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7-0-02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学历上来说,研究生主要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两种。研究生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学培养质量管理。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在知识学习深度上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在科研领域的发展。研究生教学管理水平体现的是一个高校综合性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学校综合实力最有力的体现。当前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长,师资力量、硬件设施都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求,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去,所以强化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显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的基本特点分析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思想观念也相对稳定和成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够实现自主安排。此外,研究生在经历过本科时期的学习之后,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将更加明确。因此,要针对研究生的特点来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对研究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

研究生经过本科四年的学习,研究生对自己的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并能够做到熟练地掌握。同时很多研究生对专业课程的科研能力很强。但是也要看到,研究生的扩招政策导致当前研究生总量很大,导师所要指导的研究生人数比以前增加了很多,这就直接导致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变得更弱了。此外,研究生自我学习时间和方法等方面都实现了提升,所以在学习容易出现容易满足的心理。研究生的毕业需要达到相应的考核指标,这就导致很多研究生将自身的精力用于科研学习领域,不太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1]。

(二)对研究生的生活特点展开分析

研究生阶段属于高层次的学习,学生通常都在22岁到30岁之间。与本科生相比,对于研究生在生活上更不希望依赖于父母或者家庭,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经济上获得独立。但是研究生的压力要比本科生更高,不仅有传统的学业压力和经济压力,还有婚姻压力。研究生在学校的生活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将更多的实践用于图书馆资料查询和学术研究,这种生活方式造成研究生的交友范圍普标狭窄,课外娱乐活动少。

(三)对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展开分析

与本科时期的学习情况相比,研究生在学习上没有了彷徨或者青涩,研究生的思想理念变得更加成熟,人生目标和生活目标变得更加成熟,致力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注重于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学术研究中,研究生普遍希望能与导师展开平等交流和沟通。此外,因为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个人利益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在奉献的时候通常优先考虑回报,在集体利益中寻找最佳的个人利益。

二、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按照不同的标准,研究生教学管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型研究生。按照在校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生源是不同的,学习目的也是不同的,这些都造成当前的研究生就学管理中容易出现各类问题。

第一,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本科生的培养是相互脱节的,特别是科研活动以及文化活动,这样就使得很多老师在具体的研究生教学管理中有重复性的工作,将对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实际效果产生影响。第二,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方式单一,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有的还兼职别的职务,所以容易造成工作职责不清晰。有的学校特别是对在职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随意,将在职研究生管理作为高校一种经济产业。有的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指导,造成管理工作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高校提升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动力存在不足[2]。第三,有的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不科学,研究生培养过于追求数量,使得研究生的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一定的差距,造成研究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第四,有的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比较粗放,精细和创新性不足,将工作重心放在考试管理上。研究生在入学之后,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任务缺乏正确地认识,学生的学术科研热情比较低,研究成果不显著。第五,有的高校在于研究生教学管理上手段落后,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足,管理效率低下。学生难以有效地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

从当前的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来看,班级还是基础性的组织形式。对于研究生的教学管理还是围绕着班级来开展。对研究生实施班级管理模式,将是科学的、有效的,以班级管理对研究生开展教育管理,在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很多研究生班级使用的横向编班的教育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导师强化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更好地开展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第一,研究生的班级归属感比较缺乏。横向编班的教学管理方式,将让不同导师的研究生在同一个班级相处。每个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即使在同一个班级,研究生之间的交流都不多。第二,研究生班级内信息沟通缺乏。大家知道,本科生通常对辅导员的依赖性是很强的,但是研究生因为心智比较成熟,具有很强独立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即使在同一个研究生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具体情况也可能互不了解。第三,导师管理模式和班级管理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与班级相比,研究生和导师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但是导师忙于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只能对研究生的学习实施指导,很少有时间对研究生实施教育管理。即使导师想对研究生强化教育管理的时候,因为研究生和导师空闲时间的不匹配没法达到有效地实施,所以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将变得更加混乱,缺乏条理性。

三、提升研究上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注重推行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一体化的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指的是在高校中对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培养目标等事实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第一,高校要注重构建一体化的研究生管理队伍。由研究生院管理人员、研究生培养导师以及研究生辅导员组成的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综合体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强化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为高校研究生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第二,积极推动一体化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重点是抓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一体化的建设工作。高校要引导研究生转变思想认识,将输出看做重要的知识体系树立方式,引导研究生在科研中取得成就。第三,积极推动一体化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要积极打造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教学管理体系,扎实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不断提升研究生的专业学识和技能,促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提升,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3]。

(二)实施多元化融合管理模式

多元化融合管理模式,不僅要开展学科教学管理和课程考试管理等工作,要高度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综合技能,对研究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意志品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加大培养力度。虽然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但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在对学生情感熏陶以及意志培养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多元化融合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学校领导在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强化研究生教学管理中的人员队伍建设工作,特别要注重对研究生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不断提升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专业性。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多元化融合的校园环境氛围,将学校管理者、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价值作用,为学生发挥个人价值创造相应的平台,对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进行培养,对班级规模进行合理化地规模,促使老师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从而发挥出导师在研究生教学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压实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将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给充分地发挥出来[4]。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第2篇

强化试验基础建设,提升科研保障能力

一流的科学研究离不开一流的科学试验,一流的科学试验离不开一流的科学仪器。受资金、体制以及技术等历史及当前因素的制约,纤检机构的科技基础设施、试验仪器设备等普遍比较薄弱,与其他检测机构尤其是国际知名检验机构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的科研条件还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短板。为此,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竞争中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并持续强化试验基础建设,不断改善提升试验条件,以进一步提升科研保障能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否则,在试验手段这个重要环节上,我们就会轻易地输掉关键的一步。正是本着机构发展、科研先行、科研发展、装备先行的发展理念,我局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持续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并形成较为稳定的科技投入和科研基础条件改善投入正常增长机制,为科技工作的开展及各项科研任务的完成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仅2012年一年,我局就购置双臂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先进检验仪器设备77台(套),完成设备技术改造16台(套),实现仪器设备年投入同比增长12%,达1200余万元;并新建恒温恒湿实验室90余平方米、常规检测实验室210余平方米,改造仪器计量校准实验室100余平方米,全局的产品检验和科研试验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购置增添设备仪器的同时,我局还与福建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签署合作协议,加入福建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加强与福建省内其他科研机构间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合作,避免重大科研设备的重复购置和盲目引进,最大限度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积极增扩科研试验空间。

良好的科研试验条件,不仅为我局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关注,更有不少企业和机构向我局伸出橄榄枝,主动表达合作发展意向,我局也因此获得了一次次合作共进的发展提升机会。2012年,我局以福建总分第一的高分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质监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达标验收,被列入国家首批承检质量I类机构;同时还被福建省科技厅列入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负责筹建“福建省纺织产品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成为福建质监系统第二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纺织品功能性检测技术、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新型纤维定性和定量检测等方面的检测和技术研究工作。

深化运行平台建设,增强科研创新实力

科技纤检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一工作,需要良好仪器设备等科技基础条件的支撑,更需要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高效的运行平台,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作为实践探索,我局在科研运行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可以用“建站、搭台、促转化”7字来概括。

“建站”,即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011年,通过多方努力,我局建成福建省质监系统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和周翔院士两名纺织专家相继成为我局在聘院士,并多次亲临现场指导科研工作,为我局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其中,姚穆院士在2012年6月的现场指导过程中,还对我局提出了针对纺织产品有关仪器检测结果与实际使用情况可能存在的差异性问题和纺织品功能性检验方面进行前瞻性研究的建议,并表示将部分科研项目的研究检验工作安排在我局进行)。除两名院士外,东华大学于伟东教授、台湾逢甲大学郑国彬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胡军岩博士、法国必维检验集团上海申美检测公司高铭博士等知名专家也先后来我局开设科研讲座或进行科研工作交流,他们在传授丰富科研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信息的同时,也活跃了我局科研工作的学术氛围,专家工作站逐步发挥出了科研工作的引领带动作用。

“搭台”,即搭建基于科技条件资源信息化的数字资源平台和对外交流学习平台。我局与福建省图书馆合作开通“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业务,与福州大学图书馆签订科技查新协议,建立完备的标准信息资源库,并在原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新增有关数据集成、统计、分析以及国家专利申报直通功能,构建起完善的网络科研环境,丰富充实科研人员的科技资源和参考信息,保证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科学、准确、真实、有效,为日常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便捷、翔实、有力的科学数据和信息资源。与此同时,为建设与科研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我局还通过与东华大学联合开设工程硕士研究生班,设立研究生、大学生实践基地,定期举办科研专题指导讲座,开展局内外科研技术交流以及编制科研论文集等多种形式,为员工搭建起丰富多样的科研交流学习平台,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2012年,我局有16人考取在职研究生,3人在职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学位,14人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人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人受邀担任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入选国际纤维协会专家会员,队伍的专业技术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均得到了优化,基本形成了以中级职称和硕士学历为主的中青年专业科研人才队伍,整体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

“促转化”,即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研成果只有与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此,我局从科研工作起步开始,就将产品质量检测及相关检测技术、标准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以基础性研究解决日常检测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技术问题,不断强化科研工作与日常检测及企业生产的融合。如,2012年我局完成的“纺织品上染料迁移性能测试方法”和“涂层织物涂层牢固性检测方法及评价体系”两项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就是在借鉴国外先进测试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反复试验分别建立了染料迁移性能测试和涂层牢固评价测试两种质控体系,成功解决了企业普遍反映的纺织服装产品在生命周期内,染料由一处向另外一处迁移导致服装质量损失和贸易纠纷频发及涂层面料服装经常出现裂纹、脱胶等突出质量技术问题,其研究成果已在有关生产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并给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像“纺织品耐大气中氧化物色牢度测试方法研究”等项目,我局则是与企业联合开展进行或是在企业普遍提出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实施,目的是贴近企业和产业实际发展需求,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完善考评体系建设,激发科研工作活力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第3篇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一)选题目的

1、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和探讨,深化对公共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努力探求公共管理理论对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对中国政府政府职能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并提出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和建议。

3、系统检验自己参加经济管理在职研究生学习以后,在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方面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方向的研究能力。

(二)选题意义

1、对该课题的研究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2、研究该课题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解决当前最突出的经济和社会矛盾的迫切需要。

3、对该课题的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学术价值

1、研究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建设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体系,实现政府管理科学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民主化、标准化和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

2、丰富和完善我国在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加快推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四)研究现状

1、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步步完善,要求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外压力越来越大,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和报告也进入一个繁荣期。

2、“中国政府应尽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以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的一系列国际国内新情况。”这是目前国内外一直公认的观点。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是对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的兑现,也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显得尤其艰巨,当前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比较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政府是由“效率型”向“效能型”政府转变还是由“全能型”向“有限型”政府转变或者是由“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指令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3、目前学术界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职能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进行合理转变以及转变后的政府主要实现什么功能。

(五)个人准备

1、材料准备情况:搜集并阅读的论著主要有: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当代中国政府管理与社区治理丛书》、《转变政府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叶劲松:《转型期的地方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朱光磊《现代政府理论》;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邹伟《政府职能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张E,杨芸:《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探讨》;顾艳君《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政府职能定位》。

2、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关的文献来获得资料,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理论依据,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正确的对策、观点。

二、论文结构框架(主要观点)

前言(内容提要)

一、我国政府职能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我国政府职能的现状特点

1.以经济职能为重心

2.以经济和法律手段间接管理经济

3.政企分开

4.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作用

5.政府和社会相互协调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缺乏有效率的市场环境

2.依法行政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不高

3.政府职能履行效率低下

4.对市场秩序的监管不到位

5.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弱化、异化现象严重

(三)我国政府职能改革的必要性

1.政府职能改革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政府职能改革是我国有效防止和纠正“政府失灵”的需要

3.对国际风险承担能力较弱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观点及启示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国际先进经验

1.政府支持本国经济的方式发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变化

2.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

3.政策针对的范围发生变化

4.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向社会政策

5.各国政府可以利用国际资源解决国内问题

6.日益重视开放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

7.在政策执行方面国际合作日益重要

三、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和思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政府职能

1.转变观念

2.建立健全正确的政绩观评价标准

3.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4.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制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改进政府调节经济活动的方式

1.精干、高效有机结合,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务人员效率。

2.清理并大幅度减少政府行政性审批

(三)强化市场监督职能

1.加快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步伐

2.抓紧对具有自然垄断和公用事业特点的行业的改革、重组和规划。

3.按照速立统一、开放、公平竟争的国内市场的要求,大力整顿市场秩序

(四)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实现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主要观点: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政府职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在眉睫;政府是营造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我们必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政府职能的转变来带动和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三、论文写作安排(进程安排、待解决问题)

(一)进程安排

1.第一阶段

时间:2009年8月1日—9月12日

内容: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完成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

时间:2009年11月15日—2010年1月31日

内容:完成论文初稿

3.第三阶段

时间:2010年2月1日—4月15日

内容:论文修改定稿

4.第四阶段

时间:2010年4月16日—4月30日

内容:打印上缴论文

5、第五阶段

时间:2010年5月1日-----5月31日

内容:参加答辩

(二)待解决问题

1、该课题最新研究成果的搜集;

2、该课题研究对象最新转变进程;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大学英语;教学背景

在探究式英语教学的实现过程中,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前提工作,二是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至于如何实现探究式英语教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下文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成为知识研究的主体,有利于其学习兴趣的提高。其次:大学英语探究式学习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重视实践,探究式学习过程包括文章内容的探究,语言背景的了解和词汇的探究等方面,并且每个过程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其他学生进行结论的探讨,这样其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另外:探究式英语教学的作用明显,但是关于其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何实现探究式教学也是高校英语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话题。

2.探析式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主动研究和分析问题为前提,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探究式教学,英语教师应从教材的选择、教学背景的渗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好准备工作,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基础。

2.1探究式教学的准备工作

(1)教材的选择:要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英语教材的选择是关键。英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教材的选择应注重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所涉及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能力范围,并且能够适合多种教学模式。

(2)教学背景的渗透:深入了解语言环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有助于探究式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合理选择教材之后,应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使学生对语言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调查和研究,深入到社会中,通过查找资料和背景重现深化对语言环境的理解。在话题的选择上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这样有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提升,从而对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视频、书面资料,思维方式更加活跃,也能够将多种研究成果呈现在课堂上,实现了探究式学习的最终目的。

2.2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

(1)教材内容的探究: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是探究式学习的基础。限时阅读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教材分别进行泛读和细读,然后用英文叙述文章的大意。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实现对文章大意的正确把握。

(2)英语文章的探究式写作: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例,这一过程的探究旨在实现学生在规定实现内对讲授内容进行重新整理和总结。通常要求学生用写作的方式完成,然后进行分组交流和探讨,并由英语教师进行必要的评价。将探究结果进行公开,实现互相借鉴和共同进步。有助于促进其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语言能力。

(3)词汇和短句的探究:在理解文章大意之后,难免有一些词汇无法理解。这需要学生进一步将词汇以及短句作为探究对象,研究其结构、意义以及用法等。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及短句进行总结,然后分组或集中进行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互助,节约探究时间,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该为辅助和引导,而不是强制性的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或探究方式。对词汇的探究是高校实现探究式教学的重要过程之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对英语单词的背景、使用范围进行深入和基本的探究,实现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

3.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践,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文化背景的理解、文章大意的掌握和词汇的查阅和讨论都增强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实现了其自主学习,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查阅大量的视频和书籍等资料,丰富了其知识面。通过独立思考,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思维更加活跃。这样,通过长期的探究式学习,学生的进步效果明显。

4.总结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探究式教学方式已经成为高校重点研究和实施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我国,探究式学习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其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互换是关键;另外,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重点。实现高校探究式英语教学是教师以及相关工作者的责任,应得到高校英语教师的重视,并通过努力逐步实现探究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新余学院)

参考文献: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第5篇

组织传播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然而,在传播学逐步成为显学的今天,我国的组织传播研究仍然处于低迷阶段。以传播学经典的四大分支学科为关键词,分别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维普期刊网,可以发现,组织传播的研究文献远远少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见表1)。

回顾我国20多年组织传播的研究历程,我们大致经历了引进、形成和初步发展等三个不同阶段。

1988年至1999年为我国组织传播的引进期。以林瑞基在《深圳大学学报》发表的《组织传播及其效果》(1988)为标志,我国大陆第一次出现了“组织传播”这一研究概念。在这之前,组织传播仅在我国台湾地区传播学界产生影响。第一本组织传播著作是林瑞基于1991年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组织传播》。可惜的是,在此之后就很少看到林瑞基组织传播的研究文献发表。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论文还有彭凤仪的《论组织与组织传播》(1996),魏永征的《关于组织传播》(1997)等。与西方发展脉络相似的是,我国最早关注组织传播的并非传播学界的专家,而是管理学科、新闻学科的学者,他们发表的基本上是一些学科介绍性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对国外研究成果的转述,阐述了组织传播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此时的组织传播研究尚处于学术启蒙阶段。

2000年至2004年为我国组织传播的初步形成期。这阶段的重要成果是,华夏出版社出版了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凯瑟琳・米勒的《组织传播》(20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丹尼斯・K・姆贝的《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2000),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教军章与刘双合著的《组织传播》(2000),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国才的《组织传播理论与实务》(2002),这些著作的出版对组织传播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一阶段的研究文献主要有:《组织传播的研究模式及思考》(黄孝俊,2001),《组织传播中的“事件驱动”开发》(舒咏平,2003),《论组织传播的意义》(顾孝华,2003),《组织传播学的界定及其意义》(胡河宁,2004)《组织传播学的发展状况与体系构建》(胡河宁,2004),《诚信:组织管理与传播的伦理智慧》(胡河宁,2004),《组织传播两岸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胡河宁,2004)等等。

这个阶段除了文献发表数量上升之外,还表现在学者们的研究旨趣大多集中在对“组织传播”学术领域的界定、研究模式的探究、研究意义的深入思考、学科体系模式构建方面。学者们基本摆脱了早期对国外组织传播研究成果的简单转述,期望通过界定组织传播与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和组织行为学之间既联系又区别的关系,厘清组织传播在我国发展的脉络和方向,实现组织传播研究领域的一种突破。

2005年至今为我国组织传播的初步发展期。这期间数量增长趋势明显,共有35篇文献。这些论文试图在强调本土化意识的同时,也开始考虑研究范式的创新,以及体现学者个人的研究旨趣。如胡河宁的《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2005)和《组织传播符号的伦理意蕴》(2006),从哲学、符号学视角出发,运用文化阐释的研究范式,诠释组织中隐喻和符号对组织经验的共享与意义建构,透过对组织传播本质的诠释,深入探讨了传播对于组织的不可或缺性。《组织传播研究的方法与视角》(2007)和《组织传播研究的学术路径》(2007)这两篇文章则通过对组织传播国内发展的深度思考,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组织传播研究的建议。曾耀农、肖乃涛的《组织传播的审美特征》(2006)、刘京林的《论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中介作用-兼介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2007)等论文,通过言说分析的研究方法,为组织传播注入了活力。

这阶段的著作有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传播》(胡河宁,2006),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生使用的组织传播教材,作者在构建组织传播理论新体系的途径中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的《组织传播论》(顾孝华,2007),探讨了组织传播的若干理论问题,回顾了组织传播思想的演变过程,重点讨论了组织内部的下行、上行和非正式传播的特点。

组织传播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研究领域。因此,2005年之后应用型论文的大幅增长亦是此种趋势的有力佐证。一些学者从技术层面入手,探讨新科技影响下的组织传播建设。如顾伟泉的《网络环境下高校组织传播系统的构建》(2005)、《基于网络推拉技术模式的图书馆组织传播系统》(2005),程士安课题组的《数字化时代组织传播的新特征》(2007),王晨的《组织传播的新媒介技术运行分析》(2006)等都是结合了最新的数字科技,研究技术构建对组织传播的影响和促进。

在研究对象方面,不少文献将组织传播研究放到了具体的组织中,通过对各类社会组织传播行为实践活动的诠释,表现出组织传播的研究有了更多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如刘海波、陈晓霞的《试论学校教育的组织传播属性》(2006)、涂刚的《组织传播与班级管理》(2006)、周云倩的《组织传播视阈下的企业内刊现象》(2007)等等。复旦大学的谢静在《今传媒》杂志连续发表了《组织的决策过程与信息的传播和解释》(2007)、《组织传播与危机的预防和应对》(2007)等四篇文献,刘京林发表了《开放系统、负熵与界限沟通者》(2006)等论文,都是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解读,探讨在组织管理中信息沟通与传递,决策制定与修正等组织信息传播方式、方法、途径等,这些应用性研究文献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更加贴近了鲜活的组织传播实际。

通过对组织传播研究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到,随着各类组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影响日益深刻,学者们对组织传播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作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探索的一个特殊领域,组织传播理论经历了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等不同研究范式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发展到了21世纪信息社会的传播人范式阶段。组织传播也越来越为我国学者们所认识和关注,其学科发展脉络已渐然成形。然而,从总体上说,组织传播研究在我国仍然处于落后与徘徊状态。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我国组织传播研究还缺少能够致力于组织传播研究的专业力量,研究者普遍受到非专业背景与多学科知识结构等问题的困扰,学科建设目前还存在的许多空白导致众多理论问题模糊不清。与西方国家的组织传播研究相比较,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组织传播研究仍然是块有待耕耘的处女地,发展之途任重而道远。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第6篇

1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情况

1.1基本情况2010—2013年,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345项,获资助项目128项,资助金额7923万元,4年平均资助率37.1%,基金中标率屡创新高,2013年的中标率更是高达43.8%。

1.2各类项目分布情况分析本部资助项目大致可分为2类,一类是获资助数量较稳定、申请难度适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一般项目(面上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另一类是资助额度较大、申请难度高、所占比例较小的重点重大类特殊项目(优青、杰青、重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国际合作等)。2010—2013年本部面上项目共获批87项,占所有获批项目总数的70%,获得经费资助合计5065万元,占全部经费的63.9%,平均资助额度为58.2万元;青年项目获批总数为28项,占总项目数的21.9%,经费资助合计622万元,占全部经费的7.9%,平均资助额度为22.2万元(表2)。2010年以来,本部面上和青年基金获批数及项目占比基本趋于稳定。在此基础上申报基金策略,开始向稳抓常态项目,集中突破重点项目转换,项目申报类别逐渐呈现多样化态势。特殊项目,虽然不同年份波动较大,但总体来看,每年均获批3项左右,4年来累计获批13项,获资助经费合计2216万元,占全部经费比例的28%,这不仅大幅度提高本部科研经费资助额度,而且为长期的科学研究及大成果的产出建立有效保障和奠定充实基础(表3)。

2成果产出

2.1SCI情况2010—2013年本部共发表SCI论文243篇,其中影响因子5分以上论文75篇、10分以上33篇、20分以上9篇。经对所回收的128课题验收登记表进行统计分析,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SCI论文共计217篇,平均每项课题2.3篇(表4)。现今本部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论文数稳步上升,仅2013年10分以上的文章就多达9篇,这表明科学研究在的质量上得到显著提升。

2.2专利和获奖情况本部在积极申请研究项目,加快高水平论文产出同时,也十分注重研究成果转化。4年以来,共授权专利27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获得省部级奖项12项,其中省部级三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一等奖3项。4年来,每年获得基金资助项目数和金额稳步增加,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数也在逐年趋于稳定,高水平论文产出增多。然而承担的科研任务与国内顶尖院校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基金项目数学科之间存在明显不均衡,基金使用效率管理以及成果转化有待提高,大成果产出较少等。

3管理探讨

现阶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量及资助经费额度是衡量单位科研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提高科研基金申报的中标率,扭转当前科研工作者重科研、轻管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面临的难题,也是科研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工作。通过对近年本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申报工作和基金中标情况的分析,列举我单位几点基金管理措施,为探索科研管理新思路提供参考意见。

3.1制定基金申报方案打破申报人员格局每年11月份初,召开科室主任会议,对上一年度基金申报情况进行通报,同时启动并部署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协商制定实施计划,帮助广大科研人员熟知本年度NSFC基金申报程序,确定时间节点,明确各级责任人扩展申报者来源;打破以往主系列(助教、讲师、教授)科研人员为组成的单一格局,吸纳符合条件的辅系列科研工作人员、博士后、在职研究生,建立申报人员格局的新常态。针对从未申请过基金的科研人员,各科室必须制定“一对一”的帮带计划,签订帮带协议,落实奖励政策;同时对本单位符合申报条件的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摸底,设定符合申报人员基数,根据学科类别及人员职称属性制定相应指标数。

3.2吃透指南精神避免“合眼摸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指南》是当年基金申报工作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后期形式审查工作实施的标准。因此,在开展基金申报、撰写标书工作之前,以“吃透政策、把握实情、贯穿全年”为基本思路,积极组织科研助理、科技人员对指南中基金申报政策、资助计划尤其是较以往有所变动的内容进行专项培训,在充分了解指南要求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基金申报工作,避免盲目申请[4]。

3.3定期开展基金申报讲座和培训针对首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人员,邀请资深科研管理干部全面解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政策和方针,让申报人员充分了解科学基金设立的初衷、发展战略、政策改变,深入研究申请项目类别、资助内容、申报要求和申报注意事项等,全面梳理科研工作者符合申报的基金项目类别,列出清单,择优申报。邀请二审评委剖析标书撰写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题、摘要、立项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为标书撰写保驾护航。

3.4逐级论证保质量精挑细选出精品在申报过程中,实行科室,部内,外请同行专家三级把关;科室主任领衔团队对本科室申报标书进行细致讨论,逐项论证,提出意见,进行修改,使课题思路更加清晰明确。部内组织中标率高、获资助项目多的专家教授对本单位标书进行点评,和申请者面对面就撰写技巧和心得体会进行深入交流,让标书更具创新、更具亮点、更具说服力。外请专家对标书进行盲审初评,反馈意见,同时对个别创新性差,课题思路不清晰,低水平重复的课题予以取消申报资格,为切实提高项目中标率奠定坚实基础。

3.5统筹指导资源整合严把形式审查关单位汇总意见后,做最终梳理,加强资源整合,鼓励学科交叉,依靠学科优势,强化各学科和领域间的合作,对一些重点、重大项目进行联合申报,确保项目不出现撞车现象,提高项目中标概率。参照基金委要求,做最后形式审查,组织各科室科研助理进行形式审查培训,对标书进行各科室交叉审查,其中存在问题汇总后集中解答,确保标书在形式审查中顺利通过。

3.6赏罚分明规范管理充分调动科研积极性针对各学科类别及科室职责功能不同,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制定《基础医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将16个科室分为3类,实施科学管理(以科研为主、科研与教学并重、以教学为主),确保基金工作的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同时,该办法将基金申报和中标情况与科室及个人的立功授奖、科室主任任期考评、个人调职调级、职称评聘以及研究生招生等挂钩,最广泛地调动科室和各类科研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

3.7基金项目定期“查房”践行各期考核制度针对现今科研环境中“重前期申报、轻后续管理”的不良倾向,强化中标项目组织实施中的过程管理,规范从任务书编制、开题论证、中期检查和验收评估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每年年底进行年度检查,以及不定期的科研“查房”。以课题汇报形式,联合财务部门,对原始纪录本、科研经费使用、、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考评,以掌握课题进展情况,对遇到困难的课题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解决,保证课题顺利完成;在本年学校组织的中期检查中,27项课题中有20项被评为优秀。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战略视角;企业管理;项目管理模式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在拓宽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得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这就使得本身就有很多缺点和不足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前企业的实际管理要求,企业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解决当前所需的具备发展力、创新力和持久力的管理模式,因此以统筹规划为理念,基于战略性视角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的出现是顺应当前企业发展的必然之举。企业项目管理工作的产生,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前市场竞争体系以及经济变革体系的创新,这对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来说起到了导向作用。

一、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的概述

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简而言之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即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以项目及其资源为对象,在项目投资决策的开始到项目结束的这一段过程中,通过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进行整体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从而实现项目的要求和目标的方法体系,包括信息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和投资项目管理三种类型,以普遍性、目的性、独特性、集成性、创新性为其显著特征。在管理形式上主要通过设置项目管理的专门机构、项目专职的管理人、项目主管以及矩阵结构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综合整体的管理。项目管理的过程包括启动工作过程、计划工作过程、执行工作过程、控制工作过程和收尾工作过程五个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项目管理的推广,项目管理凭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自身的优势特点正以势不可挡的姿势和态度介入企业管理当中,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满足企业对经营理念科学化、管理手段系统化、管理水平智能化和管理模式一体化的要求。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项目管理模式提高了对人性化的重视和关注,注重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整体调控,进而逐渐变得完善和系统。但是同国外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相比,国内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仍然有着很多的不足,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企业对项目管理模式的相关应用主要停留在表面和基础的应用上,并没有将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模式之间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创新,使得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基础建设十分薄弱,从而造成项目管理模式在企业的推广中面临一系列的阻碍和各种问题,因此当前国内的企业发展模式前景并不明朗。

二、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的背景

(一)实践背景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对项目这个词缺乏整体的概念和认知,因而很多企业在实际的管理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员、专门的管理机构。员工在工作时并不是从整体大局出发进行考虑,而是主要从自己的当前工作出发进行安排,造成权责不明、职责混乱局面的发生;其次,从相关的理论出发,企业项目管理按理来说有着宏观调控的作用,但是国内企业在管理中往往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当中,基本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缺乏主动的规范预测的能力,从而造成在实际的管理中主要是对一些事情的一次性和临时性的应付活动。长此以往,会打乱企业的正常运行和管理,使得企业管理变得紊乱和混乱;最后,很多企业管理者因为缺乏对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的关注度以及对相关知识了解的不足,在完成一些项目过后并不会对此次项目过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积累,因而企业管理中一些常见的错误和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规避,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提升速度也变得非常缓慢。企业管理中这些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在一定方面表明我国企业在整体管理中缺乏整体观和发展意识,再加上创新意识思维的缺少,使得项目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企业项目管理到企业战略性项目管理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理论背景

国外对项目管理的研究最早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并在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中就已经有些研究成果,从而引起各个国家对项目管理的重视。随着项目管理相关研究的深入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推广,使得项目管理逐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落后的管理方式,开始向着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人们对“项目”这一内涵的丰富,使得项目从最开始的工程领域涉及到企业中的方方面面,因而企业项目管理的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扩充,涉及模糊数学、计算机科学、价值工程以及心理学等多学科的项目管理计划,多领域化成为企业项目管理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在项目管理中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避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等不良管理行为的出现,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开始被引进企业的管理当中。除了项目类型的企业,一些非企业型的相关组织也成为项目管理的重要使用者。

在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的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的双重影响下,企业战略项目管理呈现出“以人为本”的特征。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更加注重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激发企业员工的潜能,通过企业上下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使得企业管理在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基础下的管理体制中充满了人性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在企业战略项目管理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应用,促进企业战略性的长期发展。

三、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的系统模式

(一)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的内涵

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的提出是以一定的前提条件作为依托,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从企业的创立之初到企业的发展再到企业的繁荣壮大,企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会更加得以显现,因此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以及方针政策时就需要从企业的全局发展出发,将企业的各种事务和各种事情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使得项目管理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更加重要的是,企业项目管理作为一个创新的、新型的管理模式,应该在充分发挥其桥梁似的中介作用,为企业项目管理和企业的战略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合作点和平衡点,实现企业项目管理和企业的战略发展之间的有效融合,避免因矛盾和冲突阻碍企业发展情况的发生。企业战略项目管理主张从企业的高层人员到企业的基层员工都需要加入到企业的战略管理当中,以全方位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支持,以战略性的思想和项目管理的科学知识作为其理论指导,涉及管理思维、管理平台和集成系统等方面,来解决企业范围内的项目管理问题,使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的理念、方法等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二)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

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组织、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的目标、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的方法和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文化这五个方面。其中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目标是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的核心,只有当一个项目的目标进行了准确的、有效的定位才能为项目的后期工作提供方向指导。虽然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目标在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其他四个因素的有效支持和帮助,这五个方面是环环相扣、不可缺少的。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提高了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文化的重视,将企业文化贯穿到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模式的始终。

(三)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模式的功能

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模式的功能主要包括战略驱动功能、关联互动功能和决策支持功能。战略驱动功能指的是因为企业战略项目管理者在管理企业过程中可以从企业的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仔细的思考,从而确保了项目管理的指导思想同企业整体战略相一致。关联互动功能指的是企业的管理者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规划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各个部分和有效因素,从而全面掌握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决策支持功能是指该模式可以支持企业项目管理者综合利用相关领域知识分析推理项目管理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三种功能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只有当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模式的三种功能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企业的战略项目管理才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四、小结

在当前空前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背景之下,企业若要获得稳定的发展,就要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提高对企业管理的重视,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科学化、系统化和创新化。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模式系统结构以其最先进的战略视觉和管理理念使得管理措施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推行和实施,从而实现对经济体系发展的推动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庆.关于当前企业项目管理建设模式的探析[J].市场论坛,2004,(12).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范文第8篇

实习指导教师对整个生产实习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是否有所收获、收获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主要从实习单位和学院配备了指导教师,并且对其都有具体的要求。

(1)选拔优秀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作为实习基地指导教师。

(2)选派业务骨干开展教学法和教学技巧的培训和研讨,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习,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形成良好的梯队,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3)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实践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岗前培训,让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活动。

(4)认真编写实践教学计划、教案,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对指导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和考核,让实践教师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有充分的认识,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5)鼓励青年教师对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发表相关的论文,申请相关的课题,并把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践教学,改善实践教学的效果。

(6)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老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理论培训班。鼓励老师走出去,与同行交流,互相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二、生产实习的组织方式

由于实习经费有限,时间短,任务重,学生人数多,为了保证生产实习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新疆农业水利工程大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组织方式。

(一)集中实习方式通过学院统一组织,配车、安排住宿,按照实习计划已经设计好的实习路线,由若干名实习指导教师统一带队集中赴实习单位实习。集中实习是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这种组织方式,学生基本上每天上午都在会议室听相关专家的报告,往往结合直观、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信息量大的多媒体技术,介绍工程概况、施工、作用及运行管理,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实际生产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下午到工地参观,部分学生参加实际操作。

(二)分散实习方式在近几年扩招政策下,参加毕业实习的学生人数已达200多人,集中实习相当困难。因此,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采取了分散实习: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具体操作过程:学生通过教师、家长等社会关系,以推荐形式到较大的建管局、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实习。如新疆额尔齐斯河建设管理局、塔里木河建设管理局、新疆昌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葛洲坝新疆工程局、兵团建工集团等诸多单位进行实习。由于分散实习每个单位去实习的人数比较少,较集中实习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观摩学习和动手操作,如果实习单位能够安排专人对其进行指导,对其安排具体的工作任务,分散实习的学生将从具体的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分散实习的学生大部分联系的都是毕业后的意向单位,提前实习对他们今后的就业起到了良好的衔接作用,对于学校来讲在推荐学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的经费压力。为了保证分散实习学生的实习效果,学院对分散实习的学生也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力求使分散实习的整个过程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质量控制。

三、生产实习的考核方式

为了确保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除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外,还要特别强调对学生已完成实习内容的检查和考核。

1.实习过程的考核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让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担任实习小组的组长,协助带队教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态度,听讲、提问、讨论发言及记笔记情况及时地记录和检查。发现问题学生后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教育,确保整个实习过程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2.实习结果的考核

近年来,我院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实习答辩制度。实习答辩是生产实习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生产实习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每个工地至少1名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参加,学生每人给10分钟的答辩时间,通过学生陈述、评委质疑、学生回答、师生讨论等环节督促学生独立思考,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报告成绩及答辩成绩组成,能够比较全面的评价学生实习的效果。

四、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问题

1.生产实习点多面广、跨度大

农业水利工程的实习由于实习内容往往涉及到水库枢纽、渠首、渠道、灌区等,实习地点不是一点,而是一个面,所以实习地点就不能固定在一个地方,流动性比较大;其次虽然近年来新疆的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实习地点往往在乡镇一级的单位。但目前在县城、乡镇要找到同时容纳200多人,价格适宜的宾馆比较困难,往往需要将学生安排在几个宾馆,管理非常不方便。

2.实习单位接纳能力严重不足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连年扩招,特别是新疆农业大学的农业水利工程作为热门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面对每年200多人次的生产实习,在新疆能够同时接纳这么学生实习的单位还是寥寥无几。不像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等工程在施工前就已经考虑了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因为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新疆的水利工程在建设前没有考虑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接待几十人还可以,但是上百人次的接待就显得非常吃力。

3.实习经费投入不足

校外生产实习需要很大的花费,包括实习费、住宿费、交通费、讲课费等。学校本身由于经费问题很难为实习单位配套足够的经费,实习单位往往会因为承接实习活动而自己贴钱,因此对于接待大学生生产实习这样“既费时,又无利”的工作,很多实现单位就无积极性可言,多数采取的是能免就免的态度,使得学校在取得实习单位配合方面难度很大。

(二)解决措施

1.集中住宿,连片实习新疆地域辽阔,再加之农业水利工程生产实习“面状分布”的特点,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师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了“集中住宿,连片实习”的方法来减少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在对新疆典型水利工程分布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筛选,选择了北疆玛纳斯河流域和呼图壁河流域两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生产实习。上述的两个流域是全疆灌区管理的典型示范区,在该流域既有丰富的地形和水库、渠首、电站等水工建筑物,又集中了各种灌水方法和灌溉制度,而且各种新设备、新工艺均有应用。最近几年的实习我们都以玛纳斯县为中心(住宿)、每天驱车去东面的呼图壁县和西面的石河子,最远的地方距离住宿地点100公里左右,能够实现早晨出发,晚上回来,非常方便,学生和带队教师均对此种实习方式表示满意。

2.调整实习方式针

对200人庞大的实习队伍,住宿和参观难度均较大,我们对集中实习又采取了分批的方法。将实习的学生分为5~6个实习分队,每队30~40人,配备1~2名指导教师,这样就比较容易地解决住宿和实习问题。实习期间,实习分队奔赴不同的实习地点,这样就缓解了实习单位的接受能力,一个单位去30~40人,再分几个小组进行实习,组织起来相对容易,而且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规定的实习时间内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任务。

3.积极推进校企共建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教研室通过积极的努力,已经和5个水利单位签订实践教育基地,加强了与企业的联合,逐步实行“订单式”培养,增加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对培训的学生,合作单位可以先进行招聘。每年假期,学校均会选派相关专家和优秀教师到合作单位进行讲学,帮助合作单位对基层干部、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不断地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对合作单位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经费。

此外,学校还鼓励和支持合作单位中业务骨干攻读我校的在职研究生,对企业攻读学位和进修的骨干人员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其专门制定教学大纲,毕业论文完全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来撰写。在校企共建的过程中,对于从生产一线发现的问题,由学校教师和基层的工作人员共同解决,积极申报和完成科研项目。这样既增加了高校教师研究课题,也解决了企业缺少专业研究人员的矛盾,使高校人才优势和企业的平台优势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二者实现了共赢。经过若干年的积极探索,合作单位对学校的态度经过了抵触—认可—欢迎的思想转化过程,校企合作逐步走向快速、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