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68-02

一、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培养模式。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都离不开高等教育。所以,高校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仅传承、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新技术、新文化、新知识方面都起到了引领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指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人才重要标准,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创新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重要途径。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是突出“以学生为本”,提高创业就业成功率的要求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然而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的焦点和难点,从国家到学校都在努力寻找促进就业的良方,而创业无疑是一条重要出路,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不足1%,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20%左右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路

(一)全程教育与模块化相结合

2010年5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教材建设、实习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根据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参考相关院校的教学经验,考虑到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达到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年级各有侧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重点等方面有所区别。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的四个模块:

1.创新创业理论模块:主要是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启蒙阶段,应结合入学教育,利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快速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转变,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把创新创业教与专业教育融起来,让学生把握专业特点和前景,从专业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未来创新创业的大体方向,本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就业创业形势,掌握创新创业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通过第一课堂教学讲授、第二课堂活动、参观考察创业基地、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作报告等形式开展。

2.创新创业素质模块:主要是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培养期。素质教育的定位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泛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辨别机遇、风险预见、耐挫的能力,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本模块主要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讲座为载体,主要对学生进行创业心理品质塑造、创业知识的理论教育和实习、实训为阵地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从事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应具备的创业心理品质、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知识,培养其以后从事职业必需的敬业进取精神与基本专业技能,牢固树立创业意识,按职业目标去塑造自己。同时,通过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校友报告会、走访、参观企业等社会实践,让学生清楚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创业靠能力、发展凭素质是市场经济下实现就业创业的客观要求。

3.创新创业技能模块:主要是针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巩固期。创新创业教育是受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活动,创业者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创业成功,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和驾驭复杂情况的能力,更要掌握创新创业的实用技能,这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一是通过第一课堂传授学生相应的创新创业技能技巧,如,创业市场分析,创业信息收集,政策把握,团队组建与管理,人脉拓展,创业融资与成本控制,公关与市场营销等必备知识,二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强化这些技能,全面掌握这些技能,无论将来学生是否创业,都能受益终身。

4.创新创业实践模块[2]:主要是针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成熟期。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学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建立和推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作用,而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校门实现真正创业的准备。通过以上三个模块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了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能力,这一阶段就应积极为学生营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加更多的创新创业的实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检验自我所学和提升自我所得,为走出校门做要准备。本阶段可以通过创业软件模拟、开展创业设计大赛、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等,使学生树立信心、掌握创业知识、懂得创业程序,实现成功创业。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在我国起步还比较晚,理论还不完善,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但从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来看,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上以指导和服务为主,加强创业观念、创业模式、创业理财、赢利模式、创业融资与风险投资教育,强化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心理素质、创业实践、创业技巧等方面指导,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多举办成功企业家讲座、开展模拟招聘会、创新创业设计比赛、参观成功企业等活动,也可以利用创业模拟软件,建立校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以新颖的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我们的学生都去下海,去开办公司,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各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就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使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等关系,促进他们顺利完成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就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本质上来看是就业教育的延伸。在我国的就业刚刚兴起,而创新创业教育才起步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去指导就业教育,用就业教育的基础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如,可以把创新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融合起来,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务实与务虚相结合

务虚是前提,务实是宗旨和目的,务虚主要指包括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形势、方针政策宣传等一些理论性、政策性的东西,这些是必须做的,且还要宣传到位,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把社会实际需求和创业者自我发展相互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政策和理论讲解上,最终目标还要落在务实上来,解决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关心的就业上,务实主要是创业教育的落实情况,如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成功率等,即产品的质量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是否相一致,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要转变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来培养合格人才,达到按需生产。

(五)集体备课与单独备课相结合[3]

一门课程建设需要用时间、实践来检验,更需要集体智慧来完成,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前提和保障。队伍的稳定性、长期性、连续性非常重要,可采取专兼职相结合、外出学习和校本研讨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办法,鼓励老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个研究的课题项目,组成课题组,根据学校实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角度,分阶段进行研究,用较深的理论指导实践教学。依据学校和学生特点,制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教学和实践任务,力争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不同内容的备课和授课,遇到问题集体研究,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增强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0,(5).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法学教育;教育改革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就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提出了若干重要意见訛譹,要求各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探索高等学校法学教育改革的路径,应紧紧围绕《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谋求法学教育理念与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方面的突破与创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法律人才。

一、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法

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转换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訛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正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深刻地影响着高等学校各专业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模式。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大背景,法学教育能否迈出相应的改革步伐,这将关乎我国法律人才的培养,从而进一步影响法科毕业生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我国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综合改革的进程在法学教育领域的展开表现为建立一种新型的法学教育模式,其前提是确立符合创新创业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型法学教育理念。因此,当务之急是结合创新创业大环境实现法学教育理念的转换,使法学教育理念实现质的飞升,因为“法学教育理念是一个国家法学教育的精神内核,体现了整个法学教育制度的价值取向。”訛譻任何教育模式的改革必须先行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与革新。具体而言,在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综合改革背景下,法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转换需要在两个方面实现转变:其一,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法律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对法学院全体学生,在法学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传统法学教育思想、更新传统法学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法学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法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其二,实现法学教育模式向职业训练模式的转变。中国法学教育界对于法学教育是职业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但至今仍未有定论。从客观上评价,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模式仍然停留于理论分析、法律解释的层面,在以“理论分析和法律解释”为其主要功能的法学教育模式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几乎完全被忽略,导致法科毕业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较为欠缺,距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甚远,因而传统法学教育在全面推进创新创业综合改革的进程中遭遇了很大困境。为走出困境,我们可以借鉴英美国家的做法,将法学教育的功能定位为职业教育,法学院的功能也随着成为职业教育的场所,在此种导向的指引下,形成职业导向的法学教育模式。此种新型法学教育模式以培养法律实用人才为重点,但不削弱其理论教学和创新,扭转当前法学教育模式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局面,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充分发挥法学教育的功能,为全面推进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创设条件。

二、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法

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探索法学教育改革的路径,在法律教育理念与模式做出应有的转变之后,就要求重新设置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因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和关键前提。在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重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应当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訛譽在融合过程中要突出法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法律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法学教学内容和法学课程体系改革。訛譾具体来说,应当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法学专业教育和法律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法学课程体系,其中涵括公共基础课、法学理论课、法学课程实践课(第一课堂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第二课堂实践)四大内容,并力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活动深度融合。訛譿为着力培养法科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在此课程体系中,应当突出实践教学(包含第一课堂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的地位,要求逐步增加实践课程在学时计划中的比重,加大学生实践课的学习量,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第一课堂实践(法学课程实践),是以法学理论课为基础建立的、与法学理论课程内容相配套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分为专业实验和综合实训,是对法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集中训练的组织形式,是法科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综合实力的首要方法。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作为第一课堂实践(课程实践)的扩展和延伸,在法学教育领域的展开表现为以培养法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全面提高法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语言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使法学本科毕业生具备开展创业发展、科研与创新、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加强法学院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需要大批具备创新创业指导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因此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是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综合改革背景下推行法学教育改革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举措。具体而言,加强法学院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引导法学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结合法学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其在法学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第二,支持法学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到司法实务部门、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法学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因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为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因此必须支持法学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到司法实务部门、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法学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才能使法学院教师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第三,高等学校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法学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政策与资金上的倾斜与支持。传统上,法学教育强于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方面比较弱,未曾做出较为突出的成就,因此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与资金支持上可能会“遗忘”法学院,而在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法学教育谋求改革,必须有学校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第四,制定法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再教育制度。定期组织法学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法学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鼓励有条件的法学院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的研究机构。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内外兼修,除了需要提升法学院内部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外,还需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在法学院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的法科毕业生才能迸发创业的激情和创新的精神,更好地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四、广泛开展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第3篇

在经济增长乏力、“黑天鹅”事件不时出现的当今世界,中国经济进入“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创新驱动推动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可见一斑。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经管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知识背景不同,所能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亦有所不同,即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在探讨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之前,十分有必要厘清相关教育理念。

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一)创新创业的内涵。从字面上看,创新创业包含了创新和创业两方面。基于当代经济管理的视角,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根据杰夫里•提蒙斯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简言之,创新创业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创业者潜在价值的过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则认为“创新是体现创业的特定工具”。创业需要通过创新来完成。在新常态经济下,强调创新的创业教育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及当前世界的经济态势。由此看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上的创业教育属于同一范畴。(二)美英日大学创业教育的内容。从国际上看,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英、日等国的创业教育相继开展,发展至今日趋成熟。美国劳工部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风险、汲取经验教训等方式,将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创业者或就有创新思维的人。英国的创业教育包含了“关于创业”和“为创业”两部分,前者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创业精神、意识的培养,后者侧重于实践层面的体验式培养。日本的创业教育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并培养创业知识和技能,可简单分为涵养型课程和教育型课程,前者针对全体学生,后者则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简而言之,国际上的创业教育都包含了对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涵盖。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综前所述,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亦应包含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理论类课程。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词出自于西方,包括创新、承担风险、敬业、合作、学习、执著等性格特质。中国商人经营之道自古有之,以其进取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爱国心、乐善好施(社会责任)、仁义诚信、重教好学等品格享誉世界。将中国商人精神与西方企业家精神相融合,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既挖掘并强化了学生内在的中华传统美德,又与时俱进、了解当今企业家精神的精髓。运用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将创业想法、市场评估、团队组建、创业财务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进而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讲座、情景模拟、企业实习、参观创业园等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将创业理论层面知识,直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业想法、工作热情。

三、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与理工类专业探索未知的科技领域不同,经管类专业重在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金融前沿理论及实务、行为心理、经典的经济学思想等社科知识,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高级经管人才。在经济“新常态”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国家战略。(一)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级经管人才。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定位为针对所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通识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上,从创业者角度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学习,并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有所体验。使学生进入企业时,能够具有企业战略的全局观、创新意识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品质,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和主观积极性。对于打算创业的学生,则是种下了一颗强健的种子,使其具有创业者的基本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从这一角度说,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二)挖掘具有创业天赋的人才。总理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已成为政府、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将转向个性化、私人订制,具有创新服务、创意产品的小微企业。世界在变化,未来的机会有很多,如何能将一个个商机抓住,需要创业者们披荆斩棘。创新创业技能层面的教育,定位为与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学者等各方面社会人士交流学习的实践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层次的学习和本层次的实践,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和成就感,从而挖掘出具有创业天赋的学生,鼓励其创业。

四、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是学生在未来谋生的第三类技能。经管类专业学生专长于经济管理理论,对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有夯实的基础,辅以相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创业者甚至是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为紧迫重要。与国际相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在完善和探索中。未来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一)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分依据前文所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精神教育(理论层面)和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实践层面)。1.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精神教育课程。本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对创业意识的培养。依据是否与专业相结合,本类课程分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程两大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以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为核心,开展如创业基础、创新思维、初创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未来对初创企业的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简单复制已有商业模式对小、微企业来说很难生存。因此,未来的创业者应该同时具有经济管理类知识和基本的科技知识。如非理工专业出身的企业家马云所说,“我不懂技术,但是我敬畏技术”。在电子商务已普及的今日,经管类专业学生应当对科技发展的前沿有基本了解。因此,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可根据专业划分为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战略管理类课程、金融类课程、会计类课程、金融类课程、市场营销类课程等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程,和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科技普及课程。2.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技能教育。本类课程旨在通过情景模拟、实地参观、实习、讲座等与企业家、创业者、学者等交流及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体验接近现实的创业历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观意识。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校友和正在创业的校友回校讲座,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全国性创业竞赛,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或实习,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网络平台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创新创业技能。(二)完善壮大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已经具有开展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深厚基础,需要完善的是社会实践的内容。首先,各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这部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师资培训。根据学校条件,遴选优秀教师“走出学校”,在企业中实习锻炼,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在课堂上的讲授更有的放矢、具有吸引力。其次,不定期邀请国内外、本地知名创新创业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与本校师生交流、讲座,提供多角度视野。定期组织本校教师相互交流教学、学习心得。最后,鼓励教师申请国家公派项目赴国际名校学习、观摩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是高校教师由理论转向理论结合实际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高校由专注就业率转向关注毕业生能力供给及相关就业的过程。(三)取得地方政府、企业支持。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战略已十分明确。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则能大大提高地方企业与高校联合的积极性,为技能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选择地方中、小企业,就企业遇到的问题,依托经管类的专业优势,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发项目并完成。企业可以根据问题的解决程度,考虑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选拔优秀毕业生留企业任职、与高校的长久合作。高校根据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发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经验指引。由此,既可以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又可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本领。(四)建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介于传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当有别于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经管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可从教师、学生和课程组织三个层面进行。1.教师层面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跟踪创新创业前沿动态,定期将所研究成果通过讲座形式,与其他教师及学生交流。另一方面,组织创业者、企业家、投资者、知名学者以听课形式对教师理论、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及交流。最后,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所做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评价教师。2.学生层面评价。学生层面评价包括期末考试、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团队表现等方面。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及创业能力。3.课程组织的评价。该层次评价旨在考查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契合程度。例如,在创新创业课程期初,对学生有否创业想法、是否具有创业者素质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在该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调查目的相同、问题不同的问卷调查。两次问卷调查分数的正向差值越高,则说明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越高。以此指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评价。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当其时,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的能力和企业家素质,推动了培养高层次经管人才的教育目标。

作者:赵宇凌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与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

[1]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48).

[2]宫福清,闫守轩.英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特色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08).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第4篇

一、教学内容

《创新创业专业教育选修课》的关键点在于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各教学环节中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新教学基础平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以及创业实战综合平台三个平台的搭建,对每一部分的专题进行详细讲解,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切实提升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教学体系:确立“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基本理念及“134”教学体系

按照石河子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要求,并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确立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的基本教学体系,“一个中心”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两条主线”是指以创新思维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为主线,两条主线交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为了充分体现上述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即以多种实践形式为基础,构建“134”教学体系。“1”指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3”指三种渠道,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仿真模拟教学;“4”指四大教学模式,即创新思维理论知识、小组讨论实践、实验操作和创新创业类比赛技术指导。“134”教学体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体现了将做中学与学中做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化思维为方法、化激情为动力、化目标为行动”,重在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1.课程体系规范化,课程设置体现“范型过渡”的原则,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把通识类创业课程和专业化创业课程结合,采取分层次设置,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规律,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灵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整合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充实前沿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同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并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环节。在各专业学科课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专业特点,注重创新创业人格教育,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中适时安排,形成特定的教学方式。2.开展创新创业模拟教学,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以单元专题式模拟训练以及综合模拟训练的方式,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获取创新创业的直接经验,认识创新创业的规律,把握创新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学生在创新创业模拟教学中,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通过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锻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评价的能力。学生还能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创新创业类比赛等等。3.因为工科类创新创业课程多为学院老师的科研项目,学院老师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相结合,搭建开放式、多途径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工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践课程的主要形式有个体性质的项目活动(石河子大学设立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RP)、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等)和集体性质的专题实验活动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认识实习等)。通过这两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另外,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训项目。以科研训练项目为载体,吸引学生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和欢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磨炼意志、毅力,培养开拓精神,积累经营管理的经验。实践课程较少受到时间与场地的限制,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统一起来,边理论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4.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体悟”活动,创立创新创业协会或创业俱乐部等大学生社团。以“社团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组织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研讨”、“创业模拟”等活动,锤炼创业者的心理品质。在创新创业课程之外,鼓励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相关知识,建立形式多样的创业团队,成立创业协会和创业俱乐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包括意志力、创新力、坚韧性、责任心、诚实守信、冒险、挫折承受力等特质。5.大力推进多元支持的延伸课程建设,比如微课、第二课堂、雨课堂等。并且不定期举办创意交流分享、“创客周”、创新成果展示、创业政策宣讲、成功案例分析、创业榜样座谈等一系列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独特群体,又是一个掌握信息技术的普遍群体。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雨课堂,与学生交流体会,启迪学生思想,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创新创业能力。6.强化常态化的引导和指导。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鼓励辅导员自我创新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培训,强化辅导员在学生创新性学习、创新创业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指导、咨询、服务能力,让辅导员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路人。因此项目课程组成成员中引入辅导员,在课程之外,可以随时和辅导员及老师交流沟通。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法学专业教育教学;路径

1.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最早由美国MylesMace教授提出,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MylesMace教授创设了《新创企业管理》课程,五十年代初,J.P.Guilford在美国发表了名为《创造力》的演讲,这次演讲也代表创新教育学理念的诞生。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举行创业计划大赛,同时政府也颁布了各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2.推进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

2.1教育理念滞后,培养方案不明确

在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在目前广受争议,一些教师认为法学专业同其他专业不同,其他专业偏实践类专业的教学中心在实践教学上,但是法学教育更侧重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他们认为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思维并不是特别重要;其次,高校法学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不愿花费精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许多高校缺少一个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评价方式过于传统,并且缺乏全面性,导致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法学实践能力的教学。

2.2课程体系不完善,法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割裂

大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但是我国仍然存在着起点低、时间短,同时高校缺少完善的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问题,大大限制了法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对课程的编排不科学,相关课程数量少,因此,如今学生只有具有充足的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实现创新创业。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限,并且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过于集中于创业管理、就业指导等理论层次,并且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方式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本校来说,我校在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数量较少,在法学专业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的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

2.3师资力量薄弱,引导功能难发挥

高校教师要想胜任这个创新创业社会环境中的教学工作,就需要在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创业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高校改革任务的实现。但是目前大多学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许多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大多是刚接触教学工作的年轻人,再加上如今大多年轻人会兼职一些其他工作,因此很难实现在学生实践课程中的全程参与。

3.推进法学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3.1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培养任务

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法学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理念,做好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投入精力开展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充分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3.2健全课程体系,推进法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实现法学课程的科学安排,同时在安排课程时要注意专业基础同创新创业课程的衔接,同时要在法学专业的特殊性基础上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法学课程体系。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设置为两个课堂,第一课堂也就是理论课堂,负责对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教学,第二课堂也就是实践课堂,主要包括学生法学专业实践以及各种综合实践。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第6篇

关键词:理工类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理工类高校是培养、塑造理工类人才的重要机构,理工类高校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主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思想认识,出台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一、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展时间较短,可供借鉴的经验比较少,我国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

目前某些高校还是把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边缘性质的教育,可有可无。课程体系不完备,教学大纲不完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学生的兴趣不浓,只是为了应付点名而被动的去听,缺乏系统性,尤其缺乏针对理工类大学生的专门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理工类大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创新创业理论未能有效地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相结合。

2、教学师资不能满足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从事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从理论上来说,应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但是很多理工类高校教师普遍重理论学习研究而轻视实践操作,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亲自创过业,所以根本不懂创业的精髓,加之有的教师教学方式简单、缺乏教学互动,使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只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学生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创业激情,使得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3、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教育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教学应当占到更大的比重,但是由于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原因,现实中,实践教学受到限制,使不少想尝试创业的理工类学生陷入了空有激情却苦于无实践平台的尴尬境地。在各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中,为比赛而比赛的想法占了相当比重,使创业大赛偏离了本来的目的。同时,创新创业实习基地需要社会的支持,但是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等方面的考虑,很少有企业愿意让学生学习实际参与到企业管理和经营中来。政府、大学、企业、其他机构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经验。

二、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是关系到我国理工类大学生培养目标和质量的大事,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理工类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组织实施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完善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其说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实践改革,在这一过程中,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理工类高校要把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体系中进行考核,并计算相应的学分,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要积极制定完备的教学大纲,囊括与之相关的知识,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习一些管理、营销、经济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素质,促进创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实现本学校优势学科、优势专业课程的资源共享,把学校特点和学科优势,转化为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加强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强对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的创业培训,要求必须获得创业指导师或创业实训指导师资格,以满足校内创业教育需要。同时聘请企业家、创业指导专家和地方金融、税务、工商、人社部门人员组成校外兼职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满足大学生创业咨询指导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或课堂教学,或专家讲座、或企业实地考察,以扩大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手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学分制,实施辅修专业和辅修双学位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加强理工类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的实训和交流,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研究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水平。

3、加强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

理工类高校要在鼓励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参观和考察成功企业等实践活动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成果孵化基地。以体验为基础,引导大学生依托专业优势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以项目为平台,通过具体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创业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理工类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采取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企业管理或服务中来,扎扎实实地进行岗位实践,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搭建起一个企业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飞. 大学生创业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20):33-34.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第7篇

“意识-精神-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首先是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而课堂是新思维培养的主战场。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充分强调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设置应积极汲取国内外高校的试点经验和国内外创新创业成功的经验,[3]在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以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变革。

1.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组成,如图1所示。通识课主要由思政类、数理类、外语类、体育类、创新创业理论类等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电气类、编程语言类、软件基础类、软件开发类、创新技术类等课程组成;专业课主要由数据库应用类、网络类、PC平台开发类、移动平台开发类、嵌入式开发类、软件工程类、软件创新基础类课程、反映本专业技术最新动向的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类课程、培养工程能力的工程实践类课程、加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类课程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组成。上述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主要由“计算机创新创业概论”来完成,创新创业思维主要由“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和“创新创业拓展课程群”来完成,创新能力培养主要由“创新素质拓展课”、“创业素质拓展课”、“创新创业认识实践”、“创新创业拓展实践”和“工程实践”、“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等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来完成。整个大学四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实践教学设计

对于软件领域创新型工程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一年级开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为了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将全部实践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层次从低向高逐步过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能力训练以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专业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下培养合作精神、训练交流和沟通能力、追踪最新技术和创业潮流的能力;工程实践、创新实践等创新训练以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工程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通过实际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3.教学内容更新

基地在以下几方面对试点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1)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体系中。合理压缩普通课程的课时,大部分课程减少学分,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实践课增加学分。(2)增强基地内所有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要求试点专业所有课程(除个别课)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一定的创新创业培养内容,通过介绍本领域最新进展、最新技术、创新创业案例,在每门课程中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3)改革实践课的内容,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特别是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践内容要贴近实际、反映最新技术趋势和创业潮流,要求每学年为新一届学生开设实践课前上报反映最新技术的实践课计划和方案。(4)加大集中实践环节力度。集中实践环节是使学生获取直接知识、巩固所学理论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学分,真正把实践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5)增加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组织团队、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或创业活动,突显教育创新本质。(6)融合科研和教学。提倡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只是注重传授知识,而应将课程所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前沿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案例驱动教学。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由三个阶段组成,训练体系涵盖大学四年。第一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启蒙和培育层次。本阶段主要与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基本技能实践相对应,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模拟项目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怎样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思维。第二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孵化层次。本阶段主要与校级和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相对应,通过举办讲座和参加课余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跨入创新创业门槛。创新训练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调研、分析和研究条件准备;创业训练项目由学生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如果项目或课题不合适,允许更换项目或课题。第三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实施阶段。创新训练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创业训练项目由学生团队组成,在导师的指导下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并进行创业训练交流;如果课题或项目经试验基地评估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则组建创业实践团队,借助于上海电力科技园区实施创业实践活动。

上海市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在学校创新创业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每年进行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选拔,从所有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中选拔优秀课题或项目作为上海市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在原有指导教师的基础上,将相关学科教师充实到教师指导团队,根据上海市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安排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或项目实施。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在上海市创新创业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每年从所有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中选拔优秀课题或项目作为国家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除了组成教师指导团队外,还要在低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同学加入创新创业团队,在创新创业团队中形成梯队,保证课题的研究或项目的实施能够延续,根据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安排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或项目实施。

平台建设

基地将建设针对学生创新创业交流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针对教师和国内外学校、研究所及企业进行交流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以及针对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具体实施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

1.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建设

统一规划,改造和新建相结合,建设能满足创新创业要求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依托现有的实验实践平台,通过整合、优化、完善将现有的实验实践平台改造成既能满足正常班级学生教学需要,又能满足创新创业个性化实践需要的实习实践平台。[4]由于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与正常教学在时间上和设备上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在场地上、设备上、时间上满足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对于需要一些特殊设备和环境的创新创业活动,将通过与研究机构、企业紧密合作来满足需要。

2.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形成由学校教师、研究所研究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创新创业指导交流机制。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活动,交流学术问题、教学体会、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法律顾问、资金支持等服务。建立学术和教学交流的支持机制、激励机制,支持和激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支持和鼓励教师下企业、进研究所,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从中挖掘适合创新创业的项目。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为所有教师提供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平台;每年定期进行创新创业课题和项目选拔,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3.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建设

本平台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建立了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具体建设内容为: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交流论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除指导教师之外的师生交流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新媒体资源,通过各种新媒体为学生提供发表创新研究论文、创业活动报告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展览;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相关会议、课题调研;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爱好和渴望。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第8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以在专业教育中不断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随着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之中。文章从工科专业强实践性的专业特点出发,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几种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发展模式,以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高等教育;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01-02

从20世纪60年代起,大学生创业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之一,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催生了创业型经济的诞生。1997年,清华大学发起“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现阶段,高等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大学生人格发展以及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针对高等学校教育而言,主要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导。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意识。要实现创新创业这种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求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变被动“填充式”学习为未来的主动“饥渴式”汲取。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校教育应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及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将学校教育真正做到教学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创新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必须能充分认识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效地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思维能力,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和锻炼其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工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发展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个别精英教育,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前提,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人才教育模式。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学教育主要培养具备雄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业性人才。根据专业的特点,工科类专业学生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必须掌握宽广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锻炼适应岗位要求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工程能力,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工科类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工科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结合工科的专业特点,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1.科学研究推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科学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是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高校工科类专业是理论与实际的相互促进式发展,科学研究在工科专业的发展及教育中起到显著的推动力作用。科学研究一方面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需要有较强的社会意识,只有基于社会实践的研究才能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在实际中发挥科研研究成果的作用,为社会所用。工科专业学生最终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基础,要有基于理论的实践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丰厚的理论知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与开拓精神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发展中,必须将科学研究与人才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学校阶段参与到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知识的力量,运用知识武装头脑,了解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促进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推动创新的力量的发展。

2.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授的对象。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了工科教育教学的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教师与学生必须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模式,教师及时将社会的动态传授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建立基于课堂理论的实践发展模式,提出基于理论的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和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这些思维和观点向实际转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基于教师的课程内容,可以将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和重组,如采用翻转课堂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了解授课内容,带着问题听课,并相应展开小组活动与讨论,另外可以安排一些角色游戏,或者是模拟课堂等,在这些教授模式中,学生作为主要负责人充分参与,老师作为指导者给予必要的行为引领和干预,让学生的角色积极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积极组织,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

3.基于产学研校企结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体,但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校教育更高地与社会相融合。脱离实际的教育谈不上创新教育,创新要求与社会及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及生产相结合一体化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社会阅历,提升思考的空间,更多的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教师的研究动力;同时教师可以在科研中获得激励,把科研成果带入到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社会感知,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在产学研的结合中,学生可以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锻炼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为创新创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模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创新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是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必要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基本了解本学科的主要方向,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了相关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这些基本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基于问题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在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及项目中,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的项目中加以运用和深化,一方面巩固了课堂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在理论基础上提出并丰富项目的研究思想,进行后续的开发、设计和运行,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要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必须将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充分结合,既要保障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又要进行充分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必须基于课堂,即一定的专业基础展开,以理论武装头脑,以实践丰富能力。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加强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锻和培养学生主动索取知识、具有自主创新和创业精神的能力和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始终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原则开放、选择自主、思维灵活、形式多样的模式原则,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多种推动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思维能力,切实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创业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