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级财务预算方案

村级财务预算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村级财务预算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村级财务预算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主理财;财务公开;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239-02

农村财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百姓关心的焦点和热点,如何更好地推动民主理财及财务公开,促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已成为各地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以赣榆县青口镇为例,镇政府2008年年初便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实施意见》,对于推进村级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工作做了以下相关规定。

1.所有村(社区)必须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小组,村干部及其配偶、直系亲属、姻亲不得担任小组成员。理财小组成员不得少于5人,其中党员人数要占到60%以上。民主理财小组有权审议本村年度财务的预决算方案,有权参与决策和制定重大财务计划事项,有权审核本村财务账目,有权否决不合理支出。每月的25—28日为民主理财日,理财日要做好民主理财记录,对本村(社区)的收支单据要进行逐张审核,合理的加盖民主理财章,不合理的收支一律不予入账。

2.全面实行财务公开。各村(社区)要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财务公开栏,对于多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每个自然村都必须设立固定的公开栏,具体设立地点及格式由镇农经中心选地并统一设置,每月的8—10日为公示日。

3.公开内容。(1)收入情况。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经营收入:土地、果林、水面、企业等发包及上交收入;经批准的筹资、土地补偿费、国家专项扶持金、贷款及其他专项拨款、救济扶贫款;损赠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利息、固定资产及产品物资的盘盈收入等)。(2)支出情况。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经营支出:各项生产性建设支出,村庄道路及公益福利事业支出,村办企业项目开支,社会抚养费,救济扶贫专项支出;报刊费、电话费、水电费、村级办公费、会议费;村干部报酬、村干部保险费、养旅费、交通补助费、学习培训费;离职干部退养费、慰问费;奖励资金、公益事业支出。(3)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情况。村级债权债务情况;村级集体资产处置情况;村“一事一议”筹资劳的范围、标准、总额及使用、管理情况;土地征用面积、补偿标准以及补偿分配,管理等情况;新农村项目建设资金筹集、使用情况;村级民主理财及财务年审计情况。

每月财务收支明细表由各村(社区)财会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公示并拍照存档,镇农经中心于公示日派专人实地督察,对于应公示而未公示造成群众上访的镇纪委将给予责任人党纪处分,并责令限期整改。

从近5年来实施的效果看,实行以上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对于促进基层干部廉政勤政,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效果显著。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也不断凸现,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会计专业知识缺乏,由于不懂财务,无法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不胜任理财工作,根本不能有效的发挥监督作用。一般在选举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时,大家只注重当选人的威信,而忽略了年龄结构和知识水平,选出的理财小组成员往往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受能力所限,理财监督一般只停留在账务的表层,只能直观地查看单据,了解大致收支情况,很难发现账务中存在的较为复杂的问题。

2.民主理财未能真正覆盖到村级整个经济领域,对重大的经济事项的决策参于不够,缺乏参政议事的主动性。如对集体资产的转让、租赁、各类经济合同的订立及重大投资项目的计划制订及招投标等一般由村主要领导或村两委班子决定,很少请民主理财小组参与。

3.不少村民民主观念淡薄,参与监督的意识不强。当前,随村民外出务工、做生意的日渐增多而导致召开村民会议难度也不断加大,民主理财更难落到实处。有些村根本不按期开展民主理财活动,也不按照规定程序召开例会集中审议,一般都是将村干部签过字的单据加盖审核章了事,或会计拿着报账单到理财小组成员家签字,有的干脆由村干部代签,民主监督变成走过场。有些村虽也按时召开会议理财,但理财小组成员怕得罪领导干部,一切围绕村委会的指示办事,民主监督组织变成了村委会的办事机构。

4.财务公开流于形式,与落实农村群众知情权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具体操作上,有些村把专业性的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在公示栏一贴了事,村民对那些会计专业术语普遍看不懂也看不明白。有的村把财务公开当做应付检查的运动,把收支情况贴上墙并拍照留念应付完检查后随即揭掉;有的地方搞半公开,只公开主要项目,不公开明细,有的村只公布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对群众十分关心的重大财务事项比如基建费的支出、承包费的收缴等却不愿作全面、如实的公开;有些地方干脆直接在数字上做手脚,如把村民最关心的招待费问题,分解成几个数字,转换成几个科目向群众作虚假公开,或把一些敏感开支全部列入“其他”一个栏目,将真实情况隐藏起来,欺瞒群众,逃避监督。

5.财务公开形式单一、时间模式化。各村财务公开形式基本都是贴在村头的墙上,容易遭人为破坏。财务公开时间固定化,一些重大收支如集体债权债务和财产物资处理、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集体建设项目招投标、工程预决算和工程款的结算审计情况等内容无法做到跟踪连续公示。

6.财务公开后的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一些村只公开、不答疑,对群众提出的质疑置之不理。未能发挥财务公开的作用,失去村级财务公开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二、几点建议

1.提高理财人员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由群众定期民主推选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财务知识、敢于说话、对群众负责的党员群众,组成民主理财小组,定期组织他们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真正达到懂财务、会看账、能监督,成为农村财务监管的行家能手。同时,要完善民主理财小组产生和退出机制,对那些责任意识不强,对存在的问题不敢向村干部指出,对理财活动情况一问三不知的要坚决予以调整。

2.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强民主监督机制。民主理财小组在每一财务事项发生时,要积极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集体资产处理等重大经济活动和经济合同订立等对重大投资项目;土地征租用;大额举债;村干部的工资资金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要有民主理财小组人员参政议事,签订的合同及相关资料要加盖“民主理财小组监制章”,民主理财小组要对项目的实施和款项的收付追踪监督,并建立相关台账。

3.大力推进民主议事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管理集体财务的积极性。严格民主理财程序,做到事前参与制定财务计划、财务预算方案,事中监督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经济活动运行情况,并对财务账目记载真实合法情况等进行监督,事后对财务计划和经济活动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财务审计等。定期召开理财例会,审核当月的有关财务收支情况,重点是审查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是否依法依规办事、开支审批手续是否健全等,同时要及时对违规违纪情况进行登记,并拿出处理意见。根据审查结果,写出审核意见与建议。民主理财会议必须有2/3以上成员参加,审验内容必须经全体成员2/3以上表决同意方能通过。

4.进一步完善、创新财务公开内容。财务公开内容要广泛、全面、具体,不能仅限于枯燥的财务报表数据。凡是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公开的事项,凡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应向村民公开。另外,农户承担的集资款,土地征收、救济、捐赠、优抚等财物发放,呆账处理、重大经济事项等情况及其他涉及本村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心、要求公开的事项,也要进行公开。并要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丰富和拓展财务公开的内容。同时,要创新其报表内容,剔除多余的专业用词,可以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修改明细内容,简洁明了、逐笔逐项地体现各村季度内发生的所有收入、支出事项,表格设置要说明银行存款、现金、资产、负债等余额情况,对村重大投资事项、公益事业的资金筹措和实施情况以及其他重大资金分配都要及时、分项公开,必要时可以一事一公开,让村民能更加直观地了解本村财务开支内容和经济发展状况。

村级财务预算方案范文第2篇

一、农牧业转型发展的压力

(一)人力资源

人才资源是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本是比资源、资金更为重要的内在要素。2013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总人口较1990年增加了294.8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增加了249.96万人,牧区劳动力人口增加了44.9万人,但二十多年来农村增加的劳动力仅有7.66%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牧区增加的劳动力也只有24%仍然从事牧业生产。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之间逐渐由经济“剪刀差”向人力资源“剪刀差”转变,大批农村牧区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新常态下全区人力资源的重大变化,由此带来的农村牧区空心化、农牧业副业化、农牧民断层化现象日趋严重,适合现代农牧业发展要求的农村牧区劳动力不仅总量不足,而且整体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老龄化问题突出。从长远来看,“谁来种地”、“谁来放牧”已成为内蒙古农牧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耕地资源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内蒙古现有耕地面积较1990年增加了411.7万公顷,保证了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十”连增,成就了内蒙古成为粮食生产大区的辉煌,但要实现粮食商品大区、强区的目标,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耕地的“贫瘠”和使用效率的低下。内蒙古耕地资源具有显著的地区特点:一是人均耕地数量多,为全国水平的3.2倍;二是旱地面积大,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8.2%;三是耕地利用率低,播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1.6%。从全区耕地总体质量看,基础设施不足,有灌溉条件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0.86%,整体质量不高,中低产田面积占70%以上。从耕地后备资源看,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97.73万公顷,比现有耕地总面积减少214.47万公顷,而潜在的耕地资源数量不超过608万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减少将不可避免,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草地资源

20世纪以来,全区草原“三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由 60年代的18%增加到80年代的39%直至目前的62%,每个羊单位拥有的草场面积50年代的3.4公顷减少到目前的0.6公顷。目前,内蒙古草原治理规模仅占草原总面积的20.65%,占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的33.3%,亟需治理的草原面积仍然巨大,仍有14.76%的草原生态恶化势头加剧。现实的情况是,内蒙古草原生态治理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建设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国家日益强化的“生态红线”政策,再用5年时间将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12个百分点,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四)水资源

水资源的丰歉和分布直接决定了农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内蒙古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具有季节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均的特征,6-9月,降水量一般占全年总量的70%-80%,河流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70%,额尔古纳河、嫩江、辽河水资源占全年总量的80.4%。从水资源利用来看,全区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48.9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63.91%,嫩江、黄河、辽河占全年可利用总量的74.96%;从水资源开发程度看,全区尚有170.23亿立方米剩余潜力,占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48.8%,主要集中在额尔古纳河及嫩江,占剩余潜力的82.3%;从用水规模来看,农业始终是用水“大户”,自“十一五”以来,全区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总量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占70%以上,较全国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

二、农牧业转型发展的多重目标

(一)促进农村牧区全面转型

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支撑。一方面,通过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增强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牧民的收入,使农村牧区经济全面发展和市场需求加快升级,从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发动机。另一方面,在当前内蒙古经济发展中,无论在规模上、效益上、技术上、生产手段上,最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的就是农牧业。用现代农牧业的标准来衡量,内蒙古农牧业低产业化、低市场化、低集约化的现状并未根本转变,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效率低、科技含量低现象依然严重,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是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经济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与工业化需要农牧业提供足够的资源与原料,需要农村牧区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及大量的劳动力等各种支撑;另一方面,农牧业与农村牧区发展则需要城市产业为其过剩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并保障农牧业发展所需的现代装备与技术、农村牧区建设与生活所需的工业品。从这一意义上讲,现代化进程中的城镇化、工业化更依赖于农牧业、农村牧区的现代转型。因此,加快农牧业转型发展,有效实现农牧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对接、农村牧区发展与城镇发展对接、农村牧区资源要素与城市资源要素对接,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基础性与战略性作用。

(三)推进资源节约

资源的承载能力是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充分重视资源承载能力,使有限的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是加快农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目标 。

一是实现农牧业资源的减量使用。即通过节约型技术及农牧业品种结构调整,在确保与提升产出的同时,减少农牧业在能源、水资源、土地和草地资源等方面的消耗。二是实现农牧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即通过产业内部物能相互交换,以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三是推进农业中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即通过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替代能源在农牧业中的综合利用,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农牧业中的应用水平,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即利用互联网提升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完善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多样化农牧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农牧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四)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

长期以来农牧业效率的提高缺乏内生的激励机制。国家在考虑有效供给,农牧民却在考虑“种粮养畜安全”,而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集约化的矛盾也非常突出,低商品化率、低市场竞争力、低效益、低规模化、低组织化等农牧业发展难题亟待破解。因此,如何使农牧业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设施装备的改善、劳动者素质,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加快推进农牧业发展转型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五)增加农牧民收入

增加农牧民收入是整个“三农三牧”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自2000年来,国家及自治区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使农牧民充分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成果。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增加收入难度增大,收入增长速度相对放缓,收入增长点相对有限的影响,这与当前包括经营体制、土地草地制度、市场条件、农牧业技术水平以及推广体系、农村牧区公共投入等因素在内的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型滞后密切相关。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农牧业发展运行状况的晴雨表,从这一意义上说,增加农牧民收入也是实现农牧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当前来看,实现农牧民增收的目标,应该促使农牧民收入增长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并更多地提高农牧业比较收益,实现农牧民经营性收入的快速增长,才能真正加快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转型。

三、多重目标的实现路径

(一)更加注重制度创新

一是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体系。内蒙古已经迈入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阶段,更要加强对农牧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是完善农畜产品价格支持系统。一个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果不研究保护农牧业,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三是加强农牧民增收支持系统。明确农牧民的收入底线,低于这个标准就要加以保护。四是推进农村牧区金融体制创新。

(二)更加注重组织创新

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对村级组织进行改革。现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本质身份是农牧民,决定了其工作只能是业余性质的,绝无可能为农民提供普遍和专业化的服务。村级组织的架构应为:村党支部、村经济联合社。“村民代表会议”作为村经济联合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对村经济联合社的年度计划和财务预算方案进行审议,对年度计划及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表决,并随时对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村经济联合社社长及其他工作人员由村民代表会议聘任,并实行村级权力机构和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

(三)更加注重

未来的农村牧区土地制度应坚定不移地维护现行宪法的规定,实行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旦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那就应该明确宣布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为国有土地,其土地上的人口也相应转变为城市人口,不能允许出现“城中村”问题。对于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农村牧区集体土地,国家必须赋予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平等的法律地位,应由土地管理部门对集体农用、林用、牧用、渔用土地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由其颁发四种不同使用性质的土地使用证,强化集体土地使用的有偿性,只有这样,耕地的流转,土地的转换才有依法管理的基础。

(四)更加注重完善服务体制

农牧业产业门类众多,现行村民委员会制度本身就决定了它不可能为农牧民提供专业化的农牧业产业服务。可选择的方案是:在乡镇苏木,将涉农涉牧事业单位直接转制为乡镇苏木产业合作社,在县级、市级、省级层面,也将相应的涉农涉牧事业单位转制为各自层级的产业合作社,除人员身份转变外,经费渠道、工作性质均保持不变,通过农牧业产业公共服务新体制的构建和不断完善,使各级政府的职能职责与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各级政府采取财政、税收、信贷、教育培训等政策措施予以强力扶持,不仅可以使农牧业产业服务机构得到大力发展,而且可以切实为农牧民提业发展方面的各类服务。

(五)更加注重农牧民决策权

充分保障农牧民在农村牧区、农业牧业发展中对自身事务的决策权,要高度重视村级组织和农牧业产业组织的民主治理,特别是对于村级集体的土地经营方式、是有偿还是无偿、使用费用的收取方式和标准、家庭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方式等重大问题,应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各级政府要做的是研究切实措施,防止村级社会民主的失效和违法,同时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