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科技创新市场管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根据河南能源和义煤公司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巩铁公司科技创新市场是内部模拟市场化运作的一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是科技成果交换和推广转化的平台。通过内部市场化运作,把科技成果作为科技商品进行收购、交易,形成内部市场买卖关系,给予成果主要完成人一定物质激励作为智力付出的补偿。

第三条  公司内部开展的一切科技活动全部纳入科技创新市场管理。科技活动主要包括科技项目招议标、科技项目研发、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产学研合作、职务专利申请、标准制定、科技、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收购、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

第二章  科技创新市场运作

第四条 公司科技创新技术委员会是公司科技市场运作的领导组织,负责公司科技市场运作的领导、指导工作。委员会下设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创新办,设在生产科)具体负责组织科技市场运作并实施考核验收工作。

第五条 科技创新市场遵循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管理有序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

公司科技创新市场运作内容包括:本公司年度科技攻关项目和群众性创新活动的开展,科技项目的实施、成果验收、成果收购、成果交易、成果奖励、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并建立科技统计台帐

第六条  科技创新市场交易商品的范围:

(一)取得专利权的技术进行专利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等;

(二)通过鉴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研究开发成果和应用软科学成果;

(三)经过论证或行业评议认可的专有技术、工艺、配方和其他可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知识及技能(包括技巧、诀窍)等;

(四)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或有特殊科技要求的设计、安装等技术服务。

第三章  科技创新市场项目管理

第七条  按照义煤公司科技创新市场分级原则,本公司应建立完善的科技项目管理体系,根据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实行管理。

第八条  项目申报:公司创新办在每年11月底前组织申报下一年度科技创新项目,按要求填写《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立项书》和《新技术推广项目立项书》,报送到义煤公司科技中心。

第九条 评审立项:创新办根据义煤公司批复的年度科技项目计划,进行项目立项。不经义煤公司研究决定所有单位不允许对外签订科技合同,否则一经发现将对相关责任人按照河南能源员工奖惩办法处理。

第十条  项目实施:所有项目必须成立项目管理小组,设立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实施,并编制科技项目季度实施计划,计划内容完善,明确主要控制节点及任务。每月上报项目阶段性进展情况。创新办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项目推进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一条  项目验收和鉴定: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及时编制研究报告,提交验收申请,进行结题验收。创新办负责对项目组提交的验收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报义煤公司创新办批准验收,同时根据验收结果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评价后,对具有推广借鉴意义的项目列入推广计划,明确推广责任和范围,发挥项目带动效应。凡是要申请上级科技管理部门验收鉴定的必须经义煤公司创新办备案。

第十二条  通过验收的科技成果方可进入收购程序,并由义煤公司创新办颁发验收证书。科技成果项目负责人应根据专家评价意见将研究报告进行完善,将成果验收技术资料整理齐全,填写《义煤公司技术创新成果验收登记表》,到义煤公司创新办进行登记和备案归档管理。

第十三条  实行重大科技成果制度。公司创新办应及时向义煤公司上报重大成果验收和鉴定情况。创新办负责重大科技成果及管理,及时通过OA办公网的管理系统平台进行,以便相互学习,扩大推广。

第四章  科技成果收购

第十四条  根据义煤公司规定,按照我公司科技成果管理权限实行收购。收购费用从技创新奖励资金中支出,科技创新奖励资金数额按照公司月工资总额的5%控制使用。

第十五条  公司每季度(月)对科技成果进行一次收购,坚持效果优先原则,凡具有实用推广价值且创造明显经济效益并通过验收的科技成果方可予以收购。科技成果收购范围:

(一)对公司各单位由项目组或个人自主完成的科技研发成果(包含应用研究成果、技术开发成果、技术攻关成果、引进再创新成果四类)、新技术推广成果、软科学及管理创新成果、技术革新成果、QC成果、五小成果,由公司进行收购奖励。

(二)对列入集团公司级、义煤公司级科技计划、旨在推动产业科技进步的项目、完成并经验收鉴定的成果和横向产学研合作成果,由集团公司或义煤公司进行收购奖励。

(三)对于由个人在工作之余完成的非职务成果在收购时应签订科技转让或使用协议,在协议中应明确指出所有权归属。成果被收购后其所有权和使用权由收购方优先享有,可在所属单位进行全面应用。

第十六条  科技成果收购奖励申报条件:凡经公司及以上单位组织验收或鉴定,已应用于生产实践,且在本公司安全生产经营中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进行申报。

(一) 研发应用于安全生产经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其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实施后产生显著效益的应用研究成果;

(二)为进入企业经营新领域进行的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成果,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达到公司领先水平的技术开发成果;

(三)结合高、难、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取得较好成效的技术攻关成果;

(四)在引进机械、装备中,积极消化吸收并有所创新发展的引进再创新成果;

(五)首次在公司内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对解决技术难点、技术关键有较大创新的推广成果;

(六)改进完善现有各种操作方法、软件、工艺、标准、规程、检验方法经采纳对公司高效生产、经营管理、安全环保等方面有较大影响的软科学及管理创新成果;

(七)对公司某领域(环节)中的生产工艺或操作方法有重大改进,局部改进设备和工艺装备,达到提高工效和节能降耗目的的技术革新成果;

(八)职工群众性创新活动中对生产经营现场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而形成的“五小”成果;

(九)职工群众性创新过程中围绕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和管理局限,为了提高工作和产品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开展活动而形成的QC成果。

(十)对给公司带来效益和荣誉的已颁发技术标准、获得国家授权的并对公司安全生产、提高效益具有作用的职务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可进行知识产权收购奖励。

第十七条  科技成果收购流程:

(一)提交义煤公司技术创新成果收购奖励申请表(见附件2)。

(二)提交科技成果验收鉴定证书、应用证明、效益证明、评价结果。以上材料均为原件,其他证明材料如专利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出版论文等可为复印件,所有申报材料装成一册(研究报告也可单独成册)。

(三)科技项目材料审查

创新办负责对提交的评价材料进行初审,将符合评价条件的科技成果上报领导小组审查,并报义煤公司创新办。

(四)成立科技成果收购评审专家组

由义煤公司创新办组织评审专家组进行评审。

(五)科技成果收购、评审及结论

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汇报,详尽阐述成果的创新性,并对成果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描述。项目评审专家组根据成果评审材料、答疑情况以及科技鉴定部门的鉴定意见,按照《义煤公司创新成果评价收购标准》(见附件3)进行评估,并提出收购评估意见,然后报请领导小组批准,由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按季度兑现。收购资金纳入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管理。

第五章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第十八条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指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被推广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活动。科技成果包括义煤公司职务科技成果和外来引进科技成果。

第十九条  公司应建立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大力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益激励机制,使科技成果完成者从推广转化中受益。

第二十条  公司总经理是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广,着力把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到生产经营中,使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第二十一条 加强科技成果信息管理,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同时加强宣传,扩大科技成果的影响力,促进其推广应用。

第二十二条  公司应积极组织进行年度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第二十三条  推广计划下达后,应成立项目推广小组,由成果完成单位配合,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实操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在适宜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项目组根据需要也可直接转变为推广项目组,形成成果转化一条龙服务体系,参与成果推广转化的各个阶段。

第二十四条  列入推广计划的项目要填写成果推广计划任务书,并按照成果推广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各项内容进行推广,定期填报推广应用进度报表。计划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总结,提交推广应用总结报告及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等有关材料,上报创新办。

推广项目组在推广过程中应进行再创新,若通过进一步开发,在原有成果技术基础上,又有重大创新或超过了原有技术水平,取得了新的成果,可按照有关程序继续申请科技成果验收、鉴定,进一步推广。

第六章  科技成果验收结算

第二十五条  公司应建立科技成果验收结算体系,负责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益进行评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衡量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十六条  科技成果验收结算应提交成果推广验收结算申请、推广应用总结报告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等有关材料。由创新办上报义煤公司审查结算。

第七章  科技创新市场考核

第二十七条  科技创新市场运作考核验收每季度进行一次,年终总评,采取现场检查考核的方式。考核标准按照《义煤公司科技创新市场考核评分标准》(见附件5)执行。

第二十八条  义煤公司考核前我公司要先自行按照考核标准对本单位科技创新市场化运作情况进行自评和整体总结,并于每季度第三个月20日前上报义煤公司创新办。

第二十九条  考核内容分科技创新市场运作及科技创新绩效两部分,其中科技创新市场考核得分占总成绩的90%;科技创新绩效得分占总成绩的10%,科技市场考核结果按百分制进行。考核结果按百分制分为A、B、C、D四个等级,并与各单位创新绩效工资及各单位领导绩效挂钩。95分(含95分)以上为A级,90-95分(含90分)为B级,85-90分为C级(含85分),85分(不含85分)以下为D级。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创新能力;策略

一、学校应树立“超前思维,追求时代教育思想”

小学阶段,既是学生基础知识的积淀时期,又是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时期。教育教学质量是任何时候任何学校的生命线。我们提倡的质量不是时间加汗水的产物,而是科学的方法加科学的管理质量。

二、学校应有“明确办学思想,加强开展创新工作”

学校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活动小组。本期由我和祁绍军带领四年级各班部分学生在星期三兴趣课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全体科学教师承担指导全校学生的创新作品活动,学校全体师生参与进来。每学期学校科技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制订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计划,开展相应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力量,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推进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

1.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营造科技文化氛围

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通过《科技伴我成长,创新助我成功》专题讲座,提高了师生对科技活动的认识,激发了储存在师生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师生近距离地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教师对青少年科技活动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科技活动热情被激活。于是学校组织学生报名,定时进行辅导培训,经过活动的普及开展,一件件科技、艺术作品在学生手中诞生,就这样学生科技活动在我校扎根繁衍。

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兴趣活动

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和鼓励下,兴趣活动的学生在科技活动方面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我校根据本校实力参加了2013年攀枝花市第29届科技创新大赛,师生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送报到市里的作品有六年级学生祁雁婷的“乡村夜光防腐木桥”,五年级学生倪健颖等的“简易水位报警器”,四年级学生刘殊文、杨婉欣、罗源的“莲雾作为米易县经济作物推广种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科技、艺术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还要与学科紧密结合起来,整合所有资源,调动所有积极性,把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我们坚信:“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只要我们有目标,就有发展的引力,只要我们还有梦,希望与成功一定会与我们同行。我相信,科技创新之花在校园会越开越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摇篮和规律。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一、营造创造氛围 激发创造欲望

1. 从物质环境来看,教师要给孩子一个自主活动空间,激发他们发现和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使科学教育活动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

2. 从精神环境来看,营造创造意识和创造行动的氛围,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就能积极探索,积极思考,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3. 从教学内容环境来看,选择以学生生活周围的事物为实践基础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实践更应该是他们的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必须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既要使选择和设计的内容是在青少年生活的周围,是他们能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又是能使他们感兴趣,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通过科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从青少年的身边开始,遵循其认知规律,并进行适当地进行拓展。

二、组建科技团队 发挥引领作用

有创新才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型学生。可以说,科技辅导员的作用关系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成败。

1. 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要注意发挥自己在项目研究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作用。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课外时间少,再加上学校的条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辅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因此,在选题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选题的范围、视角、科学性、新颖性、可行性和实用性方面总体把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计划,反复试验,解决疑难,有时还要带领学生求助于科研机构的帮助。最后是指导学生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有时还要协助学生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绘制展板,外出比赛,进行论文答辩等等。方方面面,困难重重,这些工作都需要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和协调有关方面共同克服困难,付诸实施。

2. 开展好青少年科技活动,需要组成两个管理团队,负责落实科技教育工作:一是由各科组长或学科带头人组成科技教育团队,主要是组织好各科各类的科技兴趣小组,协助学校开展有关的科技活动, 向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及技能,发现及培养科技苗子,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二是由班主任组成的科技辅导员团队,主要是负责学生各项活动的思想动员、组织管理、纪律监督等工作,保证各项活动有序地顺利开展,同时对学生进行科技思想教育、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加强硬件建设 提供创造基础

校园硬环境的建设对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学校硬环境建设。

1. 建设科技活动室,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创新的乐趣;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设大型的创新教育活动基地。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标准化;科技创新;全球化;国际贸易

一、引言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标准化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外贸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标准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给改革新常态下的检验检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将迅速发展的标准化战略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在确保检验检疫工作准确无误的同时,利用世贸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所确定的有关技术标准原则,使日常的业务工作投入更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加有效保护自己、抵御国外产品和技术的进入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科技创新标准化的重要性在于是改进产品性能、生产过程和服务大众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最大限度的技术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要求日益复杂,分工愈发细致,生产协作越来越广泛,需要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来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在技术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以使生产正常进行。技术是“标准化+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相互衔接的纽带。一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产生的是科学思想、科技原理、科技样品和科学成果,这些科技创新成果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标准化形成相关技术标准,才能获得快速的推广和应用,进而提高科技创新项目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样要求科学技术标准跟上步伐,需要不断制定、修订相应的科技标准,提升科技标准中的技术含量,这也对科学技术、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科技创新为标准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能够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技术含量,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

二、科技创新领域的“标准化+”

科技创新领域的“标准化+”并不是标准化和科技创新两者简单的融合,而是利用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开创科技创新活动新型发展模式。(一)标准化是科技创新的需求。“标准化+科技创新”的主要特性要求技术标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同时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学含量和技术含量,对标准化的创新性提出新的要求。科技创新要依赖于科学科技创新活动,需要通过立项、功能测试、安装调试、项目验收以及市场准入等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创造技术先进、适应市场、经济价值高的科技成果,并在获得技术许可证、改进、利用推广的前提下,逐步形成新的技术标准。科技创新为技术标准化进程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技术含量,促进我国科学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二)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和风险性,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适时地加入标准化思维能够开拓科技创新的思路,能够促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减少不必要的普及活动,从而减少科技创新的成本、降低科技创新项目的风险,增强科技创新的动力。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短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在整个行业和产业中的推广,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的秩序,实现相互竞争企业双方以更高的速度优胜劣汰,促进市场机制优化升级,使采用科技标准的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进而带动新一轮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三)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需求关系及相互支持关系是以科技创新活动的利润导向为前提的,而科技创新活动的利润导向是建立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客观事实基础之上。企业赚取利润的动机决定了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就必定会考虑创新投入成本的回报问题。从最初的项目确立到真正开始技术研制,再到将科技成果进行市场转化,直至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回笼资金并获得一定的利润,整个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失,都是企业为最终实现利润和生存所必须关注的。

三、科技创新对标准化的作用

(一)标准接口数量的增加,促进新标准普及。企业通过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不断获得新技术、新能力。新技术转化成新产品,新产品又能够改善现有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生产产品和设备的使用效率。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提高效率立足于科技创新能够产生更多的标准接口,产品和设备能够通过这些标准接口相互连接,开展多任务、多维度、多渠道运作。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出更加高效的标准接口方式代替慢速度的旧接口,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标准接口数量的条件下,通过相对高效的接口方式增加相互之间的信息流通。两种科技创新方式都能促进新标准普及和推广,加速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进程。(二)创新成果的出现,推动新标准的出现。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会带动新的商机,同时就会出现新的标准。随着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旧标准会逐渐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为满足新技术发展的新标准会逐渐形成,从而倒逼标准的更新换代。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消费品品种会不断增加,旧标准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填充,就会形成新的标准,以上两种情况均会加速标准化进程。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企业为追求更高的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巩固市场地位,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一旦企业展开一场全新的技术变革,新标准随之被推出来。(三)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求新标准规范创新成果。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获取新的科技成果,这一过程需要新标准对创新成果进行规范管理。另外,新的科技创新成果会以更高的要求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审视,标准化工作面临更高标准的要求。因此,拥有新技术的企业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标准化能力也会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加强,这都表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会加速标准化进程。

四、“标准化+科技创新”实现优化升级

开展标准化和科技创新的关系研究对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等主体正确认识“标准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学地制定技术标准标准化发展战略、提出有效融合两者关系的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标准化+科技创新”优化升级突破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一)强化企业标准化和科技创新意识。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短时间可能不明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主要原因是相关主体标准化意识淡薄,加上标准化人才的稀缺,从而导致滞后性的发生。此外,部分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受传统竞争思维制约,专业型科技创新人才短期内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社会各阶层目前还未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仅仅是把标准当作让消费者熟知产品、让政府部门认可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标准化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身为标准化的直接参与者和践行者,为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企业要更加积极地参加相关标准化活动,跑在其他对手的前面,就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如果一项新技术可以成功转化为标准,那么会给企业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二)完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专业型人才是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广大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企业任何活动都需要人才的支撑。从最初接触国内外相关标准,到一步步认识和应用标准,逐渐到参与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的全过程,都需要既熟悉英语,又熟知国际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政府需要通过不断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同时调动现有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参与到标准化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去。因此,注重专业型人才资源的挖掘,培养一批高水平、高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标准化人才,鼓励他们通过不断科技创新,施展自身才华,更加有效地制定实施先进标准,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的共同发展。(三)优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环境。科技创新和标准化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共同的基础设施、共同的参与者和共同目标。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双方竞争的主体存在差异,科技创新的竞争主体一般体现在微观方面,而标准化的竞争主体表现在产业以上的宏观方面。同时,标准化和科技创新具有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节作用,调控现有的标准化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将标准化体系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当中。逐渐建立和完善与标准化配套的相关科研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标准化和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科研立项要把握标准化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平衡发展。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协调机制,全面部署标准化的相关工作,推动标准化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政策相融合。重点强化各地区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标准化工作,以标准指导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保障社会服务,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结语

“标准化+科技创新”是新时期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的新模式、新方向,标准化作为一个开放型、多元化的统一模式,有利于社会各界力量、多元利益主体广泛的融合参与。“标准化+科技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发展,符合质量发展战略对专业质量数据搜集、分析、预警的综合型需求,能够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广大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统一、专业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坚实的数据支撑。检验检疫部门应主动借力“标准化+”的思维方式与技术手段,创新检验监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实现企业和检验监管部门双赢的质量监管新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卢风君,刘俊华.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4)[R].中国标准研究院,2012.7.

[2]沈志凌.技术标准对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及策[J].管理世界,2015.4.

[3]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3年中国质量发展报告[J].2014.2.2.

[4]孙志远,吴文忠.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4.

[5]杨剑.技术标准竞争的权力结构限制与中国技术标准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5.25.4.

[6]李薇.中国制度环境下的技术标准战略及其联盟机制[J].华东经济管理,2014.8.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随着中国乳品市场从“有奶喝”向“喝好奶”的转变,早在几年前,蒙牛乳业就开始着手准备高端奶产品的研发,斥巨资建设澳亚国际牧场和全球样板工厂,为高端牛奶做好了奶源和生产工艺的准备。2005年年底,蒙牛乳业率先发力高端奶市场,推出具有国际一流品质的特仑苏牛奶,获得了海内外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并在首届亚洲品牌500强评选活动中荣膺“亚洲品牌创新奖”。在前不久刚刚闭幕的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上,蒙牛乳业又一举摘得IDF(国际乳业联合会)创新大奖这一全球乳业最高荣誉,成为中国“三农产业”首次获得全球最高级别的创新大奖。

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林垂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产业取得的创新成就说明,“没有真正的夕阳产业。只要产品能够更新,市场就不会出现落日。要善用传统产业的优势,它们其实是创新最好的产业。”蒙牛乳业从众多世界领先乳品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被誉为“乳业奥斯卡”的IDF全球创新大奖,标志着我国的三农产业,已经向国际创新竞争的最高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正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生力军。

作为民族乳业的领军企业,蒙牛集团走在了国内三农产业创新的最前列,率先引进先进的奶源和生产模式,先后建设“乳业联合国”澳亚国际牧场和大陆唯一的全球样板工厂,推出了具有国际一流品质的特仑苏牛奶。在此基础上,蒙牛又联合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院共同研发出全球领先的OMP(造骨牛奶蛋白)技术,并研制成功特仑苏OMP牛奶,开启了三农产业进军尖端科技的步伐。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持续发展;促进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058-01

1 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几年前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这种情况可以用图1表示。

图1表明,如果一个经济社会的所有资源用于生产X, Y两种物品,那么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可以生产AB生产可能性曲线所表示的任何两种物品的组合,比如说M点所表示的x单位的X物品和Y单位的Y物品。科技进步后,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曲线扩展到A′B′的位置。其中M′点的两种物品的组合(x′,y′)要比M点的物品组合(x,y)多得多。

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路子,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经济增长是要靠要素投入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包括一切非资源因素所起的作用〕推动的。从理论上说,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正因为科技进步可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所以在面临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必须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转化为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经济增长是人类赖以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因此,古今中外都对经济增长十分重视。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劳动、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科技创新实施的。一项成果的科技创新,通过大面积的技术扩散,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又牵动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如此循环往复,就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取之不尽的源泉。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呈现递增趋势。目前,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

3 科技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

各国工业化的进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高技术的产业化,传统技术得到适当的更替和改造;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投入比例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前提和动因,因为每当有科技创新出现和创新不断扩散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结果都会发生质的变化,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都要重新组合,其结果会进一步形成积累效应,必然造就、培育出新的高新技术组合,或者取代某些传统部门,从而使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

4 科技创新可以抹平经济危机的周期

一项新的技术及其产品都有一定的周期性,要经过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如图2 所示:

对于一个国家或整个社会而言,随着技术周期的出现,其经济也相应的出现一个增长曲线。从成长、高峰、衰退直至经济危机。 但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为了自己的

生存和发展,在前一个产品还处于成熟甚至成长期的时候,就拿出销售额的5%~15%,投入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新的产品又从婴儿期、成长期开始上升。以此类推,一条条增长曲线相交,减缓了经济增长走向低谷的趋势,抹平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所以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科技创新抹平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把经济危机的周期变成了经济增长的波

动,变成了经济发展的节奏。

5 科技创新的进程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1995年底,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世界经济200年”,把1820 -1992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凡是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正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发生的时期。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袁正光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增加了第六个虚拟的时期。

第一阶段:1820-1870年,为“起步期”。英国一马当先,世界人均产值增长40%。这一阶段正好是蒸汽机革命时期,以及经济自由化开始。第二阶段:1870-1913年,为“和平繁荣时期”。美国崛起,经济增长速度比前期加快1倍。这一阶段正好是电气革命时期。第三阶段:1914-1949年,为“凄凉时期”,也称“艰苦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一次经济大萧条,但经济仍然增长40%。第四阶段:1950-1973年,为“黄金时代”。美国一路领先,世界财富增长是上一阶段的3倍,人均收入翻一番。这一阶段正好是无线电、电子技术革命时期。第五阶段:1973-1992年,为“调整时期”。两次技术革命的间歇,世界经济也呈明显上升。第六阶段:1993-2013年,为“更美好时期”。数字化信息革命将把世界经济推向一个新。这虽然是一个预测的时期,但其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马凯.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2]解振华.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2004,(1).

[3]齐建国.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J]. 经济纵横,2004,(2).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第7篇

1.20世纪初至60年代的大企业封闭式科技创新鉴于大企业与科技创新间的紧密关系,及其实践、理论重要性的多重强调,使得这一时期针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基本上都以大企业为研究样本。如,熊彼特在提出科技创新理论时就认为大企业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实中,基于这一时期经济、科技环境的局限,大企业与小企业相比的确更有可能吸引、提供、负荷和合理利用科技创新所需的大量资源[3]。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大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如1925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成立的贝尔实验室。此外,Maclaurin(1954)通过对美国1925—1950年13种工业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从理论上明确了大型企业在构建美国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大企业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创新专利带来的巨大利润和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使得这一时期的科技创新具备了另一个显著特征:封闭。如,Turner(1954)在对191个企业科技创新境况分析后发现,大部分企业以自身内部资源为支撑,很少吸纳或借助外部资源开展合作创新。这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科技创新研究思路基本立足于单个企业本位组织内部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被动适应上,即如何通过自身条件调整(包括组织及其所拥有的创新要素)适应外部环境,以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效能的最大化。所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对其内部科技创新的线性影响研究,二是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要素及其自身组织安排对科技创新的线性影响研究。

3.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科技创新进入20世纪70年代,科技创新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向,具体表现在:创新参与主体不仅由大企业拓展至中小企业,而且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主体也参与进来;突破组织边界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式战略思维撬动尽可能多的创新资源;创新过程不再是机械、线性的,而更趋于非线性和复杂系统性;创新不再满足于1+1=2的线性结果,而是努力获取1+1>2的协同效应等。总之,科技创新模式由大企业封闭式创新步入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且形成了名目繁多的细化科技创新模式,其中已被广泛认可且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合作创新模式。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技创新就已经面临所需经费日益庞大、研发过程日益复杂的现实,单兵作战的创新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Arnold(1954)当时就认为合作研发(cooperativeresearch)可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Arnold详细分析了4类从事研发的团体及9种出资团体,冲破了单个企业独自研发的组织路径选择,开拓了研究科技创新多组织(单位)合作创新模式的先河]。但是之后合作创新研究并未受到重视,直至70年“I/UCRC”(Industry/UniversityCoop-erativeResearchCenter)的提出,合作创新研究才受到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作创新新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是Franks(2000)将供应链思想引入创新领域提出的“供应链创新”模型和Etz-kowitz等(2000)构建的大学、政府及产业“三重螺旋”创新模型。

二、创新系统模式

1.基本科技创新单元间的合作具有偶发性,为了使合作创新更具稳定性和可预见性,需要相应的系统予以持续培育和支持。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创新系统模式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且形成了三个代表性流派:以Free-man(1987)、Lundvall(1992)和Nelson(1993)为代表的国家创新系统,他们从国家层面关注创新过程,认为创新的实现与一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内在逻辑性,并构建了国家创新系统分析模型[9-11];以Cooke(1997)和Braczyk(1997)为代表的区域创新系统,他们批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过于模糊,并用区域予以取代,将分析对象具体化,这为分析一国国内不同地区创新能力的差异提供了分析框架;在吸收“三重螺旋”创新模型的基础上,以Malerba(2002)为代表的部门创新系统也已形成,他们将分析对象定位于更为微观的“部门”(sector)。可见,创新系统更加侧重科技创新宏观层面,其对顶层设计的重视为有效规避合作创新偶发缺陷,促进合作创新持续进行提供了系统保障。创新网络模式。为使系统性创新更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网络应运而生。创新网络最先发轫于Imai和Baba(1989),Freeman(1991)在引证并接受了两者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正式采用创新网络这一名称,是指“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连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Gemiinden等(1996)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企业为核心,以管理机构、供应者、协同供应者、研究与培训机构、竞争者、批发商、客户、咨询者为合作者的创新网络参与主体模型

2.明确了创新网络的主体构成。Sheffi于1985年提出的超网络(Supernetwork)已被引入创新网络研究领域,并成为创新网络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之,创新网络模式为合作创新水平的升级和创新系统的落实提供了可能。创新集群模式。科技创新并非均衡分布,而是某些行业、区域或者时间点总是比其他行业、区域或者时间点具有更多的科技创新产出,甚至会出现科技创新成果“涌现”的现象。OECD基于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整合,分别在1999年和2001年出版的《集群———促进创新之动力》和《创新集群———国家创新体系的驱动力》两部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当代意义上的创新集群。之后研究热度不断上升,对于创新集群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和多样,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包括美国竞争力协会(2010)基于高强度合作视角的分析、Preissl等(2003)基于技术功能联系的解读和Scott(2006)基于创意领域的诠释。至于创新集群运行方面,创新机制、创业机制、产业促进机制和区域发展机制成为其有效实现的4大核心支撑机制。总之,创新集群模式的出现使科技创新与产业或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也为合作创新、系统创新和网络创新的建设开辟了新的视野。开放式创新。Chesbrough在梳理、总结创新已有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在2003年《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正式提出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他在对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做了详细的比较后认为,智力资源的流动与私人投资及其对外部知识的支持是开放式创新产生的重要原因,且认为这一模式的本质在于,企业可以通过外部(内部)的路径将外部(内部)的想法商业化推向市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的方法包括建立新公司、认证许可等。之后,Ches-brough(2004)又对开放式创新的管理原则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为开放式创新的切实推行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3.网络众包模式。2006年,Howe在《连线》杂志首次提出网络众包(Crowdsourcing),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之后Estellés-Arolas等(2012)在总结40个已存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网络众包的定义,是指一种在线参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科研机构、非营利性机构或公司灵活需要解决的任务,大众自愿承担任务;并廓清了网络众包的8个特征:清晰的任务承担者和众包者、任务目标明确、任务承担者报酬明确、众包者可接受的报偿明确、在线参与、一定范围内的公开征集和使用网络。可见,与以往创新模式相比,庞大、分散的参与者管理成为此种创新模式成功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两种解决方案得到认可:一种是技术方案,如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构建大型分布式计算系统,为网络众包中研发问题的编码、信息化和模块化提供技术平台;另一种是采用管理方案,如给每个研发问题指定一个项目经理或通过“动机—诱因—激发—行为”模型对参与者实现有效管理。作为刚刚出现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所独具的创新合作关系、计算机网络化和创新过程民主化为已有创新模式的发展,或者几种创新模式的整合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三、结论与研究展望

1.技术仍是科技创新理论的核心关注点,且科技创新模式根据不同的创新问题相应产生,具体来说:合作创新弥补了孤立、封闭式创新的能力或资源局限;系统创新规避了合作创新的偶发性,使其更趋稳定和可预测;创新网络在超脱了合作创新过度关注微观创新单元间两两关系束缚的同时也具体化了系统创新,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创新集群则摒除了均衡发力的思维,以有重点、分步骤的路径实现了创新辐射,同时紧密结合产业集群,使创新更加凸显生产力属性;开放式创新更加侧重创新要素组织间的无缝流动,为创新资源的集成使用提供了方法和依据;网络众包更是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创新民主化,为大众创新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支撑。可见已有科技创新理论和科技创新模式研究成果为现实科技创新的有效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导引。然而,已有文献在以下研究中仍显薄弱,急需进一步的探讨与完善。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内在规律研究。由前述文献可见,目前针对科技创新的研究集中于技术领域,而对于更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却关注甚少。所以,应用于技术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是否也可应用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与创新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过程到底如何进行?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研究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科技创新 基石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12-02

一、中美创新创业教育比较分析

(一)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推动科技创新与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生产力,这一点从美国经济在过去100多年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是充分证明。正如美国商务部负责知识产权的官员戴维・卡普斯所说,美国产业新技术和产品服务的诞生,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增长有75%来自产业创新和技术革新,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从飞机、原子弹、宇宙飞船、通信卫星等国防高科技产品,到电灯、晶体管、互联网等百姓日常所需,美国人的科技创新和发明一直在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进步,这与美国从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息息相关。

美国从小学就推行创新教育。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比较重视让学生学习与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这是美国在创新教育方面的重要法宝。美国课堂教学是很开放的,他们在座位编排上很随意,教师在课堂上会尽力表现其幽默风趣,一个教条、呆板、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估不会获得好分数;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书本或网络以得出自己的答案,教师不会让各个学生的答案相一致,更不会去束缚学生的创新与想象力;美国小学一至三年级没有学业成绩记录,三年级以后各种考试也不公布分数,考试内容与学生教材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考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几方面能力,考题也千奇百怪,新奇的考试题目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学生表现突出,学校会建议家长去做智商测验,使学生有机会得到特别辅导。正是由于这种一贯推行的开放式创新教育,使美国人从小就具有超强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以至于美国科学技术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在基础科学、医药、信息技术、转基因技术等领域美国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的创业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美国高校都设有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一般通过举办学术报告、科研竞赛、创业竞赛、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如组织管理一种社团或沙龙、设计与组织一次公共活动、构思与设计一种报刊、提出一种新观点、制订一个小实验和一些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等,鼓励大学生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等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美国许多著名的高科技公司都是大学生创业者创造出来的,如Intel的摩尔、葛鲁夫,Microsoft的盖茨、艾伦,惠普的休利特、帕卡德,Netscape的安德森,Dell的戴尔等。据麻省理工大学(MIT)的一项统计,MIT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多家新公司,对美国特别是麻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校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二)我国应试教育阻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据统计,在工业制成品中,我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创新能力低,缺乏竞争力,产业链里最有价值的几个环节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只有拥有自己的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才能实现新产品价值最大化。然而,创新创造能力不足导致我国难以产生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而这种创新能力不足与我国长期推行的应试教育模式息息相关。

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至今已有30多年,高考制度使得“考上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几乎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一成不变的最佳选择,这必然催生一切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从考试内容来看,学大纲、材、辅甚至统一考试答案,尤其是许多开放式的主观题也要规定一个客观答案。从教学评价来看,由于很多时候都是以考试分数作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质量好与差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为了考试分数死记硬背、题海奔命;教师为了工资待遇以讲解考试解题技巧来取代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校为了获得更多奖励和投资鼓励教师多补课多加班……这种考试、评分和排名等分数至上的教育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考试题的唯一标准答案更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新人才具有多种核心特质,在智力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分析问题能力、论证能力、想象力与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兴趣爱好、主动性与持久力等。而我国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却扼杀了学生这些创造特质的要求。为了考试分数,学校和家长从幼儿园起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幼儿园补小学、小学补初中、初中补高中的学习内容,导致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埋没于题海战术中,严重遏制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缺乏创造力的学习思维模式同样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20%~30%,足可见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严重缺失。

二、从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值得欣慰的是,教育部为了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步伐,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颁布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和《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鼓励和引导各类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动手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但笔者认为,创新人才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需要从小培养,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而并非到大学才开始提倡。美国等发达国家从小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一)减少课业负担,多开展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

我国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必然导致中小学生陷入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要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如向美国、新加坡等国一样中小学上午8:30至11:30只上半天课,下午做手工、做游戏、参观学习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多开展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考试制度,多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我国现有的教育升学模式全部采用考试择优选拔制度。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等没有一个环节不考试,为了达到“择优”的目的,考试出题者常出难题怪题以考倒一片,无论文理科、无论主客观题,考试答案均是统一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而应试者则死记硬背考试答案或参加各种考前辅导班学习应考试技巧。这种畸形的考试制度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此,应大胆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推行中小学就近上学原则禁止跨学区,中小学考试像美国一样小学前三年没有考试或不公开考试分数,考试题目尽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少考现有知识多考创造性思维的题目,不用统一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多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跃课堂气氛,多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好奇心

我国现有的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通常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权威压倒一切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呆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应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自由发言的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质。

(四)培养创新发明意识,从小培养科技创新发明的人才

日本特别重视从小培养创新发明意识,如针对幼儿出版《什么是发明》、《什么是专利》、《SLUMP博士》等多媒体辅导读物;针对中小学生出版《发现的喜悦》、《探索的快乐》等提高学生对发明兴趣的书;针对高中生出版《从专利来看产业发展史》通俗易懂地讲解专利制度的作用;针对职高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出版《专利篇》、《外观设计篇》、《商标篇》等使学生能够把握日常研究活动中可成为专利的技术等。日本从小培养科技创新发明意识做法如能纳入我国各类教育中,要让学生了解创造发明的过程,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创造、小发明等,逐步提高创造能力,对培养我国科技创新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五)提倡全社会配合,多为提供学生创新创业的舞台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携起手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为创新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学校和社会要全面开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实验室等,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器材、有设施;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创新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创办报纸、电视台、广播站,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出台相应的科技创新创业政策,给予科技创业的学生资金扶持,让大学生创造出更多的科技型公司。

总之,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事实证明,我国现行应试教育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应该向美国和日本学习,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走上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富国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朱诸.美国:科技创新成就经济大国[OL].新华每日电讯,2010-10-20

[2]韩震,虞立红.创新人才从何而来[N].光明日报,2012-06-13

[3]鲍炎炎.从日本创新教育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大中小[N].中国知识产权报 2006-03-23

[4]李祖超,杨淞月.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