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态化学习培训

常态化学习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电子书包;中小学;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3/15-0078-04

新课程改革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话题,这里的信息技术更多的是指数字媒体技术,从简单的投影、电视、交互电子白板到现今一对一数字化环境的创建,我们见证着技术与课堂的整合进而融合。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现今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试点项目,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教学平台,开发移动端的学习工具及应用,但具体实施效果参差不齐、喜忧参半。在配置了相应的软硬件设备、电子资源和工具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如何使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发挥其优势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因此,研究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环境下的具体应用模式是十分关键而且非常必要的。

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一对一(每个学生至少拥有一种计算设备)的概念出自关于无线和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际研讨会(WUMTE2002)和智能辅助系统的国际学术会(ITS2004)上专家所作的主题演讲。Papert教授指出,当每一个人都可以买得起一枝铅笔的时候,必然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同样,当每个人自己都可以拥有只属于他个人的一本书而不是与他人分享的时候,这将再次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与此同理,当每个人都拥有并能够经常使用属于他个人的计算设备时,学习方式将再次改变。[1]

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并存的热门术语是“电子书包”。目前,对于电子书包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电子书包是承载着学习资源的终端设备;电子书包是支持教与学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电子教材、学习工具等;电子书包是支持学生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本研究认同第三种观点,该观点更能体现信息技术对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支持作用。

国外对电子书包的叫法并不多,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这一术语较为成熟,而国内电子书包一词使用更为普遍。唐瑞指出,可以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看作是国外普遍对电子书包项目的另外一种称呼,因此,为更全面、系统地研究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情况,本研究中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和“电子书包”视为同一概念。[2]

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近几年,随着平板电脑的兴起和普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阶段开始尝试试点、不断推广并逐渐走向常态化,但探索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从目前全国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试点项目的实施手段来看,可以将试点项目分为三种。

(一)移动终端+APP应用+投影等

基于移动终端及其承载的APP应用来实现课堂教学中基本的活动,通过屏幕广播系统实现传送资源、广播屏幕内容等功能。在APP应用如此盛行的今天,更多的适合于学科教学的应用也不胜枚举,这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该种方式更加适合于课堂教学,如移动终端可用于承载教学内容(如iBooks),教师也可以通过某一具体学科应用来展示学习内容(如星图),学生借助工具(如思维导图)完成基于任务的创造活动等。教师和学生均可以通过投影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分享。

(二)移动终端+课堂交互系统+投影等

基于移动终端开发的课堂交互系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对话,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源,课上通过课堂交互系统向学生分发试题或作业,学生作答结果可直接反馈到教师端,同时,系统对客观试题的作答结果进行初步的统计,教师可以根据整体作答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由此调整并确定后续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可以查看每个学生的作答情况,以发现学困生及其学习难点,有利于后期向不同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实现个别化教学。

以上两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范围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难以延伸到课外,而且教师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以体现。

(三)移动终端+学习平台等

与前两种实施方式不同,有的试点项目从学习平台的角度入手。有了学习平台的支持,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如教师的讲义、作业等可以永久存储,非实时的互动交流也可以顺利完成,使得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尽管其对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功能优势明显,但对平台的功能丰富性、操作便捷性也提出了挑战。从一般的学习平台的功能来看,其主要具备课件播放、资源共享(上传与下载)、互动讨论、作业提交等功能。然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仍需要支持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其应该具备支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功能,如广播课件或学生作品、实时统计学生答题情况等。

目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的实施正逐渐从试点学校的试点班级的试点学科逐渐走向更大范围的融合,如更多科目、更多年级等等。在强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持下,如何充分发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并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是研究者需要关注的课题。

三、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的应用模式分析

本研究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角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试点项目实施的实践视角,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的应用模式进行分析。有研究者指出,当前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还没有相对完善。尽管有些研究者试图总结出一些模式,但是整体上是宽泛的、不完善的,欠缺可操作性的指导。[3]因此,本研究基于大量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及实际课例进行分析。对于目前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模式,可以按照学习发生的情境分为课内型、课内外互联型以及课外自主型三种。

(一)课内型

1.互动讲授型

教师保留其在传统课堂上的讲授、指导等角色,同时借助技术手段,如课堂交互系统,主导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和实施,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限组成部分,该种模式称为互动讲授型。这种模式常见于识记、理解等低层次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讲授新的概念、定理等规定性知识。该种模式下,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掌控课堂节奏及进度,技术支持主要是用来帮助教师展示教学内容及与学生进行交互,是相对初级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

2.协作探究型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边缘参与者,起引导作用,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协作、探究活动,该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此种模式下,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学习资源以支持活动的开展,如: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利用APP应用或自制电子教材创设情境,学生进行基于任务的探究学习,丰富的媒体资源以及交互设计有效地支撑了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数学学习中,利用认知工具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延展教学内容,等等。在这种应用模式下,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更多地承担了前期的活动组织、技术支撑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等,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内外互联型

随着可汗学院的名声大噪,由此发展起来的学习模式“翻转课堂”也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翻转课堂”是通过学习平台来实现课堂内外互联的有效模式,该模式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等技术的支持,联通课前、课中及课后,扩展教与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范围。学生在课外通过技术支持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内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层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记录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表现。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扩大课堂容量和内容深度。[4]

(三)课外自主型

建立在强大学习平台等技术基础上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可以延伸到课外,学生的学习范围大大扩展,课外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此种模式下,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对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支持,如提供网络课程、学习工具、学习活动等学习资源。同时,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如通过提问或发消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另外,学生可以基于大量的资源,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非正式的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中实现常态化应用的建议和构想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基于移动终端、学习平台及网络资源而实施的,较之传统课堂教学,它的实施更加复杂,更需要如电子资源、学习工具及平台等技术方面的有效支持。从目前全国的试点项目开展情况看,项目推广情况并不乐观,其中最大的阻力来源于一线教师的额外工作量及教学实施能力方面,具体说来,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巨大困难主要有资源问题、平台功能问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现就以上各方面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构想,以助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应用实现常态化发展。

(一)建立丰富全面的资源库,适应多版本的教材需求

学习资源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尤其是课内外互联模式以及课外自主学习模式下,学习资源对学习活动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因此,为保证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中顺利进行并实现常态化,建立丰富全面的资源库是必须且迫切的。由于我国各地的教材版本数量较多且差异较大,为确保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开展,在制作学习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同时,要根据适用对象的特点,对媒体进行丰富的设计。在建立资源库时,要建立一套可靠的技术标准,一方面要实现对已有数字化资源的可重用,另一方面要支持多种学习平台对资源的无缝对接,实现学习资源的方便调用和持续使用。

(二)设计开发通用学习平台及学科个性化学习工具

学习平台可以支持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支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平台的诸多功能,如上传下载资源、答疑讨论等,有助于教师基于学习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并完成教学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基于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技术工具,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困难,为其搭建脚手架,如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梳理等。学习平台为教师教学或学生自学提供了基本的支持,想要丰富学习活动及降低学生学习困难,一些学科个性化的学习工具是迫切需要的,如物理学科中的虚拟实验工具、英语学科中的发音打分工具等。在建设学习平台时,要内嵌基本的学习工具,如:思维导图、点名、分组等,同时,要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设计学科个性化学习工具。

(三)重视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实验效果来看,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上的学科教学技能方面有所欠缺。目前,进行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大多数是依托于高校资源(尤其是教育技术相关专家)与技术公司开展。在部分试点学校,教师的教学设计多是借助教育技术专家或相关研究者的帮助完成,在项目开展的前期需要专家的引领,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一线教师应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否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常态化和持续性实施。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不断影响,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要对应有所提升,尤其是基于新兴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并重视教师基于技术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提升其信息技术素养及能力以实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长期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德怀,梁仁楷.1对1增强学习技术和即时互动反馈科技[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8-10.

[2] 唐瑞.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研究现状综述[J].中小学电教,2013,(9):11-14.

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第2篇

一、工作要点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2、应进一步加大教师自主业务素质提高的意识,使学习机制常态化。

3、学校的办公条件简陋,还应设法改善。

4、应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社会沟通广度和深度,真正实现“九庆老百姓满意的学校”。

二、具体措施

1.继续强化服务理念,塑造良师形象,达到了让百姓满意。

(1 )、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制度。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重要的教育指针,和法律法规。树立“服务意识”和“以人为本”的宗旨,关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断深入地开展“讲师德、比奉献、塑形象”的师德活动,整顿师德方面突出的问题,进一步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形象。

(2)、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倡服务意识,要倡导在繁重的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地投身课程改革服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进行身体力行的的探索。

(3)、要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要求老师要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强化文化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杜绝教师体罚学生现象。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努力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 1)、坚持每周的业务学习制度和校本研修制度

为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结合教师岗位练兵和班主任技能培训针对每位教师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并付诸实施。

(2)、继续积极开展课堂交流研讨活动

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与监控,本学期认真执行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把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常态化的开展。为教学成绩的稳步提高打下基础。

3、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深化

(1)、努力做好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推动少先队事业的发展,

本学期,将努力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理论水平,加强对各中队活动的监控与指导,努力提高班队课的活动质量。

(2)、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竞赛、国旗下讲话、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3)、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敬老护老的慰问活动,进行具体的思想教育和行动指导

(4)、通过庆祝教师节、十一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节日生活,提高良好价值观、世界观的导向,同时也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

4、重视安全工作,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1)、本学期要认真落实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学校交通、用电、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安全防范措施。力争实现安全零事故。

(2)、进一步加强学校财产管理,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

5、进一步抓实体育健康工作,创建平安校园。

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第3篇

一、将建立制度与常态化学法相并重,提升税务干部法治素养。根据中央“七五”普法规划中关于加强普法工作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的部署及税收“七五”普法规划要求,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意见》《普法教育工作安排》《领导干部年度学法计划》《普法责任清单》等制度。在学习上,将法制教育融入干部日常培训中,采取“自学为主、聘请外部专家培训为辅、送出去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强化全员法制知识学习,全面提升干部依法治税、依法行政水平。建立了领导干部学法讲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等制度,并将宪法、征管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列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五年来利用中心组学习开展法治培训达40余次。实行税务人员宪法宣誓制度,将每周五定为全员学习日,组织开展《税收相关法律及执法风险防范》集中学习,确保了普法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并聘请了专职法律顾问,补充购买法律法规书籍150余本,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法律知识集中培训,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法治观念和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对税务人员执法资格培训工作,加强执法证件管理,对没有取得执法资格证书、税务检查证的人员,一律不得从事税收执法活动。持证上岗率达到了100%。并组织全员参加市政府法制办组织的法制培训、法律知识测试,受训面达到了100%,为税收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人才支撑。

二、将普法教育与依法治税相结合,持续改善税收营商环境。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工作理念,认真执行组织收入原则,突出减税降费这一工作主题,将国务院和税务总局、省局出台的各项减税政策执行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将依法治税贯穿组织税费收入工作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坚决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组织收入原则,严格政策底线,严守纪律红线,确保实现高质量的税费目标。认真落实和梳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通过丁税宝税企交流群和微信服务群第一时间推送给企业,并通过“云直播”的方式详细解读。针对企业实际困难和诉求,确定适用每户企业的税费政策指引,实行“一企一策”点对点向企业推送,使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加强风险防控,开展“建体系、防风险、促规范”专题活动,全面梳理、重新修订涉及税收管理各环节、全行业、全流程的风险规范,形成5大类38个具体项目。针对税源特点,重点修订完善钢铁、焦化、金属及金属矿批发、普通道路运输业、建筑业等14个重点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指引。共扫描分析监控类指标23项,下发基础征管、发票管理等疑点数据4100余条,消除风险疑点3200余条,有力规范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行为,降低了涉税风险。开展税收治理,对15户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情况开展核查,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开展加油站(点)税收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查补入库税款1433万元。开展白灰、石子、水泥、洗煤“四小行业”税收治理、房地产行业评估和工业企业涉土税收核查,进一步规范了行业管理,实现了税负公平、执法规范,进一步优化了税收营商环境。

三、将三项制度与日常执法相融合,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推行三项税收执法三项制度,在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方面,通过市行政执法公示平台和税务系统的三项制度公示系统对各执法机构、执法人员及权责清单、执法依据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事项数据和投诉举报途径进行公示。截止目前,在信息公示平台共公示行政处罚41件、行政许可162件。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方面,配备执法记录仪85台,基本上满足了工作需要。目前涉及的执法事项增值税专用发最高开票限额审批,需要对开票限额1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进行事前实地查验;一般程序注销户进行实地核查和疑点调查、文书送达方面的留置送达和公告送达,执法事项的音像记录做到了无遗漏全记录,对全过程记录资料按照规定立卷、及时归档。在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方面,主要有税务行政处罚一般程序、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措施、税款数额较大的税务行政征收决定。对上述事项主要对嵌入金三系统的税务行政处罚一般程序审核。共审核一般行政处罚案件50余件。并把普法责任贯穿到征收管理、行政审批、行政处罚、执法监管等税收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同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对重大执法事项,及时联系市十力律师事务所的李青春律师进行指导,保证了重大执法活动规范开展,杜绝了执法风险的发生。

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第4篇

在北京市和西城区教委的支持下,北师大二附中认真践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深入推进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目前,北师大二附中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机制已渐近完善,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根本的数字校园建设已过渡到智慧校园实践探索阶段。

当前,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完备易用的数字化基础环境。为给师生营造良好的数字化教与学环境,学校建设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学校资源一体化管理;建设了高性能、易管理、易使用的校园无线网络环境,使数字化移动学习与办公在校园内能随时发生;构建了融合通信应用、具有技术生态的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支撑系统,形成了数据融通、应用集成、单点登录、统一权限控制、微应用开发等技术机制,这些基础的数字化环境的搭建,使用户体验真正做到了个性化。

二是支持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从2012年9月开始,学校就创办了数字化学习特色班,选择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并为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学生配备了手持式移动教学终端,搭建了可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Moodle教学系统、支持课堂互动的iTeach教学平台。目前, 上述软件系统已成为学校数字课堂常态化教学工具,其中Moodle教学系统已在全校范围内广泛使用。同时,学校还引进了上百种iPad应用软件,以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参考。

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网络研修 管理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引言

教育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简便性及知识爆炸式增长,使中小学教师在知识权威性、角色定位、专业性和教育技术等方面都受到严峻挑战。教师的常态化学习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构是应对这种挑战的必由之路。因此,一种借助于互联网、学习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在学习方式上更加灵活,在学习空间和时间上给教师带来更大自由度的学习形式――网络研修则应需而生。这种数字化学习方式是将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技术和学习评价整合,使教师的常态化学习成为可能。目前,以中国教师研修网等平台提供的教师研修活动正席卷全国。

如何科学地开展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师研修,完善教师研修的质态,提高网络研修的效能,构建有效的技术支撑和运维机制,成为当前教师网络研修管理的聚焦点。

二、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网络研修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正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有必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相关对策。笔者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主题,在本地区采集了500多位中小学教师对网络研修的认识、态度、评价、期望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需求不对称

“成人教育的规则之一就在于,你不能教会成人那些他们不感兴趣或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教师反映较多的是学习内容相对陈旧,偏重理论研究,实践指导意义不大;有的课程技术要求较高,通过网络研修达不到现场培训的效果。由于对教师网络研修的需求调查不充分,导致了供需不对称。因为这样的“不对称”,网络研修的实际情形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造成了研修的“投入”与“产出”不对称。

(二)平台功能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以开放的社区平台为主,也有使用内容管理系统CMS(即网站系统)等作为研修平台。这些平台以个人空间为中心,具备个人内容、组建班级、BBS讨论区等功能模块。这些平台在功能和技术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平台功能模块不足,不支持协同工具、移动学习、组卷、测试等功能;二是个人空间公开化,容易导致完成作业时的相互抄袭;三是内容与技术的耦合性不强,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嵌入协同和测试工具;四是技术架构不坚固,特别是应对大规模并发请求的能力不够。

(三)课程设计不合理

网络研修使用的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受教学支撑环境限制,许多课程结构不完整,只有教学内容(相关数字资源),以及简单的文章跟帖和BBS讨论的交互活动;不支持学习流程控制;内容呈现方式以文字和视频课为主,难以深度阅读;没有协作学习模块,无法实施协作式、探究式教学策略。

(四)研修方式较单一

网络研修方式一般以教师在线自主学习为主,是被动的行政任务驱动。单一方式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难以维持学习兴趣,相对现场式的传统研修方式,网络研修缺少相互协作和交流,不易产生学习者的“社会互赖”和价值认同,也失去了大部分的“学习群体动力”。

(五)学习共同体作用难发挥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以及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社群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话题自主自愿结合而成的学习型组织。目前,一些共同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部门的要求,由于不是兴趣驱使和自愿组织的,所以难以取得持久的效果,不能激发教师学习的能动性。甚至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共同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形同虚设。

(六)学习评价不科学

对教师的研修活动进行评价,目前的一般做法是通过提交学习心得,及统计点击率、发帖量、在线时长、资源上传量等方式进行。教师普遍认为,这样的学习评价作用甚微,尤其是重复发帖、抄袭学习心得等不良现象难以避免。

三、教师网络研修管理策略

笔者认为,教师网络研修管理的关键要素有六个方面:

(一)需求管理

1.开展调查分析。通过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和建立QQ群,了解一线教师对研修的目标任务、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等方面的需求。调查发现,教师最需要的是提高教学技能和技巧、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培训,如教学案例和分析、优秀教学设计解读、课件开发和新技术应用等内容,而对教育技术理论则显得不够热心。

2.掌握政策要求。近两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等文件。开展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师网络研修,必须围绕这些文件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要求,有计划、分层次、分批次组织实施。

3.符合发展趋势。网络研修要紧跟时展步伐,尽可能使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手段,如建构主义理论新发展、脑科学与记忆科学新进展、数字化学习与翻转课堂、office 2013的新功能、微课制作工具等新理论、新产品。

(二)技术管理

1.完善技术架构。要综合考虑网络研修平台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的技术架构。理想的状态是Web服务、应用服务、协调服务、文件传输服务、数据库服务等的服务器相对独立,配备专用存储以应对大量的资源上载,用户数较多时则要使用负载均衡部署;服务器虚拟化则能更加灵活地应对需求的剧增或骤减;使用linux操作系统能让平台运行更加安全和稳定。

2.选择优秀平台。优秀的网络平台是确保网络研修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不仅功能全面,而且技术耦合性强,有丰富的应用案例。如blackboard learn系统,包括课程建设、协同学习工具、测试评价等管理模块,具备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线教学功能,是以课程为中心集成“教”与“学”的网络教学环境,也是实施教师网络研修的利器。

3.强化部署测试。教师网络研修平台部署涉及网络服务、负载均衡、软件兼容性等诸多技术问题,部署完成后必须经过强化测试,完成每一个工作流程和功能模块的校验,还要使用不同网络和终端环境测试平台的稳定性和兼容性,并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用户。

(三)课程管理

1.精心设计课程。网络课程是研修取得成效的基石,不仅要符合教师的普遍需求,更应具备引领、示范网络学习的作用。如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设计时,可设计工具软件使用、课件制作、网络学习系统、微课与翻转课堂研究等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这根主线,做到从实践到理论的梯度进阶。

2.精细制作内容。课程内容要完整、有序,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让研修老师渐进学习。根据网络教学特点,除了内容材料外,还可以通过制作各个章节学习指导,比如学习建议、学习方法、学习导图等内容,让学员一目了然,形成整体概念;内容呈现方式的丰富性将给教师学习带来较好体验,制作精美的图片、动画和微视频,让学习更为轻松和愉悦。

3.制定学习策略。网络研修的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虚拟课堂、在线直播等。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合理安排资源阅读、交流互动、作业测试的顺序,科学制定相关的学习策略,并提供相应的协同和测评工具。

(四)教学管理

1.分配学习任务。以平台公告、内部通知、课程消息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参与网络研修的教师都知晓自己的学习任务。根据实际情况按学习进度安排的时间节点自动、统一分配学习任务,或者按学员的需求选择性学习任务,开展个性化网络研修。

2.创新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就是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综合应用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学习方式的多种信息传递过程。例如,将基于视频会议系统(虚拟课堂)的同步学习、基于学习平台和课程的异步学习、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基于协同工具的协作学习,及现场演讲、研讨等学习形式进行适当组合,各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方式的有效应用和创新,是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运作的核心内容。

3.管理作业测试。管理好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和测试,是保证研修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作业和测试的时间限制,有效管理学习进度;通过标准化测试,开展自主测评和自动反馈;通过平台的成绩中心管理,及时批阅作业并反馈给研修学员。

(五)共同体管理

1.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构成现代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型细胞单位,它以联合发展的方式取代孤立的个体发展,实现教师向自主的专业学习者和实践者转变。实践证明,组建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沙龙式的、教师完全自愿参与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对其中的观点容易产生共鸣,共同体的内聚力更容易形成。

2.开展协作交流。管理者通过公共QQ群、课程内嵌的BBS、即时通讯、虚拟课堂、Blog等多种网络协同工具开展教师网络研修主题交流,鼓励教师发表个人观点,在线交流学习心得,切磋专业话题,解决实际问题,共享网络研修的成果。

3.引导达成共同目标。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愿景,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让共同体成员从不同视角获得帮助,有利于共同体成长。通过积极引导,提倡尊重他人不同意见,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合作共同体,集思广益,才能开展有意义的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

(六)评估管理

1.完善考核机制

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网络研修的考核指标,综合考量研修学员的社区活跃度、学习参与度、作业完成度、测试成绩和作业作品水平等多个指标。利用学习平台的技术优势,采取自动分析和人工批阅的方式,重点放在测试和作业这些学习结果上。

2.嵌入式学习测评

与学习测试这种终结性评价不同,嵌入式测评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通过将评价嵌入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犯错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3.强调即学即用

注重“学以致用”,强调即学即知,即知即用。只有把学习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也才能真正提高应用能力。

四、结语

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上级统计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五次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反映、把握、服务新常态,在统计升级版的总体战略布局下,围绕“三个提高”,坚持“三个导向”,用好“三种思维”,狠抓“四个根本”,大力加强“两库”建设,积极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代统计体系,全面准确高效地反映“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进程,为“三市三区”发展目标提供可靠的统计保障。

二、主要工作

1.坚持一个主题。围绕数据搞好分析、围绕反映做好服务、围绕发展当好参谋,构建基层统计服务新模式,全力推进现代统计体系建设,为“三市三区”目标提供统计保障。

2.夯实两个基础。规范统计业务基础。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完整准确的单位名录和抽样框;加快建成科学统一完整适用的统计标准体系;规范统计业务流程;加快健全调查行为规范,保障统计调查的科学、统计数据的可靠。提质统计基层基础。深化乡镇和四上企业“八有八化”,提质升级村级“五有五化”,抓好信息化手段在系统信息化交流、一体化住户调查和农业普查遥感测量中的运用。

3.实现三大目标。统计工作上水平,县域经济再进位,全面小康达标准。

4.落实统计四个根本工作要求。适应统计工作新常态这样一个根本变化;确立一个根本思想即将数据质量作为统计工作的核心,以提高数据质量争取全局工作主动;狠抓一个根本保障,将队伍建设作为保障统计科学发展的根基,加强思想教育,补精神之钙,加强业务培训,提执行之能,加强机制创新,启激励之效,加强人员充实,保队伍之稳;明确一个根本抓手,将依法治统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保证。

5.抓好五项重点工作。一是适应对接各项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二是按照统一部署,扎实抓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各项工作;三是认真做好社情民意调查工作的规范运行;四是启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监测工作;五是完善提升乡村联网直报平台建设。

三、主要措施

1.强化主业意识。认真落实省局党组“质量可靠,全局主动”的根本思想,不断强化主业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加大数据质量核查力度,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及时。一是完善监测体系。继续研究探索完善数据质量监测体系,全面实现数据质量监测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与税务、工商、质监等部门的协调联合,积极探索“大数据”在核查中的运用,以提高核查工作效率。三是拓展核查领域,做好新增调查单位和诚信企业创建现场核查工作,严把单位入库关;组织开展以“四上”企业数据质量为重点的核查,丰富核查内容。

2.强化学习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开启《统计讲坛》,重点加强政治理论、经济管理及统计业务等知识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区位,强化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适应发展需求。

3.强化环境改善。以贯彻重要批示精神为统领,以依法统计为抓手,以落实省政府42号文件精神为重点,以加强统计执法和统计巡查为手段,着力改善统计的行政环境;以推进统计诚信企业创建为着力点,以加强统计宣传和统计解读为举措,以服务“三个面向”为理念,着力改善统计的社会环境。

4.强化队伍建设。将队伍建设作为统计发展的根本保障,参加上级、续办本级统计能力培训班,加快培养统计复合型人才。着力加强“关键少数”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乡镇统计办主任的能力和水平。树立统计信仰,按照讲政治、懂业务、善管理的要求,用统计好干部的标准选人用人。加大帮带力度,强化教育、培训、实践、提高,创造促进统计人才和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条件和环境。

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第7篇

明晰安全责任是安全工作的前提,是实现全员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幼儿园要按《校园安全管理手册》六十条的责任分工,校长作为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狠抓安全工作,每学期亲自参加安全隐患排查和分析研究安全工作各两次以上。校长与中层干部(正职)、中层干部与每一个教职员工都要在开学前签订安全责任书(也可签一学年),必须让每一个人知道自己肩上的安全责任,特别要防止非班主任教师安全责任有所弱化。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的责任书也要将双方责任细化。区教育局将加大问责力度,对严重失职的责任人予以问责。

二、提高安全教育实效

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开展个人卫生、交通安全、禁毒、反、防灾减灾、森林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拐骗、心理健康、网络安全、环境保护等多项生命安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懂得安全知识的学习者、执行安全防范的实践者、普及安全法规的宣传者。要引导学生自愿购买正规安全教育读本,增强安全教育的系统性。积极探索编写安全教育校本教材。邀请法制副校(园)长到校集中上课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坚持每学期演练一次(一年中必须有一次全校性疏散演练),要按新版市教育局试行的六个应急预案修订本单位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演练。适时组织防暴力示范演练活动。督促开展校车突发事件演练。

三、保持安全经费投入

一是继续添置灭火器、应急灯、强光手电、急救箱(校车用)等物防设施,加强学校幼儿园应急准备。二是建设8-10所中小学幼儿园电子监控系统,努力做到校园学习生活主要场所全覆盖;做好电信探头到期后的运行模式转接工作,逐步建立起既保留少量与外网连接又可以单独运行的技防建设新模式;在食堂操作间、备餐间安装探头。三是清退超龄门卫,培训保卫人员,更换校园保安服装。四是建设一批池塘、教学楼后窗护栏、体育看台护栏。五是督促学校幼儿园保持安全投入,限时整改隐患。

四、重视交通安全管理

一是优化学生校车管理方式.学校要按《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相关要求选派身体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同志从事跟车管理,组织跟车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局修订后的《跟车人员职责》,探索建立跟车人员评比奖励制度。联合扬子公司强化驾驶员管理。校长及安管干部每月坐车检查不少于一次,校车日志记录齐全,下午不乘坐校车学生必须有书面手续。二是重视校内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学校要按《市校园机动车管理规定》与相关教师签订责任书,对教师机动车行车时间、路线、停放位置均做出规定安排。严格控制校外车辆进入校园。对上放学时校内车流、人流合理疏导,确保不发生校内交通事故。三是加强上放学门前值勤工作,教育局将牵头其他执法部门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学校要积极予以配合,按去年六月份区教育局《关于加强校门口安全管理的通知》相关要求执行,重在落实,贵在坚持,真正把学校大门建设成校园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城区学校幼儿园要按文明城市相关要求加强常态建设。

五、全面完成平安校园创建

自2009年开始,省教育厅启动新一轮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区已有89所学校幼儿园创建为市以上平安校园,其中31所单位创建为省平安校园,2013年是本轮平安校园创建收关之年,基础好的学校已成功创建,剩下的学校幼儿园硬件基础差,与平安校园验收标准差距相对较大,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大帮促力度,确保余下的所有学校幼儿园(含民办园)全部参加平安校园创建,全面完成平安校园创建任务。4月份启动创建工作,5-6月各创建单位做好准备工作,9-10月区教育局联合公安、综治部门初查,11月创建学校要以良好的安全管理实况和完整的安全台帐迎接省市平安校园考核验收。

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第8篇

学校基本情况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于2012年9月正式成立,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全日制公办学校。学校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建设信息化的校园、追求品牌化的发展、培养现代化的人才”为办学目标,以打造教育信息化校园为切入点,以建设信息化教师队伍为着眼点,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落脚点,积极推进电子书包常态化教学实验研究,推进慕课开发校本教材,通过开展一系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实验研究,逐步将学校打造成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化校园。

学校信息化特色

1.从做好顶层设计入手,绘制学校教育信息化新蓝图

学校为全面落实《武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15年)》,以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培训、数字化管理等内容为建设重点,成立了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开展了学校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并以应用为导向,构建“可持续、可交换、可共享”的信息化环境,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化发展。

2.从强化硬件建设入手,创建基础设施信息化新环境

(1)创建“菜单式”资源中心

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分为原创资源、慕课课程、主题学习网站等。现已建设原创资源1325个,慕课课程36个,主题学习网站4个。学校重视优质资源的建设,制定资源建设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建设资源。结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积分、信用、等级等激励手段,激发教师共建资源的热情,进而使得资源库内容得到不断充实。

(2)搭建“一站式”门户网站

根据“以人为本,服务为魂”的网站建设思想,门户网站一体化设计,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尽量满足师生、家长、管理者等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网站主要以服务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多样化的服务栏目,方便用户的使用。服务教师方面,设置了教师风采、教学研究、教学资源等模块;服务学生方面,设置了班级主页、语言文字、学生活动等模块;服务管理者方面,设置了新闻管理、平台管理等模块;在交互方面,设置了留言板;还通过各种接口与慕课平台、教育云、K12、社区图书馆等网站进行了有效融合。

(3)构建“傻瓜式”查询平台

学校不仅重视资源建设,更重视资源的应用。为了方便教师查询使用,资源按照多维度划分归类。资源库资源主要以学科分类进行归类,并结合其他分类方式进行查询,可以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试题、媒体素材、专家讲座等分类查询,还可以按知识点编目(了解、理解、掌握、应用)进行查询。

3.从利用网络资源入手,实现基础课程信息化新形式

(1)探索数字化学习模式

学校紧跟时展,立足学校需求,学校主动加入了武汉精品教育慕课联盟,积极开展慕课的建设。现已建立“走进欧洲”、“神奇的莫比乌斯环”、“欧洲建筑艺术欣赏”等36门课程。在慕课的建设和应用之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教学实践。有语文教师利用慕课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探索,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平台激发学生在线互动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数学教师在云游欧洲活动中,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探究莫比乌斯圈”开发为慕课,利用动画、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数学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巧妙地穿插于课程之中,丰富了实践内容,增加了学生探究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建设个性化成长平台

利用世界校园No.1网络竞技平台,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展示空间。平台主要以学生的竞技视频为主,为学生展现风采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平台包括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涉及运动技能、学习技能、艺术技能、语言技能、生活技能、设计创造等内容。学校现已上传竞技视频21个,观赏次数达8522次,得到广大学生的热爱和家长的认可。

(3)构建特色化生态空间

学校在搭建一站式门户网站的同时还注重特色化、个性化网站的建设。学校立足生态教育,建立了生态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依托种植植物等活动的开展,陶冶学生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生态网内容丰富,展现生动,包括养殖植物的技巧、学生的心得体会、养殖成果展示、学生的养殖日志、新能源介绍、资源研究等模块。

4.从推进教师研训入手,探索校本教研信息化新途径

(1)开展网络教研

学校以数字化学习方式变革、基于项目的学习、慕课研究等主题开展了多次教研,形成了校本培训、校际联动、柔性流动、视频教研等丰富的活动形态,促进教师在教学和教研中集体体验。以学科组活动为载体,以网络平台为媒介,有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交流。平台栏目划分主要分为语文教研、数学教研和综合教研,共计发表教研文章237篇,平均每篇教研文章的阅读率达到80%左右。

网络教研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主题式教研、反思式调研、讨论式调研等多种方式。同时,借助校本资源库的创建,辐射教研活动的成果,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通过网络教研扩大了教研空间,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校的优质资源。网络教研可以使教师分享教学智慧,达到共赢的结果,也增进了教师间的感情,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在学科教研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多种教本研修探索,包括合美实验、E联实验、实验论教等。

(2)实施慕课研训

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外派培训。学校采用“在校自学、外出拜师、提高发展”的方式,有计划地派出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让他们先人一步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全面带动学校所有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二是专题研训。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慕课理念及慕课制作技巧,培训教师开展慕课的设计和开发;进行“数字故事”微课培训、“K12教师电子档案”等多种专题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提高信息技术制作水平,提升信息专业素养。三是运用促训。新的信息手段必须通过运用才能让教师更加熟练掌握,学校通过开展“电子书包”课题研究,“翻转课堂”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让教师学有空间、展有舞台。

5.从规范学校管理入手,形成管理机制信息化新常态

(1)实行校务管理数字化

管理平台根据业务不同主要分为办公区和学习区两大部分,并应用个性化空间的理念为每个用户提供了自己的管理空间。平台包括的主要模块有公务安排、每日荐读、校务管理、教学管理、留言管理、德育星空、用户管理、校务日志、班级值勤记录、专项检查等。平台提供信息提醒功能,并可对未办事物进行明确的分类统计,在公务安排方面,每周工作、校内通知、公文流转、公共信息、学校制度等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并且对事务的安排情况可以实现可视化的统计。例如,对于学校通知,可以看到每位教师是否已经阅读,还有多少教师没有阅读。在校务管理方面,可以实现会议管理、请假管理、校产保修、计划总结、问卷调查、资料印刷、网络磁盘、物品申购、用车登记等管理。

(2)实行教务管理数字化

根据校务管理内容的不同,学校详细划分了子模块。例如,统计分类类别有公务安排、语文教研、学校文件、校内通知等;计划总结管理分为学校计划、部门计划、学校总结、部门总结、“我的治班之略”。对于每篇文档,系统可以实现阅读点击统计,包括点击次数和阅读率,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在教学管理方面,立足教学的关键环节,平台提供了课表查询、电子备课、网上书屋、教育教学资源、自主质量分析、学业质量监测及分析、教师成长网、主题学习网站等模块。

(3)实行教师管理数字化

学校在门户网站上开设了“K12教师生态成长档案袋”,给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安置了一个“温馨的家”,从教师的基本信息,到教师荣誉成果、教师培训记录、教师培训记录全部记载在案,教师发展中心从后台给予评价和跟踪,既强化了教师资源建设的意识,又指导了教师本人专业成长,同时还让教师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拥有自己的精神网络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