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语语言特征

日语语言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日语语言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字:跨文化交际、洋径滨日语、洋径滨汉语

洋径滨语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为了达到应急交流目的,形成的接触性语言。是一种语言接触另一语言时,两种语言相互摩擦斗争或者相互妥协促成的两种语言或者两种语言变体的混合语。本文通过分析洋径滨日语、洋径滨汉语,结合洋径滨英语的先行研究来初步探讨洋径滨语的特征

日语文献关于洋泾浜语的论述,总结如下。

洋泾浜语是语言接触所产生的混合语言。是一种语言现象的称谓,不能指向某一特定的语言。例如,以英语为基础,和其它语言混合而成的叫做洋泾浜英语:以法语为基础,和其它语言混合而成的叫做洋泾浜法语。「日本大百科全書(小学館)

〔名〕(洋泾浜为中国人发英语business这个词的讹音)不同母语者,为达到相互交流所形成的接触语言的一种,为跨文化交流的应急手段。「日本国語大辞典

(pidgin(洋泾浜)为中国人发英语business这个词的讹音)殖民者在殖民地和当地人使用的混合语。经常提到的是在中国、东南亚、美拉尼西亚等英国旧殖民地形成的混合英语、洋泾浜英语。没有特定的母语者,有语法简单、单词量小等特定特征。「広辞苑

为更近一步探究洋泾浜语的真实面目,本论文分析洋泾浜日语、洋泾浜汉语会话例子并结合洋泾浜英语的先行研究展开论述。

洋泾浜日语又叫协和语。所谓的协和语,满洲建国初期所使用的简单日语。可以例举如下例子:

私日本人アルヨ。(我是日本人。)

姑娘(グーニャン)きれいアルネ。(姑娘很漂亮。)

あなた座るの椅子ないアルヨ。(你坐的椅子没有。) アイヤー(哎呀)! (惊叹时的感叹语。)

分析以上洋泾浜日语例句,可以得知。洋泾浜日语句末「アルヨ、「アルネ等助词。但「アルヨ、「アルネ等助词并非日语的助词,而是为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临时制作的。虽为临时制作的语言,多人多次使用后,逐渐定型,并形成一种处在这一洋泾浜语境下的人共同认同的固定语法格式。这些固定语法格式逐渐增多,有形成系统的趋势。同时可以看出,洋泾浜日语的语法规则所使用的助词数量较少,相对于日语语法简单。

洋泾浜日语吸收了其他语种的语言要素。「 “グーニャン”和“アイヤー”是用日语假名标注的汉语 “姑娘”、“哎呀”发音,借用汉语的发音和词义。「座るの椅子的「の明显是跟日语语法规律相悖,但是它却迎合了汉语的习惯表达。“座るの椅子”的日语表达应为“座る椅子”,而汉语会很自然的说道“坐的椅子”,所以在说洋泾浜日语时加入了汉语习惯在“座る”和“椅子”之间加上表示“的”的“の”。这可以看做是洋泾浜语为混合语的特征显现。

洋泾浜汉语是指在中国被殖民时代,外国人为达到和中国人交流目的,模仿汉语发音而成的汉语讹音。引用『国語文化講座 第六巻 国語進出篇中所记载的满洲国洋泾浜汉语实例如下:

日本官吏的妻子和满洲国当地中国人的蔬菜买卖会话。

ニーデ、トーフト、イーヤンデ、ショーショー、カタイカタイ、メーユー?(你的、豆腐と、一样的、少少、固い固い、没有?)

ニーデ、チャガ、ダイコン、ナカ、トンネル、ターター、ユーデ、ブーシンナ!(你的、这个、大根、中、tunnel、大大、有的、不行哪!)

トンネル、メーユー!(tunnel、没有!)

分析以上的洋泾浜汉语例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同一句子,混用汉语和日语的语言要素。“ニーデ”、“イーヤンデ”、“メーユー”、“チャガ”、“ターター”、“ユーデ”、“ブーシンナ”都是汉语讹音。 “トーフト”、“ショーショー”、“カタイカタイ”、“ダイコン”、“ナカ”、“トンネル”、“ない”则是根据日语单词或短语而来表意的,分别对应日语的“豆腐と”、“少々”、“固い固い”、“大根”、“中”、“トンネル”、“無い”。实际上是利用汉语单词和日语单词混合表意的方式来呈现句子意思。从句子中单词的排列顺序上来看,是采用日语的语法体系来排序的。对比日汉单词使用数量,汉语单词使用较多。由此可以判断洋泾浜汉语将汉语单词配上日语语法使用的大体状况。

使用跨文化交际策略。在交际双方没有办法使用“コンニャク”(魔芋)进行交流时,回避使用“コンニャク”,利用其它单词来间接表达。由于日语的“トーフ”跟汉语的“豆腐”发音相似,利用豆腐来间接表达魔芋是一个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当时会话场景中双方均能看到“豆腐”这一事物而进行的交谈,这也可以认定为一个跨文化交际策略。

发音清晰明了。“ニーデ”、“イーヤンデ”等,都是以长音。这实际也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策略,将音拉长,使发音清晰明朗,利于达到交际目的。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策略,其类似故意放慢说话速度,以便让对方听清楚。

在国际交流频繁的现代社会,洋泾浜语更是跨文化交际的急先锋,洋泾浜语新词不断涌现。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力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跨文化交际,那么洋泾浜汉语就会更多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広辞苑》,岩波書店, 6版, 2008/1

2.《国語文化講座 第六巻 国語進出篇》,朝日新聞社、1998/6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日语高级教材跨文化交际体裁题材

1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专业日语教育,由以往单纯重视语言教育,转向重视语言和社会文化内在联系,出现了着眼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以及异文化交流的动向(修刚2008)。专业日语教材的目标和内容,曾经经历过重视知识,重视理解到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三个阶段的变化(曹大峰,2011)。2001年,《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改订版)》当中,第一次提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目标。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中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方针。正是在以上日语教育和日语专业教材迎来转折期的过程当中,2005年,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日语综合教程》应运而生。

2007年9月,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率先采用该教材作为高年级精读教材。随后在天津开设日语专业的12所高校当中,共有七所高校采用了该教材作为日语精读的主教材。但是,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关于《日语综合教程》专业日语高级教材的内容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特别是从语言社会学的视点围绕新教材的文化社会特征展开讨论的研究尚不多见。

分析专业日语教科书的研究,一般重点放在词汇,语法上,分析专业日语教科书的题材和体裁的研究不多见。专业日语教材落后与时代,脱离社会现实,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已经被研究者清楚指出。因此,教材的体裁和题材是改善教科书的方向,基于以上原因,针对教材的体裁和题材内容,详细分析和考察的实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日语教材的发展的新趋势,将会具有以下三种含义,第一,改变教科书模式,固化概念,变为具有灵活性和流动性的,宽泛的学习资源概念。课堂资源与课外资源统一在一本教科书上。第二就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以往的教育与学习的模式,即所谓的单方向教和学的固化模式。双方向互动,教学双方协助互动,教师的作用是由主导向辅助的方向转变。

语言教材变成文化教材,更加强调语言的应用和作用,语言从主导地位变成辅助位置,词汇,语法和句型,作为技巧更依靠一级考试的影响。教材内容,话题和讨论。重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和受众意识,在忘掉母语语境当中进行教学活动。以往学习词汇,语法和句型等语言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主导,教室内的教学活动转变为学习者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异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上。利用远近法,从横向纵向等方面构筑大学专业日语教学模式。

本研究的目的,以我国沿海大城市天津各高校专业,日语高级教材《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当中的课文以及课外读物,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从语言社会学视点出发,利用语言教育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探讨该教材所选文章的体裁与题材的内容特征,及其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为今后编写日语高级教材提供实证分析素材,为日语专业一线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日语高级教材的特征

首先,从该教材编著成员的构成阵容来看,以在京津沪独立设置的外国语大学为中心,集中了清华,复旦等我国一流大学日语教学与研究的顶尖级专家(注)。然后,从教科书的内容来看,如表1所示,教材当中的各课课文题目,其原作的体裁与题材,出版年代以及被日本中小学语文课本选用的比例等等信息,反映了该教材的所具有的代表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的特征。以下就以上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注释:以上一览表根据《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结合网上信息制作而成

3课文题材内容及特征

第一项内容,从教材课文和课外读物的体裁来看,随笔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3%,随后是小说,说明文和游记,比例均为17%。童话和议论文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随笔的广义概念应该包括散文和游记,所以散文的比例应该占到课文全体的50%。第一项内容,从教材各课的题材内容来看,所涉及的题材领域空间广,历史跨度长。她们包括了自然环境,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科学教育,建筑文化,童话故事,人物传记;涉及到了生物学,建筑学,语言学,社会学,环境学,文学,建筑学等众多学科。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说明了如何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第二项内容,从课文原作的出版年代,以及在日本学校语文课程中的使用情况来看,《日语综合教程》(自然第五册)的文章,一般集中在从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之间。而且,几乎全部出自日本中小学校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因此,教科书的选材内容,一方面可以与日本母语语言教育保持同步,为日语专业学生参加日语能力水平一级考试,也为学生留学日本,以及报考日本的大学提供借鉴和参考。甚至说能为将来升入研究生院,从事日本语言和日本文化专业领域研究,起到启示和引导的作用; 另一方面,日语专业在非母语情境下开展教学,教师的日本文化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掌握日本语言和文化背景等知识要点,完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如何实现新教材的教育目标,保证新教材的教育质量是今后长期的课题。本研究的深层意义也正是在于此。

第三项内容,从课文内容题材的具体表现来看,描写日本自然界景物与人的自然感觉的作品较多。以下举例说明。例如,在《大海里面有母亲》(第一课)当中,作者将自己对大海的爱和对母亲的爱紧密结合,“我为了独自一人能尽情享受大海的喜悦,选择了四等船舱”。因为“文明的舒适感常常会切断和大自然的直接接触”。揭示了人欲与自然共生,必须与自然亲密交流的哲学。在文章最后作者明确点题:“大海啊!在我们所用的文字(汉字)里,你的里面有母亲。”

又如,在《日式庭院》(第四课)一文当中,作者把庭院看作是位于室外,但对室内气氛也会产生不小影响的居住设施。作者认为庭院的作用在于:“院内净是杂树,反而更能敏感地反映出四季应时的变化,让人感到非常惬意。望着这些,往往会使自己焦躁不安的心情平静下来。” “力求庭院内能反映四季的变化,并在凝望庭院过程中寻求庭院的最大意义,我总觉得这就是日本人特有的庭院感受”。这种感受,“归根结底,来源于不把自然当做要征服的对象,而是当成可以亲近的环境的日本式的自然观。”

再如《红山樱》(第七课)的作者描写专业摄影师拍摄红山樱时的敬畏之心。“不管怎么拍也拍不出像样的”,“每当看到这种景色的时候,(我)觉得把她收进照片这样小小的方框里简直是太傻了。但只好下跪了,背着三脚架来回跑动”。摄影师常常被东北和北海道的樱花的顽强所震惊。他认为:能够拍到最好状态的樱花一年之中只有一天,在那一天之中又只有一瞬间。他早晨一个人与山中的樱花面对着的时候不由得想:“啊!现在,只有我和樱花两个人共享着时间和空间。(中略)。如果(我)叫一声“呀”,她也会回一声“呀”的感觉。她那种不匆不忙,渗透到我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把我潜藏在心中的疙疙瘩瘩彻底溶解掉的感受。”

综上所述,本稿以日语专业高级教材《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从语言社会学视点出发,分析和探讨该教材所选文章的体裁与题材的内容社会文化的特征,及其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直接体现作者个性和同时反应社会时代风貌的随笔和散文比率最高,因此,日语专业学习者可以随着作者以其真实体会日本社会文化,犹如亲身感受作者的经历。散文体裁不单纯是记事写景,即景生情,将日本人在此时此景的心境,通过文学手法浓缩提炼和升华,概括出日本文化固有的特征。第二,从课文题材内容来考察,描写日本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触景生情,抒发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思想感情的篇章尤其印象深刻。人与自然,人与植物的沟通与交流,反映出自然是有生命力,有感情的世界,人为自然动情,动心和动容。这种全身心的体会自然的活动,不单纯是把自然当作身体外部喜欢的对象,而是变成身体内部的东西加以呵护。这一点值得教育和学习者细心体会。第三,正是基于《日语综合教程》选材内容原因,学习者通过学习该教材,有望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但是同时,教师的日本文化理解程度,以及语言教学传统意识的转变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最为今后的研究课题,应该对该教材的课文连同课外读物一起,展开更加详细具体的综合性考察,摸清和解明教材整体理念和教学目标,为日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商务日语;问题;课程建设;改革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135-01

随着中日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日语商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是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它对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一般院校,除了要提升学生日语水平外,还要将之与商务业务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日语实际应用能力。要凸显高职日语专业“商务”特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商务日语应用性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高职商务日语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客观认识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推进高职商务日语课程建设,大胆构想。

一、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教学反思,跟踪调查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发现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课程建设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一)课程定位有待明确。

“商务日语课程就是把商务知识与日语语言结合到商务活动中,培养学生商务技能和日语技能的一门课程。”[1]不少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教学没有与一般日语教学区别开来,商务日语、普通日语、科技日语等专业定位不清晰,“商务”特征不突出,它的应用性、实用性没有充分凸现出来,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日语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对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二)课程结构针对性不强。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针对性不强现象,核心课程普遍较少,商务日语专业课程缺乏系统性,不够完善,例如缺乏就业指导、日企企业文化、企业语用习惯、商务礼仪等。

(三)课程建设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形成了大商务格局,它需要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商务日语人才。学生既要熟练掌握日语应用能力,同时具有商务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商务日语过于注重系统性、学科性,淡化高职教育职业性特征,导致高职商务日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四)课程设置整合程度不高

当前,高职商务日语课程建设理论还不够成熟,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普遍。商务日语课程只是简单的进行结合,日语语言与商务整合度不够,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够、课程与职业技能整合程度不高。

二、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建设与改革

(一)调整课程结构、准确定位

高职商务日语课程结构安排要从高职商务日语零起点学情入手,坚持市场导向,切实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从基础日语学习开始,在掌握基础日语的基础上设置商务日语教学;要施行双线两种教学模式,即日语语言教学与商贸课程。一方面打好学生的日语基础,另一方面突出商务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以及商贸进出口等日语语用情境。两条线有有机融合,突出学生日语语用能力的提升。高职商务日语课程定位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日语语言基本功,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同时能够根据企业商贸对日语语言应用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语用能力,“高职院校要树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指导思想,在设计专业课程时,结合地区产业,以实用内容学习为指导,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一般语言交际和涉外业务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2]保证学生能够正常的运用日语处理涉日商务工作,能够胜任学生未来岗位要求。

(二)改进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对高职日语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我们要通过改进课程教学计划,推动商务日语课程建设:

首先,突出学生日语语用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的特征就是培养应用性人才。高职商务日语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日语语用能力为核心,突出商务特征,要保证学生日语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开设其他相关专业,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在课时安排上,要确保日语教学课时,充分保证学生基础日语、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时间,体现商务日语函电、商务日语会话、商务应用写作等日语语用特色,且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语用能力的要求。

其次,开设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商务日语学习的需求,我们要尝试在高职开设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要紧紧围绕“商务”语用方向,要有助于提升学生商务日语应用能力,选修课程要尽量丰富多彩,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加强课程整合

为了提升高职商务日语课程建设,我们要加强高职院校商务日语课程整合,提升课程效应。

首先,基础课程与精读课程整合。不少学生起初报读商务日语专业时,只凭着主观感觉,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日语不像英语,发音较为简单,却没有认识到日语中包含着许多汉字、假名、句尾、词尾等,而且日语语法变化较多,这些都给日语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少学生因此失去了日语学习的兴趣,个别同学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要加强课程整合,可以将精读课程与基础日语进行整合,整合成综合日语。

其次,听、说实训课程整合。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平时学时较少,训练机会不多,如果单独设立课程,单科训练的时间更少;且单一训练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随着课程设置的增多,考查的科目也相应增多,容易使各科目之间产生隔隙,缺乏有机衔接,给学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我们可以将听力与口语整合起来,使听力与会话互相促进,从而提升学生的日语应用水平。

第三,日语课程与国际商贸课程整合。在实行双线教学时,要注意不要将日语基础教学与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隔离开来,以免出现重视日语忽略商贸或者重视商贸淡化日语等现象。我们可以尝试在中级阶段将日语与商贸课程结合起来,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经贸日语、日语贸易函电等。

(四)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

商务日语专业不是一门纯语言学习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学好日语知识、商贸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把握日语语系相关的文化、历史、习俗、商务礼仪等相关知识。这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材、教师等。“由于商务日语课程的授课时间比较短,课堂上仅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商务知识或概念,这从学生今后的就业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合理安排商务日语的课程时数,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探索商务日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首要的任务。”[3]所以我们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转变教师角色,切实增强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要善于创设商务日语语用氛围,通过情景创设为学生创造运用日语的机会;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现代媒体形象、直观等优点,例如通过观看纪录片,了解日本风俗、生活习惯等。

其次,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走出去,为学生创造与日企、日中合企与涉日商务企业家接触的机会,通过走出去,了解行业特征,了解商务日语实际语用情境;也要请进来,可以定期举办商务日语课程建设与改革研讨会,邀请涉日经贸领导、日企高管等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

总之,高职商务日语课程建设要体现其职业特点,要以培养商务日语应用人才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不断提升高职商务日语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商务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纬纬.关于商务日语课程设置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7):178-179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敬语;可译性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定义文化为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个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社会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敬语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语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语的敬语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在日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中日两国共处亚洲,自古文化历史交流悠久,在语言上必有相同之处。本文拟以日语敬语作为考察对象,从文化视角针对日语敬语的可译表现规律、特征进行归纳梳理和总结。

日本近代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是完美地表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细雪》出场人物身份各异,地位相差悬殊,会话集中,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日语敬语的特征。日语敬语包括尊敬语,自谦语,郑重语,美化语。郑重语和美化语在此不作论述。本论文主要研究日语敬语的称谓,尊敬语和自谦语。

1.敬语称呼

《细雪》中出现的敬语称谓以及汉译本中对应的译法见表1: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分、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果在人际交往中,能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不仅反映自身的教养,也体现对对方尊敬的程度及社会地位。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根据不同的场合,亲疏、上下关系会选用不同的称谓。从上表可以看出日语中的敬语称谓均译成对应的汉语敬语称谓。在汉语敬语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称谓是很丰富的。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称呼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从称呼的可译性来看,两国文化有着共通性。

2.敬语动词

《细雪》中敬语动词、句型及汉译本中对应的译法见表2:

例1岡本のお宅の方へお伺いしたいと思いますと……。(上卷·十五)

储译:先打电话给井谷说想去她家拜访……。

周译:宁愿上冈本她的住宅登门拜访……。

分析:例1是有关雪子相亲一事,雪子的姐夫贞之助和介绍人井谷的一段对话。对于莳冈家来说,井谷是“外”人,所以使用敬语来表示尊敬。「伺う是谦语,并套用句型「お(ご)~する表示尊敬。现代汉语中保留有对应的敬语表达,译为敬语“拜访”。

日本等级、秩序鲜明,上下、内外关系森严,独特的民族意识,敬语已经成为日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等级制度森严。特别是在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中强调“礼”,由此成为汉语敬语的原动力。现代的“礼”也与古代的“礼”密切相关,成为社会道德礼仪标准,沿用至今。

例1「そりやもうさういうわけではございましたら、おっしゃるのが御尤もでございます。(上卷·十五)

储译:“既然是这样一个缘由,您的意见就十分有理。”

周译:“既然原因在此,您说得对。”

分析:例1是介绍人井谷和贞之助雪子相亲一事的对话。此处,日语使用“说”的敬语「おっしゃる。而在翻译成汉语时并未译为“说”的对应敬语,而是加上表示尊敬的“您”。

例3「でもちょっとぐらい地味にお作りになったんではいけませんよ。(上卷·九)

储译:“就是明天无论如何请您尽量打扮得素净些。”

周译:“您当然也知道,就是请太太尽量穿得素净一些。”

分析:例2是介绍人井谷对参加雪子相亲的姐姐幸子提的建议。此处日语敬语句型翻译成汉语时加入“请您”表示尊敬。

以上例1、2中的日语敬语并未翻译成对应的汉语言敬语动词,而是加入“您,请”。现代汉语敬语总共分为三类,分别为敬辞、谦辞、礼貌用语。翻译中加入的“您,请”为汉语的礼貌用语。汉语礼貌用语范围很广,比如说在汉语中,“您”是常见的礼貌用语,对长辈、老师等表示尊敬称“您”。对来客,要说“请进”、“请坐”。请对方等候,要说“请稍等”。问对方什么事情,要说“请问……”等等。使用礼貌用语不仅让交流通畅,同时也表达了尊敬之意。社会不断变化,语言也在不断更新。语言作为交流的手段不但有稳定性,还有变异性。汉语敬语不断适应社会,进行自我调节。新的表达方式为汉语敬语注入新的元素和新的动力,也是保持汉语经久不衰的原动力。由此可见,汉语敬语有“非固定性”、“灵活性”的特点。

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的可能性建立在文化的共性上。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共处亚洲,尽管语言属于不同语系,但自古文化的交流频繁,在语言表达上有共通之处。日语敬语称谓和部分敬语动词翻译为汉语中对应敬语称谓和敬语动词。还有部分日语敬语动词或句型翻译时加入“请”、“您”等,译为汉语礼貌用语。汉语礼貌用语也是汉语敬语一种,是汉语适应现展的新生产物。也就是说,在“可译”的情形中,相对于日语原文的“公式化”、“固定化”的特点,译成汉语时则表现为“非固定性”、“灵活性强”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4

[3]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M]岩波新书,1999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

[5]谷崎润一郎.细雪[M].筑摩书房,1970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5篇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有着其自身漫长的历史的,从世界语言的划分类型看汉语是“孤立语”,词形不起变化。例如:“我是、你是、他是”。汉语只须用一个“是”。而英、法、西、俄等语言的系词“是”。则要变形,三个人称,再加单、复数。仅现在时就有六变。

1、日语语系的分类

日语属于“粘着语”,它的词形不像屈折语那样多变,但比起孤立型的汉语来。词形仍要繁复一些。“粘着”指的是。语言可以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需要,把不同的词缀粘贴在词根上面,像安装、拆卸机器的零部件一样,很方便。这样的词缀在汉语里其实也有,比如“们”,加在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复数:“我们、你们、他们”。日语的-たそ(ちたしたち“我们”)、-ろ(きみら“你们”),跟汉语的“们”就很像。

这说明,粘着语和孤立语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一种语言可以兼有两类特征。可是再看日语动词,表示现在时、过去时分别用词尾-ます、-ました,在汉语里就没有相当的形式。尾助词一加表示疑问,跟汉语句尾的“吗”差不多,但用格助词-が表示动作主体,汉语里就更没有类似的语法标记了。

2、日语和汉语之间的关系

汉语跟日语的关系很特别,在中国历史上。汉语得益于文化优势,在与周边语言接触交往时基本上保持着强势地位。日语它先是从汉语吸取大批成分,后来又把许多汉化的成分回输给汉语,结果,这两种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结构虽然很不同,在词汇上却接近起来。由于不是单向的输入、零散的借取,而是成规模的相互借用,日语词汇与汉语词汇、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的关系,就变得错综复杂。例如:汤(ゆ)开水、野菜(やさい)蔬菜、手柄(てがら)功劳等等。

二、口语在日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日语和汉语的特有关系使我们对日语的学习、掌握方便了很多,初学起来似乎显得不难。而且也别有一番趣味。但到了一定程度,就感到不易深入。敬体、简体的区别就让人感觉很麻烦。例如我们看日剧的时候会发现日本人经常只用动词的普通体,而不用敬体。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语分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以及一些所谓的谦敬语,可见日本语的学习随着进一步深入所涉及的方面也将会更广。

其实从实质意义上说,语言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对于日语的学习者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在交际中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让对方清楚地明白自己所说的内容。如果学了一门语言,可口语却不能很好掌握,那么这种语言你也只能算是学会了一半。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为了进行思想的沟通和交流。可以说以前我们学习的日语都是“哑巴日语”,之所以是哑巴日语。原因主要是我们把它当成一门课程来学习,学习好坏的标准是考试及不及格或能不能得高分,最后陷入了高分低能的尴尬境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考试为目的的日语培训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日语等级考试证书成为很多人进入日资企业的敲门砖。目前日语证书考试主要以日语能力考试、J-test、日语等级考试等为主。其中更是以日语能力考试受到追捧,以至于出现很多人连考试都报不上名。但是,证书并不能完全代表日语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日资企业把录用员工的标准,从能力考试证书转到了注重日语口语能力。

从实用性上来看,能看会写远不如能听会说来得实用。这样解释是现今对日语学习目的的最实用的理解。可见。要学习好日语,首要的任务是调整我们的思路。修正我们的目的。学习日语不能只为了通过一门课程的考试,而是要加强口语和听力的训练。

三、如何在日语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目前随着国家教改的发展步伐以及社会发展的不断需求,口语能力已经成为日语能力考核中的一部分。单一的证书已经不能说明对日本语的掌握程度,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将成为今后日语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若只具备读写能力,却听不懂、说不出。那么在实际交际中。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许多学生都深切地体会到尽管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热情,可是却依然感到学习日语困难重重。词语、句型记是记了,可真正用起来就不是地道的日语。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反映出我们在日语的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语言的实用性。这样一来,学生也就无法把一个个的单词、语法知识真正转化为鲜活的语言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单词、语法的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还要大量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要强调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提高日语口语的表达能力。

1、从语言环境人手为学习口语打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氛围。我们在学习中有时能深深体会到,我们虽然在听、说训练中没有完全的掌握所有单词的意思,但是根据表达着的语感、语速和特定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给出相应的判断和回答,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进行解释和交流。当然能听懂、能理解的并不一定能说出来,但是无论对与错这都是对自己日语理解能力的一个培养,使用的范围就越广,口语能力便会越强。因此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好的语言听、说环境。

外语学习环境。从广义上说,这是指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的客观因素。例如。具有交际需要的“自然的”语言环境比以学习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为主体的“形式的”语言环境。更有利于学习口语。学习者在交际中所处的地位也是一种外语学习环境。一种是无需做出反应的单向交际(如只是听或读),一种是只需做出有限反应的双向交际(如在听或读时,以母语或姿势、表情做出反应),另一种是接受与传递均使用外语的完全的双向交际。在初学阶段应让学习者作单向的或有限反应的双向交际,等到他们具有使用外语的能力后,才要求作完全的双向交际。

语言环境中如有具体的指称对象,可以帮助初学者理解话语的意思。从狭义上说,外语学习环境指学习者所接触到的特殊语言结构及其对外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例如某些语言项目具有听觉或视觉上的鲜明特征,学习起来较为容易。语言项目的使用频率也是一种外语学习环境。一些重复率高的单词和句型会使学习者产生深刻的印象。

2、想要学好日语的口语,“脸皮厚”应该说是最有效的利器。所谓的“脸皮厚”说白了就是说你要敢于表达,因此你要明确,在口语学习过程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不要说外语,何况用母语表达时还会出错呢。因此外语学习者就大可不必或没有理由因怕出错而不敢开口了。

“听”和“说”都属于提高口语理解、表达能力的范畴,因此具备了一定量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日语学习者,进行口语练习时,一定要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收听日语广播,收看日语电视节目或日语VCD、DVD,听录音带、CD,听别人讲日语,听以日语为母语者的讲话来大量地接触日语语言,并进行模仿,当然我们也要清除进行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要彻底听懂或者听明白日语,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把日语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有限的条件为日语口语的学习创造最好的语言环境。虽然听得懂的极少甚至没有,说得对的也有限,但起码这种“脸皮厚”的听、说训练锻炼我们日语的语感,对以后口语的学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日语口语的学习要以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依托。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反过来影响着语言。因此,日语口语反映着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和日本民族文化的内容,它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可以说就是一个民族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

口语是直接用来进行生活、思想、感情交流的表达工具,它决不是单词、词汇、短语、句子的简单重复或句型的机械操练。因此,在日语口语的学习过程中。对日本本国文化知识的了解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充分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掌握外语。以日语为母语者一般都能原谅外国人所犯的语音、语法错误。但如果表达不得体违反他们的交际常规和准则、礼节,就会引起他们的误解和不悦。所以,要学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和学会相关的知识。

理解语言文化首要的一点是懂得语言表达的心理。这对于在语言交流中,正确理解对方表明的、暗示的以及不言而喻的意思,无疑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日本人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在表达自己要说的内容时,往往要考虑到对方的心境。不理解日本人的所谓“心”的感受,就不太可能理解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日语的暧昧的表达方式

例如:日本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通常不愿意直截了当地拒绝别人,而是通常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そですね、お気持か分がりまゎが……(是呀,我非常了解您的心意)”、“ょく考ぇゎせてくぢちい(请让我们在考虑考虑)”等等,日本人不太愿意直接表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总是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型。如“可能”、“好像”、“似乎”、“看起来”、“我了解了”等。而且日本人出于礼貌和面子,即使想接受别人的帮助或邀请,也先要假惺惺地客气一番。如果对方坚持,才接受帮助。

我们在日语中常见到“速虑”这样一个词。平时的口语交流中也会经常地使用,它所表达的意思是婉转的劝告型语气,例如:“空港内にタバコは远虑ください。(机场内禁止吸烟)”、“埸内は写真老速虑ください。(禁止博物馆内照相1”等委婉的说法来表达其语言中的应该所体现的“强烈和直接”的意思。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6篇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人们在掌握母语后获得二语的过程和规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标志为中介语理论的提出,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各种理论和学说不断更新,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科学化和多样化。自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在中国开始起步,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已经历20余年的发展历程。二语习得研究对日语学习的实践有着多维的指导意义,本文仅从日语教师的角度出发,浅析该理论中几个对于教学有启发的理论,并探讨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可能性,以期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日语学习的水平和效果。在本文中主要就“i+1”理论和中介语石化理论对日语教学的启示进行论述。

二、二语习得理论对日语教学的启示

(一)“i+1”理论

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输入假说解释了习得是如何进行的:只有当我们理解的语言结构“能稍微超出我们现有知识的时候”,习得才会发生。换言之,如果输入仅仅相当于习得者现有水平,或者超出他们现有水平太多,都算不上是合理的输入。这一假说可以用“i+1”来表示。其中“i”代表二语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代表稍微超出的部分。输入假说对于学习材料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该理论目前也成为各大高校进行分级教学的理论支撑。

作为日语教师,对即将教授的材料要精挑细选,确保达到最佳的输入效果。如果所选材料过于简单,那么输入就是“i”,等同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材料过于简单,学生不会从中学到新知识,上课时不会产生新的兴奋点,不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并有可能产生对学习的懈怠情绪。反之,如果所选择的材料过难,即输入为“i+2”甚至“i+3”,学生又会觉得所学知识超出了自己现有的理解能力范围,上课时不知所云,无法进行消化吸收,从而也会给日语学习带来负面的效果。

根据“i+1”理论,日语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全面了解学生现有的语言知识结构,对所选教学材料的难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和评价。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学材料主要是统一选取的教材。教师的任务就是对给定的材料进行讲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确保输入的效果,对于超出学生可接受范围的课文,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多做功课,对过难的课文可以给已有的教学材料添加必要的注释,或者干脆进行一些删减。也可以通过介绍背景资料、添加专业术语的讲解等手段来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并吸收所学知识。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于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的不同,日语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教学中实际上是不可能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学生的“i”值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i”值应是对一个班级学生整体日语水平介乎其中的定位。就目前我国大学日语专业学习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情况下,日语习得应持灵活态度,即可分为完全习得、指导性习得和自学性习得。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自学性习得,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日语水平,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做到拾遗补缺、各有所得。

(二)中介语的石化

中介语这一语言学的重要概念是英国的语言学家Selinker正式提出来的。Selinker于1972年发表了著名的Inter-language一文,文中提到中介语的概念,他认为,二语习得者在某一特定时期所掌握的语言体系既有别于其母语,也有别于二语,而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即中介语系统。简单地说中介语就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过渡性语言,也就是学习者的语言,因此也被称为过渡语。石化是中介语的一个重要特征。石化也称为僵化,是指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停滞状态或者错误反复重复出现的状况。绝大多数二语习得者的语言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石化的现象,而且可能永远也达不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据统计只有不超过5%~--语习得者最终能够达到母语使用者的语言水平,大多数人都是在向母语使用者的水平无限靠近。中介语石化具有渗透性及动态性的特征,而且石化可能出现在语言习得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阶段。

作为日语教师,首先要了解中介语石化的特征,即学生的日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石化,但即使出现了石化,也可能是阶段石化不是永久石化。就日语专业的学习而言,学生一般都是零起点开始学习日语的,因此在大一、大二打基础的学习过程中,每天都有至少两学时的基础日语课程,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日语水平迅速提高并有大量的词汇积累。但是上了大三、大四之后,精读课不是天天都有,同时增加了许多专业课的学习,这其中也不乏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因此很多同学对自己的日语学习放松了要求,开始“啃大一、大二的老本”,感觉自己虽然是高年级的学生但日语水平没有太大的进步,也就是说学生的自我诊断符合中介语石化的特征。这时作为教师就应该了解学生的状态,明确的告诉学生,这不是停止进步了,不是石化,最多算得上是稳定化,即石化的前兆。如果学习者有机会接触最优化输入或接触目的语环境,其日语水平就会达到另外一个高峰。学生感觉自己没有进步是因为“高原期”的出现。二语习得者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会出现进步缓慢的状态,甚至自我感觉没有进步,这是高原期的表现。语言学习不是一个直线上升或下降的过程,而是呈现U型的,坚持度过U型底部这个阶段,语言能力水平就会继续得到提高。

教师还要区分个体石化和集体石化。不同生源地学生的语言带有群体性特征,特定区域的学生有着群体的发音石化,比如一些南方的学生母语中n、l不分,在学习日语的时候他就会对于行音和ラ行音的单同发音混淆不清。这时候就需要集体正音以解除石化。同时,教师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学生的中介语过早出现石化现象。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正确的输入,即上文提及的“i+1”输入,尽量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而拖延心理高原期出现的时间;尽量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同时积极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既然二语习得无法摆脱母语的影响,那么就充分利用其中有利的方面,比如汉语中的某些词汇、惯用句型等等都可以对日语学习起到正面的影响。同时尽量避免母语中语序对日语学习的干扰,避免汉语式日语的出现。

同时,为了避免学生的培训石化,日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保障最佳输入,教师授课时犯的错误可能会被学生当作正确的输入,如果这种错误一直没有纠正,就会引起培训石化。教师应该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尽量使用规范、地道的日语,防止由于自己的语言失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结语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动物隐喻 中日惯用语 比较分析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人类与生活在自己周围的动物会产生较为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会使得人类对不同的动物产生不同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往往会表现在人们的惯用语中,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类惯用语包含着相关国家历史、文化、以及民俗等一系列信息。结合这一理论,本文就中日惯用语动物隐喻的对比进行了具体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两国民众在意识与观念上存在的差异。

一.犬(狗)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

犬(狗)在中日两国都是较为常见的动物,但两国文化中对犬(狗)却存在着不同的态度,日语文化中的犬(狗)往往是“忠诚的代名词”,而忠犬八公的故事就表现了犬(狗)对主人的忠心耿耿、不离不弃。而在汉语文化中,犬(狗)基本上属于一种贬义词,“狗官”、“狗奴才”、“狼心狗肺”等词汇比比皆是。结合汉语与日语对犬(狗)持有的较大差别,对其进行“犬(狗)”惯用语中动物隐喻对比的研究就很有必要,这里笔者通过体型、声音和生态习性三个方面对汉语与日语“犬(狗)”惯用语中动物隐喻进行详细对比。

1.体型

狗的体型在中日犬(狗)惯用语中多有体现,在日语惯用语中,“犬が西向きゃ尾が|”是形容某人或某件事情理所应当、“犬の尾を食うて回る”是比喻徒劳,劳而无功;而在汉语惯用语中,“狗颠屁股”是形容对人逢迎献媚的丑态、“狗头上顶不了四两渣”是形容轻浮的人稍稍实现一点志愿就狂傲起来、而“狗眼看人低”则形容一个人高傲自大,看不起人。结合体型这一角度,我们能够发现日语惯用语关于犬(狗)的隐喻主要将目光集中在狗的尾巴和体态稳重方面,而汉语惯用语关于犬(狗)的隐喻则将目光集中在“狗头”、“狗眼看人低”方面。

2.声音

而从声音角度考虑,日语惯用语中“犬のh吠え”是形容胆小的人或者是懦夫在背地里张狂或说坏话、“一犬影に吠ゆれば百犬声に吠ゆ”是形容某种传闻一有人讲,很快就会传播开来;而在汉语惯用语中“犬吠非主”形容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蜀犬吠日”形容少见多怪。结合声音这一角度,中日两国的不同文化环境使得民众对犬(狗)的声音特征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声音角度关于犬(狗)的日语惯用语主要将目光集中在“不敢靠近了叫”、“盲目乱叫”,而汉语惯用语则主要将目光集中在“盲目乱叫”、“对主人叫”方面。

3.生态习性

从生态习性角度考虑,日语惯用语中“犬は人に付き、猫は家に付く”称赞了狗的忠诚、而“の犬は追えども去らず”则比喻了人类不论怎样都甩不掉烦恼;而在汉语惯用语中“狗揽三堆屎”代表爱管闲事、“狗往里咬”形容斥责人惩治自己人。结合生态习性这一角度,我们能够发现生态习性角度关于犬(狗)的日语惯用语主要将目光集中在“知恩图报”、“忠诚”、“烦恼”等方面,而汉语则将目光集中在内斗”、“爱管闲事”和“忠诚”方面。

二.猫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

对于猫这一中日两国同样常见的动物来说,关于猫的惯用语同样蕴含着多种隐喻,如日语中的“猫の手も借りたい”形容忙的时候没什么用的猫的手都想借用、而“猫の”则形容地方小、“猫に”则形容身边放着心爱之物,难保不动心;而在汉语中“猫嘴里挖鱼鳅”形容想都别想、“猫见了鱼鲜饭”形容见到了最喜欢的人或事物、“猫哭耗子假慈悲”则形容不含好意。总的来说,中日关于猫的惯用语主要从体型特征、生态特征、精神特征、关联性角度出发,结合实例我们能够看出中日关于猫惯用语隐喻角度的不同。

三.总体分析

之所以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会产生角度不同的差异,这与两国之间具备的不同文化背景有着较大关系,但文化背景并不能对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必须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才能够较好的完成这一研究。结合认知语言学,笔者发现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出现是为了实现语言的最简化与形象化,但想要更为透彻的做好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研究,我们就必须将这类惯用语带入具体语境,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完成这一研究。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日语委婉语 表达形式 文化 语用特征

一、委婉语的界定

根据《日本语教育事典》的解释,委婉语叫“婉曲的表现”,也就是:说话不直接,拐弯抹角之意。[1]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汉语中“委婉”是言词,声音等婉转、动听,态度诚恳。这些解释都是从修辞效果的角度作出来的,然而这样的解释并不能概括日语委婉语的全貌,因为日语委婉语除了修辞学特征外,还揭示日本人的交际心理。

二、日语委婉语的表达形式分类

为了达到满意的交际目的,交际双方有时会使用各种不同的委婉语表达形式来把话说得委婉动听。从表达形式来看,日语委婉语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词汇委婉。当人们不愿意说出某种禁忌的事物但又不得不指明这种事物时,就只能用另一个好听的词语来代替,即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双方都知道而又不愿点破的事物,或者采取某种手段从听觉和视觉上避开某些语言符号,事实上会话中要避开的并非语言符号本身,而是与之相连的含义。例如「かわや、「便所这样的词语给人一种污浊、肮脏的感觉,因而常常被「お手洗い、「卜イレ、「洗面所等所代替。日本人对“死”非常敏感,常用「なくなる、「かくれる、「帰らぬ人となる等说法来表达。正像

三、日语委婉语的文化语用特征

语用学所研究的是语言的运用问题,文化语用学则研究言语行为在一般行为之外所承担的社会文化功能。委婉语的使用也是语用学的一个课题,委婉语只有在社会文化语境中才能发挥其潜在的能量。归纳起来,委婉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文化语用特征。

1.隐而不露、含而不说。对于一些不能说或不想说的话,日本人常用婉转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使用禁忌语。日语的禁忌语是词汇形式的委婉表现之一。禁忌语多与身体某些器官及功能、或是与宗教信仰等有关。在日常交际中由于某些社会因素的制约,普通词语不拟使用,可有关的意思又不能不表达,因而出现了大量的禁忌语来代替普通的说法。在上一部分中我们已经列举了一些这样的例子,这里不再赘述。

另外,日本人善于采用迂回、婉转的说法来避开一些斩钉截铁的断定和露骨的表达。例如一般不说「よくない,而用「どうかと思う、「あまり感心しない来替代;不讲「~せよ,而常用「~するがよい、「~したらどうか来表达;不说「~したい取而代之的是「~したくないわけではない。

2.以和为贵、谦虚为本。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总要与别人或社会发生各种联系。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交际行为获得成功,这就要看你使用委婉的语用手段。大体说来,日本人说话时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维护彼此之间的关系,保持和睦的气氛,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当然更不会当场给人难堪。对于与自己意见相反的人,日本人也总是努力照顾对方的面子,反映在语言上的表达就是“あなたの立場からすれば私もそう思いますが”。这种说法很让人开心,有时会使对方陷入错觉之中,以为你是赞成他的意见的。日本人在很多情况下,表面上是讲相同的意见,而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把反对的意见巧妙地隐藏起来,让对方自己去领会言外之意。即使是彼此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意见分歧,有时需要表达强硬的反对意见,日本人也不太喜欢用斩钉截铁的语言。在人际交往认中渴望尊重和被尊重,以及保持一定距离的心理。相互尊重、以礼相待是进行一切正常交往的基础和前提。[4]

四、结语

日语的委婉表现是日语表达习惯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反映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心理活动,因此在研究日本语言的同时,探讨日本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跨国与跨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研究委婉语的使用,对于日语教学与研究,对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外语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日本語教育事典[m].日本语教育学会大修馆书店,1982.

[2]李文中.语言的委婉与粗鄙[j].外语学刊,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