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心灵 艺术世界 美术教育

儿童美术是儿童精神自由中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满足儿童在生长时绘画需求,为儿童在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儿童美术教育逐渐朝着成人化的形式发展下,忽视了儿童心灵的价值,违背儿童天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走进儿童心灵艺的艺术世界,开展全新的美术教育活动,并向儿童传递真善美,而儿童在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走进儿童心灵美术教育概述

艺术源自于生活,将儿童的实际生活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儿童的心灵转变成艺术,塑造出全新的智慧的世界,打开儿童心灵智慧的金钥匙。儿童美术主要指儿童通过美术向外界传达自己的精神世界。儿童心灵是儿童在刚出生时赋予的自然本性和天赋,这种心灵整个社会中最为宝贵的一种属性,同时也是人们最初的自然本真状态。走进儿童心灵的艺术世界,可以通过美术向儿童传递社会中的真善美,让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保留住初心,向儿童传递真、善、美的体现,这种绘画模式可以有效的帮助儿童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个性,以它本身的纯真、质朴给人以烈的冲击,将美术艺术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

(一)儿童心灵艺术世界是儿童绘画观察的出发点

儿童心灵充满天真烂漫,儿童严重的世界是新奇的,他们在观看任何事物时都有着一定的新鲜感,不管是多么平凡的事物,都有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比如说,儿童在户外玩耍时观看蚂蚁搬家、鸟儿打架等都会注入全部的经历与热情进行观看,并将其与美术相结合,形成一幅全系的美术艺术作品。因此,在对儿童进行善的陶冶之时,还要有意识地传输道德规范,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向儿童传递真、善、美。

(二)儿童心灵艺术世界是儿童绘画情感的源泉

儿童心灵是非常纯真敏感的,在实际绘画期间常常会受到外界的环境的影响,儿童在绘画过程中要拥有比成人还要珍贵的情感世界,而正是这一特点才能将美术作品的真正意义体现出来。虽然说儿童的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感情、情绪都会通过表情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他们在绘画过程中会清晰的将自己的感情、情绪、感受通过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人们了解自己心中的真正含义。

(三)儿童心灵艺术世界可以构筑儿童绘画的创造力

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心智不完善在绘画过程中对于作品的体形、结构、空间等方面都缺乏着完整的理解,很难将作品中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因此,在开展儿童美术教育时应该根据儿童自身的发展水平、感知能力、情感态度现状进行绘画,对于一些不了解的因素的来说可以通过一些抽象的符号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

二、走进儿童心灵的艺术世界提升美术教育的价值

(一)激发儿童的创作兴趣,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

走进儿童心灵艺术意识可以有效的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创作兴趣,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因此,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应该走进儿童的艺术世界,回归儿童心灵,并积极组织儿童参加美术活动,让儿童亲自去感觉美术的真正含义。同时,教师在还应该为儿童举办一些绘画活动,而儿童在接下来的绘画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儿童的绘画情感。另外,教师在教学期间还要向儿童展示出一些优美的画卷,并以直观的形式将社会的本质展现出来,加深儿童在世界、社会的认知,感受到社会中的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正确标准,对儿童的人生进行启迪,向儿童传递真、善、美。

(二)有助于儿童自我表达,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

虽然说儿童的年龄较小,但是儿童却有着较强的自我表达欲望,儿童在参加美术活动时可以将自我想表达的含义体现出来,从而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为儿童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绘画空间,让儿童随着自己心里所想进行绘画,大胆的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提高儿童美术教育的质量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求逐渐提升,教师不仅要拥有超高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要拥有超高的教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教学工作。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加强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并将美术作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走进儿童心灵艺术世界用美术传递真善美

(一)珍视童心,崇尚真爱

教师在开展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时,应该做到呵护儿童、爱护儿童、关怀儿童,并走进儿童的心灵艺术世界,向儿童传递真善美。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在绘画过程中常常会将作品通过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常常将一些不相干的作品进行同时展示,这时,教师就应该保护儿童这种朴树的出原创特点,积极鼓励儿童进行创作,增强儿童在绘画时的自信心,激发儿童绘画积极性,通过优美的语言评价儿童作品,向儿童传递真善美。

(二)依归童心,张扬个性

儿童绘画有着较高的纯真特点,并具有超强的创作力,可以有效的将儿童自由心灵特点体现出来,激发儿童在创作过程中的热情与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期间还应该选择与真实社会有关的内容,并加强儿童对其的认知,从而培养儿童法创作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期间还应该为儿童提供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主题,并通过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进行创作,将作品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陶冶学生情操,走进儿童心灵的艺术世界,用美术传递真善美。教师还应该尊重儿童自身的绘画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更好的发展下去。

四、结语

儿童心灵在整个美术创作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将儿童心理最真实的情感艺术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滋养儿童心灵,实现儿童自我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涧.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04).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绘本;学前教育;应用;推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读物也越来越多样,这既丰富了幼儿家长的选择,又给家长选择合理的读物带来了一定难题。绘本具有多元价值,既重视图文的内在联系,强调统一性,又能够通过图画很好地诠释寓意丰富的故事。因而不仅能够为学龄前幼儿带来轻松愉悦的体验,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塑造良好的品格,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当前,幼儿教育的时尚宠儿就是绘本教学,这源自于绘本自身的教学便捷性,目前绘本的价值和魅力已经深入人心。陶行知曾经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1 绘本概述

1.1 绘本的概念

绘本又被称为“图画书”,是以绘画为主,并辅以少量文字的书籍,主要适用于幼儿。近年来,绘本逐渐成为儿童阅读的热门书籍,它与一般的故事书或连环画有所区别,其更重视图文内在联系,[1]即绘本从文字讲述故事、图画暗示故事以及图文结合讲述故事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并给读者以启迪。也正是因为绘本将生动的文字与精致的绘画紧密结合,通过读者的阅读互动,使其成为一种图文并茂的儿童文学作品,并盛行于学前教育领域。

1.2 绘本的特点

第一,在题材上具有生活性。绘本内容取材于生活,在题材上具有生活性与接近性。绘本故事从时代视角下儿童的生活出发,描绘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习惯与人文风俗。此外,绘本的内容紧扣儿童生活,既生动形象又十分亲切。日常生活中吃饭、散步、生病、睡觉,或是出行、环保常识等都是绘本的常见内容,这些鲜活的生活事件让学前儿童既阅读了故事,又能带来基础的思考与启迪,深受儿童与家长的喜爱。

第二,在创作手法上注重生命性。在创作手法上,绘本注重事物的生命性。或是花草植物、江湖流水,抑或是桌椅物品,在绘本中都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从事物的个体生命到精神层面的抽象生命,都能增添绘本的生命力。他们的善或恶、美与瑕、喜或悲,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功利与俗痞,在绘本的世界,事物除了有生命外,还有生活最本真的淳朴,传递着和谐共生、相亲相爱的诉求。注重绘本表达的生命性,既有利于开拓儿童的思维,还能让其保持纯真的本性,具有教育意义。

第三,在儿童观上具有一致性。不同绘本作者传递的思想有所差异,但绘本作者在儿童观上具有一致性,即绘本作者对儿童人性的认识具有一致性。绘本作者通过绘本内容描绘社会众生的不同面貌,并传递善恶、正误等信息,逐步让儿童了解社会,并树立价值观。但传递的价值观不关乎民族、国籍,作者都会传递出一致的观念,那就是爱。在绘本里,儿童拥有纯净的思想,应当传递善良与美好,因而爱是重要的存在,这也是绘本作者的默契。

第四,在功能上具备多元性。绘本是学期儿童读物,对培养儿童的思维、思想等具有重要意义。绘本的内容通常以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为主,不仅教导儿童善待他人,也有儿童学习自我保护的内容。在儿童心理启发上,绘本注重提升儿童认知力与想象力,并强调社会启迪性,让儿童逐渐构建出自己的思维世界。其次,绘本还注重培养儿童在感知美与探究美上的审美能力,有利于促进儿童审美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2 绘本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2.1 绘本的应用现状

绘本作品纷繁众多,目前主要有五种类型,即亲子类、友谊类、生命教育类、两性教育类和情绪调节类。[2]亲子类绘本旨在让幼儿感受到亲人与家庭带给自己的温暖,多被当做亲子阅读书籍直接用在幼儿家庭中;友谊类绘本是让幼儿知道友情的重要性,使其能够珍惜友情,和他人友好相处,多用在幼儿平常生活当中;生命教育类绘本分为“生命成长”与“死亡”两大主题,有利于幼儿正确面对生命成长与死亡,学会珍惜生命,也被应用于幼儿生活当中;两性教育类绘本通常是用以解答幼儿疑惑或好奇的两性问题,并告知幼儿如何处理性骚扰困扰,当前运用范围较小,人数较少;情绪调节类绘本多用来引导幼儿合理调节不良情绪,使其能够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做到不乱发脾气,一般用于幼儿出现情绪失控现象的时候。

在选择绘本的时候,家长不仅会考虑幼儿的阅读内容取向,往往还会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角度出发进行考量,所以,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适合的绘本不同。接下来笔者将以年龄为依据,对绘本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当幼儿处于3岁以下时,使用的绘本大多图像简单、背景单一、色彩明亮,其中的句子十分简短,并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另外也有部分幼儿是阅读无字书。其次,当幼儿年龄为3~5岁时,选用较多的绘本同样具有色彩鲜艳、清晰优美的特点,不过图书中有一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语句重复的故事,而且基本要做到一幅图配一个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再者,当幼儿在4~5岁时,通常是阅读那些情节连贯、图文并茂的绘本,其故事类型也较丰富,如科学故事、成语故事、品德培养故事和童话故事等。[3]最后,当幼儿到5~6岁时,阅读绘本有一定过渡性,先选用篇幅较短、情节较短的故事,然后慢慢选择故事较复杂、情节较长的故事,先看单页图画,然后再慢慢变成连环画,如幻想类、传记类、智力类和科学类图书,有利于激发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4]

2.2 绘本的应用价值

首先,绘本用于学前教育有利于增强幼儿语言理解能力。有关心理学家指出,当儿童年龄接近3岁时,会形成对字词句的初步印象,并能够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去尝试理解故事的意思。[5]绘本能够通过生动的图画和贴切的文字帮助幼儿建立形象思维,使其可以认识到零碎的形象、动作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完整意义。久而久之,幼儿便能够将这种丰富的体验或是经验置换成语言,并用词语、句子等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达自我,从而可以推动、帮助幼儿强化自身语言经验,有利于幼儿日后更顺利地接受、使用语言。

其次,绘本用于学前教育有利于提升幼儿前阅读能力。在幼儿进入小学课堂之前,培养阅读的态度、知识以及技能被认为是前阅读能力。研究表明,在幼儿2岁左右时,有将近50%的言语能力都源自图画书阅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幼儿母亲会在讲图画书故事的时候,使用类似提问的指导。由此不难看出,绘本对培养儿童前阅读能力有较大积极作用,且亲子共读是增强阅读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再者,绘本用于学前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词汇可以说是幼儿表达语言的重要基础,绘本作品中的图画故事能够为幼儿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重复阅读还能加深幼儿的印象和记忆,从而有利于幼儿扩大词汇量。同时,部分无字、少字绘本则能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幼儿自己运用词汇填补语言空白区,增强幼儿创编和表达的能力。从而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词汇的积极性,有利于幼儿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度。

3 绘本在学前教育中的推广建议

3.1 图书馆、书店等要加大绘本阅读推广力度

例如,图书馆和书店可以增加幼儿绘本数量,并创建幼儿绘本的专区或专柜,定期或不定期推出绘本优惠促销活动、推介活动。从而创造更多购买绘本、阅读绘本的契机,使得绘本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使幼儿能够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3.2 幼儿园要积极引入绘本开展阅读教学

例如,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层次、心理特征等因素,循序渐进地将优秀、适合幼儿学习的绘本引入阅读教学课堂。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师可以尝试组织幼儿参加绘本创作活动,并引导、帮助幼儿将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创作成绘本。从而有利于幼儿用心观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集中注意力,提高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3 家长要增强亲子阅读的认识,理性选择,积极参与

增强亲子阅读的认识,理性选择,积极参与,这要求家长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亲子阅读及绘本对亲子阅读的重要作用,适时为幼儿购买优秀的绘本读物,不盲目跟风,理性地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符合幼儿阅读需求和发展发展的绘本。同时,家长要加强亲子阅读,积极参与到幼儿绘本阅读中去,并选择大声朗读、阅读指导等适宜方法,引导、帮助幼儿养成阅读绘本的习惯,从而更好地培养幼儿思想品格,提高幼儿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4 我国绘本创作家应当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努力创作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绘本作品

例如,绘本创作者可以在保证绘本色彩鲜艳、具有视觉美的基础上,在绘本内容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和理念,并尽可能使之更贴近幼儿的心理与生活,以便绘本更符合我国幼儿的需求,能更好地发挥绘本应有的价值与作用。[6]

4 结语

作为一种幼儿阅读图画书,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书籍,但它并不是简单的有插图的连环画或故事书,其主要内容是绘画,中间穿插有少量辅、解说性文字,即使删除掉文字部分,幼儿也能理解绘画故事的意思。正因为如此,绘本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幼儿的阅读需求,为其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还可以通过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故事,有效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提升其审美、理解能力,促使其养成积极、良好的道德品格。

参考文献:

[1] 刘倩颖,胡彩云.绘本促进儿童发展的研究述评[J].成功(教育),2013(23).

[2] 李春光.试论“绘本”对幼儿发展的价值[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8):10-12.

[3] 李梦婷.浅析学前儿童绘本阅读教育[J].科技视界,2014(9):231.

[4] 张丽,王东文.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的实践探索――以西安图书馆为例[J].当代图书馆,2014(2):56-59.

[5] 陈晓艳.绘本赏析的维度建构[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4-77.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3篇

1.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特征

代代相传,师徒相授,使得师父的技艺、手法、心得以及经验可以通过徒弟传承下去,徒弟的创作风格也受到师父的直接影响,其中家族美术教育的传统尤为明显,如东晋王羲之与王献之,南朝陆探微与陆宏肃,唐代阎毗与阎立本等。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体现出了艺术家的不同思想情感,艺术创作的题材、形式、风格等都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因其继承和创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演变和发展,对技艺传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代师徒教育的“从师”也可以理解为“从众师”而自成一家,即转益多师,这也是中国美术教育的优良传统。由此可见,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具有亲师合一、艺随世移、通变创新等特点。

2.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画法、画技、画理的传授,这些内容主要来自师父的个人经验以及一些绘画论著,绘画论著主要记述的是前代画家的经验和心得,内容包括画理、画技、品鉴三大部分。在以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为主的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绘画论著对于掌握中国绘画的技巧、领悟中国绘画的审美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如果缺乏传统绘画理论的指导,代之以西方绘画理论,势必造成国画的变味。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具有注重临摹的特点。临摹也是学习传统中国绘画的主要途径,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掌握中国绘画的表现模式,融入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看待自然、表现自然。这突出了传统中国绘画的意象性、继承性以及程式性等特点。与西方古典绘画不同的是,传统中国绘画在学习上首先要掌握在纸绢上用笔、用墨、施色等基本方法和程式,中国绘画讲究的是“功夫”。因此,以临摹作为主要教学方式有其合理性。

3.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评价与借鉴

诚然,与学校制相比,师徒制有自身的局限和缺陷,但是,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其蕴含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教育模式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中国绘画的理论与技法,不能忽视传统的绘画理论;其次,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这既是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其主要优势。在该模式下,师父不仅传授徒弟绘画技法,更重要的是以自身高尚的学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此外,还有因材施教的问题,中国绘画强调灵性与悟性,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今,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借鉴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中的精华部分,改变一些家长和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中国绘画中的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

二、结语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绘画课;文化学习

Elementary school art class is not painting lessons, but a cultural learning

Zhang Qin-hui

【Abstract】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culture, closely linked to the social life is a humanistic education, a quality education builds, rather than a mere training skills and techniques, but also can not be regarded as aThe door painting lessons, but rather as a cultural learning.

【Key words】Elementary school art class; Painting lessons; Cultural learning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被列入了教育方针,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农村小学的课堂主角中除了语文、数学、科学、品社外,音体美也成了主角。但事实却不容乐观,因为美术课简化成了绘画课。美术课上总是只有一支笔和一张纸,老师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不容有“另类”,考核时也只是按一课时一幅画来计算并评判合格与否。这种教学模式和考核制度让美术课没有了血肉,甚至连骨架也是残缺不全的。这种现象的产生在警醒着所有的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认识小学美术课。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艺术。原始社会早起的石制生产工具被称作原始美术或原始造型艺术,其中物化着人类的智慧和才能,体现着人的意志和愿望,包含着艺术活动的因素,同时孕育着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胚胎。旧石器时期山顶洞人的饰品被称作最早的美术遗物。欧洲的洞穴壁画画的是各种动物及当时一些生活场景。法国罗塞尔出土的美术作品《手持牛角的妇女》表现的是原始宗教仪式中的妇女形象……可见,美术不单是绘画,它有多种形态,它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它是一种文化。

美术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刻、绘画与工艺美术(包括装饰品等)、文学、音乐、舞蹈(后三者为动态美术)。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一目了然,绘画只是美术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美术课不能只是绘画课。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所谓的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各种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热独特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他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艺术形象的一切事物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他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你,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今天,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素质教育被放在重要位置上,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美术教育应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起到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

美术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美术课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给美术课划分了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价”、“综合·探索”。小学美术课应该按照这个《课标》来贯彻与执行,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说说、创作、策划、表演、展示等方法,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小学美术课一定不能单一的上成绘画课;无论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学校领导对美术教师的评价不能以有几幅作品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应该从学科特点出发,综合地域特点和学校条件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的、具有导向性的、多元化评价,以此来丰满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让农村小学美术课在素质教育中确实的、充分的发挥它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5篇

一、绘本在早期阅读中的误区

(一)把绘本当成“死”教材

绘本现今已被运用到幼儿园教学的五大领域中,很多教师都在积极挖掘绘本的教学价值、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但往往事与愿违:首先,内在价值不能体现。一味地将绘本以教学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不是让幼儿以自己的眼光去探索和思考,会让绘本阅读仅仅成为看图说话活动,使得绘本失去了原有的内在价值;其次,教学目标难以把握。绘本的价值不是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概括出来的,而是幼儿在反复阅读中受益匪浅。优秀的绘本可以给人无尽的启发,特定的教学目标是难以把握的;再次,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绘本教学活动大致为:教学导入理解绘本内容欣赏讲述,整个活动过程比较枯燥无味,容易使绘本丧失原有的趣味与吸引力。把绘本当作“死”教材来使用,赋予它特定的教学目标只会限制绘本无限的想象空间价值。

(二)不恰当的提问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认为:让幼儿厌烦看书的主要原因是成人在幼儿阅读后立即抛出不恰当的提问。这种不恰当的提问带来的负面影响有:1.打断孩子的思考与欣赏。教师的提问无疑是造成孩子在课堂上紧张的因素之一。当孩子在欣赏、体会绘本的美与趣味时,教师突然抛出的问题使幼儿陷入一种紧张状态,原有的思绪和欣赏都会被打断,再进行下去时,幼儿已经不能再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故事中了。2.追求预设答案。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心中必定会有预设的答案,当幼儿回答到预设的答案时便表扬鼓励,而面对其他答案则是敷衍回应或是不予理会,这显然违反了绘本持有的开放阅读的理念。3.儿童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的提问往往是以成人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且先入为主地要求幼儿接受这种价值取向。教师们总想通过提问使幼儿明白一些道理,获得一些知识,却忽视了幼儿内在的精神需求,这是不利于幼儿独立思考与探索的。

(三)放任孩子自己阅读

早期阅读是指0~6岁的学前儿童通过图像、色彩、符号、线条、文字及成人形象解读,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认知活动,因此,它是一个集观察、记忆、思维等多种认知方式为一体的综合活动。我们认为绘本阅读的最好方式是亲子阅读,也就是说,是需要成人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讲读给幼儿听的。在此过程中,启发幼儿围绕主题展开交流讨论,激发幼儿表达欲望,从而共同完成对绘本的解读。在生活中,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有阅读能力,不需要自己的讲解;有的认为绘本没有文字,没有讲解的必要;还有的父母认为应留给孩子独立阅读的空间,便于他们自己思考等。然而,这些放任孩子自己阅读的做法对于早期阅读都是不利的。首先,学龄前的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父母的陪伴能够让幼儿得到安全、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其次,成人的讲解是对绘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尤其是没有文字的绘本,如果没有成人的讲解,一些隐含的含义不易于被幼儿发现,幼儿很可能自己翻一遍就不感兴趣了,浪费了优秀绘本的宝贵资源;最后,相对于幼儿独立阅读,成人与幼儿的交流过程,也是一个亲子互动的过程,通过亲子之间有教育目的或充满童趣的对话,对于发展幼儿语言、增强亲子关系、加强家庭教育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方式。

(四)权威专家导读

绘本的流行,不仅受到教师和家庭的青睐,也受到很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很多绘本的封面都赫然写着某著名专家或学者的权威导读。然而专家的导读仅仅是对绘本的一种解读,并不能代表所有读者的想法。另外,专家的导读通常具有某种教育意义,试图从绘本里提炼出一种教育思想传达给幼儿,按照这样一种教育思路读下去,绘本的意义就会受到限制,其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际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面对绘本这种开放性的读物时,我们可以有一百种的想法、一百种思考,一百种与幼儿交流的方式,不应拘泥于条条框框,盲目跟风专家意见,而是以孩子的感受为主,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孩子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因为儿童会有一百种语言来告诉你绘本的秘密。这样,绘本才能起到促进幼儿想象与创造的作用,绘本的价值与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化。

二、绘本在早期阅读中的思考

(一)以开放性的理念去阅读绘本

在绘本阅读中,首要是理念的改变。绘本是文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在内容上,与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紧密相连,题材广阔,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设计上,糅合了文学、诗歌、绘画、摄影、电影、漫画、平面设计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带给人美的熏陶,由此可见绘本具有综合性与多元性、开放性与创造性。有研究者称,绘本不仅是大人小孩可以同乐,而且人们从中获取的东西是难以计数的。换言之,绘本的价值远非文字语言可以描述的。当我们把绘本当成教材,强加给其一些教育意义的时候,就已经违背了绘本开放性的本质和创作初衷,是一种把绘本当作工具,当作教育材料而不是艺术作品的狭隘观点。在阅读中,我们应做到:更新理念,以开放的理念去阅读绘本,允许并接纳不同的意见;不过分重视绘本的工具性,以开放的态度去解读绘本,关注绘本的精神感染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绘本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使之成为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最好载体。

(二)以幼儿为本的视角去阅读绘本

在绘本阅读中,其次是要改变固有的角。绘本是基于儿童视角,表现人类对童年生活的诉求,守护美好童心的愿望。可见,具有儿童性极为重要。作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早期阅读活动,教师的提问有助于帮助幼儿理解绘本内容。在提问时,教师应做到:提问前,教师需要给予幼儿充分阅读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不以不恰当的提打断幼儿阅读。提问时,教师应以幼儿的视角去思考怎样诠释绘本,将话语权交给幼儿,不追求统一答案,关注孩子的个性化表达,给予孩子想说敢说的机会。提问后,积极进行总结,升华绘本内在意义,不仅能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绘本,还可以合理引导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绘本阅读不是以教师为主演绎的一节教学活动,而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导向,带领幼儿体验画面美、语言美的精神之旅。因此,只有回归幼儿本位,才能真正满足到幼儿的精神需求,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绘本阅读的主人。

(三)以亲子陪伴的方式去阅读绘本

我们认为幼儿在阅读绘本时的最好状态是自发阅读,自发探索,达到与绘本交流、游戏的目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排斥成人的指导。成人与幼儿的共同参与十分必要,不仅是对幼儿的心理安慰,更是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重视亲子陪伴的阅读方式。在亲子阅读中,应做到创设温馨的氛围。家长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与孩子进行愉快的交流,可以有效调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绘本画面的丰富、色彩的鲜明、语言的有趣。孩子一旦对绘本产生兴趣,就会不断与家长进行交流,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与幼儿共同阅读的过程,家长在陪伴幼儿阅读的过程中,要重视与幼儿的愉悦互动。幼儿与成人的阅读不同,当幼儿有了愉快的心理体验后,会对一个绘本产生兴趣,并且要求父母反复阅读,而每一次的阅读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想法,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进步。

(四)以相信孩子的态度去阅读绘本

在绘本阅读中,最关键的还是要相信孩子。成人之所以会对孩子进行种种干预,归根结底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不相信孩子能够读懂绘本,所以才有了专家对绘本的导读,父母老师按照此种思想进行指导。事实上,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用儿童的视角去解读绘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绘本,得到的就是与成人不同的世界。国际青少年读书联盟创始人叶拉・莱普曼夫人认为:“那些美丽的图画书,总是长在最矮小的树枝上,再小的孩子,只要一伸手就能够到他们。”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绘本在早期阅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孩子的能力,他们眼中看到的就是绘本里描绘的,他们思考的就是绘本里所表达的,因为绘本就是长在矮小树枝上的美丽图书,对孩子而言,高度刚刚好。

参考文献:

[1]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M].台北:格林文化事业有限股份公司,2006:12.

[2]夏婷.绘本教学的有效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2).

[3]陈晓艳.绘本认识浅谈[J].陕西教育(高教),2015(1).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6篇

关键词:阅读;绘本;问题;对策

绘本,英文称Picture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它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是新时代出现的新产物,由高品位的文学和艺术交织出的一种新的图书品种。因其图文并茂、充满情趣,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家庭的首选儿童读物,被称为“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幼儿人生的第一本书”,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独特和不可

替代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利用图画、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一、当前绘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素质不过关,对绘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它的灵魂在图画,在绘本中图画不再是文字的点缀,图画的艺术性、趣味性、连贯性才是图书的命脉,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只用绘画来讲故事。这就要求在绘本教学中,要以画面的观察和理解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开放的趣味和情感体验为主要教学内容。但由于绘本是近年出现的新生事物,部分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对绘本的特性认识不足,把它等同于一般的“小人书”或卡通图书,在绘本教学中墨守成规,还停留在看图说话、识字辅助的阶段。

2.绘本选材不精,对绘本阅读的层次性把握不足

好的绘本是绘本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不是所有的绘本教材都适合集体教学。比如,现在很多幼儿绘本来自国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内容并不适合中国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智力发展和心理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阅读读物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

同。就幼儿个体来说,绘本阅读的兴趣也存在差异。

3.忽视幼儿主体,对绘本阅读的互动性体现不足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手里拿着一本“巨大的图画书”,一边翻页,一边有序地提问、讲读,帮助幼儿理解图画书的内容和图书中隐含的哲理。幼儿就在教师一步步明确的引导下,根据教师的问题、环节探讨,成功的理解故事的内容。

4.课件运用缺乏或不当,对绘本阅读的辅手段配合不足

在电脑、手机无处不在的新媒体时代,幼儿往往喜欢动画、声音结合的故事或视频,而对于平面的无声的绘本、图书相对不感兴趣。

二、提高幼儿绘本阅读质量的几点对策

1.强化教师培训,确立正确理念

绘本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针对当前国内缺乏绘本阅读教育的正确理念和相关的教育服务和产品开发、幼儿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也有待提升的状况,要加强对教师开展绘本阅读教育的相关培训,大力推广绘本教育,积极帮助教师学会挖掘绘本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走有园所特色的绘本教学之路。

2.尊重个性差异,科学选择绘本

为幼儿选择什么样的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阅读走

向。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绘本时既要充分考虑年龄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以顺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审美心理,还要充分考虑绘本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层次性,绘本内容很多,有讲爱的体验的、讲科学智慧的、讲生命尊严的、讲自我认同的、讲勇敢坚强的、讲自然环境的、讲幽默搞笑的故事等。教师要尽可能选择涵盖幼儿生活成长方方面面各种内容的绘本,有次序、有规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幼儿获得多元的知识与多元的情感经验。

3.突出幼儿主体,激活教学氛围

面对绘本故事,孩子拥有活跃的、令人惊异的领悟力与想象力,教师应该牢固树立“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的理念,通过积极有效的互动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从阅读中发现自己的世界。

4.合理利用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一方面,要倡导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因为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有限,图画认知容易出现困难,在阅读绘本表达跨度动态变化较大的难点时,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帮助幼儿理解画面的内容和意义,特别是对于托班、小班的孩子在初始阅读起步阶段尤其有效果;另一方面,应注意适度原则,多媒体辅助绘本教学,应辅在幼儿经验的盲区,要坚持为幼儿的“学”服务,着眼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帮助幼儿突破重点难点,最好能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而不是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

参考文献:

[1]梁志燊.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艺复兴 视觉艺术 文化走向

14世纪从意大利发源的文艺复兴运动经过了近四百年的历史蔓延至整个欧洲,在人类文明史的诸多方面都留下浓重的笔墨。在视觉艺术方面,从数量庞大的学术著作中可以发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这一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主流的视觉艺术形式进行的分析和评述,都肯定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艺术成就,艺术史也将这一时期的众多视觉艺术奉为经典。但除了艺术层面的研究之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文艺复兴的研究转向文化的视角,并且这一研究的转向正方兴未艾。普遍的观点认为,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精神为引导,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多被冠以“人的觉醒”、“表现生命的尊严”、“展现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等与中世纪基督教精神格格不入的新名词。对于这一时期艺术造诣突飞猛进的发展多归结为当时的人文主义观念和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此外,将这一时期的视觉艺术用文化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可以搜集到零星的关于18与19世纪艺术的主题,如吉伦・伍德(GillenWood)的《现实的冲击:1760年至1860年的浪漫主义与视觉文化》、萨拉・帕森(Sara Parson)的《图像帝国:1765年至1807年的奴隶制与英国视觉文化》等,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的《15世纪意大利绘画与经验》可以作为这一领域的典范。

国内对文艺复兴艺术史的研究受到国外理论的影响比较大,学者们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艺术形式如建筑、绘画、园林、音乐等进行的研究也是著述颇丰,人民出版社也曾出版国内众多知名学者撰写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包含总论卷、政治卷、经济卷、史学卷、法学卷、文学卷、艺术卷、哲学卷、宗教卷、教育卷、科学技术卷、城市与社会生活卷),这一系统且庞杂的文艺复兴史卷是国内学者们首次系统梳理和全方位阐释文艺复兴成果和历史经验的成果,其中包含了视觉艺术和其他各方面的社会文化遗产的总结,将视觉艺术放在整个当时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总结艺术现象背后的文化基础,分析人的意识和价值观,并进行哲学的理性反思。近年来关于文化哲学的研究在国内逐渐兴起,其主张透过文化符号形式对人做总体性把握,注重研究文化符号形式与人的生存、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传播性特征、互相借鉴特征、文化与历史的关系等等。而艺术本质上可以界定为一种文化符号形式,与神话、宗教、历史、科学、语言等具有同等价值。艺术可以“启迪无知者的心灵,是帮助人们记忆和进行教育的工具”。①因此,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视觉艺术的文化哲学审视可以更好地对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轨迹做全方位的把握。

文艺复兴时期的视觉艺术主要是以14世纪至17世纪的意大利及北欧部分国家盛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建筑、雕塑以及工艺美术品等为主,作为物质文化的基本组成,视觉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物质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被看做功能性的物品,通过精心选择的意象服务于明确的宗教或世俗目的,通过特定形式传递着信仰和价值观。比如,遍布市井街区的教堂及壁画形成的反复且持久的日常经验就起着维系着群体意识与的作用,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重要的文化氛围无不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基督教艺术形式的变化中可以逐步显现出人性精神的高扬。

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和罗马艺术的隔代复兴,这一时期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张力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内在驱动力。不同于中世纪宗教观念一统天下的局面,文艺复兴时期除继承了古典时期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之外,对世俗化倾向、个人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等人文主义的新观念的表达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艺术创作的主题、题材的选择、宗教人物及世俗生活、宗教意蕴的表达,以及空间、色彩、线条等形式要素描绘的图像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透过符号语言可以揭示文艺复兴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处在中世纪和西方近现代社会的过渡期表现出的独特文化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90%以上是以宗教为题材或者为宗教服务,但是世俗化的倾向仍然可以从宗教绘画中描绘的家族事务和贵族人物身上体现出来。建筑及工艺品中的宗教意象也往往是为世俗生活的目的,而非宗教的目的服务。艺术创作除了在精神内涵上表现人的觉醒之外,在形式方面,比如透视法的使用也是通过平视的视觉方位彰显了人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流行的肖像画和家族形象画同样也是个人主义高扬的表现。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彰显的文化价值。对希腊理性主义传统的继承使这一时期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更加紧密,对几何学、解剖学、数学、透视等原理的运用,不但使艺术家成为博学广识的通才,对艺术鉴赏者的知识要求也极高,理性主义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创作和欣赏过程,同时艺术家地位的凸显甚至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和学术观念。

文化价值可以体现人对生命存在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人的信念和理想等精神内容要通过外在的现实性展现出来,而艺术可以很好地承载这一使命。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意识占主导力量的时代,但是其中蕴藏着对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的批判和对人性、欲望、现实生活的美好期待。虽然这一时期还没有从基督教的社会文化母体中嬗变出整个社会的现代性,但是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念暗含在其中,通过视觉艺术建构起来的话语在社会文化交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新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伦理精神。这一时期重新建立起来的人的崇高地位和尊严,至今仍是支撑人类价值观念和实践原则的重要支柱。

通过对文艺复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视觉艺术的符号、形式、意象、宗教题材、世俗化特点以及宗教意蕴的表达等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文艺复兴虽然从形式上看是对古希腊和罗马艺术的隔代复兴,但是它在继承了古典时期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同时也表现出这一时期特有的、通过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的二元张力形成独特文化内涵。除此之外,它对世俗化倾向、个人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等人文主义的新观念的表达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透视这些艺术载体背后人的意义和价值,用理性的反思重新界定视觉艺术的历史价值,及其对当时社会文化走向的建构性,可以促使人们要更深入地思考视觉艺术对于人类文化和人的生存方式的意义。

本文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1E064)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编号1251224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 G6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70―01

儿童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书籍。图文交融,画面精美丰富,深受幼儿的喜爱。因此,将儿童绘本应用在美术教学领域,即寻找绘本中有价值的美术教学点,以区域游戏、主题教学等形式呈献给幼儿,可以让幼儿尽情地欣赏、评价,并学会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文学之美,描绘出孩童的美好世界。

一、儿童绘本有助于幼儿感受艺术的美

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美,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成长更需要美去滋润,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完善的个体。幼儿对绘本的喜爱也是他们对美的追求表现,书中的不同视角都带给幼儿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因此,一本优秀的绘本不但有它的教学价值,而且还具有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幼儿阅读它的同时既感受到了美、体验了美,也会创造出美的事物。就让我们通过儿童绘本让幼儿感受更多的美,让这种美走入幼儿的心里。

二、儿童绘本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幼儿对美术似乎有天生的兴趣,他们都是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如果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儿童绘本的出现正符合这一需求,它就像放大镜,一副副放大、近焦的新鲜而惊奇的图画,满足了幼儿对幻想世界的心理需求,也满足了幼儿视觉审美的需求。幼儿手捧着绘本,可一边感受文学故事的美,一边欣赏美轮美奂的图画,从而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刺激其对形象的想象思考能力及艺术创作的欲望。

三、儿童绘本有助于回归正确的幼儿美术教学方法

皮亚杰指出, 2~7 岁是儿童的前运算时期,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思维都是以具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用表征性的形象表达事物。此时期的幼儿也处于前书写阶段,他们会画下具体的形象物体表明自己的意图。简单的图画象征是幼儿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一直以来,幼儿的模仿画是一种历史性的误会,是幼儿美术发展中被颠倒的历史,儿童绘本对美术教学最大的意义就是将倒写的历史翻转过来,遵循儿童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儿童重回属于他们的读图时代,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接受、表达知识。

四、儿童绘本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美术知识及联想创作能力

绘本是集文学、自然、艺术为一体的书籍,是拓展幼儿认识世界、社会,周围人、事、物,让幼儿了解美术、掌握美术技巧和表达元素的好教材。比如,颜色与心理特征的一一对应关系,画面的大小变化与等级、远近的关系等,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将知识深深刻入幼儿心底。图与图之间的逻辑思维能力也给幼儿提供了绘画创作的联想空间,给予了他们自由发挥的天地,让艺术活动成为他们的精神创造活动,不再受拘束。

五、儿童绘本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绘画技能

教师可以以绘本为载体,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征设计一系列主题性的美术创作活动。通过阅读儿童绘本,幼儿已经潜移默化地接触了绘本的构图、色彩、画面的叙事方法,了解了绘本中潜在的节奏、表现细节等知识。当幼儿的美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创编绘本故事,或者将绘本中的绘画用手工等其他美术形式表现出来,增强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例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的色彩丰富、明亮,故事情节幽默、简单并且流畅。绘本中的图画清晰,使用的线条十分简单,然而所产生的效果却非同凡响。整本图画书所采用的色调是以黄色为主的暖色调,充分体现了主角母鸡萝丝的母性,一个个美妙的因素被幽默的故事串联在一起,是美术欣赏、学习的佳作。在幼儿阅读后,可引导他们观察书中的图片,让他们将书中出现过的花纹画在自己的衣服上和画纸的背景中。经过这样的创作,幼儿对于图画的处理就不再是简单的涂色填充了,而会将自己的想法填入画中,使自己的作品更丰富、生动,表现手法更多彩、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