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责任意识

教师责任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师责任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责任意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由于大学教学没有被上升到“学术”的层面加以理解,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淡化。对此,博耶将“教学学术”纳人大学学术内涵之中,把大学教学也看作是一种学术活动。通过教师培训、教学观摩、指导教师以合理的归因方式理解教学责任等途径可帮助教师树立教学责任意识,提高教学学术水平。

面对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课堂教学,以及科研在大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学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意义和价值日渐突出,作为教学者的角色日渐被边缘化的实际,如何能做到依然坚信学生的可教性,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在进行科研的同时,不放弃教学阵地?反思大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充分理解教学责任,树立教学责任意识;理解教学学术,不断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主体对责任的客观认知与主观体验,主要包括责任认知与责任情感两个维度。责任认知是对责任客观方面的认知,主要涉及到对责任是什么?有没有能力、怎样去履行责任?如果没有履行好责任,其后果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责任情感是责任主体对责任的客观方面的主观认同及情感体验,反映的是责任意识的主观价值。责任认知是责任情感产生的基础,责任情感反过来又影响责任认知的深刻程度。责任意识更多地具有主观性,因为作为责任意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由意志,他对客观责任范围、内容、意义的认知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人所产生的责任情感存在个体差异性。

教学责任是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完成的事情。教学和科研是现代大学的工作中心,因此,教学责任就必然成为大学教师应认真履行的重要职责之一。教学责任意识是教师对教学责任的认知和相应的教学责任情感。教学责任的认知包括对教学责任是什么,自己的教学能力能否履行好教学责任等问题的认知;教学责任情感是履行教学责任时的情感体验。现代教学理论注重教学的反思性,强调教师的反思意识,因此,教学责任意识还应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责任认知的反思和教学责任情感的反思。对教学责任认知的反思能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学责任及其内容,更为自觉地分析自己对教学责任的胜任力;对教学责任情感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教学责任情感。对教学责任认知和教学责任情感的反思能促使教师明晰自己的教学责任,进一步唤起教学责任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现代大学以科研服务社会功能的增强,大学科研活动日益市场化、社会化、政府行为化,导致大学教师在受科研经费“诱导”的同时,为了应对科研工作的压力,在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双重选择面前,责任意识的天平更多地倾斜于科研。此种背景下,传统的教师角色出现分化与冲突,一些教师由于忙于科学研究而无暇顾及本科教学,一些教师甚至把本科教学当作科研工作的负担。在强化科研责任的同时,弱化甚至漠视本科教学责任,本科教学作为教师基本使命的责任意识开始淡化。当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冲击教学责任,淡化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之际,教学学术问题受到关注,教学学术运动成为化解矛盾的路径之一。

二、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

在今天的大学里,由于教师对“学术”内涵的理解过于偏狭,将传播知识的教学与科研或社会服务相对立,没有把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加以理解,教学责任也因此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责任意识亦受到严重影响,直接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若长此下去,必然导致社会和家长对大学培养质量的信任危机。对此,博耶认为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以及重视本科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学术内涵多样化。在一份给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研究报告中,博耶重新设释了“学术”的内涵,试图通过重构学术的内涵来提升教学的地位以引起人们对于大学教学问题的重视,以重建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博耶提出。大学里学术的内涵不应仅仅指专业的科学研究,而应该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和传播知识的学术即教学学术;他认为“教学学术”是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教学学术包括:教师有效地呈现学科知识,根据一定目的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使学科对学生来说更易接受,更有意义地掌握,等等。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活动同样需要分析、综合,需要把知识以一种创造性的、更有效的方式呈现出来,因而是一种学术活动;从教学的性质来看,教学本来就具有科学活动的特性,是一种学术活动。因为,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就是教学主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学主体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严谨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可以说,“我们还要给教学的学术以新的尊严和新的地位,以保学术之火不断燃烧”,“教学支撑着学术。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在好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播知识,还学习知识,自身也能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博耶关于教学学术的相关论述发表后,很快就有许多学者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当时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就认为:“现在是我们重新肯定教育,即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的时候了。”博耶关于教学学术理论的发表以及其他学者的积极回应,引发了在美国长达io多年的关于教学学术的大讨论。目前关于教学学术的讨论及其影响已经超出美国,波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蔚成了一个影响广泛的教学学术运动。

三、“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的重建

第一,管理者可通过教师培训帮助教师理解教学学术的内涵和对教学责任认知。

如果不重视对教学责任认知的教育,帮助教师明晰教学责任,企图仅仅通过改造教师个体的人格或提高教师个体的道德境界来培养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相对短期的教师培训,则需一个更长的过程。因为,一名教师不明确自己教学责任范围、不知道教学失责所带来的后果,即使具有良好的师德,也很难具备合理的教学责任意识。依据教学学术理论,从责任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如果教学活动中,教师能把教学的有关活动作为学术问题来探讨,多投人一些时间和精力认真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反思自己,那么教师就会正确理解教学和教学责任,以积极、合理的教学责任意识指导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

第二,教师可通过教学观摩促进自身对教学学术的思考和教学责任意识的重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毋须事必躬亲,亲身体验强化,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即可习得新的行为。在教学观摩中,当专家教师以民主课堂教学活动展示他们对教学责任的理解,以自己生动、真实教学活动诊释教学学术的内涵时,观摩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教学榜样行为的影响,进而产生教学责任行为。当一位教师很好的履行了教学责任后,又会成为其他教师观察学习的榜样,这样,从培养“具有合理教学责任意识的教师”做起,就会有“具有学习责任意识的学生”,进而形成认真履行教学责任,对社会、对学生负责任的大学。负责任的大学教学得到社会的肯定,又将进一步引起社会、学校、教师对教学学术的重视,逐渐形成积极的教学文化。这种良性循环一经形成,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和教学学术水平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会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责任意识范文第2篇

责任意识是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公民意识,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人手,逐步渗透责任意识

首先,教师在工作中应身体力行,渗透责任意识。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用自己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方式来影响学生,这样可以逐渐渗透责任意识。例如要求学生遵守时间,教师必须按时上下课;安排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必须认真查阅并记载,这体现出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更体现出对职业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中潜移默化,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逐渐形成对自己、对朋友、对父母、对集体乃至于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责任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在规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渗透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从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人手,严格校纪校规,帮学生养成律己习惯,培养责任意识,做到对自己行为负责,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从而达到培养责任感教育的目的。

二、从教学内容人手,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

1.利用法律常识的规范作用,唤起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法律是公民的责任底线,可以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一课时,首先使学生明白:国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隐私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其义务也就是我们应承担对他人的责任。从个人角度讲,只有享有此权利,才能使私人生活安宁,自由参与社会活动,发掘潜能,发展智慧,增长才干,成为一名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能很好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从他人角度讲,尊重他人的隐私既履行了法定义务承担了法定责任,又是对他人负责的行为,承担了社会责任,这同样也维护了自己的信誉、社会的和谐。

2.利用时事热点,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生活是体现责任意识的主阵地。在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进行责任感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我国“辽宁舰”与“歼15”成功对接后,我结合教学使学生明白“辽宁舰”与“歼15”成功对接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国防科技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也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我们应该向“歼15”的总设计师罗阳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社会,借以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引领他们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此外,还可以发挥榜样人物的激励作用,唤起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出色完成自身责任的先进人物事迹,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体验道德责任意识。例如,我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如背起妈妈去上班的老师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的人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嘉奖或褒扬。

三、从教学方法人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学中教师科学深入挖掘教材,据此帮助学生形成在其位就要尽其责的意识,使他们认准自己的角色位置,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如在讲授初一年级“珍惜新起点”一课时,通过设计活动漫谈初中生活新特点,使学生明白初中学习生活困难重重,要想很好地完成学业,需要同学相互合作互相帮助,更需要创造一个好的班集体。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建好的优秀班集体?请学生们出谋划策。在活动中学生明白作为班级一员,只有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才能创建优秀班集体的道理。课后要求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班级的奋斗目标,增强学生对新集体产生认同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班级责任意识。

2.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解生活中激发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教师要深刻领悟课改新理念,勇于创新。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培养责任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国家形势以及各种热门话题分析书本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这样既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他们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使其在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激发出生活责任感,从而引导他们做负责任的人。

3.优化课堂设计,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落实责任行为。有了责任意识进而形成责任感,还需责任行为来证明。因此,教师要从优化课堂教学人手,有意设置一些问题和任务,要求学生在合作的方式下完成,来落实责任行为。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学期“珍惜新起点”时,我组织了一个“班徽设计我做主”的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班徽”,每组派代表讲述班徽的寓意。活动中小组成员首先进行讨论并将构思草图达成一致,然后群策群力完成任务。活动小结时,请学生分享合作设计班徽的感受,学生都谈到了组内成员分工负责、团结协作,是设计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个过程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负责任的行为。学生在责任意识的指引下,自觉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使得整体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并获得合作成功的体验,也体会到了有责任感的意义。

教师责任意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责任意识教育 渗透原则 渗透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40-01

责任是一种能力,又远胜于能力,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把责任意识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原则

1.因势利导,淡化痕迹

无痕化的课堂责任意识教育,就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地接受,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

渗透责任意识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形成应有的责任意识。

2.客观公正,辩证分析

在政治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一些事件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既明确责任意识包含的内容,又懂得应该怎样去尽责才是科学的。

3.遵循规律,乐于接受

在政治教学课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时,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认识规律,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把和学生密切相关的、能够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资源抓住,不断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其真正成为责任意识教育的主体。为增强政治课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外,还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让学生更自觉、更容易地接受。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要求

1.引入多媒体技术,增强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概括出抽象的结论,培养其应有的责任意识。

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于一体,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责任意识教育的趣味性、新颖性。

2.多样化教学方式,激活参与性

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依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避免教师的空洞说教,使学生思维活跃,让学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责任意识教育渗透的目的。

教师应创设多种有关责任的认知情境和两难情境,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贯彻责任意识教育,让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判断和选择。优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提供给学生内化责任的精神氛围,从而使道德教育有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更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力。

3.整合生活化素材,提高说服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句话指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要求我们的责任意识教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并指导生活。

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小素材起的可能是大作用。例如在讲“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内容前,我在备课时找到了同学们在暑假开展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材料,针对他们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走形式、开学前突击盖公章等应付学校检查的不良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确这样的做法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既违背了学校要求开展暑期实践的初衷,又对自己的认识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4.调整好教学心境,己正而正人

政治教师所从事的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在塑造学生心灵的同时,也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的“灵魂”,只有“身正”才能“为范”。

教师责任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责任意识 途径 方法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及学生个体共同参与的非常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高校作为责任意识培育的主阵地,要把责任意识的培养写在育人的旗帜上,要着力营造以责任为标志的校园文化;家长是责任意识培育的中坚力量,要充分激活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深沉思考和固有热情;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归宿,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对大学生应当在肯定的同时不忘鞭策:大学生的每一个体应当在思想上自我肯定的同时在生活中努力践行自己的责任意识,力争在个体的知行统一中,达到提高大学生群体责任意识的效果。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学校和家庭可以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意识教育。

一、学校教育是责任意识培育的主阵地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成长的最好摇篮,所以说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最佳途径与场所。大学应把培养责任意识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需要高校发扬优良传统,激发民族的潜能与素质,体现大学的责任,找出应对当前社会的正确科学的价值取向。

1.将责任意识教育放在德育的核心位置

高校教育应把培养有责任意识与创造精神的人才摆在突出的位置,高校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学生会做人做事,首先要教会学生负责。重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养成,实际上就是塑造人的心灵秩序。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责任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并外化为保护环境、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大学生只有首先学会负责,全面发展自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才会想到按社会要求做点什么从而逐渐表现出责任意识。

2.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和自由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要围绕以学生、情境、实践为中心,区别于传统德育活动的以教师、以教材、课堂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为性、自主性与能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开展责任教育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应避免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须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规范操作性经验的积累获得与规范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真实地感受,使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责任意识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应特别强调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意义。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潜移默化作用。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以强化人文氛围,打造高质量、高品位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因为只有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感染下和浸润中,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同时积极组织以道德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或座谈会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并有效利用网络、广播、宣传栏等阵地营造责任文化,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思路更开阔,知识面更宽阔,灵魂的触动空间更加广阔,并最终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进而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和责任行为的实现。

4.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社会的人,是文化传递的使者。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无及其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必须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因此,教师的责任意识也应不断强化。高校需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以严谨细致、文明的教态,高尚、忠实、敬业的师德,以有意、有机、有序、有效的教学来教育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5.完善责任意识培育的评价体系

高校需要确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确定奖惩标准。制度规范是进行责任意识培育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证,制定、学习和贯彻制度规范的过程,就是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生动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是非观、善恶观,还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通过对学生责任行为的反馈,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利用责任意识培育的评价体系对责任教育进行评估,必须坚持相对性原则。当代大学生对责任的认识程度和实践程度,都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固定的标准,也就是说,只要当代大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和实践都是在向前发展的,那么就应当对责任意识培育的方法和效果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

二、家庭教育是责任意识培育的基础环节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责任意识培育的第一场所,家庭要充分激活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深沉思考和热情。

1.家庭成员责任素质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责任素质对大学生责任行为的养成往往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的言行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家长责任行为的示范意义是巨大的,家长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如关心国家大事,尊敬长辈、关心老人和小孩等,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积极充实完善,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家庭中平等、民主、尊重的责任意识

家长应注意教育方式,善于与子女交流。通过一定的思想沟通,平等地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而不是总利用自己的“家长权威”,要求大学生“应该怎样”“必须怎样”。大多数大学生都比较重视家庭环境,在家庭中形成家庭互动学习氛围,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与成长的环境,家庭民主、平等,父母应对子女赏罚分明,择机而教,尊重子女意见,对子女的错误要有效引导。

3.家庭和谐生活决策的责任意识

家长应更多地关心孩子的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对人、对事负责任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要有一个科学限定,使之切合双方实际,还要让子女适当参与家庭生活决策,实实在在地体验当家长的难处,进而促进家庭和谐生活。

三、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实践精神是关键

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具有无可比拟的效果,个人的责任意识是认识过程、意志行为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

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和提高履行责任行为的意志水平,才能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培养责任能力。没有责任能力的支撑,责任意识培育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中,通过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来认识大学生实现我国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历史使命,使他们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认识发生从“实践一认识一实践”来达到质的飞跃,从而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情感,进而促进大学生负责任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承担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四、营造社会良好氛围是保障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同社会环境的优化息息相关,必须努力营造一个以负责任为荣、不负责任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使人的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得到释放。从根本上说,必须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利益相挂钩。利益因素对于履行道德责任的态度至关重要,在个人正当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会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责任的。因此,在社会层面,要净化学生成长的道德责任环境,只有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成为养成良好道德风尚的积极因素,道德责任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吸取西方责任教育精髓是有效渠道

尽管各国的经济文化基础有较大差异,但西方主要国家在德育责任教育方面探索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吸取西方责任教育精髓是有效渠道。在具体方法上,除了实践性活动是世界各国学校德育的主要选择外,各国普遍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最有影响的是美国“隐蔽课程”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教学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地和非特定的心理反映,使他们获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经验的教育。美国波士顿大学瑞恩提出6E法:在学生的理智作用下,与学生进行有关的对话,向学生解释(Explanation)某些规则,给予某种启示;教师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Evaluation)各种价值观,并且提供各种评价机会;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亲身体验(Experience);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发挥环境期待(Environment Expectation)的作用。这些方法强调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并建立起了制度化和立体化的联系网络。此外,日本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它借鉴法国和美国的德育教育方法,并借鉴了中国儒家的思想,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制。这都是培养责任意识方面值得借鉴的有效途径。

六、建立高校、家庭、社会及学生协作培育体系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不是简单的单一层面,它渗透在教育的点滴之中,既包括校内,也包括校外;既包括学习工作中,也包括家庭生活中。责任意识的培育应从小处着眼,大外着手,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而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实践中完善强化责任意识。

学校作为责任意识培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把责任意识教育引入教材、带进课堂,将责任意识培育融入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教师责任形象,完善评价机制;家庭要与学校建立联系,发挥相互影响的作用,父母在家庭中应扮演好负责任的角色,用正面行动影响学生;社会要与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并践行责任行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学生自身则需积极主动投身现实生活实践,使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在实实在在的体验中增强责任情感,提升责任行为。

参考文献:

[1]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高毅,丛莉,刘玉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杜苓,董瑞芝,周婕,大学生责任教育亟待强化[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3]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67.

[4]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1989.339.

教师责任意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生 责任意识 发展状况 对策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责任意识是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发展状况如何?怎样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健康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我们选择了德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北园小学、中原小学和建设小学等三所小学一、三、五年级的63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34份,回收有效问卷605份。另外,对128名家长和教师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方法

1 问卷法

我们编制了“德州市小学生责任意识发展状况问卷调查表”。此表由四部分构成,即对自己的责任意识、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对自然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包含了两个层面:对责任的认识和责任感。

2 访谈法

我们在三校随机选择了63位家长和65位教师,就小学生在家庭、学校中责任意识的表现以及原因进行访谈,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三)施测过程与结果处理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07年3月,调查所得全部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德州市城区小学生责任意识发展的现状

通过本次调查,综合小学生责任意识发展可以看到,当前小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发展较好,对自己、对自然的责任意识发展相对滞后。

小学生在对自己的责任意识方面发展不甚理想。如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三年级学生能做到课前主动预习的仅占25.3%,五年级为20%。在关注自身身体健康方面,普遍表现较差,如在保持正确的坐、站、看书、写字的姿势方面,一年级有36.29%的学生认为自己达到要求,三年级为30.15%,五年级只有1.85%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较好。

对他人的责任意识的调查,我们选取了对同学、对家长、对教师三个观测点。在对同学的责任意识方面,多数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团结友爱意识,如认为因为能帮助他人感到快乐的学生,一年级的比例为44.4%,三年级为41.26%,五年级为37.78%。对教师的责任意识方面,如对教师给自己布置任务能尽全力的学生比例很高,一年级为75.93%,三年级为73.02%,五年级为56.52%。在对家长的责任意识方面,学生的表现一般,如在尽可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的问题上,回答能够做到的学生,一年级为36.3%,三年级为56.19%,五年级为60.87%。尽管比例很高,但是根据笔者对家长所作的访谈,多数学生的实际表现并非如其所述。

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的调查,选择了对班级、家庭、社区三个观测点。在对班级的责任意识方面,被调查学生的班级责任意识都比较强烈,如认为能努力为班级争光的学生占82%。对家庭的责任意识方面,被调查的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如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一年级为22.2%,三年级为36.19%,五年级为40.87%。对社区的责任意识方面,被调查者的表现也很不理想,如表示愿意主动和邻居一起扫雪的学生,一年级为44.81%,三年级为32.86%,五年级为34.78%。

在对自然的责任意识方面,被调查学生表现出认识和行为之间的差别明显。如能做到用过的废旧电池不乱扔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34%。

(二)德州市城区小学生责任意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难以认清自身的社会角色,缺乏对自己的责任意识。小学生中明显地存在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角色的现象。小学生虽然也表现出对自我社会角色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认识仅仅是机械反映社会的外部要求,并未真正内化,这在学习活动中表现最为典型。例如在自觉遵守学校规章方面,五年级只有27.5%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有21%的学生表示从不主动预习。许多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庭中学习必须由家长监督或“陪读”。在个案调查中,许多小学生表示学习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有的则表示自己学习只是因为父母要求,或者为了博得老师的欢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责任意识的缺失造成小学生在某些方面能力的发展严重滞后。如有的低年级学生在学校不敢上厕所,三、四年级的学生还不会系鞋带。

2 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对家长和家庭的责任意识缺失。本次所调查的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明显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与同情,尤其是对家长,缺乏基本的感恩之心,有23.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平时有乱花钱的毛病。很多家长也谈到,有不少孩子盲目与他人攀比,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与家长吵闹,很多小学生对长辈缺乏应有的尊重。

3 缺乏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漠。虽然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具有社会责任意识,但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是基本隔绝的,因此,小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社会责任意识相当淡漠,如有44.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参加小区居民的公共劳动,就有力地说明这个问题。

4 缺乏对大自然的责任感。调查发现,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未真正转化为主体的信念和行动。例如,在本次调查中能做到废旧电池不乱扔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34%。

(三)小学生责任意识问题的成因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访谈,造成小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 社会原因。责任意识无论从生成到发展都与社会息息相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自身的过分关注、极端的利己以及金钱万能思想的盛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污染,小学生责任意识生成的社会生态环境有所恶化。而小学生“他律”的特征仍然非常明显,其思想意识发展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次,社会的变革导致社会价值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小学生难以抉择和认清自身的应负之责。

2 学校教育原因。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学校教育应有的目标。但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唯智化倾向,对责任教育的漠视,也造成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出现偏差。如小学生在自我认识中更多地是以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标准。

思想品德教育的乏力是造成小学生责任意识淡漠与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责任教育也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变得抽象、空洞,小学生难以将责任与自身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获得责任意识生成所必需的情感体验。

3 家庭原因。家长的教育观念普遍较为落后,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在教育方法上,较多地采用强制式方法;在评价标准上,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认为一切皆好。这种家庭教育观念使得家长严重忽视了子女的责任教育。

近几十年来,我国4-2-1型的家庭逐渐成为主导,这使得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溺爱的方式进行抚育,剥夺了孩子进行责任锻炼的机会。另外,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这就更缺少了认识责任、承担责任的实践机会和条件,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责任意识的淡漠与缺失。

4 个体自身原因。小学生身体发展尚不成熟,限制了其活动的范围和复杂程度,因而在活动中认识责任、体会责任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也是造成小学生责任意识淡漠的一个原因。另外,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特别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低下,使得小学生难以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因而在他们身上明显地存在着无法准确认识自身责任、缺乏真切的情感体验、责任承担中的不稳定等现象。

四、对策探讨

(一)培养主体意识,提供自主选择自我体验的机会和条件

培养责任意识,首先要培养主体意识。教育者要把小学生视作责任意识的主体,给予充分的尊重。只有尊重学生,小学生才能将自己视作独立的个体,进行自主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次,必须以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他们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无论是责任意识的形成还是责任的履行,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另外,要提供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主体的自主选择是责任意识产生的前提。教育者应当发扬民主,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在自主选择、自主行动中体悟自身的责任。

(二)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责任意识培养向生活的回归

责任无处不在,因此在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全面认识各种活动在责任意识培养中的价值和作用,有效地整合全部教育资源。首先,要走出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责任、生成责任意识、承担责任。其次,必须将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种教育力量有机地整合,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当前,家庭、社会、学校在责任意识培养的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功利思想占据了主导,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将各种力量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效果才能得以保障。

教师责任意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责任;意识;感知;培养;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于责任意识的认知

现行的湘教版教材对于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设立了单独的一课,涉及到了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培养、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教育,旨在培养正确认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能力;具有关爱集体的实践能力,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行为能力,发扬集体的好作风,善于团结他人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知识学习,体会到责任的真正含义,以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能够运用责任意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

在当前形势下,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社会角色,农民是辛勤劳作,为社会创造物质价值,教师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作家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作为学生就要担负起未来家庭的重任、扮演好国家发展的接班人角色……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承担责任,社会才能够安定有序的发展。如果农民全部不种地、教师不认真教学、作家胡编乱造、唯利是图、学生不好好学习,那么就会造成社会混乱,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发展。比如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马航失踪”、“文章出轨”等案件,都是责任人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引发的。

为了能加深学生对于责任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作或者讨论交流,讲一下我们身边的关于责任的内容,以便能够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班长在课堂上发言说有些同学没有责任意识,在课堂上扰乱课堂秩序,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有学生说部分同学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刻意逃避,这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还有学生说如果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做好学生该做的事情,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们的回答让我感触颇深,也使我体会到了学生对于责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对于责任意识的深刻感知

面对学生对于责任的认识,教师还要进一步进行引导,以便能够加深学生的责任感知,提升他们的综合认知能力。比如对于班长提出的扰乱课堂秩序,就需要我们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遵守课堂纪律,尊重老师、尊重其他同学;对于有同学提出的打扫卫生的时候刻意逃避的现象,就需要我们能够树立起主人公意识,认识到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场所,搞好教室卫生是我们的光荣责任;对于学习,则需要我们能够积极对待、科学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问、不怕吃苦,以便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这才是对于家长、对于教师最好的回报。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比如对全人类来说,我们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我们就要能够发扬人类的光荣品质,善于创新、善于探索;对国家而言我们是公民,我们就要尽到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文明守法、明礼诚信;对社会而言我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需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同地位与影响,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以后的你肯定会感激现在努力的自己”,对自己而言我们要作长远的打算,为自身的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面对集体的时候,也需要我们能够认识到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对家庭而言,作为晚辈我们要尊敬父母、关爱老人,不让他们担心;对他人而言,也需要我们能够诚信待人、团结友善,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也有着不同的责任意识,只有认识到了自身的责任,才能够更好的履行自身的责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对于责任意识的实践运用

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特别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单单的理论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运用,在做好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与责任感知提升的之余,也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担当,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对于集体、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以便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责任担当,提升他们的责任认知能力。

教师责任意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班会;农村初中;责任意识

班主任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主要是每周的班会课。为了能够使班会课达到预期的目的,班主任应该有计划地做好班会课前的相关工作,这样才能使班会课有的放矢。班会课的类型有很多,其中,主题班会对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学生认为比上文化课更有趣。主题班会课对于农村初中学生也是一件新奇的事物,那么,我们为何不利用农村初中学生这份宝贵得像钻石一样的好奇心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呢?

一、班会内容的针对性

有效的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班会课必须依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与安排班会课的主题。例如:2016春季学期期中考试前一周,我发现我所管的班级有几个女同学周末经常跟男同学一起玩,并了解到她们有早恋的迹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便召开以“莫让情感航船过早靠岸”为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知道早恋的危害,并明白过早坠入爱河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又如:端午节前,有同学向我反映,我们班上有几个男同学在校期间晚睡时爬墙外出,在网吧过夜,针对这一现象,我便召开以“网络的利与弊”为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讨论网络的好处与坏处,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这种行为是对家庭与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针对性强的班会,可以及时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也能最快地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班会开展的主体性

一直以来,在农村学校中,由于“教师中心论”,不管是在任何时候,学生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说东,学生不敢去西,这样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性认识,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的开发,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老师对学生要充分放手、充分信任。现代的学生自主意识比较强,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在这方面更为突出,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数长年累月外出打工,平时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赞扬,所以这些农村孩子希望别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更希望能在班会课中表现自己,因此老师应该多给他们机会。比如:在开“挑战不良的班风”的班会课前,我先让班干在同学中进行民意调查,了解我们班还存在哪些不良的班风现象,应该怎样减少这些不良的风气,培养良好的班风,然后学生们一起制订本班的班级制度,最后再由班长主持这节班会。让学生充分讨论这节班会课,从中让学生们认识到,建设良好的班集体需要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可以培养我们的集体责任意识。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集体利益和集体的荣誉放在第一位,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集体将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又怎能不事半功倍?这样的班会课,教师从原来的包办改变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便成为“幕后策划者”。

三、班形式的多样性

要上好主题班会课,形式很重要。对班会课的形式,我主张“形式多样,不断创新”。一个班会不能只采用老师讲同学们听的老形式,我们的班会应该革新。那么,到底哪些形式才能更好地上好班会课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句古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班会课的重点应该是多样性的。

(一)演讲

这种活动能直观地体现学生的想法,并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使老师的工作更有针对性。而且这种活动也便于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收效明显,又能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如:通过“美丽横县,清洁乡村”的班会演讲比赛,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的清洁人人有责。

(二)竞赛

我们老师可以结合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利用班会课来组织专题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如: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竞赛,让学生明白交通安全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的负责。

(三)座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一定的主题,让学生们一起畅所欲言,谈思想、体会,互相交流、学习。如“远离,珍惜生命”“行为成就梦想”的座谈会等。

此外,还有诗歌朗诵会、春游、参观、访问、辩论等形式。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班会课来培养学生们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四、班会形式的实效性

(一)对地方的选取

好多教师以为上班会课就只是在教室里开展,其实,我们可以抓住农村初中生喜欢在户外活动的特点,把教室搬到户外,可以把草地,山坡,小溪边作为我们开班会的场地,这样不仅可以带给同学们新的感观,也可以培养他们保护环境与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让每个学生说说关于责任意识方面的故事以及关于责任的感想。同时,教师应该多和学生交流,教师也可以给同学们说说关于自己承担责任的经历,最后可以让学生写听后感,这样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对内容的选择

现在流行的不再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而是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所以班会内容也要符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口味。比如:母亲节到来之前,可以召开“感恩父母,拥抱亲情”的主题班会课,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做儿女的责任;教师节前,可以召开“老师,谢谢你的爱”的主题班会课,让学生认识到感恩教师是做学生的责任;重阳节到来之际,可以召开“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的主题班会课,让学生认识到尊敬长辈是做后辈的责任等等。

(三)对教师的要求

对于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是最好的引导者。那么,对于教师来说,随随便便的上台来开展一节班会课,肯定不行。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上好一节班会课,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我以为一节成功的主题班会课就好比一场进行现场直播的演讲辩论赛,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从班会课的开始到结束的每一个细节,在上课前都要做好周密的安排。所以一个教师要上好一节班会课,则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

总的来说,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是学生做的前提,也是学生以后参加工作,报效祖国的必要条件。在农村初中学校的主题班会课上,要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明白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做一个有责任意识的人,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将来才能成为报效祖国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刘林子.乡镇初中开展主题班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教师责任意识范文第8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而且《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也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承担起培养初中生责任意识的重任。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谈几点浅见。

一、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责任意识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前提

总理在2007年庆祝教师节的一个会议上做了一个动情的诠释,他说:“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教师要“真正享有智慧之光、仁爱之美,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这一番话激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教师职业的精神位置,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都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职业。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教师都在通过自己的课堂行为,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影响着一代代学生个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要想我们的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教师首先必须要有责任意识。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反思如何做人、如何把培养责任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言必信,行必果。在长期的熏陶过程中,师生的关系和谐了,极易在学生的心中产生认同感,使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涌现出极强的责任感。

二、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见,新课程提倡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体验,提倡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攫取知识、领悟观点、提升价值。

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每一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担负一定的责任,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并且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小组成员间的荣辱与共。为此,他们必须彼此增进互动、信任和合作。同时,在探究过程中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我在初三思品第2课第二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公开课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题:“目前有些人用外来语替代汉语,如不说‘再见’说‘拜拜’;不说‘电子信箱’说‘伊妹儿’。请你谈谈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各抒己见,经过交流之后,全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于这些现象应肯定,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时尚;另一观点认为,对于这些现象应否定,因为它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争论不休,且势均力敌。这一教学生成,大大出乎我意料,是我在备课完全没有想到的。怎么办?教师强加的观点,肯定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然而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终于让学生明辨是非,增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联系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通过真真切切的生活案例来充实课堂,使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在初三思品第1课第三框“学会亲近社会”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书本“某市曾发生一件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的事情:一位怀抱婴儿的男子在街头突发急病昏倒在地,虽然事发地点距公有电话亭仅几步之遥,但众人只是围观而不施救,致使该男子最终死亡。”的事例,因为这一情景,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学生对此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谈谈自己对这种“看客”现象的感想。这时候,学生七嘴八舌,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每个人都应该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关心社会。于是接着问:请你说说: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和“看客”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到:①看到有同学损害公物不能制止。②看到地上垃圾不能主动捡起……这时,引出了第三个问题:“看客”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为此,你有哪些合理性的建议?从中得到哪些启迪?这时候,同学们热情高涨,通过对这一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剖析,参与讨论,深刻感悟,意识到克服“看客”现象,人人有责。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学会亲近社会,增强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

四、关注时政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