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近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得以频繁的交往。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在维吾尔人和汉族人在交流过程中,会由于传统文化、民族风俗等差异而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障碍,因此利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借助对维吾尔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化解交际中的种种矛盾和障碍。本文将从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等三类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列举并分析案例。
一、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案例1:小李在阿克苏某地区支教时和一位当地男老师结识,经常在一起聊天。一次他们聊起了各自的父母,男老师委婉地说“????? ???????? ?????.”。小李想进一步问问男老师的父亲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他问道:“??????? ????? ???????”。这是这位男老师突然借故离开,并且面露不悦。
案例1分析:维吾尔族一般忌讳说“??????”,而是用“???? ??????”等30多种其它表达方法,“??????”这个词一般形容某个不受欢迎或者地位低下的人的死亡,用这个词来说这位男老师父亲的故去,是极其不敬的,不礼貌的表达方式。
案例2:小张在阿克苏地区支教,有一次和当地老师一起聊天,老师提到一个名叫阿里木小孩子,因为涉水而溺亡,这位老师为这个小男孩惋惜,小张顺便问道:“阿里木生前学习是不是特别好?”这位老师听后闭口不言,看样子不是很高兴。
案例2分析:小张的错误在于,他不该直呼死者的名字。在远古时代,即人们通过不说死者的名字谋求避免死者的灵魂返回到尘世,伤害称呼自己名字的人。现代意义上的这种忌讳(直呼死者名字),其原因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怀念和尊敬,而不是惧怕死人的灵魂干扰自己。人们提及死者的名字时,一般在前面加上“??????”(意为“受到宽恕的”,“受真主关爱的”)。
以上两个案例分析说明,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跨文化交际,既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规范和语篇结构非常重要,关乎到不同文化背景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二、非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等等。“体态语”便是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中将从这一角度分析以下案例:
案例3:小王支教时,一天到学生家长家做家访,学生的妈妈热情地招待小王,准备了很多甜点,香喷喷的奶茶,小王喝了3、4碗奶茶后,觉得自己吃饱了,喝不下了,所以当学生的妈妈再次给小王添茶时,小王再三拒绝,甚至把碗拿开,不让学生的妈妈倒水,这个时候气氛突然变得很尴尬。
案例3分析:在维吾尔的文化习俗中,不再核查,即用手盖住查完,示意主人不必再斟。如果用其它方式拒绝,会显得很不礼貌,不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小王把碗拿开,这一简单的动作,使得当时的气氛突然变得尴尬不已。
以上案例分析说明,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尤其是在体态语方面,它能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思维方式,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容,使民族特点更加鲜明。不同民族的体态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也不同,了解对方民族体态语的特点和内涵,能够让交流更加顺畅,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社会交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人们的社会交往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即是一个社会的习俗。人类社会的各种习俗是千百年中间逐渐形成的,有些习俗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但多数习俗已经无法弄清它是如何形成的。在人们的习俗中贯穿着这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案例4:小陈在支教时做家访,学生阿里木的家长热情地招待了小陈,一屋人聊得很开心,这时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原来是阿里木不满1岁的妹妹哭了,阿里木的妈妈赶快抱起婴儿,哄着不让哭闹,婴儿破涕为笑,小陈一边夸小婴儿乖巧听话,一边试图吻婴儿的脸蛋和小脚,这时阿里木的妈妈抱开了婴儿,并迅速放回婴儿摇篮。
案例4分析:在维吾尔人的育养禁忌中,他们最忌讳的是婴儿遭到“毒眼”、“毒舌”的伤害,所以,婴儿的父母和其他人避讳夸婴儿或者以爱慕的眼光注视婴儿。维吾尔族也忌讳亲吻不会说话的婴儿,尤其忌讳亲吻他们的嘴巴,否则以为婴儿会常流涎水。还有人认为若多亲婴儿的脚掌,婴儿将会习惯跟人。小陈正式因为不知道这些文化习俗,所以会发生交际上的障碍。
四、结语
跨文化理解力代表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认知而向,它强调经由对自己与互动对方文化的理解,而改变对环境的个人感官的过程。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需要我们以跨文化交际的思维看待每个民族,以跨文化交际的敏感看待每个交际障碍和冲突,最终依靠跨文化交际能力解除,消除交际障碍和冲突,达成顺利、和谐的交流交际。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商务交际;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68-02
一、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商务交际是指发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下的交际行为,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业个人或社会团体,遵循行业惯例和程序并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选择地使用英语词汇与语法资源,运用语用策略,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所进行的交际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大量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开始从事与外贸相关的工作。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觉得只要自己会用英语与人交流,同时懂得相应的商务知识就可以进行跨国商务活动,造成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了。事实上,很多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都会感觉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在具体的商务实践中,他们会下意识地受到母语的影响,习惯性地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交流习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不同国家的人们的时间观念是不一样的,现在大部分人持“线性”的时间观念,认为每一天都不重复,所以特别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然而,在一些落后地区,人们还是持有“环性”的时间概念,以为时间像一个封闭的圆环,可以循环使用。所以在实际商务交往中,就会表现出有些国家的人们商务拜会等非常守时,简单寒暄几句后即进入正题,而有些国家的人们赴约迟到司空见惯,甚至会谈好几个小时都只是喝咖啡、聊天,不会进入正题。同时,每个民族的文化也都有一些禁忌等,如给中国人送钟是大忌,因为钟是终的谐音,给人送钟,就等于想让人早点死。因此,如果不考虑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缺少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相关知识,轻则会闹出笑话,重则影响双方贸易的结果,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然而,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介绍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只是简单通过自己的讲解来介绍跨文化商务交际,这些教学手段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教师对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任课教师就应该具备相关的商务知识。但是,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是近几年才在全国普及,很多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虽然语言功底非常扎实,但是对于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以及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很欠缺。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恶补方式掌握并积累了商务知识,但同时实践经验非常少。鉴于此,商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应该参与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商务培训班等,与时俱进,了解学术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或者利用各种机会到外贸公司或者跨国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对于商务方面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这样,既可以加深教师对于商务英语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积累了宝贵经验,从而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生动的实践知识。
(二)注重任务教学法的使用,锻炼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任务教学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到辅助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授课内容制定教学任务,学生则为完成这一任务而制订一系列的计划,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该计划,并对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最后得出自己的经验教训。这种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比较单薄,教师在制定教学任务时应模拟实际的企业环境,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练习一些商务技能。例如,通过模拟商务谈判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商务礼仪的认识,了解到商务谈判的原则与技巧,掌握一定的谈判策略,同时还加强了个人的随机应变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另外,通过让学生拍摄视频,从学生的视角去发现生活当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由于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选修课,大部分院校都安排大班授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觉愉快地加入到课堂建设中来。教师同时应对于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组织学生针对任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讨论,尤其对于学生容易忽视的文化差异加以正确的引导,避免以后犯错。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大学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学生在对案例进行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这种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他们从不同视角来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案例的选择是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师的案例只能通过书籍和网络来获取,因此,教师必须要对所讨论的案例进行编辑,选取一些与探讨主题密切相关的案例,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应进行事先提问。教师的事先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对于案例进行分析思考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相关的语言知识,培养了跨文化意识,同时还对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进行了训练。通常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组织,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进行分工,由记录员来记录要点,由汇报人来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讨论结果。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跨文化的交际意识。最后,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归纳总结,有效的保障了知识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四)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跨文化训练
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与学习平台改进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播放与所讲授内容相关的电影片段及视频短片,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商务活动,了解不同国家的商务礼仪以及社会习俗。例如,教师可以播放像《刮痧》、《世界是平的》等电影片段,通过具体的情节来体会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录制自己的模拟商务活动的活动短片,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理解。
(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资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十分有限,但是在课下,学生有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来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下广泛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名著、观看原汁原味的电影和电视剧等,并且创造各种机会使他们彼此交流心得体会。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接触到各种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还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题材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还扩大了文化视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对于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作用,鼓励学生多和外教交流,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交流技巧。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轻松的学习模式。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培养英语思维模式,可以为将来成功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打好基础。因此,学校可定期举办英语讲座、英语演讲比赛、英文电影配音、英语文化节和英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并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给学生展示英语才能和用英语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策划以及其他的语言问题给予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经常去口语角交流,提高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结语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任课教师和教育部门共同完成。高校教师应在平时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实践经验的积累,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意识以及解决跨文化商务交际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白瑗.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关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32-33.
[2] 窦卫霖.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大学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由于文化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科学统计,文化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现象,并且语言技巧出现失误至多会造成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文化错误往往会使跨文化交流双方产生严重的误解。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教学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技巧的提升。此外,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强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礼仪,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1.3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种社会型动物,每个人又拥有特定的社会角色,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使自身适应社会,不断加强自身对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以及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提升社会阅历,从而塑造适应自身的情感、经验、知识、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社会交往对象以及社交方式都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跨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有效的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1.4加强跨文化教育是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需要
目前,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就必须不断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面对异域文化,中国对于了解国外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跨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文化的距离,另一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有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5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我国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认知与了解,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说,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进步关键性措施。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会增加,国家对于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其次,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促进本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英语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
2.1教师缺少跨文化教育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没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相关语言培训及生活经历,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只停留于语音、语貌、语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教学,教学内容多以考试所涉猎的内容为主,可以说应试教育的理念大于通识教育。由于缺少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切身感知,导致其对教学中所出现的跨文化问题不是十分敏感,往往不会提及或一句带过,不会深入挖掘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不能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联系事实热点、社会信息将跨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不能透彻地分析两种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源及应对策略。这种“重语言输入轻文化输入”的教学现象,导致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
2.2教材中跨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低
大多数高校英语教材的编写侧重于词汇、语法、句法、篇章、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范围,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强,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教材中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虽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在课文之外未做扩展,没有进一步介绍跨文化的知识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忽略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3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的主体力量以国内教师为主,且少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教学中能匹配英语外教的高校所占比例也不是高;学生第二课堂的英语活动也缺少跨文化教育的锻炼。因此,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接触跨文化教育的资源有所局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学生真正面对跨文化问题时,会产生理解困难,无法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无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3.1平衡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
在进行语言课的教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民族文化生活相关的知识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了解认知语言文化的规则以及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当前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跨文化教育缺乏详细的规定,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缺乏一定的指导,在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想要顺利的实施跨文化教育,就必须使英语文化教育与纯粹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首先,国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添加跨文化项目,为跨文化教学做出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跨文化教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明确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跨文化教育内容,确保跨文化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在教材编写时添加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切实落实跨文化教育,改善教材偏重语言知识的状况。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积极效用。高校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高校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有关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内涵,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树立中西方文化观念,客观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同时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集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共同提升。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能充分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案例进行解析,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国外媒体,如报纸、新闻、电影等语言材料,将英语知识的教学同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及延伸,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及习俗,真正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2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流实践结合起来
想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实提升,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对此,教师集合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案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分析。第一阶段:组织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获取语言文化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第二阶段: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探索。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进行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阶段,教师针对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准。教师也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挑选一个主题,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语境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拓展课外英语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期兴趣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找出存在的差异,分析其根源及原因,找出将差异或矛盾缩小的办法。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文化差异,有意识地感知,真正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3构建跨文化教育多维平台
由于跨文化教育不仅包含英语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构建跨文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对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设置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跨文化知识学习的课外平台,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的英语课堂还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其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教育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堂及课外的跨文化教育确实有限,且英语语言的学习无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求学过程。学生一旦结束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就会降低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别说积极主动培养跨文化知识了,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讲解十分必要。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就可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适当的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专门为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提供服务的网站,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将其所整理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案例分析、优秀课件等资源到网上,使学生在课下也方便下载,共享学习资料。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与跨文化相关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能力。跨文化知识的获取并不能仅仅凭借书本上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而真正获得,其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因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参与者与主体者。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工程,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担负起改变现状的重任,教师只有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才能有效的落实跨文化教育,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作者:国佳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尹立颖.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34-35.
[2]刘珊珊.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渗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247.
[3]董兵.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6(8):159.
关键词 案例教学 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以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存在,你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和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速,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交往日益频繁。由于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提高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济效益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影响。
全球化的这种发展趋势也加速促进了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复合型经贸外语人才的培养,他们不仅要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跨文化交往的技能。根据对一些有着涉外业务的用人企业进行的人才需求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英语能力、经验、专业知识技能、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是他们对商务英语人才的主要需求,而且对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直接要求的企业数量超过了半数。
当前,加大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力度已经成为外语教学发展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我国,从总体情况来看,跨文化商务交流在相关专业的教学中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怎样把跨文化交流理论与商务活动实践相结合,怎样把国际商务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怎样在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教学的同时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等,都还是难题。
1 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美国教育学家John Dewey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
尽管国内外许多经贸类大学和专业都开设了跨文化商务英语交流课程,相关教材也纷纷出版,但大多以理论阐释为主,而仅靠看书本知识去提高交流能力是不现实的。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想要扭转缺乏实际商务经历和经验这一劣势,想要真正地理解、体会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原理和技巧,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总结去不断地积累提升。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顾名思义,就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案例,也叫个案或者实例,一般是一种真实的典型性事件,其中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十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将案例教学法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进行了使用,之后,随着其内容、方法和经验的不断完善,它被广泛、成功地运用于商业、企业管理学MBA、法学和医学等领域的教学和培训之中。由于案例教学生动、实际,具有仿真性、启发性和吸引力,能够使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有效地提高。
2 案例分析是进行案例教学的有效方式
案例分析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优点就是它的现实性。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经贸人员需要突破常规思维的藩篱,利用已有的信息或资料进行仔细地甄别、分析并作出判断。
想要分析案例时做到得心应手,我们就需要加强对案例的分析能力的锻炼和增多处理案例的经验,因此大量的练习必不可少。而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案例分析,即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至关重要也甚为有效。一般来说,案例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首先我们先要对案例进行阅读,从而了解它的内容和具体情况。一般我们会先将其浏览一遍,了解它的一个大致情况,之后再进行详细的阅读。在快速浏览阶段,我们要做的只是理解案例内容,不要进行任何的思考和分析,看完之后就把案例先放到一边;在细读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案例当中的事实和观点,对资料进行总结、整理,可以从冲突双方各自的角度以表格或是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列出表现或事实。只要找到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那么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分析阶段了。
在作案例分析时我们要注意弄清楚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案例中的观点陈述的一般是一种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来源于某种行为和其产生的结果。验证这种因果关系的合理性就是我们需要做的。某一特定因果关系所暗示的原因对于解决案例揭示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许多因果关系本身就是事实。但是,大多数的因果关系想要被证实是不太容易的。
除此之外,案例分析的角度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方面,我们要站在案例中当事人的立场上对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体会他们当时身处的情境,而不是完全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去给予“纯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这样我们才能对案例的情节有更真实、更确切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达到分析的目的。另一方面,想要对问题进行更全面、更综合地分析和解决,我们还需要从案例中主管者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对全局进行把握。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建议要解决文化冲突、加强文化沟通。跨文化商务交流既有着冲突的一面,又有着融合的一面。对于案例分析学习者来说,其关键就在于研究如何去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两种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找和建立一种交往模式,这种模式又是双方都能认可和接纳的、能够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从而去避免或减少以后类似的文化误解或冲突再次发生,更有效地达到交往的效果。
当然,案例教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一些缺陷,由于我们通常都是随机从一个或几个案例中概括出某此一般性的结论,并且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结果也很难通过实践去进行验证,因此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有限,对实践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也是相对的。
3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作为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和一种重要形式,如何能让课堂讨论教学有效地进行,一直以来都让广大教师倍感棘手。笔者在跨文化(商务)交流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案例教学的方法,建立了一些案例档案,将国外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规范的的操作理念及模式与适合中国教育特点的案例教学模式相结合,借此弥补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一般以班组为单位来进行课堂上的讨论,在此我们以小组讨论为例,探讨有效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某个专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学术观点和争议问题,借助学院的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挑选一个案例给学生,让他们课后仔细阅读,并且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在学生了解案例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组讨论,一般讨论的内容包括分析案例当中出现的疑难和冲突、有哪些解决办法、决策的标准是什么、制定什么样的的实施计划以及如何实施、整体评价该如何进行等等,讨论结束后学生先对讨论结果作出汇报,而后学生和教师一起作出概括和总结,进而发现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在该案例讨论中存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与专题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组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数据,进行调查,集体讨论并从中得出结论和建议;
最后,各组向全班汇报各自的调查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通常会以形式上较为生动活泼的表演、多媒体课件、讨论等来呈现相关内容,之后各组均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和评价后再对课题作修改,完成最终的调查报告,从而完成一项案例分析任务。
以上的基本步骤中融合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式教学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最困难的还是好案例的缺乏;以上教学模式的各个阶段、步骤如何更紧密地衔接、更合理地安排,如何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等,也有待继续探索研究。
实践表明,一旦把学生们活动的热情激发出来,结合学习到的文化交流理论知识,他们就能够主动去发现并找出很多中西文化差异的实例,并对它们中的冲突进行分析研究且给出对策和建议。他们会用各种生动的汇报将这种案例——任务教学法的效果表现出来:采用电视对话节目的形式报道“记者”对中外雇员的采访录、小品表演、模拟商务谈判等等。通过对案例主动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学生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文化中最深层、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价值观对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起着支配作用。师生分享各组的学习实践成果,相互间进行评价打分,老师最后作点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学习研究方法的掌握,也使得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沟通得以加强,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4 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鉴于大多数师生都没有在西方国家生活、工作经验,仅靠课本知识去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是完全不够的,而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则正好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弥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跨文化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加对非语言行为的敏锐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在目前缺乏目的语语境的情况下,文化差异实例分析虽然不是唯一的手段,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我们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提升,更多、更好的符合我国实际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不断涌现。
L鼙疚氖俏浜荷涛穹裱г呵嗄晗钅靠翁猓骸渡涛裼⒂镒ㄒ笛缥幕患誓芰Φ呐嘌芯俊罚?011Q010)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Davis.L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87-217.
[2] 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涉外导游;跨文化能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5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50-02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海南旅游业蓬勃发展。多元化的游客构成为国际化的导游服务工作提出了跨文化方面的挑战:价值观、、文化认知、语言及习俗方面的差异。对于涉外导游人员来讲,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索目前海南省涉外导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情况,发现跨文化旅游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思考如何提升其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焦点。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1]。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工作。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导游人员,常简称导游(Tour Guide),是指依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2]。导游人员分为中文导游和外语导游。本文中涉外导游指的是取得外语导游证,为国外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人员。涉外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其外语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涉及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游客的跨文化服务能力。
Young Yum Kim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是本文的理论基础。Ki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三分模式,即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3]。认知能力主要指交际者对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能力;情感能力包括适应动机、身份弹性和审美情绪三方面内容,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4];行为能力指交际者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者群体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协同一致能力和应变能力三方面内容。在本研究中,涉外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主要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框架下进行调查分析,具体将涉及外语语言表达能力、非言语交际能力、跨文化敏感性、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跨文化行为应变能力等,以期探索发现海南省涉外导游目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二、海南省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为实现探索海南省涉外导游目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这一研究目的,笔者设计了一份包含15道题目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二是从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层面考察调查对象的跨文化交际情况。该问卷的研究对象为海南省目前已经从事导游服务工作的在岗56名涉外导游人员,含英语导游32名、俄罗斯导游15名、韩语导游6名和日语导游3名。其中女性居多,占71.4%的比例;年龄多集中在20―35岁之间,占82.1%的比例;从业年限多集中在1―2年以内,占73.2%;多为兼职人员(67.9%),部分人员(57.1%)曾接受过跨文化交际培训。
除以上基本情况外,针对其跨文化交际情况,该问卷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分别为:“5=非常同意”、“4=同意”、“3=不一定”、“2=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平均分是指根据五级量表中的分值(5―1分),针对每一个跨文化交际能力项目,所有56份调查问卷全部统计后的平均值。该平均值用来与五级量表中的同意程度相比较,以评估所有调查对象整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程度。调查发现海南省涉外导游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平均分如表1。
表1 海南省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由表1数据可知,平均分低于3分(3=不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项目主要分布在问卷的第3题(2.78)、第4题(2.42)、第12题(2.86)和第14题(2.45),也即海南涉外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弱项分布在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具体主要体现在认知方面,对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及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以及对非言语行为的理解能力上;在行为方面上,无法有效使用身势语、空间距离等非言语行为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在跨文化情境中,缺乏随机应变处理文化沟通障碍的能力。在情感方面,平均分高于4分(4=同意)的有两项,其他均高于3分,说明海南涉外导游均具备基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够从情感角度尊重他者文化、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此外,在外语语言认知和行为能力方面(第1题和第11题)平均值均高于4分,表明他们在语言技术使用上能力不错,较好地满足涉外旅游服务的语言要求。但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障碍主要集中在对外国游客的包含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以及非言语沟通在内的文化差异掌握不够,导致其在跨文化行为中,无法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障碍。
三、提升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海南省涉外导游在认知和行为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弱项,针对海南旅游发展的实际所需,笔者特提出以下对策。
1.细化岗前培训内容,模拟跨文化情景体验。从课堂获得的书面化语言知识,以及与现实跨文化语境相差甚远的文化知识无法满足涉外旅游服务的需要。因此,旅游经营者对涉外导游进行全面细致的岗前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跨文化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本国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者文化以及其间的文化差异,而且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话策略、礼貌策略、言语行为策略等语用策略的训练。训练方式除短期集中培训外,还可以采取涉外导游定期轮流主讲,团队相互分享跨文化案例分析的方式开展循序渐进以及传帮带的培训方式。为避免在赞扬、邀请、拒绝、待客、餐桌礼仪等方面的语用失误,定期开展模拟跨文化情景体验训练,进行小组分析讨论,不断从实践中学习并应用跨文化交际策略。
2.利用新媒体科技,开发涉外导游自服务模式。在具备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涉外导游自身可通过新媒体科技,如微博、微信、APP软件等新媒体技术,开发出能即时服务涉外导游群体的新模式。例如,开发设计除针对海南省涉外旅游实际的APP软件,海南省涉外导游可注册,不仅学习文化差异知识、操练跨文化情境交际语料,这样能减少集中培训带来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而且能够根据自己所需,选择不同难度和层次的训练材料进行即时自我服务,满足不同涉外导游的需求,可重复利用率高。此外,建立海南省涉外导游微信群可使它们在虚拟空间即时分享自己遇到的成功案例或交际障碍,群友们可相互分析讨论,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认知和行为能力。
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涉外导游服务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该研究调查研究发现,海南省涉外导游服务人员在外语语言能力和对异域文化的情感认知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其对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及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以及对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行为能力是弱项。针对这一情况,文中提出细化岗前培训内容,模拟跨文化情景体验;利用新媒体科技,开发涉外导游自服务模式这两项改进政策,以期为海南涉外导游跨文化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5-47.
[2] Kim.,Y.Y,Gudykunst.,W.S.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Vol.
7,Beverly Hills,Calif:Sage Publications,Inc.1988.
【关键词】 过程导向;教学法;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
一、引言
2004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地将跨文化交际设定为其主要内容之一,英语教学的目标也从培养学生成为“a native speaker”(英语本族语使用者)转变为“an intercultural person”(跨文化的人),即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张红玲(2007:193)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高级目标,是通过进行文化对比,增强跨文化意识,学习普遍文化知识,培养多视角的、灵活的、立体的思维能力和与不同文化群体进行交际的技能,发挥外语教学对于学习者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所具备的潜力[1]。近几年来,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在逐渐地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并且教学对象从英语专业学生逐渐扩展到针对全校学生设置的选修课和提高课程。教学方法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法演进为较新的文化过程教学法。文化知识传授法将文化看做是一个国家或语言群体文化事实的集合,而文化教学就是传授这些文化事实。Hadley(1993:358)总结了知识传授法的弊端:事实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时间、空间和社会阶层等的变化会导致信息资料的失真;仅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的方法会加深而不是减弱他们对目的文化的成见或偏见;将文化作为事实进行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面对新的情景时一筹莫展[2]。
二、文化过程教学法
美国教育部下属的社会科学教育协会在对中学教师外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调查报告中(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Consortium, 1999:10-11)总结了过程教学法对文化的定义及该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文化是一个社会构造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变体,而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实体,文化学习就是一个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领域的建构过程的学习。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一样,应该采取一种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进行态度和技能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必须认识到文化是动态发展的,文化不断变化的特点使那些文化知识的实用性大打折扣,因为事实会过时;态度培养是文化学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对语言学习也有启发性。因此,增强对自己行为所处文化环境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不会武断地进行是非评判;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认识和反思必须始于文化和语言学习之初,并且一直贯穿整个过程,为了理解目的语言和文化,学生必须能够将其与本族文化进行对比;教师和学生对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和成见的认识和分析是文化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学生必须学会对目的文化和自己的本族文化培养好奇心,善于反思,必须能够对自己的信仰进行质疑,并认可和欣赏其他文化所推崇的不同的世界观;学生亲身体验和投入情感是文化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根据这一要求,语言和文化学习就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教材或规划为中心,一切应该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学习者应该通过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文化,这样才能学到对付新的文化情景的技能[3]。
三、过程导向下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探析
综上所述,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文化学习的重点,文化学习应该是一个认知发展和行为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获取文化信息,积累相关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和知识获取的同时,通过参与、体验和实践,使这些文化知识和信息转化为能力,并对所学的知识和体验进行反思,与本族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此为基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1、小组学习
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很多高校目前都是选修课,班级容量比较大。因此,分组活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使老师轻松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处于主动地位,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团队荣誉感。小组学习也是教学的基础,能够确保老师在布置任务时能够落实到每一个小组和个人。
2、任务法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非常庞大,单纯依靠老师在有限的课堂上进行讲述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时也会是十分枯燥的。如果把教学内容按照文化主题进行划分,并分配给每个小组,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去搜索信息,完成相关主题的调查。这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为了完成某一文化主题的任务,学生小组必须团结一致,分工合作,通过阅读英文书面材料,或者英语视频、音频等方式获取信息。这样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当中既积累了最新的相关文化知识,提高了英语语言技能,又锻炼了他们独立学习,研究问题的能力,授之于渔,帮助他们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这种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成了任务的设计者、组织者、督导者、协助者。
3、学生主讲
学生小组通过一段时间的搜索、整理,将自己小组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他们可以通过口头陈述,板书,幻灯片或者其他的手段,使用英语向大家介绍他们的调查结果。其他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提问。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主讲并不意味着老师就可以放任不管,而是要仔细观察,学生遗漏之处,偏差之处都需要老师适时地进行补充和修正。而其他学生在欣赏主讲小组的成果的同时,还要担当起评委的角色,对该小组及其当中的每一位组员进行打分,评价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整个过程当中,主讲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体验到了任务完成时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在接受学生和老师的提问时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让自己对这一文化主题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案例讨论
向学生展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生的真实、典型的失败案例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这种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而且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能够刺激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了解文化差异,理解目的文化所推崇的价值观,解释该文化模式下的行为和事件,找出交际失败的原因。根据文化线索,讨论正确的交际方式,实现最好地交际,避免跨文化交际冲突。案例讨论法有利于转变学生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打破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
5、实践法
通过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跨文化交际的场景,让学生亲临其中感受文化冲撞,虽然这些场景在最开始让学生感到难以适应,但是这种亲身体验式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运用英语在模拟场景中进行交际既锻炼了语言能力,又将文化知识和具体的运用规律应用到跨文化交际环境当中,刺激学生加速文化调适的过程,从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在面对跨文化冲撞时能够更加冷静地分析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6、反思对比法
以上所提到的文化教学的方法并不一定是独立存在的,一次成功的教学过程需要各种方法相互交替,相互穿插。比如,上面所提到的几种课堂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反思对比的过程。因为跨文化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反思本族文化,并将其与目的文化进行对比的过程。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本族文化和价值观,才能消除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才能正确深入地理解并接受目的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对目的文化的积极、热情的态度,建立开放、灵活的思维模式。因此老师应该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设置活动,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探讨,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对照,进行文化比较,了解差异,开阔学生的思维,转变态度,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跨文化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以上方法可以同时进行,互为补充,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跨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敏感度,帮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的习惯,消除民族文化中心思想,学会理解、尊重并欣赏异己文化,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最终使学生在各种跨文化交际情况下,能够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做到恰当有效地进行交际,成为跨文化的人。
【参考文献】
[1]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Hadley,A.O.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M]. Boston: Heinle and Heinle, Publishers.1993.
[3]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Consortium. 1999.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 Survey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Practices and Needs. Boulder, Colorado.
一、生态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
(一)生态视角下的跨文化教学观生态语言学和教育生态学是将生态学分别与语言学、教育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科学,它们的兴起为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尽管二者研究范围各有侧重,但都强调生态学的基本要义:综合、平衡、动态、发展。从生态的视角来看文化与跨文化教学,我们不难理解如下观点:语言是文化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展高职英语教学就必定要进行跨文化教学;跨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向“全人”发展的培养目标;文化是动态的,是随着时间、地点及文化群体成员的年龄、性别、价值取向等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开展。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二)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不同文化间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讨论与处理能力、应变能力等。根据上述能力要求,结合生态学综合平衡、动态发展等观点,我们认为,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应涵盖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技能三个层面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构建出生态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见图1)。跨文化知识。注重的是认知层面。主要包括显性跨文化知识和隐性跨文化知识两方面。显性知识是可以直接学习到的跨文化知识,如本族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在政治政治制度、社会背景、语言交际、风俗礼仪、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异同;隐性知识则潜藏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只有在跨文化交际实践时才显露出来,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注重的是意识层面。从生态综合平衡的角度来看,文化生态中的任何一种因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文化只有差异之别,没有优劣之分,本族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同等重要。因此通过高职英语教学平台,我们要在意识层面上让学生树立生态的文化观,提高学生对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及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宽容,摒弃文化偏见,从而在交际实践中能自觉进行跨文化思维,并根据文化情境调节自身的交际行为。上述跨文化意识的树立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交际实践中的表现。跨文化交际技能。注重的是行为层面。旨在增强学生语言与文化的协调能力,包括调适能力和实践能力。调适能力即要提高学生为适应具体的跨文化交际环境而在心理和思维方式上调节自身文化行为的能力,而实践能力是开始、维持和结束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技巧、策略和应变能力,从而克服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成功进行交际。从生态的角度而言,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技能三方面内容是一个整体、动态、多元、开放的生态系统:树立意识是前提,拓展知识是基础,培养交际技能是关键。跨文化意识的树立根植于丰富的跨文化知识,而熟练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又是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知识的外在表现。同时,三方面内容又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三者综合平衡,并随着外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螺旋向上发展。因此,三方面内容在生态的高职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中缺一不可,其培养要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根据上述构成要素,我们可以确立生态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框架:在确立高职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利用外语教学等多种平台,从丰富跨文化知识、树立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技能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发现问题并反思、调整培养思路与方法,再应用于跨文化培养教学实践。
二、框架践行策略
(一)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借助教材,讲授英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主要内容及差异,让学生养成“入乡随俗”的思维习惯和交际习惯。另外,教师可通过泛读材料,浏览相关视频、网站,阅读英美报刊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真实、全面的跨文化知识。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既要包括目的语文化也要包括本族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中西文化兼容并举的生态文化观,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以客观的心态开展跨文化交际。
(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用多种方法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显性的跨文化文化知识可以通过讲授知识、阅读材料、观看视频等方式获得,而隐性知识的获取可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教师在日常教学及与学生交际中,随时涉及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也可通过课前布置跨文化知识任务,课堂上让学生轮流做CultureReport的方式,自主进行文化内涵探究。跨文化意识的树立可通过三个步骤:理解文化差异、客观鉴别和比较文化差异、最终能进行跨文化思维,教师可通过音频、视频
【摘要】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但是仅掌握语法和词汇并不能实现顺畅的交流。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承载着文化信息。从社会学上讲,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特定的文化色彩。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 交流 文化色彩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of cultivating the social ability beyond culture
Xu Changqing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tool of communication.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is to use foreign language to exchange, but just knowing grammar and words cannot exchange successfully, because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the culture and is shouldering the culture information. Speaking from sociology, people not only have the natural quality but also have the social quality. Living in a certain culture background, it reflects specific culture color. Therefor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must pay atten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 ability beyond culture.
【Keywords】Social ability beyond culture Foreign language Exchanging Culture color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但是仅掌握语法和词汇并不能实现顺畅的交流。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承载着文化信息。从社会学上讲,人不仅具备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特定的文化色彩。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仅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东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应该主宰自然,人类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与此对应,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人与自然紧密相关,人类不是改造自然,而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条件为人类服务。
所谓价值观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础。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价值观与、历史传统密切相关,英美文化属于基督教文化,英美人的价值观具有基督教文化色彩。
思维方式是价值观在思维方面的体现,与、哲学思想和民族特性密切相关。思维方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所反映。比如反映在建筑方面,英美人的建筑风格,大多比较简洁、明快,少有中国建筑那种“曲径通幽”的特色;反映在语法上,英语中的中心语居前的情况较多;反映在布局谋篇,英美人的文章直击主题较多;在语言交际方面,和东方人相比,英美人比较直截了当。
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际。随着全球化的逐渐深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能否实现顺畅交流的至关重要因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2.1 文化差异影响交际质量。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紧密相通,如果说在外语教学中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使学生语法词汇很好,听、说、读、写技能也不错,也难以实现顺畅的交流。
在交际中,由于忽视文化差异而造成沟通障碍的例子很多。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时候常说“你吃了吗?”或“你到哪去?”,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就会令英美人不解或造成误会。在英美文化中,“到哪去”属于个人隐私,不应作为见面的招呼语。
2.2 价值观差异导致交流难以进行。上面谈到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是人们对人或事物的价值判断。主导着人们的其他观念,并主导人们的行为。因此价值观差异是一项根本性的差异,如果两个的价值观迥异,又不能相互理解和宽容,那么交流就无法进行。
为了能使交流顺畅进行,就必须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并在尊重普适价值观的前提下,相互包容,将冲突搁置一边,尽量回避,这种才能使交流顺畅进行。
2.3 非语言交际能力低下,造成沟通障碍。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这些都是非语言交际的因素。许多学者都指出过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有关专家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这说明,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日本人鞠躬、欧美人的拥抱接吻、拉美人的脱帽致意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3.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有三项: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4.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认识方面的问题。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学习外语的问题。他们觉得,只要会外语,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套得对,有的时候则会套错。有些人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外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四会能力当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的全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
4.2 能力方面的问题。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便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因此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危险性也最大。
5.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思路和方法。目前,在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方面,二是技能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运用的方法也应围绕这两个方面。在实践中,可考虑采取以下方法:
5.1 寻根溯源法: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分析内在的文化内涵。在具体做法上,可引导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的兴趣。在引导兴趣方面,可给学生讲一些词汇典故、人物故事等,鼓励学生阅读经典英美文学作品,并分析其文化内涵。
5.2 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典型的交际案例,通过对个案的解析,挖掘内在的文化因素。例如:一个美国人看到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士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这位女士说:“Where?”美国人说:“Your eyes.”在这个案例中,美国人的语言,体现英美文化中喜欢夸奖别人的倾向,中国女士想说“哪里,哪里。”在汉语文化语境中,这是一句谦和语,但直译成“Where?”,美国人误解了她的意思,于是回答“Your eyes”。美国人不知道“Where?”是一句谦和语,在英美文化语境里,听到别人夸奖时,通常说:“Thank you.”从这案例中,我们看到由于文化差别而发生的笑话。
5.3 情景训练法:文化内涵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情景对话则是体现文化内涵的良好载体。根据某些文化要素,编制一些情景对话,并加以操练,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由之路。在编制情景对话时要注意将对话置于英美文化背景之中,要注意趣味性和实效性。
5.4 文化差异对比法:将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加以对比,可以清晰地找出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5.4.1 称呼语。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5.4.2 感谢和答谢。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5.4.3 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5.4.4 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4.5 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5.4.6 介绍。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5.4.7 节日。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oo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