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实践研究

创新实践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实践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1篇

一、幼儿园创新“保育”实践研究的背景

(一)基于对指导纲要的解读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工作遵循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幼儿园教师工作实施保教并重,承担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建立保教常规,抓好幼儿的保育工作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基于对保育现状的分析

提起保育一词,大众普遍认为就是洗洗杯子毛巾、分分碗筷、刷刷厕所之类的保育员所承担的生活护理,教师几乎不参与保育活动,其实不然,幼儿园教师与保育员长期以来都在共同承担孩子的保育工作。只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大部分幼儿园重教轻保,整个保育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居多,在实践工作中,幼儿保育活动的目标较为笼统;主配班教师和保育员队伍各自为政,保育目标、要求、措施均不统一;保育活动的各环节流程不清晰明确。新课程的实施使幼儿园为幼儿发展不断提供丰富的活动,幼儿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处在一个保教融合的有序环境中,而我们的教师和保育员由于观念的滞后,缺乏关注幼儿发展的责任和与时俱进、主动思考的动力,固守原来的保育方式,使保育效果不明显。

(三)基于对保育内涵的思考

1.幼儿的保育常规培养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保育教育看似无形,因为它不象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引领、艺术处理,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

2.幼儿保育常规的培养融合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它能帮助幼儿逐步弱化自我中心、过分自由、干扰同伴,等不良心理特点和行为,从而使孩子适应、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并积极地参与其中,渐渐得由他律走向自律,由互助走向自理。

3.幼儿的保育常规培养将道德教育同幼儿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不仅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激发良好的情绪,促进他们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并学习协调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4.幼儿的保育常规培养,对孩子倾听能力,理解能力,自信心的培养,能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听清要求,理解行动,成功给自己带来自信。

二、幼儿园创新“保育”实践研究的意义

选择这一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保育方式,就是随着健康概念的日趋完善以及人们对幼儿生理、心理和安全教育的深入研究与探讨而引发的。

(一)更新原有单一割裂的保育方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原有单一割裂的保育方式已渐渐不适应幼儿健康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我们幼教人员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重视保育工作,保教并重,使孩子适应、融入集体生活,并积极地参与其中,渐渐得由他律走向自律,由互助走向自理。

(二)创造幼儿健康发展所需的新的保育内容。通过幼儿园保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得出有关幼儿园保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从而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逐渐确立创新保育方式的小、中、大保育目标体系,创新保育方式的主、配班、保育员“三位一体”的培训策略,创新保育方式的幼儿保育流程设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的新视点。

(三)改变保育观,树立“三位一体”的全新保育理念。理想的幼儿保育也应是主配班教师与保育员“三位一体”的方式,思则变,变则通,只有主配班教师与保育员真正改变观念,共同参与幼儿保育、教学活动,才能使“保教结合”不流于形式,实实在在地提高幼儿在园生活学习的品质。

三、幼儿园创新“保育”实践研究的内容

(一)幼儿园保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首先对幼儿园保育现状做一系列的调查分析,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对调查所得的大量资料进行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有关幼儿园保育情况的现状分析报告,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创新保育方式的大、中、小保育目标体系的研究。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分析孩子的现状,把抽象的目标变成可操作的目标,分段落实。

(三)创新保育方式的主、配班、保育员“三位一体”的培训策略研究。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创新保育培训方式,形成主、配班、保育员三位一体,实现目标统一、要求统一,措施统一。

(四)创新保育方式的幼儿保育流程设计研究。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尝试把每一个保育的环节系统地联系起来,让孩子在每一保育环节有事可做,减少保育过程中的等待时间,避免因无序,而造成孩子的混乱。

《幼儿园规程》中指出,幼儿园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注意保教结合的原则,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保育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培养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地位同等重要,保育工作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及日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长远影响。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强化保育与教育的渗透统一,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发展着的今天,保育工作也需要有一个新的飞跃。不只要求在物质条件上、人文环境上的科学化,更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讲求个性的发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聂莲.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实验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当代学前教育[J]

[2]车美玲等.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幼儿教育[J]

[3]黄桐英.如何抓住细节深化幼儿园管理.考试周刊[J]

[4]陈海娜.幼儿园过渡环节的管理.学前课程研究[J]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实验室;关键技术;实验内容

中图分类号:TP3;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60-02

0 引 言

物联网已经在农业、交通、矿山、医院等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架起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育方面,国家已经批准100多所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这是一个新兴专业,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等多门学科及RFID、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前沿技术于一体,在多学科交叉、多种技术并存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必要建立物联网实验室同时研究多种学科和技术。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招生,物联网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教材如何制订,专业课程要想达到预期效果,人才培养要想达到创新能力强、知识结构完整的标准,使得与学校开设课程配套的物联网实验室建设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各高校应抓住这一革命性发展机遇,采取多种方式推进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更是迫在眉睫,应该作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中之重。

1 关键技术

建设好物联网实验室需要依据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及应用层的多种关键技术,如计算机网络、传感器、嵌入式、电子、通信等。

1.1 ZigBee

ZigBee技术在物联网中实现无线通信功能,符合IEEE802.15.4无线标准。低功耗和使用免申请的2.4 GHz频段是ZigBee技术的突出优势。

1.2 RFID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多用于具有定位功能的系统中,识别卡有无源和有源之分,识别目标对象的过程中自动化程度高,无须人工干预,操作快捷方便,易于与物联网中其他技术的融合,如WSN。在RFID标准中使用最多的是ISO/IEC14443和ISO/IEC15693。笔者用到的RFID技术实现人员定位功能,涉及有源RFID芯片、读写器及后台数据库。

1.3 网络技术

物联网中的网络技术很大程度上是指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中实现数据采集的感知层传感器网络技术。物联网发展早期,曾被称为传感网,可见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物联网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正朝着微型、智能的嵌入式Web传感器方向演变。在笔者现有的工作中,主要研究传感器网络组织结构及其底层协议,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实际应用中的规模化。

1.4 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是无线通信技术,工作频段为2.4 GHz,可依据各种协议栈实现,如ZigBee 2007/Pro协议栈。

2 主要实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院士在参观物联网企业时强调要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自上手来真正掌握物联网技术。实现这一要求离不开物联网的相关实验。表1所列是有关高校的物联网相关实验内容。

3 实验室建设的内容

根据学校特点,应建设以科研为重点,全面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物联网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内容应满足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既有基础理论认知实验,熟悉组网等各项性能指标,也有信息采集、电路设计能力和设计语言编程能力锻炼平台,更少不了设计创新平台。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综合实力,掌握根据实际应用搭建平台、数据采集及通信的思路、方法和步骤,使专业人才有理论,会操作,能创新,具备广阔灵活的就业前景,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图1所示是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

图1 实验室建设内容

4 结 语

在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争取主管部门支持,积极借鉴兄弟院校及企业中与实验室建设方面相关的创新点,采用多种方法扩大物联网概念普及范围,以期得到全校师生的理解和重视。物联网实验室的建设,有助于高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使教师、学生、高校及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各环节对象共同受益,实现一举多得。

参 考 文 献

[1] 于继明,张燕,蔡琳.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思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3):170-171.

[2] 王红梅.浅谈高等院校物联网教育和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22-123.

[3] 陈华,王姗姗.高职物联网实验室建设初探[J].计算机网络,2012(23):65-68.

[4] 刘丽,谷照燕.高职院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2013(1):64-65.

[5] 林莉,陈丽丽.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规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4):23-24, 58.

[6] 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5-7.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创新竞赛;应用创新人才;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109-02

1 前言

我国的高校在不断地对学生参加创新竞赛进行研究和探索,对学生的培养和教学的改革也产生不少研究成果,扩展了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国内各高校[1-2]已经普遍认识到创新竞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性,都在分析开展创新竞赛的作用与意义,讨论在开展创新竞赛过程中相关的管理措施、激励机制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国外主要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3],但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外大学都强调学术自由,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通过寄宿制和导师制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的高校应借鉴国外的经验,优化校园校舍环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在加强师德建设、校风建设的同时,要在实验、实习和实训条件和学习生活娱乐的硬件设施方面增加投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良性的、能促使学生更好成长成才和成熟的环境。

重庆市教委积极组织重庆高校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方面迈出扎实的步伐。以创新竞赛为切入点,从利用创新竞赛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创新竞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

2 创新竞赛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从科技创新协会动员学生报名参赛,到校内预赛、地区竞赛、国家级竞赛,这是一个坚持和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竞赛的整个过程中,系统地把学生学习的多学科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创新兴趣,养成严谨求实、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吃苦耐劳的科学态度。总之,竞赛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竞赛知识有效结合,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科技创新协会鼓励学生参赛 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动员学生参赛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在准备阶段,科技创新协会动员学生参赛,通过橱窗、展板等形式,展示历年竞赛的作品,介绍作品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案,播放历年竞赛视频、图片等来激发学生参赛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报名参加创新竞赛。

面向竞赛学生提供培训 报名参赛的学生由科技创新协会统一安排指导教师团队对其进行培训,学生根据竞赛的要求自己设计作品,从设计原理、设计方案等方面进行校内预赛,评选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根据竞赛经费的实际情况,优先选出前几名参加地区竞赛。

加强竞赛技能指导 学校通过开设培训课,分模块对学生进行长期竞赛培训,主要对参赛作品的功能、设计、结构、工艺制作、性能价格比、先进性、创新性进行多方面训练指导。根据竞赛的要求,地区决赛时要提交说明书(论文)、设计图纸、视频等资料,说明书(论文)撰写质量直接关系创新竞赛的成绩,加强论文撰写的规范性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在竞赛过程中,每个小组由指导教师指定一位组长,由组长将各个阶段的竞赛任务给组员分工,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工作,团结协作,使竞赛顺利进行。

积极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搭建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然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重要。

3 加强竞赛师资队伍建设,为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证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必须有大量的既能承担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专业技术过硬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保障。学校制定教师外出去企业培训的政策,由学校或者教师自己联系外出培训单位,去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对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 要更好地实行创新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学校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而青年教师则是学校的未来。为青年教师选择副教授职称以上的大学教师或者工程师作为他们的导师,发扬“传、帮、带”的教学和科研带头作用,对青年教师科研、教改等方面给予指导,让青年教师更好明确发展方向和提高自己的科研、教改方面业务水平。鼓励竞赛指导教师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提升竞赛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 教师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术会议、培训能指明工作方向。为支持学校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紧跟国际学术前沿,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学校鼓励和会议相关的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培训,得到名家的教诲,是自己业务发展的动力。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是由于他们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的追求,一辈子的矢志不移,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如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和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笔者在工作中注入新的活力,在竞赛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的启示有关。同时,学术会议和培训对笔者教改项目的成功立项和教学课堂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启发。

4 建立宣传和交流平台,为良好的学风建设提供条件

为了进一步加强创新竞赛的宣传,学校设置创新竞赛QQ群,开设宣传模块,包括竞赛种类与类别、竞赛时间、历届竞赛的基本介绍,学生竞赛成果展示,竞赛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学历、研究方向、教学研究成果等基本团队情况介绍,让学生能全面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

创新竞赛使那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实践环节感兴趣,尤其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通过赛前的培训及大赛的洗礼,各个方面更加成熟。这些学生的成才也对低年级的学生产生良好的辐射作用。

5 开展创新竞赛,促进教学方式改革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竞赛的过程中发现,竞赛知识涵盖了多门课程的知识,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广,并且要求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运用。在教学方面可以做以下教学改革。

优化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开设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这门课程重点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需求,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题目要求实时性,能够给实际生活带来便利的设计。学生自拟题目,在这门课程中设计方案。

在原来传统的课程设计基础上增加创新专题 创新专题提高了设计的趣味性,扩大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选择面,增强了学生做课程设计的积极性。课程设计操作流程可以借鉴竞赛赛制,让几个学生一个组,指定组长,调动组员积极完成课程设计内容。在课程设计考核环节也可以借用竞赛答辩模式,调动组员的积极参与性。通过实践证明,优化培养方案、增加创新专题,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很好地促进了教学方式改革。

6 开展赛后总结

学生在比赛过程中,通过和兄弟院校交流,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比赛结束后,指导教师要求每位参赛学生写一个总结交给老师,总结围绕整个竞赛的亮点、不足和后续竞赛需要改进的方面。指导教师将每位学生的总结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以便后续学生的参赛做参考。实践证明,这个总结养成了学生的赛前准备、赛后总结的良好习惯,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7 结语

积极开展创新竞赛,加强了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良好的竞赛成绩彰显了学校的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有益于学校办学成果和特色的宣传,有益于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高。努力培养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搭建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创新竞赛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良好的学风建设提供了可能,同时让指导教师受益匪浅。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教师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一项,重庆赛区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2014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荣获重庆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2015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竞赛,获重庆赛区一等奖两项。

参考文献

[1]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5-66.

[2]夏百战,吕D.学科竞赛对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167-169.

[3]裴文英.国外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2):79-81.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4篇

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发展,不仅有效地扩大了教育、教学活动的范围,而且将人才培养深入到社会实践之中,大大提高人才素质。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模式分支,其管理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从组织管理、教师选聘、检查与评估、师资队伍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管理模式

1.引言

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创新来源于实践,因此把加强实践训练作为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为研究生自主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机制保障,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机会,训练了他们的新技能,激发了创新热情。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一直都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应该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以具有硕士、博士为主体,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或科研院所,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企业与科研院所中具有研究前景的工程项目或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培养高层次研发型、应用型研究生人才为最终目标。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可以大力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对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培养更好更多的高级研发与创新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管理永远是最重要的,作为一类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如何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本文从管理模式方面探讨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基地发展方向和运行机制。

2.管理模式

2.1组织与管理

2.1.1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要成立有企业技术人员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系人员参加的教学管理机构,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共建共管的管理模式。

2.1.2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要签有合作协议,其管理按创新实践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推行。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的调整与撤销,应经合作双方同意。

2.1.3加强对校企创新实践基地的指导,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制度,协助实创新实践基地解决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创新实践基地地做好建设、发展、培训的各项工作。

2.1.4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学生管理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对创新实践基地教师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水平进行审查,保证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和基地建设不断加强。

2.2创新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选聘

2.2.1选聘原则:本着有利于融洽学校与创新实践基地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利用社会人力资源,有利于调动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保证创新实践基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落实,提高创新实践教学质量的原则。

2.2.2选聘条件:选聘热心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创新实践教学指导经历,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为指导教师,签订聘任协议纳入教学管理与考核,建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库。

2.3检查与评估

2.3.1为促进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规范管理,应从实践教学环境、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基地的效益、对外培训等方面制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估、考核的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校企合作办公室应不定期地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监督检查。

2.3.2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实习学生的评选,并给予表彰。

2.3.3由分院负责人邀请校企合作单位负责人到校面向测控、电气、电信等专业研究生召开宣讲会。宣讲内容包括企业介绍、接收人数、创新实践工作介绍、面试安排与录用流程介绍、接收简历等。

2.3.4由企业负责面试与录用并正式公布录用学生名单,并向其他公司及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学生,而对创新实践不合格的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允许进行重修,提高应用及创新能力。

2.4师资队伍管理为了保证企业技术人员能更好地参与教学、培训,老师需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学历需本科及以上,在企业具有一线工作经验至少两年以上。对申请的课程进行严格删选和管理,对课程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并要求指导前进行试训和试讲。学校老师以实验老师为主,理论老师为辅,实验老师做好理论老师与企业老师的桥梁,实现理论的实用化与产业化。为了保证知识及时更新和经验的代代传递,选择老师要注意老中青的结合,注意学历、职称、年龄的比例,尽量选择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其比例建议为具有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达60%,高级职称的比例是40%以上,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100%。创新基地师资队伍数量、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在实践基地建设期间,将充分利用学校理论与实践老师和企业老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工程研发优势,组建一支科研能力强、工程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团队。

3.结语

在研究生培训基地创建过程中,学校和地方充分发挥特长,学校制定对在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负责制订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总体计划;企业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和实践指导,做好组织和管理工作,对老师进行严格选聘和管理,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然后进行每年或每学期一度的检查与评估,为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好管理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春荣,滕宝仁.依托工程训练中心优质资源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47-149.

[2]吕明,杨胜强,白薇.创新理念下的工学类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4):31-32.

[3]王悦,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3-115.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 科研思维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3-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个独具创新潜力的民族无疑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创新又无疑将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是为这场全球性竞争作人才储备。因此,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创新人才。我们知道,衡量是否是创新人才的根本标准在于其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下将结合我所近10多年来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科研工作实践,从几方面来初步实践了如何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创新性。

一、注重逻辑思维训练。这应作为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条件。科研思维创新是一个过程,在创新思维过程中逻辑思维训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一旦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直觉和灵感的作用。要培养创造性研究人才,就必须对其进行逻辑训练。但现实中存在一种将创新认为是必须突破逻辑思维的误导,这种错误的认识更是说明了加强逻辑思维训练的紧迫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一次由50个国家500多位教育家列出的16项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中,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列为第二位,可见逻辑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免疫学从整体的器官免疫发展到微观的分子免疫,又从微观认识统一到整体的免疫网络,其第一、第二代网络理论学说中有许多可以用于逻辑训练的素材,免疫学进展较快,一些新思维、新方法可以让研究生结合自己的课题定期举行一些专题报告。目的是从语言思维表达层面来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在其讲解的过程中,随时会有即兴的问题被提出,若问题讨论很激烈,这种训练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制定好科学研究方向。准确的科研定位是创新性思维的孵化器。思维孵化器就是提供的一种良好的科研软环境,一种思维创新的基础平台。如我所近十几年来,形成了从合成肽疫苗、DNA疫苗、噬菌体颗粒疫苗、“模拟病毒”疫苗、免疫组学、反向免疫学等独具特色的创新性研发技术平台。这与始终紧紧围绕细胞毒性T细胞(CTL)免疫研究,立足CTL疫苗的研究准确定位相关。正是在这种正确的科研定位及导向下,研究生的思维创新有了目的性,很快的进入科研创新主体,减少了盲目性,为科研工作的最终胜出赢得了可贵的起跑时间。

三、讲究研究策略。研究生创新思维应避免求全思想。科研设计只有讲究“巧”,才谈得上思维上的创新。换句话说,我们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应能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关系。科研思维是否具创新性最终是要实验去验证的,实验室硬件的差异使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好的思路。可是,如果我们的研究生会充分的利用现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将会有所为,也必有所为。近年来,我所研究生正是以这种“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科研思维创新策略为指导思想,10来年相继在《PNAS》、《Int-J-Cancer》、《Vaccine》、《J-Virology》等国内外SCI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近100篇。在数量上形成了规模,这为在更高层面上的参与国际学术竞争,为力争在国际CNS三大杂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赢取了参与国际学术资本的第一桶“金”。

四、善于发掘问题。善于提问是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的催化剂。新的问题不断的提出的确是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一个好的问题的出现往往会给一个学科带来质的飞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关于容器里流水漩涡的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的论断,开始就是通过洗澡观察到的现象所引发出的问题。所以说,善于提问、喜欢提问应作为培养免疫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的一种催化手段。能发现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一旦在免疫学科研实践中得到验证,就升华到了创新的高度。平时要求研究生经常从一些国外新近发表的科研文章中寻找其存在的问题或缺憾,这已成为研究生发现好问题、提出新思路的一个有效途径。十来年,全军免疫所研究生平均每年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标充分说明了善于发掘科研新问题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五、科学思维艺术性的培养。免疫学不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吗?又如何与可朔性很强的艺术扯到一块了?其实,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实验性科学,其学科的创新源本于其支撑学科技术的创新。再者,不同的人作为操作主体必将决定其具有可朔性。有侃言道:“在美国人的眼里,中国到处都是艺术;在中国人的眼里,美国到处都是技术。”这其实就是一个以不同人为主体的可朔性的极端的例子。也有人将技术简言为科学的结晶,称艺术是技术的升华。在科研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善于在免疫学科研实践中寻找、发掘艺术性的研究生,他们的免疫学科研思维异常的活跃,他们将自己的完美的实验结果如同艺术品般的加以珍藏,试问,还有什么比用科学加艺术来激发一个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更美妙的呢!所以,加强研究生科学与艺术的修养也将成为增强其科研思维创新的手段。总之,待到研究生科研思维插上了艺术的翅膀时,也是其科研思维创新之日。

综上所述,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在实际中的确有许多工作要我们去发掘,就免疫学学科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的进程而言,就给免疫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带来极大的创新空间。在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学术环境下,如何加强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是一个急殆解决的问题。从2001年的《洛桑报告》分析数据看,为何我国在强调科教兴国以来,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科学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青年与科技的投入,反而其竞争力大幅度下降,不能不发人深省。所以高度重视培育适宜科技发展的软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到免疫学科来讲,应方方面面加大、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力度,最终创造出具自我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相信随着全军免疫学研究所领衔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多肽工程实验室、国家生物制品中试生产中心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全面启动,走出追踪、模仿发达国家科研的阴影指日可待!

*第五届中国科技创新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参考文献

[1]王滨. 寻求独创:创新思考术[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0。

[2]何传启,张凤. 知识创新——竞争新焦点[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哈佛素质课题组编.走进哈佛 (创新篇).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审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24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不同的层次要求,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完成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来看,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创新能力较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不满。问题出现在哪?主要原因还是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体系阐述,轻实践体系探索。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有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就必须创新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当前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锻炼,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互相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实现这些,就必须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安排,而这正好是现有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薄弱所在。具体表现在:

1.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审计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对实际业务的操控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学生在实践中的锻炼和感悟。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然而,当前的实践教学中,还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明确,这种教学观念是迫切需要改变的。

2.模拟实验的教学软件缺乏。所开设的课程,除会计类课程的模拟实验稍微成熟些外,其他许多课程的实验软件都很缺乏,且从目前少有的模拟实验软件来看,他们涉及的内容也大多往往限于某个企业在某一个时期的个案分析,时间也较滞后,不利于学生对企业各个环节的熟悉了解,而且由于时效性的滞后,其指导性也不强,不利于学生对前沿经济管理的了解。

3.实训基地缺乏,师资队伍相对落后。实践教学中的资源配置包括人的因素,比如师资情况,也包括物的因素,比如实训基地、业务状况等。由于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必要的教学活动,这种专门的训练设施和场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实践教学的老师很多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从学校到学校,不能很好的胜任指导实习的工作。受经费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上述两个环节的建设制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影响。

4.忽视了审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2007年来新的会计准则和2006年新审计准则的实施,是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生,这势必导致审计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对于一名审计从业人员来说,不仅要掌握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还要善于沟通:与工商税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会计事务所交流顺畅。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才能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索

(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现代审计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中,建立一套既能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审计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认知与验证性层次、综合与仿真性层次、创新与设计层次。一条以审计设计为主线,以科学研究和审计实务训练为依托、以综合实践为助推的现代审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体现了层次分明、循序递进、能力提升的设计思路。

1.认知与验证性层次。该层次主要是依附课程的单项性实验,针对审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主干课程(如审计学、财务审计等)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实验。在实验资料的选择上,应选择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以增强学生对审计专业的认知性和相关业务的验证性。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综合与仿真性层次。该层次主要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后进行的课程和专业的综合性实验,主要还是依托学校的综合实验室。在综合实验阶段,应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地进行实验程序的操作。针对具体业务处理,充分发挥学生职业判断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发表个人见解。这个模块由专业综合实验组成,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这模块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获取必要的专业基本技能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本阶段在教师的配备上,要优先选择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或者是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通过此层次的实验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成企业一般审计业务的处理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开展实践实习做好铺垫。

3.创新与设计性层次。经过在校的基础性实验和综合实验后,学生对一般审计操作流程和方法已经较为熟悉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可以带着一些创新项目设计性实验到实习单位实践锻炼。通过在社会这个更大的专业背景中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积极倡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教务处与公教部外语教研室联合举办的大学生英语风采比赛,与基础部合办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商务系举办网页设计大赛,参加全国大学生用友杯会计信息大赛等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实验室开放,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积极鼓励各系部、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探索和科研创新,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得以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建设

高等院校实践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保障体系与之相配合。目前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相当落后。实践教材、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实践经验培养、综合平台建设均不完善。缺乏自成体系的实践教材,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缺乏统筹思想。更重要的是,很多老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丰富,学校也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导致实践环节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与实践教学配套的保障体系,包括配套实践教材的建设、开放式综合实践平台的建设、审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实践培训和知识整合、多功能审计实验室的建设、实习基地“产学研”模式的构建等。

1.高校要主动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平台。这种合作平台的搭建,是以双赢为基础的,高校对企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建立良好联系,对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做出必要的调整,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机会,为企业举办员工培训班,做专题学术讲座。相对应地,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所、资料,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岗位需要为零距离。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石油与天然气专业;认证标准;实践基地;创新实践能力

一、推进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以“石油与天然气”为专业核心,涉及油气的开采及处理、杂质分离及回收、油气运输及计量等领域。本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工程硕士,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储备,具备使用先进方法和现代化技术解决实际工程技术或者工程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自己实验归纳或是在先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发现新规律、产生新思想的能力;二是通过已有的思想、理论或规律,设计出新的对行业发展有益的设备或流程的能力,以及具备解决行业或企业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创新,使新事物实现价值的能力。本文将分析建设实践基地现有问题,并从初步改进方法以及构建实践基地内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校企共建实践基地进行完善,使之能推进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

二、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现有问题

笔者对已运行的校企共建实践基地进行调研,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1-2 ]。

(一)企业参与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的积极性不高

学校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目标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实践技能;企业追求高效益,以生产经营为第一目标:企业管理目的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不一致。企业在承诺与学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后,仍需要分出部分人力资源对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管理,负责安全、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综合考虑后自然对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的积极性不高。

(二)双导师机制在应用实际过程中落实不当

第一,校内导师具有极高的科学素养,主要工作为理论教学,但对具体的企业工作流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很难对参加实践的学生给出针对性指导。第二,企业实践导师以具体生产为主,具有丰富的实际生产工作经验,但缺乏可高效向学生传授的专业性知识。第三,实践基地内双方导师的沟通机制有待完善。实际操作中,校内外导师很难实现深入沟通,学校导师无法较好地把握学生的专业实践情况、企业导师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双方之间配合的差异使得双导师机制无法顺利进行。

(三)实践基地的管理体系及机制不够严谨

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模式在管理体系及机制上存在规范性、合理性漏洞。一些企业在已经与学校签订建立实践基地协议的情况下,利用管理机制对企业不具备强制性约束的漏洞,仍根据实际的公司需求决定是否招收实习生或派遣企业导师,造成学院安排学生实践时十分被动,使得实践基地的使用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实践基地模式的改进方法

针对实践基地培养中暴露出的问题,结合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的状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高校可以根据企业以提高收益为目的的实际需求,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首先,可以通过政府管理部门牵线,促成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同时为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开通针对性的优惠条款,使其在大学城内可以优惠的价格享受租地以及水电费用等。其次,高校应帮助合作企业申报政府项目,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确保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再次,高校还可以从研究生刚入学就将其送入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既能保证学生实践学习的连贯性,又能满足企业工作的持续性要求。对于在实践期间表现优秀且有意向留在企业工作的研究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以解决毕业研究生就业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这些举措将极大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

(二)完善双导师机制

首先,需要完善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互通机制,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使企业导师能够全面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状况、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及环节,从而确保研究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质量,为毕业后参加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其次,需要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起合作授课模式。可以聘请企业中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进入学校授课,将实际生产一线的技术经验带入课堂,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实际生产的认知;也可将青年教师派去实践基地挂职,在增强校企交流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再次,学院需完善实践导师的选择原则,选取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富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实践基地的导师。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导师考核制度及评聘制度,以完善的导师遴选制度,推动导师队伍平稳发展。

(三)完善实践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应为针对实践基地研究生的安全、学习、生活等方面与企业共建双边保障机制,明确双方责任,落实实际的管理制度。就研究生的学习状态、管理工作等定期开展实践基地交流会进行双向沟通,保证专业实践的质量。其次,学校应提供实践基地建设场地、承担实践基地的建设费用、研究生实践培养的费用以及实践基地师生的保险费等,保障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的同时为企业减轻经济负担,使企业能专注于实践教学。同时,企业需根据协议为研究生提供能保障安全的实践条件等[3 ]。双方的责任权益都应在协议中罗列清楚,以保障双方权益。高校方面需要为研究生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实践计划,分批次多阶段对研究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考核。通过对研究生在实践基地中的管理与考核,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实时调整教学方式及内容,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成效。

四、构建实践基地绩效评价体系

(一)评价体系具体内容

资源投入量化评价:资源投入包括基地建成前投入以及后期基地运营投入。建设实践基地前期投入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后期基地运营投入包括企业派出的企业导师、学校投入的教师、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停留时间以及相应的场地、设备费用等。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过程评价主要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合理性方面、确定课程体系适配性方面以及遴选导师公正性方面等进行评价。实践基地效益评价:主要包括学校与企业两方面。学校方面主要通过学生获得的奖项以及毕业后工作的薪酬高低来评价绩效,企业的产出绩效则是通过合作项目的收益以及企业人力资源获取方面来评定。

(二)构建实践基地绩效评价体系的意义

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这个管理运行机制包括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以及合作模式等,此机制需要结合双方的需求,既能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能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践基地为学校和企业共建,其建立就包含双方的资源,所以在客观上需要对实践基地进行绩效评价,具体包括投入资源的量化评价、基地运营模式健康性评价、基地实际产出效益评价、培育人才效果评价等。只有构建出基地绩效评价体系,才能使实践基地有序地朝目标方向前进,使得在实践基地投入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结语

实践基地作为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转为实际生产力、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机平台,作为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发展进步的联系纽带,对校企双方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开创实践基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是时代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学术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胡滨,李婕.基于“产教研学”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以温州商学院金融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 (1 ):102-107.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大步前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正在研究和探究的重要课题。在如今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经过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及几次课外活动的成功开展,笔者认为有些课节的教学内容可以不受课程教学大纲的限制,要求教师的教学富有伸缩性、灵活性,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强调学生的自主、自动学习;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其它各种能力基础。达到培养较高素质的全面人才,此外,通过灵活教学形式还可以发现人才,造就人才,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下是本人一点教学所获,供大家参考。

一、口授笔录不如实践演练,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欲望和能力。树立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点、兴趣点和闪光点。当然,我们的其他形式的教学要能帮助理解课堂知识、有助于开阔视野、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组织好一些竞赛,充分实现电化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自身的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活动中,应为有才华、有能力的学生创造机会,提倡以实践为主,做到例题精选,保证广阔的探索“前景”,精讲多练。尽量创设充满求知欲望的教学情景,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导演要得法,启发得当,学生真情投入,争当主角,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在具体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渗透、创新思维的点拨、实践能力的培养。

2、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课外活动实践中,让学生始终处于较高的思维水平状态,这样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课程设计应从生活走向课本,使学生较快进入兴奋的思维状态,设计中尤其注重让学生体验与经历创新和实践的过程,领悟创新和实践的思路,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硬件组装,参观相应工厂的流水线工作,或者是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思路,创作完成,当然对待学生作品要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其他课程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或创新思维培养时,应注意在完成一个题后,再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增减条件或改变设问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回家,给学生进一步探究创新留下拓展的空间。回来后,教师再揭示解决技巧和思维方法,不仅能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触类旁通的作用,还容易激活学生思维,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优化思维品质。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满足于一知半解,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就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从感官上加强学生的认知,课外活动在无形中完成教材内容时,一定要发挥教材典型例子的潜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起到优化思维的作用。这样处理教材内容,能使他们的思路更加活跃、开阔。同时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变换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只要他们深入问题,善于反思和总结,只要有所发现,而且是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得到的就是创新思维,我们要予以鼓励和正确引导,并长期地、自觉地培养这种探究、创新思维习惯。对学有余力并有着浓厚兴趣和钻研精神的学生,我们就得因材施教,挖掘他们的潜力,给他们上光上色,让他们的“笔”力透纸背。

二、特色课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许多学校开展特色教学及课外活动时,没能根据课程自身教学特点而设。有的学校主管部门缺乏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对特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从不关心,组织机构上也没有专人负责落实,常常出现活动的开展只是走过场,敷衍了事等。

2、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还没彻底改变,很多学生认为那些课外活动或竞赛之类,对他们考试成绩没有帮助,导致学生参加积极性不高,我们要加以引导。对好的成绩和作品要加大宣传,造就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和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制,以便保证研究性课题活动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