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字教学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影视后期制作》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影视后期制作主要是指将拍摄好的实际影像资料作为素材,采用现在比较先进的数字技术,对影片进行影像的重新合成和三维动画的重新构建,同时,再配以一定的音效,最终形成完美的影片。由于我国的数字影视发展起步较晚,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是最近一些年才被重视,导致目前这方面人才的缺口较大。随着近年来,高校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在高校的动画专业中《影视后期制作》被确立为一门主要的课程。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中,主要教会学生利用After effects软件,从而掌握有效的数字影像的后期制作技术,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师资力量薄弱
在我国,数字技术的起步和发展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属于滞后,而且,对于数字影像的后期制作的认识度也不高,这样情况的存在,导致许多院校组建的教学团队,无法完全有效的满足影视后期制作教学技术水平要求。在一些院校中,进行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所学的专业与影视后期制作不相关,导致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专业的地方,相关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时基本的教学任务也无法有效完成。教学中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得教师往往重视对于影视后期制作理论的讲解,而没有过多的精力运用在后期制作的实践教学中。
2.2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在当前,世界处于瞬息万变之中,尤其是信息技术相关的各行业。动画专业的教材在信息化时代下,更新速度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相关的动画专业教师往往也是照本宣科,不采取一定的创新,变革教学手段,从而导致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学内容的匮乏,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不高,尤其是数字影视后期制作中涉及到的计算机相关技术时刻在变化,教学的手段也应时刻变化才能有效的将相关技术教授给学生。
3.数字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方法分析
3.1教学方法变革
从以上对新形势下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简要分析,我们发现在新时代的背景条件下,数字影视的后期制作教学活动还存在由于教学方法与实际运用环节并不匹配,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有效运用和教师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不够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最终应用水平较低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对当前的数字影视后期制作相关课程,尤其是《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希望能够变革当前的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突破原来的教学方法中不良因素的制约,提升整个数字影视后期制作相关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得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最终的动手能力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3.1.1采取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兼具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在其他一些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数字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这一时代背景下,在相关后期制作技术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创新型的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课堂讲述的后期制作技术知识的实用性能。在新形势要求下,如今的《影视后期制作》教材,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改往日严肃的说教式的面孔,采取了较为生动有效的画面,这样的情形,有利于情境教学方法的引入。在具体的引入中,可以使学生自行寻找相关的生活影视素材作为案例进行现场的制作,在现场制作中,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想象,自由的进行探索,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在情境教学中,还可以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创设逼真的视听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调动学生的思维智力因素,活跃浓厚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在这样多重冲击下,提升对相关制作技术知识的掌握,并形成良好的技术实践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1.2启发式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影视后期制作有关技术的教授过程,应该进行不断的创新,使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结合实际教学知识点,变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对教学课程进行创新性的设计,结合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一堂课堂中,不拘泥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变换使用,提升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认可,促进他们进一步的认真学习,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枯燥的教学过程,学生也会积极的参与,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所教授的知识点,能够促进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例如,对于视频的后期剪辑过程中,采用配音和字幕能够显著增强数字影视的视听效果。在后期处理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有关的影视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配音和加字幕,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进行添加,然后对多种不同字幕和配音效果的影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自行评价作品,在这样的启发教学活动过程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2教学方法创新
数字影视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必将成为文化产业中发展较快的一个产业,对于相关的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量必将会持续增长,因此,作为一些开设了相关专业的院校,在《影视后期制作》的教学中,应多培养优秀的教师,促使他们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从而能够克服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而有效的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在当前数字影视涉及到的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创新可以尝试对当前较为流行的微电影引入到教学中。由于目前的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的时长有限制,在一个课时内,学生很难有效的完成数字影视作品的制作,然而,微电影作为一个微时长和微处理时长的影视作品,在一个课时周期内,只要掌握有效的技术,完全能够有效的进行后期制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微电影引入课堂,作为素材让学生进行微电影的后期制作,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字影视处理技术水平。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 教学改革 学习兴趣 探索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23-02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电子类学科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涉及知识面广泛,如信号与系统、信号处理、通信等,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概念多,学习难度较大,加上先修课程的学习的好坏也影响到本课程的学习。这些因素导致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好本门课程的内容,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加,学习效果随之下降,导致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2]。如何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黑板板书方式,其优点是师生互动直接,可以自由控制时间,学生在老师板书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思考,跟进老师思路的压力较小,适合公式推导、例题讲解等内容的教学。但是板书方式形式单调,不适合对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过程的讲解,而且,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本来每堂课内容多,全采用板书讲授方式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加快速度则有些重要难以讲到,久之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本课程涉及信号流图(如FFT流程图等)、滤波器设计内容中的频谱图及设计的结果,如果板书出来将占用珍贵的课堂时间。因此仅用黑板板书的方式显然并不合适。投影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形象生动,尤其是有的复杂过程可采用动画形式展现,学生容易理解,且传递的信息量丰富。但长久的盯着亮的屏幕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快速的翻页也会造成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一堂课下来感觉很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宜采用板书、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各自教学方式的优点。公式推导、例题讲解等可采用板书方式,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复杂的处理过程等则采用MATLAB仿真进行演示或采用动画形式展现。多媒体课件宜做得精炼,防止出现大幅的内容叙述。由于抽象概念的形象解释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比如在讲解长信号的线性卷积时,牵涉到重叠相加法、重叠保留法两种方法,可采用板书和投影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先提出问题:两个长度相当的信号的线性卷积可以利用FFT进行快速卷积,但若一个信号很长甚至是无限长时如何实现快速卷积?让学生进行讨论。再使用板书方式推导出长信号的分段卷积式,对分段卷积结果如何处理则采用MATLAB仿真来演示和验证这一过程。通过MATLAB仿真,长信号的快速卷积就形象的展现出来,学生易于理解了,枯燥的定义和概念也变得生动起来,原本复杂的过程变得简单而容易接受,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知识多,学习起来枯燥。但是,如果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有用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应加大应用性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课程设计提升学习兴趣
课程设计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完成课程设计需要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包括查阅资料、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结果分析、方案改进等。实施计划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构成了学生渴望以挑战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一般而言,学生在接到课程设计的任务后,需要对设计课题进行分析,确定完成此设计需要用到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是已经学习过的,也有未学习过的。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综合所学的知识、技能,明确需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
比如在FFT的教学中,给定课程设计要求“语音信号的频谱分析”,要求综合运用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知识对语音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并对语音信号进行处理。在此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 环境下语音信号采集方法,掌握用 MATLAB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的编程方法,设计算法和应用程序,对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总结和报告等。学生通过理论推导得出相应结论,利用MATLAB作为编程工具实现语音信号的谱分析和滤波。在设计的完成过程中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出现的新问题,培养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培养了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
在教学中,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由教师指定,由学生选择,如语音信号卷积的实现、图像信号的滤波等;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选择。学生通过参与数字信号处理的课程设计,加深了对“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巩固了学生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增强了学习兴趣。
2.探索性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探索性实验是指人们从事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时,为探寻未知事物或现象的性质以及规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配备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旨在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如快速傅里叶变换(FFT)、RIR滤波器设计、IIR滤波器设计等,学生只是使用MATLAB 对教材或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进行验证,对实验结论也是验证与所学的知识是否一致,遇到不一致的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很难独立思考和解决。因此,实验设计仅让学生懂得实验的基本过程及仅仅验证教材上的内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问题能力。探索性实验将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能启迪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探索性实验内容可由教师提出,学生依据实验课题内容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最终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如卷积在信号去噪处理中的应用,就可以采用高斯模板对被污染的图像进行卷积以去除噪声(二维卷积),或对一段被噪声污染的歌曲进行卷积运算去除噪声(一维卷积)。通过探索性实验的开展,改变了传统实验的单调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相结合,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3.建立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的考核方法
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很在乎自己学习成绩,设计一套好的评价考核方法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全面考查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课程设计及探索性实验效果,需设计闭卷考试、实验考核、课程设计考核及平时综合考核的全面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实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考核主要考察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依据学习内容撰写小论文,并建立相应的加分制度。
三、结语
“数字信号处理”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公式多,比较枯燥难学,学生容易提不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构成学习心理的最活跃的因素。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我们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并从课程设计、探索性实验及建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考核方法几个方面着手, 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以研究的态度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佩青.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任淑萍,王欣峰.“数字信号处理”的优化教学研究[J].电力学报,2008,23(3):255-257.
[3]刘永红,王娜,刘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2):9-11.
[4]马永奎,高玉龙,张佳岩,张中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导向型教学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4):96-97.
[5]郭建涛.“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Matlab教学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3):117-119.
[6]胡居荣,曹宁.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研究型教学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1):67-69.
关键词: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 不同学位教育 教学方法
一、引言
《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是理论性强、公式繁杂、内容晦涩难懂,新技术和新理论层出不穷。其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不仅在电子信息、自动控制、通信工程、计算机等领域得到应用,而且在生物、纺织、机械、汽车、医学等领域也有涉及。理解和掌握数字信号产生、处理的过程,对于学生日后从事此方面工作至关重要。在不同专业和不同学位课程体系中,数字信号处理所占的比重不同、侧重点不同,学生基础条件也不一样。本着因材施教、为学生负责的教学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现这种差别并予以解决。我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在不同学位教育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
二、教材的选择
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基础不同,其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会接触到电信类专业的学生,又会接触到非电信类专业的学生;既会接触到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又会接触到独立学院与成人教学阶段的学生。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教材的选择应有所不同。
1.研究生电信类专业。
在通信与信息系统等电信类专业的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中,数字信号处理本就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非电信类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中一般不再涉及此课程。由于电信类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一般都学习过此课程的基础部分,因此在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中要重点突出,教材的选择应该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专业水平、理论与实际能高度融合的教材为首。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姚天任等编著的《现代数字信号处理》一书,不再讲述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是从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学生能从此书中学到很多现代新兴的实用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从事的科学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2.本科电信类专业。
本科电信类专业的学生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大多学过《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讲述过信号的产生、处理的过程与系统的整体特性等。因此,电信类专业选择的教材应该直接从数字信号产生开始讲述,重点在离散信号的时域、频域上不同的表示方法及其物理意义。在此基础上,教材中可涉及到各种简单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及其物理意义和适用场合,让学生能与实际联系。
3.本科非电信类专业。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曾给计算机等非电信专业的学生授课,他们没有接触过前续的各类课程,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此类学生教材的选择应注意前面的铺垫,应该有对信号与系统基本理论的讲述,让学生先有整体概念才有利于整体的教学。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编教材,把前面需要补充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讲述。
4.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采用民办机制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教育机构。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学活动主要依托其母体一本院校的教育资源,在教材、教学方法、教师等方面都是照搬其母体院校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使学生在学习时,由于自身基础不够扎实、自学能力不强等因素而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对于此类学生,教材的选择应该与大院有所区别,教材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讲述,内容不能过于庞杂。
5.高职高专类。
高职高专类学校在近年来也开始普遍设立电信类专业。据我考察,大多数专业选择的课本仍旧是本科系列教材,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不利。由于此类学生在毕业后大多到一线岗位上从事技术工作,因此对理论的要求不是深奥,而是浅显易懂。教材的选择应该侧重于讲述基本理论框架和原理、侧重于实际意义而不是纯粹的数学公式。教材中应该多讲实例,不单是数学推导的实例,还要包括此理论的应用场合与产生的作用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各不相同。研究生教学强调数学模型的建立,对于数学工具的运用要熟练。本科阶段电信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数字信号产生的过程以及基本的处理方法,并且能够对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有大体的了解;非电信类本科生要求会用,在本专业课程中需要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地方要能用得上。独立学院的学生要求对基本的原理要掌握,对FFT、DFT技术的基本思想要能掌握,要有简单的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技能并且要能学有所用。高职高专的学生要求了解基本原理,能够活学活用。
四、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过程已不再是单纯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高科技的手段使得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1.在课堂教学上,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
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要书写大量的推导公式。我做学生时曾有深刻印象,在学习《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时,老师不停地在黑板上写,学生不停地在下面抄;老师顾不上给大家解释,学生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这种上课方式,使得教学效果很差。有了多媒体工具以后,教师就可以从这种繁杂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向学生更好地讲解公式的具体含义、应用场合、物理意义等,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的。多媒体工具的介入也可以解决复杂图形的问题,老师只要轻轻点击鼠标,所要的图形就投影到大屏幕上,老师可以指到哪里讲到哪里,学生也能跟上老师的讲解,非常容易地读懂图形,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2.在课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
有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可能没有听懂或者有些问题理解不够深刻,在课下的时候就可以在网络上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学习。我制作的教学平台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上课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用大量的动画把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公式形象的表示出来,让大家在教室外也能学到知识。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作为课上的补充,而且可以作为成人教育或者是远程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略老师的主导地位。
很多教师在制作完成多媒体课件以后,就一劳永逸,上课时只是把幻灯片放出来,照本宣科。而很多课件本身就是课本的翻版,在学生中造成了“看黑板不如看课本”、“听老师讲不如自己学”的现象。种种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老师过度依赖多媒体工具,而忽略了老师的主体地位。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永远都是“主角”。老师要充分发挥讲的作用,特别是在工科教学中,很多概念、公式、图形永远是需要老师去充分解释的。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过于依赖。
五、实验环节
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教师才能加强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并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我选用MATLAB软件作为平台。该软件是一种先进的计算软件,功能强大、简单易学、编程效率高,且具有信号分析工具箱,不需很强的编程能力,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信号分析、处理和设计,是一种有力的实验教学工具。
1.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不同阶段的学生所设立的实验课程要有所不同。在研究生阶段,教师应该强调数学模型的实现,例如卡尔曼滤波器、维纳滤波器的实现等,并且要根据实例把这些滤波器进行应用,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在本科阶段实验课上,教师应将课程中比较抽象、也较难理解概念、原理如离散线性卷积、循环卷积、抽样定理,频谱分析、数字滤波器设计等用MATLAB语言通过图形建模使之可视化,增强数学原理的可读性与可观性。在独立学院的实验安排中,应配合实验箱,用一些程序已经固化、参数可设置的实验设备简单易行地显示常见的基础性试验;创新性的实验可以在课下开放性的实验室中完成。在高职高专的实验课程安排上,教师应该侧重于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在哪些场合中可以用到,不应强调理论知识的推导。
2.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老师演示与学生动手相结合的方式。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动手性,把所有的实验从一开始就交给学生去做,可是学生在接触实验设备时对其特性并不了解。教师应该身体力行,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实践性的环节,当学生掌握了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后,再用启发式的方式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而不是全部放手让学生去做,只去检查实验结果。在一些高难知识理解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利用实验设备给学生生动形象地讲解知识,做到教师与学生互动互学。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综合利用、实验环节的悉心指导等各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吴秋玲.独立学院“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49).
[3]曹清华.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8.11,(46).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多媒体;项目化;教学实施
1.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特点与现状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大学计算机、电气、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专业的不同,所学习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范围也略有不同。本文是基于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学习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的探讨。
在现行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育中,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往往划分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条教学主线。两条教学主线相辅相成,但各自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和后续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具有逻辑性强、内容抽象难懂,其后续课程主要为单片机应用技术、EDA技术、PLC应用技术等课程。
当前电子电路的迅猛发展,目前已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了甚大规模集成电路,随着电子电路集成度的提高,电子电路技术也日益复杂化。这使得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也较之过去更为复杂,与其密切相关的后续课程也日渐多样化。因此,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2.现行教学方法的优点和弊端
现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因受制于这门课程理论、逻辑性强的这一固有的课程特点,目前众多高职院校仍然主要以原始的黑板+PPT进行讲授教学,辅以指导完成验证性实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主要以教师讲授的模式存在,这样的教学曾给我国培养出了许多计算机、电子电气类的高级人才。因此,笔者认为以传统模式进行讲授教学也并非如一些改革人士口中的一无是处。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理论的重视度较高,由于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整门课程的教学当中理论系统条理清晰、环环相扣。以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分析能力强、基本功扎实。这也是许多教师不愿意放弃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原因之一。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于本科院校的落榜生,加之近年来生源人数有所下降,致使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往往呈现出理科基本功差、不爱学习、自卑等特点。而数字电子技术逻辑性强、内容抽象,仅凭教师的讲授,基础知识薄弱的高职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从而渐渐丧失对学习的信心。
另一方面,现行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着过度理论化、内容抽象、理论和实际应用脱离等问题。实验教学也基本处在仅完成基本的验证性实验的阶段,缺少创新教育,难以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思维和能力。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指导的学生绝大多数仅能完成简单的验证性实验,难以完成探究性实验。
3.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参考我校应用电子技术教学团队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己身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体会,先后进行了最传统的纯黑板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项目导向式教学等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的尝试。以下分别对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对比与探讨。
3.1 纯黑板教学
纯黑板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仅使用黑板板书这一手段进行口头讲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最为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当中发现,如基本的逻辑代数、卡诺图等纯理论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等内容的讲解,使用纯黑板教学效果良好。数字电子技术整门课程,其实质都是在逻辑代数的基础上进行后续延伸,无论是组合逻辑电路还是时序逻辑电路,都以逻辑代数作为基本分析手段进行数字电路分析。因此,这一部分内容掌握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这门课程后续内容是否能正确理解和掌握。使用黑板进行口头讲授,师生之间会在思路方面有一个较为直接的交流,相当于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用粉笔将师生共同思考完成的思路和步骤一一列在黑板上。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跟随教师的思路,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并且能即时性的得到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从而良好的完成基本分析方法的学习。
尽管这种方法在进行基本分析方法的教学中效果出色,但是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后续内容中,这种方法呈现出了许多不足之处。结束基本分析方法的教学之后,往往会进入到电路部分的教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学习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通常会大量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电路,这些电路从简单到复杂,简单的电路通过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画图讲解的效果尚且差强人意,但到了略为复杂的电路,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则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因此在传统的黑板教学当中加入多媒体教学则变得尤为重要。
3.2 多媒体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教学并不仅限于PPT课件讲授,还有图片、动画、视频以及各种仿真软件等的辅助教学手段。[1]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的展示许多难懂的教学内容,可将抽象化的原理、过程等进行形象化的展示。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抽象思维往往相对薄弱。在进行课堂内容讲解时,内容一旦较为抽象,学生便难以接受。例如,在讲解数据选择器的“数据输入端”和“地址输入端”时,由于无论是“数据”还是“地址”均是由1和0组成的数字组合来表示,内容极为抽象。这时可以采用PPT将表示“地址”的数字展示为城市当中每家每户的门牌号,而将表示“数据”的数字展示为快递的单号,学生即可形象的理解两者的区别。
而运用各种仿真软件不仅可以看到电路中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还能清晰的看到输入信号的改变引起的电路变化的情况。例如,在讲解时序逻辑电路时,许多学生难以理解所谓的“即时输入和电路原状态共同引起时序逻辑电路变化”的这一概念。这时,如果通过仿真软件(如:Multism、Quartus II等)进行实时演示,向学生展现电路实时变化的情况,学生即可将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形象的画面深刻在脑子里。
在课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课堂的信息量大,可以弥补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和实例,并且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将来的工作有何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在纯黑板教学中难以完成的课堂过程也可轻松的完成,如教学知识点的前后对比、复习时对旧知识点的直接引用等。
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并非完美无缺。方便快捷既是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同时也是其缺点。由于过于方便快捷,教师的讲课速度在无意识中变快,学生反而跟不上。信息量过大,时常会出现一节课里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学生难以承受。许多教师使用多媒体讲课,只是把多媒体简单的当成了黑板的替代品,最终沦为用PPT演示文字和图表的单调过程。[1]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由于仍旧是主要由教师进行展示,所以在实验教学方面与纯黑板教学并无太大的差异。
所以,合理的选取多媒体的工具以及筛选演示内容在多媒体教学当中变得尤为重要。此外,一些公式推演、基本分析方法等,仍需配合黑板来完成。
3.3 项目化教学
无论是纯黑板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都面临着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实验教学。在理工科的教学当中,实验教学成效的好坏往往关系到这一门课程教学是否成功。在以往的教学方法当中,往往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许多学生在毕业从事本专业的岗位之后,往往觉得学到的知识与工程应用相差甚远,甚至有些极端观点认为所学的知识完全无用。而项目教学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不仅将理论与实践联系了起来,而且解决了以往学生只会做验证性实验,无法做探究性实验的问题。
笔者在进行项目导向式教学实践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教学实施。
(1)布置任务
由教师进行下发项目任务书,任务书上面详细写明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步骤以及要求,并且对学生进行约3-5人为一组的分组。学生则开始对项目任务书进行初步的研究,进行资料查阅、收集,查阅并学习相关知识点。学生如果有对任务书上的要求有不明之处,可向教师询问确认。
(2)任务分析
由学生自行进行安排组内人员分工协作,对已收集到的各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整合,对任务要求详加研究,进行电路功能分析,制订初步方案。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进行巡回指导,要防止出现学生对任务要求理解错误的情况。
(3)方案设计
学生各小组拿出各自设计的方案,小组之间进行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在内,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建议,对学生提出的争论点进行答疑。通过互相的讨论,学生改进自己原来的电路方案,确定最终的方案,并进行电路图的绘制。电路图的绘制可纸上绘制,也可使用Protel、Multism等EDA软件来进行绘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鼓励学生使用EDA软件来进行电路图出图,因为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会在实际应用当中学到相应的EDA软件的使用方法。
(4)制作与调试
学生开始自行电路的制作与调试。而教师则要进行相应的技术监督与指导。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这一过程往往进行得比较艰难,因为制作出来的电路中常存在各种问题和故障。排除故障和调试电路,在实际工程应用当中极为重要,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巨大的挑战。在这一过程当中,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的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将有可能出现学生因排除不了故障而丧失自信心,甚至直接放弃整个项目的学习。
(5)汇报与展示
进行完以上4个步骤之后,完成的小组要进行项目的汇报和展示自己的成果。每个小组要对自己的方案与成品进行自评,而小组与小组之间也要进行互评。教师要对各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一一点评。项目的最终成绩由教师点评、小组互评、组内自评三项得分按一定比例构成。此外,教师还要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并点出相应的知识点。
总的来说,项目导向式教学和以往的黑板教学、多媒体教学相比,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上变化较大。整个教学实施过程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导向”的基本理念。通过这一种方法进行教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在其中只是扮演了一个引导、提供建议的技术监督的角色。由于全程都由学生来完成,所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地方。但是,项目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但要求教师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2]
4.结束语
我们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需要突破许多过去的习惯性思维,对过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一定的质疑,并敢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的项目化教学方法进行对比而提出了极为有限的探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是一个艰难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职业教育现状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到,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将会成为一个长期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柳,戴璐平.“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6-97.
[2]王杨,顾准.高职项目化教学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J].中国成人教育,2011:130-131.
关键词:数字影视后期制作; Avid Media Composer ;教学方法
一、Avid Media Composer课程设计
首先Avid Media Composer这门课程是一门操作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应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其次,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动手时间。
我将整个课程的学习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特效案例,第二阶段是字幕案例,第三阶段是综合案例。
二、Avid Media Composer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创新,灵活有乐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Avid Media Composer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掌握Avid Media Composer数字影视后期制作这门课程。
1.案例教学法
通过以上的课程设计内容可以看出,我主要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借助真实的案例连接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希望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行动,增进学生自我引导的学习技巧,增强知识迁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我将知识点分解出来,不同的实例讲解不同的知识点,简单的知识点讲完以后,又将这些知识点综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设计案例,形成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综合的教学过程。设计的案例都是按这样的思路排列,精选个案。比如,在学习特效案例――素材的变速,变速常用的特效是Timewarp,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制作快速和慢速的方法,提示学生变速还有其他情况,如倒播、随时间变化的变速,以及是否还有其他制作变速的特效,如,使用Trim To Fill变速,该特效又该如何应用,让学生发现问题,摸索学习。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推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本质所在。再讲解如使用转场特效等一些实用的新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利用Avid Media Composer的转场特效制作个人相册,素材可以是自己的相片,也可以是其他同学的相片。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不要急于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各抒己见。最后我对优秀的作品进行点评,或者让学生自己陈述设计思想和技巧。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都积极参与,收效很好。
3.趣味教学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授课过程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而一旦激发起学生对Avid Media Composer的学习热情和创作兴趣,对课程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钮群.关于高职院校《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的探讨.滁州城市职业学院,2012.
关键词 触发器 真值表 状态方程 时序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触发器是数字电子器件,它具有在激励输入变化后存储二进制信息的能力,因此,在二进制数据存储的许多应用中,触发器是基本存储单元。①如果按照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可分为基本RS触发器和时钟触发器。时钟触发器中,按照触发方式又可分为电平触发和边沿触发两种。电平触发的触发器中,又有同步触发器和主从触发器。若按照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分有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T触发器、T’触发器。由于触发器种类繁多,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方法和技巧,方能得心应手。笔者从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各种触发器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触发器之间的关系图
1 基本RS触发器
先从最基本RS触发器的结构出发来分析它的功能。结构可以总结出四个两:两个与非门,两个输入信号,两个输出端,两根反馈线。从结构中可以分析出它的功能最后用三句话来进行总结:00不定,相异从R,11不变。以后在分析的过程中,只要牢记这三句话,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基本RS触发器具有复位(Q = 0)、置位(Q = 1)、保持原状态三种功能,R为复位输入端,S为置位输入端。触发器的工作状态直接受R、S端的两个输入信号的控制,且只要有一个输入端有效,触发器就立即翻转为新的状态。而在实际电路中,通常包括很多触发器且希望触发器按一定的节拍翻转。这样就要在基本RS触发器的基础上,电路要进行改进,为此,给触发器加一个时钟控制信号CP和两个受控与非门,只有在CP端上出现时钟脉冲时,触发器的状态才能变化。具有时钟脉冲控制的触发器称为时钟触发器,又称同步触发器(或钟控触发器),因为触发器的状态的改变与时钟脉冲同步。②
2 同步触发器
2.1 同步RS触发器
同步RS触发器在基本RS触发器的基础上加一个时钟控制信号CP和两个受控与非门,同步RS触发器虽然解决了直接由输入信号控制输出信号的现象,并且按同一CP节拍进行变化,但是仍然存在约束项的问题,要去掉同步RS触发器约束项,需要在同步RS触发器的基础上再加两根反馈线,而构成同步JK触发器。
2.2 同步JK触发器
同步JK触发器在同步RS触发器的基础上外加两根引线从逻辑功能表中,可以用三句话来进行总结:00不动,相异从J,11翻转。
2.3 其它同步触发器
同步D触发器是同步JK触发器的特殊情况,即在J = K = D、同步T触发器是同步JK触发器在J=K=T时的特殊情况、同步T’触发器是同步JK触发器在J=K=1时的特殊情况。
同步触发器虽然使电路进行了优化但是又带来新的问题:空翻现象。在一个时钟脉冲周期中,触发器发生多次翻转的现象叫做空翻。空翻是一种有害的现象,它使得时序电路不能按时钟节拍工作,造成系统的误动作。要解决空翻现象,需要在同步RS触发器的基础上,再加一级触发器从而构成主从触发器。主从RS触发器由两级构成,其中一级直接接收输入信号,称为主触发器,另一级接收主触发器的输出信号,称为从触发器。两级触发器的时钟信号互补,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空翻。③
造成空翻现象的原因是同步触发器结构的不完善,要克服空翻现象,还需要从结构上采取措施,需要对电路进行优化。主从触发器从此诞生。
3 主从触发器
3.1 主从RS触发器
主从RS触发器是在同步RS触发器的基础上,再加一级触发器和一个非门。主从RS触发器逻辑功能和同步RS触发器完全一样,所以存在约束项。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主从RS触发器的基础上加两根反馈线,引发出主从JK触发器。
3.2 主从JK触发器
主从JK触发器是在主从RS触发器的基础上再加两根反馈线。由以上电路分析可知:主从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同步的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一样即00不动(保持),相异从J,11翻转。主从JK触发器存在的问题:一次变化现象,要解决一次变化问题,仍应从电路结构上入手,让触发器只接收CP触发沿到来前一瞬间的输入信号。这种触发器称为边沿触发器。
4 边沿触发器
边沿触发器不仅将触发器的触发翻转控制在CP触发沿到来的一瞬间,而且将接收输入信号的时间也控制在CP触发沿到来的前一瞬间。因此,边沿触发器既没有空翻现象,也没有一次变化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触发器工作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维持―阻塞边沿D触发器只有一个触发输入端D,因此,逻辑关系非常简单。这种边沿D触发器的特性方程,状态转换图及驱动表和同步D触发器一样。维持―阻塞边沿D触发器的结构,在同步RS触发器的基础上,再加两个门,将输入信号D变成互补的两个信号分别送给R、S端,即R = D,S = D,就构成了同步D触发器。为了克服空翻,并具有边沿触发器的特性,在同步D触发器基础上引入三根反馈线就转化为维持―阻塞边沿D触发器。
可见从电路分析可知:维持―阻塞触发器是利用了维持线和阻塞线,将触发器的触发翻转控制在CP上跳沿到来的一瞬间,并接收CP上跳沿到来前一瞬间的D信号。维持―阻塞触发器因此而得名。
5 结语
如果孤立地理解每个触发器的话,很难弄清楚各个触发器的功能。为此先掌握基本RS触发器,由于此种触发器有两个弊端:输出直接有输入信号控制;特征方程有约束项,所以电路需要进行优化,即基本RS触发器的基础上加一个时钟脉冲CP和两个与非门,变成了同步RS触发器,又因为同步RS触发器的特征方程有约束项,即同步RS触发器还要进一步优化,再加两根反馈线而转化为同步JK触发器,若J = K = D则由同步JK触发器转化为同步D触发器;若J = K = T 则转化为同步T触发器;若J = K = 1 则转化为同步T’触发器。同步触发器有空翻现象,为了避免此现象的出现,电路要再进一步进行优化,即出现了主从RS触发器,它的功能和同步RS触发器相同,同样特征方程有约束项,要去掉约束项必须再引出两根反馈线变为主从JK触发器。主从JK触发器存在的问题:一次变化现象,最后把电路优化到边沿触发器,既没有空翻现象,也没有一次变化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触发器工作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基金项目:安徽新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数字逻辑》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0jy021)
注释
① [美]John M.Yarbrough.数字逻辑应用与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孙丽君(1968-),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张晓东(1980-),男,山东青岛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SJGLX151)、河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67-02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它具有自身的体系,且实践性很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标准的集成电路,掌握典型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具有应用数字逻辑电路初步解决数字逻辑问题的能力,为深入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
河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面向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我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必修技术基础课。针对现行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社会需求以及国内外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主要内容包括:把握课程重点,强化能力培养;加强实验环节;选用国内优秀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改革考试和考核方式,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通过改革使本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紧跟当前新技术发展,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21世纪,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和信息呈爆炸趋势。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课程数量增加,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导致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逐步削减。“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同样需要面对如下问题:一方面是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器件不断涌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增多;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门数的增加带来授课学时的减少,其结果是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效举措,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上,学生听课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不佳。目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一些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仍然偏重于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模式,且开设的实验项目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另外,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把握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改革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教学难度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课程组对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等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彻底改革,积极倡导先进的教育理念,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和辩论式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注重处理好难点与重点、概念与应用、标准与灵活的关系,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字电路分析与设计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典型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及常用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逐步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设计逻辑电路的能力。例如,在讲述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电路这一章时,考虑到现在已将其作为基本单元器件使用,不必考虑设计问题,只需采用一个最简单的转换电路来介绍其工作原理,重点放在转换电路的特性介绍上面,从而优化了教学的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以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局面,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改革实验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为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了体现“理念够用,实验为重”的思想,针对“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目前出现的问题,学校现行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单独开课,增加实验学时的同时提高了实验课时利用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循序渐进,从基础到综合,再到设计与创新,构建了“基础模块、应用模块、综合模块、设计模块”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学生在进行数字电路实验时选择一些电路规模相对小、设计容易的课题,从最简单的集成电路测试开始,然后进行集成电路芯片的功能扩展设计,最后在扩展电路的基础上完成各种指定功能电路的设计。
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选用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课程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要求,采用了阎石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该教材根据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的需要重新提炼课程的基本内容,把电子技术的最新成果引入到教材中,删减已相对陈旧、过时的内容;加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的介绍,并对与之相关的理论内容进行增删和调整;对例题、习题进行增删和调整,尤其增加综合训练题和设计性题目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改用国际上流行的电路符号和逻辑符号,便于教学及使用国际上流行的EDA软件。目前,教材使用情况良好。
4.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后的综合实践环节。其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改革考试与考核方式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课程组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平时作业、课堂讨论、技能操作、期末考试相结合,把课程期末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在加强考试与考核方法改革的同时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质量及成绩评定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办法。
三、结论
数字电子技术是当今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是一门逻辑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快速发展,数字集成器件也随之不断发展和演变。这对传统教学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加大了教学难度。课题组在深入研究和探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保证数字电子技术基本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加强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环节,将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大大提高其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振宁.“数字逻辑电路”程教学改革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24(2):18-20.
[2]郁玲艳.“数字电路”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
(30):80-81.
[3]周远清,姜言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N].中国教育报,
2006-12-12.
[4]蓝良生.浅谈数字电路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关 键 词 :器官 数字 声乐教学法
在声乐艺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从事声乐教育事业的教育者都在极力地寻求更好的声乐教学方法和方式,以便于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声乐艺术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如器乐演奏、舞蹈、作曲等。声乐演唱是以人体为乐器来歌唱表现的艺术形式,其教学始终围绕着声音来进行,声音是无形的、转瞬即逝的。由于歌唱器官内部在歌唱运动中有限的可视性和不可视性,歌唱动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失误率较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演唱的途径往往是通过教师示范歌唱,学生听觉分析,模仿练习,寻找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最终获得具有艺术性的各种歌唱技能;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是盲目机械的,从而多了一种当局者迷的感受,甚至许多声乐学者学习到高级阶段,仍然还处于含糊状态。所以要做到使学习者都能够清楚、准确、充满理解地进行声乐学习,实是一件不易之事。鉴于歌唱学习训练的特殊性,如何依据声乐教学的一般规律,进行针对性教学,成为获得发声技能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多年的声乐演唱和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反复的实践,总结出了一种适应性最广、针对性较强并且科学有效的新型声乐教学方法: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弥补了传统“三种教法”(模仿式、教材式、器官式)的不足之处,以生理器官为依据,借鉴西洋声乐艺术教学的先进经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手段,通过一系列独有的发声训练,让学生彻底抛弃了声乐学习的懵懂状态,进入一种理性的思维状态,充分利用自己的发声器官,从一种盲目的发声学习状态自然过渡到一种科学正确的发声状态中去,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最终塑造出各种饱满、优美、动听的声音。这种新型的声乐教学法,极大地丰富了声乐理论的内容,是声乐教学的一次改革。在各种教学方法大量涌现的今天,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以其科学、系统的教学特点,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目前,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已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成果,使得一些高等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专业声乐学习者以及声乐爱好者等群体都受益匪浅。那么到底什么是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呢?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是在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的前提下,采用器官教学与数字定位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器官数字定位图”课堂教学的同时,重点掌握四种获得歌唱技巧的技术要素——“如何准备”“如何做动作”“意念”“声音形象”,将理论知识与歌唱中要运用的技术技巧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演唱者在学习时获得充分的生理和心理准备,使歌唱中的动作更准确,因此降低了歌唱动作的失误率,并在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较快地掌握声乐发声的技术技巧的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它是生物力学、声运学与控制学的综合体现。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数字定位性”。摆脱了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看不见,摸不到”的模糊感觉状态,更重要的是它将声乐学习过程“形象化”了,使整个发声过程变得清晰可见。通过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学生的声音潜质,使他们明确了声音的概念,树立了歌唱的信心,正确理解了科学发声的机理,体会到了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带来的便利。
从宏观上说,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部分:一是数字定位图内容(器官数字定位图)的理解。二是歌唱技巧四大要素的掌握。这两部分是相得益彰的关系。从微观上说,每一个“数字定点”中都蕴含着生理成分和技术成分的共同协调,这就存在着各种更细致的发声练习:深呼吸练习、开喉咙练习、哼鸣练习(大气力哼鸣、喉咙稳定的高音假声哼鸣、打开额窦口哼鸣、打开蝶窦口哼鸣等)、泛音(高泛音)等训练内容。只有将这些技术技巧熟练掌握,才能更加合理地运用发声器官,体现了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理念。整个教学法是这种宏观和微观的统一。下面将从宏观的角度阐释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理论原理。
一、“器官数字定位图”的形成体现了数字定位的内涵和意义
人的整体发声器官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声音表现音乐的奇妙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这件乐器表现音乐艺术,了解发声器官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是基础。人的发声器官大体由喉咙、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在这些腔体中还存在着鼻前腔、鼻上腔、鼻后腔(后咽壁)、额窦、额窦口、蝶窦、蝶窦口、硬腭、软腭等生理成分,这些生理成分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在没有系统的声乐理论学习的前提条件下,想让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记住器官位置的同时又加入各种技术技巧是很困难的。器官数字定位图的发明,是将各种发声器官按照其相互的作用关系定位到几个关键的“点”上,使演唱者和学习者在发声时一目了然,及时准确地调动各种器官进行准备和动作,产生各种声音效果,调用的“点”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会各不相同。图示的应用,使视觉、听觉、动觉等共同合作,协调动作,潜移默化地将歌唱的发生机理和技术技巧糅合在一起,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声乐学习变得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着。
下文将结合“器官数字定位图”,来了解教学法中“数字定位”的内涵,它包括数字定点的解释和各定点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
这张“器官数字定位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此教学法的“数字定位性”。每一个数字“定点”的解释如下:
定点1:首先,用开口哼鸣练习,运用意念将生理器官“额窦”“人中”“声带”共同的动作通过深呼吸想象,在前胸做一个声音的支点,同时吸气在腰部形成一个气息的起点。因为,音高的不断增长,气压越来越大,气息的起点和声音的支点越来越深。例如:从小字一组的g开始哼,音高半音半音地向上升高,声音支点的位置就相应地向下;当我们哼到小字二组的f时,声音的支点就到了脚尖附近。脚尖就定点为1。
定点2:由于音高半音半音地向上升高,气息的起点也相应向下,运用意念(意念是一种夸张的感觉,夸张的目的是为了打开,歌唱是打开紧张的过程),将“横膈膜”“深呼吸”定点于脚后跟处,完成了气息与器官的合作,保证呼吸的方法合理化、科学化,很好地支持定点(1)的动作,形成了定点(2)。为了发声的整体化,又将“开喉”和“牙根”“声带状态”放入定点(2)。
定点3:主要是哼鸣(额窦哼鸣)的效果。
定点4:一共有两个具体的位置,其中之一是指脑后处的“后咽壁”(发生动作的后咽壁),另一个是共鸣反射的后咽壁(蝶窦共鸣)。
定点5:生理成分是鼻尖,与定点(1)平行相距一米前后。
定点6:在定点(5)的向上垂直处,平行于定点(3)(4)。 是形成“声柱”的过程。定点(1)—(3)—(2)—(4)配合的过程体现的是形成“气柱”的过程。(5)(6)两点的产生是(1)(3)立柱的哼鸣通过在(2)处深呼吸、张开横膈膜、打开喉咙完成的。(1)(3)(2)(4)是歌唱的动力;在“声柱”与“气柱”的共同配合下,使声音效果(4)(6)丰满而有弹性。
二、对四种技术要素“如何准备”“如何动作”“意念”“声音形象”的简介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的每一个技术要素都要经过循序渐进的具体专门训练融入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种技术要素的训练都是结合“数字定点”进行的,每一种技术对于要产生的声音效果都是必要的支持,缺一不可。各个技术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准备”是运用“动作”的保证,“意念”贯穿于各种要素之中,“声音形象”是正确运用“准备”“动作”和“意念”的体现,他们之间互相依靠,相互作用,在掌握了具体“定点”的基础上,必须理解和运用得体的技术成分,也是此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每一种声音要素的训练又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技术训练方法,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声乐教学是以培养声乐人才为主的,一般学生学习声乐的时间并不很多(因为其他基础课占大部分时间),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使学生尽快掌握基本发声原理与歌唱基本方法,通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运用此方法演唱,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演员,均要时常练习,它对提高演唱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它直接关系到声音的正确发展,是正确歌唱的一个重要前提。俗话说“教无定法”,无论运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关键是能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使之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就证明所持观点和方法是正确可靠的。因而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
[1]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11月.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0.
[4]歌曲.1986年第5期,第44页.
[5]卡卢索的发声方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