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 数学 独立思考能力

序言

初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很久前就已经引起了教育者的关注,从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研究者都讨论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数学课程中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教学者对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综合来看,研究培养途径的还是占到了绝大多数,也有少量成果中提到了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等,但其主要内容仍然是对培养途径的分析。本文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认识,以期丰富研究成果。

1.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

教育具有自身的功能,也有其设定的目标,教育的目的绝对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充当学习机器,而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依赖心重、不会变通的人。数学教学自然不例外,从1952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到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任何文件对数学教学的目的进行论述时,都没有停留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数学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关系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宏观把握,也关系到学生以后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研究者应该关切的问题之一。

2.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部门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取得了重大进展,各个学校和学校的大部分老师基本上能够认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实际的努力,这可以从很多研究成果的论述中得到证明。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引起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这里主要指出三点:

首先,学校依旧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一个班有五六十个学生,老师并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是非常困难的。其次,应试教育决定了学生和老师都只注重教学成果,对教学过程并不能给予太多关注,因为学生成绩高似乎才是王道,于是,教师和学生都希望多做题,掌握做题技巧,从而考出高成绩。这样,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比较重,根本无暇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3.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于培养途径,已有的看法中主流的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等。本文在这些看法的基础上,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途径做进一步探讨。

3.1在教学中合理定位师生关系

类似的看法是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体验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做到这一点是以合理定位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老师应该时刻注意,体现引导者的身份,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行动与思想不符。因为大部分老师能够意识到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但是不能真正做到把学生视为教学中的思考者,他们基本上会急于给出正确答案,从而忽视学生的思考过程。

3.2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人都能关注兴趣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大部分人能够想到的方法,但是,一定注意不能适得其反。有时候可能会弄巧成拙,在激发学生兴趣时反而让学生逐渐地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因为很多研究中都提到要善于讲数学故事或用丰富多彩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兴趣。但是,数学故事讲得乏味无趣当然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而且太多的教学手段会使课堂显得混乱,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3.3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又是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的保障。然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可以说到就做到的事,其实,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对事情的认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教师应该做的并不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是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在学生有自己对问题的解释时,多多鼓励和肯定,做到适当的引导。

3.4用具体题目引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

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教师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是应该以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当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趣味性强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下题:

鸡、兔共有200只,鸡的爪子比兔的爪子少56只,则有几只鸡,有几只兔?

这是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利用什么方法解答此题容易,然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最后得出答案。

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作为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个重要能力,其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应该从师生关系的定位入手,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用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丁保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3(9):106-107.

[2]张燕.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家教世界,2013(12):147.

[3]陈兴雨.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杂志,2014(1):13.

[4]王思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探究[J].语数外学习,2014(1):6.

[5]王耀坤.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66):66.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 活力

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合作与竞争已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合作学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是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未脱知识本位的误区,仅仅把合作学习当作学习知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停留在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其神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更全面的观点来审视和组织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折射出学生生命活力的光芒。

一、生活切入,在情境中感悟合作。

生存竞争不是生物进化的唯一原因,合作互助也是进化的重要因素,是生物的本能,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进化法则。由此可见,合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生命过程。目前我国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识,要让学生主动合作,积极建构,首先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感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指向于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要让学生感悟生活,教师首先要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人与人之间合作互助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合作;其次,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生活化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生活态”的情境中自主活动、充分感悟。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合作的必要性,我组织了一次圆柱形产品的包装设计和推介活动,让学生将圆柱形学具当作“产品”,小组合作完成“产品”的设计包装,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求学生根据产品(圆柱)的特征裁剪包装纸,更需要各小组根据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确定量、算、剪、画、贴以及“产品”介绍的最佳人选,只有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智力强项,才能确保任务完成得既快又好。在设计、制作、介绍产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才能充分展示出来,结束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的设计采纳了组内成员的哪些意见?小组合作的设计包装与独自一人设计的相比,有什么优势?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从而让学生举一反三,充分感悟。

学生合作中的灵动离不开主体的有效参与。在认识人的生活本质和参与创设的“生活态”情境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创生了课程资源,又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

二、科学组织,在训练中学会合作。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互补与整合,而且需要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因此,科学地组织和训练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使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开展公平竞争,通常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各一名。其次要选拔和培养好小组长,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成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指导组长对合作学习进行有序的安排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第三要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培养与训练学生“听”、“说”、“辩”的能力,使学生“能听”、“会说”、“善辩”。无论是听教师的提问,还是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当同学发言出现错误时,一定等其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意见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改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别人意见不盲从,做到有选择接受。

三、把握时机,在交流中体验合作。

合作的前提是个体对新知的自主探索,合作的核心则是对话交流。在数学教学中,无原则的一味合作,只会降低个体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让合作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例如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学时,教者先用多媒体演示圆柱渐变成一个等底等高圆锥的过程,让学生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初步直观感受一下圆锥体积和等底等高圆柱的关系,然后请学生猜一猜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当他们面露难色,欲求而不能时,教师适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趣味盎然地进入合作情境,开始了探索和讨论,在相互启发下,各小组相继想出了自己的办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有的想出了用像皮泥做一个圆柱,再把圆柱改做成等底等高的圆锥,看能做几个的办法;有的则说:我们可以把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分两次放到有水的玻璃缸中,看上升的水面是圆锥的几倍;有的说在圆锥筒里装沙再倒入圆柱筒;还有的甚至想出了称重量的方法……交流中,学生不仅自豪地讲解自己的方法,而且对别人的方法也进行着认真的补充:如当别的组刚说出称一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物体,看看重量是几倍的方法,马上有同学站起来说:这种方法不一定行,如果做圆柱和圆锥物体的材料不同呢?或者一个是空心的呢?甚至还有学生对称重量的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学生;独立思考

在我们身边,常听有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总不爱动脑筋,更不会独立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考试时,只要遇到自己没做过的题型就不知道该怎么解析。所以,没办法,平时就得多进行解题训练。”于是,为了备考,学生每天都得花大量时间在题海中倦游,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更是如此,成天除了做题还是做题,仿佛习题训练已成了提高成绩的唯一途径。对此,我们不得不质疑,如此重负的学生,他们有时间去思考吗?这到底是学生不肯动脑筋主动思考,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呢?作为教师,我们没理由不去深思……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存在的问题

1.学生依赖思想严重,不愿意独立思考

现行教育多为接受式学习,教师大都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时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每天忙于反复练习,盲目抄写,无休止的记诵,最终使学生大脑得到了长期“不思考”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学习,盲从依附,思维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不愿意去独立思考。

2.学生机械训练多,不会独立思考

由于学生长期进行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训练,不同程度地压抑和妨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路受限于无形的框框,造成了思维定式,思路狭窄,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致使很多学生不会独立思考。

3.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独立思考

虽然“减负”喊了很多年,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可迫于提高成绩和升学的压力,如今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普遍较重,每天从早到晚要连续苦战十几个小时,尤其是中学生更超负荷运转,一天下来,学生早已筋疲力尽,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独立思考。

4.课堂存在形式化倾向,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

在新课改中,过去那种满堂灌,教师独占讲堂的状况大有改观,学生增加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但是由于一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如:频繁地安排学生表演、对话与小组合作,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结果使学生盲从参与、眼花缭乱,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质却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机会。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教育家孔子对学和思的精辟论述。可见,学习和思考两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时代,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尤为重要。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会影响其各方面具体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各方面的能力,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遇到新的、难的问题时更是束手无策。如今,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主要不是因平时习题训练少,而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大都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讲课时,往往将基本概念、规律演绎匆匆带过,而忙于让学生记结论,记题型,背解法。这对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十分不利,有悖于科学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途径

一般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必须在学习阶段注意培养,形成习惯。显然,这比多解几个题更重要。有了它,学生就有了自主探究的动力和积极性,更有了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思考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设问题情境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一位教师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时,在文本拓展部分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提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质疑甚至批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恰当设疑,促进学生思考

思维从问题开始。通常,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扰,需要新知识和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学习兴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足以引起学生探索的各种疑问,且提出的问题是学生不能单纯利用旧知识和习惯方法所能解决的,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3.实践探索,引发学生思考

课堂上,教师应多以“学习活动”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如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就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能动性。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的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且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更能诱发他们去主动思考,学生从中学会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逐步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4.减轻负担,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有关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越大。”可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和独立思考权,尽可能减轻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致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不但要善于设问,还要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将来进一步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进行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提问的信心和水平。

6.搭建平台,提高学生思考品质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创造性思维;质疑;思考;想象;实践

“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任务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前新课改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和潜移默化,在于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大胆想象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独立思考的源头与开始,质疑能够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中,老师要努力营造宽和的质疑环境,消除学生怕被批评、被嘲笑的顾虑,鼓励学生多疑多问、有疑必问,使学生敢于开口、敢于提问、敢于说“不”,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打破常规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敢于释放自己的见解。

经常会有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兔子怎么可能跑不过乌龟?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比别的月份少?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都是圆的?近视眼为什么要配戴眼镜?粥煮开后为什么会溢出来?为什么吸管可以把饮料吸上来?这些问题稀奇古怪,使语文教师疲于应对,往往对学生敷衍了事。但是,正如上海纽约大学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跟学生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是要告诉你们某个正确答案”,生活中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教育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发表精深独到的见解,无疑,质疑正是这个目的的出发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不可或缺。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是不依赖他人,能够独自进行比较深刻、完整的逻辑性思维活动。独立思考,意味着思想上的自立,不因循守旧,不盲目跟从。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启迪小学生去独立思考,去接触不同的文化和知识领域,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需要多维度的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扩散性,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能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人类历史上的创造性劳动,无一不是想象的结晶。正是因为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冲破局限,以新奇、独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没有想象,科学预见和发明创造无从谈及,更不会有我们今天五彩缤纷的生活。

作文教学中,为了开拓写作思路,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东西,促使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翅膀,敞开奇妙的心灵世界,在想象的天地里驰骋,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很多,比如看图写作、故事改写、课文续写、古诗扩写、童话编写、展望未来等。想象,能让景物活起来,让情节丰富起来,让情感激荡起来。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不但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育是多么的重要。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有意义的发明创造和科学预见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没有实践,奇思妙想也会沦为空谈。教学中,仅仅对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是完全不够的,教师更应当适时适当地让学生“手脑并用”,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手脑并用”有过精辟的论述:“教育要‘手脑并用’。在用脑的时间,同时用手去试验;用手的时间,同时用脑去想,才有可能去创造。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齐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潜能,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实践。

我们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将来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而善于质疑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大胆想象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分别是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实施方案各个阶段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和素质。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21-01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笔者认为,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方面,为此结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谈一点体会。

一、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探究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或学习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也不能不分时间、场合绝对地套用。如有些学习本身并无探究必要却要去探究.往往会导致浅层化和庸俗化。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陈述性知识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式学习.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大胆发散、求异、尝试、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理智、解决问题的过程.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舍本逐末.注重过程并不是不要结果,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采集、分析、处理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实现问题的解决,并把这种结果与前人的经验进行比照,从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探究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明确提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问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所谓合作学习,是指依学生的能力、性别等因素,通过同学间和师生间的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等,以提高个人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要把学生分组,定好组长,明确共同的任务和个人承担的职责,每个学生都要阐述自己的见解,小组中轮流发言,并与其它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巡视各组的合作情况,参与讨论,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仔细观察,并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以提高学习交流的实效性。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展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据此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之间的互相交往、沟通、竞争,使学生积极参与,不流于形式。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团队精神。从教学内容来看,合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甚至是每个议题都需要的。通过合作学习,可弥补教学中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足。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另外,合作学习应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合理运用,不厚此薄彼。准备阶段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发言才会有针对性,对问题不理解的学生才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了合作学习前的独立思考过程,言者会有话说,听者会用心听。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善于倾听团队意见,也要保证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交流倾听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学习。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教师应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 策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校是典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农民工子女占了全校学生人数的绝大多数。学校生源复杂,这些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良莠不齐,很多学生有着不良的学习习惯。就拿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比如书写习惯差,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公式记不牢、乱运用,运算符号或多或漏,小数点点错位置或遗漏,审题不细心,计算马虎,计算步骤过于简化,计算后不爱检查,甚至有的学生不爱动手动脑,作业靠抄袭等等。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基础打不牢,何谈发展?不良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从短期看,学生基础薄弱,无法有效提高数学成绩;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升学,也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无法立足于社会,栋梁之材只能变成“废柴”。因此,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非常有必要。

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便能快速提升数学成绩,进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此以往,不断坚持,学生就会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而这也符合未来社会对学习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很多方面,下面选择几个重要的习惯及其培养策略进行论述:

(一)课前预习、阅读课本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预习,首先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了解自己会的和不会的,这样在课堂中听讲才会更有针对性,课堂学习才能事半功倍。课前预习包括了解教学目标、要完成的任务、教学内容、解题方法等等。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一定要花大力气把教材吃透,弄懂书上的每一条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思想;分析并自主演算教材中的每一道例题,掌握其中的解题方法,并敢于质疑、创新;亲自动手计算每课后的练习题、每单元的复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知识具有渐进性、连续性,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弄清楚每一块的知识,才能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小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老师要时刻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带动学生进入很好的课堂状态。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学习的是已有的、别人的东西,唯有经过思索、探究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要善于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不依赖他人,尤其是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

(三)踊跃发言、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以教师提问和学生发言为媒介。教师通过提问来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强调,可以强化学生记忆,巩固本节课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通过提问,也可以起到掌控课堂节奏、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要对老师的提问进行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在学习上,学生总会遇到一些“拦路虎”,阻碍了学生的进步。数学学习是一个综合性过程,需要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善于、敢于、勤于向他人请教;学习差的学生可以向学习好的学生请教,或者直接向老师请教。而老师如果遇到疏忽或者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向学生请教,做到“不耻下问”,为学生做出表率。

(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习惯

素质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学生要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不能依赖他人。当然,自主学习并不是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生将来终究要走出社会,总会与他人发生联系,这就要讲求合作。而合作就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在学习中,有时一个人的思维有其局限性,因此学生要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学习方法、解题思路,这对于自身的学习进步是非常有帮助的。

(五)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自觉检查的习惯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备的能力之一,计算题也是数学考试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题型之一。在计算题中,有的学生常常不假思索就动起手来,没有进行分析,结果导致计算过程中涂涂抹抹,以致出错。在应用题中,要先仔细审题、弄懂题意,计算时看清符号,选好公式,运算顺序正确,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在计算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检查单位是否错误、公式是否得当、有无遗漏问题等等。

三、结语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坚持。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阶段,心智发育不成熟,各方面能力都不强,因此需要老师积极督导。老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数学情境,设疑问难,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严格训练,持之以恒,让小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同时,老师要学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总之,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收获成功,将来才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孙艳玲.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运作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不是自己不动脑筋了,或者是一味地等待,甚至是窃取,而是对身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要求更为严格了,包括积极思考,努力探究,深入交流,至少是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事实上,我们的学生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我们还要善于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使学习者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其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敢于交流与表达,善于接纳与己不同的意见,甚至学会分析,学会整合,学会创新。

二、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要想成功地开展合作学习,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

(1)分工。例如学习“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我们在听课或者自己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现或者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甚至表现很粗“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不理会,不参与,无动于衷。这样的讨论或者合作,其实是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可见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的重要性。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能带来视野的拓展,甚至思想的升华。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但这点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思维品质是数学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最终目标。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不能由教师一味地强制灌输养成,那样只能使学生形成与该教师相仿的思维,从而逐渐丧失独立性与创造性。下面浅谈一下初中学生数学自主思维培养的几点建议。

培养兴趣,激发动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兴趣就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课堂教学中应多呈现生动形象的画面,创造让人记忆犹新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迸发出思维的耀眼火花。教师要多指导学生运用已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意识到,原来数学真的无处不在。同时,教师也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课堂教学中,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能让学生迅速地喜欢上你,从而爱屋及乌对你所教的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敢于放手,独立思维。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避免其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出现雷同思维,多鼓励表扬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倡导探索精神,以此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发展。在面对部分较难题目时,教师应敢于放手,不吝惜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余地和空间,而不可因为顾忌教学进度和形式等因素直接给出解题方法和过程,这样易使学生的积极思维被强行中断,极大地挫伤学生的思维自主性,减少他们获得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将消失殆尽。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新课改明确提出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多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得到自由释放。教师也应适时地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并和他们一起探究,一起学习。只要学生能拥有足够的自主思维的时间,且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座位,他们的思维势必会有碰撞,这将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初始阶段,可以优秀的学生带动一般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方式,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逐渐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与提高。对于学困生,更应重点关注,要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可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实用性,从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面向全体,不偏向性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都感觉到课堂是属于自己的,自己就是主人,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思维将在良好的氛围中大幅度提高。

总而言之,要想使学生形成优秀的数学自主思维能力,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当然,这决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事,只有通过学生大胆地观察、实践、思考、体会,教师不懈地长期引导,循循善诱,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思维能力以后,教师的教学必将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成理所当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