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分级制度

电影分级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影分级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网络视频 网络视频影片 规范

目前我国网络视频现状

所谓网络视频,是指由网络视频服务商提供的、以流媒体为播放格式的、可以在线直播或点播的声像文件。网络视频的来源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网站内部资源,另一部分则是网站外部资源。首先,是网络内部资源主要指由用户或门户网站、电影电视网站自行生产并上传的电影电视节目,其中包含了网友独自制作的DV实拍视频和由门户网站制作的专业栏目。其次,是网络外部资源指的是由网站外部的专业视频内容制作机构所生产的视频。其视频网站需要通过购买网络播映权、购买独家放映权、广告收入分成的形式与内容和供应商进行合作。

从以上网络视频网站的分类和结构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受市场竞争不断地扩大化和强大利益的驱使,专业的视频网站为了想方设法地吸引观众而大力推出最新的国外大片来获取高点击率和高商业回报。但这些所谓的国外大片中却充斥着大量的、血腥和暴力镜头,而这类电影在视频网站上几乎是每个人动一动鼠标就可以自由浏览进行观看的。虽然,网络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捷,在高强度工作之余带给了我们不同的娱乐视听体验。这样新的便捷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情感上、娱乐认知方面、知识领域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同时获得视听享受和身心放松,所以规范网络视频影片的管理任重而道远,值得我们深思熟虑。

规范网络视频影片迫在眉睫

在电影产业发达的美国,电影采用分级制度上映,所有电影在上映之前,美国专业电影协会将电影分为5个等级。以下笔者对这一制度作以简要介绍,第一,是G级,此级为大众级别,该级别的影片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进行观看,其影片的内容也可以被大众所广为接受,影片中没有及或少儿不宜的场面,血腥、吸毒和暴力等场面也非常之少;第二,是PG级,此级为普通级,建议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观看,该级别影片中的有些镜头可能会带给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一些不适感,影片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进行观看,但该级别的电影中基本没有、吸毒、血腥和场面,即使有,时间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场面不会超出适度的范围;第三,是PG-13,此级同样为普通级,但不适于不满13周岁的儿童观看,是特别辅导级,不满13周岁的儿童如需观看,需要有父母的陪同,该级别影片中含有一些对儿童成长不利的内容,虽然该级别的电影并没有粗野且持续暴力的镜头,也没有、镜头,但有时会有吸毒镜头和不适宜的脏话在影片中出现,所以不适宜不满13周岁的儿童独自进行观看;第四,是R级,此级为限制级,不满17周岁的未成年观众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人陪伴下方可进行观看,该级别的影片中包含大量的成人内容,里面有较多的、暴力、吸毒、血腥等场面和脏话;第五,是NC-17级,此级别的影片为不满17周岁的未成年观众不可观看的影片,NC-17级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片,影片中有清楚的场面以及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镜头和脏话等。

在美国实行电影分级制度之初,许多人认为电影分级制度的实施会因此分离了大部分观众,从而大大的降低影片的销量和市场,但事实表明,精细的分级不但没有降低影片所带来的商业收益,观众反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这正是大力推进影片销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中,虽然没有如此精细的分级制度,但影片上映之前都必须得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审核批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现在的国内电影市场。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网络视频这一新兴的电影传播途径还没有得到相关政策的制约和保障,我们只需进入视频网站,动一动手中的鼠标,甚至省去了注册登录的繁琐程序,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进行观看或下载我们想要观看的影片,影片中讲述的内容我们也只能从网站内部简短的介绍获知,唯一的判定标准便是网页上的点击排行榜以及网站推出的精彩预告片。因此,规范网络视频影片迫在眉睫。

勇于尝试解决问题

目前,随着连接客户终端的用户们的个人价值观和网络行为特征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连接客户终端的用户们的视频消费结构也将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网络时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网络视频影片的管理虽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我们并不能否定网络视频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中成长。

2009年8月,央视网、凤凰网、东方宽频、金鹰网、北京电视台、深圳广电的代表共同签署了《2009年版权保护宣言》,组建了“视频新媒体版权保护联盟”。同年12月4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发文,规范网络视频网站的管理制度,而 BT下载网站等多家知名网络视频网站就因其缺乏视听许可证或是网站内的视频侵权问题而被国家广电总局勒令关闭。国家广电总局的这些举措在一定范围内遏制了一些未经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的影片在视频网站内的流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国内网络视频网站的管理制度,保障了国内网络视频网站的可持续性发展。

对于网络视频这一发展中的信息媒介,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来完善我们的网络视频管理体制机制,进而推动国内网络视频网站的良性循环。例如,为了禁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游戏身份验证系统,成功地遏制了一大批未成年人进入网络游戏并控制了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的娱乐时间,以及在网吧上网需要身份证登记的制度等。同样,我们或许可以用这一方法来规范我们网络视频的点播,实现分年龄阶段来观看视频的制度。

在网络视频这一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多尝试和不断地探索,唯有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挑战,才能促使我国网络视频的发展逐渐规范和成熟,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电影和电视产业。

参考文献:

[1]王軍,郎劲松,邓文卿.传媒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苏静怡.我国网络视频的发展趋势及建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卷,3.

[3]李立.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第2篇

一、华莱坞电影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电影可以说是20世纪以来的舶来品,对电影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故事,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古已有之,在两千年前就有差不多的像样的小说和故事集,比如《山海经》、《搜神记》、《世说新语》等,还有一系列诡异故事性很强的志怪小说像《子不语》、《聊斋志异》等,中国历史也是具有相当强的故事性,而我们的历史记录在全世界范围内又是最完善的。可见,我们具有世界上最多最好的剧本,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将中国的京剧推向世界。中国的四大名著、神话故事、侠义小说,数不胜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早些年的电影也是这样在做,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城南旧事》、《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芙蓉镇》、《红高粱》等,近几年的《英雄》、《赤壁》、《孔子》等。中国的国家形象的树立有很大程度上是由电影中的中国建立起来的,电影传达着一个国家的价值观、人民群众的审美观,还承载着国家的文化。因此,与其花大价钱拍摄国家形象宣传片,投放在纽约时代广场,不如多花点心思和时间,将传统文化以及创新融入电影中,既宣传了中国,又打开了国际电影市场,打破西方电影的垄断,构建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

二、华莱坞电影的现状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第3篇

-这部电影从卡梅隆的公司租用了卡梅隆参与开发设计的3D摄影机,电影制作历时3年半,媒体报道这部电影预算从最初8000万美元涨到了1亿美元,其中在台中建造的水槽就花了1.5亿台币(约500万美元)。

-剧组在这个水槽里拍摄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其间,为了塑造一个漂流者的形象,主演沙玛减掉了37磅。“当我们都在午休用餐的时候,沙玛只能去锻炼。”李安说。

-李安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全自动波浪装置水槽,可容纳1700加仑的水量,在水槽中,剧组得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水波。他坦言海上的戏很少有模拟得很好的,自己在台湾搭建的水池中设计涌浪的起伏,水池一方冲浪一方消浪,波长、浪形、节奏的控制非常花时间。

-电影中栩栩如生的老虎,光毛发就有超过15名动画师参与工作。剧组拍摄了数百个小时有关孟加拉虎的影像资料,动物训练师总共找到4只孟加拉虎,其中一只名叫“国王”的大家伙最符合李安心中的理查德·帕克形象,成为它的主要实体模特。

-李安透露片中出现的4只老虎,有真的也有数码制作的,最重要是动画的部分,动作是李安亲自设计的,“很有挑战性,比拍小孩子困难”。

《2012》

哥伦比亚中国办事处负责人张苗:“不要因为中国人在做这事,就怀疑影片的3D转制效果。”

-这部片子的转制从2012年4月下旬开始,460人的中外团队经过7个月就把片子赶出来了。有传言说转制由中国苏州的一家公司操刀,而最后确定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带领的团队参与了这项工作,哥伦比亚公司也宣称:“中方转制团队起到核心作用。”

-转制的核心工作是,把2D拍摄素材中的视觉元素(如汽车、道路、路灯、树木等等)建立三维模型,并重新建立三维景深信息,利用为本影片量身定做的软件环境和算法,充分确保视觉重建效率和质量。

由于《2012》本来就运用了大量的CG特效,所以后期转制相对于实拍画面来说,处理上要方便得多。

-根据看过30分钟片段的观众评价,其中灾难场面的3D效果非常明显,不论是山崩地裂还是城市垮陷,烈焰冲天还是各种交通工具在空中横飞,影片在画面的层次和细致度上,比当初的2D版本更加逼真和震撼。不过人物就处理得比较粗糙,能看出转制的痕迹。

-《2012》3D版的声音进行了全部重新混录,推出了11.1声道版本。

质疑:

这部片子只在中国上映,而且还是中国团队做的,这是针对中国市场做的一次粗制滥造的转制?

片方回应:

这部片子先在中国上映,是因为经过3D视觉重建后,灾难场景可能会直接突破恐怖片和惊悚片的界限,美国电影协会的电影分级制度有可能做相应的调整,2009年《2012》上映时划定为PG-13(13岁以下儿童需家长特别辅导级),再次上映时可能要划为R级,所以耽误了上映时间。

《血滴子》

由香港导演陈可辛和刘伟强打造的《血滴子》,也采用了2D转制3D的制作模式。演员之一李宇春开玩笑说,“血滴子”是雍正时期的特工部队。取人首级的暗器“血滴子”被discovery评为世界十大杀人武器之首!3D效果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呈现血滴子飞来飞去的场面,有暗器杀到身边的恐怖感。这次转制由加拿大视觉特效公司Vision globale负责,这家公司近期的作品是备受好评的《逆世界》。

质疑:

武打电影拍成3D,是为了掩盖题材和创意的枯竭?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瘟疫;低俗流行歌曲;青少年;影响;对策

一、恶俗流行歌曲概述

恶俗流行歌曲,或称低俗流行歌曲,一直以来,对恶俗流行歌曲都没有明确、一致的定义。2007年以谷建芬、阎肃等人发起的倡议书《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中提到恶俗流行歌曲“格调低俗、歌词怪异,甚至以打球等做法来哗众取宠,在客观上败坏了社会风气,毒害了青少年心灵”,2015年7月,文化部要求下架120首低俗网络音乐,文件也谈到“这些音乐产品中含有宣扬、暴力、教唆犯罪或者危害社会公德的内容”。

恶俗歌曲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音乐发行商对歌曲或者歌手的“炒作”、包装,“俘虏”了大量听众。另外,低俗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他们的盲目跟风也使得低俗歌曲得到飞速传播并流行起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不平衡的关键转折时期,由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更没有对事物的是非优劣具有基本的、清晰的辨识能力,对于流行歌曲的选择上他们极可能会受同伴的影响,出现从众的现象。因此,一首首低俗的、迎合青少年“口味”的歌曲才会被疯狂传播,迅速流行起来。

二、低俗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

首先,低俗歌曲影响青少年的审美判断力。当今我国流行歌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虽然没有古诗词那般典雅、唯美,但优秀的流行歌曲却也还是有一种别样现代美。可是自21世纪以来,低俗流行歌曲层出不穷,旧的还在青少年们脑海中回荡,新的又相继出炉,当“我是芙蓉姐夫,每天每夜受苦,老婆体形像猪,也有男人追逐”、“Baby怎么会这样,再也不能睡同床,寂寞的我怎么度过夜”、“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从此我不再是你的港湾,当你依偎在他的胸怀,是否已忘记我曾给过的爱”等低级趣味的歌曲充斥着青少年的生活,他们还能判断音乐正真的美吗?

其次,低俗歌曲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正如法国戏剧理论家Antonin Artaud所说“最可怕的瘟疫并不在于外表”,“瘟疫”般的低俗流行歌曲的可怕之处,不只是表面上粗俗歌词的扩散,更是腐朽思想道德的传染。而青少年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更没有对事物的是非优劣具有基本的、清晰的辨识能力,好奇、追求“个性”的青少年就会学唱,受同伴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这类歌曲传播起来,形成不良的道德文化氛围和学习风气,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长期学唱这类脏话连篇的歌曲,极不利于青少年的良好思想道德观的形成,甚至还可能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

三、低俗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对策

低俗流行歌曲颓废不堪,对社会及青少年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对“瘟疫”进行治疗。

首先,通过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共同参与,提高青少年的音乐审美判断力,使低俗流行歌曲无人传播、无人听。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产生潜移暗化的深远影响,青少年是最需要关怀和耐心引导的,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尽量和睦相处,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并以身作则抵制低俗歌曲,对青少年循循善诱,切忌操之过急。比如在一家人和乐融融用餐时,放上轻松愉悦的音乐,正确引导青少年进行音乐审美活动,以达到提高审美判断力。每个青少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离不开社会的教育和影响。餐厅、商场、旅游景区、KTV、酒吧等各个场所都应该重视低俗流行歌曲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慎重选择流行歌曲,抵制低俗的歌曲出现,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音乐环境,传播优秀的流行歌曲,减少低俗流行歌曲对青少年音乐审美判断力的干扰。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最直接、最系统的音乐审美教育。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也对青少年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但我国目前学校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审美判断力的培养方式还有待改善。笔者认为学校音乐教育作为青少年身边专业的音乐组织,应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提升整个社会的音乐审美能力,共同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环境。

其次,通过提高流行音乐人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做到无人创作低俗流行歌曲。对于说话,人们都有“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能说;哪些话适合在哪些地方说,哪些话在哪些地方不能说”的认识。音乐也一样,创作者需要清楚流行歌曲的受众是广大青少年群体,歌曲中的任何消极因素都可能影响着青少年的言行举止,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应该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不是为了泄愤或者一己之利而败坏社会风气,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音乐向来都是创作者“思想的镜子”,他们可以通过音乐表达自己,歌曲就是创作人与受众进行思想感情传达、交流的媒介。而粗俗的、暴力的、为博青少年眼球而产生的恶俗流行歌曲,体现出那些音乐人腐朽的思想、畸形的价值观,他们缺乏一个正直音乐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在低俗流行歌曲泛滥的社会里,音乐人自身的责任意识显得极为重要,流行音乐创作人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文化修养,只有提高流行音乐人的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才能真正实现无低俗歌曲产生。

最后,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流行歌曲监管力度,可制定音乐分级制度使低俗流行歌曲受到更严格的控制。2015年8月,文化部继版权局打压盗版音乐以后,也对网络音乐做了清扫行动,公布了一批网络音乐产品黑名单,要求互联网文化单位集中下架120首内容违规的网络音乐产品,实施“抗拒从严”的对策强行净网。这是政府首次强有力地对这些危害社会公德的恶俗流行歌曲进行清除,这些歌曲随后也被一些KTV“拉黑”,的确大快人心,但只清除这120首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一些漏网之鱼。并且,单从网络方面杜绝这类歌曲传播也是不能做到根除的,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监管人们生活环境各个场所中流行歌曲的传播信息,即使是小酒吧、饭店、商场等地也需要严格监管,让这些“危险”的流行歌曲远离青少年。针对我国的低俗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2015年,就有学者提出了建立流行歌曲分级制度的建议。笔者认为,政府可以参照美国电影分级制度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音乐分级制度,来减少低俗流行歌曲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不仅需要政府相关机构对歌曲审批时严格把关,还需要严格把控和监督分级后歌曲的传播,禁止不适合未成年人歌曲出现违规流传。

四、结语

具有“教化”功能的大众艺术――流行歌曲,本应该发挥其积极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意识与观念。但现如今,我们周围的那些低俗的、艺术性较差的流行歌曲比比皆是,既影响青少年的审美判断力,还影响着青少年良好道德观的形成。面对这些低俗流行歌曲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音乐审美判断力的教育,从根本上做到低俗音乐无人听,同时音乐创作者和发行商需加强对商业利润诱惑的抵抗力,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真正做到无人制造低俗乐,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流行歌曲的监管力度,并且可以根据国情设置相关音乐分级制度,严禁低俗流行歌曲非法传播。总的来说,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为青少年打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共同治疗这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害的音乐“瘟疫”。

【参考文献】

[1]王春燕.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与集体心理认同及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第5篇

类型电影生产制作的缺失是中国电影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本文将从中国电影体制分析、类型电影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类型电影的生存和发展,建议建立产业化电影体制,树立完整的类型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制作规范,达到一定的总体规模。

关键词:类型电影;产业体制;类型观念

中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发端于20世纪初。从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发展至今,虽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从世界电影范围内来看,中国电影却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的发展中的状态。特别是近年来与蒸蒸日上的电视剧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电影正处于危机四伏的困扰之中。国产片质量不高,造成整个市场的投放量不足。而且国产片中的粗制滥造之作也影响了国产电影的信誉,使得影院没有高质量的影片放映,观众也无佳片可看,影院的经营则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那么由此而谈到中国电影的困境原因,则不得不提到2001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在海南举办的“电视电影类型片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旨在探讨电视电影类型片制作和播出的新思路,在某种意义上宣示了走类型化道路不失为发展中国电影的一条新路径;而且业界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电影的类型化不仅仅是美学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问题,也是事关中国电影发展的大问题。

时隔十二年,再次回望中国电影的发展,依然使人们陷入对类型电影观念探讨和实践的思考,而且也不得不承认,相较于美国好莱坞式的类型电影发展,中国类型电影制作的缺失的确是滞后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尤为突出的原因。而且在中国电影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进程中,类型电影的发展一方面是源于电影艺术自身拓展创新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在新形势下,中国电影去不断适应和满足观众文化需求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策略不仅在国产电影占领市场份额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也是实现电影强国目标下提高电影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类型电影的观念出发,攫取好莱坞类型电影运作中的成功因素,从而浅析一下中国类型电影的创作、生产与发行,为中国类型电影在产业化道路的发展上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和思考。

一、类型电影的观念

“类型电影是艺术创作商品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制片商为了攫取最大利润,逐渐形成一些相对固定的影片模式——类型”[1]。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关于类型电影,虽在中国电影市场未走向成熟,但它的存在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电影现象。类型电影尊崇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大众心理预期为制作标准,表达社会的不同情绪和状态,从而形成以类划分的相对固定系统。所以商业化的电影工业体系是孕育类型电影的温床,数字技术的运用和处于转型期的文化期待,使得人们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认识和解读也日益受到重视。 “类型建立在电影制作者和观众默契认同的基础上,在一部接一部的影片中不断出现的类型片程式使一个类型的影片具有了一些共同特征”[2],主要表现为:公式化的情节要素、主题、电影技巧、定型化的人物等等。发展类型电影,需要理解类型电影的本质:类型电影是整个社会的大众娱乐方式,依赖于社会自由发展的良好氛围。可以说,对观众观影需求的主动调适,是类型电影存在的根本特征。

二、中国类型电影的生存条件及产业体制分析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影体制改革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着力展开,即由最初的文化事业经营性质转向多样化的渠道经营,国产影片统购统销的垄断局面逐步被打破。而与此相关的是,电影投资渠道也开始走向宽广,海外资金、民间资金开始不断汇入电影创作领域,从而改变了电影市场单一投资的局面。但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因其本身的意识形态功能所指引,加之在中国多年的政策体制中的积重难返,使得中国电影产业如若取得质变的发展,还需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以作后盾。因为资本的运作是电影生产的前提条件,电影的经济属性是第一性的,而其艺术本质只有在经济条件形成之后才能逐步实现。

影迷观影习惯的建立,观众群体的成熟是中国类型片出现的原因,虽然近年来的《失恋三十三天》、《人再囧途之泰囧》、《致青春》等国产影片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但零星高票房影片的出现,难以展现出国产影片成熟的类型化操作趋势,因此相较于好莱坞专业及商业化的制片制度,中国电影的产业化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而产业化电影体制的营造也不可回避地成为了当今中国电影的首要建构任务,因为只有这一体制的健全、完善, 才可能使配套的产、供、销、院线体制形成电影运营的流畅体系,才可使类型电影的产品格局得以形成并循环开发。因此,改变中国电影的生存环境,创建电影产业机制,促进其良性循环,确立类型片的制作规范,使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运作逐步由无序走向有序。

三、中国类型电影现存问题

“类型片的成熟与发达,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影产业兴盛的基础”[3]。因此,纵观当今中国电影发展的大环境,类型电影的发展则显现出单薄的态势。

(一) 题材单一,片种稀少而集中

不可否认,由于观念局限和多种因素制约,中国电影的题材范围较为狭窄,类型也比较单一。目前在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已经成型的类型片片中当属古装武侠大片,而其他类型如青春片、爱情片、喜剧片等虽已出现,但总的来说数量还属较少,影响力也比较薄弱,类型片的片种发展极不平衡。而且比起国产类型片发展不均衡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社会性题材以及商业性较强的类型片,如恐怖片、科幻片、史诗片、警匪片、歌舞片等,在目前的国内电影创作环境中基本处于匮乏状态。因此,和国外多元丰富的商业类型相较,中国类型片的种类较为稀少且集中。

(二)类型创作缺乏创新

自《英雄》开创了国产武侠大片的新时期以来,银幕上到处一片刀光剑影。接踵而来的《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使得古装武侠大片已然成为中国商业电影的主流。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影片类型,从民族电影类型创立的角度来看,其所发挥出的价值与贡献值得肯定,这从其在世界范围内所得到的广泛认同则可见一斑。但成功的类型创作虽值得肯定,也要关照到观众的审美是否会疲劳。毕竟,类型电影的创作中心始终围绕着观众。

(三)类型电影缺乏品牌意识

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创建属于自己的电影品牌,成为了各国电影争夺市场的一大法宝。但就目前的中国市场运作模式来看,其对品牌的认知还仅仅局限于导演以及明星的品牌概念上,几乎忽略了电影类型本身也是一种品牌。因此也就很难提出对于品牌的后续研发和拓伸。但“电影正是带有文化性质的工业制作,它的生产模式主要取决于商业利益而不是艺术水平,票房——消费层面的反应,往往操控某种类型电影的命运”[4]。所以,类型电影品牌的打造抑或是与品牌延续经济链的对接,显然成为活跃和开发市场的必然选择。而这其中的关键环节——“类型片的功能效果与观众需求的对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应同时性条件下观众的不同观影需求;二是对应历时性条件下某一时代观众的观影需求”[5]则应成为市场把握的核心要素。因此,将消费者的观影需求放在突出位置来把握类型电影的生产,显然是一种必然的创作策略。但显然,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对于这一领域的拓展实属苍白。

四、发展中国类型电影的建议及思考

(一)转变创作观念,以大众娱乐为先念

类型电影的本质是将大众娱乐形式化,以观众的娱乐审美诉求为先导,最终获得电影的文化生产力。但由于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其惯有的稳重,加之在特有的文化政策调控下,使得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局限。因此,中国电影界势必要扭转此创作观念,才能为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且,类型电影是中国电影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寻找人类情感的通用性,不断使得中国类型电影的观念传达出民族和文化的普世性,也许才可称谓中国类型电影的所寻之路。

(二)完善电影市场机制

虽然近年来关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投融资方面的有关政策已经逐步放开,但改革的力度和步伐依然很小,资金短缺仍是阻碍中国电影业快速发展的软肋。所以,更加多元有效地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资金投放于整合,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除了资金问题,中国电影迟迟未建立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也是妨碍类型电影发展的重要因素,分级制度的缺失和审查制度的严苛直接导致多种类型模式无法在当下的中国电影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其实,电影的“分级”是电影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然。它既减少了电影人在创作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束缚与顾忌,也有利于电影发行市场的有序发展,把可能出现的市场负面效应降至最低限度;同时,分级制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不同的观众消费群体,扩大市场,并有效地保护观众中的“弱势群体”,如少年儿童及成人中的身心不健康者等。

(三)整合生产和发行两个环节

整合生产和发行这两个原本相互独立的环节,降低成本,加大宣传力度,维持住电影消费者对相对产品的忠诚度,这是促进类型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为什么《让子弹飞》在国内票房超过1亿美元,但它在美国却根本找不到发行商;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票房收入近1亿美元,在美国上映时却奇冷无比,仅仅收入6万美元。而《哈利波特》依靠其电影后续的产业链开发已达到产值 300 亿美元左右,创造了不可想象的商业奇迹。由此可以窥见生产与发行两个环节衔接的巨大优越性,但国产电影的考量却只重票房,鲜少考虑到产业链的相关开发。因此,整合制作和发行两个环节,重视电影的前期开发和衍生品的开发,是发展中国类型电影的一个重要策略。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影已不再纯粹为表达艺术,而是融合了市场、经济、机制等理念,成为了一个国家形象的突破口,也成为支撑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强化着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当然,先天不足的中国类型电影有着太多的技术性商业运作方式亟待学习和实践,因此尊重创作规律,完善体制改革,通过发展多样性

的类型形态、多元化的类型创作和培养多层次的类型人才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中国电影已朝类型化的创作迈出了一大步,孜孜不倦的中国电影人也在不断努力地尝试着前行,或许这正是中国电影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58页。

[2]【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第五版),彭吉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42页。

[3]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第6篇

(一)作为产业的电影

电影作为光电与声乐的艺术载体,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勃勃的生机。接踵而来的就是这个产业的迅猛发展。作为产业的电影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的地方。它极大地满足着人们对梦幻世界的需求,如同其它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一样。但电影又超越了一般产品的价值,它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又尽可能的减少了对成本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最重要的是电影作为一个产业还不断的随着时代与科技进步,时时向观众展示多彩的内容。正如此,有许多国家和地区才将电影产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美国、韩国、法国、印度、中国的香港都莫不如此。中国也正在大力发展电影产业,因为这背后是与电影相关的旅游业、制造业、包括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二)多重价值的符号

(三)世界各国发展电影产业,其意义绝对不局限于其带来的巨大利润,最主要的还在于电影承载着一个国家多重的价值符号,它包括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等。国家通过电影从文化上不断的向世界推销和展示自己,在此基础上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二、电影产业税法供给的理论意义

(一)税法供给的经济分析

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国家对社会财富分配与再分配过程的介入,从社会成员中直接、无偿、强制地取得一定份额的社会财富,并借此影响到社会分配活动的实现与社会财富的实际占有状况。因此,税收的征收与否、起征点的高低、纳税环节的多少、税率的高低等直接与纳税义务有着紧密关系。作为经济意义上的税法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不但能从时间上进行调节,还可以直接作用于产业之上。获得税收支持,电影产业将获得巨大发展,税务负担较重则会极大阻碍产业的发展。

税法制度会从经济上引导产业资本流向电影产业。世界各国普遍都给予电影产业以优惠的税率来促进资本流向电影产业。同时,对于电影产业,政府还可以采取一些补贴措施来发展自己的电影产业。从财政上来说,可以加大对落后淘汰产业的征税力度,将补贴运用于对电影产业的支持上。

(二)税法规定的法律分析

税法的法律意义在于,通过税法对电影产业的保护,电影产业获得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是持续和不受侵犯的,这种侵犯往往会来自政府本身。通过税法对电影产业的保护,电影获得了相对于其他产业的税收优势,电影产业就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电影,从而促使电影以及与电影相关的产业获发展。法律的预测作用还可以告诉身处电影产业的从业者,在电影产业可以获得持久稳定的收益,这将有利于电影从业人员的稳定。

三、电影产业税法供给的现状

我国现在已将电影产业的增值税税率以由17%下调到13%,因转让著作所有权而发生的销售电影母片、录像带母带、录音磁带母带的业务免征增值税,音像制作(电影母片)企业实行25%的比例税率。

目前我国整体上对电影产业实行了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我国,由于正版电影音像制品是著作权人、发行人的智力成果,具有极高成本和收益。在此基础上,电影音像发行商要交纳13%的增值税,5%的营业税,25%的所得税,以及7%的城建税,3%的教育附加税。按照这些纳税规定。电影音像制品出版批发单位如果要给客户发货就要上增值税,而业内惯例是退货率较高,拖欠货款严重,出版发行单位发货上税容易退货却难退税,造成了电影音像产品实际税率过高。

过高的税负导致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受到了资金的制约,电影产业一方面要缴纳过高的税负,一方面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还要面对猖獗的盗版行为,其生存状态可想而知。虽然对于电影产业来说,我国的税法还处在不断的调整当中,但是从实际来看电影产业的税负依然还是很重。

四、电影产业税法供给的国际比较

对于如何通过税收手段来促进本国电影产业发展。各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经验。法国电影工业自1948年起享受电影工业财政资助账户。该项资金并不直接从国家预算中支出,而主要以税收的方式从影院、电视、录像等行业征收,以此项收入来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1996年8月,俄罗斯通过《国家电影法》,将国家支持电影的措施、国家对电影的投资、国家对电影活动实行的调节关税的政策等以法律形式加以确立。国家对影片生产和发行上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俄罗斯民族电影的生产,提高了独立公司在影院上映本国电影的积极性。

澳大利亚为投资方提供了一项优惠政策,即投资一部电影将100%免除其税收。要获得减免税收资格须具备以下条件:1在法案规定允许下获准成为其中一个电影生产类别:2,完全或基本澳洲化,或是一个官方合资影片,且包含大量“主要是澳大利亚的内容”。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为外国电影制片商制定了可退还性税收抵消政策(Refundable Tax Of fset)。这意味着在实际拍摄阶段会减免12.5%的税收,而后在后期制作阶段就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这些电影要么是澳大利亚国产片,要么是与澳大利亚有着官方贸易协议的加拿大、法国、爱尔兰等国家的联合制片。

1997年11月,韩国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享受较高的税收优惠条件,这必然带来多方面的好处。首先。它促使了风险投资对电影产业的追逐,有力的解决了电影产业的投资不足的问题。其次,对于电影的创作者而言,电影是否会获得市场的认同就是关键的问题,对于地域狭小的韩国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同。最后,从长远来看,国家亦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美国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州认识到,电影产业除了可以对外出口而外还可以换回大量的旅游、餐饮收入。“到目前。全美50个州已有43个州出台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州政策上的变化,使加拿大对影视公司的吸引力减弱,很多原本计划在加拿大拍摄的美国电影电视片都改在国内拍摄。”

五、我国电影产业税法供给的完善

(一)鼓励电影产业发展,调整相关行业税率

目前国家税务部门已经将电影产业的增值税税率由17%下调到13%,但是从实际税负来看还是偏高,还有下调的空间,以10%左右为宜。斗辱《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等政府政策要落到实处。电影制片企业应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免二减二”后按15%税率上缴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于电影制作企业所承担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予以重新考虑适当地减免。

(二)通过税收优惠,设立电影产业发展基金

法国、韩国等电影产业发达国家都设立了相应的电影发展基金,对于投入电影产业的基金予以减免相关的税收。对于基金收入所得也可以减少相关的所得税,这样从两头扩大电影产业的基金收入。只有电影产业的基金收入多了。电影产业才会有更广泛的资金支持,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

(三)以税收优惠引导中小企业介入电影产业

电影产业是一项投入与收益比弹性很大的产业。即可以选择大制作大投入,也可以有小投入大收益的现象存在。以中国的国情来看,大投入大制作的方式不值得推广,或者说只适合少部分资金雄厚的制片人。要对电影产业引入竞争机制,离不开大量中小企业的参与。以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中小企业的介入,必将有利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第7篇

本文作者:朱江勇、沈宝民 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省霞浦高中

影片《金陵十三钗》是通过一个女孩的视角来讲述一群秦淮河女人的故事,作者抛给了观众一枚“硬币”,书娟与玉墨正是这枚“硬币”的两面:书卷之气(雅),玉殁(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两位女性角色的性格都在发生逆变,都遇到了命运的抉择问题,都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这枚“硬币”始终在旋转,如何抉择实在是个大问题,“硬币”倒下的时刻,女人的意义真正地凸显出来。在张艺谋的“女性电影”中,虽然女性角色为着力刻画的形象,但这些“女性角色”也大都遭遇了“男性角色”的围观。作为“第五代”电影人代表之一,张艺谋每创作一部影片都会受到观众与影评人的“追捧”———或称赞、或批评,而成为“主流电影”。特别是他的那些以女性角色为中心的影片。“许多主流电影都是为‘男性凝视’(malegaze)而建构的,即叙事呈现的主要视角是男性的,电影的视觉(包括女性身体的奇观)也是主要针对男性。”[2]153“男性的凝视”在这里有“窥视”的意味,这其中不只是张艺谋作为男性的思考和“窥视”,也更多地凸显了大众的“窥视”情结和审美心理。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蒙太奇是组接“视听”的基本语言,它的“谋篇布局”构成了其在“电影叙事中从故事构思到事件剪裁,从主题确立到本文框架设置的整个过程。”[3]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开场,运用了交替蒙太奇的手法。女学生们的逃亡,坐在马车上逃亡的们,美国人约翰在灰色的迷雾中躲避日本兵的搜捕,李教官带领的残余部队与日本兵开战救下逃亡的女学生;然后,这些不同阶层的角色一一被“赶进”教堂。这种剪辑技巧不仅交代了人物、事件背景而且加强了矛盾冲突。在电影的开场,这组蒙太奇语言极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能够很快吸引观众注目,有力地抓住了观众的情绪。而在原著小说的开头却叙述了孟书娟的初潮,用一个女孩的紧张不安烘托、渲染了事件背景;然后,小说叙述了英格曼、法比神父,在威尔逊教堂里“迎接”一个个人物的闯入。如果说,蒙太奇语言体现了电影中连贯的“动作性”,那么张艺谋电影中除了很强的“动作性”,还有更加突出的色彩与画面。从电影《红高粱》对红色的情有独钟,到《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的宏大叙事,张艺谋把色彩与画面都综合发挥到了极致。影片《金陵十三钗》中,多次展现了教堂中“五彩斑斓的玻璃窗”:子弹穿过五彩玻璃窗;透过五彩玻璃窗,书娟看到穿着艳丽的秦淮河女人闯入教堂大门;通过彩色玻璃窗,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进教堂,等等。“五彩斑斓的玻璃窗”是创作者有意设置的空间场景,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是丰满而复杂的。首先,通过光线的强弱和色彩的配置构成了画面的造型节奏:画面层次分明,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其次,“五彩斑斓的玻璃窗”这个画面,不仅是绘声绘色的渲染,而且参与了故事叙述;最后,“五彩斑斓的玻璃窗”构成了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人,生死有时,亦无常。电影中的声音(人声、音乐、音响)具有多方面的表意功能,能够调控影片的叙述节奏、调整画面的时空,有助于扩展画面空间,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它能够加强影片的感彩,营造、渲染气氛,“尤其对传达影片的故事信息,它有着画面叙述不具备的阐释和概括功能,而这对组织复杂的情节结构是相当重要的”[4]。我们发现《红高粱》和《金陵十三钗》等影片都运用了画外音的手法,小说创作中“讲述者”的视角是“全知视角”,这种“视角”用代言人讲述几乎无所不能,小说《金陵十三钗》在描写每个故事人物的时候,常常会打破时空,超越“代言人”,收放自如。而电影剧本去描写这些人物的时候,就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和限制,“画外音”的运用多少缓解了“画面叙述不具备的阐释和概括功能”。从叙事结构上来说,影片《金陵十三钗》画外音的解说,提供了故事的信息、勾勒了人物身份,并定下了影片的基调:自我考验与命运冲突。影片常常利用“孟书娟”的画外音来打破画面视觉空间的狭小,从而使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联为一体,打破了二维画框———银幕的局限。音乐(乐曲)在张艺谋电影创作中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与著名音乐人赵季平、三宝、谭盾和陈其钢等人的合作,更是丰富、升华了张艺谋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音乐对环境和气氛的渲染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小提琴与琵琶在影片中相互对照、交相呼应,让电影中的画面与音乐碰撞出无穷的张力。琵琶的音质粗犷如大漠,韧性中饱含刚强;小提琴的音质细致如流水,柔韧中带有抒情。但是,音乐并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具有辅助、渲染、叙事作用,还参与到电影戏剧性冲突中。

新千年后,张艺谋电影的创作模式明显与之前的创作有所不同。无论是从剧本创作上,还是制作团队、明星选用上都更倾向于“好莱坞”模式。自影片《活着》在国内被禁后,张艺谋电影的剧本选择以及创作就改变了方法。剧本创作不仅要有商业考虑,还要力求通过政府的审查,由于国内还未出台健全的电影分级制度,张艺谋及其创作团队的决策是在现有体制下正常的策略反应。与《活着》不同,《金陵十三钗》很快就通过了审查,拿到了公映许可证,并又由国家电影局确定,代表中国参加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评选。影片《金陵十三钗》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电影首先呈现给观众的是“逃”,有“逃”就有“救”,因而电影剧本叙述的“救赎”主情节线为:自救———主要是“逃亡”情节,其中穿插李教官们的主动救助,这是电影的开端;呼救———戏剧冲突的主要部分(书娟们与玉墨们的冲突),呼救是一个相互的过程(约翰一进入教堂,陈乔治就问约翰能不能修好卡车),这是电影的中段;拯救———自我内心的冲突(或者救赎),这是电影剧本表达的中心,体现为一个“赎”字:赎是灵魂的升华,是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理解和认可,基本符合“好莱坞”的剧本结构模式。影片中“拯救”主题有多重含义:李教官带领的惨败的军人主动救助教堂的女学生,殡葬师约翰•米勒设法营救女学生,秦淮河女人———“十三”个代替女学生。按照人的常规的价值观,男人去救女人是正常的行为也是应该的,更何况是一群弱小的女学生。如果电影只是叙述李教官以及浪子殡葬师约翰的拯救,并不是一个出彩的故事或电影,而用去救女学生(处女)就使得剧本故事的发挥、创作有了很不寻常的张力。另外,从《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千里走单骑》以及《三枪拍案惊奇》等影片开始,无论是从演员阵容上来看,还是制作特效、费用、宣传上来看,张艺谋电影远都更加倾向国际化制作。影片《金陵十三钗》中的战争特效场面更是由好莱坞顶尖的乔斯•威廉姆斯特效团队制作的,同时片中的殡葬师也是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来饰演的。制片人邀请高仓健或者克里斯蒂安•贝尔来担任影片中的角色,除了这些演员的演技出色外,更多的应该是商业上考虑,因为“明星是由于作为明星而被关注,而不是由于他们所扮演的剧中角色”[2]83。明星效应在张艺谋电影的创作中越来越凸显,这与“好莱坞”制作模式的“明星制”异曲同工。“张艺谋”导演成为制造明星的“代名词”,即是电影圈内称道的“谋女郎”,被挑选出的巩俐、章子怡、魏敏芝、周冬雨、倪妮等,首先是被张艺谋电影化的“符号”,这些女郎普遍美丽、性感、纯洁、清新。在影片中与之“女性角色”的共同演绎,逐渐被张艺谋塑造成为一种形象化、仪式化、意识化了的“谋女郎”。张艺谋电影创造、成就了这些“谋女郎”,而同时这些“谋女郎”也成就了张艺谋电影。

以上从《金陵十三钗》剧本改编和影片为出发点,分析了张艺谋电影创作以刻画女性角色为主要着力点,影片独特的“视听”风格,新千年后导演、改编的影片大多具有“好莱坞”模式的创作模式。从张艺谋电影创作模式的分析中,我们得到以下启示:其一,剧本创作要真诚地关注社会现实,在选取当下生活题材中,探讨追寻人生目的和意义。其二,中国电影的发展,是立足于本土传统文化下的“国际化”视野的发展,而不只是盲目模仿“全球化”的技术,而去满足感官化的“视觉盛宴”。

电影分级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影视动画; 图像; 暴力; 特征; 青少年

      近十年来,我国影视动画作品的分钟数量在以一种近似于几何倍增的方式急骤成长。这些动画作品通过电视频道、动画音像制品、网络视频转播、主要院线放映等方式与广大观众见面。在享受着这种饕餮大餐的情况下,动画图像中的暴力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关注暴力影像对青少年修养影响的呼声愈加迫切,影视动画图像暴力日益成为社图像学研究者及社会各界教育人士关注的重要课题。

影视图像暴力的影响是与影视图像本身的传播方式和暴力表述方式密切相关的。影视图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登上历史舞台距今100多年。在传播方式上,受众覆盖面之广泛是其它传播媒介难以企及的。连续运动的图像、声音和适当的文字符号形成三类符码综合运用,都同时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听觉两个感觉器官,再加上受众的特点决定了了题材和表现手段的通俗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再者,它的娱乐性和消遣性,“把过去极少有机会欣赏‘正宗’艺术的广大普通群众聚拢在一起,为他们编织出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梦境”①。这是一种不干预实际生活的方式释放情感的一种方法,给人一种生理、心理的快乐,使人完成生活中完不成任务,享受不能享受的快乐,宣泄不能宣泄的痛苦。还有,它以 “图像为上帝代言”的方式具有宣传性和劝服性。因为图像一般被认为,它是对现实的如实记载,摄像机是不会说谎的,即使在摄像机图像没有出现之前,图像也是以真实的属性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因此具有极大影响力和媒介材料的可信性,使得影视图像能够起到宣传和劝服的巨大作用。影视图像又往往引领着时沿性和再造文化,具有媒介汇聚性和传播的动态性,对受众具有短暂而又强烈的冲击,从而使观众过目不忘,牢记在心。而在暴力主题的表达上:影视图像暴力展示内容更多的是暴力的细节、局部,常常表现为对立面双方个体上的一种对另一种的对抗、更多是肢体暴力和武器暴力,对暴力情节的叙述上又往往侧重于真切甚至夸张而又不为观众所感知的方式进行描述.并有意缩放暴力对人体和社会伤害。

      影视图像的传播方式和暴力表现方式极易使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不成熟、心理调节结构不完善的青少年发生错位。而作为影视图像中一类的影视动漫图像,在我国当前阶段,在没有类似于欧美、港台电影分级制度的指导下,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接受习惯下,不论是否是限制片,受众群体都主要集中于青少年、甚至儿童,影视动漫图像中的暴力表述,更易对还没有具备完全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受众产生影响。而动画图像在暴力展示方式上与其它影视图像相比,除具有共同性之外,更有其独特性,更是加剧了这种错位。

      动漫作品暴力表达方式的独特性在于在暴力表述上,以一种“虚拟真实”的方式形成“超能力”,这种超能力使角色具有 “可上九天揽月,可入五洋捉鳖”的偶像示范作用。这也是动画暴力不同于其它媒介暴力的显著表现方式之一。而能够真实反映真实生活的拳打脚踢在影视动画图像中所占的比例却非常少。而在暴力实施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参与暴力的双方常常都不是或者有一方不是人类,这样使暴力表现在受众心中以一种无关已身利害的淡然从容态度,从而易使青少年受众从对血腥、残忍、不道德产生麻木甚至欣赏。再者,动画世界里往往通过一种混淆世界观、价值观的表现方式,表现出的更多是“加害者有理,受害者无理”的“非正义”的暴力,这种暴力表现方式,对于成人来说是可以甄别的,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却有可能会产生误导的作用。而这种暴力却大量包括在作品中,据一项500部动画作品的调查中,非正义暴力比例高达35%,比“正义”“合理”的暴力多出11.7%。在影视动漫图像中,暴力致伤产生的结果,由于是虚拟表现,从受众的心理和接受出发,更多的是“少痛苦“”“未受伤”“生命的超强性”。这种暴力表现在影视动画的的调查结果中,达到了52.5%。其次按顺序是轻伤(14.6%),中度伤(11.6%),死亡(6.6%),重伤(5.5%)②

      影视动画图像暴力表达的上述特征存,更易引发青少年的暴力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内部心理结构、动力结构、调节结构以及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是相互影响的。人的行为与心理结构是密切联系的,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身上反应会有所不同。但不容否认的是,在超越一定限度的符号环境的长期影响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会发生脱节,从而形成特定的心理结构,会具有同样的秉质。动力结构是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理、心理欲望,是诱因,对个体活动起定向作用。而调节结构对人的动力结构起加强或削弱、发动或终止的调控作用,对其动机与行为起协调与监督的作用。而由符号影响到的心理结构支配着行为最终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对于起动力作用的生理、心理欲望,在社会学解释中,人在社会生活中,主观上通常有14 种较为典型的生理、心理欲望。与暴力倾向相关的欲望有征服占有欲、 表现欲、嫉妒欲、复仇欲、自由欲、社会改良欲等。灾祸能够满足人的复仇欲而使仇人产生快乐感觉,社会动乱能够满足人的社会改良欲,使社会底层的人产生快乐感觉,自由能使处于羁绊的人产生快乐感觉,暴力心理结构的动力形成是基于上述欲望需要得到的宣泄,是以对外界消极因素如影视动画图像的学习和模仿为开始,在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动力结构,经由不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渐趋定型化,进而萌生暴力倾向。一般认为,成年受众由于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达到平衡和一致,才能使调节结构对人的动力结构起加强或削弱、发动或终止的调控 作用。

      而大多青少年缺乏的正是这种平衡和一致。在引起暴力倾向的青少年中,影视图像中的暴力影像实际上正是起到一种偶像“示范”作用,形成动力结构,从而使欲望得到发泄。在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中提到:人类许多学习行为的发生.除了个人的亲身经验外,大都是由于观察他人的行为所产生的“替代性学习(vicariouslearning)”效果,也就是所谓的“示范”作用。青少年正是在接受这种示范作用,从而在刺激和情境的诱发下,产生暴力动机,形成暴力心理结构。而让一些学者尤其忧心忡忡的是:影视动漫图像具有影视图像媒体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和暴力表达的独有特点,它所营造的符号环境所起的刺激和诱发的示范性作用,相对其它媒休,所营造的示范作用会更大。而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使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所起的作用将大大减弱。影视图像告诉了青少年如何引发暴力,却没有告诉青少年由此可能引起的不可逆转性的结果。

      因此,影视动漫图像的暴力图像在没有一个合理环境展示并形成一个健康的符号环境时,动力结构必然会使一些青少年的心理调节结构失去调节功效,从而使一些青少年以暴力的形式展示出来。而这种暴力引起的形式从外在表现看,主要有:1.精力过剩,因为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的能力,在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下,精神空虚的少年往往通过打架,斗殴,抢劫等,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暴力性的活动,2.由好动和好奇引发的暴力。好动好奇与认识水平低不能达成正比。探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但由于认识能力发展的不成熟,思维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图像暴力成为模仿的对象。3.由兴奋引发的暴力。心境不易持久,与此同时,少年的意志品质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因此,青少年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与冲动,导致不良行为发生。4.由异性朋友引起的暴力。如果缺乏正确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就容易接受外界不良的刺激,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在上述的分析中,笔者并不否定影视图像中暴力存在的美学意义,正如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动漫图像作为影视图像的一种,也不能幸免,所以,我觉得著名的动漫教育家杭州师范大学国际动漫学院副院长夏烈在评价日本动漫作品《圣斗士星矢》所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暴力是嵌合在正义和理想中,是世界本有的一部分,也是电影艺术本有的一部分,是无法分割的④。问题是如何处理这处问题。在适可的范围内,防止暴力图像成产生对青少年损害。”

    

参考文献:

      [1]刘业雄.认同与代偿:试析影视迷的文化代码──兼论“影视暴力”的成因.社.会科学 1998.06  P85.