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出发前从____东站——浙江省嘉善县,一路上充满期待,外训后多了一份思考,此次考察的目的是学习先进、寻找差距、弥补不足,此行外训目的地是嘉善县。该县是全国第一个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命名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该县区域面积506平方公里,辖6个镇,3个街道,104个行政村,47个社区,户籍人口38万人,外来人口约38万人。重点学习了该县民生建设、党性教育、城乡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及集体经济收入和乡村旅游等情况,通过理论和实地参观学习,让我在身心和视野上都感受到新的洗礼,使自己在培训学习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担子、角色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要性。为什么有这种认识?是这次的学习机会让我感受到压力和动力,这种压力、动力是一种责任感,是一种实现人生价值观提升的方式。在本次外训学习中,不管是建设示范基地还是课堂学习、现场参观,我的体会简要如下:

一、收获感触很多,受益匪浅

6月1日,在嘉善县党校学习,了解了该县抓住机遇,科学规划发展示范点的建设方案,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把上海作为接轨的第一站,同城效应逐步增强,开放发展成效明显,经济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落实,社会发展全面进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二、收获显著,感受和谐

6月2日至4日,我们外训学员参观了嘉善县养老服务中心,在那里真正体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嘉善人民文化精神。实地参观了长泗村和双联村,美丽乡村是真正使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为零,嘉善县给人的感觉是乡风文明、村庄道路整洁,村民生活在城乡结合一体中、优美的生态环境中。

三、收获文化挖掘,打造品牌旅游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提升安昌“美丽古镇”品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达到“二清一净”的工作目标,安昌镇妇联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这一工作重心,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巾帼环境卫生整治洁净千家万户”活动,现将具体活动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乡村”这一主题,总体达到“二清一净”这一工作目标,即河面清洁、空气清新、面上干净,切实改变我镇环境现状,不断提高千年古镇的人居条件和生活质量,扎实推进我镇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二、活动内容

1、发放一份倡议书。向全镇妇女发放一份倡议书,倡议全镇妇女同胞们都来积极参与镇党委、政府组织开展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专项行动,自觉清理房前屋后陈年垃圾,实行“门前三包”,物品堆放整齐,定点投放垃圾,家畜实行圈养,污水沟渠畅通,向“脏、乱、差”告别,向不良陋习告别,用我们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用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为共建和谐文明的新家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成立一支巾帼志愿者队伍。在各村、居成立一支由女党员、女村(居)民代表、先进女性组成的巾帼志愿者队伍,尽自己所能,积极参与本村(居)的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如清除村庄内的“牛皮癣”、乱贴乱画等,带头倡导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敢于监督、勇于制止和劝导有损环境卫生的不良行为,争做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者、社会新风的倡导者、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的实践者。

3、开展一次集中整治行动。各基层妇代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一次集中整治行动。各村、居妇代会要组织本村的巾帼志愿者队伍,对村庄内的“牛皮癣”、乱贴乱画进行集中清除,同时各企业妇代会也要组织本企业的女职工对企业周围的“牛皮癣”、乱贴乱画进行集中清除,按村域、按地段实行包干到村、到企业。

4、形成一个长效工作机制。对包干到村、到企业的村域、地段实行承包责任制,即谁的地段谁负责,形成一个长效的工作机制,对责任区内出现的“牛皮癣”、乱贴乱画现象由各基层妇代会负责清除,并加强日常的管理和监督。

三、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党委政府的一项行政工作,也是一项德政工程。各基层妇代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妇女的作用,积极主动的组织妇女参与此项工作。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态林业;必要性;现状;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89-02

生态林业即为在传统林业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及管理方式,采用生态学、经济学等原理建立起来的集约化程度较好,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均较高的一种高效林业方式,可以有效地协调一直以来存在的资源保护与利用、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林业的良性发展。生态林业的发展方针为因地制宜,采取以林业发展为主的综合发展模式,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起层次丰富、结构合理、循环发展的林业体系。生态林业的发展,成为各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兴宁市属于广东省的东部地区,海拔100~1 017 m,年均温21 ℃左右,降水量1 500 mm,其中40%以上集中在夏季,年均日照时数在2 000 h以上,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林、牧、渔、果等。近年来,兴宁市林业局对当地林业生态发展进行认真规划,开展了新一轮的绿化活动,全面贯彻梅州市下达的精神,结合兴宁市当地的林业发展实际,加大了生态林业建设步伐,依靠科技的力量,用现代、生态的理念发展林业,转变传统的林业发展方式,以规模化、立体化、多层化的经营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分散、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以注重品质的提升为目标逐渐替代原来以注重产量为目标的理念,以提高林业发展水平,实现林业持续增效、林农收入持续增加等目标。

1 生态林业发展的必要性

1.1 类型多样,可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我国的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林业生产条件、自然资源、林业发展水平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生态林业的发展类型多样,可以对我国传统林业的经验进行充分吸收,再结合现代林业发展技术以及先进的林业技术装备,结合各个地区的森林资源的实际,扬长避短,充分针对实际进行协调,发挥出各个地区的优势。

1.2 综合发展,提高林业生产能力

生态林业的发展,较为重视林业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以生态、保护环境为原则,结合整体、协调、循环等先进理念,对林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以优化林业结构,促使农、林、牧、副、渔等各个行业的综合发展,较大幅度地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1.3 效率高,提高林农生产的积极性

生态林业,注重林业的循环发展,通过对林区的空间、光热资源等进行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目标,还可以实现林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还可解决林区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对激发农民积极性、维护林区稳定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

1.4 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持续发展

生态林业的发展,可以对生态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环境污染,从而使林产品的安全性得到提高;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转变以前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得经济发展的落后方式,在维护生态平衡、保证人们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使林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大大提高生态林业发展的后劲。

2 兴宁市生态林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兴宁市政府对当地生态林业的发展极为重视,重点做好规划,确保政策的落实,培育典型示范,打造生态品牌,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生态林业的发展水平,在营造山青、水净良好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3年,兴宁市被广东省授予“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的称号,当年完成造林面积6 400 hm2,封山育林的面积在4 700 hm2,生态景观林带的建设长度超过56 km,在森林碳汇造林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在广东省范围内逐渐得到推广。2015年,兴宁市统一部署,积极对当地林业生态红线进行划定,加大了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完成碳汇造林、封山育林面积分别为6 400、4 700 hm2,在47 km济广高速兴平段进行生态景观林建设,完成面积超过106.7 hm2;做好省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规划新建面积200 hm2;对已有的生态公益林(6.87万hm2)加强管理,对相应的效益补偿机制进行完善;加大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推进兴宁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立了5个森林公园,包括合水、龙田等,在全市的80余个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示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林业绿化水平。2016年,兴宁市林业局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作为指导,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将生态文明放在重要的位置,计划完成重点生态建设面积为2 900 hm2左右,投资总额在3 698万元,部署碳汇造林、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珠江防护林的面积分别在1 500、300、2 300 hm2,推进建设了50 km生物防火林带,完善提升了121 km的生态景观林的建设;重点做好新幼林的抚育管理,计划投入2 500万元以上,于11月前完成省级碳汇林、国家森林抚育等任务;对近年来取得的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效进行巩固,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兴宁市林业局还在当地国有林场改革、森林公园建设等方面加大了力度,保证林业的各项具体工作得以真正落实,实现兴宁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兴宁市打造成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的宜居、宜业之乡。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兴宁市生态林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在当地生态林业建设中,很多地区造林的树种单一,人工造林的积极性很高,但忽略了封山育林的重要性,在树种的搭配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人造林的林分大多为纯林,混交林比例很低,且存在重视造林却轻视后期管理维护等问题,整体上影响了兴宁市整体造林的效果,降低了生态效益。二是法制观念淡薄。一直以来,人们的习惯看法是林业就是一个普通的产业,对其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一般过分注重当前的效益,忽视了林业的长期发展。三是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还相对不足,特别是造林后长期的管护方面,因此造成很多地区在政府的大方针下取得一定的造林效果,但由于缺乏资金等多方面原因,后期管理不能及时跟上,无法巩固建设成果;此外,未充分建立多方共同参与到生态林业建设中来的机制,且新的成果在实际中无法广泛推广,造成很多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4 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完善苗木培育与流通体系

结合兴宁市林业发展的实际,建立起完善的苗木培育体系,以有效地缓解当地林业发展的需求与苗木品种单一化的矛盾,为生态林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1]。育苗要与实际相结合,以培育出真正适合在兴宁市种植的种苗,保证当地林业发展。育苗方式上,可采取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等方式,为了促进苗木尽快长出根系,可适当地蘸取生根剂等,效果明显[2]。结合兴宁市的土壤及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引入合适的新品种进行示范、改良,以培育出适宜在当地种植的林苗优良品系。种苗生产中务必在质量上把好关,严格禁止不合格的苗木用于造林中,从根本上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3]。种苗的供应方面,采取招标的方式,保证应用到林业工程中的苗木质量均为优质苗。种苗价格方面,可实行听证制,绝对不允许种苗市场出现垄断,造成价格非正常上涨,避免增加种苗需求单位的成本,保证其合法利益,达到稳定种苗市场的目的。此外,对于原有的国有苗圃,要进行整改,进行资源的整合,统一规划[4]。

4.2 改革林业生产方式

在林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提高林区内农户的生态意识。通过举办森林论坛等活动,估计全民积极地参与,提高其对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主动参与到植树造林活动中[5]。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以增加森林的覆盖率。对当前的林权制度进行深入改革,积极地发展多元化的生态林业发展模式,拓宽资金融资渠道。充分地结合兴宁市林业资源,发展林下养殖等[6]。

5 参考文献

[1] 姜士平.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9):256.

[2] 方怀龙,玉宝,张东方,等.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起因及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4):252-257.

[3] 石怀绶.安庆市生态林业建设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4(3):186-189.

[4] 雷厚汉.安徽广德县林业发展现状与生态林业开发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1,27(8):182.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一)湖州发展品质农业的必要性

在湖州农业发展水平依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情况下,湖州提出发展品质农业的战略有其主客观原因。首先,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受国内、国外农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中国农业总产值已经低于全国GDP的10%,并且这个比例会越来越低。占全国人口近50%的中国农民与国外粮食大鳄争抢这不到10%的蛋糕,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出口市场则由于越来越严格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而使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消费理念也发生变化,更注重消费的质量。刘易斯拐点到来导致的农业劳动力短缺,加上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持续。而中国近年来农产品质量问题的频繁爆发,各种动物疾病的传播,农村水、土壤、空气污染的加重,都要求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品质农业。其次,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是基于湖州的区位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采取的战略决策。相对于中国内地其他农业大市,湖州处于长三角中心,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比较高,只能发展技术、资本密集的高附加值精细农业。而比邻上海、杭州的区位优势也决定了湖州应该主要发展鲜活、绿色、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再次,发展品质农业是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客观要求。当前湖州市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跃居全国前列,但由于资源约束,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决定了继续走外延式扩张的农业发展道路已不可行,只有转变农业生产模式,走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之路,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充分发掘湖州的生态优势,才能不断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正外部性,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发展品质农业是品牌农业、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品牌农业运动的开展对湖州农业的专业化、精品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这种单线推进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只关注品牌、品质的创立,忽视发掘其他竞争优势,并忽视品牌与生态的协调,导致动力不足。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推进速度趋缓。美丽乡村建设很好地整合了生态保护与品牌创立,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乡村服务业取得了很好效果,但这种模式具有地域局限性,在生态容量比较大的安吉没有问题,但移植到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吴兴区、南浔区可能就不太合适。只有充分认识品牌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局限性,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各地发展潜力,我们才能把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二)湖州发展品质农业的可行性

作为历史悠久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湖州具有悠久的品质农业传统,也具有发展品质农业的现实基础。首先,湖州具有悠久的品质农业传承。自唐代以来,太湖流域就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湖州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物产富饶,手工业发达,是全国有名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南浔辑里丝曾经享誉世界,是丝中极品;善琏镇湖笔因其做工精湛,天下闻名;双林镇的凌娟因其轻如蝉翼,薄若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而行销天下。其他地方特产如菱湖湖羊、安吉白茶、长兴紫笋、太湖三白,都小有名气。正是由于品质农业的发展才造就了南浔、善琏、新市等古镇的繁荣,为湖州近代工业积累了资本。其次,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已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湖州地处长三角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带,巨大的农业需求市场、高品质的消费群体,使湖州农业商品率比较高,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比较早,特别是品牌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湖州品质农业的发展。当前,湖州各区县已经涌现出大批的品质农业典范,如安吉的竹产业、白茶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德清的块状农业如青虾养殖,稻鳖共生,裸心谷高端休闲旅游业;吴兴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淡水鱼养殖;南浔大虹桥湖羊、鲈鱼产业;长兴的茶叶、杨梅和葡萄产业,都是品质农业发展的代表。再次,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具有区位、资源优势。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周边是上海、杭州,苏州等富裕的大中城市,市场容量比较大,居民消费品位比较高,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湖州离宁波港、上海港、萧山机场和浦东机场都比较近,有利于发展高品质的出口农业。湖州自古人文荟萃,重视教育,劳动力素质普遍较高;地处太湖之滨,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水、热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发达;民间资本充裕,生态优良,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强;长三角地区高校密集,知名高校众多,可以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这些都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了先天条件。最后,后发优势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了机遇。杭嘉湖地区自古以来是浙江省比较富裕地区,但改革开放后,由于沿海地区占据地利之便,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工业化速度比较快,湖州逐步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但这种落后具有相对性,湖州乡镇企业相对浙江沿海的滞后发展,使湖州避免了乡镇企业对环境的过度污染,保存了湖州的青山绿水,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提供了机遇。在后工业时代,湖州工业的相对落后由劣势变成了优势,可以不必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直接发展品质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湖州品质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湖州品质农业发展现状

其一,湖州品质农业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思想基础。早在多年以前,湖州已经认识到湖州农业发展必须立足长三角大市场、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走湖州特色农业之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湖州市先后提出了特色农业、品质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口号。无论是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还是美丽乡村建设思路,都是品质农业思想在湖州不同阶段的体现。其二,湖州品质农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组织基础。湖州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发展支撑体系,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农村土地流转,农业技术引进,农业招商引资,农业风险分担,农村合作提供各种服务。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湖州各地,有效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加速了新技术推广,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强了湖州农业的竞争力。以公司、大户为主体的各种农业生产主体茁壮成长,加速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了多赢目标。以“1+1+N”模式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使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为湖州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其三,湖州品质农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物质基础。经过长期的农业开发,政府的合理规划,湖州的水利设施已经比较完善,道路畅通,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大棚设施、自动化控制设备、滴灌设备、无土栽培设备、土壤肥力检测设备和质量检测设备等都被大量使用。吴兴区还率先引进浙江第一架无人喷洒农药飞机,为品质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湖州优良的生态环境也为发展高端品质农业、农业休闲旅游、养老地产提供了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其四,湖州品质农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经过长期有意识的技术引进和与省内外相关农业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湖州的农业技术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吴兴区八里店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广泛采用各种现代技术,如信息收集与控制技术,滴灌技术,管道输肥、输药技术,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长兴的高品质水果种植技术、南浔的淡水鱼养殖技术、德清欧舒曼珍珠加工技术、安吉的竹制品加工技术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湖州也在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技术,清溪的稻鳖共生技术,明峰的玉米、湖羊循环经济模式,大虹桥的粮食、酿酒、湖羊循环经济模式,都为湖州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五,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经过多年的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之后,农民已经尝到品质农业的甜头,认识到只有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走规模化、品质化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品质,才能获得市场竞争力,持续提高自己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湖州农民来说,发展品质农业不仅仅是政府的期望,更是农民自发的迫切要求。其六,湖州发展品质农业具有一定的品牌基础。经过30多年的经营,湖州在原有品牌基础上,创立了很多农产品新品牌,如安吉白茶、安吉冬笋,德清的“水精灵”青虾、“清溪”花鳖、“莫干山”黄芽、“欧诗漫”珍珠系列产品,长兴的紫笋茶、漾荡牌“河蟹”,吴兴区的湖羊、太湖蟹、太湖银鱼,南浔的陈邑加州鲈鱼等,为湖州发展品质农业打下良好品牌基础。

(二)湖州品质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缺乏区域协调,同质竞争激烈。湖州地形多样,各地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不同,决定了两区三县具有不同的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应该采取不同的农业发展战略。在山区比较多的长兴,不可能与平原辽阔、河网纵横的吴兴、南浔一样发展规模化的普通设施农业和水产业,而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同样,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模式也难以移植到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吴兴、南浔。只有立足于各地比较优势错位发展,才能充分发掘各地的农业潜力,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其二,政府职能不到位或错位,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全能政府的理念下,政府一方面严重越位,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过度干预、扭曲市场,使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比如人为过快地推动合作社发展,造成大量僵尸合作社的存在,对税费、农业补贴政策的滥用,造成不公平竞争,甚至劣胜优汰。另一方面,政府的服务意识不足,功能缺位,如农业保险率低,覆盖面不足,对生态保护不力,市场监管漏洞较大,信息提供不及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创新产业扶植、品牌的保护力度不够等,导致资源配置的浪费、低效。其三,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匮乏,待遇有待提高。湖州市农业发展虽然处于全国前列,但在产业结构中农业仍处于次要地位。农业地位的尴尬也造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地位尴尬,他们不仅编制难以解决,待遇低下,而且饱受歧视,经费短缺,导致无法有效开展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技术是品质农业的核心,没有技术进步,品质农业就是一句空话。大力发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这个中间环节,以有效转化和推广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最新的农业技术成果。因此,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匮乏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衔接与推广,影响品质农业的发展。其四,农业主体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培育。湖州工业比较发达,农民的非农化就业非常普遍,老人农业已经持续很长时间。这种现状使家庭农场在湖州的发展受限:一是受劳动力匮乏限制,二是受规模经济影响,三是设施农业投资大,非一般农户可以承受。这样,公司主导的龙头企业经营模式可能比较合适,它能够通过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设施农业减少劳动力需求,公司雄厚的资金使他们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发展循环农业,突破规模与资金瓶颈。但在大力发展公司主导的龙头企业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平衡分配,在土地流转中使农民分享到更多增值收益。只有进一步壮大公司主导的现代农业主体,品质农业的发展才有可能。其五,农业支持资金不足,农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民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品质农业要求规范化的生产程、标准化的技术支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成本比较高,价格比较贵,在品牌被认同之前,可能会遭遇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这就要求政府对品质农业试验进行充分的扶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技术引进的外部性,还是现代机械化的规模效应,都要求政府提供协调,使外部性内部化,机械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品牌的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维护,产业化与环境保护矛盾的解决,都需要政府的作为。当前农民合作的规模还太小,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无法降低运营成本,导致很多合作社难以维持下去,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协调以提高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规模。

三、进一步推进湖州品质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其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加强地区协调,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品质农业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各地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安吉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白茶、竹产业,重点发展各种基于生态的旅游业、养生产业,发掘养老地产机会。德清在块状农业专业化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精品农业之路,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并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把自己打造成杭州的菜篮子。长兴的蔬菜、水果产业已经小有名气,湖蟹、湖羊养殖规模已经超过吴兴区,应该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自然优势,扩大规模,提升品质,走生态农业之路。吴兴区与南浔区土地资源紧缺,土地平整,水、热自然资源丰富,应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经济,把自己打造成上海主要的菜篮子。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才能避免过度竞争,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一方面,我们要减少政府对农业的不当干预,比如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干预,对农民合作的过度干预,对土地流转的直接干预,对农业补贴、农业评奖的直接参与,前者应该交由市场决定,后者应该交由专业组织评定。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农业的监管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前者如产品质量的监控、农业品牌的保护、市场秩序的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的保障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后者如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提供及时充足的信息服务,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明晰化的土地权力,契约的保护等等。只有尽快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才能为品质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其三,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根据三次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才能大幅增加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引导他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三产,发掘农业内部增值潜力。在各种农业生产模式中,石油农业和设施农业对生态的负面影响都很大,绿色农业只关注小生态环境,只有循环农业才是真正的生态农业。湖州已经基本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生态保护对于保障民众的生活品质意义重大,我们完全可以避免国内其他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继续推广、开发循环农业,使湖州早日进入生态农业时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赶超。其四,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实现科技兴农。湖州要发展品质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但湖州只有一所普通高校,不能满足湖州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必须积极地借助外部力量,如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甚至向台湾地区,荷兰等农业技术发达的地区引进技术。外部技术引进和推广需要一个中介,也有一个适应性问题,这都需要一个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批精干的农业技术推广员。只有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在“1+1+N”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有效提高湖州农业整体科技水平。其五,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人才在农业发展中居于第一位因素,因此发展农业的根本就是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本文来自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杂志。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幸福美丽家园为目标,采取形势多样的宣传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宣传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在全镇形成“人人关注农村环境卫生,个个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宣传重点

1、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工作意义、标准、内容及主要措施和具体要求。

2、各村、镇直各单位在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工作方面的新举措、新成效。

3、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工作的具体成果和宝贵经验。

三、宣传方式

1、各村要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组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工作的意义、目标、内容、措施、要求等,使广大村民踊跃参与环境卫生整治。

2、各村、各单位要悬挂横幅,制作固定宣传标语,发放《致全镇广大农民的一封信》,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工作中的表率作用。

4、完善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

四、具体要求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第6篇

一、灭鼠毒饵站设置

生活区、城中村、农贸市场、老旧庭院、垃圾中转站、公厕、医院、汽车站、餐饮等重点场所外环境必须设,凡需要灭鼠的场所都可以设置。灭鼠毒饵站表面要喷有醒目的“毒饵站”或“鼠药投放点”警示字样。灭鼠毒饵站投放前要将站内树叶、杂物等垃圾清理干净。每次投放15-20g毒饵,用塑料袋包裹,防止受潮。毒饵放到中央位置,不要太靠一端,更不能外溢。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投放3天后根据害鼠取食情况进行补充毒饵,吃多少补多少,吃完的加倍补。

工作职责:现阶段将区创文示范路作为试点。毒饵屋由区卫生部门负责提供,环卫部门负责安放和定期检查。

二、病媒生物防制宣传

工作职责:病媒生物防制宣传海报、三折纸、小册子等由公事办、社工站、宣传等部门负责在区创文示范路发放及粘贴。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文示范路”是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凝聚力量,强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为全面开展城乡文明创建提供引领和示范作用。确保创文示范路创建工作于2018年5月底前完成。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集体行动 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01-01

一、农村环境整治的必要性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经济活动,使得农村环境日趋恶化,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占到全国污染比重的42%以上[1],其中,在水环境、生活、工农业污染方面尤为突出。规划与整治农村环境已成为当前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面广、分散、多源性和控制难度大的特点,环境整治的连带影响大,要进行集中连片整治才能取得明显效果。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以解决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为主,对地域空间相对聚集的多个村庄实施同步、集中整治,以切实改善农村整体环境为目标,集中资金“以点、带线、促面”的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治,有效的改善农村环境问题[2]。

二、环境连片整治中的障碍分析

实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已经迫在眉睫,很多基层政府组织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整治工作很难推行下去,存在的主要障碍有:

1.村民不重视农村整体的环境保护工作

农民的环保意识已逐渐增强,但很多农民只重视自己生活范围之内的环保,对自己生活区之外的环境污染不太关心,甚至还将自己的生活垃圾以及带有危害的东西往外丢[3]。就环境保护事业而言,系统、整体的观念才是核心和基础。必须在告诉农民如何重视自己的生活环境的同时,更要教育他们具备整体的环保意识,才能够取得农村环保事业的真正突破。

2.村民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不愿投入环境整治资金

农村基层组织用于环境整治工作的资金相对较少,一方面,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使得村民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建设公路、整治水渠等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工程,而环境整治工程就被忽视或是被迫推后了,甚至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路。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整治项目所需资金有超过65%是来自于中央财政资金,其余为省与市县负担,此外,配套经费缺乏也导致了环境整治项目难以实施,包括配套设施建设、占地青苗补偿及赔偿等经费。

3.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环保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4],导致农村生产生活污染问题一直难以有效解决。很多农村意识到环境整治工程的重要性,但是许多项目建设完后就交由村组管理。此外,由于管理水平及资金的不足,导致项目运行停滞,一些项目处在“有人建、没人管”的阶段,不得不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这也使得工程的浪费。

4.缺乏环保技术和环境整治专业人才

环保技术在农村的应用还不完善,已有的环境保护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且普及面小。相应的,专门从事农村环境保护与整治的人才在数量上非常欠缺,其专业水平与工作态度也亟需提高。环境连片整治投入力度大,涉及人员单位多,利益认知不一致,使得环境整治工作推进迟缓。

三、解决环境整治困境的路径分析

1.构建小群体环境

集体行动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为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奥尔森认为搭便车困境会随着一个群体中成员数量的增加而加剧,因此在一个大群体中,虽然每一个人都想获取一个公共物品,但每个人都不想因此而付出代价[5]。小群体是解决搭便车困境的可行路径之一。

2.构建选择性激励规则

选择性激励是指:“如果你不参加某一集体行动就不能得到或将失去东西”。集体行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所提供的只是一种集体性激励(collective incentive),既然集体性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那么选择性激励(selective incentive )就很有必要[5]。如果要获取公共物品的话,必须有组织并且必须使该组织中有些成员享有更大的权力和荣誉;特别是,当组织规模很大时,该组织内部还必须分层分工,以使组织内部的每个分支结构都符合小组织原理。

3.引入外部公共资金

在具备客观条件的地方,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进行应该重视村庄“外人”的积极作用,动员必要与可能的外界力量参与连片整治工作,吸收外部资金,并以之为契机建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所必要的激励机制以及信息与资本自外而内的输入机制,促进连片整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村庄“外人”的参与对于破解集体行动的困境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得以成功的重要的催化剂。

四、桐庐县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经验总结

桐庐县政府、县委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坚定不移地实施“环境立县”战略,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环卫保洁体系等工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区域一体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模式,已初步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城市和农村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上,桐庐县率先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样本”。

自2009年开始,桐庐县财政根据县人代会的决议多方筹措资金,计划利用4年的时间实现对全县183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截至2012年1月底,已完成144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和农家乐污水治理工程1700余个,完成工程投资额2亿多元,县财政根据工程进度、合同的约定筹措下拨资金1.8亿元[6]。

为落实中央与地方1∶1.5的资金配比要求,桐庐县财政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2011年核定投入资金1825万元以上,其中中央专项资金73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95万元。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桐庐县还把资金使用情况纳入生态县建设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每月实施考核督查,年终开展绩效评比,县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1000万元资金用于长效管理奖励[7]。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推动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的顺利开展,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

五、启示

近年来,日益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着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的保护与整治工作,积极探索农村环境整治的有效措施,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工作推广至全国,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

从某种角度而言,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一个涉及当代人群利益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策略实施。在环境目标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过程中,足够的环境意识普及与当地居民的参与是影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重要因素。环境整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社会成员的共识达成,环境整治的实施需要重视公众反响,以集体利益为主导,客观、全面的分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投入与产出效益,谋求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和最大。

通过政府投资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使治理范围内村庄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村庄环境得到整体改善,乡村面貌实现了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大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丁一赖.王君.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研究——以滇池流域农村水污染治理为例[J].农村经济2011(8):49-53.

[2]于健.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改善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J].2012:41.

[3]诸培新 曹晓君. 我国农村环境现状与防治机制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09,(5):11-13.

[4]张璐 曹炜.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法律及相关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 2009,(24):75-83.

[5]赵鼎新. 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J]. 社会学研究 2006,(1).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第8篇

为了早日实现“荒山变宝山”,打造“森林黔江”,黔江区集中打造了4个万亩示范片,即万亩高山速丰林示范片、万亩苗圃示范片、阿蓬江万亩生态林示范片和段溪河万亩经果林示范片。在马喇镇高炉村栽植日本落叶松、中塘乡马石村栽植台湾桤木等高山速丰林10000亩;在濯水镇蒲花居委、乌杨村新建苗圃基地5700亩,与“最美乡村阿蓬江”苗圃示范基地形成阿蓬江万亩苗圃示范片;阿蓬江至小南海的阿蓬江、段溪河沿线作为“森林黔江”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进行打造,以段溪河为中心,重点建设以脆蜜桃、脆红李、枇杷等为主的经果林1万亩。

与此同时,该区紧紧围绕万株大树进城工程,高标准实施城市森林工程。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栽植香樟、银杏5000余株。全面启动了三大主题公园绿化和城周森林公园建设,大力实施了屋顶绿化。城周森林屏障提档升级,实施了西山公园车行道改造绿化,栽植米径15cm全冠天竺桂近500株;实施了环城路绿化,栽植米径8cm全冠银杏3500株;实施了城周屏障绿化未实施地块,栽植米径5cm香樟、栾树、红叶杨等5万株。通道绿化以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两侧的荒山、耕地为主,已绿化高速公路红线外50米林带里程65公里,绿化面积3000亩,栽植树种主要为5厘米以上的全冠枫香、银杏。春季再继续对渝湘高速公路红线外50米外耕地进行绿化,栽植米径5cm以上全冠银杏,绿化面积2000亩。完成速丰林基地建设4万亩,其中以杉木、桉树、台湾桤木为主的成片速丰林3万亩,以蚕桑为主的特色经济林达1万亩……

随着森林工程有条不紊地循序推进,黔江群众对建设森林黔江、宜居黔江,改善生存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愿望日趋强烈。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植树造绿的美好愿景,黔江区林业局以深入开展“十年再种百年树”大讨论活动、“双十”活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设森林校园活动为载体,建起了各类纪念林基地。

步入黔江区的山山岭岭,记者看到,2000亩新建的书记、区长示范林为“森林黔江”添上了一簇幽幽“新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示范林、妇女示范林、部队纪念林、社会团体等各类纪念林浩浩荡荡,春意闹人;群众认养树木、荒山植绿的热情高涨,全区兴起了一股“绿色飓风”……美丽的黔江城被全区人民前所未有的激情“泼墨”,装扮得更加婷婷玉立、婀娜动人了。

黔江区是重庆市确定的实施万元增收工程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该区作为典型山区,山地分布面积达70%以上,同时具有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温光水热条件,适合发展多种经济林木,特别是蚕桑、中药材、林果等。区林业局巧借森林工程实施的契机,以致富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增收重点”,建好了五个示范林,促进农户万元增收。

“我区林业三个增收重点分别为蚕桑产业、速丰基地建设和经果林建设。”据黔江区林业局局长刘元寿介绍,在蚕桑产业增收上,区林业局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制订了五项政策,助推产业大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措施、政策齐到位的基础上,全区桑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新建蚕桑产业基地1万亩,桑园规模达到14万亩;养蚕设施建设加快,小蚕共育室达到248个,室外养蚕大棚达到13993.5个,纸板方格簇达到28000套;经济效益初步显现,黔江生产的白厂丝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2011年,全区养蚕户达16536户,养蚕85000张,产茧56357担,同比增长25.2%;收购蚕茧60132担,蚕农养蚕收入7500万元,同比增长50%;蚕农户均收入4535元,同比增长62%。在速丰基地建设上,该区2011年新建速丰林基地3万多亩,其中杉木为主的速丰林基地10000亩,以本地桤木、红椿、台湾桤木为主的速丰林基地15000余亩,引进四川个体老板投资建桉树速丰林基地2000余亩,引进重庆老板在中塘乡建台湾桤木速丰林基地3000余亩。同时,完成核桃改造2000亩,种植水果经济林40余万株。

森林工程为黔江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自2008年该区全面启动森林工程建设以来,全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7年的8.06平方米增加到14.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率提高至42.4%。

展望未来,黔江区森林工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刘元寿告诉记者,2012年黔江将围绕“森林黔江”创建市级森林城市目标,再栽10年树,计划投资4000余万元,对城区新华大道、文汇路、光明路、北路等进行全面改造。在改造中,坚持“适地适树”,“一街一景”,常绿落叶相结合,以高大乔木为主;同时,与市政公用设施协调,保证树木有良好的立地条件和生长空间。通过采用大规格苗木,高标准绿化、美化,快速绿化主要城市街道,为营造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综合性强、品位高雅的现代黔江城市奠定基础。同时,按照“增绿、添彩、提质”的思路,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通过增加行道树的规格,为道路两侧增加更多的绿荫效果,对沿线绿化带则根据主线行道树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整体上以龙骨石材料为主的高档次铺装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