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

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扬弃;“中国梦”

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骄傲。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在西方文化愈加深刻地走进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是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中国又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如何合理鉴别与扬弃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有什么重大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之间寻找答案。

一、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

对于韩国成功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世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羞愧。对于80后、90后以及00后疯狂追星、追捧哈韩文化、欧美嬉皮士文化、黑帮文化却恰恰忽视了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黯然神伤。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譬如腊八节、寒食节、清明节、中元节等等的中国传统节日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连春节和中秋节这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也再没有曾经那份浓厚的期盼,更没有了往日的节日气氛。相反,每当圣诞节到来前夕,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是狂欢的男男女女,每当2月14的情人节,玫瑰花的销量尽管是平常价钱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却总是能榜上有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们不禁要问是传统文化过时了吗?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打磨殆尽了吗?是西方文化、哈韩文化就比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有内涵、更有韵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过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依然犹存,只是国人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出现多元文化并不稀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了世贸组织,国门向世界敞开的同时,也将我国充分地卷入了世界市场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化的颠覆性革命,网络和通讯设备的普及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那就是文化的迷失。互联网的使用让我们的教育更加丰富多彩,然而也恰是因为网络的高度使用,家庭、学校和小范围的社会生活已经无法满足新生代获取知识的需求,因此在形形的网络文化中,新一代被看似时尚、潮流、个性的别国文化所吸引,渐渐地就在文化中迷失了。这也是市场经济给我们价值观带来的冲击的结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唯利是图,不讲“仁义礼智信”,不讲谦恭,不讲孝道,传统的价值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文化的认同危机就是这样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二、传统文化的扬与弃

当然,传统文化在今天虽然遭到西方文化和其他亚洲文化的冲击,但并不是荡然无存。在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存留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总体上是优秀文化与糟粕文化并存。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糟粕文化。在弘扬优秀文化的方式方法上也要注意发展和创新。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抛弃糟粕文化

传统文化之所以被区分出优劣,并不是其本身的好坏,只是现代人用现代人的标准来加以考量的结果。那么究竟这个考量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被考察的传统文化是否能够顺应时展大潮、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划分,我们得到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忠义孝道、仁者爱人、信守承诺、乐于助人、路不拾遗等等优良的品质。然而,在时代不断发展变迁的道路上,有些消极的传统文化也依然遗留在现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之中,例如封建迷信的盛行、男女地位不平等、重农抑商、官本位问题严重等社会现象。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作为基垫,优秀的文化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糟粕的文化则使社会倒退最终走向崩溃的边缘。因此,我们要想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大力弘扬先进的优秀的积极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汉语热与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在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同时,我们也要坚定地摒弃社会上不健康、不积极、不阳光、不传播正能量的传统文化残余。近期,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拉紧了国民的神经、电信诈骗屡禁不止、传销组织打着连锁经营的幌子在各大城市坑害民众、儿女们住着洋房老人却无处安身,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国人道德的缺失、诚信的匮乏、孝道的背离,而孝道忠厚、诚信有礼正是中华民族近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文化。正如《三字经》上说:“首孝悌,次谨信”①。可见,古人是多么重视孝道和诚信。孔子对于孝道和诚信也有自己的见解,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②孔子教导我们要谨遵孝道、讲诚信,亲近仁德之士。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万万不可不细细钻研。

(二)在方式与方法上要推陈出新

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的发展与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尤其要让年轻人容易接受。新生代们出生在信息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的根基没有那么深厚,特别容易在文化认同上迷失方向。而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祖国的希望和栋梁,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在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以后依然熠熠生辉,关键就要看一代代的薪火相传。因此,为了紧跟时代,我们要在宣传优秀文化时紧贴现实、推陈出新。可以在网络上加大宣传力度,用传统道德文化约束网络失德行为;可以在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份,以娱乐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和熏陶;可以加大对身边好人好事的表彰力度,培养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可以在媒体上多创办优秀文化栏目,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已经将这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方法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三字经》《弟子规》走进了课堂,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与文艺汇演争先上演,感动中国的年度评选人物让我们钦佩不已,《百家讲坛》《快乐汉语桥》等优秀电视节目使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传统道德文化观念深入人心。然而,在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有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也值得深刻反思。在某些教育讲坛中,听众都是一些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青少年,而在宣传传统文化时竟然与佛教紧密相连,从小就让他们有浓烈的,进而在长身体的阶段禁食肉蛋奶,只吃素食。我们尊重佛教的信仰,但这种做法是否是我们想要的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这种方式是否科学值得我们深思,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青年一代能否在身体与心智上承担起祖国托付的重任,我们不得而知。还有一些人以宣传传统文化为名,出售盗版光碟和书籍,成立会所,从而谋取暴利,在他们出售的光碟视频中要求女人要谨遵《女儿经》的盛典,女人要把男人当成天,否则德不配位是要遭到报应的。这是很明显地在宣传传统的“三纲”,中国近代以来刚刚把妇女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却要在21世纪还要将妇女置于男人之下,非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倒退吗?因此,强调在宣传传统文化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十分必要的,要将不符合时展潮流的消极文化改良或摒弃。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梦”

传统文化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梦”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考量综合国力的标准从来都不只是GDP的增长,还要衡量人口、政治、军事、环境、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国家的发展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文化软实力的增加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印度文化、西欧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并列为四大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文明进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也在世界各大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经建立了200多所,汉语、中国民俗、中国画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这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因而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对外和对内两方面都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储备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圆梦“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41-02

一、贺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贺州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位于七百里贺江之要冲,扼楚粤之咽喉,秦代开辟的“潇贺古道”是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点之一。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官员、戍卒、商贾、流民带来各地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习俗,与岭南百越土著民族文化交汇融合。这里居住着汉、瑶、壮、苗、侗等十八个民族的二十多个族群,各民族、各族群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族群、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形成多民族多族群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谐图景。

贺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在此融合、留下了诸多颇具特色的原生态历史文化资源:有潇贺古道、桂岭古道、谢沐关、鹰扬关等古道;有封阳古城、临贺古城、庆坪古城、东坪古城、独柱山古堡、富川古明城等古城;分布着数百座古老的村庄,二十多座古风雨桥,十八座古戏台和部分石龙桥;保存有众多的寺、庙、祠、楼、馆、观、坛、塔、阁、宫、社、亭等宗教文化建筑物。现存古民居、古建筑存量丰富,这些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设计独特,颇具匠心,别具风格。考古方面,有孝穆皇太后先茔、国宝青铜麒麟樽、沙田古墓群、贺街古墓群、铺门古墓群、富川城北西汉墓群。自然风光方面,有姑婆山和大桂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贺州玉石林、路花温泉、大汤温泉、钟山碧水岩、十里荷塘,还有昭平七村、南乡滑水冲等南方原始森林。

这里居住的十八个民族的二十多个族群,民俗文化多姿多采。各民族、族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信仰崇拜,构成不同的文化特征。各族群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有多达二十种的方言土语。民族风情古老而多姿,如瑶族的盘王节、情人节;壮族的三月三、庙会、炮期和歌节;讲古梧州话的山歌、傩面舞、小龙舞(蛇舞);瑶族的蝴蝶歌、长鼓舞;壮族的舞火猫、耍歌堂;土瑶的酒歌、情歌;苗族的芦笙、踏歌堂等等古朴奇异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此外,还有各族群的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丧葬文化、婚庆文化、宗教文化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人才。相应的文化主体是文化传承的根本力量,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措施就是要保护传承人和培养新的传承者。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传承人保护制度,明确传承人的地位,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资助和扶持外,还可以赋予其一定的社会地位,给杰出的传承人创造适宜传承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可行的传承机制,帮助建立培训基地或师徒关系,通过授课、带徒授业等方式培养接班人,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自觉,使其技艺能够得到完好地传承。

2.投入资金,加强对传统文化进行物化载体的保护。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物化载体实行保护,使其发挥传承文化的功能。保护的途径多样,如:依靠科技,借助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对现有原生态文化的存在形式进行保存和保护;建立图文声像等相应数据库,完成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数字化保存与存档;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系统,实现对工艺流程的详细表达、工艺存在的文化状态、物品的选择展示、民间艺人档案、传播传承方式、民艺品原材料及当地各民族、族群生活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的再现交互功能;开发虚拟修复与演变模拟技术,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数字化图案、工艺品辅助设计系统等,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

贺州相当一部分学者都认识到这点,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现代化工具,长期深入到各民族各族群来了解、记录、宣传相应专业领域中的文化,为当地原生态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尽自己绵帛之力。

3.转变观念,加强宣传和教育。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也只有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和参与才能取得成功。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与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中来,让人民群众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宣传上,加大力度,明确舆论导向,对民间艺人要作好一对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上,其一,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在大、中、小学设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将民族文化等引入课堂,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聘请传承人深入学生传授民间文化等。通过学校教育,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基础。其二,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教育、特别是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居民的教育,利用各种文化场所、宣传栏、论坛、讲座开展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鉴赏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通过这一途径使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知识得到有效的普及与推广。

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中原传统文化;新兴文化;开发;利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提升经济区的综合竞争能力是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中原经济区域的综合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更需要明确到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中原经济区在战略上定位是: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非常重要的农业基地与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主要示范区域,明确来说就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域,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平衡支点,是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更是中原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

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助于探索不以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之路,为国家提供最安全的粮食保障,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好示范榜样,积累更多的优秀经验;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更好的落实,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中原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域,明确河南省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优势,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完善,对中原地区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与整合,能将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拓宽,逐渐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的良好形势,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有助于中原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增加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对我国中原文化繁荣复兴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相互作用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毕竟时展速度快,不顺应时代的发展,会被很多领域所遗忘。而新兴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完全可以借助新兴文化的优势,例如:各种各样的数字技术、软硬件载体等等,能有效宣传中原传统文化,一旦形成了一定的局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与利用。

中原传统文化是居住在中原地区内的中原人以及祖先所创造的并一直继承延续发展的,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原特色,其历史比较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属于优良的传统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而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化无法复制的精髓所在,在整个中华文化内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文化业态是指,对新兴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如电子技术、各种软硬件载体等等,对文字、图像、影像、语音等等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以数字化为主要操作模式,进行编辑、生产、传递等等,为广大群众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其新兴文化呈不断发展的趋势,更新速度加快,覆盖领域较广。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关键还不是经费与人力方面的投入,关键是文化的传播与使用,因此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也是发展河南的新兴文化产业。首先,从传播入手,从发展中原传统文化入手,利用新兴文化各种技术上的优势,将博大精深的中原传统文化宣传出去,让中原传统文化更加直观的展示给人们,力求营造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中原传统文化传承的氛围中去,将中原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其次,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要重视文化凝聚力在中原经济发展中的现实作用,培育具有河南特色文化的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输出;再次,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结合要重视塑造新一代民族精神,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最大的保障,又必须重视文化融合过程中某些外来文化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更需要注意的是中原传统文化与时尚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最大限度避免传统文化可能被商业化的情况出现。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策略

1、以传统文化寻求创意灵感

中原地区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民间艺术在这样的趋势下发展比较好,具有区域特色,例如:朱仙镇年画、南阳玉雕、禹州钓瓷、洛阳三彩、浚县泥咕咕、开封汴绣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的艺术,充分体现了祖先对自然的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这些民间艺术的色彩、造型以及象征意义完全能成为新兴文化发展的主要财富。河南省内一些比较著名的旅游地区,积极开发旅游纪念品设计,并将中原传统文化与纪念品设计相互结合,主要是以当地著名的特色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并充分考虑到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尤其是旅游群众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追溯与向往。

新兴文化产业中如何将传统文化进行成功的转换,关键在于各方面创意的应用与开发,坚持以传统文化为源头,创意为内核动力,以文化的相互融合为切入点,并且要准确找到市场卖点,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产品化,新兴产品文化化。对现代原材料进行广泛的分析与使用,并与数码建模结合起来,例如:印花、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等等,有助于将中原传统文化直观形象的体现出来,借助现代技术提升产品在造型上的美观度,提升产品的色彩品质,将中原传统文化元素融于现代产品中,使其产品更加有生命力,更加精致,不仅有时代的特色,也同时有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树立中原新兴文化产品品牌形象出一份力,使其中原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当前河南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需要中原传统文化作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与新媒体等等现代技术,让传统艺术形式通过现代化音乐、网络文化产品以及数字化影像等等宣传出去,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能对文化融合与生产方式、表现方式进行创新,有助于形成中原文化传播新的格局。

2、突出中原文化的特征

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意义明确指出:如何要让华夏文明在传承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创新,进一步培育具有中国特色、中原风貌、时代特征,甚至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与中原文化的软实力,成为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战略内容。中原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特色,而其中的多样性无疑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原传统文化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其主要手段在于如何宣传,如何在宣传与利用的过程中成为文化品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中原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需要将河南经济发展的相关元素与新兴文化资源充分结合起来,这是一次对中原传统文化深入系统地剖析与整合,让科技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对中原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势进行创新,有助于寻求中原传统文化开发与利用更多的增长点。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关于市场化运作方面,文化产品虽然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只有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才能获得对应的经济效益,或者更多。我国是一个大家庭,有56个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真善美方面的看法其实是一致的。如何培育高新会计支持下的中原传统文化新的形态,就必须要从中原文化的特色与本质体现出来,要努力寻求一个契合点。而这个契合点首先就必须有艺术、道德基本衡量的标准。文化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技术原理、设计哲学等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的利益而违背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充分体现文化之本、艺术之本。数字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而文化产业中必须注重克服机械复制艺术与大众文化,要明白原创艺术的现实意义,要善于通过原创的、艺术的、文化的东西来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唤醒,营造尊重、理解、对话、创新的良好氛围,并在这个环境中创造出新的人类情感认知方式,有效拓展人类认知的视角,进一步营造更加浓厚的中原传统文化的氛围。

将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相互结合,无疑是对传统文化较好的开发与利用。当前中原传统文化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完全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在博物馆中将中原所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集中展示,使其主题化、集约化;充分利用借势、移植、嫁接等等方式,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配置与整合,尽可能让中原传统文化资源借助新兴文化的优势实现不受地域限制的目标,并健康、稳定、持续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兴文化业态的概念、分类及特征[J].中国城市经济,2011,(10):92-97.

[2]喻新安.略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全局意义[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44-50.

[3]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发展大计积极探索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发展新途径[N].河南日报,2012-07-18(006).

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众传媒 中华传统文化 传播 策略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端和母体之一,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一直是我们民族阐释和传承的文化基因。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我们不仅要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而且要将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自觉行为,要有为中华崛起营造舆论氛围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当然,大众传媒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应注意宣传策略和各种传播技巧的综合运用,现探讨之。

一、掌握宣传艺术,在高雅与通俗之间寻找出路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高雅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播中应该讲究宣传艺术,在高雅与通俗之间寻找出路。各大媒体应充分运用自己的传播优势,扬长避短,在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传播力度以及策划角度、内容选择等方面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到雅俗共赏,切忌使用“口号式”的高调空喊及单调的说教式。在充分稳定城市受众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和发展乡镇农村的受众群体,以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在这方面做出有益尝试的如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天天向上》,在栏目里特设“学习中华传统礼仪”的小环节,由真人着古装演绎具体的礼仪、礼节,让受众在轻松愉快中获得许多礼仪知识,深受观众喜爱,同时收视率也居高不下,确为高雅与通俗的较好结合。

二、注重挖掘社会化和本土化资源

社会化和本土化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名人名作。品牌经济时代的品牌效应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在文化产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都离不开精品化路径――推名人、讲故事。在中华文化诸多的种类中,特别是圣贤、思想、诗文、汉字、戏曲等文化种类中,每一种类都有一批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师级人物作支撑,可以说中华文化的辉煌与骄傲,是以他们的存在为基础的。①第二是地方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地方政治、经济与地方性文化的发展互为促进,协同发展,逐渐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于是,纷纷挖掘本土潜在的传统文化资源,争相设立文化节活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搭台唱戏,而大众传媒在其间的传播作用功不可没。如河南省凭借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先后设立了“国际少林武术节”、“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洛阳牡丹花会”、“安阳殷商文化节”、“开封花会”、“信阳茶文化节”、“周口姓氏文化节”等等,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民俗资源和区域文化内涵,并逐步发展成为精彩的文化品牌。各地的大众传媒紧紧围绕以上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跟踪式,多角度、多方位的连续报道,把各地的本土化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弘扬了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三、打造更多大众传媒的精品形象,多渠道塑造视觉效应

“特色化”和“品牌化”是大众传媒赢得竞争的独家优势,也是形成市场吸引力的核心资源。在“内容为王”的媒介竞争中,栏目的特色和品牌不仅具有广泛的带动作用,更能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较好的平台。当然,树立品牌难,要保住一个成熟的品牌更难。要不断开拓创新,变换传播方式和手段,以应对受众多变的收视心理。

前两年曾风行一时的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以于丹、易中天、纪连海为首的一批学者率先敲开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由于运用了悬念化、故事化、通俗化、影像化等多种传播方式,受到观众的肯定,也使《百家讲坛》的收视率直线上升,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成为一个亮丽的明星。但近年,《百家讲坛》的传播方式、风格一直没有丝毫改变,而观众当初的新奇和兴趣也逐渐消失,最终使得大部分观众流失,这颗昔日的明星也渐渐失去了光泽。而同样著名的以中华传统戏曲为主要内容的河南卫视综艺节目《梨园春》就一直保持着品牌的地位,享有较高的收视率。因为这个节目就是根据不断扩大的受众群体变换着播出内容,由以前单一的河南地方戏曲为主,逐渐扩大到包含全国各地剧种的传播,如京剧、黄梅戏、河北梆子、越剧、评剧等都在该栏目里播出过,在全国通俗歌曲选秀节目风行的今天,她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戏曲真人选秀节目,为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事实上,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视觉媒介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多渠道塑造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觉效应也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动漫、图片、影像、广告、玩偶等等都可以作为传播渠道,让现代的青年人充分领略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提升广告创意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含量

“广告创意是广告人员在对市场、产品和目标消费者进行调查分析的前提下,根据广告客户的营销目标,以广告策略为基础,对抽象的产品诉求概念予以具象而艺术的表现创造性的思维活动”②。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内涵已经从“物质”层面升华至“精神”层面,广告创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宣传,还必须融入文化内涵,尤其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求从精神上打动消费者。广告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可以为广告所宣传的商品塑造一种感性形象,为其品牌增加信誉度和附加值。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态:崇尚和谐、安详、平静、家庭和睦等等。这种价值观念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家庭美满祥和等。通过广告为产品注入这种和谐文化、家文化、福文化使得产品更具人文气息,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同时也显示出我国广告创作独特的艺术与内涵。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曾打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就是因为它反映了人们的思乡情怀,适应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传统观念,能引起国人的认同感。所以,在广告创意中加入渊源流长、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增加广告创意的魅力,为广告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使中华传统文化借此进行长久传播。

五、挖掘政府视窗功能,加强网络传播效应

目前,网络媒介已逐渐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虽然我国的各类网站数量并不少,但大多属于商业性网站,内容多以抓人眼球、盈利为目的,宣传的作用不大。其余大部分网站属于各级政府网站,作为政府视窗,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加强和重视政府视窗的网络宣传,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充分合作,围绕一个主题,多方位、多形式、交叉互动、扩大宣传,是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有效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整合资源、挖掘特色。整合资源,最重要的是整合传统媒体资源,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通过建设一个网络平台综合处理,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移动等多种形式的新闻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作为重点新闻门户网站,以新闻为龙头,也应做好相应的基础服务性工作。比如,政府文件系统、便民查询系统、社情民意收集系统等等功能模块,这些模块是新闻门户网站的基础内容,也是吸引网民、聚集人气的重要方面,大有作为。资源捋顺之后,就要挖掘各自的特色所在。挖掘特色要立足本地,把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在宏观上全局统筹,在微观上精耕细作,挖掘内涵,拓展外延,以地方实际这条主线贯穿全部,形成独特的风格。如此网站才具有历史传承性、地域独特性,又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次,塑造品牌、做深做透,以提高新闻的传播质量来带动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网络也需要品牌效应,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网民需求后再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要吸引网民,真正把品牌树立起来,且要做强做大,做深做透,还要在其内容上下大功夫。一方面新闻资讯必须力求及时、真实、全面,评论分析深入透彻,报道紧扣社会热点,注重多方位的专题策划,打造有血有肉、充实丰满的新闻产品;另一方面要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的反映和报道新闻事件以及各类文化信息,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加强互动,充分给网民多样化的选择权。这样不仅丰富了网站内容,而且可以活跃政府视窗网站的“死板”面孔,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打造一个有力的平台。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不是某一个媒体的事情,而是各地、各大传媒机构都引以为重视的事情,各媒介应充分运用自己的传播特点,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多方位、多形式的传播途径,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广泛地渗透到各阶层,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尽一份社会责任。

【此文为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我省大众传媒传播中原文化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二,项目号skl-2009-1044】

参考文献

①王守国,《创意决定品质,传播成就价值》,《新闻爱好者》,2007(8)下半月刊,P7

②程宇宁,《广告创意的本质特征研究》,《广告人》,2004(5):95

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互补交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新兴媒体形象可感,便于与受众交流互动。利用当今时代的最新科技成果来传承、创新传统文化,速快而效高,接受和使用者日益增多。但因需对现代信息技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对那些已经习惯了传统媒体的老年群体来说,不免会感到手足无措。由此看来,传统媒体也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和存在的理由;而新兴媒体也有其弱点,难以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二者有竞争也有互补,唯有进行整合,实现优化组合、功能互补,方能留住并扩大受众,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保障。

在新旧媒体交融中大大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

近年来,在全球化浪潮的熏染下,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受到各种外来思想越来越多的冲击。外国简约、新颖的思想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使传统文化深陷危机。但是,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价值独特、不可或缺,其本根绝不应失传,其基因绝不应改变。可行的办法是借助新旧各类媒体来拓展、整合文化经营。

如今,新旧媒体正在进行优化组合,要因势利导,协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演变和转化。媒体是汇集各种信息的集成平台,首先,需研判媒体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借助个人博客、个人贴吧、节目等媒体来展示各种文化活动信息,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另一方面则积极利用方兴未艾的微博、微信、QQ等媒体,积极更新文化的经营方式和传承路径。其次,应借助网络这一有力平台,积极宣传传统文化节目,如传统戏曲、舞蹈、民歌、杂技等,以此来引人关注,激发大众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再次,媒体应精心策划、周密布置,举办和报道诸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制作月饼等民俗文化活动,对竞赛优胜者给予奖励,使其得利或扬名,从而吸引公众积极投身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并对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总而言之,唯有整合新旧媒体,实现功能互补,方能展拓文化信息传播渠道,使传统文化得到永续传承。

利用新旧各种媒体为传统文化打造专属品牌

品牌是彰显产品特色、提升产品形象、使人易视易记的有效平台,传统文化亦是如此。如今,不论何种新旧媒体,其功能、地位都在提升,传统文化基于农耕社会而形成的封闭性必须被打破,借用网络实力打造自己的独有品牌,才能得到永续传承。

传统媒体当前发展受到阻力,原因虽然很多,但地域阻碍无疑是传统文化品牌打造遭遇荆棘的一大原因。基于此,要以节假日、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活动为抓手,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的专属品牌,并借助新旧媒体的协同来改善经营模式,使品牌可被公众迅速认知。媒体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引导社会大众对其加以接受、认可,进而使打造传统文化品牌的过程顺风顺水,使传统文化经营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而生生不绝。

现在,因物质性消费已得到满足,精神消费日受青睐,很多人为文化产品买单时很是乐意。所以,要利用这种优势来维护自己的文化品牌,并对品牌进行授权,使其真正形成一种资产,从而使传统文化得以永久流传。比如,可将一些传统文化资源丰厚地区的产品进行包装,对涉及到的各种文化信息进行创造性整合,使文化内涵得到丰富,文化产品得到市场承认,从而使传统文化的品牌得以真正树立,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不绝。文化产品如得到公众的信赖,就会顾客盈门,品牌的知名度大增。再如一些广播台、电视台,可借助网络的力量而使自己的文化品牌为社会熟知和接纳,促进文化产品的大量销售。

对于外来文化,要去粗取精,以谨慎的态度加以选择

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惩恶扬善、喜诚厌伪、忠孝节义等理念,以及形成的节假日、婚丧嫁娶等风俗,已深深蕴含于中华民族内心,对每一个人都有重大的影响。可近年来,这些观念、风俗在全球化、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逐渐被一些新的观念、风俗所取代。七夕节本为赞颂爱情忠贞的传统节日,可如今,大多数年轻人倾向于过2月14的情人节。再有如圣诞节之类的外国节日大行其道,有些西化倾向强烈的人将其奉为生活主调,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弃之如敝屣。这就需要有效整合新旧各种媒体,紧盯文化发展的脉搏、潮流,接受外来文化而又能保留传统文化的本根,协调共进,使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如电视节目要吸纳传统文化修养深厚的人士积极参与,打造出精品、凸显出亮点,使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得到彰显。而后,新旧媒体应协力在电视、网络、报刊上宣传,努力扩大影响。新旧各种媒体的从业者可将这些节目的视频、文字消息和图片传到各个网站,使其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同。而对于外来文化,则要去粗取精,以谨慎的态度加以选择。同时,在这个全球一体、思想多元的时代,还要注重搜集民意、倾听民声,根据媒体反馈的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宣扬某一外来文化。

新旧各种媒体应借助优势来传承传统文化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深深影响了整个媒体发展格局。尤其是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极大,使其市场被侵占、利润在降低、规模在缩小。今天,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和知识阶层已经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体渠道,不管是生产经营,还是学习和生活,都需借助于网络。如此,就必须利用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优势,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加油添力。新兴媒体传播信息快而效优,我们不能不利用这一优势来加快和完善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

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方式很多,如可以在某一传统文化形式如戏曲、杂技、歌唱、舞蹈、传统工艺等的所在地举办一些当地人喜爱又吸引大众眼球的活动,再通过各大媒体将这些活动的视频、文字报道、图像等传到网络上,尤其是借助手机这一便捷平台就可阅读、欣赏的微博、微信上,借以激发社会公众的关注。鉴于新兴媒体功能强大,故宜借助其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如传统文化精品节目只要举办后,就在网络上,使其在各个网站得以迅速流传。此外,鉴于新兴媒体互动性强,应利用这一优势以与受众互动的方式传播文化活动信息,改变以往由媒体向公众单向传播的方式。因为传统媒体难以捕捉、反应受众的感觉、观点和主张,基本是媒体向大众作单向传播,难以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而新兴媒体,不仅可将文化活动信息于网上,受众也可将自己的观感、想法到网络上以引起社会关注,同时还可与网络上的其他观赏者自由交谈,激发受众之间及媒体和受众之间的顺畅互动。总之,新兴媒体宜借助自己这些优势积极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永远拥有活力。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①杜献宁、王一伟:《河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探索》 ,《前沿》,2012年第4期。

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孝文化 广告表现 运用方式

儒家文化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至今仍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在历史上发挥了社会保障功能。孝文化发展到今天,对家庭对社会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孝文化可以调节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才有基础和保障。其次,孝文化可以调节代际关系,促进代际关系和谐,而代际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社会上的青年人与老年人是存在代沟的。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存在着差异,对事物的看法、利益的取向各不相同,所以,他们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孝文化提倡养老、尊老、敬老,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正可以调节这一不和谐的代际关系,促进青年人与老年人实现代际和谐。①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媒体的报道中,不孝敬父母的例子并不鲜见:自己住“洋楼”,却把年迈的父母“安置”在旁边搭建的小帐篷里;不管、不看甚至打骂父母。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告诉我们,传统的孝道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在淡化。同时,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对孝文化的研究,说明已经有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孝文化的价值并呼唤它的回归。

一、孝文化与广告融合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对广告的相关研究也可谓汗牛充栋。在中国广告业与外来广告业竞争的手段和途径上,中国学者发出了“现代广告融合传统文化”的声音。一来更接近受众的心理,二来可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在资金、技术和人才都相对弱势的中国广告业,这似乎不失为目前最好的应对策略。从业界来看,确实不少运用传统文化的广告都收到了奇效。比如,浙江卫视运用水墨山水很好地对其形象进行了宣传;威力洗衣机因为“献给母亲的爱”而名声大振。不仅如此,外来广告也开始模仿本土广告,纷纷贴上传统文化的标签,意欲通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打开中国消费者的心扉,走本土化广告策略,所以我们在可口可乐的贺岁广告中看到了对联、木偶、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巧妙地将其融入广告当中,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孝文化增进广告效果。随着外资的进入,中外广告业的竞争加剧,在相对弱势的中国广告业,如何寻求突破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课题。不少研究纷纷为中国广告指出本土化的道路,即将广告与传统文化融合,并从多方面阐释论证了传统文化对广告的积极作用。首先是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广告创作灵感的源泉。正如意大利设计师ROSA所说“不管是意大利还是法国设计师,他们设计的往往是符合或者融合本国元素的东西,而中国如果丢掉本土的东西的话便没了特色,也缺乏市场竞争力。”③目前我国广告专业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广告公司规模和技术都有待发展,大部分广告都是模仿西方,缺乏创新和创意。在一个标新立异的时代,广告必须要有个性和特色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吸引并打动受众。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是创造中国特色广告的丰富源泉。其次是传统文化拉近了广告与受众的距离,使广告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例如:雕牌洗衣的广告下岗篇,通过小女孩用雕牌洗衣粉帮下岗后找工作的妈妈洗衣服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消费者,其立意运用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一幅温馨感人的画面立刻拉近了广告与消费者的距离,与那些一个劲地吹捧洗衣粉去污能力有多强的广告相比,这则广告显得亲切而富有“创意”。传统文化对中国广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能以同样的方式影响并增进广告效果。

2、广告宣扬孝文化。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发扬而不该丢弃,孝文化不仅可以作为家庭和代际关系的剂,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剂。随着对孝文化研究的深入,传承和发扬孝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大部分学者提出通过开展相关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发扬孝文化,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加强孝文化的灌输和教育。这种建议有其合理性,但这种方式也往往流于表面,最终的结果是“学”难以致“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孝依然被抛弃。相比之下,间接的“教育”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广告就是间接的“教育”方式之一。大部分情况下,广告的目的在于宣传广告中的产品,消费者所有的戒备也都集中在广告宣传的产品上,而对广告的创意不会有情绪性的“反抗”,这对于反叛性比较强的80后和90后而言,这种间接的“宣传”和“教育”更容易打动他们,比直接的“教育”要容易接受得多。

二、孝文化在广告表现中的运用方式

广告表现是指广告创意与广告制作形成的,最终与广告受众见面、并说服或影响其购买行为的方式。④广告画面、广告语及广告音乐等都是广告表现的方式,孝文化在广告中的表现和融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孝文化与广告画面的融合:总结中国的广告,以孝敬父母为题材的创意并不少见,但大都以给父母送礼的形式出现,脑白金在靠“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赚得盘满钵满之后,重新打出了“孝敬爸妈脑白金”的广告,广告画面依然是一对木偶老年人在跳舞,以脑白金的产品包装亮相结束,广告画面以两个木偶人为主,给人很机械的感觉,而且画面始终是两个木偶人在跳舞,没有任何的情节,缺乏情感的交流和沟通,看后给人空洞无物的感觉,也并不能感受到子女对父母的孝心。静心口服液的“礼物篇”,也是以孝敬母亲为创意的,广告画面先是一个小女孩高唱“世上只有妈妈好”,随后镜头转换,很快女儿长大了,和母亲相依相偎,广告旁白是女儿大了,妈妈却老了,孝敬妈妈不能等,接着出现广告词“爱妈妈,送静心”。这则广告的画面结构相对脑白金来说,虽有很多进步,但其情节和情感性依然不够强烈,表现的主题是:小时候不能为母亲做什么,只能用“世上只有妈妈好”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情,女儿长大了,妈妈却老了,赶快送静心来表达对母亲的关爱。这则广告画面贴近受众,勾起了童年记忆中对母亲的回忆和深深的情思,但表达这种情思的方式却是送“静心”,形式过于直接,也有些肤浅。相比之下,雕牌洗衣粉的“下岗篇”创意就要高明许多:年轻的妈妈下岗了,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懂事的小女儿心疼妈妈,帮妈妈洗衣服,天真可爱的童音说出:“妈妈说,‘雕牌’洗衣粉只要一点点就能洗好多好多的衣服,可省钱了!”门帘轻动,妈妈无果而回,正想亲吻熟睡中的爱女,看见女儿的留言――“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妈妈的眼泪不禁滚落眼眶。最后画面出现“只选对的,不买贵的”的广告语并配合雕牌洗衣粉包装袋。广告通过一个小女孩的“懂事”传递了孝的精神,传承了孝的文化,引人怜,引人思,更引人爱,广告画面的情节性比较强,传达的思想委婉含蓄,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接受心理。

广告画面是广告的主要构成要素,俗话说“动之以情”,情是人间永恒的话题,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所以,广告在传达思想的时候,应该尽量富有情节和情感,这样的广告才能吸引人。其次是创意的表现相对含蓄委婉更能迎合中国受众的接受心理,间接地通过情节将广告宣传的产品与表达对父母的关爱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直接将关爱父母与送父母礼物画上等号。

2、孝文化与广告词的融合:广告词是关于某一商品或主题的主张和承诺,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的短语或句子,它能刺激需求,同时朗朗上口容易识记。一句好的广告词,不仅能吸引受众对广告的注意,同时能让消费者长期甚至永远记住广告宣传的产品,哇哈哈因为一句“喝了哇哈哈,吃饭就是香”而家喻户晓,“只给最爱的人”使金帝巧克力成为情人间礼物的最佳首选。广告词不仅宣传产品,也传承文化,现有的孝文化在广告词中的表现,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送健康,如“黄金搭档送老人,腰好腿好身体好”;二是送心情,比如静心口服液“送妈妈静心,妈妈不烦不愁心情好”;三是送年轻,例如台湾的伊柔天然离子护肤系列化妆品广告“请给母亲重温年轻的梦”;四是知回报,如威力洗衣机的“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孝的传统意义即对父母的侍奉,包括物质上对父母的赡养和精神上对父母的敬爱。但从目前广告的表现形式来看,广告中对孝的理解和传达似乎过于单一,基本上就是给父母送礼物,买补品,而父母也只因为收到礼物而开心、愉快,看不到子女对父母的关爱之情,也看不到父母惦记着外面的孩子,只看到父母收礼物时的美好心情。

公益广告孝敬父母帮妈妈洗脚篇就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广告画面先是累了一天的妈妈帮儿子洗脚,洗完之后又去帮妈妈洗脚,这个情节让孩子看在眼里,小小年纪的他给妈妈打来一盆洗脚水,稚嫩的童声“妈妈,请洗脚”。孩子第一次也给自己的妈妈洗脚了。广告词响起: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广告用简单的情节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孝,并且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爱心是可以传递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关爱父母,将来孩子才会关爱自己。这是一则非常成功的广告,因为它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底蕴,而且抛开了很多广告喜欢用的“说教”的形式,用一个普通家庭生活的一个片段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告诉人们爱心可以传递的道理,引人深思。

广告词的创作需要创意,从上面这则广告我们可以发现,蕴含着深刻道理的谚语或普通的一句合适的话更能激起受众的思考和共鸣,尤其是关于孝敬父母的广告,简单的一句送礼或其他的口号并不能从深层折射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相反会给受众庸俗和作秀的感觉。

好的广告要有好的创意,好的创意要有好的表现,广告的表现元素是相辅相成的,孝文化在广告中的表现更应该抓住中国受众的心理,以情动人,从广告画面、广告词到背景音乐都应该以一种和谐的旋律诠释一个道理,一种美德,一种文化。

【此文为衡阳师范学院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孝文化在广告表现中的运用》(项目编号:09A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何涛,《弘扬孝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改革与开放》,2009(9)

②李彦春,《一份令人心痛的农村孝道缺失调查》,《百姓生活》,2009(12)

③2006中国元素国际广告创意大赛,fi-2nance.省略/ro-

ll/,2006-10-27

④苗杰:《现代广告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范文第8篇

一、传统节日的来源与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的发祥与原始崇拜、祭祀等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浓厚的迷信色彩,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大多数人摆在了生活的重要地位。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迷信色彩渐渐淡去,留下的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也为一些特殊人群予以美好的寄托。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

这些节日里融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深沉的历史感。在增强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传统节日的现状及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节日受到很大冲击,“洋节”堂而皇之地在华夏大地上遍地开花,受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群体。

现在的学生群体,大多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是最易接受新事物,走在时代潮流最前端的特殊群体。因而,也就成了西方节日首当其冲的接受者,成为西方节日的崇拜者,而对传统节日则表现淡漠。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校园里难以找到传统节日的踪迹呢?

1.经济因素

经济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传统节日的延续和发展自然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农耕文明逐渐学到新型的工业文明的冲击,小民经济逐渐解体,伴生在小农经济中的民俗、民风也不断受到冷落,传统节日的内涵逐渐流失。

2.市场因素

受市场趋利避害因素的影响,节日的物质载体商品被人们推向了市场,但一些商家为追求经济利益,在推销商品的同时,大肆宣扬西方节日,刻意营造西方的节日气氛,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传统节日的气氛。

3.教育因素

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多数学校盲目地追求升学率,难以顾及传统节日的潜在作用,使学生大多数缺少民族文化的熏陶,缺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度了解。

4.外来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节日进一步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每年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无不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

5.自身因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青年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国情特征掌握不够深刻;对自身存在环境、发展方向等认识不够明晰;对东西方价值取向和人生观认识不够透彻,也是造成对传统节日淡漠的主要因素。

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城市与农村文化生活方式中固有的断层,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也会产生影响;不同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代沟,也对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理念;为搞商品促销而开展的各种所谓的节日,如,美食节、啤酒节、烧烤节之类的“节日”,麻木了人们固有的节日观念。

三、传统节日复兴的思考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与文化积淀的结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结晶。传统节日的复兴,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因而,如何使传统节日重现生机显得至关重要。

许多人认为,各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用法律的形式,对传统节日实行放假制,加强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并通过举办庆祝活动等一些积极的手段,推动节日文化的发展。积极引导市场,避免市场盲目竞争,将传统的节日商品演变成单纯的赚钱工具。从舆论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关系,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取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教育是发扬传统节日至关重要的一环。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普及,要在青年学生这群最容易塑造的群体身上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促使其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对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有根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对东西方文化有深层次的认识。

媒体的正确宣传、导向也是提振传统节日信心的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播手段日益快捷、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各种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传统节日的复兴也是举足轻重的。只有加强多媒体对传统节日宣传正面性、公正性、道德性,才能形成宣传的正能量,才能真正发挥其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普及作用。

家庭传承的力量不容忽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来源于民间,基层人民才是复兴传统节日的真正主导者。在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民间社会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以多种方式进行努力。重要的是要让人们相信,中国传统节日确实可以充实生命,可以拉近家人的感情,可以让生活有一点美好的记忆。家庭是每个人生活和休息的港湾,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如果以家庭为单位,注重对传统节日的发扬和继承,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如果在我们这个时代,让传统节日失去生存的土壤,让传统节日文化渐行渐远,那将是我们对祖先创造的传统文化成果的毁灭性破坏,也是对历史的否定。没有历史传统根基的文化,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也经不起岁月的消磨,那将是一种站不住脚的文化,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传统节日不可丢,更不能就此夭折!青年学生,作为文化的继承者、接受者,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继往开来,复兴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