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心理课总结

小学心理课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心理课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心理课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 兴趣 培养 特征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心不乐学”。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意志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和动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兴趣在学习动机中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所以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就必须从多方面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随着21世纪的迫近,素质教育受到万众瞩目已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主动发展。而传统教育却忽视了这一点,学生的个性心理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与性格等,其中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心理原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心理倾向,意志表现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情感则是学生获得信息后的心理体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定向、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只有使学生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主动发展。

兴趣作为个性心理因素,是人们积极认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因此可以说,体育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或从事体育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它是小学生体育学科兴趣的具体体现,它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其体育课学习的动力,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远未成熟,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较低,对学习目的、意义还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更大本文对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并针对这种特征提出了提高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相关措施,旨在为提高小学生体育教学质量,使小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提供理论的依据。

一、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特征

1.体育学习的多样性: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极为丰富,如求知兴趣、活动兴趣、模仿兴趣、冒险兴趣、好奇兴趣等。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成为学习体育的直接动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2.体育学习兴趣普遍性: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兴趣心理在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中体现,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二是兴趣心理的影响不仅在课内,而且涉及到课外与校外。

3.体育学习兴趣不稳定: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心理易激发也易转移,往往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如果教法单一,讲解缺乏感染力,示范不优美,学生的兴趣便会稍纵即逝。为此,要求教师能把握学生兴趣消退或转移的时机,及时变换教学形式,以保持教学进程的新鲜感。

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因素

1.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学生一旦有了这种需要,就会产生渴望学习或者参与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充分满足学生这种需要,直接影响着学习体育兴趣的培养。

2.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研究表面,学生掌握技术越好,水平越高,越能体验出该技术的乐趣与魅力,从而以该项技术产生兴趣。

3.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证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通过挫折和失败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做到“以苦为乐”。

小学心理课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体验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169-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者营造一种信息技术环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综述

经文献研究和分析,发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具有区别于传统学科的计划性、目的性、经验性、活动性等特点,课程内容比较独立,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目标

以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程特点,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资源设计,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而提炼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提出参考和借鉴的意见,丰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

四、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流程设计;

(2)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及实施效果。

六、研究问题

经相关文献研究和前期调查,结合相关教学实践,确定本研究的主要问题为: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流程应包含哪些内容?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七、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问卷(量表)调查法、准实验研究法。

八、基于信息技术的体验式教学流程设计

(1)启动体验阶段(情境资源)

该阶段是课程的导入环节,通过网络资源、动画、视频、图片等信息化资源创设相应的主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该阶段所创设的情境应具有真实性(生活性)、典型性、情感性、学科性、问题性,心理健康活动课注重通过活动的展开,让学生从中得到体验、分享和感悟,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

(2)激活体验阶段(认知工具、资源库)

该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设计好的问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问题引入课题的学习,问题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新颖性、广泛性、启发性和开放性。

(3)升华体验阶段(网络交流工具)

这是一个交流感悟到阶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该阶段可通过网络的交流平台进行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师生交流等,也可以通过制作相关的PPT课件进行展示交流。

(4)践行体验阶段(信息技术制作工具)

该阶段主要进行课题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反思,通过交流感悟,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真正体验和感受,同时教师在这一阶段通过概念图形式展现本次课的学习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知识点,加深理論知识的学习。

该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信息化资源创设或提供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2)提供待解决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所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富有趣味性的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要使学习者对此问题有迷惑感和不确定感,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好奇心。

(3)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运用网络交流工具进行讨论,需要教师给予提示和指导,但教师不明示方法。

(4)学以致用,制作形式多样的作品,进行总结结论,解决问题。

九、体验式教学流程应用及应用效果分析

本次实验对象为佛山市顺德区云路小学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选取四年(3)班作为实验班,全班有46名学生;选取四年(1)班为对照班,全班有46名学生。选择小学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中的一个主题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教学,并分解为三个子主题,分别是《我有一个好习惯》、《学习真有趣》和《做时间的主人》,共为三次课,一共6课时,四年(1)班和四年(3)班的授课教师为同一人,在全年级6个班中,四(1)班和四(3)班都是平行班。

实验对象为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他们的基础水平相仿;为了检验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心理素质水平,本实验前测采用陈永胜主持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本量表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为测量工具,MHRSP共有八个分量表,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这8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障碍(A)、情绪障碍(B)、性格缺陷(C)、社会适应障碍(D)、品德缺陷(E)、不良习惯(F)、行为障碍(G)、特种障碍(H)。

MHRSP分家长评定和班主任评定两种形式,本研究采用的是家长评定的量表。采取三级记分制:选择“没有”计0分;选择“偶尔”计1分;选择“经常”计2分。若一个量表的合计分数达到10分或10分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Z检验法,独立样本的两个平均数之差Z值计算公式。

其中,X1、X2是样本1,样本2的平均数;S1、S2是样本1,样本2的标准差;n1、n2是样本1、样本2的容量。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前测比较见下表:

对于数据的分析做了如下处理,顺德区云路小学四(1)班原有学生数46人,回收后的问卷无无效问卷,因此1班共有46份有效问卷。顺德区云路小学四(3)班原有学生数46人,回收后的问卷无无效问卷,因此3班的有效问卷数为46。

从表4-1中可以看出,性格缺陷和行为障碍两个项目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6个项目的两组方差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从总体上而言,顺德区云路小学四(1)班学生和四(3)班学生在心理素质上无显著差异。

同时,为了了解学生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本情况,笔者进行问卷设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验前测,在实验班中投放46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6份,在对照班中投放46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6份,收集数据统计见下表:

在对比实验研究结束后,研究者再次用陈永胜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家长用)中的分量表1—学习障碍量表对顺德区云路小学四(1)班和四(3)班学生进行后测。采用Z检验的计算方式进行进行对比。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实验后测比较如下表所示: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后测数据

十、研究结论

针对本研究提出的两大研究问题,经过研究和实践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总结和设计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体验式教学流程。

(2)通過实践检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更能促进学习者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学习者的学习等。

[ 参 考 文 献 ] 

[1]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04:56-59. 

[2]张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3]王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教育探索,2008,02:122-123. 

[4]田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技巧[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05:48-50. 

小学心理课总结范文第3篇

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一节课结束或一个教学内容完成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难点强调,对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活动内容进行回顾和概括的教学行为。要想使教学获得成功,精彩的导入十分重要,而成功的结束更能给人以锦上添花的感觉。引人入胜的导入伴以耐人寻味的结尾,会使一节课前后照应,相映生辉;反之,虎头蛇尾则不能称之为一堂成功的课。故教师应注重每节课的合理安排,熟练掌握结课技巧,艺术地结束。

一般来讲,结束的类型因人、因事、因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不同而多种多样,这里结合课堂实例介绍几种在课堂上常用的方法。

一、前后照应式

这是指如果导入用问题式开头,那么结束时,老师对问题应有一个明白、无误的答案,使学生不致产生歧义,达到前后呼应;如果以讲故事开头,结束时要将故事的结尾告知学生,或让学生自编结尾,达到首尾呼应;如果以“Chant”或歌曲开头,则可以用与之相辅的结尾结束,给人以活泼的意犹未尽的感觉。

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4“ I like …”时,通过chant的形式导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两个单元学习以及与本单元有关联的语言点:

This, this, what’s this?

Cat, cat, it’s a cat.

That, that, what’s that?

Bear, bear, it’s a bear.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将本单元新的单词和语言点以新的chant呈现,在学生欢快的诵读节奏中结束学习,学生的情绪和语言学习首尾呼应,气氛活跃。

This, this, what’s this in English?

A doll, a doll, it’s a doll.

Dolls, dolls, do you like dolls?

Yes, yes, yes, I do.

That, that, what’s that in English?

A kite, a kite, it’s a kite.

Kites, kites, do you like kites?

No, no, no, I don’t.

二、启发引导式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1A Unit 10 “What colour?”一课,课堂上教了颜色单词:red, green, blue, yellow, brown, 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尾引导学生在课下观察一下哪些东西是这些颜色,周围的事物是不是都是这种颜色,如果有不同,这些颜色用英语是怎么说的,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下节课做小老师告诉同学。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对未知的探索欲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他们会自觉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谓一举数得。

三、游戏活动式

儿童可以说是游戏的天才,游戏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最容易产生乐趣的组成部分。下课前,用游戏活动结束课程,可驱除疲劳,活跃思维,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巩固知识,加强记忆的目的。

游戏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而定。如在中、低年级教授“Numbers”主题时,在新授结束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家电话号码,也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询问,比一比谁能说得又快又准确,或者开展数字接龙的游戏。学生在欢快、热闹的气氛中巩固了数字的认读,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四、练习巩固式

该方法是讲授内容结束后,教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布置练习,以及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例如在教授6A Unit 6 “Holidays”时,学生学习了和节日相关的内容后,可设置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节日的日期,人们通常在节日里做些什么是否知晓,还可以让学生写一写你最喜欢什么节日?为什么?通过当堂训练,其目的在于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以便使课后练习的布置有的放矢,把课堂内容进一步加以巩固、发展并提高。

五、归纳总结式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但又非常具有实效性的形式,是教师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对所教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找出重点、难点,理清知识脉络,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授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时,学生学习了现在进行时的表达,在学生反复操练结束后,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观察、感知、理解和运用,指导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的用法进行总结,归纳现在分词的变化形式,从而从语法规则的角度帮助学生加深对现在进行时这个时态的理解和掌握。

当然,对于归纳总结式的结束可以有计划、分单元的进行。如一课一归纳,一单元一总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前后衔接,提高掌握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六、设疑置悬式

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的结尾巧妙设置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也可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如在教授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时,通过Part A部分对话的学习,学生知道了Peter想要寻找一位笔友,刘涛想成为他的笔友,在对话中我们知道了刘涛想告诉Peter的信息,除了这些,刘涛还会告诉Peter什么?还能谈论哪些话题?刘涛在回信中写了什么?这时教师可以戛然而止,告知学生想知内容请听下回分解,学生们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会预习单元的下一内容,这为他们学习新课做好了心理准备,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学心理课总结范文第4篇

 

以往研究表明体验性学习对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示,让学生有切实的情感体验等是心理课的设计难点和重点。本研究以“适应中学生活”主题课程为例来探讨心理课在结合探究体验教学和内容传授教学模式上的尝试,从而呈现出学生课堂体验在心理课堂中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学生。学生整体水平较好,知识面较广,领悟能力较高,接受力也比较强;比较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担心在新集体中显露不足,对群英荟萃的新环境警惕性较高。

 

(二)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主要体现在同一主题下教学设计的改变,从最初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为强调学生的课堂活动体验,再改进为强调学生的课堂情绪体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体现心理课堂中学生体验的重要性。

 

1.首次课堂设计

 

最初的课程设计主要以问答的方式进行,预期激发学生对校园的了解,思考如何适应新环境,主要环节为: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同学、介绍校园、对比中小学生活的不同、讨论如何适应这些不同,最后布置作业,作业形式为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定的提示,辅助学生思考。

 

本次教学设计,在内容安排方面,由简入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但存在问题较大,问题主要来源于课程设计的形式缺乏学生体验。

 

(1)教学模式单一,互动方面较少。首次课程设计几乎以“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贯穿全场,初一的学生尚且缺乏单以问题引导就能够进行反思和执行的能力。另外,学生对周围的同学和环境还不熟悉,可能还不适应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现。而且教师过多采用单独提问的方式,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参与。

 

(2)教师的提问缺少递进性和引导性,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地层次性提问,课堂缺少对学生日常体验感受的引导。

 

(3)教师在每个活动环节后,缺少必要的总结,难以完全呈现活动的价值,无法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2. 第二次课堂设计

 

第二次课堂设计增加了必要的体验活动,增强了提问的具体性和引导性,以及整个过程中的情绪渲染和情感交流。第二次试课的主要环节为:接力棒游戏,考察对同学的认识、了解校园设施和规则竞赛、对比中小学生活有哪些不同之处、思考如何适应这些不同,作业是为期两周的探索校园并回答问题任务。

 

本次课堂设计增加了学生的集体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活动过程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了解程度,弥补了首次课堂设计中的部分问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过于重视传授技巧,在重要的生活适应方面以讲述和传授为主,与实际实施起来的难度之间存在脱节,降低了学生兴趣,没有和教师产生应有的共鸣,在心理上依然缺乏依托感,认为适应还是一个“过来人”在宣传大道理。主要问题如下。

 

(1)教师的站位较高,希望能够一次性“教会”学生一些适应的技巧。但心理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成效的,对于适应这样大的话题更不是能够单凭一次课就能让学生做好的。过多向学生传授以往的经验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适用,学生缺少的是去了解在什么时候如何用这些技巧,或者在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是否能理智地使用这些技巧。

 

(2)教师缺乏对应对问题时应采用的态度的必要讲解。心理课的体验并不局限于活动体验,也要让学生有必要的情感体验,保持理性的情感。当问题不能快速解决时,过多的技巧可能起不到明显作用,而保持理性的情感和积极处理问题的心态很重要。

 

3. 第三次课堂设计

 

本次课堂设计的主要改进点在于教师的导入语没有过多强调对适应技巧的掌握,而是加入对适应问题的看待方式、态度和遇到问题应如何寻求帮助的方法上,增加了情感态度方面的介绍,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时应如何面对,适应生活的方式可以尝试由学生自己介绍,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能力。

 

本次试课将上次试课中由学生提出,教师总结适应技巧改为小组活动“问题帮帮忙”,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和技巧,并传递给其他同学。

 

第三次试课增加了必要的情感态度引导。在让学生回想自己遇到的困难,并整理最近的生活状态,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对他人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促进小组内部成员的讨论和组间的积极竞争,增加学生彼此间的熟识度和课堂的参与度。这个过程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遇到的困难可能别人会有一些解决方法,从而在活动中体验到寻求帮助的重要性。

 

二、研究结论

 

基于研究主题“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中增加学生的体验”,以“适应中学生活”为例,进行三次课程设计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一)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氛围中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重要。教师尽量避免给出过多的限制和方向导向,要能够充分理解学生出现的各类情感,避免在课堂中出现过多的“应该”“必须”等带有明确方向导向的词语,教学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体验式教学更强调这一点。只有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两条信息回路才有畅通的可能。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生也要适当了解教师,彼此形成一种默契。

 

(二)重视学生体验的课程设计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心理课的体验性教学主要遵循“三环六步”的策略,包括探究合作、归纳总结、巩固反思三个环节,出示教学目标、检查预习作业、展示预习成果、变式巩固训练、教学目标检测、教学内容反馈六个步骤。

 

在探究合作环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有必要的课程导入,让学生明白每节课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在设计任务时,避免形式过于单一或繁杂,单一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过于繁杂的形式往往让教师和学生都陷于单纯的活动环节,而忽略重要的反思环节。教师在设计体验性教学活动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过高的教学视角会让学生有种无助感,能力达不到时更容易产生失落感和不自信,而过低的教学视角会导致学生对课程的不屑,而不能达到体验情感的效果。

 

在归纳总结环节,心理课相比其他学科课程结论更为开放,不同学生给出的结论可能都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理解学生感受的基础上给出相对具有指导性的总结,总结的视角可以不同,方式可以相异,但还是需要有明确贯穿起整个课堂以及前后课程的主线。

 

在巩固反思环节,教师要注意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体验的作业,既要引发学生完成的兴趣,又要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对他们有所启发,并且作业的反馈也能给学生不同的体验感受。

小学心理课总结范文第5篇

一、以系统培训、开展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在全市推广宁江区教育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培训的经验,协调各县(区)全面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培训计划,力争三年内全市每所中小学(包括村小)至少有一名经过培训并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举办第二届全市中小学德育干部职业技能竞赛、全市中小学德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大赛。

二、以“十心”教育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大讨论活动。筹备召开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各地、各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出台《松原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

三、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认真抓好“建设幸福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我读书,我文明”主题道德实践征文活动。

四、以家长学校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深入落实《全国家庭教育“xx”规划》和《松原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努力提高家长学校办学水平。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优质课评选活动和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活动,继续开展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创建活动,年内创建10所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

小学心理课总结范文第6篇

(一)夯实德育队伍建设。

1、强化全体教师爱岗敬业意识。通过集中学习和印发相关材料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营造一个“人人讲师德,事事讲师德,时时讲师德”的氛围。近几年,学校中、小学德育组定期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通过师德论坛、师德讲座等形式不断深化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师德意识。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①近几年学校中小学德育组积极贯彻落实《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估方案》,不断完善《学校班主任工作评估制度》,进行班主任工作量化。几年来通过落实《学校班主任工作评估制度》形成良好的工作竞争机制,从而公平、公正地反映班主任工作的实绩。

②几年来积极进行“每周的班主任研讨会”、“德育工作每月总结会”(月例会)及班主任外出培训工作。我校的周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一周来工作的得与失,并有针对性的专题讨论及布置下一周的工作重点;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讲清讲透;月总结会主要是总结一月工作情况,反馈班主任月工作情况。通过上述“两会”真真正正地查找不足,树立典型。定期利用“两会”部分时间开展班主任培训及业务讲座活动(落实校本培训工作);同时定期在会上展示、交流班级管理特色和班级特色活动,互通有无,使各班、各班任互学、互比、互相展示,共同提高。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班主任及德育干部的整体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③落实《市关于建立中小学班主任证书制度的意见》,现我校已考取《班主任证书》的教师占教师队伍的46%,做到班主任100%持证上岗。认真落《市关于建立中小学见习班主任制度的意见》工作,不断为班主任队伍注入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我校安排每年新分配的教师及不足三年的年轻教师担任见习班主任并与经验丰富的老班任进行师徒结对活动。让见习班主任在工作第一天就走进班级,走近学生,让他们参与班主任研讨会,为他们创造培训及学习的机会,使见习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熟悉班主任工作,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实践证明,担任过见习班主任职务的教师在正式带班时都能有出色的表现。中学部的孙红老师、小学部的喻传龙老师就是个例子。我校现有取得心理健康教师资格的老师一人。全体班主任均已取得心理健康C类证书。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室。

④“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为责任教育创设氛围。我校学生的人数较少,但我们在各项活动中,本着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为宗旨,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中学部教职员工每人自主承包一至两名学困生,其中行政管理成员每人负责两名双差生,一名学优生。老师们定期与学生进行谈话,对学生的进步及时提出表扬,并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我校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定期进行表彰。把这项制度坚持并日趋完善,全校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氛围。现我校形成了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德育队伍,为我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员保障。

(二)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在不断地探索下,我校形成了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班委—学生,一整套科学系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机制。实践证明,这套机制在工作中环环相扣,运行良好。我校有着一套完善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帮双差促学优制度》、《学校学生奖惩制度》、《学校班级德育量化评比制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量化评估制度》等,这些制度执行的前提是我们让每位教职员工,每位同学都能先做到明理,即清楚制度制定的目的、制度内容、制度执行的标准,让他们去自觉遵守制度,而不是一味卡、压。实践证明,在明理的前提下,全体学生都能在公开、透明的制度下,自主管理,自我完善。

(三)落实养成教育,夯实常规行为基础。

每学期学校中、小学部定期并经常性地利用校会、班会课时间对学生集中进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五尊五不五远离教育,并在开学的1-2周进行“常规行为训练周”评比活动,对各班进行量化考核。我校一向狠抓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文明素养,提升学校的文明形象。中、小学部制订了详实的常规评比制度,以锦旗鼓励的形式对成绩较好的班级每周进行表彰。每学期的各月开展常规行为专项检查与评比活动(如仪表专项检查月、卫生专项检查月、课间纪律专项检查月等)。我校几年来积极落实《市中小学生操行指导与评价手册》(操行评定)工作,制订了学校操性评价方案,并在每学期末积极予以落实。

(四)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活动,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的教育。

学校中、小学部几年来充分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的教育。如,“3、5”学雷锋日深入社区及敬老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六、一”儿童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表彰、艺术节及外出参观、游玩活动;每年的教师节开展给教师鲜花活动;每年开展庆元旦活动;每年的9月开展“民族精神月”朗诵比赛等。

小学心理课总结范文第7篇

三年级音乐教师学期末工作总结【1】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成绩,也有一定的不足。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经过了不断的实验和研究,现总结实验的工作情况及经验。

一 、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为教学的新理念。

课改实验教学工作展开以来,新的理念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在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以不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作为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一改以往先练声再拍节奏等沉闷的教学方法,而是先让学生听、感受歌曲及猜谜、讲故事等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节研讨课中,我这一课,我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讲,让他们多表演、多参与、多评价。并围绕着我校音乐科的校本教

研课题《如何使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编创活动》展开研究。如:在节奏中和在歌词中进行编创活动。让学生互评。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特别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课堂气份自然活跃。也就是一堂优质课了。我除了让学生听、唱、拍、跳、演外,还用猜迷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讲些故事,在编创节奏和歌词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学生学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开心。我还让学生表演各民族的舞蹈,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及风土人情,特别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课堂气份自然活跃。

三、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课改的实验及总结的经验,使我们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适时、有效。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热爱音乐,鼓励他们勇于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情感。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学生们对学习音乐更有兴趣了,也更喜欢音乐课了。

三年级音乐教师学期末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兼任三年级的音乐课,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性格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好动、好玩、好奇和好胜。他们上课时不能一动不动的安分守己,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一切感到新奇、神秘和富有吸引力,他们常常会争胜好强不肯落后。这一切都是儿童期性格特征的表现。本学期我在针对小学生性格特征去进行音乐教学上做了一定的工作,并收到了初步成效。现把本学期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音乐教学要注意律动性。

儿童天性好动,我在音乐教学中把动引导到课堂上来,改变传统的坐着不动上音乐课的单一形式,强调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表演、音乐游戏等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去解释和再现音乐。如我教《卖报歌》这一课时,我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解决新知识音符的认、读、拍、唱、奏,难点是按乐句统一换气并要求用轻松活泼的歌声去演唱。为了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难免因单纯乐理知识教学所带来的枯燥性,我在教学中尽量让所有学生动起来,创造一个愉悦轻松、人人参与的课堂气氛。一开始,我就设计了比一比,看谁模仿动物最形象这一活动。

二、针对好玩的特点,音乐教学要重视情趣性。

针对小学生好玩的特点,寓音乐教学于各种游戏中。如教《小猫钓鱼》这课,由于内容比较抽象,我便编了小猫钓鱼的故事,并根据这个故事组织学生扮演角色。

三、针对好奇的特点,音乐教学要提倡探索性。

好奇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门径。音乐教学要不断向学生提供新的刺激,以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对未知因素的探索。例如,为了让学生想象哪些动物能形象地比喻七个音。同学们展开想象,自由地探索。同学们是这样想象的:啄木鸟,好医生,飞到树上吃虫子,啄啄啄(do do do),下加一线来唱do,小猫唱歌咪(mi mi mi),喜鹊喜鹊比作si。大家积极地思索,七嘴八舌地讲了许多动物来比喻五线谱线上的音。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出歌词,定出节奏并编上曲。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把个人编的儿歌唱出来。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所编的儿歌,使他们知道好的儿歌好在哪里。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儿童的好奇心理,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探索,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四、针对好胜特点,音乐教学要突出主动性。

人的因素第一学习知识或干好工作也只有发挥人的主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小学音乐教学如何突出主动性?我认为针对儿童好胜特点,发挥他们争胜好强、不甘落后的心理优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具体办法很多,而竞赛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小学心理课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创新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已有近20年,近年来又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从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枷锁,已经少有学校对体育分数“斤斤计较”,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但是,小学体育教育如何持续创新发展,真正走出素质教育的路子,目前还在多方探索中,笔者作为常年从事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认为:未来小学教育的模式将是专业教育和兴趣教育的结合。

1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

(1)室外教育。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室外有更亲切感觉,室外的体育课可以让他们身心得到充分放松。(2)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小学体育课一方面要传授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是教学与实践合一的课程。(3)人际交往。与其它学科教学中以师生交往为主不同,体育课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占比更多。对于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交机会。(4)强身健体。这一点很好理解,体育课的宗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机体活动,强壮体魄,增进健康。

2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

笔者从事小学体育教育多年,历经了多次国家和省市体育课程的教改,从实践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总体来看,专业教育和兴趣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首先,“专业与兴趣的有机结合”作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方向,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的。“专业教育”是体育最为本质的功能,同时,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体育运动具有游戏和娱乐的双重属性,更适应少年儿童的争强好胜、活泼好斗的心理,又可以提高少年儿童机智勇敢,自我防卫的能力。[1]第二,教学方法也应有新的改革。目前普遍使用的“达标测成绩”的方法应该要打破,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参考起点、努力度、参与度等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对小学体育教育的新思考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兴趣。针对小学生超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就要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以适合小学生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同时要精心设计体育课的内容,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将运动与游戏相结合,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到体育的乐趣。例如,平时家中喝过的饮料瓶,让学生找出其中一模一样的,在学校里灌满沙子或水,作为体育课堂的教具———“保龄球瓶”。游戏的规则大致是,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比赛,每人掷球一次,累计积分,碰倒一瓶算一分,最后看哪个小组得分最高予以奖励。这项运动使学生全员参与,既收集了家中的“废物”,实现废物利用,又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二,从课堂上培养孩子的性格。不同类别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要求也不同。因而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自身良好的性格,尤其是可以改善性格上的弱点。比如篮球运动,作为集体项目它要求参加者应具有灵活、拼搏、协作等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篮球运动的学生往往具有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作为教师,平时可多引导那些内向、体弱、胆小的学生多参加篮球运动,对他们性格的培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最后,增强学生社交能力。没有社会交往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难以协调人际关系,就无法在社会中生存。特别是对于当下“05后”“10后”的小学生,他们的父母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成长期就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长大,而这些小学生中既有大量独生子女,又在国家“二胎政策”下面临家庭成员增多的情况,能否让这些孩子拥有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培养学生性格的关键课程之一,体育课在其中承担的作用不言而喻。笔者在日程的教学中总结了以下方法,供大家参考。(1)激发竞争意识。体育课上,会有一些项目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例如“跳高”,需要学生助跑、起跳、垮杆、落地,一系列动作要一气呵成,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但有些学生会面对横杆不敢起跳或者害怕摔倒,导致失败。这时候,体育老师不能一味地强求学生完成项目,而是要从身高、性别、体重等不同因素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况,做好充分的保护和指导,给学生灌输“一定能完成”的竞争感。在一次成功之后,有了“胜利”的体验,继续提高横杆的高度,使学生在这项运动中不断实现突破,获得自信。(2)培养合作意识。过去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主导,现在我们提倡学生主导,自主学习、自主活动,有更强的合作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最常使用的就是分组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间存在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展开不同的学习活动,小组间可进行竞赛、合作等不同的活动方式,在活动中一起交流、总结,整个教学活动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优化。

4总结

教育模式要从应试向素质转变,这个方向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实践中需要结合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方法。就小学体育课来说,笔者认为应当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入手。从兴趣出发,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体育素质,是今后小学体育教育的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