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素养表述

职业素养表述

职业素养表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理论 职业素养 职业意识 职业能力 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8.5

职业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关于职业基本素养系统化的相关研究,国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对于职业基本素养的研究,多是于心理学或者管理学旗下,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就内而言,近代以来,在陶行之、黄炎培等部分思想家的引导下,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引进了西方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开始萌芽,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在国内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基本素养研究体系。

对于职业素养的概念,国内外教育系统、企业系统都提出过不同的定义,尽管各个领域对于职业素养的定义略有不同,然万变不离其中,几乎所有对于职业素养的定义都包含职业需求中各类心理层面、思想层面、道德层面以及能力层面的要求里,简单说,职业素养意即职业素质的培养,具体而言,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国家对于此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然而就像前面说的一样,无论是哪一个领域的哪种看法,其目标都在于尽可能多的囊括职业化专业化领域所需要的心理、道德、行为方面的各种要求,下面,我们按照企业、国外、国内三个角度分别论述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企业家眼中的职业素养

“中国创新培训第一人”吴甘霖先生,现为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理事长、世界青年成功学会副会长,他在总结了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结合牛根生的人物成功史,在其《一生成败看职商》中提出这样的一个看法,即: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他甚至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 10 大职业素养构成 :

①敬业:只有你善待岗位,岗位才能善待你。

②发展:与单位需要挂钩,才会一日千里。

③主动: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④责任:会担当才有大发展

⑤执行:保证完成任务

⑥品格:小胜凭智,大胜凭德

⑦绩效:不重苦劳重功劳

⑧协作:在团队中实现最好的自我

⑨智慧:有想法更要有办法

⑩形象:你就是单位的品牌

在吴甘霖先生的理念中,职业素养无疑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除此之外,还有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曾经评出职业人应该遵循的九条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 在这一个对于职业素养的评述中,显然将职业道德作为职业素养的重中之重而提出。

目前,中国企业普遍认为职业素养包含了以下要素: 敬业精神、忠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高度进取心、自动自发地工作、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不找任何借口、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好的建议、维护企业形象、与企业共命运等方面的内容。 同学们在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当中可借鉴企业要求,提升自己。

(二)国外学术界职业素养研究简述

国外对于职业素养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与生涯指导学家们均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下面列举几个影响较大的理论供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第一,“素质冰山理论”。这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的著名模型。在这个模型当中,将人员的个体素质分为“冰上部分”和“冰下部分”,其中,“冰上部分”包括了基本知识与技能,这部分素质比较容易测量,也容易通过后天的培训获得、改变和发展。而“冰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难以测量的部分,这一部分教难受外界的影响,但是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这个模型,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则从特征的角度再次进行阐述。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这部分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这一部分也称为基准性素质。基准性素质是容易被测量和观察的,因而也是容易被模仿的;换言之,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它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职位越高,鉴别性素质的作用比例就越大。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而言,鉴别性素质不容易被观察和测量,也难于改变和评价,这部分素质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得以形成。

第二,“职业周期理论”中对于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加・薛恩的职业周期理论指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分别要经历成长期、幻想期、探索期、进入工作实践期和基础培训期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大学生分别扮演学生、候选人、申请人(应聘者)、新学员(实习生、新手)等角色。在其中,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接受适当教育培训,开发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进入劳动市场获得第一份工作,或成为某个企业的实习生,适应企业的日常程序,并为进入下一阶段打下基础。这里根据职业周期的不同,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也不同,在该理论中,对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着重于职业习惯和技能方面。

(三)国内相关职业素养的定义

国内,对于职业素养与职业素质的定义上普遍界定不清,不少学者将其混为一谈,如刘小波、吴小平、张敏敏认为“职业素养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 裘燕南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职业素养。”

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职业素养与职业素质的不同,其区别在于职业素养是职业素质的养成,一个为动态一个为静态,如贾义保从社会的角度将职业素养定义成职业素质的养成,即“一定的职业要求与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是从业者生理结构及潜能向着一定社会职业对人的行为要求与规范定向发展与开发”

尽管国内外学者们以及企业家对于职业素养各自有类似或者相异的说法,然而,在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具体特质,中国化的职业素养方面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综上,可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体素质的职业化,为动态形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1月

2. 彭娟:《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结构要素》【J】,《高教论坛》,2012年8月

3. 王易,邱吉:《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高亚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与能力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职业素养表述范文第2篇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骨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但目前各职业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目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与本科教育同质性的问题,传统的教材按照会计要素划分章节进行教学,保证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课程的实践性不突出,教学内容不能直接与实际工作过程接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强,不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最近有教师提出按照会计岗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然后根据各个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各个教学情境的具体学习内容。这种教学设计直观性强且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对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思想,但这种以会计岗位划分教学情境的做法,知识点分散、理论系统性不强。综上所述,《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从往届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来看,基本上包含了商业企业、生产企业、金融企业等各种行业,不同行业对会计人员基本能力的需求是大同小异的。基于上述原因,在《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中引入了通用会计能力培养的理念,以使培养的毕业生的素质能更好符合市场的需求。

二、会计职业能力的构成

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基础会计职业能力、通用会计职业能力和专业会计职业能力。

1.基础会计职业能力。基础会计职业能力是通过学习会计原理等基本素质课程,熟悉会计基本核算程序,掌握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了解有关会计核算方面的法律、法规,掌握计算技术和电算化的基本知识,为后续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通用会计职业能力。通用会计职业能力是在具备基础会计职业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良好的会计诚信和敬业精神及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熟悉会计法的内容,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工作规范,熟悉中小企业基本业务知识并熟练掌握其基本会计核算方法,掌握税款和财政规费计算与申报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三个月左右的专业会计知识学习,到中小企业就职后,马上就能胜任会计工作。

3.专业会计职业能力。专业会计职业能力是在具备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拓展的专业会计知识的学习,具有专业领域知识,具备专业会计素质,掌握一般商业、粮食企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具备了专业会计职业能力,就可以实现学生岗位能力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以通用会计能力为基础设计《财务会计》课程

1《.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思路。《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重点为中小企业培养一线会计人员。现行的《财务会计》教材体系大多是按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以会计要素为章节设计的,而职业学院学生的就业去向多数为中小企业,甚至是新筹建的企业,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会计应用能力,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按中小企业的日常业务流程对《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企业会计制度认知和会计业务流程认知内容,培养学生根据企业类型选择适用的会计制度和以工作任务顺序为程序开展会计工作的能力。在完成“日常业务核算”的理论教学后,增加“会计凭证识别与审核”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会计工作场景,体会会计在没有文字表述题目只有外来原始凭证的情境下如何识别、判断和处理各项经济业务。在完成《财务会计》教学任务后,使学生具备在一个新筹建的中小企业里,可以为其制订相关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科学设置帐户、准确进行所有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组。

职业素养表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人才;职业化;职业素质模型

一、职业素质模型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1.素质及职业素质

素质一词来源于心理学的定义,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天生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特点。心理学把素质解释限于通过遗传获得的遗传素质。广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的内在品质和质量,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认识和实践磨炼,从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体格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是广义上的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强调职业性,是职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个体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学习职业规范、掌握职业技能、形成职业意识及职业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职业素质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性:表现为不同的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2)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培训,以及在长期从业实践锻炼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3)内在性:职业素质是主体对其内涵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内化、积淀和升华的结果,它的作用的发挥是一种自觉。(4)整体性: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要求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它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胜任本职工作,不仅要有好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素质,还要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等。(5)发展性: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职业和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对从业者提出新的职业素质要求。因此,从业者要不断地培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

2.职业素质模型结构

职业素质模型主要用于描述职业化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与通常的员工素质结构或者能力素质模型相比,它的视觉更具体、针对性更强。另外,职业素质模型描述的是与特定职业相关的通用素质,并且它与企业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职业素质模型的两个特点是职业相关性和企业文化相关性。职业素质模型主要有三个模块构成:思想素养、专业素养和行为素养。

(1)思想素养。思想素养是指职业素质模型的基础。思想素养从员工价值观念出发,描述员工与特定岗位和特定行业相关联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动机、职业兴趣、职业态度等。思想素养与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价值高度一致,如诚信敬业、学习创新、认真负责、忠诚求实等。

(2)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重点描述作为职业人员顺利完成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分为通用素养和专业素养。通用素养是所有职业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如时间管理技能、有效沟通技能等;专业素养与具体的职位相联系,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心理学知识等。

(3)行为素养。行为素养描述的是员工在办公场所和面对顾客的时候展现出来的行为风格、精神风貌、言行举止、职业习惯等。行为素养的核心是职业习惯,塑造职业习惯,并在职业习惯指引下展现职业行为,是行为素养与通常所说的商务礼仪的本质区别。

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构建

构建一个完整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需要对旅游人才的各个职业种类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作大量的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本文作为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研究系列工作的开端,仅基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运用归纳的方法,尝试构建一个通用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

1.旅游人才的思想素养。

根据旅游业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特征,所以在价值取向上要求旅游人才以为他人提供服务为根本,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而要求他们热爱旅游业,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

(1)客户中心意识是旅游人才首先要树立的基本职业意识,旅游人才要求能够区分“顾客”与“消费者”之不同,“消费者”以商品为导向,“顾客”以满意为导向,职业化的旅游人才能够引导并且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仅仅完成安排顾客旅游的任务。

(2)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业人才的根本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性,从而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例如,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讲解中用语要文明,不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不讲低级庸俗的故事,不带领游客到“黄、赌、毒”场所等。遵守职业道德还要求他们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不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不得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3)诚信敬业是旅游人才思想素养的根本。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具有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高,尤其是要诚信敬业,这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2.旅游人才的专业素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求对人文地理、艺术宗教、民俗文化、建筑摄影等知识有所涉猎,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在能力要求上重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旅游从业人员首先要讲好普通话,语音要准,语调要好,词汇要丰富,表达要准确。随着我国逐渐成为旅游大国,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学会一门甚至几门外语。

(2)人际交往能力。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游客,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各样心理需要的人,他们的处事态度、个性特征往往差异很大,为了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此外,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还要同旅游接待单位的人员打交道,处理好同他们之间的关系。

(3)组织协调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在整个旅游行程中担当着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每一次参观游览活动,都离不开导游人员的组织以及和饭店、景点还有旅行车司机等方面的协调。为使整个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紧密衔接,旅游接待计划的内容顺利得到实施,导游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旅游人才的行为素养

行为素养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应该气质高雅、语言文明、平等待人、举止大方等,既要有美好的职业形象,又要有良好的职业习惯。旅游业从业人员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企业和个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下次购买的决定。

三、旅游人才职业化素质模型的应用

1.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制度建设

首先,职业化素质模型的两个输入变量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要求旅游企业职业化模型能够起到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的目的,至少不能背弃企业战略;企业文化贯穿整个模型,是模型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企业制度,所以,以旅游企业的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将是企业推动员工职业化素质提升的手段之一。

其次,员工的职业化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由思想到外在行为的锻造过程,思想是基础,行为是表现形式,是企业的直接要求和最终目的。在职业化内化阶段,要求企业加强与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强制推行,结合企业文化的推动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

2.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培训

职业化培训是旅游人才职业化的直接手段。旅游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在培训课程开发和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课程体系的开发。旅游人才职业化培训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模块:思想素养课程、专业素养课程和行为素养课程。思想素养课程旨在引导员工建立旅游价值观和旅游职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所提倡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道德。专业素养课程旨在向员工强化具体岗位员工顺利完成工作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根据岗位的不同应该包括以下子课程:旅游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业务、酒店管理、客户服务等。行为素养课程包括社交礼仪、习惯塑造等课程。

(2)培训效果的评估。旅游人才职业化模型为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参考,评估问卷等都可以根据该模型来制定。当然,该模型最主要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标准,通过差异化比较培训效果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温卫宁,林增学,黄国良.酒店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素质观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103-105.

[3]杨秀丽,颜萍.刍议旅游人力资本与旅游业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3-74.

职业素养表述范文第4篇

摘 要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国内主要大学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人才市场调研,总结出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及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1.国外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1)美国:长期以来美国会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提出了会计教育目标改革的两点变化:一是会计教育的重点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区分了会计教育目标与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AECC将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重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作预备”。

(2)日本:日本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重理论、轻实务,将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于基本会计理论的学习和一般知识能力的培养。

(3)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ACCA)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了如下阐述:一是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的态度和方法。

2.我国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通过对我国国内会计专业排名前22的高校(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发现,或多或少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1)培养目标表述较为笼统,普遍在培养目标中使用“能力强”、“素质高”等词。(2)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广。(3)过于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4)忽视经济全球化所需能力的培养。

3.应用型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塑分析

本科生毕业后能否成为高级会计人才,取决于其实际工作能力、职称评定情况等,还需要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会计人才掌握一定的外语能力已成为必然要求。基于上述因素的考虑,应用型高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可表述为:主要培养中级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各项专业能力及会计拓展能力,强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具备必要的外语沟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证券、银行、保险公司及政府部门等单位的会计、财务和审计等专业工作。

二、会计人才知识结构

基于财政部对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的要求及应用型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会计人才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现分述如下:

(1)会计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原理、会计准则、会计处理及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相关知识,这是实践工作岗位的一项基本业务素质。熟悉税收法规,只有熟悉了税收法规后才能对税收有一种认知能力,便于在处理每笔会计业务的同时兼顾税收法规,通盘处理单位的经济业务。

(2)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和必要的外语知识。包括一般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及ERP系统的应用等。

(3)财经法律、法规等知识作为业务素质的支撑,提高会计人的专业鉴别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4)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的知识,一般会计人员都只注重了业务素质的提高,习惯用会计思维来处理人际关系,难以和单位的其他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会计人才能力结构

根据中国人才热线网站上的会计人才招聘信息,选取一个月内新的一般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经理的招聘信息各50条,对各招聘职位的能力及其他要求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分析表明,我国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计算机能力、工作态度及责任心的要求较高。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也日益受到重视,而且职位越高对沟通能力的要求越高。同时,职业道德、外语能力、领导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接受新知识能力等也引起了实务界的关注,个别单位还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挑战性,从事一些非财务工作。可见,我国实务界会计人员仅具备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科会计教育应力争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扎实的基本业务能力:会计处理、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及分析能力。

(2)协调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3)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即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4)外语沟通能力: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5)计算机能力:一般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及ERP系统操作能力和SPSS统计分析的应用能力。

职业素养表述范文第5篇

随着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对学生素描教学认知的提升,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开始通过不同方法展现自身真实感受及艺术感觉。在上述发展的过程中,简笔画逐渐成为了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的重要内容,成为了素描教学中的“五大”核心要素之一。简笔画能够通过简单的线条表达真实感官世界,通过一种独立的视角让学生在线条中认识艺术、了解艺术,油然而生一种“眼见为实”的效果。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油画、国画中,让学生在上述艺术环境中成长,发展。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是面向职业的教学,教师在实施素描内容落实的过程中要将职业需求作为主要构建方向。简笔画作为美术职业生涯中的重中之重,能够培养学生对自身创意的速记、综合,可以有效提升创意“记忆效果”。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简笔画的上述特性,确保学生积极学习简笔画,配合各项教学操作。课堂教学可以在室外环境中,让学生速写,随时进行创作,表达自身想要表达的各项内容。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感知表达内容进行肯定,鼓励学生继续简笔画练习、创作,从内心爱上绘画、爱上素描。

二、审美的培养

审美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认识,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艺术的魅力和艺术的价值,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完善、提升,改善自身艺术学习成效。教师要在素描教学中贯穿审美,从临摹、写生、简笔画等内容中提升对艺术的感知,确保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具有独特的审美标准,形成与自身职业相符合的审美观念。审美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1)进行审美教育:在课堂中进行艺术鉴赏,从多角度、多方面对艺术品进行品析,学生自由交流,从自身审美中分析艺术品价值,在交流中深化、提升;(2)进行审美训练:审美训练要依照职业需求,从职业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出发,要包括高职对接职业中的艺术美分析、艺术美展现等着手,确保学生符合岗位标准,顺利就业。

三、美术馆的利用

高职院校素描教学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描技术,培养学生艺术技能,更是为了让学生与职业接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艺术,将艺术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要将教学与实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艺术品中感知各项艺术价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免费开放的美术馆,让学生能够全方面、全层次欣赏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能够在美术馆中认识素描艺术,陶冶情操,提升对素描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原创作品,与作品“面对面”,让学生在素描艺术的海洋中徜徉,在艺术家作品的感染下主动参与到高职素描教学过程中。

四、总结

职业素养表述范文第6篇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构成

“双师型”教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新型师资类别,是适应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具有特殊素质和能力的教师。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 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师者”则应当成为学生的榜样。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书育人能力,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言传身教进行职业指导,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集学校教师与企业主管双重身份于一体的教学优异性。

2.全面的专业素质

较差的同学相比,具有较高的隐性职业素养。较高的隐性职业素养可以支撑他们在各个领域中努力拼搏,提高显性职业素养,从而获得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隐性职业素养与显性职业素养的相关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隐性职业素养对职业素养的推动作用,下面对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职业素养总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隐性职业素养与显性职业素养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795近似于高度相P的关系(0.8

上述结果说明: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即提高高职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不能只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下功夫,隐性职业素养与显性职业素养相关紧密,只有在优良的思想品德、较高文化修养、强大的身心素质的推动下,高职学生通过努力拼搏,才可以在职业技能领域取得较高成就。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新趋势应从“以就业为导向”回归到“育人为导向”,应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使高职学生更好地为我国的产业转型服务。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多方位协同创新提升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JY-2014-B-b109),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编号:Yq2014002)。]

参考文献:

[1] 郑荣奕,陈燕燕.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研究[J].职教通讯,2016(11).

[2] 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3] 陈淑玲,陈斌.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职业素养表述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 口才训练 五结合模式

[作者简介]谭永平(1959- ),男,广西乐业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58-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口才能力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培养高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是增强其社会适应性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普遍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该门课程教学成效不大,这是影响和制约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了有关学者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团队在实施专业及课程一体化综合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课程特点以及学生实际,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探索并形成了演讲与口才教学与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与实际岗位需要相结合、与拓展知识训练相结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与丰富语言训练相结合的“五结合”训练模式,有效提高了该门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我国,由于高职办学的历史不长,因此,在有关课程的建设上,大多还是本科教材的翻版,许多高职院校所用的“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材也是如此,强调的是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突出的是理论性、知识性和系统性,过多地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其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联系不是很直接,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高职学生的学习往往又比较功利,如果觉得所学的东西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其学习的积极性就受到影响。

(二)忽视核心能力和关键素质的培养

实践证明,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一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众人面前讲话要沉着镇定,充满信心;二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语言,这是表达的“源头活水”;三是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即思维要有深度、广度等。这些都是影响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而这些核心要素的学习和训练在当前高职“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演讲课变成了教师的口才表演课,由于忽视学生核心能力和关键素质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知道但做不到。

(三)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忽视实践和应用

“演讲与口才”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演讲与口才能力的形成是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训练而达到的。而目前不少“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按照传统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都是“满堂灌”,学生练得少。由于忽视实践应用训练,学生看起来似乎掌握了相当的口才理论知识,但由于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口才训练过少,多数学生并未将其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理论真正转化为内在能力。

二、“演讲与口才”课程“五结合”训练模式

(一)课程教学与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

拥有自信心是口语表达成功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我们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不敢当众讲话或当众讲话非常紧张。这说明当前高职学生缺乏自信心、怯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而且成为口才训练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有效进行口才训练,就必须首先消除学生缺乏自信心、怯场等心理障碍。为此,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读到说、由非正式场合到正式场合、由个体到团体的原则,例如可先让学生在课外开展一对一交流,再到课内进行小组讨论发言、在全班轮流宣读学习有关文件、在全班对有关问题进行发言(要先引导学生做充分准备)等。

(二)训练内容要与实际岗位需要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特点之一就是职业性,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尤其是适应相应专业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载体的“演讲与口才”课程,要增强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实际应用相契合。为此,一是要加强对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进行调研,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转化为教学内容。二是邀请企业相关专业岗位专家参与课程内容的论证,让他们参与论证,可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比如我院电力专业群“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团队在对有关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邀请相关专家参与论证,打破了课程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建立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内容结构,即应聘华力发电厂运行岗位、在发电厂迎接新员工座谈会上的发言、竞聘运行班班长的演讲、在运行班年度工作安排会议上的讲话、对违纪员工的教育谈话、向厂领导请示有关设备技术改造问题和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在总公司关于班组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会议上的即兴讲话、在运行班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用PPT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向部门员工做述职报告等11个项目任务。三是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运用情境任务教学法,例如在进行竞聘运行班班长的演讲时,可以按照真实的场景和要求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有关知识,教师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三)演讲与口才教学要与拓展知识训练相结合

良好的口才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知识是口才的根基,口才是知识和智慧的反映。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口才能力,就必须丰富其知识,并延伸课程学习的周期。因此,一是将“演讲与口才”课程延续开5个学期,每学期6~8个课时,总课时不变,但学习训练的时间得到了延长,有利于学生持续不断地训练和积累知识;二是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利用课外开展读书活动,规定书目和阅读量,每个学生每学期阅读不少于5本,并通过检查学生所写的阅读心得、读书交流会和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考核;三是可开展“每课一说”活动,即每次课让2~3名学生说一个智慧故事或批驳的案例。

(四)演讲与口才教学要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口语表达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是口才的凭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口才实质上就是脑才、心才、思才(思想和思维的才能)。所以,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口才,就必须与训练其思维能力结合起来。而思维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精确度、清晰度和敏捷度。为增强思维训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尽可能根据学习和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训练,例如通过对“食品安全”“污染环境”“由部分学生做事丢三落四说开去”“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其原因”“如果我当选班长,我将从以下方面抓好班级管理”“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我班同学礼仪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事业成功的要素”“我的人生感悟”“开展某活动的意义”“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的措施”“怎样做才能成为受企业欢迎员工”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讨论发言,训练学生的纵深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逆向思维和辨证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从中还可引导学生归纳和把握先总提后分说、先提观点后阐述以及按逐层深入、按时间顺序、按逻辑联系等几种主要口语表达思路来表达思想的方法。同时,通过对部分学生中关于“高职学生不应该做早操、不应该早读”“读高职没出路”“现在找工作靠关系,学习再好也没有用”等不正确认识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事实论述、用理论论述、用数据论述、用对比论述、用类比论述等增强表达说服力的方法。通过这些项目任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服能力,而且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演讲与口才教学要与丰富语言训练相结合

口才是思想的反映,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口才能力,就必须加强其语言运用的训练。为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训练:一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词语,可开展每课成语接龙、运用成语比赛(先说意思,让学生用恰当的成语来表达)和读书活动。二是增强对学生进行表达用语准确性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指导训练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用词用语不当的案例,让学生多进行词语和句式的对比辨析,从而理解有关词语和句式的差异。三是加强言之有文(文采)的训练,可通过有关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引用古诗词名句和成语以及运用多种修饰手法等是增强口才文采的主要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训练。例如可让学生根据上文意思或下文意思,填写相应的古诗词,或用有关修饰手法续写相应的意思,以此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增强表达的文采。

三、实施“五结合”训练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结合”训练模式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特点,有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在实施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选取要体现职业性和学习性。即项目任务必须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不能让学生去学无实用价值的“屠龙之术”,同时这些项目应可以转化为体现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而且所有项目应能涵盖原有教材的有关知识体系。二是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由于“五结合”训练模式训练的特点是课外准备、课内演示,训练的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准备。因此,教师一方面在此期间要认真做好检查督促和指导工作,这样才能确保课堂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训练模式是开放式的,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各种情况和问题都可能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准备好引导和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在真正出现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三是要让学生有“源头活水”。讲话思想的表达是感情的流露,要让学生表达某方面的思想或感情,就必须让其有相关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应在安排学生到有关企业实践锻炼,有了相关经历和体验后再进行训练。四是要加强总结和归纳。由于“五结合”训练模式是要求学生先做,不会做就先自学,自学不会教师再教,因此,在学生进行演示训练之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梳理和归纳关键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参考文献]

职业素养表述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职业素质; 高职教育; 传统教学法; 职业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116-02

引言

由于高职的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化教育,因此在高职的教育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且要对他们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不同的行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不一样。为了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课题组的教师先后与该专业的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多次的座谈,了解他们工作情况,遇到的问题,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工作内容的关系等。多次与毕业生所在的公司管理人员座谈,了解他们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毕业生与职业人的差距,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修养训练》课程内容。依据该课程的内容,对在校的学生职业素质进行训练,培养其职业素质和能力,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塑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将探讨“任务驱动法”在《职业修养训练》课程中应用。

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由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任务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学习相关知识。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参与者。把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高职职业素质培养课程中,就是由授课教师将要培养的某个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隐含在一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学生紧紧围绕要完成的任务,学习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学生通过完成指定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任务驱动法是一种目的明确、效率高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效率,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既是职业素质训练过程的参与者,也是职业素质训练成果的受益者。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法具有以下特点:

1.1 “任务驱动”教学法贯彻了“做中学、做中练“的职业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法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注重的是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任务驱动法主要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技能,包含在指定的任务中,通过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学习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训练职业技能,以便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的要求。教师将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提炼成为目标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目标任务,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目标任务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该方法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贯彻了在“做中学、做中练”的职业教育理念[1],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训练目标。

1.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是教师经验的再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和强制性接受学习。任务驱动法下的教学活动,以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亲身完成任务,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和实践训练的过程中,经过对目标任务的完成,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感受到了自己付出劳动而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渐培养出了求知欲,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2]。教师需要事先将教学目标包含在相关的任务中。教师在课堂上只起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给学生营造一个亲身融入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的环境,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做到了学生可以充分表演和释放个性,有机会充分认识自我和表现自我。教师由讲台前的演讲者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幕后导演者[2]。学生在完成目标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的运用,同时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学生真正变成了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导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学生确定完成任务的方法,推进教学和学习活动开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和完成目标任务。

1.3教学过程是围绕着目标任务开展的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以理论知识为主线,过分的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先由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及课程的知识、培养的素质与能力目标,设计一系列目标任务,再由学生动手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训练。学生在目标任务完成后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通过感知训练解决问题的心智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目标任务为主线,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被分解为若干目标明确的具体任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以能完成目标任务为水准,为完成目标任务服务。

2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步骤

2.1将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3]

经过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及行业需求分析,确定了高职人才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培养目标,任务驱动法的第一个实施步骤就是先将高职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经过分解,如热爱专业,了解专业的发展,培养职业人素质,了解成长的美丽,展现自我成长,培养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语言正确的表达和手势的正确运用,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等。

2.2设计任务项目

针对已经分解的一系列人才培养素质目标,设计一系列有主题、目标明确的任务,提出任务要求,交由学生完成。任务内容有上网利用中文百度搜索工具,查询有名的计算机技术专家,学习使用PPT制作展现自我成长过程,同学之间互动游戏,学习与他人的协作以及语言正确的表达和手势的正确运用,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等。

2.3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分配目标任务,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来完成目标任务。老师参与并帮助学生分析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并完成任务。在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2.4教师总结提升

目标任务结束之后,组织各团队学生进行交流,重点是就团队完成目标任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主要方法、经验及教训,最后由教师就各团队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进行讲评,同时对完成任务中的基本素质进行总结和提炼[4]。通过这样的总结和交流,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开拓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水平,努力适应职业岗位群的素质要求[5]。

3 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应用

3.1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的任务是“使用互联网的百度搜索工具,搜集软件领域里名人的成长经历和对专业的贡献”。课堂上教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使用百度搜索工具可以实现哪些搜索问题,什么是关键字,使用一个关键字或多个关键字等问题,学生会先后学习到这些专业知识。通过浏览介绍软件领域里名人的网页,学生了解了专业发展历史,各个名人对专业的贡献,专业的发展趋势等。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专业知识的拓展,教会学生使用“百度搜索工具”,和使用一个关键字和多个关键字的搜索。

3.2成长的美丽教育

当蝴蝶从蛹中蜕壳而出时,它是美丽的。当青蛙从蝌蚪长成现在的样子的时候,也是美丽的。当幼狮从嗷嗷待哺到为族群觅食的时候,更是美丽的。学生的成长阶段和他们一样。从嗷嗷待哺到可以自己生活,从学生身份到职业人,这也是美丽的,但是一定有一些坎坷和障碍。首先让学生观摩高年级学生所做的成长的美丽PPT,分享成长带来的快乐。接着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介绍自己成长的幻灯片。最后可以将做的好的幻灯片展示给全班同学。通过这讲课,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成长,教师从学生的幻灯片了解学生的成长,在教学中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提高了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水平。

3.3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任务就是每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个学生看着黑板上的计算机词用动作或语言来描述,语言中不能出现黑板上的词,另一个学生根据同伙的描述来猜是什么,猜的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生活以及计算机专业领域内的知识。这个学生描述的越准确,另一个学生才有可能猜对。这个任务训练了描述学生的使用语言描述的准确性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训练了一组学生合作的能力。耳语传话教学任务是以十个学生为一组。耳语传话游戏,一开始教师让小组的第一个学生看了纸上的内容,相邻的两个学生耳语传话。最后一名学生大声说出相邻的学生传给他的话,这时与纸上的内容比较,有误差的小组输,基本符合的小组胜。这要求每个学生被传话的关键点,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动作传话教学任务是教师让小组的第一个学生看了纸上的内容,第一个学生看后用动作来表示纸上的内容,第二个学生模仿着将动作传到第三个学生,依次下去,最后一名学生根据上个学生传来的动作,大声说出纸上的内容,这时与纸上的内容比较,有误差的小组输,基本符合的小组胜。这要求每个学生准确无误的模仿传来的动作,注意细节,把传来的动作模仿到位。这些集体游戏都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很快地融入这个班级。

结束语

把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职业素质训练中,就是依据职业素质目标设计一系列任务,老师参与并帮助学生分析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并完成任务。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逐渐形成任务中包含的职业修养。

参考文献:

[1]唐玉姣.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百度百科[EB/OL].http:///view/1129483.

[2] 黄桃红.任务驱动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8,6(6):158-160.

[3] 周希瑜.试论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EB/OL].http://.cn/g/blog_4clal7be01000a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