的区分开两个单词的使用方法。

2.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

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范围广,教师可以将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向引导到现实世界,锻炼学生应用英语知识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其探索课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探索中,从多个方向运用多种模式研究所要学的英语内容,每个同学都能研究出的不同结果。英语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形象具体,学生们可以在一种开放、主动的环境中学习,探索的热情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提高了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在教授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3的语法知识时,让学生分析课文句子的结构,教师问学生:“咱们中文的结构与英语不同,大家说话中文句式和英文句式有什么不同点?”学生以前可能没注意两者究竟有什么不同,教师提问后学生会兴致勃勃的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不同语言语法的别样魅力,因此,学生通过形象的对比,真正理解了句式的特点,学会英语的语法的应用[3]。

3.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高中阶段英语课文内容非常丰富,可供选择的研究题材也多种多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研究题目很多,因此,教师要利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选择英语整理信息和传达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体验、实践活动,可以激发起探究意识,从而促进其主动学习,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英语技能。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在学习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e3时,老师进行“the Olympic Games”授课时,引导学生在课前选择一个运动项目,为这个运动项目准备一个英文的介绍,在课堂上介绍给其他同学。学生介绍完后,教师提问:“刚才这位同学介绍的很好,谁了解这项什么运动,谁用英语做一下补充?”,同学们课前准备充分,踊跃的回答问题,因此,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主动探究知识的涵义,从而扎实的掌握知识[4]。

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应用中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由于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展示出超强的实践性,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成绩产生了良好的作用。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将研究性学习运用到教学的研究进行拓展,开展多样性的研究性学习,带动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程太生. 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05).

[2] 史学芳,王爱玲. 研究性学习是创造性学习[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研究性学习方向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问题与实施

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要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具备运用知识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能力,具备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就目前我国教育现状来说,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不但需要教学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研究性学习” 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积极有效的尝试,它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它以其本身所独具的开放性与综合性,被广泛应用于中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效果尤为显著.“研究性学习”更为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去看待现实问题,并能积极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问题探究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提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发现、勇于改造、准确判断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教育模式,应如何有效的在高数学教学中进行应用,是值得我们为之认真思考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应注意的问题及实施过程进行了阐述,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助益.

一、“研究性学习”实施前应注意的问题

1. “研究性学习”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现有资源.校内资源主要包括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教师团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而提供的硬件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等,以及能够反映校园文化的一些无形资源等.校外资源,就是指学校所在地一切可利用资源,类似于一些郊县高中,可以凭借地理优势鼓励学生选择与现实生活贴近的课题,诸如“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概率”等,有助于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2.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应转变观念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者是老师.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有“教学平等”的观念,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让每名学生都获得参与和发展的机会,要尊重学生差异,了解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数学的“权威者”而是一个学习者、指导者和评价者.通过学习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任务;通过评价,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3.“研究性学习”应有效融入生活实际

“研究性学习”其最终目的就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学生研究的课题首先要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数学本身就是现实生活的一种财富,在实践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不但可以让学生产生“数学兴趣”,还可以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学习完统计之后,可以让学生研究“卫生间洗手台面高度设置问题”,让学生找到全校男生、女生身高的规律,运用统计学知识开展课题研究,有效地将数学融入到生活实际中.

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教材本身,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素材与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本,但又要跳出教材之外,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宽度进行研究和拓展.如讲“正弦定理”时,先设计一名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研究者的角色:某潜艇A执行任务时,发现正东方敌艇B以30海里/小时速度向北偏西40度方向航行,A向B发射鱼雷进行打击,鱼雷速度为60海里/小时,发射角应怎样确定?启发学生运用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用画板进行模拟演示.引导他们运用“特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大胆猜想有关的数学规律.学生们很快都想到用直角三角形进行研究,列出等式.然后继续引导他们进入深入研究,这个结论是不是在任意三角形中都适用?指导他们借助学具进行验证.这节课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特例——类比——猜想——验证”的科学研究思路,帮助他们完成了从观察到发现,从发现到猜想,从猜想到验证,从验证到推理的研究过程.

2.指导学生自选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自选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从身边的生活以及生产实际中去寻找和挖掘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建议他们更多地关注社区、校园、社会焦点、科技前沿等等,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去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某种生产工艺的改进、某项方案的改革与完善、某次活动的组织策划等,让他们放宽自己的研究视野.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大力支持,并投入一定的精力对他们进行有效指导,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帮助他们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和指导,确保他们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结语 在教育的每个阶段,我们对学生所传授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实践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高中数学教师更大的教育责任是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一种研究、决策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来之路,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地去完善、去发展,才能让这种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它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