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 教育培训行业 发展

在知识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部分学者针对新时期教育培训行业展开了调查研究行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仅有53%的大学生对教育培训行业有着初步的了解,同时,基于人群调查的基础上发现,8.6%的人群倾向于教育培训行业讲授法的实施,另有54%的人群热衷于实地考察的教育方法。为此,当代教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以下就是对新时期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状况的详细阐述。

一、当前教育培训行业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教培训行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品、服务水平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即基于2015年相关调查数据表示,教育培训纠纷案件已经上升至2500件左右,以3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同时质量投诉案件所占比例最大,为45%。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当前教育培训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以此达到教育目的;第二,在教育培训市场发展现状调查中得知,有30%以上的人群认为教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机构众多、集中度低”的规模发展问题。例如,规模超过100人的教育培训机构仅占据2%左右,为此,应强调对其的有效处理,提升整体教育行业服务水平。

二、新时期教育培训行业发展前景

当前教育培训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稳固我国教育行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要求新时期教育培训行业应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即从新时期教育培训行业发展前景市场预测调查中得知,我国教育行业在语言、会计、就业技能、IT等领域发展过程中,将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同时,我国政府部门亦将鼓励各地区家庭增加5000元的教育培训支出费用。此外,就2015年教育培训行业总规模调查数据表明,其在线教育比重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上升至8%左右,即约800亿元,同时市场规模增量亦将凸显出3500-4500亿元的发展趋势。另外,在教育培训市场分析报告中显示,到2016年为止,我国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将呈现出约23%左右的发展趋势,即超出1700亿元。为此,新时期教育培训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自身优势资源的利用,即落实实地考察等教育方法,继而由此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且推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已经上升至约736万人,且结业人次为92.28万人次。同时,教育部调查数据显示,非学历中等教育学生的人数及毕业数量分别为4613万人次、5084万人次。同时,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已经达到约10万所,即其未来市场发展规模呈现出较大的发展趋势,为此,中国教育行业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三、教育培训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

(一)建构公共服务平台

在相关数据调查中得知,希望政府部门公示合法机构、办学标准、教师资格查询的人群分别占据了62%、50%、45%,因而在此基础上,新时期教育培训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整体竞争实力,即应注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构,且在平台建构过程中注重对网络平台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为教育者、教育机构等提供公共政策法规制度、公共信息公示等信息交流平台,就此提升教育培训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并引导其不断完善自身教育手段。此外,基于公共服务平台建构的基础上,要求技术人员应注重完善平台信息采集、、查询等功能,并强调对教育行业发展状况、规模、社会评价等层面的真实反映,由此达到最佳的教育状态,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且就此缓解就业危机问题。

(二)完善管理体制

在教育培训发展状况调查中发现,有38%的人群鼓励信用保证金制度的建立,以此来满足教育行业发展需求。为此,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空间,当前教育机构应强调信用保证金制度的落实,即以20%-30%为标准,要求学员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缴纳一定金额的教育资金,以此来保障学员利益。同时,在信用保证金制度实施过程中,要求保险公司应作为第三方机构对教育部门的资金运作状况进行监督,以此在教育机构倒闭的情况下保障学员利益不遭到侵害。此外,在教育培训行业发展过程中,亦应注重强调检查、评估、认证等制度的建立,以此来实现对教育机构发展状况的评估,达到高效率教育目标。

(三)加强社会监督

在教育培训行业发展过程中强调社会监督环节的落实亦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提升教育机构教育质量,要求教育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应建构自我评价系统,继而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此增强群众整体信服度,达到最佳的教育状态;第二,为了推进新时期教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我国教育部门应注重倡导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完善,由此引导学习者、社会主动参与到教育机构服务质量评估过程中。例如,某教育机构在培训课程效果评估过程中即鼓励学生家长及社会成员代表参与到评估环节中,并以举报箱、投诉点等途径来展开评估行为,由此引导教育行业不断优化自身课程形式,且就此实现对自身发展规模的系统化扩大。

综上可知,我国教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影响到了自身整体发展步伐,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高水平教育环境的营造,要求新时期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应从加强社会监督、完善管理体制、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角度出发来扩大自身发展规模,并基于“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贯穿下营造良好的教育空间,迎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昌送,王立红,李明惠.广东交通运输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态势分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02):35-39.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第2篇

网络视频

2008-2009网络视频用户对比

截止到2009年底,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4亿,较2008年底增长3844万,使用率为62.6%,下降了5.1个百分点。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手绘鞋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引言

帆布鞋在中国鞋市场上占据极大的市场并日益蓬勃发展,手绘鞋行业将传统的帆布鞋行业与手绘艺术相结合,既可满足人们日常穿着所需,同时又增添艺术气息,彰显个性,突出自我。因此,手绘鞋备受青年者青睐。手绘鞋行业的产生也是受现阶段细分市场的影响而诞生,基于其行业较低的成本,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当下,起利润空间却不太乐观。本文将通过SWOT分析对手绘鞋行业现在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

一、手绘鞋概念分类及其特点

(一)手绘鞋概念

手绘鞋,我们又可将之成为彩绘鞋或是涂鸦鞋,是由设计师运用专门的手绘制作材料,基于普通的纯色帆布鞋,在其鞋面上画上个性精美的图案的鞋子。手绘鞋可以分为低帮手绘鞋,中邦手绘鞋和高帮手绘鞋。

(二)手绘鞋分类

手绘鞋,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低帮手绘鞋、中邦手绘鞋、高帮手绘鞋

(三)手绘鞋特点

1. 个性化

在这个追求自由和个性的时代,年轻人是一个偏爱张扬个性的群体,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为自己的生活涂鸦,这可以体现在“衣、食、住、行”上。而手绘鞋正好是艺术与个性的结合,这也迎合了人们的需求。因此,手绘鞋也必将成为个性化流行的一种象征。

2.艺术性

21世纪,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和享受。因此,对艺术的追求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手绘鞋将这种精神的追求转化到物质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3.DIY

消费者可以选择自己DIY,将自己喜欢和认为有创新的东西充分展示出来。

4.产品单一

现在的手绘鞋产品较为单一,基本上是手绘帆布鞋,而且绘制方法也比较简单,手绘鞋与手绘鞋之间的差异也只局限于颜色与图案上。

二、当前我国手绘鞋行业发展状况

纵观这几年手绘鞋行业,我们会发现,该行业仍处于自由市场竞争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手绘鞋行业内,较为专业的几家公司有“北京麦田手绘”、“成都特之特手绘”和“广东漫儿公司”这三家,这表明我国手绘鞋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手绘鞋日益流行,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正如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其发展也面临着激励的斗争。现在令人担忧的是,手绘鞋行业利润行业空间萎缩。手绘鞋需要设计师设计,而现在,在人工成本不断提高的今天,手绘鞋的销售价格并没有因此而提高,这就使得该行业利润空间慢慢萎缩。

三、手绘鞋行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与消费者形成良好的互动

在手绘鞋的销售过程中,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让设计者为其设计,在这种独特的经营模式下,可以实现顾客与制作者之间良好的沟通,满足其内心真实的想法。在尊重顾客意愿的前提下,行业制造者也可以给顾客提出宝贵的意见,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满意度。这样,不仅就带动了二次消费,也可能加大消费者周边人们对手绘鞋的购买。

2.商业运作低库存、低成本

手绘鞋行业经营特点之一是库存比较少,手绘鞋店是集个性与特色与一身的店。手绘鞋行业一般是根据消费者提前预定,制作者可以根据消费者预定情况对所需要购买的原纯色鞋的数量合理进货,这就大大降低了商品的库存。

3.手绘鞋具有极大的独创性

手绘鞋出现之前,市场上销售的帆布鞋样式比较普通,鞋与鞋之间在款式上差别不大,而手绘鞋则是根据设计者灵感或是消费者喜好和需求来设计,这也就大大增加了其独创性。

(二) 劣势分析

1.特定消费

手绘鞋的消费群体是特定的,主要集中在10至26岁之间,很多的大众群体是不消费的。而且这种消费也很有可能变成是一次消费。同时,在主要消费群体中,最受欢迎的群体还是大学生,作为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稳定的收入,这也会影响销售。

2.行业进入壁垒低

手绘鞋投资资金少,无论进入还是在退出该市场的时候,也不需要付出太多成本。此外,手绘鞋行业因为不需要太强的核心技术,因此不存在技术垄断的威胁,这便大大降低了进入该行业的壁垒。

(三)机会分析

1.手绘鞋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作为时尚和个性化商品的体现,在其消费者人群中,因为主要是年轻人,他们对潮流的追求十分明显,这也就恰恰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2.现在该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形成蔚然成风之势,因此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四)威胁分析

相对于手绘鞋市场而言,成品鞋市场到目前已发展的相当成熟,并且市场占有率极大。同时,其消费全体不受特定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无疑不给手绘鞋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威胁。.

四、手绘鞋行业发展策略

(一)增加新的销售路径。

在销售手绘鞋的时候,设计者可以只是把图案的轮廓勾画出来,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其涂上颜色,这不仅降低了自己的人工成本和颜料成本,同时,也使得消费者可以自娱自乐,增加其涂鸦的乐趣。

(二)联合品牌做特约绘制。

将手绘鞋与一些品牌结合在一起,给品牌做特约绘制,这样会增加品牌的独创文化,还可以增加手绘鞋行业的收入。

(三)将手绘业与旅游相结合。

将手绘鞋行业与旅游景区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方相结。,在鞋上绘制出具有景区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图案,可以在景区内销售或观赏,这又大大增加了手绘鞋的艺术价值,也为手绘鞋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结语

手绘鞋行业的发展适应了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实现了多元化消费,这种基于“客户经济”的行业也将面临着挑战。同时,手绘鞋行业运用的是纯艺术相与小商品相结合的新的经营模式,其发展方向也需要人们去探索。(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郑莉珍.有关手绘鞋设计要素路径的探析[J].西部皮革,2012,21,42-44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第4篇

为全面完成“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以下简称“十小”整规)任务,巩固三年整规成果,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市“十小”行业长效监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政府“全面规范、长效巩固、转型发展”的要求,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帮扶鼓励为主,注重长效、加强协作,加快建立“十小”行业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不断提升“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水平。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完善“县市统筹协调、部门牵头指导、乡镇具体负责、村社属地管理、业主责任落实、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构建“机制模式化、经验制度化”的长效监管体系,全面规范“十小”行业;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促进“十小”行业转型发展,实现整规工作从突击、短期、治标向常态、长效、治本转变。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行业引导机制。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个体加盟、专业配送等新兴业态,创新“十小”行业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方式,优化结构、提升业态,推动“十小”行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有影响、辐射强的“十小”集聚区。“十小”行业生产经营主体需依法登记注册。涉及前置审批的,遵循“先证后照”原则办理。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业,要严格准入,把好源头关。各部门要定期分析“十小”行业现状,根据行业特点,加快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长效管理。

(二)建立健全帮扶激励机制。各级县(市、区)要加快改造小菜场、小客运等行业的硬件设施,提升行业服务质量;鼓励开展“百镇百街”示范创先活动,研究制订表彰奖励办法;结合“百镇百街”示范创先活动,加大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市有关部门要结合“十小”行业发展状况,研究制定促进“十小”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调整有关标准规范,为“十小”行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各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指导作用,定期组织技术服务队深入基层,加强对“十小”单位的技术指导,并利用蹲点联系、咨询热线、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为“十小”经营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三)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涉及“十小”整规的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和突发事件,由各县(市、区)政府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协调解决。涉及若干部门的项目审批,要进一步理顺关系,调整或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时效。各牵头部门要定期通报整规工作情况,在日常监管、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部门之间定期通报制度。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制度,各成员单位及时按有关要求移送不属于本部门法定管辖范围的举报投诉,并做好记录。

(四)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开展行业安全风险评估,卫生、工商、质量技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及时分析行业发展状况和经营单位标准符合性情况。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的行业,应定期分析安全形势。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各牵头部门要认真记录巡查情况。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经营单位要加大监管力度,增加巡查频次,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建立健全常态管理机制。“十小”整规工作要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既要创新监管载体,围绕民生抓规范;又要纳入“平安金华”、新农村建设等载体,实施常态管理。要围绕解决“十小”行业可能出现的阶段性、突发性问题,将“十小”整规纳入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不断调整和完善“十小”行业动态数据库,“十小”经营单位信息档案要实行动态管理。

(六)建立健全培训指导机制。通过分级、分批、分类培训,实现“十小”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增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切实提高“十小”行业业主和从业人员素质。

(七)建立健全典型示范机制。积极参加省级“百镇百街”示范创先活动,形成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先进典型。对先进典型实行定期检查评审、动态管理。各牵头部门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引导各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示范创先活动,培育一批经营规范、特色鲜明、管理有序的示范站、点、店、户。

(八)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按照层级化责任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将“十小”行业监管工作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保证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十小”行业质量安全突出问题未及时解决,或发生恶性质量安全事件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责任。

(九)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机制。充分利用银行、税务等监管部门的诚信系统,推进“十小”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完善信用评价标准,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完善信用等级的动态管理和结果运用机制,实行诚信公示制度,提高经营单位的诚信经营意识。

(十)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十小”整规中的作用,实行行业自律。未建立协会的“十小”行业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行业协会。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十小”行业监管的工作格局。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巩固和延续“十小”整规成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县(市、区),市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十小”行业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务求工作实效。

(二)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各县(市、区),市有关部门对“十小”行业要加强引导,尽快研究和制订行业发展措施,加快改变行业“散、小、低”等状况,推动“十小”行业优化结构、提升层次,适应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三)创新思路,建立机制。各县(市、区),市有关部门要系统总结、提炼整规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制订相关制度;研究分析“十小”行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探索长效监管机制。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保险市场;区域差异;保险监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1-0104-04 中图分类号:F840.3文献标识码:A

十六大以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日益改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河南保险业在整体实力、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行业规模快速扩展,社会影响力逐渐加深,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但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河南省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保险业覆盖面窄,整体保障水平低的现象仍旧存在。这与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在这种现实条件下,要实现保险行业发展,必须重视并承认这种差异,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制定发展策略,在又好又快发展河南保险业这个总纲下,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这要求我们在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经营管理方式和保险监管上都要与客观条件相适应,探索出一条具有河南特点、切合河南实际的发展之路。

一、河南省各地市保险发展状况

2007年,河南保险整体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态势,全年共实现保费收入323.56亿元,居全国第9位,同比增长28.24%。保险深度2.16%,保险密度327.86元。财产险市场继续保持加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6.93亿元,同比增长35.74%,居全国第10位。人身险市场进入平稳增长的健康通道,保费收入256.63亿元,同比增长26.42%,规模居全国第6位。中介业务的发展势头良好,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专业中介的优势不断凸现,保险中介市场稳步成长。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601.15亿元,较年初增长13.62%,全省保险责任准备金累计余额为604.3亿元,较上年同期新增109.66亿元,增长22.17%。全年新增省级保险分公司10家 、中心支公司39家,目前省级分公司已达33家,中心支公司266家,支公司388家,营销服务部3561家,全省保险分支机构共达到4250家,保险中介法人和分支机构268家,保险兼业机构6741家,市场供给进一步增加,行业活力明显增强。

作为我国建制市较多的省份之一,河南省18个地市发展特点各有不同,在全省整体行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好局面下,一些地市依托自身地域、政治、经济优势,业务高速增长,市场不断成熟,成为保险业发展的区域性中心,逐步形成了市场竞争充分、社会影响广泛、监管体系健全的良性发展局面,与此同时,一些地市保险市场却面临着市场主体不成熟、风险管控薄弱,政策环境不佳、自律机制不畅,监督管理缺位、政策执行力衰减等问题,制约着当地保险市场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市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将我省保险市场大致分为四种类型。A类:保险行业发展一直相对较好,在全省排名居前。包括郑州、洛阳、安阳、焦作。B类:城市行业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包括南阳、平顶山、许昌、濮阳、漯河等地市。C类:近两年行业发展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场占比有所增加。包括信阳、驻马店、周口、三门峡。D类:行业发展相对较慢,增速落后,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包括新乡、商丘、鹤壁、开封。

总体而言,河南省保险市场的发展存在以下特点:

(一)各地保费收入差别较大。以保费收入最高的郑州与较低的鹤壁为例,郑州市地理范围为鹤壁市的3.4倍,人口数量为其5倍左右,但郑州市保费收入达646117.24万元,鹤壁市保费收入仅有45672.66万元,两者相差14倍以上。整体而言,全省各地市保费收入差距进一步增大,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高者愈高、低者愈低。

(二)各地市场供给情况不同。保险机构的保有量差异很大。郑州作为全省的经济中心涵盖了所有在河南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进入河南省的保险公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郑州作为其省公司所在地。目前,郑州共有省级保险分公司33家及市级分、支公司6家。而鹤壁市仅有市级分、支公司8家及2家保险营销服务部,在市场供给上差别较大。

(三)各地发展势头进一步分化。2007年,我省保费收入整体增速达28.24%,但具体到各不同地市,增速最快的是周口市,高达40.42%,而鹤壁市的保费收入仅增长了2.46%。保费收入全省排名居前的洛阳、郑州、焦作三地市保持了25.40%以上的增速,与其他地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排名上居中的第二梯队出现明显分化,一些地市发展速度较快,逐步缩小了与第一梯队的差距,而一些地市增速相对较低或基本没有增长,梯队内部拉开了差距。可喜的是原来位居全省后几位的地市,除鹤壁市、济源市外,2007年在保费收入上都呈现出较快增长。

二、差异原因分析

(一)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是造成行业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从保险经济学理论和保险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保险需求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根本源泉,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前提。国民经济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充足的保源、良好的政策支持、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宏观经济发展状态良好,为保险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保险业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着损失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保险市场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整体而言,河南各地区由于资源优势的差异及经济发展侧重点的不同,造成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各地区经济规模差别较大,中原城市群以4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近60%的GDP,豫北地区、豫西及豫西南地区居中游水平,黄淮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二是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别较大,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产业结构明显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河南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与保险业发展状况来看,两者相关度极高。中原城市群在全省GDP的占比为56.68%,豫北地区为10.56%,豫西豫西南为12.91%,黄淮地区为19.85%。

而中原城市群在全省保险市场的占比达到57.09%,豫北地区市场占比达11.78%,豫西占比为10%,黄淮地区为19.46%

各地市保费收入占比与其 GDP占比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保险行业发展也相对较好,而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行业发展也相对迟缓。

(二)政策环境差异促成各地发展机遇差别较大。自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各地市普遍加大了对保险业的关注程度,但由于各地市特点、发展战略不同,各地市政府对保险业发展的关注支持力度不尽相同。

以行业发展排名靠前的几个城市为例,按照城市发展战略,郑州正在朝着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方向发展,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定位于三大功能中心:一是中西部地区的投融资中心;二是重要的区域保险中心;三是商品期货交易与定价中心。针对此定位,省政府制定政策:要加快组建河南省保险法人机构。鼓励、支持省内外大型企业以发起方式设立财、寿保险公司,组建汽车、健康、养老等专业保险公司。同时,吸引中外各类保险法人机构在郑州设立区域管理总部、区域中心、分支机构。洛阳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险行业发展,多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制定了加快洛阳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保险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了保险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促进保险业发展办公室,加快洛阳市保险发展,市法制局加大对保险纠纷的协调力度,政法部门加大对骗保、骗赔行为的打击力度,为保险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安阳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政府金融办,并确定专职人员负责保险,多次组织召开全市保险机构座谈会,共商行业发展大计。在市政府金融办的牵头下,安阳市产险机构达成自律公约并于2008年年初执行,使安阳产险市场秩序在明显好转。纵观这三个地市2007年保险业的发展,郑州保费增速达30.43%,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达19.97%,洛阳增速达25.40%,而安阳增速达27.91%,行业发展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通过对这些地市的分析,可以看出,凡是地方政府对行业高度关注,充分认识行业功能作用,大力支持行业发展的,行业发展领先。

(三)消费者消费能力、消费意识差别影响行业发展。一是可支配收入差别较大。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一般大于1,由于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各地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差别。2006年全省人均收入最高的郑州市,城镇居民达到11822元,农村居民达到5559元,而最低的周口,城镇居民仅有7218元,农村居民仅有2614元,两者相差近一倍。收入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消费者消费能力有较大差别,对保险产品的需求量及需求结构差异较大。二是传统消费习惯制约一些地区的行业发展。在河南省一些落后地区,居民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思想比较普遍,对抗风险往往仅限于自救或小范围互助,运用保险减少风险损失的意识不强,造成在这些地区保险产品销售困难。三是部分消费者对行业存在误解。河南处于中原之地,传统文化积淀丰厚,但这在某些方面来说却对保险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由于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一些地市居民思想保守,对保险业接受程度低,如开封市GDP居全省第13位,人均GDP居全省第14位,由于历史传统等因素,群众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中国人寿开封分公司2002年曾面向全市招聘营销组训人员,报名的只有30余人,经过培训、筛选、考试后,只剩寥寥数人。而同期市公交公司招聘售票员,报名人员却多达2000余人。据此反映出,该地群众挑战意识不强,对新生事物接受力较差,对保险业认识不足。另外,在一些地方,部分消费者对保险不理解、不信任,对保险的功能作用没有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对保险与储蓄、保险与风险性投资活动的区别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将保险视为骗钱,把保险营销与传销画等号,这对行业形象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也造成这些地区保险业认知度、认可度低,行业发展缓慢。

(四)公司发展战略影响各地市均衡发展。各省级保险分公司在设置分支机构时,往往优先考虑一些大中城市,这些城市依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集聚经济的作用,在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信息资源占有、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时尚等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能够帮助保险分支机构迅速取得业务上的进展。这种投入之后快速回报的模式使更多的保险公司不断加大对大中城市的投资倾斜。这种重中心城市,轻其他地市的做法对小城市的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不同地区存在着的种种差异,对于保险业发展来说,是一种发展的契机。区域差异有利于阶梯式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持续性,按照区域经济学者弗农的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行业、产品、技术的发展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河南省保险业存在的区域差异客观上提供了不同地区轮流领涨的可能性,使行业发展不断涌现新的增长点。根据威廉姆森于1965年提出的“倒U型”学说:经济组织与区域平衡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倾向不平衡增长。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间成长差异将渐趋缩小,倾向均衡增长。随着河南省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如何逐渐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实现保险行业的协调发展,需要保险机构、监管部门、政府共同努力。

(一)立足大局,合理制定发展战略。对保险机构而言,要树立大局意识、长远眼光,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制定发展策略。一是在人才培养、业绩考核、目标制定上体现差异性。市场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保险业的发展要依赖于人才。保险公司内部要加强对职工尤其是落后地区职工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公司人力资本的整体素质。要有意识地将一些A类城市的业务骨干调配到落后地区,输入新的经营理念、引入新的经营策略,带动当地行业的发展。二是转变经营观念。要充分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增强各地区发展的协调性,在资金、人力投入等方面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倾斜。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对其他地市的辐射、示范作用,在加速中心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其他地市走共同发展之路。各保险机构之间要树立竞争、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公司利益和行业利益之间、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保险业综合竞争力与服务和谐社会的能力,共同开发、维护好市场。三是多元化的产品策略。要加强对各地不同保险需求的研究,结合当地发展战略、产业特色、收入水平,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开发个性化的产品组合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如近两年,河南省周口、商丘、焦作等地市的产险机构市场发展比较快,而信阳、郑州等地的寿险机构市场发展较快,各保险机构可充分利用这种区域差异,对各地市发展特点加强研究,对各地市涌现的新需求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适时提供新产品满足新的需求。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第6篇

目前,中国西部经济发展迅速,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外资的进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些国际一些较为有影响力的主办单位,如励展、法兰克福等纷纷进军中西部地区。国内一些有影响力的展会也开始瞄准西部市场。

元月,城贸联覃业竣会长和宣传活动部主任赵伟主任等受西安会展办的邀请,前往西安对当地的会展发展状况进行考察。期间,与西安会展办领导进行关于当地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交流。

据西安会展办领导介绍,今年西安市将加快会展法规制定进度,尽快出台《西安市会展管理条例》和《西安市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法规范、促进会展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整合会展资源,建立会展信息数据库,高速度、大容量传递全国乃至全球的最新展会动态和信息,引导和帮助企业开辟、占领市场: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会展中心城市以及著名展览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与国内、国际会展业的对接,争取使更多的国内外大型会展活动在西安举办。

化妆洗涤美容美发商品交易会百年盛典相聚义乌

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与义乌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08第100届中国化妆洗涤美容美发商品交易会将在2008年4月14~6日在义乌梅湖会展中心迎来它的百年盛典。本届展会设标准展位近800个,展示面积达20000平方米。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及港奥台地区的美容化妆品企业及众多知名品牌将相聚义乌。

本届展会主办方迎合了国内外化妆美容市场的发展趋势,在继续整合和完善“日化线”和“专业线”两大市场上,新融入了新型香料香精及其各种新原料(包括添加剂),新技术、新设备、新包装等新的参展元素,力求打破行业的局限,使展会的内涵得以延伸,有效促进行业的横向交流。并且以个性鲜明的专业展区为行业内搭建一个形象展示、新品推介、贸易洽谈、信息传播的平台。进一步将化洗会的历史积累和行业影响与义乌的辐射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强强联手,起到提升化洗会品牌效应、振兴行业的目的,全面提升展会交易功能。

第90届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再度登陆浦东取得成功

2月23~25日,第90届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中针会”)再次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这是继2006年后,中国针纺织行业的顶级盛会“中针会”再度登临上海浦东。3∞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参展,5万人次以上的海内外专业买家,丰富多彩的展会活动,在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摆出一场中国针纺织品的行业盛宴。

台湾纺拓会继组团参观、参展前两届“中针会”之后,再度专程组织岛内领先针织企业集体参展本届交易,在近400平方米的展位上集中亮相,是本届“中针会”上的一大亮点。除了海峡两岸行业知名企业外,大量新品牌参展是“中针会”的另一大特色。除了海峡两岸行业知名企业外,大量新品牌参展是“中针会”的另一大特色。“时尚与潮流齐飞,名品共新军一色”,本届展会带给了经销商和采购商更多的惊喜。

在产品方面,“科技、环保、时尚”是“中针会”一贯的主题。各参展企业推出的竹纤维、麻纤维、木纤维、莫代尔、COOLMAX等新型纤维材料,不仅在舒适、透气、吸湿等方面不逊传统的棉纤维,而且具有抗菌、抗污、防紫外线、防臭等特殊功能;在新技术、新工艺方面,“聚热毛茸”、“银离子”工艺,分型涤纶加粘胶纤维、纳米级释放负离子印花浆技术等,也纷纷在“中针会”上亮相,掀起中国针棉织品行业又一轮革新风暴。

本届展会还特设国际设计师展位,请来知名国际家纺流行趋势权威专家现场开讲,为“中针会”吹来国际时尚流行风。

此外,本届展会上隆重推出了第三届“中国时尚内衣秀”,为所有内衣类参展商提供了展示自己形象与实力的大舞台。

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

注重发展与创新 进一步提升代表参与度

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将于2008年3月26―27日在北京・亮马河饭店举办。

本届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发展与创新”。届时,商务部领导、中外百货企业代表将莅位演讲。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低碳物流;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为适应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必要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文章在回顾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状况后,介绍了现代物流发展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从适应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适应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及高水平互补式现代物流管理教学团队建设等三个方面对高校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进行了构思与建议。本研究为高校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了一定信息支持。

关键词:人才培养;低碳物流;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o fixing the gap between modem logistics and trddi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cultivation, an analysis on the refor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cultivation system is necessary. First of all, we introduced the history of college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cultivation in China. Then the new requirement of low-carbon logistics personnel cultivation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discussions mentioned above, design of low-carbon logistics personnel cultivation mode was showed in curriculum provision, education model and teacher team. This research was able to provide information support to low-carbon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cultivation system reform.

Key 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low-carbon logistics; training system

作为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保障的基础性行业,物流行业对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物流行业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应当迅速吸收高新技术,降低运作成本;另一方面,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整个行业的正面形象。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在业界和学界受到的关注日渐增加,以及低碳物流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低碳物流已成为物流行业普遍关注的焦点。虽然低碳物流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何更好地完成低碳物流转化也对整个物流行业提出了新的技术和人才要求。因此,低碳化发展对物流产业带来了深刻变革。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并不包含低碳物流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这也对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状况

我国的物流高等教育始于2001年,该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高层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有318所高校开设物流本科专业,48所高校在一级学科下设置了硕士点和博士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当植根于物流行业这片沃土,培养满足物流行业运营需求,并适应物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2 低碳物流发展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大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物流行业正在经历低碳转型,需要大量掌握低碳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水平低碳物流管理人才。但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趋同,专业定位空泛而不清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足,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仅关注物流基本知识灌输,没有根据物流行业低碳发展的趋势对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增加低碳物流管理相关内容。因此,在物流行业低碳化发展迅速的今天,陈旧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物流管理岗位低碳化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必要开展低碳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同时,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根据外部企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特色和传统进行准确定位,顺应全球物流行业的低碳发展方向,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独具竞争力的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并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因此,一方面,只有培养具有低碳发展意识,和低碳物流管理基本技能与素质的高层次低碳物流管理人才,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物流行业的运营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缺乏专门的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低碳物流人才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若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低碳物流相关内容,将能够满足物流企业对于低碳物流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物流行业培养更多适应低碳物流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并进一步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

3 低碳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构思

3.1 适应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为了适应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必要对原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主要可采取以下手段:

(1)通过“打通原有课程、减少重复课程、增加缺少课程、课程内容分类,提高选课弹性”等调整方式,在原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低碳物流管理相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补充。

(2)构建以“低碳物流”为特色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以满足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需求。

3.2 适应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有必要对原有的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增加低碳物流管理相关实践内容,以保障高校培养的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1)改革原有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课程设置中增加低碳物流管理相关内容,创建适应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2)在毕业设计中强化物流管理的低碳化运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3)在“第二课堂”、“导师制”等活动中,积极挖掘开发低碳物流管理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扎实培养高层次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4)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5)融课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为一体构建多模块立体式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3.3 高水平互补式低碳物流管理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培养原有教师和引进高水平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对低碳物流管理教学团队的人员设置进行补充与提升,建设高水平互补式低碳物流管理教学团队。

(1)按照“以人为本”的思路,采取多种手段积极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原有教师在自身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方面增加低碳经济管理和低碳物流相关内容,培养掌握低碳物流行业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

(2)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引进工作中,对低碳物流管理研究方向的青年博士和高层次科研人员进行倾斜,吸纳更多的高水平低碳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对教学团队的教师科研与知识结构进行补充。

4 结 论

总之,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新型、应用型和综合型的人才培养。因此要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体系改革,以及教学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对现有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才能满足低碳物流背景下物流企业的用人需要,促进我国物流企业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协同发展。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当依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综合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等手段,不断对专业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为有志于从事低碳物流管理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研究平台,以培养更多适应气候变化背景下物流行业发展的专业低碳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煜. 体现港航物流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2013(4):123-125.

[2] 张金英,石美遐. “四位一体”的低碳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物流技术,2010(8):152-156.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汽车 行业 职业学校

一、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维修业迅速发展,随着大量进口汽车的涌入,使一大批中外合资、独资汽修企业出现。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以及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进入国内,使国内汽修业受到启发。在国家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一大批先进汽车售后经营管理模式应运面生,涌现了…大批4S店。这些企业集销售、零配件供应、维修保养、信息反馈于一体,形成专业化一条龙服务。

目前,全国已有汽车维修业户35万多户,其中一类企业近1万家,二类企业近5万家,从业人员达240多万人。据技术统计,每增加1,000辆汽车就应增加一、二类汽修厂(店)4.2个,每个厂平均需要30名维修技师;据预测,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30万从业人员,而且急需具有现代服务意识和现代维修技能的行家能手。

总而言之,随着汽车大量进入家庭,汽车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汽修业也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汽修业将作为朝阳产业与时代同步。

二、汽车维修行业人力资源发展状况

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迅猛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维修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据调研显示,我国现阶段汽车维修人才缺口已达50万,汽车维修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已经成为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同时,我国汽车维修业的人员队伍、管理模式、技术状况过去的汽修业,给人们的印象是“苦”、“脏”,工作条件艰苦,从事汽修行业多年的企业领导和经营管理人员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人才越来越缺乏。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经营管理人员,要找一个企业适用的人才都很难。还有就是员工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动不动就要涨工资,跳槽已成为家常便饭,越来越不把老板放在眼里了,不培训技术上不去,培训又怕跳槽沟通也越来越困难,彼此的信任度也不断降低。一句话,人才问题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成为困扰老板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企业的发展将受到很多限制。汽车行业迫切需要大批具有维修技能和现代服务意识的汽修人才。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成为广大企业和职业教育者应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发展趋势,把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学校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

三、汽修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实例分析

随着汽修行业竞争的愈演愈烈,人才引进和储备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近年来,苏州汽修行业内不乏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校企合作的成功在校企双方受益的同时,也为苏州汽修行业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成为了行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积极平台。

2007年,苏州长城汽车修理有限公司与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长城汽修实训基地,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推行全新的人才引进储备战略,帮助职校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不仅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提升,而且使企业的资源和技术手段得到巨大提升,达到校企发展的双。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长城汽修实训基地,学生上课时它是学生的实训课堂,学生不上课时是企业的汽修车间,同时也是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解决生产、教学遇到问题和新产品研发的基地,达到了双赢的结果。与长城汽修合作的教学工厂形成了前店后厂式的建设模式,学校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生产、研发、服务多种功能与一体,使实训基地更加贴近市场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需要。

长城汽车修理实训基地建立三年以来,企业实力逐步增强,社会信誉不断提高。一方面,使长城汽修服务有限公司依法自主开展各类汽车维修服务业务;另一方面,为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一系列实作训练课程和交流学习平台,使学生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掌握专业技能方面有了方便的、真实的训练场所。校企联合,既丰富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内涵,给合作双方的发展注入强劲后力,进一步提升了各自的社会形象和校企品牌,在校企合作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四、校企合作是汽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汽修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能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汽修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于学校、于企业是一种双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三年有目的的培养,汽修企业为自己培养了一批熟练的劳动力,不必再花人、财、物进行上岗培训。

(二)通过汽修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可以为汽修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通过汽修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培训机制可以提高汽修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

(三)学校专门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比起一般打工者,素质要高得多。他们熟知汽修企业文化,懂得生产技术,具有良好的文化、思想素养,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