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第1篇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手机、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传播迅速、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如何利用新媒体为载体,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领域是我们所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表现

所谓的“新媒体”,主要指的是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建立在非线性传播基础上,在传播者和受众间实现交互的方式及组织机构。根据新媒体的内涵,可对其表现形态进行界定:1.互联网。虽然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超过了40年,不少人认为其并非“新”媒体。若单纯以新旧视角而言,互联网确实不算“新”,但就媒体发展而言,互联网同传统媒体仍具有显著差异,当属新媒体的范畴,其特征也满足新媒体的内涵,且其自身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影响范围较广的有互联网协议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杂志等;2.手机。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延伸,手机由传统的通信工具逐步演化为移动新媒体。手机满足新媒体的基本特征,即数字化、非线性化传播、互联化。自20世纪末,3G网络移动电话诞生之后,手机就开展逐步朝着集网络、多媒体、智能化、娱乐、游戏等于一身的方向发展,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传播,转变了大众对于传统传播的概念。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信息量大,信息真假掺半,难以过滤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进步使得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水平超乎人们的想象,它已经迅速发展、成熟并且逐步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参与信息的传播者中既有具有专业背景的传播者,也有普通的网络民众,这样一来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源丰富、广泛,但非常分散。除此之外,新媒体信息量非常大,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较快,但与此配备的专业网络审稿人员却十分缺乏,再加上部分者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责任和道德意识的淡漠,导致各类不良信息迅速地进行传播,谣言四起,给广大受众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信息共享传播速度快,过程难以控制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广大群众通过最新的传播平台既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也可以轻松愉快地把收集到的信息散播出去。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者中学历层次和思想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他们接触新媒体的人数较多,使用时间较长久,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较高,因此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也相对较大。

三、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许多机遇

新媒体以数字化、网络化及非线性传播方式为依托,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所需的海量信息,有效的互动途径及便捷的传输方式,并培养了高校学生的民主、效率、道德意识,为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增加了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渠道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同时往往因为追求教育的同步性、集中性和统一性的效果,使得受教育者的行为和思想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很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效果。微信、E-mail、QQ和博客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利用这些新媒体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弥补传统教育交流方面的许多不足,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然亲切,更加深入细致。

(二)更便捷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诸多数据表明,新媒体所带来的交流速度优势是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交流,既淡化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感”,同时也为教育者及时了解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及时反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等提供了巨大的便捷,从而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方法包括灌输、协调、引导等,这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思政教育方法的现代化发展,高效的传播与良好的互动,保障了思政教育工作的连续性、针对性及时效性。此外,新媒体还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提供了途径,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师生传统的双方存在模式逐步为符号存在方式所代替,使得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消除了疑虑,能够更自由、清晰地表达自我观点,不会受时空限制。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新媒体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如何合理运用新媒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采取以下途径和手段:

(一)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整合各类思政教育资源,合理改进工作方法和模式,构建立体化组织机构,将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和手段,及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当中。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元素的基础上,校党委可以联合校团委、学工部、学生会、校宣传部、各院系思政教育工作部门,成立思政教育工作小组,科学合理地运用手机报、QQ、微博、微信、社交网络、贴吧、博客等各项媒介载体,进行管理运作和宣传教育。

(二)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

首先要完善高校的新媒体运作体系,运用电子期刊、微信群、QQ、网络视频手段。其次,要及时引导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在院系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党团交流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合理吸纳新媒体成分。最后,要鼓励各级思政教育工作者结合工作实际,搭建新媒体平台,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加深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发挥新媒体优势,为学生传递健康向上的教育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工作能力与意识

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和掌握新媒体开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地实现与学生的网上对话。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首先,充分运用新媒体,提高议题设置能力,掌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准确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运用新媒体合理策划各种活动,打造新媒体品牌,有效引导舆论走向。其次,运用新媒体手段传递正面信息,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推动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及时解答大学生的心理疑问,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正确认识新媒体特征

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传播范围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新媒体的特征,并合理运用其优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自觉寻找途径将其纳入工作体系中。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实际,吸纳新媒体元素,充分把握新媒体特点和思政教育工作规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创新和优化,推进新媒体和思政教育的完美结合。

(五)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运用水平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媒体是在新的网络技术、新的计算机技术下产生的新的媒体形式,如微信、微博、博客、QQ、以及其他移动端APP。"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指利用数字技术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数据服务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1]新媒体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及时、迅速、便利、平民化,信息传播量不断增大。新媒体具有传播高效、及时、使用方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信息传播量大、互动性强、交互性强等特点,能够满足当代网民对信息需求。新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当今社会以及大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熟练掌握新媒体的特点,能够更好地研究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性

在当今社会,手机、电脑或者其他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相关设备拥有者只要在网络允许的条件下,就可以做到第一时间信息和接收信息,比如说微博、微信等APP上的信息传播,其速度是非常迅速的。新媒体真正做到了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打破了很多有形、无形的障碍,充分地体现了传播信息的即时性特点。很多事件和消息可以做到现场直播,能使人们了解到及时的情况,这一点甚至做到了同步性。新媒体的随时、即时传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大大缩短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和周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

(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大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存储空间有了显著提高和增加,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是十分巨大的,通过搜索的方式,人们可以从网络中找到大量的所需信息。这些信息量不仅仅包含文字、数字、符号、声音、图片,而且还包括动态视频和图画。新媒体所使用的是电子化模式,新媒体的信息容量更大、时效性更强、效率更高,极大地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受众量。例如,微信、微博、移动端APP。传播再也不只是特定单位、媒体部门的事情,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谁都可以传播信息。信息的越来越来快,信息的传播量也越来越大。

(三)新媒体的信息互动性更

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操作是非常简单、方便、直观的。所有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者运用微博、微信、其他智能终端APP等进行信息的、信息的传播。他的信息可以被其他网民所看见,而且信息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信息。例如微信使用者所的朋友圈信息,可以其他网友看见,在刷朋友圈的过程中也会看到其他网友所的信息。所有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进行评论、发表意见。很多人可以评论一个人的信息,一个人也可以评论很多人的信息,新媒体的信息互动性是非常强大的。

二、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

在过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绝大部分只来自老师,老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逐步向现代化的新媒体教育形式发展。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传播形式丰富多样、传播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的特点,新媒体已经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微信、微博、移动端等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使用频率最好的媒体,并且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得更加广泛的信息资源,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重大新闻、道德标准等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信息。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具体、更鲜活的教育内容。通过新媒体信息传播对大学生思维方式、认知方式、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影响,新媒体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维、认知、政治素养、道德规范的进步和与时俱进。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

新媒体的呈现形式新颖独特、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符号,也可以是声音、动画等。它能够以生动的教学模式和丰富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生动、形象,便于学习。新媒体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拘泥于教师在课堂上知识信息传播,新媒体逐步使思政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灌输式教学”“第一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第二课堂”转变。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移动APP等新媒体获取更全更广更有趣的思想政治内容,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政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移动端APP有效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不仅使大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思想政治信息,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利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更加快捷的互动和讨论,对大学生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

(三)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2]所以说,新媒体也可以作为一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于新媒体即时性、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传播信息量大的特点,新媒体能够通过搜索、捕捉的方式随时随地搜集到更全更广更有趣的内容,同时新媒体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感情抒发的重要媒介,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宽阔的平台。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移动端APP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向大学生展示更加详细、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等新媒体获得更加系统、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这样,新媒体打破了时间、空间等的限制,拓宽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三、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新媒体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学校管理部门搭建有效的新媒体平台

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搭建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学校管理部门应该首先整合资源,创新新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化教育模式。校党委宣传部、思政教育系负责人先后建立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学工微博、大学生思政教育微博等多个微信微博平台。还可以利用微信建群和朋友圈的作用在群里和朋友圈一些和思政教育有关的话题;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充分利用微博的作用,使用一个特定的微博专门用来最近的一些最近的一些和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比如说对新闻事件有关道德规范的评估、意,近来党和国家的政策,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个有关思政教育信息的平台,利用移动端APP就能随时随地接受到第一手的政治教育资源,教师可以上传最新的思想政治知识、新闻、话题,有关道德规范的理论,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相关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学生意见的综合分析和整理。对有异议的问题,思政老师可以具体分析、给出参考答案。这样,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政教育理念,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全方位地服务学生,让学生们政治思维与时俱进,更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进而更好地引领大学生政治思想,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新媒体思政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为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而努力。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教育

由于大学生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负面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理念,影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所以,国家和学校都要努力为当代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媒介使用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教育。国家应该大力加强不良信息的监管和筛选,完善网络监督体系,为网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管理者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形式,发挥学校作为大学生媒介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努力规范、监督、指导大学生对新媒体,尤其是“两微一端”的使用方式,确保微信、微博、移动端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学校管理者有效、准确地教育、引导大学生获取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给大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引方向,为大学生的媒介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学生处、学生会、班级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密切关注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的动态,如果发现不良信息,应该立即报告给学校的监管部门,学校监管部门立即进行来源分析,尽快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对于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信息和突况,应该努力引导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思考。

(三)大学思政教师应该熟练使用新媒体

根据摩尔定律和吉尔德定律,新媒体传播的参与者和传播者都将呈现出倍数增长或指数式上升趋势。[3]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还不够完善,大学思政教师使用新媒体的熟练程度还有所欠缺。所以大学思政教师需要认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学习、清楚了解并且掌握大学生所使用的新媒体形式,比如说当今流行的微信、微博和其他只能移动端APP。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媒体使用渠道并且做到熟练运用其功能,例如通过微信加好友、微信建群、微信朋友圈、申请博主、思政教育有关理论的博客、或者通过其他移动终端APP第一手资料和思政知识等形式建立一个与学生完整的交流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以与大学生进行更多沟通和交流,详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况、思维动态、政治教育上的问题,然后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和指导。最后,使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通过大学思政教师熟练使用新媒体的,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观点、认知、道德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大学生。

(四)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习惯

新媒体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新媒体出现和广泛使用之后,一些新的文字形式、表情符号也随之出现了,它们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主要包括热词、口语词和需求词,比如说“猴赛雷”、“也是醉了”、“友谊的小船”、“洪荒之力”等等。网络思维主要包括“简约思维”、“极致思维”、“平台思维”、“社会化思维”等等。这些语言和思维的使用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十分普遍。大学思政教师需要在了解、掌握这些特殊的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的前提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合理利用,把网络虚拟环境中一些语言和思维与实际的思政教学活动相结合。大学思政教师需要运用这些特殊的语言和特殊的思维,与学生进行更好地沟通,了解学生在政治思想上的真实想法。结合实际情况,与时俱进,教育、引导学生向更加正确,更加进步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大学思政教育老师应该结合这些网络语言,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运用到网络多媒体中,与时俱进,以一种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颖的教学方式,更加高效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五)运用“两微一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现如今,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等新媒体形式几乎风靡整个大学校园。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微信、微博、移动端的使用更加普及,为人民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新的渠道,也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两微一端”等的新媒体到来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地点的限制,为学生打造无所不在的“普遍学习”环境。这些新媒体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两微一端”(微信、微博、移动端APP),也就是通过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大学生的博客信息以及其他移动端动态,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想法、观点和认知水平,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于微信、微博、移动端的具体运用如下:①针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教学。通过微信、微博的“关注”功能,促进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学校工作者应该主动开通学校思政教育的微信账号、微博账号,然后关注本校学生、本校学生社团的微信、微博、移动端APP账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大学生的哪些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比较欠缺,需要提高,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完善;哪些方面需要表扬、相互学习,然后再在课堂上、课堂外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高大学生课堂教育的效率,发挥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好教学效果,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②通过微信、微博、移动端APP转发、评论功能,对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普及。有针对性教学的另一方面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的教学。由于所有大学生的微信、微博、移动端APP都具有转发功能,利用其转发功能可以拓宽思想政治知识点的传播。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首先对思政教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整理,然后把相关信息到自己的账号上,对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进行导向,之后指导大学生首先进行阅读,然后进行评论并进行广泛转发。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教育内容进行了解并掌握,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微信、微博、移动端的评论功能了解大学生的个人看法。大学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详细、有效、真实的信息,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努力把我国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新型人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效发挥新媒体尤其是“两微一端”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传播信息量大、信息互动性强的特点。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新媒体能够有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然而,我国的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信息量太大,内容控制程度比较难,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一些负面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所以说,一方面,新媒体的使用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由于严重沉迷于新媒体的虚拟世界中,脱离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新媒体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措施,积极监管控制不良信息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新媒体使用环境。在良好的新媒体使用环境中,通过学校管理部门搭建有效的新媒体平台,学校相关部门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教育,大学思政教师熟练使用新媒体,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习惯,大学思政教师运用“两微一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等具体措施,有效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使新媒体更好地为我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服务以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把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1]方展帆.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应对策略探究[G].中国电视,2016(5):104-106.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政课 实践教学

1.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深化诉求

1.1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化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社会科学,生活既是其重要的理论来源,又是其应有的价值归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当遵循思政教育的价值诉求,将实践教育的方式、内容融于学生的生活化需求中,构建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生活化实践教学模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实践教学的生活化构建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向性引导,也是必经之路。

1.2在信息时代中立足――新媒体数字化运用

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各类新媒体、自媒体活跃在这个时代舞台,其广阔的市场与日渐凸显的影响力也使得新媒体数字化运用迅速占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阵地,更是进一步深化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前瞻性和前沿性课题。新媒体数字化在实践教学的运用既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层主旨的遵循,又是开展实践教学不可规避的实效性手段。通过互联网+概念的新媒体与思政课实践教育的相结合,可赋予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潮流元素,提升传统思政课的魅力,也让实践教学有了更具体的操作可能性。

1.3在素质结构中优化――人文精神理念回归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补充,而是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优化,发挥思政课的德育功能和塑人功能。的人本思想历来强调“现实的人”、“实践的人”和“具体的人”,强调“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需将学生的人文精神理念回归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富有人文关怀的教学实践将学生从理论体系框架中寻找到个人存在感和价值诉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专业科学性的理论逻辑支撑,更有和谐人文的精神内涵。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三环立体式铺开

2.1大学生――培育主体性,实现双向互动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培育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重要渠道,充分施展学生群体的主体性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目的的根本保障。思政教育的理论源于实践又归于实践,培育出学生积极的主体性是理论实践相融合的桥梁。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育与深化,以参与、对话、共享的方式彰显其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认知、自主感悟。同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营造互动对话的探讨模式,增强体验式分享。例如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改中,教师将公益活动纳入学生考核内容,采取学生自愿领取公益卡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公益类型及内容,并积极参与其中。

2.2思政教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实践意识与能力

从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模式转化为理论实践立体教学模式,这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是一个时代挑战,更是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契机。高职院校专业学科较为凸显,思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探寻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自觉强化实践意识,在实践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在课程内容和流程的安排上做到因时因地制宜,使学生达到最大程度的体验收获。同时不断敦促自己与时代潮流无缝对接,切实收集富有代表性的、内涵深刻的相关实践教学资源,创新课程内容,打造教学亮点,并通过教学团队之间的研讨、校际间的考察与交流,形成实践教学之合力,共同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

2.3高职院校――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塑造“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凝聚全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团委等多方力量与思政专任教师形成联动机制。积极联络社会定点优秀实践单位,以典型先进改革单位和历史红色革命纪念地为主线,以创意新兴产业企事业单位为依托,推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制度。同时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系统化鞭策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便坚持创新以优化教学内容为主体,以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教学手段为侧翼,实现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园社会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图1)

3.思政课实践教育的实证探究与践行

3.1传统经典文化传承教学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凝聚成的一种文化类别,它不能只是放在图书馆、名著里。思政课作为塑造大学生精神灵魂的社会学科,其实践教学更应不忘初心,让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学里依旧以多元性的姿态熠熠生x。辽宁职业学院、长春光华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开展“一封感恩家书”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以传统书信方式传递与父母亲人之间的绵绵深情,升华思政课中的感恩教育,同时借以引导学生在网络通讯便捷的时代也切莫忘却传统文化的传承。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和丰富思政教学载体,借助话剧排演,带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论走向实践,近年来先后排演了《雷雨》、《活着》、《看见》、《威尼斯商人》、《屈原》等多部大型话剧,并借此树立机电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品牌。

3.2赛学结合立体式教学

赛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融入竞赛元素,思政课教师发挥专业优势,通过项目化教学挖掘人才,选送至校外参赛,实现课堂学习和课外比赛的有机结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浙江省大学生汉语口语竞赛的平台,在思政课教学中设置“阅读经典”教学环节,组建一支以思政课专任教师为核心的竞赛指导团队开展课后辅导工作。其教学模式为:(图2)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思政教师长期开展课堂“微辩论”并指导学生参与华东地区BP辩论公开赛、CDA(即中华辩论爱好者联赛)网络辩论赛、浙江省大学生科普辩论邀请赛、“森禾杯”浙江省省树省花大学生辩论邀请赛等多项比赛,形成了完善的赛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②

3.3社区志愿活动实践教学

社区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政课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的一项教学活动,通过社区服务促使大学生在行动中体验社会价值的积累,从实际感知中内化思政课理论知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室创建的思政微语公益团队与杭州市江干区弯湾托管中心等单位共建了多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益活动实践基地。与此同时,微语公益定期开展了数次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动,其中包括走进长安金陵银色康乐园、“一碗姜汤,满是情”寒夜送姜汤活动、“学雷锋、拾起心中的文明”活动等等。该公益活动由思政老师带队,学生自主报名,师生共享式参与公益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形成相关的实践考核机制。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引进“服务学习”的教育理念,构建了“12345”服务学习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劳动服务学习、社团志愿类服务学习和专业服务学习三种形式,实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员参与,并使其常态化和系统化。③(图3)

3.4互联网载体平台建设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化,思政实践教学互联网载体平台的建设刻不容缓。互联网载体平台的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以及开放性能够极大的提升实践教学的魅力值和实效性。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自主开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开设了心灵感悟、社会广角、红色影院、专家讲坛、专家讲坛、教师风采等几大在线模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开创了以“慕课”为载体的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运用了思政课移动学习平台――“静思学堂手机 APP”教学模式④。这些学校的互联网载体的尝试和实施给广大高职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学习范本,有助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林为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9.

[2]陈坤,殷莎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2015,S1.

[3]宋成鑫.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4]罗珍.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新模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11)

注释:

①陶行知全集 第四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②陈印昌 伍醒.思政课原来可以很精彩――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N].中国青年报,2014-12-05(06)

③马欣欣、赵夫鑫. 因势而新,让思政课“亮”起来 ――山东商职学院关于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实践[EB/OL]. http:///showarticle.php?articleid=1830

④Z元丽.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推进会暨首届高职高专思政课创新高峰论坛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

作者简介:

季铭婧(1990― ),女,浙江龙泉,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第4篇

对于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一般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经历了初步探索、主动建设与深入发展三个时期。对于一般的地方高校而言,限于信息网络软硬件建设限制,网络思想教育的起步一般都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之后开始的。然而,在网络思政教育整体推进、不断取得成果的同时,由于各地各校的情况不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目前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地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普及,很多高校建立了“红色网站”,主动占领了网络这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兴阵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学校不仅建立了如先锋网等思政教育类的主题网站,同时,学校也整合了校报、广播台等传统媒体,通过数字化处理后放到网络上。这一举措拓宽了学生的获取信息来源,增强了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一项针对湖州师范学院学生对校园思政网访问情况的调查显示:超x~96%以上的学生至少每学期都会浏览1次校园网:72%的学生每周都会关注一下校园网上与学校相关的新闻报道;而仅有13%的学生会每天浏览校园网。调查认为.网站页面呆板、形式单调、内容上大而空、说教味浓等原因是造成了学生对思政类网站访问不积极的原因。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教育类主题网站都存在着不够重视网络思政教育,单纯依靠以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对网络思想教育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理论准备与技术准备,重视网站技术建设而忽视网站内容建设,网站点击率偏低等问题。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很多思政教育类网站的定位不够准确:一部分认为网络思政教育即思政教育网站建设。认为单纯地建设和维护好一个思政教育主题网站,上传一些宣传资料即是做好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还有一部分则认为网络思政教育即传统思政教育在网络上实施,即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进行施教与受教的接受式灌输过程。

我认为,网络思政教育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网络作为载体,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注重网络积极作用的发挥。对网络思政教育认识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运用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思政教育类网站没有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原因。

三、提高网络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改变传统思政教育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式。

观念创新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先导,着力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教育的新理念,主动超前地实践和探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才能掌握网络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制高点,才能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打开思路、明确目标.从而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取得切实的效果。网络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不可或缺的教育新途径、新载体,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管是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管理者来说,还是对广大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网络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将网络思政教育放在学校管理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只有这样,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才能向全体师生有效渗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增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吸引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就是要根据大学生认识和接受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本身的信息量大、图文并貌和具有平等的沟通平台等特点,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包装,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努力使这种吸引力保持长久和稳定。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贴近师生、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实际,多开办一些针对性强、互动性强.有新意、有品味的栏目和节目,丰富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着力打造校园网络宣传的知名品牌,不断增强网络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努力开创网络宣传的新局面。打造优质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我认为可以通过丰富以下两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第一。把网站设计得符合大学生思想特点,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比如可以在网页上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资源,还可以开办一些如“教学问答”、“心理咨询”、“校长书记信箱”等互动栏目。此外,还应该将网站的界面设计得清新怡人,能够较好地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浏览网站过程中感到“很好玩”、“有意思”。

第二,注重网站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将网站内容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创造格调高雅的网络文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缺乏思想性、艺术性的网站和内容,难以对广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对网站内容的更新,不断开发出与学生网络生活相关的新技术和新花样,可以始终保持受众对网站的好奇心和吸引力,这也是吸引上网者反复访问站点的动力之一。

3.强化教育载体交互性。加大传播方与接收方的互动沟通交流。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在正面的宣传教育,但更多的是通过情感交流的形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来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最大特点及优势.是突出了其教育双方的平等,从而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之所以低下,使学生厌烦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它总是把受教育者放在被动接受和服从的位置上。所以,网络思政教育要想改变上述情况,吸引当代大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同时处于网络这个自由而平等的世界,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身份的平等性,即在互联网上,人们没有时空、民族、文化、等级、年龄、性别等的限制,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网民”,他们可以与任何人进行自由的交流和交谈,庶民百姓甚至可以与国家元首直接沟通与交谈。

二是思想交流上的平等性.就是在网络上,尽管参与者的身份地位可能不同,但他们交流的是信息、思想,在这种交流上他们是平等的。网络的权威是凭借着能力和魅力树立起来的,而不是以社会等级或官位、职称作基础。

三是参与政治的机会的均等性,即在互联网上,无论是平民还是总统,只要你愿意,就都可以发表言论,参与讨论,谁也不比谁的机会多,谁也不比谁的机会少。通过平等对话、沟通理解,求得互识和共识.最终促进交往双方政治思想境界的提升。

4.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上舆情引导机制,确保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

观点多样,是网络舆论的一大特点。对高校来说,校园BBS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对社会焦点问题发表意见的集散地。网上舆论引导成为巩固意识形态的有效形式,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校园BBS必须严格执行实名制注册,加强信息人的责任意识,控制甚至消灭境外敌对势力和社会上低级趣味的有毒有害信息的,以此提高校园论坛的品位,提升网站的整体水平。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第5篇

(一)微信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微信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政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学科的教育活动,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而是通过施教者的组织跟引导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纳入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体系范围之内,使其成为自身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最终外化为自身的外在行动的一个延续的过程。这意味着传统的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因此思政教育者不仅应该重视课堂教导更应该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引导,而且后者更为重要。所以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而言,“微信打破了传统思政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为大学生与思政施教者之间建立了一个课堂之外自由交流沟通互动的平台。”[1]教师可以根据朋友圈对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行把握,针对偏离思政主题的因素及时通过沟通予以纠正引导,而针对积极正面的思想因素予以肯定鼓励,由此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同时建立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长此以往,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微信更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方式

传统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即以枯燥乏味的说教法为主,一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能认为思政教育课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从而产生逆反情绪。微信作为互联网发展的衍生物,它的丰富性首先表现在它对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颠覆,它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功能结合的形式比以往媒体更为直观、生动多样,相比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微信把过去教科书的静止与抽象的知识点以动态的、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微信平台极大地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另外,微信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与开放性使得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迅速公开,而作为微信使用主体的大学生会在第一时间掌握这些信息并就自己的看法进行反馈,这样会无形中增加自身参与政治的效能感。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与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双管齐下,共同达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从而更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微信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取向与其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而当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功利化倾向,即只阅读有助于未来就业的信息内容而对于其他跟自身利益不直接相关的东西涉猎很少甚至充耳不闻。微信的出现乃至普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了一种数字化的阅读模式。微信依托于手机等移动设备客户端,不受时间跟空间的限制,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的书籍阅读,使我们进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时代,即纸质书籍刊物阅读与电子阅读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对于新兴事物具有浓厚兴趣且接受能力较强,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其思想意识开放、前卫,这说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点,所以说微信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必然会体现在他们的阅读习惯当中,全新的阅读方式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内在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及价值规范的定位。

(二)微信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微信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构成威胁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逐渐进入了自由、开放、即时、深入的时代,可以说只要愿意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微信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内容。因此微信从其诞生开始便大大提升了大学生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等的关注热情。在这种条件之下,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甚至是、反的言论等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大肆宣扬。例如在微信平台中出现的一些渗透着西方资本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等涉及价值取向的信息也频频出现,如“豪车相撞、千万豪车、黄金做嫁妆、辣妈为三岁女儿置办上百万奢侈品做生日礼物...”等等一些炫富题材的事件层出不穷;把“中国式过马路、中国人丢人丢到国外去了”等等一些部分国民低素质表现上升到中国的体制弊端问题,而这些信息很多都没有经过实证,有的已经辟谣,有的漏洞百出。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这些繁杂的信息缺乏理性识辨能力,比较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干扰。

2.微信增加了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难度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往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培养与教育,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来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有部分传统媒体的传播,使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然会经过层层过滤和筛选,只保留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需求的内容和信息。[2]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及发展,高校思政教育者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可控性越来越低,就微信而言,它作为目前最热门的信息交互平台,其信息的传播具有超时空、跨地域、跨文化的开放且隐匿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息传播不受任何的时间、时空、资讯的限制状态,传播内容丰富多样但良莠不齐,可以说微信的使用使得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一系列的改变使得高校越来越成为各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相互激荡的前沿领地,从而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引领增加了难度。

3.微信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一直以来,一般高校所开设的思政教育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是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者而存在,也因此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正如前文所述,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微信新媒体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同时微信为高校大学生与思政教育这之间提供了自由沟通与交流平台,老师或者学生作为信息的者跟评论者其地位是平等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政教育者的权威性构成了一种挑战。微信向大学校园的渗透,在更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削弱甚至替代了部分思政教育者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具备传播职能和主导角色,同时来自微信平台的大量自由传播的信息也削弱了教师在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的影响力。

二、微信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传统课堂教育的补充

数字媒体时代的微信新环境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微信时代的常态发展,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专用的微信平台,有效发挥微信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与时效性,号召学生全体积极关注思政教育平台,通过此微信平台与学生思政教育相关的信息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率。需要指出的是从这一专用微信平台中的信息并不仅仅局限于浅显的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相关的内容,而应该是一个宏观的泛化的内容体系趋势,只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信息都可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件通过微信平台向学生公开,以此节约学生在课堂上抄课件内容的时间,学生可利用这部分时间跟老师进行更多的互动讨论,对所授内容有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一专用微信平台一些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仍旧理解不到位的知识点或者学生感兴趣、有疑问的内容,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2.加强对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教育

微信时代信息的自由、广泛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政治素养的形成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提高大学生对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对于不良信息的自觉过滤、抵制能力,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专项的培养与教育。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介教育不仅属于一个长期的社会教育活动,而且发展成为大学教育的有机的、具体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更新观念,以媒介教育的标准和要求重新寻找、开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坚力量,对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与培养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可以以专题讲座、主题学习活动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分别对大学生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新媒体媒介素养的教育与培养,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向隐性教育辅助显性教育、信息传播辅助课堂教学的新趋势发展。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思政课教学 供给侧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云技术应用日益成熟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巨大冲击和能力挑战,对教育改革、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促使教育的观念、资源、模式、方法及效果等方面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化,推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推进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再调整、再构建、再创新。

在互联网微课平台日益广泛、智能手机等互联网终端全面融入学生生活的今天,学生大面积、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其生活方式、学习习惯、价值观念无不被现代信息技术影响。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思量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利用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思政课变革,提高教学成效,这已成为现时期为师者必须客观分析,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1]。

一、推进思政课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导向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传统思政课教学在现有考核体制、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下变革甚微,许多教师仍然依靠教科书、黑板、粉笔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其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上表现为重视课本资源,忽视网络资源等;重视教书,忽视育人;重视抓好考试,忽视品德养成;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

2.教学资源单薄。当前的思政教学限于校际联系不密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多借重课本、教学参考书等纸质媒体,而学生每天都浏览大量的社会新闻,广泛接触社会知识。基于师生知识吸纳途径的区别,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掌握,不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新知识的生成;只注重传授学科当前知识点,不注重学科知识内部及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不注重社会新知识的解析。课堂内容局限于讲大道理、大人物、大场景,提问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内容上缺乏新意。

3.教学方法单调。由于没有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先期介入,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局限于灌输课本知识,对教学课件缺乏必要的精挑细选和精细加工。不善于充分利用好学生喜欢上网的优点,不善于发现、放大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良好表现,对大多数学生喜欢上网而不喜欢听课的现象,或是漠视,或者以喊家长、批评、告诉班主任等简单方法处理,以致学生逆反心理较重,甚至产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抵触情绪。

4.教学效果单一。传统思政课教学只需走好讲课―做笔记―写作业――学期考四步,学生课堂学习不需要深入思考,以致课堂低头率偏高,玩游戏偏多。同时,由于教师只注重教书,对贫困生、学困生,以及有心理问题、品德问题、学习习惯问题等学生引导少,关怀少,措施少,教学成效仅体现在作业和学期考试上,没有真正体现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传统教学存在以上四个方面问题,影响教学效果,迟滞教学改革,说明其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教学的发展要求。

二、推进思政课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策略

针对传统教学存在问题,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助推移动式学习、碎片式学习、游戏式学习等革命性学习方式的广泛使用,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具体做法有: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理念。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容易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夏D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曾言:“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关系的协调直接影响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给学生以关怀,让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自己成为学生潜在品质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通过使用互联网更易找到针对性的案例,注重教学生成,增加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文并茂、声色合一的电教媒体更易集中学生注意力,满足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需要,增加教学兴奋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上网学习、主动学习、自主讨论,设计个性化的作业,促进课堂教学多姿多彩,丰富生动;在课后利用学生常用的QQ、电子邮件等信息技术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答疑解惑。

2.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当前课堂不再是唯一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学习资源,解决学习难点,交流心得体会,利用游戏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实现了教与学资源的共享,让学生能够轻松自学;信息技术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利用虚拟环境,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技术,实现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互动,促进师生及时交流思想、信息、感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心理与荣誉上的满足。可以通过移动科技,面向全体学生收集学习数据;通过云计算技术,对收集的学生数据进行归类处理,提出教与学变革更多更好的建议,进而突破传统教学在组织、资源和时空上局限,尽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同时信息技术的虚拟可以实现对成果的检验,必将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时效性。VR(虚拟现实)正在带来教育方法革命性变化,VR是当前最热门的科技领域之一,是下一代互联网入口。它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生成一个仿真的虚拟世界,然后通过接入设备让用户体现虚拟环境。理想的状态是人在虚拟世界中都能够拥有视觉、听觉、触觉、运用等“真实”的感知功能。现在VR的软硬件和带宽水平都已成熟,其技术已进入购物、游戏、电影和直播等领域,未来在教育等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现在全球首款重88克,厚1.6厘米的眼镜形态的VR显示设备已在深圳高科技公司多哚研发成功,其V1的VR眼镜被《时代周刊》形容为VR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圣杯”[2]。学生在信息技术多感觉冲击下获取知识形式丰富多样,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大量学习内容,在愉快的交流中提高学习兴趣。

3.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互联网技术、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越来越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日趋数字化、信息化,游戏学习、移动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和移动通信技术)由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一切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4.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目前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麻省理工学院等一些国外名校的公开课程已在国内一些视频网站上,受到许多学子追捧,堪比大片,部分课程的点击量超过了《百家讲坛》。由北大、清华等18所知名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向社会公众开放并不断推出新内容。萨尔曼・可汗以“可汗学院”名义录制了1,600个视频,已被浏览了2,400万次,如今已成为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公开课视频系列。可以说信息化社会,一“网”情深的“网课族”越来越庞大,“在家里就可以上耶鲁”已不再是传说,优质的教学资源正成为世界性的教学资源,被国内外学生广泛学习使用。

5.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必然改变三百年来以印刷品为核心载体的教学现象,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使课堂不再局限于一间教室、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联通着的网络让教学资源无限扩大,老师使用交互式液晶触控一体机,学生使用交互式平板电脑,学生与计算机、网络开展“交互式”互动,这种互学习可以在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同学与现场、同学与在线专家、同学与课件、同学与资源库等之间展开,影响着教学的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计算机对学生探索给予及时验证和响应,学生学习更易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种多向、互动、自发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那些因病或参加活动的学生不会落下功课,课堂的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易被激发出来,学习成效会更加显著。

三、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供给侧改革的三方责任

1.强化教育主管部门投资与引导的责任。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科技公司发展高新信息技术并尽快应用到教育领域,组织建好思政课网站平台。可资借鉴的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建设,该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机构的使命是加快各年龄学生的学习速度。

2.强化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及提高师资信息化水平的责任。学校要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超前规划数字校园建设,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数字化校园要有足够的教育资源,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要通过进行校与校之间的联合,构建共享教育资源库、创建网络学习平台及网络协作办公等,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教学资源。

学校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VR技术、3D打印技术等从发明到应用只有1年左右时间,学校要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围绕办学目标和特色开展针对性校本培训,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使现代型、研究型教师的数量逐步增多,质量逐步提高,层次逐步提升。尤其要向教师不断灌输信息技术发展观,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能和方法,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办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3.强化思政课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责任。在认识上,思政教师要强化教学信息技术意识,主动参加校内外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知识讲座、教学软件设计大赛、多媒体技术培训与交流等,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技术上,思政课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日常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必要工具,要学会使用各种工具软件,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感氛围及问题情境,不断提高信息收集、处理和课程整合的能力。

在资源上,思政课教师要广泛使用《政治教学网》等专业性网站,寻获精良的思政教学资源,及时上传资料,支持思政课专业网站建设。要善于使用百度等社交网络、超星公开课、搜狐教育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堂、网络课堂,充分运用移动科技和云计算技术与设备,广泛搜集与思政课内容有关的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校内教师要分工明确,建构思政课丰富的校内教学资源超市,选优选好最适合本地本校本班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大成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的思政教学资源网,实现思政课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共提高。通过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学科实际,进行教学资源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让教学内容逻辑性更强,案例更有亲和力、更有吸引力、更有现实性。

在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校内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宜利用智能手机和iPad等平板电脑形成高度个性化、可移动的多媒体界面,运用动画、声音、视频和图像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全感官学习体验。要面向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广泛吸取思政课教育上真正大家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成果,逐步形成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演绎出精彩的教育故事。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规避问题

1.管理失控。要重视学生上网不学习倾向。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管理好学生,杜绝学生利用互联网聊天谈恋爱、购物、打游戏等情况发生。可以推广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脱机自习”方法,劝导学生在存放手机后坚持无网自习,通过时间累积计算最终排名,促进不需互联网的情况下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自习效率,提高网络环境下自育能力。

2.过分依赖。要重视忽略个性化教育倾向。教育信息化面临着建设的“高投”与教学的“低效”问题,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对策是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益和效率,坚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宜、适度和实效原则[3]。在广泛选用教与学资源的同时,宜注重选择和鉴别,互联网选用的教学资源质量不一,选用思政课网络资料时宜广泛对比,优中选优,对选用后的网络资源宜再提炼、精加工、巧运用。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为师者深入研究教育规律,有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成效。

3.偏离主题。教师既要专注于对信息教学系统的设计、监控、研究和评价,更要注重教学信息的广选、优选及弃选。网络资源极为丰富,选用教学内容不能离开主题,要重视教学内容边缘化倾向,不宜选取内容生动但远离主题的案例,要充分而谨慎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让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始终服务于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试水“全环境育人”.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出版社出版,2016-9-2(第一版).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以外,实践教学也已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一些院校已开始主动探索创新思政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路径与方法,然而整体依然没有清晰界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定义,在教学的过程设计方面缺乏规范性,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这些导致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直到现在都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想要充分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解决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要积极探索出更为可行的实践方式,以此有效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1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1.1思政课实践教学被泛化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都在坚持广义范畴上的实践教学理念,即除了日常课堂上教师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讲解,其余与实践教学环节有关的方式都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对于实践教学的内涵没有清晰地界定也是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非常普遍现象,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方面也相对比较随意,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课时分配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也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概念界定无法与其可行性保持高度统一,实践教学往往是纸上谈兵。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重视突出技能教学的优势,注重学生在毕业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基本都在应用“2+1”或者“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学校就读学习的时间被缩短,加上重视技能提升的教育理念,思政课的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不够合理,很多人文素养提升类的课程没有充分的课时保障,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规划不周,反而把学生会以及校园团体组织等各项活动等同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现[1]。

1.2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经费难以保障

实践教学相较于理论教学而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理论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内容知识,而实践教学是通过活动项目来实现,比如一些校外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实践教学并非教师一人能够完成,必须经过统筹设计,并且需要团队的通力协作。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师资力量方面普遍比较薄弱,因为高职院校育人理念重视技能培养,所以在思政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方面的配备非常欠缺,通常都是以合班制开设课程,也就是所谓的大班教学,一个教室容纳近百位大学生一起参与思政课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课堂上开展有效的理论教学互动,学生能够以主体身份参与的机会少之甚少。即便经过改革调整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统筹规划到高职课程教学计划范围内,其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的重压也难以分出精力组建实践教学项目团队,很难提供更加有效全面的指导帮助。

1.3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难,考核评价难

关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际做法,他们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重要板块,既包括课堂实践教学,也包含校园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教学场地非常宽广,环境也并未完全固定化,活动项目设计比较多样。这种组织地域宽泛以及多项目考核的方式,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相较于思政课理论教学要更复杂[2]。站在组织的角度来看,大班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如果要组织一项集体性的思政课校外实践活动,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这一百多位学生的安全以及出行交通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个人难以担负的。因此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在高职院校通常都是象征性的组织开展。站在教学考核的角度来看,教学活动项目种类多元,参与面也有着很强的不确定特征,缺乏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难以保障公平性。

2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的化解策略

2.1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坚持大思政、大德育的理念

当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非常普遍的教学做法,即根据课程内容具体规划一些对应的项目活动,看似实践教学是以课程主题为核心,然而依然有赖于思政课教学的基础资源和能力,无法打破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导致实践教学一直都是小范围内开展,难以有效进行全面普及和实践。既然面对如此束缚困难,就需要通过思维方面的有效创新,来发挥大思政与大德育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重大作用,积极开拓思路,解决当前的问题。在大思政与大德育的理念认知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然而并不是唯一的途径。高职院校在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候,不应当片面的将思政课实践教学部分的课时、学分统一归属到思政课教学部门来进行完全把控,而是应当立足于高校思政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完整体系中进行运用,避免受到原本课程计划的束缚。事实上,思政与德育理念并非意味着实践教学的课时能够被随意占用或者泛泛了事,高职院校关于思政实践教学应当与校园德育活动项目一并纳入学分计划之中,交由思政课教学部门来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以及指导规划。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规划方面,应当主动联合其他有关部门一起参与方案制定以及活动指导工作,全面发挥思政教学部门的主导作用,逐步打造品牌与经典。通过多方面的通力协作与配合,共同努力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充分组织到位,并落实到位。

2.2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忽略学生的养成教育活动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其教学活动和学生养成教育活动并未充分融合,因为思政课的教学部门通常主要负责理论与实践教学,然而学生养成教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一般都归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的职责范畴,所以具体活动组织及结果评估等并未实行统一管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涉及面比较有限,而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往往处于被忽略的状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及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强对于学生的社会道德以及法制观念教育,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实践思政课所学的直接体现。所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生活养成之间是不能分割来对待的,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思政教学单位和学生教育服务管理部门之间应当积极沟通,可以将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记录结果也统一纳入最终考核评价的标准之中,以此带动学生增强理论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养成实践活动,充分将理论和实践实现一体化融合,打造常态化一体育人体系。学生养成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而言至关重要,归为考核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的认知和行为改变的实际现况进行全面了解,减轻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压力。通常学生日常养成教育是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和场所完成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实践教学的课时可以被泛化对待,更不能予以否定,学生养成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仅仅代表思政实践教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在考核评估中其占比情况也只能参与部分权重考评,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充分结合教师的教授,学生学习与实践,要保证突出侧重点,然而不是完全被取代。

2.3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分类实施,统一计分

实践教学的学分应当统一归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完整体系之中加以有效运用,可以通过模块化来划分不同的活动项目及活动内容,然后进行分类化实践。以往有一些高职院校通过时间与地域划分出了三大实践教学的板块,具体包括课堂与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学校暑假期间组织的社会调查与三下乡活动,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设置,依然存在组织方式方面的问题。实践教学的模块不论如何划分都是依赖于思政课教学部门以及任课教师来亲自负责,想要实现全面指导以及合理把控难度,需要面对巨大的压力。模块划分下的分类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有助于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主导部门教学部与其他党政部门一同努力,协同管理,实施任务拆分,且将责任划分到具体细节,以有效扩大涉及面,保障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另一方面对于人财物资源利用也更加集中且高效。大思政大教育体系中,党政工团以及学管部门内部都有安排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之前的工作分工比较分散,专项经费没有集中利用,所以在统一集中利用下可以有效团结力量,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此外对于各个方面力量的调动和主动性带动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通过有效的引导,完善对于学生思想表现及考核评估机制,规避以前存在的因为评估体系并未合理构建,导致缺乏激励作用,而实施学时学分和实践教学评估统一关联,与学生毕业进行挂钩,则会对各主导部门以及学生都起到重要的掌控和引导作用。实施统一化的计分考评,是针对实践模块给予对应的学时分配,以及不同的考核权重占比,针对不同模块的考核评估情况,结合教师综合考评,得出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终学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思政课教学部门充分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实的主导权力,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避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被泛化或者取代。分类实施以及统一计分管理,思政课教学部门和任课教师要能够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能够积极与其他部门协同合作,化解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局和问题,提升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4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联网实践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迅速兴起的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学习平台,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给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思路。其中,基于教师、模式、资源三位一体的“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线上”的教育资源与“线下”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能够使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利用这一模式进行创新。即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资源,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网上展厅、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等,开发设计实践教育主题,然后借助智慧课堂系统,通过标准化的学习流程、结构化的学习内容、互动化的学习过程,对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外统一管理,力求打通“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师生能够在互动过程中找寻精神的共通点、思想的共享点、情感的共鸣点,并且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强化实践育人,补足“精神之钙”的重要渠道,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互动、践行的过程中认识社会、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因此,要通过制度赋能、技术赋能、人才赋能,整合数字资源、搭建学习平台、开展混合教学,积极探索高效可行的实践方式,以此有效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飞鸣.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农家谋,2018(15):179.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高校 思政教育 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的问题已经收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众多专家与学者的思考。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众多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与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设备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1利用新媒体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从根本上说,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只能通过教材、黑板以及简单的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这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受到教学平台的束缚。在此基础上,教师通常只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新媒体环境,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数字广播、网络、数字电视等途径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使其变得更加生动趣味,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以开设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相关的文章、图片或者视频,使学生能够在进入网站后观看到这些内容。在网络平台中,学生可以观看教师准备的思想政治素材,也可以在网站中进行站内的交流与探讨。

换言之,教师就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设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网络平台上,使网络平台成为了新的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能够更灵活地使用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形式开展更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又如,充分利用微博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选择,并且取得一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这种做法就是将新媒体背景下产生的微博作为新的教学平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

2利用新媒体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趣味性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设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更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如上文述及,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字类学科,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讲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从主观上不愿意参与到教学中,使得思想政治课堂的活力更低。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学生的支持与配合,无法维持课堂的活力,也就导致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该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堂进行填充。

例如,教师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利用新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社会焦点的时政问题,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更加关注时政问题,并在探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使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心国家的意识和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3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高校以及教师应该从大的环境开展工作,应该让学生沐浴在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逐步洗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变得更加正确和长远。

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营造充满正面意识和正能量的环境。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给学生发送正面的话语或者正面积极的新闻,利用手机短信的高传播能力使学生受到正面积极的感染。

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通过网站大量正面积极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讨论。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生才会对正面积极的信息进行研究,才会在高校校园中形成一种好的风气和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

4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媒体相比与传统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它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与交流,进一步发挥出新媒体的效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