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尔夫;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发展对策

高尔夫运动是现代体育运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项古老的户外体育运动。海南高尔夫运动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社会影响下,以其独特的运动魅力,所表现出诸多经济功能和文化内涵,使我们无法用一般体育运动的认识方法来评价高尔夫运动对现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推进作用。海南高尔夫运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来源之一,显示出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潜力,并迅速成为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新兴的社会第三产业。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社会发展,是基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明、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的心理祈求,以及社会个体文化价值趋向的心理驱动,成为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基础。

一、海南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海南高尔夫运动

高尔夫运动起源于英格兰,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高尔夫运动传人中国,目前在广东、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已建成了许多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尔夫球场,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趋势已初步形成。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品牌宣传推广,海南高尔夫运动目前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

(二)海南高尔夫球场

海南高尔夫运动自1992年开始,至今已经经历13个春秋。自1992年由台商独资建成海南第一家高尔夫球场――海南台达高尔夫俱乐部开始营业至今,海南已有20多家高尔夫场分布于海南海口、博鳌、兴隆、三亚四大区域,高尔夫球爱好者人数超过30多万人,预测这个数字在以后的5年中将以每年超过20%的平均速度增长。尽管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海南的高尔夫球场并不算多,但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其密度名列前茅,数量也仅次于广东、上海和北京。

(三)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社会发展是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社会发展的基本体现,也是以体验高尔夫运动文化,感受高尔夫文化魅力的社会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为高尔夫运动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所以,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体验和感受高尔夫文化的发展内涵,实现社会个体追求高雅、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休闲方式的心理发展祈求,是高尔夫运动产业市场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结构还未完善、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还未达到具体要求、不同市场的管理人员还未实现本土化,管理还未达到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等。

二、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下,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制约海南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消费门槛太高

虽然近年来海南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但是一般的普通大众仍然是没有能力涉足贵族化的高尔夫消费。海南人均可支配水平在2003年还是刚达到1000美元而已。海南的高尔夫球场一般都有价格昂贵的会员证,让一般工薪族望而却步。这也是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海南,要想更多的人来参与高尔夫运动,要使更多的人了解海南高尔夫运动,必须要将其消费门槛降低,让更多的人去参与高尔夫这项运动。

(二)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国内很多球场靠聘请国外的管理人才来管理高尔夫球场,这无疑增加了经营管理的成本。中国高尔夫教育与国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而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比较缺乏,和外国的相比还比较落后许多,根本就跟不上国外的节奏,这也不能够使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顺利地向前发展。目前全国接受高尔夫专业大学教育的学生只有少数部分,大部门集中在深圳和北京,据具体调查所知,海南地区高尔夫产业管理层所需要的人才达到300~500个;5年之内,这方面的需求将达到1500~3000个。这些简单的数据都已经足够说明了海南高尔夫人才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很多高尔夫行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高尔夫产业的意识。

三、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海南高尔夫活动和高尔夫产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为使其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必须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寻求多方支持并形成合力。

首先应充分发挥社会行业组织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海南高尔夫和高尔夫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次要充分运用传媒的力量,为海南高尔夫运动和高尔夫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另外积极创办高尔夫职业教育学院,为高尔夫产业发展创造人才条件。

四、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建设的不断完善,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国内某些地区相比,其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研究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海南高尔夫产业不同市场的企业经营和市场开发,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将会体现出平民化、市场主导型、叛卖快乐经营模式和媒体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亚初.现代高尔夫运动发展特征及社会属性之窥见[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321-325.

[2]陈伟新.周丽亚.深圳高尔夫运动公众化发展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规划研究,2002,(5)43-45.

[3]郁小平,何莽.珠江角高尔夫产业环境分析及发展对策[J].区域经济2003,84-85.

[4]郁小平.中国高尔夫俱乐部发展战略研究[J].暨南大学2004.

[5]杨晓生.论高尔夫运动的文化内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

[6]吴亚初.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社会发展的动因与趋势[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报2003,(3)44-48.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论述了学科范畴研究在学科成熟发展期的发展性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研究现状基础上,从系统的角度进行了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政学科范畴研究应坚持的思路与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成熟发展期学科范畴研究综述一、学科范畴研究的发展性背景与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理论体系是开放型的、自然生成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必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近些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之相关的核心理论、基础理论、管理理论和方法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原理与实践研究硕果累累。同时,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以及党、国家和社会的客观要求,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现实问题又有很多的困惑与争论,这都需要重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度反思、研究、澄清、定位与拓展。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学科理论基石的学科范畴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丰富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研究能有效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体系框架,同时不断拓展各理论结点的内在联系,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并为其提供有效的研究对象、内容、路径、领域、过程、原则、方法、启示和反思。

二、学科范畴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并走向成熟,学界已取得的这些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指导和借鉴,这其中,不乏从各种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含义、特征、功能、建构原则、体系结构、理论创新等提出创见的力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理论研究正不断深入。

但是,学科范畴理论研究的数量总体上还很少,而且不成体系,众多学术论著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范畴只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远未达到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度,也尚未对其作出明确、严格、公认的科学界定和解释。而且对一些学科范畴只是孤立地、静态地进行描述,而不是联系地、动态地进行考察。为了进一步弄清学科范畴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诸多学者以不同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起点进行建构,但这些学科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构建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逻辑论证不够充分、严密、合理,还存在很大分歧。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理论研究会日益成熟。我们通过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营养时,必须通过自己的消化,使之对本学科有益的成分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中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的有机构成因素。而不能简单照抄照搬。

三、学科范畴研究应坚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多元分析法

学科范畴课题研究应充分运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统筹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支撑,并借助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学科范畴问题。

2.文献法

学科范畴课题研究中应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方面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和整理,收集资料的范围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已有的有关文献资料中汲取营养,批判地

转贴于

继承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方面有独到见解的各位专家、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好享购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42)

【摘 要】随着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电视购物类型节目日益发展起来,人们对电视购物这种形式也已经屡见不鲜,电视购物所宣传的商品销量十分客观。通过深入探究我国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制作特征,能够了解到此类型节目的制作重点在于它的镜头呈现技法,以及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效应的激发。本文将针对电视购物的镜头呈现手法及其表现力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研究现阶段我国各类型电视节目的制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电视购物;镜头呈现;研究

作者简介:赵亚男(1988.05—),女,山东青岛人,文学学士,2011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任职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好享购物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0 前言

电视购物类型节目是以传递商品信息为目的,凭借电视购物解说人员对产品基本元素的表达,再加上直观的待售卖商品镜头的切入,让观众产生一种购买欲望,进而达到广告的效用。实质上,在这一过程之中,电视购物的镜头呈现技巧的应用是最为关键的内容,电视媒体工作人员要站在电视观众的角度来呈现商品全貌,提升受众在电视机前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1 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基本特征

在新时期的媒体环境中,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制作随着受众群体的变换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该类型节目在呈现商品属性及其内容的时,需要调整策略。从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基本特征来看,尽管此类型节目的销售目的性很强,但绝不能将这种浓郁的销售意味贯穿节目始终,这不仅会令节目本身失去了观赏性,而且,还会令受众群体失去购买的意愿[1]。那么,做好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前提,是做好电视购物的镜头呈现及激发其表现力,提升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因为只有将电视节目中的内容与观众的购买需求联系到一起,才能为观众呈现出高质量的电视购物节目,抓住观众的视线,至于观众是否承购产生出即刻购买意愿,则是节目统计及后续流程跟进的问题了[2]。

2 电视购物节目的镜头呈现手法及其表现力研究

2.1 电视购物节目的镜头呈现手法分析

从电视节目编辑技术的角度来看,实质上,电视节目的摄录是由很多镜头所组接而成的,鉴于观众大多喜欢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一档节目,以及从不同的空间距离来观察电视节目所呈现出来的事物及其它信息,则电视媒体节目在录制及编辑的过程中,需要将多组繁杂且在不同空间距离的点位上所摄录到的节目镜头组接在一起,进而为观众呈现出一档多维度的电视节目,增添节目本身的可观赏性。当然,电视节目的镜头的完美呈现需要凭借一定的原则与技巧来实现,电视购物类型节目也是如此。

2.1.1 电视购物节目固定镜头的组接技巧分析

在进行电视购物节目镜头的呈现时,最关键的内容便是如何将观众的思想与节目本身所要表述的商品内容关联起来,进而令观众融入到电视购物的节目内容之中,达到商品宣传及销售的目的。从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摄录初衷来看,其主题就是为了用镜头来表现待销售商品的性质、特征及其功用等等方面,则只有少部分时间采用的是固定镜头的摄录与编辑,在利用固定镜头来呈现商品信息时,主要是针对商品规格、价格等数据信息的呈现,令观众对商品有理性的认知。

2.2.2 电视购物节目运动镜头的组接技巧分析

相对于客户在实体店购买商品的过程而言,观众通过电视媒介来购买商品则是另一种体验,但现阶段已有较多的客户通过电视购物平台来购买商品。由此可见,电视购物打造虚拟的购物平台有一定的技巧可以挖掘,尤其是电视购物节目运动镜头的组接技巧,是其打造电视购物栏目的“杀手锏”[3]。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运动镜头来呈现商品的使用功能及其使用效果,在短时间内激发出观众的购买欲望。

2.2.3 电视购物节目中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间组接及其呈现技巧综述

对于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镜头切换与呈现而言,最重要的是令电视节目的各组镜头在衔接上具备一定的连贯性,避免出现连接处的起伏感过大,因为这可能会给部分观众带来一种商品呈现不流畅的感觉,不利于节目过渡到商品销售的环节,如若镜头呈现出来的商品与解说内容有出入,往往就给人留下一种夸大销售产品质量及其效能的不良印象[4]。所以,对于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编辑与制作来说,良好的镜头呈现效果是提升节目质量与商品销量的重要前提。在以往的电视购物节目中能够发现,当主持人介绍完某类型日用商品的使用过程以后,需要进行商品规格信息的切换,也就是说,将节目中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组接起来,此时,可以保留原本呈现商品使用方法的运动镜头,接下来,可以将镜头停留在标有商品属性的外包装上,由远及近地以固定镜头的呈现方式缓慢切入到商品标识及规格的镜头上,这样便可以实现节目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间的无缝对接,同时,观众也能够清楚地理解如此切换镜头的目的,不仅令其从整体上认识电视购物商品的,而且还从使用功能及其规格表述等方面来了解电视购物所售卖的商品,这便达到了电视媒体售卖商品的节目效果。

2.2 电视购物节目的表现力

电视购物节目的镜头组接具备连贯性,而且,商品的使用功能及其特征能够通过镜头的切换而表达出来,便基本呈现出了电视购物节目的表现力,一般情况下,有购买需求或有潜在需求的观众就会在即刻产生购买所宣传商品的意愿。实际上,无论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制作如何精良、镜头切换及其呈现如何天衣无缝,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商品本身的品质监管,换句话说,就是电视购物栏目的诚信是否良好至关重要[5]。当然,在电视购物商品无质量问题的前提下,节目镜头拍摄及其后期制作的效果至关重要,关系到电视购物栏目所售卖商品的销售额的提升。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研究电视购物的镜头呈现及其相关的技巧,能够进一步明晰了电视购物类节目的摄录及其制作的宗旨,那就是:只有将整个电视购物节目的镜头切换方式及其镜头呈现的节奏掌握好,才能从本质上提升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录制质量,进而有效提升电视购物节目所售卖商品的销售量。

参考文献

[1]高巍.创新业态——广电网络企业发展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购物初探[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09(09):80-82+15.

[2]尚华楠.电视节目的包装设计与叙事手段——以豪门盛宴为例[J].青年记者,2012,12(32):46-47.

[3]陈劲楠.电视购物频道时期我国电视购物的法律诉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12):97-98.

[4]刘硕.媒介聚合营销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购物行业新趋势——以台湾电视购物为例[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1(01):25-26.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rough the detaile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calcula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netic mechanism, and deformation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dangerous rock zone. It gets the mechanics parameters of rock mass by using the indoor experiment, calculates the slope rock mass stability using the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and briefly explain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ngerous rock on the slope and its harmfulnes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projects.

关键词: 斜坡;危岩体;稳定性;极限平衡;发展趋势

Key words: slope;dangerous rock mass;stability;limit equilibrium;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54-02

1 工程概况

工程区分布范围南北宽约330m,东西宽约250m,分布高程1850~2200m,危岩带面积5.0×104m2,斜坡坡向155°~175°,坡度35°~45°。地层主要由中生界三叠系(西康群)上统侏倭组(T3zw)千枚岩夹少量变质砂岩组成。将整个崩塌分为两个区,各区划分危岩带,Ⅰ区划分为8个危岩带(W01~W08),Ⅱ区划分为9个危岩带(W09~W17)。

2 危岩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2.1 基本特征 斜坡危岩带岩层主要由三叠系(西康群)上统侏倭组(T3zw)炭质千枚岩夹少量变质砂岩等组成,坡顶山脊走向70°~100°,平面上近似曲线形展布,整个危岩带地形坡度较陡,为35~45°,局部地段为直立状,地势上总体为北高南低。危岩带西侧和中部为一冲沟,在下方汇成一条,东侧有一条小冲沟,是崩塌落石的运移路径。斜坡顶部高程为2150m,斜坡坡高350m,坡向165°;危岩带顺坡长度约330m,平均宽度20~250m,高度约80-250m,主崩方向140~220°。

因工程区危岩带岩层主要岩性为千枚岩,其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形成了破碎带(危岩带),以块体(单体)形式存在的危岩较少,故本次勘查根据崩塌的分布特征及形式,将整个崩塌分为两个区,各区划分危岩带,在危岩带中选取典型的较大块体(危岩单体)进行特征描述:

其中Ⅰ区位于崩塌坡体西侧的顶部,坡度约为35~40°,该区危岩的危岩高度较高,势能较大,危岩的体积较大,主要以W01、W02为典型,该区危岩崩落大多可能落在其下的沟槽内,但部分块石可能在沟内发生弹跳,再沿坡体滚落,对坡下4户老百姓及5栋房子造成危害(见图1),且危害范围较广。根据危岩带形态特征、变形破坏宽度、岩性特征及其稳定性,Ⅰ区划分为8个危岩带(W01~W08)。

Ⅱ区位于斜坡东侧的中上部,坡度约为40~45°,该危岩带以强风化较为破碎危岩为主,该区主要有危岩W09~W17,体积大多为0.4~10m3,破坏方式大多为倾倒式、坠落式破坏;此区前有一空坪,崩塌落石经空坪平缓地带减能后,其位能变小,发生弹跳的可能性降低,其危害相应降低,主要危害对象为坡脚的5户居民和5栋房屋(见图2)。根据危岩带形态特征、变形破坏宽度、岩性特征及其稳定性,Ⅱ区划分为9个危岩带(W09~W17)。

2.2 危岩成因机制分析 该斜坡区内地形坡度陡,高差较大,受构造、风化卸荷作用的强烈影响,基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尤其在“5.12”地震作用下,坡面表层岩土体更加松动,发生了崩塌破坏,主要形成了17个崩塌(危岩)区,即WY01~WY17崩塌危岩带,根据调查测绘及对各危岩带结构面的统计分析,17处危岩带均发育有不利的外倾结构面,危岩体变形破坏模式以滑移式为主,失稳模式均以危岩段零星掉块为主,各危岩带整体稳定性较高。崩塌危岩带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2.2.1 岩体沿强风化带内的结构面或结构组合面发生崩塌 岩质斜坡崩塌体和危岩的破坏是岩体沿强风化带内的结构面和结构组合面或潜在破裂面发生崩塌。岩体中发育有一组与坡向近一致的裂隙面或与坡向小角度相交的裂隙组合面,岩体在地震力和自重作用下沿这些组合面发生崩塌破坏。在斜坡崩塌破坏时同时对下伏岩体起了牵引松动作用,在坡体上形成了新的不稳定块体或危石,斜坡局部发生崩塌破坏后,危岩带后缘坡体临空,再次发生卸荷变形,形成循环性崩塌破坏。

2.2.2 原始坡面危石脱离土体支撑产生滑移并滚动 原始坡面残存的危石,其整体或大部分块体嵌入地表土体,块体受到土体包裹、支撑稳定性好,在地震的筛摇作用下,块体产生位移加速度并产生移动,块体周围土体产生松动,块体与土体间接触关系发生破坏,在地震(余震)和自重力的作用下,块体产生较大的位移运动并沿陡倾坡面产生滚动,运移至堆积区。而未产生较大位移运动的块体因与土体接触关系发生破坏,已经处于松动状态,在外力条件下(再次地震或降雨入渗地表裂缝),其也将产生位移运动并沿陡倾坡面产生滚动,造成新的危害。

3 计算模型、计算工况及参数选取

将危岩概化分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和坠落式危岩3类,其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工程区斜坡上发育的7处危岩崩塌(WY01~WY17)其中WY04~WY17属于滑移式崩塌危岩类型;WY01、WY02、WY03属于坠落式崩塌危岩类型。

共取三种工况进行计算分析:①天然状态(自重+裂隙水压力,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5~1/2);②暴雨状态(饱和自重+裂隙水压,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2~2/3);③地震状态(自重+裂隙水压力+地震力,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2~2/3)。

通过勘查取样进行室内实验,根据所做细粒土常规试验资料及现场大重度试验资料,最终选取稳定性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

4 危岩体稳定性计算结果

4.1 危岩稳定性评价标准的确定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防治工程等级为Ⅲ级,危岩稳定性评价标准为:滑移式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为1.3,坠落式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为1.8,可建立下列评价标准,见表2。

4.2 计算结果 危岩稳定性计算结果见下表3、4。

4.3 危岩稳定性评价 危岩稳定性评价:

从表3、4可知:17个危岩带天然状态下都处于稳定状态,暴雨或连续降雨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均处于欠稳定状态。

经危岩稳定性计算:

工况1条件下:WY01、WY02、WY03、WY04、WY05、WY06、WY07、WY08、WY09、WY10、WY11、WY12、WY13、WY14、WY15、WY16、WY17危岩带均处于稳定状态;

工况2(暴雨)条件下:WY03、WY08、WY14危岩带处于稳定状态;其余危岩带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工况3(地震)条件下:WY01、WY02、WY03、WY04、WY05、WY06、WY07、WY08、WY09、WY10、WY11、WY12、WY13、WY14、WY15、WY16、WY17危岩带均处于欠稳定状态。

4.4 综合稳定性分析评价 该斜坡范围内基岩由于受强烈的地质构造作用及外力作用(风化剥蚀),节理裂隙极其发育,表层岩体破碎,主要的构造裂隙有2~3组,另外还有大量无序的节理裂隙,受裂隙及岩层面的切割,岩体呈碎裂状和碎块状,松动岩体厚度在0.5~2.0m。此基岩斜坡结构在地震的筛摇作用下,表层破碎岩体容易被松动,结构裂隙贯通速率明显加快,受此控制,在局部基岩陡坡易产生小规模零星掉块现象。该崩塌点范围内基岩斜坡稳定性较好,未出现过大范围崩塌,存在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小范围小规模基岩陡壁产生松动岩体崩落。

参考文献:

[1]陈洪凯,唐红梅,胡明等.危岩锚固计算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8):132-1327.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摘要】 证素辨证是一种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文章对证素的概念、证素的特征、证素的确定原则、证素及证素辨证的具体内容、贝叶斯网络在证素辨证体系中的应用、证素辨证体系的特点和优势等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证素; 证素辨证; 实验指标

证素辨证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文锋教授近年来创立的一种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1,2],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以证素辨别为核心的辨证体系,揭示出了辨证思维的原理和内在规律,符合临床辨证时的实际,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性,是对中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辨证新体系。现将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研究近况概述如下。

1 证素概念的研究

朱文锋等[1,2]提出,“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是辨证的关键,是建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统一体系的基础。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黄碧群等[3,4]认为“证素”是对病变本质所作的判断,而不是现象。因此,证素不是指症状、体征等病理表现——证候。证素是具体、基本的诊断单元,还不等于完整的证名诊断。

2 证素特征、证素确定原则的研究

朱文锋等提出,中医辨证体系中所称的“证素”,具有如下基本特征:证素是根据证候而辨识的病变本质;证素主要指辨证所确定的病位和病性;证素的内容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而确定的;证素是构成证名的要素;病性证素是对正邪相争的本质概括;证素为具体诊断单元而非分类纲领;证素有一定的组合规则;某些证素间可有重叠涵盖关系[5]。朱文锋等认为,要根据证素的特征而确定证素,证素设定要满足临床辨证的实际需要,证素应当体现“精”“要”,不宜过细,证素的确定应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证素的特征及相互间的重叠涵盖关系,所有证素都必须符合脏象、病因、病机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尊重中医辨证的内在规律与特点,符合建立辨证统一体系的要求[6]。

3 证素及证素辨证具体内容的研究

朱文锋等[7~9]对古今医家所提出的约120项具体证素概念进行分析辨别,筛选出50项共性证素,即:病位证素19项:心、神[脑]、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胸膈[上焦]、下焦[少腹]、表、半表半里、经络、肌肤[皮肤、肌肉]、筋骨[关节]。病性证素31项:(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痰、饮、水停、虫积、食积、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阳浮、阳亢、动[内]风。朱文锋提出,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由证素组合为证名,这就是新的“证素辨证”体系。证素辨证体系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约800个临床信息的规范、量化;50项证素的规范、基本特征、判别和组合规律;由证素组合成的约150个常见证的诊断标准及判别方法;疾病中证素的分布规律、演变规律。其中最关键的是对症状与证素之间的计量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即明确每一症状在不同证素中的贡献度[10]。

4 贝叶斯网络在证素辨证体系中的应用的研究

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是用于不确定性推理,带有概率注释的有向无环图模型。它可根据先验知识和现有的统计数据,用概率的方法对未知事件进行预测。朱文锋等[11~13]采用经验建模与计算建模相结合,将贝叶斯网络用于中医辨证诊断数据中症状与证素间隶属关系、证素之间组合关系的研究,运算结果表明其与中医专家经验有很高的吻合性,中医辨证贝叶斯网络能计算出症状-证素-证名之间的量化关系,为中医证素辨证体系的量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统计数据。认为若能将证素辨证贝叶斯网络的人工建模与计算机建模相结合,综合先验信息和后验信息,并反复交叉而使之不断完善,则可提高其应用的准确性。

5 证素辨证体系的特点和优势的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但中医辨证的普遍规律、思维认识特点还未被深刻揭示,其科学内涵尚未得以凸现和规范。吕翠田[14]认为证素与证素辨证的提出,是对中医辨证思想的升华,对辨证体系的提炼、总结,是奠定中医学研究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础。朱文锋、吕翠田等研究后发现,证素辨证体系具有诸多特点和优势。证素辨证体系所确立的辨证思维模式,揭示了辨证的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学习时便于理解,临床时容易掌握,既有规律可循,又能体现中医辨证的圆机活法,并能克服辨病分型、以证套症的弊端,从而使辨证准确。以证素辨别为核心的辨证体系,抓住了辨证的关键。只要把握50项左右证素的基本特征和组合规律, 便抓住了辨证的核心和本质。认为以证素辨别为核心的辨证体系,具有继承性、整体性,整合、包容、涵盖了以往诸种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能灵活地辨别处理各种临床证候,克服了以往古今诸法混用、概念欠确切、内容不完整,甚至相互矛盾、错杂的弊端[1,10,14]。

6 证素与实验指标的相关性的研究

证素辨证提出以后,不少学者进行了证素与实验指标的相关性的研究。杨丽蓉等[15]探讨了中医证素与血液、肾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尿素氮与寒、饮显著负相关;肌酐与饮显著正相关,与气虚、亡脱显著负相关;尿酸与肝、血瘀、阴虚、阳亢、胃、肺、少腹、气逆显著负相关,与气滞、气虚、血虚、肠非常显著负相关;尿素氮与肌酐比值与热、阴虚、阳亢显著负相关。认为中医证素与肾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肾功能检查可以为证素诊断提供参考。甘慧娟等[16]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发现阴虚病理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实热病理与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呈负相关。张少崇等[17]的研究显示气虚与血虚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气虚、血虚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值之间均存在着相关性。

7 结语

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可提高辨证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能明显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对科研和教学亦有直接指导意义。在证素与证素辨证的研究中,要运用数据挖掘和信息处理等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增强中医辨证理论与其他科学的交融,为其他学科的介入提供契合点,将属于思维科学、非线性科学的中医辨证,将比较模糊、不易被人接受的中医辨证原理,用复杂理论、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数学技术、数字量化来表达,构建客观化、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使证素辨证具有明确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在证素与证素辨证的研究中,还要注意和临床结合、和具体的疾病相结合,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证素予以确定,建立具体疾病的证素辨证,增强证素辨证的实用性。由于证素辨证是一种辨证新体系,在继续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宣传,让广大临床医生了解和接受,使这种科学的辨证新体系在临床上能得到广泛运用,促进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6):38.

[2] 海 霞.朱文锋教授谈证素辨证新体系[N].中国中医药报,2004-01-05(5).

[3] 黄碧群,朱镇华.证素等概念的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5):273.

[4] 黄碧群,朱镇华.“证素”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J].中医研究,2005,18(6):6.

[5] 朱文锋,张华敏.“证素”的基本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 (1):17.

[6] 朱文锋,甘慧娟.证素内容的辨析[J].中医药导报,2005,11 (1):11.

[7] 朱文锋,李灿东,甘慧娟.病位证素的特征[J].福建中医药,2005,36(4):1.

[8] 朱文锋,黄碧群,陈新宇.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6,24(2):204.

[9] 朱文锋,晏峻峰.证素辨证新体系的内容及科学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5,26(1):69.

[10] 朱文锋.构建“证素辨证”新体系的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135.

[11] 朱文锋,晏峻峰,黄碧群.贝叶斯网络在证素辨证体系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567.

[12] 朱文锋,朱咏华,黄碧群.采用贝叶斯网络运算进行中医辨证的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6):449.

[13] 朱咏华,朱文锋.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中医辨证系统[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3(4):123.

[14] 吕翠田.对“证素辨证体系”的认识和思考[J].中医杂志,2005,46(9):652.

[15] 杨丽蓉,李灿东,林端宜.中医证素与肾功能关系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8):1473.

[16] 甘慧娟,杨丽蓉,黄守清,等.热证虚实病理与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2):1.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素质结构;工程思维;培养途径

Elementary analysis of quality structure and cultivation approaches of outstanding engineer

Zhang Yanqiu, Jiang Shuyong, Tang Ming, Tong Yongxiang, Wu Bi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nhancing innovation ability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our country. Quality structure of outstanding engineer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activity as well a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engineering thinking. Based on knowledge system of theory curriculum, curriculum system of practice teaching,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team and establishment of engineering simulation platform, the basic approaches to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is generalized.

Key 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 quality structure; engineering thinking; cultivation approach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经历了以技术经验为导向的技术教育、以基础科学为导向的科学教育和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工程教育,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已经进入了成熟期,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由于长期以科学教育模式为主,专业划分过窄、过细,并且忽视工程实践教育,因此,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为此,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的实施,表明我国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视,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指明了发展发向[1-3]。毋庸置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近年来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该计划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真正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然而,究竟什么样的工程师才是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应该采用怎样的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课题,也是卓越计划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工程思维的基本内涵,探讨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并介绍其培养途径。

1 工程活动与工程思维

工程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目的就是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改造以满足人类需要。工程的核心特征是构建性,工程活动必须能够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然而,工程活动在改造客观物质时,必须立足于科学的基本原理,以技术为基本手段,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研究工程活动的基本内涵时,就不能不涉及科学和技术问题。不可否认,科学、技术和工程是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三大社会实践活动,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但它同样是人类不断探索真理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而技术也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可以看做是改造、控制和协调多种要素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方法和知识,都可以看作是技术的表现形式。当然,任何技术的发明,都需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区别与联系可以用图1来概括。

图1 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从图1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和工程属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三种实践活动的主体人员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必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当然也有一定的联系。与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相比,工程思维在内涵上更宽泛,在形式上更复杂,在内容上更丰富。李伯聪等学者在其《工程哲学》中系统阐述了工程思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认为工程思维是在工程设计、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思维,是一种筹划性的思维,其核心是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赋予工程思维科学性、艺术性、逻辑性、可错性、可靠性和容错性等多元化特点[4]。

2 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

卓越工程师之所以能够卓越,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素质结构。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应该包含丰富的知识结构、合理的技术结构和良好的思维结构。在知识结构方面,首先应该具备深厚的科学知识,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力学等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相关法律、经济、财务、管理、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一名卓越工程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知识结构,才能在工程建造过程中不会因违背科学常识而导致工程项目失败,也不会违反政策法规或破坏生态环境。在技术结构方面,卓越工程师可能会因为所从事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如对一名机械设计工程师而言,他应该具备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能够熟练应用平面设计软件和三维建模软件,能够精通有限元模拟技术等,而对于一名材料工程师而言,他应该具备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加工技术,掌握材料的分析测试技术,能够精通材料设计和分析的计算模拟软件。在思维结构方面,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具有基本的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更重要的是具有工程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在工程师的素质结构中,思维结构对其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一名工程师,只有具备了严密的逻辑思维,才能保证工程产品的设计可靠而不出差错。而发散性思维、收敛思维和逆向思维,更有助于工程师的创新。一名工程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在遇到工程难题时,才能想到更多的突破办法,找到更多的解决渠道。一名工程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收敛思维,才能从众多的工程信息中找到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

3 卓越工程师素质结构培养途径

3.1 完善理论课程知识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卓越工程师的优良素质结构,高校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课程体系。因此,要打破传统单一的科学教育或技术教育模式,实现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开设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力学等基础课程,而且要丰富专业技术课程体系,还应该开设一些培养学生思维的课程。即使在开设的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中,也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总之,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容易被学生掌握和接受,但思维的培养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思维方式的培养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中。对于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远比单纯地积累知识更重要,这也是能够促进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2 丰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对卓越工程师素质结构的培养,实践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从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分析,实践教学的比重略显不足,而且实践教学的模式单一。从基础实践教学的角度而言,工程训练中心仍是工程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但从目前全国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但其课程体系的设置仍以传统的金工实习为主。客观而言,金工实习中铸、锻、焊、车、铣、刨、磨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技能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它对于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即思维实践方面,作用很小。不可否认,一名工科本科毕业生应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而不是成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一名卓越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来自于他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他的熟练技能操作。因此,在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应该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最终实现学生技能实践和思维实践的相互融合。

3.3 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在卓越工程师素质结构的培养过程中,其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培养相对容易,因为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与理论的距离更近一些,对教材和课本有更多的依赖性,而且目前高校中并不缺乏理论教学的师资队伍。然而,对于卓越工程师思维结构的培养,则不是理论教学所能实现的,只有在工程实践教学中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在目前高等工科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的教师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培养卓越工程师所需要的师资队伍的要求。事实上,培养卓越工程师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深厚的工程技术背景。要想培养出一名卓越工程师,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卓越的工程师,他对工程设计、工程运行和工程管理等活动要有深刻的理解,并亲身经历过各种工程实际问题,而且能够加以有效解决。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带入工程情景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指导,引导学生走入工程思维之中,达到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目标。对于缺乏工程背景的教师而言,如果只是根据书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工程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解答学生提出的关于工程实践的疑问。因此,高等工科院校要想培养出卓越工程师,必须首先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3.4 建立工程模拟教学平台

我国目前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无论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很难真正让学生建立起工程概念,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精神。学生工程概念的建立和工程意识的培养,必须在真实的工程活动情境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工程知识的学习,再多的理论教学和单一的实践教学,也不如学生亲身经历工程产品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等工程活动收获多。然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资源配置上相对匮乏,而且高等工科院校产学研的结合不尽如人意,所以,高校很难利用自身的资源建立实际的工程环境。因此,当务之急是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在投入较少的教学成本的条件下,建立一个虚拟的工程模拟教学平台。所谓工程模拟教学平台,是以某一个工程项目或工程产品为依托,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质保、销售等工程链的运行模式,能够从这种虚拟的工程环境中感受工程、体验工程和学习工程,从而达到建立工程概念、培养工程意识、提升工程素质的教学目标。

4 结束语

笔者基于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工程思维的基本内涵,对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进行了简单探讨,同时,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途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期望有更多的工程教育工作者关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相互切磋交流,共同促进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

参考文献

[1]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2]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7):21.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云南 高等师范教育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12-01

一、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免学费政策研究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中对部属六所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减免学、宿、膳费。董美英,董龙祥认为高师生应该实行免费,作为义务服务期5~6年即可,对违约免费生实行轻微罚款,设立保人制度,以便追回款项。曾华认为不仅要使部属高等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而且还应在地方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云师大原校长、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副主任骆小所委员表示,2011年云南师范大学是唯一一所获得师范生免费的省属师范大学,这将深刻影响云南师大的招生和云南教师培养。

(二)云南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罗明东认为“整合连贯型”师范生培养模式具有整体性、重点性、选择性和宽口径四个基本特点。伊继东因地制宜,探索并实践具有云南区位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东南亚国家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可为边疆地区高校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参照。罗明东,陈瑶,牛亚凡等分析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分科”教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总结当前状况,提出了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特别是适应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三)云南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

国务院于2011年5月6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云南省了《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实施意见中,提及了加快小语种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云南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也是省内唯一一所师范大学,设置五年制“双学位”(本科)教师教育专业是必然要求,在全省高校中尚属首例。经省教育厅批准,云南师范大学于2008年增设了教育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双学位教育。依据2005年3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云南师范大学结合本校实施学分制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学分分为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

(四)云南高等师范教育顶岗实习政策研究

2010年开始,师范生2:1置换农村教师脱产研修国培计划启动,经过激烈投标,最终确定由北京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13家省内外培训院校和远程培训机构承担培训我省农村教师的任务。云南师范大学作为培训机构之一,2010年11个学院分别承担我省置换脱产研修培训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等15个学科共计881人的培训任务。另外,经过云南师范大学严格挑选,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与到这个顶岗实习计划中。顶岗实习计划是农村教师脱产研修国培计划的具体践行实例,是一个双赢政策。

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评析

(一)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热点是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的研究中最突显,可考文献资料最多的便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对此卓有贡献的当属罗明东老师。他对民族边疆地区“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有深入研究,并以此提出了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深受教育界的好评,被引用的频率极高。除此之外,“整合连贯型”师范生培养模式也是比较受追捧。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会直接影响到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的走向与发展,需关注。

(二)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对象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主

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对象范围广泛,但研究对象选定呈现集中化趋势,主要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主。伊继东以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论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罗明东、陈瑶、牛亚凡等人提出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民族边疆地区“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伊继东,曾华,罗明东,邹敏,陈瑶详细论述云南师范大学试行五年制“双学位”(本科)教师教育专业探索等。

(三)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

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学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顶岗实习五大方面,研究者对其投入的研究时间和精力都偏多,挖掘深度逐渐升级、强化。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在上述五方面研究成果多,可检索的文献亦较多,且研究视角呈现逻辑体系化的趋势。

(四)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的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

在大量文献检索基础上,发现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绝大多数论文思路均为检索文献并进行综述研究或是某一教育问题、体制的溯源研究。因此,研究方法应不断推陈出新,以理论分析为主、加强实证研究,融合多种方法优势,实现互补,以便其相关教育研究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永坤.《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解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

[2]罗明东.“整合连贯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探析[J].昆明学院学报,2011,33(1).

[3]伊继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36(4):7.

[4]罗明东,陈瑶,牛亚凡,解继丽,张琼,杨杏利.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民族边疆地区“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伊继东,曾华,罗明东,邹敏,陈瑶.云南师范大学试行五年制“双学位”(本科)教师教育专业探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7(6):61~62.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第8篇

摘要自1995年开始我国就着手改革医疗保险制度,三年后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账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个人账户被广泛地认为是对传统的医疗保险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 解决了上亿人的医疗保险问题。但是近几年医疗个人账户在医疗费用中的功能和影响一直存在争议。

关键字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医疗费用影响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简介

现代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主要分为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和商业医疗保险账户:基本医疗保险账户个人账户是由参保个人以及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按照参保人员的工作状态、年龄特征等各种因素,以一定比例划入的医疗保险基金,用于当参保人员发生疾病风险时而支付符合医疗保险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是医疗保险基金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医疗保险账户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一系列医疗保险,类似于基本医疗保险。

现代医疗个人账户保险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一)个人账户和具有很高起付线的统筹保险相结合

(二)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只能用于医疗支出

(三)个人账户中的结余可以在以后继续使用, 甚至可以作为遗产让家属继承

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理论设计思想

由于传统的保险模式是采取第三方付费的方式, 因此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许多学者认为,导致现代社会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这一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医疗保险第三方支付的机制。在此机制下, 医生及医院的竞争集中在医疗服务质量上,然而患者和医生对医疗服务的价格并不敏感, 甚至不关心价格的上涨。与此同时,对患者而言,他们医疗价格为零 (或非常低) , 难免会产生“道德风险”――过度利用卫生服务的激励;对医生而言, 他们会有即 “ 诱导需求”――过度提供服务获取经济利益的激励。因此, 在传统的第三方支付的医疗保险模式下, 患者和医生的动机都促使了医疗费用的不断升级。

针对传统的医疗保险模式的缺陷, 现代医疗保险设计了许多控制医疗费用的手段,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就是其中之一。相对于其他控制手段,医疗个人账户更强调恢复医疗服务的市场机制, 通过供方之间的市场竞争, 及供需双方的制衡来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 同时达到市场的供需均衡。

很显然,个人可以根据个人账户中的金额以及本人的经济能力, 在起付线以下的金额范围内, 不仅可以自由地选择医生和医疗服务,而且可以有动机通过评价医疗服务的价格和质量做出选择。同时,医生也开始有在价格上进行竞争的动力。因此, 医疗费用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与此同时,根据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设计, 个人账户的结余资金还可以积累, 所以在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下, 人们也可以利用个人账户的积累金额来应付未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费用增长。

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设立是希望在医疗保险市场中强调个人的作用,目的有两个: 一是控制医疗费用, 二是积累医疗保险基金。但是自个人账户设立以来, 学术界和舆论界对其控制医疗费用的效果褒贬不一。

(一)个人账户总量增加带起付段支出的减少

个人账户的支出对起付段的支出有替代性。无论个人账户或起付段支出都会使个人财产减少,两者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不过个人账户总量对起付段支出额变化的解释能力却不大,这说明起付段支出额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个人账户总量增加使得医保基金支出额以及年度总费用均有少量增加,但是统计上具有显著性

医保基金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因为个人账户增加会导致统筹支出和个人账户支出额增加,所以必然会导致医保基金支出额增大。但是社会医疗统筹基金的使用者大多数是年老者,实现了社会医保基金在代际之间的转移,体现社会医保的共济性。

(三)个人账户划入比例的减少,会减少个人账户支出

虽然个人账户只是相对减少,在总量上并不会减少,但是这可能对划入比例下降在参保者心理上的预警作用,因此参保者会暗示自己个人账户减少,从而在个人医疗费用的开支方面有所节制,这也间接地论证了个人账户可能会抑制部分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四)起付线设置能够成为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起付线的提高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影响的前提下,会使得统筹支出额、个人账户支出额、医保基金支出额、起付段支出额以及年度医疗总费用减少,与实际相符,起付线设置能够成为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起付线过高难免会削弱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共济性,同时也可能会抑制人们正常的医疗需求;如果既增加个人账户总量,同时又提高起付线,这会使得参保者在医疗服务的选择中拥有充分的自。

从总体回归看来,缴费基数与各个支出额呈现了正相关的关系,由于缴费基数反应了个人的收入,因此可推导出个人收入增加会带来医疗开支增加。

参考文献:

[1]王燕华,许红华,何海洋.对医疗险费用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综述.法制与社会.2010(36).

[2]杜修立,俞乔.住院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医院样本的实证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