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第1篇

1 新阅读时代

时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新媒体,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往的阅读方式方法正渐渐远去,无论改变轮式阅读的习惯、内容、方式等,实际上真正改变的是现下的阅读文化。现如今,并非正襟危坐“读红楼”、“品三国”才叫阅读,“纸质书册”已非唯一的阅读方式,“快速刷屏”依然遍布大街小巷,人们可以进行电子纸阅读、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微信和微博阅读。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时刻关注世界每个角落的最新消息,获得大量丰富准确的信息。阅读成为了主动性、即时性和共享性更强的活动。实时的动态更新,便捷的互动共享,多样的渠道选择,繁杂的海量内容等共同成就着新阅读时代。

2 大学生中的数字化阅读

截至到2012年6月底,CNNIC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其中表明,在众多网民的职业方向里,大学生参与互联网行为的普及率接近100%[4]。现如今大学生寻找信息、图书资料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新媒介阅读。有调查表明和统计了大学生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以及对信息的来源途径比例进行了统计,其中来自新媒介的占62%,学生辅助学习也常常依赖于新媒介阅读,普遍手段就是使用电脑和网络,搜查资料,比例高达71.2%,其中为了完成作业又占了46.2%,研究报告显示,大约有66.5%的大学生觉得新媒介技术会对日常学习造成较大的作用和影响[5]。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数字化阅读中存在了相关不良阅读的行为如逆反、猎奇、恋网、恶意阅读等现象层出不穷,这是数字化阅读道德水准在大学生之间直观反映。

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重网络信息,轻书本知识,或错把信息当知识的现象。许多大学生的数字化阅读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简略化的,整个阅读过程,保持着一种简单消费倾向,没有深度阅读,更无从谈起作品的耐读性。数字化阅读还存在“泡沫思维”,阅读内容就像泡沫一样,在脑海稍纵即逝,根本留不下任何印象。完全没有深层次的含义理解和记忆的可能,“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比比皆是。在专业上得过且过,缺乏精益求精、艰苦攻关的精神。总之,新阅读时代,大学生群体普遍思想肤浅、文风浮躁、学风轻泛,所涉及人文、科学经典书籍屈指可数,几乎销声匿迹。消遣式的阅读完全克制内心的品味阅读。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作家)写到了《Google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其大意表述“我们现在有的只是零碎的片断以及习惯于这些片断的思维与记忆,已丧失阅读经典的能力,甚至连阅读一段长篇文字的耐心都已经失去,”[6]。同时,这种阅读会导致大学生注意力涣散、想象力水平降低、创造能力弱化。

当前大学生因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健全和信息的阅读素养不高,在面对这个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时,没有自我辨别、筛选的能力,不知道什么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读了有用、什么读了有害的分辨。归根究底还是不了解如何正确运用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数字化阅读存在如此多的弊端,这是时展所遗留的必然负面影响。在新阅读时代,我们也应看到信息交流的积极方面,客观理性地面对海量涌动和大量增长的无数信息,更应有辨别事物的高超本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思索将这些信息流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见识。应正确对待如何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中,控制学生“网络情结”,疏导、分散其“网络情意”,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是科学工具的核心价值意义。

3 高校图书馆应发挥的教育职能

大学生的阅读,肩负着伟大的使命,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前途。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大,一个文化综合素质越高的国家,它的民族凝聚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越大。曾有一份总结阅读对于人类最大的益处的报告,来自于国际阅读学会,这个报告明确指出:整个社会综合阅读能力的高低,会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挂钩。缺乏阅读的学校也没有真正的教育,从国家到学校的应试教育的缺陷,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阅读,缺乏高质量的阅读。没有阅读生活,就没有人心灵成长的过程,就没有独立个体思维的全面发展。因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适逢独生子女们成长接受教育的阶段,他们学龄儿童开始就进入了“应试教育”阶段,经历社会风雨不足“言传身教”的人文熏陶方面客观缺失,一直是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是教学、科研和信息文化的中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地方。所以,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方面承担了重大的责任,应从道德教育、社会责任两方面强力抓手,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挥其应有的教育职能。

3.1 进行“网络情意”的引导

通过“网络素质教育”的系列讲座,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善于发挥网络这一先进工具优点的“主人”,而不能成为其“俘虏”,更不要成为其“奴隶”,这就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文明网络意识的树立,清晰认识网络价值规范,自觉遵守相关网络道德,积极抵制不良、不法信息并做好举报工作,把网络多用于自身学业、职业和事业,借助阅读的力量,立志于创意、创新和创造;

(2)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学会感受自然美,鉴别社会美,明了历史,跨越时代,发扬传统,立志报国;

(3)大学生要时刻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提醒自己“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乃觉天地宽”;

(4)学校组织开展电子资源相关课程与讲座,教导学生如何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学会使用相关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相关网站资源的获取方法;

(5)馆员要做好网络导航,根据学生需求搜索集计算机考试、英语考试,远程教育,就业指导等网站。

3.2 信息素养培育

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大学图书馆应通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使他们成为在思维、心理、行为等多方面具备多种自我学习能力的信息素养人。

3.2.1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

根据对该校500名大四本科生信息素质的问卷调查分析,完全不知道如何获取外文资料的人占82.80%,53.44%没有选修文检课。西北地区15所高校曾有过调查分析,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约有45.8%的研究生和56.9%的博士生认为自己“需要掌握文献检索技能”,有32.6%的研究生和39.3%的博士生认为自己“需要了解网络资源内容”。可见,高校学生的文献信息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欠缺,信息能力低下,信息免疫不强。总之,这一特殊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有待提高。

3.2.2 培育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

信息素养的培育极其复杂,而又常常被人忽视,有的人认为培养信息素养就是图书情报检索外加计算机技术,这就太片面了,这些知识比较低级的认知层面的行为,还谈不上素养。真正的素养是要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技能,分析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汇聚总结出一定量针对事物的创造能力和解决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与信息品质。根据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情况,当下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决不能只是给学生上“信息文献检索课”这样简单。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对在校的各个层次的学生是实行多角度,多层次,全覆盖的信息素养培训。基本步骤如下展开。

首先,深入学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培训,要对各个学院的各类新生进行“如何使用图书馆”为主题的培训讲座,可通过录像和授课相结合得方式进行。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如公告、网站宣传、参考咨询、读者沙龙等,宣传推广图书馆的服务与馆藏资源,让大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内容、范围、重点以及可提供的各种服务得到充分的了解。

其次,开展层级培训。“授人予渔”,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馆藏图书的排架与查找”、“信息资源的类型及获取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复杂书目的检索方法,如何选择和使用数据库等;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怎样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鼓励他们参加科研活动,帮助他们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检索目标,进行复杂主题的查询等;对研究生除了设置独立的信息素质课程外,学科馆员还可以亲临现场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辅导,解答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和开题,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等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将专业信息的实用技巧、科技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指导有机地嵌入到研究生论文写作之中,提高学生自我创造性和创建信息等能力。长此以往,这样科学的方法,必然能提升他们的科技信息能力素养,为学生毕业后的科研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在信息素养的培育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不同的年级融入不同的专业课程,配合相关的热门软件培训以及数字化制作技能培训等,并为学生们提供一定的实践空间。

第四,要注重培训的效果。①授课方式多样化,要制作丰富多彩的培训课件。②授课要有意识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如小组讨论等形式。③注意课后反馈,授课结束后应及时收集学生们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改进授课内容。

3.3 大力进行阅读推广活动

利用节日做好宣传推广。如影响较大的“世界读书日”和“全国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月”等期间,切实开展“阅读推广”、“阅读指导”等活动。

图书馆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全面担负起向学生群体宣传、推广相关阅读的责任,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与优势,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思想品德修养、前途理想、人生价值等方面的书籍。同时,应该根据读者的需要,编制各种类型的推荐书目,向读者大力推荐精品图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把潜在读者尽可能多的转化成图书馆读者。

大力提倡阅读经典。阅读经典关乎人的教育,经典阅读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在于经典可以塑造人格,学习思维方法和写作方法。它是着眼未来而解决当下的问题,往往具有极大的前瞻性。经典阅读感动人的内心深处,给予人们宁静安详的感悟历程,并赋予对象睿智的思考能力,让人可以更清晰的明是非、分善恶,发现一些事物的美和感动。图书馆应当在这方面多加引导和鼓励。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媒介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地发展壮大。近几年,Web2.0带来的分享机制和去中心化,以及3G时代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造就了新媒体的时代背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对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媒体时代及其信息传播特点

1.1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都可以称为新媒体。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它具有很多特征,让当今时代完全处于数字化信息环境中。

1.2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特征:①海量性。传统媒体中报纸、电视、广播的版面或者时间是有限的。而数字时代信息的存储与传播方式决定了信息的爆炸性增涨。数字化的存储方式使一个小小的硬盘就可以存储数亿汉字的信息量,灵活的传播方式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再加上传播主题的多样化以及能够将一条信息网状扩展的网络媒体超链接功能,都使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②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及形式的丰富多样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媒体,信息的载体形式可以是文本、音频、视频、图像等各种形式,博客、论坛等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者,信息中涉及各类生活、学习、工作等等的讨论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几乎展现了目前人类所有的文化形态。③时空延伸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依托于数字、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其信息的传播完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信息的传播和接受者可以随时随地和接收信息。新媒体超强的时空能力将全球变成了一个统一的信息网络,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难以想象和实现的[2]。④交互性。传统媒体的信息互动方式是单向的,信息受众被动地接收信息,没有对信息的反馈,是一种静态的信息传播方式。借助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新媒体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即时反馈。即时反馈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推动力,因而,人际传播的交互性是新媒体信息传播另一特征。而且,有些新媒体传播更能体现平等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身份限制,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容易,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播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2]。⑤分众化。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新媒体随时进行信息传播,并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形成一个个志趣相投的小团体。传统媒体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在新媒体中开始分割为志趣相投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2]。

1.3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环境呈现:①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壮大,信息接收与发送终端广泛应用使得多种传播媒介相继投入使用,新媒体已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载体形态已从文本转化为承载更多信息量的声、像、图、影等多种形态,数字网络技术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信息传播的速度与维度发生令人惊叹的变化,获取信息的渠道及所获得信息形式的不断更新。②信息环境更为复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具有无所不在性、透明性和智能性等特征,形成了泛在开放的信息环境。新媒体时代,用户获得信息更为方便、容易,但纷繁冗杂的信息中,正面的、负面的信息并存,都在左右着信息使用者的思想,使用者需要学会评判、选择、拒绝信息。③用户的信息能力对新媒体应对不足。一是对于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大多数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地辨识,对信息的评判力较弱,对信息的接受存在盲目从众性。二是对媒介认知不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依赖搜索引擎,缺少利用其他媒介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存在对信息接受者与者间的角色转换不适应及媒介道德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3]。④缺少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2000年前后,国外很多图书馆和地区都根据信息素养的概念纷纷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以标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制定依据,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这三个标准共同认定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4]。在2011年,英国SCONUL标准又了新的版本,创造性地把每一要素都划分出应知(un⁃derstands)、应会(isableto)两部分,将意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分别列出,使价值要求贯穿于信息素养教育始终。⑤2005年,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专家基于美国的AC-RL标准的指标体系,研讨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制约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2新媒体时代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

信息素养已经与阅读、写作和数学并列为大学生必备的四项能力,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成为一个人能否适应信息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养委员会主席总报告》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识别、查找、评价和有效地使用信息[5]。”1992年的《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更加详尽地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应用于实际,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并在批评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6]。”由此看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呈现许多特点。

2.1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更加宽泛

信息素养已经被定义为一种综合素养,除了信息获取、评价的能力外,还涵盖了计算机素养、科研数据素养、视觉素养、媒介素养、移动信息素养、出版素养等多方面的能力。因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能再局限于文献资源的检索,还应向大学生传递如何分析、判断科研数据;挖掘、掌握社交工具和移动版应用程序;创建、使用可视媒体;了解、利用新型出版方式等多种知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敏感性。

2.2关注人的信息通用技能教育

信息素养既是一种人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能力,也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人文、技术、经济、法律等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媒介形式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也呈现新的特点。传统的用户教育注重于对图书馆的资源、某种工具书或数据库等产品的使用,而信息素养教育则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准确地确定信息源,如何有效快速地在不同的信息源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更强调通用能力的培养[7]。

2.3重视信息评价和利用能力培养

新媒体时代,信息异化使大学生信息道德偏离,产生信息焦虑、信息迷惑、信息依赖、信息盲从等现象。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培养大学生信息评价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质疑。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取得的信息思考其准确性、客观性、时效性,该信息所在信息源的权威性以及对所搜索主题的价值,让学生在不断阐明和判断自己观点的过程形成分析、判断、总结和质疑信息资源的能力。同时要具备灵活支配信息的能力,能够对所掌握的信息有效利用,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4强化信息道德意识和良好信息习惯

对于信息素养的内容,国内外已达成共识,除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外,信息道德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获得和使用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便捷,因此,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既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合法地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要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积极宣传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知识,倡导尊重他人知识成果,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信息习惯。

3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变革策略

3.1建立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评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标准,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确立、课程规划、课程内容设立、教学评估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我国至今仍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我国需待通过信息系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明确对高校学生分析信息需求、制定信息获取策略、辨别信息有效性以及组织管理和使用信息等能力的要求。完整、详细、具较强操作性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会使高校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质能力科学化、具体化、明细化,是构建系统化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与关键。

3.2重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

目前,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问题:一是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多以与文献检索课和数据库使用培训相关的图文资料和演示课件为主;二是开放程度不高,在各高校图书馆的网站中,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多是培训时间、授课内容等相关信息的安排,只有少数学校共享了相关的授课课件、视频。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明显滞后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信息能力的需求。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可以重构教育资源,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借助于现代化教育技术,依托慕课、微课、私播课等网络教学形式,广泛吸纳优质资源,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开放共享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信息源,助力大学生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能力的提升[8]。

3.3倡导自主性新型学习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教学中应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模式,通过“信息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引导者、导师、咨询员的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学习的作用,在教学任务驱动下,在文献检索的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文献检索技能得到真正提高[9]。“信息素养教师应激励学生温习并思考如何运用技能,引导他们学会制定一个目标实施计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困难预估、进程掌控和有效获取信息评估等任务,并最终培养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息处理风格[10]”。

3.4嵌入学术研究全过程

近十年来,国内高校陆续开展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检索课程嵌入到专业课程中去。但因国内高校的本科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嵌入到专业课中的信息素养教育也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偏离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以解决专业问题为信息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要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技能。因此,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更注重对整个科研过程的体现,纳入更多关于文献管理软件、知识产权、文字和口头归纳、撰文、了解出版流程等与学术技能相关的内容,以完成整个学术研究过程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驱动,使信息素养教育完整地嵌入学术过程,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获取信息、创新信息,还要学会传播、分享信息,成为学术链条上的一个活跃节点。

3.5融入整个专业教学体系

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已经从信息获取的技能扩展为一种综合能力,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生存的基本素养,是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元素。在英国SCONUL2011年新修订的信息素养标准中,强调了应把信息素养视为持续性的、始终贯穿整个科研乃至终身学习和工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可迁移技能[7]。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学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宽泛,教育目标更着眼于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信息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信息素养教育者有更丰富的知识结构。同时,信息素养不是仅靠文献信息检索一门课程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在各个学科的学习、科研实践的不断积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锻炼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有效利用已有信息的创新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展了针对专业教学的嵌入式教学服务,但仅仅都是在专业课堂中加入几堂文献检索课讲授内容,并没有真正嵌入到专业学术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指导、协助学生的科研过程。因此,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图书馆与各专业教师通力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各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整个教学体系[11]。总之,信息素养是人适应信息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尤其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信息创新行为、自主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会一成不变,图书馆工作者需要随着新媒体时代信息环境的变化探寻更合适的信息素养要求的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使大学生更快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媒体[EB/OL].[2015-02-24].http://baike.bai⁃/.

[2]蔡盈洲.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J].新闻界,2007(6):104-105.

[3]陈慧羲.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4]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0(3):32-35.

[5]刘航,刘秀丽,王江.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情报科学,2013(11):42-45,50.

[6]李丽萍,韩庆年.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J].网络科技时代:信息技术教育,2002(1):28-29.

[7]杨鹤林.英国高校信息素养标准的改进与启示——信息素养七要素新标准解读[J].图书情报工作,2013(2):143-148.

[8]邓佳,詹华清.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调查及建设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4(6):96-100.

[9]陈清文.国外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综述及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9):125-128.

[10]MarklessS•Threedecadesofinformationliteracy:Redefiningtheparameters[EB/OL].[2015-03-01].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 文学教育

新世纪以来,基于数字信息技术,以互联网络、智能手机和数字电视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席卷全球,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各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学教育顾名思义是以文学为媒介的教育,它使受教育者获取文化知识,获得审美愉悦,训练艺术思维,建构精神世界,是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堪称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思维活跃,最容易接受也最频繁使用新媒体,大学文学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直面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方式方法,开辟教育新天地。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文学教育增厚大学生的文化底蕴。新媒体时代世界扁平化,在西学东渐的汹涌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呈式微之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强调实施文化强国战略,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学是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母语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国传世文学作品中集萃着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品格。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文学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学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当代中国技术和市场强力介入文化领域,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思潮盛行,导致文化泛化和审美泛化,追求感官刺激和欲望狂欢的审美趣味侵扰了大学生活,大学生的审美取向趋于平面化、娱乐化、低俗化,其审美素养亟待提升。[1]文学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形态,其产生、发展和存在的根源在于满足人们审美追求。文学教育是鉴赏乃至创作文学作品的实践过程,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受教育者通过感知和想象观照文学文本,唤起审美体验,获得审美判断,形成审美意向,把握作品意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成熟期,文学教育发展他们的感性和理性,使其徜徉于美的境界,在感受作品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的同时陶冶审美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三)文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人类正处消费时代,享受着物质的极大丰裕,却遭遇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颇受推崇,信仰缺失、价值颠覆、心灵空茫、情感淡漠、精神荒芜乃至生存虚无感甚嚣尘上。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也呈现着时代病症,缺失的自我意识、泛化的功利意识、动摇的理想信念、层出不穷的自杀事件、令人发指的暴力事件就是这一危机的典型症候。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文学是人学,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古往今来人类在文学天地里感悟着生命伟大、抒写着人性美好、品尝着创造甘甜、建构着精神家园,这恰是文学超越性价值所在。因此,文学教育具有培养情感、陶冶性灵、塑造人格、雕塑灵魂、提升精神境界等价值,恰是“医治”大学生精神缺氧的一剂良方。

二、新媒体给大学文学教育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通过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2]它与教育联姻必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对文学教育而言,新媒体并非灭火剂,而是催化剂。

(一)新媒体的数字化带来文学接受泛在化。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借助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开始全面数字化,文字、图像、声音都可以在数字状态下采集、存储、加工和检索,并通过有线无线进行空中地面的全方位同步传输,由此带来海量的数字化音频、视频及图文信息通过新媒体即时传送,极大地拓宽了文学教育的平台和空间,巨量的文学作品被创作和传播,加之移动互联网络覆盖几乎无处不在,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全面普及,大学生文学接受的时间和空间泛在化,学习文学课程、阅读文学作品成了无人不可、无时不能、无处不有的行为。

(二)新媒体的共享性带来文学阅读多元化。新媒体实现了互联网、电视网、移动通信网三网融合,这种特殊的连接结构致使信息可以传递给节点上的任何一个接收者,任何受众都可以获取原来难以获得或较为昂贵的信息资源,能够免费或低成本享用海量信息资源和无数软件资源,信息高度共享。新媒体承载的文学作品琳琅满目,给了大学生宽阔的选择空间,他们的文学阅读也就多姿多彩,既有“阳春白雪”的雅文学,又有“下里巴人”的俗文学,尤其是数量庞大的网络文学;既有关注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的严肃题材作品,又有玄幻、武侠、言情、恐怖等各种消遣娱乐性作品;既喜欢传统纸媒阅读,又青睐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超文本阅读;既浏览文本,又欣赏以直观质感取胜的图像、音频、视频。新媒体使得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空间移动化、阅读时间片段化、阅读设备多元化、阅读内容多样化、阅读方式碎片化。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第4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资助(编号:JA13249)和闽江学院实验课程教材建设项目“‘空间数据库’课程实践教材建设”(编号:MJW201741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35-03

一、引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信息的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技能。信息素养作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已经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美国Denise E. Agosto教授(2005)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技能。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素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也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检索信息素养相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最早是在1995年,由金国庆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概念,随后,有关学者对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近十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刘纪菲提出了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马费成等,对武汉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当前,有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很多,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开展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较少从信息的角度研究信息素养问题。本文将从信息角度出发,分析人与信息的关系,比较人与信息系统在信息处理方法、方式上的相似性,据此,从信息系统的角度重新认识信息素养,并以此探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二、人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信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实物。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即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具有一定含义的数据集合。具体地说,信息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包含在数据中,数据是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符号表示,数据是可以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可以鉴别的符号资料;数据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数字、文本、图形、声音等。由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可以看出,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所见到的事物,实际上是眼睛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的图像数据;人的耳朵听到的各种声音,也是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所发出的声波数据。人的感觉器官从现实世界获取图像、声音等数据传送到大脑,通过大脑对数据存储形成记忆,通过大脑思维对输入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提取信息,形成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最后,大脑再根据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调动身体其他部位产生行动。而一个信息系统要表达现实世界,首先要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描述,形成输入数据;随后,信息系统根据所应用的领域,采用相关算法,处理输入数据,提取信息,最终实现决策过程。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人的信息处理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基本一致,二者区别仅在于:人能够主动获取信息,输入信息,而一般信息系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输入信息,处理信息。由此看出,人可以看作一个主动的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处理流程和处理方式与一般信息系统类似。具体参见图1。

三、信息视角下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来源于Information Literacy,又译为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Zurkowski, Paul G于1974年提出,其表述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总统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报告中提出的定义:“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要求个人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000年,美国大学与图书馆研究协会,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正式采用该定义。由上述定义知,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首先要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即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信息需求,随后根据需求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接着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最后根据信息分析评价结果,有效利用信息,指导自己的行动或实践。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其实是反映人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整个流程的信息处理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信息处理速度快慢,因为个人信息处理速度只是反映思维的敏捷性,类似信息系统的运算速度,因此,不能将信息素养所指的信息处理能力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处理速度。信息素养所反映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当重点体现在有效性上,即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其中有效性应该理解为所获取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经过个人的分析评价后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

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既然信息素养是一种根据信息需求,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那么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提升个人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性利用信息的过程。

1.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

当前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由大学图书馆承担,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是图书馆面向读者开展的核心服务之一,无论是文献检索、信息获取,还是资源推广、技术普及,都构成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部分。黄蕾对20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也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由图书馆来承担,而且很多学者也认可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另外,还有些学者也比较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情况,也是图书馆担任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管理服务部门,拥有海量的信息,加上相应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教育,似乎也符合Paul在1974提出“信息素养”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承担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符合实际。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信息素养早期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只解决了信息素养定义的前半句要求,即信息获取问题,而后半句 “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并非有了信息源就能自然解决问题,其实,获取信息后,还需要进一步正确分析和评价信息,最后有效利用信息才能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的1989年的信息素养定义首先明确表示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不是简单数据获取技能,因此,简单地将文献资料检索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从信息素养含义来看,这种信息素养教育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只能算作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教育,不是完整意义的信息素养教育。

2. 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措施

高校图书馆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文献资料检索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加强高校图书馆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十分必要,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仅仅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环节。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以及科学思维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当前,国内外有关学者提出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将图书馆信息获取教育与专业的信息分析、评价和应用教育相结合,从而解决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以及信息正确评价和有效利用问题,因此,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教育应包括信息基本原理和理论的通识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科学思维方法教育3个方面的教育。

(1)加强信息基础理论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信息表达形式多样,从文字、数字到视频、声音、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等,现实世界所出现的事物在信息世界都能够有效地表达,甚至可以毫无差别。如果大学生对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够,无法区分虚拟信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以致出现很多学生在网络交友、交易、求职过程中被骗的事情。造成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不知道网络上所见的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数据表达,任何数据表达都存在准确性和客观性的问题。因此,相信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等同于相信网络数据的正确性。我们知道,在引用一个数据之前,都需要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等。对于信息的这些认识不是一门课程或几次培训就能完成,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基本理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深刻理解信息的本质是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

(2)加强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高校专业知识是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了各个专业。大学生通过图书馆可以获取大量专业信息,面对海量的专业信息,首先需要分析专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价信息的有效性,随后进行合理专业技术处理,获取专业信息。这种专业的信息处理技术不仅涉及专业背景知识,还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信息素养,只有具备较高专业信息素养,才能完成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应用。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处理技能教育,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重要手段之一。

(3)加强科学思维方法教育。信息素养涉及信息分析、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分析、评价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过程,而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客观的态度以及深厚的专业背景。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看,科学的思维方法就类似信息系统的处理算法,只有算法正确,才能分析出正确的结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五、结论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能力教育过程,不是大学图书馆或一两门课程就能完成的教育任务。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要以信息素养标准中所包含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基础,以提高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主要关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缺乏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和标准的研究,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参考文献:

[1] Denise E,Agosto.Information literacy: 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J].John Wiley & Sons,Inc,2005,56(9):1008–1009.

[2] 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05-106.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媒介素养 提升策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媒体极大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对受众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对全球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的深刻影响。(例如中东波事件)广大青年学子如何在接受信息、解读信息、传达信息、制造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使用媒介的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加深对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掌控力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为在人们面对媒介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二)新媒体的内涵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根据匡文波教授提出的见解,新媒体,即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是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的具有交互性媒体形态。例如,网络、手机媒体、数字电视、QQ,MSN群等即时聊天工具社区、博客、播客和微信几种新兴媒体。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目前关于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已经很多。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对其进行总结如下:

(一)媒介使用类型呈“复合化”,且以新媒体为主流

在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和以网络、手机为引领的新兴媒介的竞争中,网络高居榜首,其次是电视、手机。可以说,在校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上呈现出自由和开放的心态,他们对新型的媒介接受能力快但又不抵触传统的媒介。

(二)运用新媒体的层次和水平不高

据调查,85%左右的人会留意媒体相关报道,但只有26%的人会主动查询媒体相关信息;40%左右的人会留意学校相关信息;24%的人选择了询问师长;还有近20%的人表示对这方面信息暂时不感兴趣,或者不清楚该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也就是说,仅1/4的人会采取主动查询或主动询问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可见,大学生的主动信息获取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相对忽视传媒对价值观影响

在媒介认知理解上,大学生对传媒的商业属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此外,大部分大学生能意识到传媒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不过相对忽视传媒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

(四)与媒体交互程度不足

根据相关调查,27%的人从未参与任何形式的媒体互动;49.6%的人曾经有过网络留言;22.5%的人参加过短信竞猜;14.5%打过热线电话;可见,大学生对传统媒体的参与程度比较低,但网络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参与。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方法与措施

如何准确地选择符合自身信息需求的媒介内容?如何科学地、批判性地分析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应该说,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新媒体时期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应当着眼于长效机制的构建及运行,要构建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的组织机制、动力机制。

(一) 构建高校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的组织机制

1.积极参加媒介素养知识培训

尽管媒介素养对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有不同的要求,但强化培训是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培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编撰、挑选科学实用的教材并吸收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二是将组织大学生统一培训与加强大学生其他学科学习整合起来,把学科学习作为培训的延伸。

2.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可邀请政府发言人、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新闻人物等走进校园讲课、作报告,同时积极与校外媒体合作,让大学生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可以开设专家讲座,传授应对媒介的经验、技巧,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采访、模拟新闻会、知识竞赛等方式促使大学生相互交流经验;还可通过建设媒介素养的网络公共学习平台,方便大学生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学习和交流。

3.积极开展媒介素养实践活动

除了学习专业的新闻传播知识外,还应该鼓励和引导管理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实践。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这些媒介资源包括:校园报纸、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以实现青年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4.构建高校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的动力机制

要完善大学生媒介素养内容的考核评定。把媒介素养知识和实践技能引入相关考试范围,可使其主动加强对媒介的认知、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模拟采访、模拟新闻会、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主观动力。

结论: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学会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接触和有目的地利用,提高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会创造性或建设性地利用大众媒介提高管理质量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学校提供条件,社会创造环境,大学生自身也应更好地利用媒介学习新知识,抵制媒介中不利因素的影响,最终使自己形成对媒体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正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网络传播研究,2008.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现状;应对策略;深阅读

数字化阅读即数字环境下的阅读活动,是指利用数字化平台或移动终端获取和传递多种形式媒体信息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崭新的阅读学习方式。与之相对应的人类沿袭数千年的纸质文献阅读被界定为传统阅读,即依靠纸质媒介获取信息的认知过程。

1 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1 新闻资讯、歌曲、网络视频成为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利用数字化阅读更加倾向于新闻资讯、歌曲、网络视频,有关于都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阅读,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从传统纸质书本上获得。在数字化阅读中,微博、QQ、新闻、微信成为广大学生喜爱的项目。他们认为在电子信息上获得新闻信息更加迅速便捷和便宜,但是由于数字化阅读内容量大,而且呈现内容成非线性,这直接导致如果进行模块化阅读时容易形成思维跳跃过数字化阅读专业知识或者大模块知识时,缺乏思维的空间,没有传统纸质阅读的思维环境。所以,大学生更愿意通过数字化阅读来阅读新闻资讯、歌曲、网络视频而不是进行深度阅读和专业知识的阅读。

1.2 大学生数字化深阅读心理意识浅薄

许多大学生在数字化阅读中无意识的持有一种单向阅读倾向,缺乏对阅读内容的深度思考和品读的耐性,仅仅是对阅读内容进行简单的从标题到标题的快速浏览或者对片段内容的随意扫描。然而,有些文章为了吸引读者而采用片面化的标题或者让人容易误解的标题,这就会直接导致不善深度思考的大学生读者产生错误的理解。数字化阅读内容丰富,数字化阅读中丰富直观的图文声很容易诱使大学生只浏览那些直观便利的阅读辅助信息,而懒于或放弃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演绎阅读信息中的某个场面或补充完善其他未知信息。这样就会导致大学生进行数字化阅读时思维懒散,不能进行深度思考,而一味在心里上附和所看到的内容。

2 数字化阅读应对策略

2.1 数字化阅读终端支持功能的改善

大学生对于数字化阅读,不满终端平台的支持功能,他们认为数字化阅读设备功能不全。利用手机进行数字化阅读的占据很大,手机阅读APP发展迅速,成为手机阅读的主要形式。然而这些软件的功能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阅读的功能要求。例如,能够在手机上进行数字化阅读批注的仅仅有豆瓣APP,然而豆瓣上的阅读内容却含量并不丰富,很多资源在豆瓣上并不能找到,这就是资源短缺的不足。宜搜APP阅读器能够自动翻页和调整翻页速度、改变也读背景,调整到合适自己眼睛阅读习惯的颜色,在阅读时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方便,但却不能批注。总体来说,在数字化阅读终端提供平台时,不同阅读器各有其优点,但这却给读者带来不便。读者不可能为了方便而在手机上下载好多APP,所以终端平台应该不断改进,将优点集一个阅读器来方便读者阅读。实现阅读器的交互功能、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等功能,会更加利于数字化阅读的推广。

2.2 数字化阅读内容的监督和管理

数字化阅读内容丰富多样但同时不良信息也随之而来,不良诱惑参杂在文化阅读中。由于大学生的抵制诱惑能力和理智控制能力并不强大,易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所诱惑,甚至由于不良信息的诱惑而导致犯罪。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对网络监控力度,打造良好的网络资源建设,提高网络资源管理的监控与管理力度。在进行网络阅读时总是会充斥着各种游戏广告和不良信息的广告,大学生在在阅读时一不小心就会点到上面而造成手机自动下载给读者带来不便和阅读的干扰。大学生在阅读时不愿意在阅读时都受到广告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也就是因为受到这些干扰而不愿意使用数字化阅读。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打击这些不良信息的散播和广告,对数字化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干扰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监管系统,营造一个优良的数字化阅读环境。完善网络阅读的法律和监管,为限制不良信息的传播而增加一些互联网监督小组和监督法律条例。

2.3 创造良好的数字化阅读环境

数字化阅读环境是大学生不能进行深度数字化阅x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置于信息内容海量展现形式丰富的数字化环境时,很多大学生往往表现为因缺乏必备的网络阅读常识和网络信息获取技能而茫然失措,感觉无从下手,最终被信息的海洋所吞噬。另外,大学生在进行数字化阅读时经常利用乘坐公交、地铁等零碎时间进行数字化阅读,嘈杂的环境干扰阅读质量而不能进行深度思考,难以把握阅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创造良好的数字化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学校、教师或者大学生社团进行组织数字化深阅读活动,设立校园化深度阅读小组、阅读服务小组和共享阅读资源小组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数字化阅读文化氛围,从而使学生时时沉浸在数字化阅读知识信息的海洋中,遨游在信息的时空中。

3 高校图书馆的应采取的策略

3.1 提供优质阅读资源,合理规划采购方案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应该体现办学理念,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一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研究,培养学生高尚的内涵修养和审美情趣。二要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技术能力的培养,结合学校各学科、各专业设置状况,相应地购置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教学科研用书,培养学生钻研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精深、广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三要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等现代数字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四是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和引进资源的策略,采购必须要有整体、连贯、合理的规划,逐步进行并大力发展多元化、立体化的图书馆藏建设,帮助学生充实和提高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扩大知识面,激发创造力,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真、善、美的洗礼和熏陶。

3.2 强化新生入馆教育,提高新生自学能力

帮助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开展自主学习,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图书馆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帮助大学新生有效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高校应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到图书馆参观。图书馆工作人员给新生讲解入馆教育课程,指导学生了解图书馆各项设施、馆藏资源、信息查询、咨询导读服务等各项内容,辅导学生按照一定的主题查找资料,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所选资料的价值,训练学生娴熟的检索技能,培养其自主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新生的入馆教育,可以帮助新生利用图书馆馆藏进行科学的阅读,掌握获取有效资源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其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以学生求学求知目的为导向,为学生的研究创造提供便利,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高人文素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47-02

一、媒介与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不仅信息的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它的扩展领域也已达到无所不在的地步,已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信息传播载体与平台的各种媒介,其类型也极为多种多样,包含从传统的报刊、杂志、书籍、广播、影视,到近代的网络、手机、视频、数字出版物、电子报刊、动漫、博客, 微博等等。它们通过文字、图形、艺术、影像、声响、数码、符号等形式的信息产品的传播,对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施加各种影响。媒介已成为近代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介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它对未来社会与文明将产生更为广泛与深入的影响。在精神上与物质技术上预先做好各个方面充分的准备。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类型的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具有完整的分析、评估与创制的能力。这一概念是由媒介素养教育(Media Education)的先导美国学者I・Altman和M・Chemers在合作出版的《文化与环境》一书中最先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具有识别选择能力,理解与使用能力,媒体的互动能力以及能够创制与生产媒体信息的能力。

在媒介素养的培养中,特别注重下述两种能力的培养:一种是对各种信息具有分析批判的能力,另一种是独立创制媒介信息能力。所谓分析批判能力,一般是指能够对信息的作者、动机和观点,以及信息的真实程度等进行判别与鉴定的能力,进而甚至能对媒体的结构性技术与类型、媒体信息的代表性以及媒体的经营背景具有识别推断能力;在深入了解各种媒体特殊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参与媒体活动,逐渐使自己成为媒介信息独立创制人的能力。媒介素养的树立有助于把媒体消费过程转化成积极的和批判的信息吸纳过程,对某些基于不良商业动机和其他罪恶动机所产生的具有严重误导性和杜撰性的信息,具备必要的防御和抵制能力。媒介素养是反映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所展现的一种人文素质,也是媒体消费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品位。

二、大学与媒介素养

大学是集知识、人才、信息于一体的重要集体,也是近代信息的创制、储存、传播和频繁使用的一个集中场所。特别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与处理媒介信息的使用、评价与创制,规范大学校园信息网络的管理,确保校园以至整个社会的网络安全,不仅是当前大学教育改革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全国经济稳步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工作。根据2005年“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报告”,上海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媒介消费的主要动机方面,在对媒介的理解与判断方面,以及在媒介信息的主动应用与制作能力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上海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比较先进的地区,也是传媒产业和传媒消费比较发达的地区,上海一般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为今后制定提升全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规划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大学中拥有大批具有较高科技与文化知识水平的青年学生,同时他们已构成当前媒介信息的一个主要消费群体,因而在高校中完全有条件也有可能普及与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树立起这种理念,不仅有助于直接提升当前大学生本身的媒介素养,今后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引领带动全民媒介素养的普遍提升。这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不可推卸的重大社会责任。

三、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几项部署性建议

中国大众传媒在文化产业的推动下正逐步步入产业化进程,各类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与电子媒介等正迅速介入并影响着社会和广大受众。大学生作为思想和行动最活跃的社会群体,已把各类传播媒介视为课堂之外最为主要的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正日益加深和扩大。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面对媒介传播的信息,能否理性地加以分辨与认知,成为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年传媒信息中出现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和“药家鑫杀人案”都是在信息的思辨缺陷上所反映出来的典型反面案例,折射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也说明了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美国阿拉巴马州大学传播学教授詹宁斯・布莱恩特曾提出:“大学生进入到一个社会化的环境,传媒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就像谚语所说的水容易被鱼遗忘,大学生经常接触一些关于传媒对大众文化影响不准确、夸大其词的宣传,以至于创建与传媒效果直接相关的记录已经成为文科教育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一种经常被称为传媒素养和传媒教育的现象。”大学生通过个人的直觉领悟来形成自身的媒介素养,很少通过正规的科学理论指导和系统训练的途径来获得。这是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他们无法在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判断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与信息本身的价值,无法将信息内容与自身的信息需求合理地联系起来,从而无法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媒介资源。我国一部分大学及传媒类高校已开展对媒介素养问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已逐渐被一部分高校列为具有跨学科特性的基础培养项目。媒介素养教育也是近年来倍受各界重视的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已成为大学生培养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现阶段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重要的教育改革部署。鉴于媒介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通过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 学生本身和社会大环境的紧密配合。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源头上重视媒介素养的培养,建立起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管理机构,要在着眼于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知识及媒介素养认知度的基础上,研究并制订高校的媒介素养的教育纲要及其逐步实施的计划。要加大媒介素养的教育经费投入、扩大有关设备,增加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要规范高校网络管理,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增强校园网络安全。要大力组织各学院有关专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的深层次的研究,加强研究者之间以及相关研究领域之间的交流探讨。 媒介素养的培养还应充分发挥媒介本身的教育和文化诱导的功能。教育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措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资源为媒介素养培养工作服务,并在努力将媒介变成积极向上的传授知识技能和文化娱乐领域的同时,要设法坚决抵制不良的社会信息,控制与防御网络犯罪的发生。

(二)高校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工作

高校应发挥其应有的硬件设施和师资人力优势,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要注意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课程内容编排或渗入到日常的课程体系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提高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们搭建一个广阔的媒体实践平台。开展类似“媒介素养论坛”的活动,以学校自身影响力邀请知名媒体人士来校园开设讲座,开办培训班等。高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到涉及校内报纸、广播、互联网、电视等的校园媒体活动与组织中,鼓励他们积极地与校外媒体接触,增加实践经验和提高动手能力,开阔视野。

(三)大学生应不断增强对媒介素养培养的自觉性

大学生本身应明确树立媒介素养的目标,制订出自己对媒介素养培养要求的计划。要对准积极的信息方向保持媒介行为意识。努力掌握各类媒介形式的特性及信息制作过程,认识媒介产业的运作机制; 尽可能多地参加一部分媒介的信息制作过程,加深对媒介实质的整体理解。作为有较强认知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更应学会正确处理与运用媒介信息。当年的“非典”事件, 就需要由具有一定媒介素养的群体来正确引导全社会对突发媒介信息的正确认知。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媒介一样,担负着信息正确导向的社会责任。

(四)社会大环境应有利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提高与巩固

媒介的消费具有全民性,因而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迈向社会化和全民化。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的限制,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充分觉察到媒介的巨大影响力,才有媒介信息多元化的急剧扩张。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的准备工作显得十分滞后,经常受困于由信息汇成的大海中,不知如何正确应对。而在某些西方国家和其他地区,由于很早就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情况就好得多。我国应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积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启蒙和普及工作。除重点抓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外,还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教育内容中去,再通过逐渐普及,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化。 应将个人、公众、组织等多方力量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与相互激励,形成全国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不仅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大学生在全民媒介素养教育作出积极的贡献。 还应从整体上注意防御与抑制不良媒介信息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提升社会媒介信息环境的净化度与安全性。

结语

正确地使用传播媒介,发挥其应有良好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大众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仅出于媒介自身,有时还可归结于某些社会原因,媒介素养的培养也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一种主要力量的大学生而言,必须责无旁贷地学会如何主动地取得信息,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信息,力争使自己成为主宰信息的主体。

参考文献: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31-02

党的十报告为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早在2004年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教育规律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都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我们要对此做充分的研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一、对新媒体的认识

关于新媒体,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谈到新,自然是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的。对于新媒体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给予这样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当下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新媒体有网络、手机短信、QQ、微信、手机报、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杂志、桌面视窗等。所有这些常见的新媒体中,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娱乐和学习影响最大的当属网络、QQ、微信、手机短信、手机报等。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

1.传播速度。由于传统媒体受传播媒介如报刊、杂志、广播等传播载体的束缚,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通常慢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

2.媒体人。传统媒体主办方明确,通常有明确的媒体人,媒体人数量有限,可控;新媒体的媒体人数量庞大,大到了任何人只要他想做都有可能成为媒体人,所以难以控制。

3.传播内容。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容易掌控,通常正面的声音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新媒体因为媒体人的良莠不齐,传播内容也是良莠不齐,既有正面的主流的声音,也有反面、非主流的内容;有红色的、无色的,同时更有非红色的内容。

4.互动性。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个体往往只是接受者;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界限不清,或者是模糊,通过网络、手机等数字设备,个体在参与过程中既可能是接受者也可能是传播者。

5.影响面。传统媒体受传播速度、传播方式的影响,通常影响面比较小;当今由于网络、手机等几乎覆盖各个角落,数字设备十分普及,所以新媒体的影响面非常广泛,一个普通人的牢骚就可能演变成影响面极大的社会事件。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对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非常大,既有积极一面的也有消极一面。

1.消极方面。由于新媒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接受的信息完全超出了教育工作者控制范围,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正面的、负面的,健康的、不健康的,真实的、虚拟的。正面的、健康的、真实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人格、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积极方面。新媒体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信息,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信息。丰富多彩的内容信息,形式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从多方面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强化了当代大学生们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新媒体的出现,将教育领域中延续了很久的权威“灌输”模式改变成了大学生们的自主、自由的学习和提升模式。当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声、形、色等传播方式,且有各种层次和不同深度的学习内容、宣传报道和文章信息等学习资料使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不尽相同的大学生们能够方便、快捷地自主作词选择,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储量,拓宽他们的视野。新媒体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不仅调动了当代大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还有养成了他们积极独立思考能力及严谨的思维习惯,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实效性。

四、创新教育手段,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应对。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近年来,该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强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去得了积极的效果。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阵地建设。当今,互联网和手机毋容置疑地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们学习、娱乐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和手机在改变着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者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这两个重要载体,有效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是摆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东北石油大学学生工作队伍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努力适应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通过开办铁人精神教育网站、红枫阵地、网上党团校、东油微信公众平台等一批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播正能量的网站、平台,广泛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激发当代大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忱,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贡献正能量。不断在新媒体上挖掘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需要的教育内容,例如,大学生就业、扶贫资助、法律问题、热点问题探讨等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素材。如2014年我校计算机学院一名学生不幸患上白血病,最初学生自发地在微信朋友圈中倡议募捐,后经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并在新媒体上,短短几天就在全校产生很大反响,不仅使患病学生得到了及时救助,同时更在全体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教育。

2.培养一支有效利用新媒体的思政工作队伍。几年来,为了适应新媒体条件的要求,我校努力提高辅导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学习培训,如今学生辅导员都开设有自己的博客,通过博客、QQ、微信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和大学生进行互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批善于利用新媒体的学生辅导员更是成为红极一时的、深受学生喜爱的网友。有时虽然不和学生见面,但是,通过QQ,微信、博客,他们既能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心理需求、关注的热点,同时,也适时地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不仅仅使学生受益,辅导员也感受到了新媒体带来的工作便利。

3.建设一支善于监管新媒体的监督员队伍。新媒体是个新生事物,它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宣传报道、文章资料等信息铺天盖地,大学们在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海量的信息的同时,对有些信息的真伪还不能辨别,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还不能看清其真实本质。加之当前对新媒体还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法律约束,网络上的一些不法行为、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论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在发挥新媒体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也要对网络行为进行规制,净化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所以,辅导员队伍又是“新媒体监督员”队伍,在工作中、工作之余都要经常浏览、光顾学生经常点击的网站、公众微信平台,适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不断提高教育者和大学生们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1]。因此,不断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是发挥新媒介作用的关键。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主要的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深远,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熟悉新媒体,掌握其规律,才能利用新媒开展工作,才能使新媒体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